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摘要]: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使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本文拟从新课程倡导怎样的学习方式,为什么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如何实现这一转变等几方面进行讨论。
[关键词]:新课程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深入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1]等目标,这就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到了一个突出的地位。人们也普遍认为,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环节,也是衡量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志性工程之一,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因此,学习方式的变革至关重要,迫在眉睫!那么,新课程倡导怎样的学习方式?又将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和途径来达到变革学习方式的目的?对于这一系列问题的深入思考,将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把握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
一、为什么要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
传统意义上的学习方式,把学生的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之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而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就必须转变目前存在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一)传统教学的弊端呼唤新的学习方式
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单纯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强调以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为特征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主要表现在:其一,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采取“灌输——接受”的课堂教学模式,强调接受与掌握,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取知识,学生学习纯粹成了被动、接受与记忆的过程。其二,“满堂灌”、“一言堂"现象严重,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和意见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课本为中心的情况,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不利于其身心的健康发展。我们很难想象,当课堂生活充斥的都是单调和枯燥的行为时,无论是对于教师还是对于学生而言,课堂还能否激起他们的感情和创造力?学生中弥漫着的厌学情绪和这种学习方式有很大关系。单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学习方式的变革势在必行!
(二)时代的发展需要新的学习方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素质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传统的单一、被动、陈旧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推进的一个障碍,
出现了“课内扎扎实实搞应试,课外轰轰烈烈搞素质”的现象。例如,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盛行,“高分低能"的现象屡见不鲜,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创新意识不足等。这种情况不利于学生真正的发展,也和我们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要求不符。因此,要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使基础教育真正着眼于学生潜能的激发,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和全面成长,就必须变革旧的学习方式。而且,在信息化的社会里,知识的不断更新,要求每个人都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为了能向2l世纪提供“善于独立学习”的人才,使其立足于未来社会,就必须在今天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转变旧有的学习方式是十分必要的。
二、新课程倡导怎样的学习方式
针对传统教育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新基础教育课程倡导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从而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富有个性的学习。
(一)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即学生积极的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主动去学习。概括地说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它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
自主学习的本质即主动建构。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与发展的过程,这种过程是通过学生自我参
与有关实践而实现的。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就是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教学活动自觉的、积极的参与者,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和发现者,成为自己主动建构与发展的主宰者,并在每次参与过程中实现其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咨询者。教师需要敏锐的洞察力对每个学生的不同发展状态与所需帮助做出判断,适时适度的加以指点。
自主学习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第一,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表明学生进行的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学习。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基本品质,在学习中突出表现为“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而不是外在的诱因和强制。这种内在需要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特别是直接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责任。如果学生意识不到学习的责任,不能把学习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发展有机联系起来,这种学习就不是自主的学习。只有当学习的责任真正的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时,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第二,自主学习是一种独立学习。独立性是自主学习的核心品质,在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能学”。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独立学习能力的愿望,也都有相当强的独立学习的能力,他们在学校的整个学习过程就是争取独立和日益独立的过程。第三,自主学习是一种元认知监控的学习。它要求学生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
觉的意识和反应,突出表现在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自我强化上。可见,自主学习是与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截然对立的,它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2],能够使学生为自己负责的、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
(二)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强调合作,强调发挥集体的智能去完成任务,相对的是“个体学习”和“竞争学习”。
合作学习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积极承担在完成任务中的责任;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期望所有的学生都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互相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作组内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3]
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它对学生的认知活动和个性发展有积极的意义。首先,合作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其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其次,学生如果长期处于个体的、竞争的学习状态之中,久而久之,就很可能变得冷漠、自私、狭隘和孤僻。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