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第一学期化学要点笔记整理
九年级上册化学重点知识笔记
九年级上册化学重点知识笔记一、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的。
物质的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质的分类:纯净物和混合物。
酸、碱、盐的定义和性质。
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和判断。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二、元素及化合物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空气的组成及其主要成分的作用。
水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及其化合物的制备和性质。
常见的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常见的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常见物质的制取、分离和提纯方法。
三、化学实验常见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实验基本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常见物质的制备和性质实验。
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处理方法。
实验安全知识和事故处理方法。
四、化学计算化学式的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元素质量比、元素质量分数等。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关系、反应速率等。
溶液的计算: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稀释和浓缩等。
化学反应的计算: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关系、反应速率等。
五、化学与社会生活化学与环境保护: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及其防治措施。
化学与健康:营养均衡、食品安全、合理用药等。
化学与能源:化石燃料的使用和消耗,新能源的开发和应用等。
化学与材料:常见材料及其性质和用途,新型材料的发展和应用等。
化学与科技:化学在科技领域中的应用和发展趋势等。
六、实验探究与活动实践通过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通过实践活动了解化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培养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七、化学史与化学文化了解化学发展的历程和重要事件,认识化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了解化学家的贡献和成就,学习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
了解化学与文化的关系,认识化学在文化传承和发展中的作用。
初三上学期化学知识点总结(通用11篇)
初三上学期化学知识点总结第1篇二氧化碳的性质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可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大。
加压降温易变为固体“干冰用途:灭火,温室里作肥料,干冰用于致冷和人工降雨,化工原料2.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①跟水反应:二氧化碳通入水中生成碳酸CO2+H2O=H2CO3二氧化碳通入紫色xxx试液,xxx试液变红色;加热又变为紫色②跟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用澄清的石灰水鉴定CO2)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CO2+Ca(OH)2=CaCO3↓+H2O现象:有白色沉淀生成(或: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跟氢氧化钠反应:CO2+2NaOH=Na2CO3+H2O(无明显现象)③通常情况下,CO2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
初三上学期化学知识点总结第2篇化学知识中一些复杂抽象和难以理解的知识内容比较枯燥无味,如果一味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不仅记不住,而且忘得快。
兴趣是增强记忆力的窍门,为了提高学生兴趣,把无趣变成有趣,把无味变成有味,在教学中把这些枯燥无味的知识编成顺口溜或谱成歌曲或谐音,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学生记忆。
如对H2和CO还原CuO实验操作,可概括为“气体早出晚归,酒精灯迟到早退。
前者颠倒要爆炸,后者颠倒要氧化。
”又如盐在水中溶解性可概括为:“钾、钠、铵、盐都可溶,硝酸盐见水永无踪,盐酸盐不溶银亚汞,硫酸盐不溶铅和钡”。
另外,对化学反应类型:“多变一”是化合反应,“一变多”是分解反应。
对化学方程式书写:“左边反应物,右边生成物,写好化学式,选数来配平,中间连等号初中化学,条件须注有,冒气生沉淀,箭头来表明”。
可举的例子还有很多,这样既增强记忆效果又不易忘记。
初三上学期化学知识点总结第3篇纯净物和混合物1、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纯净”是相对的,绝对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只要杂质含量低,不至于对生产和科学研究产生影响的物质就是纯净物。
2、混合物: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性质。
九上化学知识点笔记
九上化学知识点笔记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及其转化的科学。
在九年级化学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重要的化学知识点。
下面是对这些知识点的详细笔记。
一、物质的分类1. 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是由单一种类的物质组成,具有固定的化学组成和一定的性质。
-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具有可变的化学组成和性质。
2. 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是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纯净物,不能通过化学方法分解成其他物质。
-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的原子按照一定的比例结合而成的纯净物。
二、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1. 原子的组成- 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
- 电子围绕在原子核外部,带负电荷。
2. 原子的相对质量和电荷- 原子的相对质量主要由质子和中子决定。
- 质子的质量为1,电子的质量可以忽略不计。
- 质子和电子的数量相等时,原子带电量为零。
3. 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是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和元素性质进行排列的表格。
- 元素周期表中的水平行称为周期,垂直列称为族。
- 元素周期表可以通过元素的原子序数,了解元素的重要性质和特征。
三、化学反应1. 反应物和生成物- 化学反应是指物质发生变化,原有物质消失,新物质产生的过程。
- 反应物是参与反应的原始物质,生成物是反应后得到的物质。
2. 反应的表达式- 反应式用化学符号和系数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和数量。
- 在平衡反应式时,需要保持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原子的数量平衡。
3. 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 合成反应:两个或多个物质结合形成一个新的物质。
- 分解反应:一个物质在化学反应中分解成两个或多个物质。
- 双替反应:两个物质之间的阳离子和阴离子交换,生成两个新的物质。
- 氧化还原反应:涉及到电子的转移过程。
四、酸碱中和反应1. 酸和碱的定义- 酸是指能够产生氢离子(H+)的物质。
- 碱是指能够产生氢氧根离子(OH-)的物质。
2. 中和反应- 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称为中和反应。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笔记优秀5篇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归纳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笔记优秀5篇九年级化学知识点归纳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笔记篇一1、溶液(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注意: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为蓝色;feso4溶液为浅绿色;fe2(so4)3溶液为黄色);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c、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2、溶液的组成:溶质和溶剂,溶质可以有多种,溶剂只能有一种。
溶质和溶剂的判断:①液态的为溶剂,固态或气态的为溶质;②都为液态时量多的为溶剂,量少的为溶质;③有水时,水一定是溶剂,其它的为溶质;④不知道量的多少时可以根据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前面的为溶质,后面的为溶剂。
3、乳浊液:不溶性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
4、乳化:由于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使本来不能混合到一起的两种液体能够混到一起的现象称为乳化现象,具有乳化作用的表面活性剂称为乳化剂。
5、悬浊液: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悬浊液。
6、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判断方法: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继续溶解。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溶液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7、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① 溶解的过程:a、扩散吸热;b、水合放热;两个过程共同决定溶解时是吸热还是放热;②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③溶解放热: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④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
九上化学知识点笔记
九上化学知识点笔记一、酸、碱、盐的组成酸是由氢元素和酸根组成的化合物如:硫酸(H2SO4)、盐酸(HCl)、硝(HNO3)碱是由金属元素和氢氧根组成的化合物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氨水(NH3·H2O)盐是由金属元素元素(或铵根)和酸根组成的化合物如:氯化钠、碳酸钠酸、碱、盐的水溶液可以导电(原因:溶于水时离解形成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二、酸(1)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2)金属+酸→盐+氢气(3)碱性氧化物+酸→盐+水(4)碱+酸→盐+水(5)盐+酸→另一种盐+另一种酸(产物符合复分解条件)三、碱1、碱的通性(具有通性的原因:离解时所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 (1)碱溶液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2)酸性氧化物+碱→盐+水(3)酸+碱→盐+水(4)盐+碱→另一种盐+另一种碱(反应物均可溶,产物符合复分解条件)注:①常见沉淀:AgCl↓BaSO4↓Cu(OH)2↓Fe(OH)3↓Mg(OH)2↓BaCO3↓CaCO3↓②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当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有气体或有水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可以发生。
四、分子、元素1、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2、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3、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4、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5、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6、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7、镁离子和镁原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8、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
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
9、决定元素的种类是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10、空气是由几种单质和几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
11、石油、煤、天然气都是混合物。
12、溶液都是混合物。
例如:稀硫酸、食盐水、石灰水等。
初三化学笔记整理
二、元素 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2、元素的种类和分布
地壳:氧,硅,铝,铁 人体:氧,碳,氢,氮,钙 大气:氮,氧 宇宙:氢,氦 有毒:铅,镉,汞 缺铁性贫血,缺碘甲状腺肿大,缺钙骨殖疏松,缺锌智力低下,缺磷大脑发育不良
不能用手接触药品 点燃气体前先要验纯 着小火用湿布/沙土覆盖 滴瓶内胶头滴管不可洗 三、伤害处理 割伤:酒精棉球→红药水 烫烧伤:75%酒精→蓝油烃 化学灼伤
浓酸:干抹布轻轻拭干→大量水冲洗→涂上 3%~5%小苏打(碱性) 碱:大量水冲洗→2%硼酸、醋酸(弱酸性) 眼:蒸馏水→5%小苏打 四、实验操作 1、仪器加热 直接: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垫石棉网:烧杯、烧瓶、锥形瓶 2、过滤
锰酸钾可溶,二氧化锰难溶 实验四
现象:固体溶解,放出大量热 文字表达式:氧化钙+水→氢氧化钙 化学反应式:CaO+H2O→Ca(OH)2
1.3 物质的提纯 一、物质的分类 1、混合物——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体系(例如:空气、海水) 2、纯净物——只有一种物质的物质体系(例如:蒸馏水、氧气)
化学方程式 催化剂:改变(加快)反应速度,以循环方式参与反应 特点:选择性、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化学性质不变(物理性质可能变) 实验装置 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铁夹夹在离管口三分之一处 药品尽可能平铺在管底,增大受热面积
实验二 步骤:取一支试管,放入少量大理石碎块,逐滴滴入盐酸溶液。 现象:大理石表面产生大量气泡,大理石逐渐溶解。 文字表达式:碳酸钙+盐酸→二氧化碳+水+氯化钙 化学反应式(复分解反应)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整理人教版课堂笔记详细(18页,编辑好,可直接打印)
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物理变化(1)定义: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物质的形状和状态发生改变)(2)举例:玻璃碎了、水结成冰、酒精挥发、冰雪融化、石蜡熔化、干冰升华、气球爆炸、铁水铸成铁锅。
2.化学变化(1)定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2)举例:铁生锈、食物腐败、燃料燃烧、爆竹爆炸、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3)伴随现象:发光、放热、吸热,颜色改变、生成气体、生成沉淀等(不能作为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3.联系: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一定伴随物理变化,物理变化的同时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4.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5.注:(1)所有燃烧都是化学变化。
(2)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3)伴随发光、放热、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电灯通电发光。
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1.物理性质(1)定义: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由感官感知或由仪器测定)(2)举例:通常状况下,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酒精易挥发;包括: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吸附性、2.化学性质(1)定义: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2)举例: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木材能燃烧、包括: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酸性、碱性3.注:描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会用“是”、“会”、“能”、“容易”、“可以”等这些字眼。
4.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通常状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能支持燃烧。
将带火星的小木条伸入氧气中,小木条复燃。
通常状况下,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
将燃着的小木条伸入二氧化碳集气瓶中,小木条熄灭。
区别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方法:(1)向两瓶气体中分别滴加澄清石灰水,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二氧化碳,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氧气。
(2)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两瓶气体,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得更旺的是氧气,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是二氧化碳。
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笔记整理
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笔记整理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笔记整理漫长的学习生涯中,大家都没少背知识点吧?知识点有时候特指教科书上或考试的知识。
掌握知识点是我们提高成绩的关键!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笔记整理,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笔记整理1用CO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步骤“一通、二点、三灭、四停、五处理”:“一通”先通氢气;“二点”后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三灭”实验完毕后,先熄灭酒精灯;“四停”等到室温时再停止通氢气;“五处理”处理尾气,防止CO污染环境。
氧气的制取(1)工业制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法,利用空气中氧气和氮气的沸点不同,此变化属于物理变化.(2)实验室制取氧气原理:固固加热:(化学方程式)2KClO3MnO22KCl+3O2↑、2KMnO4△K2MnO4+MnO2+O2↑固液不加热:2H2O2MnO22H2O+O2↑(3)发生装置收集装置:排水集气法,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向上排空气法,因为氧气密度比空气大。
(4)操作步骤和注意点: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破裂。
②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③排水法收集时,待气泡均匀连续时再收集;④实验结束时,先移开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吸引起试管破裂。
(5)氧气的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氧气的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证明已满。
元素1.化学元素就是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元素符号书写原则: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3.元素化合价口诀正一钾钠银氢氨,正二钙铜镁钡锌,铝三硅四磷正五,氯常负一氧负二,铁变二三碳二四,硝酸盐酸根负一,碳酸硫酸根负二,二四六硫均齐全。
方程式质量守恒定律:1.镁在空气中燃烧:2Mg+O2点燃2MgO2.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Fe+CuSO4===FeSO4+Cu3.氢气还原氧化铜:H2+CuO加热Cu+H2O4.镁还原氧化铜:Mg+CuO加热Cu+MgO金属与氧气反应:1.镁在空气中燃烧:2Mg+O2点燃2MgO2.铁在氧气中燃烧:3Fe+2O2点燃Fe3O43.铜在空气中受热:2Cu+O2加热2CuO4.铝在空气中形成氧化膜:4Al+3O2=2Al2O3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笔记整理21、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是分子、原子、离子。
初三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6篇
初三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6篇第1篇示例:初三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初三上册化学主要内容涉及到物质的结构、性质和变化等方面,是学生们接触到的化学知识的基础。
下面就对初三上册化学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部分知识。
一、物质的分类1. 物质的分类:物质可以分为元素和化合物两大类。
元素是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纯净物质,例如金属、非金属等;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按照一定的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例如水、盐等。
2. 混合物和化合物的区别: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在一起而形成的物质,可以通过物理手段分离,不改变物质的化学性质;而化合物是由化学元素按照一定的比例组成的物质,其成分固定,具有独特的化学性质。
二、物质的分子结构1. 原子和分子的概念: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而分子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原子以共价键连接在一起构成的化学单位。
2. 元素的性质和分子结构:不同元素的原子数目、种类和排列方式不同,因此具有不同的性质。
例如氧气是由两个氧原子(O2分子)组成,具有支持燃烧的性质。
三、物质的性质和变化1.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质的物理性质是通过观察、测量等手段获得的,如颜色、硬度、熔点等;物质的化学性质是通过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而表现出来的特征,例如酸碱性、氧化性等。
2. 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质的物理变化是指在不改变物质化学组成的条件下发生的变化,如物态变化;而物质的化学变化是指物质的化学组成发生变化的过程,如燃烧、酸碱反应等。
四、常见化学反应1. 酸碱中和反应:酸和碱在适当的条件下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
如盐酸和氢氧化钠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
2.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指氧化剂与还原剂之间的电子转移过程。
例如铁和氧气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铁。
3. 燃烧反应:燃烧是指物质与氧气发生快速氧化反应,释放大量热能。
如木材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初三化学上册重点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上册重点知识点总结化学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很重要的学科。
学好化学需要牢固掌握一些基础的知识点和重点概念。
以下是初三化学上册的重点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学好化学。
一、物质的性质和变化1. 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质量、颜色、硬度、导电性、导热性等- 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质的分类:纯物质和混合物2. 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质的变化过程和变化类型- 物质的守恒性原理:质量守恒定律、恒量比定律3. 物质的分离纯化- 物质的分离方法:过滤、蒸发、结晶、浸出、蒸馏等- 物质的纯化方法:重结晶、洗涤等二、常见元素和化合物1. 常见元素- 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 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性质和特点- 元素符号的命名规则2. 化合物的组成和表达- 化合物的组成:元素符号和下标- 化合物的表达:元素的符号和种类- 化合物的命名: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名称和后缀3. 常见化合物- 水、二氧化碳等常见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氨、溴化物等常见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三、化学方程式和化学计算1. 化学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的常见符号和约定- 平衡化学方程式的特点和原则2. 化学计算- 物质的摩尔质量和摩尔- 物质的质量、摩尔和体积之间的关系- 反应物的摩尔比和摩尔体积之间的关系四、分子结构和化学键1. 分子结构- 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分子的分子结构- 原子的电子层、电子壳和价电子- 分子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和分子式表示法2. 化学键- 化学键的定义和特点- 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的特点和性质- 共价键的极性和分子极性五、常见物质的性质和应用1. 酸、碱和盐- 酸、碱和盐的定义和性质- 酸碱中和反应和盐的生成- 酸、碱和盐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2. 氧气和氢气- 氧气和氢气的性质、制取和用途- 氧气和氢气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3. 碳和有机化合物- 碳的性质和特点- 有机化合物的组成和分类- 有机化合物在生活中的应用和环境保护六、常见实验操作和技巧1. 实验器材和仪器的使用- 常见实验器材的名称、用途和规格- 常见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2. 常见实验操作和技巧- 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和安全注意事项- 实验中的操作步骤和技巧- 实验后的数据记录和实验总结以上是初三化学上册的重点知识点总结,涵盖了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常见元素和化合物、化学方程式和化学计算、分子结构和化学键、常见物质的性质和应用、常见实验操作和技巧等方面的内容。
九年级上册化学笔记归纳(人教版)
九年级上册化学笔记归纳(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笔记(人教版)一、走进化学世界。
1. 化学的概念。
- 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就像一个超级侦探,专门探究物质的各种小秘密。
2.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 物理变化。
- 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例如,水变成冰,只是状态变了,从液态变成固态,本质还是水,就像一个人换了身衣服,但还是那个人。
常见的物理变化有三态变化(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转换)、形状改变(比如把铁丝弯曲)等。
- 化学变化。
- 概念: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像铁生锈,铁和空气中的氧气、水等发生反应,变成了铁锈,这铁锈可就不是铁了,就好比孙悟空变成了房子,完全是另外一个东西了。
化学变化常常伴随着一些现象,比如发光、发热(像燃烧)、变色(如铁生锈变成红棕色)、产生气体(碳酸盐和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生成沉淀(如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
- 两者的区别和联系。
- 区别:看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这是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关键。
- 联系:化学变化中一定有物理变化,因为化学变化过程中物质的状态、形状等可能会先发生物理变化;但是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水变成冰可没有产生新物质哦。
3. 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 物理性质。
- 概念: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比如颜色(铁是银白色的)、状态(氧气是气态的)、气味(氨气有刺激性气味)、熔点(冰的熔点是0℃)、沸点(水的沸点是100℃)、硬度(金刚石硬度很大)、密度(铁的密度比水大)等。
这些性质就像人的外貌特征一样,一眼就能看出来或者简单测量一下就知道了。
- 化学性质。
- 概念: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可燃性(氢气能燃烧)、助燃性(氧气能支持燃烧)、氧化性(氧气有氧化性)、还原性(一氧化碳有还原性)、酸碱性(盐酸呈酸性,氢氧化钠呈碱性)等。
化学性质就像人的内在性格,只有在发生某些事情(化学变化)的时候才能体现出来。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全,已整理)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学科。
2、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
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3、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色、味、态、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挥发等。
化学性质:需要经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4、蜡烛及其燃烧现象的探究蜡烛火焰分为三层:外焰(温度最高)、内焰、焰心(温度最低)蜡烛的燃烧既是物理变化又是化学变化。
蜡烛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如何验证蜡烛燃烧后的产物?将干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燃烧后的火焰上方,烧杯内壁有水雾,说明蜡烛燃烧有水生成。
将烧杯倒转过来,注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有二氧化碳生成。
蜡烛熄灭时有何现象发生?有白烟生成,白烟为石蜡的固体小颗粒,能燃烧并引燃蜡烛。
5、人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相同点:都有水、氧气、二氧化碳不同点:吸入气体:氧气多呼出气体:二氧化碳、水多试管烧杯酒精灯漏斗滴管集气瓶水槽铁架台氧气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木条燃烧越旺,说明氧气越充足。
二氧化碳可以使燃着的木条熄灭。
6、各种常见仪器:(1)固体药品的取用:①存放:广口瓶。
②取用:粉状药品—药匙或纸槽(一倾二送三直立)块状—镊子(一横二放三慢滑)(2)液体药品的取用:①存放:细口瓶。
②取用:瓶塞倒放;标签朝手心;口对口紧挨着慢倒;试管略倾斜细口瓶的塞子为什么要倒放在桌子上?防止药液腐蚀桌面;防止瓶塞被污染。
倾倒液体时,瓶口为什么要紧挨着试管口?应该快速地倒还是缓慢地倒?防止药液流出;缓慢。
拿细口瓶倒液时,为什么细口瓶贴标签的一面要朝向手心处?防止残留在瓶口的药液流下来腐蚀标签。
倒完液体后,为什么要立即盖紧瓶塞,并把试剂瓶放回原处?防止互相污染,防止与空气中的成分相互反应。
(3)量筒:①无‘0’刻度;②正确读数:视线与凹液面下端平视(否则俯大仰小)。
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笔记
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笔记一、物质的组成与性质1. 物质的组成和性质:物质是由不同种类的原子或离子组成的。
元素是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纯物质,化合物是由不同原子组成的纯物质。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形成的。
2. 原子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电子在原子核外围的轨道上运动。
3.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元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排列的表格。
元素周期表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从小到大排列,相邻的元素有着相似的性质。
4. 原子与离子:原子是带有正电荷或负电荷的离子。
5. 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性质:固体的分子间距离小,分子振动小;液体的分子间距离相对较大,分子振动较大;气体的分子间距离非常大,分子运动非常剧烈。
二、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1. 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描述了化学反应的过程。
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原有的物质被转化成新的物质。
2. 化学反应的速率:化学反应的速率受到温度、浓度、表面积、催化剂等因素的影响。
速率快的反应称为快速反应,速率慢的反应称为缓慢反应。
3. 酸碱反应:酸和碱反应会产生盐和水。
酸有酸性气味、酸味,红色物质变蓝、蓝色变红;碱有碱性气味、碱味,红色物质变绿、绿色变红。
4.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物质的氧化物和还原物发生变化的反应。
氧化是指物质失去电子,还原是指物质获得电子。
5. 能量变化:化学反应过程中会产生或吸收能量。
吸热反应是指化学反应过程中吸收能量,释热反应是指化学反应过程中释放能量。
三、金属与非金属1. 金属和非金属元素:根据元素的化学性质,元素可以分为金属和非金属。
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非金属则相反。
2. 金属活动性:金属的活动性根据其与非金属元素发生化学反应的能力进行排列。
3. 阳离子与阴离子:金属元素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非金属元素获得电子形成阴离子。
4. 阳离子和阴离子的化合:阳离子和阴离子之间的吸引力形成化合物。
四、非金属元素1. 氧元素:氧是一种非金属元素,广泛存在于地球的大气、水和土壤中。
九年级上册化学笔记完整
碳和碳的氧化物
1. 碳的单质及性质2. 碳的氧化物: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3.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应用
1. 燃烧与燃烧的条件2. 燃料的种类及燃烧产物3. 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
1. 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2. 金属的化学性质3. 金属的冶炼与防护
九年级上册化学笔记完整
单元
主题
主要知识点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第十二单元
化学与生活
1. 化学与人体健康2. 化学与环境3. 化学与能源
第九单元
溶液
1. 溶液的概念及组成2. 溶液的溶解度及影响因素3. 溶质的质量分数及计算
第十单元
酸和碱
1. 酸碱的指示剂2. 酸的通性及常见酸的化学性质3. 碱的通性及常见碱的化学性质4. 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第十一单元
பைடு நூலகம்盐化肥
1. 盐的概念及分类2. 常见盐的化学性质3. 化学肥料:氮肥、磷肥、钾肥的性质及作用
1. 空气的成分2. 氧气的性质及制取3. 空气的污染与防治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1. 水的组成和性质2. 水的电解3. 水的净化与保护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1. 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离子2. 原子的构成3. 元素、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关系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上册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上册引言初中化学是化学学科中的基础阶段,通过学习初中化学,能够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化学元素、化学方程式,以及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等内容。
初三化学上册主要涵盖了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元素和化合物等知识点。
本文档将对初三化学上册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
一、物质的性质与变化1. 物质的三态和相互转化•物质存在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
•物质之间可以通过加热、降温、加压等方式来进行相互转化。
•物质的相变包括熔化、凝固、汽化和凝华等过程。
2. 物质的纯净与杂质•纯净物质是由同一种物质组成的,具有明确的化学组成和固定的性质。
•杂质是指物质中混杂有其他物质的情况。
3. 物质的性质与分类•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质可以分为金属和非金属两大类。
4. 物质的分离与纯净•物质的分离方法包括过滤、蒸馏、结晶、吸附等多种方式。
•通过适当的分离方法,可以得到较为纯净的物质。
二、元素和化合物1. 元素的基本概念•元素是物质世界中最基本的组成单位,具有一种独特的化学性质。
•元素可以根据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进行分类。
2. 元素的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将元素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表格形式。
•元素周期表按照原子序数的大小分为周期和族。
3. 元素的符号和名称•元素符号是用来表示元素的简写方式,通常由元素的英文名称的首字母组成。
•元素的名称是用来描述元素的常用名称。
4. 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通过化学反应结合而成的物质。
•化合物可以根据组成元素的比例分为元素化合物和非元素化合物。
5. 化合式和化学方程式•化合式是用来表示化合物组成的式子。
•化学方程式是用来描述化学反应的式子。
三、物质的保存与守恒1. 物质的质量守恒•物质的质量在化学反应中是不会发生变化的。
•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是守恒的。
2. 能量与物质的转化•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转化经常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反应吸收能量的称为吸热反应,反应放出能量的称为放热反应。
初三上册化学重点笔记
初三上册化学重点笔记
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以及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2. 走进化学实验室:学习实验室安全规则、常见仪器的使用方法以及基本实验操作技能。
3. 空气:了解空气的成分、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方法以及空气污染的原因和防治措施。
4. 氧气:掌握氧气的性质、用途以及制备方法。
5. 分子和原子: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以及分子的性质。
6. 水的组成:了解水的组成和性质,以及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
7. 化学式与化合价:掌握化学式的书写和意义,以及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
8. 质量守恒定律: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和应用,以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配平方法。
9. 碳和碳的氧化物:学习碳的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用途以及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备方法。
九年级上册笔记重点归纳
九年级上册笔记重点归纳一、化学。
(一)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1. 物质的变化。
- 物理变化。
- 定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冰融化成水、水蒸发成水蒸气等)、灯泡发光等。
- 特征:物质的形状、状态等发生改变,但本质没有变化。
- 化学变化。
- 定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例如:铁生锈(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反应生成铁锈)、蜡烛燃烧(蜡烛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等)。
- 特征:有新物质生成,常伴随发光、发热、变色、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但有这些现象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灯泡发光是物理变化。
2.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 药品的取用。
- 固体药品:- 块状药品用镊子夹取,操作要点为“一横二放三慢竖”,例如取用大理石时。
- 粉末状药品用药匙或纸槽取用,操作要点为“一斜二送三直立”。
- 液体药品:- 较多量液体药品用倾倒法,瓶塞倒放,标签向着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
- 少量液体药品用胶头滴管吸取,胶头滴管要垂直悬空在容器口上方。
- 物质的加热。
- 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夹夹在距试管口约1/3处,试管要倾斜与桌面成45°角,先预热,再用外焰加热。
- 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
(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1. 空气的组成。
- 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N₂)78%、氧气(O₂)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CO₂)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如红磷燃烧实验)- 原理:4P + 5O₂点燃2P₂O₅,红磷燃烧消耗氧气,使容器内压强减小,通过进入容器内水的体积来测定氧气的体积。
- 实验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冷却后打开止水夹,水进入集气瓶,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
- 注意事项:红磷要过量,装置气密性要好等。
2. 氧气的性质。
-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
初三化学知识点归纳上册
初三化学知识点归纳上册一、走进化学世界。
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 物理变化。
- 定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冰融化成水、水蒸发成水蒸气)、灯泡发光等。
- 特征:物质的形状、状态等发生改变,但没有新物质生成。
- 化学变化。
- 定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例如:铁生锈(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反应生成铁锈)、蜡烛燃烧(蜡烛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等。
- 特征:有新物质生成,常伴随发光、发热、颜色改变、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但有这些现象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灯泡发光是物理变化。
- 物理性质。
- 定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 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等。
例如: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铁是银白色固体等。
- 化学性质。
- 定义: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 包括: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酸碱性等。
例如:氢气具有可燃性,氧气具有助燃性等。
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 蜡烛的物理性质:白色固体,质软,密度比水小,有轻微气味,不溶于水。
- 蜡烛燃烧时:火焰分为三层,外焰温度最高,内焰次之,焰心温度最低。
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可以用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有水生成;迅速倒转烧杯,加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
-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 实验结论: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高;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吸入的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低;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吸入的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高。
3. 走进化学实验室。
- 药品的取用。
- 固体药品的取用:- 块状药品:用镊子夹取,操作要点是“一横、二放、三慢竖”。
例如取用大理石。
- 粉末状药品:用药匙或纸槽取用,操作要点是“一斜、二送、三直立”。
例如取用碳酸钠粉末。
初三上册化学最新必背知识点总结
初三上册化学最新必背知识点总结以下是初三上册化学的必背知识点总结:1. 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是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物质,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原子组成的物质。
- 元素以符号表示,如氧气(O2)和氮气(N2)。
- 化合物以化学式表示,如水(H2O)和二氧化碳(CO2)。
2. 原子和分子- 原子是化学物质的基本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 分子是由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
3. 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原子序数的顺序排列的化学元素表。
- 元素周期表根据元素的性质可分为金属、非金属和过渡元素。
4. 化学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符号表示化学反应过程。
- 反应物在方程式左侧,生成物在右侧,并用箭头分隔。
5. 酸碱中和反应- 酸和碱反应会产生盐和水的反应。
- 酸有酸性氧化物、酸性物质或能产生H+离子的物质特征,如HCl、H2SO4等。
- 碱有碱性氧化物、碱性物质或能产生OH-离子的物质特征,如NaOH、Ca(OH)2等。
6. 金属和非金属- 金属特征包括良导电、良导热、可塑性、延展性和金属光泽。
- 非金属特征包括差导电、差导热、易碎、不可塑性和无光泽。
7. 燃烧和氧化反应- 燃烧是指有机物或有机物质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 氧化反应是指物质失去电子或增加氧元素。
8. 元素周期表的分类- 元素周期表根据性质可分为金属、非金属和过渡元素。
以上是初三上册化学最新必背的知识点总结。
在学习过程中,还应注重理解概念,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化学反应的计算等基本技巧。
最新初三上册化学必背知识点内容整理
最新初三上册化学必背知识点内容整理初中化学,既是现在的初级中学的学生学习的基本化学知识,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初三上册化学必背知识点内容整理的内容,欢迎阅读,内容仅供参考!初三上册化学必背知识点内容整理1空气的成分空气成分 N2 O2 稀有气体 CO2 其它气体和杂质体积分数 78% 21% 0.94% 0.03% 0.03%2常见的化学变化知识点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如石蜡的熔化、水的蒸发2、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如物质的燃烧、钢铁的生锈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生成一、基本概念新的物质。
化学变化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不伴随化学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
如铁易生锈、氧气可以支持燃烧等。
5、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如N2 O2 CO2 P2O5等。
3酒精灯的使用1、酒精灯火焰:分三层为外焰、内焰、焰心。
外焰温度最高,内焰温度最低,因此加热时应把加热物质放在外焰部分。
2、酒精灯使用注意事项:A、酒精灯内的酒精不超过容积的2/3;B、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灭;C、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D、绝对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盏酒精灯,以免引起火灾。
E、不用酒精灯时,要盖上灯帽,以防止酒精挥发。
3、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等;可以加热的仪器,但必须垫上石棉网的是烧杯、烧瓶;不能加热的仪器有:量筒、玻璃棒、集气瓶。
4、给药品加热时要把仪器擦干,先进行预热,然后固定在药品的下方加热;加热固体药品,药品要铺平,要把试管口稍向下倾斜,以防止水倒流入试管而使试管破裂;加热液体药品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要把试管向上倾斜45°角,并不能将试管口对着自己或别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实验器材
1、量筒 无零刻度 用法、操作 (1)放水平 (2)用倾倒法倒入液体至接近刻度(标签对手心、瓶塞倒放) (3)改用滴加法
误差分析 • 读数 俯视:V 偏大 俯视:V 偏小
3
仰视:V 偏小 量取:V 偏大
七、体验实验操作
实验一 • • • 现象: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结论:酚酞遇碱变红。酸碱中和,酚酞在中性溶液呈无色。 文字表达式:氢氧化钠+盐酸→氯化钠+水 化学反应式:NaOH+HCl→NaCl+H2O
身边绝大多数的物质处于混合状态中 判断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有哪些 消毒酒精、石油、汽水、蒸馏水、矿泉水、洁净的空气、冰水混合物、液氧、牛奶、碘酒、澄清石灰 水、镁带燃烧后的残留物(填编号)
4
纯净物:4、7、8、12
(关于镁带燃烧后的残留物可能含有 C,2Mg+CO2(点燃)→2MgO +
C <2008 年上海高考倒数第 3 题中考查了这一知识点>) 3、纯净物的相对性:世界上没有绝对纯净的物质
4、蒸馏 作用: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
粗盐提纯 • • 粗盐成份:食盐等可溶性物质,泥沙等不可溶的物质 提纯过程
1.4 世界通用的化学语言 一、原子结构
1、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称为核电荷数
5
2、对于任意原子: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二、元素
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2、元素的种类和分布
三、体验化学变化 实验一
• • • • 步骤:取一支试管,加入少量(1~2mL)的澄清石灰水,通过吸管向石灰水吹气。 现象:石灰水变浑浊(产生了白色的沉淀) 化学反应式 注解:Ca(OH)2 俗称熟石灰、消石灰;碳酸钙俗称大理石、石灰石
实验二
• • • 步骤:取一支试管,放入少量大理石碎块,逐滴滴入盐酸溶液。 现象:大理石表面产生大量气泡,大理石逐渐溶解。 文字表达式:碳酸钙+盐酸→二氧化碳+水+氯化钙
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常温下性质较稳定 用途:保护气(防腐),制硝酸和化肥、医疗冷冻剂(液氮)
三、人类需要洁净的空气
1、大气污染来源:汽车尾气、工业废气 2、空气质量预报指数:可吸入颗粒(飘尘)、SO2、氮氧化物 3、防止大气污染:工业原料脱硫处理
四、构成物质的微粒
1、分子 定义: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阿伏加德罗——分子学说 特点 • • • 分子很小 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分子在不断运动
二、空气的组成(体积分数)
N2 O2 稀有气体 78% 21% 0.94%
水蒸气、二氧化碳 0.06% 1、稀有气体 He,Ne,Ar,Kr,Xe (惰性气体)
性质很稳定,在一般情况下几乎不与其它物质反应 用途
7
• • • • 2、氮气
He 代替 H2 填充气球、飞艇 通电时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用作霓虹灯 Ne 通电发红光,用作指示灯 用作保护气
物质的三态变化,实质是分子间隙的变化 2、原子 定义: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 道尔顿——原子论 特点 • • • 原子很小 原子之间有间隙 原子在不断运动
由原子构成的物质 • 稀有气体
8
• •
金属:Cu、Fe、Ca 等 非金属:P、S、Si、C
不可以说原子比分子小 原子构成分子再构成物质,原子也可直接构成物质 物质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e.g. H2O)
1.2 走进化学实验室 一、实验室守则 二、实验室安全要求
不能用手接触药品 点燃气体前先要验纯 着小火用湿布/沙土覆盖 滴瓶内胶头滴管不可洗
三、伤害处理
割伤:酒精棉球→红药水 烫烧伤:75%酒精→蓝油烃 化学灼伤 • • • 浓酸:干抹布轻轻拭干→大量水冲洗→涂上 3%~5%小苏打(碱性) 碱:大量水冲洗→2%硼酸、醋酸(弱酸性) 眼:蒸馏水→5%小苏打
•
• •
实验二 现象:产生蓝色沉淀。沉淀消失,溶液变回蓝色。 文字表达式
硫酸铜+氢氧化钠→氢氧化铜+硫酸钠 氢氧化铜+硫酸→硫酸铜+水 • 化学反应式
CuSO4+NaOH→Cu(OH)2↓+Na2SO4 Cu(OH)2+H2SO4→CuSO4+H2O
实验三 • • 现象:固体变为黑褐色,生成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 文字表达式: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化学反应式:2KMnO4(△→)K 2MnO4+MnO2+O2↑
1、氧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密度略大于空气,微溶于水,熔沸点低(液氧:淡蓝色;固氧:
雪花状淡蓝色)
2、氧气的用途
供给呼吸 支持燃烧(助燃性) 高压氧舱抢救病人 富氧炼钢 氧炔焰用于焊接、切割金属
3、臭氧
二、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 1、实验一:氧气与木炭反应
现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化学方程式
c.f. 含氧化合物
化合反应:两种或两种物质以上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A+B+C → D) 分解反应:一种物质反应生成多种物质(A → B+C+D)
三、氧气的制法
1、工业制法
分离液态空气法:空气(降温、加压→)液态空气(升温→)N2 先逸出,留下液氧(升温→)氧 气 电解水:化学方程式
组成: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构成:水由水分子构成,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3、相对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某原子的(真实)质量/(C 原子的质量的 12 分之一) 相对分子质量(式量)=各原子相对质量ⅹ原子数量 无单位 原子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区别
2.2 神奇的氧气 一、人类离不开氧气
第二章 浩瀚的大气 2.1 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
平流层:臭氧吸收紫外线 拉瓦锡发现空气组成 普利斯特里,舍勒最早发现了氧气
1、实验:红磷燃烧
现象:剧烈燃烧,产生浓厚白烟 文字表达式:磷+氧气(点燃→)五氧化二磷
化学反应式:4P+5O2(点燃→)2P2O5
原理:反应后集气瓶内气体减小少,压强减小 分析 • • 若烧杯中的水不倒流:气密性不好 若烧杯中的水倒流但不足五分之一:红磷量过少/未等到冷却到室温就打开了止水夹
2、实验室制法 加热高锰酸钾:化学方程式 加热氯酸钾 • • 化学方程式 催化剂:改变(加快)反应速度,以循环方式参与反应
特点:选择性、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化学性质不变(物理性质可能变)
实验装置 • • • 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铁夹夹在离管口三分之一处 药品尽可能平铺在管底,增大受热面积
3、原子团:常见元素(原子团)的化合价 4、化学式
定义:用元素符号表示纯净物组成的式子
6
意义:物质组成和构成的客观反映 • • • • 表示某物质的元素组成 表示某物质一个分子中各元素原子的个数比 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 表示这种物质
4、分子式的读法(中文命名)
基本用语:“化”“合”“正”“亚”“过”“高” 命名方法
2、实验二:硫与氧气反应(硫磺:黄色固体粉末)
现象: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气体 化学方程式
9
3、实验三:铁丝和氧气反应
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化学方程式
4、实验四:氢气与氧气反应
化学方程式 注意点 • • • 铁丝绕成螺旋状,使热量更集中 铁丝末端系一根火柴杆:引燃铁丝 集气瓶底留少许水:防止灼热的 Fe3O4 直接掉落瓶底导致集气瓶破裂
初三第一学期化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 化学的魅力 1.1 化学使世界更美好
化学: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变化、性质、制法的自然科学。
一、化学促进社会发展
古代:火药、造纸、冶炼青铜(商)、冶炼刚体(春秋战国)、瓷器、酿酒、制药 近代:炼钢、炼铝、建筑、联合制碱法(侯德榜)、人工合成蛋白质 现代:塑料、合成纤维(光纤)、半导体(电脑)、药物 未来:绿色化学、多学科应用
纯净的 H2 会安静地燃烧
5、氧化反应:有氧元素参与的反应这个定义有严重的错误,有氧元素参与的反应很多不是氧化反应,比
如水和氧化钙生成氢氧化钙,有氧元素参与,但是不是氧化反应。关键在于有化合价变化的反应,在初 中阶段可以简单说成是“有得氧失氧现象的反应”
6、氧化物:物质由 2 中元素组成,其中一种为氧元素 7、反应类型
10
•
导管伸入橡皮塞少许,防止药品粉末阻塞导管
3、气密性检查
五、药品取用
1、固体 粉末:药匙、纸槽 块状:镊子 一横二放三慢竖:粉末送至管底,块状送在管口即可 2、液体 倾倒法 (1)瓶塞倒放 (2)标签对手心 滴加法:滴管竖直悬空 如没有说明具体用量 • • • 液体:1——2ml 块状、颗粒状:1——2 粒 粉末:以盖满试管底部为宜
四、元素符号和化学式
1、元素符号的意义
表示一种元素 表示某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当某物质由原子构直接成时,可以表示该物质 直接由原子构成的物质主要指金属、稀有气体
2、化合价
定义: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与其它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化合的性质(指元素) 特点 • • • • 正价和负价(一般金属元素显正价) 某些元素有多个化合价 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单质中元素化合价为零
1
•
化学反应式(复分解反应)
实验三
• • • • 步骤:取一小段镁带,用砂纸擦亮,再用坩埚钳夹住放在酒精灯上点燃。 现象:镁带剧烈燃烧,发现耀眼白光,产生白色固体。 文字表达式:镁+氧气→氧化镁 化学反应式
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