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战守策ppt

合集下载

《教战守策》课件

《教战守策》课件

论证: 昔者先王
致民备战讲武而应盗贼之变不慑不惊
及至后世
用迂儒之议去兵卷甲而遇盗贼之乱不战而走
事实论证
第四段 盖尝试论之:天下之势,譬如一身。王公贵
人所以养其身者,岂不至哉?而其平居常苦于
多疾。至于农夫小民,终岁勤苦,而未尝告病
,此其故何也?夫风雨霜露寒暑之变,此疾之
所由生也。农夫小民,盛夏力作,而穷冬暴露
举例论证 正反对比
分 析 问 题
② 过养 危害
比喻论证
正反对比
联系现实
③ 现实 形势
重申观点
解决 问题
——“使”士大夫尊崇武勇、讲习兵法;教“庶人之 在官者以行阵之节”;授“役民之司盗者以击刺之 术”。
这篇奏议的主要主 张是教民习武,以备外 患,作者针对北宋存在 严重外患而民“知安而 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 ”这一情况提出的。
提出论点:
安---危 逸---劳 今---明

第二段
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是故天下虽平,不
敢忘战。秋冬之隙,致民田猎以讲武,教之以 进退坐作之方,使其耳目习于钟鼓旌旗之间而 不乱,使其心志安于斩刈杀伐之际而不慑。是
以虽有盗贼之变,而民不至于惊溃。
第三段
及至后世,用迂儒之议,以去兵为王者之盛节。天
第六段
然议者必以为无故而动民,又挠以军法,则民
将不安,而臣以为此所以安民也。天下果未能 去兵,则其一旦将以不教之民而驱之战。夫无 故而动民,虽有小怨,然熟与夫一旦之危哉?
第七段 今天下屯聚之兵,骄豪而多怨,陵压百姓,而
邀其上者,何故?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者 ,惟我而已。如使平民皆习于兵,彼知有所敌 ,则固以破其奸谋,而折其骄气。利害之际,
整体感知

教战守策 ppt

教战守策 ppt
教战守策
苏 轼
古代常见奏章
• 战国时多称”书“ • 奏:封建时代臣子对皇帝陈述意见或说明 事情 • 议:用以论事说理或陈述意见 • 疏:臣子向帝王分条陈述的意见书 • 表:多用于臣向君陈请祝贺
解题:策-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
古代的策文分类: 1、制策(策问):朝廷选进士时所出的考题 2、对策:士子根据所问而陈述的政见 3、奏策(进策):臣子主动上陈的奏文
• 岂:难道 治:太平 • 开元、天宝之际,天 • 惟:只是 豢:安养 下岂不大治?惟其民 安于太平之乐,豢于 • 销耗钝眊:(心智)被消磨而 游戏酒食之间;其刚 迟钝昏聩 心勇气,销耗钝眊, • 痿蹶:腿脚麻痹 痿蹶而不复振。是以 • 是以:因此 区区:小小 区区之禄山一出而乘 • 乘:趁机 之,四方之民,兽奔 鸟窜,乞为囚虏之不 • 兽、鸟:名作状,像鸟兽一样 不暇:来不及 暇,天下分裂,而唐 • 乞:求 室固以微矣。 • 固:当然 以:因此 • 微:衰弱
论二
天下之势,譬如一身。 王公贵族----农夫小民
比喻论证
浅近设喻,正反论证, 说明“养之太过”的危害
研习第四部分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愚者见四方之 无事,则以为变故无自而有,此亦不然矣。今 国家所以奉西北二虏者,岁以百万计。奉之者 有限,而求之者无厌,此其势必至于战。战者 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 则出于北。所不可知者,有迟速远近,而要以 不能免也。 • • • • • 且夫:再说 固:本来 无自而有:不会意外的发生 所以:用来 奉:奉送 无厌:不会满足 至于:导致 迟速远近:或早或晚或远或近 以为:认为 岁:每年 要以:总之
• 本文原题《教战守》。作者苏轼针对腐败 的宋王朝面临来自辽、夏的严重威胁,指 出“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知劳”的危 险性,从而论述教民战守的意义,并提出 具体措施。

教战守策PPT课件 〔苏教版〕

教战守策PPT课件 〔苏教版〕

第二段译文:
昔者先王知 兵之不可去也, 是故天下虽平, 不敢忘战。秋冬 之隙,致民田猎 以讲武,教之以 进退坐作之方,
从前先王知道军 备是不可以放弃的, 所以天下虽然太平, (也)不敢忘记战 备。秋冬农闲的时 候,召集人民打猎 借此教练武事,教 他们学习前进、后 退、跪下、起立的 方法,
使其耳目习于钟鼓旌 旗之间而不乱,使其 心志安于斩刈杀伐之 际而不慑。是以虽有 盗贼之变,而民不至 于惊溃。
导入新课
在北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 积极实行变法的时候,苏轼曾经因政见 不合,自请外调,相继在杭州等地任地 方官。其实这不能说明苏轼不关心朝政, 早在宋仁宗嘉祐年间,苏轼就向朝廷进 献了《教战守策》,根据当时战争必不 可避免的形势,建议早做准备,以免发 生不测之患。这是很有远见的。下面就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教战守策》吧!
诵读课文,疏通文意
1、自由诵读课文,做好圈点勾画。 2、阅读注释,疏通词句,初步理解课文。 3、再读课文,归纳各段段意。
文章层次:
第一段:“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 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作者明确指出知 安忘危、逸而不劳是当今大患。(开门见山,提出 论点)
第二、三段:“兵之不可去也”。作者广征史 事,借古见今,使读者悟得道理,产生共鸣。(援 引史实,正反论证)
以为天下之知战者, 或上司邀功请赏,
惟我而已。
是什么原因呢?这
是因为他们认为天
下懂得作战的,只
有他自己罢了。
如使平民皆习于 兵,彼知有所敌, 则固以破其奸谋, 而折其骄气。利害 之际,岂不亦甚明 欤?
假如使一般百姓都 对军事熟习,他们 知道还有对手存在 ,那么一定能够识 破他们的坏主意, 又压下他们的骄横 气焰。利和害的界 限,难道不是很明 白吗?

教战守策课件(苏教)共55页PPT

教战守策课件(苏教)共55页PPT
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教战守策课件(苏教)
11、不为五斗米折腰。 12、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 贞秀姿 ,卓为 霜下杰 。
13、归去来兮,田蜀将芜胡不归。 14、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 15、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高中语文教战守策ppt1 苏教版最新优选公开课件

高中语文教战守策ppt1 苏教版最新优选公开课件
有一句话说:“人的一生会遇到两个人,一个惊艳了时光,一个温柔了岁月。” 惊艳了时光的那个人,是青春回忆里最绚烂、最耀眼的存在,不后悔跟他经历过的快乐与感动,哪怕后来的大风大浪都是他给的,但还是想对他说,有生之年,欣喜相逢。 你给过我太多的快乐和感动,太多的收获和意外,也有太多的心酸和坎坷。可总归你来过我的生命,也带给我许多的美好和小幸福。我不知道是怎样的缘分让我们相遇,可我都不想去追究了,因为我相信每一种遇见,都有意义,每一个爱过的人,都有记忆。无论怎样,都是幸运的,因为你带给了我一些特殊的感受,以至于每次回味起来,都觉得人生是精彩的。 我始终还记得那年夏天你为了在我路过的城市见我冒着大雨开车几百公里,只为在车站短短的停留……我也记得在街头只因我看了一眼那各式的冰糖葫芦,你穿越熙攘的人群排队为我拿回最后一个糖葫芦欣喜的样子,不是爱吃甜食的我那晚一口气吃掉了那个糖葫芦,而你看着我憋得满嘴和通红的脸只是宠溺的笑笑……我还记得因为我随口一说自己都没在意的东西而你却把它买回来了,就在有次离别的车站,当我不告而别你知道后发疯的电话、视频和在机场着急的身影,手里还提着我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说过的东西时我就知道你就是那个惊艳了时光也温柔了我曾经岁月的人。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人生的路坎坎坷坷,舍与得在一念之间,我也曾满怀期待所有的相遇与分别是事出有因或者可以久别重逢。可怎奈,当再次面临抉择时才知道有的相遇只是漫漫人生路上的一个劫,一份缘的未尽而已…… 谢谢你来过,谢谢你给过我那么多,也谢谢你给我那些惊艳的时光!很知足过去有你陪伴的时光,很怀念那些和你一起走过的日子。未来我不知道该怎么取舍,我也不知道以后又会怎样?可无论是什么我都不会后悔认识你了,无论你带给我的是恩赐还是劫难我都不后悔了,至少我感受过你的温柔,拥有过你的怀抱,也和你十指相扣的走过了一段路。所以,以后无论怎样你都是我不经意间想起和思念的人。 谢谢你来过!不管你是否真的快乐?不管岁月是否善待你我,也不管能否一直有你带给我的小确幸,还是谢谢你!谢谢你带给我的幸运,谢谢你曾为了我付出了全部的时间与爱,也谢谢你给我的岁月平淡和温情有于…… 没有太多的修饰,只是很庆幸曾经你也是我的“那个他”。谢谢你来过,谢谢你让我觉得我不会孤单,谢谢你用漫漫柔情,温暖了我的生命。你给的美好,我会悉数珍藏,用力保护的。

演示文稿教战守策

演示文稿教战守策
夫无故而动民,虽有小怨,然孰与夫一旦之 危哉?
以为:认为 故:原因 动:扰动
挠:扰乱
所以:用来
果:如果,果真
以:用
虽:即使
第25页,共35页。
• 然而议论的人(持不同意见人)一定认为 无故调动人民,又用军法困扰,那百姓将 会不安定;可是臣认为这才是安定人民的 好办法。国家果真不能去掉战争,突然有 一天将驱使没有受过训练的百姓去作战。 平时召集百姓进行训练,虽然有些小的恐 慌,可是跟突然让那些没有受过训练的百 姓上战场的危险相比,又怎么样呢?
• 患:现祸在患人民的祸患究果竟:在究哪竟里呢?在于只
• 安知在道:安乐在却安不,知在道哪危难里,能享受安逸却不能
• 安劳:累吃安苦逸。这种祸患危现:在看危不险出来,但是将来
• •
逸会:看安出的逸。现在不给劳它:想辛办劳法,,那吃以苦后就有无 为法:挽替救的危险了。
• 知计安:忘想危办、法逸而不劳是当今大患。(开
一• 如样妇。人谈孺论子起,不打出仗于的闺事门:情像,女就人吓小孩得一缩样着不脖从内子 大室腿出发来抖。;介宾听后说置盗句贼的名字,就掩住耳朵不愿
意• 论听:。谈而论且士大股夫栗:也大不腿曾发经抖说起战争,认为这 是• 以滋为生:事认端为干扰生人事民:的滋生生事活端,露扰了:苗干头扰不可以让
它• 渐再不发可展长::这不能不让也(是事畏端惧)太露出严苗重头而并保发养展得下太去过了
第28页,共35页。
“教民战守”
“使” 士大夫 “教” 庶人之在官者 “授” 役民之司盗者
尊尚武勇,讲习兵法 以行阵之节 以击刺之术
有胜负,有赏罚
第29页,共35页。
提出问题— 第一段(表明观点)
第30页,共35页。
分析问题——

《教战守策》—苏教版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精选课件 共37张PPT

《教战守策》—苏教版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精选课件 共37张PPT

3.既然本文的主张是“教民战守”,那么在苏轼看来应当如何来“教”呢? 答案 “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阵之节; 役民之司盗者,授以击刺之术。每岁终则聚于郡府,如古都试之法,有胜 负,有赏罚,而行之既久,则又以军法从事。”
艺术特色
奏议是向国君进言,既要尽可能使国君接受自己的意见,又要把握说话的 分寸。试简要分析本专题的两位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4.说出下列句中加颜色字的活用类型,并解释其义 (1)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_名__词__作__状__语__,__每__天__ (2)兽奔鸟窜:_名__词__作__状__语__,__兽__,__像__兽__一__样__;__鸟__,__像__鸟__一__样__ (3)盛夏力作:_名__词__作__状__语__,__用__力___ (4)风则袭裘,雨则御盖:_名__词__用__作__动__词__,__风__,__刮__风__;__雨__,__下__雨__
2.本文的论证方法主要有哪些?在文中分别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答案 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有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等。第二、 三段主要是援引史实、举例论证;第四段主要是浅近设喻,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 在这几个段落中,无论是举例论证还是比喻论证,其中都有正反对比论证。这既丰 富了说理的角度和层次,又加强了说理的力度,使主张更容易被人接受。
第五部分:合作探究
结构
提出问题:当今大患——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 兵之不可去(正反对比)
教战守策 分析问题 养之太过的危害 建议
问题探究
1.这篇奏议的主要主张是什么?作者是针对什么情况提出这一主张的?
答案 这篇奏议的主要主张是“教民战守”。作者是针对北宋存在严重的外患而民 “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这一情况提出的。

高中语文《教战守策》课件 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高中语文《教战守策》课件 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2.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卒有盗贼之 警,则相与恐惧讹言,不战而走。
3.是以区区之禄山一出而乘之,四方之民,兽奔鸟窜,乞为 囚虏之不暇,天下分裂,而唐室固以微矣。
4.畏之太甚,而养之太过,小不如意,则寒暑入之矣。
ppt课件
背景
北宋中叶以后,辽和西夏 成为宋朝西北边境的严重威胁, 随时可能发动侵扰。但北宋统 治者却依旧是醉生梦死、歌舞 升平。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②吾谁敢怨?(《捕蛇者说》) ③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④彼且恶乎待哉? (《逍遥游》) ⑤沛公安在? ⑥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⑦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归去来兮辞》 ⑧彼且奚适也?(《逍遥游》) ⑨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
ppt课件
提出论点:
ppt课件
解决问题——
使 “士大夫尊崇武勇、讲习兵法” ; 教“庶人之在官者以行阵之节”; 授“役民之司盗者以击刺之术”。
真正的“安民” 折骄气,增强战斗力
ppt课件
这篇奏议的主要主张是教民习武, 以备外患,作者针对北宋存在严重外 患而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 劳”这一情况提出的。
ppt课件
ppt课件
“教民战守”
“使” 士大夫 “教” 庶人之在官者 “授” 役民之司盗者
尊尚武勇,讲习兵法 以行阵之节 以击刺之术
有胜负,有赏罚
ppt课件
提出问题— 第一段(表明观点)
ppt课件
分析问题——
兵不可去(昔者先王/今之迂儒;安史之乱) 不可养之太过(天下之势,譬如一身) 战不能免(四方有事,西北二虏:有限-无厌)
苏轼
ppt课件
学习目标:
1.了解对策类文体的主要特点。

高中苏教版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秦议 教战守策课件PPT

高中苏教版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秦议  教战守策课件PPT
栏目导航
(3)一旦出.身.而蹈死地,则其为患必有不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个人早期的经历或由家庭经济状况所决定的身份。 (4)小不如.意.,则寒暑入之矣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符合心意。
栏目导航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 发生在 2011 年 3 月 11 日的日本大地震已经过去了 5 年时间,虽 然灾难造成了惨重的人员和财产损失,但是时隔这么长时间,大地 震和海啸给人们留下的警醒还有多少呢?
栏目导航
由于担心民众放松懈怠,日本政府近日发布了一则恐怖的海啸视 频,提醒民众居安思危。这是利用实景街拍和电脑 CG 动画技术合成的 虚拟视频,展现了镰仓附近相模海槽发生地震 8 分钟后所产生的海啸灾 难。据研究,相模海槽周边每隔数百年就会发生一次 8 级左右的大地震, 一旦发生这样的地震,镰仓居民的逃生时间只有 8 分钟。

栏目导航
【答案】 (1)疑问代词,哪里/形容词,安乐,安逸/动词,适应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形容词,安稳 (2)形容词,太平/动 词,治理 (3)动词,衰弱/形容词,精妙,深奥/连词,如果没有,除 了 (4)代词,用于动词或形容词后面,指代人或事物/用于时间词后, 可译为“……的时候”/用于判断句中,引出判断,不译/用于主语后, 引出原因,可译为“……的原因”
栏目导航
(4)而其平居常苦于多疾。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阵之节。
(

高中语文7.2教战守策课件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散文选读》

高中语文7.2教战守策课件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散文选读》

1.这篇奏议的主要主张是什么?作者是针对什么情况提出这一主 张的? 提示:这篇奏议的主要主张是“教战守”。作者是针对北宋存在严重 的外患而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这一情况提出的。 2.本文自始至终沿着“安逸是害,战守则强”这样一条主线推理论证, 层层呼应,用语精辟,那么作者向统治者提出了怎样的“教战守”的政治 策略?试结合文章的相关语句分析。 提示:首先要在士大夫当中树立起“尊尚武勇,讲习兵法”的风气,这 样为民表率,必能影响整个社会;其次是下层官吏(即“庶人之在官者”)习 “行阵之节”;再其次是“役民之司盗者”,亦即从民间抽调来缉捕盗贼的 差役,教他们“击刺之术”。每岁终进行考核,胜赏负罚。这些都是使民 习于战事、临危不乱的具体步骤。作者强调要自上而下,由缓到严,着 重一个“习”字,所谓“习而有素”也。
3.本文是一篇对策,目的在于让君王接受自己的“进策”。试分析苏轼 是怎样行文布局的。 提示:作者综合运用了援引史实、浅近设喻、正反对比等多种论证 方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作者在首段提出了中心论点,第二援引“先王知兵之不可去”“天下 虽平,不敢忘战”“是以虽有盗贼之变,而民不至于惊溃”的史实。第三段分 析“后世”“去兵”的危害,并且举出盛唐“开元、天宝之际”安禄山之乱的例 证,通过正反对比论证,说明“知安而不知危”的危害性。第四段以“天下之 势,譬如一身”来设喻,拿王公贵人与农夫小民来作比较,重在说明“能逸而 不能劳”的危害,说理深刻而设喻浅近。第六段进一步用教民讲武与 “一旦 将以不教之民而驱之战”作对比,说明“教民讲武”的正确。 全文始终围绕着“教战守”这个中心,援引史实,纵论古今,层次分明,说 理透彻。论析时文笔纵横,处处照应,层层深入。
1.“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 劳。”这两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开门见山,提出论点。作者明确指出知安忘危、逸而不劳是 当今大患,并用极简洁的文字说明如果不迅速采取措施,则后果将不可 挽救。一落笔,便触目惊心,发人深省。 2.“天下之势,譬如一身。王公贵人所以养其身者,岂不至哉?而其 平居常苦于多疾。至于农夫小民,终岁勤苦,而未尝告病,此其故何也? 夫风雨霜露寒暑之变 ,此疾之所由生也。”这段话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 ? 提示:作者以农夫小民顶风冒雨反而获得免疫力,与王侯贵人生活 于安逸温饱之境而常患疾病作对比,说明只有四肢习惯于冷热的变化, 才能保持身体强壮的道理。进而说明国家要保持战斗力 ,必须“教战守”。 比喻来自生活,使人觉得亲切自然,容易接受。

教战守策课件(苏教)

教战守策课件(苏教)
每岁终则聚于郡府:介宾后置 以军法从事:用军法部署 每年年终就在郡府集会
然议者必以为无故而动民,又挠以军法,则民 将不安,而臣以为此所以安民也。天下果未能去 兵,则其一旦将以不教之民而驱之战。夫无故而 动民,虽有小怨,然孰与夫一旦之危哉? 然而议论的人(持不同意见人)一定认为无故调 以为:认为 故:原因 动:扰动 动人民,又用军法困扰,那百姓将会不安定;可 挠:扰乱 所以:用来 是臣认为这才是安定人民的好办法。国家果真不 果:如果,果真 能去掉战争,突然有一天将驱使没有受过训练的 以:用 虽:即使 百姓去作战。平时召集百姓进行训练,虽然有些 小的恐慌,可是跟突然让那些没有受过训练的百 姓上战场的危险相比,又怎么样呢?
臣欲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庶人之 在官者,教以行阵之节;役民之司盗者,授以击 刺之术。每岁终则聚于郡府,如古都试之法,有 胜负,有赏罚,而行之既久,则又以军法从事。 臣想使士大夫崇尚军事的勇敢,讲述演习兵 尊尚:推崇 法,对在官府服役的平民,教他们学会列队布阵 庶人之在官者:定后 在官府服役的平民 的法度,对那些负责缉捕盗贼的差役,教授给他 教以行阵之节:介宾后置 把行军布阵的方法教他们 们扑击刺杀的方法。每年年底就集合在府城里, 役民之司盗者:定后 在衙门负责缉捕盗贼的差役 象古代考试武艺的办法,评定胜负,有赏有罚; 授以击刺之术:介宾后置 把刺杀的技巧传授给他们 等实行的时间长了,就又按照军法部署办事。
夫民亦然。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骄惰脆 弱,如妇人孺子,不出于闺门。论战斗之事,则缩颈 而股栗;闻盗贼之名,则掩耳而不愿听。而士大夫亦 未尝言兵,以为生事扰民,渐不可长。此不亦畏之太 甚,而养之太过欤?
然:这样 治平:太平 • • 夫:发语 人民也是如此。现在太平的时间长了,天下 • 骄惰脆弱:骄纵懒惰脆弱 的人骄气懒惰脆弱,就象妇女小孩不出内室的门 • 如妇人孺子,不出于闺门:像女人小孩一样不从内 一样。谈论起打仗的事情,就吓得缩着脖子大腿 室出来。介宾后置句 发抖;听说盗贼的名字,就掩住耳朵不愿意听。 • 论:谈论 股栗:大腿发抖 而且士大夫也不曾经说起战争,认为这是滋生事 • 以为:认为 生事:滋生事端 扰:干扰 端干扰人民的生活,露了苗头不可以让它再发展: • 渐不可长:不能让(事端)露出苗头并发展下去 这不也是畏惧太严重而保养得太过了吗?

教战守策 ppt

教战守策 ppt

A
11
论一
昔者先王
不忘备兵
后世(开元天宝) 以去兵为王之盛节
古今对比
A
12
研习第三部分
A
13
盖尝试论之:天下之势,譬如一身。王公贵人所以养
其身者,岂不至哉?而其平居常苦于多疾。至于农夫小
民,终岁勤苦,而未尝告病,此其故何也?夫风雨霜露
寒暑之变,此疾之所由生也。农夫小民,盛夏力作,而
穷冬暴露,其筋骸之所冲犯,肌肤之所浸渍,轻霜露而
• 患:现祸在患人民的祸患究果竟在:哪究里竟呢?在于只
• 安知在道安:乐在却安不,知道在危哪难里,能享受安逸却不
• •
安逸能 是 以::后劳 将累 来就安安吃会有逸逸无苦看出法。的挽这救。种现的祸危劳在危患::险不现辛危了在给。看它劳险不想,出办吃来法苦,,但那
• 为:替
• 计知:安想忘办危法、逸而不劳是当今大患。
• 既:已经
则:就
• 甲兵:武器装备 顿弊:败坏不锋利
• 日以:一天天地。 日:名作状 以,表修饰
• 佚乐:安逸享乐
• 卒:同“猝” 一旦,突然
警:警报
• 相与:互相
讹言:散布流言
• 走:逃跑
A
9
• 岂:难道 治:太平

开元、天宝之际,天 下岂不大治?惟其民 安于太平之乐,豢于 游戏酒食之间;其刚
A
27
“教民战守”
“使” 士大夫 “教” 庶人之在官者 “授” 役民之司盗者
尊尚武勇,讲习兵法 以行阵之节 以击刺之术
有胜负,有赏罚
A
28
提出问题— 第一段(表明观点)
A
29
分析问题——
兵不可去(昔者先王/今之迂儒;安史之乱) 不可养之太过(天下之势,譬如一身) 战不能免(四方有事,西北二虏:有限-无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段译文:
昔者先王知 兵之不可去也, 是故天下虽平, 不敢忘战。秋冬 之隙,致民田猎 以讲武,教之以 进退坐作之方,
从前先王知道军 备是不可以放弃的, 所以天下虽然太平, (也)不敢忘记战 备。秋冬农闲的时 候,召集人民打猎 借此教练武事,教 他们学习前进、后 退、跪下、起立的 方法,
使其耳目习于钟鼓旌 旗之间而不乱,使其 心志安于斩刈杀伐之 际而不慑。是以虽有 盗贼之变,而民不至 于惊溃。
夫风雨霜露寒暑之 变,此疾之所由生 也。农夫小民,盛 夏力作,而穷冬暴 露,其筋骸之所冲 犯,肌肤之所浸渍 ,轻霜露而狎风雨 ,是故寒暑不能为 之毒。
天气和季节的变化,这 是产生疾病的原因。农 夫平民,夏天最热的时 候奋力耕作,冬天极冷 的时候还在野外劳动, 他们的筋骨经常冒着烈 日严寒,肌肤被雨雪霜 露所浸渍,使得他们轻 视霜露,不畏风雨,所 以寒冬炎暑不能够给他 们造成危害。
是很安定吗?
惟其民安于太平 之乐,豢于游戏酒 食之间,其刚心勇 气消耗钝眊,痿蹶 而不复振。
就是因为那时人民习惯于 太平生活的快乐,经常生 活在酒食游戏里面,那坚 强的意志和勇气逐渐减少 以至于迟钝昏聩,腿脚麻 痹而振作不起来。
是以区区之禄山一 出而乘之,四方之 民兽奔鸟窜,乞为 囚虏之不暇;天下 分裂,而唐室固以 微矣。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教民习武,能战能守,以备 外患的主张,认识其对维护宋王朝的长治 久安的进步意义。
2、学习文章援引史实,浅近设喻,正反 论证,层层深入,从多角度论证的说理方 法。
3、了解对策类文体的主要特点,体会文 章表达恳切而得体的特点。
了解文体
本文选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原 题是《教战守》,是苏轼在应制科举考试 时,所写的《进策》之一。
使他们的听觉和视觉习 惯于钟鼓、旗帜(这些 军队的号令)之间而不 迷乱,使他们的心意适 于攻打杀戮的情形而不 致恐惧。因此即使有盗 贼的事件发生,而人民 也不会惊恐溃乱。
第三段译文:
及至后世,用
等到后代,采用迂
迂儒之议,以去兵 腐的儒生建议,把解除
为王者之盛节,天 军备当做君王的英明措
下既定,则卷甲而 施,天下既然安定了,
诵读课文,疏通文意
1、自由诵读课文,做好圈点勾画。 2、阅读注释,疏通词句,初步理解课文。 3、再读课文,归纳各段段意。
文章层次:
第一段:“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 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作者明确指出知 安忘危、逸而不劳是当今大患。(开门见山,提出 论点)
第二、三段:“兵之不可去也”。作者广征史 事,借古见今,使读者悟得道理,产生共鸣。(援 引史实,正反论证)
第六、七段:陈述“教战守”的具体主张和 建议。作者提出要使士大夫、民间招募的乡兵、 民间抽调的防盗人员都必须尚武勇,有所学,并 要有赏罚。结尾再补充一条如能实践则将获得的 一大收益:发动百姓备战可以消除军队中骄气, 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再一次切中时弊。
阅读文本, 疏通字词, 理清文意:
第一段译文:
第四段:借“天下之势,譬如一身”来说明 “养之太过的危害。作者以农夫小民顶风冒雪反而 获得免疫力,与王侯贵人生活于安逸温饱之境而常 患疾病作对比论证,说明只有四肢习惯于冷热的变 化,然后可以身体强健,即使跋山涉水都无妨的道 理。(浅近设喻,正反论述)
第五段:联系当今,说明“教战守“的重要。 作者先指出当今国家受到西夏和辽的威胁,战争 是不可避免的。接下来再谈使民耽于安乐无事, 则必有不测之患,再次重申“知安而不知危,能 逸而不能劳”是“当今之大患”的论点,以示论 题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分析形势,重申观 点)
了解背景
北宋中叶以后,辽和西夏成为宋朝西 北边境的严重威胁,随时可能发动侵扰。 但北宋统治者却依旧是醉生梦死、歌舞 升平。苏轼心忧天下,指出“知安而不 知危,能逸而不能劳”的危险性,从而 论述教民战守的意义,提出了教民习武、 能战能守、以备外患的主张。本文在分 析形势的基础上,见解精辟,表现了苏 轼辅君治国、经世济民的政治远见,对 维护宋王朝的长治久安,具有一定的进 步意义。
藏之。数十年之后, 就收拾装备武器收藏起
甲兵顿弊,而人民 来。几十年以后,装备
日以安于佚乐;卒 武器都败坏不再锋利,
有盗贼之警,则相 百姓一天一天地习惯于
与恐惧讹言,不战 安乐生活;一旦忽然传
而走。开元、天宝 来盗贼的警报,就彼此
之际,天下岂不大 惶恐,传布谣言,不战
治?
就逃跑了。(唐)开元、
天宝年间,天下难道不
策,即策谋、策略的意思。古代的策 文,主要有制策、对策和奏策三种。制策 又称策文,是朝廷选进士时所出的考问题 目。对策,则是士子根据所问而陈述的政 见。至于奏策,又称进策,不属考试范围, 是由臣子主动上陈的奏文。本文应该是一 篇对策。
导入新课
在北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 积极实行变法的时候,苏轼曾经因政见 不合,自请外调,相继在杭州等地任地 方官。其实这不能说明苏轼不关心朝政, 早在宋仁宗嘉祐年间,苏轼就向朝廷进 献了《教战守策》,根据当时战争必不 可避免的形势,建议早做准备,以免发 生不测之患。这是很有远见的。下面就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教战守策》吧!
因此小小的安禄山 一旦乘机作乱,四 方的百姓就像鸟兽 奔窜一样,求作囚 犯和俘虏还来不及 ;国家分裂,而唐 王朝当然因而衰弱 了。
第四段译文:
盖尝试论之: 天下之势譬如一身。 王公贵人所以养其身 者,岂不至哉?而其 平居常苦于多疾。至 于农夫小民,终岁勤 苦而未尝告病。此其 故何也?
我曾试着论述这个 问题:天下的形势譬 如人的整个身体。王 公贵人用来保养身体 的措施,难道不是很 周全吗?而他们平日 常常由于病多而苦恼。 至于农夫平民,终年 勤劳辛苦却未曾生病。 这是什么原因呢?
夫当今生民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现在百姓的祸患
之患,果安在哉? 究竟在哪里呢?在于
在于知安而不知危, 只知道安乐却不知道
能逸而不能劳。此 危难,能享受安逸却
其患不见于今,而 不能劳累吃苦。这种
将见于他日。今不 祸患现在看不出来,
为之计,其后将有 但是将来会看出来的。
所不可救者。
现在不给它想办法,
那以后就有无法挽救
的危险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