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调研报告

合集下载

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改革成果报告

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改革成果报告

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改革成果报告立足实际,突出创新,全面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在示范性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建设中,我们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主动适应电子工作需要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形成公共课、专业平台课、专业技能课与选修课四大课程模块。

体现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的中职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特色。

继续实施校企合作办学机制这个重点;落实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突出理论指导实践为原则,构建实用性理论教学体系;以强化岗位技能培养为依据,构建长效性实践教学体系;以塑造爱岗敬业精神为主线,构建针对性职业道德教育体系。

具体做法是通过两年的在校学习和一年的顶岗实习,落实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学校全面部署、学生全方位参与、企业全过程跟进的“三方互动” 的作用格局,多渠道、多维度、多口径阶段化、系列化地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实现由学校人到职业人再到社会人的递变,真正为社会培养有职业道德、有中高级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劳动者。

主要通过以下五个方面实现。

一、学校到工厂的职业生涯教育(1)面向新生进行“走进校门即走进厂门”的入学教育。

(2)按照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在第一学年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等课程,重点进行职业生涯、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及法制教育,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3)每学期召开“职业生涯教育”主题班会和专题报 告,结合我校优秀毕业生的就业创业事迹,让学生人人参与 活动,规划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并相互交流,相互展示。

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个人的职业理想。

(4)将职业生涯教育的理念分别在语文、数学、英语、 德育等学科内渗透,特别是在专业课中加以全面渗透。

二、企业行业合作开展校本教育基于"素质养成f 实境训练f 顶岗历练”工学结合人才 培养模式,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核 心的教学方针,以“必需、够用、必知、必会”为度,开展 适合现代中职生要求的宽口径、厚基础的校本教育。

人才培养调研报告

人才培养调研报告

人才培养调研报告国家发展改革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建设材料兴国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两轮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调研报告兴国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5月目录目录一、引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调研背景...................................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农业机械化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经济社会化形势为农机专业建设带来新机遇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调研方案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指导思想..............................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调研目的..............................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调研内容..............................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调研对象..............................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调研方式..............................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调研实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调查数据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企业基本信息.......................... 错误!未定义书签。

1.企业属性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企业类型描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企业规模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企业的用人需求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化学生物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化学生物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化学生物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摘要:化学与生物学的交融是当今相关学科前沿发展的一大趋势。

这一趋势要求相关领域的创新性人才必须具有交叉复合的知识结构与技能、强烈的创新意识、良好的科研素质和能力。

通过近五年的实践,我们对“化学生物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与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效果。

关键词:化学生物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一、“化学生物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背景如何培养出满足国家科技战略需求的创新性人才是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2007年启动的本科教学“质量工程”中的重要建设内容。

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创新性人才培养的科技战略背景。

从具体的学科专业发展趋势上看,20世纪后期,以生命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为重要标志的科学技术革命飞速发展,学科领域不断分化,呈现出高度交叉和综合发展的趋势,新兴、交叉、边缘学科不断涌现。

特别是化学与生物学的交叉,更具有代表性。

以诺贝尔化学奖为例,近20年诺贝尔化学奖50%的得主是因他们以涉及生命科学的研究工作而获得成功的;而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的得主有40%是来自化学和物理学学科。

由此可见,化学与生物学的交融是当今自然科学发展的一大趋势。

化学生物学(ChemicalBiology)是化学与生物学不断交融,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形成的一门新的前沿交叉学科。

最初是由哈佛大学的Schreiber博士和ScfiplaS研究所的Schultz博士分别在美国东、西海岸发起。

化学生物学是运用化学的理论、研究方法和手段,从分子水平去探索生物学、医学问题的一个新兴交叉前沿研究领域。

化学生物学利用化学特别是有机化学的知识来探索和调控生命及其过程,利用生物学技术促进化学自身发展。

衍生新理论、新反应和新技术。

它融合了化学、生物学、物理学、信息科学等多个相关学科的理论,以及传统的天然产物化学、生物有机化学、生物无机化学、生物化学、药物化学、晶体化学、波谱学和信息化学等学科的特点和研究方法,从更深层面去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过程。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结报告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结报告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结报告2011年7月我校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被批准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重点支持建设专业,建设期为两年。

两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建设方案和任务书中关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预定建设目标,开展建设工作,现将两年的改革情况总结如下。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情况1、深入调研,科学论证,确立“工(农)学结合、两轮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成立了由行业专家、企业(合作社)技术骨干、学校骨干教师组成的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了项目建设调研论证机制,组建调研组,制定调研计划,先后组织3批60余人次对本地农业生产、农机生产企业、农机销售公司、农机合作社进行广泛调研,收回调研表格、问卷1500余份,形成调研报告4份。

通过分析本行业的人才需求状况,经专业建设委员会论证,确定了主要工作岗位;分析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根据任务的典型性、重要程度确定了典型工作任务;依据工作任务的情况、完成任务的方式归纳、整合形成行动领域;按行动领域所包含的知识、能力的相互关系构建学习领域;从职业素质、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等方面确定学习领域能力目标,依托“校企社”共建平台,根据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实施“工(农)学结合、两轮实践”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轮实践(协岗实习):在第二学期和第三学期农机作业季节,学生到合作企业、农机合作社(部分农机户学生安排回村)进行第一轮生产实践。

在每个生产环节的生产实训之前,安排相关课程的学习。

在生产实践中,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培养学生农业机械的生产、使用、销售及基本维护能力。

第二轮实践(顶岗实习):在第四学期和第五学期农机作业季节,学生到合作企业、农机合作社等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第二轮顶岗生产实习。

在校学习期间,学生主要进行农机作业标准、农机机务管理、农机新技术等课程的学习,为第二轮生产实习做准备。

在生产实习中学生在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农业机械操作、机务管理、农机检修等项目的生产实习,强化学生的农机操作和使用维护、农机标准化作业、机务管理、农机检修和故障排除的能力,为下一步的选岗打下基础。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改革调研报告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改革调研报告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改革调研报告一、调研的缘由和概况为了及时了解区域经济的发展,掌握企业(用人单位)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的岗位群、工作任务和需求情况,把握本专业的办学方向,找准高职人才培养的定位,合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内容,真正体现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办学方针,特对长株潭及周边地区企业的人才需求进行调查。

调查的单位包括:楚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拓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湖南江河机电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长沙长泰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长沙奥托自动化有限公司、西子奥的斯电梯有限公司、三一重型装备有限公司、长沙润成机械有限公司、湖南省强生药业有限公司、长沙轻工机械有限公司、加加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湖南省长沙亚华乳业有限公司、九芝堂斯奇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湘潭电机集团有限公司、长沙利欧天鹅工业泵有限公司、湖南开关有限责任公司、富士康科技集团、美的微波电器制造有限公司、深圳鑫友源橡胶有限公司、长沙长泰徕斯机器人有限公司、上海西艾爱电子有限公司、上海达鑫电子有限公司、弗论克热流道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唐智科技发展(长沙)有限公司、益阳益神橡胶机械有限公司、三一重工、中联重科、株洲八方电气有限公司、比亚迪汽车(长沙)有限公司、湘潭吉利汽车工业有限公司、东莞大泰光电科技有限公司、长沙中轻机械有限公司、长沙超凡精密仪器有限公司等企业。

通过对企业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召开企业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的座谈会,对近几年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座谈等方式进行了调研。

调研的时间为2010年6月至2011年12月,参与调研的人员为湖南科技职业学院机电类专业指导委员会课程改革师资骨干成员,同时有关机电专业学生利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也进行了相关调研。

调研的内容包括:湖南地区工业及企业发展状况;企业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需求情况;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岗位群及对应的工作任务;职业岗位对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情况;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建议等。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调研报告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调研报告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调研报告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电子商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调研报告河海大学商学院管理科学与信息系统系目录为配合我院即将进行的按大类招生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推进电子商务专业的建设,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深入了解专业发展的经验、存在的问题及专业建设设想等一系列问题,经过初步分析调查,编制本报告。

报告根据电子商务专业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共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一、调研及调整原则河海大学商学院电子商务专业作为一级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下设专业,从2002年首届本科招生至今。

按大类招生后,现有的按专业招生下的培养方案必然发生改变,本学科中课程结构的设置将要发生重大变化,本系经讨论制定如下调整原则:按大类招生后,现有的按专业招生下的培养方案必然发生改变,本学科中课程结构的设置将要发生重大变化,本系经讨论制定如下调整原则:1、课程结构的设置要符合学校、学院发展的总体战略,具有前瞻性。

在设置时要充分考虑我院的品牌建设。

由于本学科下设各专业具有一定的技术前沿性,而培养方案有其相对的固定性,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注意保持前瞻性。

2、课程结构的设置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分流情况。

作为商学院各专业中偏理工类的专业,本专业对学科基础要求比较高,因此要求学生入学后一年半后进行专业分流。

与其它各专业中一些共有的平台性核心课程可以进行整合,因此在进行课程体系设置时,分流后专业的专业方向课比重较大。

3、统筹兼顾原则。

按大类招生后,必然会对原有的教学工作以及相关管理工作带来重大影响,我们在高效完成教改工作的同时,应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合理设计新的招生培养方案,从而使今后的教学工作与学校整体的目标相符。

二、调研背景及内容为深入了解国内外相关专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找出差距,弥补不足,我专业先后通过网上调研和实地调研,对西安交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相关专业的本科培养模式在教育规模、管理制度、培养质量、学校政策、课程设置等方面做了全面的了解和分析。

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调研报告

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调研报告

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调研报告近年来,中国的电子商务快速发展,交易额连创新高,电子商务在各领域的应用不断拓展和深化、相关服务业蓬勃发展、支撑体系不断健全完善、创新的动力和能力不断增强。

电子商务正在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进入规模性发展阶段,对经济社会生活的影响不断增大,正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中等职业教育承担着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光荣使命,其教育功能中的职业属性决定了学校必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研究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趋势,贴近生产服务一线培养人才。

技能人才的培养,必须以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为突破口,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最终落脚点是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制订上。

进一步了解电子商务行业的工作特点、人才需求的规格、学生能力以及素质的要求,掌握行业发展动向以及人才培养的目标,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更好的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2013年12月1日——2014年4月30日,沈阳市外事服务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全体教师对多家电子商务企业进行了专项调研,具体内容如下:一、调研目的1.了解电子商务专业工作特点、人才需求规格和能力素质培养情况,了解人才培养的目标,对人才的学历层次要求和能力要求等;2.通过调研掌握现阶段电子商务行业职业发展趋势、中小型电子商务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人才规格、受教育的程度、员工素质及岗位能力的要求、相应的职业资格需求)。

3.了解我校电子商务专业现有课程实施与企业的反馈信息以及我校毕业生在企业的就业情况,对学校培养人才的教学模式、教学课程设置、培养手段等情况做一个客观准确的判断、定位,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课程设置、实施性教学计划、教学模式等方面作出调整,便于今后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学生服务。

二、调研对象电子商务企业相关部门负责人、人力资源总监、淘宝店主、毕业生三、调研时间2013年12月1日——2014年4月30日四、调研方法访谈法、问卷调查、网络调查、实地考察等方法。

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调研报告

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调研报告

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调研报告体育学院专题调研组新就业体制的建立,为体育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课题,以就业为导向服务地方经济是我院体育教育的基本定位,为此我院成立了专门的调研组,通过参看大量的文献资料;对在校学生和前几届已毕业学生的调查、座谈;与其他相关专业的高校负责人进行访谈等方法,积极探索应用型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策略。

1.体育教育专业就业难的原因调查1.1 高校扩招政策带来的就业压力根据教育部门提供的数字,自从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数量与日俱增,总量上供过于求。

2005年,中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338 万,比2004 年增加了58 万人,增幅达20.17%;2006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413 万人。

2007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人数将达495 万,比2006 年增加82 万,同比增幅达19.19% 。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对2005年毕业生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211”工程重点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5%,而一般专科院校只有59%。

“十一五”期间全国将有2500 万以上的普通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毕业生供大于求的压力将进一步增大。

1.2学生职业能力不足,知识结构不健全用人单位除了要求学生有一定的专业水平,还要求具有公共关系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等。

但实际上,学校对学生这些方面的培养还是有较多欠缺的。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时表现出职业能力不足,主要反映在知识结构不健全,专业知识不系统、不扎实,综合技能水平不高,缺乏一专多能等方面。

1.3课程设置和就业指导工作缺乏有效整合1.3.1 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内容陈旧教师知识结构更新较慢,选修课实效性差,部分专项课过分强调竞技技术,课程项目开设过多而学生人员较少,缺乏针对市场需求的教学课程。

这就导致毕业生专业面过窄、专业技术与专业能力不强,综合素质不高,一旦没有对口专业,给就业造成困难。

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调研报告

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调研报告

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调研报告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才已经成为了各个行业发展的关键。

因此,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也成为了当前教育界面临的主要问题。

本报告将围绕此问题,展开相关调研和分析。

一、人才培养模式1.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在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师为主,学生为被动接收者。

模式单一,缺乏创新,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思维僵化,创新意识欠缺,无法满足时代需求。

此外,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很多的弊端,如解决不了学生的实际问题,不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能力等问题。

2.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针对这些问题,现代教育开始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在于“授人以渔”,鼓励和帮助学生探索自己的兴趣和潜能。

教师的作用变为学生的学习设计者、引导者和观察者,而学生则成为自己的主导者和学习者。

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注重学生问题的解决,还关注学生能力的挖掘和成长,使学生更加独立、自主和创新。

3.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情况目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不少学校的尝试,有的学校采用创新专业、多元化开设选修课、“学科融合”等方式,积极推进课程建设和创新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专业实践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这些措施的成功实施,也为更多学校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二、课程体系改革1.传统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传统的课程体系主要体现为大而空,面面俱到,重视知识的传递而轻视学生的能力培养。

由于教材厚重,教学内容张繁复杂,学生的阅读量大,思维难度大,容易造成学生的学习疲劳和失去学习兴趣。

2.新型课程体系为了改善传统课程体系的弊端,新型课程体系强调深度与广度的协调。

它将重点放在能力培养上,注重学生的反思、探究和实践,致力于建立更优的课程和教材,在学生的兴趣、职业发展方向等方面都更能与市场需求接轨。

3.新型课程体系实施情况众多高等院校正积极探索新型课程体系的实施方法,创新教学手段,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据调查,新型课程体系的实施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显著提高,学生的思维模式在多样性、创新性、实践性等方面得到了进一步拓展。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调研报告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调研报告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调研报告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各行各业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长。

为了满足这种需求,我们需要对现有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深入的改革。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分析现有培养方案的不足,提出改革建议,为未来的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访谈和文献资料等多种方法。

问卷调查主要针对各行业从业人员和高校相关专业教师,收集他们对专业人才培养的看法和建议。

访谈对象包括行业专家、企业领导和成功人士,以获取他们对专业人才培养的独特见解。

文献资料主要包括国内外相关研究报告和政策文件,用于深入了解专业人才培养的最新趋势和政策导向。

三、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我们了解到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行业需要的是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专业人才,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解决复杂问题,并具备持续学习的能力。

2、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随着各行业的交叉融合,行业需要具备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的专业人才,能够理解和应用不同领域的知识。

3、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行业需要具备良好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专业人才,能够与不同背景的人有效合作。

四、现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不足通过对比分析现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我们发现存在以下不足:1、实践环节不足:现有的培养方案中实践环节相对较少,学生缺乏实际操作的机会,难以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知识更新缓慢:现有课程知识体系更新缓慢,不能及时反映行业发展的最新趋势和需求。

3、缺乏跨学科整合:现有培养方案中缺乏跨学科的课程和项目,学生难以具备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

4、沟通能力培养不足:现有培养方案中缺乏针对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训练,学生难以在实际工作中有效发挥这些能力。

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建议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改革建议:1、加强实践环节:增加实践环节的比重,设立更多的实践项目和实习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知识。

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调研分析报告

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调研分析报告

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调研分析报告一、调研背景分析“民以食为天”,食品和食品工业与人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充足的食品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优质的食品是国民健康的保证,所以,食品工业是人类的生命工业,在世界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近年来,国家也已经将食品工业的发展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这为我国食品行业的发展开辟了光明的道路。

众所周知,食品专业人才是推动我国食品工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大力发展我国食品专业人才的培养关系到千万国民的健康营养。

而国家高等院校的食品专业正肩负着培育这种人才的重任,目前众多职业院校的食品专业以培育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为目标,为企业培养出大批的一线操作技术人才,切实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鉴于此,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工作岗位、待遇、发展等情况进行了调研,旨在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目前,我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于2014年首次招生,至2017年共招生350人,该专业的设置在食品产业链人才培养中承担产品质量控制、产品生产流通监管等方面的人才培养的重要责任。

二、调研基本情况I.调研方法调研团队成员根据分工安排,采取网络问卷、座谈、走访、电话、电子邮件等形式对省内多家食品企业以及毕业生进行调研。

此次调研引入网络,学校、企业、毕业生可通过登录网址、微信、QQ等客户端进行答卷,提高了调研的效率和覆盖面。

调研的食品企业,主要是食品生产、加工、流通以及食品餐饮企业,覆盖较广,从地域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山东省的中东部,鲁南、鲁西、鲁北企业涉及较少。

毕业生调研对象为本校食品专业毕业生,本次调研区域范围宽,调研结果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调研完成后对企业、毕业生的调研结果进行分析。

2.职业岗位及行业规范从事食品生产的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食品的质量检测;食品流通、餐饮企业的食品安全管理。

(1)食品生产质量管理岗位:主要负责对食品生产过程的中的产品质量控制,如品控员、生产线长、车间负责人;(2)食品检验岗位:主要负责对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原料、半成品、成品的各项质量指标进行检测,从而判断产品质量并给出后续改进措施;(3)食品流通餐饮管理岗位:主要负责对食品流通、餐饮等过程中的食品质量进行监督管理,要求熟悉食品安全相关法规和标准。

石油化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调研分析报告

石油化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调研分析报告

石油化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调研分析报告一、调研背景分析1.石化行业发展现状石油化工行业是化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的支柱产业,生产过程包括油气勘探、油气田开发、钻井工程、采油工程、油气集输、原油储运、石油炼制、化工生产、油品销售等,生产社会需要的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化工原料、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化肥等3000多种石油、化工产品。

石油化工行业生产线长、涉及面广,仅中国石化集团就有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等输油、输气管道近6000km,加油站2.4万个,石油化工企业的油田、采油厂、炼油厂、化工厂、油库、加油站、输油(气)管线遍及全国城市、乡镇、车站、码头、千家万户。

因而对国民经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014年全国石化行业主营业务收入3.5万亿元,利润118.7亿元。

2015年化工行业主营业务收入12.74万亿元,利润总额6265.2亿元。

其中,石化行业实现主营收入3.9万亿元,利润总额1615.6亿元。

《石化和化学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2015年我国原油加工量约为5.2亿吨,预计2020年将达到6.2亿吨左右,烯烃、芳烃等基础原料和化工新材料保障能力将达到82%。

山东作为地方炼化企业大省,截止2015年山东地炼一次炼油产能为14820万吨/年,占全国地方炼化企业产能的60%以上。

2015年,山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9321.8亿元,石化行业主营收入占全省化工行业的23.4%,其主营收入居全国同行业第1位。

2016年全省11家企业获得原油进口允许量4143万吨,占全国地炼企业获批总量的75.9%。

随着2016年国际油价总体回升,山东省石化行业经济运行呈现了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

2.石化行业人才现状随着产业的发展和转型升级,对石化专业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

目前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从业人员1687万人,占全国工业企业从业人员总数的12%。

2024年人才培养方案及计划人才培养方案调研报告汇总(五篇)

2024年人才培养方案及计划人才培养方案调研报告汇总(五篇)
(2)主动与企业、政府等部门联系,开展技能鉴定、在岗培训等以非学历教育为主的培训业务,充分利用学校的师资、教学条件等为企业培训在职人员,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技能和管理能力。
1.总体设计原则: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模式,体现以技术应用为主体的教学特色,形成教学、生产相结合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以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为体制基础,以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平台,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改革为关键。本着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提高专业建设质量和有利于提高教学管理效率,体现一个公共技术平台(即公共学习领域、素质拓展领域)与多个专业方向(即专业一般学习领域课程、专业综合学习领域课程和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本着能反映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反映专业特色建设要求和反映职业资格证书要求,体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模块化课程;本着课程教学、实验教学合一,产学结合落实校内实训和校企合作落实校外顶岗实习,构建相对独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本着必修选修课相结合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方案制订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以有利于教学管理,构建基于弹性学制的学分制模式下的培养计划。
在规定的修业年限内修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修满规定的最低总学分166学分,取得毕业资格。
八、授予学位
取得毕业资格的学生,经本人申请,并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经学位委员会审查通过,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九、专业教学计划安排表
xx
人才培养方案及计划 人才培养方案调研报告篇二
深入研究中职学校测绘工程人才的培养,对我国当代测绘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中等职业学校以培养高素质的测绘人才为目标,因此在测绘工程专业教学中,教师必须要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教学导向,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教学内容,不断调整教学方案,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保障教学效果,全面促进中职学生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工业自动化仪表及应用专业人才需求与课程体系改革调研报告

工业自动化仪表及应用专业人才需求与课程体系改革调研报告

工业自动化仪表及应用专业人才需求与课程体系改革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一)行业发展背景仪器仪表是现代高科技产业,对国民经济有巨大倍增和拉动作用,世界上发达国家都把仪器仪表作为其优先发展的产业。

当前,我国传统工业总体上呈现“两高两低”趋势。

中国传统制造工业急需实现由大到强的历史跨越。

党中央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和“两化融合”的指导方针。

自动化测控装置和测试仪器是信息化制造和“两化融合”的基础,对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现代制造技术发挥着重要作用。

《国务院关于信息化建设及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工作情况的报告》中明确指出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要在钢铁、石化、有色、建材等行业推广普及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实现智能测控、智能巡检等智能制造过程控制。

国务院近期印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针对“互联网+”重点应用的H个领域,进行了相应部署。

其中“互联网+协同制造”也包括了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提出着力在工控系统、智能感知元器件、工业云平台、操作系统和工业软件等核心环节取得突破等。

因此,工业自动化仪表产业对国民经济有巨大的拉动作用,有着良好的市场需求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随着重庆新一轮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重庆将加快打造成为内陆开放型制造业高地和枢纽型国际贸易大通道,成为承接中国东、中西部的桥头堡。

“十二五”期间,重庆围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升级、增强发展后劲的主线,重点发展壮大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6+1”产业的53条产业链。

重庆是我国重要的工业自动化仪器仪表制造与应用基地,围绕重庆“6+1”重点产业的发展,工业自动化仪器仪表行业也将得到快速发展。

传统的能源、化工等产业的升级增效、节能减排也迫切需要一大批懂得现代工业自动化仪表的中高级技能操作人才。

据相关部门调查,未来十年,重庆仪器仪表技能型人才缺口达2万以上,这一现状严重制约了现代工业的发展。

(二)专业建设背景学校工业自动化仪表及应用专业始建于1978年,是集机械制造与装配技术、电子装配与调试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于一体的综合型专业,已实现连续招生39年,毕业生达5000余人,为仪器仪表的生产、应用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关于人才发展体制改革情况调研报告

关于人才发展体制改革情况调研报告

主题:关于人才发展体制改革情况调研报告一、背景介绍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经济转型升级、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等对人才队伍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促进人才发展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我国对人才发展体制进行了深入改革,旨在更好地发挥人才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调研目的本报告旨在全面了解我国人才发展体制改革的情况,分析改革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为未来的改革提出建议和措施。

三、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文献研究、访谈调查、问卷调查等方法,对人才培养制度、人才评价机制、人才引进政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调研和分析。

四、人才培养制度改革情况1. 人才培养制度改革涉及教育体系、科研机构等各个领域,在培养人才的内容、方法、标准等方面都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和创新。

2. 人才培养制度改革重视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为国家的创新型发展和经济转型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

3. 人才培养制度改革还涉及政策、资源、机制等多个方面的改革,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加灵活、多样化的路径和机会。

五、人才评价机制改革情况1. 人才评价机制改革旨在建立科学、客观、公正的人才评价体系,推动人才的成长和发展。

2. 人才评价机制改革注重以绩效为导向,强调对人才的绩效、贡献和价值进行客观评价,推动人才向优秀的方向发展。

3. 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加大了对创新、创业、人才团队等方面的评价力度,鼓励人才在各个领域进行探索和实践,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六、人才引进政策改革情况1. 人才引进政策改革旨在加强对海外高层次人才和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为国家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 人才引进政策改革涉及人才评价、待遇保障、舒适环境等多方面内容,为人才的引进落户提供了更加便利和舒适的条件。

3. 人才引进政策改革还包括对人才留用和激励机制的完善,为引进人才提供更加长期、稳定的发展空间和保障。

七、存在的问题与建议1. 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需要进一步优化教育体系和课程设置,加强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调研报告一、前言(一)调研背景分析“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随着世情、国情不断发生的深刻变化,我国正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料的风险与挑战。

在世界各国都把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培育作为抢占未来发展战略制高点的关键时期,全球将进入创新密集时代,新一轮产业竞争将更加激烈。

加强核心竞争力建设,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我国的重大发展战略。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当前我国就业和经济发展正面临着两个大的变化,社会劳动力就业需要加强技能培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培养更多的技工,因此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做好这项工作,可以充分发挥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使我国经济建设切实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经过多年的累积,中国的家用电器行业已得到很好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用户数量的激增,特别是许多城市家庭的家用电器已进入“更新换代期”。

据有关资料统计,全国家电维修市场的经营额达上百亿元,我国电子电器维修服务行业正处于全面发展的上升时期。

山东省电子行业企业现状总体良好。

同时,山东省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尤其半岛沿海蓝色经济区有广阔的海岸线和多处天然良港,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有众多的外资企业在省内投资。

尤其与电子专业相关的企业,在全省特别是烟台、威海、青岛、潍坊等地区不计其数,这为本专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职业教育承担着为经济建设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职责,专业定位和专业内涵必须立足于山东省当前的行业企业发展现状,根据经济发展调节专业方向、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培养面向电子电器产品的中、初级技能型人才、管理人员和应用型人才,让学生毕业后能直接奔赴生产“第一线”,担任电子电器设备的装配、调试、检修、营销和和操作等工作。

(二)调研目的意义本次调研贯彻当前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相关文件精神,主要针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体系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展开。

旨在了解本专业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体系、学生就业实习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听取企业相关部门和人员提出的针对性意见和建议。

真正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情况,搞清企业真正需要什么样的员工,需要学生具备哪些方面的素质,从而有目的地进行培养。

同时,通过与企业广泛交流,教师可以了解行业、企业的发展现状,从而科学规划专业发展,对专业进行更加准确的定位。

二、调研基本情况(一)调研组织方法1.调研的组织按照《山东省中等职业学校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编写启动会议的要求,根据走访地区,分成三个工作小组,每组成员包括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行业专家等。

对山东省内10多家电子制造企业进行了全面有效的调研工作,全面了解行业企业的发展、岗位需求及岗位职业能力要求、校企合作开展等方面的情况;同时对高校、高职院校、中职学校也进行了充分调研。

2.调研的基本方法(1)文献搜索法通过查阅与教学指导方案有关的各种文献资料以及网络资源,搜集专业教学和职业资格标准等资料,扩大信息量,从而为教学指导方案的编写提供充足的依据。

(2)问卷调查法通过纸质问卷、电话问卷、网络问卷、座谈问卷、毕业生调查问卷等,对行业从业人员及已毕业就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获取相关信息。

对全省28所中等职业学校发放了调查问卷,重点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及课程改革等方面进行调研。

(3)走访座谈法调研人员深入行业、学校和企业,大量走访行业专家、学校领导和专业教师、企业中层和一线员工、近几年的毕业生和顶岗实习学生,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4)电话调查法通过电话与毕业就业学生联系,了解岗位对学生的素质、能力和技能等级证书等的要求,获取需要的一些信息,为教学指导方案的编写提供第一手资料。

(5)参观考察法通过到省内电子制造企业、高职院校、中职学校参观考察,获取相关信息。

(二)行业现状和人才需求情况通过对上述企业的调研,我们了解到,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毕业生大部分进入电子、电器生产企业,如海尔、海信、浪潮、东方电子、富士康等集团公司,主要从事对大型产品(如电视、洗衣机、空调器等)、小型产品(如手机、台式计算机、笔记本、音响、游戏机等)的组装。

这些岗位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的电子技术基础、电子装配等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随着部分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企业迫切需要更多的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方面的技术工人,然而,该专业中、高级应用型技能人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均处于严重紧缺的状态,已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

由于生产管理和市场拓展的需要,对于具备较高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及营销等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

绝大多数企业的人才结构比例不合理,高级技术工人、技师的比例不高,一线操作工水平过低,且企业对人才需求缺乏信息途径,希望通过院校、政府等提供信息咨询和技术支持服务。

(三)职业岗位(群)的情况调研发现,中职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的毕业生很受企业青睐,适应的工作岗位类型也很广,主要有维修电工、电子产品维修工、质量检验员、营销员与采购员、产品设计员、技术主管等,面向电子电器设备的生产、维护和修理、销售和服务部门,从事日用电器、音视频家用电器和办公自动化设备的装配、调试、销售和检修工作。

主要岗位包括:在生产部门,可以从事上述电子电器设备和相关产品的一般技术工作;在维修和检验部门,可以从事上述电子电器设备的修理和商业常规检验工作;在营销部门,可以从事上述电子电器设备采购、推销、调拨、储运、办理索赔等业务工作;在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可以从事上述电子电器设备的保养、运行和维护等技术工作。

调查信息表明:企业对中职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毕业生的要求主要集中在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创新精神等方面。

除此之外,被企业提到频率较多的还有实习经验、学生干部经历、吃苦耐劳精神等。

调查中还发现:大中小型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不尽相同。

大中型企业实力雄厚,技术人才比较充裕,对技术岗位的划分较细,对人才的业务要求较专一;而小型企业由于人才数量不足,对招聘人才的业务要求较高,希望招聘到知识面宽、操作技能强、适应职业变迁和产品开发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四)职业资格和行业规范要求情况1. 国家职业资格申报条件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中明确规定,中级工(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的申报条件是:(1)取得本职业初级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3年以上,经本职业中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毕(结)业证书。

(2)取得本职业初级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5年以上。

(3)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7年以上。

(4)取得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核认定的、以中级技能为培养目标的中等以上职业学校本职业(专业)毕业证书。

可见,中等职业学校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毕业生具备中级工的申报条件。

2. 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分析目前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均是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颂发的职业资格证书,主要包括家用电器产品维修工、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工、办公设备维修工、音视频设备检验员、电子设备装接工、维修电工等相关工种。

目前大多数企业虽然不要求一线生产操作人员必须持职业资格证书上岗,但随着电子制造行业的发展和国际化趋势,其重要性日趋明显。

这说明在中职学校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认证将有助于增强其就业机会。

3.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对职业知识与技能的要求(1)具有相关法律法规知识、职业道德、安全文明生产与环境保护知识、质量管理知识和本专业所必需的人文基础知识。

(2)掌握电工、电子基本电路的分析方法,具备基本检测、检修能力。

(3)掌握识读、检测常用电工、电子元器件的方法。

(4)掌握机械与钳工常识,具备钳工基本操作能力,掌握常用电工、电子仪器仪表使用方法,(5)能识读各类办公自动化设备结构图,熟悉各类办公自动化设备结构。

(6)能正确选择并使用办公自动化设备常用维修工具、仪器与设备,掌握检测、调试、检修办公自动化设备的常用方法(7)能识读各类日用电器结构图,熟悉各类日用电器结构。

(8)能正确选择并使用日用电器常用维修工具、仪器与设备,掌握检测、调试、检修各类日用电器设备的常用方法(9)能识读各类音视频设备结构图,熟悉各类音视频设备结构。

(10)能正确安装、操作、维护各类音视频设备,能正确选择并使用音视频设备常用维修工具、仪器与设备,掌握检测、调试、检修音视频设备的常用方法。

(五)相关学校课程设置情况1.专业招生与就业情况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山东省有60多所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或相近专业。

根据山东省统计信息网公布的数据,2011年,山东省有中等职业学校591所,招生44.5万人。

其中,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招生数量排在前列,是学校的热门专业。

由于电子电器应用行业人才需求的巨大缺口,目前多数学校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平均就业率达93.6%。

但各校的教学质量和毕业生就业情况存在明显差异,部分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仅为78.2%。

2.专业教学情况调查表明,各地开办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在师资水平、教学设备、实训条件与教学管理等方面水平不一,差距很大。

部分学校投入较为充足,实训设备先进、齐全,实训场地完善,师资力量雄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成果突出,学生培养质量较高。

而有些学校投入严重不足,缺乏必要的实训设备和实训师资,实训条件简陋,人才培养质量受到了很大制约。

各学校的教学方案差别也很大,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选取不统一,差别较大。

部分学校教学计划陈旧,难以适应行业发展需求。

社会培训机构开设课程比较随意,往往根据社会急需工种开设,没有整体教学计划。

省内高等职业学院相关专业课程设置理论课程多,实操课程少,侧重于设计、控制、工艺、管理等方面。

(六)本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发现,山东省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在校生人数较多,并出现逐年增加的局面。

下面是某中职学校本专业学生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尽管有些年度在校生总数下滑,但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的招生数依然逐年增加,这和山东省电子制造业的迅速发展有关。

调研显示,近三年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分布主要集中在自动生产线装配调试领域。

三、分析与建议(一)调研资料分析与结论通过这次在济南、青岛、黄岛、胶南、即墨、烟台、威海、日照等地区的调研活动,我们收集了大量的企业信息,真正了解了企业,了解了企业文化,了解了企业的用工需求,知道应该去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去培养。

同时我们也了解到山东省中等职业学校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的教学基本情况,与电子电器行业人才需求相比,专业建设还存在较大差距,具体表现如下:1.学校的教学内容很多已滞后于企业发展,如教材和教案上的部分内容在当今企业已不再有实际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