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讲义与溶剂特性
溶质与溶剂的相互作用
温度影响: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温度降低,溶解度减小。
压力影响:压力增大,溶解度增大;压力减小,溶解度减小。
溶剂性质影响:极性溶剂中,极性溶质溶解度较大;非极性溶剂中,非极性溶质溶解度较大。
溶质性质影响:分子间作用力强的溶质,溶解度较小;分子间作用力弱的溶质,溶解度较大。
溶解平衡
定义:溶质与溶剂达到动态平衡的状态
溶解度与温度: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温度降低,溶解度减小
溶解度曲线:表示溶质在不同温度下溶解度的变化关系
溶解度:溶质在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浓度
分子间作用力
范德华力:溶质与溶剂分子间的主要作用力
氢键:溶质与溶剂分子间可能存在的特殊作用力
离子键:溶质与溶剂分子间可能存在的强作用力
疏水作用:溶质与溶剂分子间可能存在的排斥作用力
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制药行业:药物的溶解和提取
食品行业:食品添加剂的溶解和提取
化学工业:化学反应中的溶质与溶剂的相互作用
环保行业:废水处理中的溶质与溶剂的相互作用
溶质与溶剂的相互作用的未来研究展望
新材料的探索与应用
新型溶质与溶剂的探索:寻找具有特殊性质的溶质和溶剂,以实现更广泛的应用。
新型溶质与溶剂的应用:研究新型溶质与溶剂在生物医药、环保、能源等领域的应用。
压力的影响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压力对溶解速度的影响:增加压力,溶解速度加快
压力对溶解度的影响:增加压力,溶解度增大
压力对溶解平衡的影响:增加压力,溶解平衡向溶解方向移动
压力对溶液性质的影响:增加压力,溶液的黏度、密度等性质发生变化
溶质和溶剂的特性影响
溶质和溶剂的极性:极性相似的溶质和溶剂更容易相互溶解
溶质和溶剂的特性
溶质和溶剂的特性溶质和溶剂是化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在溶液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本文将介绍溶质和溶剂的特性,包括它们的定义、性质、相互作用以及对溶液形成和性质的影响。
一、溶质的特性溶质是指在溶液中被溶解的物质。
当溶质与溶剂发生相互作用时,会发生各种物理或化学变化。
下面是溶质的一些主要特性:1. 粒子大小:溶质可以是一个小分子、离子或更大的分子。
这些粒子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它们在溶液中的行为。
小分子溶质通常更容易被溶解,而离子则会通过与溶剂的相互作用产生离子化。
2. 极性:溶质可以是极性的或非极性的。
极性分子在水等极性溶剂中更容易溶解,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着电荷间的相互吸引力。
非极性溶质通常更容易溶解在非极性溶剂中,如石油醚。
3. 溶解度:溶质的溶解度指的是在给定的溶剂中能溶解的最大量。
溶解度受溶质和溶剂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一些溶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压力和溶液浓度等因素的影响。
二、溶剂的特性溶剂是指用于溶解溶质的物质。
它可以是液体,固体或气体,并且通常是无色和无味的。
以下是溶剂的一些主要特性:1. 极性:溶剂可以是极性的或非极性的。
与极性溶剂相比,非极性溶剂通常更易于溶解非极性分子。
同时,极性溶剂也可以溶解极性分子和离子。
2. 极性指数:一个溶剂的极性可以通过极性指数来衡量。
极性指数较高的溶剂通常更喜欢与极性分子发生相互作用,而极性指数较低的溶剂则更容易溶解非极性分子。
3. 沸点和沸点:溶剂的沸点和沸点也常常决定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使用性能。
低沸点溶剂在溶液制备中通常更便于去除,而高沸点溶剂在温和条件下被广泛应用于有机合成。
三、溶质和溶剂的相互作用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溶液的形成和性质起着重要作用。
根据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类型,溶质和溶剂可以进一步分为以下几类:1. 同性相互作用:当溶质和溶剂是相同的物质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同性相互作用。
例如,水可以与水形成氢键,形成水合物。
2. 极性相互作用:当极性溶质与极性溶剂发生相互作用时,它们之间的极性相互作用可以导致物质的溶解和解离。
4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与溶剂特性
4.2 物质的溶解与溶剂极性 • 溶剂选择性三角形 图4-2
• 溶剂选择性三角形中的溶剂分组 表4组 5 组 代表性溶剂 代表性溶剂
别 别
Ⅰ 脂肪醚、叔胺、四甲基胍、六甲 Ⅴ 二氯甲烷、二氯乙烷 基磷酰胺 Ⅱ Ⅵ 磷酸三苯酯、脂肪酮和酯、聚醚、 脂肪醇 二氧六环、乙腈 Ⅶ 硝基化合物、芳香醚、芳烃、卤代 吡啶衍生物、四氢呋喃、乙二醇 芳烃 Ⅲ 醚、亚砚、酰胺 Ⅳ 乙二醇、苯甲醇、甲酰胺、醋酸 Ⅷ 氟代烷醇、间甲基苯酚、氯仿、水
第4章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与溶剂特性
4.1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 带相反电荷的离子间的静电相互作用; • 离子与偶极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 范德华力; • 氢键和电荷转移相互作用等;
4.1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Lennard-Jones 方程— 分子间相互作用势能与分子间距离的函数关系:
(4-2)
排斥能
4.1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4.2 物质的溶解与溶剂极性 ◊ 物质的溶解过程:
溶解过程的能量变化:
溶剂分子间的 相互作用势能
△
HA-B = HA-A + HB-B – 2HA-B
溶质分子间的 相互作用势能
溶质分子与溶 剂分子间的相 互作用势能
4.2 物质的溶解与溶剂极性 ◊ 相似相溶规律:溶质易溶于化学结构相类似或极 性相接近的溶剂中; 特例:
• 甲烷和二甲醚在四氯化碳和丙酮中的溶解度相差 很小;
• 十八酸与乙酸的互溶性不如十八酸与胺或吡啶的 互溶性好; • 聚乙二醇难溶于乙二醇中; • 乙烷易溶于丙酮而难溶于戊烷;
4.2 物质的溶解与溶剂极性 ◊ 溶剂的极性:
• 溶解度参数
可用来解释许多非电解质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以 及分离问题,其数学定义式为: δ i= (Ui)内
高分子中的分子间相互作用
第四章分子间相互作用和超分子组装§4-1 分子间相互作用4-1-1 引言高分子材料中的分子间相互作用是一个庞大而发展迅速的研究课题,也是研究高分子色彩缤纷的凝聚态结构和性能的核心问题。
众所周知,化学是关于物质及其相互转化的科学,生命现象是其最高表现形式。
从1828年人工制备尿素至今的160年中,分子化学已经发展了很多非常复杂和有效的方法,通过以控制和精确的模式打开和组成原子间共价键构造出越来越复杂的分子。
化学工业已成为当今社会造福于人类,同时也给人类带来许多挑战性课题的最重要的工业部门之一。
现代化学与十八、十九世纪的经典化学相比,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特点已不可同日而语。
现代化学的显著特点之一是从宏观进入微观,从静态研究进入动态研究,从个别、细致研究发展到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研究,从分子内的原子排列向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发展,新近不久出现的超分子化学就是现代化学生机勃勃发展的最新分支和充满希望的代表。
1987年,美国科学家C.J.Pederson,D.J.Cram,和法国教授J.M.Lehn因在超分子化学研究中的突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J.M.Lehn教授在获奖演说中为超分子化学作了简要注释:超分子化学是研究两种以上的化学物种通过分子间相互作用缔结而成为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超分子体系的科学。
简而言之,超分子化学是研究多个分子通过非共价键(次价键)作用而形成的功能体系的科学。
如果说分子化学是建立在共价键基础上的,那么超分子化学就是建立在分子间非共价键基础上的学科。
该学科的目标是要对分子间相互作用加以控制。
超分子化学是一门新兴的处于近代化学、材料科学和生命科学交汇点的前沿科学。
它的发展不仅与大环化学(冠醚、穴醚、环糊精、杯芳烃、C60等)的发展密切相联,而且与分子自组装(双分子膜、胶束、DNA双螺旋等)、分子器件和新颖有机材料的研究息息相关。
从某种意义上讲,超分子化学超越了分子化学,淡化了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生物化学、和材料科学相互之间的界限,着重强调了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超分子体系,将四大基础化学有机地合为一个整体,融会贯通。
分离科学---第四章 分子间相互作用与溶剂特性
水-乙醇的溶解-----第1步第2步都需要较多能量, 但是第 3 步由于水 - 乙醇之间形成的氢键作用很强, 释放的能量足以满足第1、2步的需要,混溶
15
第四章 分子间相互作用与溶剂特性
相似相溶规律多数情况下是正确的,但
也有解释不好的时候。
• 十八羧酸与乙酸的互溶性不如十八羧酸
与胺的互溶性好;
17
第四章 分子间相互作用与溶剂特性
溶解度参数与溶解度的关系:
溶质 A 于液体 S 中的溶解度的对数值,随
着A的摩尔体积成比例减小。
溶解度参数差别越大,溶解度越小。
溶解度参数相近的两液体能够很好地相
互溶解。
1 2 ln S A V A ( S A ) C RT
18
9
第四章 分子间相互作用与溶剂特性
4.1.4 电荷转移相互作用--路易斯酸碱反应 碱具有较强电子给予能力。
Lewis 酸碱理论:酸具有较强电子接受能量,
B A ( B A) B A
具有较低的电离势;
电子给体分子中一个能量较高的已占分子规道, 电子受体分子中有能量较低的空轨道,具备较高 的电子亲和能。
可以预测配合物的溶解度参数与配体的
大致相等而稍大,已为分配的实验证明。
同时结合分配基本方程式,还可以得到
:
ln K D , MRn n ln K D , HR
即不管金属离子的种类,由相同试剂形成 的相同组成的金属配合物的分配系数大致 相等。
31
第四章 分子间相互作用与溶剂特性
4.2.2.2 罗氏极性参数
也称罗氏溶剂极性标度(p’),选择乙醇、
二氧六环、硝基甲烷三种模型化合物,测定
《分子结构与物质的性质》 讲义
《分子结构与物质的性质》讲义一、分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在我们探讨物质的性质之前,首先需要了解分子结构的一些关键概念。
分子是由原子通过一定的化学键结合而成的。
原子之间的结合方式和相互作用决定了分子的结构。
化学键主要包括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
共价键是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这种键在大多数有机化合物中常见。
离子键则是由正负离子之间的静电吸引力形成的,比如氯化钠就是典型的离子化合物。
金属键存在于金属中,使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
分子的形状和空间构型对于其性质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甲烷分子(CH₄)呈正四面体结构,而水分子(H₂O)呈 V 形结构。
分子的空间构型可以通过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VSEPR)来预测。
二、分子结构对物理性质的影响1、熔点和沸点分子间的作用力对物质的熔点和沸点有着显著的影响。
分子间作用力包括范德华力(包括色散力、诱导力和取向力)和氢键。
一般来说,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的范德华力越强,物质的熔点和沸点就越高。
例如,在同主族元素的氢化物中,随着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加,熔点和沸点通常会升高。
但如果分子间存在氢键,如在水中,由于氢键的作用,水的沸点会明显高于同主族的其他氢化物。
2、溶解性“相似相溶”原理是溶解性的一个重要规律。
极性分子易溶于极性溶剂,非极性分子易溶于非极性溶剂。
例如,乙醇(CH₃CH₂OH)是极性分子,易溶于水这种极性溶剂;而苯(C₆H₆)是非极性分子,易溶于四氯化碳(CCl₄)这种非极性溶剂。
3、密度分子结构也会影响物质的密度。
一般来说,分子结构紧密的物质密度较大,而分子结构疏松的物质密度较小。
三、分子结构对化学性质的影响1、反应活性分子的结构决定了其反应活性的部位和反应的难易程度。
例如,在有机化学中,苯环上的不同位置由于电子云密度的差异,在进行取代反应时的活性不同。
2、稳定性分子的化学键强度和空间构型影响其稳定性。
具有稳定结构的分子在一般条件下不易发生反应,而结构不稳定的分子则容易发生分解或转化。
分子间相互作用与溶剂特性资料讲解
例如:四氯化碳、环己烷、甲苯、正庚烷等的固有偶极矩 很小,但它们被诱导的极化率(值)较高(分别为 105,109,123,136 cm3),因而在极性溶剂中均有较高的 极化能。
化工分离技术
分子间范德华力大小
在上述三种范德华力中,色散力通常是主要的。 例如:在40C液态2-丁酮的内聚能计算值由8%的
当两个分子a和b相距无限远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可忽略 不计。这时由分子a和b组成的体系的总能量等于它们各自的能量 之和。
即:
U() UaUb
化工分离技术
双体(双分子)相互作用势能函数
当对体系做功使两个分 子相互接近到某一距离 r时,由该双分子组成 的体系的总能量UT中, 增加了分子间相互作用 势能U(r)。 U(r)与分子a和b的结构及 两分子对称中心间距离 r有关。
化工分离技术
分子间相互作用与溶剂特性
化工分离技术
第4章
分子间相互作用与溶剂选择
化工分离技术
4.1 分子间相互作用 4.2 静电相互作用 4.3 分子间范德华力 4.4 氢键相互作用 4.5 电荷转移相互作用 4.6 物质的溶解与溶剂极性 4.7 疏水相互作用
化工分离技术
分离的基本思路:
分子间相互作用是联系物质结构与性质的桥梁
1. 色散力
色散相互作用原理:假定两个分子i和j处于不停的、 随机的运动状态,这些分子中的外层电子也在不停地 运动。
当此两分子恰好处于相邻位置时,由于分子i上 的电子随机运动可能在某一瞬间t,电子在核周围的 位置不对称,使分子中产生瞬时偶极距。
i分子中的瞬时偶极距又在相邻分子j中诱导出一 个相应的偶极。于是,分子i和j都具有了瞬时的偶极 距,它们因静电作用而相互吸引。
第2章 第3节 第2课时 分子间作用力 分子的手性(讲义)【新教材】
表示形成的氢键。
(3)氢键的本质和性质氢键的本质是静电相互作用,它比化学键弱得多,通常把氢键看作是一种比较强的分子间作用力。
氢键具有方向性和饱和性,但本质上与共价键的方向性和饱和性不同。
①方向性:A—H…B 三个原子一般在同一方向上。
原因是在这样的方向上成键两原子电子云之间的排斥力最小,形成的氢键最强,体系最稳定。
①饱和性:每一个A—H 只能与一个B 原子形成氢键,原因是H 原子半径很小,再有一个原子接近时,会受到A 、B 原子电子云的排斥。
(4)分类:氢键可分为分子间氢键和分子内氢键两类。
存在分子内氢键,存在分子间氢键。
前者的沸点低于后者。
(5)氢键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氢键主要影响物质的熔、沸点,分子间氢键使物质熔、沸点升高,分子内氢键使物质熔、沸点降低。
3.溶解性(1)“相似相溶”规律非极性溶质一般能溶于非极性溶剂,极性溶质一般能溶于极性溶剂,如蔗糖和氨易溶于水,难溶于四氯化碳;萘和碘易溶于四氯化碳,难溶于水。
(2)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①外界因素:主要有温度、压强等。
①氢键:溶剂和溶质之间的氢键作用力越大,溶解性越好(填“好”或“差”)。
①分子结构的相似性:溶质和溶剂的分子结构相似程度越大,其溶解性越大,如乙醇与水互溶,而戊醇在水中的溶解度明显减小。
二、分子的手性1.概念(1)手性异构体:具有完全相同的组成和原子排列的一对分子,如同左手与右手一样互为镜像,却在三维空间里不能叠合,互称手性异构体(或对映异构体)。
(2)手性分子:具有手性异构体的分子。
2.手性分子的判断(1)判断方法:有机物分子中是否存在手性碳原子。
(2)手性碳原子:有机物分子中连有四个各不相同的原子或基团的碳原子。
如,R 1、R 2、R 3、R 4互不相同,即C *是手性碳原子。
课时训练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白磷和单质硫融化时,克服的微粒间作用力类型相同B .在有机物CH 3COOH 中,所有原子均形成了8电子稳定结构C .H 2O 分子中H -O 键键能很大,故水的沸点较高D .NaHSO 4固体中,阴阳离子的个数之比为1:22.下列关于氢键的说法正确的是A .由于氢键的作用,3NH 、2H O 、HF 的沸点反常,且沸点高低顺序为23H O HF NH >>B .氢键只能存在于分子间,不能存在于分子内C .水在1000①以上才会部分分解是因为水中含有大量的氢键D .邻羟基苯甲醛的沸点低于对羟基苯甲醛的原因是前者不存在氢键3.下列有关物质性质的比较,结论不正确的是A .离子还原性:S 2->Cl ->Br ->I -B .酸性:HClO 4>HClO 3>HClOC .键角:SiH 4>PH 3>H 2SD .结合质子能力:OH ->CH 3COO ->Cl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冰和碘晶体中相互作用力相同B .在所有的元素中,氟的第一电离能最大C .共价键的成键原子只能是非金属原子D .元素“氦、铷、铯”等是通过原子光谱发现的5.下列化合物的沸点,前者低于后者的是A .乙醇与氯乙烷B .C 3F 8(全氟丙烷)与C 3H 8C .对羟基苯甲醛与邻羟基苯甲醛D .邻羟基苯甲酸()与对羟基苯甲酸()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化学变化中往往伴随着化学键的破坏与形成,物理变化中一定没有化学键的破坏或形成B .H 2和Cl 2在光照条件反应生成HCl ,一定有共价键的断裂和形成C .在O 2、CO 2和He 中,都存在共价键,它们均由分子构成D.硫酸钾和硫酸溶于水都电离出硫酸根离子,所以它们在熔融状态下都能导电7.下列关于Si、P、S、Cl及其化合物结构与性质的论述错误的是A.中心原子的半径依次减小是H4SiO4、H3PO4、H2SO4、HClO4中羟基的数目依次减小的原因之一B.结构简式为Cl-的物质中含有不对称原子P,该物质可能有旋光性C.SiCl4、PCl3、SCl2中键角最大的是PCl3D.实验测定分子的极性大小可以区别顺—1,2—二氯乙烯和反—1,2—二氯乙烯8.下列现象,不能用氢键知识解释的是A.葡萄糖易溶于水B.在4①时水的密度最大C.HClO4是一种强酸D.水通常情况下是液态9.(1)依据第2周期元素第一电离能的变化规律,参照下图B、F元素的位置,用小黑点标出C、N、O三种元素的相对位置___________。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b.高频电场下的极化作用 高频电场下的极化作用 • 当施加的电场缓慢变化时,永久偶极矩有时 间进行重新取向,整个分子转到新的方向; 当电场处于高频时,分子的方向无法跟上电 场方向的变化;同样分子的弯曲变化也无法 跟上电场方向的变化。 • 在高频变化的电场下,取向偶极矩和扭曲偶 极矩都不再对分子的极化起作用。此时只有 电子的速度可以与电场同步变化,对于分子 极化率有贡献的极化率被称为电子极化率。
• 总吸引力 若分子间无氢键,则转动的分子所具有的 总吸引力的能量为三种范德瓦尔斯力之和。 分子间的吸引能量一般近似表示为 V=-C6/r6,C6是与分子本身有关的系数。 若有三分子相互作用,色散能近似由 Axilrod-Teller公式表达: V=-C6/r6AB-C6/r6BC-C6/r6CA+C’/(rABrBCrCA)3 C’=a(3cosθAcosθBcosθC+1),a近似等于3/4α’ C6, θ为三分子组成的三角形的内角。
• 计算方法:μx=Σqjxj • 这里qj是原子J的局部电荷,xj是原子J的x轴 坐标,对分子中所有原子进行求和。同理可 求出y轴z轴的电偶极矩,进行叠加。 b.极化作用 极化作用 • 样品的电偶极矩密度称为极化量,用P表示, 等于分子的平均电偶极矩<μ>乘以数量的密 度Ν。 • 无电场时各向同性的流体极化量为0,因为 分子随机取向,<μ>为0,施加电场后有 <μz>= μ 2E/3kT
排斥力和总作用力
• 当分子被挤压在一起时,核和电子的排斥 力与增加的电子动能开始取代吸引力占据 主导。 • 许多情况下可以使用简单的硬球模型: r ≤ d, V= ∞ ; r >d, V=0. • 另一种常用模型为Mie 势场: V= Cn / rn-Cm / rm ,n>m, 第一项代表斥力, 第二项代表吸引力。
绪论分子间相互作用与溶剂特性实用PPT资料
范德华力(Van Der Waals Force)
二、诱导偶极相互作用力 非极性分子没有固有偶极,但当受到电场作用 时,
分子中的电荷分布发生变化,正负电荷中心分离,从而 产生诱导偶极。
诱导偶极矩的大小与外电场强度成正比。
' E
α——被诱导分子的极化率,越大,越易被诱导。 四氯化碳、环己烷、甲苯、正庚烷等固有偶极矩很小,但极 化率较高,容易被诱导,在极性溶剂中具有较高的极化能。
§1.3 分离过程的本质
如果混合或分离过程体系总自由能降低, 则混合或分离可以自发进行。
§1.4 分离方法的分类
能量或分离剂
原料(混合物)
分离装置
目标产物 残余物
不同物质之所以能相互分离,是基于各物质之间的 物理、化学或生物学性质的差异。并且,性质差异 可以与外场能量有多种组合形式,能量的作用方式 也可以有变化,因此衍生出多种多样的分离方法。
绪论分子间相互作用与溶剂特性
商品 分离
案例1:今幸胶囊——人参皂苷Rh2
【功 能】可提高自身免疫功能,增强抗病能力;是黑色素瘤、 乳腺癌、卵巢癌、肝癌、胃癌、肺癌、骨癌、胰腺癌、 结肠癌、血癌、喉癌、前列腺癌等癌症患者在治疗和 康复过程中的上佳辅助保健食品。
链接
链接
链接
案例2:食用海藻与砷!
平时20作业考勤专题30期末50小专题展示汇报要求专题主体为具体的分离技术介绍及应用展示专题展示要求在讲清楚相关分离方法或技术相关知识点的基础上必须有相应的应用实例辅助说明2个实例必须注明具体文献出处23人一组自由组合相互协作一人主讲其他同学可作必要补充小专题自选或由老师指定准备时间一周左右汇报时间控制在1015min汇报ppt与个人材料须发给老师并做分工说明第四章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与溶剂特性41分子间的相互作用42物质的溶解与溶剂极性43疏水相互作用41分子间的相互作用静电相互作用范德华力永久偶极相互作用力诱导偶极相互作用力色散力电荷转移相互作用1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ppt课件
非极性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来源于电子瞬间位置变动产 生的瞬时偶极。这种作用叫做色散力或伦敦力。极性 分子也有瞬时偶极,也会受到色散力的作用。近似的 计算色散力用到伦敦公式:
V=-C/r6,
C=3α1’α2’I1I2/2(I1+I2)
第I1三和个I2来是源两。分分子子的间电除离了能氢。键色外散色力散是力范起德主瓦导尔作斯用力。的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风暴石 欢迎学化物理方向的同学讨论交流
2011-3-1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分子的相互作用
•分子的电性质 1.电偶极矩 2.极化 数
3.相对介电常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1.偶极作用
2.排斥力和总作用力
•气体和液体
1.气体分子作用
2.液-气界面
3.
冷凝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分子的电性质
• 电偶极矩 一个电偶极子包括一对相距为R的+q和-q的 电荷。 μ=qR,单位Cm或德拜D 1D=3.33564×10-30Cm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 憎水反应 非极性分子确实可以微溶于极性溶剂,但溶质与 溶剂间的强烈作用是不可能的,实际发现单个的 溶质分子被溶剂分子笼所包围。 一种物质从非极性溶剂转移至极性溶剂Gibbs自由 能为正,则该物质为憎水的。定义憎水常数π来量 化一个小分子团R的憎水性: 与 中π水 摩=lo中 尔g摩溶(S/尔解S0溶度),解与S是度水化的中合比摩物率尔R, 溶-解SA0在是度辛化的醇合比中物率摩H。-尔A溶在解辛度醇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a.极性分子 • 极性分子是有着永久电偶极矩的分子。 • 当施加一个电场时,非极性分子会产生诱导偶极矩,
这个偶极矩是暂时的,电场消失后偶极矩也消失。 • 所有异核的双原子分子都是极性分子。分子对称性
分子间相互作用
高 分 子 间 相 互作 用 与 小 分 子 之 间 的 相 互作 用 有 明 显 的 差 别 , 突 出 表 现 在 高 分 子 间 的相 互 作 用非 常 强 , 导 致 高 分 子 物 质 在 凝 聚态 结 构 和诸 多性 能 上 明 显 地 有 别 于 小 分 子 物 质 。 因 此 在 高 分 子 物理课 程 的 教 学 中 ,介 绍 好 高 分 子 间 的相 互 作 用 对 理 解 高 聚 物 的结 构 及 结 构 与性 能 之 间 的关 系 都 极为 重要 。分子间相互作用体现在分子 间相互作用力。
氢键:是强极性的X-H的上的氢原子与另一个键上 电负性很大的原子Y上的弧对电子相互吸引而形成 的一种键。它比化学键小得多,却比范德华力大, 是分子间作用中最重要的一种,对于高分子的性 质起很大的作用。
在高聚物中,分子间作用力起着特殊的重要 作用,可以说,离开了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来解释 高分子的凝聚状态、堆积方式以及各种物理性质 是没有意义的。
极性
极性:极性指一根共价键或一个共价分子中 电荷分布的不均匀性。如果电荷分布得不均 匀,则称改键或分子为极性;如果均匀,则 称为非极性,物质的一些物理性质(如溶解 性,熔沸点等)与分子的极性相关。可以用 偶极矩表示极性大小,键偶极矩越大,表示 键的极性越大;分子的偶极矩越大,表示分 子的极性越大。因此,极性大小变化可以显 示偶极矩的变化。
也增加,分子链柔性变差。例如:聚丙烯 腈分子链的柔性比聚氯乙烯差,聚氯乙烯分 子链的柔性又较聚丙烯差。
极性取代基的比例越大,即沿分子链排布距 离小或数量多,则分子链内旋转困难,柔性 越差。例如:聚氯丁二烯的柔性大于聚氯乙 烯,聚氯乙烯的柔性又大于聚1,2-二氯乙烯。
分子链中极性取代基的分布对柔性也有影响, 如:聚偏二氯乙烯的柔性大于聚氯乙烯,这 是由于前者取代基对称排列,左旁式、右旁 式具有相同的位能,内旋转较易所致。
第二章-有机化学中的溶剂效应
指偶极分子中电量相等的两个相反电荷中的
一个电荷的电量(q),与这两个电荷间距离 (d)的乘积,单位:德拜(D)。即:
Cl
例:
μ=q×d
μ=1.54D
6
有机溶剂的偶极矩μ在0~5.5D之间。
极性溶剂:分子中具有永久偶极的溶剂。 分子中没有永久偶极的溶剂,如环己烷、苯等。
无极性溶剂
μ<2.5D的有机溶剂,如氯苯、二氯甲烷等。
Cl-
SO2
黄色
C
黄色
+ [Cl-]SO2
SO2
H3C
O
C Cl
SbCl5
四氯化碳(ε=2.2)中析出
H3C
C O SbCl6-
三氯甲烷(ε=4.8)中析出
26
溶剂效应对均相化学平衡反应的影响(1)
Ⅰ
G
Ⅱ
GA,I GA,II
ΔGA -ΔGII
ΔGB
-GI GB,I
A
B GB,II
平衡反应溶剂化自由焓图
13
按专一性溶质、溶剂相互作用分类
质子传递型溶剂:含有能与电负性元素(F、Cl、O、S、
N、P)相结合的氢原子,ε>15。
水、醇、酚、羧酸、氨、未取代酰胺等 非质子传递极性溶剂:高介电常数,高偶极矩。
丙酮、DMF、硝基苯、乙腈、二甲 基亚砜、环丁砜等 非质子传递非极性溶剂:低介电常数,低偶极矩。
第二章 有机化学中的溶剂效应
1
溶剂的性质与作用
溶剂的有限压缩性和较高的密度:相互排斥和吸引; 溶剂及一些未参与反应的中性盐等会影响反应热力学和动力学性能,从而改变反应
机理和反应速率; 选择溶剂:考虑溶解性能、沸点、无毒、低成本, 反应速率和方向的影响。
《分子》 讲义
《分子》讲义一、什么是分子当我们谈论到世界的构成,从宏观的星辰大海到微观的粒子世界,分子是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
那么,究竟什么是分子呢?简单来说,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这意味着,如果把一种物质分成一个个分子,那么这些分子还能保持这种物质原有的化学性质。
比如说,水是由水分子组成的。
当我们把水分解为一个个水分子时,每个水分子依然具有水的化学性质。
分子的大小非常小,小到我们用肉眼根本无法看到。
但正是这些微小的分子,通过它们的组合和相互作用,构成了我们所见到的各种各样的物质。
二、分子的特性1、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极其微小。
例如,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为3×10⁻²⁶千克,直径约为 04 纳米。
2、不断运动分子总是在不停地运动着。
无论是在固体、液体还是气体中,分子都没有停歇。
在气体中,分子的运动速度较快,自由度较大;在液体中,分子的运动相对较缓;而在固体中,分子在固定的位置附近振动。
比如,我们能闻到花香,就是因为花中的分子在不断运动,扩散到空气中,进入我们的鼻腔。
3、分子间存在间隔不同的物质,其分子间的间隔大小是不同的。
一般来说,气体分子间的间隔最大,液体次之,固体最小。
例如,当我们对气体进行压缩时,就是在减小气体分子间的间隔,使其体积变小。
4、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这是分子的一个重要特性。
比如氧气分子和氢气分子,它们的化学性质截然不同。
氧气能支持燃烧,而氢气具有可燃性。
三、分子的构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有的分子是由单个原子构成的,比如稀有气体分子,如氦气(He)、氖气(Ne)等,它们就是单原子分子。
而大多数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一定的化学键结合而成。
化学键的类型有很多种,比如共价键、离子键等。
共价键是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离子键则是通过阴阳离子间的静电作用形成的。
以水分子(H₂O)为例,它是由两个氢原子(H)和一个氧原子(O)通过共价键结合而成的。
溶剂的原理
溶剂的原理溶剂是指能够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在溶剂中,溶质分子或离子与溶剂分子之间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使溶质分散在溶剂中形成溶液。
溶剂的原理主要涉及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溶剂的分子结构和性质以及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过程。
首先,溶剂的溶解能力与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有关。
根据溶剂溶解溶质的原理,溶质分子或离子与溶剂分子的相互作用力必须能够克服溶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才能使溶质分散在溶剂中。
一般来说,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包括离子间相互作用、极性分子间相互作用和非极性分子间相互作用。
其中,极性溶剂通常能够溶解带电离子或带电荷基团的溶质,如水能够溶解许多离子化合物;而非极性溶剂则更适合溶解非极性或微极性的分子。
其次,溶剂的分子结构和性质对其作为溶剂的溶解能力起着重要影响。
溶剂的分子特性、分子大小和形状以及极性与非极性的特征决定了其与溶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比如,极性溶剂如水分子内部存在不对称的正负电荷分布,使其能与带电离子或部分带电荷的溶质发生氢键或离子间相互作用。
而非极性溶剂则由于分子电荷不分布不均匀,与溶质之间主要通过范德华力或疏水作用相互作用。
此外,溶剂的粘性、表面张力、离子化程度、离子电导率等也会影响其作为溶剂的能力。
最后,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过程也受到溶剂的各种特性影响。
根据溶解过程,溶质分子或离子首先要与溶剂分子发生作用,破坏溶质分子或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水合物或溶剂分子包围的溶质离子。
这个过程的速度和平衡程度取决于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和空间排列,也取决于溶质和溶剂的浓度、温度等。
一般来说,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越强,溶解速度越快,类似溶化热等热力学参数也会有所变化。
总结来说,溶剂的原理涉及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溶剂的分子结构和性质以及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过程。
这些相互作用和特性共同决定了溶剂对不同溶质的溶解能力和溶解过程。
对于实际应用中的溶解过程和选择合适的溶剂,我们需要综合考虑溶质的性质、需要溶解的目标、实验条件和环境因素等方面的因素,并结合溶剂的特性和性质进行选择。
溶质与溶剂的相互作用与溶解过程
溶质与溶剂的相互作用与溶解过程相互作用指的是不同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在化学中,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溶解过程的基础。
溶质是指能被溶解的物质,溶剂是指用于溶解溶质的物质。
在溶解过程中,溶质和溶剂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方式。
本文将探讨溶质与溶剂的不同相互作用及其对溶解过程的影响。
1. 极性溶质与极性溶剂的相互作用极性溶质和极性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溶解过程中最常见的情况之一。
极性溶质分子中存在着部分正负电荷的分布,而极性溶剂分子也具有类似的电荷分布。
在溶解过程中,极性溶质分子通过静电作用与极性溶剂分子相互吸引,形成氢键或离子-极化电荷作用力。
这种相互作用力有助于溶质分子在溶剂中分散并与其他溶质或溶剂分子相互作用。
2. 极性溶质与非极性溶剂的相互作用极性溶质在非极性溶剂中的溶解也是一种常见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极性溶质分子与非极性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较弱。
由于非极性溶剂无法与极性溶质通过静电作用相互吸引,溶质分子往往在非极性溶剂中聚集在一起形成团簇。
这种相互作用方式通常被称为疏水作用,即由于溶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大,使得溶质分子在非极性溶剂中聚集。
3. 非极性溶质与极性溶剂的相互作用非极性溶质在极性溶剂中的溶解是另一种常见情况。
由于非极性溶质分子不具有明显的电荷分布,与极性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弱。
在这种情况下,溶质分子往往通过弱的范德华力与极性溶剂分子相互作用。
范德华力是一种短程力,由溶质分子的电子云与溶剂分子的电子云引起。
这种相互作用力足以克服溶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使得溶质分子在极性溶剂中分散。
4. 非极性溶质与非极性溶剂的相互作用非极性溶质和非极性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通常较弱。
由于它们都没有明显的电荷分布,相互间的相互作用力主要是范德华力。
在这种情况下,溶质和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小,溶质分子在溶剂中往往以团簇的形式存在。
总结起来,溶质与溶剂的相互作用方式主要包括极性-极性作用、极性-非极性作用、非极性-极性作用和非极性-非极性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与溶剂特性
非极性分子:正负电荷重心重合。如CH4、BF3、CCl4 极性分子:正负电荷重心不重合。如NH3
μ:(a) 可通过实验方法测得; (b) 用于判断分子极性的大小和空间构型。
分子间作用力
分类 联系 量度
分子的极性与键的极性
分子的极性
键的极性
1、极性分子 2、非极性分子
谢谢观看
X—H···Y X,Y=F、O、N (虚线所示为氢键) X:电负性大、半径小 Y:电负性大、半径小,外层有孤对电子
分子间作用力
2. 氢键的特点 氢键不是化学键
F
F
H
H 134° H
H
F
F
①键能介于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之间 ②具有饱和性和方向性
分子间作用力
F
F
H
H 134° H
H
F
F
F
H 氢键的饱和性
● 同种分子之间氢键。 如H2O、HF、NH3等。
●不同种分子之间氢键。 如H2O与NH3、甲醇与水、乙醇与水等。
分子间作用力
(2)分子内氢键 H 两侧的电负性大的原子属于同一分子
O
O
NH
H
O
O 邻硝基苯酚
ON O
硝酸
分子间作用力
5. 氢键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1) 有分子间氢键的化合物的熔点和沸点比没有氢键的
1、极性共价键 2、非极性共价键
双原子分子两者统一 多原子分子两者不一定统一(与电负性和分子空间 构型有关 )
电偶极矩
电负性差
2.分子的偶极 正负电荷中心不重合便产生偶极 (1)永久偶极 极性分子的正负电荷重心不重合所产生的固有偶极。
(2)诱导偶极 外电场的作用使 分子变形产生的 偶极
这种现象称为 分子的极化
由于 H 的体积小,1 个 H 只能形成一个氢键 。
分子间作用力
H F
F
HH F
氢键的方向性
由于 H 的两侧电负性极大的原子的负电排斥,使两个原 子在 H 两侧呈直线排列。
3、氢键的强弱顺序:和H两侧的原子的电负性有关
F-H…F > F-H…O > O-H…O > O-H…N > N-H…N
4、氢键的类型:分子内氢键和分子间氢键 (1)分子间氢键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也 可产生极化
(3)瞬时偶极 分子自身振动所
致,分子越大越容易 变形,瞬时偶极越大。
分子间作用力
二、van der Waals力 取向力:由于极性分子的取向而产生的分子间吸引作用。
HCl in solid
HCl in liquid
极性分子--极性分子
分子间作用力
二、van der Waals力
van der Waals力的分布 非极性分子之间
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之间 极性分子之间
取向力 √
诱导力
√ √
色散力
√ √ √
分子间作用力
三、氢键(hydrogen bond)
1、氢键形成的条件: (1)氢与电负性大、半径小的元素成键 (2)分子中有电负性大具有孤电子对,半径小的
元素(F、O、N)。
诱导力:由于诱导偶极而产生的分子间相互作用。
极性分子—非极性分子; 极性分子--极性分子
分子间作用力
二、van der Waals力
色散力:由于瞬时偶极而产生的分子间相互作用。
非极性分子之间; 极性分子—非极性分子; 极性分子之间
分子间作用力
van der Waals力的特点:
它是静电引力,作用能比化学键小1~2个数量级 它的作用范围只有几十到几百pm; 它不具有方向性和饱和性; 大多数分子色散力为主。
同类化合物为高。 (2) (3) 例: HF, HCl, HBr和HI中哪个物质熔沸点最高? (4) HF的熔、沸点最高。
(2) 有分子内氢键的化合物的沸点,熔点不是很高。 典型的例子是对硝基苯酚和邻硝基苯酚 :
O2N
OH
没有分子内氢键 m.p. 113 - 114 ℃
H
O
OLeabharlann N O有分子内氢键 m. p. 44 - 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