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玛·伯格曼电影的宗教情怀与艺术魅力探究

合集下载

哲学的人生哲学的电影——浅谈伯格曼电影世界中的哲学思考

哲学的人生哲学的电影——浅谈伯格曼电影世界中的哲学思考

哲学的人生哲学的电影——浅谈伯格曼电影世界中的哲学思

范小玲
【期刊名称】《电影评介》
【年(卷),期】2012(000)024
【摘要】英格玛·伯格曼的电影以简约的影像风格、沉郁的理性精神和对生与死、灵与肉、精神与存在等一系列问题的探索,是对人生意义个性化的沉思.把哲学的命题作为影片的主题,这一直是伯格曼影片的标签,他的一生都是用电影的语言来思考和演绎哲学问题,他的每一部影片都是一连串的反思与怀疑,否定和批判成为他的电影的基本精神特质,伯格曼通过电影打通了电影与哲学的关系,成为了世界影坛上为数不多的将电影纳入严肃哲学话题的人物之一.
【总页数】3页(P13-15)
【作者】范小玲
【作者单位】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英格玛·伯格曼:电影界的哲学家 [J], ;
2.中国学人版《阿甘正传》r——谈电影《启功》的叙事艺术与人生哲学 [J], 宋海宁
3.电影语言的哲学思考--从哲学角度看金基德电影 [J], 刘倩
4.过时英雄的人生哲学--浅析电影《老炮儿》 [J], 黄俊宇
5.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亚现实主义犯罪电影的相亲性——存在主义哲学之于中日韩三国电影 [J], 陈任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电影第七封印观后感

电影第七封印观后感

电影第七封印观后感《第七封印》是一部由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于1957年执导的黑白电影。

该片以十四世纪末瑞典黑死病肆虐时期为背景,围绕着一位骑士在面对死亡和上帝存在的问题上进行内心挣扎的故事展开。

这是一部具有深邃思考和哲学意味的电影,通过多重层面的探讨与描绘带给观众不同层次的触动。

首先,这部电影在宗教信仰和神学的角度上给人以深思。

电影中的主角骑士安东尼奥向上帝提出质疑,他质问上帝为什么要交托他这么多苦难。

安东尼奥试图通过对神灵存在的探索来找到答案。

而电影中的其他角色也代表了不同的信仰观念,比如骑士的随从瓦尔塔、寡妇女、小丑等。

这种对存在意义的思考引导观众一同思考自己对宗教和信仰的看法,引发内心的共鸣与思索。

其次,电影揭示了生死和时间的无常。

在电影中,死神成为主角的启示者,逐一带走生命。

在黑死病的困扰下,人们不得不面对死亡的到来。

骑士与死神展开一场关于生命的对话,通过探讨死亡、生命和永恒的话题,探索生命的价值和存在的本质。

电影中的幅度感和氛围感的营造,以及情节的展开,让观众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

这种对于生命的反思让人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审视自己对生活的态度。

此外,电影还通过对人性的揭示,引发了观众对人性本身的思考。

在电影中,人生存在着罪恶与真善。

电影中的角色们都面临着自己内心的阴暗面,比如贪婪、欲望等。

电影通过对这些感受的展示,让观众反思人性的复杂性,时刻提醒人们要警惕自己的内心世界。

同时,电影中也通过对真爱和友谊的描绘,展示了善良与勇敢的一面。

这种对人性不同层次的揭示,让观众思考和认识到自己内心隐藏的一面。

最后,电影还通过寓意深长的符号和画面给观众以深刻的影响。

比如电影一开始骑士与死神下棋的场景,象征着生命与死亡的较量;而电影中频繁出现的火焰、飞鸟、蜡烛等符号则代表着复杂的象征意义。

电影中用黑白画面和镜头的运用,以及舞台剧化的场景设置,给人一种诗意的感觉。

这些符号和画面的运用,使电影的表达方式更加丰富而深刻,也让观众在思考的同时享受到艺术的美感。

《野草莓》影片赏析

《野草莓》影片赏析

《野草莓》影片赏析一、影片简介片名:《野草莓》编剧:英格玛.伯格曼导演:英格玛.伯格曼摄影:贡纳尔.费希尔主演:维克多.斯约斯特罗姆(饰伊萨克)英格丽.图林(饰玛丽安)比比.安德森(饰莎拉)出品:瑞典AB影片公司出品年份:1957年影片长度:91分钟获奖: 1958年第8届德国柏林电影节金熊奖1959年美国影评协会第17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最佳演员奖1960年第25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外语片奖二、故事梗概:七十九岁的医生伊萨克,他性格古怪,表面上看他似乎很有风度也很宽容和善,但生活在他身边的人(儿子、儿媳、老管家、妻子、情人等)都认为它是个自私、冷漠、寡情的人。

长期以来,他安于这种离群索居的生活,对大家的谴责毫不介意。

伯雷在献身医学界几十年之久后终于获得人们所颁赠的荣誉博士学位,于是开车前往多伦多。

随行的还有他的家人。

途中,当伊萨克从媳妇口中得知儿子竟恨自已自私的时候,他有所振动,坐在路边草坪上开始忘我地回忆自己的少年时代,同时也想到了自己的初恋情人堂妹莎拉。

由幻想清醒过来的伊萨克,望着站立在他面前的与莎拉长得十分相像的少女与两名青年,他们都充满着青春的活力。

伊萨克感悟并埋怨自已为了学问,将爱情等闲视之,时光水逝,美丽的青春和爱情一去不返……他们抵达伦多城后,尽管颁奖的场面隆重无比,但伊萨克的脚步却十分沉重。

当天晚上,他做了一场童年时的梦。

那仍然年轻而感情弥笃的父母,那美丽平和的大自然,使得睡梦中的老人脸上浮出一丝笑容。

透过回忆、幻觉或梦境,将不断出现而又消失在接近死亡的老人脑海里的孤独,描写得非常冷酷而彻底,是一部很成功的影片,也是英格玛·伯格曼导演的代表作,曾获得柏林电影节的国际电影奖。

三、背景资料:伯格曼1918年7月14日出生于瑞典乌普萨拉的一个具有浓厚宗教气氛的家庭。

父亲恩里克·伯格曼是位虔诚的路德教徒,曾长期担任牧师。

母亲是一位上层阶级出身的小姐,任性而孤僻。

父亲对伯格曼的管束严厉到臻于残忍的程度,伯格曼的童年生活笼罩着一种严峻、压抑的气氛,这一切对伯格曼后来的创作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浅析伯格曼黄金时期电影中的哲学思想变迁

浅析伯格曼黄金时期电影中的哲学思想变迁

浅析伯格曼黄金时期电影中的哲学思想变迁浅析伯格曼黄金时期电影中的哲学思想变迁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Ingmar Bergman)无疑是电影史上最具影响力和重要性的导演之一。

他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创作了一系列被称为“伯格曼黄金时期”的电影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对电影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涵盖了丰富的哲学思想。

本文将探讨伯格曼黄金时期电影中的哲学思想变迁。

伯格曼的哲学思想变迁可以从他的电影作品中得到清晰的展现。

在50年代的作品中,伯格曼关注的主题主要是宗教和人性的问题。

他的处女作《夏日之爱》(1946)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类在存在主义和宗教之间的矛盾。

然而,正是在1957年的《第七印》中,伯格曼的哲学思想得到了明确的表达。

这部电影探讨了灵魂与上帝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存在和死亡的思考。

在60年代,伯格曼进一步深化了他的哲学思想,并着重探讨了人类存在和意义的问题。

他的作品《魔鬼呼唤》(1960)揭示了人们对爱和性的欲望,以及与之伴随而来的痛苦和无意义感。

这个主题在他的其他作品中如《饥饿的寡妇》(1968)和《恶人的面孔》(1966)中被进一步拓展和探索。

然而,伯格曼的哲学思想在70年代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开始对宗教和上帝的信仰产生怀疑,并表达了一种对神的沉默的感觉。

这种变化在他的作品《沉默》(1963)中得到了明确的表达。

这部电影中,伯格曼通过两个姊妹来探讨沉默与存在的关系,以及对世界的无法理解的痛苦。

此后,他的作品逐渐向人类存在和社会的问题转移,例如《第运球医生》(1966)和《人在集会退出后考察人生》(1973)。

伯格曼的电影作品也经常涉及到时间和记忆的问题。

在《人与人之间》(1973)中,他探讨了时间的流逝以及人们对过去的记忆和追忆。

这种对时间和记忆的思考在他的其他作品中也得到了体现,例如《野草莓》(1957)和《夏季狂欢》(1951)。

伯格曼的电影作品不仅探讨了人类存在和意义的问题,还审视了人类情感和关系的复杂性。

影片赏析

影片赏析

影片《野草莓》赏析
影片《野草莓》赏析
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是欧洲现代主义电影的代表。

他最早运用意识流等电影手段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和哲理思考,影片中始终贯穿着对人类心路历程的深度追问与剖析,对生存与死亡、尘世与天国、信念与欲望、忏悔与挣扎等终极问题的自觉追寻,使其影片极具个人色彩。

《野草莓》是1957年伯格曼导演的一部影片。

影片以医学教授波尔格去隆德接受荣誉博士学位的旅途为线索,充斥着主角的恶梦与幻觉:梦见自己躺在诡异街道上的一个棺材中;参加职称考试时一塌糊涂,考官说孤独是对一个没有爱心的人的终身惩罚;死去的妻子和一个男子做爱并指责他自私冷漠。

波尔格参加完授衔仪式后去了儿子家中,试图与平时关系冷漠的儿子、儿媳及其他人建立新的关系。

最后又梦到回到童年的草莓地,看到父母和家人幸福愉快的生活着。

影片中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互相交错,构成了多声部的复调结构。

伯格曼把做梦者与梦中人并置在同一画面,波尔格躲在黑暗走廊里看着亲人的相聚与欢乐,现实与幻象、过去与现在、时间与空间在统一的影调与情绪中被全部打乱并创造性的结合,受理性、逻辑、次序控制的现实世界由此消失,更丰富、更有弹性,更触及人的灵魂深处。

这是伯格曼延伸出的通向现代化社会困境中的人的内心世界的一条路。

声画里的哲学——伯格曼影片视听语言分析

声画里的哲学——伯格曼影片视听语言分析

声画里的哲学——伯格曼影片视听语言分析摘要: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是欧洲现代派电影大师,与费德里柯•费里尼和米开朗琪罗•安东尼奥尼并称为世界现代艺术电影的“圣三位一体”,他的电影多隐喻象征,哲学意味儿浓厚,本论文将从影像和声音两个方面解读伯格曼独特的电影表达方式和人生哲学,以此纪念这位名副其实的电影大师逝世10周年。

关键词:隐喻性的镜头语言;凝重的光影色彩;深邃旋律;诗意语言一、影像里的哲学法国导演阿贝尔•冈斯说:“构成影片的不是画面,而是画面的灵魂。

优秀的导演会充分利用画面,挖掘画面背后的深意,会利用画面来表达“言外之意”。

[1]伯格曼正是利用他特有的隐喻性镜头语言和凝重的光影色彩表达了他具有哲学意味的“言外之意”。

长镜头和特写是伯格曼影片中的常客,他擅长用这些常客来隐喻自己的人生哲学。

(一)隐喻性的镜头语言1、长镜头伯格曼擅长用长镜头来表现人物情绪的连贯和升华,这一点我们可以在《野草莓》中细细领略。

伊萨克坐车去参加他的学院典礼,儿媳一起陪同。

车里空间狭小,一个开车,一个副驾驶,场面调度不大,但是这一组长镜头的存在却是人物情绪和感情变化的重要弧线。

从开始一个30多秒的长镜头中我们捕捉到了伊萨克和儿媳之间相互讨厌,伊萨克讨厌她吸烟,儿媳说他是个自私的老头,和善的外表下内心硬如冷铁。

镜头在他们的谈话间不断推拉,景别也在特写和近景之间转换,推拉转换间也极大地考验了两位演员的表演能力。

导演在人物谈话间利用闪回帮助主人公回忆各自的故事,慢慢地改变他们对彼此的偏见。

旅途最后一个1分钟的长镜头对话,固定,近景,隐喻二者关系拉近,当儿媳说自己怀孕想留下宝宝但丈夫因受到伊萨克的影响从小缺乏家庭关爱而憎恶孩子的时候,老伊萨克开始流露满怀愧疚和渴望被宽恕的神情。

2、特写巴拉兹强调“特写”的作用,提出“微相学”的概念:根据细微的面部表情变化来体验和了解人物内心活动的细微变化。

[2]他认为,电影的特写消除了我们在观察隐蔽事物时的障碍,并向我们揭示了事物的面貌和内在本质。

英格玛·伯格曼作品的叙事风格与主题研究

英格玛·伯格曼作品的叙事风格与主题研究

收稿日期:20190413 作者简介:郎滨(1981—),辽宁抚顺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电影文学。
44
来展示深邃的主题内涵。 《野草莓》被电影界视为探讨意识流的范例,梦
境—现实—幻觉 交 叉 叙 事 的 手 法 在 影 片 《野 草 莓 》 中体现得 淋 漓 尽 致。 《野 草 莓 》讲 述 了 老 教 授 伊 萨 克回母校领奖的过程所发生的故事,它的成功之处 在于通过梦境把现实世界与精神世界的距离拉近, 以旅途为 明 线,以 主 人 公 寻 找 内 心 的 归 宿 为 暗 线。 《野草莓》通过四层梦境来串联整个故事,第一层梦 境是伊萨克对于未来死亡的恐惧,大量的隐喻镜头 所营造的五分钟梦境也是电影中最精彩的一段。老 教授伊萨克一个人走在空荡荡的街道上,熟悉的街 道却又是那 么 陌 生,接 着,没 有 指 针 的 钟 表 多 次 出 现,象征着时间的流逝,死亡的逼近。时钟下方受伤 的眼睛则象征着伊萨克精神世界的缺失。没有脸的 黑衣人象征着孩童时期伊萨克单纯的情感世界。接 着一辆载着棺材的马车从画面左边驶来,“哒哒”的 马蹄声在空旷的街道上回响,使人毛骨悚然。马车 行驶过程中,马车的车轮突然卡住,但马车还是继续 向前走,导致了轮子的脱落以及马车上棺材的掉落。 棺材中伸出的手握住了伊萨克,伊萨克尽力想看清 棺材中人的脸,等到他看清的那一刻才意识到,棺材 中躺的却是另一个自己。伊萨克不断地想挣脱,两 张脸慢慢地融合到了一起,突然梦醒了,梦醒的伊萨 克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看表,现实中表的指针还存在, 也就说明他还拥有时间,拥有生命。五分钟的梦境 让伊萨克一次次的面临死亡,映射出伊萨克内心深 处对死亡的恐惧。而这段梦境中出现的镜头也在后 面的情节中大量出现,如没有指针的钟表,马匹发出 的哀号声等。紧接着进入现实,梦醒的伊萨克决定 开车去自己的母校接受荣誉,在旅途中,伊萨克遇到 了一个跟已故妻子同名的女孩,女孩的出现也让伊 萨克间接回忆起了自己的初恋情人萨拉,从而引发 了第二层梦境。第二层梦境是对伊萨克年轻时代的 追忆。初恋的美好记忆在他故地重游时涌上心头, 同时这个梦境也是伊萨克寻找内心自我的开始。在 这个梦中,伯格曼使用了时空倒错的方法,让老年的 伊萨克和重回到过去,进而让他在回顾往昔的同时 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反思。发生在草莓地上青涩的爱 情,对他来讲却是一种背叛,老年的伊萨克却在树后 默默看着。这是他寻求消解自我精神危机的开始, 此后他分别还梦见了妻子的出轨,以及梦见了和伊 萨牵着手走向了自己的伊甸园。伊萨克的四个梦遵 循了寻找自我的线性发展过程,从孤寂人生的展现 到少年爱情的遗憾,从中年内心的惶惑到最终找到 了亲情与 爱,伊 萨 克 在 梦 境 中 实 现 了 自 我 的 救 赎。 影片的最后,梦境与现实交汇在了一起,伊萨克重新

伯格曼

伯格曼

沉默的上帝——浅析伯格曼电影中的宗教色彩摘要本文从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的代表作品《第七封印》和“沉默三部曲”入手,从宗教以及伦理学角度来简析伯格曼电影中的宗教,通过伯格曼的童年生活经历对其电影作品的进行分析,尤其是重点探讨了影片中有关死亡和宗教的隐喻镜头。

在商业电影日渐风靡的今天,对像英格玛·伯格曼这样的艺术电影大师的作品进行探讨显得弥足珍贵,值得品味和推崇,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关键词:英格玛·伯格曼宗教死亡2007年7月30日,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去世。

作为西方电影“圣三位一体”的一员,瑞典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曾经和费里尼、塔尔科夫斯基一起把欧洲电影艺术推到一个巅峰。

伯格曼是一位创作力极强的电影大师,他集戏剧、电影、电视于一身,被人成为“三栖导演”,为世人呈现了大量的影视作品,其中一半以上是电影作品。

伯格曼出身于一个牧师家庭,特殊的出身让他从童年开始就与宗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他的自传中他曾经说到:“我从小就被灌输这样的观念:罪恶、忏悔、惩罚、宽恕以及谦恭等等。

”这也使他的作品中有大量涉及宗教的话题。

这也是长久以来存在他内心的一个矛盾问题——上帝与人的关系。

在《第七封印》,伯格曼很明显的表达了自己的怀疑。

通过骑士布洛克向上帝发问:上帝是否是存在的?如果存在,为什么眼睁睁的目睹贫民百姓深陷瘟疫不现身相救呢?如果不存在,为什么又让死神来人间索命?中世纪的肮脏和痛苦,文化和美都在以蜗牛般的脚步前进着,人们见证了太多的死亡,无法从现实生活中找到点滴安慰,此时此刻,人们借助宗教来安抚自己受伤的心灵显得更加合情合理。

骑士布洛克就是在这样的时候与死神相遇,可是他没有颤颤巍巍向死神低头,而是运用自身的智慧,提出与死神对弈来延缓自己的死亡,用换来的走后一点时间探寻最为重要的问题:死亡是什么,以及上帝是否存在。

究竟是上帝掌握我们的生死还是我们因为死亡造就了上帝。

人生历途三重门--英格玛伯格曼《野草莓》评析

人生历途三重门--英格玛伯格曼《野草莓》评析

人生历途三重门—浅析英格玛〃伯格曼《野草莓》一、英格玛〃伯格曼2007年7月30日,是非常值得电影历史铭记的一天:瑞典国宝级导演英格玛〃伯格曼与意大利电影大师“三尼”之一的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逝世。

两位电影巨匠的辞世为这个日子蒙上了一层阴影,然而我们也因此回首,重新关注“电影意识流第一人”、左岸派的代表导演、“作者电影”最杰出的代表者,英格玛〃伯格曼有了新一次的审视。

曾于197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英格玛〃伯格曼,堪称一位艺术通才,他在戏剧、电影及文学领域都有极高的造诣;然而真正为其获得世界性声誉的还是他所拍摄的那些风格独特的电影作品,如《第七封印》、《野草莓》、《呼喊与细语》等等。

《野草莓》使伯格曼拿到了柏林电影节的金熊奖,并以此最终确立了伯格曼电影大师的地位。

之后,伯格曼又拍摄了“沉默三部曲”、《呼喊与细语》《芬妮与亚历山大》等诸多获奖影片,1988年,伯格曼在首届欧洲电影节被授予终生成就奖。

二、《野草莓》简述《野草莓》无疑是电影大师伯格曼的经典之作,作品中双层结构的巧妙转换、时空造型的微妙处理,尤其是意识流手法的成功运用,形成了这部作品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

本文即欲从伯格曼的人生经历出发,通过现实、梦境和回忆这三个部分来分析《野草莓》的艺术构成,并试图通过这部作品更深入地进入电影大师伯格曼的内心世界。

《野草莓》(又译《杨梅树下话当年》)剧本作于1957年,于同年拍成影片。

影片曾多次在国际上获奖,其中主要如在1958年的柏林电影节上获大奖,在1959年威尼斯电影节获评论家奖等。

剧本曾于1959年被提名为美国奥斯卡最佳剧本奖。

《野草莓》几乎没有什么情节,其全部内容就是纪录了一位老教授在接受荣誉学衔的那一天从早到晚的所见所闻以及这些见闻引起的对过去生活场景的追忆与思考。

现实的场景和梦幻交织在一起,生活之流和意识之流时分时合,构成一个奇异的整体。

《野草莓》作为西方现代电影的一个标本,早已成为许多研究家评论和引证的重要对象。

《野草莓》伯格曼电影的典型代表作之一

《野草莓》伯格曼电影的典型代表作之一

《野草莓》伯格曼电影的典型代表作之一英格玛•伯格曼是现代主义电影大师,同时也是一位集戏剧、电影、电视于一身的“三栖导演”,他的目光总是穿透事物的表象,直探人类灵魂的最深处。

《野草莓》是伯格曼电影的典型代表作之一,在这部电影中,伯格曼将文学的“意识流”手法引入银幕,把梦境、幻觉、回忆同现实交融在一起。

他借助于梦的形式,或隐喻和象征,达到艺术的概括,同时也被西方推崇为现代电影的滥觞之作。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指出,梦是我们愿望的达成,梦不是偶然的联系,而是被压抑的欲望伪装的、象征性的满足,这说明每一个梦都包含着隐藏着的意义。

《野草莓》讲述的是一个医学老教授接受荣誉勋章的旅程,同时也是他心灵的重生之旅。

本文通过对伊萨克在一天之内做的四个梦进行分析,由开始的死亡的噩梦、青涩的失恋之梦、审判之梦到最后心灵的重生之梦。

在这短短一天里,孤独老人由在死神迫近时的内心的焦虑和恐慌,到最后的彻悟人生,情感得到宣泄,生命价值得以认可,最终获得了心灵的重生。

一、死亡的先声这是电影开篇的第一个梦,在这个梦中,主人公伊萨克老人在阒无人迹的大街上散步,头上顶着强烈的阳光,整个城市异常地冷清。

伊萨克走到了一个钟表眼镜店的门前,门前的招牌是一个没有指针的大钟。

空白的表盘下面是一张戴着一副大眼镜凝视着来往行人的图画,但是上面的两只眼睛已经损坏,像两个溃烂的伤口。

伊萨克在惊恐之余,掏出了自己的怀表,竟然也没有指针,一阵莫名的惊恐攫住了他。

这时他突然发现一个黑衣男子站在路的尽头,他走过去轻拍了一下那个人的肩。

那人转过头来,伊萨克震惊地发现那个人的脸上没有五官,似乎戴了一个面具,紧接着那人便倒在地上,化作了一滩血水。

这时,教堂里传来了阵阵钟声,一辆载着棺木的无人驾驭的柩车慢慢地行驶过来。

马车在经过他的时候,被路灯挡住了去路,突然摇摆、翻滚起来,上面的棺木也落在了伊萨克老人的面前。

一种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走进棺木,突然棺木里面的死人把手伸了出来并且紧紧地抓住了他的胳膊,似乎要把伊萨克拉进棺木。

宗教背景下的英格玛_伯格曼及其现代派电影

宗教背景下的英格玛_伯格曼及其现代派电影

19
2007.5 上
电影文学
Movie Literature 风格与特色
“按着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后且有 审判”;[ 1 1 ] 二是灵性的死亡:“体贴肉 体的,就是死;体贴圣灵的,乃是生 命平安”;[ 1 2 ] 三是永死:“若有人名字 没有记在生命册上,他就被扔在火湖 里,就是兽和假先知所在的地方,他 们必昼夜受苦,直到永永远远。”;[ 1 3 ] 一个生长在虔诚的牧师家庭的人,
杀,此时,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精神 先驱尼采愤而宣告:“上帝死了!”西 方思想界对人的非理性的心理状态, 对人与存在及由此引发的种种命运, 如孤独、荒谬、痛苦、厌恶、死亡等, 给予了空前的关注。这一思潮不可避 免地反映到艺术创作尤其是电影界 来,出现了一批以“新浪潮”为代表 的现代派电影;涌现出一些具有鲜明
小机灵,微服访街亭。寸心晓冷暖,慧 然是不相符的。
现这样的情节,套用不雅的话:“真是
眼识阴晴。民间疾苦他全知,百姓涂炭 即便是“戏说”剧和“假说”剧,也 活见鬼了!”▲
他心疼。皇子皇孙皇后代,惩恶扬善显 有“度”的问题,超过了“度”,便沦为 注释:
英明。”康熙岂止是“小精灵”,简直就 “胡说”。“胡说”剧中,历史被肆意地烧 ①王丽娟:《关于历史剧“走红”的思
亲经常带小伯格曼去自己布道的乡村 只有在初恋的迷迷糊糊的幸福当中, 上和心理上的挣扎,他用影像探索他
教堂,父亲布道时小伯格曼就沉浸在 他才觉得:“我一向的说谎习惯此时 们心灵深处的道德冲突,直至潜意识
教堂内庄严肃穆的象征世界中,教堂 已离我而去, 我每天生活的逍遥自在 里的罪疚以及欲望支配的一切地方。
阶级的作风,其实正是生活上的一种 女, 对于一个成长于虔诚的牧师家庭 大的人,一定从小就听说过许多生前

5部电影一起感受最伟大电影艺术家的内心世界

5部电影一起感受最伟大电影艺术家的内心世界

5部电影一起感受最伟大电影艺术家的内心世界▼点击进入视频号恩斯特·英格玛·伯格曼(1918.7.14~2007.7.30),被称为哲学电影大师。

出生于瑞典乌普萨拉,是瑞典著名的电影、电视两栖导演,20世纪最杰出的电影大师之一。

他一生创作了50多部作品,代表作有《野草莓》《处女泉》《呼喊与细语》《第七封印》等。

1988年,伍迪·艾伦在祝贺伯格曼70岁寿辰时说:“自从电影被发明出来之后,英格玛也许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电影艺术家。

”◆ 01◆《不良少女莫妮卡》导演:英格玛·伯格曼编剧:佩·安德斯·佛格斯特洛姆主演:哈里特·安德森/拉斯·埃克伯格/达格玛·艾伯森上映时间:1953-02-09片长:96分钟/62分钟(重剪版)少女莫妮卡成长在一个充满吵闹与暴力的家庭里,周围的男性都玩弄她、利用她,却没有人愿意珍爱她。

电影成为莫妮卡逃离现实的出口,她渴望像电影中的主人公一样,在爱情中为彼此疯狂。

在一个春天,莫妮卡遇到了同样面临生活窘境、在工作中备受屈辱的哈列。

于是两个年轻人决定乘船流浪,去到无人管束的地方,过自由自在、相依为命的生活。

影片最令人难忘的是阳光下、海浪中莫妮卡不羁的脸庞和充满蓬勃生命力的身体,她狠狠地抽烟,漠视所有的规训,野性而又迷人。

伯格曼无疑使莫妮卡的美得到了最极致的呈现,她像一只兽物,懵懂无畏,坦率地表达爱,自然地释放不受拘束的天性,对着混沌未开的世界投去天真热情的目光。

当他们赤裸着身体相拥在荒僻的码头,冲击着我们的是那样鲜艳的肉体和不息的、充满活力的欲望。

《不良少女莫妮卡》是一部适合在夏天观看的电影,时序上的夏季也是一对爱侣人生之中一去不返的夏天。

恋人莫妮卡和哈列在春季相爱,夏日疯狂出逃,秋天缓缓到来之时,他们回到世俗的生活中,结婚生子,面临庸常生活无尽的磨损,曾经炽热的爱情也如焰火般消散。

回头看他们的爱情,会发觉所有悲伤都在甜蜜时刻就已满下了伏笔,争执与互相指责就包裹在热吻的缝隙里。

一首心灵的奏鸣曲——伯格曼的女性世界的开题报告

一首心灵的奏鸣曲——伯格曼的女性世界的开题报告

一首心灵的奏鸣曲——伯格曼的女性世界的开题报

《伯格曼的女性世界》是一部由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执导的电影,它呈现出女性世界的种种苦恼、挣扎和奋斗。

这部电影于1978年首次在戛纳电影节上展映,随后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好评。

本片主要从三名女性的视角出发,展现了她们在男权社会中所面临
的生活和感情上的挑战。

玛琳和安蒂亚是两个性格迥异的姐妹,她们在
成长和生活中面对着不同的困境和抉择。

另外一个女性阿妮玛也是一个
受伤的灵魂,不得不面对自己的心理问题和婚姻中的困境。

本片从女性的视角出发,揭示了家庭、婚姻和性别等问题上女性所
面临的各种限制和压迫。

它呈现了她们经历的内心的痛苦和挣扎,同时
也表达了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反抗。

伯格曼的电影一直以来都以其心灵深处的剖析和气氛的营造为特色,而《伯格曼的女性世界》则是其心灵深处探索的又一力作。

通过将女性
放在电影的中心地位,伯格曼成功地呈现了一种纵深的情感表达,唤起
了观众对生命中最基本的问题的探索与思考。

总之,这部电影是一首心灵的奏鸣曲,它打破了男女二元对立的桎梏,展示了女性复杂的内在情感和思考。

可以说,本片是伟大的电影艺
术中最重要的女性主题之一。

论英格玛·伯格曼电影的“两希”文明底蕴

论英格玛·伯格曼电影的“两希”文明底蕴

论英格玛伯格曼电影的“两希”文明底蕴
潘汝
【期刊名称】《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30)004
【摘要】在对“两希”文明和谐平衡这一西方文化理想的呼唤中,英格玛·伯格曼(Ingmar Bergman)用精彩的镜像语言,对一系列具有浓重宗教色彩和终极意义的主题展开了富有里程碑意义的阐释.这种阐释,只有放在“两希”文明的背景中,才能获得较为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更为深刻的理解.温暖的童年经验,使得将“全部创作建立
在童年印象基础上”的伯格曼,获得了汲取各种文化给养的能力和兼容并蓄的潜质;伯格曼从基督教的“罪与罚”中超拔出来,在“意识”与“良知”、“知”与“行”统一融合的人生和艺术道路上,推进着理性与信仰殊途同归的进程;在个体精神的
层面上,伯格曼与存在主义达成一致,将审美境界与宗教境界、艺术与神圣存在相互
交融,以“在静穆中激荡”的影像风格,传达着“两希”文明相互包容的哲思.
【总页数】11页(P47-57)
【作者】潘汝
【作者单位】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12
【相关文献】
1.英格玛·伯格曼:电影界的哲学家 [J], ;
2.英格玛•伯格曼电影研究--以《野草莓》为例 [J], 方艾琳
3.伯格曼的戏剧与电影:在"两希"文明背景中的观照 [J], 潘汝
4.在他之前电影只是电影在他之后电影成为艺术英格玛·伯格曼:令人敬而远之的神祇 [J], 戈弓长;
5.英格玛·伯格曼电影的主观化倾向 [J], 尹耀东;赵佳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伯格曼电影中的“信仰”与“孤独”

伯格曼电影中的“信仰”与“孤独”

伯格曼电影中的“信仰”与“孤独”张海欣【期刊名称】《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年(卷),期】2011(028)005【摘要】Survival faith and the loneliness of human nature,has been troubled movie master Ingmar Bergman two big philosophical questions,he's thinking about the philosophical thinking of the motif: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god,and relationships with other people,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himself.His every film is a series of reflection and doubt,negative and critical has become the basic spirit of the film's character.%生存信仰和人性的孤独,一直是困扰电影大师伯格曼的两大哲学问题。

他所思考的问题也是哲学思考的母题:人与上帝的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

他的每一部影片都是一连串的反思与怀疑,否定和批判已经成为其电影的基本精神特质。

【总页数】3页(P59-61)【作者】张海欣【作者单位】商丘师范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河南商丘4766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35【相关文献】1.开启伯格曼电影之门的三把钥匙——伯格曼电影风格初探 [J], 魏桢2.基督教背景下伯格曼电影中的神话思维 [J], 张宇3.在他之前电影只是电影在他之后电影成为艺术英格玛·伯格曼:令人敬而远之的神祇 [J], 戈弓长;4.伯格曼电影中的虚无主义症结探究 [J], 田曲平5.技术理性与感性情感的碰撞——论英格玛·伯格曼《野草莓》中的精神信仰主题[J], 吴若菡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格玛·伯格曼电影的宗教情怀与艺术魅力探究
【摘要】:在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生涯中,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IngmarBergman)始终用他那精彩的、梦幻般的镜像语言,对一系列独特的关涉生命终极意义的主题——上帝的沉默、人类的堕落、爱情灾难、欲爱人性等展开了前所未有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阐释。

本文着重选取伯格曼各个时期的12部代表性电影作品,进行个案分析、符号解读,从而梳理伯格曼作品中与人类的终极命题紧密相关的宗教脉络,并探究与宗教哲思交织在一起的独特的艺术魅力。

绪论部分在阐明国内外伯格曼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确立了自身立论的基点,明确了本文研究的目标,并扼要地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论文特色与创新点。

论文的主体部分,由四章组成。

第一章,结合伯格曼的成长历程,深入阐发了希腊和希伯来两种异质文明在伯格曼及其作品中的冲突和融合。

从而将伯格曼的宗教情怀和艺术魅力放在两希文明的背景中进行观照。

第二章,以伯格曼极富寓意的《第七封印》(TheSeventhSeal)为纲,总领伯格曼电影的宗教视野——不断地否定质疑,不倦地热切追寻:否定传统宗教超验性观念的束缚,追寻现世的属人的神圣使命与信仰。

表明在超验宗教的废墟上,成年的人类应当承担责任、续写希望,为新的信仰奠基。

第三章,通过三组影片,从三个方面阐明——人神的契约已经终止、人和人之间的交流被阻隔、人自身的统合被打碎——在“上帝死了”的现代性语境中,成年的人类所必须经历的风雨沧桑和炼狱般的苦痛。

第四章,在经历光影的炼狱之后,通过《沉默》
(TheSilence)、《呼喊与细语》》(CriesandWhispers)、《芬妮与亚历山大》》(FannyandAlexander)三部经典影片的分析,表明伯格曼所酝酿的新的哲思与信仰:具有些许神性色彩的“身体”与“欲爱”作为终极关切的对象,在介入与传统宗教相对立的“特殊的、直接的生活”中,隐喻了“生命的真正根基与力量源泉”,代表了信仰实存的新形态。

以上二、三、四各章通过伯格曼具体作品的解读,阐发了这些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探讨了伯格曼对信仰的本质态度,理清了潜伏于其影片中的宗教脉络。

结语部分,总结全文主旨,并进一步指出,伯格曼是在“消解二元对立、融合异质文化”的热望中,抒写宗教情怀、展现艺术魅力的。

【关键词】:宗教脉络艺术魅力质疑追寻身体欲爱融合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J905
【目录】:论文摘要6-8Abstract8-12绪论12-21第一章两希文明孕育的影像诗人21-55第一节伯格曼的酒神与日神22-31一、酒神——主体沉醉的世界23-25二、酒神——悲观而热烈的生命存在25-28三、日神:温暖绚丽的梦幻天堂28-31第二节伯格曼的”罪与罚”31-43一、无处不在的罪恶感33-38二、父亲的路德教——令人窒息的宗教38-40
三、”罪与罚”的内化与超拔——自省与信仰40-43第三节伯格曼:致力于”两希”文明融合的根基与努力43-55一、童年之爱是弥合裂痕的力量之源44-48二、在存在主义的维度中:日神艺术与基督教的融合48-55第二章质疑与追寻——《第七封印》:上帝?上帝!55-85第一节一袭满是补丁的宗教华袍55-65一、第七封印:题解55-58二、序幕:创世纪图景58-61三、背景:瘟疫和战争61-65第二节死神意蕴65-74一、宗教意义上的死亡65-67二、死神壁画67-70三、向死而生:现代意义上的人70-74第三节宗教价值的隐喻式寄托74-85一、现代人的宗教困境75-77二、约瑟夫一家:宗教性诉求梦归何处?77-81三、伯格曼的宗教超越及其意义81-85第三章光影的炼狱:风雨沧桑的历程85-124第一节跌落的信仰85-99一、《处女泉》:处女的祭坛85-89二、《犹在镜中》:上帝是个毒蜘蛛89-93三、《冬日之光》:现代版的耶稣受难记93-99第二节被阻隔的交流99-113一、《假面》:苍白的语言99-104二、《傀儡生命》:”所有的道路都没有出口”104-109三、《秋天奏鸣曲》:母女间的话语争夺战109-113第三节生命的孤岛113-124一、《狼的时刻》:疯癫的呓语114-118二、《耻辱》:人性的战争118-124第四章沉默的秘密:身体·欲爱·神性124-167第一节《沉默》:在沉默中倾听身体124-137一、题解125-128二、伊斯特与安娜:奴隶道德与主人道德128-132三、安娜:我的身体——意义的核心132-137第二节《呼喊与细语》:身体在时间中的呼喊与细语137-148一、身体:人之纠结138-141二、身体:超越时间141-145三、身体:人神沟通145-148第三节《芬妮与亚历山大》:欲爱的诗篇148-167一、欲爱的本质:疏离者
的复合150-155二、欲爱的疏离和复合的普遍意义155-158三、欲爱包容力比多158-162四、欲爱具有神性的力量162-167结语167-170附录170-171参考文献171-183后记183-184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