匾额 题字摩崖石刻书法二
肇庆摩崖石刻介绍
肇庆摩崖石刻介绍
肇庆摩崖石刻位于广东省肇庆市,是中国少有的庞大摩崖石刻群之一。
肇庆摩崖石刻可追溯到唐朝开元十五年(727年),在七星岩刻了名篇《端州石室记》,此后宋元明清一直到民国,以及建国后都有名士游人在此刻文题诗载词。
该摩崖石刻共有531处,主要集中在石室岩和玉屏岩。
其中大部分集中在石室岩内外,有333题,占62%。
石刻内容有诗、词、歌、赋、对联、题记,以诗最多,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等各类诗体齐备。
其中,清冯敏昌诗刻《七星岩五首》、黎简四言韵语《南服陨石》两石刻与唐李邕的《端州石室记》被清代书画家黄培芳誉为“石室三绝”。
肇庆摩崖石刻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极高的艺术价值,为中国历史文化和艺术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2001年6月25日,七星岩摩崖石刻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柳州“天山万里”摩崖石刻
柳州“天山万里”摩崖石刻作者:潘晓军刘冬来源:《大众考古》2023年第10期柳州“天山万里”摩崖石刻记载了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春,柳庆参将范德荣与兵部职方司郎中王尚学、云南广西府知府徐可久、广东潮州府通判计嘉邦三位柳州乡贤会射于柳江南岸水南村郊野,即兴题写“天山万里”四个大字。
“天山万里”摩崖石刻不仅是今天柳州地区字体最大的摩崖石刻,同时石刻具有明确的时间、事件和人物信息。
通过对“天山万里”摩崖石刻的调查,我们发现一些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如其书法风格独特,“天”字上面一横长,下面一横短,不同于常见的书写习惯;石刻所在的柳州天山山体低矮,为什么会在此山题写“天山万里”?摩崖石刻题序里记载的范德荣、王尚学、徐可久、计嘉邦,在历史上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这些人物在史料、志书有哪些记载,石刻与历史文献存在哪些相互补充和补正之处?王尚学、徐可久、计嘉邦是柳州本地人,都是通过科举获得功名的官员,有些是广西科举世家,他们之间存在哪些关系?摩崖石刻概况柳州天山高约10米,地势较低,位于今天天山公园水塘之中,天山西北侧约100米为蟠龙山,南侧约450米为箭盘山,西900米为柳江。
“天山万里”四字整体高1.5米,宽7米,单字径1.2米,题序、落款小字径0.15米。
石刻共有63字,内容如下:分守柳庆参将范德荣、兵部职方司郎中王尚学、云南广西府知府徐可久、广东潮州府通判计嘉邦会射于此记之天山万里时大明嘉靖庚申暮春范德荣书“天山万里”四个大字为楷体,丰润饱满,笔力雄健,大气磅礴。
其中“天”字上面一横长,下面一横短,在柳州地区文物古迹里仅见此一例,在全国也不多见,山海关的牌匾“天下第一关”里的“天”字也是这种写法。
“天山万里”摩崖石刻1996年被公布为柳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自此得到有效保护。
2013年、2021年,柳州市文物部门对石刻进行了维护。
近年来,柳州市政府对天山公园进行了环境改造,建起环境优美的公园,文物保护环境得到质的提升。
“虫二”——最美石刻
“虫二”——最美石刻宋邵雍《世上吟》:“光阴有限同归老,风月无涯可慰颜。
”“风月无边”是泰山登山路旁的一块摩崖刻石,位于万仙楼北侧盘路之西,这是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历下才子刘廷桂题镌的。
这实际是个拆字游戏,是“风月”二字拆去边框所得,隐喻“风月无边”之意,用来形容这里风景幽美,吸引游人驻足观赏猜度字谜奥妙。
杭州西湖湖心亭有一石碑,即是清乾隆手书之“虫二”。
湖心亭在西湖中。
初名振鹭亭,又称清喜阁。
初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明万历后才称湖心亭。
此亭于1953年重建,一层二檐四面厅形制,金黄琉璃瓦屋顶。
昔人诗云:“百遍清游未拟还,孤亭好在水云间。
停阑四面空明里,一面城头三面山”,说的就是湖心亭的景致,“湖心平眺”为古时候西湖十八景之一。
传说当年乾隆下江南,夜游湖心亭,被美景吸引,便题下了“虫二”二字,寓意“风月无边”。
这两个字取自繁体字“风月”二字的中间部分,把外框去掉,变成“虫二”。
虫二由来在泰山万仙楼北侧盘路之西,有一摩崖石刻“虫二”。
这“虫二”题有上、下款,上款为题字时间“已亥夏六月”,“已亥”指的是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下款为题字者,“历下刘廷桂立”。
刘廷桂,外号“刘十二”,因12岁考中秀才而得此号。
学者王克煜说,“虫二”石刻有两块,一块是泰山摩崖石刻,一块是杭州西湖湖心亭石碑刻。
民间传说,当年刘廷桂邀杭州友人登泰山至此,看到眼前景色蔚然深秀,一切景物都在云盘雾绕之中,灵机一动,当即挥毫写下了“虫二”二字。
朋友问何意?他说,这里虽无无边风月之亭,但的确风月无边啊。
原来,乾隆皇帝下江南在杭州西湖曾为“无边风月”亭题写匾额,如果刘廷桂在这里再次重复这四个字就是犯上,刘廷桂因“避讳”,灵机一动,题下“虫二”。
值得一提的是,刘廷桂的这一“避讳”字,竟被人反“拿”到杭州西湖1953年重建的一层二檐、金黄琉璃瓦顶的无边风月湖心亭一石碑上,并演义为当年乾隆下江南时的“御笔”。
关于此石刻,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当年斗母宫的尼姑不守佛规,闹出不少绯闻。
香泉寺摩崖题名中的文字之鉴赏
香泉寺摩崖题名中的文字之鉴赏发布时间:2021-06-15T16:00:20.897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7期作者:唐祝女[导读]卫辉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河南卫辉 451300香泉寺位于卫辉市西北20公里处东麓的霖落山山坳中,依山势抱岩而建,寺院因近香泉而得名,2013年列为国家级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香泉寺上溯自战国,始建于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为著名高僧稠禅师在魏离宫旧址上所建,隋大业五年重修,唐开元十六年开凿石窟,现存窟龛、佛像等。
后宋、金、元、明清历朝均有修葺或重建,是中原大地上唯一的完整的古代寺院遗址之一,素有“豫北第一古刹”“佛教小西天”之称。
香泉寺规模宏大,殿台楼阁、碑刻、坊塔、佛雕无所不有,蔚为壮观。
历史上素以“佛洞烟云、古塔凌云、凉台玩月、涧水涛声、竿山叠翠、乳岩寒流、香泉甘洌、炉光夕照”八大景而著名。
寺依山势分为东、西两寺,中间以山沟所隔。
西寺有魏晋石窟、稠禅师殿(大雄宝殿)、千佛石阁、尊胜经塔(两座)等建筑。
西山上千百个神龛密密麻麻地嵌在石壁上,形态各异,形象逼真。
稠禅师殿从仅存的莲花柱础建筑基址看,面阔三间,进深一间,殿前有东西两座唐塔遗址,亦称尊胜经塔、无顶塔,整塔用佛雕砖砌成(其中稠禅师石塔残毁严重)。
石塔现存六级,残高3米,塔四周各级每面雕佛像3尊,须弥座;两塔的中间有千佛石阁,阁高约3米,宽、厚约为1米,阴阳两面均雕佛17行,每行10尊,刻工精湛,形象逼真。
东寺由青石踏步七十二阶可登至“南天门”。
一座面阔一间、高四米的石坊枕崖而立,坊楼顶部围绕有脊兽,额枋、斗拱、仰莲等,石坊檐下刻“淑海香天”四个大字。
坊柱上刻有“两天既许分东土,南海当移住北方”的对联。
穿石坊而上,迎面照壁镌刻卧佛画像一尊。
东崖华严壁上有摩崖《大方广佛华严经》,左壁有千佛洞,窟高、进深各约3米,阔约2.5米,后壁雕刻着高约1.5米一佛二弟子,北壁凿有小佛龛184个,南壁凿小佛龛71个,每龛佛像一尊。
石公山详情介绍
山门匾额“石公胜迹”,1984年由上海市副市长宋日昌书。入山门右行,为“桔香亭”,方亭石砌,质朴无华,因原周为遍植橘树而得名,亭名由江苏书法家曹志桂书。山腰南部四角翘飞的御墨亭,因中置清世祖顺治御书“敬佛”石碑而得名。相传,清顺治年间,西山显庆禅寺(包山寺)住持山晓和尚应诏进京主持顺治帝为董鄂妃葬礼而举行的佛事活动,受顺治赏识,得赐御书“敬佛”二字,带回寺中,作为镇山之宝。光绪年间,因显庆寺衰落,西山地方官太湖厅甪头司巡检暴式昭为保存古迹,将“敬佛”御笔刻于石碑,并移至石公山石公庵印月廊。1983年,新建御墨亭,专供此碑。“御墨亭”三字为爱新觉罗-溥杰所书。亭联“放眼观诗史,倾心拜墨皇”,为中国书法学会会长启功所书。
沿来鹤亭东石磴侧转而下,即“断山亭”,亭建于方正砺石之上。亭名由苏州书画家张辛稼所书。亭联“山与人相见,天将水共浮”,为苏州书画家吴木所书。此联为明代东山宰相王鏊《归省过太湖》诗中的诗句。
在夕光洞顶西边有一条见天石缝。每当夕阳西下,一束余辉透过对西斜向的石缝,射入洞内,光彩绚丽。洞口左侧,有清乾隆元年(1736)王樑题写的楷书石刻“夕光洞”三字。洞小且浅,高三余米,仅可容十来人,但洞顶有两块锥形巨石,塔尖倒悬,称“倒悬双塔”,阳光落照塔尖时,堪称奇观。其东,有略呈倾斜的巨大石壁,高12米,远望似青云落山,从山腰直达山顶,侧看如曲梯高升,直入云端。摩崖草书“云梯”二字,气势雄伟,为明代常熟古琴大师严澂所书。东坡山半,有“览曦亭”,黎明登亭,可观看旭日从湖面冉冉升起的美景。
浮玉北堂原为石公庵接待处。石公山翠柏葱郁,如碧玉浮湖,故有“浮玉”之称。北堂原指古代士大夫家主妇起居之处,此处是石公庵接待女宾之地。堂有两联,一为“烟雨环绕三山外,吴越平分一水间”,由中国书法学会理事、中国军事博物馆顾问李铎题;另一为“目极湖山千里外,人在水天一色中”,由董寿平题。浮玉北堂现辟为茶室,供游人品茗观景。峭壁下,有粉墙黛瓦的翠屏轩,轩旁山岩似削,横开似屏,山上竹柏,青翠碧绿,故名“翠屏”。“翠屏轩”三字为著名书法家、上海图书馆馆长顾廷龙题。庭前有石榴,夏日榴花娇红似火,独占佳色。屏轩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为乡人凤元纶所筑。王鸣盛撰有《翠屏轩记》。轩废于清末,1984年重建。酷似彩虹落崖的单拱石桥移影桥,取“风帆移影桥独横,渔姑对镜月成双”之意而名。“移影桥”三字为苏州书法家杨在侯所书。半山石壁耸立,壁间有一石隙,其斜坡约70度,如劈似削,如线垂挂,宽不盈尺。在石隙间,用平整石块嵌置53级台阶,称“五十三参,参参见佛”(佛教典故,相传善财童子为修成正果,一共参见了53位菩萨)。此寓意每踏上一级台阶,就像善财童子参见了一位菩萨,向成功接近了一步。摩崖石刻“一线天”三字为苏州书画家谢孝思所书。沿磴道可登崖顶,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四川摩崖石刻演变及其现代旅游价值
10 90多年 , 周边 刻有弟 子 、 法 、 萨共 2 护 菩 1
边长约 8 公分 ,由于受到—个岩石腔保护 , 尊,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释迦牟尼 向众 0
避免了外界环境腐蚀 , 因而得以完好的保存。 弟子传授 ̄. 的场景 。 kc 3
摩崖石刻 中“ ” 摩 意指“ 摩擦 、 刮摩” “ ,摩
“ 何君阁道碑 ” 的出现 , 极有可能改变以 泛 , 既有对夔 门美景的赞誉 , 也有对统治者的
崖石刻” 顾名思义 , 是指在 山崖上刮摩 岩石 , 往人们对 “ 南丝绸之路” 线路的界定 , 对研究 歌功颂德 , 还有抗 日救国时期 的豪言壮志。 这
上有一悬石 自然脱落 , 形成一处酷似 月亮 的 犷魏晋风骨的世俗题材为主。
圆形秃石, 秃石直径约 8 公分 , 0 坐西朝东 , 有 隋唐 时期是 我国摩崖 石刻发展最为 鼎
歧, 这一现象十分普遍。
2 . 文学价值。四川摩崖石刻 , 还是研究各
如玉兔下凡 , 故取一形象生动的名字一
刻属于石刻 的一大类别, 与石刻不同的是, 它 极高的雕刻艺术研究价值【 著名的八 1 1 。 是在天然石壁上进行刻画的。
一
一
片白色石壁 , 顾又称此处“ 粉笔墙”历经风 ,
庙乡卧佛沟 , 在长约一华里的岩壁上 ,
、
四川摩崖石刻简介
造像 10 6 0尊, 中尤以释迦牟尼涅粲 其
1 . 何君阁道碑。四川雅安市荥经县的“ 何 图最令游人叹为观止 ,卧佛刻于离地 君 阁道碑” 是迄今为止 , 我国发现的年代最为 面约 5米岩壁上 , 2 米 , 长 5 头东脚西 , 久远的摩崖石刻 ,何 君阁道碑”距今约有 雕工精湛 ,线条流畅 ,佛呈双 目微闭 “
崖壁上的《纪泰山铭刻石》(全文)
崖壁上的《纪泰山铭刻石》泰山被誉为天然的历史博物馆,数以千计的石碑、刻石,使壮丽的泰山布满着历史、艺术、诗文的气息。
在泰山众多刻石中,最壮观巨大的,就是位于泰山之巅的摩崖石刻,石上刻有一千二百多年前唐玄宗亲笔御书的《纪泰山铭》,因此,被命名为《纪泰山铭刻石》。
这座刻石,屹立在高高的天然峭壁上,高1320厘米,宽530厘米,每个字长约25厘米,额题“纪泰山铭”每个字更长达56厘米,气概恢宏。
倘若你站在泰山极顶最开阔的空地上,仰望《纪泰山铭刻石》,宏伟磅礴的气概马上扑面而来,定会觉得人是如此渺小。
《纪泰山铭刻石》属于摩崖石刻。
所谓“摩崖石刻”,是指把文字直接书刻在自然的山崖石壁上。
同样是刻石,摩崖却与石碑不同,只将石头表面磨光,不经过太多加工处理和修饰,因此可以看到字迹随石头纹理起伏变化的样子。
刻石铭文是唐玄宗李隆基亲笔书写的,文辞典雅,通篇隶书,布局谨严,字体遒劲,既有古代隶书的浑厚,又体现了唐代隶书的新气象,被誉为“八分隶之祖”,堪称唐代隶书的代表作。
所以有人这样形容:“思如泉而吐凤,笔为海而吞鲸。
”唐玄宗为何要亲笔撰写《纪泰山铭》并刻在泰山之上?他是为了纪念到泰山封禅成功。
封禅,是古代皇帝举行的典礼中,最为神圣的一项,是GJ的最高祭奠。
自古以来,到泰山封禅的皇帝很多,秦始皇、汉武帝、唐高宗、武则天……然而,亲自撰文并洋洋洒洒书写千字铭文的却颇为少见。
玄宗在铭文中,先将泰山赞颂了一通,接着笔锋一转,告诉天下百姓,他这次封禅,唯一目的是为了报效天恩,为天下百姓祈福,祈求五谷丰登、国富民强,现在将此心迹刻于摩崖,昭示群山,告知天下――在ZG历史上,唐玄宗并非是将祭天颂词公布于世的第一位皇帝,但他却是以石为书,报功祭天的第一人。
《纪泰山铭刻石》刻成之后,为历代文人所推崇。
但是后来,因为来此捶拓的人冬天在下面架木烧火,刻石下部剥蚀严峻,因此在明朝时补刻了一百零八字。
这部铭文刻石,不仅为研究ZG 古代帝王封禅泰山的历史,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且其书法也为唐代隶书的代表,在书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唐袁滋题名摩崖石刻探析
唐袁滋题名摩崖石刻探析唐袁滋题名摩崖石刻刊刻于昭通市盐津县城南30公里豆沙关五尺道西侧崖壁上,刻石高约60厘米,宽约25厘米,全文八行,直下左行,计一百二十二字,除末行“袁滋题”三字为小篆外,其余七行均为楷书。
释文如下:大唐贞元十年九月廿日,云南宣慰使(第一行)内给事俱文珍,判官刘幽严,小使吐突承璀(第二行),持节册南诏使御史中丞袁滋,副使成都少尹庞颀(第三行),判官监察御史崔佐时,同奉恩命,赴云南册(第四行)蒙异牟寻为南诏。
其时,节度使尚书右仆射成都(第五行)尹兼御史大夫韦皋,差巡官监察御史马益,统行营兵(第六行)马,开路置驿,故刊石纪之(第七行)。
袁滋题(第八行)。
石刻记载了唐德宗贞元十年(794年),御史中丞袁滋奉史南诏,册封异牟寻为南诏王,途经豆沙关(唐时称石门关,秦开五尺道亦即此)时,于悬岩峭壁间摩崖题刊记事,距今千余年。
该石刻是云南省历史文献中的重要实物资料。
于1988年1月13日纳入国务院公布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摩崖石刻历史背景唐天宝年间,唐王朝对南诏先后发动了泸南、西洱河两次战争,都以失败告终。
南诏乘机联合吐蕃,向东扩张,占据爨地,继而攻陷姚州,取大小夷州县三十二个,据地自雄,继而与唐朝决裂。
唐贞元年间,南诏国王异牟寻希望归唐,派遣使臣分三路使者到朝廷,向皇帝表示交好之愿。
唐遣崔佐时至点苍山与异牟寻结盟,并共同击败吐蕃。
公元794年,唐德宗派遣御史中丞袁滋为册南诏使,前往南诏册封异牟寻为南诏王,表示世代友好。
二、摩崖石刻刊刻的史实及意义摩崖石刻文字所记述的历史情况及其石刻本身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
唐德宗贞元十年遣袁滋册封南诏,内属归唐,史册灿然详备,《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均有记载,然诸书记载中有关史实、年代、当事人等方面多有相互矛盾之处,有此石刻作为当事人留下的实物证据,对于补唐书之缺及正误其他载籍处,尤为珍贵。
唐玄宗天宝九年(750年),唐朝边臣失政,南诏阁罗凤被迫背唐,相继击败鲜于仲通,大破李宓等所出唐兵,唐军先后损失二十万人。
沈从文与湘西题字
14沈从文与湘西题字◆范诚(长沙)沈从文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专家。
同时,他还是一个书法家,他的章草和蝇头小楷写得特别漂亮,很见功力,俨然一位书法大家的字。
但他非常低调,极少题字,所以题字不多。
下面就他湘西的一些题字,做一些介绍。
凤凰的几处题字凤凰古城是沈从文的故乡,沈从文自幼在凤凰生活到十四五岁,然后从军外出,期间多次返回凤凰,因而对凤凰很有感情。
但他对凤凰的题字不多,有些还是不得已而为之。
凤凰的南华山下,有一所百年名校——文昌阁小学。
这是凤凰县第一所新式学堂,也是沈从文的母校。
校园内有一个藏书楼,门上挂着一块“藏书楼”的木匾,是沈从文先生亲笔题写的。
1982年5月,沈从文最后一次回故乡凤凰探亲。
这次是在黄永玉、黄苗子夫妇等陪同下回来的。
当时沈老已八十高龄,特意参观了母校,心里非常高兴。
沈老返回北京后,对故乡的事物情牵梦绕,总想为母校出点力,做点事。
这年12月,《沈从文文集》由花城出版社和香港三联书店联合出版,共得版税9700多元。
他在此基础上再加平时积蓄,补足一万元,整数捐给母校,并给校长写了一封信。
后来,学校用这笔钱盖了一座藏书楼,准备命名为“从文藏书楼”,来信请他题字。
他知道后,赶紧回信说:“绝不能以我的名字命名,这与我希望的完全不同,就叫‘藏书楼’吧!”他只题写了“藏书楼”三字寄回去。
后来,“藏书楼”三字深深地镌刻在藏书楼的木匾上。
在凤凰,还有一种说法。
有一年,文昌阁小学想请沈老题写校名,沈老沉思一会说:“我的老师田名瑜先生还健在,他的字写得比我好,应该请他写。
”便推辞了。
田名瑜是沈从文的老师,也是文昌阁小学走出去的诗人、学者和书法家,早年加入南社,解放后任国务院文史研究馆馆员,是“湘西老一辈人的道德学问精神代表”(黄永玉语)。
沈老的推让,既表示对老师的尊重,也是沈老一贯谦虚为人的风范。
现在文昌阁小学的校名,是后来请同是该校的学生黄永玉题写的。
凤凰县山江镇,有一个苗族博沈从文为文昌阁小学题的“藏书楼”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艺术中国 2022 / 3大 家15物馆,馆名系沈从文先生亲笔题写。
中国十大汉隶碑帖书法欣赏
一、石门颂石门颂,著名摩崖石刻。东汉建和二年(148年)十一月刻,汉中太守王升撰文,为顺帝初年的司隶校尉杨孟文所写的一篇颂词。全面、详细地记述了东汉顺帝时期司隶校尉杨孟文上疏请求修褒斜道及修通褒斜道的经过。摩崖汉隶,是“石门十三品”之第五品,属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门颂》的艺术成就,历来评价很高。其结字极为放纵舒展,体势瘦劲开张,意态飘逸自然。多用圆笔,起笔逆锋,收笔回锋,中间运笔道劲沉着,故笔画古厚含蓄而富有弹性。通篇看来,字随石势,参差错落,纵横开阖,洒脱自如,意趣横生。《石门颂》为汉隶中奇纵恣肆一路的代表,素有“隶中草书”之称。文中“命”、“升”、'诵”等字垂笔特长,亦为汉隶刻石中所罕见。《石门颂》对后世影响很大。二、乙瑛碑《乙瑛碑》,东汉永兴元年(公元153年)刻,原石现存山东曲阜孔庙。与《礼器》、《史晨》并称“孔庙三碑”,历为书家所重。清杨守敬评:“是碑隶法实佳,翁覃溪(翁方纲)云:'骨肉匀适,情文流畅。’诚非溢美,但其波磔已开唐人庸俗一路。”这正讲出了该碑的微妙处。临写此碑要特别注意波画的“逆入平出”,尤其是起笔处的逆势不能形迹外露。如“蚕头”的逆势形迹向上作侧锋外露,就流于了唐隶“蚕头”起笔侧露的庸俗风气。三、礼器碑《礼器碑》汉永寿二年(156年)刻,藏山东曲阜孔庙。碑阳十六行,行三十六字,文后有韩勑等九人题名。碑阴及两侧皆题名。此碑自宋至今著录最多,是一件书法艺术性很高的作品,历来被推为隶书极则。书风细劲雄健,端严而峻逸,方整秀丽兼而有之。碑之后半部及碑阴是其最精彩部分。艺术价值极高。一向被认为是汉碑中经典之作。四、华山碑汉代隶书代表,全称《西岳华山庙碑》,延熹四年(公元161年)四月刻,此碑与《礼器碑》一样被誉为汉隶中典范,结字堂堂正正,字、行距齐整,波磔秀美。碑原在陕西华阴县西岳庙中,明嘉靖三十四年(一五五五)毁于地震。隶书,二十二行,行三十八字。额篆书“西岳华山庙碑”六字。末行有“郭香查书”字样。《华山碑》是汉碑隶属成熟时期的代表作之一。书风朴茂古拙又圆转流动;用笔丰满中和又波磔明显,为书家所推重。五、鲜于璜碑《鲜于璜碑》书风古朴雄健,浑厚凝重。其用笔以方为主,方整内敛,遒劲端庄,浑厚有力,斩截爽利,如佩刀贯甲的大汉将军,颇具阳刚之壮美(尤其是碑阴)。《鲜于璜碑》的书法艺术地位,可谓是上乘秦汉,下启魏晋,在汉隶中独树一帜,古朴、雄壮、稚拙于一炉,堪称书蒹众美。《鲜于璜碑》是建国以来所发现的最具价值,最具影响的名碑。对于书法的创作有着不可替代的启示作用与广阔的再创造空间。六、衡方碑《衡方碑》也是汉代隶书成熟时期的作品。用笔极为有力,笔画丰润,在转折和撇、捺处尤见功力,形成外方内圆的效果。其结体方正,波、磔、撇、捺皆不张扬外露,字体方整严峻,有下紧上松之感。整篇章法紧凑,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留白很少,但又毫无局促壅塞之感。清翁方纲《两汉金石记》说:“足碑书体宽绰,而阔密处不甚留隙地,似开后来颜鲁公正书之渐矣。”清姚华《弗堂类稿》跋此碑说:“《景君》高古,惟势甚严整,不若《衡方》之变化于平正,从严整中出险峻。”何绍基称其“方古中有倔强气”。此碑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杨守敬说它“古健丰腴,北齐人书多从此出,当不在《华山碑》之下”。七、史晨碑《汉史晨碑奏铭》,又称《史晨碑》或《史晨前碑》、《汉史晨谒孔严后碑》、又称《史晨后碑》,两碑同刻一石两面。《史晨碑》是孔庙珍品,与《礼器碑》《乙瑛碑》一起,并称为孔庙三大名碑。现代书家费声骞评《史晨碑》:“此碑笔姿古厚朴实,端庄遒美,历来评定为汉碑之逸品。磨灭处较少,是汉碑中比较清晰的一种。《前碑》结字似略拘谨,《后碑》的运笔及结字比较放纵拓展。总体而言,《史晨前后碑》的字体规正,属汉隶中普通平正的书法,是当时官文书体的典型,宜于初学入门。”八、西狭颂《西狭颂》摩崖石刻位于甘肃省成县县城西13公里处的天井山鱼窍峡中,碑文全称《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又称《惠安西表》,民间俗称《李翕颂》《黄龙碑》。颂文主要记载了东汉武都郡太守李翕率众开天井道的历史政迹。摩崖颂碑呈长方形,纵3.06米,横3.75米,由额、图、颂、题名四部分组成。上为篆额“惠安西表”四字,额右下方为《五瑞图》,即黄龙、白鹿、嘉禾、木连理、甘露降及承露人,《五瑞图》是对李翕德政的形象表述和对西狭碑文的生动补充,是了解和研究汉代绘画雕刻艺术的宝贵遗迹。其左是正文,后面是题名。九、曹全碑曹全碑(国宝级文物)汉中平二年(公元185)高272厘米,宽95厘米明万历初合阳县莘里村出土,1956年入藏西安碑林博物馆。东汉中平二年(185年)十月立,明万历初年在陕西省郃县旧城萃里村出土,现在西安碑林。内容为王敞记述曹全生平。此碑是汉碑代表作品之一,是秀美一派的典型。其结体,笔法都已达到,洵神品也。”十、张迁碑《张迁碑》,碑石原在山东东平州(今山东东平县),今置泰安岱庙炳灵门内。汉中平三年(公元186年)二月刻。明初出土。碑主张迁,字公方,陈留己吾(今河南宁陵境内)人。曾任谷城(今河南洛阳市西北)长,迂荡阴(今河南汤阴县)令。碑文系故吏韦萌等为追念其功德而立。碑文书法多别体,未署书者姓名,刻石人为孙兴,所以有人怀疑是摹刻品,但就端直朴茂之点而言,非汉人不能,所以决为当时之物。碑阴所刻人名,书亦雄厚多姿。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发布,不代表今日头条立场。
绍兴蕺山发现元代摩崖诗刻《石室旌功颂》
绍兴蕺山发现元代摩崖诗刻《石室旌功颂》作者:清兄本文于2023年8月19日首次发表于微信公众号“清兄访石问刻”,转载请注明出处绍兴蕺山的唐代景福元年(893)摩崖“董昌生祠题记”,在南宋《嘉泰会稽志》卷七·广教院下就有著录,因涉及唐末在越州称帝的大军阀董昌,历来受到学界关注,是浙江唐代摩崖中的名品。
2020年11月7日,笔者慕名前往绍兴寻访此唐刻,位于蕺山东南麓,虽然有所泐损,但字体刚劲大气,不失大唐气象。
访完是刻后,笔者又在附近转悠搜山,在唐刻东侧,看到了“蕺山晴眺”四大字摩崖,应是今人所勒,兴趣不大。
随后,又在四大字附近的一个浅洞外发现了一个字龛,龛面斑驳,多有漫漶,远观几乎无字,手电照射之后,可见字迹笔画犹存,于是逐字细辨,但因字口较浅,识读甚是艰难,又值天色已晚,仅录得小半文字而归。
董昌生祠题记,摄于2020年11月7日蕺山晴眺,摄于2020年11月7日2022年9月12日,笔者再次前往蕺山辨读这方元刻,费了很大精力进行笔画研判,经过两次现场攻关之后,总算识得大部分字迹。
令人兴奋的是,这居然是一首元代诗刻,以笔者目之所及,尚未见古人和今人著录(如清代杜春生《越中金石记》和今人陈五六主编的《绍兴摩崖碑版集成》均未收录),本文或是首次披露。
此元代诗刻,楷书,字体秀丽,释文:石室旌功颂那伽道人书/濂溪□派流华宗,名褒万户当□□。
三载昌安来守□,/军民悦脉钦裁风。
去思□越重遗德,作兵兰若成奇功。
/安僧禅定开石室,奉佛十屋依□□。
士庶同勋垂不朽,/名齐秦望摩苍穹。
当为作颂镌崖石,声传万世照□□。
/檀越奉训大夫、前宁国路治中、今授东越万户周明德/徐元善夏润富/郑文亮张道荣/□□成陆寿之/至正乙巳秋八月四日,石室比丘性□纪。
元代诗刻,摄于2022年9月12日元刻诗题“石室旌功颂”,摄于2022年9月12日“至正乙巳”即至正二十五年(1365),距今658年,元代摩崖在绍兴地区并不多见,除了该刻之外,笔者踏访过的仅有两处,即新昌沙溪镇董村雪溪江畔大德三年(1299)“哈剌䚟开采水晶矿题记”和绍兴宛委山飞来石上至正二十四年(1364)“李伯昇等题名”。
黄山碑刻石刻
附:黄山摩崖石刻(含摩崖石刻与碑刻)摩崖1、天下名泉:刻于温泉石壁,落款:万历癸末年(1583) 正月程师周、戴国辅、戴国良、□胜绂题。
字径17 厘米,楷书,笔力遒劲。
2、冷暖自知: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 韩廷秀题,刻于温泉石壁。
3、飘然欲仙:刻于温泉石壁,字体飘逸。
4、不浴心也清:乾隆五十七年程振甲题,刻于温泉石壁。
5、阴火潜然:乾隆(1736 ——1795)时歙县人江德量篆书,刻于温泉石壁。
6、轩辕行宫:刻于温泉石壁,题刻人及年代均不详。
7、汪鋐等题名:刻于温泉石壁。
全文为:“明嘉靖丙申(1536) 五月朔,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汪鋐,同徽州府知府冯世雍、弟太仆卿汪玄锡、乡友参政郑佐、参议方纪达,主事黄训来游,随处赋诗爰刻石以纪岁月云。
”冯世雍,字三石,江夏人,进士,明嘉靖十四年(1535) 任徽州府知府。
8、郑玉题名:刻于温泉石壁,已模糊不清。
据周肇祥在《南游日记》中载:“观元至正十七年(1357) 郑玉题记,云:‘初读书山寺,后耕于狮子山之阴,钓于岑山之阳。
天子知名,出内府酒币,遣使存问,召为翰林待制。
辞辟不获,从使至海上,病还,复游山中。
兵乱之余,半已煨烬。
浴温汤,题名石上。
'” (民国廿五年《游山专号》第七卷)《安徽通志稿·金石古物考》载:叙文六行,每行十四字,字径20厘米,正书。
9、澄观:刻于温泉之西、路侧一石上。
落款:“嘉庆乙丑(1805) 立秋日仲卿江士栻题。
10、大好河山:刻于温泉之西崖壁,字径2米,参以汉简和魏碑笔意,字体朴实清秀。
落款:“中华民国廿八年春唐式遵题”。
石工王文德、朱立宗等刻。
11、东南邹鲁:在“大好河山”石刻下方左侧,邹鲁于1937年题,4字横排,刻于崖壁。
12、石作狮吼:刻于温泉之西、登山路侧一石上,中华民国廿八年(1939) 冬汪德涯题。
13、紫云岩:刻于紫石峰下石壁间,在黄山疗养院背后。
下署:“清乾隆壬子年(1792) 部郎程振甲题。
”14、黄山佳景:刻于温泉之西,桃花溪畔巨石上。
岜字山摩崖题壁书法遗迹及其艺术价值探析
2019·11一、引言题壁书法指题写在粉壁、石壁、门窗等立式实体上的墨迹书法,它和中国古人传统上以简、绢、纸为载体的书法作品相比具有鲜明的形式特征。
例如它的表现性更强,文字和天然环境结合度更高;它对书写者即兴创作的要求更高,展示空间更开阔等。
突出的展观效果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使之成为汉魏至宋唐时期书法表现的常见形式,并广泛流行。
在造纸印刷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我国先人曾尝试过甲骨刻字、器物铭刻、竹木简书、碑碣石刻、题壁等不同形式的非纸质书写方式,但最后都因不便传播和记录而被纸取代,题壁书法同样面临难以保存的问题,侯开嘉先生曾撰文:“唐以后题壁书法的原迹早已毁灭,不可能希望哪一天从地下挖掘出来重现昔日的风采。
”中国古代战乱频发,每次战乱过后墙壁门窗的毁坏首当其冲,加之岁月的风化,人们只能从一些文献记载中了解古代题壁书法,能看的见的古代题壁书法实物则非常少,这也是当代学术界对古代题壁书法的研究比较薄弱的一个主要原因。
然而,近些年在我国西部地区左江流域发现一些题写在崖壁上的墨迹书法作品,这里的书法作品最早可追溯到元至正九年(1349),还有一些题款处被毁亦或未落题款的题壁书法,书写年代至今仍是个谜,这些书法墨迹历经几百年沧桑,至今仍有相当部分依稀可辨,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目前,一些左江流域的本土学者已经开始关注这些石刻资源,但多是从土司文化、历史价值等方面进行研究,本文欲从书法艺术价值的角度来分析这些题壁书法作品的美学品质。
二、岜字山摩崖石刻资源———左江流域题壁书法遗迹位于广西崇左市大新县恩城乡政府东南面500米处的岜字山摩崖上,留有元明时期恩城土司(土官)及当地文人墨客的题壁书法和石刻诗文50多首,还刻下了罕见的恩城土州第七代土官赵福惠的1个手掌印和1个脚掌印。
岜字山石刻中的题壁书法墨迹书体包括楷书、草书和行书三大类,以行、草书居多,风格各异。
因年代久远,又裸露于户外,这些题壁书法作品有很多字迹已斑驳不清,难以识读,但古人精妙的用笔方法和崖壁上墨迹书法的线条美感依然让人赞叹不已,这些信手题壁的诗文墨宝,表现了当时当地文人墨客的书写风采和豁达胸怀,是开在边疆地区的文化之花,其中的用笔特点、线条特点和结字特点值得我们品读玩味,丰富的书法美学价值为当地的文化开发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佛图寺摩崖石刻 响水崖摩崖石刻
1982 年 10 月,太湖县人民政府将西风禅寺 及摩崖石刻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7 年,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 初为该寺题写寺名。
4 月 5 日,当记者进入西风禅寺景区大门, 沿着东面的台阶拾级而上,来到距今 1500 多年的 西风禅寺之地时,迎面的巨石崖壁上刻有清嘉庆 状元赵文楷《夜宿禅寺》时所赋的五言律诗一首 即刻映入眼帘:“古寺云深处,扪萝问牧童。鸟 盘秋色外,人语暮烟中。厨盖千年石,崖呼半夜 风。暂抛尘梦去,禅榻一灯红”。整首诗刻现已
随后,沿寺后小径而上,有八正 桥,桥边石壁上有陈时范题刻的一副 对联:“锦石巧留天柱塔,青山应作 状元峰”。对联边还有“披云石”的 题刻。过八正桥、披云石,进一石 洞,洞不大,但里面凉气袭人,爽意 怡人,洞壁上有无名氏题刻的楷书双 钩文“生白”二字。
走出生白洞,便到了由明嘉靖太 湖县令罗汝芳题刻楷书的“天柱 塔”。天柱塔由五块巨石天然叠成, 方形,上大下小,高约 10 米,上刻 有罗汝芳书楷体“天柱峰” 3 字,阴 刻,面积约 0 . 12 平方米。另刻有清 人阮裕楷书“乾坤一柱”四个繴窠大 字,阴刻,石刻面积 0 . 15 平方米。
崖 晰 , 流畅 圆 润, 形 体 丰
齐云山道教建筑概述
小巧玲珑 , 造型别致 , 供奉火神王灵官塑像 。 古名) 。据《 潜确类书》 : 白岳是灵境 。 明人 李汛称 :新安 多佳 镂梁雕柱 , 云 “ ” “ 第三段 : 从一天 门至三 天 门段 。走 进一 天 门, 抬头 望正 前方 山, 而齐云岩与黄 山为最 。无怪 乎清 乾隆皇帝 誉它为 “ 下无 双 ” 天 胜境 , 江南第一名 山” 。 石壁上刻有“ 天开神秀 ” 四个苍 劲有 力 的大字 , 成为一 天门 自然 的 齐云 山海拔 55m, 8 山不甚高 , 风光旖旎 , 景色宜人 。历代文 对景 。出一天门即为 真仙洞 府 , 里 自然 形成 三面环 山 的空 间, 这 封 岩石 下排 列着 罗汉 洞 等五 座岩 洞 , 口有石 牌 洞 人墨客 、 官巨贾被其吸引 , 沓来 , 显 纷至 如李 白、 朱熹 、 朱升 、 唐寅 、 空间幽暗、 闭 , 海瑞 、 戚继光 、 徐霞客、 郁达夫等 , 他们都被 齐云胜景所 陶醉 , 吟诗 坊 , 内石窟满布雕刻塑像 , 还有清池一处 , 日碧 莲池。池 洞 洞前 名 久旱不涸 , 久雨不溢 , 长年 晶莹碧 透。岩壁 作 画, 留下 了许多佳句墨宝 。山上 原有石刻 、 碑铭 、 匾额 10 0多 内珠帘泉水飞洒而下 , 0
“ 人合 一” 思 想 。 天 的
关键词 : 齐云 山, 道教建 筑, 艺术特 点, 建筑布局
中图分类号 : J 5 22 文献标识码 : A
1 齐云 山概述
寥 阳殿 、 青羊宫 、 元宫 、 三 桃源 洞天亭 等建筑 , 今圮 , 存八 卦池 仅
仙 阁 殿祠遗址 。 齐云 山, 古称 白岳 。据《 云山志》 :齐 云 山一 石插 天 , 齐 载 “ 高 邋遢仙墓 、 人床及宫 、 , 由此前走 , 过梦 真桥 前行 , 真岩 、 经 栖 忠烈 岩、 寿” 岩映入 “ 字 与云齐 , 谓之齐 云” 。它位于安徽省休 宁县城西 1 m, 5k 东起 岩脚
《石门颂》——东汉隶书的极品,摩崖石刻的代表作
《石门颂》——东汉隶书的极品,摩崖石刻的代表作
《石门颂》是东汉建和二年(公元148年)汉中太守王升撰文,为顺帝初年的司隶校尉杨孟所写的一篇颂词,全称“故司隶校尉楗尉杨君颂”,刻在陕西褒城褒斜道南端石门隧道西壁之上,通高261厘米,宽205厘米,书体为汉隶,刻书二十二行,满行三十一字。
此摩崖书法古拙自然,富于变化。
每笔起处以毫端逆锋,含蓄蕴籍;中间运行遒缓,肃穆敦厚;收笔复以回锋,圆劲流畅。
通篇字势挥洒自如,奇趣逸宕,素有“隶中草书”之称。
杨守敬《平碑记》说:“其行笔真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从此出”。
《石门颂》是东汉隶书的极品,又是摩崖石刻的代表作。
它对后来的书法艺术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被人们称之为国之瑰宝,清代张祖翼评说:“三百年来习汉碑者不知凡几,竟无人学《石门颂》者,盖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也。
”。
瞻泰山摩崖巨书 访岱庙碑刻古风(二)
瞻泰山摩崖巨书访岱庙碑刻古风(二)郭名峰笔记【中图分类号】J29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20)13-0009-03【作者简介】郭名峰,海南师范大学(海南海口,571158)美术学院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书法系倪文东教授访问学者。
2019年6月下旬,以北京师范大学倪文东教授为首的“齐鲁之行、访碑游学”艺术考察队,对山东境内的主要碑刻书法和相关文化遗迹进行了系统考察研究。
泰安的泰山摩崖刻石和岱庙碑刻的系列古迹是此次考察的一个重点。
在瞻仰完泰山系列摩崖石刻后,考察队参观了泰山脚下的岱庙碑林书法石刻遗迹。
岱庙(图1),旧称“东岳庙”或“泰山行宫”,占地约9.65万平方米,是泰山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为道教主流全真派神府圣地,是众多帝王举行封禅大典和祭祀泰山神的地方。
岱庙内宫阙重叠巍峨、气势雄伟。
岱庙创建于汉代,至唐时已殿阁辉煌,宋真宗封禅时又修建主体建筑“天贶殿”和其他建筑,规模更盛。
与北京故宫、山东曲阜“三孔”、承德避暑山庄的“外八庙”并称为中国四大古建筑群,现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岱庙因历史久远而碑藏丰厚。
岱庙历代碑刻陈列馆(图2)现存历代碑刻300余通,形制各异,有“岱庙碑林”之称,是继西安、曲阜之后的中国第三座碑林。
其中影响力最大的是中国现存最早刻图1岱庙图2岱庙历代碑刻陈列馆石——秦小篆《李斯泰山碑》、汉代隶书典型代表《张迁碑》和《衡方碑》(图3),其他如晋代三大丰碑之一的《孙夫人碑》和形制特异的唐代《双束碑》以及宋至清历代重修岱庙的御制碑等也是很值得关注的古代碑刻。
就时间而论,这里碑刻自秦、汉到近现代名人题刻,前后跨度二千余年;从碑刻来源看,包括岱庙原有的和庙外迁入的;从碑刻内容看,有封禅告祭、庙宇创建重修、文人题诗吟岱等。
碑刻书法五体皆有、风格各异,耐人玩味。
此外,还保存了历代帝王祭祀泰山神的部分祭器、供品和工艺品,除文字碑刻外还有48块汉画像石,碑刻数量之多,令人叹为观止,是一座天然的中国历代书法博物馆。
太行上山题字
太行上山题字(原创版)目录1.太行山上的题字2.题字的历史背景3.题字的文化意义4.题字对太行山的影响正文太行山上的题字,是我国历史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太行山,位于我国华北地区,纵贯山西、河北、河南三省,其壮丽的景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前来游览题字。
太行山上的题字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北魏时期,就有文人在太行山上留下了墨宝。
随着时间的推移,题字逐渐成为了太行山的一种文化现象。
题字的种类繁多,有摩崖石刻、碑铭、题壁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构成了太行山独特的文化景观。
太行山上的题字具有丰富的文化意义。
首先,题字是一种历史记载。
通过题字,我们可以了解到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情况,对于研究我国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其次,题字是一种艺术表现。
文人墨客们通过题字,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展示了书法艺术,使得太行山成为了一座艺术的宝库。
最后,题字是一种精神寄托。
人们在太行山上题字,既是对太行山的赞美,也是对自己的激励,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太行山上的题字对太行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题字提高了太行山的知名度。
许多文人墨客的题字,使得太行山成为了著名的旅游胜地,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
另一方面,题字丰富了太行山的文化内涵。
太行山上的题字,无论是从历史、艺术还是精神层面,都为太行山增色不少,使得太行山成为了一座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名山。
总的来说,太行山上的题字是我国历史文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它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展现了艺术的魅力,寄托了人们的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