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讲义(情绪)

合集下载

实验心理学幻灯课件(2024)

实验心理学幻灯课件(2024)

26
情绪类
情绪是个体对客观事物与 自身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可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 情绪。
2024/1/30
动机概念及作用
动机是推动个体从事某种 活动的内在原因,是行为 的直接动力。
情绪与动机关系
情绪可以激发和维持动机 ,动机也可以影响情绪的 产生和变化。
27
情绪与动机对行为影响理论模型介绍
米勒魔法数字实验
美国心理学家米勒通过一系列实验发 现,人类短时记忆的容量约为7±2个 组块。这一发现被称为米勒的魔法数 字,它揭示了短时记忆容量的有限性 及其对项目组织和加工的影响。该实 验对于理解短时记忆的存储和提取机 制具有重要意义。
2024/1/30
25
06 情绪与动机对行 为影响实验研究
2024/1/30
2024/1/30
测量单个刺激呈现后被试作出 反应的时间。
测量多个不同刺激呈现后被试 作出相应反应的时间。
测量被试对两个或多个相似刺 激进行辨别并作出反应的时间 。
12
反应时法在认知过程研究中应用
01
02
03
04
知觉研究
通过测量被试对不同刺激的反 应时间,研究知觉的辨别、识
别和再认过程。
注意研究
利用反应时法研究注意的分配 、转移和选择性等特性。
2024/1/30
21
05 记忆过程实验研 究范式与案例分 析
2024/1/30
22
记忆过程分类及特点概述
2024/1/30
记忆过程的分类
根据信息在大脑中存储和提取的方式,记忆可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 阶段。
各阶段特点
感觉记忆具有短暂的保持时间和有限的容量;短时记忆具有较短的保持时间和有限的容 量,但可通过复述转化为长时记忆;长时记忆具有相对持久的保持时间和巨大的容量,

情绪的心理学实验

情绪的心理学实验

---------------------------------------------------------------最新资料推荐------------------------------------------------------情绪的心理学实验情绪的心理学实验 1、婴猴的人造母亲依恋实验动物心理学家 Harlow 进行了别具一格的实验研究。

他以罗猴作为研究对象,在研究中,婴猴由人造母猴喂食。

人造母猴则分为二种:一种由金属丝所构成,称为金属母猴;另一种外形与金属母猴相似,不同的是在其表层盖了一块绒布,称之为绒布母猴,两种母猴身上都附有可提供食物的奶瓶。

如果让婴猴自由选择,无论绒布母猴是否提供食物,婴猴总是选择绒布母猴,花大部分时间依附在绒布母猴旁。

婴猴只是在饥饿时才去金属母猴那里寻找食物。

分别由两种母猴抚养的婴猴对母猴的依恋反应也不相同,当实验者将玩具熊等陌生物体放入猴子居住的笼中时,由绒布母猴抚养的婴猴会立即逃到绒布母猴身边,紧紧依偎绒布母猴,表现出一定安全感,稍后,它会试图接近陌生物体,出现探索行为。

但在这种情境下由金属母猴抚养的婴猴产生的反应就大不一样,它发现有陌生物体时不是逃向母猴寻求保护,也不依偎在母猴身旁,而是紧张不安,或者想将陌生物体推开,或者躲在一边,局促不安。

■人类婴儿对母亲的依恋存在三种方式: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 2、奥尔兹的老鼠自我刺激实验实验者在老鼠的下丘脑背部埋上电极,另一1/ 5端与电源开关的杠杆相连。

老鼠只要按压杠杆,电源即接通,在埋电极的脑部就会受到一个微弱的刺激。

老鼠经过反复学习,逐渐形成了操作性条件反射。

由于通过按压杠杆获得电流对脑的刺激,能引起快乐和满足,所以老鼠不断地按压杠杆,通过自我刺激来追求快乐。

3、颜色与情绪反应关系的实验不同的颜色可通过视觉影响人的内分泌系统,从而导致人体荷尔蒙的增多或减少,使人的情绪发生变化。

研究表明,红色可使人的心理活动活跃,黄色可使人振奋,绿色可缓解人的心理紧张,紫色使人感到压抑,灰色使人消沉,白色使人明快,咖啡色可减轻人的寂寞感,淡蓝色可给人以凉爽的感觉。

实验心理学讲义10第10讲 情绪

实验心理学讲义10第10讲 情绪

第十章 情绪关键词习得性失助 耶克斯-道森定律 图片联想实验 归因理论 损失厌恶 心境形容词核对表 情绪-心境测查量表 维量等级量表 分化情绪量表 三维模式图 最大限度辨别面部肌肉运动编码系统 条件性情绪技术 双跑道程序 情绪诱导法 时间抽样技术课程讲义第一节 情绪的产生和获得一、情绪的产生——沙赫特的实验(一)实验背景(1) 詹姆斯和兰格提出情绪发生依赖于能引起个体生理反应的刺激,即刺激引起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引起情绪,生理反应是情绪产生的直接原因。

(2) 坎农进一步指出这种生理反应就是刺激所引起的神经冲动向丘脑部位的传递。

巴德则验证了丘脑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

(3) 阿诺德提出对外部环境的认知评价是情绪产生的直接原因,认知-评估作用产生于有机体生理反应、情绪体验和采取某种行动之前。

(4) 伊扎德为代表的研究者认为情绪是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逐步发生的,环境因素十分复杂,因此任一情绪体验的产生都可能是由环境中的不同因素引起的。

(5) 沙赫特和辛格的实验思路在这样一种争论的背景下出台,他们希望在实验中分别对生理、认知和环境三因素进行控制,研究它们对情绪产生的综合作用。

(二)实验过程第一步:使所有被试的生理唤醒状态相同。

第二步:诱使三组被试对自己的生理状态作出不同的认知解释。

第三步:使被试处在不同的环境中。

实验者观察这两种环境下各组被试的情绪反应。

(三)实验结果被试的情绪反应受到认知、生理状态和环境的共同作用,其中认知因素对情绪的产生起关键作用。

二、情绪的先天获得——哈罗的实验(一)实验背景(1) 情绪的先天论者认为,爱是天生的需要;而行为主义者认为爱总是和解决饥饿、干渴和避免痛苦这些基本需要相联系,婴儿对母亲的爱不过是对食物需要的副产品。

(2) 哈罗设想,如果行为主义的情绪习得论是正确的,那么幼猴理应对满足其生理需要的事物产生依恋;而如果爱是先天的需要,那么幼猴的依恋对象就不一定是食物提供者。

(二)实验方法第一步:实验者制作了两只代理母猴,其中木制母猴能够提供接触安慰,而铁丝母猴则不能够。

第十四讲情绪实验心理学

第十四讲情绪实验心理学

认知失调
▪ 费斯廷格(Festinger)与同事(1959) ▪ 认知:一种心理过程,如思想、观念、知识单元
、态度或信念等; ▪ 失调:不协调,同时经历两种或多种彼此间不协
调得心理过程时,即认知失调。 ▪ 出现这种情况,会导致不同程度得不适感与紧
张感;最终可能会促使态度有转变。
▪ 理论假设
§如果您相信X,您却公开主张非X,会体验到认知失 调。
原因,善意得帮助引起感激,别有用心得帮助会导致 不快甚至愤怒得情绪体验。
二、情绪与归因
▪ 归因对情绪得影响得几个方面 (1) 对原因部位得知觉 (2)对原因可控性得知觉 (3)对原因稳定性得知觉
▪ 对原因部位得知觉:把行为结果得原因归于人 得内部原因(自己得能力、努力、个性)还就 是外部原因(运气好、别人得帮助)
▪ 情绪就是学习与条件反射得产物
▪ (一)小艾尔伯特得恐惧习得实验(华生) ▪ 无条件刺激—巨响;条件刺激—兔子、白鼠、
狗与积木等
▪ 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匹配后,小艾 尔伯特对条件刺激产生恐惧,这种恐惧在31天 后,仍未消退。
(二)习得性失助得实验
被试及实验条件:
自变量:可逃脱组,不可逃脱组与无束缚得控制组。
▪ 之后实验者便交给她一张纸,上面标有B组,并写着“这项实验 任务非常有趣,我从中获得了快乐,我很高兴,这就是激动人心得, 令人兴奋得。”这名被试将其传递给新来得被试并与其单独待 上2分钟。
第二阶段:
▪2分钟后,实验者回来,对传递信息得被试表示感 谢,并把她带到访谈室,让她谈谈对实验任务得真 正瞧法(与先前对控制组得访谈完全一样)。 ▪20美元奖励组被试:其它条件同1美元奖励组被 试,唯一差别就是会得到20美元得报酬。

心理学实验报告——情绪对动作稳定性影响实验

心理学实验报告——情绪对动作稳定性影响实验

情绪对动作稳定性影响实验报告人:A小组: A B C D E五人1. 引言动作稳定性是动作技能的一个重要指标,他受个体自身和外界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情绪就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情绪的波动会引起手臂肌肉的震颤。

当一个人尽量控制自己的身体、手臂和手指等保持不动时,往往仍有明显的不由自主的细微颤动,身体某部位的这种颤动范围可作为控制运动能力的指标。

颤动范围越大,控制运动的能力越低;反之,控制运动的能力越强。

而当一个人出于某种情绪状态时,这种身体的不自主颤动会比心平气和时明显,所以这种颤动范围又可作为情绪强度的指标。

本实验所用的九洞动作稳定器就是一种通过测定手的动作稳定程度来间接测量情绪波动程度的仪器。

本次实验目的是学习测定手动作的稳定性,检测情绪对手动作的稳定性的影响。

2. 方法2.1 被试:A B C D E ,年龄均为20岁。

其生理各项指标均正常。

2.2 仪器:EPT704、九洞仪2.3 实验步骤:2.3.1 将电源插头插入实验台主试侧右方插座内,接通电源。

开始计时、计数器电源开关,计时屏幕显示为:“0.000”秒,正确次数和错误次数均显示为“0”工作方式选择“计时、计数”。

2.3.2 指导语:请你用优势手握住测试笔,悬肘使测试笔与九洞仪垂直的伸入洞内,直到与洞底接触。

九个孔洞从大到小依次完成,如果碰壁三次仪器自动终止试验。

实验结束。

2.3.3 五个被试实验依次先试验右手,之后换左手。

每个手实验5次。

2.3.4 主试发出“预备”口令后,按启动键,被试开始实验,按上述要求做完实验后,另换一被试按同法进行测试,主试分别记录各被试通过的洞的直径和时间。

2.3.5 注意:肘部悬空操作,稳定性=1|颤抖范围(颤抖范围取5次实验平均值)。

记录好被试稳定性范围。

3. 结果实验数据总耗时碰壁次数颤抖范围(mm)E(右)23.591 3 完成18.268 6 3.016.566 5 3.017.43 5 2.514.591 4 3.0左16.673 3 4.028.188 9 2.516.378 6 3.516.891 5 3.512.024 3 4.0A(右)29.508 4 3.029.293 4 3.026.563 5 2.515.673 4 3.026.237 5 4.0左21.614 4 4.033.915 5 3.524.887 3 4.045.777 6 3.056.477 8 3.0C(右)31.454 6 2.522.238 3 3.512.755 4 3.09.649 3 3.010.781 3 3.0左22.213 4 3.530.132 5 2.526.43 6 3.523.104 5 3.029.401 6 3.0D(右)8.837 3 4.523.052 7 3.014.889 3 3.010.944 3 3.522.217 8 2.5左7.2165 3 4.516.702 6 3.511.486 5 3.59.646 3 3.518.676 7 3.5B(右)16.247 7 2.513.622 2 完成9.757 3 2.524.243 3 4.529.65 7 2.5左13.948 6 3.513.082 4 4.519.541 5 3.516.107 4 317.92 3 2.55 10 15 20 25 30 35 1234567891011C系列1 系列2 系列3 系列410 20 30 40 50 60 12345678910 11 12A系列1 系列2 系列3 系列45 10 15 20 25 30 12345678910E段浩宇(右) 23.591 3 完成4. 讨论4.1 各被试颤动范围:E 右手:2.3 左手:3.5 A 右手 3.1 左手3.5 C 右手 3 左手3.1 B 右手 2.4 左手3.5 D 右手 3.3 左手3.7稳定性: E 右手 1/2.3 左手1/3.5 A 右手 1/3.1 左手1/3.5 C 右手 1/3 左手1/3.1B 右手 1/2.4 左手1/3.5 D 右手 1/3.3 左手1/3.74.2 一般来讲,右手的稳定性要高于左手。

【心理学】实验心理学:情绪的诱发技术的研究_152

【心理学】实验心理学:情绪的诱发技术的研究_152

实验心理学:情绪的诱发技术的研究近几年,国内外心理学研究人员愈来愈重视情绪及其对其它心理过程的影响这一领域的研究和探讨,并且取得了一些显著的进展。

与此同时,当代情绪心理学的理论框架也已把人类情绪的心理机制作为一种方法论性质的独立变量纳入到情绪研究的理论流程中来,并使之成为情绪的定量研究的基点。

在这种情况下,一项直接探究情绪的心理机制的实验技术--情绪诱发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迄今为止,情绪诱发的技术业已包摄了四大方法论类型:1、前实验分类。

这种方法是根据被试的初始情绪状态,在正式实验开始前通过一系列测试对之进行评估和甄别,进而区分出具有不同情绪色彩的被试区组。

2、非临床被试与临床被试的比较。

这种方法通常用于心理治疗领域。

假如咨询人员准确地了解到患者(临床被试)的情绪异常特征及其行为表现,那么他可以通过与正常被试(非临床被试)进行比较的方法将患者的情绪问题定量化。

3、测查正常状态下的激发性情绪。

在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着可能激发人们某种典型情绪的环境诱因,如不同的天气会导致人们的心情发生不同的变化;成功或失败常常会使人欣喜若狂或郁郁寡欢;精采绝伦的球赛、情节曲折哀婉的电影也会使人产生喜悦、悲伤或愤怒等情绪……心理学家们往往注意到这些特殊的情境对人情绪状态的巨大影响,并且通过各种手段把它们记录下来,以供分析、鉴别等研究工作的需要。

4、实验性的情绪诱发。

这种技术是使用特殊的情绪诱发程序、在实验室中诱发被试的典型情绪的一种系统的控制性的研究手段。

它一般由三个子程序组成,前两个程序用以模拟自然情境,进而将情绪作为一个自变量用实验的手段加以控制或改变;第三个程序是对诱发情绪的复查和检验。

由此可见,改变情绪状态的最严格的方法无疑是在实验室实验或自然实验中对情绪进行有控制的诱发。

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目前大多数情绪心理学家都趋向于使用实验性的情绪诱发技术。

因此,要吸收国外心理学界对情绪研究的成果,进而推进我国情绪心理学的发展,有必要对实验性的情绪诱发技术进行系统的了解和把握。

北京大学实验心理学讲义

北京大学实验心理学讲义

实验心理学(课程代码 02108)第一章绪论P15-P16)双盲实验、不让主试与被试接触、让整个实验都在计算机上实现。

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以变化的事物的属性。

数量上的变化如颜色的浓淡,质量上的变化如人的性别。

自变量(P2)自变量即刺激变量,它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当自变量的水平(数量)有了变化,它导致了行为(因变量)的变化,行为是处在自变量的控制之下,这个自变量是有效的。

自变量的种类(P3-P4)自变量的种类主要有刺激特点自变量、环境特点自变量、被试特点自变量、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别。

因变量(P4)因变量即被试的反应变量,它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

因变量的可靠性(信度)(P5)因变量的一致性,是指同一被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应该得到相近的结果。

此时因变量是可靠的。

反之,被试有时得分很高,有时得分很低,那么这种因变量就是不可靠的,它缺乏一致性。

因变量的有效性(效度)(P5)当自变量的确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而不是其他的各种因素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这种因变量是有效的。

自变量混淆(P5)如果因变量的变化不是由自变量造成的,而是由其他的因素,即没控制好的额外因素造成的,这种因变量就是无效的,或者产生了自变量混淆。

额外变量(P6)自变量以外,能影响因变量变化的因素。

自变量的混淆的原因(P7)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未控制好的因素,即额外变量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

对额外变量的处理方法(P7)消除、保持恒定。

自变量的交互作用(P11)如果一项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自变量的实验里,一个自变量的效果,在另外一个自变量的每一水平上不一样。

主试(P14)主试就是实验者,即主持实验的人,他要向被试者交代任务,让被试者熟悉实验的要求。

他要向被试发出刺激,并通过实验收集实验的资料,即被试的反应。

被试(P14)被试就是实验对象,接受主试发来的刺激,并做出反应。

实验者效应(P15)主试者的态度对实验结果造成的影响。

医学心理学课件第五章情绪

医学心理学课件第五章情绪

情绪与疾病关系
探讨情绪如何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 和康复,如抑郁症与心血管疾病、焦 虑症与消化系统疾病等。
情绪评估与测量
研究如何准确评估和测量情绪,发展 有效的评估工具和方法。
跨文化情绪研究
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情绪的认 知、表达和反应方式。
情绪调节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认知行为疗法
通过改变不良认知模式,调整负面情绪,提 高患者应对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
嫉妒
一种复合情绪,通常包括不满 、羡慕和敌意等感受。
情绪的表达方式
面部表情
通过面部肌肉的收缩和舒展来 表达不同的情绪状态。
身体语言
通过身体姿势、动作和手势来 表达情绪状态。
声音
通过音调、音量和语速等声音 特征来表达情绪状态。
行为
通过具体的行为来表达情绪状 态,如哭泣、喊叫或攻击等。
03
情绪的产生与调节
情绪调节的策略
01
02
03
认知重评
通过改变对刺激情境的认 知评价来调节情绪,以达 到更积极、更适应的情绪 状态。
注意力部署
将注意力从负面刺激上转 移,关注积极、中性的刺 激,以降低负面情绪的影 响。
行为调节
通过改变行为来调节情绪 ,如运动、听音乐、阅读 等,以达到放松、愉悦的 状态。
情绪调节的生理机制
健康问于消极情绪状态可能影响 认知能力,如记忆力、注意力等
,导致学习和工作效率下降。
情绪与人际关系
情绪管理能力对于人际关系至关 重要,良好的情绪状态有助于建 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社交能
力。
情绪与疾病
情绪与癌症
长期消极情绪状态可能增加癌症的发生风险,而积极的生活态度 和情绪管理有助于降低癌症风险。

医学课件实验心理学下第八章第六节情绪记忆

医学课件实验心理学下第八章第六节情绪记忆
第六节 情绪记忆
情绪பைடு நூலகம்忆
情绪记忆就是指对情绪事件或情绪体 验的记忆。其中情绪事件就是那些引起情 绪反应的特定事物或事件。
闪光灯记忆
情绪记忆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一种被称为 “闪光灯记忆”的情绪记忆。 闪光灯记忆是指对有新闻价值的创伤性 事件的情绪记忆。
闪光灯记忆最明显的特点是持久的鲜活 性。也就是说,这种创伤性新闻事件的体 验者不仅能长久地对新闻事件本身保持鲜 明的记忆,甚至对听到这一消息时所处的 具体环境也会保持清晰的记忆,即使闪光 灯事件已经过去很多年,也仍然历历在目。
好人/坏人研究
被试组成员与“曲调研究”相同,试验中 向所有被试呈现两张照片,然后被试会听 到一段录音,这段录音将其中一人描述为 好人而另一人则为坏人。在不同的时间间 隔之后,问被试更喜欢哪张照片上的人, 正常被试会挑出“好人”照片并能够基于 录音的描述陈述他们的判断理由。遗忘症 患者也会表现出对“好人”的强烈偏好, 但是他们无法说出明确的理由,而这种没 有理由的偏好保持了一年之久。
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之间的分离是在遗 忘症病人身上观察到的。而这一领域的大 量研究也证明:当缺乏外显记忆基础时, 情绪反应仍然可以在遗忘症患者的内隐记 忆中得以保存。科尔萨科夫(1889)很早 就观察到,没有外显记忆的遗忘症患者在 接受电击后会通过陈述对电击他的医生表 现出一定的情绪反应,从而表明情绪反应 与内隐记忆有关。
尽管闪光灯记忆对于体验者来说是如此
鲜活,但是它的准确性却受到质疑。对于
闪光灯记忆为何能保持长久的鲜活性以及
是否准确的问题,实验室研究提供了不少
有益的探讨。其中最重要的是情绪记忆中
的“核心信息效应” 和“时间间隔效应”。
克里斯蒂安森(1984)在他的闪光灯 记忆研究中首先定义了情绪事件的核心信 息与外周信息。核心信息是情绪唤醒源的 一个组成部分,与情绪事件的主题直接相 关。而外周信息是指那些与情绪唤醒源无 关或关系甚微的细节。

普通心理学第十章情绪

普通心理学第十章情绪
大脑两半球对情绪的控制和调节存在一定的差异。戴维森(Davidson)和福克斯 (Fox)在一系列研究中发现,在积极情绪时,左半球出现较多的电位活动;而在消 极情绪时,右半球出现较多的电位活动。
戴维森的另一个研究也表明,负性的厌恶和恐惧情绪增强了右侧前额叶和前颞叶的脑 电活动,而正性的愉快情绪引发了相反的不对称激活模式。左侧颞叶的激活强于右侧 颞叶,而右侧额叶的激活强于左侧额叶。
1.3 情绪的功能
(四)信号功能
情绪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 信号功能是通过情绪的外部表现来实现的。表情是思想的信号,在一些场合,只能
通过表情来传递信息。从信息交流的发生时间上来看,表情的交流早于言语交流。 情绪的适应功能也是通过信号交流作用来实现的。
1.4 动机的分类
(一)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的分泌。例如,考试和临赛前的紧张情绪常常增强肾上腺的活动,促进肾 上腺的分泌,从而引起血糖提高,加强交感神经的活动,并引起一系列的 机体变化。
2.2 情绪的外周神经机制
(三)情绪与躯体神经系统
情绪活动过程中伴随着一定的外部行为表现,即表达情绪状态的面部表情、 姿态表情和声调表情,这些都是由躯体神经系统所支配的随意运动。
但是,认为“激情时完全失去理智,自己无法控制”这种说法是不对的。人能够 意识到自己的激情状态,也就能够有意识地调节和控制它,故任何人对自己在激情状 态下的失控行为所造成的不良后果都要承担责任。
1.2 情绪的状态
(三)应激 应激是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应激状态的产生与人面
临的情境及人对自己能力的估计有关。当人意识到自己无力应对当前情境的要求时, 就会体验到紧张而进入应激状态。这些生物性的反应有助于人们适应急剧变化的环境 刺激,维护机体功能的完整性。

实验心理学(二)

实验心理学(二)

实验心理学(二)引言概述:实验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通过实验方法来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

在实验心理学的研究中,科学家通过设计精确的实验来探索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规律。

本文将介绍实验心理学的五个重要领域,包括感知与知觉、学习与记忆、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以及心理健康与幸福感。

感知与知觉:1. 对感官刺激的接收:研究人员会通过实验来探索个体对于外界刺激的感知过程,例如视觉和听觉。

2. 知觉的组织和解释:科学家研究个体是如何通过对感官信息的处理和解释来构建对现实的认识。

3. 感知与认知之间的关系:实验心理学家关注感知和认知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它们在人类行为和决策中的作用。

学习与记忆:1. 条件反射与经典条件作用:实验心理学家通过经典条件作用的实验来研究个体如何通过条件反射学习。

2. 操作性条件作用与强化:研究人员通过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实验来探索动物和人类如何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学习。

3. 记忆过程:实验心理学家通过研究记忆的过程,如编码、存储和检索,来揭示记忆的工作原理。

人格与社会心理学:1. 个体差异研究:实验心理学家通过实验研究来探索个体差异对人格和行为的影响。

2. 社会认知:科学家研究人类如何感知、解释和评价社会情境和他人的行为。

3. 亲社会行为:实验心理学家关注人类在互助、合作和亲社会行为方面的心理机制。

发展心理学:1. 儿童认知发展:研究人员通过实验来探索儿童在思维、语言和问题解决等领域的认知发展。

2. 社会性发展:实验心理学关注儿童社会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发展,研究亲子关系、同伴关系等方面的影响。

3. 青少年身份发展:科学家通过实验来研究青少年时期的认知、情感和身份发展。

心理健康与幸福感:1. 心理干预研究:实验心理学家通过实验来评估心理干预的有效性,在帮助个体改善心理健康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 情绪和情感调节:研究人员研究个体如何通过认知和行为策略来调节情绪和情感,以维持心理健康和提高幸福感。

实验心理学PPT课件

实验心理学PPT课件

红色的面积稍小,蓝色的面积稍
大,可以获得两色在视觉上的协
调感。
.
15
.
16
5、远近感
色彩的远近感是指在相同近;背景下进行配置时,某些
色彩感觉比实际所处的距离显得近,而另一些色彩又感觉比
实际所处的距离显得远,也就是前进或后退的距离感。这主
要与色彩的色相、明度和纯度三要素有关。从色相和明度来
说,冷色感觉远,暖色感觉近,如红色和蓝色在白色背景下,
实验心理学
.
1
考研参考:
《实验心理学》杨治良,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实验心理学》朱滢,北大出版社(2000) 《实验心理学》孟庆茂、常建华,北师大出版社(1999) 《实验心理学纲要》张学民、舒华,北师大出版社(2004) 《实验心理学---掌握心理学的研究》Kantowitz H.L. ,郭秀艳译,,
警器、应急停止按钮等。
蓝色——表示指令,要求人们必须遵守的规定。
黄色——表示提醒人们注意。凡是警告人们注意的器件、
设备及环境都应以黄色表示。
橙——表示直接的危险物,如移动的防护罩移门、机器上
的切、压、冲等危险行程部件。
华东师大出版社(2004) 《实验心理学:通过实例入门(第七版)》Solso,R.L.,张奇译,中国
轻工业出版社(2004) 《改变心理学的 40 项研究——探索心理学研究的历史》 Hock, R. R.
白学军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 《实验心理学》郭秀艳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实验心理学——原理、设计与数据处理》黄一宁,陕西人民教育出版
.
18
7、安全感
安全色是传递安全信息含义的颜色。我国于2002年6月开始 施行《安全色》国家标准GB50034-2004,其中对安全色的颜色 表征规定包括红、蓝、黄、绿四种颜色。具体规定如下:

从心理实验看心理测试技术——从实验心理学关于情绪的研究谈心理测试技术

从心理实验看心理测试技术——从实验心理学关于情绪的研究谈心理测试技术

激, 引发被 测人 的心理 生物 反应 , 再 通过专 用 的心理 生理测 试系 进入 血液 , 这 导致 情绪波 动 的增 J J u 和持 久 : 肌肉, 发 生异常 的颤 统 对其心 理生 物反应 进行 采集 、 记录和 显示 , 从 而评 判和推 断被 抖 : 眼睛 , 瞳孔 放大等 。这 些 生理参量 的变 化是 自主 神经 唤醒 的 测人 与案 、 事件 关系 的心理 检测 技术 。 该技 术可 应用 于各类 刑事 直接 指标 , 也 是心 理反应 的 间接指标 。对 以上 的生理 反 应 , 目前
经 系统 又叫 自主神 经系 统 , 可分 为交感 神经 和副 交感神 经 , 它与 绪体 验 , 而 情绪体 验在 感知 过程 中产 生, 并通 过感 知过程 得到 实
情 绪反 应有 密切关 系 , 一般 不 受意识 支配 。
现 。感觉 是 诱发情 绪 的首要 因素 。 因为只 有通 过外 部 的感觉刺
从 人的 生理结 构而言 , 心理 变化 导致 的生理 反应 , 即为接受 激 , 才 能 使他感 受到刺 激物 对他 产生 的影 响, 从而 产生相 应 的情
刺 激后 的心 理反应 对 自主神 经 系统 的唤醒 。而 自主神 经 系统 的 绪 。记忆 与 想象 决定着 情 绪 。情 绪 的产 生与表 现 需要先 前记 忆 主 要功能 是控制心 跳 、 呼吸 , 管制 所有平 滑肌器 官的扩张 与收缩 , 中 的经验来 激活 , 并且情 绪在某种 程度上 也可 以说是先 前记忆 的
已被广 泛选 用成为心 理测试 基础 的三种生 理指标 , 分别 为皮肤 电
阻反 应 、 脉 搏 反应和 呼吸反 应 。
( 二) 心理测 试技 术的 的心理 理论基 础

人类心理学中的情绪识别实验研究

人类心理学中的情绪识别实验研究

人类心理学中的情绪识别实验研究在人类心理学中,情绪识别实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

情绪是所有人类的共同体验,但情绪的表达与识别能力却存在巨大的差异。

因此,情绪识别实验能够帮助我们深入探索情绪的本质,特别是在理解不同人群对情绪的感知和反应方面。

本文将重点介绍一些重要的情绪识别实验研究。

1. 面部表情任务面部表情任务是最常见的情绪识别实验之一。

参与者被要求识别不同面部表情,例如高兴、悲伤、愤怒和惊讶等。

这种实验通常涉及使用不同类型的刺激,如静态或动态的面部表情图片或视频,以及不同难度的识别任务。

实验结果表明,人类对基本情绪的面部表情(如高兴和悲伤)具有较高的识别准确性,但对于一些更复杂的情感(如羞愧或嫉妒),识别准确性将会大大降低。

2. 情感匹配任务情感匹配任务与面部表情任务非常相似。

参与者被要求匹配面部表情、声音或语言等刺激与不同情感描述之间的关系。

这种实验试图确定不同情绪和情感之间的同质性,以及在人的感知和表达中的联系。

一些研究表明,不同情感之间的联系并不完全相同。

例如,愉快和惊讶之间存在更密切的联系,而愤怒和难过之间则关系更为疏远。

3. 神经影像研究神经影像研究通常涉及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等技术来研究情绪识别的神经机制。

通过查看参与者在不同情绪下的大脑活动,这些研究能够探索与情绪识别相关的神经回路和脑区。

例如,人类大脑的情感中枢在枕叶、颞叶和额叶中。

结果表明,情绪的识别与不同脑区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密切关系。

在高兴和悲伤的面部表情识别任务中,额叶皮层和颞叶皮层被发现是重要的处理区域,而在治疗情感调节的研究中,运用颞叶高频经颅直流电刺激方法被认为是一种可行的途径。

4. 纵向研究纵向研究是一种系统跟踪参与者情感识别能力的方法。

这种方法通常涉及重复测试一个人在长时间内的情感识别表现,并研究可能影响这一表现的各种因素。

例如,一些研究表明,成年人的情感识别准确性比青少年高;而长期的抑郁症患者则比健康对照组的参与者表现出更低的情感识别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测量指标:(1)从灯光熄灭到狗跳过隔板,平均需要多长时 间;(2)完全没有学会逃脱电击的狗在每组中所占的百分率。
实验结果
可逃脱组 控制组 不可逃脱组
逃脱的平均时间
可逃脱组 控制组 不可逃脱组
失败狗的百分比
(三)人类抑郁与控制力缺失的关系研究
1976年,朗格(Langer, E. J.)和罗丁(Rodin)的 实验以人类为被试,希望能直接说明抑郁和控制力缺 失的关系。
沙赫特和辛格实验的基本程序如下:
第一步:先给三组大学生被试注射肾上腺素, 使他们处于生理唤醒状态----使所有被试的生理唤 醒状态相同。
第二步:实验者对三组被试作了三种不同的说 明来解释这种药物可能引起的反应。
第三步:将每组被试各分成两部分,并让两部 分被试分别进入两种实验情境中(愉快情景和易怒 情景),实验者观察这两种环境下各组被试的情绪 反应。
韦纳和他的同事(1985)的另一项研究中发现,即便是儿 童也已经觉察到对别人消极行为的内部归因比外部归因更可 能伤害他的自尊。
三、情绪与决策
(一)失败的博弈----情绪调节缺陷对决策影响的 实验研究
(二)习得性失助的实验
塞里格曼(Seligman, M.)和梅尔(Maier, S. F.)的习得性 失助实验,采用动物被试进行研究,说明抑郁是由于对环境事 件严重缺乏控制而习得的(“习得性失助”)。
实验用狗被分为三组,每组8只。一组是“可逃脱组”, 另一组是“不可逃脱组”,第三组是“无束缚的控制组”。
二、情绪与归因
归因就是对事件或行为的原因进行主观评价,它是一种 认知评估活动。
韦纳从三个方面来说明归因对情绪的影响,分别是:对原因 部位的知觉、对原因可控性的知觉以及对原因稳定性的知觉 与情绪、情感的关系。
韦纳等人(1978,1979)的研究发现,对成功的内部归 因都引起了更多的自豪、胜任、自信、满意的情绪、情感体 验。
测量的情绪生理指标:皮肤电反应(GSR)。
实验结果
(1)随着跳伞日期的临近,实验组被试的皮肤 电水平升高,表明被试内心的情绪紧张程度增加;
(2)刺激图片同跳伞相关联的程度愈高,则皮 肤电水平也愈高,表明被试紧张程度也愈高。这两 个结果都说明了认知对情绪的影响。
(二)情绪对认知的反作用
1958年,詹尼斯(Janis, I.)设计了一项准实验研 究,以说明情绪对认知的反作用。
1964年,芬泽(Fenz)进行了图片联想实验, 以说明情绪对认知的依赖性。
实验被试是54名见习跳伞运动员,平均分成两组。
研究者在第一次跳伞前二周、第一次跳伞前一 天和第一次跳伞的当天这三个时间对两组被试进行 图片联想测验。所用的联想图片按照与跳伞这个主 题的关系程度,制成低、中、高三个等级的图片材 料。
二、情绪的先天获得----哈罗的实验
(一)实验背景
绝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婴儿与母亲之间的亲密 接触以及依恋的经验对他或她在未来生活中爱的能 力以及与他人亲近的能力有很重要的影响。
情绪的先天论者认为,爱是天生的需要。
行为主义者认为爱其实总是和解决饥饿、干渴 和避免痛苦这些基本需要相联系的,婴儿对母亲的 爱只不过是对食物需要的副产品。
三、情绪后天习得的实验研究
(一)小艾尔伯特的恐惧习得实验
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Watson)认为人类情绪是 学习和条件反射的产物。他以一名9个月大的婴儿艾 尔伯特(Albert)为被试进行条件反射实验,说明了 恐惧情绪是可以通过条件反射后天习得的。
这一研究结果可以被套用来解释常见的其他情 绪,如愤怒、愉快、伤心、惊讶或厌恶等的缘由。
哈罗的实验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恒河猴
(二)实验方法
实验材料:两只代理母猴:木制母猴和铁丝母 猴。
两只代理母猴间的主要差异:木制母猴能够提 供接触安慰,而铁丝母猴则不能。
实验对象:八只幼猴。随机分成两组,一组由 木制母猴喂养,另外一组由铁丝母猴喂养。
实验情境:实验者刻意地创造了某些恐惧或不熟 悉情景。三种情况:仅出现木制母猴,仅出现铁丝 母猴,或两者都不出现。
(三)实验结果
发现幼猴偏爱有绒布包裹的木制母猴,对木 制母猴产生强烈的依恋倾向。
当幼猴发现自己正面对一些害怕的事物时, 它们便很快跑向木制母猴,并抱住它以获得安慰 和保护。
当幼猴被置于陌生的环境后,所有幼猴都立 即冲向木制母猴,抓住它,用身体蹭它,并摆弄 它的脸和身体。
哈罗的观点:寻找安全感的需要比探求自然 的趋向更为强烈,由接触安慰产生的依恋情感是 独立于饥饿和干渴这些基本需要之外的。
第十章
情绪
章节内容
第一节 情绪的产生和获得 第二节 情绪的认知研究 第三节 情绪的测量 第四节 情绪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情绪的产生和获得
一、情绪的产生----沙赫特的实验 沙赫特(Schacter, S.)和辛格(Singer, J.)的实验
展示了情绪的产生是如何受到环境事件、生理唤起和认知解 释这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以及在情绪产生过程中以上因素 间的相互关系。
实验中,以病人在手术前的恐惧水平为自变量, 以他们对手术的认知为因变量。将手术前病人的恐 惧程度划为三类:第一类为手术前低恐惧水平组; 第二类为手术前中等恐惧水平组;第三类为手术前 高恐惧水平组。
结果表明,由于三组被试手术前恐惧情绪的不 同,导致了他们对手术的认知也不尽相同。
(三)耶克斯-道森定律----情绪与认知的交互关系
实验对象为某家疗养院的老人,分为实验组和控 制组。分别告之不同的实验指导语,采用问卷调查外 和行为测量来了解被试的反应。
结果显示:两组被试的差异非常明显,其结果 支持了朗格和罗丁的预测,即控制力的掌握能产生 积极的作用。
第二节 情绪的认知研究
一、早期的情绪认知研究
(一)图片联想实验----情绪对认知的依赖
(三)实验结果
第二、第三组被试在愉快环境中表现出愉快的 情绪,在愤怒的情境中表现出愤怒的情绪,而第一 组被试在两种情境中都比较冷静。
在情绪的产生中,生理唤醒和环境都有影响, 但认知过程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脑皮层将环 境、生理和认知信息整合起来后,而产生了一定的 情绪。
沙赫特和辛格推论情绪是认知过程、生理状态 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认知因素对情绪 的产生起关键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