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中国封建社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中国封建社会“重农抑商”政策
摘要: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产生形成有其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它不是一项单纯
的经济政策,之所以能被中国古代帝制王朝推行两千多年。是因为它在道德、财政、政治、经济诸方面维护这王朝统治的稳定,我将从政治、经济、文化及各方面的均衡利益等多种因素来分析重农抑商政策的形成发展的原因及其所产生的诸多影响。
关键词:封建社会重农抑商经济基础中央集权重义轻利传统农业文化
一、引言
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从秦国著名法家人物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到汉文帝的中农措施,直到清初恢复经济的调整,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
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例如商鞅变法积极推行农战方针,采用各种手段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从而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西汉初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汉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中国宋代、明代中期后都不重农抑商,所以这个时期都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改朝换代后,资本主义萌芽,改朝换代后,资本主义萌芽消失了,重新开始了重农抑商。
但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国家财政收入也从商业税中得到了很大的补充,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而在这时,统治者认为商品交换不能够创造新的财富,对商业发展并不采取鼓励政策。统治阶级依然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并在重农抑商政策思想的指导下推行一系列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还经常以各种方式对商人进行盘剥,这虽有利于国家统一,巩固中央政权,却破坏了工商业的正当经营,遏制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这样就失去了其产生之初的进步性,而在此,本文想要着重试析中国古代传统重农抑商政策,从各个方面来寻求该政策形成发展的原因及在此政策下各方面所受到了影响。
二中国古代传统重农抑商政策
(一)重农抑商政策的发展
1、战国时期秦的商鞅变法中的重农抑商
秦汉时期(前221——220),是中国古代经济向前发展和达到空前繁荣的时期,他包括秦、西汉、东汉的历史。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西汉是继秦朝而出现的强大的统一王朝,东汉又是西汉王朝的继续与发展。为了巩固大一统帝国的经济基础,秦汉各朝都推行了重农抑商经济政策。
最早提出重农抑商并加以实行的是著名法家人物商鞅。
材料一重农抑商,凡是努力从事农耕、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仓除徭役。作为奖励。禁止弃农经商,凡是弃农经商或懒惰而平穷的人,要罚做奴隶。
——川教版历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努力本业,耕织致栗帛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奴隶”。
——《史记》
2、西汉初休养生息,实行轻徭薄赋,发展农业生产
秦之汉兴,汉承秦制,西汉时期仍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西汉前期,对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是不遗余力的。其重点主要放在保护和提高生产力,采取多种办法鼓励人们从事农业生产。西汉政策一再颁发“劝农”诏书,鼓励人们努力发展农业生产,并且“开耕田”,恢复周代天子亲耕田的仪式,以为倡导,从汉文帝二年至汉景帝元三年(前178——前141)的37年中,共颁发劝农诏10次。这些劝农诏对形成重农的社会风气有一定的作用。西汉的重农抑商政策,既有对秦的沿袭,继承的一方面;同是又有着不少重大的,根本性的变革。西汉重农抑商政策已经抛弃秦王朝那种农不离战的特点,而把重农同治国、安天下结合起来。
材料一(景帝下诏说)“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汉书••景记》材料二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文帝、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每年春耕时,他们亲自下地耕作。给百姓做榜样。
——人教版历史教科书七年级上
3、三国曹魏组织农民垦荒,兵士耕田
材料一196年,曹魏在许一带屯田获得成功。第二年,曹操下令推广军屯和民屯。经济相对落后的江淮,河南两地屯田较多。曹操通过屯田,基本解决了军粮问题,同时也使流亡农民有了安居之所。
——华东师大版历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材料二太祖(曹操)一峻为典农中郎将,募百姓屯田于许下。得谷百万斛。郡国列置田官,数年中所在积栗,仓廪皆满。
——《三国志》
4、唐太宗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材料一唐初社会经济凋敝,洛阳以东直到沿海,“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全国人口锐减,政府掌握的户口不到隋朝全盛时的1/3,唐太宗采取了减轻农民负担,发展生产的措施,农业连年丰收,出现了“马牛步野”,斗米不过三四钱的繁荣局面,社会秩序安定,人民安居乐业。
——岳麓版历史教科书七年级下册材料二(唐太宗说)“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朕常欲赐天下之人,皆使富贵,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也”。
——《贞观政要》
5、元世祖重视发展农业
材料一忽必烈推行重农政策,即位之初就发布诏令:“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下令把许多牧场重新恢复为农田,禁止掠夺人口为奴,朝廷还设立专门管理农业的机构“司农司”,规定以“户口增”“田野辟”“赋役平”作为衡量官吏政绩好坏的标准。忽必烈还诏令司农司编写《农桑辑要》,刊行四方,取得显著成效。
——北师大版历史教科书七年级下册材料二(忽必烈劝课农桑)行之五六年,民间辟种艺之亚,增前数倍。
——《农桑辑要•序》
6、清朝推行“重本抑末”政策
材料一康乾盛世时的帝王……对内坚持“重农主义”的政策。压制打击工商业,鄙薄科学技术,严重摧残近代化因素的萌芽。
——北师大版历史教科书七年级下册材料二(清庸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或,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商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士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光绪《大清会典事例》
梁启超曾说:“中国历代变法繁多,仅只限于农耕而已”,其实我们从以上材料中不难发现,中国封建社会重视农业生产的同时又有着“抑商”的因素。如战国时期秦商鞅变法,西汉“天下以平,(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税租以困辱之”《史记》。明清时期江南手工纺织业繁荣,清朝顺治间政府却下令“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致使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迟缓。
‹二›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
古代重农抑商政策主要表现在:一、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商业为末业;
二、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
三、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
四、从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限制商人的政治权利,堵仕途之路,不许其后代做官,利用税收制度惩罚商人;对重要行业采取官营,不许商人染指;从日常生活方面对商人进行限制,对其穿衣,建房,乘车都有歧视性规定,等等。
(三)重农抑商政策形成的原因
1、经济方面:适应了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需要(根本原因)
中国封建社会采取这种政策,归根到底是由其经济基础决定的,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经济的主要部门是农业。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提供给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为此,历代统治者把农业当着根本性的大事来抓,采取一系列督促,鼓励组织农业生产的措施,在国家经济政策上向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方向倾斜,通过发展农业,封建国家可以增收稳定的土地税来保证财政收入,还有利于社会稳定,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统治者认为,发展工商业不如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