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苗族文化简介

合集下载

苗族文化习俗及服饰的简介精品PPT课件

苗族文化习俗及服饰的简介精品PPT课件

• 云贵型 云贵的大花苗族主要分布 在云南的昭通、楚雄、彝 良,贵州六盘水、威宁、 织金、普定、镇宁、紫云 等地。 大花苗族主要麻 布做衣服,他们远古的服 装都是自己种植麻,自己 织布,自己做衣服。大花 苗族的服装主要明显的有 梯形方块图案,目前分布 较多的在云南的彝良县, 贵州威宁等地。贵州六盘 水的水城县有两个大花苗
• 此外,在台湾,也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 或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俗称:“偷
四月八
• 苗族四月八是苗族人的传统节日,又称"亚努节"。 每逢这天,附近的苗族都要聚集到喷水池举行各 种活动,纪念古代英雄亚努。人们在一起吹笙、 跳舞、唱山歌、荡秋千、上刀梯、玩龙灯、耍狮 子等,人山人海,场面极为壮观。传说苗族祖先 原来住罗格桑(今贵阳附近),他们过着丰衣足 食的生活。可是,一次激烈的战斗中,他不幸被 统治阶级杀害,于四月初八光荣牺牲。每逢他的 遇难日,苗胞总要到墓地(现贵阳喷水池附近) 来纪念这位古代民族英雄。年年如此,代代相传。
配饰
银银 镯项
银银梳饰头 饰传统节日
• 苗族的传统节日较多,有苗年、偷菜节、四月八、 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 隆重。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
苗年
• 苗年,苗语称“能酿”,是苗族人民最隆重的 传统节日。各地过苗年的日期不甚统一,融水 县苗族以农历十一月三十日为除夕,次日起为 过年,这一苗年过的人口最多,地域最广。苗 年各地区过的时间并不相同,从农历九月至正 月不等。一般历时三、五天或十五天。年前, 各家各户都要备丰盛的年食,除杀猪、宰羊 (牛)外,还要备足糯米酒。年饭丰盛,讲究 “七色皆备”、“五味俱全”,并用最好的糯 米打“年粑”互相宴请馈赠。2008年6月7日,

浅析黔东南苗族嫁衣文化的内涵及保护

浅析黔东南苗族嫁衣文化的内涵及保护

浅析黔东南苗族嫁衣文化的内涵及保护黔东南苗族嫁衣文化是苗族婚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苗族文化的代表之一。

苗族嫁衣文化是指苗族女子在婚礼及以后的家庭生活中所穿的传统服饰。

这些服饰呈现出苗族特色,装饰精美,体现了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简要介绍黔东南苗族嫁衣文化的内涵及保护。

黔东南苗族嫁衣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首先,苗族嫁衣文化具有民族传统与文化的含义。

苗族嫁衣通过图案、色彩等元素反映了苗族的审美意识和认识世界的方式,代表了苗族的文化精神和传统价值观念。

其次,苗族嫁衣文化具有性别和家庭意义。

苗族女子在婚礼和后续的家庭生活中穿上嫁衣,进入了家庭的新阶段。

嫁衣不仅仅代表了女性的美丽和婚姻,在传统的家庭结构中,还代表了女性在家庭中的重要地位。

最后,苗族嫁衣文化具有地域和民族差异的特征。

黔东南苗族地区由于地处偏远,山高路险,自然环境恶劣,人们在与自然的抗争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承和发展方式,因此苗族嫁衣呈现出了地域和民族差异的特点。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文化交融的加深,苗族嫁衣文化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威胁,需要进行保护和传承。

以下是几个保护苗族嫁衣文化的措施:1、加强文化传承加强对苗族嫁衣文化的传承和推广,通过各种途径宣传苗族嫁衣文化,增强人们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2、加大科学研究力度加大对苗族嫁衣文化的科学研究力度,深入挖掘苗族嫁衣文化的内涵和历史背景,加深人们对苗族嫁衣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3、建立文化保护机制建立苗族嫁衣文化保护机制,制定保护较为完善的政策和措施,加强苗族嫁衣文化的保护以及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开发。

4、丰富文化内容立足民俗文化的特点,丰富苗族嫁衣文化的内容,促进其与时俱进,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的需求。

总之,黔东南苗族嫁衣文化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遗产,需要我们积极进行保护和传承。

通过以上措施,将有助于在今后的文化交流和发展中充分挖掘苗族嫁衣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体现出苗族先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传承好和发扬光大这一丰富的文化遗产。

苗族的民风民俗简短

苗族的民风民俗简短

苗族的民风民俗简短1.苗族民风民俗简短的苗族十分注重礼仪。

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

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

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

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

苗族讲究真情实意,非常热情,最忌浮华与虚伪。

主人路遇客人不抢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谈中用敬语称呼;迎客要穿节日服装;对贵客要到寨外摆酒迎候;客人到家门,男主人要叫门,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开门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楼;宴会上以鸡、鸭待客为佳肴,尤以心、肝最贵重,要先给给客人或长者,客人则分给众人享用,次序是先长后幼。

客人不要称主人“苗子”,他们喜自称“蒙”。

2.苗族的习俗,要简短的苗族婚俗正大光明去"游方"苗族的婚姻比较自由,青年男女婚前都享有充分的社交自由,父母一般不干涉,每逢节庆赶场的日子,他们便利用聚会的时机对唱情歌、谈情说爱、互诉衷情。

这种婚前恋爱的方式在黔东南称为“游方”。

游方是黔东南一带苗族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一种传统习俗。

游方的地点各地除每个村寨设有固定的“游方坡”外,还可选在离村寨较远的河岸、挢头、田间或花木丛生、风景宜人的山谷去进行游方活动。

但都得按照苗家的规榘,青年男女游方的地点必须在公开的地方进行。

如果在隐蔽的地方进行这一活动,一旦被人发现,就会认为是不正当的行为,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

新婚当夜不同房经过一段时间的游方后,如果双方情投意合,通常是互赠信物或立下山盟海誓,私下订婚。

私下订婚的男女到了约定的婚期,男方就邀请几个伙伴到女方寨子“游方”,顺便将女子带回家中。

按照习惯,新婚夫妇当夜不能同房,新娘要由男方的姑嫂陪伴过夜。

第二天,男方托媒人携带礼物去女家提亲。

走进苗族文化

走进苗族文化

走进苗族文化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区。

苗族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苗族文化,了解他们独特的艺术、服饰、音乐等方面。

一、苗族的传统服饰苗族的传统服饰以蓝色为主色调,融入了许多独特的元素。

男子的服饰通常由宽松的上衣、长裤、头巾等组成,而女子则有色彩斑斓的蓬裙、上衣、披肩等。

值得一提的是,苗族女子的蓬裙非常有名,被誉为苗族文化的代表之一。

这些服饰不仅让人们感受到苗族的美丽与神秘,更展现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手工艺的精湛。

二、苗族的独特音乐苗族音乐是苗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苗族人民通过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苗族的歌曲多以山歌、情歌为主题,歌词含义深沉而浪漫。

苗族音乐以其悠扬的旋律、动听的歌声和独具特色的乐器而闻名。

苗族人民善于演奏簧风琴、苗族竹管、拉筝等乐器,这些乐器都带有浓郁的苗族特色,使人们在欣赏乐曲时仿佛置身于苗族的山水间。

三、苗族的传统艺术苗族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艺术形式。

其中,苗族蜡染艺术被誉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以其独特的手工艺和艳丽的颜色吸引了广大的游客和收藏家。

苗族蜡染通过将蜡烛熔化后滴在布料上,然后进行染色、刮蜡等过程,最终呈现出精美的花纹和图案。

苗族蜡染作品既充满了苗族传统的审美观念,又展示了他们对自然界的崇敬和热爱。

四、苗族的节日庆典苗族拥有许多独特的节日和庆典活动,这些活动丰富多彩,充满了激情和喜庆。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苗族的芦笙节。

每到芦笙节的时候,苗族人民会身着传统服饰,奏响芦笙、舞动蓬裙,在欢歌笑语中庆祝丰收和新年的到来。

芦笙节不仅是苗族人民表达感恩和喜悦的方式,也成为了吸引游客和文化爱好者的重要旅游活动。

在走进苗族文化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欣赏到苗族独特的服饰、音乐和艺术,还能感受到苗族人民深厚的民族自豪感和崇尚自然的精神。

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了解和尊重其他民族的机会。

浅析黔东南苗族嫁衣文化的内涵及保护

浅析黔东南苗族嫁衣文化的内涵及保护

浅析黔东南苗族嫁衣文化的内涵及保护黔东南苗族嫁衣文化是苗族婚俗中重要的一部分,它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苗族嫁衣在中国传统民族服饰中独树一帜,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精美的图案而闻名。

苗族嫁衣文化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

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苗族嫁衣作为苗族婚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意义。

嫁衣一直以来都是苗族女性的重要装饰,代表了婚姻的祝福和美好的愿望。

苗族嫁衣采用自然材料,如棉花、麻和丝绸等,体现了苗族人民勤劳朴实的生活态度和对自然的崇敬之情。

苗族嫁衣文化具有独特的艺术内涵。

苗族嫁衣以其刺绣技艺而闻名,其特点是色彩鲜艳、线条流畅、图案独特。

苗族嫁衣的图案常常以自然景物、神话传说和苗族人民的生活为题材,如花草、鸟兽、云雾等,栩栩如生。

刺绣工艺是苗族传统手工艺中的瑰宝,通过针线的巧妙运用,使嫁衣更加华丽、绚丽。

苗族嫁衣文化需要得到有效的保护。

由于时代的变迁,许多苗族传统文化正在逐渐消失,苗族嫁衣文化也面临着丧失的危险。

为了保护和传承苗族嫁衣文化,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

应该加强对苗族嫁衣的研究和保护,通过学术研究和文化活动的开展,增加社会对苗族嫁衣的认识和关注度。

应该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保护苗族嫁衣的知识产权,禁止盗版和仿制。

还应该加强对苗族嫁衣技艺的传承和培养,通过职业教育和培训,培养更多的苗族嫁衣制作人才,为苗族嫁衣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浅析黔东南苗族嫁衣文化的内涵及保护,可以看出苗族嫁衣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内涵和独特的艺术特点,但也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为了保护苗族嫁衣文化,需要加强研究和保护工作,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注重传承和培养嫁衣制作技艺。

只有做好这些工作,才能使苗族嫁衣文化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苗族的嫁衣文化。

苗族的宗教信仰文化

苗族的宗教信仰文化

苗族的宗教信仰文化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散布在世界各地,其祖先是蚩尤。

苗族的宗教信仰文化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具体请看下文。

宗教信仰苗族很早就有自己的宗教信仰。

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不同地区苗族的宗教信仰有所不同。

有的苗族地区由于交通闭塞,苗族信仰原始宗教;还有少数苗族地区,如威宁、石门坎和湘西沅陵等地在近代由于受外国传教士的影响,有改信天主教和基督教的。

但总的来看,多数苗族群众信仰的仍是本民族长期形成的原始宗教,它包括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神崇拜、祖先崇拜。

自然崇拜苗族的主要自然崇拜对象有天、地、日、月、巨石、大树、竹、山岩、桥等。

在云南的金平麻栗坡等地的一些苗族中,每当农作物抽穗时都要祭“天公地母”,祈求天地使农作物丰收,这是苗族崇拜天、地的遗迹。

图腾崇拜苗族先民有自己崇拜的图腾。

由于苗族支系繁多、分布广,他们崇拜的图腾有多种。

如凤凰、枫木、蝴蝶、神犬(盘瓠)、龙、鸟、鹰、竹等。

黔东南地区的苗族先民把枫木作为图腾进行崇拜,认为自己的祖先源于枫木;另外他们还把蝴蝶作为图腾,认为其祖先姜央是“蝴蝶妈妈”所生。

湘、鄂、川、黔交界地区的苗族先民还以盘瓠为图腾,至今这一带还保留了不少盘瓠庙、辛女宫。

而贵州西部苗族则以鸟为图腾。

祖先崇拜时至今日,苗族中还十分盛行祖先崇拜。

黔东南地区的苗族从最早崇敬枫木、蝴蝶转为崇敬人类的始祖姜央,认为他是苗族的祖先,每个鼓社都设“鼓石窟”,供奉“央公”、“央婆”;湘西苗族崇拜的始祖是“傩公”、“傩母”。

为了祈求祖先神灵的庇佑,各地都有规模较大的杀牛祭祖活动,如黔东南的鼓社节,铜仁、松桃叫“吃牛”或“椎牛”,黔西南和安顺、镇宁等地叫“砍牛”。

湘西有“还傩愿”,祭祀“傩公”、“傩母”。

每逢节日,苗族群众也都要举行祭祖仪式。

许多苗族地区,家家堂屋正中都供有祖宗牌位,平时天天祭祀。

巫傩文化苗族信鬼尚巫源远流长,新中国成立后仍很普遍,所信的鬼神多达几十种。

他们把鬼分为善、恶两类:认为善神能赐福于人,为此应该经常祭献,恶鬼则与人作祟,降灾降祸,应当祈解和驱逐。

浅析黔东南苗族嫁衣文化的内涵及保护

浅析黔东南苗族嫁衣文化的内涵及保护

浅析黔东南苗族嫁衣文化的内涵及保护黔东南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其嫁衣文化是苗族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嫁衣不仅是苗族妇女的日常服饰,更是展示苗族传统文化和审美情趣的载体。

通过对黔东南苗族嫁衣文化的内涵进行深入分析,并对其保护进行探讨,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这一珍贵的民族文化。

1. 丰富多彩的纹样黔东南苗族嫁衣以其独特的刺绣工艺和多彩的纹样而闻名于世。

苗族妇女在嫁衣上精湛地绣上各种图案,如鸟、兽、花、果等,色彩鲜艳,线条流畅,展现出苗族人民的敏锐审美和精湛技艺。

2. 传承古老的民族风情黔东南苗族嫁衣是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承载着苗族人民的古老风情和生活习俗。

嫁衣上的图案和纹样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展现出苗族传统生活的方方面面。

3. 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象征在苗族社会中,嫁衣不仅是妇女的日常服饰,更是其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象征。

不同的嫁衣款式和图案往往代表着不同的地域、家族和婚姻状态,它承载着苗族人民的家族情感和社会身份。

4. 弘扬民族团结和文化认同黔东南苗族嫁衣文化在传承和弘扬苗族传统文化的也起到了促进民族团结和文化认同的作用。

嫁衣的制作和传承过程中,往往能够促进苗族人民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增强族群认同感和社会凝聚力。

二、黔东南苗族嫁衣文化的保护1. 加强传统工艺的传承保护黔东南苗族嫁衣文化,首先要加强传统工艺的传承。

苗族刺绣工艺源远流长,但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这一传统工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应该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传统工艺培训班和学校课程,培养和传承更多的苗族刺绣工艺人才,保护这一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2. 加强保护政策的制定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黔东南苗族嫁衣文化的保护政策制定和实施。

通过出台各项保护措施,加大对嫁衣制作、收藏、展示和传承工作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形成多方合力,共同保护好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

3. 建立相关博物馆和文化展示机构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黔东南苗族嫁衣文化,应该建立相关博物馆和文化展示机构,集中展示和陈列各种类型的苗族嫁衣。

苗族介绍

苗族介绍

节日盛典
民族音乐
苗族音乐格调古朴,内容丰富。主要有 飞歌、酒歌、游方歌(又叫马郎歌)、理 俗歌、祭祀歌、儿歌等歌声。歌声高亢嘹 亮,热情奔放。其音乐既有刚毅、率直、 粗狂、豪放的一类(以飞歌为代表),又 有柔情、委婉、细腻、深沉的一类(以游 方歌为代表)。声乐有酒歌、情歌、嘎百 福歌等。乐器有木鼓、铜鼓、芦笙等。酒 歌包括大歌、开歌、祭祖歌等。苗族民间 舞蹈有芦笙舞、铜鼓舞、木鼓舞、湘西鼓 舞、板凳舞和古瓢舞等。
苗族乐器---芦笙
苗乡
THE END !
谢谢观看
饮食文化

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 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如再加一些鲜肉和酸菜做馅,味道更 为鲜美。 肉食多来自家畜、家禽饲养,四川、云南等地的 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说。苗家的食 用油除动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 以辣椒为主要调味品, 有的地区甚至有“无辣不成菜”之说。苗族的菜肴种类繁多, 常见的蔬菜有豆类、瓜类和青菜、萝卜,大部分苗族都善作 豆制品。 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酸 汤是用米汤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发酵后,即可用来 煮肉,煮鱼,煮菜。 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采用腌制法, 蔬菜、鸡、鸭、鱼、肉都喜欢腌成酸味的。苗族几乎家家都 有腌制食品的坛子,统称酸坛。 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 曲、发酵、蒸馏、勾兑、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日常饮 料以油茶最为普遍。湘西苗族还特制有一种万花茶。酸汤也 是常见的饮料。 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 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
银饰
婚葬习俗

招郎主要流行于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和 湘桂交界等地区,以城步苗族最为盛行。大 山区苗族妇女享有较高的地位,一般不外嫁, 留在家中“讨丈夫”,无儿无女的人家,也 往往要“接”一个女儿,长大后,“招郎上 门”,延续家族,而让男子出嫁,称为“招 郎”。“招郎”入门后,女家长辈称其为子、 为侄,忌称女婿、侄郎;同辈称兄道弟,忌 称姐夫、妹夫;小辈称伯伯、叔叔,忌称姑 爹。

苗族的风俗习惯是什么

苗族的风俗习惯是什么

苗族的风俗习惯是什么苗族的风俗习惯是什么苗族人民在长期的之中,早已形成属于自己特有的民族风俗习惯,苗族并不是大家心里想的那样,充满了恐惧。

作为一个古老的民族,苗族的风俗习惯大部分都是苗族文化中的精华。

下面店铺为大家介绍苗族的风俗习惯,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苗族的风俗习惯服饰湘西苗族的古代服饰,男女差别很小,一律是“色彩斑澜”;上身穿花衣,下着百褶裙,头蓄长发,包赭色花帕,脚着船形花鞋,佩以各种银饰。

清代雍正年间“改土归流”,政府指令“服饰宜分男女”之后,变化较大,甚至有很多人全换上汉人服装。

如今天的永顺、龙山等县的苗族,其服饰与汉族已无分别。

但在花垣、保靖、凤凰、吉首、古丈、泸溪等县境内,苗族的服饰尚有特色。

苗族男子的衣饰较为简单;头缠布帕,身穿对襟衣,衣袖长而小,裤简短而大,喜包青色裹脚。

头帕有青帕和花帕两种,帕长一丈以上,有多至三丈的。

缠戴时多成斜十字形,大如斗笠,衣服的颜色有花格、全青、全蓝等,其中以花格布衣最有特色。

衣扣一般为七颗。

有的青年男子,为使人欣羡自己的富有和豪爽,穿衣多到七件。

最外层的衣服只扣最下边的一对纽扣,第二层衣服扣下面两对纽扣……以此类推,一直到扣完最里层的七对纽扣为止。

这样,层层新衣全能由外看出,别有一种情趣。

与苗族男子的简单衣着相反,苗族妇女的服饰十分精美复杂。

头帕:苗族妇女的头帕,因地而异。

凤凰县境内的苗族妇女多加包短帕一珙,长三尺多,由额头包至脑后,连耳朵都包在内面。

花垣等县境内的苗族妇女喜用黑帕(父母去世者戴白帕),折叠整齐,包得平平正正,不偏不斜,末挽一道,恰齐额眉。

吉首县境内的苗族妇女头帕较杂,与凤凰县相接的地区包花帕,与花垣县相邻的地区包黑帕。

泸溪、古丈和吉首东部地区的苗族妇女则包白色头帕。

帕上绣有四对青色花蝶,朴素美观,独具风韵。

所谓“头上帕子四个角,四个角上绣飞蛾”,说的就是这种白帕。

首饰:苗族妇女的首饰,造型精美,种类繁多。

以制作的原材料分,有金饰、银饰、铜饰、铝饰、玉饰等,而以银饰最为普遍。

苗族文化习俗及服饰的简介

苗族文化习俗及服饰的简介

便装
盛装
童装
男装
地域差别
• 据清代《百苗图》所载,凡八十三种。另有考察 资料称百余种。
• 湘西型 流行于湖南湘西州及湘、黔、川、鄂四省交界一
带。古代男女蓄发椎髻的习俗已消失。今女我穿 圆领大襟短衣,盘肩、袖口等处有少许绣花;宽 脚裤,裤筒边缘多饰花边;包扎又高又大的青布 或花布头帕,戴银饰。
• 此外,在台湾,也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 或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俗称:“偷
四月八
• 苗族四月八是苗族人的传统节日,又称"亚努节"。 每逢这天,附近的苗族都要聚集到喷水池举行各 种活动,纪念古代英雄亚努。人们在一起吹笙、 跳舞、唱山歌、荡秋千、上刀梯、玩龙灯、耍狮 子等,人山人海,场面极为壮观。传说苗族祖先 原来住罗格桑(今贵阳附近),他们过着丰衣足 食的生活。可是,一次激烈的战斗中,他不幸被 统治阶级杀害,于四月初八光荣牺牲。每逢他的 遇难日,苗胞总要到墓地(现贵阳喷水池附近) 来纪念这位古代民族英雄。年年如此,代代相传。
目录
• 民族服饰 • 传统节日 • 饮食文化 • 传统民居 • 婚俗
分布情况 分布情况
苗族, 是一 个古 老的 民族, 散布 在世 界各 地, 主要 分布 于中
服饰介绍
• 苗族服饰,苗语叫“呕欠”,主要由童装、便装、 盛装组成,也可分为童装,男装和女装。“盛装” 苗语叫“呕欠嘎给希”,即“升底衣服”,“ 呕 欠涛”苗语称谓即“银衣”,下穿百褶裙,前后 有围腰。苗族服饰是我国所有民族服饰中最为华 丽的服饰,既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也是历 史文化的瑰宝。湘西方言苗区和黔东方言苗区喜 好银饰,黔南某些地区喜好贝饰,而西部方言区 苗族服饰则少银饰。银饰、苗绣、蜡染是苗族服 饰的主要特色。

苗族文化习俗及服饰的简介

苗族文化习俗及服饰的简介

偷菜节
• 节日这天;姑娘们便成群结队去偷别人家的菜, 严禁偷本家族的,也不能偷同性朋友家的,因 为偷菜与她们的婚姻大事有关; 所偷的菜仅限 白菜,数量够大家吃一顿即可。偷菜不怕被发 现,被偷的人家并不责怪。大家把偷来的菜集 中在一起,做白菜宴。据说谁吃得最多,谁能 早得意中人,同时所养的蚕最壮,吐出的丝也 最好最多。
• 此外,在台湾,也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 或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俗称:偷挽
四月八
• 苗族四月八是苗族人的传统节日;又称"亚努节"; 每逢这天,附近的苗族都要聚集到喷水池举行各 种活动,纪念古代英雄亚努。人们在一起吹笙 跳 舞、唱山歌、荡秋千、上刀梯、玩龙灯、耍狮子 等,人山人海,场面极为壮观。传说苗族祖先原 来住罗格桑今贵阳附近,他们过着丰衣足食的生 活。可是,一次激烈的战斗中,他不幸被统治阶 级杀害,于四月初八光荣牺牲。每逢他的遇难日, 苗胞总要到墓地(现贵阳喷水池附近)来纪念这 位古代民族英雄。年年如此,代代相传。
婚俗
• 半路抓亲
此风俗流行于湘西苗族地区; 姑娘结婚时; 由六个年轻姑娘和一位40多岁的中年妇女组成送 亲队伍。迎亲队伍由六个小伙子和两个姑娘组成。 两支队伍都在清晨五更相向出发,相会后,迎亲 队伍把挑来的糯米饭交给送亲的大嫂,大嫂把盛 新娘用品的竹篮交给迎亲的姑娘,然后起把糯米 饭给大家吃。这时迎亲的一个姑娘说:“婆婆, 谁是我家嫂嫂啊 ”话音没落,送亲的姑娘将新娘 紧紧围在中间保护起来。迎亲的小伙子和姑娘们
• 黔东型
流行于黔东南; 男装多为青色土布衣裤;包青头 帕。女装以交领上衣和百褶裙为基本款式,以青 土布为料,花饰满身,图案多为平绣的各种龙 凤、 鸟、鱼及花卉。雷公山一带女装独特,百初裙甚 短,长者30厘米,短者不足20厘米,上衣花饰用 彩线挑以各种几何图案。妇女盛装银饰繁多。

贵州黔东南州的苗族风情如何

贵州黔东南州的苗族风情如何

贵州黔东南州的苗族风情如何贵州黔东南州,那是一片充满神秘与魅力的土地,尤其是其浓郁独特的苗族风情,宛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

苗族,这个古老的民族,在黔东南州的山水之间传承着千年的文化与传统。

当你踏入这片土地,首先映入眼帘的或许就是苗族那色彩斑斓的服饰。

苗族的服饰堪称是民族艺术的瑰宝,以其精美的刺绣、华丽的银饰而著称。

女子的盛装通常由上衣、百褶裙、腰带、披肩等组成,每一件都绣满了精美的图案,这些图案多以花鸟虫鱼、神话传说为主题,寓意着吉祥、幸福和美好的愿望。

而那璀璨夺目的银饰,更是苗族服饰的点睛之笔。

银冠、银项圈、银手镯、银腰带等,不仅彰显了苗族人民的财富和审美,更承载着他们对祖先的敬仰和对生活的热爱。

苗族的建筑风格也独具特色。

吊脚楼是苗族常见的民居形式,依山而建,临水而居。

这种建筑结构巧妙,一半悬空,一半接地,既能防潮通风,又能适应山地的地形。

吊脚楼通常分为三层,底层用于饲养牲畜和存放杂物,二层是居住空间,三层则用于储存粮食。

走进吊脚楼,你会感受到一种古朴而温馨的氛围,木质的结构散发着淡淡的香气,让人仿佛穿越回了过去的时光。

苗族的节日丰富多彩,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苗年。

苗年是苗族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就如同汉族的春节一样。

在苗年期间,家家户户都会打扫房屋、准备美食、穿上盛装,走亲访友,共同庆祝。

芦笙舞、铜鼓舞等传统舞蹈在节日中轮番上演,舞者们身姿矫健,动作优美,充满了活力和激情。

还有那悠扬的芦笙曲,飘荡在山谷之间,让人陶醉其中。

此外,姊妹节、鼓藏节等节日也各具特色,每一个节日都承载着苗族人民的历史和文化,是他们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方式。

苗族的饮食文化同样令人难忘。

酸汤鱼是苗族的一道传统名菜,以其独特的酸味和鲜美的口感而闻名。

酸汤是用米汤或糯米水经过发酵而成,加上新鲜的鱼肉、蔬菜等食材,煮成一锅美味的佳肴。

此外,还有腌鱼、腌肉、糯米饭等特色美食。

苗族人民喜欢用辣椒、花椒等调料来增添食物的风味,他们的饮食不仅注重口感,更注重食材的天然和营养。

浅析黔东南苗族嫁衣文化的内涵及保护

浅析黔东南苗族嫁衣文化的内涵及保护

浅析黔东南苗族嫁衣文化的内涵及保护黔东南苗族嫁衣文化源远流长,它不仅是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体现苗族妇女聪明才智和纯洁美丽的象征。

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苗族嫁衣文化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保护和传承这一传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只有通过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加强保护和传承工作,才能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一、苗族嫁衣文化的内涵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其嫁衣文化是苗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大亮点,表现出苗族文化的深厚底蕴。

苗族嫁衣通常由长袍、头饰、背心、披肩等多个部分组成,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银饰”和“织锦”,这两者被誉为苗族嫁衣文化的“双璧”。

首先是苗族嫁衣中的“银饰”,它是苗族妇女在婚礼上佩戴的一种首饰,代表着苗族传统文化中的家族荣誉和妇女的地位。

苗族嫁衣的“银饰”大多由银环、银牌、银饰链等组成,其中每一件银饰都代表着苗族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寓意,比如“银牌”代表着银子,象征着家庭的财富和幸福,而“银环”则寓意着家庭的和睦和美好。

其次是苗族嫁衣中的“织锦”,它在苗族婚庆文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织锦是以锦纶和丝线作为材料,经过织锦工艺制成的一种彩色鲜艳、绘制精美的布匹,它不仅在苗族婚礼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更是苗族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珍贵文化遗产。

织锦上的图案和纹路多变,有些是花鸟鱼虫,有些是人物神兽,表现出苗族嫁衣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生动活泼的风格,使之成为苗族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瑰宝。

苗族嫁衣文化不仅仅是一种物质文化,更是一种精神文化。

在苗族传统文化中,嫁衣不仅仅代表着婚礼的盛装,更是代表着苗族妇女的贞洁和美好祝愿,它贯穿于苗族婚庆文化的始终,成为苗族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鲜明标志。

针对苗族嫁衣文化的保护工作,应立足于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加强科学研究和传承工作,制定相应的保护政策和措施,确保苗族嫁衣文化得到妥善保护和传承。

要加强对苗族嫁衣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

只有通过对苗族嫁衣文化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和调查,才能更好地发掘其深厚内涵和独特魅力,在此基础上加强对苗族嫁衣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1、绚丽多彩的黔东南苗族文化

1、绚丽多彩的黔东南苗族文化

绚丽多彩的黔东南苗族文化苗族是我国较大的少数民族之一,其历史悠久、分布面广,文化丰富多彩,同时以勤劳、勇敢、顽强而著称于世。

全国800多万苗族同胞,贵州占一半以上,被称为“苗族的大本营”。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台江、雷山、丹寨、黄平、麻江等县市的苗族文化典型丰富,保存十分完好。

黔东南是苗族歌舞的故乡,全州有民族节日300多个。

每逢节日,人们身着重彩密绣的民族盛装,披戴各式各样的银饰,从四面八方汇拢过来,唱飞歌、情歌、酒歌,跳芦笙、板凳舞舞、木鼓舞,抢花炮、斗牛、斗鸟、赛马等。

苗族的民间艺术有音乐、舞蹈、工艺和戏剧。

苗族最早的乐器是芦笙,芦笙曲调是苗族最早的音乐之一。

明人郭子章的《黔记》、清人爱必达的《黔南识略》等都有关于苗族“吹笙和歌”的记载。

苗族的音乐可分民歌曲调、芦笙曲调、飞歌(大歌)曲调等几种。

民歌曲调浑厚练达、节拍分明、矫健刚劲,唱时多用真声,略带朗诵形式。

飞歌,特别是流行于黔东南地区的飞歌,因其曲调明快、豪迈奔放,两山之间都能听清楚而得名。

飞歌有独唱、合唱,一般是青年男女交际时唱,也有在大宴宾客时唱,但内容曲调有所不同。

飞歌已成为苗族舞台艺术的保留节目,是苗族民间艺术的标志。

苗族民间舞蹈最常见的是芦笙踩鼓舞。

吹笙或敲鼓者立于舞场中央,舞者(大多为盛装妇女)结队层层环绕,随笙乐或鼓点沿逆时针方向翩翩起舞。

最令人激动的是被称为“东方迪斯科”的台江反排木鼓舞,其节奏分明、粗犷豪迈、矫健敏捷,多次到国内外演出引起轰动。

黔东南也是苗族服饰最丰富和最漂亮的地区,尤其是女式盛装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历史”,手工刺绣精美、银饰亮丽、工艺独特、构图大胆夸张。

其图案有苗族历史和民间传统故事中的人物和神灵,有大自然的动物花草,也有工整对称的几何图形。

刺绣工艺手法有平绣、破绣、锁边绣、绉绣、堆绣、挑花、织锦等。

一般一件苗装盛装要花费数年时间才能完成。

在一座座依山傍水而建的苗族山寨木楼里,华贵的盛装把能歌善舞的苗家少女装扮得无比婀娜多姿、楚楚动人。

苗族文化习俗及服饰的简介

苗族文化习俗及服饰的简介

便装
盛装
童装
男装
地域差别
• 据清代《百苗图》所载,凡八十三种。另有考察 资料称百余种。 • 湘西型 流行于湖南湘西州及湘、黔、川、鄂四省交界一 带。古代男女蓄发椎髻的习俗已消失。今女我穿 圆领大襟短衣,盘肩、袖口等处有少许绣花;宽 脚裤,裤筒边缘多饰花边;包扎又高又大的青布 或花布头帕,戴银饰。
• 云贵型 云贵的大花苗族主要分布在云南 的昭通、楚雄、彝良,贵州六盘 水、威宁、织金、普定、镇宁、 紫云等地。 大花苗族主要麻布 做衣服,他们远古的服装都是自 己种植麻,自己织布,自己做衣 服。大花苗族的服装主要明显的 有梯形方块图案,目前分布较多 的在云南的彝良县,贵州威宁等 地。贵州六盘水的水城县有两个 大花苗族寨子,分别是石板沟大 花苗族自然寨和冉家麻窝大花苗 族寨。这里都保留着很好的苗族 服饰,比较传统。更特别的是大 花苗族都是信仰基督教。是基督 教改变了大花苗族的命运。所以 他们都信仰基督教。
配饰
银 镯 银 项
银 梳
银 饰
头 饰
传统节日
• 苗族的传统节日较多,有苗年、偷菜节、四月八、 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 隆重。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
苗年
• 苗年,苗语称“能酿”,是苗族人民最隆重的传 统节日。各地过苗年的日期不甚统一,融水县苗 族以农历十一月三十日为除夕,次日起为过年, 这一苗年过的人口最多,地域最广。苗年各地区 过的时间并不相同,从农历九月至正月不等。一 般历时三、五天或十五天。年前,各家各户都要 备丰盛的年食,除杀猪、宰羊(牛)外,还要备 足糯米酒。年饭丰盛,讲究“七色皆备”、“五 味俱全”,并用最好的糯米打“年粑”互相宴请 馈赠。2008年6月7日,由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 自治州丹寨县、雷山县申报的“苗年”被列入第 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唱情歌
思考题:
了解了苗族的历史和节日文化后,以 后我们在进行导游服务的过程中应该怎 么样让游客对苗族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蝴蝶妈妈的儿女 ------苗族
----苗 族
蝴 蝶 妈 妈 的 儿 女 们
教学基本纲要
一 苗族历史
二 苗族节日文化
• • •
苗年 龙船节 姊妹节
蝴蝶妈妈的传说
一 苗族历史
苗族祖先
蚩尤
苗族的五次迁徙
五帝时期,涿鹿之战,从黄河中下游南迁到长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国”。 尧、舜、禹时期,瓦解“三苗”集团 ,南迁至两湖以南的江西、湖南地 区, 形成“南蛮”、“荆蛮”或“荆楚” 春秋至战国时期 ,由于战乱,迁入武陵的“五溪”地区。部分进入贵州 境地,形成“武陵蛮”、“五溪蛮 秦汉至唐宋,朝廷不断征剿,再度西迁大量进入贵州铜仁、黔南、黔东南 地区,部分向黔北、黔西、川南和云南、广西扩散
龙船放在专放船体用 的“龙船硼”内。
时到中午,三声号炮一响, 数十只披红挂彩的龙船在 吆喝声中破浪前进。锣鼓 声、鞭炮声、呼啸助威声 此起彼伏,把整个节日推 向高潮。胜利者最后可得 一面锦旗
苗族节日文化——姊妹节



姊妹节,又称“姊妹饭”节,是世界上最 古老的“情人节” 时间:农历三月十五开始,历时二至三天, 台江施洞地区最有特色
元明清时期,由于朝廷的歧视、压迫与镇压,苗族南迁入东南半岛,再由
东南半岛向海外迁徙
二 苗族节日文化




苗年 龙船节 姊妹节
苗族节日文化——苗年
时间: 黔中部分地区及黔西北的苗族以每年农历六月为岁 首 西江苗族以十月头卯为开年,十月二卯为大年,冬 月二十过尾年
苗年活动内容
开头年、大年活动内容: 敬桥、敬凳、敬岩妈、 敬花树、敬祖宗等祭祀 活动为主 尾年活动内容:赛马、斗 雀、跳铜鼓、跳芦笙等 娱乐活动及游方、走亲 访友等交际活动为主
姊妹饭
姊妹饭里隐含的意义 :

藏松叶 :代表 针,暗示后生们 以后要回赠姑娘 绣针和花线
姊妹饭里隐含的意义

挂竹勾:暗示用伞酬 谢,挂几勾送几把伞, 若放两个相互套着的 竹勾,则表示希望日 后多来与姑娘来往
姊妹饭里隐含的意义

放辣椒或大蒜:暗示 以后不愿再来往或绝 交
姊妹饭里隐含的意义
成 双 成 对 送我一块布
交际活动
二 苗族文化节日——龙船节
时间 农历五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七日。 地点 黔东南的台江、凯里、剑河、施秉、镇远 等县

龙,是苗族人民心目中吉祥和力量的象征 苗族龙船一般是一株大杉树或大梧桐挖成。装载着亲 友馈赠的猪、羊、鹅等
龙头雕刻精美,宛似 牛角的龙角上,通常 写有“风调雨顺”、 “国泰民安”等吉祥 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