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优秀教案
2024年关于《离骚》优秀教案及教学目标
2024年关于《离骚》优秀教案及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离骚》的作者、时代背景及文学地位。
2. 能够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3. 能够解读《离骚》中的重要词句和段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尊重。
2. 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3.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审美情趣。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离骚》的内涵。
2. 学会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
3. 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对《离骚》进行合理的评价和解读。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导入与概述1. 介绍《离骚》的作者屈原及其时代背景。
2. 阐述《离骚》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二课时:文本细读与分析1. 逐句解读《离骚》开头部分,理解其主题和情感基调。
2. 分析《离骚》中的比兴手法和象征意义。
第三课时:艺术特色探讨1. 探讨《离骚》的韵律美和语言艺术。
2. 分析《离骚》中的想象力和创新性。
第四课时:情感与价值观的探讨1. 讨论《离骚》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和人生理想。
2. 探讨《离骚》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第五课时:批判性思维训练1. 分析《离骚》中的矛盾和争议之处。
2. 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和评价《离骚》。
三、教学资源1. 教材:《离骚》原文及注释。
2. 参考书目:相关研究《离骚》的学术论文和专著。
3. 网络资源:相关音频、视频资料,如讲座、解读等。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发言积极性和合作态度。
2. 作业与测验:评估学生对《离骚》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建议1. 鼓励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发言,培养其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2. 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不盲目接受传统观点,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3. 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相关资料,拓宽视野,提高文学素养。
4. 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鼓励互相学习和交流。
六、教学活动设计1. 课前准备:要求学生预习《离骚》原文,了解作者屈原及作品背景。
《离骚》备课教案
《离骚》备课教案《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抒情长诗,由屈原创作。
本文将就《离骚》这部文学作品进行备课教案的撰写,帮助老师更好地教授和解读这部著名作品。
一、诗歌背景《离骚》写于楚国屈原被放逐之时,他在离乡之际,借助诗歌表达了自己的离愁和对国家的担忧。
二、诗歌主旨1. 对个人遭遇的抒情描写:屈原表达了自己的离愁之情,展现了对离乡背井之苦的思念和无奈之感。
2. 对国家兴衰的忧虑:屈原通过自身遭遇,抒发了对当时政局动荡和国家兴衰的担忧,表达了爱国情怀。
三、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主题和艺术特点,掌握相关的古代诗歌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感受《离骚》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情感内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人文情操。
四、教学重点1. 理解《离骚》的主题和艺术表现手法。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探讨《离骚》对当时社会和文化的反映。
五、教学内容与方法1. 内容安排:(1)诗歌背景介绍(2)《离骚》文本分析(3)《离骚》意境展示2. 教学方法:(1)讲授相结合:老师讲解《离骚》的创作背景和主题,带领学生逐句理解诗歌内容。
(2)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主题,展开互动交流。
(3)诗歌朗诵:引导学生进行《离骚》的朗诵,体会诗歌的音韵之美。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离骚》的背景,引发学生对这部古代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教学展开:逐段讲解《离骚》的文本,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特点。
3. 诗歌朗诵:让学生进行《离骚》的朗诵,感受诗歌的音韵之美,增强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离骚》中的主题和意境展开讨论,促进学生对诗歌的深入思考和交流。
七、教学反馈通过学生的诗歌朗诵和课堂讨论,了解学生对《离骚》的理解和感悟,及时进行教学反馈和指导。
离骚高中必修二原文教案
离骚高中必修二原文教案在高中语文的必修课程中,古代文学经典作品的学习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其中,《离骚》作为屈原的代表作之一,不仅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是学生了解战国时期楚文化的重要窗口。
以下是一份《离骚》高中必修二原文教案范本,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这篇千古绝唱。
### 教学目标1. 理解《离骚》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
2. 分析《离骚》中的主要思想情感。
3. 掌握《离骚》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 教学内容- 《离骚》的作者屈原及其生平简介。
- 《离骚》的创作背景和社会环境。
- 《离骚》的文体特征和语言风格。
- 《离骚》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讲述屈原的生平故事,激发学生对《离骚》的兴趣。
- 讨论《离骚》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 课文讲解- 逐段朗读《离骚》,让学生感受其音韵之美。
- 解析关键词汇和难句,确保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 分析《离骚》中的意象和象征,如“帝高阳之苗裔兮”,“朝发轫于苍梧兮”等。
- 探讨《离骚》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矛盾。
#### 深入探讨- 小组讨论《离骚》中的主要思想情感,如何体现了屈原的爱国情怀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 分析《离骚》的艺术手法,如对比、排比、拟人等。
- 探讨《离骚》的语言魅力,如何通过丰富的修辞手法和精妙的比喻展现诗人的内心世界。
#### 拓展延伸- 与其他楚辞作品进行比较,如何体现楚文化的地域特色。
- 鼓励学生尝试创作以《离骚》为灵感的现代诗歌或散文。
### 教学小结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应能够初步理解和欣赏《离骚》的文学价值,认识到屈原作为爱国诗人的伟大情怀,以及《离骚》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同时,通过分析和讨论,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也将得到提升。
### 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背诵《离骚》中的精选段落。
- 完成一篇关于《离骚》的读后感或评论文章。
《离骚》教案6篇
《离骚》教案6篇《离骚》教案篇1【学习目标】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重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3.学习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所与作者理想的关系。
4.背诵全诗。
【学习重点难点】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3、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学法指导】1.借助课文注释和古汉语字典自主理解诗的大意,掌握重点诗句的翻译及重点字词的含义。
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屈原生平事迹及其对后世国民精神的影响;了解楚辞的特点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3.有感情地朗诵全文,细心体会其节奏、韵律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朗诵、品悟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预习案【预习指导】1、走进新课:请大家猜一下这幅对联和哪位历史人物有关?对联:哀怨托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立。
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汉湘人。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
因政治上的不得志,饱经忧患的《离骚》作者屈原于公元前278年农历的5月4日这一天投汨罗江自杀。
后人为了纪念这们守节不移的伟人,于是在端午节这一天兴起了吃粽子、赛龙舟习俗。
(天问千声悲故国,江咽万语吊斯人沉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纪念对联)2、阅读新课。
反复朗读课文,对照注解弄清句意。
诵读注意以下几点:(1)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离骚》教案一等奖4篇
《离骚》教案篇1教案示例第一课时教学重点: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并朗读和串讲课文;2.理解诗中所表现出的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教学难点:对其中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过程:一、导语:我们刚刚学习了《诗经》三首,从中感受到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一些特点,例如,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生活现状;在形式上四言一句,琅琅上口,又广泛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等等。
而今,我们将要学习的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代表诗作《离骚》,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与《诗经》相比,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有的变化还是很大的。
另外,屈原有两句脍炙人口的名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也恰恰是出自《离骚》之中。
下面就让我们在阅读这首诗的过程中,去发现和归纳这些变化、体会诗人的那种“上下求索”的精神吧!二、学习有关文学常识(一)引导学生阅读课前、课下、课后的提示、注释、资料等文字。
设计三个问题帮助学生快速阅读1.诗人屈原是怎样的一个人物?2.《离骚》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它与诗人的经历有什么关系?3.被后世称为“楚辞体”或“骚体”的诗歌有那些特点?教师明确:1.屈原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
作为当时楚国的左徒和三闾大夫是负有内政、外交重任的。
所谓“联齐抗秦”的主张恰恰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
他的政治理想就是要使祖国独立富强,以至统一长期分裂的中国,达到所谓唐虞三代之治。
其具体主张就是举贤授能和修明法度。
上述思想便是所说的“美政”的具体含义。
2.参见教材第33页资料的结尾那句话(从“诗中通过这样的抒写”到完),而“离骚”这个词的解释就是“遭遇忧患”。
此诗的写作时间又正是在诗人因受到谗言第一次被放逐,诗人是被迫远离故土的,因此,其忧国忧民的思想随处可感亦在情理之中。
3.楚辞是具有地方色彩的文学样式,是屈原、宋玉等诗人创造出的一种诗歌形式。
尤其应注意到诗中所大量使用的虚词“兮”,可视为一种重要的标志。
(二)教师补充介绍:1.屈原一生中曾遭到两次罢官以及随之而来的两次被流放。
高三年级语文《离骚》教案范文
高三年级语文《离骚》教案范文高三年级语文《离骚》教案范文一整体设计:第一步介绍楚辞和屈原,让学生有一点感性的了解。
第二步营造氛围,逐渐使学生进入一种历史氛围。
第三步披文入情第四步,沿情寻志第五步,译释及作业教学目标:1、思想目标: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主义情感。
2、知识目标:了解《楚辞》、《离骚》的文学价值;掌握“修姱”、“羁”、“谇”、“怨”、“浩荡”、“溘”、“尤”、“反”、“忳”等实词以及“虽”、“兮”、“以”等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3、能力目标:吟诵注意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学生阅读背诵古诗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赋与比的写法;2、“香草美人”的意象体系。
3、屈原的精神与理想在诗中的体现。
[教学方法]讲述、分析、诵读、讨论相结合。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一步介绍楚辞和屈原,让学生有一点感性的了解。
导入:先秦诗歌除了《诗经》外,就是屈原的骚体诗了。
①《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它运用楚地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西汉前期始称之为“楚辞”。
因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故后人也用“骚”来指楚辞。
汉代以后,“楚辞”又成为屈原等人作品的总集名。
②屈原(约前339-约前278),战国时期楚国人。
诗人,政治家。
本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屈原,名平,字原。
曾作楚国的三闾大夫,主张联齐抗秦。
楚怀王死后,两度被放逐,在无可奈何之中,自投汨罗江而死。
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③《离骚》,这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于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
第二步营造氛围,逐渐使学生进入一种历史氛围。
一、结合屈原两次被贬的原因及经过,突现其才华和正直的品格屈原“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有旷世之才,却被小人陷害,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有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
高中必修二《离骚》教案精选
高中必修二《离骚》教案精选3篇高中必修二《离骚》教案精选一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感知其高贵的个人品质和忠君爱国的思想。
2、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特征。
教学重点: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疏通语句,分析表达的思想感情。
3、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教学时间:三课时第一课时一、有关资料1、屈原生平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
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据《史记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义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
王甚任之。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
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所谓圣君贤相,所谓美政,就是要看能否解决民生疾苦问题,能否致民于康乐之境。
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对应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2、楚辞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在战国中期,随着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于是形成为一代文学样式。
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的骚体诗,建立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
3、《离骚》《离骚》是《楚辞》篇名,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离骚》教案合集六篇
《离骚》教案《离骚》教案合集六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离骚》教案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离骚》教案篇1【教学要点】1、掌握作家作品以及文学体裁常识。
2、理解运用比兴手法的艺术效果。
3、翻译并背诵全文。
【教学设想】难文浅教,重在落实,先译后析,趣味背诵。
【教学流程】一、出示对联和诗歌,初步感知,导入课文1、对联和诗歌:深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2、阐释对联诗歌内容:屈原一生忠君爱国,但不被理解,反被排斥、流放,最后自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是伟大的诗人,《招魂》《九歌》是他的作品。
屈原在诗歌中,往往用香草比喻自己,表现自己的高尚品德。
二、掌握文学常识,落实基础知识。
学生课前查阅资料,课堂上师生交流,进一步明确知识点1、屈原:名平,字原,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开创了由集体创作转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
有作品25篇,《九歌》11篇,《九章》9篇,另有《离骚》《天问》《远游》《卜居》《渔父》等作品,保存在西汉人刘向辑录的《楚辞》中。
其中,《九歌》是祭神的乐曲,充满生活气息;《天问》表现屈原的学术造诣和历史观、自然观;其余以《离骚》为代表,表达内心的情愫。
《离骚》是我国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也是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2、楚辞: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新诗体。
源于楚地歌谣,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
每句以四六字为主,多用“兮”字,辞藻华丽。
楚辞的概念最早见于《史记》。
刘向把屈原宋玉及汉代模拟这种题材所写的作品汇辑成书,定名《楚辞》,于是,楚辞又成了诗歌总集的名称。
因为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离骚》,后人以“骚”来称楚辞。
而《诗经》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国风”,后人以“风骚”称《诗经》和《离骚》所开创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
2024年关于《离骚》教案及教学目标
2024年关于《离骚》优秀教案及教学目标一、教学背景1. 课程标准:依据2024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离骚》的教学要求。
2. 教材内容:《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属于战国时期楚辞,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历史价值。
本课旨在通过学习《离骚》,使学生了解屈原的生平及创作背景,品味诗歌的语言和艺术特色,领会诗歌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3. 学情分析:高中生已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但对《离骚》这类古典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仍有待提高。
通过本课学习,旨在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屈原的生平及创作背景;(2)掌握《离骚》的基本情节和结构;(3)品味《离骚》的语言美和艺术特色;(4)分析《离骚》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离骚》;(2)学会从语言、形象、思想内容等方面鉴赏古典文学作品;(3)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和崇高的品德;(2)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屈原的生平及创作背景;(2)《离骚》的基本情节和结构;(3)《离骚》的语言美和艺术特色;(4)分析《离骚》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
2. 教学难点:(1)《离骚》的古文理解;(2)诗歌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屈原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离骚》的美。
2. 互动式教学法:采用小组讨论、问答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 鉴赏教学法:引导学生从语言、形象、思想内容等方面去鉴赏《离骚》,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屈原的生平及创作背景;(2)阐述《离骚》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离骚》,了解基本情节和结构;(2)结合课下注释,理解生僻词语和句子。
《离骚》教案六篇
《离骚》教案六篇《离骚》教案六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离骚》教案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离骚》教案篇1【教学目标】理解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与共同探讨相结合。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内容、步骤】一、导引:请大家猜一下这幅对联和哪个人物有关?对联:哀怨托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立。
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汉湘人。
(屈原)二、作者简介:屈原(约公元前339――约前278),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
20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纪念。
屈原出身楚国贵族,任楚国三闾大夫,位尊贵显。
在矛盾的旋涡中,屈原如果要保住自己的权力和地位,他只要不说话或是少说话就行了。
他在遭受楚怀王猜忌的情况下,仍然忠心耿耿,他是爱国者,他的眼睛中只有“国”之命运,不一定有“君”的权威;他实在是因为看到了楚国人民的苦难(“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而并不在意楚王爱不爱他。
这些是“民为贵,社稷次,君为轻”的思想在他行为原则中的体现。
以楚王为代表的“国”不爱他,并不妨碍他的爱民和爱国……三、《离骚》简介:是屈原的代表作,全诗共三百七十三句,两千四百多字。
《离骚》用第一人称和浪漫主义的象征手法,塑造了一个高大的神话式的艺术形象“吾”――“灵均”。
《离骚》是屈原生平思想最深刻的写照……对“离骚”二字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里说:“离骚者,犹离忧也。
”东汉班固的《离骚赞序》说:“离,犹遭也;骚,愁也。
”东汉王逸的《离骚经序》说:“离,别也;骚,愁也。
”教科书节选的是第一部分。
作品表现了诗人崇仰真理,矢志报国的高尚品格,同时表现出他忧国民忧民的思想同楚国黑暗政治之间的矛盾。
四、布置学生结合文下注释将原诗译成现代文。
参考:我本是古帝高阳氏的后裔,号叫伯庸的是我已故的父亲。
《离骚》教案范文五篇
《离骚》教案范文五篇《离骚》教案范文五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离骚》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离骚》教案篇1一.关于教材我所说课的目是两千年前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它是高中二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三册第一单元(古典诗歌)的第二。
该单元所选古代古体诗8首,其中《诗经》中3首,汉魏晋五言诗3 首,《孔雀东南飞》并序以及《离骚》节选。
在该单元中,《离骚》节选占有及其重要的位置。
一方面,以屈原的作品为代表的楚辞是继北方黄河流域出现《诗经》之后,在南方长江流域出现的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新诗体,其本身在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另一方面,楚辞作品,尤其是屈原的《离骚》从词句的角度看,地方特色鲜明,学生理解的难度较大。
从作品的内容看,《离骚》是一首规模宏伟的政治抒情长诗,全诗373句2400余字,既具有诗人自传的性质,又具有某些幻想性的浪漫主义成分,整首诗歌感情回环激荡,撼人心魄。
课文节选了长诗的第一节,内容主要是诗人自述身世、品质、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渝的高尚情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二.关于教学方法结合作品特点,按照课程标准对高中阶段在古典诗歌方面阅读能力的要求,我把《离骚》节选的教学目的确定为以下两点:一是了解屈原的生平,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忧民的感情;二是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
高中二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古代诗歌的能力,但对于时代久远的楚辞作品,的前提――读懂诗歌的内容方面,仍存在困难,根据大纲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特点,我确立重点及难点如下:教学重点:鉴赏重要的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离骚》教学设计(精选5篇)
•••••••••••••••••《离骚》教学设计《离骚》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离骚》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离骚》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思想目标: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主义情感。
2、知识目标:了解《楚辞》、《离骚》的文学价值;掌握“修姱”、“羁”、“谇”、“怨”、“浩荡”、“溘”、“尤”、“反”、“忳”等实词以及“虽”、“兮”、“以”等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3、能力目标:吟诵注意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学生阅读背诵古诗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赋与比的写法;2、“香草美人”的意象体系。
3、屈原的精神与理想在诗中的体现。
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
媒体设计:配音朗读磁带、投影胶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1、提问: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慨叹封建帝王武功有余而文才匮乏时说“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里的“风骚”指的是什么?(《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2、简介: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创了现实主义的诗风,与之相提并论的《楚辞》则开创了浪漫主义的诗风。
所以,“风骚”就成了文学的代名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楚辞》中的名篇《离骚》。
(板书课题:《离骚》)二、解题1、简介屈原:(约前339-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
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战国楚人。
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改革政治,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其政治理想的内容是“美政”。
后遭谗去职,两次被流放,因无力挽救楚国灭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投汨罗江而死。
其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
其作品2、简介“楚辞”:①诗体名。
屈原吸收楚地民间语言和民歌形式而创作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骚”体。
《离骚》公开课教案
《离骚》公开课教案《离骚》公开课教案篇1【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
2、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3、学习、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4、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和重读。
【教学重点、难点】1、赋和比的写法。
2、屈原的精神及理想。
3、背诵。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
(解说;本文是一篇节奏感很强的古代抒情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时应以朗读为主,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培养对古诗的感悟能力。
在读的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引导,以完成教学目标。
)【媒体设计】放录音或配音朗读。
【教学时数】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
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二、解题《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品,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抒情诗。
“离”--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
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本课便是从中节选出来的。
三、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⑴读课文。
放录音,扫除文字障碍。
⑵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学生对照课文注解弄清文章内容,并进一步强化生难字(教师巡回指导)。
⑶学生就疑难字、词、句提问。
⑷课堂训练。
①区别下列各组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
之:哀民生之多艰高余冠之岌岌兮以:长太息以掩涕兮既替余以蕙兮竟周容以为度固:固时俗之工巧兮自前世而固然②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离骚优秀教案人教版
离骚优秀教案人教版【篇一:《离骚》公开课教案】《离骚》教案屈原【教学目标】1.学习、掌握文言实词、虚词;2.通过探究问题,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了解屈原的精神及理想。
【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欣赏《屈子行吟图》。
背景:古树野花石头的简明勾勒,大块空白大地——荒凉萧瑟的意境渲染了屈原流放独行的环境;屈原:愁眉紧锁,面容憔悴、垂须,昂首遥视,人物表情忧郁(但不颓废);穿着:挺劲飞扬的线条勾画衣着的褶纹,夸张了服饰的奇伟,使屈原显得庄重、傲岸、气宇轩昂。
陈洪绶带着自己对屈原的了解,用一支笔绘画出了文化名人屈原的外形内神,究竟是否属实?最有发言权的当然还是屈原自己,借助作品走进屈原内心。
二、解题司马迁:“离骚者,犹离忧也。
”——遭受忧患。
班固:“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
”——遭遇忧愁。
王逸:“离,别也;骚,愁也。
”——离别的忧愁。
三、诵读——感诗韵,体会诗在形式上有何特点。
(一)大量运用语气助词“兮”有何作用?“兮”是具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的语气词,位子不同,作用也不同。
句中——语音延长;句间——语意未竟;句尾——表感叹。
本文“兮”均用于句间,表示语意未竟,待下句补充。
(二)每句二至四个节拍。
三、文本解读(一)第一段中需重点讲解的字、词、句。
太息——叹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关心民众,关注民生,塑造了一位忧民的的诗人形象。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强烈的自信和无所畏惧,以生命的挚诚来捍卫自己的理想。
蕙、茝——《离骚》最引人注目的两类意象:香草、美人,香草、美人作为诗歌意象是屈原的创造。
【补充】王逸《楚辞章句》在总论《离骚》时写道:《离骚》依《诗》取兴引类譬喻。
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
众女——喻指许多小人,自拟弃妇而抒情,全诗在情感上哀婉缠绵、如泣如诉,以夫妇喻君臣,形象生动。
蛾眉——蚕蛾的眉(即触角,细长而曲),用以形容女子美貌,喻高尚德行。
《离骚》教案及板书
《离骚》教案及板书一、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和《离骚》,领悟其爱国的实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诵读课文,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语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古诗的能力。
3、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及《离骚》艺术特色。
二、重点和难点1、了解《离骚》的艺术特色。
2、鉴赏重要语句,感觉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个名字,永久地留在我们的记忆当中。
每年端午节,当我们在品尝香喷喷的粽子的时候,竞渡龙舟,其实是在纪念这位伟人,让我们一起深情的呼唤这个名字,他是谁呢?生答:屈原师:屈原,那是诗人中的诗人,王者中的王者。
现在王者归来。
那你们对屈原有多少了解呢,谁能说一说?(二)、补充背景资料略2、"离骚'的含义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由于楚辞中最有代表作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也以指称楚辞"骚',《诗经》被称为"风',二者合称"风骚'。
(补充)《离骚》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在诗坛当中光芒四射,可与日月争辉。
不仅有着丰富的内容,浪漫的想像,还有强烈的感情,自成一格的写作手法,历来备受推崇。
司马迁对《离骚》的题解,是"离骚者,犹离优也'。
"离'遭遇,"骚'忧愁,"离骚'即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
也有其他的见解认为"离别的忧愁'。
师:这样的说法也讲得通,不过太史公司马迁的说法更为贴切。
真正的意思大概只有屈原才知道。
现在我们一起去倾听屈子的真情告白,请同学们一起跟着录音,朗读全文。
(三)、诵读课文1、录音机范读,学生跟读老师总结:(1)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每句三至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碎∕而夕替。
2024最新-离骚高中背诵部分 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
离骚高中背诵部分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本页是编辑帮助大家收集整理的4篇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欢迎借鉴,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政治理想和政治困境;2、体味诗语中蕴含的复杂情绪;3、重构屈原形象;4、了解楚辞的特点学会诵读。
[重点难点]1、重点:目标一、二、三。
2、难点:目标二、三。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鉴赏法[教学时数]四课时[教学过程]一、了解屈原屈原,名平,字原,约生于公元前三四零年(楚宣王三十年),卒于公元前二七八年(楚顷襄王二十一年)。
他是楚王的同姓贵族,他“博闻彊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起初颇得楚怀王信任,起用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候”,一度成为楚国内政外交的核心人物。
在内政方面,他主张“修明法度”、“举贤任能”,实行使国家富强的“美政”;在外交方面,他主张与强秦对抗,具有远大目光。
但他的这些主张具有理想主义的色彩,注定要在混浊的人间世中处处碰壁,他的诗人气质也注定与混乱的政治环境格格不入。
君王的疏远和群臣的嫉恨这是必然之事,这一切形成了他的人生困境,这种困境最典型的表征就是两次流放事件。
第一次是大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流放到汉北一带;第二次是在楚顷襄王十三年前后,被流放到沅、湘一带。
两次放逐使屈原从权力的中心被挤迫到了边缘,他陷入了现实和心灵的双重困境。
举世皆浊之中,他孤立无援;而在独醒时刻,他又不得不面对灵魂的拷问。
当强秦攻破故国的时候,他只好怀着忠诚和绝望自沉汨罗江。
当陷入这样一种孤独的人生困境之时,一切似乎不可把握,只有文字可以自由驱遣,只有文字可以成为他形影相吊的忠实伴侣,于是他写下了《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和《渔父》,在这发愤抒情之中,他的不安的灵魂暂得栖居和慰藉。
屈原的一生以“好修”为务,以“美政”为鹄的,他在乱世中上下求索,虽然他的忠诚不曾挽救故国的覆亡,但却为他赢得了后世的尊敬。
高一语文下册《离骚》教案设计
高一语文下册《离骚》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
2.分析《离骚》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3.培养学生古典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4.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2.教学难点:把握《离骚》的情感脉络,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向学生简要介绍《离骚》的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
2.自读课文让学生自读《离骚》,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3.讨论交流针对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理解和感悟。
4.精讲课文分析《离骚》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象征、夸张等,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逐段解析《离骚》的情感脉络,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
第一段:离骚之意解释“离骚”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为何以此命名。
分析第一段诗歌的意境,感受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第二段:美政之愿分析作者对美政的向往,引导学生思考美政与现实政治的关系。
品味诗歌中的美好词句,感受作者的情感。
第三段:人生感悟分析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品味诗歌中的哲理,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第四段:忠诚之美分析作者对忠诚的赞美,引导学生理解忠诚的重要意义。
品味诗歌中的美好词句,感受忠诚之美。
第五段:悲壮之志分析作者对悲壮事迹的描述,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
品味诗歌中的悲壮之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5.课堂小结6.课后作业四、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反应,针对学生的疑惑进行解答,确保学生能够真正理解课文内容。
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课后收集学生的作业,对学生的鉴赏能力进行评估,以便在下一节课中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和情感脉络,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和古典文学鉴赏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骚
一、解题:“离骚”释义
“离骚者,犹离忧也”——《史记·屈原列传》(司马迁)
“离”,通“罹”,“遭遇”义;“骚”,“忧愁”义。
“离骚”,即“遭遇忧愁”的意思。
《离骚》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是一篇热爱祖国,伸张正义,鞭挞黑暗,追求光明的杰作。
大约作于屈原放逐江南之时,是屈原的代表作。
作者作品
二、屈原:名平,字原。
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
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约九年之久。
顷襄王21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楚国都城,屈原悲愤不已,遂自沉汨罗江,以明其忠贞爱国之志。
概述生平:出身贵族,学识渊博
辅佐怀王,变法图强
信而被疑,忠而被谤
辗转沅湘,自沉罗江
据《史记·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
王甚任之。
”
屈原: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
2.开创了全新的诗体:骚体。
3.开创了重幻想的浪漫主义诗风。
4.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屈原5.农历五月初五是其投江自沉的纪念日。
6.推崇“美政”:圣君贤相7.作品:《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共23篇。
8.《离骚》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是我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三、“楚辞”与《楚辞》
“楚辞”:“楚辞”是屈原等人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新诗体。
(“……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谓之楚辞。
”)
《楚辞》:继《诗经》之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是西汉人刘向搜集屈原、宋玉等人的诗作而成集。
其特点是:句式长短不一,多用“兮”字。
四、文章结构:《离骚》的主题是表达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课文节选部分共13节(每4句为1节)、52句,分两部分:
一(前七节):自述受屈遭贬的原因,表示宁死也不同流合污。
二(后六节):表现为追求美政而九死不悔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热情。
五、屈原为什么受屈遭贬?有哪三个原因?
1.君王“不察”(“灵俢浩荡”“终不察夫民心”)
2.小人投机。
(“众女”“遥诼”“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3.自己不愿同流合污。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在这样的环境里,诗人或许只能遭遇不幸,这是诗人的悲哀,更是历史的悲哀。
六、有哪些诗句能表现出诗人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忧国忧民,热爱祖国)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忠贞不移,至死不变)
也是我内心向往的美德啊,即使死上几回我也不会后悔。
七、重点语句翻译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我长长地叹息,掩泪哭泣啊,哀叹人民的生活多么艰苦。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也是我内心向往的美德啊,即使死上几回我也不会后悔。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宁可突然死去随水流而长逝啊,也不肯做出世俗小人的这种丑态。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保持清白为正道而献身啊,本来就是前代的圣人所推崇的。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人生各有各的乐趣啊,我独爱美,并且习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即使被肢解我还是不会改变啊,难道我的志向是可以因受挫而改变的吗?
八、哪些诗句表现屈原的外在美?
他身披香草鲜花,宁死不放弃对美丽的坚持。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裁剪荷叶做上衣啊,缀缝荷花花瓣做下装。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再加高我高高的帽子啊,再加长我长长的佩带。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佩戴上缤纷多彩的服饰啊,菲菲芳香更加显著。
九、人物形象:
外在形象: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唯美高洁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内在品质: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至善至美
民生各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可与日月争光”
十、语言特色:
1、运用对偶
①一个完整诗句里上下句构成对偶。
如: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②两个完整诗句里上下句也分别构成对偶,这种形式也叫错综。
如: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③上下句内部各自构成对偶,上下句之间也构成对偶。
如: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对偶之工与唐宋律诗对仗无异。
2、基本句式
句式长短参差,自由灵活。
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用“兮”字连接的若连若断的上下句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韵,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
3、比喻
①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蕙纕”“揽茝”比喻高尚的美德)
②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灵修”,神仙,喻指君王。
“众女”喻指许多小人。
“蛾眉”喻指高尚德行)
③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绳墨”喻指准绳、准则)
④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鸷”指鹰、雕一类凶猛的鸟,“鸟”指一般的鸟,这里分别比喻诗人自己和周围群小。
鸷鸟不群,方圜不能相合,比喻君子不能与小人同流合污)
⑤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初服”比喻原先的志向)
⑥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衣着佩饰都比喻诗人的美德。
(“制芰荷”、“集芙蓉”比喻自己要保持芳洁与美好)
重点语句翻译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既因为我用香蕙作佩带而贬黜我啊,又因为我采集白芷而给我加上罪名。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许多女人嫉妒我秀美的蛾眉啊,诽谤我好做淫荡之事。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哪有圆凿和方枘能够相合的啊?哪有道不同能够相安的?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鹰不能和凡鸟同群,原来是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怨恨君王荒唐啊,始终不能体察民心。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在朝廷做官不被重用还要遭受指责啊,我就退隐回乡重新整理我当初的衣裳。
十一、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
十二、学习这篇文章,你受到了哪些启发?
1.一个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为崇高远大的理想而奋斗。
2.人生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但为了追求真理,应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3.在污浊的环境中,应保持自己的高洁品质,要热爱祖国。
十三、课文小结:透过《离骚》,我们看到的是诗人披兰佩蕙,芳洁清峻的美好形象和刚直不阿,忠贞执着的伟大人格。
面对现实的污浊险恶,屈原清醒地认识到前途的艰险和命运的多舛,但他不愿屈心抑志,宁愿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九死而未悔。
诗人将自然界和神话传说中的花鸟草树随手拈来,妙笔点染,赋予其不同凡响的比喻义。
大大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使全诗散发着迷人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