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虚词 课件 (共110张PPT)

合集下载

高考复习文言虚词总汇ppt

高考复习文言虚词总汇ppt
文言虚词总汇
Wgsh1945制作
之 做动词,到,往 1辍耕之垄上 2是寡人之过也 结构助词,的 3恐太后玉体之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 句子的 独立性 有所隙也 4父母之爱子, 宾语前置的标志 则为之计深远 5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 虚用,无实意。 6久之,目似暝。

1.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 见。(《曹刿论战》) 2.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 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 蔺相如列传》) 3.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 钟山记》) 4.臣乃敢上壁。(《谦颇蔺相如列 传》) 5.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 十八骑。(《项羽本纪》)

1.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壁。 2.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4.燕太子丹者,故尝质于赵。 5.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公子怪 之。 用作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所 以”“因此”。有时用“是故”“以故”。 用作副词。有“从前”“故意”的意思。

1.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3.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畏。 4.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 5.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 有几人欤 ?
大,
代词。表近指 或远指,相当于“这”那“”或 在“这”“那”后加适当的量词。
用作副词。相当 于“将”“将 要”,“暂

然不自意能先 入关破秦…… 輮使之也。 不然,籍何以 至此? 大石……森然 欲搏人…… 而半山居雾若 带然。 .成然之。 表示赞成、同意, 即“认为是”“认 为对”的意思。
用作连词。主要表示转折 关系,可译为“可 是”“但是”。

文言虚词总结课件ppt课件

文言虚词总结课件ppt课件

①“者”与前的动词(动词短语)或形容词(形容词短语) 结合,整个短语相当于名词或名词短语,“者”可以理解 为“……的人” “……的东西” “……的方法(条件、原因、 结果、情况等)”。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②用在动词之前,构成名词性的词组, 指代人或事物。可以译为“……的东 西” “……的方法(条件、原因、情况、 结果等)”。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急击勿失。 毋妄言,族矣。 人无其信,不知其可也。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表示否定禁止的语气: 不、否、匪、毋、勿、 莫、未、非、靡、无 (亡)。翻译为“不” “没有” “不要” “不能“。同时也叫否 定副词。
世以为然,殆虚言也。 宾客盖至者数千人。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庶几乎! 今兵者不出,得无变生,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名词
动词
词 的 分 类
实词:意义 比较具体的 词
形容词 数词
量词
代词 拟声词
虚词:不能 单独成句, 意义比较抽 象,有帮助 造句的作用。
副词 连词 助词 叹词 介词
一、文言虚词概说
与文言实词相比较,文言虚词有以下几个特点 :
(1)用法灵活 :往往一个字有好几种用法,好 几种解释,甚至分属好几类词 。
卓尔不群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子路率尔对曰……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人之视几,如见其肝肺然。 貌若甚戚者。
③“然”
“焉” “者” “尔” 用在形容词、副词后面,衬足 可以翻译“……的样子” “……地” 。
(2)有的不用与其他的词语结合,仅作为标志。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复习专题PPT (共72张PPT)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复习专题PPT (共72张PPT)
①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②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逍遥游》。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 “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一)用作副词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 “只”“仅”等。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 “是”“就是等。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 褒禅山记》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 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 事》)
我自己做了这件事,回过头来要探索做它的目的意义,反而得不出。
(四)固定用法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 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例释: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例释: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 织》) 【何乃】译为“怎能”。 例释: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何必】译为“不必”,表示反问语气。 例释: 《孟子· 梁惠王上》:“王何必曰得,亦有仁义而已矣。” 【何许】译为“何处,什么地方”。 例释: 《大铁椎传》:“大铁椎,不知何许人。” 【何其】译为“多么,怎么这样”,用疑问口气表示程度。 例释:欧阳修《伶官传序》:“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 也!”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18个文言虚词课件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18个文言虚词课件
(9)“何得”:怎么能。例:生之者甚少 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10)“何加”:有什么益处。万钟于我何 加焉!
(11)“何其”:多么。例:何其衰也!
2.情势为“如 …… 何”译为 “把…… 怎么样”。①如太行、王屋何?
②其如土石何?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如: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 悦,免成役
1.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 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⑴而已:放句末, “罢了”。 1.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 2.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 控于地而已矣。
⑵而后:以后,后来。 1.假诸人而后见也。 2.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⑶而况:“何况”,更何况。 1.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
(2)“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 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例: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3)“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指挥若定
(4)“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 例:车后若干递送夫。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就是车子后边有几个递茶送水的人。
塞翁失马——选自《淮南子》
通“伪”,假装 假装
①安有为天下阽diàn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哪里有治理天下,(已经)危急到这般地步,可 是主上不震惊的呢?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动哉! 治理国家的一国之君不要使自己被积威所胁迫啊! ③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 ①此何遽不为福乎? • 这怎么就不能变成一件好事呢?
• ②处遂改励,终为忠臣。 • 周处听后就改过自新,终于成为一名忠
臣。
①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这不是离人远看起来小而近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城。 带着峨冠(峨冠是宋朝士子比较流行带的一种帽子, 那种高高的帽子)、而且长着很多胡子的就是苏东 坡。

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虚词的意义推断 (共86张PPT).ppt

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虚词的意义推断 (共86张PPT).ppt

为 连
①其若是,孰能御之?(《齐桓晋文之事》)
词 ②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
他人之过载?(《送东阳马生序》)
四 1、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其 ”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为 ②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牛刀小试 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3、安陵君其许寡人 4、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5、及至任,略不加礼,课其职事甚急 6、 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曰:“更为曲突 ,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 7、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8、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9、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其陈桓公之谓乎! 10、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11、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12、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13、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实战演练二
有富民李老者,妻生一女,无子,赘某甲于家。久之,妾生 子,名一飞,育四岁而李老卒。李病时谓婿曰:‘妾子不足任, 吾财当畀汝夫妇。尔但养彼母子,不死沟壑,即汝阴德矣。’于 是出券书云:‘李一非吾子也,家财尽与吾婿,外人不得争夺。 ’婿乃据有李业不疑。后妾子壮,告官求分,婿以券呈官,遂置 不问。他日奉使者至,妾子复诉,婿仍前赴证。奉使者乃更其句 读曰:‘李一飞,吾子也,家财尽与,吾婿外人,不得争夺。’ 曰:‘尔父翁明谓“吾婿外人”,尔尚敢有其业耶?诡书“飞” 作“非”者,虑彼幼为尔害耳!’于是断给妾子,人称快焉。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他 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词 性

《高考语文个文言虚词梳理》优质PPT

《高考语文个文言虚词梳理》优质PPT
缚一人过而行。
• 三、语气词(wéi)句末语气词 表反问。例句:何辞为
《高考语文个文言虚词梳理》优质PPT
焉(兼词、代词、疑问副词、语气词) 《高考语文个文言虚词梳理》优质PPT
• 一、兼词(用于不及物动词或句末)相当于“于之”“于 此”“于彼”,例句: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
• 二、代词(用于及物动词之后,作宾语) ①相当于“之”,例句:犹且从师而问焉
地”。例句: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
落。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高考语文个文言虚词梳理》优质PPT
《高考语文个文言虚词梳理》优质PPT
也(语气词)
• 一、语气词 • 1.用在句末,表判断语气,译为“啊、呀”。例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
丽者也 • 2.用在句末,表陈述或解释语气。例句: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肯定或感叹语气,译为“啊、呀”。例句:古之人
• 2. “为+所”结构 表被动 例句: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 3.【所以】①表原因 译为“……的原因(缘故)”。例句:所 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②表凭借或方法 译为“用来……的(方法、途径、
手段)”。例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三、副词 表约数 译为“大约”。例句:父去里所,复还
• 【而况】即“何况” 用反问语气表更进一层。例句: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 能鸣也。而况石乎
• 【既而】 【俄而】不久,一会儿。 例句: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 欲绝
《高考语文个文言虚词梳理》优质PPT
何(疑问代词、疑问副词)
• 一、疑问代词
• ①单独作谓语,表原因,后面常有语气词“哉、也、者”等,译 为“为什么、什么(原因)”。例句: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 也

高考文言虚词课堂课件PPT(110张)-优秀课件

高考文言虚词课堂课件PPT(110张)-优秀课件

G副词,怎么;
文言虚词复习
考点解读
1、《考试大纲》中的要求:理解常见虚词在文 中的用法。
①“常见虚词”共18个。 ②“在文中的用法”是相对于在词典中的 用法而言,表现为常见的用法。主要考查学生 对该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2、考查方式:选择题为主,比较异同; 翻译题为辅。
攻略:概括总结文言虚词常用词性、意义;
2.副词表反问或感叹
徐公何能及君也 怎么(表反问)
妇啼一何苦 开国何茫然
这么 多么(表程度) 多么
至于誓天断发,泣 下占襟,何其衰也
多么,怎么这样
3.代词与“如”、“若”、“奈” 连用,表示“怎么样”
今日之事何如
此为何若人
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
【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 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 例: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 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 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例:何以战? 【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 “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例: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
正确的一组是 ( ) C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 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 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①⑥转折连词 ②④修饰连词 ③⑦顺承连词 ⑤⑧递进连词
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连词
蟹六跪而二螯
并列:又或不译
余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顺承:就,接着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虚词用法PPT课件

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虚词用法PPT课件

二、副词 ①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②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③汝其勿悲!《与妻书》 ④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 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 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 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
(2)秦王恐其破壁。 (3)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 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 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 又如: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第8页/共79页
(4)肃曰:“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 犹不失下曹从事。” (5)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 我的"或"我(自己)"。
(6)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7)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 些”“那里”。 (8)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第9页/共79页
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 “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第30页/共79页
二、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 能用于转折关系。
1、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 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 等,或者省去。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指示代词,这)

高考复习文言虚词用法PPT (共48张PPT)

高考复习文言虚词用法PPT (共48张PPT)

十二 以 (一)译为“因为”时词性的辨析 1.臣是以无请也。 ①.介词,因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为,由于: 3.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4.不赂者以赂者丧 5.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6.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 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②.连词, 因为,由 于
• • • • • • • • • • •
1四体康且直。 2河水清且涟漪。3磐石方且厚。 并列 连 4且歌且舞。 5太尉笑且入 6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递进,并且 7且在邦域之中矣 递进,况且 8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让步,尚且 9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哉 那么 词 10且何谓阁子也 11不出,火且尽。 12彼且奚适也 将要 副 13若属皆且为所虏。 14旦暮且下。 暂且,姑且 15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16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词 •将近
• • • • • • • • • • •
1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于是,就 2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才 3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4无论事之大小,而必有数次乃至十数次之阻力
甚至
5公乃反迎而贺 6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7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8家祭无忘告乃翁 9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10无乃尔是过与
•竟然,却
• 十二 以 • (一)介词 1.率领 2.按照 3.凭,凭借 4.凭……身份 5.用 6.在 7.从 8.因为,由于 (二)连词,相当于“而” 1.表目的 来,用来 2.表结果 以致 3.表修饰 不译 4.表并列 并且 5.表顺接 6.表因果,因为 (三)动词,以为,认为。 (四) 通“已” (五)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代词,你,你的
•恐怕
• • • • • • • • •
五、其 (一)代词 1人,物 他,她,它;他的,她的,它的; 我(自己) 2那,那些 3其中 (二)副词 1祈使 2推测 3反问 4商量 5选择 (三)助词,不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你,你的)
3.助词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如是而已 与“已”组合,罢了
已而:不久
• • • • • • • • •
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 法
1、图穷而匕见 2、温故而知新 3、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5、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6、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7、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8、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9、 既而儿醒,大啼
三、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
• 兵者,诡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 六跪1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 “诸君2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 小,然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更胜其父。 婉贞博学4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 5而思也。三思6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 非7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8而。 • 1、( ) 2、( ) 3、( ) • 4、( ) 5、( ) 6、( ) • 7、( ) 8、( )
1.代词表疑问 大王来何操 豫州今欲何至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 之民不加多,何也? 然则何时而乐耶? 2.副词表反问或感叹 作宾语:什么,哪里 哪里 作谓语:为什么, 是什么原因 作定语:什么,哪
徐公何能及君也 妇啼一何苦 开国何茫然 至于誓天断发,泣 下占襟,何其衰也
怎么(表反问)
这么 多么(表程度) 多么
多么,怎么这样
3.代词与“如”、“若”、“奈” 连用,表示“怎么样”
今日之事何如
此为何若人
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
【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
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
例: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
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
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何]
答案:D(A怎么 B什么,宾语 C什么,定 语 D为什么 E多么)
解释下列语句中的“何”字。
A.隐隐何甸甸,便会大道口 A语气助词,相当于“啊”; B怎么样,把……怎么办; B.如太行、王屋何? C.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 C代词,什么; 以自托于赵? D.豫州今欲何至? D代词,哪里 E.作计何不量? E副词,怎么; F.所在皆是也,而此独 F代词,为什么; 以钟名,何哉? G.何不试之? G副词,怎么; H.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H通“呵”,呵问。
高考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
1 7 13
而2 何3 乎4 乃5 其6 且 若 8 所 9 为 10 焉 11 也 12 以
因 14 于 15 则 16 者 17 与 18 之
结 总
书 海 扬 帆 定 自 得 。 文 言 功 夫 当 日 进 , 且 于 文 中 辨 差 别 。 若 属 先 得 识 规 则 , 因 为 所 以 与 然 而 。 之 乎 者 也 乃 焉 矣 , 常 见 虚 词 二 十 个 。 经 史 子 集 何 其 多 ,
(二)作代词,译作“你”“你的” (三)复音虚词“而已”,相当于“罢了”
【而已】放在句末,表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 于“罢了”。 例: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而后】才,方才。 例: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更进一 层的意思。 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 况石乎! 【既而】不久,一会儿。 例: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文言虚词复习
考点解读
1、《考试大纲》中的要求:理解常见虚词在文 中的用法。
①“常见虚词”共18个。 ②“在文中的用法”是相对于在词典中的 用法而言,表现为常见的用法。主要考查学生 对该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2、考查方式:选择题为主,比较异同; 翻译题为辅。
攻略:概括总结文言虚词常用词性、意义; ——>学会根据语境辨别虚词用法。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①⑥转折连词 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 ②④修饰连词 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 ③⑦顺承连词 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⑤⑧递进连词 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 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 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 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
1.连词 并列:又或不译 蟹六跪而二螯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顺承:就,接着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转折:但是,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也 假设:如果,假如 因果:因而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吾尝终日而思矣,2.第二人称代词
• • • • • • • • •
1连词,表承接“来”“就”; 2连词,表并列“和”“并且”; 3连词,表转折“却”; 4、连词,表递进“而且”; 5、连接状语和动词,表修饰; 6、连词,表假设“如果”; 7、连词,表因果“因而”; 8、代词,通“尔”,“你”“你的”; 9、时间副词词尾,助词。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 正确的一组是 ( )C
例:何以战?
【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
“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例: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 一、下列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与例 句相同是( ) • 例: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 • A.徐公何能及君也 B.大王来何操 • C.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 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 也 • E.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 • • • • • • •
1、 连词,并列关系 2、 连词,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3、 连词,转折关系,可译为然而 4、 连词,递进关系 5、 连词,修饰关系 6、 连词,承接关系 7、 代词,同“尔”,可译为你 8、语气助词,放在句末,表示劝告或感叹 语气,可译为“吧”“啊”
•何
(一)疑问代词,什么,哪里。 (二)副词 1、程度副词,多么,很 2、疑问副词,怎么;为什么 (三)奈何:怎么 (四)何如:怎么样
按常出现在文言句 子的位置分
帮助文言 文断句
• 句首: 何、其、且、若、焉 • 句中: 而、乃、所、为、以、 因、于、则、者、之 • 句尾: 焉、也、乎
• 而:
(一)作连词,表示某种关系
1、并列关系 2、递进关系 3、顺承关系 4、修饰关系 5、因果关系 6、假设关系 7、目的关系 8、转折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