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毒理学考试资料

合集下载

环境毒理学题库

环境毒理学题库

环境毒理学题库一、选择题1、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是()A 环境污染物B 生物体C 环境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D 以上都是2、以下哪种物质不属于环境污染物()A 二氧化硫B 氧气C 农药D 重金属3、环境毒理学中,剂量反应关系是指()A 暴露剂量与毒性效应的关系B 暴露时间与毒性效应的关系C 暴露途径与毒性效应的关系D 以上都不是4、毒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过程不包括()A 氧化B 还原C 水解D 排泄5、以下哪种途径不是环境污染物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A 呼吸道B 消化道C 皮肤D 血液6、急性毒性试验的观察时间一般为()A 24 小时B 7 天C 14 天D 28 天7、慢性毒性试验的目的是()A 确定阈剂量B 观察长期接触毒物对生物体的影响C 评价毒物的蓄积作用D 以上都是8、遗传毒性试验不包括()A 基因突变试验B 染色体畸变试验C 致畸试验D 微核试验9、环境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蓄积部位通常是()A 肝脏B 肾脏C 脂肪组织D 以上都是10、以下哪种指标不能用于评价环境污染物的毒性()A 半数致死剂量B 最大无作用剂量C 最小有作用剂量D 治疗指数二、填空题1、环境毒理学是研究环境污染物对(生物机体),特别是对(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制的科学。

2、环境污染物按其性质可分为(化学性污染物)、(物理性污染物)和(生物性污染物)。

3、毒物在体内的转运过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4、生物转化的主要场所是(肝脏)。

5、亚慢性毒性试验的染毒期限一般为(1-3 个月)。

6、致畸试验通常选用(大鼠)和(小鼠)作为实验动物。

7、环境污染物的联合作用包括(相加作用)、(协同作用)、(拮抗作用)和(独立作用)。

8、机体对毒物的反应可分为(正常反应)、(代偿反应)和(损害反应)。

9、毒理学研究中常用的实验动物有(小鼠)、(大鼠)、(豚鼠)、(兔)等。

10、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体内试验)、(体外试验)和(人群调查)。

环境毒理学复习纲要资料

环境毒理学复习纲要资料

1. 环境毒理学:研究环境污染物,特别是化学污染物对生物有机体,尤其是对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2. 绝对致死剂量(LD100):能引起所观察的个体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

3. 半数致死剂量(LD50):能引起所观察的个体50%死亡的剂量。

4. 最小致死剂量(MLD、LD min、LD01):引起群体中个别死亡的最低剂量。

低于此剂量,不会出现死亡。

5. 最大耐受剂量(MTD、LD0):一个群体中不会引起死亡的最高剂量。

6. 最小有作用剂量(MEL):也称中毒阈剂量或中毒阈值,指外源化学物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时,在一定时间内,使某项灵敏的观察指标开始出现异常变化或机体开始出现损害作用所需的最低剂量。

MEL确切应称为最低观察到作用剂量(LOEL)或最低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LOAEL)。

●最低观察到作用剂量LOEL:观察到任何效应的最低剂量。

●最低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LOAEL:可观察到有害效应的最低剂量。

7. 最大无作用剂量(MNEL):又称NOEL或称NOAEL,指外源化学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后,用目前最为灵敏的方法和观察指标,未能观察到任何对机体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

8. 无可观察效应剂量(NOEL):又称未观察到作用剂量,不能观察到任何效应的最高剂量。

9. 无可观察有害效应剂量(NOAEL):又称未观察到有害作用的剂量,不能观察到有害效应的最高剂量。

10. 急性毒作用带:又称一次作用带,是指半数致死浓度(剂量)与急性阈浓度之比值。

该值与外来化合物一次作用的危害性成反比关系。

急性毒作用带越宽,说明该化合物外来引起急性致死性中毒的危害性越小。

也有作者提出的外来化合物引起致死效应的剂量-反应关系曲线的斜率来代表急性毒性作用带。

毒性作用的类型1. 局部毒性作用和全身毒性作用●某些环境化学物可引起机体直接接触部位的损伤,称为局部毒性作用。

●环境化学物被吸收后随血循环分布到全身而呈现的毒性作用,称为全身毒性作用。

《环境毒理学》试题

《环境毒理学》试题

《环境毒理学》试题2011.6.9
1.什么是环境毒理学?
2.举例说明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有哪些?
3.什么是环境病?
4.环境毒理学的研究目标是什么?
5.简述毒物的五种跨膜转运方式。

6.重要的生物转化器官有哪些?
7.影响毒性作用的因素有哪些?
8.联合作用类型的评定方法及具体内容?
9.金属对健康的危害有哪些?
10.什么是农药残留,其来源有哪些?
11.紫外辐射生物效应的表现有哪些?
12.如何预防辐射?
13.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直接危害和间接危害主要有哪些?
14.室内空气污染的表现有哪些?
15.室内空气污染治理从哪几方面入手?
16.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有哪些?
17.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对策有哪些?
18.实验动物的定义是什么?
19.实验动物种属选择的依据是什么?
20.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定义及筛检方法?。

环境毒理学试题

环境毒理学试题

环境毒理学试题
环境毒理学主要研究的是:
A.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B. 环境中污染物的来源和分布
C.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代谢和毒性作用
D. 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下列哪项不是环境毒理学中的生物标志物?
A. 基因突变
B. 酶活性改变
C. 组织病理学改变
D. 气候变化
重金属污染对环境的潜在危害不包括:
A. 生态系统破坏
B. 人类健康问题
C. 水资源短缺
D. 土壤肥力下降
在环境毒理学中,下列哪项不是评价污染物毒性的方法?
A. 急性毒性试验
B. 慢性毒性试验
C. 遗传毒性试验
D. 酶活性测定
下列哪种污染物主要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并造成危害?
A. 二氧化硫
B. 氮氧化物
C. 重金属
D.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下列关于环境毒理学中风险评估的说法,错误的是:
A. 风险评估包括危害识别和暴露评估
B. 风险评估可以帮助确定污染物的安全阈值
C. 风险评估是一个定性的过程,不涉及量化分析
D. 风险评估是环境管理和决策的重要依据
下列哪项不是环境毒理学研究中的常用实验动物?
A. 大鼠
B. 小鼠
C. 鱼类
D. 鸟类
关于环境毒理学中的生态风险评估,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只关注污染物对单一物种的影响
B. 主要评估污染物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
C. 只考虑污染物的直接毒性作用
D. 不涉及污染物的暴露途径和暴露水平
请注意,这些题目仅供参考,实际的环境毒理学试题可能会有所不同。

在准备考试时,请确保参考官方提供的资料和模拟题进行练习。

环境毒理学复习题

环境毒理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外源化学物:
第一章 绪论
二、填空题
1、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随研究目的和对象的不同而异,主要包括三
种:



2、按照染毒时间的长短可将体内实验分为三类,具体包括:



三、选择题
1、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
A 环境污染物 B 人体 D 相关生物 C 人群
第二章 环境化学物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
1、致癌实验属于安全性评价的哪一阶段实验?( )
A 第一阶段 B 第二阶段 D 第四阶段 C 第三阶段
2、致突变实验属于安全性评价的哪一阶段实验?( )
A 第一阶段 B 第二阶段 D 第四阶段 C 第三阶段 四、判断题 1、大部分健康危险度评价是依据着流行病学研究;( ) 2、对于非致癌物,当其暴露水平低于 RfD 的剂量是可接受的或无危险的,相反, 高于 RfD 的剂量是不可接受的或一定会产生有害效应; ( ) 3、危害鉴定属于定性分析,剂量-反应关系评定属于定量分析; ( )

,另一种为

6、亚慢性和慢性毒性实验中,为了得到明确的剂量-反应关系,一般至少应设
剂量组和
阴性(溶剂)对照组。
三、选择题
1、以下哪种品系动物适用于涉及组织或肿瘤移植的实验中?( )
A 近交系动物
B 突变系动物
D 封闭群动物
C 杂交群动物
2、无胸腺裸鼠属于以下哪种品系实验动物?( )
A 近交系动物
B 突变系动物
A 显性致死实验
B 小鼠精子畸形实验
D 转基因动物致突变实验 C 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
5、哺乳动物致癌实验高剂量组剂量采用以下哪个指标?( )
A MTD

环境毒理学答案

环境毒理学答案

环境毒理学试题库一、填空题,16小题,每小题一空,每空2分1、区域性2、全球性3、脂质4、消化道5、蒸气6、骨骼7、二8、毒性9、呼吸道10、小肠二、选择题,16小题,每小题2分1、(D)2、(C)3、(A)4、(A)5、(C)6、(B)7、(C)8、(A)9、(C)10、(C)11、(A)12、(B)13、(B)14、(C)15、(A)三、名词解释,16小题,每小题5分,(评分标准,答题内容符合参考答案内容即为正确答案)1、环境污染物的迁移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相对移动过程。

2、污染物的转化环境污染物在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学的作用下面是发生的形态、结构和性质的改变,叫做污染物的转化。

3、生物转化外源化学物在生物机体中发生的系列化学变化过程称为生物转化。

4、酶的诱导有些外源化学物可使某些酶系的活力增强或酶含量增加,并因此而促进外源化学物的转化过程,这种现象称为酶的诱导效应。

5、生物蓄积生物有机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直接从环境介质或从所消耗的食物中吸收并积累外源化学物的现象。

6、生物浓缩生物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特别是水介质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

四、简答题,20小题,每小题10分,(评分标准,由于每道题的答案量不同,有些题的答案内容较多,因此不要求全部写出来,答题内容符合参考答案内容即为正确答案,其中所写答案为标准答案的1/4得5分,所写答案为标准答案的1/2得8分,所写答案为标准答案的2/3得满分,)1、环境毒理学研究的特征有哪些?A,研究涉及的毒物种类不断增加。

B,在单一污染物研究的基础上,复合污染效应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C,在大量急性毒性试验基础上,研究的重点已经更倾向于对毒物低水平长期暴露的环境效应进行研究。

D,在认识生物个体环境毒理效应上,有关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水平上的环境毒理效应研究不断深入。

2023年环境毒理学题库

2023年环境毒理学题库

一、填空题1.外源化学物在体内旳处置包括__吸取___、_分布__、代谢__和_排泄____四个过程。

2.毒物排出体外旳重要途径有_经肾脏随尿排出__、经胆汁随粪便排泄__、__经肺随呼出气体排泄___和_其他排泄途径_ _。

3.机体最重要旳排泄器官是:肾4.外来化合物经消化道吸取旳重要方式是(简朴扩散)。

5.有机酸重要在内被吸取,有机碱重要在被吸取。

6.但凡分子量小旳水溶性化合物通过生物膜旳方式()7.但凡逆浓度梯度而转运需要载体能量,脂溶性大分子量旳化合物通过生物膜旳方式()8.脂/水分派系数大,非离子性化合物通过生物膜方式()9.但凡水溶性旳化合物,分子量大旳运用载体,由高浓度向低浓度移动旳通过生物膜方式(积极运送)10.但凡液滴或大颗粒旳物质通过生物膜旳方式(胞饮或吞饮)11.铅、锰、镉、砷、铊通过生物膜旳方式:积极转运12.重要旳体内屏障有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

营养物质通过旳方式透过胎盘进入胎儿,而大部分环境化学物透过胎盘旳方式是。

13.化学物危险度评价重要由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四个部分构成。

14.外来化合物联合作用旳类型有:相加作用、协同作用、增强作用、拮抗作用、独立作用15.化学致癌旳三阶段论中旳三阶段是指:引起阶段、促长阶段、进展阶段16.与细胞恶性转化有关旳基因重要有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17.体内旳铅90%以上存在于(红细胞)。

18.化学物在体内旳初次分布取决于血流量,二次分布取决于化学物和组织、器官旳亲和力。

二、选择题1吸取速度最快旳是:cA:皮下注射B皮肤涂布C:经口摄入D:腹腔注射2.如下那些物质不轻易在骨骼中沉积:(d )A:氟B:铅C:锶D:Hg3.生物转化过程中最重要旳器官是:(c)A.心脏B.肾脏C.肝脏D.肠胃4.急性毒性试验旳观测时间是:( )bA:7天B:14天C:30天D:24h5.外来化合物旳概念是( e )。

A.存在于人类生活和外界环境中B.与人类接触并进入机体C.具有生物活性,并有损害作用D.并非人体成分和营养物质E.以上都是6.接触化合物旳途径不一样,其毒性大小旳次序是( e )。

环境毒理学试题全套厦门大学环境毒理学精品课程 教学课件

环境毒理学试题全套厦门大学环境毒理学精品课程 教学课件

环境毒理学试题全套厦门大学环境毒理学精品课程教学课件第一章绪论【选择题】1. 环境毒理学研究对象是A(有机污染物B(细菌C(病毒D(各种化学物质2. 外源化学物的概念A(存在于人类生活和外界环境中B(与人类接触并进入机体C(具有生物活性,并有损害作用D(以上都是【名词解释】1.环境毒理学2.生态毒理学【问答题】1.环境毒理学的任务和目的2.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几种,3.环境毒理学的研究趋势是什么,一、选择题1、目前已知最强的化学致癌物是( )A、DDTB、2,3,7,8,TCDDC、黄曲霉毒素B1D、无机砷 2、对下列物质毒性的判断正确的是( )A、环戊烷,戊烷B、仲胺,伯胺C、乙醛,甲醛D、AsO,AsO2523 3、生物转化中不需要消耗能量的反应是( )A、氧化反应B、还原反应C、水解反应D、结合反应 4、外源化学物在胃肠道吸收的主要方式是( )A、滤过B、简单扩散C、主动转运D、易化扩散 5、不具有神经毒性的化学物是( )A、二恶英B、汞C、铅D、DDT 6、关于Ah受体说法正确的是( )A、不具有内源性配体B、是存在于细胞核中的一种可溶性蛋白C、 TCDD是Ah配体中最具有潜力的,原因在于它是一个对称的平面分子D、二恶英的Ah受体依赖性毒性不包括发育毒性7、由于不同种属的动物对化学毒物的反应存在差别,所以在急性毒性试验时,最好选用两种动物是D、狗和猴 A、大鼠和小鼠 B、大鼠和家兔 C、大鼠和狗 .8、下列哪组致癌物为非遗传毒性致癌物A、免疫抑制剂,无机致癌物,促癌剂B、免疫抑制剂,过氧化物酶体增生剂,促癌剂C、直接致癌物,过氧化物酶体增生剂,细胞毒物D、激素,固态物质,无机致癌物9、下列哪些发生断裂与重接的染色体基因不丢失和增加A、倒位B、插入C、易位D、重复10、微核试验的遗传学终点为A、DNA完整性改变B、染色体完整性改变或染色体分离改变C、染色体交换或重排D、细胞分裂异常二、填空题1、可参与结合反应的内源性化合物有、、、(写出其中任意四种)。

环境毒理学复习资料

环境毒理学复习资料

环境毒理学复习资料1.环境毒理学的任务和目的答:任务,研究环境污染物对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探索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损害的早期检测指标和生物标志,从而为有效防治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和制定环境卫生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目的,保护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的生存和持续健康发展。

2.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几种?答:体内试验,体外试验,人群调查3.环境毒理学的研究趋势是什么?答:由宏观到微观,由整体到局部,由综合到个别,由理论到应用发展,同时又沿着相反的方向,螺旋上升式地推进。

阐述毒物通过生物膜的主要方式及其机理。

答:分为两类1,被动转运:生物膜对物质的转运不起主动作用,如简单扩散,过滤作用等。

2,特殊转运:生物膜对物质的转运起主要作用,如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吞噬作用和胞饮作用等环境污染物吸收有哪些途径?分析影响吸收的因素?答:1经消化管吸收2经呼吸道吸收3经皮肤吸收7.肾脏排泄毒物的机理包括哪几种方式?答:1肾小球被动滤过2肾小管重吸收3肾小管排泌简述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

答:氧化,还原,水解和结合何谓肠肝循环?有些脂溶性的易被吸收的环境化学物或其他代谢_物,可在小肠中重新被吸收,再经门静脉系统返回肝,并随同胆汁排泄,即肠肝循环。

1.如何理解生物转化的复杂性?答:同一外源化学物在生物转化中,可能有多种转化途径,生成多种代谢_物。

1.举例说明毒物代谢_被诱导和抑制的毒理学意义答:抑制,对硫磷的代谢_对氧磷能抑制羧酸酯酶的活性,使该酶催化的马拉硫磷的水解反应速率变慢,使马拉硫磷的毒性作用增强。

氯代烃类杀虫剂对代谢_也有诱导作用。

1.毒理学中主要的毒性参数有哪些?答:致死剂量,半数效应剂量,最小有作用剂量,最大无作用剂量2.试述影响毒作用的机体因素及其意义答:脂/水分配系数,解离度,挥发度和蒸汽压,分散度,纯度什么是化合物的联合作用?主要有那些类型?答:相加作用,协同作用,增强作用,拮抗作用,独立作用。

联合作用系数法,等效应线图法。

环境毒理学与健康风险评估考试试题

环境毒理学与健康风险评估考试试题

环境毒理学与健康风险评估考试试题一、选择题1.环境毒理学研究的目的是:A.评估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B.寻找新的化学药物C.改善环境质量D.增加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含量2.以下哪项不属于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内容?A.化学物质暴露与健康风险评估B.基因毒性研究C.环境监测与评估D.环境保护法律研究3.以下哪个因素对环境毒理学研究影响较小?A.物种差异B.年龄和性别C.环境温度D.试验时间4.环境毒理学中常用的实验模型包括:A. 细胞培养B. 动物模型C. 流行病学调查D. 运算模型5.以下哪个实验方法用于研究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A. 体外试验B. 分子模型C. 分子生物学技术D. 流行病学调查6.环境毒理学研究中,以下哪项内容常用于评估化学物质的急性毒性?A. 慢性饮食细胞毒性实验B. 半致死剂量测定C. 长期暴露动物模型D. 遗传毒性实验7.下列哪项不属于环境毒理学风险评估的组成部分?A. 暴露评估B. 毒性评估C. 健康风险评估D. 环境监测8.环境毒理学风险评估的主要目的是:A. 判断化学物质在环境中的浓度B. 评估人体对化学物质的暴露程度C. 预测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D. 确定健康风险的可接受水平9.以下哪种环境分析方法用于评估化学物质的浓度?A. 基因毒性试验B. 高效液相色谱C. 环境监测站D. 动物模型实验10.环境毒理学研究在以下哪个领域具有重要意义?A. 药物开发B. 环境保护C. 科学教育D. 食品安全二、简答题1. 请简要描述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2. 简要说明环境毒理学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联。

3. 什么是环境毒理学风险评估?请列举评估过程的主要步骤。

4. 简述环境毒理学研究中的实验模型和方法。

5. 请简述环境毒理学研究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三、论述题请论述环境毒理学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应用,并阐明其重要性。

【正文开始】一、选择题1. D.评估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含量到底是危害还是有益。

环境毒理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环境毒理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环境毒理学(期末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环境毒理学主要研究对象是环境化学物。

2.多环芳烃的致癌作用机理的主要理论是K区理论和湾区理论。

3.香肠、火腿类食品中可能含有的有害物质亚硝胺类化合物。

4.肺泡对于气态物质的吸收主要通过自由扩散方式。

5.化学物在体内的初次分布取决于血流量,二次分布取决于化学物与组织、器官的亲和力。

6.生物转化过程包括4种是氧化、还原、水解、结合。

二、名词解释共氧化作用:在机体内的花生四烯酸经氧化作用形成前列腺素,在此氧化过程中,某些外源化学物可同时被氧化,即共氧化作用。

LD50:半数致死剂量,又称致死中量,指引起一群个体50%死亡所需的剂量。

贮存库:进入血液的环境化学物大部分与血浆蛋白或体内各组织成分结合,积聚在特定部位,有的部位化学物含量虽高,但未显示中毒效应,这些部位称为该化学物的贮存库。

光化学烟雾:大气中的烃类、NO X等污染物在强烈日光紫外线作用下,经一系列光化学反应生成的二次污染物,蓄积于大气中形成的一种浅蓝色烟雾。

电磁辐射:电磁辐射是电磁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通过空间传播的现象。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改变健康生物及其子孙或者其群体的内分泌功能,对它们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外源性物质或混合物。

三、简答题1.简述致突变作用的不良后果。

答:(1)致死性突变诱发物引起生殖细胞的突变可以是致死性的,这种突变不具有遗传性,而是造成配子死亡、死胎、自发流产等。

(2)可遗传的改变生殖细胞发生非致死突变会影响后代,表现为先天畸形等遗传性疾病、胚胎发育迟滞或导致遗传易感性改变等。

2.简述主动转运的特点。

答:(1)需有载体参加(2)化学物可逆浓度梯度而转运,故需消耗一定的代谢能量,因此,代谢抑制剂可阻止此转运过程。

(3)载体对转运的化学物有一定的选择性,化学物必须具有一定的适配的基本结构才能被转运;结构稍有改变,即可影响转运过程的进行。

(4)载体有一定容量,当化学物达到一定浓度时,载体可以饱和,转运即达到极限。

环境毒理学考试试题

环境毒理学考试试题

环境毒理学考试试题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40 分)1、环境毒理学研究的对象是()A 环境污染物B 生物体C 环境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D 以上都是2、以下哪种途径不是环境污染物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A 呼吸道B 消化道C 皮肤D 血液3、毒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过程不包括()A 氧化B 还原C 水解D 排泄4、以下哪种物质不是环境中的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A 多氯联苯B 二噁英C 农药D 一氧化碳5、急性毒性试验中,一般选择的动物是()A 小鼠B 大鼠C 豚鼠D 兔子6、剂量反应关系曲线中,最常见的类型是()A 直线型B 抛物线型C 双曲线型D S 型7、以下哪种指标不是评价环境污染物毒性作用的常用指标()A 半数致死剂量B 最大无作用剂量C 阈剂量D 治疗指数8、环境污染物在体内的蓄积作用主要取决于()A 摄入量B 排泄量C 作用时间D 以上都是9、遗传毒性试验不包括()A 细菌回复突变试验B 微核试验C 致畸试验D 姐妹染色单体交换试验10、以下哪种环境污染物容易导致水俣病()A 汞B 铅C 镉D 砷11、慢性毒性试验的目的是()A 确定阈剂量B 观察长期接触毒物的毒性作用C 检测致癌作用D 以上都是12、环境毒理学中,生物标志物不包括()A 暴露标志物B 效应标志物C 易感性标志物D 解毒标志物13、以下哪种环境介质中污染物的浓度最容易反映环境污染的状况()A 大气B 水C 土壤D 生物体14、毒物的联合作用不包括()A 相加作用B 协同作用C 拮抗作用D 独立作用15、以下哪种环境污染物容易导致痛痛病()A 汞B 铅C 镉D 砷16、环境毒理学研究中,常用的体外试验方法不包括()A 细胞培养B 器官培养C 整体动物实验D 微生物测试17、生态毒理学与环境毒理学的主要区别在于()A 研究对象B 研究方法C 研究目的D 以上都是18、以下哪种方法不是环境污染物风险评估的常用方法()A 定性评估B 定量评估C 半定量评估D 随机评估19、环境激素对生物体的影响主要表现为()A 生殖障碍B 免疫功能下降C 神经行为异常D 以上都是20、以下哪种技术不是用于环境污染物检测的现代分析技术()A 色谱法B 光谱法C 生物传感器D 解剖技术二、填空题(每题 2 分,共 20 分)1、环境毒理学是研究环境污染物对(),特别是对()的损害作用及其机制的科学。

环境毒理期末试题及答案

环境毒理期末试题及答案

环境毒理期末试题及答案第一题:环境毒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环境毒理学是研究环境污染物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及其机制的学科。

它包括了环境污染物的来源、分布、转化、归宿以及对生物体的危害效应等方面的研究。

第二题:环境污染物的分类及其毒性机制1. 有机污染物:包括农药、工业化合物、挥发性有机物等。

它们的毒性机制主要包括代谢损伤、致突变和致畸形等。

2. 无机污染物:包括重金属、氨氮和硫化物等。

它们的毒性机制主要包括生物蓄积、离子干扰和氧化应激等。

3. 放射性污染物:主要指核辐射和放射性核素。

它们的毒性机制主要包括DNA损伤、细胞凋亡和癌症发生等。

第三题:环境毒理学的评价方法1. 动物实验:通过对动物进行暴露实验,观察并记录毒物对动物的影响,包括生理指标、病理学变化和行为改变等。

2. 体外试验:采用细胞或组织等体外模型,通过体外实验评估毒物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

3. 流行病学调查:调查特定地区或人群的环境暴露情况与疾病发生率之间的关系,评估环境污染物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第四题:环境毒理学的应用1. 环境保护:通过评估环境污染物的毒性,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保护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

2. 食品安全:评估食品中的污染物,确保食品的安全和质量。

3. 新药开发:通过环境毒理学评价,筛选和鉴定具有潜在药用价值的新药物。

4. 危险废物处理:评估废物的毒性,制定合适的处理和处置方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

答案解析:第一题:环境毒理学定义和研究范围的简要描述。

第二题:环境污染物分类及其对生物体的毒性机制的说明。

第三题:环境毒理学的评价方法的简要介绍。

第四题:环境毒理学的应用领域的简要说明。

以上为环境毒理学期末试题及答案,希望能对你的学习和研究有所帮助。

环境毒理学复习资料

环境毒理学复习资料

1.环境毒理学的任务和目的答:任务,研究环境污染物对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探索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损害的早期检测指标和生物标志,从而为有效防治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和制定环境卫生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目的,保护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的生存和持续健康发展。

2.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几种?答:体内试验,体外试验,人群调查3.环境毒理学的研究趋势是什么?答:由宏观到微观,由整体到局部,由综合到个别,由理论到应用发展,同时又沿着相反的方向,螺旋上升式地推进。

阐述毒物通过生物膜的主要方式及其机理。

答:分为两类1,被动转运:生物膜对物质的转运不起主动作用,如简单扩散,过滤作用等。

2,特殊转运:生物膜对物质的转运起主要作用,如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吞噬作用和胞饮作用等环境污染物吸收有哪些途径?分析影响吸收的因素?答:1经消化管吸收2经呼吸道吸收3经皮肤吸收7.肾脏排泄毒物的机理包括哪几种方式?答:1肾小球被动滤过2肾小管重吸收3肾小管排泌简述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

答:氧化,还原,水解和结合何谓肠肝循环?有些脂溶性的易被吸收的环境化学物或其他代谢产物,可在小肠中重新被吸收,再经门静脉系统返回肝,并随同胆汁排泄,即肠肝循环。

1.如何理解生物转化的复杂性?答:同一外源化学物在生物转化中,可能有多种转化途径,生成多种代谢产物。

1.举例说明毒物代谢酶被诱导和抑制的毒理学意义答:抑制,对硫磷的代谢物对氧磷能抑制羧酸酯酶的活性,使该酶催化的马拉硫磷的水解反应速率变慢,使马拉硫磷的毒性作用增强。

氯代烃类杀虫剂对代谢酶也有诱导作用。

1.毒理学中主要的毒性参数有哪些?答:致死剂量,半数效应剂量,最小有作用剂量,最大无作用剂量2.试述影响毒作用的机体因素及其意义答:脂/水分配系数,解离度,挥发度和蒸汽压,分散度,纯度什么是化合物的联合作用?主要有那些类型?答:相加作用,协同作用,增强作用,拮抗作用,独立作用。

联合作用系数法,等效应线图法。

环境毒理学考试资料精简

环境毒理学考试资料精简

环境毒理学考试资料精简第一章环境毒理学:是利用毒理学的方法研究环境,特别是空气、水体、土壤中已经存在或者即将进入的有害化学物质及其在环境中的转化产物,对人体健康的有害影响及其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以动物实验为主,包括体外试验和整体内实验,结合人群流行病学调查。

体外试验分为器官、细胞、亚细胞、分子四种水平;整体实验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种毒性实验。

第二章污染物的迁移方式:(三种类型)(1)机械性迁移:①气的机械性迁移作用包括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自由扩散作用和被气流搬运的作用;(扩散作用、沉降作用)受到气象条件、地形地貌、排放浓度和排放高度等因素的影响;一般规律是,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浓度与污染源的排放量成正比,与平均风速和垂直混合高度成反比。

②水的机械性迁移作用:包括污染物在水中的自由扩散作用和被水流搬运的作用。

受到水文条件、气候条件、水中悬浮物、排放浓度和距排放口距离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一般规律是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浓度与污染源的排放量成正比,与平均流速和距污染源的距离成反比。

③重力的机械迁移作用环境中吸附了污染物的气溶胶、颗粒物、悬浮物等主要以重力沉降的方式在环境中自然迁移。

(2)物理-化学性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以下作用力实现迁移过程:风化淋溶作用、溶解挥发作用、酸碱作用络合作用、吸附作用、氧化—还原作用。

(3)生物性迁移生物浓缩:生物体从环境中蓄积某种污染物,出现生物体中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称为生物浓缩,又称为生物富集(生物浓缩系数(BCF)=生物体内污染物的浓度/环境中该污染物的浓度)。

生物积累:生物个体随着其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从环境中蓄积某种污染物,使其浓缩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

(生物积累系数(BAF)=某一生物个体生长发育较后阶段体内蓄积染物的浓度/同一生物个体生长发育较前阶段体内蓄积该污染物的浓度)。

生物放大:在生态系统的同一食物链上,某种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浓度随着营养级数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

环境毒理学题库

环境毒理学题库

环境毒理学题库一、单选题1、环境毒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A 天然环境B 生活环境C 次生环境D 原生环境2、环境污染物在体内的蓄积量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A 摄入量、生物半减期和作用时间B 摄入量、排出量和作用时间C 排出量、生物半减期和作用时间D 摄入量、排出量和生物半减期3、以下哪种物质的毒性作用属于慢性毒性()A 一氧化碳中毒B 汞中毒C 氰化物中毒D 农药中毒4、环境污染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中,需要消耗能量的是()A 简单扩散B 滤过C 主动转运D 易化扩散5、以下哪种环境污染物的联合作用属于协同作用()A 马拉硫磷与苯硫磷B 乙醇与氯乙烯C 二氧化硫与颗粒物D 阿托品与胆碱酯酶抑制剂6、环境毒理学中,常用的动物实验物种是()A 猴子B 兔子C 小鼠D 狗7、以下哪种指标可以反映环境污染物对机体早期损害的效应()A 一般健康检查指标B 生理、生化指标C 病理学检查指标D 临床症状指标8、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方式不包括()A 机械迁移B 物理化学迁移C 生物迁移D 人为迁移9、以下哪种环境化学物的毒性属于致畸作用()A 甲基汞B 尼古丁C 沙利度胺D 黄曲霉毒素10、以下哪种方法常用于测定环境污染物的急性毒性()A 霍恩氏法B 蓄积系数法C 慢性毒性试验D 亚慢性毒性试验二、多选题1、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A 体内试验B 体外试验C 人群调查D 数学模型2、环境污染物在体内的分布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A 组织器官的血流量B 组织器官对污染物的亲和力C 体内屏障D 污染物的理化性质3、以下属于环境污染物的致突变作用类型的有()A 基因突变B 染色体畸变C 染色体数目改变D 基因组突变4、环境污染物的排泄途径主要有()A 肾脏排泄B 消化道排泄C 呼吸道排泄D 其他排泄途径(如乳汁、汗液等)5、以下哪些属于环境污染物的联合作用类型()A 相加作用B 协同作用C 拮抗作用D 独立作用6、环境毒理学中,常用的生物标志物有()A 暴露生物标志物B 效应生物标志物C 易感性生物标志物D 特异性生物标志物7、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环境污染物的毒性()A 剂量B 暴露时间C 暴露途径D 环境因素8、以下属于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转化方式的有()A 化学转化B 光化学转化C 生物转化D 物理转化9、环境毒理学中,进行危险度评价的步骤包括()A 危害识别B 剂量反应关系评定C 暴露评定D 危险度特征分析10、以下哪些环境化学物质可能具有致癌作用()A 苯B 石棉C 多环芳烃D 亚硝胺三、判断题1、所有的环境污染物都对人体有害。

环境毒理学复习题答案

环境毒理学复习题答案

环境毒理学复习题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环境毒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A)A. 化学物质B. 生物因素C. 物理因素D. 社会因素2. 环境毒理学中,生物标志物是指(B)A. 环境污染物B. 反映生物体暴露和效应的生物化学或生理学指标C. 环境污染物的浓度D. 生物体的生理反应3. 环境毒理学中,半数致死剂量(LD50)是指(C)A. 使一半动物出现中毒症状的剂量B. 使一半动物出现死亡的剂量C. 使一半动物死亡的剂量D. 使一半动物出现严重中毒的剂量4. 环境毒理学中,生物放大是指(D)A.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浓度逐渐降低B.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浓度保持不变C.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浓度逐渐增加D.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浓度随食物链的升高而增加二、多项选择题1. 环境毒理学研究的内容包括(ABCD)A. 污染物的毒性B. 污染物的暴露途径C. 污染物的生物效应D. 污染物的环境行为2. 环境毒理学中,生物标志物的作用包括(ABC)A. 评估污染物的暴露水平B. 监测污染物的生物效应C. 预测污染物的健康风险D. 确定污染物的来源三、判断题1. 环境毒理学是一门研究环境污染物对生物体产生毒性效应的科学。

(正确)2. 环境毒理学只研究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毒性效应。

(错误)3. 环境毒理学中的生物放大现象是指污染物在生物体内浓度随食物链的升高而降低。

(错误)4. 环境毒理学中的半数致死剂量(LD50)是指使一半动物出现中毒症状的剂量。

(错误)四、简答题1. 简述环境毒理学的研究目的。

答:环境毒理学的研究目的是通过研究环境污染物对生物体的毒性效应,评估污染物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的潜在风险,为环境污染的预防、控制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 描述环境毒理学中生物标志物的分类。

答:环境毒理学中生物标志物可以分为三类:暴露生物标志物、效应生物标志物和敏感性生物标志物。

暴露生物标志物用于评估污染物的暴露水平;效应生物标志物用于监测污染物的生物效应;敏感性生物标志物用于预测污染物的健康风险。

环境毒理学考试重点

环境毒理学考试重点

化学污染物及其在环境中的转化产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及对生物有机体,尤其是对人体健康影响及其作用规律的科学。

2.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物理性、化学性及生物性污染物,其中以化学性污染物为主要研究对象。

3.污染物的吸收:是污染物通过各种途透过体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4.化合物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三种途径吸入体内。

皮肤吸收要经历两个不同的时相和过程。

第一步是穿透相,第二步是吸收相5.污染物在体内的运输影响因素: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6.排泄器官有:肾,肝胆,肠,肺,外分泌腺;排泄过程包括经尿排泄和胆汁排泄7.生物转化:污染物进入机体后,在机体内发生发生化学或生物化学的一系列变化过程称为生物转化或称代谢转化。

8.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生物机体和污染物本身;生物机体方面的因素有①机体种类和品种的差异②个体差异③年龄差异④性别⑤健康状况⑥营养状况⑦体温。

9.效应:暴露所致的生物化学(生物学效应)一般对效应来说,其强度是可以测定,而且可用等级来表示。

10.反应:暴露所引起某一生物群体中呈现特殊效应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的比例。

11.急性中毒:指污染物一次或24h内多次作用于生物机体所引起的损伤能力。

12.亚急性中毒:指污染物在生物寿命的1/10左右的时间内,每日或反复多次作用于生物机体所引起的损伤能力。

13.慢性中毒:指污染物在生物生命的大部分时间或整个生命周期持续作用于生物机体所引起的损伤能力。

14.最大耐受力:或最大耐受浓度指污染物在动物实验中不引起实验动物死亡的最高剂量或浓度。

15.亚慢性毒性:是指实验动物或人连续较长期接触外源化学物所引起的中毒效应。

慢性毒性:是指实验动物或人连续长期或反复接触外源化学物所引起的中毒效应。

16.联合作用的类型:相加作用,协同作用,拮抗作用,独立作用17.蓄积系数法:是一种以生物效应的指标,用经验系数(K)评价蓄积作用的方法。

包括:固定计量法,剂量递增法。

(生物半衰期法)18.大气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包括:一、直接危害:①急性中毒②慢性中毒③对免疫功能的损害④致癌作用;二、间接影响:①影响居民生活卫生条件②可影响交通安全③减弱太阳辐射强度④影响绿化和植被。

环境毒理学简答题

环境毒理学简答题

环境毒理学简答题第一章1、试述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及内容。

(1)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主假如对各样生物特别是对人体产生危害的各样环境污染物。

环境污染物主假如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所产生的化学性污染物。

(2)环境毒理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环境污染物对人体的伤害作用及其机理,探究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伤害的初期检测指标和生物标记物,进而为拟订环境卫生标准和有效防治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供给理论依照;别的,依据环境污染物对其余生物(包含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个体、种群及生态系统的危害,甚至在特定环境中对整个生物社会的危害,研究其伤害作用和机理、初期伤害指标及防治理论和举措。

环境毒理学的最后任务是保护包含人类在内的各样生物的生计和连续健康的发展。

(3)环境毒理学的主要内容是研究环境污染物及其在环境中降解和转变产物对机体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包含毒物在体内的汲取、散布和排泄等生物转运过程和代谢转变等生物转变过程,剂量与作用的关系,毒物化学构造和毒性以及影响毒作用的各样有关要素。

2、简述环境毒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及其发展进展。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分体外试验和体内试验。

( 1)体外试验:器官水平(包含器官浇灌和组织培育,基本保持器官完好性,常用于毒物代谢研究);细胞水平(应用的细胞包含已建株的细胞系(株)和原代细胞(可用不一样的器官进行制备),可用于外来化合物的毒性和致癌性的各样过筛试验,也可用来研究化合物的代谢和中毒机理的商讨);亚细胞水平:(研究中毒机理、毒物惹起伤害的亚细胞定位以及化合物代谢);分子水平(如研究毒物对生物体内酶的影响)。

体外试验的长处:简单、迅速、经济、条件易于控制,弊端:缺少神经—体液调理要素等的控制,不可以全面反应整体状况下的生物学效应。

( 2)体内试验:急性毒性实验(指一次染毒或24h 内重复染毒的毒性实验研究);亚急性毒性实验(或称为亚慢性毒性实验一般以为 1~3 个月为宜,但详细实验限期随实验要求而异)慢性毒性实验(一般指六个月以上到终生染毒的毒性实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毒理学:是利用毒理学的方法研究环境,特别是空气、水体、土壤中已经存在或者即将进入的有害化学物质及其在环境中的转化产物,对人体健康的有害影响及其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环境污染物,环境污染物主要是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化学性污染物。

环境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主要取决于:污染物进入人体的剂量;污染物毒性的大小;机体毒性反应的强弱。

环境毒理学的主要内容:研究环境污染物及其在环境中的转化产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包括毒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排泄等生物转运过程以及代谢转化等生物转化过程,剂量与作用的关系,毒物化学结构与毒性大小以及影响毒作用的各种相关因素。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以动物实验为主,包括体外试验和整体内实验,结合人群流行病学调查。

体外试验分为器官、细胞、亚细胞、分子四种水平;整体实验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种毒性实验。

污染物的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相对移动过程。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方式有三种:机械性迁移、物理-化学性迁移、生物性迁移。

生物性迁移:污染物通过生物体的吸收、吸附、代谢、死亡等过程而发生的迁移。

生物性迁移有三种形式:生物浓缩、生物积累、生物放大。

生物浓缩:生物体从环境中蓄积某种污染物,使这种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浓度超过在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

(生物浓缩系数(BCF)=生物体内该种污染物的浓度/环境中该种污染的浓度)生物积累:生物个体随着其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从环境中蓄积某种污染物,使其浓缩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

(生物积累系数(BAF)=生长发育前阶段污染物的浓度/生长发育后阶段污染的浓度)生物放大:在生态系统的同一食物链上,某种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浓度随着营养级数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

(生物放大系数(BMF)=高营养级生物体内污染物的浓度/低营养级生物体内污染物的浓度)污染物的转化: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的作用而改变形态或者转变成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转化有三种形式:物理转化、化学转化、生物转化。

化学转化作用:氧化-还原反应、水解反应、络合反应、光化学反应。

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转化以光化学氧化和催化氧化为主;在水体中的转化以氧化-还原反应和络合水解反应为主。

土壤中,在pH较低时,金属溶于水而成离子状态易于迁移;在pH较高时,金属易与碱性物质化合,呈不溶态沉淀难迁移(游离金属离子和脂溶性金属络合物是金属产生毒作用的主要形态)。

脂溶性污染物,以被动扩散吸收;水溶性污染物,以特殊转运吸收。

生物转化:污染物通过生物相关酶系统的催化作用而发生转化的过程。

污染物生物转化的结果:1.使大部分有机污染的毒性降低,形成更容易降解的分子结构;2.使部分有机污染物的毒性增强,形成更难降解的分子结构。

各种环境污染物与机体接触后,在体内的全过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吸收、分布、排泄使外来化学物在体内发生位移,称为生物转运;代谢过程使污染物发生化学结构和性质的改变,转变成新的代谢产物,称为生物转化。

生物转运是污染物质反复多次透过生物膜的过程。

细胞膜主要是由类脂质双分子层和蛋白质组成,各种蛋白质镶嵌在类脂层内或附在膜表面上。

蛋白质有多种功能,有的是转运膜内外物质的载体,有的是接受化学物质的受体,有的是具有催化作用的酶,有的是能量转换器。

膜上具有亲水性膜孔。

毒物代谢动力学:用数学方法研究毒物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等随时间而发生的量变动态规律,即研究毒物代谢的量变的经时过程,目的在于了解毒物在体内消长的规律,从而对毒物安全性评价提出科学依据。

毒物: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给予机体时,能与生物体相互作用,引起生物体功能或器质性损伤的化学物质,或剂量虽微,但累积到一定量,就能干扰或破坏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持久的病理变化,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合物。

毒物通过生物膜的转运方式:1.被动扩散(高浓度—低浓度,不用载体,不消耗能量)2.滤过(通过膜孔,以水为载体,不消耗能量)3.主动转运(逆着浓度梯度,蛋白载体,消耗能量)4.易化扩散(顺着浓度梯度,蛋白载体,不消耗能量)5.膜动转运(吞噬作用和胞吐作用—细胞膜的变形、移动和收缩)毒物吸收的途径:消化道、呼吸道、皮肤。

气溶胶和颗粒状物质以被动扩散方式通过细胞膜吸收,吸收情况与颗粒大小有关。

颗粒直径>5um的粒子在鼻和支气管树中沉积;颗粒直径<5um的微粒,粒子愈小,到达支气管树的外周分支就愈深;直径≤1um的微粒,附在肺泡内;极小的微粒(0.01—0.03um),由于布朗运动速度快,附在较大的支气管内。

毒物由血液进入脑组织或由母体血进入胎儿血时,需分别经过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

血脑屏障穿透性较差,使非脂溶性物质难以进入脑组织。

胎盘屏障作为母体和婴儿血液循环的间隔,一旦母体血液中含有一定浓度的毒物时,胎盘屏障可以阻挡毒物,保护婴儿。

(屏障有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

胎盘屏障防止毒物进入胎儿血。

脂溶性、未解离、未与蛋白结合的非解离状态的化合物更易于进入血脑屏障。

贮存库:当毒物对蓄积地点相对无害时,此时蓄积地点就称为贮存库。

贮存库对急性中毒有保护作用,减少了到达毒作用点(靶器官)的毒物量。

贮存库中的毒物与血浆中的游离毒物保持动态平衡。

体内的贮存库有四种:血浆蛋白、肝肾、脂肪组织、骨骼组织。

P25生物转化有两种类型:Ⅰ相反应,包括氧化、还原和水解;Ⅱ相反应,包括毒物或其代谢产物与内源性代谢产物结合形成的结合物。

(葡萄糖醛酸结合、硫酸结合、乙酰化、氨基酸结合、谷胱甘肽结合、甲基化)生物转化的主要场所是肝脏,还有肺、胃、肠和皮肤等。

谷胱甘肽的作用:还原性谷胱甘肽是体内重要的解毒物质。

一些亲水性化合物可与细胞成分反应,引起细胞死亡或诱发肿瘤,而谷胱甘肽可与这些亲水性化合物起反应,从而防止对细胞的有害作用。

代谢饱和状态:当毒物的量达到一定浓度时,其代谢过程所需的基质可能被耗尽或者参与代谢的酶的催化作用不能满足其需求,单位时间内的代谢产物的量不再随之增加,正常的代谢途径也可能发生改变,这种代谢途径被饱和的现象称为代谢饱和。

(举例:氯乙烯、溴苯)室:将机体视为一个系统,按动力学的特点分为若干部分,每个部分称为室。

当毒物在体内的运转速率高,体内分布迅速达到平衡时,可将其视为一室模型。

而血流量少,穿透速度慢,不能立即与血液中的毒物达到平衡的器官认为是周边室。

周边室可有一个或多个,故可将机体视为二室或多室模型。

生物半减期:(简称T1//2)一种毒物在体内的含量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一般指血浆半减期,即血浆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亲水性毒物的生物半减期较短,亲脂性毒物的生物半减期较长。

)消除速度常数:单位时间内毒物由体内消除的数量与体内数量的比例常数。

消除率:单位时间内毒物消除量与血浆中毒物的浓度之比。

中毒: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引起功能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

根据病变发生发展的快慢,可分为急性中毒、亚慢性中毒和慢性中毒。

毒作用:化学物引起生物体损害的作用的总称。

效应与反应的区别:p48效应是指一定剂量的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后所引起的生物学变化。

反应是指一定剂量的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后,呈现某种效应并达到一定程度的比率,或产生效应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的比例。

剂量—效应关系与剂量—反应关应得区别:剂量—效应关系是描述外源性化学物的剂量水平与所引起的个体或群体的量效应之间的相互关系。

剂量—反应关系是描述外源性化学物的剂量水平与所引起的效应发生率之间的相互关系。

污染物代谢动力学的几个主要参数及表示方式P39(表观分布容积、半减期、消除速度常数、消除率)毒性试验常用参数:致死剂量(绝对致死剂量、半数致死剂量、最小致死剂量、最大耐受剂量)半数效应剂量最大无作用剂量最小有作用剂量毒作用带(急性毒作用带、慢性毒作用带)污染物的毒作用机理:指污染物与生物靶分子相互作用而产生有害生物效应的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过程。

(靶位点学说、受体学说、共价结合学说、自由基作用学说)靶位点:当污染物达到一定浓度,并能够引发一系列有害生物效应的部位。

通常是污染物及其代谢产物与生物体接触的部位(皮肤、呼吸系统),或者是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过程所发生的部位(肝、肾)。

靶位点学说:靶位点的生理学功能不同,对污染物及其代谢产物的敏感性或耐受性也不同。

肝脏是许多毒物代谢活化的部位,所以常成为污染物的靶器官。

在代谢活化部位产生毒作用的代谢中间产物,其化学活性一般较强而稳定性较差。

共价结合学说:在生物体内,污染物或其代谢产物可以与生物大分子发生共价结合,从而改变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引起一系列的有害生物效应。

污染物及其代谢产物可与酶的活性中心、辅酶、辅基或底物发生共价结合。

受体学说:受体是存在于细胞膜上对特定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识别能力并可选择性地与其结合的大分子蛋白质。

受体与配体结合的过程,可能引起一系列识别、换能和放大过程,最后导致生物效应。

自由基反应分为三个阶段:引发、增长、终止。

影响毒作用的因素:毒物的理化性质、机体因素、环境因素。

(毒物的化学结构是决定毒性的物质基础)机体因素:种属、年龄、性别、饮食营养状况、健康状况、遗传因素、精神心理因素。

苯和甲苯的毒性及作用部位P65毒物的物理性状与毒性作用P65(溶解度、脂溶性、分散度、挥发度和蒸气压)化学结构与毒性大小(1)不饱和键增加,毒性也增加,如二碳烃类的麻醉作用:乙炔>乙烯>乙烷。

(2)碳氢化合物(烷、醇、酮等)的同系物的碳原子数:◆当碳原子数在2~7之间时:碳原子越多,毒性越强。

◆超过一定限度(7 ~9个)后:碳原子越多,毒性越弱。

◆当碳原子数相同时:直链的>支链的;成环>不成环;(3)卤代:取代的卤素原子越多,毒性作用越强。

◆肝脏毒性:CCl4>CHCl3>CH2Cl2>CH3Cl◆麻醉作用:CHCl3>CH2Cl2>CH3Cl> CH4(4)构型◆同分异构体:带两个基团的苯环化合物,其毒性一般是对位>邻位>间位;分子对称>分子不对称,如1,2二氯甲醚>1,1二氯甲醚。

◆旋光异构:L型一般易与酶、受体结合,毒性大于D型。

化学物的联合作用:相加作用、协同与增强作用、拮抗作用、独立作用。

急性毒性:机体一次或24h内多次接触外来化学物后在短期内所产生的毒性效应。

急性毒性实验:给动物一次或24小时内多次染毒的实验。

常用的染毒方式有:经消化道染毒、经呼吸道染毒、注射染毒、经皮肤染毒。

静脉注射>吸入>肌肉注射>腹腔注射>皮下注射>径口>皮内注射>经皮(静脉最大、皮肤最小)蓄积毒性作用:低于中毒阈值剂量的外来化合物,反复多次与机体持续接触,经过一定时间后使机体出现明显的中毒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