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专题训练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0篇(精选)【含答案译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0篇(精选)【含答案译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0篇(精选)目录(一)陶公性检厉 (1)(二)楚庄王欲伐越 (2)(三)王羲之诣门生家 (3)(四)服虔匿名 (4)(五)丞相牛公应举 (6)(六)文天祥至潮州 (7)(七)庄子家贫 (8)(八)送李愿归盘谷序 (10)(九)喜雨亭记 (11)(十)苏轼其人 (12)(一)陶公性检厉陶公①性检厉,勤于事。

作荆州时,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

咸.不解其意。

后正会②,值.积雪始晴,听事③前除雪后犹湿,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

官用竹,皆令录厚头④,积之如山。

后桓宣武⑤伐蜀,装船,悉以作钉。

(选自《世说新语》)【注释】①陶公:陶侃,字士行,晋朝鄱阳人,曾任侍中、太尉、荆江二州刺史。

②正会:元旦集会。

③听事:处理政事的厅堂。

④厚头:剩余的比较大的竹块。

⑤桓宣武:桓温,曾任大将军、大司马。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咸.不解其意:___________ (2)值.积雪始晴:___________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

3.文中写了哪两件事?表现了陶公是怎样的人?请用自己的话概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1)全,都(2)遇到,碰上……的时候2.都用锯木屑覆盖在地面上,(人们出入)一点也不受妨碍。

3.积存废弃锯木屑,雪后覆地;积存竹头,造船时做竹钉。

陶公是一个节俭、勤勉的人。

【参考译文】陶侃性情检束而严厉,对政事十分勤勉。

他任荆州刺史时,命令造船的官员把锯木屑全部收集起来,有多少收多少。

大家都不理解他的用意。

后来正月初一大会僚属,恰好遇上久雪初晴,大堂前的台阶下雪后还很湿。

初中八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

初中八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

初中八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1.阅读《富贵不能淫》与《郭永传》,完成小题。

富贵不能淫景春日:“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日:‘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郭永传刘豫①举济南来寇,大名孤城无援,永②率士昼夜乘城,伺间则出兵狙击。

(甲)……攻围益急,俘东平、济南人,大呼城下日:“二郡已降。

降者富贵,不降者无噍类③。

”益谦④辈相顾色动,永大言日:“今日正吾侪报国之时。

”(乙)……良久城陷,永坐城楼上,或掖⑥之以归,诸子环泣请去。

(丙)……金人遣骑召永,永正衣冠南向再拜讫,易幅巾⑤而入,黏罕⑦日:“阻降者谁?”永熟视曰:“不降者我。

”金人奇永状貌,且素闻其贤,乃自相语,欲以富贵啖⑧永,永嗔目唾日:“无知犬豕,恨不醢⑨尔以报国家,何说降乎?”怒骂不绝。

金人讳其言,麾之使去,永复厉声日:“胡不速杀我死?当率义鬼灭尔曹。

”大名人在系者⑩无不以手加额,为之出涕,金人怒断所举手。

乃杀之,一家皆遇害。

虽素不与永合者皆面恸,金人去,相与负其尸瘗⑩之。

(选自《宋史》)注:①[刘豫]北宋叛臣,原济南知府。

投降后,协助金人攻宋。

②[永]郭永,大名府元城人,北宋抗金官吏。

③[噍(jiào)类]指活着的或活下来的人。

④[益谦]指张益谦,北宋将领,此役中降金。

⑤[幅巾]古代男子以全幅细绢裹头的头巾。

⑥[掖]拽着别人的胳膊。

⑦[黏(nián)罕]金朝名将。

⑧[啖(dàn)]用利益引诱人。

⑨[醢(hǎi)]古代的一种酷刑,指把人杀死后剁成肉酱。

⑩[在系者]指被俘虏的人。

⑩[瘗(yì)]埋葬。

初中八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初中八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初中八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长生猪胡御史牧亭言:其里有人畜一猪,见邻叟辄瞋目狂吼,奔突欲噬,见他人则否。

邻叟初甚怒之,欲买而啖其肉。

既而憬然省曰:“此殆佛经所谓‘夙冤’耶!世无不可解之冤。

”乃以善价赎得,送佛寺为长生猪。

后再见之弭①耳昵就非复曩②态矣。

【注】①弭mǐ:耷拉。

②曩nǎng:从前。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其里有人畜一猪________②既而憬然省曰________③此殆佛经所谓‘夙冤’耶________④乃以善价赎得________(2)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的句子的意思。

邻叟初甚怒之,欲买而啖其肉。

(4)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什么启示?【答案】(1)养;醒悟;大概;于是(2)后再见之 /弭耳昵就 /非复曩态矣(3)起初,邻居老翁很生气,想把这头猪买下杀了吃它的肉。

(4)要懂得善待别人,冤家宜解不宜结,要宽容。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积累及语境理解词语意思,注意“省”这里是醒悟的意思;“殆”这里是大概的意思。

(2)根据句意及语法进行断句,这句话的意思是:从此,这头猪见到老翁时,就耷拉着双耳靠近他,不像往日那凶恶的样子了。

据此可知这句话的断句方法是:后再见之/弭耳昵就 /非复曩态矣。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叟翁;甚:很;啖:吃:而:连词,表顺接。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起初,邻居老翁很生气,想把这头猪买下杀了吃它的肉。

(4)结合故事内容分析,故事中的老翁开始因为这头猪见了自己便瞪着眼睛发怒猛奔过去咬自己就想着要把他杀吃掉,后来最终只是把它送到寺庙里作为长生猪供养,而猪对老翁的态度也发生了彻底的变化,由此启示我们要懂得善待别人,冤家宜解不宜结,要宽容。

故答案为:⑴养;醒悟;大概;于是⑵后再见之 /弭耳昵就 /非复曩态矣⑶起初,邻居老翁很生气,想把这头猪买下杀了吃它的肉。

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练习题

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练习题

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练习题(一)右溪记(唐)元结道州[1]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2]。

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屈[3]不可名状。

清流触石,洄悬[4]激注。

修木[5]异竹,垂阴[6]相荫[7]。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

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

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注释:[1]道州:州名。

[2] 营溪:河流名。

[3]欹嵌(qīqiàn)盘屈:倾斜嵌叠、曲折盘旋的样子。

欹:倾斜。

[4] 洄悬:洄,水回旋而流。

悬,水从高处流下来。

[5] 修木:一作“佳木”。

修,美好。

[6] 阴:树阴。

[7] 荫:遮盖。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汇合,汇入(2)不可名.状说出(3)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适宜(4)植.松与桂种植2.翻译句子:清流触石,洄悬激注。

清澈的溪流冲击到岩石,便激起腾空的浪花和股股洄流。

3.文章画线句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屈︱不可名状。

4.右溪有哪些奇特的自然景观?右溪奇特的自然景观有:两岸怪石盘屈,清流触石,洄悬激注。

5.作者为什么“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作者借“右溪”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因为作者惋惜很久以来,这样的美景无人赏爱。

文章托物言志,借“右溪”表明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和感慨。

(二)活板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文言文专题训练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文言文专题训练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文言文专题训练课内文言文基础训练(一)三峡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自.三峡七百里中自:在(2)略无..阙处略无:完全没有(3)自非亭午..夜分亭午:正午(4)自非亭午夜分..夜分:半夜(5)不见曦.月曦:日光,这里指太阳(6)至于夏水襄.陵襄:升到高处(7)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8)沿溯.阻绝溯:逆流而上(9)不以疾.也疾:快(10)则素湍..绿潭素湍: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11)回清..倒影回清:回旋的清波(12)绝.多生怪柏绝:极高的山峰(13)飞漱..其间飞漱:飞速地往下冲荡(14)每至晴初..霜旦晴初:天刚放晴(15)每至晴初霜旦..霜旦:下霜的早晨(16)属引..凄异属引:接连不断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说说其意思。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阙”同“缺”,空隙、缺口3.解释下列多义词。

(1)自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介词,在)②自.非亭午夜分(连词,表示假设,如果)(2)绝①沿溯阻绝.(动词,阻断)②绝.多生怪柏(副词,极,非常)③哀转久绝.(动词,消失)(3)清①回清.倒影(名词,清波)②清.荣峻茂(形容词,清澈)4.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义。

(1)或.王命急宣古义:有时今义:连词,表选择(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古义:即使今义:虽然5.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并解释。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2)良.多趣味良:形容词用作副词,甚,很(3)空谷..传响空谷:名词用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6.翻译下列句子。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在七百里长的三峡当中,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

(2)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隐没遮蔽了天空和太阳。

(3)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4)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

初中八年级的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

初中八年级的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

( 一) 之法叶奕言之法 : “某性甚,每一,遇所喜即札之,①朗十余遍,粘之壁,每日必十余段,少也六七段。

掩卷②步,即就壁所,日三五次以常,期③精熟,一字不。

壁既,乃取第一日所粘者收笥④中。

俟⑤再有所,粘其。

随收随,无日。

一年之内,得三千段。

数年之后,腹笥。

每泛者⑥,略得影响⑦而止,稍日,便成枵腹⑧,不如予之⑨取而得也。

”(自《篙庵》)【注】① (q ì): 完。

②掩卷 : 合上本。

③ 期 : 一定要达到。

④笥 (xì): 竹箱。

⑤俟 (s ì): 等到。

⑥ 泛者 : ; 力求。

泛 : 此指多而乱。

⑦影响 : 此指印象。

⑧枵 ( xi āo) 腹: 空腹,指毫无学。

⑨ : 要,精。

【指津】世界上多名人之所以成功,与他善于有关。

有成效,不取决于什么,而且决定于怎,一目十行,二分群,利用“三余”⋯⋯本文的法和在《稼送琥》所述的“博而取,厚而薄”相一致。

叶奕要告我的是与其多而乱无章地,以致无所得;不如精地而能得到的收。

1.解下列句子中加点的。

(1)即就壁所.()(2)一字不 (.)(3)壁既(.)(4)无日(.)2. 下列句中“之”与“粘之壁”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是()A. 叶奕言之法.B.之千里者.C. 跪而拾之以.D.不如予之取而得也.3. 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 录讫朗诵十余遍..B. 每见务为泛滥者..C.略得影响而止..D.其实味不同..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日三五次以为常,务期精熟,一字不遗。

(2)不如予之约取而实得也。

5.作者在文中倡导“ 约取而实得” 的读书方法。

“ 约取” 的具体表现为,“ 实得” 的具体表现为。

与“ 约取” 相对的是,与“实得”相对的是。

( 二) 薛谭学讴薛谭学讴①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②,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③行云。

薛谭乃谢,求反。

终身不敢言归。

④秦青顾谓其友曰 : “昔韩蛾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

最新八年级语文文言文专题训练5篇

最新八年级语文文言文专题训练5篇

最新八年级语文文言文专题训练5篇【一】《晏子使楚》晏子将使楚。

楚王闻之,谓左右曰:“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

王曰,何坐?曰,坐盗。

”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一、文学知识填空。

1、本文选自《 》。

晏婴,春秋后期齐国著名 家。

二、给加点字注音。

 诣( ) 枳( ) 曷( ) 缚( )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的意思。

⑴晏子将使楚( )⑵习辞者( ) ⑶何坐 ( ) ⑷坐盗 ( ) ⑸吏二缚一人诣王( ) ⑹齐人固善盗乎( )⑺叶徒相似 ( ) ⑻其实味不同( ) ⑼所以然者何( )⑽圣人非所与熙也( )⑾寡人反取病焉( ) ⑿晏子避席对曰( )⒀为其来也 ( ) ⒁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 四、翻译句子。

⑴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⑵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⑶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⑷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5)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6)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五、课文内容理解1、“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现象说明了什么?请简要回答。

2、针对楚国君臣的戏弄侮辱,晏子是怎么回击对方的?3、晏子的回答,可谓巧妙得体,体现了一个外交家的风范,请说说晏子外交的特点。

【课外】晏子谏因鸟杀人 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

公怒,诏吏杀之。

晏子曰:“烛邹之罪有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

”公日:“可。

”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

初中八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初中八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初中八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1.古诗文阅读(甲)泛舟后溪[唐]羊士谔①雨余芳草净沙尘,水绿滩平一带春。

唯有啼鹃似留客,桃花深处更无人。

【注释】①羊士谔:唐朝人。

顺宗时,贬汀州宁化尉。

(乙)游岳阳楼记(节选)[明]袁中道游之日,风日清和,湖平于熨。

时有小舫往来,如绳头细字,(A)白溪练①上。

取酒共酌意致闲谈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

千帆结阵而来,亦甚雄快。

日墓,炮车云生,猛风大起,湖浪奔腾,雪山汹涌,震撼城郭。

予时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②以悲,泫然不能自已也。

昔滕子京左迁此地,郁郁不得志,增城楼为岳阳楼。

既成,宾僚请大合乐落之,子京曰:“直须凭栏大哭一番乃快!”第以束发③登朝,(B)为名臣,(C)为名帅,已稍稍展布其才;而又有范公为知己,不久报政最④矣,有何可哭?至若予者,为毛锥子⑤所窘,一往四十余年,不得备国家一亭一障之用。

玄鬓已皤,壮心日灰。

近来又遭知己骨肉之变,寒雁一影,飘零天末,是则真可哭也,真可哭也!【注释】①练:白色丝绢。

②愀然(qiǎo):形容神色变得严肃或不愉快。

③束发:年纪轻。

④政最:政绩考核第一等。

⑤毛锥子:毛笔的别称。

(1)请将文言词语“出”“入”“着”准确填入(A)(B)(C)处。

(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下划线词语。

①泫然不能自已也________②昔滕子京左迁此地 ________③壮心日灰 ________④是则真可哭也 ________(3)用“/”为下面句子断句,共断3处。

取酒共酌意致闲淡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

(4)根据选文画横线句的内容和你的理解填空。

古人惜墨如金,却蓄意无尽。

有人认为要解读古人文意,翻译不如品味咀嚼。

“炮车云生”,绘尽云之状貌;“猛风大起”极言风之狂烈;“湖浪奔腾”摹写浪涛之________;“雪山汹涌”则描画________之澎湃。

(5)古诗《泛舟后溪》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结合诗歌意象描述。

(6)结合《泛舟后溪》《游岳阳楼记》,说说羊士谔、袁中道的情怀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古仁人的情怀有何不同?【答案】(1)A.着; B.入; C.出(2)停止;降职或远调;一天天;这(3)取酒共酌/意致闲淡/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期末课内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2022秋)(附参考答案)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期末课内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2022秋)(附参考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课内阅读(一)阅读《三峡》郦道元,完成下面小题。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沿溯.阻绝___________(2)良.多趣味___________(3)空谷传响.___________2.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第①段写出了“山之高”的特点,在原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4.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清荣峻茂”所展现的画面。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

(1)欣然..起行( )(2)盖.竹柏影也( )6.翻译句子(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7.本文写月下之景的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8.文中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这三者都为写人服务,写人又为突出“闲”,请你写出文中的几个闲。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初二课外文言文训练(含答案)

初二课外文言文训练(含答案)

初二课外文言文训练(含答案)卖XXX的故事从前有个农夫骑着驴子到城里卖柴。

有个官员称这是皇宫市场的柴,就把它拿走了,只给了农夫一些绢布。

之后,这个官员还想要农夫的驴子,让他送柴到官员的家里。

农夫哭了,用得到的绢布给官员,但他不肯收下,要求农夫送柴到他家里。

农夫说:“我还有父母、妻子要养活,等我把柴卖了再送你吧。

现在我把柴给了你,你还不肯离开,那就打我吧,打死我也无所谓了!”于是他就打了那个官员。

街上的警察把农夫抓起来,上面的命令让那个官员被罢免了,农夫得到了十匹绢布。

但是这个“宫市”仍然没有改变。

有很多人上书劝告,但是没有被听取。

直到新皇帝登基后,才禁止这种行为。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宫市()(2)索门户()3)遂殴宦者()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3、文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1、(1)皇宫市场(2)要求打开门户3)于是打了那个官员2、现在我把柴给了你,你不肯离开,那就打我吧,打死我也无所谓了!3、禁止官员侵占百姓财产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欺负穷人,不能侵犯百姓的利益。

B、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C、XXX/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D、XXX、XXX/异世而了/周旋动静/万里如一/XXX不师XXX/XXX亦不师XXX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请简要阐述。

XXX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是指贤家君在太丘地区从事何种职业或活动。

元方认为,对于强者,应该用德行来安抚,对于弱者,则应该用仁慈来体恤。

而“正行此事”指的是实践这种理念。

家君没有效法XXX,XXX也没有效法家君,这句话意味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路和追求。

XXX和太子被扣押在邯郸,他向XXX举例说明了“三人成虎”的道理。

他说,即使街市上本来没有老虎,但是如果有三个人说有老虎,就会让人误以为真的有老虎。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精选)【含答案及译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精选)【含答案及译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精选)【含答案及译文】】___欲伐越,问计___。

___曰:“臣闻兵不厌诈,诈可制敌。

臣有一计,可以使越王自灭。

”___:“___也?”___曰:“陛下设一美女,令人以珍宝献之越王,越___,必为所动,召入后宫,而陛下乘机发兵,___必不戒备,可一举而定也。

”___其计,遂命人选美女,以珍宝献之越王。

___见之,大喜,召入后宫。

___发兵,越___,慌不可终,遂败于___之手。

选自《史记》)【注释】___:___,春秋时期楚国的大夫。

越: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位于今浙江省南部。

1.文中“兵不厌诈,诈可制敌”是什么意思?请用自己的话表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为什么要问___如何伐越?___给出的计策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简述计策的过程及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指战争中可以使用欺骗手段来制敌,而欺骗是不会用尽的。

初二语文文言文专项训练

初二语文文言文专项训练

初二语文文言文专项训练一、通假字积累- “便要还家”中“要”通“邀”,邀请。

- “日光下澈”中“澈”通“彻”,穿过,透。

二、古今异义词-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例如“阡陌交通”。

- 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 妻子- 古义:妻子和儿女。

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今义:男子的配偶。

- 小生- 古义:年轻人。

如“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 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三、一词多义1. 之- 忘路之远近(助词,的)- 渔人甚异之(代词,指代桃花林的美景)- 具答之(代词,指代桃花源中人的问题)- 处处志之(助词,起补足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 乃记之而去(代词,指代小石潭的景色)- 心乐之(代词,指代水声)- 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之(往,到)2. 为- 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 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全石以为底(当作)-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成为)四、重点实词解释- 缘溪行(沿着)- 落英缤纷(落花。

一说,初开的花)- 欲穷其林(尽,走到尽头)-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 篁竹(竹林)- 水尤清冽(格外;清凉)- 全石以为底(整块)- 卷石底以出(弯曲)五、特殊句式1. 省略句- (村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

(省略主语和宾语)- (我)以其境过清,(我)不可久居。

(省略主语)2. 倒装句- 全石以为底(应为“以全石为底”,宾语前置)六、重点句子翻译-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翻译:(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翻译:(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 翻译: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 翻译: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精选)【含答案及译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精选)【含答案及译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精选)(一)文天祥至潮州文天祥至潮阳, 见张弘范①, 左右命之拜, 不拜, 弘范遂以客礼见之。

与俱入崖山, 使为书招张世杰②。

天祥曰: “吾不能捍父母, 乃教人叛父母, 可乎?”索之固, 乃书《过零丁洋》与之。

其末二句云: “人生自古谁无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弘范笑而置之。

崖山破, 军中置酒大会。

弘范曰: “国亡, 丞相忠孝尽矣, 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 将不失为宰相也。

”天祥汪然出涕曰: “国亡不能救, 为人臣者死有余罪, 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义之。

【注释】①张弘范: 元军将领。

②张世杰: 崖山战役中的宋军将领。

1. 原文横线上应填入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与俱.入崖山________________ (2)使为.书招张世杰________________(3)其末二句云.________________3. 文中画线句子的翻译, 正确的一项是()。

A. (你)如果能够改变情感不事奉宋朝皇帝而事奉我们皇上B. (你)如果能够改变心意用事奉宋的态度来事奉我们皇上C. (你)只能改变情感用对待宋的态度来对待我们皇上D. (你)只能改变心意不事奉宋朝皇帝而事奉我们皇上4. “不拜”表现了文天祥的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文中最能体现其忠贞品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天祥固然是英雄, 张弘范也颇有君子之风。

因为张弘范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人,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列举文中的3处地方)【参考答案】1. 留取丹心照汗青。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八年级上册 语文版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八年级上册 语文版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及答案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八年级上册语文版语文版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及答案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八年级上册语文版(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8题。

(18分)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5.解释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3分)(1)水尤清冽()(2)潭中鱼可百许头()(3)以其境过清()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6分)(1)如鸣珮环,心乐之。

译文:(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译文:7.文中第一段交代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第二段描写,第三段探寻水潭源流。

第四段突出了潭上气氛,全文抓住了小石潭的特点。

(4分)8.作者在文中的感情前后不同,请概述作者感情的变化及其原因。

(5分)答: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务所依,日光下澈[注],俟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五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5.解释下面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以其境过清乃记之而去窥谷忘反16.翻译下面的句子。

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课外) 八年级下册语文专题训练 部编版(含答案解析)

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课外) 八年级下册语文专题训练 部编版(含答案解析)

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课外)八年级下册语文专题训练部编版(含答案解析)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课外)八年级下册语文专题训练部编版文言文阅读: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

”“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手”王曰:“寡人疑之矣。

”“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

”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

愿王察之。

”王曰:“寡人自为知。

”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

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注释]①庞葱:人名,战国时魏国的大臣。

②质:做人质。

③邯郸:地名,赵国的都城。

④大梁:地名,魏国的都城。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距离B.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诽谤C.愿王察之:观察D.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结束2.翻译句子: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3.从庞葱与魏王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庞葱有哪些思想顾虑4.后人从这个故事中概括出成语“三人成虎”。

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比喻什么文言文阅读。

吕蒙入吴,王劝其学。

乃博览群籍,以《易》为宗。

常在孙策坐酣醉,忽于眠中,诵《易》一部。

俄而起惊。

众人皆问之。

蒙云:“向梦见伏羲、文王、周公,与我言论世祚①兴亡之事,日月广明之道,莫不穷精极妙;未该玄②言,政③空诵其文耳。

”众坐皆知蒙呓诵文也。

【注释】①世祚:指国运。

②玄:深奥。

③政:只,仅仅。

(选自《太平广记》)5.根据《古汉语字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为下列划线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⑴向梦见伏羲、文王、周公()A.刚才B.假如C.接近D.向着⑵日月广明之道()A.道路B.道理C.引导D.方法6.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乃博览群籍凡三往,乃见B.以《易》为宗虽不能察,必以情C.忽于眠中皆朝于齐D.与我言论世祚兴亡之事实是欲界之仙都7.8.下列选项中对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众人坐着都知道吕蒙说梦话在背诵《易经》。

2023-2024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期中专项训练之文言文阅读(含解析)

2023-2024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期中专项训练之文言文阅读(含解析)

2023-2024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期中专项训练之文言文阅读一.试题(共27小题)1.【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选自韩愈《马说》)【乙】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

”君遣之。

三月得千里马。

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

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②死马而捐③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④,千里之马至三。

(选自《战国策燕策一》)【注释】①涓人:国君的近侍。

②安事:何用。

③捐:花费。

④期年:满一年。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策之不以其道策:②其真无马邪其:③臣闻古之君人闻:④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以:(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A.潭西南而望B.中峨冠而多髯者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D.学而时习之(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4)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说说不同之处表现在哪里。

2.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乙】明日,宿旦子冈①。

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专题08课外文言文阅读(拓展迁移)50题-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专题复习

专题08课外文言文阅读(拓展迁移)50题-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专题复习

专题08 课外文言文阅读(拓展迁移)50题(解析版)分二个版块,第一版块经典常考题22题,第二版块模拟预测题28题。

经典常考题(2023下·江苏南京·八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人钟情于崇山秀水之间,留下了大量游记名篇。

透过词藻精妙的文字,我们也能看到普通百姓的游艺民俗方式,他们对歌咏的热爱令人动容。

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其山无高岩邃壑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不往。

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而中秋为尤.胜。

每至是日,倾城固户,连臂而至。

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①,远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②电霍,无得而状。

布席之初,唱者千百,声若聚蚊,不可辨识。

分曹部署③,竟以歌喉相斗,雅俗既.陈,优劣自别。

未几而摇手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练,一切瓦釜,寂然停声,属而和者,才三四辈;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板而歌,竹肉④相发,清声亮彻,听者魂销。

比至夜深,月影横斜,荇藻凌乱,则箫板亦不复用;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每度⑤一字,几尽一刻,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

(袁宏道《虎丘记》,有删改)【注释】①栉比如鳞:如梳齿鱼鳞般密集相连。

②雷辊.(gǔn):车轮转声,这里指雷的轰鸣声。

③分曹部署:分批安排。

④竹肉:这里指箫管和歌喉。

⑤度;吐露。

1.下列加点字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A.音若.细发皆若.空游无所依B.而中秋为尤.胜水尤.清冽C.雅俗既.陈既.出,得其船D.飞鸟为.之徘徊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2.为画线句划分停顿最合适的一项是()A.其山无高/岩邃壑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不往B.其山无高岩邃壑/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不往C.其山无高岩/邃壑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不往D.其山无高岩邃壑/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不往3.用文章原句补全对话小语:我感觉袁宏道笔下的百姓特别可爱,“”一句表现出城里的男女老少关系亲密,手牵手、肩并肩一起参加歌会,热闹极了。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中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中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中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含答案)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期中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题一、阅读文言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商於子论治国(明)宋濂商於子①,商国之布衣也,家贫,无犊以耕,乃牵一大豕②驾之而东。

商君,商国之君也,微访乡野,过而责之曰:“子过矣!耕当以牛,以其力之巨能起块也,蹄之坚能陷淖③也。

豕纵大,安能耕耶?"商於子不说,弗应。

商君曰:“今子以之代耕,不亦颠乎?”商於子曰:“子以予颠之,予亦以子颠之。

吾岂不知服田④必以牛,亦犹牧⑤吾民者必以贤。

不以牛,虽不得田,其害小;不以贤,则天下受祸,其害大。

子何不以责我者责牧民者耶?"商君立有间,面有惭色,顾谓左右从者曰:“尔辈以此究物理。

耕者,能善晓天下之治,而治者乃愚也。

论国之道,自恨弗如远甚矣。

”比至国,乃除旧弊施新策,广招天下之士以治。

数年之后,富民安邦,盖商於子之功也。

【注】①商於子(wū):虚构的人名;后面的“商君",商国的国君。

②豕(shǐ):猪。

③淖(nào):烂泥。

④服田:驾牲口耕田。

⑤牧:统治、管理。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意思。

①子过矣( )②尔辈以此究物理( )③商於子不说( )2.下列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今子以之代耕丈夫之冠也B.过而责之曰面山而居C.虽不得田虽我之死D.以其力之巨能起块也以天下之所顺3.翻译下列句子论国之道,自恨弗如远甚矣。

4.文中商於子是怎样巧妙谈论治国之道的?请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河南尹张全义唐张全义为河南尹,经黄巢之乱,居民不满百户,四野俱无耕者。

全义招怀①流散,劝之树艺②。

数年之后,都城坊曲③,渐复旧制;桑麻蔚然,野无旷土。

全义明察人不能欺而为政宽简。

出见田畴④美者,辄下马与僚佐⑤共观之,召田主劳以酒食。

有田荒秽⑥者,则集众杖之。

或诉以“乏⑦人牛”,乃召其邻里,责之曰:“彼诚乏人牛,何不助之?"众皆谢,乃释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祖逖北伐
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日:“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

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日:“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

”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

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一.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语:
1.少有大志
2.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
3.中夜闻鸡鸣,蹴琨觉
4.及渡江
5.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
6.今遗民既遭残贼
7.大王诚能命将出师
8.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
9.睿素无北伐之志
10.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
11.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
12.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
13.遂屯淮阴
二.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3.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三. 文章阅读
1.本文作者____________,朝代________。

评价:__________家、__________家。

字_____,世称____________。

著有《_____________》等,___________卷,又________、__________各__________卷。

__________体通史。

内容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主,略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祖逖[读音:_______]:朝代: ________名将。

字________,范阳遒[读音:_____]县(今河北涞水)人。

3.“同寝,中夜闻鸡鸣”中包含了怎样一个成语?这个成语让你得到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4.祖逖认为晋王朝战乱不断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才能改变这种局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5.祖逖北伐之志实现的最大的障碍是什么?他是如何做的?这给你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6.结合课文谈谈哪些地方表现祖逖作为一代名将的胆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7.本文主要通过具体事例的描写,表现了晋朝爱国名将祖逖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2.王翦将兵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

少而好兵,事秦始皇。

秦始皇既灭三晋,走燕王,而数破荆师。

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
勇。

于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

”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

”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

”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

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

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

信又攻鄢郡,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

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

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谢曰:“老臣罢病悖乱,唯大王更择贤将。

”始皇谢曰:“已矣,将军勿复言!”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

”始皇曰:“唯听将军计耳。

”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

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

始皇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

”始皇大笑。

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

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

”王翦曰:“不然。

夫秦王怚而不信人。

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王翦果代李信击荆。

荆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拒秦。

王翦至,坚壁而守之,不肯战。

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

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

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

”于是王翦曰:“士卒可用矣。

”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

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

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荆兵遂败走。

秦因乘胜略定荆地城邑。

岁余,虏荆王负刍,竟平荆地为郡县。

因南征百越之君。

而王翦子王贲,与李信破定燕、齐地。

秦始皇二十六年,尽并天下,王氏、蒙氏功为多,名施於后世。

(节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注)1超距:跳跃。

古代的一种游戏,用于习武。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引兵而西引:率领。

B、王翦言不用,因谢病谢:道歉,谢罪
C、老臣罢病悖乱罢:通“疲”
D、李信果辱秦军辱:使……受辱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翦言不用,因谢病不如因善遇之
B.寡人以不用将军计以其无礼于晋
C.归老于频阳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荆数挑战而秦不出荆轲知事不就,倚柱而笑
10、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说明王翦足智多谋的一组是()
①非六十万人不可②唯大王更择贤将③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④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⑤坚壁而守之,不肯战⑥亲与士卒同食
A.①②⑥
B.③④⑥
C.②④⑤
D.①③⑤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信年轻壮勇,曾大败燕军,擒获太子丹,秦王认为他贤能勇猛,十分信任他,但他过于轻敌,导致征荆失败。

B、在始皇诚恳道歉和强烈要求之际,王翦依然坚持自己的兵力要求,事实证明,这为后来大败荆军奠定了基础。

C、出征前,王翦向始皇多多地讨要良田园林宅院,是为了妥善地安置自己的子孙,使自己领兵征战无后顾之忧。

D、王翦坚守不战,是为了让自己的士兵养精蓄锐,避敌锐气,以便寻找最合适的作战时机,最后终于大败荆军。

12、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9分)
⑴秦始皇既灭三晋,走燕王,而数破荆师。

⑵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
⑶荆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拒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