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级配沥青混凝土混合料矿料级配范围 表5
公路改性沥青路面热拌沥青混合料施工技术规范
公路改性沥青路面热拌沥青混合料施工技术规范1.1 一般规定1.1.1 各层沥青混合料应满足所在层位的功能性要求,便于施工,不容易离析。
各层应连续施工并连结成为一个整体。
当发现混合料结构组合及级配类型设计不合理时,应进行修改、调整,以确保沥青路面的使用性能。
1.1.2 沥青面层集料的最大粒径宜从上至下逐渐增大,并应与压实层厚度相匹配。
为减少离析,便于压实,对于密级配沥青混合料沥青层每层的压实厚度不宜小于集料公称最大粒径的(2.5-3)倍;对于SMA等嵌挤型混合料,沥青层的压实厚度不宜小于集料公称最大粒径的(2-2.5)倍。
常用的沥青路面结构形式见表18。
表1 常用的沥青面层结构形式结构层厚度(cm) 三层式双层式上面层3-4 AC-13 AC-13SMA-13 SMA-13 4-5 AC-16 AC-16SMA-16 SMA-16中面层4-5 AC-16 —5-6 AC-20 —6-7 AC-25 —下面层5-6 AC-20 AC-206-8 AC-25 AC-25 1.1.3 热拌沥青混合料种类划分热拌沥青混合料种类按集料公称最大粒径、矿料级配、空隙率划分,见表19。
表2 热拌沥青混合料种类混合料类最大粒径公称最密级配开级配半开连续级配间断间断级配沥青碎石沥青沥青沥青排水排水式特粗式53.0 37.5 —ATB-4——ATPB-40—粗粒式37.5 31.5 —ATB-3——ATPB-30—31.5 26.5 AC-25ATB-25——ATPB-25—中粒式26.5 19.0 AC-20 —SMA-2——AM-20 19.0 16.0 AC-16 —SMA-16OGFC-16—AM-16细粒式16.0 13.2 AC-13 —SMA-13OGFC-13—AM-13 13.2 9.5 AC-10 —SMA-1OGFC-10—AM-10砂粒式9.5 4.75 AC-5 —————设计空隙率(%)——3-5 3-6 3-4 >18 >18 6-121.2 热拌沥青混合料的技术指标1.2.1 表20的密级配沥青混凝土矿料级配是遵循工程设计级配的调整原则,结合山西省气候、交通条件及工程实践经验提出的,可作为工程设计级配范围。
密级配沥青混合料
密级配沥青混凝土混合料
密级配沥青混凝土混合料密级配沥青混凝土混合料是各种粒径的颗粒级配连续、相互嵌挤密实的矿料,与沥青结合料拌和而成,压实后剩余空隙率小于10%的沥青混合料。
剩余空隙率3%~6%(行人道路为2%~6%)的为I型密实式沥青混凝土混合料,剩余空隙率6%~10%的为Ⅱ型密实式沥青混凝土混合料。
中文词条名:粗集料的“最大粒径”与“公称
最大粒径”区别
英文词条名:
粗集料最大粒径是指集料100%都能通过的
最小的标准筛筛孔尺寸;而“公称最大粒径”
则是指集料可能全部通过或允许有少量不
通过(一般允许筛余不超过10%)的最小标
准筛筛孔尺寸,通常比“最大粒径”小一个粒
级。
温拌沥青技术指南
2.2 代号
本指南各种代号以及意义见表 2.2。
表 2.2 各种代号以及意义
代号
意义
WMA 温拌沥青混合料,Warm mix asphalt WAC 密级配温拌沥青混合料,分为粗型和细型两类 WSMA 温拌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 WATB 温拌沥青稳定碎石 WAM 温拌沥青碎石 OAC 沥青混合料的最佳沥青用量,Optimum asphalt content 之略语 MS 马歇尔稳定度
北京市温拌沥青混合料路面技术指南
Guideline for Pavement Using Warm Mix Asphalt in Beijing
北京市交通委路政局 二 OO 九年六月
前言
温拌沥青混合料路面技术是国际上近几年研发并正在逐步推广应 用的新技术、新材料。与相同类型热拌沥青混合料相比,在基本不改 变沥青混合料材料配比和施工工艺的前提下,可使沥青混合料拌和温 度降低 30℃~40℃以上,性能达到热拌沥青混合料的要求。国内外大 量研究和工程实践证明,采用温拌混合料技术可节省燃油 20%~30%, 减少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等)排放 50%左右,减少沥青烟等有毒气体 排放 8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高节能、低排放的高新技术。
主编单位:北京市交通委路政局、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北京 市政路桥建材集团有限公司
主要起草人:孙中阁 孙荣山 张丽宾 黄颂昌 柳 浩 秦永 春 杨丽英 徐剑 李宝生 李峰
1
目录
1 总 则 ..................................................3 2 术语、代号 .............................................4
本指南是在总结了国内外研究成果和成功应用经验的基础上编写 而成,温拌沥青混合料技术对全世界来说都是新技术,有许多问题需 要深入研究。希望有关单位和工程技术人员在使用本指南过程中,将 发现的问题和修改意见随时告知编写单位(电话:62079525、邮箱: zhanglibin@、 sc.huang@ ),以便修订时研用。
AC-16C沥青混凝土目标配合比检测报告
检测报告检测报告1、原材料本次试验粗细集料、沥青经检验,其技术性能指标满足我国现行规范技术要求。
⑴沥青沥青为施工单位提供的70#重交道路石油沥青,其性能检验结果如表1表1 沥青性能检测结果性能指标试验值技术要求针入度(25℃,100g,5s),0.1mm 73 60~80 延度(5cm/min,15℃),cm >100 >100 软化点(环球法),℃49.3 >45⑵集料本次试验所用集料由委托单位提供,其公称最大粒径是19㎜,为0~5㎜、5~10㎜、10~19㎜、矿粉四档,其性能检测结果如表2、表3、表4、表5。
表2 10~19㎜集料性能检测结果性能指标试验值技术要求压碎值,% 17.4 ≤30 洛杉矶磨耗,% 21.6 ≤35毛体积密度,g/cm3 2.697 ≥2.45 吸水率,% 0.26 ≤3.0 针片状含量,% 6.8 ≤20﹤0.075㎜颗粒含量0.5 ≤1表3 5~10㎜集料性能检测结果性能指标试验值技术要求视密度,g/cm3 2.702 ≥2.45状含量,% 1.8 ≤3表4 0~5㎜集料性能检测结果性能指标试验值技术要求视密度,g/cm3 2.715 ≥2.45 状含量,% 2.1 ≤3表5 矿粉性能检测结果2、密级配沥青混合料级配设计⑴级配设计参照密级配沥青混合料矿料级配范围,调整级配如表6及图1所示表6 AC-16 沥青混合料级配调整表图1 AC-16沥青混合料合成级配曲线3、最佳油石比确定本次生产配合比设计严格按照JTG F40-200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进行。
⑴试件成型马歇尔试验时选取3.6%、3.9%、4.2%、4.5%、4.8%五个油石比,每组四个试件,试件双面各击实75次,尺寸均为ф101.6×(63.5±1.3)mm。
⑵马歇尔试验①物理指标测定按上述方法成型的试件,在室温静置12h后测定其毛体积相对密度、空隙率(VV)、矿料间隙率(VMA)、沥青饱和度(VFA)等物理指标。
5cmAC-20C(0.3%抗车辙剂)施工指导意见
沥青路面下面层AC-20C(70#道路石油沥青)施工指导意见根据交通部标准JTG F40-200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规定,结合已建工程施工经验和相关课题研究成果,对沥青路面下面层施工提出指导意见。
沥青混合料矿料级配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 沥青路面下面层用沥青混凝土矿料级配通过率(%)范围一、材料要求1、沥青沥青路面下面层采用70#道路石油沥青,其技术要求见表2。
沥青性能整套检验由业主委托有关试验单位进行,各施工单位和驻地监理组工地试验室对针入度、延度、软化点进行检验,并留样备检。
检测频率:施工单位每车检验一次,监理组每五车抽检一次。
2、粗集料应采用石质坚硬、清洁、不含风化颗粒、近立方体颗粒的石灰岩碎石,粒径大于2.36mm。
应用反击式破碎机轧制的碎石,严格控制细长扁平颗粒含量,以确保粗集料的质量。
集料质量应从源头抓起,派专人进驻集料加工厂,对不合格的集料不得装车、装船,对进场粗集料每2000t检验一次。
粗集料技术要求见表3。
3、细集料采用坚硬、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并有适当级配的人工轧制的米砂,石质为石灰岩,不能采用山场的下脚料。
对进场集料每500t检验一次。
细集料质量要求见表4。
4、填料宜采用石灰岩碱性石料经磨细得到的矿粉。
矿粉必须干燥、清洁,矿粉质量技术要求见表5,每100t检验一次。
拌和机回收的粉料不能用于拌制沥青混合料,以确保沥青面层的质量。
5、抗车辙剂:该段落抗车辙剂用量按照沥青混合料重量的0.3%添加。
表2 70#道路石油沥青技术要求表3 沥青面层用粗集料质量技术要求表4沥青面层用细集料质量技术要求表5 沥青面层用矿粉质量技术要求二、做好施工机械与质量检测仪器的准备工作1、必须配备齐全施工机械和配件,做好开工前的保养、调试和试机,并保证在施工期间一般不发生有碍施工进展和质量的故障。
沥青面层宜采用单幅全宽机械化连续摊铺作业,对于单幅双车道面层,应实施两台摊铺机梯队作业,以确保铺面的质量。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与查验AC13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与查验(AC-13)一、设计及实验依据一、《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实验规程》(JTG E20-2020)二、《公路工程集料实验规程》(JTG E42-2005)3、《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标准》(JTG F40-2004)二、要紧仪器一、车辙实验机二、沥青混合料稳固度测定仪3、浸水天平4、沥青混合料理论最大相对密度仪五、震摆挑选机六、李氏比重瓶7、洛杉矶磨耗实验机八、电液式压力实验机九、延度仪10、低温针入度仪11、全自动沥青软化点实验器1二、磨光实验机13、路面强度实验仪等等三、原材料实验一、沥青沥青产于江西省沥青储运总站,规格型号国产50#沥青,对其性能指标实验结果列表1。
表1 沥青性能检测二、集料石灰岩产地为xxx、玄武岩产地为xxx,规格型号为10-15mm玄武岩碎石、5-10mm玄武岩碎石、0-5mm石灰岩石屑,对其性能指标检测结果列表二、表3、表4。
表2 集料大体性能实验3、矿粉及外掺料矿粉产地为xxx,外掺矿物纤维产地为xxx,外掺掺量为%,对其性能指标实验结果见表5。
矿粉筛分采纳水洗法,筛分实验结果见表6。
表5 矿粉大体性能实验四、沥青混合料实验表6 沥青混合料大体性能实验五、密级配沥青混合料AC-13配合比掺配一、初选级配依照原材料筛分实验结果及标准要求进行掺配,掺配1号、2号曲线,结果见表7。
表7 AC-13型沥青混合料设计2 、选定一条设计级配依照1号,2号级配曲线的掺配比例,并依照预估最正确油石比,按技术标准及操作规程进行马歇尔实验,别离成型几组试件。
试件击实成型温度170℃,试件尺寸φ×,击实次数双面各75次,成型后试件用表干法测定各试件毛体积相对密度和吸水率,同时用真空法测定沥青混合料的理论最大相对密度。
实验结果见表8:表8 AC-13型沥青混合料初选级配马歇尔实验结果综合分析以上实验结果,选定2号级配为设计级配。
3、确信最正确油石比依照设计级配按5个不同油石比制备试件,进行马歇尔实验。
北京温拌沥青路面技术指南090618
北京市温拌沥青混合料路面技术指南Guideline for Pavement Using Warm MixAsphalt in Beijing北京市路政局二OO九年六月前言温拌沥青混合料路面技术是国际上近几年研发并正在逐步推广应用的新技术、新材料。
与相同类型热拌沥青混合料相比,在基本不改变沥青混合料材料配比和施工工艺的前提下,可使沥青混合料拌和温度降低30℃~40℃以上,性能达到热拌沥青混合料的要求。
国内外大量研究和工程实践证明,采用温拌混合料技术可节省燃油20%~30%,减少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等)排放50%左右,减少沥青烟等有毒气体排放8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高节能、低排放的高新技术。
北京市从2005年4月起在我国率先对温拌沥青混合料技术进行研究,至2008年底已完成了10多条温拌沥青混合料试验路和实体应用工程,积累了大量的成功经验。
温拌沥青混合料技术符合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顺应“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发展理念,有利于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
为推动温拌沥青混合料技术的应用,保证温拌沥青混合料路面的工程质量,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是在总结了国内外研究成果和成功应用经验的基础上编写而成,温拌沥青混合料技术对全世界来说都是新技术,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
希望有关单位和工程技术人员在使用本指南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和修改意见随时告知编写单位(电话:62079525、邮箱:********************.cn、****************),以便修订时研用。
主编单位:北京市路政局、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北京市政路桥建材集团有限公司主要起草人:孙中阁孙荣山张丽宾黄颂昌柳浩秦永春杨丽英徐剑李宝生李峰目录1 总则 (3)2 术语、代号 (4)2.1术语 (4)2.2代号 (4)3 材料 (6)3.1一般规定 (6)3.2温拌添加剂 (6)3.3沥青 (6)3.4其他材料 (7)4 温拌混合料一般规定 (8)5 配合比设计 (12)5.1目标配合比设计 (12)5.2生产配合比设计与验证 (17)5.3温拌橡胶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18)6 温拌沥青混合料的拌制和运输 (19)6.1拌和设备要求 (19)6.2拌和工艺 (19)6.3温拌沥青混合料的运输 (20)7 温拌沥青混合料摊铺及压实成型 (21)7.1摊铺 (21)7.2压实 (21)8 开放交通及其它 (23)9 施工质量管理与检查验收 (24)附录A 本指南用词说明 (25)附件:《北京市温拌沥青混合料路面技术指南》条文说明1 总则1.0.1 为指导温拌沥青混合料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保证工程质量,制定本指南。
沥青混合料最佳油石比4则
沥青混合料最佳油石比4则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沥青混合料最佳油石比的资料4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沥青混合料设计中最佳油石比的确定范文一》沥青混合料设计中最佳油石比的确定摘要:分析沥青混合料的体积构成,确定计算混合料最佳油石比的公式,并通过实际工程对其加以检验。
对混合料最佳油石比进行了预估,并分析了矿料关键词:沥青混合料设计:体积分析法:最佳油石比:矿料间隙率。
[正文]1、前言沥青混合料设计主要是混合料的集料级配和最佳油石比的确定。
在集料级配相对固定的情况下,油石比是影响空隙率、沥青饱和度等马歇尔技术指标的唯一因素。
因此,在混合料设计中能否准确定出最佳油石比将对混合料的性能产生很大影响。
2、确定最佳油石比的经验公式沥青混合料设计国内外普遍采用体积设计法或体积分析法,本文将采用体积分析法确定混合料的最佳油石比,并对与油石比有关的几个问题提出粗浅的看法。
经过多年的试验研究,笔者认为,沥青混合料(本文所指沥青混合料包括密级配沥青混凝土混合料和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的最佳油石比可采用公式Pa=(VMA V a)*Ra*100%计算。
Rsb*(100 V MA)式中:VMA——沥青混合料的矿料间隙率,%.由于沥青混合料的矿料间隙率不得小于规范规定最小矿料间隙率,在初算时可采用规范规定最小矿料间隙率代替,在明确沥青混合料的实际矿料间隙率后再用此公式算出。
Va——沥青混合料设计空隙率,%.规范规定为3~5%,在实际工程中可取为4%或其它定值。
Ra——沥青结合料相对密度,(25℃/25℃)1Rsb——集料平均毛体积相对密度,无量纲。
Rsb=100P1P2Pn ~R1R2Rn,式中P1,P2,P3~Pn为各种集料的配比,其和为100,相应的毛体积相对密度为R1,R2~Rn(石屑和矿粉采用表观相对密度)。
分析沥青混合料的体积构成,可以认为,1体积混合料中有(100-VMA)%体积的集料构成骨架;有预先希望的Va%体积空隙(即设计空隙率);所剩(VMA -Va)%体积均为沥青填充,此即最佳油石比的确定方法。
沥青混凝土的级配分类
沥青混凝土的级配分类分类Classification级配类型Grade-mate最大粒径Max-grainsizex(mm)密级配沥青混凝土Dense-graded Asphalt Concrete 粗粒式AC-25C AC-25F 26.5 中粒式AC-20C AC-20F 19.0AC-16C AC-16F 16.0 细粒式AC-13C AC-13F 13.2AC-10C AC-10F 9.5半开级配沥青碎石中粒式AM-20 19.0AM-16 16.0 细粒式AM-13 13.2AM-10 9.5沥青玛蹄脂碎石Stone Matrix asphalt SMA-16 16.0 SMA-13 13.2 SMA-10 9.5 SMA-5 4.75彩色沥青产品Color asphalt products AC-10 9.5 AC-5 4.75乳化沥青产品Emulsified asphaltproducts阳离子乳化沥青Cation emulsifiedasphalt9.5改性沥青产品Modified asphalt 可掺加PE、SBS、EVA、APAP、APP等多种改性剂进行单一或复合改性9.5开级配排水式磨耗层中粒式OGFC-16 16.0OGFC-13 13.2 细粒式OGFC-10 9.5密级配沥青稳定碎石特粗式ATB-40 37.5ATB-30 31.5 粗粒式ATB-25 26.5开级配沥青稳定碎石特粗式ATPB-40 37.5ATPB-30 31.5 粗粒式ATPB-25 26.5 冷拌沥青混凝土产品弹性沥青混凝土产品改性乳化、彩色改性乳化产品AC、AK、F、C型沥青砼区别AC型表示一种密实型沥青混凝土结构,是连续性级配,其矿料级配按最大密实原则设计,混合料的强度和稳定性主要取决于沥青与矿料之间的粘聚力,因此,受沥青的性质影响较大,结构高温稳定性差,因其粗集料少、细集料多而呈现悬浮式结构,其表面不够粗糙,耐磨、抗滑、高温抗车辙等性能明显不足,并且矿料间隙率也难以满足要求,通常采用减少沥青用量的方法来满足间隙率的要求,这样使沥青路面的耐久性能降低,表现为结构致密、抗滑性能差,因此,AC型在高等级公路的上面层已很少采用,目前AC型主要因为其结构密实、设计空隙率小,对密水性起到一定作用,路面的水稳定性较好,而常用于沥青混凝土中、下面层。
ac沥青混合集料的粒径分类表
AC沥青混合集料的粒径分类表沥青混凝土俗称沥青砼,是经人工选配具有一定级配组成的矿料(碎石、矿粉等)与一定比例的沥青材料,在严格控制条件下拌制而成的混合料。
沥青混凝土按混合料最大颗粒尺寸不同,可分为粗粒(35~40毫米以下)、中粒(20~25毫米以下)、细粒(10~15毫米以下)、砂粒(5~7毫米以下)等数类。
按混合料的密实程度不同,可分为密级配、半开级配和开级配等数类。
中国制定的热拌热铺沥青混合料技术规范,以空隙率10%及以下者称为沥青混凝土,又细分为Ⅰ型和Ⅱ型,Ⅰ型的孔隙率为3(或2)~6%,属密级配型;Ⅱ型为6~10%,属半开级配型;空隙率10%以上者称为沥青碎石,属开级配型。
1 传统的沥青混凝土面层(AC) :普通密级配沥青混凝土1.1 按沥青混合料集料的粒径分类1.1.1 细粒式沥青混凝土:AC—9.5mm或AC—13.2mm。
1.1.2 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16mm或AC—19mm。
1.1.3 粗粒式沥青混凝土:AC—26.5mm或AC—31.5mm。
其组合原则是:沥青面层集料的最大粒径宜从上层至下层逐渐增大。
上层宜使用中粒式及细粒式,且上面层沥青混合料集料的最大粒径不宜超过层厚1/2,中、下面层集料的最大粒径不宜超过层厚的2/3。
1.2 按沥青混合料压实后的孔隙率大小分类1.2.1 Ⅰ型密级配沥青混凝土:孔隙率为(3%~6%)1.2.2 Ⅱ型密级配沥青混凝土:孔隙率为(4%~10%)AM型开级配热拌沥青碎石:孔隙率为(大于10%)其组合原则是:沥青面层至少有一层是Ⅰ型密级配沥青混凝土,以防水下渗。
若上面层采用Ⅱ型沥青混凝土,中面层须采用Ⅰ型沥青混凝土,AM型开级配沥青碎石不宜作面层,仅可做联结层。
2 多碎石沥青混凝土面层(SAC)多碎石沥青混合料是采用较多的粗碎石形成骨架,沥青砂胶填充骨架中的孔隙并使骨架胶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沥青混合料形式。
具体组成为:粗集料含量69%~78%,矿粉6%~10%,油石比5%左右。
AC-16C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计算书
高速沥青路面标抗滑表面层AC-16C目标配合比报告高速公路工程合同段工地临时试验室二○年月高速沥青路面抗滑表面层 AC-16C目标配合比报告1、依据规范和要求1.1、《双永高速路面设计图纸》;1.2、《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1.3、《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052-2000);1.4、《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2-2005);2、混合料的类型2.1、沥青路面表面层混合料级配类型采用AC-16C型,属于细粒式密级配沥青混凝土。
3、表面层层位特点及设计重点3.1、表面层是与行车直接接触的层面,因此,抗滑性要求表面形成一定的构造深度,表面有一定的粗糙性;但从微观上看,表面层还必须有一定的封水性能,防止水从路表面渗入下层造成水损害,这就要求表面层表面平整、密实。
在一定程度上,密水性与构造深度是互相矛盾的。
因此,在保证混合料各项指标符合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如何同时保证构造深度与渗水满足设计要求,成为表面层配合比设计的重点之一;另外,本项目所处地区夏季温度较高、高温持续时间长,冬季不太冷,并且有可能出现重载交通路段,如何提高抗滑表面层的抗车辙能力也是上面层的设计重点。
4、原材料试验优质的原材料是保证沥青混合料具有优良路用性能的先决条件,为了满足气候环境与交通对路用性能的要求,必须做好原材料的选择。
该配合比通过测试沥青、粗集料、细集料和矿粉等材料的性能和技术指标来检测材料是否满足规范及设计图纸要求,从而完成原材料的选择。
4.1、沥青通过对该区域沥青路面发生早期损坏的情况分析,路面破坏的主要形式是水损害问题,而改性沥青在提高与集料的粘附性、粘结力方面,有着很好的效果。
本项目采用上海春宇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的SBS改性沥青(I-D级),所检各项指标均符合有关规范、规定及设计要求,实测指标与技术要求见表1。
表1。
SBS改性沥青(I-D级)试验指标与技术要求4.2、集料集料是沥青混合料的关键材料之一,其力学性能是决定混合料强度特性的最重要因素,它的颗粒形状不仅影响混合料的构架,也直接关系到混合料的抗车辙能力与抗疲劳性能等材料特性,此外,集料与沥青的粘附等级对混合料强度的形成也起关键作用,因此选择优质的集料是沥青混合料具有优良路用性能的重要保证。
中面层Sup20道路石油沥青混合料施工指导意见
浙江省绍诸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中面层(SBS 改性沥青Sup20)施工指导意见根据交通部标准《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绍诸高速公路路面工程招标文件》的要求,吸收国外先进设计方法,结合已建典型工程的施工经验和研究成果,对浙江省绍诸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中面层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沥青路面中面层采用Sup20级配类型。
沥青混合料矿料级配应符合表一、表二的规定。
表一Superpave20设计级配限制区界限表二Superpave20设计级配控制点界限一、材料要求1、沥青沥青面层采用SBS改性沥青,技术要求见表三。
表三SBS改性沥青技术要求2、粗集料应采用石质坚硬、清洁、不含风化颗粒、近立方体颗粒的碎石,粒径大于2.36mm。
中面层采用石灰岩石料,应选用反击式破碎机轧制的碎石,严格控制细长扁平颗粒含量,以确保粗集料的质量。
集料质量应从源头抓起,对不合格的集料不得装车、装船,对进场粗集料按规定进行检验。
粗集料技术要求见表四。
3、细集料采用坚硬、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并有适当级配的人工轧制的米砂,石质为石灰岩,不能采用山场的下脚料。
细集料规格见表五。
表四沥青中面层用粗集料质量技术要求表五沥青中面层用细集料规格注:(1)视密度不小于2.6 g/cm3;(2)砂当量不得小于60%(宜控制在70%以上),亚甲蓝值不大于5g/kg;(3)小于0.075mm质量百分率宜不大于12.5%;(4)棱角性不小于30s。
4、填料宜采用石灰岩碱性石料经磨细得到的矿粉。
矿粉必须干燥、清洁,矿粉质量技术要求见表六。
拌和机回收的粉料不能用于拌制沥青混合料,以确保沥青面层的质量。
表六沥青面层用矿粉质量技术要求*注:亲水系数宜小于0.8。
二、做好施工机械与质量检测仪器的准备工作1、必须配备齐全施工机械和配件,做好开工前的保养、调试和试机,并保证在施工期间不发生有碍施工进度和质量的故障。
沥青面层应采用单幅全宽机械化连续摊铺作业,对于单幅双车道面层,应实施两台摊铺机梯队作业,以确保铺面的质量。
CJJT 218-2014 城市道路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
普通彩色沥青技术要求3.4彩色路面防护剂3.4.1 彩色路面防护剂应具有阻止光照老化、水溶化,增加彩色沥育混凝土路面、彩色微表处表面耐腐蚀性和耐磨性的功能。
3.4.2 彩色路面防护剂技术要求应满足表3.4.2的规定。
衰3.4.2 彩色路面防护剂技术要求3 . 7 颜料3.7.2 彩色沥青路面用颜料宜选用无机颜料,其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7.2 的规定。
表3.7.2 颜料技术要求133. 8 集料3. 8. 1 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使用的粗集料和细集料可使用天然石料,也可采用人造彩色陶粒。
3.8.2粗集料应符合下列规定:1粗集料技术要求应满足表3. 8. 2-1 的规定。
天然石料作为粗集料时应选用表面消洁、干糙、无风化、无杂质、富有棱角、质地坚硬、颗粒成立方体而少针片形的彩色碎石,宜使用反击式石料破碎机械加工,颜色宜与路面设计色彩接近。
人造彩色陶粒作为粗集料时应选用单粒径、颗粒均匀且接近立方体、着色均匀且与路面设计色彩接近的产品。
表3. 8. 2-1 粗集料技术要求2天然石料作为粗集料的粒径规格应按表3. 8. 2-2 的规定生产和使用。
表3. 8. 2- 2粗集料规格3.8.3细集料应符合下列规定:1细集料技术要求应满足表3. 8. 3-1 的规定。
天然石料作为细集料时宜采用彩色机制砂,应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有适当的颗粒级配,与路面设计色彩接近,并且与彩色沥青和颜料有良好的粘结力。
表3. 8. 3-1 细集料技术要求2天然石料作为细集料的粒径规格应按表 3. 8. 3-2 的规定生产和使用。
3.8.3-2细集料规格3. 9 填料3. 9.1 彩色沥青混合料中颜料应作为填料使用,不足部分的填料应采用石灰岩等憎水性石料经磨细得到的矿粉。
矿粉必须存放于室内干燥地方,应洁净、干燥、不结团,并且与彩色沥青有较好的粘结性,矿粉技术要求应满足表 3. 9. 1 的规定。
表3. 9.1 矿粉技术要求4. 2 功能设计4. 2. I 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功能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应具有平整、密实、抗滑、耐久的性能,并应具有抗高温车辙、低温开裂的能力和良好的水稳定性,其路用性能应符合表4. 2. 1-1 的要求。
热拌沥青混合料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热拌沥青混合料路面施工技术规范1.1 一般规定1.1.1 热拌沥青混合料(HMA)适用于各种等级公路的沥青路面。
其种类按集料公称最大粒径、矿料级配、空隙率划分,分类见表1.1.1。
热拌沥青混合料种类表1.1.1混合料类型密级配开级配半开级配公称最大粒径(mm)最大粒径(mm) 连续级配间断级配间断级配沥青稳定碎石沥青混凝土沥青稳定碎石沥青玛蹄脂碎石排水式沥青磨耗层排水式沥青碎石基层特粗式-ATB-4- -ATPB-4-37.553.粗粒式-ATB-3- -ATPB-3-31.537.5 AC-25ATB-25- -ATPB-25-26.531.5中粒式AC-20 -SMA-20- - AM-20 19.026.5 AC-16 -SMA-16OGFC-16- AM-16 16.019.细粒式AC-13 -SMA-13OGFC-13- AM-13 13.216.0 AC-10 -SMA-10OGFC-1- AM-10 9.513.2砂粒式AC-5 -- - - AM-5 4.75 9.5 设计空隙率注(%)3~5 3~6 3~4 >18 >18 6~12注:空隙率可按配合比设计要求适当调整。
1.1.2各层沥青混合料应满足所在层位的功能性要求,便于施工,不容易离析。
各层应连续施工并联结成为一个整体。
当发现混合料结构组合及级配类型的设计不合理时应进行修改、调整,以确保沥青路面的使用性能。
1.1.3沥青面层集料的最大粒径宜从上至下逐渐增大,并应与压实层厚度相匹配。
对热拌热铺密级配沥青混合料,沥青层一层的压实厚度不宜小于集料公称最大粒径的2.5~3倍,对SMA和OGFC等嵌挤型混合料不宜小于公称最大粒径的2~2.5倍,以减少离析,便于压实。
1.2 施工准备1.2.l铺筑沥青层前,应检查基层或下卧沥青层的质量,不符要求的不得铺筑沥青面层。
旧沥青路面或下卧层已被污染时,必须清洗或经铣刨处理后方可铺筑沥青混合料。
DB14T160-2007山西公路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ICS 75.140 E 43DB14公路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山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目次前言 (Ⅰ)引言 (Ⅱ)1 总则 (1)2 术语、符号、代号 (1)2.1术语 (1)2.2符号及代号 (2)3 基层 (4)4 材料 (5)4.1一般规定 (5)4.2沥青结合料 (5)4.3矿料 (7)4.4下封层、粘层材料 (10)4.5纤维稳定剂 (11)5 热拌沥青混合料 (12)5.1一般规定 (12)5.2热拌沥青混合料的技术指标 (13)6 改性沥青路面施工 (16)6.1主要工程机械 (16)6.2施工准备 (17)6.3施工工艺 (17)6.4接缝 (20)6.5开放交通及其他 (21)6.6试验段铺筑 (21)6.7层间粘结措施 (21)6.8防止沥青混合料离析减小局部渗水的技术措施 (22)7 桥面防水施工 (22)7.1施工要求 (22)7.2防水层施工 (23)7.3防水层施工注意事项 (23)8 施工质量管理与检测 (23)8.1一般规定 (23)8.2施工前的材料与设备检查 (23)8.3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与检查 (24)8.4交工验收阶段的工程质量检查与验收 (28)附录A (31)山西省沥青路面使用性能气候分区 (31)附录B (34)热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 (34)附录C (42)SMA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 (42)附录D (44)沥青路面渗水试验方法 (44)附录E (46)条文说明 (46)参考文献 (82)DB14/T 160—2007前言2003年,山西省交通科学研究院受山西省交通厅的委托,承担了《山西省公路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的科研项目。
课题组系统地从改性沥青路面用材料、混合料级配、技术指标、施工工艺等方面补充开展试验研究,结合前期“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SMA)应用技术研究”、“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SMA)路面推广应用”、“沥青混合料矿料级配及配合比设计方法修订”、“沥青路面渗水测定方法及指标要求”课题的研究成果,提出适合山西省交通气候特点的改性沥青混合料技术指标和路面质量技术标准,提出公路沥青路面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要点,近年来在太原南过境、晋焦、运三、大运高速公路太祁段、大新段、新原段、太原西北环、长晋等多条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咨询工作中,编制了《沥青路面施工技术指导书》,对研究提出的改性沥青混合料技术指标、路面质量技术标准、施工工艺进行验证和完善。
沥青混合料种类·分类·典型级配曲线
沥青混合料的分类
⑴ 按级配组成和曲线类型分类见图
➢连续级配:密级配、半开级配、开级配 ➢间断级配
⑵ 按公称最大粒径分类
➢特粗式、粗粒式、中粒式、细粒式、砂粒式
⑶ 按照制造工艺分类
➢热拌沥青混合料 ➢冷拌沥青混合料 ➢再生沥青混合料
矿质混合料的3种典型级配曲线
沥青混合料的分类 ⑴ 按矿质混合料的级配组成分类
② 半开级配沥青混合料 half(semi)-open-graded bituminous paving mixtures(英)
➢ 沥青碎石混合料(以AM表示)
设计空隙率在6%~12%
沥青混合料的分类
⑴ 按矿质混合料的级配组成分类
③ 开级配混合料 open-graded bituminous paving mixtures(英) open graded asphalt mixtures (美)
5.1.2.2 低温性能的评价方法与指标
1) 评价方法
⑴ 预估断裂温度确定方法 抗拉强度[σ] ~温度应力计算值σT
⑵ 低温弯曲蠕变试验试验方法 蠕变速率
⑶ 受限试件的温度应力试验试验方法 转折温度 破裂温度
⑷ 低温弯曲试验 破坏应变
① 抗拉强度[σ] 直接抗拉强度 劈裂抗拉强度试验
② 温度应力σT
筛孔尺 寸(mm)
级配范 围(mm)
16.0 13.2 9.5 4.75 2.36 100 90~100 70~88 48~68 36~53
0.6 0.3 18~30 12~22
0.075 4~8
沥青混合料的分类
⑵ 按照集料的最大公称粒径分类
沥青混合 料类别 特粗式
粗粒式
密级配沥 青混凝土
—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M-13100源自90-10050-8020-45
8-28
4-20
2-16
0-10
0-8
0-6
AM-10
100
90-100
35-65
10-35
5-22
2-16
0-12
0-9
0-6
沥青稳定碎石混合料马歇尔试验配合比设计技术标准表5.3.3-2
试验指标
单位
密级配基层
(ATB)
半开级配面层(AM)
排水式开级配磨耗层(OGFC)
密级配沥青混凝土混合料矿料级配范围表5.3.2-2
级配类型
通过下列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
31.5
26.5
19
16
13.2
9.5
4.75
2.36
1.18
0.6
0.3
0.15
0.075
粗粒式
AC-25
100
90-100
75-90
65-83
57-76
45-65
24-52
16-42
12-33
8-24
24-50
15-38
10-28
7-20
5-15
4-8
AC-10
100
90-100
45-75
30-58
20-44
13-32
9-23
6-16
4-8
砂粒式
AC-5
100
90-100
55-75
35-55
20-40
12-28
7-18
5-10
半开级配沥青碎石混合料矿料级配范围表5.3.2-6
级配类型
通过下列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
次
75
112
50
50
75
空隙率VV①
%
3~6
6~10
不小于18
不小于18
稳定度,不小于
kN
7.5
15
3.5
3.5
-
流值
mm
1.5~4
实测
-
-
-
沥青饱和度VFA
%
55~70
40~70
-
-
密级配基层ATB的矿料间隙率VMA
不小于(%)
设计空隙率(%)
ATB-40
ATB-30
ATB-25
4
11
11.5
12
5
12
12.5
13
6
13
13.5
14
注:①在干旱地区,可将密级配沥青稳定碎石基层的空隙率适当放宽到8%。
5-17
4-13
3-7
中粒式
AC-20
100
90-100
78-92
62-80
50-72
26-56
16-44
12-33
8-24
5-17
4-13
3-7
AC-16
100
90-100
76-92
60-80
34-62
20-48
13-36
9-26
7-18
5-14
4-8
细粒式
AC-13
100
90-100
68-85
38-68
排水式开级配基层(ATPB)
公称最大粒径
mm
26.5mm
等于或大于31.5mm
等于或小于26.5mm
等于或小于26.5mm
所有尺寸
马歇尔试件尺寸
mm
φ101.6mm×63.5mm
φ152.4mm×95.3mm
φ101.6mm×63.5mm
φ101.6mm×63.5mm
φ152.4mm×95.3mm
击实次数(双面)
26.5
19
16
13.2
9.5
4.75
2.36
1.18
0.6
0.3
0.15
0.075
中粒式
AM-20
100
90-100
60-85
50-75
40-65
15-40
5-22
2-16
1-12
0-10
0-8
0-5
AM-16
100
90-100
60-85
45-68
18-40
6-25
3-18
1-14
0-10
0-8
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