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中语文核心素养育人价值的
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具体到语文学科,其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方面:1.语言建构与运用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指出:“语言是一种关系。
”语言的产生是因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社会关系,有交往的需要,而语言文字恰好实现了这种关系与需要,这才显示出语言的价值。
语言的建构可以理解为构造一个合乎语法的句子,说出一句在一个语言集团中能被理解的句子,这是一个具有语言资质的主体所必须具有的能力。
具备语言的建构并不意味着就能恰当实现运用。
语言的运用实际上是以相互理解为目标的。
语言必须满足一些语用学、商谈伦理等规范才能实现交往的意义。
从语文学科角度出发,“语言建构与运用”这项核心素养,可理解为“出于真诚对话的愿望,准确理解对方的话语形式与话语意图;精确妥贴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以进行最有效的交流。
”2.思维发展与品质思维最初是人脑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应过程。
童年期思维的发展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比较稳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开始形成,青少年期思维的发展过程中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优势,辩证逻辑思维得到发展。
思维品质,实质是人的思维的个性特征。
思维品质反映了每个个体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系统性六个方面。
优秀的思维品质来源于优秀的逻辑思维能力。
语文教学为什么要以思维发展与品质为核心素养?因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多项综合的实践能力。
而要在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本身就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因为汉语的内部结构、包含的各种信息都很复杂,这项工作的进行离不开思维的发展。
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征以及思维发展的特点来改进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抓住初中阶段是从初级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进行有效的教学,培养好学生的思维品质。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学科育人价值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学科育人价值
随着核心素养理念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高中学科育人价值。
从核心素
养的角度来看,高中学科育人不仅要传授学科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助力他们
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首先,在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是非常重要的。
语文教育不仅是知识积累,更是思维能力的塑造。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学生可以开阔视野,增强对不同价值观的理解
和尊重。
在交流中,学生逐渐懂得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接受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并从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和经验。
此外,语文教育可以帮助学生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判断力、推理能力和分析能力。
这些能力不仅在学科学习中有用,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会发挥重要作用。
其次,在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是非常重要的。
数学素养包括数学概念、
数学论证、数学模型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通过数学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基本算法和运算
方法,深入了解数学概念和理论,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此外,数
学教育也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数据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这些能力在日常生活和职业中都有
很大的作用。
第三,在物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非常重要的。
物理学是其他学科的基础
学科之一,也是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物理学习,学生可以深入了解自然规
律和科学方法,并培养探究性、实验性和创新性思维。
同时,物理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的
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这些能力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
基于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红色经典篇目教学
基于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红色经典篇目教学发布时间:2023-02-01T07:19:09.183Z 来源:《中国教师》2022年第9月第18期作者:丁亚俊[导读] 不能联系生活深入文本,对革命者的人格境界和价值观认知不深、共鸣不足、内化不够,不能充分发挥革命传统作品的育人功能。
丁亚俊江苏省黄桥中学 225411摘要:在教学实践中,部分学生对革命背景知识缺少必要了解,因时代隔阂而兴趣不浓,很难与革命传统作品同频共振;不能联系生活深入文本,对革命者的人格境界和价值观认知不深、共鸣不足、内化不够,不能充分发挥革命传统作品的育人功能。
革命传统作品教学需要对准现实问题,营造共鸣共振的学习情境。
关键词: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红色经典;教学策略引言:当今青少年的成长环境与孕育革命文化的历史环境已然不同,学生对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难免有一定的疏离感、隔阂感。
教师可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积极主动地完成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
通过历史情境和现实情境的共振催生共情,在感知体验革命文化中增强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使革命精神入脑入心。
一、高中语文红色经典篇目教学的意义育人的价值在于学生的发展,这种发展不仅仅在知识的获取和突破,更应该具有发展生命的意义。
对于语文学科而言,要探究育人价值,需要从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着手。
因此,笔者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角度来分析红色经典文学的育人价值。
阅读红色经典,抒写爱国情怀。
拥有正义、忠诚、善良、宽容的品质,去担负使命与责任,选择明朗光明的前方,让教育不仅仅留在知识的层面,而是升华为生命的价值追求。
传承革命精神、延续红色血脉。
为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告诉他们,青春不是个性的叛逆,而是有更有意义的事情去做。
如今,在两个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中国的未来掌握在每一位青年的手中,只有在积极文化精神的指引下,我们的学生才能形成努力拼搏、坚定务实的优秀品质,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努力。
二、高中语文红色经典篇目教学的策略方法(一)借助视听资源,还原历史情境有效利用优秀电影、电视剧、革命歌曲等与教材相关联的资源,还原革命传统作品的生活情境,减少因缺乏直接经验给学生带来的阻碍,让学生在丰富的情境中走进文本、深入文本。
论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
论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摘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教育部门关注的热点以及焦点。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效落实核心素养的教学,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自主的进行学习,同时可以将语文知识逐渐内化成为自身的能力,不断提高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
文章具体探究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策略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识字写字能力、口语交际等各方面的能力,还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品行修养等个人品质。
语文教师要从多方面入手,积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核心素养。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为了能够提高教学的质量以及效果,教师就应该从自身的角度出发,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以及教学能力。
每一个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例如有一些教师在文言文教学方面比较优秀,而有一些教师在管理学生方面较为突出,有部分教师在现代文学教学方面比较显著,结合不同教师所具备的独特优势,要积极的对教师资源进行整合,加强教师之间的学习与交流,使教学经验能够共享。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举止行为都会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教师要不断提高专业水平以及综合素养,不断为学生树立榜样,展现出教师所具备的独特优势以及人格魅力。
二、引导学生注重知识积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积极的引导学生学会注重知识的积累,只有在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之后,才能够逐渐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主要可以从书面语言积累以及口头语言积累两方面入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多媒体手段,不断为学生扩展一些知识,使学生多接触一些课本之外的语文内容,逐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拓展学生的眼界。
除此之外,教师也要积极的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利用各种手段,查阅相关的资料,积累语言知识,同时要鼓励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的表现,踊跃的回答问题,可以采用小组活动、上台表演等各种形式,让学生对相关的内容进行表演及口头表述,再次学习过程中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有机会使学生进行口语表达的训练,这也不乏是一种积累的有效手段。
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最新版)
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最新版)一、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
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
1、语言建构与运用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言语经验,发展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2. 思维发展与提升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3.审美鉴赏与创造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
4.文化传承与理解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防止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
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重要的思维工具;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文化获得的过程。
语言文字作品是人类重要的审美对象,语文学习也是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品质发展的重要途径。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的。
理解学科育人价值 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欧盟2005年发表的《终身学习核心素养:欧 洲参考架构》提出终身学习的八大核心素养: 母语沟通 外语沟通 数学能力及基本科技能力 数位能力 学会如何学习 人际与跨文化与社会能力 公民能力 创业家精神和文化表达
健康生活
珍爱生命、健全人格、 自我管理
社会参与
社会责任、国家认
责任担当
同、
国际理解
劳动意识、问题解
实践创新 决、
技术运用
1.素质教育与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具体阐述,可以 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目标更加清晰,内涵更加丰富。 ★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与我国治学、 修身、济世的文化传统相呼应,有效整合了个人 、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对学生发展的要求。
芬兰“七种综合能力”: 成长为人 文化认同与国际化 信息素养与交际 参与行使公民与企业家的权利 对环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将来的责任感 安全与交通 技术与个体
比较结论——
相似之处:都强调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信 息素养、国际视野、沟通与交流、团队合作、自我规 划与管理等关键能力。
不同之处:我们还强调学生全面发展形成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重视学生的基本品质,更强调立德树人,重视弘扬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西方国家更侧重于关键能力和21世 纪技能。
是学生借助学校教育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素养 与能力。核心素养不是先天遗传,而是经过后天教 育习得的。
教师素养的核心和灵魂: 影响人、促进人、改变人的一种智慧本领
二、教学设计的基本技能
(一)教学设计概述 1、教学设计定义
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核心素养
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核心素养
在语文教学中体现核心素养是非常重要的。
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在语文教学中,体现核心素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语言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等方面。
通过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积累、建构并表现出核心素养。
思维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包括逻辑思维、批判思维、创新思维等。
通过阅读、分析文本、解决问题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能够独立思考、合理表达和批判性思维。
文化自信的培养: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使其对中华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和认同。
通过学习经典文学作品、传统文化知识等,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
价值观的培养: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包括道
德观、人生观、社会责任感等。
通过阅读优秀文学作品、讨论社会问题等活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中体现核心素养是通过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文化自信和正确价值观来实现的。
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活动,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提升他们的核心素养水平。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项目化学习实践探索
教育界/ JIAOYUJIE2023年第24期(总第536期)▲课例研究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项目化学习实践探索邵 丹【摘要】核心素养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思想。
在核心素养下组织和开展项目化学习活动,有助于构建深层次、多维度的语文教学模式,锻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技巧,帮助他们改正不规范、不正确的学习习惯。
文章以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对核心素养下高中语文项目化学习的现实意义进行概述,在认清其现实意义的前提下,从研读教材、链接课标、依托学情、小组共学等多个角度出发,探索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项目化学习的实践策略,以期推动核心素养与项目化学习的高度融合。
【关键词】高中语文;核心素养;项目化学习;实践策略作者简介:邵丹(1985—),女,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
项目化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本位、以项目为载体,致力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其要求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知识、学习技能、形成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下文统称《新课标》)中提出了“以核心素养为本,推进语文课程深层次的改革”的课程理念,突出了核心素养的指导地位,意在将核心素养作为指导和驱动语文课程改革的思想观念。
从课程理念和具体要求来看,《新课标》强调了语文课程“育人本位”的本质,而以项目化学习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方法,有助于推动语文课程从“知识本位”向“育人本位”的过渡与发展。
因此,教师要在准确领会《新课标》课程理念的前提下,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开展语文项目化学习活动,以此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和学习质量的提升。
一、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项目化学习的现实意义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含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四个维度,涉及语文知识、学习技能和基本能力等多个层面。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开展项目化学习活动,具有深厚的现实意义[1]。
首先,项目化学习改变了学生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
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三、在多元活动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1. 充分挖掘教材资源 教材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课程资源,要充 分认识到教材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学质量的提 高具有基础性和工具性的作用。因此,既要尊 重教材又要用好教材。课本中的探究实践就 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展示平台,教师要有计划 地引导学 生 开 展 研 究 性 学 习,以 语 文 为 主 线, 通过一系 列 的 研 究 性 活 动,自 己 动 手,走 出 课 堂,走访各个角落,搜集相关信息,感受语言文
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郭晓明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通 过阅读与 鉴 赏、表 达 与 交 流、梳 理 与 探 究 等 语 文学习活 动,语 言 建 构 与 运 用、思 维 发 展 与 提 升、审美鉴 赏 与 创 造、文 化 传 承 与 理 解 几 个 方 面都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坚定文化自信,自觉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积极向上的人 生理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 础。”学科核心素养作为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 体现,也为语文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
一、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将传统文化融入到高中语文教学之中,有 助于学生深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高中语文 教材中有很多古诗文。由于语言环境和文化
的改变,学生在学习这类文章的时候感到非常 吃力,导致学习效果不佳。如果语文教师在教 学中能够适当地融入传统文化,就可以扫除学 生的认知障碍,从而深化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 解。在语文 教 学 中,教 师 要 立 足 教 材,对 教 材 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将教材的引 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通过合理的教学引导学 生学习传 统 文 化,以 此 拓 宽 学 生 的 知 识 面,帮 助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
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具体到语文学科,其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方面:1.语言建构与运用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指出:“语言是一种关系。
”语言的产生是因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社会关系,有交往的需要,而语言文字恰好实现了这种关系与需要,这才显示出语言的价值。
语言的建构可以理解为构造一个合乎语法的句子,说出一句在一个语言集团中能被理解的句子,这是一个具有语言资质的主体所必须具有的能力。
具备语言的建构并不意味着就能恰当实现运用。
语言的运用实际上是以相互理解为目标的。
语言必须满足一些语用学、商谈伦理等规范才能实现交往的意义。
从语文学科角度出发,“语言建构与运用”这项核心素养,可理解为“出于真诚对话的愿望,准确理解对方的话语形式与话语意图;精确妥贴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以进行最有效的交流。
”2.思维发展与品质思维最初是人脑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应过程。
童年期思维的发展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比较稳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开始形成,青少年期思维的发展过程中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优势,辩证逻辑思维得到发展。
思维品质,实质是人的思维的个性特征。
思维品质反映了每个个体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系统性六个方面。
优秀的思维品质来源于优秀的逻辑思维能力。
语文教学为什么要以思维发展与品质为核心素养?因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多项综合的实践能力。
而要在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本身就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因为汉语的内部结构、包含的各种信息都很复杂,这项工作的进行离不开思维的发展。
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征以及思维发展的特点来改进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抓住初中阶段是从初级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进行有效的教学,培养好学生的思维品质。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发布时间:2021-05-20T12:28:12.660Z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21年5月作者:郑晋琴[导读] 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语文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也是立德树人这一高考核心功能的落实点。
核心素养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实现自身价值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不仅关乎学生的当前成长,而且关乎学生的未来发展山西省太原市第五十五中学山西太原郑晋琴 030003摘要: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语文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也是立德树人这一高考核心功能的落实点。
核心素养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实现自身价值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不仅关乎学生的当前成长,而且关乎学生的未来发展。
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越来越多样化的世界,使得现代化社会对人们的要求不断提高。
尤其是日益更迭的海量信息,更需要快速准确的筛选、提取、吸收和消化的能力,而语文教学中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会直接影响学生将来的阅读水平。
当然,国家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对新时期的教育也有了更高标准的要求,同时对学生各方面素质与能力的要求也会愈来愈高。
因此,高中语文教育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是刻不容缓的。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核心素养前言:伴随着新时代的发展脚步,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很多传统老旧的事物都需要推陈出新。
教育作为人类文明的文化传播和传承,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学校教育应该紧跟时代步伐,牢牢把握住各种机遇。
新一轮的课程和教材改革,对于高中语文教学而言,是挑战也是难得的机遇。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高中阶段是中学生学习和成长的一个重要的时期,三年的高中时光,学习的压力随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一面是日益临近的高考,一面是永远也读不懂的古今诗文。
高考试卷中,单是现代文阅读就占据了卷面的36分,且不说还有34分的古诗文阅读。
学生面对阅读题,常常是老师一讲就懂,一看答案就会,可是自己一写就晕,一做就错。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固然不少,但究其根本,问题还是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上。
基于核心素养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基于核心素养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发布时间:2022-08-02T07:34:27.836Z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2年第5期作者:秦晓丹[导读] 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其中包含了“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要求。
贵州省毕节市第一中学秦晓丹摘要: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其中包含了“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要求。
在实际教学中,以事实性知识学习、浅表层次理解、近迁移应用为主的低阶思维能力已经不能满足学生思维发展的高层次需求,高阶思维能力才更符合学生思维发展与品质提升的要求。
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是教育工作者关注的一大重点,这也是当下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文以语文学科为依托,具体到语文阅读教学板块,探讨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高阶思维;策略高阶思维属于思维的范畴,高阶思维能力是高阶思维在认知技能方面的能力体现。
本文基于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结合钟志贤的观点,把高阶思维能力界定为:一种以较高水平、较高层次认知为主的综合性能力,是在解决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运用的分析能力、评价能力与创造能力。
阅读就是人们借助书本和文字材料的帮助来获取信息的方式,是一个丰富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与培养审美能力的过程,但是陈旧的、模式化的阅读教学,往往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
所以需要教师创新阅读教学方法,开展阅读教学活动,在阅读中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评价能力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1.采用启发式阅读教学,提高学生分析能力目前大部分学生可以通过材料来分析目标对象之间的关联,但不能完全把握材料背后隐含的观点或目的。
高考对学生分析能力有要求。
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III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题为例,考试题目为“作者对儿时看火车经历的叙述很有层次感,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从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记忆力的光'是如何统摄全文的”。
两道试题都要求学生从阅读材料出发,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分析文本的叙述层次、叙述角度、题目作用等,系统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与特征-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四要素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与特征-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四要素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与特征历经三年多的修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前不久正式颁布。
这次修订坚持了2003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的课程基本理念,也对原课程标准中的一些重要概念作了补充和完善。
其中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概念的界定与说明,是修订版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之一。
如何理解修订后的课程标准中的“语文核心素养”概念?这一变化对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有哪些影响?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王云峰认为,修订版课程标准阐明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结构及其形成、发展机制,是对“语文素养”概念的补充和完善。
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与特征》一文中,王云峰教授辨析了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相关的概念,并对其建构性、整体性和综合性等特征进行了深入阐释。
本期推送王云峰教授的文章,希望能够帮助老师们更好地理解高中语文新课标。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与特征历经三年多的修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2017版课标”)正式颁布了。
这次修订工作是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是在总结过去十多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进行的一次较大的调整和完善。
这次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坚持了2003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的课程基本理念,也对原来课程标准中的一些重要概念作了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其中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概念的界定与说明,是新版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之一。
2017版课标使用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并作了这样的界定:“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
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核心素养培养
造能的培养,
学
文
,与文
思与
层面的 , 于 学 准
文的
美 、人文美与文化
美 ,是 进 学
成审美 、提
升审美 m 审美与创造能力
的 要 。文化传承与理解
在于中
传文化的承与
发 扬 ,中
文化底深
,是 文 化 不 分 的 要ຫໍສະໝຸດ 成部分, 是古代文学中所承载
的 文 ,学 要 在 深 刻 理 解 不
、不 域 、不
的文
由
位转变素养立主导,
不仅为教师进行教学
提
供了 方 向 ,而且 指引学
成 正 的 价 值 观 m必 备 格
以及关键能。
首先, 视语言文字的延伸,
语 文 教 学 科 综 了 阅 读 、理 解 、写
m 等 多 项 内 容 ,教学中应对
教材中涉及的各项内容进行
理 ,构建
、层次化的教学内
容设计,这一点在 诗词中
关 键 词 :新 课 标高 中 语 文 教 学 核 心 素 养
《普 通 高 中 语 文 课 程 标 准
(2017年 版 )》于2017年 底 印 发 ,与
2003年 版 课 程 标 准 相 比 ,首次提出
了语文学科素养要求,并对语文学
科素养内涵进行了深层次凝练,指
出语文学科素养由四部分构成:语
言 建 构 与 运 用 ,思 维 发 展 与 提 升 ,
分
用, 于学的思维
展, 成
m
的思维能
力。 次, 视中传统文化解
读 ,提 升 学 生 审 美 能 与 文 化 理 解
能 力 ,文学 的 ,如
中着 的人格 与
主义 m 的现实主义批判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学科育人价值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学科育人价值
随着国家对素质教育的重视,高中教育已经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水平,同时也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核心素养,如创新能力、信息素养、文化素养等等。
因此,高中学科育人价值也需要从核心素养的视角来重新审视。
首先,高中学科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而高中学科教育作为初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环节,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
在学科教育中,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探究式学习等方式,帮助学生培养创新能力。
其次,高中学科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获取和处理的能力越来越重要,而学科教育应该帮助学生掌握信息获取和分析的基本技能,以应对未来社会的挑战。
在学科教育中,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教育、文献检索与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提高信息素养。
最后,高中学科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文化素养是人类文化积淀的沉淀和传承,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学科教育中,可以通过文学、历史、哲学等多学科的教育,帮助学生建立人文关怀的价值观,并培养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能力。
综上所述,高中学科育人价值需要从核心素养的视角进行重新审视。
高中学科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信息素养和文化素养,让学生在未来社会中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
- 1 -。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 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浅谈普通高中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浅谈普通高中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定义及研究意义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
党的教育方针通过核心素养这一桥梁,可以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可用的、教育工作者易于理解的具体要求,明确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中观层面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引领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变革。
二、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和研究基本原则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把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2019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遵循的基本原则:第一,坚持科学性。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规律,将科学的理念和方法贯穿研究工作全过程,重视理论支撑和实证依据,确保研究过程严谨规范。
第二,注重时代性。
充分反映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全面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确保研究成果与时俱进、具有前瞻性。
第三,强化民族性。
着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把核心素养研究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土壤,系统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突出强调社会责任和国家认同,充分体现民族特点,确保立足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
三、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过程的简单回顾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专业性强,必须基于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采取科学的程序和方法。
落实核心素养_凸显育人价值——《故乡》教学案例
精品案例落实核心素养凸显育人价值———《故乡》教学案例文|董向胜一、案例背景一年以来,我校语文组的教研活动主要围绕学习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进行,通过多种方式的学习落实,我对新课标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认识。
新课标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从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四个方面进行详细解读;对课程内容根据学段特点从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六个方面以学习任务群形式组织与呈现;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题,对选文作了科学调整,从而更好地指导语文教师自觉加强平时阅读,关注时政,细心捕捉身边正能量的人和事,储存教学素材,大胆挖掘自己潜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创造性地开展语文教学。
本篇《故乡》教学案例就是本人学习落实新课标的集中反映。
二、案例描述[教学目标]1.熟悉课文基本情节,梳理作者基本思路,感知文章基本内容。
2.分析人物形象,探讨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理解人物描写的作用。
3.赏读景物描写,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理解文章主题的思想。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线索,复述故事情节。
[教学难点]分析人物形象,探究引起故乡变化的原因,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方法]讲授、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计划用三课时。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积累文学常识,了解写作背景,积累字词,梳理情节;第二课时:分析人物形象,探究人物变化的原因;第三课时: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文章主题。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老师:尽管我们中有很多人多年没有回故乡了,但孩童时玩伴们嬉戏的欢乐、依偎在爷爷奶奶怀中耍赖的惬意、收到朋友生日礼物时的高兴、思念在外打工的爸爸妈妈时的孤独、生活中遇到困难时的无助、看到别人一家团聚而自己无人陪伴时的伤心……这些记忆时时会出现在我们的脑海。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作业设计的策略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作业设计的策略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正式颁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指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教学相关标准。
”这一文件的颁布,使教师的教学目标在强调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更加重视育人,以人为本,重视学生个人素质的提升和审美态度的健全。
一.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解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提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建构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
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是指学生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在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对祖国语言文字主动进行积累与整合,并逐步掌握其基本特点和运用规律,形成自己的言语体验,使其在具体语言情境中进行正确有效的沟通交流。
新课标规定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从概念上界定,工具性是指事物本身所具有的能够被用以达成某种目的或实现某种功能的特性。
语文核心素养中,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都是人们在学习、工作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例如,字词、优美的词组、句段的掌握,语感、文本解析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通过语文知识的学习能够更好地理解其他学科所包含的知识内容;语文学科中口语交际能力的掌握,不仅能够使学生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获得良好的个人体验,而且能够提升与人沟通和交往的能力,以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人文性是指在特定社会文化中成长发展起来的人对有关事物、环境的主观能动性反应的特性。
在语文课程学习中,跨越千年的古诗文,如苏轼的《定风波》,学生通过反复吟咏,锤炼语言,品味字、词、语的妙用,并找出词中关键词语进行鉴赏,从而领悟作者淡定从容、乐观豁?_的人生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高中语文核心素养育人价值的“学讲”教学转化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上世纪90年代以来,“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教育政策、教育实践、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欧盟(EU)等国际组织先后开展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
受其影响,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新加坡、中国台湾地区等也积极开发核心素养框架。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逐渐引起全球关注,成为许多国家或地区制定教育政策、开展教育实践的基础。
2、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在京发布。
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3、2016年正在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特别明确了高中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并且提出了核心素养的三个层级:积累与感悟、认知与逻辑、运用表达创造。
正是基于这样的审视与思考,我们提出了“基于高中语文核心素养育人价值的‘学讲’教学转化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语文学科的素养内核决定了育人为本必然成为语文教学的价值理念、实践宗旨和行为指南。
但在现实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教师在提升学生语文能力时往往缺少实践意识,缺少关系思维,缺少生命价值的意识,缺少基于学生生命成长的立场实施教学的自觉,由此导致课堂生态“荒漠化”。
这一点,与当前全国的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潮流是相违背的。
而随着我市“学讲计划”的不断深入,一种与“学讲课堂”相适应的、以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新型课堂文化正在构建。
作为教师,如何顺应这种改革趋势,积极正确与“学讲”对接,寻找课堂中生长源和提升点已迫在眉睫。
基于此,本课题尝试通过对语文学科内容的深度研发以及语文教学的课堂实践,加强“文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来进一步改变语文学习“无味”“无力”的状态。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素养:英文词为“literacy”,即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引申意指个人获取或应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以及兴趣、动机、学习策略等。
2、核心素养:概念舶来于西方,英文词是“Keyompetencies”。
“Key”在英语中有“关键的”、“必不可少的”等含义。
“Competencies”也可以直译为“能力”,但从它所包含的内容看,译成“素养”更为恰当。
简言之,“核心素养”就是“关键素养”,代表学生发展的需求程度。
欧盟的一个研究小组在2002年3月发布的研究报告《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素养》中首次使用了“Key Competencies”这一概念,并认为“核心素养代表了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它们是可迁移的、多功能的,这些素养是每个人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
经合组织(OECD)和欧盟理事会2003 年出版的最终研究报告《核心素养促进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KeyCompetencies for a Successful Life and a Well-Functioning Society)中最早直接使用了“核心素养”一词。
2015年07期《人民教育》发文认为:“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
3、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是指高中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感悟该学科的核心思想与方法,从而形成必备的学科观念、学科能力,并掌握独特的学科本质。
根据文献资料与教研研讨,课题认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诸要素是中学语文的核心素养。
4、语文文学科的育人价值:素养,是学科教学的首要教育目标;育人,是学科素养的首要教育价值指向。
语文学科对学生独特个体生命的发展价值,对学生自我个性与人格、发展理想与信心、策划与在现实中践行的生命自觉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是其育人的重要支点。
只有找到学科知识与落实核心素养育人价值的有机结合的最佳平衡点,充分有效地挖掘语文学科的育人内涵,积极寻找育人路径,才能更好地诠释学科价值。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
(一)研究目标本研究从语文学科出发,探讨“学讲教学”下高中语文教学如何体现教育本真,更好地实现“文本世界”向“生活世界”转化,发挥学科育人价值。
因此,本研究着力解决两个问题。
(1)高中语文学科具有哪些核心育人价值;(2)针对目前学校教育,如何在教学中体现高中语文学科育人价值。
(二)研究内容通过对专家文献梳理、中外课标对比、中学实地调查等途径,本研究提出了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三个方面语文学科育人价值。
同时,调查发现中学语文教学中面临诸如教师和学生对语文学科育人认识不足、缺乏多样的育人方式和优质育人资源、过于关注高考对育人的影响、中学语文教学内容易受外界诸种因素干扰的影响等问题,使中学语文学科对人的发展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
(1)从语文学科的育人角度,对语文的学科核心素养进行阐述,引导学生形成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
(2)建构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知识系统,引导学生一起探讨什么样的学习内容最有意义。
(3)从语文教学实践层面,创设情境引发学生自主的言语实践活动行为,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实现最有价值的学习。
四、研究选读书目以及具体时间安排
(一)研究选读书目
1、《回归突破:“生命·实践”教育学论纲》,叶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2、《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怎么看怎么办》,柳夕浪,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3、《中小学语文能力培养与实践》,吴玉如、叶澜,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
4、《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林崇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5、《课堂与核心素养》,孙明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年.
6、《“新基础教育”研究手册》,张向众、叶澜,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5
7、《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佐藤子,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8、与核心素养相关的文献资料.
(二)具体时间安排
1、2016年8月- 9月,阅读完毕《回归突破:“生命·实践”教育学论纲》、《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怎么看怎么办》,并在博客中体现。
2、2016年10-11月,阅读完毕《中小学语文能力培养与实践》、《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并在博客中体现。
3、2016年12-2017年1月,阅读完毕《“新基础教育”研究手册》、《课堂与核心素养》、《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并在博客中体现。
五、完成读书心得与案例分析的具体时间安排
1、2016年08月-2016年09月,独立撰写两篇读书笔记并上传到指定地点。
2、2016年10月-2016年11月,独立撰写两篇课堂教学案例分析并上传到指定地点。
3、2016年12月-2017年1月,独立撰写两篇读书笔记并上传到指定地点。
4、2017年2月-2017年3月,独立撰写两篇课堂教学案例分析并上传到指定地点。
5、2017年4月,完成结题报告并提出结题申请。
六、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查阅相关资料,学习研究相关理论,并进行综合分析,力求理论和实践的
创新。
2、调查研究法。
重点调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了解掌握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3、行动研究法。
通过对语文学科内容的深度研发以及语文教学的课堂实践,加强“文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个案研究法。
关注学生个体,对研究对象的变化和发展进行全程跟踪研究,通过一定的检测方式,考察研究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