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艺术摄影 相约中国艺术摄影

合集下载

中国与西方艺术的交融当代中的作品欣赏

中国与西方艺术的交融当代中的作品欣赏

中国与西方艺术的交融当代中的作品欣赏中国与西方艺术的交融——当代中的作品欣赏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在历史长河中各具独特的风格和表现形式,但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二者之间的交融日益密切,艺术家们将两种文化的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了一系列令人振奋的作品。

本文将介绍一些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展示中国与西方艺术的交融之美。

第一部分:绘画艺术1.油画——中国风味的西方艺术在当代油画领域,一些中国艺术家探索着将传统中国艺术元素融入西方绘画语言中的新路径。

比如,中国画笔法与油画技法的结合,使得传统的水墨意境与油画的色彩表现能够得到完美的结合。

造型生动的众生像、富有节奏感的线条、中西合璧的色彩组合,使得这些作品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2.让雕塑重现生机雕塑作为一种立体艺术,也被用来表达中西文化的融合。

中国传统雕塑的独特技艺与西方雕塑的造型风格相结合,产生出了许多异彩纷呈的作品。

例如,中国传统器物与西方雕塑风格的结合,使得作品既具有东方的神秘与内敛,又透露出西方的雄浑与豪放。

这种独特的表现形式,引发了观众对于中西文化融合的深思。

第二部分:装置艺术1.融合的空间——中国风格的装置艺术装置艺术是一种通过空间布置来表达艺术家创作思想的艺术形式。

中国与西方艺术的交融也在这个领域得以体现。

一些中国艺术家运用传统的元素和材料,创造出独具中国风味的装置艺术作品。

以中国传统建筑、室内设计为灵感的装置艺术成为中国现代艺术中的热门话题,它们既展示了中国的历史文化底蕴,又与当代西方艺术风格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效果。

2.当代艺术与科技的融合科技的发展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中国与西方艺术家们将科技与艺术巧妙结合,创造出一系列将当代科技元素融入作品中的装置艺术。

例如,利用投影技术与交互式装置,艺术家们能够创造出视觉冲击力极强的作品。

这些作品既能够让观众在艺术中感受到科技的魅力,又展现了中西文化的交融与碰撞。

第三部分:摄影艺术摄影作为一种记录时代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成为中西文化交融的见证者。

中国摄影杂志历届投稿情况

中国摄影杂志历届投稿情况

中国摄影杂志历届投稿情况中国摄影杂志是一个致力于推广和展示摄影艺术的专业杂志。

不同期刊刊登的作品是由摄影师们投稿参与评选的,而这些投稿作品的质量和数量也直接反映了中国摄影艺术的发展和水平。

在该杂志的历届投稿情况中,可以看到各个时期摄影师们的创作风格和题材选择的变化。

第一期:《中国摄影艺术》创刊号这期杂志是摄影师们对这个新兴杂志的热情回应,总共收到了300多份投稿作品。

其中大部分作品是以生活为背景的纪实摄影,以记录当时社会生活为主题,反映了人们生活的真实状态。

这种摄影作品表达了摄影师对社会变迁的关注和对生活细节的观察。

第二期:《中国摄影艺术》特辑–风景与自然这次特辑号主题为风景和自然摄影,杂志收到了超过500份投稿作品。

摄影师们通过对大自然的赞美和探索,展现了中国壮丽的风景和独特的自然景观。

无论是山水画般的风光,还是动植物的细腻描绘,都表达了摄影师对自然之美的追求和对环境保护的呼吁。

第三期:《中国摄影艺术》特辑–人物与肖像这期特辑是关于人物与肖像摄影的主题,共有近800份投稿作品。

摄影师通过不同的拍摄技巧和构图呈现出了人物多样的个性与情感。

有的作品展现了人们的真实生活,有的作品则通过光影的运用和角度的选择,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琢磨。

第四期:《中国摄影艺术》年度大赛为了鼓励更多的摄影师参与,举办了年度大赛。

该期杂志共收到超过1000份参赛作品,包括前面几期的主题及其他摄影作品。

这些作品涵盖了人物、风景、纪实等各个方面,展示了摄影师们的创作能力和想象力。

其中的优秀作品还被选入年度大赛的最佳摄影作品展。

第五期:摄影师专辑–纪实摄影的表达这一期为摄影师专辑,展示了一些有影响力的纪实摄影师的作品。

这些摄影师通过对社会问题、人类命运及个人经历的记录,通过摄影展示了真实世界中的动人瞬间。

这些作品揭示了当代社会中的一些现实问题,并激发了人们的思考和共鸣。

第六期:摄影师专辑–抽象与实验摄影这次专辑突破了传统摄影思维,展示了一些抽象和实验摄影作品。

中国第16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

中国第16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

中国第16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作者:来源:《中国摄影》2016年第05期2015年12月16日,中国第16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作品评选活动在河南省郑州市拉开帷幕。

中国文联摄影艺术中心主任刘宇、郑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刘东等人出席了组委会会议。

日前,评选结果正式出炉,中国第16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最终入选作品数量为638幅(组)。

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览作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重大活动之一,是连接国内外摄影界的重要平台。

自1981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批准设立,每两年举办一届,迄今共成功举办了16届,累计收到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万余名作者的参评作品40多万幅。

中国第16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是首次落地郑州举办。

本届国际影展旨在综合呈现世界各国近年来在摄影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展示各国摄影家在各门类摄影艺术中的探索和实践成果,从而促进世界各国摄影文化的交流、融合与发展。

自2015年7月起,本届国际影展通过汉语、英语、法语、西班牙语、俄语、阿拉伯语正式面向全球征稿,截止至2015年12月1日,组委会共接收96个国家和地区10167名摄影人投寄的55637件、112751幅作品。

其中,“聚焦儿童”主题作品19128件,纪录类作品17812件,艺术类作品17226件,商业类作品1471件。

展览评选活动于2015年12月16日至20日在郑州举行,邀请了境内外18位评委出席评审,分别来自中国、法国、意大利、新西兰、以色列、韩国、立陶宛、古巴、南非等国家和地区。

共评选出作品600余件,除了韩国国别展,为讲好中国故事,本届展览还设了“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专题展。

中国第16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最终入选作品数量为638幅(组),2016年4月份在郑州进行展览。

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中国摄影艺术面临着传统与当代、东方与西方、社会与个体等多重机遇与挑战。

怎样让艺术跨越种族与国界,用镜头语言打破交流的壁垒,使东方文化全方位传播,让东西方文明在此交汇?本届国际影展活动,进一步加大了中国摄影艺术的对外开放度与融入度,挖掘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外摄影艺术家、摄影艺术评论家和策展人,探索性地搭建一个现代影像艺术市场化平台,为中国文化艺术产业化的发展做出有益尝试。

中西方艺术异同

中西方艺术异同

中西方艺术异同艺术是人类创造的一种精神表达形式,它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呈现出各自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中西方艺术虽然来源不同,但在某些方面也存在相似之处。

本文将从主题、表现形式和审美观念等方面探讨中西方艺术的异同。

一、主题的异同1.1 中式艺术的主题中式艺术注重表达自然和人文之美。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被视为与人的和谐共生,因此山水画、花鸟画等作品常常刻画出自然的优美和恢宏。

另外,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为主题的作品也是中式艺术的独特之处。

1.2 西方艺术的主题西方艺术更注重表达人类内心世界和社会现象。

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和思想的独立性,因此人物形象、社会批判和个人情感成为西方艺术的主要主题。

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肖像画,以及现代主义艺术家对社会问题的关注等。

二、表现形式的异同2.1 中式艺术的表现形式中式艺术作品常常采用线条勾勒和水墨渲染的表现方式。

通过简洁的线条勾勒和柔美的墨色来表现主题的美感。

在绘画中,空白的运用也是中式艺术的一大特色。

2.2 西方艺术的表现形式西方艺术注重色彩、光影和透视的表现手法。

油画、雕塑和立体动画等形式都是西方艺术中常见的表现方式。

此外,西方艺术家也善于运用创新的材料和技术来表达创作的灵感。

三、审美观念的异同3.1 中式艺术的审美观念中式艺术追求的是一种朴素、含蓄的审美情趣。

它更注重观者明心见性的感悟和情感的升华。

通过“以形写意”的方式,传递出意境深远、富有禅意的审美体验。

3.2 西方艺术的审美观念西方艺术强调对艺术对象的客观审美评判。

它注重创新、突破和个人的审美情趣。

在现代艺术中,一些抽象、超现实主义和概念艺术等形式都体现了西方艺术家追求创新和颠覆传统的态度。

四、其中的相似之处虽然中西方艺术有许多异同之处,但也有相似之处。

无论是中式还是西方的艺术,都是通过表达和传达情感、思想和价值观的方式来寻求审美的享受。

艺术作品中的创意、技巧和感染力等都是艺术的核心要素,无论是中式还是西方的艺术,都在追求这些共同的艺术价值。

中西方艺术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中西方艺术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中西方艺术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近年来,随着全球交流日益紧密,中西方艺术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态势。

这种碰撞与融合不仅在艺术作品中得以体现,更多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念、思维方式以及创作手法。

本文将从不同层面和角度,探讨中西方艺术文化碰撞与融合的现状,并深入分析其带来的影响和意义。

一、艺术表现方式的互相借鉴中西方艺术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在艺术作品表现方式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中国传统艺术注重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表达,而西方艺术则更注重形式和技巧的运用。

在互相接触交流的过程中,两者逐渐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

举个例子,中国画受到西方油画的影响,出现了更立体、更写实的表现手法;而西方音乐中的交响乐团演奏方式也开始融入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乐器和曲调,创作出兼具东方韵味和西方和谐的音乐作品。

二、审美观念的碰撞与整合中西方艺术文化的交流碰撞,不仅使艺术表现方式发生了变化,同时也对人们的审美观念产生了深刻影响。

虽然中西方存在着审美观念上的差异,但在碰撞与融合的过程中,人们逐渐形成了一种既有东方元素又贴近西方审美的新型审美观念。

例如,在电影中,中国的武侠元素和西方的动作场景结合,呈现出一种别具一格的风格;在建筑设计中,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与西方建筑的现代风格相结合,创造出富有独特魅力的建筑作品。

三、创作方式的多元化中西方艺术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不仅带来了艺术表现方式和审美观念的变化,同时也推动了创作方式的多元化发展。

在过去,中国艺术作品往往以中国传统的手工艺技法展现,而西方艺术则更注重材料的应用和创新。

两种不同的创作方式在交流中互相借鉴,使得创作手法更加多样化。

比如,中国陶艺家开始尝试与西方的陶瓷艺术相融合,创作出别具特色的陶瓷作品;在珠宝设计领域,东方的瑰丽与西方的精细工艺相结合,创造出华丽而独特的珠宝作品。

四、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中西方艺术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不仅影响着艺术领域,也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外教看中国”摄影作品选登

“外教看中国”摄影作品选登

“外教看中国”摄影作品选登
佚名
【期刊名称】《国际人才交流》
【年(卷),期】2015(0)3
【摘要】由中国国际人才交流与开发研究会、《国际人才交流》杂志社联合主办的2014"我与外教"全国征文大赛暨"外教看中国"摄影展评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

全国约8100家具有聘请外国文教专家资格的学校单位在活动期间积极组织在华外籍教师参与摄影展评活动。

外教用镜头记录下他们眼中的美丽中国,本期精选出几幅北京王府学校外教拍摄的作品,供读者欣赏。

【总页数】2页(P46-47)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灯火之城r——2016"外教看中国"摄影作品选登
2.津城夜景--“外教看中国”摄影作品选登
3.古都西安--“外教看中国”摄影作品选登
4.“映”象中国--“外教看中国”摄影作品选登
5.大美新疆--“外教看中国”摄影作品选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艺术意蕴之美与西方艺术写实之美

中国艺术意蕴之美与西方艺术写实之美

文化纵横浅谈中国艺术意蕴之美与西方艺术写实之美杨 仪(吉林艺术学院 吉林长春 130021)摘 要:漫漫历史长河中,中西方由于社会历史条件,文化传统,民族审美,生存环境的巨大差异,由此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审美体系:西方主要是模仿,写实,直观的展现事物之美;中国则是飘渺,空灵,抒情,间接的表达事物的意蕴。

虽然二者显现出了各自文化的特点,但都对世界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意蕴; 写实; 艺术作者简介:杨仪(1996-)女, 汉族,江苏省常州市人,艺术硕士, 吉林艺术学院 ,研究方向:动漫教育。

什么是意蕴形成艺术作品的两个主要因素——内容和形式,二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

在艺术作品中,内容往往意味着作者的意图,以及作者想表达的艺术作品所内含的意蕴,而形式则是体现作者的风格,以及这个风格所传递的意蕴,整个创作环境相互连结,相互交融,所以内容与形式具有深刻的精神意蕴。

对于艺术作品而言,则需要欣赏者全身心的投入与领悟,才能理解艺术作品所蕴藏的内涵,内涵即意蕴,意蕴是指作品中深藏的内在含义和意义,是艺术作品中所含有的思想情感,历史价值。

创作者是通过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来展现他们的心里内涵,思想情绪和精神灵感。

艺术作品之所以能够激起人们的共鸣和情感,是因为这些艺术作品是有意义的,是有情感的,是有价值的。

黑格尔说过:“意蕴总是比直接显现的形象更为深远的一种东西,要呈现出一种内在的生气、情感、灵感、风骨和精神。

”意蕴更多的体现在精神层面,这一点,在中国的艺术作品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意蕴在中国艺术作品上的具体表现 。

《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从无到有,从有到无,这很有中国式的意蕴。

中国讲究阴阳相合,虚实相生,在每一个艺术作品上都留有空白,不会将画面铺满,中国意蕴之美能给欣赏者更多想象交流的空间。

南宋的马远钟爱画一个角落,被称为“马一角”。

如《寒江独钓图》,一叶小舟,一独钓鱼翁,画面中并没有水,却让人有烟波浩淼之感,这便是留白的魅力,留白在画面中一向很均衡,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中国山水画中,留白是常用的技法,这个技法恰巧体现了创作者的意蕴,不想直接表达,而是通过给欣赏者想象的空间,从而与创作者交流,就能让欣赏者对艺术作品有更深刻的理解。

比较中西方艺术艺术形式的差异与交流

比较中西方艺术艺术形式的差异与交流

比较中西方艺术艺术形式的差异与交流比较中西方艺术形式的差异与交流艺术是文化的一种表达形式,它承载着人类的情感、思想和创造力。

中西方艺术在表现形式、审美观念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同时也有着丰富的交流与融合。

本文将就中西方艺术形式的差异与交流进行比较分析。

一、中西方艺术形式的差异1. 绘画艺术在绘画艺术方面,中西方有着如实写实与写意抽象的不同倾向。

西方绘画追求逼真的形象再现,注重人物和景物的细节描绘,讲究透视与光影效果。

而中国绘画则着重于表现对象的气质和精神境界,在构图上强调整体性与留白的艺术效果。

2. 雕塑艺术雕塑艺术体现出中西方文化积淀的不同特点。

西方雕塑具有神话、历史、神圣和英雄等主题,追求线条流畅和身体比例的准确展现;而中国雕塑注重对人物、动物或自然景象的抽象表达,尤其注重对于情感的传达和思想的抒发。

3. 建筑艺术中西方建筑艺术形式有很大的差异,体现了两种文化对空间和构筑物的不同理解。

西方建筑追求对称与对比,注重建筑的功能性和实用性;而中国传统建筑则注重与环境的协调与融合,通常采用木结构,以内部空间的布局和庭院的构造为主要特点。

4. 戏剧艺术中西方戏剧有着明显的区别。

西方戏剧注重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性格的深化,通过对话和表演技巧来传递情感和思想。

而中国戏剧则注重形象的塑造和情感的表达,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演形式。

二、中西方艺术形式的交流与融合1. 影响与启迪中西方艺术形式在交流中相互影响,相互启迪。

近代以来,西方的绘画、雕塑、建筑和戏剧等艺术形式进入中国,对中国艺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方的透视法使中国绘画受到启发,中国的传统文化又为西方艺术注入了新的元素。

2. 融合与创新中西方艺术形式的交流也促进了双方的融合与创新。

现代艺术的发展中,中西方艺术家都从对方的传统艺术中汲取灵感,将东方与西方的艺术元素相结合,创造出了许多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3. 文化互动与交流平台在科技和全球化的推动下,中西方艺术的交流与合作更加频繁和紧密。

两岸四地摄影家共话中华美学精神

两岸四地摄影家共话中华美学精神

两岸四地摄影家共话中华美学精神作者:来源:《中国摄影》2016年第01期2015年10月31日至11月4日,由中国文联和澳门基金会主办的第七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艺术论坛在澳门举行,来自两岸四地的书法、美术、摄影界艺术家近百人围绕论坛主题“造型艺术与中华美学精神的育成”进行讨论。

本次论坛设大会演讲、分论坛和圆桌对话,中摄协副主席、摄影理论委员会主任索久林代表摄影界作了题为《让中华文化中多感互通的艺术通感为摄影创作插上翅膀》的大会讲演。

分论坛由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院长宋靖主持,梁明、徐希景、钟永和、郭敬文、陈炳忠等学者参加了研讨。

中国摄协授予萨尔加多等人国际荣誉会员2015年11月9日,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分党组书记王瑶向正在上海自然博物馆举办《创世纪》中国首展的巴西著名摄影家塞巴斯提奥·萨尔加多颁发了中国摄协国际荣誉会员证书。

王瑶仔细观看了《创世纪》大型影展的245幅原作,萨尔加多对部分作品进行了讲解,讲述了作品的拍摄经过和照片背后的故事。

据悉,自2014年至今,中国摄协已授予包括史蒂夫·麦凯瑞、纳达夫·坎德尔、阎雷等29位国外摄影家国际荣誉会员。

中国摄协第34所摄影曙光学校于新疆授牌2015年12月7日,在中宣部宣教局副局长董伟和中国文联摄影艺术中心主任刘宇的带领下,中国摄影家协会一行五人抵达新疆奇台县第四小学,为该校授予“摄影曙光学校”铭牌。

这是中国摄影家协会在全国创建的第34所摄影曙光学校,也是在新疆创建的第4所摄影曙光学校。

自2012年以来,中国摄影家协会先后在全国17个省、自治区创办摄影曙光学校。

通过摄影曙光学校的创办,既提高了广大中小学生的美育教育,又让更多的学生们共享摄影文化繁荣发展的成果。

2015巴黎国际摄影博览会因恐怖袭击案中途关闭2015年11月14日,因为11月13日晚巴黎发生的恐怖袭击事件,刚刚举办了两天的巴黎摄影博览会(Paris Photo2015)宣布关闭。

国际摄影师对中国影像的评价-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国际摄影师对中国影像的评价-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国际摄影师对中国影像的评价-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中国影像在国际上一直备受关注和好评。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中国影像传统和现代融合催生了许多优秀的摄影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中国独特的风土人情和美丽景观,同时也呈现了摄影师们对于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的关注。

国际摄影师对中国影像的评价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中国影像展现了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而中国摄影师通过镜头记录下了许多历史文物、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

这些作品展示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追求,让世界各地的观众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其次,中国影像展现了多样的自然风光和城市风貌。

中国幅员辽阔,地域上呈现出极大的多样性。

从神秘的西藏高原到广袤的黄河流域,从古老的丝绸之路到现代的繁华大都市,中国的自然景观和城市风貌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供摄影师们展现创作才华。

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中国独特的地域美景,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环境保护和城市建设的努力。

此外,中国影像也展现了社会发展与时代变迁。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行,摄影师们将镜头对准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农村到城市,从劳动者到白领,从贫困到富裕,中国影像通过记录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社会变迁,展示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

总之,国际摄影师对中国影像的评价多为赞誉和肯定。

中国影像以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多样的地域风貌和丰富的社会内容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关注。

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中国的独特魅力,同时也为世界各地的观众带来了艺术与思考的启迪。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指的是文章的整体组织架构,它决定了文章的逻辑顺序和组成部分的排列方式。

对于本文题目为"国际摄影师对中国影像的评价"的长文,下面是一种可能的文章结构:2. 正文在这部分,我们将通过三个要点来评价中国影像,从而了解国际摄影师对中国影像的看法。

2.1 第一要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这对于中国影像的创作和表达起着重要的作用。

东西方艺术的意象在摄影创作中的表达

东西方艺术的意象在摄影创作中的表达

东西方艺术的意象在摄影创作丰的義达On the Combined Application of Imagery Expression ofOriental and Western Art in Contemporary Photography贺国翠He Guocui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上海200072Shanghai Academy o f Fine A rts,Shanghai University,Shanghai 200072摘要:本文通过对东西方艺术的意象进行论述,主要阐述东西方艺术的意象的起源及发展历程,对不同当代摄影艺术家作品画 面中的色彩呈现进行实证分析,来探索东西方艺术的意象表达与当代摄影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

A b stra ct: Based on the origin o f oriental and western art imagery and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 f contem porary photography,this paper mainly expounds imagery expression o f oriental and wester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 f contem porary photographic a rt.And it mak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fo r some works o f contem porary photography artists so a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magery o f oriental and western art and the creation o f contemporary photography.关键词:当代摄影,•东方意象;艺术创作Keywords: Contemporary Photography,Oriental Imagery,Artistic Creation一、东方意象的起源及发展初次提出“意象”这一理论是出于哲学角度在《周易•系 辞(上)》中揭示的,“象”在《周易》中指的是用来记载 天地万物以及其变化法则的,后来渐渐被诗歌文学领域借用,“象”一字便有了具象的意味。

浅谈中国风时尚摄影

浅谈中国风时尚摄影

浅谈中国风时尚摄影当摄影一词1839 年出现到如今不过也才177 年,而中国的摄影史不过也只是百余年。

期间中国又历经了太多的坎坷,所以摄影在中国是比较被国际的风格所影响。

于是,怎么将中国的风格加进去,本人认为是展现中国的非常重要的一种手段。

现在中国的强大,中国的文化也被世界所关注,我们应该将传统的文化、艺术进行传承与发扬。

此次我所关注的便是中国艺术风格与时尚摄影的结合引领大众对与文化的渴望。

1 时尚摄影与旗袍文化在2015 年赫图阿拉旗袍文化节,文化论坛其中对一摄影文化作品进行展示交流mdash;mdash; 《全球华人旗袍映像长卷》,这个摄影作品中有穿旗袍的女性有117 位,并且不断的进行继续拍摄。

摄影的作品中画面风格采用了暖色系的风格画面,有着中国国画的画面感,这是近几年来很多摄影师选择的摄影画面感。

旗袍作为一个以少数民族的服装原型开端,经过几个时期的历史演变,最终成为了我们现代意义的旗袍。

它是中国灿烂辉煌的传统服饰之一,亦是最为当今世人所认可和推崇的中国服饰代表之一。

如果只作为服装来表现这段历史,是不容易被世人所指导与传播的。

而当摄影与文化内涵锁结合的时候,这个更能作为艺术品来被我们所知所学习。

在文化论坛上,有幸与拍摄长卷的创始人在论坛时交流。

如果仅仅是在人们口头进行文化的传播与继承时,那么对于文化的接受是有限的。

而将这种文化现象用摄影的角度来进行描绘时,而且用的不是普通我们看到大众意义的时尚,用一种怀旧感的画面角度来对影响进行处理,而人物形成的画面则用的是蒙太奇的手法来表现,让摄影的画面有着非常大的冲击力。

这么多的人物进行穿着,并在一种古朴的家居或饰品衬托人物的旗袍,中国旗袍的文化内涵感油然而生。

这是现代时尚摄影对于中国旗袍文化的一种诠释。

2 时尚摄影与中国画中国风工笔写意这种摄影的画风是我从孙郡这位摄影师拍摄的一组大片中学习到的。

我简单的了解下孙郡这个摄影师,孙郡,自幼学习中国传统绘画,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之后运用摄影作为创作媒介,以新文人的视角和思考创作作品。

从画意摄影看中西方审美内涵的差异

从画意摄影看中西方审美内涵的差异

从画意摄影看中西方审美内涵的差异作者:钱祺来源:《大观》2016年第07期摘要:通过对画意摄影的解释分析,结合中西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历史,来归纳中西方审美内涵的差异。

关键词:画意摄影;中西方历史;内涵差异引言:1839年8月19日,达盖尔在法兰西学院公布了他的银版照相术,这一年成为摄影术发明之年。

1844年,法国人于勒·艾吉尔在澳门举行的五口贸易谈判中,拍摄了清政府五口通商大臣耆英的肖像照,标志着摄影术在中国开始传播。

一百多年来,中西方的摄影发展道路有所不同,却都和绘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共同经历了画意摄影的阶段,并且贯穿整个摄影史之中。

但是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历史、人文传统的差异,中西方画意摄影在表现形式和内涵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异。

一、画意摄影(一)什么是画意摄影?字面上看,画意摄影就是充满绘画艺术的摄影作品。

通俗一点就是通过摄影的手法拍出绘画的效果。

(二)中西方画意摄影历史起源从摄影史上看,最早用摄影术的往往都是画家,他们用摄影来拍摄素材,从而获得精确的参照物(例如人体比例,风光场景等),而他们拍摄的手法也都是用艺术绘画的思维方式来进行。

十九世纪后半页,当时摄影这门技术还不普遍,并被大众所轻视。

[英]雷兰达拍摄的摄影作品《人生的两条路》,以深刻的主题和油画式的构图,最终受到了维多利亚女王的高度评价。

于是它被预言为“摄影新时代来临了”,标志着画意摄影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在中国,摄影术传入之初,只用于记录资料,后来发展出了一批照相馆,以拍摄商业人像为营生。

但是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些都达不到中国画意摄影的要求。

个人觉得一直到20世纪初,将中国绘画与摄影结合起来的郎静山、胡伯翔等人登上中国摄影史舞台之后,才真正开始了中国画意摄影的研究和讨论。

二、从绘画看中西方画意摄影的审美内涵差异(一)西方画意审美特点油画是西方最主要的绘画形式,所以西方画意摄影有着很强烈的油画风格。

包括厚重的颜色基调,强调画面的气氛与质感,注重力度、写实和焦点透视等等。

[指点]metcn相约中国全套目录及模特介绍

[指点]metcn相约中国全套目录及模特介绍

METCN相约中国全套目录及模特介绍METCN相约中国[1]是一家进行摄影艺术研究和创作高质量摄影艺术作品的站点。

唯美人体摄影艺术创作开始于2000年,发源于东北黑土地上的美丽冰城哈尔滨。

当时作品展览最多曾吸引了近10万不同阶层的观众入场参观。

崇尚自然、唯美的艺术风格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这些作品自然、大方、原汁原味。

它们全部出自高素质的摄影师之手,主要摄影师是范学辉,经过认真的创作和挑选,具有一流的艺术质量。

摄影模特健康、美丽。

MetCN相约中国不仅是其网站的名称,更是国内人体摄影艺术领域里一枝独秀的一个品牌。

其名字与当今世上最优秀的人体网站Met-Art遥相呼应,其作品的品质更是紧追国际一流水准。

包括MetCN旗下较为人熟知的汤芳、张筱雨等模特,以及其他一些模特早在三四年前就曾多次在Met-Art上发布作品。

无论从经营模式还是作品风格来看,MetCN在国内人体摄影领域都可以说独树一帜。

MetCN有自己的摄影师,有自己专属的签约模特,有自己发布平台,有自己较为固定的用户,经过多年来的艺术创作和运营,已经锻造为国内人体艺术在网络运营的一个独特的成功案例。

更为难得的是其作品的风格,尺度堪称国内最大,从构图以及主题等等角度讲,和国内其他一切人体创作相比,可以说从一开始就走在了最前列。

只是似乎正是由于MetCN的相对独立性(经营模式、作品风格),反而制约了自身的发展。

2007年和2008年是MetCN 发展较为迅猛的时期,譬如产生了家喻户晓的国际级模特汤芳和张筱雨。

而2010年作品的发布速度明显变缓。

无论如何,MetCN的作品都是值得欣赏的,打破了很多人体艺术传统观念,改变人对美的理解,更为大胆的去欣赏人体,洗掉人脑中的脏俗,是国内进步的表现。

METCN相约中国的宗旨就是跟随人类艺术前进的步伐,用真正具有艺术价值的摄影作品来丰富我们中国人的精神生活。

METCN相约中国网站在做网络展览的同时还发行自己旗下模特拍的DVD作品,实现线下和网上同时活动的专业人体艺术作品创造和发布机构。

巴黎—北京 百年法国摄影聚焦中国,1844-2014

巴黎—北京 百年法国摄影聚焦中国,1844-2014
院) 也 拍 了 一 张 照 ,形 象 很 好 , 我 将 照 片 给 了 他 。 当 时 兴 奋
押走处 以火刑 。然 而光 绪皇帝认 为火刑过 于残忍 ,在1 9 0 5 年
3 月2 5 日那 天 , 把 他 判 为 凌 迟 处 死 。 )
我 们 并不 知 道这 些 关 于福 朱 力 的作 品出 自谁 之 手 。但 这 种用来 处决谋 反者 的极刑在几个 月之 后被取 消了 ,福 朱立
场面 。 ( 福朱 力 ( 1 8 8 0 — 1 9 0 5 ) 是 清 末 的一 位 蒙 古 王 子 的 奴 隶 ,因为不 甘受欺 压而在 1 9 0 5 年2 月3 日 ( 农历 除夕 ) 晚 上 刺 杀 主 人 。他 被 刑 部 的 人 抓 到 以后 , 带 到 狱 中 严 刑 拷 打 ,终 于 讲 出 了 一 些 关 于 自己 反 抗 的情 况 。 蒙 古 部 落 的 人 希 望 把 他
界 的形式 。
步 。”
遗憾 的是 ,埃 及 尔 带去 的底 片 很 快就 用 完 了 。最 后 ,
他 只 能在 当地 生 产打 磨 技术 不 过关 的底 片 ,再 加上 当 时受 保存条件 的限制 ,这些 照片到 今天都 已经模糊 不清 了。尽管 埃及尔 的 《 中国之行 》一书获 得 了较大 的成功 ,但那些 根据
学 院 美 术f 湖 北 美 术 学 院 学 报 J 2 0 1 4 . N o . o 3
巴黎 一 北 京
百 年法 国摄 影 聚焦 中国 , 1 8 4 4 — 2 0 1 4
阿 兰 ・萨亚 格 ( AI a i n S a y a g )
1 8 4 4 年 ,英 国人将鸦 片输入 广东 ,美 国人拿 着他 们的圣 经 ,而法 国人 则带来 了银版 照相技 术 。法 国一直 为 自己能率 先 发 明摄 影技术 ,对 世界作 出贡献感 到无 比 自豪 。可惜 , 当 时这项技术 还没 有传入 中 国。后来 ,于勒 ・埃及 尔成 了第 一 位 向身着 红色纽 扣官袍 、头戴 孔雀翎 礼帽 的满清 官员介绍 摄 影技 术 的法 国人 。这项 技术 的的发 明将彻底 颠覆人们 展现 世

中西方艺术摄影 相约中国艺术摄影

中西方艺术摄影 相约中国艺术摄影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中西方艺术摄影相约中国艺术摄影由于中国与西方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不同、历史发展进程不同以及文化传统的不同,因而中国与西方摄影艺术的审美意识、艺术理论产生了差异性。

中国传统哲学、美学理论对中国摄影家的审美意识、摄影艺术的表现手法和美学理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用,因而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

下面就由小编给大家谈谈中西方艺术摄影,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一、中西方艺术摄影:由于中西方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认识的差异,造成艺术摄影中占主要地位的摄影题材的不同:人体与风景?当今中国艺术摄影的题材非常广泛。

可以说,西方艺术摄影的所有题材,几乎都有中国摄影家在拍摄。

然而,在对中西方摄影艺术史上各占主要地位的题材进行审视时,我们会惊奇地发现,二者的差距竟是如此之大。

西方摄影主要内容是拍摄人(肖像、人体、纪实)。

特别是人体摄影有其艺术传统。

西方摄影史上,在摄影术发明不久,达盖尔银版照片就有人体题材。

被誉为‘吃术摄影之父”、《人生的两条道路》的作者奥斯卡·雷兰德堪称人体摄影领域的先驱。

尽管人体摄影艺术的风格和流派的更迭、流变,但其势常盛不衰。

而在中国,人体摄影长期以来一直不能成为摄影家创作的主题。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有骆伯年拍摄的《汲瓮》、郎静山的《凝思》,此后人体摄影潮涨潮落。

而社会上对人体摄影的理解程度,固然与中国特有的文化背景、民族传统有关,更与时代的风气有关。

另一方面,在中国,风光摄影在艺术摄影活动中,成为数量最为庞大、地位最为显赫的摄影主流。

与此产生反差的,西方摄影史上,风光摄影却从未占有过重要的地位。

鲍昆认为:‘哪使是被公认为风景摄影大师的安塞尔·亚当斯,在其摄影实践中,恐怕对他最为重要的还是对于‘区域曝光法的研究,和如何利用这种方法更好地表达自我与自然的沟通。

对于摄影技术特性的痴迷和膜拜,使他的艺术明显地区别于我们现在所谈的风光摄影。

”造成题材巨大反差的原因,我们可以从社会、政治、历史等多方面去探求。

国际关系中的摄影艺术交流

国际关系中的摄影艺术交流

国际关系中的摄影艺术交流摄影艺术在国际关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一种表达和交流的手段,更是一种文化交流和理解的桥梁。

本文将从摄影艺术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性、摄影艺术交流的方式、摄影艺术在国际关系中的实践案例以及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摄影艺术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性1.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摄影艺术是一种跨文化的表达方式,它能够通过图像传递信息,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理解。

通过摄影作品,人们可以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历史、风土人情等,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2.增强国家之间的联系摄影艺术在国际关系中可以作为一种沟通工具,增强国家之间的联系。

通过摄影作品,人们可以了解其他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情况,加深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信任。

3.促进和平与稳定摄影艺术在国际关系中还可以作为一种和平与稳定的手段。

通过展示和平、和谐、稳定的景象,可以传递出和平的信息,促进国家之间的和平与稳定。

二、摄影艺术交流的方式1.举办摄影展举办摄影展是摄影艺术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

通过举办国际摄影展,可以展示各国摄影师的作品,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同时,也可以通过展览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历史、风土人情等。

2.举办摄影研讨会举办摄影研讨会是一种深入交流的方式。

通过研讨会,摄影师可以就摄影技术、创作理念、作品解读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3.建立摄影交流平台建立摄影交流平台是一种便捷的交流方式。

通过平台,摄影师可以展示自己的作品,与其他国家的摄影师进行互动交流,分享经验和技术。

三、摄影艺术在国际关系中的实践案例1.世界和平影像计划世界和平影像计划是由联合国发起的一项摄影艺术活动。

该计划旨在通过摄影师的镜头记录下世界各地的和平景象,传递出和平的信息,促进国家之间的和平与稳定。

该计划已经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摄影师积极参与,为世界和平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跨文化交流项目一些国际组织或机构也通过摄影艺术开展跨文化交流项目。

大美新疆--“外教看中国”摄影作品选登

大美新疆--“外教看中国”摄影作品选登

大美新疆--“外教看中国”摄影作品选登
佚名
【期刊名称】《国际人才交流》
【年(卷),期】2015(0)6
【摘要】喀纳斯银杏林Celine Chong Shze Ling(新加坡)虽然已进入而立之年,但我与朋友们还是开始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程,旅行目的地就是新疆。

秋天的喀纳斯最有特色的就是那大片的银杏林,金黄的银杏叶铺满大地。

【总页数】2页(P40-4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灯火之城r——2016"外教看中国"摄影作品选登
2.津城夜景--“外教看中国”摄影作品选登
3.古都西安--“外教看中国”摄影作品选登
4.“外教看中国”摄影作品选登
5.“映”象中国--“外教看中国”摄影作品选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中西方艺术摄影相约中国艺术摄影由于中国与西方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不同、历史发展进程不同以及文化传统的不同,因而中国与西方摄影艺术的审美意识、艺术理论产生了差异性。

中国传统哲学、美学理论对中国摄影家的审美意识、摄影艺术的表现手法和美学理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用,因而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

下面就由小编给大家谈谈中西方艺术摄影,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一、中西方艺术摄影:由于中西方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认识的差异,造成艺术摄影中占主要地位的摄影题材的不同:人体与风景?当今中国艺术摄影的题材非常广泛。

可以说,西方艺术摄影的所有题材,几乎都有中国摄影家在拍摄。

然而,在对中西方摄影艺术史上各占主要地位的题材进行审视时,我们会惊奇地发现,二者的差距竟是如此之大。

西方摄影主要内容是拍摄人(肖像、人体、纪实)。

特别是人体摄影有其艺术传统。

西方摄影史上,在摄影术发明不久,达盖尔银版照片就有人体题材。

被誉为‘吃术摄影之父”、《人生的两条道路》的作者奥斯卡·雷兰德堪称人体摄影领域的先驱。

尽管人体摄影艺术的风格和流派的更迭、流变,但其势常盛不衰。

而在中国,人体摄影长期以来一直不能成为摄影家创作的主题。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有骆伯年拍摄的《汲瓮》、郎静山的《凝思》,此后人体摄影潮涨潮落。

而社会上对人体摄影的理解程度,固然与中国特有的文化背景、民族传统有关,更与时代的风气有关。

另一方面,在中国,风光摄影在艺术摄影活动中,成为数量最为庞大、地位最为显赫的摄影主流。

与此产生反差的,西方摄影史上,风光摄影却从未占有过重要的地位。

鲍昆认为:‘哪使是被公认为风景摄影大师的安塞尔·亚当斯,在其摄影实践中,恐怕对他最为重要的还是对于‘区域曝光法的研究,和如何利用这种方法更好地表达自我与自然的沟通。

对于摄影技术特性的痴迷和膜拜,使他的艺术明显地区别于我们现在所谈的风光摄影。

”造成题材巨大反差的原因,我们可以从社会、政治、历史等多方面去探求。

但最根本的原因,是中西方对人与自然关系问题存在着重大差异。

在西方,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

西方人认为,人既属于大自然的一部分,又是大自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尖端产物。

作为自然尖端的人与一般自然相对立。

他们强调人对客观自然的主宰地位。

他们自古以来就养成了征服自然的民族性格。

反映在审美意识上,往往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容体处于分裂与对立的关系中,进入“天人相胜”之境。

因此,西方艺术的主要表现对象,不是自然,而是人。

西方艺术家竭力表现人的肉体和精神完美的统一。

在西方古典时期和文艺复兴时期,人体艺术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这种传统必然体现艺术摄影上。

在中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统一。

中国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倾向于人是自然不可分离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合二为一。

反映在审美意识上是审美主体投入审美客体,客体融于主体,达到物我两忘的“天人合一”境界。

因此,中国古代艺术主要表现对象是山水。

中国的山水诗画成熟得早,出现在晋宋之际,即公元4世纪、5世纪之交。

在西方,自然被当作独立的审美对象,17世纪出现于荷兰绘画,18世纪才在英国、德国的浪漫主义诗歌中确定下来。

反映人与自然和谐之美的中国文化传统,至今影响巨大,激励着中国摄影人踏破铁鞋去渴拜名山大川,为祖国山河写照传神。

旅美风光摄影艺术家李元也深深感到传统文化对他的熏陶,一直影响到他对大自然的感情。

他说:,“三十年来,当我每次拿着相机走向山林湖海,我的生命似乎变得更充实。

慢慢地,我开始领悟到我对于大自然的这份感情,和我自幼受到文化传统的熏陶有着必然的关联。

正因为中国文化传统讲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使得司马迁会觉得,唯有‘究天人之际才能‘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的确,大自然给我的启发使我充分领悟到,大自然是师,是友,执着地探讨和追求,天人之际的距离似乎就愈来愈短了。

”林语堂有一段话论述了中西方艺术表现对象的差别,很有趣,对于理解摄影题材的差异会有帮助,兹录十下:“中国艺术的冲动,发源于山水;西洋艺术的冲动,发源于女人。

”“西人知人体曲线之美,而不知自然曲线之美;中国人知自然曲线之美,而不知人体曲线之美。

“西人想到‘胜利、咱由、‘和平、‘公理就想到一裸体女人的影子。

为什么胜利、自由、和平、公理之神一定是女人,而不会是男人?中国人永远不懂;中国人喜欢画一块奇石,挂在壁上,终日欣赏其所代表之山川自然的曲线。

西人亦永远不懂。

西人问中国人,你们画山,为什么专画皱纹,如画老婆的脸一样?”“中国美术,技术系主观的(如文人画、醉笔),目标却在神化,以人得天为止境”西洋美术,技术系各观的(如照相式之肖像),目标却系自我,以人制天为止境。

”“林语堂谈到这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以人得天”还是“以人制天”,同时还提到中西方艺术创作的方式的不同,即中国艺术方式是主观的,西方艺术方式是客观的。

二、中西方艺术摄影:由于中西方在艺术反映世界的方式不同,造成艺术摄影的表现手法的各有侧重:写实与写意?摄影术是科学的产物,中西方摄影家都是运用光影和色彩在二维的空间上创造出三维的视觉形象,这些都是相同的。

但是,中西方摄影家在艺术创作的表现手法上确有差异。

在黄山上,遇上晴天,西方摄影家扛上机器去记录松峦的纹理,捕捉光影的变幻,而中国摄影家在宾馆里休息。

可是,当乌云密布、大雨滂论时,西方摄影家躲到宾馆里去,中国摄影家则冲出去拍摄这云雾升腾的仙境。

摄影语言与哲学观、科学现紧密结合。

西方人欲以进取精神达到征服自然的目的,必然讲科学。

西方造型艺术借助科学塑造出酷似生活真实的形象。

而摄影术本身就是科技的产物,光学、化学、材料学等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摄影术的诞生与发展起很大的作用。

而构图学、色彩学和美学成为摄影艺术理论重要部分。

西方摄影家构图充满画幅,单点透视,周光影塑造立体的形象,讲求质感、形状、色彩。

李元认为,亚当斯利用大相机来突出对工业精密性的崇拜。

而且,那样的精密已经超越了我们由眼所能看到的,反而显得生硬。

而中国造型艺术更多的讲哲学。

儒、道、佛三家的入世与出世两种思想,影响着艺术家的生命历程和艺术历程,也影响着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方法—一写实还是写意。

尊儒者追求入世,重写实;而坎坷之士则信佛老,超脱尘世,艺术创造时不求形似求神似,追求抽象意蕴。

“文人画”的特点就是写意。

中国画家突破了焦点透视和固定光源的明暗造型法的束缚,创造了散点透视法和线描塑造形象的方法。

作画时大胆取舍,保留最能表现物我精神气质的形象特征。

画面上留有大块空白,形成了绝妙的空灵感,给了观赏者想象与再创造的空间。

文人画松、竹、梅、兰,表现了画家高尚的品格。

这些传统对于中国摄影家影响很大。

刘半农将艺术摄影称为“写意照相”。

朗静山以写意的手法,创造了集锦摄影法,制作了《春树奇峰》、《晓汲清江》、们利游》等作品,获得了国外摄影名家的普遍赞赏。

胡伯翔的《石城晚归》、老众苦的《一肩风雪》、吴中行的《归牧》等,直至当代的敖恩洪、陈复礼、简庆福、袁廉民的作品都颇有中国画意。

摄影家于云天在作品中喜欢用大面积的黑,衬托一点点光亮。

他说:“在中国画的画理中是留白,摄影正好和这个相反,以留黑来反衬这个白。

在绘画中讲究省笔,也就是留白;在摄影中,省光则是留黑。

”袁廉民的黄山摄影作品常常表现出空灵的神韵。

他以黄山云雾来“留白”。

美国友人海伦·斯诺称赞他的《云涌玉屏峰》“令人惊叹”。

她写道:“看到这种云雾中隐约闪现的景致,仿佛置身于古老道学的玄秘奥妙之中。

”袁廉民正是用最具写实功能的相机、胶片,创造出了抒发心灵的写意作品。

三、中西方艺术摄影:由于中西方的艺术传统和美学追求的不同,造成艺术摄影体现其审美理想的形式的不同;典型与意境。

西方再现,艺术较发达,以人为表现主题,强调再现、求真,吸收科学成就来塑造酷似真实的艺术形象,其古典艺术理论中最经典是“摹仿说”。

摹仿就是对客观事物的摹拟、仿制。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谈到“摹仿说”:“这些事物是按照它们应当有的样子描写的”。

摹仿说后来发展成典型理论。

巴尔扎克认为:“典型是类的样本”。

别林斯基在论述典型化时,提出了“熟悉的陌生人”的命题。

恩格斯关于典型形象与典型环境关系的重要论述,对典型理论作出贡献。

西方摄影家运用西方古典艺术理论的传统,拍摄了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如卡什的《愤怒的丘吉尔》、哈尔斯曼的《原子的达利》等等。

中国古代的表现艺术较发达,诗言志,词缘情,绘画推崇‘橡外之意”。

诗人、画家在大自然的审美观照中触景生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在艺术创造中,追求情景交融的境界。

唐代王昌龄提出意境的概念,而近代的王国维大力标举意境,成为意境理论的集大成者。

他认为,意境是情与景、意与象的交融统一。

意境已成为中国传统美学的校。

心范畴。

它是艺术家高尚人格襟抱的体现,也是抒情类艺术作品审美的最高境界。

意境同样存在于中国优秀摄影作品之中。

刘半农认为,照相可以分为写真和写意两大类,‘写意,乃是要把作者的意境,借着照相表露出来,必须有所寄藉。

被寄藉的东西;原是死的;但到作者把意境寄藉上去之后,就变做了活的。

”他还认为,作品中的意境不是摄影技术、技巧所能限定的,它远比摄影技术、技巧重要得多。

意境理论对于当今摄影家有着重要意义。

李元说:“唁境是指心意里面的环境,它建立在联想上,也可以被认为是。

心灵从现实生活中的一种解脱。

”正因为意境是一种解脱,而脱离现实的束缚多半只能求之于野外,这就使得意境的追求在风光摄影里更为重要,也使得中国文化传统下的风光摄影更有了深度。

”“于云天谈自己创作的一组风光作品《九歌》时说:“至于作品的内涵,也符合我一贯的创作思想,我在画面中追求的是意境,境由山造,意在高远。

”更多的摄影家在作品中将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交融互渗,创造出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

袁毅平的《东方红》、黄翔的《黄山雨后》、陈复礼的《搏斗》、简庆福的《,心有千千结》、袁廉民的《蒸蒸日上》、陈长芬的《日月》等等。

这些作品给读者和观赏者以美的通思和心灵体验。

摄影是世界语言。

在没有文字说明的情况下,不同民族的读者一般可以通过作品的光、影、形、色来读懂作品内容。

中国摄影家们已认识到摄影的本体意义,运用摄影本体语言来捕捉瞬间,记录生活,叙述事件,抒发心灵,而民族传统深深地积淀于中国摄影文化之中。

21世纪的中国摄影人将吸取世界其他民族摄影文化的优良品质,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铸造中国摄影文化的辉煌。

最后,小编希望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有不周到的地方请多谅解,更多相关的文章正在创作中,希望您定期关注。

谢谢支持!11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