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传热学课件对流换热-第6章-1

合集下载

高等传热学课件对流换热

高等传热学课件对流换热

高等传热学课件对流换热高等传热学课件对流换热一、概述湍流模型是半阅历、半理论的争论方法,其目的是将湍流的脉动相关项与时均量联系起来,使时均守恒方程封闭。

自1925年Prandtl提出混合长度理论,各国学者对湍流模型进行了大量争论,提出了许多模型。

W.C.Regnolds建议按模型中所包含的微分方程数目进行分类,成为目前适用的湍流模型分类方法。

一般将湍流模型分为:z 零方程模型(代数方程模型)z 一方程模型z 二方程模型z 多方程模型争论(Morkovin 莫尔科文)表明:当M5时,流体的可压缩性对湍流结构不起主导影响,因此我们仅参考不行压缩状况。

依据大量的试验争论结果,湍流边界层对流换热的强弱主要取决在内层区:由相像原理分析得出,Prt近似是一个常数(Prt≈0.9)这样,只要确定了νt,即可简洁地得到αt,所以在介绍湍流模型时,只给出νt或t时均量的关系式。

二、零方程模型(代数方程模型)零方程模型中不包含微分方程,而用代数关系式将νt与时均量关联起来。

Prandtl混合长度理论是最早的代数方程模型。

它适用于:充分进展的湍流剪切流边界层内层,y≤0.2δ。

对外层区,一些学者争论后仍沿用Prandtl混合长度的模型关系式:但,L=λδ(3.7.1)试验常数λ在0.08~0.09之间。

Von Kármán、Deissler、Van Driest、Taylor等人先后提出了更完善的代数方程模型。

(1) Von Kármán模型Von Kármán假设湍流内各点的脉动相像(局部相像),即各点之间只有长度尺度与空间尺度的.差别。

对平行流流场,若对某点(y0处)四周的时均速度进行Taylor开放:(a)若流淌相像,则必有尺度L与速度u0(u0=u(y0))使上式无量纲后成为通用分布。

u(y0)y令 Y=; U(Y)= u0L则有无量纲形式:(b)若上式是相像的通用速度分布,则式中各系数之比应与位置无关,而是一个常数。

第6章-对流换热1PPT课件

第6章-对流换热1PPT课件

一、换热微分方程
由牛顿冷却定律:
q w ,xh x(tw-t ) W m 2
由傅里叶定律与牛顿冷却公式:
对流换热过程
hxtw t y tw ,x
微分方程式
W (m 2C ) (62)
-
22
五、流动边界层
层流
过渡流
湍流
u
y
x
xc
层流底层 缓冲层
五、流动边界层
2. 实验测定 若用仪器测出壁面法向
一、牛顿公式
qht QhAt
15 16
只是对流换热系数 h 的一个定义式,它并没 有揭示 h 与影响它的各物理量间的内在关系
本章的目的就是要揭示这种联系,即求解表面换 热系数h的表达式。
6.2 影响对流换热的主要因素
影响对流换热系数 h 的因素有以下 5 方面 流体有无相变 流体流动的起因 换热表面的几何因素 流体的流动状态 流体的物理性质
6.3 对流换热微分方程组
一、能量微分方程
作为一种能量输运过程,对流换热过程必然 遵循能量守恒原理,对流过程中的流体温度场 应是能量守恒原理与对流换热具体的热量输运 形式相结合的表现形式,其数学描述称为能量 守恒微分方程,简称能量方程。
在对流换热过程中: 能量守恒原理 — 热力学第一定律; 热量输运形式 — 导热+对流。
质量*加速度=体积力+压力+粘滞力
D D u uu u xv u yw u z
(u
uuvu) x y
Fx
px (x2u2
y2u2)
(v
uvvv) x y
Fy
py (x2v2
y2v2)
二、动量守恒微分方程(Navier-Stokes)
稳态下自然对流:

《传热学对流换热》PPT课件

《传热学对流换热》PPT课件
✓ 由于流体的粘性和受壁面摩擦阻力的影响,紧贴壁面 处会形成速度梯度很大的边界层对流换热的机理与通 过紧靠换热面的薄膜层的热传导有关。
对流传热过程分类
传热学 / 对流换热
传热学 / 对流换热
6-0 有关概念
传热学 / 对流换热 一、实际流体的粘性和运动状态 〔一〕实际流体的粘性 1、粘性 是指流体流动时流体内部产生内摩擦力的性质。 表达流体内摩擦力及粘性作用的实验
度〔流动〕边界层。
• 理想流体:在速度边界层外,速度梯度等于零,粘性力 等于零。这样的流体称为理想流体。
传热学 / 对流换热
〔二〕热边界层〔温度边界层〕
1、热边界层的形成原因 流体流过壁面时,如果流体与壁面之间存在温差而进
展对流换热,沿壁面法线方向流体的温度从壁面温度变到 主流温度。
近壁流体中温度梯度的存在,说明流体与壁面之间有 热量的传递〔导热〕。
2、层流和湍流
传热学 / 对流换热
层流:整个流场呈一簇互相平行的流线。 特点:流体具有明显分层流动现象,相邻两层之间不存
在流体微团的混杂,而只有分子间的相互交换。
湍流〔紊流〕:流体质点做复杂无规那么的运动。 特点:流体在流动的垂直方向上出现明显而不规那么的
混杂现象。
传热学 / 对流换热
3、临界速度 u c
Re的值界于上、下临界雷诺数之间时,流体处于层 流到湍流的过渡状态,这一区域称为过渡区。
传热学 / 对流换热
5、层流底层〔贴壁流体层〕 流体在做湍流运动时,在管壁附近形成一 层流速很低的极薄的层流,称为层流底层。
层流底层的厚度随着流速的增加〔即Re增加〕 而减薄。
湍流核心
层流底层
传热学 / 对流换热
〔2〕层流状态时,以导热为主, dt/dy较大,对流换热较 弱;〔有热边界层和层流速度边界层〕

《对流传热原理》PPT课件

《对流传热原理》PPT课件

5-4 相似原理简介
简单介绍相似原理

当Pr1 的流体纵掠平壁面时,对于层流边界层,由边界 层积分方程分析解可得 与t 之间的关系: t 1 3 Pr
5-3 边界层对流传热微分方程组
数学分析手段建立的基础都是边界层对流传
热微分方程组。 包括:1)描述对流传热系数本质的对流传热 微分方程; 2)描述流体流动状态的连续性微分方 程和动量微分方程 3)描述流体中温度场的能量微分方程 主要分析:常物性、流速不太高、无内热源 的不可压牛顿型流体的二维稳态对流传热。
对流传热原理
确定对流传热系数h的函数关系式途径:
一、理论法
建立基础:边界层对流传热微分方程组 通过数学分析解法,积分近似解法,数值解法和比拟解 法求解对流传热系数h

二、实验法
建立基础:边界层对流传热微分方程组无量纲化或者对 流传热系数h函数关系式进行量纲化分析,得出有关的 相似特征数 在相似原理指导下,建立实验台和整理实验数据,求得 各特征数间的函数关系 将函数关系推广到与实验现象相似的现象中去

由于上述分析可知:

理论法、实验法建立基础:边界层对流传热组,首先需要阐述边
界层概念 本章介绍边界层和热边界层的概念 在边界层理论指导下,推导出对流传热微分方程 组
5-2 流动边界层和热边界层
当壁面温度 t w 等于流体温度 t 时,流体沿壁面流动时 只存在流动边界层,而不存在热边界层。 流动边界层厚度 反映流体分子动量扩散能力,与运动 粘度 有关;而热边界层厚度 t 反映流体分子热量扩 散的能力,与热扩散率 有关。 t 因此 应该与 有关 ,即与无量纲物性值普朗特数 Pr 有关。 v c p Pr

《对流传热》PPT课件

《对流传热》PPT课件

Nu f (Gr, Pr) Nu C(Gr, Pr)n
Gr
2 gtl3 2
Gr -反映因密度差而引起自然对流状态
C
L
(cp
gTL3 2
2
)n
• 注意: C,n与传热面的形状(管或板)、放置位置(垂直、水平)有关。 • 应用范围:Pr ≥ 0.6 • 定性温度:壁面温度和流体温度的算术平均值。
例 常压下空气在内径为38mm的管中流过,温度由160oC升高到240oC,平均流速 为15m/s。试求:
(1)空气和管壁之间的传热膜系数 (2)若流速增大到25m/s,结果如何?
讨论
准数名称 努塞尔准数 雷诺准数
符号 Nu Re
意义 对流传热系数的准数 确定流体的运动状态的准数
普兰特准数
Pr
格拉斯霍夫准数 Gr
表示物性对给热过程的影响 的准数
自然对流的影响
感谢下 载
传热的热阻主要集中在层流底层。
牛顿冷却定律 建立膜模型:
dt de d
T
TW,1
式中 dt──总有效膜厚度;
de──湍流区虚拟膜厚度;
d ──层流底层膜厚度。
dt
TW,2
T’
流体被冷却:
dt
A(T
Tw,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流体被加热:
dt
A(Tw,2 T ')
dt
对流传热速率——牛顿冷却定律
流体被冷却: A(T Tw,1)
(1)高粘度
0.027
Re 0.8
1
Pr 3 (
)0.14
d
w
w : 液体在壁温下的黏度
Re > 10000,0.5 < Pr < 100,l/d > 60

传热学对流传热的理论基础课件

传热学对流传热的理论基础课件

特征数方程中的 几位人物
传热学对流传热的理论基础课件
(4) 与 t 之间的关系及 Pr
对于外掠平板的层流流动: uco,n st
动量方u程 u x: v u y y 2u 2
d d
p 0 x
此时动量方程与能量方程的形式完全一致:
u
t x
v
t y
a
2t y2
表明:此情况下动量传递与热量传递规律相似
上述理论解与实验值吻合。
普朗特边界层理论在流体力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传热学对流传热的理论基础课件
5.3 流体外掠等温平板传热的理论分析
当壁面与流体间有温差时,会产生温度梯度很大的温度 边界层(热边界层, thermal boundary layer )
厚度t 范围 — 热边界层或温度边界层
预期解的形式
传热学对流传热的理论基础课件
4. 如何指导实验
• 同名的已定特征数相等 • 单值性条件相似:初始条件、边界条件、几何条件、
物理条件
实验中只需测量各特征数所包含的物理量,避免了测量的盲 目性——解决了实验中测量哪些物理量的问题 按特征数之间的函数关系整理实验数据,得到实用关联式 ——解决了实验中实验数据如何整理的问题 可以在相似原理的指导下采用模化试验 —— 解决了实物 试验很困难或太昂贵的情况下,如何进行试验的问题
Nu — 待定特征数 (含有待求的 h)
Re,Pr,Gr — 已定特征数
特征关联式的具体函数形式、定性温度、特征长度等的确 定需要通过理论分析,同时又具有一定的经验性。
传热学对流传热的理论基础课件
关联式中的待定参数需由实验数据确定,通常由图解法 和最小二乘法确定。如通过相似原理或理论分析,预期

高等传热学讲义

高等传热学讲义

第2章边界层方程第一节Prandtl 边界层方程一.边界层简化的基本依据外:粘性和换热可忽略)(t δδ,l l t <<<<δδ或内:粘性和换热存在)(t δδ特征尺寸—l二.普朗特边界层方程常数性流体纵掠平板,层流的曲壁同样适用)。

δvlu ∞∞∞u lv v l u δδ~~,可见,0=∂∂+∂∂yv x u )()((x x R δ>>曲率半径yxuv∞∞T u ,wT ∞∞T u ,δl)(12222yu x u x p y u v x u u ∂∂+∂∂+∂∂-=∂∂+∂∂νρδδ∞∞u u llu u ∞∞2l u ∞ν2δν∞u )(2lu ∞除以无因次化11Re12))(Re 1(δl因边界层那粘性项与惯性项均不能忽略,故项可忽略,且说明只有Re>>1时,上述简化才适用。

)(12222yv x v y p y v v x v u ∂∂+∂∂+∂∂-=∂∂+∂∂νρ1~))(Re 1(2δllδ;可见2222xuy u ∂∂>>∂∂δδ1)(2∞u l l u lu /)(∞∞δ2/)(lu l ∞δν2/)(δδν∞u l :除以lu 2∞)(Re 1lδ))(Re 1(δl lδ可见,各项均比u 方程对应项小得多可简化为于是u 方程压力梯度项可写为。

)(2222yTx T a y T v x T u ∂∂+∂∂=∂∂+∂∂,0=∂∂yp dxdpρ1-),(lδ乘了δθδwu l )(∞lu w θ∞2lawθ除以:lu w θ∞Pe/12)(/1δlPe 12δθwa 1)(∞-=T T w w θPr)Re (⋅====∞∞贝克列数—导热量对流热量w w p lk u c a l u Pe θθρ边界层方程:。

时或当可忽略可见,)1,1~)(1(222>>∂∂Pe l Pe x T a δ0=∂∂+∂∂yvx u )(12222yu x u x p y u v x u u ∂∂+∂∂+∂∂-=∂∂+∂∂νρ)(2222yT x T a y T v x T u ∂∂+∂∂=∂∂+∂∂其中,压力的变化由主流速度的变化确定:,0=∴=∞dxdpdx du 对于平板,gf e d c b a y x yy xy xx =+++++φφφφφφ(主流柏努利方程)dxdu u dx dp ∞∞=ρ1(主流速度可按势流问题求解得到)二.普朗特边界层方程定义:对于二元二阶线性偏微分方程(a 、b 、c 、d 、e 、f 、g 均为x ,y 的已知函数)当,称为双曲型的,(无粘超音速流问题);当,称为抛物型的;当,称为椭圆型的。

(精品)传热学课件:对流传热精选全文

(精品)传热学课件:对流传热精选全文

( u
u
u x
v
u ) y
F x
p x
(
2u x2
2u y2 )
( v
u
v x
v
v ) y
F y
p y
(
2v x2
2v y2
)
(1)
(2) (3)
(4)
对于稳态流动: 只有重力场时:
u 0; v 0
Fx gx ; Fy gy
§5-2 对流传热问题的数学描写
3)能量微分方程导出 ——描述流体温度场
体积力: 重力、离心力、电磁力 表面力:静压力和粘性应力
动量守恒方程推导中的微元体
压力 p 和法向粘性应力 ii的区别:
a)无论流体流动与否, p 都存在;而 ii只存在于流动时
b) 同一点处各方向的 p 都相同;而 ii与表面方向有关
§5-2 对流传热问题的数学描写
动量微分方程 — Navier-Stokes方程(N-S方程)
能量微分方程推导中的微元体
W=0
2 流体不可压缩
3 粘性耗散产生的耗散热可以忽略不计
(4)无化学反应等内热源
Q内热源=0
§5-2 对流传热问题的数学描写
Q导热 + Q对流 = U热力学能
由导热微分方程可得:
能量微分方程推导中的微元体
2t
2t
Q导热 x2 dxdy+ y2 dxdy ,W
§5-2 对流传热问题的数学描写
影响h因素:流速、流体物性、壁面形状大小等
复习
(5)对流传热的分类 ★ 按流体运动的起因分为:强迫对流和自然对流。
干燥箱中的强迫对流
暖气片中的自然对流
复习
对流传热系数 W (m2 K)

传热学对流换热ppt课件

传热学对流换热ppt课件
总结词
优化对流换热过程,提高传热效率是传热学的重要研究方向。
详细描述
对流换热是传热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优化对流换热过程、提高传热效率对于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 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未来研究将进一步探索对流换热的优化方法和技术,为实现高效传热提供理论支 持。
THANKS
感谢观看
02 通过求解这些方程,可以得到流体温度场和物体 温度场的分布,进而分析对流换热的规律和特性 。
02 对流换热的数学模型是研究对流换热问题的重要 工具,可以用于预测和分析各种实际工程中的传 热问题。
03
对流换热的影响因素
流体物性参数
01 密度
密度越大,流体质量越大,流动时受到的阻力也 越大,对流传热速率相对较快。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工业炉的热能回收主要涉及对流 换热器的设计和优化,需要考虑 传热效率、热损失、设备成本等
因素。
通过对流换热技术回收工业炉的 热量,可以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
环境污染。
建筑物的自然通风设计
建筑物的自然通风设计利用对流 换热原理,通过合理设计建筑布 局、窗户位置和大小等,实现自
然通风,降低室内温度。
传热学对流换热ppt 课件
目录
• 对流换热的基本概念 • 对流换热原理 • 对流换热的影响因素 • 对流换热的实际应用 • 对流换热的实验研究方法 • 对流换热研究的未来展望
01
对流换热的基本概念
对流换热定义
总结词
对流换热是指流体与固体表面之间的热量传递过程。
详细描述
对流换热是指流体与固体表面之间的热量传递过程,是传热学中的一种基本现象。当流体与固 体表面接触时,由于温度差异,会发生热量从固体表面传递到流体的过程。
在对流换热过程中,热传导与对流同时存在,共 02 同作用,两者相互关联,共同决定热量传递的速

高等传热学(研究生学习)

高等传热学(研究生学习)
T — 黑体的绝对温度, K
对于非黑体,E bT 4
m2 K 4
— 黑度(发射率)
以上讲的是热辐射,而不是辐射换热。
tw1
(4)辐射换热
tf
透明气体
tw2
考虑两个无限大平板的 辐射换热(黑体) Q1 A bT14 , 1 Q2 A2 bT24 Q1, 2 A bT14 A2 bT24 A b (T14 T24 ) 1
t1
Q
δ
t2 x
如上图所示的大平壁,若其两侧壁面各点温度保持不变, 分别保持为tw1及tw2,且,则热量将从tw1一侧传向tw2一侧。此 时通过大平壁的热流量Q可表示为:W 2
Q A
t w1 t w 2

A
t
(m C)

式中:A——垂直于导热方向的截面积,m2 δ——平壁厚度,m λ-导热系数(热导率),w/(m 。с) Q 热流量(导热量)W
(4)牛顿冷却公式
QC c A(t w t f )或QC c A(t f t w )( w) QC c At Q q c t A 2 对流换热系数, W m C


A 与流体接触的壁面面积
3. 热辐射(radiation heat transfer)
gradt lim
n 0

t t n n n
说明:
因二相邻等温面之间以法线方向的热量变化最显著。 温度梯度是一个矢量,也可表示成

t t t gradt i j k x y z 方向:沿着温度升高的方向。
t t 对于一维稳态温度场 0, 故 y z t dt gradt x dx

传热操作技术—对流传热(化工原理课件)

传热操作技术—对流传热(化工原理课件)

气泡的生 成条件2
汽化核心
汽化核心与加热面的粗糙程度、氧化情况、材料的性质及其不均 匀性等多种因素有关。
➢ 在无相变的对流传热时,热阻主要集中在层流底层 ➢ 但在沸腾给热时,气泡的生成和脱离对该薄层液体
产生强烈的扰动,使热阻大为降低。 ➢ 所以沸腾给热的强度要高于无相变化的对流给热。
层流底层 过渡层 湍流主体
湍流主体:流体质点的剧烈混合,热量传递主要依
TW
靠对流传热,热传导所起作用很小,这部分热阻很
小,传热速度极快,流体的温度差极小。
层流底层 过渡层 湍流主体
➢ 在对流传热时,热阻主要集中在层流底层 ➢ 减薄层流底层的厚度是强化对流传热的重要途径
T

Tw



tw
流 体
t
δ1
δ2
流体通过间壁的热交换
液体在加 热面上的
沸腾
管内 沸腾
在一定压差作用下,以一定流 速流经加热管时所发生的沸腾 现象,又称为强制对流沸腾
强制对流沸腾
管壁上所产生的气泡不能自由上浮,而是 被管内液体所挟与其一起流动,从而造成 复杂的两相流动。因此,其机理要比池内 沸腾复杂。
过冷 沸腾
管内沸腾
流体主体温度低于饱和温度, 而加热面上有气泡生成
自然对流 核状沸腾 膜状沸腾
α
C

稳稳
定 膜
定 区
F
临界点 状 D E
B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A
0.1
1.0
10
10
10
Δt = (tw-ts)/℃
2
3
温度差和沸腾传热系数关系
当△t继继续增加,加热表面上形成一层稳定的气膜,把液体和加热表面完全隔开。但此 时壁温较高,辐射传热的作用变得更加重要,故α再度随△t的增加而迅速增加。

对流传热原理PPT课件

对流传热原理PPT课件

y
0,u
y ,u
0,v 0,t u,t
热边界层厚度:
tw t
t
Pr1/3
第12页/共27页
§5-4 流体外掠平板传热层流分析解及比拟理论
局部表面传热系数: Nux 0.332 Re1x/2 Pr1/3
(1) 努塞尔数Nux
Nux
hx x
(2) 雷诺数
Rex
u x
(3) 层流流动的判别条件:Re<Rec=5×105
(4)对于长度为l 的平板,其平均努塞尔数:
Nul 0.664 Re1l/2 Pr1/3
第13页/共27页
Rel
ul
Nul
hml
例2:来流温度为20℃、速度为4m/s空气沿着平板
流动,在距离前沿点为2m处的局部切应力为多大?
如果平板温度为60℃,该处的对流传热表面传热
系数是多少?
定性温度
t
m
=
20
h
0.664
Num
m
l
Re1lm/2
hl
m Prm1/3
0.664
Re
1/ 2 lm
Prm1/ 3
0.664 2.96 102 (4 104 )1/2 0.6941/3 17.4W / (m K ) 0.2
hAt 17.4 0.2第240页./共127页(100 40) 20.88W
=0.008kg
/
(m
s2)
Nux
hx x
0.332 Re1x/2
Pr1/3
hx
0.332
x
Re1x/2
Pr1/3
0.332 2.76 102 4.7 105 0.5 0.6991/3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高速流动对流换热在前面几章介绍的强制对流换热中,我们假设速度和速度梯度充分小,以致动能和粘性耗散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现在考虑高速和粘性耗散的影响。

我们主要介绍有更多重要应用的外部边界层。

6.1 高速流对流换热基本概念高速对流主要涉及以下两类现象:z从机械能向热能的转换,导致流体中的温度发生变化;z由于温度变化使流体的物性发生变化。

空气一类气体若具有极高的速度,将会导致超高温离解、质量浓度梯度,并因此发生质量扩散,使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这里仅限于关注未发生化学反应的边界层;对空气来说,这意味着我们将不考虑温度超过2000K或者马赫数高于5的情况。

对液体,如果普朗特数足够高的话,粘性耗散实际上在中等速度时就具有很可观的作用。

我们的讨论仅限于普朗特数接近于1的气体。

有关高速对流的研究大都涉及对机械能转换和流体物性随温度变化两个因素的总体考虑,很难看到它们单独的影响。

这里,我们暂不考虑变物性的影响,首先讨论能量转换问题。

能量转换过程能可逆地发生,也能不可逆地发生。

比如,在边界层内,激波与粘性的相互作用使得机械能与热能间的不可逆转换增大,无粘性的速度变化(比如在接近亚音速滞止点附近流体的减速)则产生可逆的,或者非常接近可逆的能量转换。

高速边界层滞止点的比较能很好地说明这两种情况的明显区别。

z在滞止点(图6-1)处速度降低,边界层以外的压力和温度提高。

对于亚音速流动,该过程几乎是等熵的,流体粘度不起什么作用。

无论减速可逆还是不可逆,滞止区边界层以外的流体温度等于滞止温度,也就是说,流体温升来自于绝热减速:(6.1.1) 若不考虑变物性影响,并用*T ∞代替T ∞,低速滞止点的解也能适用于高速滞止点问题: w w ()q h T T ∗∞=− (6.1.2)z 但高速边界层问题有所不同。

如果自由速度很高,边界层以内速度梯度很大,边界层内因粘性切应力产生粘性耗散。

如果物体是绝热的,那么耗散产生的热量可以靠分子或者涡漩传导的机理,从靠近表面的向边界层外传递出去,如图6-2所示。

稳态条件下,在粘性耗散和热传导之间存在一种平衡状态,导致图6-2所示的温度分布。

此条件下的表面温度就等于绝热壁面温度aw T 。

V图6-1 滞止点的流动z 热量究竟是传向壁面还是从壁面传出来取决于表面温度高于还是低于绝热壁面温度aw T 。

z 流体的普朗特数也和绝热壁面温度有一定关系。

普朗特数是粘度(决定能量耗散)与热扩散率(与热量从边界层中逃逸的机理相关)之比。

高普朗特数将导致高的绝热壁面温度。

图6-2 高速边界层中的速度剖面和绝热壁面温度剖面aw6.2 滞止焓方程考虑Pr 数近似等于1的气体的高速流动边界层问题。

忽略体积力所做功、内热源和质量浓度梯度,引进滞止焓*i 、理想气体焓与温度的关系式,以及切应力与粘性系数之间的关系式:d d ()i c T c =是比定压热容对层流边界层,在普朗特数等于或接近等于1的时候,从一般形式的能量方程可推导出以滞止焓为独立变量的能量方程。

(6.2.1)/i y ∂∂并代入上式,移项并引入普朗特数的定义后得出层流边界层的滞止焓能量方程:(6.2.2) 对湍流边界层,也可以用一样的思路推导。

忽略体积力和源项,代入分子热流密度和切应力得出:*i i i u i x y y c y ∗∗⎛⎞∂∂∂∂′′+=−+⎜⎟⎜⎟∂∂∂∂⎝⎠λρρυρυ21()121u u u y Pr y ⎡⎤∂⎢⎥∂⎛⎞′′−−⎜⎟⎢⎥∂∂⎝⎠⎢⎥⎣⎦µρυ (6.2.3)关于湍流的各种涡漩扩散率模型可用于上式。

首先,利用时均场封闭性重写湍流热流通量和雷诺应力:然后,引进有效粘度、有效导热系数和有效普朗特数的定义:eff t t =+=+µµµµρνeff t t ca =+=+λλλλρefft eff eff t t1//1/(/)/Pr c Pr Pr +==+µννλνν得到湍流边界层的滞止焓方程为:(6.2.4) 根据式(6.2.2)或式(6.2.4)的解,就可由下式(对于湍流,用时均量代替层流的量)求出表面上的热流密度w q :w wT q y ⎛⎞∂=−⎜⎟∂⎝⎠λ 在壁面处,有:于是,得到根据滞止焓确定表面热流的关系式:(6.2.5)z 如果比热容并非常数(对高速流往往如此),以焓为变量的能量方程会比较便于应用和表达。

z 在利用上述滞止焓方程式,定义一个焓传导系数i g 作为对流换热系数h 的替代量会很方便。

(6.2.6) 于是,表面热流密度的计算式可改写为:()w w i q g i i ∗∗∞=− (6.2.7)如果速度低(*i i =)、且比热容c 为常数,那么,焓传导系数i g 与流换热系数h 之间存在简单的关系:/i g h c = (6.2.8)6.3 高速流边界层对流换热一、1Pr=流体的高速流边界层Pr=流通过应用层流边界层的滞止焓方程(6.2.2)式,来考察1体的高速边界层的一些特征。

定义滞止温度T∗:Pr=和c等于常数的情况,层流边界层的滞止焓方程对于1(6.2.2)式变成:(6.3.1)Pr=和c等于常数的情况下,µ和λ仍可随温度变化,对大在1多数气体来说,可以假设它们具有相同的温度函数(如萨瑟兰公式)。

上式与针对低速边界层对流换热的能量方程形式相同,因此,在1Pr =的条件下,只要在解中用*T 替代T ,则低速层流边界层解的表达式即可适用于高速层流边界层换热。

如果假设1t Pr =、1Pr =,那么对湍流边界层也可以得出和层流边界层同样的结论。

z 注意:除了静态温度分布会影响流体物性以外,高速流动量方程并不受粘性耗散的影响。

对恒壁温低速边界层,其求解的边界条件为:0x =: u u ∞=、T T ∞=;0y =: 0u ==υ、w T T =;y →∞: u u ∞=、T T ∞=。

当用*T 替代T 时,恒温平板的高速绕流层流边界层的滞止温度形式能量方程(6.3.1)式的边界条件为:0x =: u u ∞=、T T ∗∗∞=;0y =: 0u ==υ、w T T ∗∗=;y →∞:u u ∞=、T T ∗∗∞=。

低速边界层问题的解最终表示为局部对流换热系数h :()w w wT q h T T y ∞⎛⎞∂=−=−⎜⎟∂⎝⎠λ 对高速边界层,在0y =处0u =,有()()*//w w T y T y ∂∂=∂∂、*s s T T =,所以(6.3.2)该式表明,如果在对流速率方程中用自由流滞止温度代替自由流温度,就能够算出1Pr =时表面上的热流密度;而这正是高速粘性耗散的主要影响。

令上式中的0w q =,即可计算出1r P =情况下的绝热壁面温度:()w 0h T T ∗∞−= ⇒(6.3.3) 根据这些结果可画出边界层中的温度分布,如图6-3所示。

因为所有气体的普朗特数都接近1,所以实际气体的情况不会与上述结果有重大的差别。

图6.3 1P r =的高速边界层中温度分布sq s q sq =∗∞∞二、1Pr≠时恒物性流体的高速流层流边界层换热现在我们考虑绕流平板的层流高速边界层,T∞和u∞等于常数但Pr≠。

这样,我们能更清楚地看到粘性耗散的影响以及Pr数所起1的作用,首先考虑流体物性恒定的情况。

其连续方程、动量方程与相应低速流问题中的一样,但能量方程中包含粘性耗散项。

于是,该问题适用的微分方程为:(6.3.3)(6.3.4)(6.3.5)因为连续方程和动量方程与低速边界层时相同,且速度边界条件也相同,所以显然存在速度场的相似解。

对能量方程,需要重新寻求相似解,可采用和求解动量方程时一。

如果假设:()f f =η、()T T η=,而且这样,能量微分方程(6.3.5)式就变成了常微分方程:(6.3.6) 定义一个独立变量:,上式可变为: (6.3.7)我们首要关心的是绝热壁面情况,即0s q =时相似方程式(6.3.7)的特解,用aw Θ。

那么,绝热壁面情况下,上式的边界条件是: ()0Θ∞=, ()00′Θ=由式(6.3.7)可积分得到绝热壁面条件的表面温度:(6.3.8) 针对不同Pr 数,利用Blasius 相似解中的()f η值,可得到上式的数值积分。

其结果是Pr 数的函数,当Pr 位于0.5~10之间时,可用下式近似地表示:1/2aw (0)Pr Θ≈ (6.3.8)通常认为,(0)aw Θ被就是恢复系数c r 。

绝热壁面温度aw T 可以从下式得出:(6.3.9) 这里,1/2c r Pr ≈。

当1Pr =时1c r =,上式就简化为式(6.3.3)。

上面,我们已经得出了一个特解aw Θ,但它仅给出了壁面上没有传热时的温度场。

如果我们求出相似方程式(6.3.7)齐次部分的一个通解,就能够推导出它的完整解。

在低速边界层相似解中:1Pr 02f ′′′+=θθ 对()θη,有(0)0θ=和()1θ∞=两个边界条件,我们已得到了一个通解。

于是式相似方程式(6.3.7)的完整解为:aw 12ΘC C θΘ=++ (6.3.10)将该式代入式(6.3.7)即可得到证明。

下面确定系数。

根据边界条件:()0Θ∞=, w 2(0)/2T T u c ∞∞−Θ= 由第一项边界条件,得出:12C C =−于是,定壁温下,高速流层流边界层的解为:(6.3.11)(6.3.12)根据温度分布,可计算壁面对气流的加热热流密度w q 。

由上式导出温度梯度:⇒于是有:由低速流层流边界层相似解, ()11/30010exp()0.3322Pr d Pr ηθζη−∞⎡⎤′=−≈⎢⎥⎣⎦∫∫于是,壁面对气流的加热热流密度w q 为:(6.3.13)对于高速边界层,定义一个建立在表面温度和绝热壁面温度之差基础上的对流换热系数h 。

令:w aw ()w q h T T =− (6.3.14)则高速流层流边界层的对流换热系数计算关系式为:(6.3.15) 或 1/31/20.332Pr x x Nu Re = (6.3.16)该结果与低速流边界层对流换热问题的结果形式上完全一样,只是定义对流换热系数的温差不同。

实际上,在常物性假设下,如果将对流换热系数定义式中的主流温度T ∞替换为aw T ,那么低速流强制对流边界层的对流换热系数关系式(层流、湍流),也可适用于高速流边界层对流换热。

三、变物性气体的高速流层流边界层对流换热如果流体物性是变化的,高速流层流边界层的微分方程为:∂ ( ρu ) ∂x+∂ ( ρv) ∂y=0(6.3.17)∂u ∂u ∂ ⎛ ∂u ⎞ ρu + ρ v = ⎜ µ ⎟ ∂x ∂y ∂y ⎝ ∂y ⎠(6.3.18)2ρ c ⎢u⎡ ∂T ∂T ⎤ ∂ ⎛ ∂T + v ⎥ = ⎜λ ∂y ⎦ ∂y ⎝ ∂y ⎣ ∂x⎞ ⎛ ∂u ⎞ µ + ⎟ ⎜ ∂y ⎟ ⎠ ⎝ ⎠(6.3.19)如果忽略能量方程中的耗散项, 上述方程组就转换为变物性流体 低速流的层流边界层对流换热微分方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