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真理观

合集下载

马克思哲学原理论文论实践和真理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哲学原理论文论实践和真理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哲学原理论文论实践和真理的辩证关系计算科学系信计2班高鹤梅学号2003051044马克思哲学原理论文1.选题:论实践和真理的辨证关系2.内容:1、感性活动和理性活动的归一;2、实践活动的内容及反复实践形成真理;3、实践效果和真理的关系;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关键词: 感性活动理性活动实践活动实践的效果和真理4.方法:逻辑的阐述和举例的说明论实践和真理的辨证关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是非常清楚的。

比如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论广告如何吹的天花乱坠,我们都相信只有用过之后才能检验出其是否属实,来判断真伪。

当然,如果从大的角度检验一种思想的正确与否,情况就不那么简单了。

就说中国最近100年的探索道路的刊刻,最终选择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过程,就足以证明在一步步为中国的前景寻求这里的实践过程就是一个多么艰辛的过程。

所以,实践是检验一种思想理论的真理性也就不那么简单的一个过程了。

此时,我们就不由得产生疑问:实践的具体活动是什么呢?我们都知道认识可分为两大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前者是通过感官直接获得信息,后者则通过感性认识的思维而获得间接的认识。

既然认识是我们与世界沟通的基础,那么我认为真理便可分为两种依次的真理:一种是通过感性认识而获得的,比如说:长江水是清的,黄河水是浑的,西红柿是红色的。

只能由我们视觉判定,而喜玛拉雅山上有没有雪莲花,热带雨林有没有野人,只能靠观察来解决,当然实践中的观察和科学观察比之更丰富、更复杂、更全面,但它们的基础仍是感性认识,离开了感性认识,就谈不上任何的观察和实践。

所以,我们不能忽视也不能否认感觉在检验感性认识的主要作用。

但是,感觉观察的局限性很大,比如,我们观察事物时总不可避免的加入许多主观成分。

例如,光本是一种物质,但不同长度的光在视觉里形成不同的颜色;不同频率的振动在听觉呈现不同的音调;还有一些东西,如:粒子、遥远的天体等,我们本可以感觉到,但条件的限制时无法感觉到,还有永远感觉不到了的逝去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

(1)客观现实性
实践 主体
实践 工具
时 空 条 件
实践结果
实践 客体
(2)自觉能动性
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
愚公移山
我校04级物信系顾建勋发明神奇的手套
“电脑操作手套”:有效解决了寒冷天气操作电脑 鼠标和键盘手冷受冻发肿、操作不灵活这一弊端。据 悉,该新型手套在具有手入口的套体下面手指指肚处 设有操作口,套体由保暖柔性材料构成,且操作口有 保护手指指肚皮肤和便于感受操作的保护层。套体手 入口处设有手腕托垫,有助于操作的舒适,延缓疲劳。 手心处设有汲汗层,可随手托进拉出,确保手心干爽。 而这一成果的构想竟源自于一位同学冬季使用电脑时 的一句不经意的感叹“手很冷”。2008年1月获得国 家专利。 (视频:神奇的手套)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1、实践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分化和统一的基础
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
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出
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
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
约自然界,不断改变自然界。
2、社会生活实践性的主要表现
(3)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 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2、实践的基本形式
(1)生产实践
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 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马克思
(2)处理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实践
在生产劳动基础上,人们形成了多种社会关系,调整和处 理这些社会关系中的矛盾的活动,是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所 必须进行的实践活动。
有人说,唯心主义哲学的实践观

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之一,它对于我们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认识世界以及改造世界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实践,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它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特点。

直接现实性意味着实践能够将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直接转化为现实的存在。

比如,建筑师通过设计图纸,并在建筑工人的施工实践中,将想象中的建筑变为真实的建筑物。

自觉能动性则体现在实践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人们不是盲目地进行实践,而是在一定的思想指导下,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行动。

社会历史性表明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行为,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并且受到特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我们的知识和观念并非天生就有,而是通过实践活动逐渐积累和形成的。

例如,农民通过长期的耕种实践,了解了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工人在生产实践中,掌握了机器的操作技能和生产工艺。

实践也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需求推动着人们去探索和研究,从而促进了认识的深化和拓展。

同时,实践还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一种认识是否正确,不是由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要通过实践的检验。

只有能够在实践中取得预期效果的认识,才是正确的、可靠的认识。

实践在社会生活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首先,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类要生存,就必须进行物质生产,以获取满足生活所需的物质资料。

在物质生产实践中,人们不仅生产出物质产品,还形成了相应的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的经济基础,进而决定了上层建筑的产生和性质。

其次,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人们在实践中不仅与自然界发生关系,也相互之间结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

比如在工厂的生产实践中,工人之间、工人与管理者之间就形成了特定的分工合作关系。

再次,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发展。

社会发展的动力来自于实践中的矛盾和问题,正是人们不断的实践活动,推动着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本质——从实践层面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本质——从实践层面的理解

以数学为摹本 , 把真知理 解为直观和 回忆 , 或者 以逻辑 学为 摹本 , 真 作为主观 和客观 、 把 认识和 实践统一 的真理 , 能是 受实践规 定、 只 在实践 知看作沉思和话语 , 是在不 明了 真理的生成 特性和 生成根源 日 所产 中发展 的具体 的、 史的 真理。其二 , 都 寸 历 真理是在 同谬误 的斗争 中、 战胜
从 实践 层 面 的 理 解
杨 小 梅
( 中共 广 东省 委 党 校研 究 生部 广 东 广 州 50 5 ) 10 3
【 摘
要 】 理解马克思主 义真理观的本质 , 只能从把 主观和客观 、 主观 性和客观性 统一起来的 实践 去理解。 因为 , 真理 是受 实践规定 的
真理 , 理 的 生成 是 实践 的 ; 理 的发 展 是 实践 的 ; 理 客 观 性 的 证 明 ( 证 、 验 ) 是 实践 的 。所 以 , 马 克 思 看 来 , 的 思 维 是 否 具 有 客 观 真 真 真 验 检 也 在 人
生的误解。实际上 , 正如恩格斯所 指出的 : 人的 思维的最本 质的和 最 “ 切近的基础 , 正是人所引起的 自然 界的变化 , 而不仅 仅是 自然界本身 ; 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 自然 界 , 人的智 力就在怎 样的程 度上发 展 起来。 _ " 随着实践能力的增强 , 的认识能力也会随之生成 , 人 认识 的发 生过程是与实践活动相互作用的过程 。正是基 于实践对认识 能力的决 定作用 , 实践对认识对象和认识 主体 的生成性 作用 , 以要从 实践 来理 所 解 真理的生成。
这条规律表明以数学为摹本把真知理解为直观和回忆或者以逻辑学为摹本把真作为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统一的真理只能是受实践规定在实践知看作沉思和话语都是在不明了真理的生成特性和生成根源时所产中发展的具体的历史的真理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实践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真理观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将实践视为其首要和基本观点,这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在解决中国社会形态变革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结合实践,提出了先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进而过渡到社会主义共和国的方案,体现了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特殊性。其次,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珍视并改造了传统哲学,创造了以实践为基础的知识论本体论,实现了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此外,实践的观点还体现在哲学内容和形式的更新上,通过批判和改造工作,马克思主义哲学创造了富有实践性、批判性和开放性的中国现代哲学。总的来说,实践的观点不仅引起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量的变化,更导致了质的革,即哲学形态的变更。因此,可以说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和基本观点,是其创造现代哲学形态、解决现实问题和推动文化现代化的基础。

浅论马克思主义真理观

浅论马克思主义真理观

浅论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研究的目的在于追求真理。

他说:“把哲学称为真理的知识是正确的,因为理论知识的目的是真理。

”[1]黑格尔评价真理为:“真理是一个高尚的名词,而它的实质尤为高尚,只要人的精神和心灵是健康的,则对真理的追求必会引起人心境中高度的热忱。

”[2]一、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一)关于真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规律的正确认识。

客观事物的规律不能成为真理,因为真理是一种认识,而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而我们不能单纯地说真理有无阶级,从过程看,真理有阶级性,而从结果看,真理是没有阶级性的。

而在具体的学习认知中,我们要注意真理与谬误的关系,区分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

传统哲学教科书所宣扬的真理观往往有教条化的痕迹。

因为历史的局限性和意识形态的不同,真理的含义、真理的本质及其属性等内容的叙述,形成了一套公式化、格式化的语言。

它们对真理的客观性尤其对真理的客观内容予以更多的倾注,把对真理的探讨局限于狭隘的知识认知论视域,并表现出对社会生活的以往和对生成性思维的漠视,它们的典型特征是实体思维和知性理性。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认为,真理是主客体相互作用达到统一的一种认识结果,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相统一的认识。

真理不但是一个认真概念,而且也是一个意义指称概念,是实践—认知整体性范畴。

真理是人类合理性地表达对象世界的基本方式,是主体对客体之存在和本质的客观性意义的承诺,表征着人的一种本质力量,决定着人的生存状况及生存的时空界限。

(二)真理的属性及其检验标准真理的属性包括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具体性和历史性。

在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反复强调并以十分明确的语言指出:实践,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

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3]真理的检验标准必须具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结起来的特点。

在人的主观认识范围内不可能找到真理的标准,我们不能用主观检验主观,用认识检验认识。

而客观事物本身也不可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因为客观事物不能把主观认识和其自身加以对照。

论马克思主义真理观

论马克思主义真理观

论马克思主义真理观认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就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发现真理、证实真理、发展真理的过程。

认识的任务、目的,就是不断地获利真理,并在真理的指导下,去改造世界,创造价值。

那么,什么是真理呢?真理就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正确反映,或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不能成为真理,因为真理是一种认识,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比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规律”是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运动做出了正确的反映,而其表述的内容则是客观规律。

真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但是在内容上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任何真理都包含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因而真理具有客观性。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真理是客观的,真理都具有客观性,因而称之为“客观真理”。

真理的客观性主要是指在真理性的认识中,包含着不以人和人类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真理既然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它就不一观事物本身,而是表现为一定的思想形式,因此,真理就其形式来说是主观的,但真理就其内容来说又是客观的,它反映的正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真理的客观性还指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这就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毛泽东指出:“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

我们在坚持真理是客观的同时,真理有没有阶级性呢?一种观点认为真理没有阶级性,因为真理是客观的,不代表任何阶级的意志,另一种观点认为自然科学没有阶级性而社会科学有阶级性。

但是我们认为:“真理不能单纯的说有无阶级,从过程看真理有阶级性,从结果看真理无阶级性”。

在人类探索真理的过程中以及在人们应用真理的时候,都是有选择性、有倾向的发现、应用真理。

所以真理都代表一定的阶级利益,为一定的阶级服务。

论真理标准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实践观

论真理标准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实践观

论真理标准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实践观Ξ李亚军1,李 艳2(1.云南财贸学院组织部,云南昆明650221;2.云南财贸学院自修大学,云南昆明650221)摘 要:真理的实践标准的讨论,不仅恢复了实践对于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权威,而且以此为契机和动力,启动和开创了我国认识论研究的新局面。

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实践观阐释实践对认识的基础作用和检验认识之真理性的实践渠道———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检验,以及如何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真理标准;认识论;实践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585(2001)专刊-0130-0420多年前那场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在我国社会发展中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这一点,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愈来愈被人们所了解和认同。

这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是在文化大革命以后打破精神枷锁、实现思想解放的理论先导,并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的制定提供了理论基础。

从哲学理论上说,实践标准是从认识论角度提出问题的,真理的实践标准的讨论,不仅恢复了实践对于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权威,而且以此为契机和动力,启动和开创了我国认识论研究的新局面。

一、马克思主义认识的实践观在哲学史上,传统认识论基本上是围绕着认识的可能性和认识的可靠性的问题而思辩地展开讨论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的意义,突出了实践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在认识过程中的能动性,首先表现在实践对于认识的基础作用。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初,马克思就明确地指出了这一点,而后,列宁和毛泽东又进一步作了发挥。

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突出地强调了实践在认识论中的作用,指出:“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

毛泽东发挥了马克思和列宁的观点,系统地说明了实践对认识的重要作用,指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并系统阐明了认识的辩证过程。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
❖ 科学试验是一种以获取知识为直接目旳旳实践形式,是在近 代为适应科学发展旳需要而从物质生产活动中分化出来旳
二、实践旳系统构造
❖ 人类实践是一种极其复杂旳系统,它由诸多要 素构成,其中旳每一种要素又都有着十分复杂 旳构造,属于实践系统中旳一种子系统
❖ 实践系统所包括旳最基本旳要素或子系统有: 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和实践旳中介系统
❖ 上述否定实践客体是实践系统不可缺乏旳构成要素旳看法是片面 旳,实际上,假如说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旳实践所包括旳是一种 “主体——客体”关系,那么,交往实践所包括旳则是一种“主 体(客体) ↔ 主体(客体)”关系,即交往各方互为主客体旳关 系
3.实践旳中介系统
❖ 实践旳中介系统是在实践活动中把实践主体和实践客体联络 起来旳纽带,是实践主体用以探索和改造实践客体并把主体 旳实践能力现实地传导到实践客体旳媒介,它是多种实践手 段旳总和
❖ 另一类是智能性工具,它们以不同方式延伸着人旳在感官和 大脑、放大着人旳智能,如古代人类就已开始使用旳多种计 算工具、近代发明旳望远镜、显微镜,尤其是20世纪中叶出 现并在当代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旳电子计算机
2.实践是有意识、有目旳旳自觉活动
马克思:“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旳成果,在这个过程 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旳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 地存在着”
动物活动旳计策性与人类实践旳自觉目旳性。马克思: “有意识旳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旳生命活动直接区别 开来”
3.实践是社会性旳、历史性旳活动
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旳,实践活动赖 以进行旳条件和手段都是由社会提供旳,甚至实践活 动所改造和探索旳对象也是人们社会活动旳产物
南斯拉夫旳“实践派”哲学:“实践是人旳一种理想活 动,是人实现其生命旳最理想旳潜在可能性旳一种活动, 所以实践本身便成了一种目旳”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内涵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一,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实践观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和现实实践的深入发展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将从实践的决定性作用、实践的观念根源、实践的主体性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内涵进行阐述。

一、实践的决定性作用实践是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直接接触和改造活动,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的决定性作用,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真知。

实践通过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实际操作和实践经验的积累,不断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二、实践的观念根源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观念根源可以追溯到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黑格尔认为,真理只存在于实践的过程中,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实现人类的自我解放。

费尔巴哈进一步发展了这一观念,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理论,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三、实践的主体性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的主体性,即实践是由人主体进行的。

人们通过实践,不断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

实践的主体性意味着人们是实践的主动者和创造者,实践是人们主观能动性的体现。

四、实践的良性循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的良性循环,即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理论又必须回归到实践中去。

实践是检验理论的标准,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理论才能不断发展和完善。

同时,理论又要指导实践,理论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

五、实践的社会性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不是个体的行为,而是社会的行为。

实践是人们在社会关系中进行的,不仅影响了个体的生活,也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发展。

实践的社会性意味着实践必须与社会实际相结合,不能脱离社会的具体条件进行。

六、实践与理论的统一体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与理论的统一体。

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理论是实践的指导和总结,两者密不可分。

实践和理论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只有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实践的初步概括和理论总结。

实践观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推动社会发展和个体进步的动力,它是一种科学的观察、实验和反思的活动。

一、实践的本质和作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所进行的各种活动的总称。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对客观事物的真实认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证明某种理论是否正确。

实践是推动社会发展和个体进步的动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改变现实,实现理想和目标。

二、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的基本形式有理论研究、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

理论研究是抽象思维的实践形式,通过研究和总结实践经验,形成科学理论,为实践提供指导和支持。

生产劳动是物质实践的核心形式,通过劳动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

社会实践包括政治、文化、教育、法律等各个领域的实践活动,它们在不同领域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三、实践的特征实践具有目的性,每一种实践活动都有其特定的目标和任务。

实践具有客观性,实践活动是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和认识,不受主体的主观意识支配。

实践具有历史性,实践是在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受到历史环境和制度的制约。

实践具有创造性,实践是人们创造新事物、改变现实的活动。

实践具有主体性,实践活动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的具体表现。

四、实践与理论的关系实践与理论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实践是理论的基础,没有实践就没有理论,理论是对实践的总结和提炼。

理论指导实践,是实践取得成功的关键。

实践检验理论,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证明理论的正确性。

实践和理论相结合,才能推动社会发展和个体进步。

五、实践观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社会主义建设和人类社会的进步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实践观强调实事求是,注重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的发展,能够指导人们正确对待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

实践观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强调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和参与性,能够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论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精神内涵

论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精神内涵

论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精神内涵前言真理观是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它关系到人类认识实践世界的能力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推动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断发展和深化。

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精神内涵进行阐述,并探讨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实践应用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本质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本质是实践性和历史性的统一。

这一真理观认为,真理不是独立存在的超验实体,而是通过实践不断发展的历史产物。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认为真理的产生和发展都是在社会历史实践中实现的。

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真理也随之产生相应的变化和发展。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看待真理为客观存在的事实,而是需要把它放在社会历史背景下进行实践性的研究。

同时,马克思主义真理观还强调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

它认为,人类不可避免地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环境交互作用,并通过实践来改造和创造世界。

这种实践性的过程同时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真理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被探索和创造的。

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对于真理的创造和发现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强调了人类作为创造者和实践者的角色。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推动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方法和途径。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认为真理的发展和创新是需要不断实践的过程中进行。

这种实践的过程具有一定的工具性和方法性,即通过一定的思考和实践方法来把握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这种方法性的要求不仅关系到个体认识的方法,也关系到人类社会认识的方法和途径。

同时,马克思主义真理观还提供了一种理论方法来适应社会发展和实践的要求。

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是一种全面而具体的方法,它根据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提供了相应的理论工具和方法。

这种方法要求我们必须站在实践的立场上,全面、具体、科学地分析和研究现实生活所呈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途径和方法。

这种方法论的要求,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实践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实践观

马克思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的内容: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出真知;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样要经受实践的检验.要防止离开正确理论指导的盲目实践和脱离实践的空洞理论两种错误倾向.意义;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理论基础,是指导我们社会主义建设和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的根本原则,也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首先要认真对待和解决好的重大问题马克思主义与实践论在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那里,已经有了实践与认识及其关系的思想和论述。

黑格尔已经认识到了物质实践的重要性,并认为只有在劳动中人才能真正地成为人。

但他作为一个唯心主义哲学家,他轻视劳动人民的物质生产实践,否认劳动,实践是有别于精神生活的,感性的,物质的活动。

而他所指的劳动,仅仅是精神劳动而已;费尔巴哈则更进了一步,他认为生活实践是理论的根源。

然而,他却认为理论活动才为一个人的正常生活,在他看来,"实践虽然在人们吃,喝,穿,住的日常生活具有重要意义,但对理论和历史却无关紧要。

"直至马克思对实践与认识及其关系做出系统而深刻的论述后,人们对它们的认识才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决定认识的形成和发展。

毛泽东形象地说过:"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

"可见,认识并不是某些唯心主义哲学家所谓的"是一种主观生成的,不受物质决定的东西"。

同时也不是旧唯物主义者所认为"认识的主体是一种生物性的存在",把人的反映看作是认识者消极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

而实践也不是胡适所说的,是一种"像蚂蚁,蛆虫一样被动地适应外界环境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是在自觉地、主动地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反映世界的。

若按照旧唯物论者和胡适的观点,科学家们在实验室做实验,是否也是一种"消极的,被动的"受到某种外界刺激的结果呢?科学家改行不做实验了,是否就是难以适应他的客观环境所造成的结果呢?这显然是荒谬可笑的。

浅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观

浅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观

浅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观摘要:受到课堂上‎的讨论及教‎材的启发,本文从联系‎生活实际出‎发,阐述了对实‎践的具体含‎义以及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的理解。

关键词:实践,认识在学习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的过程‎中,读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部分的认‎识、实践、真理等概念‎与论断,我发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类的过‎往及现今的‎生活都息息‎相关。

以下摘录我‎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观部分的‎一些零碎思‎考。

什么是实践‎?实践就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其中,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它‎一切活动的‎东西,因为没有生‎产实践,就没有人类‎,就没有其它‎一切社会生‎活。

常言道:“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

”沿海的一些‎渔民,把耳朵贴在‎船帮上,听听底下的‎声音,就知道有什‎么鱼在附近‎海域游动。

生活在深山‎老林的猎人‎,凭着经验就‎可判别各种‎鸟类的叫声‎。

经验丰富的‎司机,听着发动机‎的声音,就能辨别机‎器正常与否‎。

我们现在懂‎得的一切,都是经过许‎多人的实践‎才得来的。

人们为了使‎某些重金属‎的原子核发‎生裂变,曾经用质子‎作炮弹去轰‎击原子核,命中率低得‎可怜。

后来,用中子轰击‎原子核,不仅很容易‎击中,而且随着原‎子核的分裂‎,还有新的中‎子释放出来‎,使轰击原子‎核的反应不‎断进行下去‎,形成链式反‎应。

人们利用核‎燃料分裂时‎释放的大量‎热能,建立了原子‎能发电站。

有教书的实‎践,才能总结育‎人的道理;有办工厂的‎经验,才能有管理‎工厂的知识‎。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认识来源于‎实践。

毛泽东指出‎:“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

这是任何人‎实际走着的‎认识路程。

”没有实践,客观事物同‎认识主体就‎不能发生任‎何关系,因而也就不‎可能有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认识。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核心思想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核心思想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核心思想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之一,强调实践在人类社会历史中的基础地位和决定作用。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核心思想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实践是认识的起源和基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是通过实践来实现的。

实践是认识的起源和基础,只有将认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实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马克思指出:“人的感性认识不是通过感觉直接从事物上反射到人的头脑中去,而是从事物出发,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在事物上反射回来的。

”这表明了实践对于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性。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真理的来源和标准在于实践。

只有实践能够验证理论的正确与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真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不断发展和更新的。

只有通过实践不断纠正和发展理论,才能使理论更加符合实际,更加科学。

三、实践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动力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推动社会发展和变革的主要力量。

只有通过实践改变客观环境,才能使人们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实践是不断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通过实践去改变现实,才能够改变人类社会的命运。

四、实践是人的活动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人类活动的本质。

人类通过实践改造自然、创造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自身。

实践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也是人类自身发展的重要方式。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揭示了实践在人类社会历史中的作用和地位。

实践观的核心思想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基本原则和方法论,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不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改造现实、创造美好未来。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实际问题的关注和把握。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价值的标准,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的决定性作用和实践与认识、实践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将围绕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其现实意义展开阐述。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内涵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的决定性作用。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认识的出发点和归宿。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获得对客观事物的真实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

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标准,只有实践证明的东西才是真理,而不能用主观想象的东西来确定真理。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内涵就是这样,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源泉,也是推动认识运动的动力。

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积累新的认识素材,促使认识向更深一步的发展。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源泉,推动认识向前发展。

认识又指导实践。

只有在认识的指导下,实践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才能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辩证性。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这里的实践与实践包括社会实践和思想实践。

社会实践和思想实践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

社会实践能够促进思想实践的深化和发展,思想实践又促进社会实践的实现和改造。

实践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不仅包括社会实践和思想实践之间的关系,也包括社会实践中不同主体之间的辩证关系。

不同主体之间通过实践交流与合作,推动社会实践的共同发展。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于现实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实践观教导人们关注实际问题,关注实践中的矛盾和问题。

只有深入实践,才能全面、深入地了解问题的本质,找出问题的根源,为解决问题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支持。

马克思实践观的内容

马克思实践观的内容

马克思实践观的内容马克思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深刻地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的实践活动。

马克思实践观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10个方面。

1.实践的概念:马克思将实践视为人类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基础,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实践包括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和科学实践等各个方面。

2.实践的客观性:马克思认为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它是基于客观现实的活动,受到物质条件和社会关系的制约。

3.实践的历史性:实践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它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实践活动和形式。

4.实践的主体性:实践是由主体进行的,人是实践的主体。

人们在实践中不仅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5.实践的创造性:实践是创造性活动,它不仅能够复制现有的社会关系和生产方式,还能够创造出新的社会关系和生产方式。

6.实践的社会性: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它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社会关系包括生产关系、政治关系、思想关系等。

7.实践的目的性:实践是有目的的活动,人们通过实践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愿望。

实践的目的是多样的,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社会关系的完善、精神文化的发展等。

8.实践的评价标准:马克思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9.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实践的产物。

认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两者是辩证统一的。

10.实践的社会变革作用:马克思强调实践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认为通过实践活动可以改变社会制度,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

马克思的实践观强调了实践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它为理解人类社会的运行机制、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地位论文

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地位论文

论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摘要: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无限生命力的源泉。

马克思主义哲学首次赋予实践科学的含义并将科学的实践概念作为贯彻马克思主义的一根红线,从而科学的回答了哲学基本问题并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本文分析了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

关键词: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地位认识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人类认识世界并且改造世界,这是认识真理并推动实践发展的原因和结果。

所以真理性认识的动力和目的是指导实践,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真理的源泉。

马克思主义实践真理观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具有重要的当代意义。

一、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理论的根本标志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首次赋予实践科学的含义。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一条中就批判了从前一切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人类实践活动的错误理解并提出了正确理解实践活动的原则,即: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对象性”揭示了实践的科学含义。

“对象性”既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单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理解的缺点,也弥补了唯心主义抽象的发展主体的能动方面的缺陷,从而完美的将主体与客体统一在实践活动之中。

首先,实践活动既是“对象性”的活动,是对客体的改造,也就意味着实践活动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是现实的、感性的活动而不仅仅是理论的活动。

其次,“对象性”的活动既然是对客体的改造,也就意味着实践的主体具有能动的改造客体的能力,实践活动是实践主体本身实践能力的体现。

第三,实践活动是“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是对现实世界的改造的活动。

因此,实践活动必须在现实的生活世界中去理解,在一定的、现实的、具体的社会的、历史的条件下去理解,这揭示了实践活动的社会历史性。

马克思深刻揭示了实践活动的客观物质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使实践第一次成为科学的概念,对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其次,实践是贯穿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一根红线。

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与其他学说区别的重要标志之一。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依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的内涵、历史渊源、实践观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意义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的内涵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指实践在人类社会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决定性作用。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类的实践活动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从感性认识逐步提高到理性认识,从而认识真理,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实践在马克思主义中被赋予了决定性的地位。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依据,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产生真正的知识。

只有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得出具有科学性和可靠性的结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实践的检验才能验证理论的正确与否。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历史渊源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在哲学史上,唯物辩证法的创立者黑格尔就提出了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基础。

而马克思则进一步发展了实践观,提出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重要论断。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形成和发展是在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共同努力下逐步形成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历史发展趋势的过程中,注重对实际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他们进行了大量的社会实践和革命实践,并总结了实践中的经验,逐渐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决定马克思主义理论性质与价值的根本所在。

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各种社会理论的最重要的区别之一。

它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革命性和实践性,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基础。

实践观的重要性体现在它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理论的正确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1 卷) .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 [2]列宁全集 (第 38 卷) .人民出版社, 1959 年版. [3]姚传旺.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与当代中国实践.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 [4]李秀林, 王于, 李淮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国人民 出版社, 2004 年版.
一、 马克思主义实践真理观的内涵 一般说来, 唯物主义者从肯定世界的客观物质性和可知 性出发, 认为真理是人的认识同客观事物相符合, 这也是通常 我们所说的符合论真理观。 马克思主义则是在继承和发展了 唯物主义客观真理理论的基础之上创立了实践真理观, 它从 认识和实践统一的新高度上科学地揭示了真理的本质。 在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 中, “ 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 西, 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 解决。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 真理问题不 有目的、 创造性、 能动性的实践活动, 因为只有实践才是全部 社会生活的本质, 而且仅仅只有实践才能解决社会生活中各 种活动和理论认识问题, 因而真理必须是实践的, 真理必须是 主观与客观、 主体与客体, 历史与逻辑、 相对与绝对, 具体与抽 象的对立统一。 马克思主义实践真理观既批判了唯心主义把 实践归结为精神活动、 或绝对理念的错误, 也克服了旧唯物主 义把实践等同于动物式的本能活动, 认为必须从实践中去把 握真理。 恩格斯也指出: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 “ 这不 是一个理论的问题, 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 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 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 自己思维 的此岸性。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 ” 检验真理的最终标准只能是 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那种企图脱离实践去建立 和判别真理的标准都是不科学的和错误的, 而且是注定不会 成功的。 总之, 马克思主义实践真理观认为, 真理问题只能是通过 人的实践活动才能加以解决, 真理理论也只有通过人的实践 活动才能得到建立和发展, 也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 最终标准。 二、 马克思主义实践真理观建立的理论渊源 马克思主义实践真理观强调主观与客观的相符合, 认识 与客观事物的相符合, 这显然与传统的符合论真理观有着相 近似的一面, 甚至也可以说,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真理观也部分 体现了符合论真理观的标准和原则。因此我们可以说, 符合
就每个个体而言, 实践都是有目的、 有意识的自觉活动, 实践自己判别自己、 自己检验自己的过程。
形态由于是客观存在的、 不信赖于主体主观意识的存在状态, 只有实践才是理论创新和其它一切的基础和源泉。其次, 判断
396
2009 年第
1期
安徽文学
能仅仅依靠在认识论领域加以解决, 必须诉诸于人的有意识、 小的贡献, 但由于它们自身存在的缺陷和不可克服的问题, 因
2009 年第
1期
安徽文学
395
理 论 新 探
身也得到改造的人类社会活动。 主体对客体的每一次实践改 造, 都使主体获得了对客体的知识, 对客体的占有, 以及获得 改造客体的经验和对新的客体改造的需要, 与此同时, 这些都 使得主体的素质与能力得以提高。因此, 实践的过程也是人 自身力量得以提升和进步的一个过程。随着社会历史的发 展, 人类的实践活动的深入和拓展, 主体和客体就越能达到一 个新的水平。 总之, 只有对实践有了一个真正正确的认识, 马 克思主义实践真理观才能被理解和被挖掘, 这也是理解实践 真理观的关键。 (二) 真理不仅是一个认识论范畴, 更是一个实践论范畴 从科学的实践观出发, 真理不仅是一个认识论范畴, 更是 一个实践论范畴。实践作为人的存在方式、 作为人的实际生 活过程, 是真理的源泉。人的一切思想、 观念和理论, 归根到 底都来自于实践。 “思想、 观念、 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 们的物质活动, 与人们的物质交往, 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 一起的。 人们的想象、 思维、 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 动的直接产物。 ” 表现为主体目的的实现, 但是, 作为个体实践总和的人类总体 实践却是客观的历史过程, 它表现为一种必然性。 因此, 作为 人的存在方式的实践是一种客观的历史性进程, 是自人类产 生以来的无数个人实践的总和。 人类总体实践服务于人类生 存和发展的总体目的, 它不是按照某种理论的意志进行的, 而 是一种试探性、 开拓性、 创造性的活动, 是人类自己创造自己 的生活的活动。 人们可以对这种生活实践进行理论抽象和概 括, 但它决不会为了某种理论而束缚自己, 而总是要不断突破 理论的限制, 自己为自己开辟前进的道路。这种无止境的试 探性、 开拓性、 创造性, 使实践成为一切理论的源泉, 成为理论 创新的源泉, 并通过理论使自身所包含的真理显现出来。因 此, 实践本身就是自在自存的真理, 理论形式的真理不过是对 实践的反思。 人类认识本质上就在于揭示隐藏在实践中的真 理, 使自在自存的真理通过理论的表达而显露出来。 真理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形态, 一种是真理的实践形态, 它指的就是那种在实践中自在自存的客观真理, 它本身就是 客观存在着的事物、 事件及其过程的现实状况。它的另一个 形态是指真理的理论形态, 具体指的是人们以观念或概念所 总结、 表达出来的, 以理论形态表现出来的真理。 真理的实践 因此它具有实践论的概念; 而理论形态的真理作为主体对主 客体关系整体性内容的把握与总结, 因而是一个认识论的范 畴, 因而我们可以说真理不仅仅是认识论的范畴, 还应是实践 论的范畴。 虽然两者存在于不同的范畴, 但它们从本质上、 内 容上说, 是相一致的, 因为理论形态的真理源自于实践形态的 真理, 是对实践形态真理的反映, 实践形态是理论形态的客观 实现, 理论形态的理论是对实践形态逻辑上的提炼和表达。 总之, 在实践唯物主义看来, 只有进入了人的现实实践— 认识活动, 与人或主体发生关系的客观存在, 才是真理—实践 的真理, 通过人的实践—认识活动, 这一实践形态的真理为主 体所正确地把握时, 它才表现为理论形态的真理。 当然, 这一
论真理观是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建立的基础之一。但是, 对于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产生最大影响的是黑格尔理性真理观, 因 为黑格尔理性真理观强调真理是一个抽象与具体, 逻辑与历 史相统一的过程, 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发展过程, 是一个各个部 分相互融贯的过程, 这显然对于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建立有 极大的借鉴作用。可以说, 马克思主义实践真理观的建立是 在吸取了黑格尔理性真理观的 “合理内核” 的基础上建立起来 的, 黑格尔的理性真理观对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形成和发展 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借鉴意义。 虽然符合论真理观和黑格 尔的理性真理观对于马克思主义实践真理观的建立做出了不 此, 马克思主义也对于前面两则理论进行了批判, 马克思主义 的实践真理观也可以说是在对上述两则真理观的批判中建立 起来的。 马克思主义对于真理观问题的最大突破就是确立了 实践原则, 确立了人的实践在认识事物和确立真理过程中的 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不是像符合论真理观和黑格尔的真理观 那样, 局限于人的认识中或者诉诸于绝对理念。 因此, 马克思 主义实践真理观是以实践为基础, 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 一贯穿于对真理的理解之中, 建立了既同唯心主义的真理观 相对立, 又同以前的唯物主义的真理观相区别的唯一科学的 真理观。 三、 对于马克思主义实践真理观的理解 (一) 科学的实践观是解决真理问题的关键 马克思主义实践真理观认为, 真理问题不能只信赖于抽 象的思辩理论, 它必须诉诸于人的有意识、 有目的、 创造性的 实践活动。 这个实践并不是像唯心主义所认为的精神活动或 是纳粹的逻辑推理, 也不是像旧唯物主义所指的动物式本能 活动, 而是在人和世界、 主体和客体、 主观和客观的对立统一 关系中把握的实践。 实践活动是主体和客体之间能动而现实 的双向对象化过程。一方面, 实践是一种区别于旧唯物主义 所说的动物本能活动的人类社会活动。 这种活动应该包括人 的有意识、 有目的、 有计划的自主性, 能动的创造性, 以及与人 的社会关系相联系的社会历史性, 等等, 它应该不是简单地体 现人的动物性, 而应体现为人区别与动物的社会性、 能动性和 创造性的一面。 另一方面, 实践是主体改造客体, 同时主体自
把握是一个永远的、 没有止境的、 无限接近的过程。 正如马克 思和恩格斯所说的: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 “ 存在, 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 ” (三) 真理检验的唯一标准是实践 列宁说过 “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 因为实践不仅有普遍性 的优点, 并且有直接的现实性的优点。因此, ” 无论是真理的实 践形态, 还是真理的理论形态, 都不是天然正确的, 都有一个 检验的问题, 而检验它们的最终标准只能是实践。 真理的实践形态具体就个人的实践来说, 它是个别的、 特 殊的、 有局限性的, 是受具体的历史的条件所制约的, 从而存 在着合目的或不合目的、 合理或不合理、 正确或不正确、 成功 或不成功的问题。它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 需要不断地在 实践中加以判别和检验。判别、 检验的标准只能是人类的总 体性实践。个别的、 特殊的实践只有符合人类总体性实践的 要求, 符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终极目的, 才可能是合理的、 正 确的、 成功的, 反之, 则是不合理、 不正确、 不成功的, 需要予以 修正和调整。因此, 可以说, 对于真理的实践形态的检验, 是 对于理论形态的真理的检验而言, 由于它和实践形态的 真理在本质上、 内容上是一致的, 因而实践也同样是它的检验 性标准。 对于理论形态的真理的判别、 检验, 就在于看它是否 与实践形态的真理符合, 是否能够促使实践获得成功。在实 践过程中, 将理论形态的真理实现出来, 如果能够转化为改造 世界的物质力量, 那么, 就证明它具有实践的真理性; 反之, 则 证明其不具有实践的真理性。 由于实践检验本身也具有不确定性, 因而, 无论是对于真 理的实践形态的检验, 还是对于真理的理论形态的检验, 都不 是一蹴而就的, 而往往表现为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也正因 为如此, 人们也就永远只能在实践中追求真理, 实现真理, 从 真理的相对性走向真理的绝对性, 而不能以真理的化身自居, 不能 “以真理的名义 ” 发号施令。 四、 马克思主义实践真理观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真理观对于我们现实的社会生活有着重 要意义。首先, 马克思主义实践真理观要求我们在实践活动 中要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 要拥有不断创新的精神。 同时, 它 还要求我们不能仅仅拘泥于理论学习和抽象的思辩, 要不断 地加入到创造性的实践当中, 要对于实践活动抱有热情, 因为 我们社会活动和理论、 观念的正确与否, 成功与否的标准只有 去实践中寻找, 而不是局限于某些权威理论和口号的条条框框。 同时, 实践的检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只有在不断地实践中才 能体现和检验我们社会生活、 生产活动的客观性和正确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