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的精神世界初探以伊豆舞女雪国古都为中心何晓芳

合集下载

物哀论文伊豆的舞女论文:论川端康成文学的“物哀”之美

物哀论文伊豆的舞女论文:论川端康成文学的“物哀”之美

物哀论文伊豆的舞女论文:论川端康成文学的“物哀”之美内容摘要:“物哀”是日本文学的传统理念,川端康成先生作为日本现代文学的代表人物,其文学创作具有浓烈而独特的“物哀”品格。

《伊豆的舞女》和《雪国》是川端先生的经典之作,本文将从这两部作品中的具体语句入手,来分析其文学创作的“物哀”审美意识,并且主要运用精神分析法来探求其审美意识之根源。

关键词:物哀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雪国精神分析法1968年川端康成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他在文学作品中用西方的叙事技巧来描述东方古典式的美,“非凡地、敏锐地表现了日本人的内心实质”。

纵观川端先生的文学创作,“物哀”之美贯穿始终,向世人展现出一幅幅既美且悲的画面。

一.何谓“物哀”“物哀”一词,日文叫做“もののあわれ”。

它作为日本传统的审美意识,源于《源氏物语》,但是真正提出“物哀”这一审美意识的是江户时代的本居宣长。

他从文学的艺术表现和读者的审美眼光出发,并且结合对《源氏物语》的鉴赏,系统地解释了“物哀”的内涵。

“物哀”审美意识中的“物”是认识感知的对象,而“哀”是认识感知的主体,情感的主体,有感叹的意味,它不仅仅指“悲哀”之情,还包含“喜悦”、“同情”、“赞美”、“爱怜”等情感。

我国的叶渭渠教授将“物哀”分为对人的感动、对世相的感动和对自然的感动三个层次。

“物哀”就是情感主观接触外界事物时,自然而然或情不自禁地产生的幽深玄静的情感。

这大概就和我国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意境相似吧。

二.川端文学的“物哀”之美川端康成的文学作品始终追求着“物哀”这一审美情趣。

他把一切看作“美”,并且在这些“美”的背后隐含了作者深刻的细腻的哀愁。

他所描写的大自然、季节以及女性等既美且悲。

本节将通过《伊豆的舞女》和《雪国》两部代表性的作品,从自然、女性和死亡三个方面具体分析川端文学的“物哀”之美。

1.自然美打开川端康成的作品,一幅幅美丽的自然风景浮现眼前,并且这些自然风景似乎都笼上了一层悲哀的色彩。

川端康成作品中体现的爱情观 ——以《伊豆舞女》为中心

川端康成作品中体现的爱情观 ——以《伊豆舞女》为中心

124川端康成作品中体现的爱情观——以《伊豆舞女》为中心王 萌 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摘要:《伊豆舞女》是川端康成早期的作品,基于自己19岁的亲生经历写成,是川端青春文学的杰作。

本论文以《伊豆舞女》为中心,从‘我’与熏子初见、倾心、离别三个阶段出发,并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来分析川端康成早期的爱情观。

关键词:爱情观;人生经历川端康成是日本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

他的早期作品以社会下层女性为中心,描写她们的纯洁内心与不幸的遭遇。

童年经历亲人离世(3岁丧父,4岁丧母,8岁、11岁、16岁祖母、姐姐和祖父相继去世)造成了川端康成的孤儿根性,性格古怪,冷漠,自私,不善于与人交流,不轻易接受他人的恩惠。

《伊豆舞女》描写了一个为排遣内心忧郁和苦闷的高二学生,只身来到伊豆旅行,途中偶遇流浪艺人,并对小舞娘‘熏子’产生了若即若离,似爱非爱的情感以及最后无奈的离别的故事。

一、《伊豆舞女》体现的爱情的美与悲《伊豆舞女》描写了一段青年男女似爱非爱,纯洁的爱情故事。

本应该是一段美好的爱情,最终也走向离别。

(一)初见的美与悲途中初见两人并没有交流。

但川端康成的心里很期待有下次再见。

所以茶室的再次相遇使川端康成紧张不已。

面对而坐,被熏子给自己这样一个陌生人让坐垫的善良行为而感动。

虽然对熏子有好感,但由于川端康成的经历中缺少关爱,更不懂得如何去表达,只能把这份好感埋藏在心底。

(二)倾心的美与悲舞娘,当时社会最底层的职业,与川端康成的学生身份格格不入。

地位的悬殊也为两人悲剧的爱情埋下伏笔。

熏子与川端康成下棋,并被熏子认真下棋的样子所吸引,心也有所悸动。

熏子尚幼,川端康成担心她遭到其他的男人欺辱而彻夜难眠。

但孤儿根性的他知道,有些事不是想做就能做的。

所以他只能用洗凉水澡的方式然让自己冷静,缓解想去找熏子的冲动。

当熏子毫无顾忌地赤裸着身体从温泉中跑出来向我们打招呼的时候,川端康成对眼前的美丽少女没有一丝亵渎,而是羡慕她的自由。

(三)离别的美与悲川端康成因旅费不足要早些离开,但想到与熏子的分离,从心底悠然升起一丝落寞。

从《伊豆的舞女》看川端康成的审美意识

从《伊豆的舞女》看川端康成的审美意识

从《伊豆的舞女》看川端康成的审美意识川端康成是日本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自川端康成起,日本的文学迈出了东方日影下的狭长列岛,走向了整个世界。

川端康成说,“同海外各国进行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势必使本国文化立足其中。

创造世界文化,也就是创造民族文化;创造民族文化,也应该是创造世界文化。

”他经历过全盘西化,认西方现代主义为现代文学之父,以及全面继承传统两个极端。

但是他后来终于立足于东方传统的文化,并于其中创造了属于自己和整个民族的辉煌。

刘白羽先生说:“川端创造了具有日本美、东方美的艺术。

”(一)文学是人学,所以文学最终要体现人类的某种精神诉求和价值取向。

这些东西与作家创作的主观意愿相结合,就最终形成了文学的审美意识。

拥有着不同文化背景,以及不同人生经历的作家他们的价值观,他们的心理需求是不同的,那么自然在写作上会体现出不同的侧重和趋向,从而也就构成了不同的审美意识。

具体到川端康成来讲,他的作品中一方面体现出典型的日本美,东方美;另一方面又有着非常浓重的幻灭感。

首先谈第一个方面。

“尽管处在战后强烈的全盘美国化浪潮中,川端先生通过他的作品,以恬静的笔调呼吁:为了新的日本,必须捍卫古老日本的美与个性中的某些成分。

这无论是从他描绘京都的宗教仪式,还是挑选传统的和服腰带图案,我们都可以感受到他付出的细心的观察。

”(安达斯.艾斯特林《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叶渭渠据武田胜彦日译文译)具体到《伊豆的舞女》这篇作品中,川端康成主要通过对舞女的纤毫毕至的描写来体现出日本女性的古典美,东方美。

试看原文中以下几处描写。

引文一:“舞女看上去约莫十七岁光景。

她梳理着一个我叫不上名字的大发髻,发型古雅而又奇特。

这种法式,把她那严肃的鹅蛋形脸庞衬托的更加玲珑小巧,十分匀称,真是美极了。

”(引自《伊豆的舞女.一》叶渭渠,唐月梅译)引文二:“舞女从楼上端茶上来。

她刚在我的面前跪坐下来,脸就臊红,手不停地颤抖,茶碗险些从茶碟上掉下来,于是她就势把它放在铺席上。

川端文学中的美的形象以《雪国》为中心

川端文学中的美的形象以《雪国》为中心

川端文学中的美的形象以《雪国》为中心川端文学被誉为日本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其作品中的美的形象具有非凡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其中,尤其以《雪国》为代表,其对自然、人性和人文的反思与探索,深刻地展现了具有浓郁东方情调的美的形象。

本篇论文将以《雪国》为中心,探讨川端文学中的美的形象,为此,将列举如下9个提纲标题:1.《雪国》中自然美的体现。

作为一部以自然为背景的小说,作者将自然美从多个角度进行了详细的描绘。

无论在狂风暴雪中的飘逸雪野、还是在夏日的涓涓小溪边,在作者的笔下,自然都展现出了独特而又神秘的美丽。

2. 《雪国》中人物形象的美的感悟。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不仅具有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感,而且在衣着、语言、举止等方面,都表现出浓郁的美的氛围。

3. 《雪国》中病态美的显现。

作品中的美并不限于健康、活力和正常的美感,相反,作者更加注重探索那些扭曲、病态、颓废等深邃而诡异的美。

4. 《雪国》中情感美的抒发。

作者通过冷峻而精细的叙述技巧,将人物在情感方面的细腻和柔美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情感美不仅令读者心动,更是让读者对人性和感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5. 《雪国》中文化美的表现。

作者通过刻画小说中所呈现的日本文化,完美地描绘出了日本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和精彩绝伦。

6. 《雪国》中心境美的感悟。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主人公心灵世界的描写,表现了属于心灵世界的那种境界之美。

这种美与自然环境、人物形象、文化等不同的美相比,更加抽象而又持久。

7. 《雪国》中超现实美的表现。

作为一篇奇幻小说,作者刻画的世界不仅包括现实世界、心灵世界,还有一些梦幻和超现实的元素。

通过对这些元素的描绘,小说中更加贴近人们内心深处的异想天开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8. 《雪国》中禅美的折射。

在川端文学中,禅的哲学思想贯穿整个作品。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人物心灵的描写,传递出了一种禅美——那种超越语言、超越物质的内心世界之美。

9. 《雪国》中历史文化遗产的美感。

川端文学代表着日本文化的顶峰之作,其作品与日本历史文化密不可分。

川端康成文学中的“成长”主题

川端康成文学中的“成长”主题

川端康成文学中的“成长”主题摘要:川端康成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就一直致力于对古典美学的研究。

本文以《伊豆的舞女》和《雪国》为中心,以非正常的美为媒介,分析主人公在旅行途中通过与这类美的接触进而自我反省,得到了成长。

关键词: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雪国成长一、伊豆的舞女1.1 故事梗概一位孤儿出身、年方二十的东京高中生川岛,前往伊豆去旅行。

在旅行的路途上,川岛巧遇一行六人的流浪艺人,由于兴致使然,川岛决定与他们同行一程。

同行期间,川岛一方面心仪于流浪艺人之中的少年舞女薰,另一方面也在和流浪艺人们的相处之中感受到虽是陌生人却能亲近相待的宽慰。

最终,旅行到了必须结束分开的时候,流浪艺人们要前往下个地点继续飘泊卖艺的生活,旅费将尽的川岛也必须回归自己的生活。

然而,一场短暂的相聚以及一场难有结果的情感,使川岛得已从因孤儿出身而产生的寂寞疏离心境中得到解脱,重新体会了与人亲近并且相互信任依赖的可贵情感。

1.2《伊豆的舞女》中的成长主题对于主人公“我”来说,集肮脏的美与孩子般的美于一身的流浪艺人一家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存在呢?因自己的孤儿出身而寂寞难耐的“我”,对因家人这一关系而紧紧相连在一起的流浪艺人一家充满了羡慕。

这一点可以从“我”想与流浪艺人一家结伴而行看出来。

因为,以这一家人结伴同行,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实现了“我”渴望回归童年的愿望。

在结伴同行的路上,“我”得到了流浪艺人一家的热情照顾,在和他们的交往中,得已从其那孤儿出身所带来的寂寞疏离心境中、得到解脱,重新体会了与人亲近并且相互信任依赖的可贵情感。

另外,主人公“我”除了被保护者的角色之外,也充当了保护者的角色。

可以说,流浪艺人一家给了“我”从受惠者向施惠者转变的机会。

在旅行途中遇到各种突发状况时,互相帮助成了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例如,“我”虽然是从东京高等学校来的学生,但是却和流浪艺人一行没有隔阂的交流,还把身上为数不多的钱送给荣吉。

这些可以看作是“我”作为施惠者的行为,而流浪艺人一家也以受惠者的态度对“我”表示了好意,称赞“我”为好人。

浅谈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的美学思想

浅谈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的美学思想

浅谈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的美学思想摘要:日本文学大师川端康成因《伊豆的舞女》成名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是亚洲继泰戈尔之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的作家,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文章从欣赏艺术美的角度,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小说所体现的自然美、物衰美、人性美、女性美几个方面赏析其美学思想的价值意义。

【关键词】:《伊豆的舞女》美学思想自然美物衰美人性美女性美“山路变的弯弯曲曲,快到天城岭了。

这时,骤雨白亮亮的笼罩着茂密的杉林,从山麓向我迅猛的横扫过来”。

这是川端康成在小说之初为我们描述的伊豆雨景。

小说之初就给了我们一个“美”的臆想。

一个东京的学生,一个伊豆的舞女,在淅沥的雨中相遇。

他们的爱情从天城岭开始,到下田告别,纯洁的连手都没有牵过。

然而,这柏拉图式的爱情虽然跨越了阶层,却又摆脱不了现实,就像樱花一样,短暂而美丽。

呈现了一个唯美的爱情故事,也极好的体现了文学大师川端康成的美学思想。

全篇小说不到18000个字,可是却以精致而细巧的表现力,给了读者一个清新脱俗的画卷。

本文将结合川端康成的写作背景和小说所体现的“自然美、物衰美、人性美、女性美”这四美的思想来浅谈这部小说的美学思想。

一、素雅幽远的自然美自然美,是指各种自然事物呈现的美,它是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

它的社会性指自然美的根源在于实践,它的自然性指自然事物的某些属性和特征(如色彩、线条、形状声音等)是形成自然美的必要条件。

自然美包括日月星云、山水花鸟、草木鱼虫、园林四野等等,非常广阔多样。

自然美作为经验现象,是人们经常能够欣赏和感受的。

在《伊豆的舞女》中,川端康成把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展现在如画的背景上:俊秀的天城山、茂密的树林、清冽的甘泉、浓郁的秋色、袅袅的炊烟……而所有这些美丽的景色都与美好的情感交织在一起。

在告别的码头上,汽笛一声惊鸣,舞女熏子紧咬着嘴唇,舞动着白色手巾,向着远方,泪水夺眶而出。

此时“我”怅惘的情绪与恍惚流动的景物结为一体,悲和美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这篇作品的审美基调。

论川端康成文学的生态意识——以《伊豆的舞女》、《雪国》、《古

论川端康成文学的生态意识——以《伊豆的舞女》、《雪国》、《古

外国文学论川端康成文学的生态意识——以《伊豆的舞女》、《雪国》、《古都》为例卢长煜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概述川端康成生态意识形成的基础,生态意识的定义,采用鲁枢元的文艺生态批评理论,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三个层面解读川端康成文学,体会作者在亲近自然的同时,对人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所进行的文学深思与创作,以期为当代生态文学的研究提供范本,同时对当代作家的创作起借鉴作用。

关键词:川端康成;生态意识;文学川端康成是日本新感觉派作家,1968年凭借其代表作《伊豆的舞女》、《雪国》、《古都》等,成为日本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虽然当时的日本早已现代化和西方化,但川端康成文学立足于继承并超越传统民族文化的生态意识却大放光彩。

羽鸟彻哉在《作家川端康成的思想基础》中提到“论及川端的人都应该考虑其孤儿遭遇及恋爱体验”[1]。

亲人相继离世,逐渐形成了感伤与孤独的性格,卢梭在《一个孤独的漫步者的遐想》里说过,观察者的心灵越是敏感,在与自然的壮丽伟大和谐交融时,就会有越强烈的狂喜油然而生[2]。

川端的成长经历,使他渴望从自然中寻找精神解脱,洞察自然万物的情感更纤细,更能发掘旁人看不到的自然的精髓。

川端少年时代就阅读过《源氏物语》、《枕草子》、《万叶集》等名著,虽然当时稚嫩的他并不能体会文章的深意,只不过朗读语句感受文章的音调和韵律而已,即使这样年少的他也因此沉浸在多愁善感之中,每提笔创作心中都有回响,这些作品对他的文章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3](P366)如火如荼的战争以及战败后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也是促使川端文学作品回归自然和传统的催化剂,这些都是川端康成生态意识形成的基础。

我国对川端康成的研究从最初的文学译介、评传,到比较研究、女性研究,以及禅宗、文化、美学等跨学科的多元视角的文本解读研究。

一方面,我国学界对川端文学的研究已取得巨大成就,但多集中于研究其作品中体现出的古典美意识,聚焦点仍在川端文学的审美意识。

探讨《伊豆的舞女》的女性形象与主题

探讨《伊豆的舞女》的女性形象与主题

探讨《伊豆的舞女》的女性形象与主题引言川端康成是日本的著名作家之一,在他早期的创作过程中,《伊豆的舞女》是一部代表作,这部作品中将年轻男女之间的那种朦胧以及青涩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让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也被带入到一种清新的环境中,不断回忆往事。

在小说《伊豆的舞女》中,刻画了十分形象生动的女性形象,这个形象是这部作品的关键,也是小说的故事情节不断发展的基础。

小说中的女性们身上都散发出一种独特的魅力,本文对小说《伊豆的舞女》中的女性形象进行解读,旨在加深对这部作品的理解,为这部小说提供一个全新的理解思路。

一、《伊豆的舞女》简介《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早期的代表作,这部作品也让他在日本文坛上一举成名。

这部小说最终还被拍成电影,搬上大荧幕,将少男少女之间的那种朦胧的感情表达得十分到位,体现出那种纯真的情感,让很多人在这部电影中勾起了对往事的回忆,走进一个唯美的世界中,这也是这部作品受到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

《伊豆的舞女》描写的是一位19岁高二学生,为了排解自己心中的那种忧郁以及苦闷,自己一个人来到伊豆旅行,在旅行的过程中邂逅了流浪的艺人,并对那里的小舞娘产生了似恋非恋的思慕之情。

小说中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伊豆的那些舞女中,有一个叫薰子的,深深吸引了小说的主人公,小说中通过一件件小事情,将两个人之间的那种青涩的感情描绘出来。

这部小说之所以可以受到大家热捧,是因为小说本身找准了定位,在懵懂的时期,很多人都会觉得那种感情是十分美好的,那种似有非有的感情让人十分留恋,就算不是在青少年时期,在中年甚至是老年的时候,这种情愫也依旧可以让人心生涟漪。

很多人在小说或者是电影中都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就好像那是自己曾经有过的一段岁月一样,即使发生故事的场景不同,但是两个人之间的那种感觉确是与小说中的主人公之间的感觉是一样的。

《伊豆的舞女》是以作者在年少的时候以自己的伊豆之旅为题材创作的一部小说,因此,也有人说这其实是作者的一部自传体小说。

《川端康成名作名译系列:伊豆的舞女》随笔

《川端康成名作名译系列:伊豆的舞女》随笔

《川端康成名作名译系列:伊豆的舞女》读书记录目录一、序言 (2)1. 作者简介 (3)2. 作品背景与翻译意义 (3)二、主要人物分析 (4)1. 伊豆的舞女 (6)2. 相关人物介绍 (7)三、故事情节概述 (7)1. 故事开端 (9)2. 发展过程 (9)3. 高潮迭起 (10)四、主题思想探讨 (12)1. 爱情与人生 (13)2. 社会与人生百态 (14)3. 自我救赎与成长 (15)五、文学特色分析 (16)1. 叙述手法 (17)2. 人物塑造 (19)3. 情感表达 (20)六、翻译技巧与感悟 (21)1. 译文的选择与处理 (22)2. 忠于原文与读者接受度的平衡 (23)3. 文化差异的考量 (24)七、个人读后感受与思考 (25)1. 对故事的重新解读 (27)2. 对人生的启示与反思 (28)3. 对翻译工作的理解与体会 (29)八、结语 (30)1. 对川端康成作品的再次认识 (31)2. 对未来阅读的展望 (32)一、序言在日本文学史上,川端康成是一位举足轻重的存在。

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审美魅力和深邃的人文内涵,深受读者的喜爱。

而《伊豆的舞女》则是他最为脍炙人口的名作之一,也是其成名作名译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部小说以伊豆半岛为背景,讲述了一群年轻人在伊豆的山间旅行时所经历的欢笑与泪水、爱情与友情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东京的大学生“我”,在暑假期间,他遭遇了种种不幸,最终选择了与一位美丽的舞女——初子一起乘坐火车前往伊豆。

“我”与初子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但随着旅程的深入,他们之间的关系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初子的过去、她的身世之谜以及周围人的命运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复杂而感人的画卷。

川端康成的笔触细腻而富有表现力,他通过描绘自然景色的美丽和人物内心的情感波动,让读者仿佛置身于故事之中。

他也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和隐喻,使得作品在简洁的文字中蕴含了丰富的内涵。

这使得《伊豆的舞女》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能够引发读者深刻思考的人生哲学剧。

浅析川端康成作品中的悲与美[权威资料]

浅析川端康成作品中的悲与美[权威资料]

浅析川端康成作品中的悲与美摘要:川端康成是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也是执着的继承日本传统美的作家之一。

川端康成在《不灭的美》中说到:“悲哀同美是相通的”,在他的很多作品中,“美”与“悲”都是相联系的,美与悲的统一构成了川端作品的悲哀美。

这种悲哀美正是川端康成一生所追求的审美境界,同时也正是川端康成文学的底蕴和魅力之所在。

本文通过《伊豆的舞女》和《雪国》两部作品分析了悲哀美在川端康成作品中的体现。

关键词:川端康成;悲;美川端康成是日本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的文学不仅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古典文学,还与平安朝以后的日本文学的传统相结合。

从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尝试从现实中逃避,追求生命的本质。

但是,他所憧憬的“纯粹的美”就最终未实现。

他所追求的人生境界也是与现代神话相近的。

因此,他的作品洋溢着感伤的氛围也有着哀愁。

川端康成在《伊豆的舞女》、《雪国》、《千纸鹤》、《古都》等小说中都体现日本的美与悲。

但是这些作品中的美丽的形象只是幻想中的美,在现实的生活中不存在。

因此,这种美看起来非常优美,但是背后隐藏着许多悲伤。

一、《伊豆的舞女》的悲与美《伊豆的舞女》中的语言清晰唯美,并带有哀伤的情感。

小说中的文字语言中,继承了女性美感的哀愁美,体现了深远而纠结的情感。

这种情感是借助咏叹方式表现出来的,赋予了舞女悲剧的情调,形成一种感人的艺术形象。

这种艺术形象,在表面上看来是非常风雅甚至是风流,但是体现了舞女与作者的伤感真情。

例如“舞女走到桥当中。

四十岁的女人走出公共浴场,看见了她们两人。

舞女紧缩肩膀,笑了笑。

让人看起来像是在说:要挨骂的,该回去啦。

然后,她疾步走回去了。

”还有“她那显得有些不自然的秀美的黑发,几乎触到我的胸脯。

她的脸倏地绯红了。

‘对不起,我要挨骂啦。

’她说着扔下棋子,飞跑出去。

阿妈站在公共浴场前。

千代子和百合子也慌里慌张地从浴池里走上来,没上二楼就逃回去了。

”故事结尾部分,舞女来到码头上,只能默默地低头望着大海。

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分析

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分析

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分析金宁【摘要】川端文学以日本传统文化为基础,吸收了西方现代文学中的表现技巧和手法,来表达日本民族独有的纤细而敏锐的感受,进而创造出川端文学所具有的独特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艺术风格,体现了日本文学传统中独有的物哀和幽玄的美.因此,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始终具有着一种悲与美相交织的独特艺术底蕴.《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早期最具特色的代表作品,也是奠定川端康成文学地位的重要基石,是他对自己文学基调的定位之作.这部作品描写了主人公“我”因孤独症而性格扭曲,却在与巡回艺人、特别是和纯真美好的舞女的接触中,得到了心灵的净化,孤独得到治愈.可以说,《伊豆的舞女》是一首洋溢着喜悦和哀愁的“青春之歌”.【期刊名称】《林区教学》【年(卷),期】2014(000)001【总页数】2页(P65-66)【关键词】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孤独;物哀【作者】金宁【作者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哈尔滨1500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4引言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著名的小说家。

作为新感觉派的代表,川端康成的新感觉理论与主张对指导新感觉派作家的文学创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日本新感觉派的作品中,总是弥漫着悲观、孤独、寂寞的情绪,这显然是受到了川端康成的影响。

对于日本的新感觉派的产生发展,川端康成的理论与作品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可以说,是川端康成将日本之美展现于世界,构筑了一个日本传统之美的世界,占据了日本文学史、世界文学史上重要的位置。

一、“我”——川端康成的孤独症川端康成在16岁之后失去了所有的至亲,这在他的心灵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痕。

对于川端康成来说,他的童年没有亲人的温暖,没有欢乐幸福,爱是空泛而抽象的,更多的是敏感、孤独、忧郁、悲伤,生命的脆弱,对死亡的恐惧感,还有人生的不确定性和虚幻感。

应该说,孤独的生活、残缺的家境,是形成川端康成十分内向的性格、孤僻气质的主要原因。

在《少年》中,他这样描写他的性格:他是在不幸和不自然的环境中长大的。

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体会

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体会

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体会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体会1唯美的日本文学,唯美的川瑞康成,唯美的《伊豆的舞女》。

《伊豆的舞女》是川瑞康成早期的一个短篇,那淡紫色的哀愁风格鲜明地疯狂滋长着。

它讲述了作者与歌女的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经历,整个故事像一本水墨连环画,轻松而凝重,又像一壶清茶隽秀而清新淡雅。

作为学生的“我”,为了派遣窒息的忧郁,独自去伊豆旅行。

在旅途中,与一伙巡回卖艺的人邂逅,她们是舞女薰子,舞女的哥哥、嫂子等。

于是,在四天的旅程中“我们”结伴而行,并渐渐建立起了纯真的友谊和信任。

特别是“我”和舞女之间产生了纯洁而朦胧的爱情。

旅行结束了,“我”站在返航的船头,心中无限惆怅……川瑞康成的艺术感敏锐细腻,但《伊豆的舞女》却没有连贯的故事情节,似乎他的创作全是凭兴致进行的,独特的艺术构想,感人的美的艺术形象和悲哀的意境,使他的小说形成了鲜明的特色,而那纯洁舞女也成为他作品中纯洁无暇的象征。

同时,文中那种连贯首尾的伤感凄清和带有印象主义的唯美意境,总能抓住读者。

如小说的末尾:“我任泪泉涌动……”,使那与舞女别离的无限惆怅和与舞女交往的往事的甜蜜,被作者用感觉上的清泉含蓄曲折地表现出来,生动新颖。

《伊豆的舞女》是一个忘情的故事,邂逅与告别,告别也就是永别,在这整个过程中,什么都未开始却已经结束了,整个故事就像一朵蓓蕾,叫人不忍心又不甘心。

不忍心看着这两个年轻人有爱不能表达,有爱不能开放,不甘心眼睁睁地见他们那样分开,刚刚见面就要永别,这个爱情故事跟日本人心爱的樱花一样,蓬勃而短暂,鲜艳的悲壮,也许就因为这样,深受人喜爱。

《伊豆的舞女》人物塑造的成功也增加了小说的魅力。

作者成功地塑造了舞女的形象,因而在小说中,你可以看见一个活生生的女人,她就是为“我”端茶而羞涩的舞女。

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体会2今天我读了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作者通过写“我”对一位舞女的注意,来写这位舞女她羞涩的言行举止,为我们展现出一位腼腆的舞女形象,我们也可以从这些动作言语来感受到舞女的内心世界。

浅析川端康成的代表作品——《伊豆的舞女》

浅析川端康成的代表作品——《伊豆的舞女》

浅析川端康成的代表作品——《伊豆的舞女》作者:周晓瑜来源:《消费导刊·理论版》2008年第24期[摘要]川端康成的《伊豆舞女》以其精致细巧的表现力、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打动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来分析作品传达的纯真感情是本文的目的。

[关键词]质朴孤寂平等纯真信任《伊豆的舞女》是日本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殊荣的作家川端康成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全文不到一万八千字,却以其精致细巧的表现力,展现给读者一副清新、质朴的画卷。

本文结合川端康成的创作背景和文章所要表达的平等亲切的纯真感情,来探讨这部拥有超时空艺术魅力的作品。

一、川端康成的创作背景和执笔动机《伊豆的舞女》是以作者19岁(1918年)之时的伊豆之旅为素材而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作品中的“我”既是高中时代的川端康成。

所以说到作品背景首先要从作者的身世开始入手。

作者2岁丧父,3岁丧母,幼失怙恃,由祖父母扶养,在姐姐和祖母相继去世后,16岁时他最后一个亲人---双目失明的祖父去世。

从小体弱多病的川端常年幽闭家中,心理十分的敏感和寂寞,而父母双亡,不幸的身世使他形成一种孤僻的“ 孤儿气质” 、“ 受恩惠者气质” 。

这种性格以及它所带来的令人窒息的忧郁情绪,在东京的喧嚣对比下显得愈发明显,为了从这种压抑的情绪中逃脱,作者踏上了伊豆的旅程。

作者在途中被一名十四岁的舞女的纯真和美丽相貌所牵动,不由自主地随同舞女等一行巡回演出的艺人,从修善寺经汤岛、汤野一直辗转到了伊豆本岛南端的下田港,才怀着依依之情,告别了舞女。

这其中的经历就是《伊豆的舞女》的故事来源。

而小说的发表是在距伊豆之行的8年后(1926年),其间作者经历了感情的挫折,并曾在1922年怀着“不堪忍受的自怜”心情重返伊豆,并在此创作了《汤岛的回忆》一篇未完成、也没发表的长篇写生文,并且以它为原型创作了《伊豆的舞女》和《少年》这两篇小说。

这样一个有着“孤儿气质”的人,第一次来到一个没有负担和恩惠的地方,第一次得到舞女一行的平等相待,尤其是得到舞女的赞誉,便油然对她们产生了纯洁的感情。

关于《雪国》、《伊豆的舞女》的创作(川端康成)

关于《雪国》、《伊豆的舞女》的创作(川端康成)

关于《雪国》、《伊豆的舞女》的创作(川端康成)一《雪国》写于昭和九年到十二年的四年间。

算年龄的话是在三十六到三十九岁,属于我三十后半的作品。

此书并非一气呵成,而是想想写写,断断续续发表在杂志上。

因此全书能看到一些不统一、不和谐的地方。

最初是打算写成一个四十页左右的短篇,拟发表在《文艺春秋》昭和十年一月号上,一个短篇就足以打发这些素材了,但到《文艺春秋》截稿时小说还没有写完。

在虽然同是一月号,而截稿日要返几天的《改造》上,我继续写小说没写完的部分。

由于对素材经营日久,余味也随之留到了后来,写成了与原始想法完全不同的东西。

以这种方式形成的作品,在我不算少数。

为了写《雪国》的开头部分,也就是发表在昭和十年一月号的《文艺春秋》和《改造》上的那一部分,我到了“雪国”的温泉旅舍,在那里自然也和《雪国》里的驹子再见面了。

小说开头部分的写作,可以说是在逐渐形成小说后半部的素材。

从另一方面讲,在写小说开头的时候,小说结尾部分的故事实际上还没有发生。

这之后也再去过这个温泉旅舍,有些章节就是在那儿写成的。

在小说的自然描写中,想像也好写实也好,都是来自于实际的观察写生。

现在的小说家仔细地观察自然后再来写作的风格不流行了,所以《雪国狸有些精心观察的描写却被认为是想像的结果。

作为作者我有时会想,就《雪国》这本书的整体而言,也许常会发生读者以为是事实的实际上是作者的想像,读者以为是想像的意外地竟是事实这样的误读。

在《雪国》被决定授予文艺恳谈会奖的会上,坐在我边上的宇野浩二谈到驹子时,把她说成“那位小姐……”,“对她来说……”,听着那种使用着敬语把驹子当成我朋友的语气,我不禁多少感到困惑,同时也深为感动。

宇野还热情地让我转告“那位小姐”,研精会的乐谱比许家弥七的更棒。

驹子确有其人,而叶子却是虚构的。

花柳章太郎以寺崎浩为演员的《雪国》上演时,在某杂志上和搞木清方的对谈里提到《雪国》,认为叶子比驹子更接近原型,栩栩如生。

读到这段话,我感到不可思议。

《伊豆的舞女》中的美学意蕴分析

《伊豆的舞女》中的美学意蕴分析

《伊豆的舞女》中的美学意蕴分析摘要:《伊豆的舞女》是日本著名小说家川端康成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部描写凄美爱情故事的中篇小说,由于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曾被多次改编成电影。

川端先生在对小说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进行描写时以景抒情,彰显其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

虽然这个爱情故事并没有圆满的结局,但其中的美学意蕴却非常值得品鉴。

基于此点,文章从景物之美、女性之美和爱情之美三个方面,对《伊豆的舞女》中的美学意蕴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伊豆的舞女》;女性;爱情;美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20)06-0068-03(江苏商贸职业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江苏南通226011)《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先生根据自己亲身经历,创作的一部以爱情故事为题材的中篇小说。

故事中的男主人公与一群艺人在特定的条件下不期而遇,并与其中一名叫做薰子的舞女产生了爱慕之情。

整篇小说以二人的相遇、相识、相知、相惜,到最后的情愫互生为主线,作者用精巧细腻的写作手法,向世人展现了一段凄美的爱情。

这部小说之所以能够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除了与川端先生独具一格的写作风格有关之外,还有就是小说中的美学意蕴。

一、《伊豆的舞女》中的景物之美小说中的伊豆位于静冈县东部的伊豆半岛,是全日本非常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

川端先生从小说的一开始便向读者呈现出仿若世外桃源一般的风景。

在伊豆半岛上,有着巍峨挺拔、峰峦嶙峋的天城山;有着郁郁葱葱、枝繁叶茂的树林;有着潺潺流淌、清澈透明的甘泉,一缕缕袅袅炊烟的升起,与各种景物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用美景来衬托和渲染美好的情感是川端先生选择伊豆半岛作为小说故事发生地的主要原因之一。

盛夏时分,伊豆半岛的山坡之上遍布令人着迷的高山植物,气相庄严、规模宏阔的古刹和露天温泉浴场被茂密的树林围绕其中。

川端先生在小说中,对美不胜收的伊豆风光进行了描绘,这些风光成为小说主人公一路旅行时极具情感韵味的活景,川端先生的诗人气质在此得以彰显。

川端康成笔下的女性爱情——以《伊豆的舞女》和《雪国》为例

川端康成笔下的女性爱情——以《伊豆的舞女》和《雪国》为例

《长江丛刊·理论研究》2018.02川端康成笔下的女性爱情——以《伊豆的舞女》和《雪国》为例代 绿【摘 要】川端康成始终把爱的目光投向女性,他笔下的一系列女性呈现充满灵性熠熠光辉的形象,本文试着以川端康成的两部代表作《伊豆的舞女》和《雪国》为例,分析川端康成小说中女性的爱情,揭示少女情感的丰富性。

【关键词】川端康成 少女 女性形象 爱情川端康成1968年凭借《雪国》等代表作而成为亚洲地区第二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著名作家,瑞典诺贝尔文学委员会颁奖词认为川端“以敏锐的感受,高超的小说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内心精髓”[1]。

他表现了日本女性的纯洁与爱,展现了东方人的人情美,内心美。

在川端的世界,女人对爱情的不同态度展现了她不同的情感世界,展现了人类最本真的情感。

从本质上说女性是爱的动物。

一、熏子的朦胧之爱少女心中萌发的情爱,是女性爱情发展中最原始的爱,因为纯真而显得单纯美好。

《伊豆的舞女》中的熏子年轻貌美,14岁的花季年龄,跟普通女孩子一样处于情窦初开的年纪,爱情已在少女心理掀起微澜,这个阶段微妙的感情主导着少女的内心世界,熏子爱显得朦胧模糊,熏子对少年的爱呈现出初恋的朦胧美好。

处于朦胧情愫的舞女表现出少女的羞涩。

在旅途中初次和少年对话,她面对着陌生的男子,对话显得语无伦次,慌张失色,“舞女脸颊绯红,非常认真地点了点头”[2],少女的娇羞露出了舞女内心的秘密——她对陌生男子一丝难以察觉的好感。

在为少年倒茶的时候,面对喜欢的人她脸色臊红手不停颤抖险些把茶倾倒在地面,这份情景在少年面前了揭示了舞女的内心秘密。

初恋的情愫往往是朦胧而单纯的,不动声色体现在日常的细枝末节中。

熏子在旅途中都关照着少女,默默地付出。

例如,熏子主动地默默地为少年拿木屐,愿意为少年倒茶,愿意为少年拭去身上的灰尘,为少年挑选砍掉杂草的木杆。

相对于少女的情感的朦胧,少年的情感更加清晰,从一开始就关注在大厅中跳舞的熏子。

在舞女出去表演时,害怕她被玷污,显得烦躁忧虑。

川端康成和伊豆的舞女从《伊豆的舞女》看川端康成的文学倾向

川端康成和伊豆的舞女从《伊豆的舞女》看川端康成的文学倾向

川端康成和伊豆的舞女从《伊豆的舞女》看川端康成的文学倾向《伊豆舞女》是川端康成的代表作,完成发表于1926年。

但是,被写进作品里的故事却是经历于1918年,那时候川端康成还是旧制一高的二年级学生。

作品以伊豆美丽的风景作为背景,描绘了“我”与来自大岛波浮港的舞女一行,一道自伊豆的修善寺、汤岛、汤野的温泉地至下田的一段旅情。

作品里的一高生反映了秉性孤高、性情乖僻的作者,与舞女们一路同行,那颗扭曲的心灵被舞女们纯朴善良的人性洗涤得清爽纯净,是很美的一部作品。

其中所体现出的作者极富代表性的写作特色,大致可归为以“佛典”为底流、忧郁的伤感抒情、孤独的主观色彩及对社会底层人物的人道情感。

一以“佛典”为底流由于受佛教宇宙观的影响,川端康成的人生理想既显得气势恢宏,又显得虚无缥缈。

他主张以佛教视野和宇宙宏观来思考人生,却又对佛教的传统观念不屑一顾;他主张把人生放大诠释却又对现实避而不谈,这反映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即表现为他主张表现手法的革命,也就是文学革命。

也正是这种独特的人生观、宇宙观与文学观相融合,才形成了川端康成文学独特的“佛典”思想特征。

川端康成的创作动力源自人生的悲苦和寂寞,但是作家并不想让自己的读者在这种痛苦的气氛中窒息,而是想让理想的光彩照耀读者痛苦的心,使之得到救助。

他曾在《文学自传》中写道:“用我的风格去歌颂东方佛典的虚幻。

”他还曾就其文学本质论述:“有的评论家说我的作品是虚无的,不过这并不等于西方所说的虚无主义,我觉得,这在‘心灵’上,根本是不相同的。

”他所说的“东方佛典的虚幻”、“心灵”上根本不同的“虚无”等等,是文学创作上的理想表现。

具体讲就是心灵受到压抑、煎熬时产生的“博大的求助心。

”“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所有的人本来就具有平等圆满的佛性。

这是室町时代的禅宗大同思想基础上的自我解放,是苦难、寂寞之心得到解脱的一种境界。

让理想的光彩照耀读者苦痛的心,并使之得到救助,便是川端康成早期文学的思想特征,即“佛典”文学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ol.9No.112012年11月第9卷第11期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Nov.2012纵观川端一生及其作品,就会发现文学对于川端来说,是一种无上的寄托,也是一剂治疗心灵创伤的良药。

羽鸟彻哉在《作家川端康成的思想基础》中指出:论及川端的人都应该考虑其孤儿遭遇及恋爱体验。

从他创造的“美的抒情世界”———青年时期的《伊豆舞女》,中年时期的《雪国》,晚年时期的《古都》为中心,探讨川端康成的精神世界。

一、川端康成的生平简介川端家代代是大阪府茨木市大字宿久庄东村的村长,是“村里的贵族”,且拥有自家的寺院。

到了祖父这代,搞产业失败,家境败落。

2岁时其父死于肺结核,3岁时母亲也死于肺结核。

随后就跟祖父母一起生活。

收养川端时祖父母都是60多岁的老人了。

他的体质很弱,祖父母就整天把他关在家里。

7岁时祖母去世,川端就和失明的祖父相依为命。

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造就了川端后来想改也改不了的脾气,即盯视、寡言等,“一向不觉得是异常”的个性,10岁时,姐姐芳子病死,15岁时祖父也去世了。

完全成了孤儿的川端又被亲戚收养。

1918年秋天,上了一高的川端独自一人到伊豆旅行,途中邂逅了舞女千代一行。

这段旅行经历也写了《汤岛回忆》,成了以后成名作《伊豆舞女》的雏形。

此后约十年,川端几乎每年都到伊豆住一段时间,简直成了“伊豆人”。

1921年,已是东京帝国大学学生的川端与咖啡店15岁的女招待伊藤初代定了婚约,一个月后对方以一封“非常”的信撕毁了婚约。

这件事对他影响极大,在为数不少的作品中都有反映。

川端提倡学习西方的达达主义等倡导敏锐的感觉而成为新感觉派同人,后又受到意识流小说影响加入新心理主义派。

战争期间,川端有沉湎于日本古典文学中,他认为只有日本古典文学才能使他忘却战争,“是一种摆脱战争色彩的美”。

《雪国》就是在这一时期断断续续发表的。

1968年川端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很少发表作品,1972年,在无任何征兆的情况下,在工作室含煤气自杀。

二、川端文学创作的潜流研究川端时不能无视其“成长过程中的孤独境遇”和“青年时期永远无法复原的失恋的伤痕”。

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一个人成年以后的思想和人格在很大程度上根植于他过去的生活经历……是由其早年在心理发展过程中经历的某些痛苦事件所造成的创伤记忆。

对于川端来说,这些印象却大多是孤独和悲哀。

“那时的祖父几乎都是盲目的,和幼小的孙子两个人过日子,之所以动不动就流泪,没有别的原因,是因为孤独和饥寒。

我还没到能够完全理解祖父孤独的年龄,因为和祖父相依为命,他的孤独也传给了我”。

这种少年的感伤,激发了川端当作家的志向。

川端50岁时说:“这种孤儿的悲哀从处女作开始形成了一股隐蔽的暗流,这让我感到厌恶。

”对爱情充满纯真幻想的川端在上大学时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目标。

1921年,川端在经常和朋友喝咖啡的店里,认识了当时15岁的女招待伊藤初代。

喝咖啡时,川端照例很少开口,以致当他突然宣布要和初代结婚时,朋友们都吃惊。

得到初代的同意后,川端又和三个朋友一起征得了她父亲的同意。

陷入爱情的川端“像今天这样在文学和恋爱上都感到充分的自信,是不曾有过的。

特别是在女人面前,不再妄自菲薄并不再有那种混杂着孤独的心境”。

然而,“前后仅一个月,简简单单,不明不白的破裂了。

我的心产生了强烈的波动,其影响长达几年之久”。

这次失恋的余波也产生了许多失恋题材的小说。

其影响也不仅仅是“几年之久”。

川端35岁时的《文学自传》中写道:“我不像无产阶级作家那样,也当不上守财奴,看透了虚名。

恋爱因而便超越一切,成为我的命根子。

”这次使川端伤痛至深的,甚至“超过孤儿体验”的失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又给作家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青年时期的纯情———《伊豆舞女》1918年的川端怀着孤独悲哀的孤儿的痛苦来到伊豆,14岁的舞女天真纯洁的爱温暖和照亮了他阴郁的心。

她认真为他擦拭座位,热情地为他传送竹杖,默默的陪他走路,以及她那在阳光下像小树一样的身体,和卑微屈辱的生活,都使川端感到前所未有的清新和亲切,使他产生了淡淡的、纯洁的爱情。

《汤岛回忆》写道:“对于我这个仅仅知道旅行情趣和大阪平原农村的人来说,伊豆的农村风光宽松了我的心。

而且见到了舞女。

我所看见的是与所谓巡回艺人禀性毫无共同之处的,带有田野芳香气息的诚挚好意。

‘是个好人’———这一句由舞女说出,由她嫂子加以肯定的话吧嗒一下落入我的心田,清爽极了。

我是个好人吗?是的,是个好人———我自己回答道。

在平常意义上的‘好人’,这个评语给我带来了光明。

从汤野到下川端康成的精神世界初探———以《伊豆舞女》《雪国》《古都》为中心何晓芳(河南大学外语学院,河南开封475001)摘要:川端康成是日本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也是一位达到文学巅峰后结束自己生命的作家。

通过统观川端的一生及其作品来探讨其精神世界,川端把自己的感情倾诉到作品中,使自己的内心世界得以净化。

他认为:文学创作是一种无上的精神寄托,也是一剂治疗其心灵创伤的良药;离开它,就会偏离人生的轨迹。

关键词:川端文学;精神世界;孤独;悲哀;抚慰田,自己也能作为一个好人同路而行,我高兴极了。

无论是在下田的旅店窗边,还是在轮船上,舞女所说的‘好人’给我带来的满足和对于说‘好人’的舞女的好感,使我留出了欢喜的热泪。

”《伊豆舞女》从1918年的邂逅经历,到1922年的雏形,再到1926年的发表,已是一篇充满自然、温暖、喜悦的青春抒情诗了。

时至今日,这篇被称为“日本昭和时期抒情的青春之歌”,仍然倍受推崇。

在这篇早期作品中,“孤儿感情”和“失恋情结”都涉及到了。

作者难以忍受被孤儿禀性扭曲的压抑来到伊豆并巧遇舞女一行。

在与他们结伴而行过程中,渐渐忘却了抑郁和痛苦。

三年后,作者受到失恋的打击,有一次来到伊豆,自然就会想起天真纯情的舞女,写到她时,川端的心中充满了清纯温暖的爱,失恋的伤痛就得到了抚慰。

川端把精神世界寄托在这样的作品中,心中的孤独和抑郁也得以洗涤。

四、中年时期的徒劳———《雪国》《雪国》是川端最著名的代表作。

从1935年1月发表的《暮景之镜》和《白色晨镜》到1947年的《续雪国》,是一部历时13年的中篇小说。

这部被伊藤整称为“川端康成达到其顶点的现代日本抒情小说的经典”的发表,标志着川端的文学创作趋于成熟。

“无论是《伊豆舞女》还是《雪国》,都是怀着对爱情的感谢之情来写的。

在《伊豆舞女》里直率地表现了这一点,在《雪国》中则表现的深入了一些,曲折了一些”。

诚然,27岁时以19岁的经历写就的《伊豆舞女》是纯清、恬淡的爱情温暖照亮了一颗孤独阴郁的心。

从36岁发表到48岁才付梓的《雪国》却截然不同,在对爱情的感谢之中常常出现“徒劳”的字眼,这大概就是他所说的“深入了一些,曲折了一些”吧!佛教,特别是禅宗思想对川端影响颇深。

这些在他的获奖演说中得到极好的阐释。

他在《文学自传》中写道:“我相信东方的古典,尤其佛典是世界上最大的文学。

我不把经典当作宗教的教义,而当作文学的幻想来敬重。

”所以他的许多作品都透露出某些禅学思想。

“徒劳”在《雪国》中,在岛村心中不断出现。

“‘徒劳’也是一切佛教徒心中的情结:既然万事万物皆空,那么人生一切追求,一切作为当然无不属于徒劳”。

岛村自身就是一个“徒劳”的存在。

他坐食家产,无所事事,毫无生活目的可言。

或许是兴趣所至,却美其名曰研究西洋舞蹈,然而却从没看过。

他到雪国三次,后两次都正值雪国白雪皑皑之时,是否也意味着待到雪融化时,这一切都归于徒劳?正如《我在美丽的日本》中,川端引用《明慧传》一段话:“就在类似虚空的心,着上种种风趣的颜色,然而却没有留下一丝痕迹。

”在这样的岛村眼里,驹子的认真生活,勇于追求爱情都是徒劳。

作为岛村理想的女性存在的叶子死了,而他再也不会到雪国来了。

驹子勇敢地爱了,但她还是不得不承受这徒劳无果的痛苦。

川端说:“驹子的感情,实际上就是我的感情,我只是通过驹子向读者倾诉而已。

”这不由使人联想起他和伊藤初代之间的事情。

驹子对岛村的感情是否可以看作是川端对初代的感情呢?驹子初遇岛村是19岁,川端向初代求婚是22岁,年轻的他们如何知道“生活是徒劳的,爱情是徒劳的”呢?虽然失恋的伤痛难以抚平,但是已步入中年的川端是否已把它归于过去的世界呢?在《雪国》里他是否把自己22岁的感情通过同样年轻的驹子向世人倾诉,而把自己中年人的徒劳感通过岛村向人们表达呢?这“深入了一些,曲折了一些”的“对爱情的感激之情”恰如其分的阐释了中年川端的感情。

五、晚年时期的回归———《古都》《古都》发表于1961年,是川端62岁时的作品。

和其他作品不同,是作者的“异常产物”。

川端“每天在写作《古都》之前,在写作中间,都要吃安眠药。

由于安眠药的关系,如痴如醉地,神志不清地写下去”。

大概在这种状态下才更能表达川端内心深处的情结吧!这种情结,深隐内心的回归情结———回归自己,回归自然,回归日本。

川端文学的潜流就是自小形成的孤儿情结和20多岁时失恋的打击,这也是川端内心深处一生都不曾愈合的伤痛。

经过几十年的舔伤疗痛,到了晚年似乎有所抚慰,但在这篇“异常产物”中,还是能看出作者过去的影子。

千重子和苗子是一对未曾谋面的孪生姐妹,同时也是一对孤儿。

身为丝绸批发商的小姐,千重子却时常感到孤独,冥冥之中总觉得有自己要见的人。

她要找的人就是她的孪生姐妹。

在这个过程中,她没感到孤单,反而有了某种依靠。

可是,见到苗子时,却对她说:“也许幸运是短暂的,而孤独却是长久的。

”可见千重子内心的悲哀是刻骨铭心的。

这是川端内心的独白:孤独是无法摆脱的。

苗子是在周围人们的好意中长大的,这也如同川端的成长过程。

她在林场工作,“虽然寂寞,但埋头劳动,把这些都忘掉了”。

川端又何尝不是如此,他埋头创作,以图忘却自己的孤独和悲哀。

《古都》里的爱情都没有结果。

千重子和真一是一对青梅竹马的玩伴,真一的哥哥龙助是打理店铺的能手,他也有意于千重子,但作者只是点到为止,再没往下写。

秀男钟情于千重子却不被接受,就把感情转向于千重子长相酷似地苗子,还没发展小说就结束了。

川端说:“倘使在写下去,说不定《古都》会变样,一定会酿成两个姑娘的悲恋,造成悲剧的结局。

作者就有这种预感:千重子既不会同龙助,也不会同真一恋爱和结婚。

北山杉林的苗子不会同秀男恋爱,也不会结婚。

恐怕会越写越麻烦,会越来越苦恼吧。

当然只是隐藏在作者内心底里,没有表现出来。

”这大概用来解释川端的其他作品。

《伊豆舞女》、《雪国》、《千羽鹤》等作品中的爱情也都是无果而终。

是作者的有意安排,还是巧合呢?川端又说:“本来打算写令人喜欢的恋爱故事,可没想到竟完全出乎意料,写成孪生姐妹的故事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