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的精神世界初探以伊豆舞女雪国古都为中心何晓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ol.9No.11
2012年11月
第9卷第11期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Nov.2012纵观川端一生及其作品,就会发现文学对于川端来说,是一种无上的寄托,也是一剂治疗心灵创伤的良药。羽鸟彻哉在《作家川端康成的思想基础》中指出:论及川端的人都应该考
虑其孤儿遭遇及恋爱体验。从他创造的“美的抒情世界”———青年时期的《伊豆舞女》,中年时期的《雪国》,晚年时期的《古都》为中心,探讨川端康成的精神世界。
一、川端康成的生平简介
川端家代代是大阪府茨木市大字宿久庄东村的村长,是“村里的贵族”,且拥有自家的寺院。到了祖父这代,搞产业失败,家境败落。2岁时其父死于肺结核,3岁时母亲也死于肺结核。随后就跟祖父母一起生活。
收养川端时祖父母都是60多岁的老人了。他的体质很弱,祖父母就整天把他关在家里。7岁时祖母去世,川端就和失明的祖父相依为命。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造就了川端后来想改也改不了的脾气,即盯视、寡言等,“一向不觉得是异常”的个性,10岁时,姐姐芳子病死,15岁时祖父也去世了。完全成了孤儿的川端又被亲戚收养。
1918年秋天,上了一高的川端独自一人到伊豆旅行,途中邂逅了舞女千代一行。这段旅行经历也写了《汤岛回忆》,成了以后成名作《伊豆舞女》的雏形。此后约十年,川端几乎每年都到伊豆住一段时间,简直成了“伊豆人”。
1921年,已是东京帝国大学学生的川端与咖啡店15岁
的女招待伊藤初代定了婚约,一个月后对方以一封“非常”的信撕毁了婚约。这件事对他影响极大,在为数不少的作品中都
有反映。
川端提倡学习西方的达达主义等倡导敏锐的感觉而成为新感觉派同人,后又受到意识流小说影响加入新心理主义派。战争期间,川端有沉湎于日本古典文学中,他认为只有日本古典文学才能使他忘却战争,“是一种摆脱战争色彩的美”。《雪国》就是在这一时期断断续续发表的。
1968年川端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很少发表作品,1972
年,在无任何征兆的情况下,在工作室含煤气自杀。
二、川端文学创作的潜流
研究川端时不能无视其“成长过程中的孤独境遇”和“青年时期永远无法复原的失恋的伤痕”。
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一个人成年以后的思想和人格在很大程度上根植于他过去的生活经历……是由其早年在心理
发展过程中经历的某些痛苦事件所造成的创伤记忆。对于川端来说,这些印象却大多是孤独和悲哀。“那时的祖父几乎都是盲目的,和幼小的孙子两个人过日子,之所以动不动就流泪,没有别的原因,是因为孤独和饥寒。我还没到能够完全理解祖父孤独的年龄,因为和祖父相依为命,他的孤独也传给了我”。这种少年的感伤,激发了川端当作家的志向。
川端50岁时说:“这种孤儿的悲哀从处女作开始形成了一股隐蔽的暗流,这让我感到厌恶。”
对爱情充满纯真幻想的川端在上大学时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目标。1921年,川端在经常和朋友喝咖啡的店里,认识了当时15岁的女招待伊藤初代。喝咖啡时,川端照例很少开口,以致当他突然宣布要和初代结婚时,朋友们都吃惊。得到初代的同意后,川端又和三个朋友一起征得了她父亲的同意。陷入爱情的川端“像今天这样在文学和恋爱上都感到充分的自信,是不曾有过的。特别是在女人面前,不再妄自菲薄并不再有那种混杂着孤独的心境”。然而,“前后仅一个月,简简单单,不明不白的破裂了。我的心产生了强烈的波动,其影响长达几年之久”。这次失恋的余波也产生了许多失恋题材的小说。其影响也不仅仅是“几年之久”。
川端35岁时的《文学自传》中写道:“我不像无产阶级作家那样,也当不上守财奴,看透了虚名。恋爱因而便超越一切,成为我的命根子。”这次使川端伤痛至深的,甚至“超过孤儿体验”的失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又给作家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青年时期的纯情———《伊豆舞女》
1918年的川端怀着孤独悲哀的孤儿的痛苦来到伊豆,14
岁的舞女天真纯洁的爱温暖和照亮了他阴郁的心。她认真为他擦拭座位,热情地为他传送竹杖,默默的陪他走路,以及她那在阳光下像小树一样的身体,和卑微屈辱的生活,都使川端感到前所未有的清新和亲切,使他产生了淡淡的、纯洁的爱情。《汤岛回忆》写道:“对于我这个仅仅知道旅行情趣和大阪平原农村的人来说,伊豆的农村风光宽松了我的心。而且见到了舞女。我所看见的是与所谓巡回艺人禀性毫无共同之处的,带有田野芳香气息的诚挚好意。‘是个好人’———这一句由舞女说出,由她嫂子加以肯定的话吧嗒一下落入我的心田,清爽极了。我是个好人吗?是的,是个好人———我自己回答道。在平常意义上的‘好人’,这个评语给我带来了光明。从汤野到下
川端康成的精神世界初探
———以《伊豆舞女》《雪国》《古都》为中心
何晓芳
(河南大学外语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摘
要:川端康成是日本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也是一位达到文学巅峰后结束自己生命的作家。通
过统观川端的一生及其作品来探讨其精神世界,川端把自己的感情倾诉到作品中,使自己的内心世界得以净化。他认为:文学创作是一种无上的精神寄托,也是一剂治疗其心灵创伤的良药;离开它,就会偏离人生的轨迹。
关键词:川端文学;精神世界;孤独;悲哀;抚慰
田,自己也能作为一个好人同路而行,我高兴极了。无论是在下田的旅店窗边,还是在轮船上,舞女所说的‘好人’给我带来的满足和对于说‘好人’的舞女的好感,使我留出了欢喜的热泪。”
《伊豆舞女》从1918年的邂逅经历,到1922年的雏形,再到1926年的发表,已是一篇充满自然、温暖、喜悦的青春抒情诗了。时至今日,这篇被称为“日本昭和时期抒情的青春之歌”,仍然倍受推崇。
在这篇早期作品中,“孤儿感情”和“失恋情结”都涉及到了。作者难以忍受被孤儿禀性扭曲的压抑来到伊豆并巧遇舞女一行。在与他们结伴而行过程中,渐渐忘却了抑郁和痛苦。三年后,作者受到失恋的打击,有一次来到伊豆,自然就会想起天真纯情的舞女,写到她时,川端的心中充满了清纯温暖的爱,失恋的伤痛就得到了抚慰。川端把精神世界寄托在这样的作品中,心中的孤独和抑郁也得以洗涤。
四、中年时期的徒劳——
—《雪国》
《雪国》是川端最著名的代表作。从1935年1月发表的《暮景之镜》和《白色晨镜》到1947年的《续雪国》,是一部历时13年的中篇小说。这部被伊藤整称为“川端康成达到其顶点的现代日本抒情小说的经典”的发表,标志着川端的文学创作趋于成熟。
“无论是《伊豆舞女》还是《雪国》,都是怀着对爱情的感谢之情来写的。在《伊豆舞女》里直率地表现了这一点,在《雪国》中则表现的深入了一些,曲折了一些”。诚然,27岁时以19岁的经历写就的《伊豆舞女》是纯清、恬淡的爱情温暖照亮了一颗孤独阴郁的心。从36岁发表到48岁才付梓的《雪国》却截然不同,在对爱情的感谢之中常常出现“徒劳”的字眼,这大概就是他所说的“深入了一些,曲折了一些”吧!
佛教,特别是禅宗思想对川端影响颇深。这些在他的获奖演说中得到极好的阐释。他在《文学自传》中写道:“我相信东方的古典,尤其佛典是世界上最大的文学。我不把经典当作宗教的教义,而当作文学的幻想来敬重。”所以他的许多作品都透露出某些禅学思想。“徒劳”在《雪国》中,在岛村心中不断出现。“‘徒劳’也是一切佛教徒心中的情结:既然万事万物皆空,那么人生一切追求,一切作为当然无不属于徒劳”。
岛村自身就是一个“徒劳”的存在。他坐食家产,无所事事,毫无生活目的可言。或许是兴趣所至,却美其名曰研究西洋舞蹈,然而却从没看过。他到雪国三次,后两次都正值雪国白雪皑皑之时,是否也意味着待到雪融化时,这一切都归于徒劳?正如《我在美丽的日本》中,川端引用《明慧传》一段话:“就在类似虚空的心,着上种种风趣的颜色,然而却没有留下一丝痕迹。”
在这样的岛村眼里,驹子的认真生活,勇于追求爱情都是徒劳。作为岛村理想的女性存在的叶子死了,而他再也不会到雪国来了。驹子勇敢地爱了,但她还是不得不承受这徒劳无果的痛苦。
川端说:“驹子的感情,实际上就是我的感情,我只是通过驹子向读者倾诉而已。”这不由使人联想起他和伊藤初代之间的事情。驹子对岛村的感情是否可以看作是川端对初代的感情呢?驹子初遇岛村是19岁,川端向初代求婚是22岁,年轻的他们如何知道“生活是徒劳的,爱情是徒劳的”呢?
虽然失恋的伤痛难以抚平,但是已步入中年的川端是否已把它归于过去的世界呢?在《雪国》里他是否把自己22岁的感情通过同样年轻的驹子向世人倾诉,而把自己中年人的徒劳感通过岛村向人们表达呢?这“深入了一些,曲折了一些”的“对爱情的感激之情”恰如其分的阐释了中年川端的感情。
五、晚年时期的回归——
—《古都》
《古都》发表于1961年,是川端62岁时的作品。和其他作品不同,是作者的“异常产物”。川端“每天在写作《古都》之前,在写作中间,都要吃安眠药。由于安眠药的关系,如痴如醉地,神志不清地写下去”。大概在这种状态下才更能表达川端内心深处的情结吧!这种情结,深隐内心的回归情结——
—回归自己,回归自然,回归日本。
川端文学的潜流就是自小形成的孤儿情结和20多岁时失恋的打击,这也是川端内心深处一生都不曾愈合的伤痛。经过几十年的舔伤疗痛,到了晚年似乎有所抚慰,但在这篇“异常产物”中,还是能看出作者过去的影子。
千重子和苗子是一对未曾谋面的孪生姐妹,同时也是一对孤儿。身为丝绸批发商的小姐,千重子却时常感到孤独,冥冥之中总觉得有自己要见的人。她要找的人就是她的孪生姐妹。在这个过程中,她没感到孤单,反而有了某种依靠。可是,见到苗子时,却对她说:“也许幸运是短暂的,而孤独却是长久的。”可见千重子内心的悲哀是刻骨铭心的。这是川端内心的独白:孤独是无法摆脱的。
苗子是在周围人们的好意中长大的,这也如同川端的成长过程。她在林场工作,“虽然寂寞,但埋头劳动,把这些都忘掉了”。川端又何尝不是如此,他埋头创作,以图忘却自己的孤独和悲哀。
《古都》里的爱情都没有结果。千重子和真一是一对青梅竹马的玩伴,真一的哥哥龙助是打理店铺的能手,他也有意于千重子,但作者只是点到为止,再没往下写。秀男钟情于千重子却不被接受,就把感情转向于千重子长相酷似地苗子,还没发展小说就结束了。
川端说:“倘使在写下去,说不定《古都》会变样,一定会酿成两个姑娘的悲恋,造成悲剧的结局。作者就有这种预感:千重子既不会同龙助,也不会同真一恋爱和结婚。北山杉林的苗子不会同秀男恋爱,也不会结婚。恐怕会越写越麻烦,会越来越苦恼吧。当然只是隐藏在作者内心底里,没有表现出来。”这大概用来解释川端的其他作品。《伊豆舞女》、《雪国》、《千羽鹤》等作品中的爱情也都是无果而终。是作者的有意安排,还是巧合呢?川端又说:“本来打算写令人喜欢的恋爱故事,可没想到竟完全出乎意料,写成孪生姐妹的故事了。这是撰写之前始料未及的,连我自己也觉得确实不可思议。”这些大概都是隐藏在川端潜意识里的伤痛的反映吧。只有写到文学作品里,川端才能聊以自慰。
川端作品中的人物大都活动在美丽如画的自然环境中,《伊豆舞女》、《雪国》等,这表现了川端回归自然的思想。这篇写于晚年的《古都》更是如此。以四季为题,通过对一草一木,一景一物细致入微的描绘,使人们从大自然中“获得抚慰,得到寄托。”苗子的工作场所是挺拔伟岸、郁郁葱葱的山间杉林,在这样生机勃勃的大自然中,苗子“虽然寂寞,但埋头劳动,把这些都忘掉了”。短暂的团聚之后,苗子又回到杉林去了,只有在那里,苗子的生活才会充实,才会充满生机。在这样的环境中,川端也获得了抚慰,得到了寄托。
有人说:川端回归日本,就是回归日本的古典。川端在《古都》的创作意图中说:“我所说的古都,当然是指京都。最近我想写一部探寻日本‘故乡’的小说。”京都是日本人文化的荟萃地,是日本人精神的象征。二战后,西方思想文化对日本传统文化冲击严重,一直陶醉于日本传统美的川端就“想写旧的都
(下转第14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