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酶促反应动力学
生物化学 第三章 酶(共65张PPT)
含多条肽链则为寡聚酶,如RNA聚合酶,由4种亚基构成五聚体。
(cofactor)
别构酶(allosteric enzyme):能发生别构效应的酶
9 D-葡萄糖6-磷酸酮醇异构酶 磷酸葡萄糖异构酶
esterase)活性中心丝氨酸残基上的羟基结合,使酶失活。
酶蛋白
酶的磷酸化与脱磷酸化
五、酶原激活
概念
酶原(zymogen):细胞合成酶蛋白时或者初分 泌时,不具有酶活性的形式
酶原 切除片段 酶
(–)
(+)
酶原激活
本质:一级结构的改变导致构象改变,激活。
胰蛋白酶原的激活过程
六、同工酶
同工酶(isoenzyme)是指催化相同的化学反应, 而酶蛋白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乃至免疫学性质 不同的一组酶。
正协同效应(positive cooperativity) 后续亚基的构象改变增加其对别构效应剂
的亲和力,使效应剂与酶的结合越来越容易。
负协同效应(negative cooperativity) 后续亚基的构象改变降低酶对别构效应剂
的亲和力,使效应剂与酶的结合越来越难。
协同效应
正协同效应的底物浓度-反应速率曲线为S形曲线
/ 即: Vmax = k3 [Et]
Km 和 Vmax 的测定
双倒数作图法 Lineweaver-Burk作图
将米氏方程式两侧取倒数
1/v = Km/Vmax[S] + 1/Vmax = Km/Vmax •1/ [S] + 1/Vmax 以 1/v 对 1/[S] 作图, 得直线图
斜率为 Km/Vmax
酶促反应动力学
ES + I Ki ESI
E+P
非竞争性抑制的双倒数方程:
3. 反竞争性抑制作用
• 抑制剂仅与酶和底物形成的中间产物(ES) 结合,使ES的量下降。这样,既减少从 ES转化为产物的量,也同时减少从ES解 离出游离酶和底物的量。
• 特点:Vmax和Km均降低。
E+S
ES + I Ki ESI
(三)Km值和Vmax值的测定
双倒数方程式: Km 1 1 1 + v = V Vmax max [S]
.
双倒数做图法: • 用于测Km值和Vmax值 • 用于判断可逆性抑制反应的性质
二、酶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 当[S]>>[E]时, [E]与v呈正比 关系。
三、温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双重影响 • 最适温度:酶促反应速度最快时的环境 温度。 • 体内大多数酶的最适温度在35~40℃之 间。 • 最适温度不是酶的特征性常数。 • 低温不使酶破坏。
第三节
酶促反应动力学
研究的是酶促反应速度及其影响因素的 关系。 酶促反应速度:用单位时间内底物的 消耗量或产物的生成量表示 研究酶促反应动力学要采用初速度 初速度:反应速度与时间呈正比的阶 段。 反应10min. 或底物消耗在5%
影响因素: • 底物浓度([S]) • 酶浓度([E]) • 温度 • pH
1. 竞争性抑制作用
• 概念:抑制剂与酶的底物结构相似,可 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中心,从而阻碍酶 与底物结合形成中间产物,而抑制酶的 活性。
E+S +
ES
E+P
I
Ki
v= EI
Vmax [S] Km (1+
第03章酶催化作用机制
V
Vmax
[S]
随着底物浓度的增高 反应速度不再成正比例加速。
V
Vmax
[S]
当底物浓度高达一定程度 反应速度不再增加,达最大速度,说明酶已 经被底物所饱和。
1. 米氏方程
第 三 章 酶 催 化 作 用 机 制
1913年,米彻利斯(Michaelis)和曼吞 (Menton)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推导出 著名的米氏方程: v——反应速度; S——底物浓度; v m —— 最大反应速度; K m —— 米氏常数,为 酶催化反应速度等于最大反应速度一半时 的底物浓度。
(一)酶的刚性与“琐和钥匙”学说
第 三 章 酶 催 化 作 用 机 制
1890年,德 国化学家费舍 尔(Fisher) 提出了著名的 “琐和钥匙” 此学说认为:酶与底物都是刚性的,二者 学说。 结构间天然存在互补的关系,就像锁和钥
匙一样。此学说较好的解释了酶对底物选 择的专一性,但不能解释酶能够高效催化 反应的原因。
中间产物学说
中间产物
第 三 章 酶 催 化 作 用 机 制
酶促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的关系,可以用 中间产物学说加以解释。 酶促反应模式——中间产物学说
E+S
k1 k2
ES
k3
E+P
推导过程
米-曼氏方程式推导基于两个假设:
第 三 章 酶 催 化 作 用 机 制
E与S形成ES复合物的反应是快速平衡反应,
Dixon plot
Cornish-Bowden plot
酶的转换数
定义 — 当酶被底物充分饱和时,单位时间内 (每秒钟)每个酶分子催化底物转变 为产物的分子数(微摩尔数)。 意义 — 可用来比较每单位酶的催化能力。
第三章 酶促反应动力学(简)-1
(1)快速平衡学说 在推导动力学方程时,有下述四点假设。
① 在反应过程中,酶的浓度保持恒定,即 [ E 0] = [ E ] + [ ES ] ② 与底物浓度[S]相比,酶的浓度是很小的,因而可以忽略 由于生成中间复合物[ES]而消耗的底物。 ③ 产物的浓度是很低的,因而产物的抑制作用可以忽略,也 不必考虑P+E─→[ES]这个逆反应的存在。换言之,据 此假设所确定的方程仅适用于反应初始状态。 ④ 生成产物的速率要慢于底物与酶生成复合物的可逆反应 速率,因此,生成产物的速率决定整个酶催化反应的速 率,而生成复合物的可逆反应在初速度测定时间内已达 到平衡状态。因此,又称为“快速平衡”假设。
v Vmax -Km
Vmax Km
v
[S]
20
(3) Hanes-Woolf 作图法 在 1 Km 1 1 — = —— . — + —— 两边均乘以[S]: v Vmax [S] Vmax
Km [S] [S] ——=——+—— v Vmax Vmax [S] v 1 Vmax
以
[S] ~[S]作图 v
11
k +1 k +2 ⎯⎯→ ES ⎯⎯→ P + E E + S← ⎯⎯ k −1
产物的生成决定反应的总速度,因此整个酶促反 应速度决定于:v=k+2[ES]
k −1 [ E ][ S ] ES复合物解离常数为: K S = k = [ ES ] (1) +1
设[E0]为酶的总浓度,则平衡时游离酶浓度为:
k +2 ⎯ E + S←⎯→ ES ⎯⎯→ P + E ⎯⎯
k +1
k −1
Vmax [ S ] v= K s + [S ]
酶促反应动力学
k1 k 1
ES
ES
k2 P E
[ES]生成速度: v1
k1 Et ESS ,[ES]分解速度: v2 k1ES k2 ES
当酶反应体系处于恒态时: 即: 令:
k1 Et ESS k1ES k2 ES
恒态法推导:
1925年Briggs和Haldame对米氏方程作了一次重要 的修正,提出了恒态的概念。
k1 k3
E+S
k2
ES
E+P
所谓恒态是指反应进行一定
时间后,ES的生成速度和ES的分 解速度相等,亦即ES的净生成速
度为零,此时ES的浓度不再改变,
达到恒态,也称稳态。
SE
S
Et ES
2.米氏常数的意义 (1). 物理意义: Km值等于酶反应速度为最大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 (2). Km 值愈大,酶与底物的亲和力愈小;Km值愈小, 酶与底物亲和力愈大。酶与底物亲和力大,表示不需要很 高的底物浓度,便可容易地达到最大反应速度。 (3). Km 值是酶的特征性常数,只与酶的性质,酶所催 化的底物和酶促反应条件(如温度、pH、有无抑制剂等)有 关,与酶的浓度无关。酶的种类不同,Km值不同,同一种 酶与不同底物作用时,Km值也不同。各种酶的Km值范围很 广,大致在 10-1~10-6 M 之间。
为解释酶被底物饱和现象,Michaelis和Menten 做了大量的定量研究,积累了足够的实验数据, 提出了酶促反应的动力学方程:
中间复合物学说:
第一步: E+S
第二步: ES→E+P
ES
V∝[ES]
1913年Michaelis和 Menten推导了米氏方程
酶(part2)
经整理得:[ES ]=[Et ][S ] K m +[S ]
(1)
由于酶促反应速度由[ES]决定,即 决定, 由于酶促反应速度由 决定
v = k2 [ES ]
,所以
[ES ] =
将(2)代入(1)得: )代入( ) 当[Et]=[ES]时, 时
[Et ][S ] v = k2 K m + [S ]
所以
Vmax 2
Vmax[S] = Km + [S] Km=[S]
∴Km值等于酶促反应速度为最大反应速度一半时 的底物浓度,单位是mol/L。 的底物浓度,单位是 。
小结: 小结:Km的物理意义 的物理意义
Km值
① Km等于酶促反应速度为最大反应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 度。 ② 意义: 意义:
a) Km是酶的特征性常数之一; 是酶的特征性常数之一; b) Km可近似表示酶对底物的亲和力; 可近似表示酶对底物的亲和力; c) 同一酶对于不同底物有不同的 同一酶对于不同底物有不同的Km值。 值
2.酶活力单位和比活力表示方式 (1)酶活力单位
惯用单位 :酶促反应在单位时间内生成一定量的产物或消 耗一定数量的底物所需的酶量 。 国际单位(IU):在特定条件下,每分钟催化1μ mol底物 国际单位(IU):在特定条件下,每分钟催化1μ mol底物 ):在特定条件下 转化为产物所需的酶量为一个国际单位。(1976) 转化为产物所需的酶量为一个国际单位。 1催量(1 kat)是指在特定条件下,每秒钟使 催量( 催量 )是指在特定条件下,每秒钟使1mol底物转化 底物转化 产物所需的酶量。 产物所需的酶量。(1979) Kat与IU的换算:1IU=16.67×10-9Kat, 与 的换算 的换算: = × , 1Kat=6×107IU = ×
第三章 酶反应动力学
引起酶反应速度降低的原因: 底物浓度的降低;酶的部分失
斜率=[P]/ t = V初速度 活;产物对酶的抑制;产物增
加引起的逆反应速度的增加
时间
t •研究酶反应速度以酶促反应的
初速度(initial speed)为准
酶反应速度曲线
二、底物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1、单底物酶促反应动力学
(1))米氏方程(Michaelis-Menten equation
所以 Vm k2 Et
(4)
v
Vm ax S Km S
2.2.3 米氏常数的意义
•当v=Vmax/2时,Km=[S]( Km的单位为浓度单位),即 米氏常数是反应速度为最大值的一半时的底物浓度。
* 是酶在一定条件下的特征物理常数,通过测定Km的
数值,可鉴别酶。
* 可近似表示酶和底物亲合力,Km愈小,E对S的亲合
以 对作图,绘出曲线,横轴截距即 为-值,纵轴截距则是
双倒数作图
米氏常数(Michaelis-constant)的意义
a Km的物理意义
当V=1/2Vmax时的底物浓度,为Km的物理意义。 即[S]=Km
Km单位:m(mol)/L
b Km是酶的特征性常数
不同酶,Km是不一样的。 底物种类,pH(opt),T(opt) 要定下来。
分变性; (3) 随时间延长,产物增加,产物对酶的抑制作用; (4) 产物增加,逆反应速度增加。
因此,只有初速度才是酶的反应速度。
一、酶浓度的影响
酶促反应的速度和酶浓度成正比
[S]>>[E]
V∝[E]
反 应 速 度
0
酶浓度
[P] 产 物 浓 度
反应速度:用单位时间内、单 位体积中底物(S)的减少量或产 物(P)的增加量来表示。单位: 浓度/单位时间
第三章 酶催化反应动力学
测定反应初速度的方法来测定相关制剂中酶的含量(活性)。
1.2 酶活力的测定原理
酶蛋白的含量很低,很难直接测定其蛋白质的 含量,且常与其他各种蛋白质混合存在,将其 提纯耗时费力。故不能直接用重量或体积等指 标来衡量。
分光光度法 荧光法 同位素法 电化学方法 其他方法:如旋光 法、量气法、量热 法和层析法等
E
+
S
ES
ESI
E
+
P
图3-7 反竞争性抑制曲线
特点: ⑴ Vm值和Km值都随[I]的增加而降低; ⑵ 双倒数作图所得为一组平行线; ⑶必须有底物存在,抑制剂才能对酶产生抑制作用;抑制程 度随底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举例:
这种抑制作用在单底物反应中比较少见,而常
见于多底物反应中。
目前已经证明,肼类化合物对胃蛋白酶的抑制
举例:磺胺类药物的抑菌机制
•与对氨基苯甲酸竞争性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
Glu + H2N COOH PAB A + 二氢蝶呤
FH2合成酶
FH 2
FH2还原酶
FH 4
氨甲蝶呤 H2N 磺胺药 SO2NHR
②非竞争性抑制(noncompetitive inhibition) : 非竞争性抑制剂(I)和底物(S)可以同时与酶(E) 结合,两者之间不存在竞争关系。 但是在酶与抑制剂结合后,还可以进一步与底 物结合形成酶-底物-抑制剂复合物ESI;酶与 底物结合后,也可以进一步与抑制剂结合形成 酶-底物-抑制剂复合物ESI。
4.2 不可逆的抑制作用
根据不可逆抑制剂选择性的差异,通常把不可
逆抑制剂分为两种类型,即非专一性不可逆抑
制剂和专一性不可逆抑制剂。
大学生物化学课件 酶促反应动力学
当底物浓度很低时 [S] << Km,则
V≌Vmax[S]/Km ,反应速度 与底物浓度呈正比;
当底物浓度很高时, [S]>> Km ,此时 V≌Vmax ,反应速度达最大 速度,底物浓度再增高也 不影响反应速度。
KM的意义
• (1)当ν =Vmax/2时,Km=[S]。Km值等于酶促反应速率为最大速率一半时 的底物浓度 ,单位是mol/L。
出酶的转换数,即单位时间内每个酶分子催化底物转变为产物的分子数。
可逆性抑制的分类
• 竞争性抑制 • 非竞争性抑制 • 反竞争性抑制
竞争性抑制
1、抑制剂与底物结构类似,竞争酶的活性中心 2、抑制程度取决于抑制剂与酶的相对亲和力及[S] 3、动力学特点:VMAX不变,表观KM↑。
非竞争性抑制
• 1、抑制剂与酶活性中心外的必需基团结合 • 2、抑制程度取决于[I] • 3、动力学特点:VMAX↓,表观KM不变。
酶促反应动力学
(1)描述米氏方程、 Km ,VM含义及意义; (2)抑制作用的分类; (3)三种可逆性抑制剂对酶促反应动力学的影响(对KM、VM的影 响)
米氏方程
• 米氏方程(MICHAELIS-MENTEN系的速度方程。
• 方程式:
• VMAX:最大反应速率 • [S]:底物浓度 • KM:米氏常数 • V:在不同[S]时的反应速率
• (2)Km 值愈大,酶与底物的亲和力愈小;Km值愈小,酶与底物亲和力愈 大。
• (3)Km 值是酶的特征性常数,只与酶的性质,酶所催化的底物和酶促反 应条件(如温度、pH、有无抑制剂等)有关,与酶的浓度无关。酶的种类不 同,Km值不同,同一种酶与不同底物作用时,Km 值也不同。
VM
第三章 酶催化反应动力学
32
33
二、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因素
34
2.1 底物浓度的影响
底物浓度是决定酶催化反应速度的主要因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酶催化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的关系如图。
35
2.2 酶浓度的影响
在底物浓度足够高的条件下,酶催化反应速度与酶浓度 成正比,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式表示:
36
2.3 温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When [S] << KM, the enzyme is largely unbound and [E]≈[E]T
27
S+E
kcat/KM
E+P
When [S] << KM, kcat/KM is the rate constant for the interaction of E and S. kcat/KM can be used as a measure of catalytic efficiency.
24
25
(3). Kcat/Km
Kcat:反映的是一种酶被底物饱和时的 酶性质。在低[S]下, Kcat则失去了意义。 当[s]<<km, Kcat/Km是一个比较酶催 化效率较好的一个动力学参数。
26
(3)酶的催化效率:kcat/KM 评价
kcat/KM通常被看做酶的效率,Kcat越大或是Km越小,都使得Kcat/Km越 大 在生理条件下,大多数的酶不被底物所饱和,且底物浓度与Km相比要小 的多 。
酶工程与蛋白质工程
第三章 酶催化反应动力学
1
本节主要内容
一、酶催化反应动力学 二、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因素 三、酶活测定
2
动力学研究的主要目的
酶促反应的动力学及其影响因素
种因素。
在探讨各种因素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时,通常测定其初始速度来代表酶促反应速度,即底物转化量<5%时的反应速度。
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包括:1. 酶浓度: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底物浓度的变化对反应速率影响的作图时呈矩形双曲线。
底物足够时,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呈直线关系。
2. 底物浓度: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加,反应速率也会相应增加。
3. pH值:pH值通过改变酶和底物分子解离状态影响反应速率。
4. 温度: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具有双重性。
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反应速率加快。
但当温度过高时,酶的活性会受到抑制,反应速率反而下降。
5. 抑制剂和激活剂:抑制剂可逆或不可逆的降低酶促反应速率,而激活剂可加快酶促反应速率。
在实际生产中要充分发挥酶的催化作用,以较低的成本生产出较高质量的产品,就必须准确把握酶促反应的条件。
酶促反应的动力学研究与探讨的是酶促反应的速率及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各种因素。
其中,主要的因素包括酶浓度、底物浓度、pH值、温度、激活剂和抑制剂等。
1. 酶浓度: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底物浓度的变化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呈矩形双曲线。
当底物浓度足够时,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则呈直线关系。
2. 底物浓度:在酶浓度不变的情况下,底物浓度的增加会促进反应速度的增加,但当底物浓度达到一定值后,再增加底物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不大。
3. pH值:pH值通过改变酶和底物分子解离状态影响反应速率。
4. 温度:温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具有双重性。
在低温条件下,由于分子运动速度较慢,反应速度比较慢;随着温度的升高,分子运动速度加快,反应速度也会加快;但当温度升高到一定值后,过高的温度会使酶变性,反应速度反而下降。
5. 激活剂和抑制剂:激活剂可以加快酶促反应速度,而抑制剂可以降低酶促反应速度。
在实际生产中要充分发挥酶的催化作用,以较低的成本生产出较高质量的产品,就必须准确把握酶促反应的条件。
酶促动力学.ppt
加入非竞争性抑制剂后,Km 不变,而Vmax减小。
非竞争性抑制作用的Lineweaver–Burk图 :
加入非竞争性抑制剂后,Km 不变,而Vmax减小。
非竞争性抑制剂与酶活性中心以外的基团结合。这类抑制作用不会因提高底物浓度而减弱
(3)反竞争性抑制
酶只有与底物结合后才与抑制剂结合,形成的三元中间产物不能进一步分解为产物。
中间产物学说的关键在于中间产物的形成。酶和底物可以通过共价键、氢键、离子键和和配位键等结合形成中间产物。中间产物的稳定性较低,易于分解成产物并使酶重新游离出来。
二、底物浓度对酶反应速度的影响
2 中间络合物学说
※1913年Michaelis和Menten提出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关系的数学方程式,即米-曼氏方程式,简称米氏方程式(Michaelis equation)。后来又有人进行了修正.
三、酶的抑制作用
(一)抑制作用与抑制剂
什么是酶的抑制作用和失活作用? 失活作用:酶变性;酶活性丧失(无选择性)。 抑制作用:酶的必需基团的化学性质改变,但并不引起酶蛋白变性的作用,而降低酶活性甚至使酶完全丧失活性的作用 引起作用的物质称为抑制剂(I)(选择性)。 研究抑制作用的意义?
特点
⑴ 竞争性抑制剂往往是酶的底物结构类似物; ⑵ 抑制剂与酶的结合部位与底物与酶的结合部位相同—— 酶的活性中心 ⑶ 抑制作用可以被高浓度的底物减低以致消除; ⑷ (表观)Km值增大,Vm值不变
竞争性抑制作用的Lineweaver–Burk图 :
1/Vmax
(表观)Km值增大,Vm值不变
363
(Eisenthal和Cornish-Bowden法)
(5)直接线性作图法
363
第3章 第3节酶促反应动力学
李新梅 湖南大学生物学院
李新梅 湖南大学生物学院
V-T曲线为钟形曲线
在达到最适温度之前,温度 升高,活化分子数增加,反 应速度加快 – 温度系数(Q10) • 温度每提高10℃其反应 速度与原来的反应速度 之比 • 对于许多酶来说,Q10 多为1-2之间。 超过最适温度时, 温度升高, 酶的最适温度不是一 酶逐步变性,V降低 最适温度还与反应时间有关, 个固定不变的常数。 反应时间短,最适温度高, 李新梅 反应时间长,最适温度低湖南大学生物学院
A、随酶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B、随酶浓度的增加而减小 C、随底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大 D、是酶的特征常数 A、饱和底物浓度时的速度 B、在一定酶浓度下,最大速度的一半 C、饱和底物浓度的一半 D、速度达最大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
李新梅 湖南大学生物学院
斜率=Km/Vmax
lineweaker-Burk方程
k2
发生在 很短的 时间内
S: substance P: product E: enzyme
李新梅 湖南大学生物学院
由米氏方程可以看出: (1)[S]很小时,[S]《Km,则V=(Vmax/Km)[S] 一级反应; (2)[S]很大时,[S] 》Km,则V=Vmax,零级反应; (3)[S]处于Km附近时,混和级反应。
湖南大学生物学院
猎豹最多只能跑3分钟
肌糖原分解产生乳酸除了生成ATP,还有大量热 量阐述,时间太长会因身体过热而死
奔跑后的猎豹体能状况孱弱,需要数十分钟 复原
乳酸经肝脏重新生成糖原
《酶促反应动力学》课件
底物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总结词
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加,反应速率通常会加快,但当底 物浓度达到一定值后,反应速率将不再增加。
详细描述
底物是酶催化反应的对象,底物的浓度也会影响反应速 率。通常情况下,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加,反应速率会加 快。然而,当底物浓度达到一定值后,反应速率将趋于 稳定,不再增加。这是因为酶的活性位点有限,只能与 一定量的底物结合。
详细描述
酶促反应的活化能是酶促反应所需的最小能量,只有当底物获得足够的能量时,才能够 被酶催化发生反应。活化能的大小反映了酶促反应发生的难易程度,活化能越高,反应 越难以进行。通过实验测定活化能的大小,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酶促反应的动力学特征和
机制。
03
米氏方程与双倒数图
米氏方程的推导
总结词
米氏方程是描述酶促反应速度与底物浓 度关系的数学模型,通过实验数据和推 导,可以得出该方程的具体形式。
酶促反应动力学在药物代谢领域的应用,如研究药物在体内的代 谢过程和代谢产物的生成,有助于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和药效。
药物合成
在药物合成过程中,酶促反应动力学可用于优化药物合成 的反应条件和提高产物的纯度,降低副反应和废物产生。
在Hale Waihona Puke 境科学中的应用污染物降解酶促反应动力学可用于污染物降解领域,如有机污染物的 生物降解和重金属离子的转化,通过研究酶促反应动力学 参数,实现污染物的有效降解和转化。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总结词
温度的升高通常会加快反应速率,但过高的温度可能导致酶失活。
详细描述
温度可以影响酶促反应的速率。一般来说,温度越高,分子间的运动越快,从而促进酶与底物的结合和反应的进 行。然而,过高的温度可能导致酶失活,从而降低反应速率。因此,选择合适的温度对于维持酶的活性和促进反 应的进行非常重要。
第三章 酶反应动力学
Et S K m S
由于酶促反应速度由[ES]决定,即
v k2 ES
,所以
ES
将(2)代入(1)得:
Et S v k2 K m S
所以
v
k2 Et S (3) Km S
v k2
(2)
当[Et]=[ES]时,
v Vm
第一节单底物酶促动力学
单底物酶促动力学 只有初速度才是酶的反应速度,原因: (1) 底物随反应时间的延长减少; (2) 酶随反应时间的延长受速度、pH的影响,酶部 分变性; (3) 随时间延长,产物增加,产物对酶的抑制作用; (4) 产物增加,逆反应速度增加。
因此,只有初速度才是酶的反应速度。
一、酶浓度的影响
a Km的物理意义 当V=1/2Vmax时的底物浓度,为Km的物理意义。 即[S]=Km Km单位:m(mol)/L
b Km是酶的特征性常数
不同酶,Km是不一样的。 底物种类,pH(opt),T(opt) 要定下来。 (E) A+B C+D 此酶有4个Km值
c 在一定条件下,Km表示酶与底物的亲和力 有些酶有很多底物,Km值最小的底物叫此酶的最适
Vm k2 Et
(4)
将(4)代入(3),则:
v
Vmax S K m S
2.2.3 米氏常数的意义
•当v=Vmax/2时,Km=[S]( Km的单位为浓度单位),即 米氏常数是反应速度为最大值的一半时的底物浓度。
* 是酶在一定条件下的特征物理常数,通过测定Km的
数值,可鉴别酶。
Km值的物理意义:即是Km值是 当酶反应速率达到最大反应速率 一半时的底物浓度。(摩尔/升)。 Km是酶的一个特性常数与酶的性 质有关,与酶浓度无关,只是对 一定底物、一定的pH、一定的温 度条件而言。
第三章均相酶反应动力学
•
化学动力学
•
反应机制
反应速率及其测定
• 反应速率:单位时间内
反应物或生物浓度的改变。 • 设瞬时dt内反应物浓度 的很小改变为ds,则:
• 若用单位时间内生成物浓
度的增加来表示,则:
反应分子数
• • •
反应分子数:是在反应中真正相互作用的分子的数目。 如:A P 属于单分子反应 根据质量作用定律,单分子反应的速率方程式是: 双如:A+B C+D 属于双分子反应
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
几个概念
失活 与 抑制
【失活】(inactivation):由于酶蛋白分子变性而引起的酶活力丧失的 现象称为失活。 【抑制】(inhibition):由于酶的必需基团化学性质的改变,但酶未变 性,而引起酶活力的降低或丧失,称为抑制作用
底物
与
效应物
【效应物】(Effecter):凡能使酶分子发生别构作用的物质叫效应物, 通常为小分子代谢物或辅因子。如因别构导致酶活性降低的物质称为 负效应物。
(3)
(4) (5)
当反应初始时刻,底物[S]>>[E],几乎所有的酶都与底物 结合成复合物[ES],因此[E0] ≈[ES],反应速率最大,此 时产物的最大合成速率为:
代入式(5)得: 式中:Vp,max:最大反应速率 如果酶的量发生改变,最大反应速率相应改变。
(6)
Ks:解离常数,饱和常数
低 Ks值意味着酶与底物结合力很强。
•
平衡:可逆反应的正向反应和逆向反应仍在继续进行,但
反应速率相等。
•
反应的平衡常数与酶的活性无关,与反应速率的大小无关,
而与反应体系的温度、反应物及产物浓度有关。
酶促反应动力学
底物相类似的结构,而且抑制剂本身也是酶的底物, 这类不可逆抑制剂的特点是专一性极高,因此也被称 为自杀性底物(suicide substrate)。
3.3.1.2 可逆的抑制作用
• 由于抑制剂与酶以非共价键的形式结合而引起酶
活力降低或丧失,但是能用透析、超滤等物理方
法除去抑制剂而使酶复活,这种抑制作用是可逆
3.3.1抑制作用的类型
• 根据抑制剂与酶的作用方式的区别以及抑制作用
是否可逆,我们可以将抑制作用分为两大类,即: – 不可逆的抑制作用
– 可逆的抑制作用。
3.3.1.1 不可逆的抑制作用
• 由于抑制剂与酶的必需基团以共价键的形式结合而引起酶
活力降低或丧失,因此不能用透析、超滤等物理方法去除 抑制剂而使酶复活,这种抑制作用是不可逆的,我们称之 为不可逆抑制。此时被抑制的酶分子受到抑制剂对其不同 程度的化学修饰,因此不可逆抑制从本质上来说就是酶的
法等
3.2 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 中间络合物学说
– 中间络合物学说也称酶底物中间络合物学说,最早是由 Henri和Wurtz两位科学家提出的。在1903年,Henri在用 蔗糖酶水解蔗糖实验研究化学反应中底物浓度与反应速
度的关系时发现,当酶浓度不变时,可以测出一系列不
同底物浓度下的化学反应速度,以该反应速度对底物浓 度作图,可得到如图3-2所示的曲线。
• 当底物浓度达到相当高的程度时,溶液中的酶已经全部被
底物所饱和,此时溶液中再也没有多余的酶,虽增加底物 浓度也不会有更多的中间复合物ES生成,因此酶促反应速 度 变 得 与底 物 浓 度无 关 , 而且 反 应达到 最 大反应 速 度 (Vmax)。当我们以底物浓度[S]对反应速度v作图时,就 形成一条双曲线。在此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只有酶促催化 反应才会有这种饱和现象,而与此相反,非催化反应则不 会出现这种饱和现象。
课件:酶促反应动力学
竞争性抑制作用的动力学
➢ 有竞争性抑制剂存在时,Km值增大 (1+[I]/Ki)倍,Km值随[I]的增高而增大;
➢ 在[E]固定时,当[S] ﹥﹥ Km (1+[I]/Ki), Km (1+[I]/Ki)项可忽略不计,则v= Vmax, 即最大反应速率不变。
竞争性抑制的动力学曲线
a=1+[I]/Ki
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
• 反应速率对底物浓度作图,得到的是一个 双曲线
• 在低底物浓度时, 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成正 比,表现为一级反应特征。
• 当底物浓度达到一定值,反应速率达到最 大值(Vmax),此时再增加底物浓度,反 应速率不再增加,表现为零级反应
• 此现象称为饱和效应,对应的图称为底物 饱和曲线,说明酶促反应中酶的底物结合 部位都被底物占据时反应达到最大速率
• 抑制剂:引起抑制作用的化合物。抑制剂 能够与酶的必需基团以非共价或共价的方 式形成比较稳定的复合体或结合物。抑制 剂对酶的抑制具有选择性。
• 酶的抑制作用机理:
– 在化学结构上与被抑制的酶的底物分子(底物 类似物)或底物的过渡状态相似——活性中心 结合。
– 非底物类似物——不与活性部位结合,但和酶 活性部位以外的必需基团结合,从而影响酶促 反应过程。
酶促反应动力学
• △G为负,说明热力学有利,其值与反应的 平衡常数有关
• 活化能是动力学的范畴,和反应的速率常数
• 酶促反应动力学研究酶促反应速率以及影 响此速率的各种因素
• 酶促反应速率指反应的初速率,一般指底 物浓度被消耗5%以内的速率
• 影响因素:底物浓度、酶浓度、产物浓度、 pH、温度、抑制剂、激活剂等
米氏方程
Vmax [S] V=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三章 酶与酶促反应
一、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呈矩形双曲线
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
(一)米-曼方程揭示单底物反应的动力学特性
E+S
k1
k3
ES
k2
E + P (1)
k1( [Et]-[ES] )[S]=k2[ES]+k3[ES] (2)
([Et]-[ES]) [S] k2 + k3
[ES]
=
k1
令
K m=
非竞争性抑制作用双倒数作图
3.反竞争性抑制剂的结合位点由底物诱导产生
反竞争性抑制剂双倒数方程
反竞争性抑制剂抑制特点:表观Km减小,Vmax下降
反竞争性抑制作用双倒数作图
六、激活剂可提高酶促反应速率
使酶由无活性变为有活性或使酶活性增加的物质称为酶的激活剂 1. 必需激活剂:为酶的活性所必需 2.非必需激活剂:不是酶的活性所必需
(三)酶原需要通过激活过程才能转变为有活性的酶
酶原:无活性的酶的前体 酶原激活:酶原转变为有活性的酶 激活的本质:使酶活性中心形成或暴露 酶原存在的意义:保护机体
胰蛋白酶原的激活
二、酶含量的调节是对酶促反应速率的缓慢调节
细胞也可通过改变酶蛋白合成与分解的速率来调节酶的含量, 进而影响酶促反应速率。
(一)酶对底物具有极高的催化效率
底物 苯酰胺
尿素 H2O2
某些酶与一般催化剂催化效率的比较
催化剂 H+ OH-
反应温度(℃) 52 53
α-胰凝乳蛋白酶
25
H+
62
脲酶
21
Fe2+
56
速率常速 2.4×10-6 8.5×10-6
14.9 7.4×10-7 5.0×10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S rmax
即:
或:
( 3-16)
rmaxt CS0 CS
CS CS0 rmaxt
当CS与Km的数量关系处于上述两者之间的范 围时,即符合米氏方程所表示的关系式。在 t=0时,CS=CS0,对(2-13)式积分得到:
rmaxt (CS0 CS ) K m ln CS0 CS
CE0 CE C[ ES ]
CS0 CS C[ ES ] CP
dC S k 1 (C E0 C[ ES ] )( CS0 C[ ES ] C P ) k 1C[ ES ] dt
dC[ ES ] dt
k1 (CE0 C[ ES ] )(CS0 C[ ES ] CP ) (k1 k 2 )C[ ES ]
式中:
(3-5)
(3-6)
(3-7)
a, b, c
k1 , k2
—— A,B,C的浓度;
——各步反应的速率常数;
如果A的初始浓度为a0, B和C的初始浓度为0, 并且a+b+c=a0,则可求得:
k1t
(3-8)
a a0 e
k1a0 k1t k2t b (e e ) k2 k1
压力 pH值 与离子强度
外部因素(环境因素): 溶液的介电常数
温度
内部因素(结构因素):
底物浓度及效应物
酶结构
零级反应—— 酶促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无关。
d[S ] rmax dt
式中:[S]——底物浓度;
(3-1)
rmax——最大反应速率。
一级反应——
酶促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的一次方成正比。
根据上述假设和式(3-11),有:
dC S dC P rP k 2C[ ES ] dt dt
和
k1CECS k1C[ ES ]
C[ ES ] k1 C[ ES ] CE KS k1 CS CS
或表示为:
式中:CE—游离酶的浓度,mol/L; CS—底物的浓度,mol/L; KS—解离常数, mol/L;
均相酶催化反应: 指酶与反应物系同处液相的酶催化 反应. 因此不存在相间的物质传递. 均相酶催化反应动力学所描述的反应 速率与反应物系的基本关系,反映了该 反应过程的本征动力学关系,而且酶与 反应物的反应是分子水平上的反应.
一、酶促反应动力学基础
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浓度:
酶浓度 底物浓度 产物浓度
反应速率:单位时间、单位反应体系中某一组 分的变化量来表示。对均相酶催化反应,单位 反应体系常用单位体积表示。反应速率为:
1 dCS 1 dC P rS , rP V dt V dt
式中:rs —底物S的消耗速率,mol/(L.s);
rP—产物P的生成速率, mol/(L.s);
V—反应体系的体积,L; CS—底物S的物质的量,mol; CP—产物P的物质的量,mol; t—时间,s;
酶催化A→B的反应
db k1 (a0 b) dt
1
(3-2)
式中:k ——一级反应速率常数;
a0
——底物A的初始浓度;
b——t时产物B的浓度。
二级反应—— 酶催化A+B→C的反应
dc k2 (a0 c)(b0 c) dt
式中: 2 ——二级反应速率常数; k
(3-3)
a0 , b0
生物反应工程原理
李艳 教授 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
Ly5885@ Lymdh5885@
第三章
酶促反应动力学
学习目的: 1、了解酶促反应特点及与一般化学反应的区别。 2、掌握0、1级和米氏酶促反应动力学及应用原理; 3、了解存在抑制时的酶促反应动力学特征; 4、具备固定化酶反应中的过程分析能力和内外不同 阶段的固定化酶动力学的应用能力; 5、熟悉酶的失活动力学与反应过程中酶失活动力学 行为。
( 3-12 )
式中: r P,max—产物的最大生成速率,mol/(L . s); CE0—酶的总浓度,亦为酶的初始浓度,mol/L;
式(3-12)即米氏方程,式中的两个动 力学参数是KS和rP,max。其中:
k1 CS CE KS k1 C[ ES ]
KS表示了酶与底物相互作用的特性。KS的单位和CS的单位相同, 当rP=1/2 rP,max 时,存在KS=CS关系。 rP,max =k+2CE0。表示当全部酶都呈复合物状态时的反应速率。 k+2又叫酶的转换数。表示单位时间内一个酶分子所能催化底 物发生反应的分子数,因次,它表示酶催化反应能力的大小, 不同的酶反应其值不同。 rP,max正比于酶的初始浓度CE0。实际应用中将k+2和CE0合并应 用为一个参数。
②Michaelis-Menten方程推导过程:
“快速平衡学说”(rapid equilirium): 假设:酶与底物反应生成复合物,和复合物又 解离成酶和底物的反应之间快速建立平衡,而 复合物解离成产物和酶,即ES→E+P是整个反应 的限速步骤,即由酶和底物反应生成中间复合 物的可逆反应在初速度测定时间内已经达到平 衡。
根据反应机理和上述假设,有下述方程式:
dC P k 2C[ ES ] dt dC S k 1C E C S k 1C[ ES ] dt
dC[ ES ] dt
又因为有:
k 1CE CS k 1C[ ES ] k 2C[ ES ] 0
CE0 CE C[ ES ]
(3-9)
a0 k1t k2t c [k2 (1 e ) k1 (1 e )] k2 k1
(3-10)
二、单底物酶促反应动力学
单底物酶促反应指一种反应物(底物)参 与的不可逆反应。如:水解酶、异构酶和 多数裂解酶催化的反应。
1、米氏方程
① Henri中间复合物学说 ② Michaelis-Menten方程 ③ Briggs-Haldane方程 ④动力学特征(米氏方程的讨论) ⑤动力学参数的求取
——底物A和底物B的初始浓度;
c——t时产物C的浓度。 积分上式,得:
b0 (a0 c) 1 ln k2t a0 b0 a0 (b0 c) (3-4)
连锁反应—— k1 k2 酶催化A → B → C的反应
da k1a dt db k1a k2b dt dc k2 a dt
第三章
酶促反应动力学
第一节 均相酶促反应动力学 第二节 固定化酶促反应动力学 第三节 酶的失活动力学
酶促反应(Enzymatic reaction):
研究酶促反应
酶促反应动力学
研究生物反应的基础
酶催化反应机制
对酶促反应速率的规律 进行定性或定量的描述
建立反应动力学方程
确定适宜的操作条件
① Henri中间复合物学说:
SE
k+1 k -1
ES
k +2
EP
式中: efree——游离酶; CS——底物浓度; C[ES] ——酶-底物复合物浓度; CP——产物浓度; K+1——酶与底物形成复合物的反应速度常数; K-1——复合物解离为酶和底物的反应速度常数; K+2——ES复合物分解生成产物的反应速度常数。
dC P k 2C[ ES ] dt
④动力学特征(米氏方程的讨论)
根据米氏方程, 酶反应的速度 与底物浓度的 关系为一双曲 线,P30图3-1。 该曲线表示了 三个不同动力 学特点的区域。
当CS《Km,即底物浓度比Km值小很多时,该 曲线近似为一直线。表示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 近似成正比关系,此时酶催化反应成为一级反 应速率方程。
根据质量作用定律,P的生成速率可表示为:
rP k2CES
式中:
( 3-11 )
C[ES] —中间复合物[ES]的浓度,它
为一难测定的未知量,因而不能用它
来表示最终的速率方程。
对上述反应机理,推导动力学方 程时的三点假设:
(1)在反应过程中,酶的浓度保持恒定,即: CE0=CE+C[ES]。 (2)与底物浓度CS相比,酶的浓度是很小的, 因而可以忽略由于生成中间复合物[ES]而消耗 的底物。 (3)产物的浓度是很低的,因而产物的抑制 作用可以忽略,也不必考虑P+E→[ES]这个逆 反应的存在。 据此假设所确定的方程仅适用于反应初始状态。
CS 0 CS
rmax CS CS0 exp t Km
式中:CS0—底物的初始浓度,mol/L; 这个原理在酶法分析中被应用。利用 酶测定底物时,可使用足够量的酶以 便在较短时间内,使反应达到完全。 这样测定形成的产物总量就与待测物 的量相等或相关。
当CS》Km时,该曲线近似为一水平线,表示 当底物浓度继续增加时,反应速率变化不大。 此时酶反应可视为零级反应,反应速率将不随 底物浓度的变化而变化。这是因为当Km值很 小时,绝大多数酶呈复合物状态,反应体系内 游离的酶很少,因而即使提高底物的浓度,也 不能提高其反应速率。
( 3-14 )
当k+2《k-1时,Km=Ks,即生成产物的速率大 大慢于酶底物复合物解离的速率。 Km值的大小与酶、反应物系的特性以及反应条 件有关。
某些酶促反应的Km值:P30表3-1 M-M方程与B-H方程比较见下表
在M-M方程和B-H方程的推导中都假设CE0《CS0,因 而C[ES]值也很小。如果酶的浓度很高, C[ES]值在反应 过程中有可能是很高的。若仍然采用上述方程会带来 较大误差。此时物料平衡和速率方程可表示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