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战守策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夫风雨霜露寒暑之 变,此疾之所由生 也。农夫小民,盛 夏力作,而穷冬暴 露,其筋骸之所冲 犯,肌肤之所浸渍 ,轻霜露而狎风雨 ,是故寒暑不能为 之毒。
天气和季节的变化,这 是产生疾病的原因。农 夫平民,夏天最热的时 候奋力耕作,冬天极冷 的时候还在野外劳动, 他们的筋骨经常冒着烈 日严寒,肌肤被雨雪霜 露所浸渍,使得他们轻 视霜露,不畏风雨,所 以寒冬炎暑不能够给他 们造成危害。
诵读课文,疏通文意
1、自由诵读课文,做好圈点勾画。 2、阅读注释,疏通词句,初步理解课文。 3、再读课文,归纳各段段意。
文章层次:
第一段:“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 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作者明确指出知 安忘危、逸而不劳是当今大患。(开门见山,提出 论点)
第二、三段:“兵之不可去也”。作者广征史 事,借古见今,使读者悟得道理,产生共鸣。(援 引史实,正反论证)
了解背景
北宋中叶以后,辽和西夏成为宋朝西 北边境的严重威胁,随时可能发动侵扰。 但北宋统治者却依旧是醉生梦死、歌舞 升平。苏轼心忧天下,指出“知安而不 知危,能逸而不能劳”的危险性,从而 论述教民战守的意义,提出了教民习武、 能战能守、以备外患的主张。本文在分 析形势的基础上,见解精辟,表现了苏 轼辅君治国、经世济民的政治远见,对 维护宋王朝的长治久安,具有一定的进 步意义。
第二段译文:
昔者先王知 兵之不可去也, 是故天下虽平, 不敢忘战。秋冬 之隙,致民田猎 以讲武,教之以 进退坐作之方,
从前先王知道军 备是不可以放弃的, 所以天下虽然太平, (也)不敢忘记战 备。秋冬农闲的时 候,召集人民打猎 借此教练武事,教 他们学习前进、后 退、跪下、起立的 方法,
使其耳目习于钟鼓旌 旗之间而不乱,使其 心志安于斩刈杀伐之 际而不慑。是以虽有 盗贼之变,而民不至 于惊溃。
夫当今生民
现在百姓的祸患
之患,果安在哉? 究竟在哪里呢?在于
在于知安而不知危, 只知道安乐却不知道
能逸而不能劳。此 危难,能享受安逸却
其患不见于今,而 不能劳累吃苦。这种
将见于他日。今不 祸患现在看不出来,
为之计,其后将有 但是将来会看出来的。
所不可救者。
现在不给它想办法,
那以后就有无法挽救
的危险了。
第四段:借“天下之势,譬如一身”来说明 “养之太过的危害。作者以农夫小民顶风冒雪反而 获得免疫力,与王侯贵人生活于安逸温饱之境而常 患疾病作对比论证,说明只有四肢习惯于冷热的变 化,然后可以身体强健,即使跋山涉水都无妨的道 理。(浅近设喻,正反论述)
第五段:联系当今,说明“教战守“的重要。 作者先指出当今国家受到西夏和辽的威胁,战争 是不可避免的。接下来再谈使民耽于安乐无事, 则必有不测之患,再次重申“知安而不知危,能 逸而不能劳”是“当今之大患”的论点,以示论 题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分析形势,重申观 点)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教民习武,能战能守,以备 外患的主张,认识其对维护宋王朝的长治 久安的进步意义。
2、学习文章援引史实,浅近设喻,正反 论证,层层深入,从多角度论证的说理方 法。
3、了解对策类文体的主要特点,体会文 章表达恳切而得体的特点。
了解文体
本文选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原 题是《教战守》,是苏轼在应制科举考试 时,所写的《进策》之一。
第六、七段:陈述“教战守”的具体主张和 建议。作者提出要使士大夫、民间招募的乡兵、 民间抽调的防盗人员都必须尚武勇,有所学,并 要有赏罚。结尾再补充一条如能实践则将获得的 一大收益:发动百姓备战可以消除军队中骄气, 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再一次切中时弊。
阅读文本, 疏通字词, 理清文意:
第一段译文:
是很安定吗?
惟其民安于太平 之乐,豢于游戏酒 食之间,其刚心勇 气消耗钝眊,痿蹶 而不复振。
就是因为那时人民习惯于 太平生活的快乐,经常生 活在酒食游戏里面,那坚 强的意志和勇气逐渐减少 以至于迟钝昏聩,腿脚麻 痹而振作不起来。
是以区区之禄山一 出而乘之,四方之 民兽奔鸟窜,乞为 囚虏之不暇;天下 分裂,而唐室固以 微矣。
因此小小的安禄山 一旦乘机作乱,四 方的百姓就像鸟兽 奔窜一样,求作囚 犯和俘虏还来不及 ;国家分裂,而唐 王朝当然因而衰弱 了。
第四段译文:
盖尝试论之: 天下之势譬如一身。 王公贵人所以养其身 者,岂不至哉?而其 平居常苦于多疾。至 于农夫小民,终岁勤 苦而未尝告病。此其 故何也?
我曾试着论述这个 问题:天下的形势譬 如人的整个身体。王 公贵人用来保养身体 的措施,难道不是很 周全吗?而他们平日 常常由于病多而苦恼。 至于农夫平民,终年 勤劳辛苦却未曾生病。 这是什么原因呢?
使他们的听觉和视觉习 惯于钟鼓、旗帜(这些 军队的号令)之间而不 迷乱,使他们的心意适 于攻打杀戮的情形而不 致恐惧。因此即使有盗 贼的事件发生,而人民 也不会惊恐溃乱。
第三段译文:
及至后世,用
等到后代,采用迂
迂儒之议,以去兵 腐的儒生建议,把解除
为王者之盛节,天 军备当做君王的英明措
下既定,则卷甲而 施,天下既然安定了,
藏之。数十年之后, 就收拾装备武器收藏起
甲兵顿弊,而人民 来。几十年以后,装备
日以安于佚乐;卒 武器都败坏不再锋利,
有盗贼之警,则相 百姓一天一天地习惯于
与恐惧讹言,不战 安乐生活;一旦忽然传
而走。开元、天宝 来盗贼的警报,就彼此
之际,天下岂不大 惶恐,传布谣言,不战
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就逃跑了。(唐)开元、
天宝年间,天下难道不
策,即策谋、策略的意思。古代的策 文,主要有制策、对策和奏策三种。制策 又称策文,是朝廷选进士时所出的考问题 目。对策,则是士子根据所问而陈述的政 见。至于奏策,又称进策,不属考试范围, 是由臣子主动上陈的奏文。本文应该是一 篇对策。
导入新课
在北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 积极实行变法的时候,苏轼曾经因政见 不合,自请外调,相继在杭州等地任地 方官。其实这不能说明苏轼不关心朝政, 早在宋仁宗嘉祐年间,苏轼就向朝廷进 献了《教战守策》,根据当时战争必不 可避免的形势,建议早做准备,以免发 生不测之患。这是很有远见的。下面就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教战守策》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