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海洋资源环境现状及可持续开发利用对策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省海洋资源环境现状及可持续开发利用对策研究
李晴1李延风2
(1.福州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州:350108;2.福建环境科学研究院,福建福州:350003)
摘要:福建省海域广阔,海洋资源丰富,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该省的经济建设息息相关。本文通过对福建省海洋资源优势及在开发利用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及成因的分析,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该省海洋资源环境的保护和管理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福建省;海洋资源;海洋环境;开发利用;环境保护
福建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海洋省份之一,海洋资源丰富,长期以来,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我省的经济建设息息相关。半个世纪以来,福建省经历了从“重陆轻海”到“陆海并重”的变迁,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福建先后实施了“大念山海经”、“加快闽东南开放开发”等战略,海洋开发有了长足进步。福建省在十一五规划中,将把福建建成海洋强省作为福建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举措之一,这是福建省适应新形势而实施的经济发展重点战略性转移。但是就目前现状而言,福建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无论从深度和广度上,还是从量与质上来看,仍然与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有较大的差距,同时,由于开发利用的不当,给海洋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本文旨在分析福建省主要海洋资源优势及在开发利用过程中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并就如何可持续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环境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福建省海洋资源优势显著,是名符其实的海洋资源大省
1、港口资源
全省大陆海岸线3324公里,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优良港湾甚多,且多数港湾岸线可利用率高。全省有大小港湾125个,其中深水港湾23处,可建5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的天然良港有沙埕港、三都澳、罗源湾、湄洲湾、金门湾、东山湾等6处。全省可利用建港的自然岸线500公里以上,其中深水岸线长达200公里左右。可供开发的深水泊位约700个,其中大型泊位可达5O万吨级。福建省的港湾口小腹大,湾口或湾外多岛屿庇护,湾内水域宽阔,沿岸广布花岗岩和火山岩,地基坚实,是我国沿海地区建港条件最好的省份。
2、湿地、滩涂资源
福建沿海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海岸线长而曲折,港湾岛屿众多,各种水系交汇,海域地形较复杂,为海洋生物的繁殖和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福建省海洋水产资源十分丰富,海洋渔场面积达12.15万平方公里,形成了闽东、闽中、闽南和台湾浅滩等4大渔场。
潮间带滩涂是重要的湿地资源,福建省沿海潮间带滩涂,面积达2059.16km2,约占全省湿地面积的1/3左右。福清市的海涂面积最大,有333.84平方公里,占全省海涂面积的16.21%。[收稿日期] 2008-11-06
[基金项目] 此文为2007年民进省委福建省委A类调研课题成果。主持人:李晴;课题组成员:李延风。[作者简介] 李晴(1972- ),女,福州职业技术学院高教所,助理研究员。李延风(1963- ),男,福建
其次是莆田市,有海涂面积276.49平方公里,占全省海涂资源面积的13.43%。霞浦县的海涂面积居第三位,达217.80平方公里,占全省海涂面积的10.58%。漳浦县的海涂面积为167.53平方公里,占全省海涂面积的8.14%。这些市县份是该省海涂面积较大的县。此外,还有惠安、连江、宁德等县海涂面积也都有100平方公里以上。
3、海洋生物资源
福建省拥有海洋生物种类2000多种,其中鱼类750多种,经济鱼类100多种,贝、藻、鱼、虾等15种资源的数量居全国前列,还拥有种类众多的经济价值较高的贝类,如牡蛎、缢蛏、花哈、泥蚶的养殖历史悠久,被誉为全国“四大贝类之乡”;藻类的人工育苗技术精良,紫菜产量名列全国第一。
4、矿种资源
福建沿海地质构造和外力作用相当复杂,形成了许多矿种,优势矿种突出,海底油气资源储量较大。目前可供开采利用的矿种有60多种,其中玻璃砂、型砂、标准砂、建筑用砂、石料、高蛉土等都是优势矿产,不但储量大质量优,而且大部分是国内外市场上供不应求的紧缺物资,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此外,在福建海域已圈定多个含油气的构造,如厦澎凹陷、乌丘屿凹陷、澎北隆起、福州凹陷、澎湖隆起和台湾浅滩隆起等。这些潜在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缺少能源的福建来说意义深远。
5、能源资源
福建沿海具有丰富的风能、潮汐能和热能资源。风能资源潜力居全国前列,风速达6m/s 以上时间年累计5000 h,有效风能年发电量可达1000万kw。沿海平均潮差4.2m,潮汐能资源丰富,可装机容量1 033万kW,年发电量284亿kwh。另外,本区还拥有地热能1.09x10J,相当于3.72亿t标准煤。
6、旅游资源
福建省海域辽阔,海岛众多,拥有多种多样的海岸类型,构成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海峡西岸的泥质海滩和沙质海滩并存,泥质海滩有成片红树林分布,沙质海滩往往有滨海森林带作为后盾,黄沙绿树相映生辉,其陆生、水生动物和鸟类丰富,生机勃勃,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海上花园”鼓浪屿、“海蚀地貌博物馆”平潭岛、“海上绿洲”东山岛、“东方麦加”湄洲岛以及闽南海滩的古森林硅化木保护区等均名扬海内外。福建沿海地区名胜古迹遍布,富有宗教、历史、文化、军事、航海等地方特色,极具旅游吸引力。
二、福建省在利用开发海洋资源过程中对海洋环境造成的破坏与污染
1、港口船舶污染严重
福建省沿海港口较多,港口吞吐量达万吨以上有54个,根据2002年统计资料,全省沿海主要港口货物的吞吐量为10200.62万吨,内河机动船舶1079艘,总吨位18.74万吨,海洋货物运输量3960万吨。据粗略估算,全省船舶的年排废水约25000万吨,年排油量约为6200吨,沿海各主要码头油污的年排放量约为150吨;同时,随着海上养殖业、捕捞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船舶污染和港口作业污染使海域油污染加重,尤其是事故性的石油泄漏事故给海洋
带来了长期的难以消除的污染。海洋环境质量日益恶劣,致使赤潮年年发生,海洋珍稀品种资源濒于绝迹。
2、沿海地区的围垦、筑坝等工程致使滩涂湿地面积锐减,严重影响海洋生态环境
建国以来,福建省曾几次掀起了围海造田、发展养虾业等大规模围海热潮,使沿海自然滩涂湿地总面积约缩了近9万公顷,大大降低了滩涂湿地调节气候、储水分洪、抵御风暴潮及护岸保田等的能力。
近些年来,大规模的围海造地、修堤建闸、堵湾截流以及港口工业、港区的建设等海岸工程建设,致使滩涂湿地面积继续减少。全省完成围垦工程973处,围垦面积868万公顷,约占全省滩涂总面积的46%。被围垦后水域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毁灭性损害,导致经济鱼、虾、蟹、贝类生息繁衍的场所锐减,致使许多优良的产卵场、采苗场、育肥场和增养殖场所功能丧失,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海洋鱼、虾、贝、蟹资源严重衰减。如:平潭幸福洋围垦破坏了中国鲎地产卵场;同安湾东坑、西柯围垦破坏了文昌鱼栖息环境,使全国仅有文昌鱼渔场受到破坏;杏林湾、马銮湾是锯缘青蟹、扶毛对虾产卵场和幼体生长场所,也因围垦受到破坏。
滩涂围垦导致海洋水动力改变,使纳潮量减少,航道淤浅,污染物累积,港口水深条件变化,影响防洪排涝。厦门西海域围海填海工程共26处,使海域面积从110平方公里下降到48平方公里,减少56.4%,纳潮量减少3亿立方米,导致港道淤浅,每年要投入数十万元清理航道;水质污染物含量达到3类、4类海水水质标准。泉州后诸港、福清融侨港、莆田三江口港情况也类似。而且随着经济发展,大规模围海造地的情况还在持续。
3、海产养殖业迅速发展造成近岸海域新污染
福建省近几年来海水养殖业发展迅速,水产开发居全国沿海省份的前列,在海洋经济中占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局部海域养殖密度过大,布局不合理,加上残饵、排泄废物、有机碎屑等富集养殖场基底,导致底质环境恶化,养殖水体出现富营养化,病害和赤潮灾害日趋频繁,出现了各种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目前在局部水域特别是福建海水养殖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养殖自身污染已成为近岸海水污染的一个重要来源。据《2006年福州市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06年,海洋环境污染主要问题仍然是海水富营养化和氮磷比例失衡、海洋赤潮时有发生、海水养殖产品微生物超标、部分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仍处于亚健康状态等。如诏安湾、三都湾等网箱养殖海区水质和底质的污染指标与非养殖区相比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随着网箱养殖业的发展,自身污染所产生的环境影响将呈进一步加重的趋势。
4、海洋生物资源开发过度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
福建省近海海湾属于海洋生物生产力较高的海域,海洋生物种类繁多,渔业资源丰富,历史上近海海湾捕捞一直在渔业生产中占很大比重。但渔业资源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过度利用,加上水域污染的影响,一些主要经济鱼类资源开始不同程度的衰退。到上世纪90年代,由于滥捕,海湾内传统经济渔业种类资源,有的严重衰退,有的已经枯竭,主要表现在渔业资源量下降,主要经济种类产量锐减,渔获质量下降,种间更替频繁,已经无法形成渔汛。加之,由于大规模的开发、围垦、建设,可能造成海洋资源开发不当、海洋生态环境破坏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