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古代文献探讨肥胖与疾病相关性
与肥胖有关的医古文
与肥胖有关的医古文
肥胖,历史上被视为一种邪恶和乱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从医学角度来看,肥胖是在脂肪细胞数量增加或体重超标的情况下所出现的一种营养紊乱状态。
由于人们日益关注肥胖的危害,值得深思的是,古老的中国医学对肥胖的认知和治疗。
根据古代中国的著名医学家孙思邈的著作《伤寒论》,肥胖是由一种叫“痰湿”的营养紊乱状态引起的。
孙思邈认为,痰湿是体内水湿易燥,饮食过量这一类不良习惯所致。
由于水湿易燥,在体内形成了相对偏多的痰湿,从而导致肥胖。
古代中国人在治疗肥胖方面也是有深入的认识和研究。
著名的《黄帝内经》是
古老的中国针灸和药物治疗方法的最早的可用文献。
黄帝内经的作者拿到了针灸减肥的解决方法。
根据文献,晚期肥胖是由体内失衡所致,可采用针灸减肥法介入治疗,通过刺激体内的特定神经穴位,加速新陈代谢以促进减肥,还可以调动痰湿,清除肥腻在体内的滞留。
此外,我国古代医学家也有欣赏食材来治疗肥胖,例如《本草求真》中竹笋和
七叶子,被称为“脏毒凉血生排”,能够在体内平衡气血,促进新陈代谢,减少体脂,是减肥的好帮手。
肥胖是人们现代公认的一种营养紊乱状态,但古老的中国医学对它的认知和处
理却不容小觑。
历代中医学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食疗、针灸和药粥养生办法来治疗肥胖,具有明显的效果。
虽然这些方法也有一定的风险,但是我们应当进一步挖掘古老有效的肥胖治疗方法,帮助人们健康减肥,过上健康的生活。
汉朝已知肥胖是病
汉朝已知肥胖是病中医对肥胖早有认识。
汉朝许慎《说文解字》曰“肥多肉也??胖半体肉也。
”现存最早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亦谓“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其民华食而脂肥??胭肉不坚皮缓者膏。
”其中的“脂”、“膏”都是指脂肪。
肥胖者糖尿病发病率4倍于非肥胖人群而在胰岛素非依赖性糖尿病患者中80有肥胖病史长期肥胖者60患有糖耐量异常肥胖还常常伴有高胰岛素血症。
人体阳气虚弱、脏腑功能失调、运化疏泄乏力气机郁滞、升降失司、血行不畅脂浊痰湿因而堆积体内日久就会形成肥胖病。
中医治疗肥胖病可选择针灸、按摩、气功、药物和药膳饮食疗法等。
中医治疗肥胖具有安全、有效、不易反弹和无毒副作用等特点。
中医治疗肥胖常用的方法有1化湿法用于脾运不健聚湿而为肥胖者。
代表方如防己黄芪汤、泽泻汤二术四苓汤等。
2祛痰法轻者用二陈汤、三子养亲汤重者用控涎丹、导痰汤等。
3利水法有微利与逐水之分。
微利用导水茯苓汤、五皮饮、小分清饮逐水用舟车丸、十枣汤之类。
4通腑法以轻泻为主。
多用于嗜食肥甘厚味所致肥胖。
选用大、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或单味生大黄。
5消导法用于食欲亢进型肥胖。
一般消肉积用山楂消面积用神曲消食积用麦芽。
合用为三仙饮对营养过剩性肥胖有效6疏肝利胆法常选用逍遥散、消胀散、疏肝饮、温胆汤等。
7健脾法常用方如参苓白术散、五苓散、异功散、枳术丸等。
8温阳法用于肥胖兼有气短、动则气喘、乏力、腰痛、劳倦、畏寒等气虚阳虚者。
常选用肾气丸、苓桂术甘汤、甘草附子汤等。
中医认为肥胖病的起因,不外四大方面:①先天禀赋有关,如陈修园说:“大抵素禀之盛”,即现代医学所述的遗传因素;②嗜食膏粱厚味,饮食超量,营养成分,供过于求,即《黄帝内经》所述“肥贵人,膏粱之疾也”;③嗜卧少动,使体能消耗明显降低,致营养过剩,使脂肪充于肌肤而致肥胖;④脏腑功能失调,肝郁气滞、脾虚失运、肾虚气化失职,内伤久病,痰浊内生,或外受湿邪,使痰湿蓄积体内而肥胖。
根据病因确定治法,减肥大法当以健脾益气、化痰祛湿、疏肝行气、活血化瘀、补益肾气、润肠通便为主,辅以行气消食、降脂消痰、疏理三焦等法,从而调解整个机体功能,加速体内多余的脂肪分解,达到减肥消胖之目的。
中医学对肥胖症病因的认识
中医学对肥胖症病因的认识关于肥胖症的病因,我国古代医籍中记述很多,如《素问?通评虚实论》云:“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
”《灵枢?逆顺肥瘦篇》云:“肥人也……其为人也,贪于取与。
”“年质壮大,气血充盈,肤革坚固……此肥人也。
”《肥篡》则指出“谷气胜元气,其人脂而不寿;元气胜谷气其人瘦而寿”。
后世医家受到启发,认识到过食甘美酯酪之人,高粱厚味超过脾胃的运化功能,则聚而为痰湿,壅塞于组织和皮下,既而渐趋肥胖。
说明古人认识到肥胖症是一种营养过盛的疾病,而直接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1.年龄从中医角度来看,“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饮食衰矣。
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矣。
”中年以后,人体由盛极而衰何如。
新陈代谢功能也逐渐低落,这时水湿DR3000,痰瘀渐生,以致身体肥盛。
加之多于运动,饮食不节,故身体日益肥胖。
2.性别女性肾气之复苏较男性为早,而寿命又较男性为长。
中医学指出,肾气严重不足,无法化气行水,或致湿浊contained而营养不良。
3.体质这属先天禀赋。
《灵枢?寿夭拳法》说道:“余闻人之生也,有刚Thuir,存有强存有弱,存有短有长,存有阴有阳。
”《灵枢?迪耶马省》说道:“逆顺五体者,言人骨节之大小、肉之坚脆、皮之粗细、血之平声、气之滑涩……”,阐释了个体的差异性由先天禀赋所同意。
临床上有的肥胖者,从婴幼儿时期起至,就一直Immunol,与饮食摄入量并无显著关系。
4.地理环境地理环境的相同,对营养不良也存有影响。
北方地寒多风、水土坚韧,北方人多凶悍强健。
南方地热多霜露,水土强,南方人质简选相对强厚。
徐灵胎说道:“人简选天地之气以生,故其气体随地相同。
西方之人气深而厚……东南之人常用工具而厚。
”5.饮食过食川楝子厚味,易致营养不良。
《素问?奇病论》说道:“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
”所谓川楝子厚味即是指食脂肪、糖类等高热量食物。
过多地排便这些食物,多余的热量就可以转变为脂肪在体内储藏出来,这一点祖国医学与现代医学的重新认识就是一致的。
肥胖的病因探析
南昌 330004;2.江西中医药大学健康养生研性别、药物、睡眠等方面综述肥胖的病因。
传统中医学认为肥胖病脏腑功能失调等;现代医学则认为肥胖病因未明,是遗传、环境等药物;睡眠通信作者:查青林,教授。
E-mail :*******************。
1 肥胖与饮食的关系在古代医学文献中就对肥胖与饮食之间的关系多有记载,《素问·异法方宜论》曰:“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
”《傅青主女科》曰:“妇人体质肥盛,姿食厚味,痰湿内生。
”饮食过量,亦或过食肥甘厚味,摄入热量过多,正所谓“气血有余,化为膏脂”,其有余部分便转化为膏脂,在体内蓄积,便成了肥胖。
《素问·痹论》中提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摄入水谷过多,超出脏腑负荷,损伤脾胃,脾胃便不能进行正常布散水谷精微及运化水湿,从而湿浊内蕴,酝酿成痰,痰湿聚集在体表,则形体臃肿,脾性喜燥恶湿,痰湿碍伤脾胃,脾胃虚弱,而不能消化水谷,痰湿愈盛。
此外,在《景岳全书》一书中也提到:“脾虚不能化食,而食即为痰也……正以脾气愈虚,则全不能化而水液尽为痰也。
”现代医学研究也证明肥胖发病与饮食不合理有关。
石岳川等[1]通过对南京市部分在校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饮食情况对BMI 的影响较为明显,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程旻娜等[2]通过对上海市20974名18岁以上人群进行体重信息和饮食等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分析表明,饮酒,谷薯,油和盐的摄入水平过量是超重/肥胖的相关因素。
郭敬民等[3]通过对福州市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患病率及高危因素进行分析,经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偏爱油炸食品(OR=4.789),养育者过度关注饮食(OR=4.620),睡前进食(OR=4.006),进食快(OR=3.221),偏爱甜食(OR=2.282),进食量超过同龄20%以上(OR=2.013),等是引起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 <0.05)。
基于古代文献探讨肥胖与疾病相关性
基于古代文献探讨肥胖与疾病相关性目的:以中医古代文献为基础,分析肥胖体质与疾病的相关性。
方法:通过《中华医典》检索古代医籍中与“肥胖”相关文献,借助Microsoft Excel2010整理文献,并对肥胖体质相关疾病、症状、病机进行统计。
结果:肥胖所致疾病居前三位的是中风、月经病、痛风(痹证)、带下;肥胖相关症状5种,分别为沉困怠惰、腹中窄狭(进食困难)、目痛、声喑、大小便不通;肥胖致病相关病机19种,其中居前3位的是痰湿、气滞、气虚有痰。
结论:肥胖相关疾病涵盖内、外、妇科,症状错综复杂,病机与痰湿密切相关。
标签:肥胖;中医古籍;体质近年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35~64岁中年人群超重率为38.8%,肥胖率为20.2%[1]。
肥胖不仅影响健康,并能导致多种疾病。
《医宗金鉴》云:“人感受邪气难,一因其形藏不同,或从寒化,或从虚化,或从实化,故多端不齐也。
”即个体体质差异是导致不同疾病的主要因素。
因此,了解肥胖体质与疾病的相关性,对于针对肥胖人群开展疾病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题古代文献为基础,分析肥胖与疾病的相关性,以期对肥胖体质的认识及相关疾病的预防提供参考。
1 资料来源以《中华医典》(第5版)为检索源,检索与“肥胖”相关的古代文献。
《中华医典》是第一部对中医古籍进行全面系统整理而制成的大型系列电子光盘,汇集了中国历代主要中医著作,如《黄帝内经》、《丹溪心法》、《诸病源候论》、《景岳全书》、《普济方》、《傅青主女科》、《医学正传》等。
2 方法2.1 检索词依据《中医大辞典》(第2版)、《中华大辞典》、《中华字典》(第9版)、《古代汉语词典》、《说文解字》、《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康熙字典》,全面整理有关“肥胖”的别称,分别有“肥人”、“体肥”、“膏粱”、“体盛”、“盛人”。
将“肥胖”及以上别称作为检索词,分别键入《中华医典》,全面检索肥胖相关文献。
2.2 纳入标准①疾病或症状系由肥胖导致者;②疾病或症状因肥胖加重、转变、恶化者;病因病机与肥胖相关者。
肥胖与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肥胖与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与肥胖治疗。
今天有人希望谈谈肥胖的治疗方法。
所以就想思考一下《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治肥胖有什么对策和方法?
肥胖应该跟内伤腹满宿食有关系。
找了很多病名,感觉《金匮要略》中内伤腹满寒疝宿食可能跟肥胖有一定的关系。
去除掉寒疝和内伤寒邪的方子。
就剩下了大柴胡汤,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主要治疗腹满燥矢内结,也就是便秘的症状。
需要不存在虚证。
所以考虑用大柴胡汤之间肥胖可能会有一定的效果。
大柴胡汤治疗临床表现:
1.心下满痛着。
2.寒热口苦,目眩,耳聋。
呕而下利,胸痞而硬。
方子如下:
柴胡10g 黄芩6g 白芍6g 清半夏10g 生姜10g 大枣20g 枳实3g 大黄3g
仅供临床医师参考。
具体情况还需要根据临床具体辩证。
每个人体质不同,阴阳不同,所以不能一概而论。
如果自行服用出现副作用,责任自负。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与肥胖治疗。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与肥胖治疗。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与肥胖治疗。
中医对肥胖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肥胖的成因较复杂,多数学者认为肥胖与体质、年龄、饮食习惯、劳逸、情绪、遗传等因素有关。
中医学早在 2011 多年前就有记载,如《素问·通评虚实论》中说:"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灵枢·卫气失常篇》论及人体肥瘦时指出"人有肥,有膏、有肉",后世又有"肥人多痰而经阻气不运也","谷气胜元气,其人脂而不寿,元气胜谷气,其人瘦而寿","大抵素禀之盛,从无所苦,唯是湿痰颇多",以及"肥人多痰多湿,多气虚"之说。
这些论述对指导我们对肥胖的认识和辨证论治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肥胖与人之先天禀赋有关,这大抵与现代医学所指出的本病有遗传倾向相吻合,据沈阳、大连、北京三市调查 14321 名新生儿的肥胖发生率为 7.05%~16.6%。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对 800 例肥胖患者的病因分析,其中父母双方或一方有肥胖者达 29.63%,自幼肥胖者占 7.75%,这些都说明肥胖与遗传有关。
其次,与过食肥甘、膏梁厚味有关。
摄入精美而多,其有余部分化为膏脂,蓄积体内,则为"膏人"、"脂人"、"肥人"。
唐氏报告 90%和长征医院调查 13.75%的肥胖患者有喜食肉类、摄食过多。
长征医院调查产后肥胖占女性肥胖中 38.02%,可能与民间风俗产后要多进甜食及重视"坐月子"有关。
再次,久卧、久坐、活动过少,也是肥胖的重要原因。
《素问·宣明正气论》曰:"久卧伤气";《医学入门》也强调久卧久坐"尤伤人也"。
久卧、久坐,气虚、气郁,必使运化无力,输布失调,膏脂内聚,使人肥胖。
另外,外感湿邪,入里内蕴,侵袭脏腑和内伤七情,影响脏腑功能,也常为发生肥胖的因素。
脏腑之中以脾、肾、肝、胆与肥胖的关系密切。
从《石室秘录》二方看肥胖的中医辩证
从《石室秘录》二方看肥胖的中医辩证当今社会,物质生活丰富,举目四望,肥人益多,穷古人医籍,得方二首,以治肥胖,颇为合拍。
在古医籍中,很早就认识到由于体脂的不同,人的体形有几个类型,即膏人、肉人、脂人、众人(《灵枢▪卫气失常》),并且有些病的发生与体肥相关,称之为“膏梁之疾”(由营养过剩引起的疾病)。
但古代医籍中几乎没有直接陈述关于“肥胖”治法、方药的记载,直至明末清初傅山之遗著《石室秘录》(陈士铎整理)始有“肥治法论”认为“肥人多痰,乃气虚也。
虚则气不能行,故痰生之。
……盖火能生土,而土自生气,气足而痰自消,不治痰,正所以治痰也。
”(卷三▪肥治法)强调治法当补脾气,兼补命门之火,目的在于治痰。
并设两方:火土两培丹(人参三两,白术五两,茯苓二两,薏仁五两,芡实五两,熟地八两,山茱萸四两,北五味一两,杜仲三两,肉桂二两,砂仁五钱,益智仁一两,白芥子三两,橘红一两。
各为末,蜜为丸)。
补气消痰饮(人参三钱,白术五钱,茯苓三钱,熟地一两,山茱萸四钱,肉桂一钱,砂仁一钱,益智仁一钱,半夏一钱,陈皮五分,神曲一钱。
水煎服)。
此二方颇堪为法,其中有几个关键处不可忽视:其一,以温补脾肾为主,化痰为辅,取扶正即亦祛邪之意,但又并非不顾实邪,在其论中已作交代“必须补其气,而后带消其痰”,这是根据痰的成与消基于脾肾功能的弱与强而来,所谓:治病求因。
其二,补脾气,用四君而不用甘草,可见甘草之壅滞之性不利于运消痰湿有形之邪。
其三,补命门,重用熟地是重视命门之根基,于阴中求阳之意;补阳不取燥烈之品,唯推崇肉桂一味,原论强调“此方之佳,全在肉桂之妙,妙在补命门心包之火。
心包之火足,自能开胃以去痰;命门之火足,始能健脾以去湿。
况方中纯是补心补肾之味,肉桂于补药之中,行其地天之泰,水自归经,痰从何积。
”在此基础上,又遍览前贤书籍,对单纯肥胖治法有了一些心得,前一阶段治疗一例,颇见疗效,附图如下:上面的医案,由于药症相符,所以见效较快。
黄帝内经对肥胖的解释_概述及解释说明
黄帝内经对肥胖的解释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肥胖是当今社会一种普遍存在的健康问题,它不仅影响个人形象和心理状态,还与许多慢性疾病如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密切相关。
为了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并改善人类健康水平,医学界一直致力于对肥胖进行深入研究。
在这其中,《黄帝内经》作为中国古代传世的重要医学典籍,为我们提供了关于肥胖问题的独特解释和治疗观点。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首先对《黄帝内经》对于肥胖的解释进行全面而系统地概述。
接着,分析荟萃了《黄帝内经》关于肥胖定义、原因以及相关调理方法和建议的内容。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说明:阴阳失衡与肥胖关系以及五行学说与肥胖关系。
最后,我们将总结黄帝内经对肥胖问题的解释,并强调其在肥胖治疗中的指导作用。
同时,展望在未来有关黄帝内经对肥胖研究的发展方向。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黄帝内经》对于肥胖问题的解释和治疗观点,增强人们对这一传统医学典籍的认识。
同时,通过对阴阳失衡和五行学说与肥胖关系的解释说明,期望能够为现代医学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促进对肥胖问题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治疗。
2. 黄帝内经对肥胖的解释2.1 肥胖的定义和原因肥胖是指体重超过正常范围,脂肪组织积聚在身体各部位所造成的一种病理状态。
导致肥胖的原因主要包括饮食不当、缺乏运动、代谢异常、遗传因素等。
2.2 黄帝内经对肥胖的认识和观点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经典之一,它提出了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等重要理论。
对于肥胖问题,黄帝内经认为饮食不节、阳气亢盛、阴虚火旺等因素导致肥胖,并与阴阳失衡和五行相应关联。
2.3 黄帝内经中与肥胖相关的调理方法和建议根据黄帝内经中的理论,调理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饮食调理:饮食适量平衡,以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
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油腻食物。
- 运动调理:适当增加体力活动,促进新陈代谢,消耗脂肪。
如散步、瑜伽等运动方式。
- 药物调理:中药可以通过调节阴阳平衡、促进代谢等方式,辅助治疗肥胖。
肥胖的中医辩证理论...
肥胖的中医辩证理论...肥胖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以气虚痰湿偏盛为主要病机,导致体内膏脂堆积过多,体重超过标准。
历代医籍对肥胖病的论述非常多。
对肥胖病的最早记载见于《内经》,如《内经》中有“肥贵人”及“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描述。
在证候方面,《灵枢·逆顺肥瘦》记载,“广肩肉腋项,肉薄厚皮而黑色,唇临临然,其血黑以浊,其气涩以迟”。
《灵枢·卫气失常篇》根据人的皮肉气血的多少对肥胖进行分类,分为“有肥,有膏,有肉”三种证型,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对肥胖的分型即由此发展而来。
此外,《素问·奇病论》中有“食甘美而多肥也”,《素问·宣明五气论》有“久卧伤气,久坐伤肉”的记载,说明肥胖的发生与过食肥甘,先天禀赋,劳作运动太少等多种因素有关。
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认识到肥胖的病机还与气虚、痰湿、七情及地理环境等因素有关,如《景岳全书》认为肥人多气虚,《丹溪心法》《医门法律》认为肥人多痰湿。
在治疗方面,《丹溪心法·中湿》认为肥胖应从湿热及气虚两方面《石室秘录·痰病》认为治痰可徒去其湿,必须以补气为先,而佐以消痰之品。
此外,前人还认识到肥胖与其它多种病证有关,《内经》认识到肥胖可转化为消渴,还与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等多种疾病有关。
《女科切要》中指出,“肥白妇人,经闭而不通者,必是痰湿与脂膜壅塞之故也。
”现代医学的单纯性(体质性)肥胖病,继发性肥胖病(如继发于下丘脑、垂体病、胰岛病及甲低等的肥胖病),可参照本篇治疗。
病因病机肥胖多因年老体弱、过食肥甘、缺乏运动、久病正虚、情志所伤、先天禀赋等导致气虚痰湿瘀滞形成。
一、病因1.年老体弱肥胖的发生与年龄有关,40岁以后明显增高。
这是由于中年以后,人体的生理机能由盛转衰,脾的运化功能减退,又过食肥甘,运化不及,聚湿生痰,痰湿壅结;或肾虚不能化气行水,酿生水湿痰浊,故而肥胖。
中医学看肥胖医籍记载
中醫學看肥胖醫籍記載早在漢代以前,中醫書籍就有關於肥胖的記載,例如《內經》“年五十,體重,且目不聰明矣”和《素問‧奇病論》“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數食甘美而多肥也”。
此外,《備急千金要方》和《本草綱目》等也有輕身減肥的藥方或食療方法的記載。
病因與機理中醫認為導致肥胖的原因有以下幾點:●先天遺傳和體質因素,或受一些疾病的影響。
●平時暴飲暴食,過多進食煎炸油膩食品和甜食。
●久臥久坐,缺少運動。
●精神因素的影響。
以上因素主要影響脾胃和腎功能,導致脾腎氣虛,身體中水液和食物的代謝失去平衡,使身體產生的廢物包括水濕、痰濁、膏脂和瘀血等聚集體內,引起體重增加超過標準體重20%以上[1],形成肥胖。
證候特徵輕度肥胖一般沒有自覺症狀,但隨肥胖程度加重,逐漸表現為虛弱無力,頭昏目眩,行動不便,動則氣喘心悸,怕熱汗多,腰腿疼痛,甚至引起胸痹心痛、消渴及中風等合併症,嚴重危害健康。
肥胖證候可分實證及虛證。
虛證通常表現為肥胖臃腫、顏面或四肢浮腫、身體困重、畏寒肢冷、胸悶胃脹、神疲乏力或自汗氣喘等。
實證則通常表現為形盛體肥、多食、消穀善飢、腹脹滿、心煩易怒、頭暈或脹痛、面色暗紅、口乾口苦或便秘。
治則與治法肥胖的治療原則是根據不同的肥胖原因和症狀辨證論治,虛者補之、實者瀉之。
若屬於虛證,例如脾氣虛、腎陽虛等,要運用補脾益氣或溫補腎氣的方法,促進水液和食物的代謝平衡,消除產生廢物的根源。
若屬於實證,例如胃熱、痰濁內盛等,則要運用瀉法,消導通便、利水或祛痰等,袪除體內停聚的水濕、痰濁和多餘膏脂等,以減輕體重。
中醫可運用多種方法治療肥胖。
例如使用不同性味和功效的中藥相互配合、通過不同的取穴和施針手法進行針灸、使用不同的推拿手法或運用食療等。
預防與調理和西醫一樣,中醫亦十分重視通過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預防肥胖。
例如飲食有節、五味調和即飲食均衡,適度和持之以恆的身體鍛煉,以及保持心情平和等。
對肥胖者則主要透過以下方法輕身減肥:●提倡飲食清淡,多食蔬菜、水果、含豐富纖維、低糖、低脂和低鹽的食物。
(原创)从营卫理论谈肥胖病
(原创)从营卫理论谈肥胖病良方去疾、妙药养生、关爱自己,眷顾家人(原创)从营卫理论谈肥胖病世间杂事繁多,精于业者总受其扰,思虑多日,总想以原创文章剖析中医精华奉献于大家,虽有发布不律,唯求谅解。
二千年前《黄帝内经》对肥胖已进行分类,首见于《灵枢·卫气失常》。
原文曰:“人有脂,有膏,有肉。
黄帝日:别此奈何?伯高曰:腘肉坚,皮满者,脂。
腘肉不坚,皮缓者,膏。
皮肉不相离者,肉。
……膏者,多气而皮纵缓,故能纵腹垂腴。
肉者,身体容人。
脂者,其身收小”。
即把肥胖病者分为“脂人”、“膏人”、“肉人”等3种类型。
《灵枢识九针十二原》中谓:“中焦之气,蒸津液,化其精微,发泄于腠理,淖泽注于骨,补益脑髓,是津液注于三白六十五节,而渗灌于皮肤肌膝者也,溢于外则皮肉膏肥,余于内则膏言丰满,……膏者,神之油……膏即言其油,乃属于脾。
凡化为水皆是膏油发力以薰吸之,所谓脾主利水也谷化食者如此,……脂即膏也”。
可见,脂肪是正常中焦之气所化,溢于外则皮肉膏肥,余于内则膏言丰满,膏者,神之油!非是其他医家所说的肉痰。
且分类很明确,腘肉坚,皮满者,脂。
腘肉不坚,皮缓者,膏。
既然脂膏是中焦之气,蒸津液,精微所化,不能不谈到营卫之气。
《素问·痹论》:“营者,水谷之精气也。
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
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
《灵枢·本藏》:“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卫气充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即指皮肤的屏障防卫机能。
《素问·痹论》:“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膛”从上述论述来看,脂膏属于卫气,充皮肤、肥腠理。
《灵枢·营卫生会》黄帝问于歧伯曰:人焉受气?阴阳焉会?何气为营?何气为卫?营安从生?卫于焉会?老壮不同气,阴阳异位,愿闻其会。
歧伯答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气,以清者为营,浊者为卫。
中医理论对肥胖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理论对肥胖病因病机的认识摘要】从脏腑功能失调、痰浊瘀血的形成来共同认识肥胖发病的病因病机,从而辨证论治,预防肥胖引起的各种并发症。
【关键词】中医理论肥胖脾肾痰浊瘀血【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2-0321-02早在两千多年前,《内经》中就有“肉坚,皮满者,肥。
肉不坚,皮缓者,膏。
膏者,多气而皮纵缓,故能纵腹垂腴。
脂者,其身收小”的论述。
膏者、脂者,皆为肥胖之人。
《素问.痹论》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素问.生气通天论》说:“膏粱之变,足生大丁”,《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久卧伤气”。
古人认识到肥胖是由于先天禀赋因素、饮食不洁、过食肥甘、久坐少动、劳逸失调、情志失调有关。
而现代医学将肥胖与代谢综合征、高脂血症紧密联系在一起,认为肥胖就是体内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的堆积[1]。
很多学者都从不同角度做了独特的见解,综合各家学说,笔者颇有感触,将中医理论对肥胖病因病机的认识,做以下概述。
1、脏腑功能失调是肥胖形成的内因肺主气,为水之上源,主宣发肃降,敷布津液,下输膀胱。
若肺金受损,失其宣降,肺气停滞,不能布津,津液停滞而生痰。
脾主运化,位居中焦,后天之本,是津液输布的枢纽。
《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归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脾虚气弱,失其“游溢精气”和“散精”功能,津液输布异常,就会导致脂肪的堆积。
肾为先天之本,寄人体真阴真阳。
中医认为,“阳化气,阴成形”。
肾阳旺则有利于膏脂的布化,肾阴足有利于膏脂的贮藏。
如肾阳亏虚,津液不能蒸腾气化为人体所用,壅滞而成痰浊,肾阴不足,虚火灼津,炼液成痰。
痰滞血脉从而形成高脂血症。
中医藏象学说认为,肝主疏泄,条畅气机。
肝主疏泄的功能与全身气机的运行通畅密切相关。
沈金鳌曰:“肝和则气生,发育万物,为诸脏生化”。
肝为刚脏,主升发,健运中州,升降三焦,内至脏腑,外达肌腠。
基于文献的针灸治疗肥胖症规律研究
基于文献的针灸治疗肥胖症规律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基于文献的针灸治疗肥胖症的规律研究。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饮食习惯的改变,肥胖症已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
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在肥胖症的治疗中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
然而,针灸治疗肥胖症的方法和效果因个体差异、穴位选择、疗程设置等因素而异,因此需要系统地进行文献研究,以揭示针灸治疗肥胖症的规律。
本文首先对针灸治疗肥胖症的历史和现状进行梳理,概述针灸在肥胖症治疗中的应用情况。
然后,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文献,对针灸治疗肥胖症的穴位选择、刺激方法、疗程设置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归纳出针灸治疗肥胖症的一般规律和特点。
本文还将探讨针灸治疗肥胖症的机制,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针灸治疗肥胖症的临床应用提供更为明确和具体的指导,为肥胖症患者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
本文的研究也有助于推动针灸学的发展,为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结合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二、文献综述方法在《基于文献的针灸治疗肥胖症规律研究》中,我们采用了系统的文献综述方法,对针灸治疗肥胖症的现有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深入的分析。
具体而言,我们的文献综述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我们明确了研究的目的和范围,即探讨针灸治疗肥胖症的规律及其效果。
在此基础上,我们制定了详细的检索策略,利用各大电子数据库如PubMed、CNKI、万方等,以“针灸”“肥胖症”等关键词进行广泛检索,以确保覆盖尽可能多的相关文献。
我们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了严格的筛选和整理。
筛选标准包括文献类型(如随机对照试验、观察性研究等)、研究对象(如不同年龄段、不同肥胖程度的患者等)、治疗方法(如针灸的具体操作、频次等)以及研究质量(如样本量、统计方法等)。
经过初步筛选后,我们对符合条件的文献进行了详细的阅读和分析,提取了关键信息。
在提取信息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关注了针灸治疗肥胖症的效果指标(如体重减轻程度、体脂率变化等)、治疗方法的具体细节(如穴位选择、刺激方式等)以及可能的影响因素(如患者年龄、性别、肥胖程度等)。
《黄帝内经》对于肥胖认识浅析
以及 行为干预 ,但 由于其疗效多与患者本人 的生活 习惯 以及
治疗 的依从性 密切相关 [ = 3 ] , 效果 多不尽如人意 。中医学早在
导致身体水液输布失常 , 浸淫肌肤分 肉而成肥胖。 1 . 1 . 4 性格 因素, 是肥胖发 生的心理基础 另外 , 《 内经》 还认
识 到肥胖 与心理作 用有一定 的关 系。《 灵枢 ・ 逆顺肥瘦》言 :
“ 肥人也……其为人也 , 贪 于取 与。” 贪于取与者 , 不得 中和之 道。现在很多体重超重的肥胖 患者 ,主要是因为没有 自控能
《 黄帝 内经 》 ( 以下简称《 内经》 ) 时期 即有对 于“ 肥胖 ” 的认识 , 至今仍对临床具有指导价值 。 《 内经》 认为肥胖的病因与饮食 、 体质 、 年龄 以及性格因素有关 , 因过食 肥甘、 年老体弱 , 脾虚失 运, 以致气 血失 调 , 痰瘀 互阻 , 从而导致脏腑功 能失 衡引发肥 胖; 首次将肥胖主要分为“ 脂人” 、 “ 膏人 ” 、 “ 肉人 ” 三型为主 , 罹 患疾病亦有所 不同, 为后世防治肥胖奠定 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化功能不及 , 多余 的膏脂蓄积体 内, 从而导致肥胖的产生 【 4 ] 。
名老 中医蒲辅周认 为 : “ 能食 肌丰而胖 者 , 体强也 ; 若食 少而
肥者 , 非强 也 , 乃病痰也 , 肥人最 怕按之如 棉絮 , 多病 气虚 和
中风 。”
1 . 2 . 2 气血失调 以致肥胖
《 黄帝 内经》 认识到肥胖与人体 的
者, 所 以温分肉 , 充皮肤 , 肥腠理 , 司关合者 也 , 皮缓腹里 大者
黑色 , 面不平 , 圆头 , 广胸 , 小肩, 大腹 , 动手足” , 《 黄帝 内经》 认 为这两种类型的人容易患肥 胖。土型人属太 阴湿土 ,阳气容
浅谈《黄帝内经》关于肥胖病因的认识
浅谈《 黄帝内经》 关于肥胖病因的认识
肖 秋
摘 要:阐述《 黄帝内经》 有关肥胖的病因,为后世研究肥胖提供文献依据及为临床治疗及预防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黄帝内经;肥胖;病因
一、 引言
肥胖是多种原因导致体内膏脂堆积过多,体重异常增
至全球的一个影响健康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如何积极预
防及治疗是目前世界面临的重要难题。
参考文献:
[1] 张伯礼,薛博瑜.中医内科学( 第 2 版) [ M] .北京:人
民卫生出版社,2013:329-323.
[2] 罗光.国内外肥胖人数激增,成为生命健康重要的安
全隐患[ R] .北京:分析行业新闻,2018.
( 三) 劳逸失常
久卧久坐,久卧伤气则气虚,脾主肌肉,久坐伤肉则脾
虚,脾气虚弱,脾的运化功能失常,运化失司,水谷精微运化
失常,水湿内停,日久则形成肥胖。 再者久卧久坐使全身气
机不畅,影响气血运行,气血运行缓慢,气机郁滞,运化无力,
膏脂聚集,蕴积肌肤,发为肥胖。 《 素问·宣明五气论篇》 曰:
“ 久卧伤气,久坐伤肉。” 四肢肌肉筋脉及功能活动都依赖于
提供理论指导。
二、 肥胖的病因
( 一) 先天禀赋
体质是决定肥胖的一个重要因素。 《 灵枢·寿夭刚柔》
曰:“ 余闻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
阳,愿闻其方。” 《 灵枢·根结》 曰:“ 逆顺五体者,言人骨节之
大小,肉之坚脆,皮之厚薄,血之清浊,气之滑湿……” 这就说
明了个体差异与先天禀赋有关,禀赋有余,其人多肥,先天精
讨[ 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8,24(7) :894-895.
[6] 唐红珍,戴慎.《 黄帝内经》 对于肥胖认识浅析[ J] .广
中医关于“肥胖”的古医书论述摘抄
中医关于“肥胖”的古医书论述摘抄一、肥胖肥胖是以体重超过一定范围、形体肥胖为主症的疾病,可伴有头晕乏力、神疲懒言、少动气短等症状,是多种其他疾病发生的基础。
西医学中的单纯性(体质性)肥胖、代谢综合征等属于本病范畴,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二、关于“肥胖”的古医书论述摘抄1.《黄帝内经》最早系统地记载了肥胖病的病因病机及症状,并对肥胖进行了分类。
如《素问·通评虚实论》有“肥贵人”的描述。
《灵枢·卫气失常》根据皮肉气血的多少将肥胖分为“有脂”“有膏”“有肉”三种类型:“人有脂、有膏、有肉。
黄帝曰:别此奈何?伯高曰:䐃肉坚,皮满者脂。
䐃肉不坚,皮缓者膏。
皮肉不相离者肉。
”在病因方面,《素问·奇病论》记载“数食甘美而多肥”,《素问·异法方宜论》记载“西方者其民华食而脂肥”,已发现肥胖的发生与过食肥甘、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
除此之外,《黄帝内经》还认识到肥胖可转化为消渴,与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等多种疾病有关。
2.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云“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发现肥胖者易于发生骨的病变。
3.金·李东垣《脾胃论·脾胃胜衰论》云:“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脾胃俱虚,则不能食而瘦。
或少食而肥,虽肥而四肢不举,盖脾实而邪气盛也。
”指出了脾胃功能与肥胖之间的密切联系。
4.元·朱丹溪《丹溪心法·中湿》云:“凡肥人沉困怠情,是湿热,宜苍术、茯苓、滑石;凡肥白之人沉困怠惰,是气虚,宜二术、人参、半夏、草果、厚朴、芍药。
”认为肥胖应从湿热、气虚两方面论治。
5.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非风》记载了肥人多气虚、多痰湿,易致气道不利,故多非风之证。
清·陈士铎《石室秘录·肥治法》认为“肥人多痰,乃气虚也”,提出治痰须补气兼消痰,并补命火,使气足则痰消。
6.《丹溪心法·中湿》:“凡肥人,沉困怠惰,是湿热,宜苍术、茯苓、滑石。
《王氏医存》论肥胖
王 氏认 为肥胖 之 人 , 由于 幼年皮 紧 内实 , 成年 以后 脉 多沉细 。临床若 只见 脉 不 见证 侯 就 以 虚论 治 , 往 往 错误 百 出 。肥 胖 正 常 情 况下 右 关 脉 盛 , 食 易 饥 。若 能 见 滑数 , 乃热 盛生 痰 , 胃中燥 热所致 。 属
我们 目前 临 证 , 胖 确有 气 虚 , 也 不尽 然 , 肥 但 往往 以实 证多 见 , 也可 虚 实 夹 杂 , 可 以 脉 沉 细概 论 为虚 , 不 也 可从 证舍 脉 。
揣摩 , 略有 所悟 , 述 如下 以共享 。 赘
1 肥胖 脉 多沉 细并 非是 虚 历代 医 家多认 为 肥胖人 在疾 病发 生 、 发展 过程 , 除
呆 、 恶等 胃失 和 降 表 现 。笔 者结 合 王 氏论 述 认 为 多 呕 食 肥 甘 , 逸少 动 是肥胖 形 成 的基 本 因素 , 好 痰湿 内聚是 基本病 机 , 而病 之 根本 仍在脾 胃功 能 失调 , 饮食 精微 不 能化气 生 血 , 水液 不能 转化 为津 液 , 而 变为痰 湿 浊物 反
S 肥胖 治疗 宜 忌
“ 胖之 痰 大半 因 湿 ” “ 不 病 则 津 液 为脂 膏 , 肥 ,盖 病
则 作湿酿 痰 也 。 , 胖之痰 是 由湿 与积 致 , ”肥 而非风 非 火 所 致 ; 胖 之痰 可致 其发 颤 、 跌 、 肥 失 肉栗 舌强 、 身不 能 动 等 。痰还 可兼 郁 热 , 瘀 而 痛肿 , 可兼 塞滞 , 注 而 上 也 下 痿软。
陈修 园有 “ 为生 痰 之 源 , 为 贮 痰 之 器 ” 脾 肺 ,即肺 病停痰 , 浊 阻肺 , 单 纯 是 肺本 身病 变 , 其 根 源 多 痰 不 而 是 因脾气 虚不 能 运化 水 湿 , 湿停 聚 于肺 而发 病 。这 水
浅论《黄帝内经》对中医治疗肥胖的指导与探讨
浅论《黄帝内经》对中医治疗肥胖的指导与探讨发表时间:2018-02-06T14:08:27.100Z 来源:《航空军医》2017年24期作者:杨童1 高天舒2(通讯作者)[导读] 与现代医学对肥胖的分型分类及治疗进行了粗浅的分析归纳,望对广大临床工作者在认识肥胖这一疾病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1 辽宁中医药大学;2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摘要:祖国医学对肥胖的认识始于《黄帝内经》,后世医家对此也有论述,多散见于临床各病案中。
结合《内经》及现代医学对肥胖的认识,本文从肥胖的分类、病因病机、治疗等方面对肥胖的中医理论进行了简单的总结。
关键词:肥胖;黄帝内经;肥胖的分类;病因病机;学术探讨肥胖症是一种由多因素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并认为是2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和多种癌症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肥胖已成为全球性的流行病和各种代谢性疾病的培养基。
过度的肥胖不但有损机体健康,还会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
肥胖除了所带来的危害身心健康的问题,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和社会负担的加重也是同样沉重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饮食方式等方面的改变,肥胖症的发病率不断增长。
[1]但是关于肥胖的治疗现在却似乎进入百家争鸣,各执其说的状态。
现代医学多推崇以手术结合药物治疗为主,配合心理学及行为学的干预,辅助选择饮食控制运动疗法进行治疗,但由于患者自身依从性、治疗效果等各方面的原因,减重效果常不如人意。
所以如何防治肥胖逐渐成为当下研究热门。
[2-3]祖国医学对肥胖的认识始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内经》认为肥胖的起病多与饮食、脏腑功能及体质相关;肥胖的分型主要以“脂人”、“膏人”、“肉人”等3型为主;肥胖的病机与气血、痰浊及瘀血等有关;肥人易患中风,用药以厚为宜、针刺宜深宜久;并且初步指出肥人的心理特点。
上述认识体现出中医防治肥胖病具有明显特色和疗效优势。
[4]本文试图就《内经》对肥胖的认识结合现代医学对肥胖的新研究作以下探讨:1.肥胖的分类所谓“肤革充盈,人之肥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金项目: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计划项目(2014189);河北省科技计划项目(14397705D)。
作者简介:周正(1994-),男,汉族,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中医妇科学古代文献研究。
E-mail:783967922@qq com通信作者:赵舒(1979-),女,汉族,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医妇科学古代文献研究。
E-mail:shuzhao@yeah net
基于古代文献探讨肥胖与疾病相关性
周 正 郭 洁 刘培枝 喇孝瑾 白素芬 赵 舒
华北理工大学中医学院,河北 唐山 063200
【摘 要】 目的:以中医古代文献为基础,分析肥胖体质与疾病的相关性。
方法:通过《中华医典》检索古代医籍中与“肥胖”相关文献,借助MicrosoftExcel2010整理文献,并对肥胖体质相关疾病、症状、病机进行统计。
结果:肥胖所致疾病居前三位的是中风、月经病、痛风(痹证)、带下;肥胖相关症状5种,分别为沉困怠惰、腹中窄狭(进食困难)、目痛、声喑、大小便不通;肥胖致病相关病机19种,其中居前3位的是痰湿、气滞、气虚有痰。
结论:肥胖相关疾病涵盖内、外、妇科,症状错综复杂,病机与痰湿密切相关。
【关键词】 肥胖;中医古籍;体质
【中图分类号】R589 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8)03-0026-02
近年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35~64岁中年
人群超重率为38 8%,肥胖率为20 2%[1]。
肥胖
不仅影响健康,并能导致多种疾病。
《医宗金鉴》云:“人感受邪气难,一因其形藏不同,或从寒化,或从虚化,或从实化,故多端不齐也。
”即个体体质差异是导致不同疾病的主要因素。
因此,了解肥胖体质与疾病的相关性,对于针对肥胖人群开展疾病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题古代文献为基础,分析肥胖与疾病的相关性,以期对肥胖体质的认识及相关疾病的预防提供参考。
1 资料来源
以《中华医典》(第5版)为检索源,检索与“肥胖”相关的古代文献。
《中华医典》是第一部对中医古籍进行全面系统整理而制成的大型系列电子光盘,汇集了中国历代主要中医著作,如《黄帝内经》、《丹溪心法》、《诸病源候论》、《景岳全书》、《普济方》、《傅青主女科》、《医学正传》等。
2 方法
2 1 检索词 依据《中医大辞典》(第2版)、《中华大辞典》、《中华字典》(第9版)、《古代汉语词典》、《说文解字》、《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康熙字典》,全面整理有关“肥胖”的别称,分别有“肥人”、“体肥”、“膏粱”、“体盛”、“盛
人”。
将“肥胖”及以上别称作为检索词,分别键入《中华医典》,全面检索肥胖相关文献。
2 2 纳入标准 ①疾病或症状系由肥胖导致者;②疾病或症状因肥胖加重、转变、恶化者;病因
病机与肥胖相关者。
2 3 排除标准 ①文献内容重复出现者;②论述内容与疾病无关者。
2 4 文献整理
2 4 1 病名规范化 中医古籍所载疾病存在异名现象,参考《中医证病名大辞典》、《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等著作,对文献所载疾病名称进行统一规范化处理,如中风和类中、偏枯症统一为中风;外疡和疮疡统一为疮疡。
此外,将月经不调、经闭、月经先期等以月经紊乱为主的疾病统一为月经病。
2 4 2 统计学方法 运用MicrosoftExcel2010对文献进行整理,并进行频次统计。
3 结果
检索所得文献533条,经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后,最终文献364条。
根据文献记载的疾病要素,可将其分为3类:①肥胖所致相关疾病(文献已载病名,或通过症状记述可明确病名者);②肥胖所致相关症状(文献未提及病名,凭记载症状尚无法判断病名者);③肥胖致病相关病因病机。
3 1 肥胖所致相关疾病 共289条文献,包含疾病76种。
其中出现次数大于6次的疾病有11种,居前3位的分别是中风(11 76%)、月经病(6 92%)、痹证(5 19%)、带下(5 19%)。
累计频率50%以上且相对频率由小到大的疾病依次为痈疡、腹痛、痿证、疮疡、喘证、眩晕、不孕、带下、痹证、月经病、中风。
详见表1。
表1 肥胖所致相关疾病
病名频次频率/%
相对
频率/%
累计
频率/%
中风3411 7629 57100
月经病206 9217 3988 24
痹证155 1913 0481 32
带下155 1913 0476 13
不孕134 5011 3070 94
眩晕124 1510 4366 44
喘证93 117 8362 29
疮疡82 777 0059 18
痿证82 777 0056 41
腹痛82 777 0053 64
痈疡82 777 0050 87
3 2 肥胖所致相关症状 有41条文献未载疾病名称,所记症状尚无法判断疾病类型,单独整理为肥胖所致相关症状。
其包含症状20种,出现次数≥3次的症状5种,分别为沉困怠惰、腹中窄狭(进食困难)、目痛、声喑、大小便不通。
详见表2。
表2 肥胖所致相关症状
症状频次频率/%
相对
频率/%
累计
频率/%
沉困怠惰512 204 35100
腹中窄狭
(进食困难)
512 204 3587 80目痛49 763 4875 60
声喑49 763 4865 84大小便
不通
37 322 6156 08
3 3 肥胖致病相关病因病机 有34条文献论述肥胖致病的相关病机,共包括病机19种,其中居前3位的是痰湿、气滞、气虚有痰。
详见表3。
表3 肥胖致病相关病因病机
病机频次频率/%
相对
频率/%
累计
频率/%
痰湿823 536 96100气滞514 714 3576 47气虚有痰411 763 4861 76脾胃不和25 881 7450 004 讨论
4 1 肥胖相关疾病 通过古代文献整理发现,肥胖相关疾病种类较多,内、外、妇科均有涉及。
内科病包括中风、眩晕、痹证、痿证、喘证、腹痛;外科病包括疮痒、痈疡;妇科病涉及月经病、带下和不孕。
体质决定疾病的易感性。
正如《灵枢·刺节真邪》云:“虚邪之中人也……阳盛则为热,阴盛则为寒”,虽同时受邪发病,但由于体质不同,病证就有寒热的区别。
肥胖体质者多为脾虚湿困之人,既有脾阳不足之虚,又有痰湿困阻之实。
痰湿阻肺则患喘;风痰上扰则眩晕;痰阻经络则中风、痿痹,痰阻气滞则腹痛;痰湿浸渍则患疮痈;痰阻冲任则月事不调、难以受胎;痰湿下注则致带下过多。
肥胖涉及疾病广而多,其源则是其脾虚痰湿之体质,脾虚为本,痰湿变乱而生诸病。
4 2 肥胖相关症状 在整理古代文献的过程中发现,一部分文献没有记述病名,且通过症状描述尚不能明确疾病类型,暂将症状单独整理以供详查。
其中以沉困怠惰、腹中窄狭(进食困难)、目痛、声喑、大小便不通出现频次较多。
沉困怠惰为脾虚湿困的典型表现。
腹中窄狭为自觉症状,影响进食。
《丹溪心法》云:“若肥人自觉腹中窄狭,乃是湿痰流灌脏腑、不升降。
”《医林绳墨》曰:“饮食不进,而腹中窄狭者……肠胃空虚不能健运,有致膈蓄稠痰,胃纳邪气,以致饮食不进。
”可见腹中窄狭多为痰湿阻滞所致。
此外,痰阻清窍则目痛、声喑;痰阻下焦则致便不通利。
以上症状虽部位不一、表现错综,但均与痰湿相关。
4 3 肥胖相关病机 古代文献中肥胖致病相关病机主要为痰湿、气滞和气虚有痰。
《医学实在易》云:“大抵素禀之盛,从无所苦,惟是湿痰颇多。
”《张氏医通》云:“膏粱过厚之人,每多痰。
”痰湿内蕴,或内阻而气滞,或困脾而气虚,均为致病之由,亦是肥胖相关疾病与症状调治之本。
本研究以古代文献为基础分析肥胖体质与疾病相关性,结果提示肥胖相关疾病涵盖内、外、妇科,病状复杂,病机与痰湿密切相关。
以期相关研究结果为肥胖人群开展防病治病提供临床参考。
参考文献
[1]王增武,郝光,王馨,等.我国中年人群超重/肥胖现况及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分析[J].中华流行病
学杂志,2014,35(4):354-358.
(收稿日期:2017-12-20 编辑:程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