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君子国》教学设计
君子国教学设计
君子国教学设计引言: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而教学设计作为教学活动中的核心环节,直接决定了教学效果的好坏。
本文将以“君子国教学设计”为标题,对一种新的教学设计理念进行探讨,旨在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综合素质,从而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教育环境。
1. 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不仅仅局限于传授学科知识,越来越多的人们对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君子国教学设计正是基于这一需求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
君子国教学设计以培养学生的品德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力图在培养新一代公民的过程中打造一个充满尊重、和谐、合作的教育环境。
2. 教学目标君子国教学设计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综合素质。
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在行为上体现出诚实守信、公正合理、友善互助的品质;(2)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问题解决能力;(3)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他们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团队合作意识。
3. 教学内容与方法(1)道德教育内容:君子国教学设计将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在教学内容上,可以引入一些经典文学作品、人生哲理故事等具有教育意义的素材。
通过讲解和讨论,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培养他们正确的道德判断能力。
(2)学科知识教育:君子国教学设计并不是简单地弱化学科知识的传授,而是将学科知识与德育教育相结合。
通过学科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育锻炼与团队合作:君子国教学设计强调身心健康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团队合作意识。
可以在课堂上安排一定的体育活动,如晨练、体育比赛等,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团队意识。
4. 教学评估与反馈君子国教学设计注重评估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综合素质的发展情况。
评估方式可以包括书面考试、作品展示、口头表达等多种形式。
在评估结果反馈上,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讨论、个别辅导等方式,针对学生的不足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培养。
第3课大人国与小人国第一课时(教案)
举例:提问学生:“作者为什么用这样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式来讽刺当时的社会现象?”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如何让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正确的价值观,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举例:通过讨论格列佛在小人国的经历,引导学生认识到尊重他人、珍惜友谊的重要性。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比喻和夸张这两个修辞手法。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具体例句和对比分析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大人国或小人国相关的主题,例如大人国的礼仪或小人国的政治。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们模拟格列佛在小人国的经历,体验大小比例带来的变化。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核心素养目标紧密围绕课文内容,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符合新教材的教学要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生字词的掌握:学生需要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如“格列佛”、“游记”、“咫尺”等,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在课程总结时,我试图让学生明白,《格列佛游记》不仅仅是一部有趣的冒险故事,更是一部具有深刻讽刺意味的作品。我希望他们能够从中体会到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批判,并学会用批判性思维去阅读和思考。然而,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让学生更好地领悟这一层意义,仍然是我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
五、教学反思
在《大人国与小人国》这一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几个值得思考的现象和问题。首先,学生在理解比喻和夸张这两种修辞手法时,普遍感到有些困难。在讲授过程中,我发现通过简单的例句解释还不足以让他们完全领会,今后我需要寻找更多生动有趣的例子,或者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
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5课《君子国》 教学设计 教案
课题
君子国
单元
2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9年级
学习
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君子国”的含义,了解作者和《镜花缘》。
能力目标
掌握课文的整体内容,梳理文章脉络,感受小说中讲述故事、刻画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
深入体会作者渴望社会恭而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人人尽显君子之风的和谐美满的思想。
重点
理解“君子国”的含义和文章内容。
作者借想象中的“君子国”——一个“好让不争”的“礼乐之邦”,变现他的社会理想,并以此来否定装横跋扈,贪赃枉法的封建官场和尔虞我诈、黑暗不公的现实社会。
4.积累字词
瞻仰( zhān ) 辏集( còu )
酌量( zhuó ) 衣冠(ɡuān )
谬领( miù ) 恁般(nèn )
偏枯( kū ) 戥头(děnɡ )
2.了解《镜花缘》
《镜花缘》是一部与《西游记》、《封神榜》、《聊斋志异》同辉璀璨、带有浓厚神话色彩、浪漫幻想迷离的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作者清代著名小说家李汝珍以其神幻诙谐的创作手法数经据典,奇妙地勾画出一幅绚丽斑烂的天轮彩图。
3.“君子国”简介
“君子国”原出《山海经》,这个国度里的人个个衣冠楚楚,人人佩带宝剑,他们饲养猛兽,但性格谦和,为人忍让,不好争斗。
善良是人的天性,但现实生活中善良常常被各种社会因素湮灭。作者借小说希望看到一个处处以“善”为贵的理想社会。
4.第二自然段中唐敖说“话虽如此,仍须慢慢观玩,方能得其详细”,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过渡作用,承上启下。承接前文写多九公以一路上的观察对君子国“不争”与“君子”表现做简单说明,又为下文写闹市交易场景作了铺垫。
《大人国与小人国》教案人教版
一、教学内容
《大人国与小人国》教案人教版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熟读《大人国与小人国》一文,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掌握生字词,如:巧、妙、均、衡等。
2.通过分析大人国与小人国之间的差异,让学生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从故事中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
4.感受作者奇妙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创作热情。
5.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课堂讨论和互动,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品质。
二、核心素养目标
《大人国与小人国》教案人教版
1.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2.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课堂讨论,提高学生运用语言准确、流畅地表达观点的能力。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发现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动作来描述大人国与小人国的特点,能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故事内容。但在讲解重点难点时,可能需要更多具体的例子和对比,让学生更好地把握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
在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们积极参与,但我发现部分学生在讨论中较为沉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主题理解不够深入。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大人国或小人国相关的主题,如公平、尊重等。
2.角色扮演: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角色扮演活动。学生扮演故事中的角色,体验不同角色的情感和行为。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的体验。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五、教学反思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君子国》教学课件
语言品析 怎样理解第三自然段中隶卒所言,失了“忠恕之道”? 忠恕之道就是孔子“ 一以贯之”之道,也是儒家 思想 里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所谓“忠”尽 力为 人谋;所谓“恕”推己及人,如人之心。因此“ 忠恕
之道”就是以对待自己的态度,对待他人,将心 比心。
(2)文中隶卒说卖货人“以高货讨贱价”, 本就不 公平,却反过来说自己“克己”,所以认为卖 货人不 能推己及人,失了“忠恕之道”。
精读感悟 小说描绘了君子国中市场交易的三个场景,这三个场景各展现了怎样的交易 过程?它们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第一个场景:讨价还价、漫天要价、就地还钱的倒用。交易中买者隶卒“务求 将价加赠”,卖者竟然不还价反而要减价。买者认为不能加价, 觉得内心 “如何能 安”,于是坚决要加价。卖者认为买者要加价“如此克己”,没有
者让路”“士庶人等, 无论富贵贫贱,举 止 言谈,莫不恭而有礼”,并不知道世
上有争 让之事,所以他们不懂得“好让不
争”是什么 意思。而国名很有可能是邻 邦替他们取的, 他们并不知道由来。
精读感悟 在第一部分中,为什么作者要写唐敖向老翁等询问的事情? 唐 敖本就因为听闻君子国的名声很正常的反应。
而包括老翁在内的几个国人并不知道自己国家,为什
货;买主力争付高价,取次等货,彼此相让不下。 小说以此来否定专横跋扈、贪赃枉法的封建官场和尔虞我诈、苞苴盛行
的现实社会。
板书设计
君子国
货价
货物质量 钱给多给少 渴望君子之风 不满现实尔虞我诈 争 谦让抑己君子之风
作业布置
课下阅读《镜花缘》,试写一篇不少于
“好让不争” 的“礼乐之邦” 。城门上写着“惟善为
宝” 四个大字。“国主向有严谕,臣民如将珠宝进献,除将本物烧毁,并问
语文版九年级《君子国》
疑 难 请分析唐敖和多九公这两 探 个人物在文中的作用。 究
本文以唐敖和多九公的所见所闻 为线索,贯穿全文,把闹市中的 三个场景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 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疑 难 探 究
作者为什么要在唐敖、多九公刚进君子国时设置 一个老翁的角色?
那位老翁既不知为什么“好让不争”, 也不知“国以君子’为名是何缘故”, 表明君子国的国名及其“好让不争”的 特点大约是邻邦给取的,暗示君子国人 “好让不争”“恭而有礼”的君子风既 不是后天教育感化的结果,也不是因为 法律的约束,而是君子国人的本性,这才 是君子国真正的可贵之处。这样写可使 文章的主题更加深刻。
君 子
国
李汝珍
莲 说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出示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主人公的经历。
2、品读对话,感受“君子之风”。
3.体会作者的思想内涵及“君子之风”的现 实意义。
走进作者
李汝珍(约1763-约1830),字
松石,号松石道人,直隶大兴
(今属北京市)人,清代小说 家。现存最著名的作品是《镜 花缘》。
买货,且与卖者发生争论,卖者力争付上等货,受低价,买者力争
拿次等货,付高价,个个都以自己吃亏让人得利为乐事。 异:三个人身份不同,所代表的阶层不同。隶卒,衙门里的差 役,代表当时横征暴敛的官府;小军,兵卒,代表当时的烧杀抢掠 的军队;农人是生活在社会最下等的民众,当时的很多农民破产,
在死亡线上挣扎。作者正是借这三个不同身份的人的好让不争,讽
林之洋
善良而多风趣的小商人形象。虽为商人,却从不唯利是图、见利忘义,他待人诚恳、朴 实,很重情义。妹夫唐敖被革去功名,心中沉郁,想出海畅游以解愁闷,他爽快地答应 了唐的要求,还拒收舟船饭食之费,建议用此钱买些货物到海外销售。一路之上,他尽 着唐敖的性子游玩。唐搭救了些由花神转世的女子,他全力支持,毫无怨言。歧舌国枝 兰音的病只有远走外乡方可痊愈,兰音父亲将其托付给唐敖,为安慰这父女二人,林之 洋也连忙替妹夫应承下来。林之洋被女儿国国王扣留做"妃子",缠足穿耳,板打倒吊, 受尽磨难,在此孤立无援的时候,他得到了王储阴若花的帮助。唐敖获释后,林不忘其 恩情,救出了被后母陷害的若花姑娘。行至小蓬莱山,唐敖入山不返,林不听大家劝阻, 足足寻找了一个月,直到看见妹夫写在石碑上的一首表示不再还俗的七言绝句,才肯承 认唐确已成仙,只得含泪返回。侄女小山得知真情,坚决要去海外寻父,他又带小山出 海。他怕侄女思亲成病,对其格外体贴,想尽办法为小山消愁解闷。小山中了才女后, 他又第二次陪侄女到海外寻亲。林之洋非常直率,当多九公治好歧舌国王子与王妃的病, 国王送来了赏谢银子,他劝推辞的九公:与其学那半推半就的俗套,不如从实收了。他在 卖货时,总是钉是钉,铆是铆,容不得半点含糊,且深谙物以稀贵的道理,商人作风表 现得淋漓尽致。虽然这样,人们并不讨厌他,却因他的滑稽幽默,感到此人十分可爱。 当他听说翼民国的人是卵生时,就想买些人蛋回去卖给戏班做旦角,好从中发财,原来 他是将戏剧中"旦"认做了"蛋"字,读后叫人忍俊不禁。
《君子国》
学习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结构。 2.品读对话,感受“君子之风”。 3.体会作者的思想内涵及“君子之风” 的现实意义。
新课导入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 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走近作者
【李汝珍】 ( 约 1763-1830) ,字松 石,号松石道人,直隶大兴(今属北京市) 人,清代小说家。所以人称北平子,博 学多才,精通文学、音韵等。由于李汝 珍对八股文不屑,导致他终生不达,最 大的官做过河南县丞,但他学问渊博, 并精通音韵,青少年时代就有著作《李 氏音鉴》问世。 他一生生性耿直,不阿权贵,不善 钻营,始终没有谋到像样的官职。中年 以后,他感到谋官无望,潜心钻研学问 现存最著名的作品是《镜花缘》。
(3)忽见有个乞丐走过,卖货人自言 自语道:“这个花子只怕就是讨人便宜的 后身,所以今生有这报应。”一面说着, 却将多余平色,用戥称出,尽付乞丐而去。
面对乞丐,君子国人在同情帮助之 余,会从中警醒自己不能讨人便宜,可 见“好让不争”的观念根深蒂固,君子 国人由内而外的显示了君子之风。
合作探究 小说虚构了一种社会状态,说说现 实社会应从中借鉴什么? 提示:君子国的谦让、宽容、与人为善 是我们当前经济社会应该借鉴和弘扬的。
4.唐敖只闻君子国“不争”,结果看到的却是 几个“争”的场景。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这里的“好让不争”已变成了“因让而 争”,而“因让而争”一旦成立,这个“让” 也就立刻被自身否定,变成了“不让”。作 者用悖谬方法将常态下的交易做法和道德诉 求加以颠倒反转,这样写的好处是增强了小 说的戏剧性和趣味性,引人入胜,突出了小 说的思想性。
2.读课文三个交易场景,各展现了怎样的交易 过程?
⑴隶卒买货与卖家争论货应付多少钱; ⑵小军买货与卖家争论货物质量高低; ⑶农人买货与卖家争论银子给多给少。
三年级国学第13课《君子风范》教案
第13课:君子风范(第一课时)一、教材内容:《国学》第五册第十三课《君子风范》第一课时二、教学目标: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
教学难点: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许多做人的优秀品质。
孔子除了告诉我们如何“孝”外,何为“仁”之外,还告诉我们什么是“君子风范”。
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国学》第13课《君子风范》。
2、学习之前,先考考大家。
下面是咱们以前学过的句子,看大家还记得不?请男同学读第一句,女同学读第二句,依此类推。
开始!(二)新授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试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谁愿意读一读,请读一读你最喜欢的一段。
(师评价)3、师带读,读出一字一句的韵律美。
4、指名读,相机正音。
第13课:君子风范(第二课时)一、教材内容:《国学》第五册第十三课《君子风范》第二课时二、教学目标:能通过老师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各则的大意。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巩固朗读。
2、能通过老师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各则的大意。
教学难点: 能通过老师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各则的大意。
四、教学过程:复习导入1、巩固课文朗读。
师领读全文。
2、指导课文的押韵、停顿之处,再次领读课文。
(二)文意感知1、读了课文,让我们再一起来理解课文。
2、请学生自由读64页的译文,告诉老师,读了译文,你读懂了一些什么?3、对照译文说一说:什么是君子不器?4、孔子认为什么是君子?(文质彬彬,然后君子)5、“文质彬彬”是什么意思?(文采和质朴相配合。
)6、孔子认为,怎样才能做到“文质彬彬”呢?你能找到孔子的原话吗?请说一说孔子这一句话的意思。
第13课:君子风范(第三课时)一、教材内容:《国学》第五册第十三课《君子风范》第三课时二、教学目标:1、知道“君子不器”“文质彬彬”两个成语的意思,并能够准确运用。
《大人国与小人国》的教案
《大人国与小人国》的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理解《大人国与小人国》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文学素养,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3. 通过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人与人的相处之道,培养他们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故事情节:简要介绍《大人国与小人国》的故事情节,包括主要人物、事件和冲突。
2. 人物形象:分析故事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表现,引导学生理解和评价他们的行为。
3. 主题探讨:通过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人与人的相处之道,培养他们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方法1. 阅读理解:引导学生阅读故事,通过问题讨论和小组合作,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2. 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体验故事中的人物情感和行为,加深他们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故事文本:《大人国与小人国》的文本材料。
2. 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PPT,包括故事情节介绍、人物形象分析、主题探讨等内容。
3. 角色卡片:制作角色卡片,包括故事中主要人物的名字和图片。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角色扮演等。
2. 阅读理解:通过问题回答和小组合作,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主题探讨:通过小组讨论和学生的个人反思,评估学生对人与人的相处之道和道德观念的理解和应用。
六、教学步骤1. 导入: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人与人的相处之道,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大人国与小人国》故事,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3. 人物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表现,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4.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亲身体验故事中的人物情感和行为,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语文《大人国与小人国》教案
语文《大人国与小人国》教案《语文《大人国与小人国》教案》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作业内容一、教材分析大人国与小人国的相关内容多次出现在孩子们喜欢的童话故事中,如《格列佛游记》中的主人公格列佛和大人国、小人国的人们,《拇指姑娘》中如拇指般大小的女孩,《尼尔斯骑鹅旅行记》中变小的尼尔斯,好莱坞大片《巨人捕手杰克》中的巨人族,《魔戒》三部曲中的小矮人——霍比特人,动画片《亚瑟和他的迷你王国》等。
通过播放动画片视频、游戏教学等直观地让孩子感受到大人国与小人国的差异,并让学生在认识大与小、高与矮的基础上认知大小是通过对比得出来的,用对比的表现方法将儿童眼中的魔法世界自由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通过绘画活动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表现能力。
让学生在观察和欣赏中感受美、体验美,在绘画创作中表现美、创造美。
二、教学思路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课程,重在让学生感知认识大小对比的基础上,充分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出更多新奇有趣的画面。
三年级的学生处在一个思维特别活跃的时期,已会使用生动的线条和色块来表现心中所想。
他们想象力丰富,联想奇特,好奇心重,乐于表现自己,喜欢向别人展示自己。
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旨在为孩子创设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以此来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创作出新奇有趣的作品。
基于上述原理,我将本课设计为两课时,第一课时重在为孩子创设新鲜有趣的情境学习氛围,引导孩子充分开动思维,发挥想象力,为引导孩子创新创作做铺垫。
第二课时着重引导孩子用绘画的方式表现自己想象中的画面。
本课教学采用以下环节:欣赏与大小有关的影视作品——感知大小时通过对比产生出来的——认知大小——欣赏各异的大小对比艺术表现形式——创作绘画——展示评价——收拾与整理。
运用生动、直观的视频、实物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分小组讨论,感知大小,认知大小是通过对比产生的。
2019年九年级语文版语文下册教案:5 君子国
5 君子国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李汝珍及《镜花缘》的相关知识掌握古今白话词义的异同过程与方法结合写作背景,理解文章主旨,欣赏文章的讽刺艺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高尚的品格【重点难点】2 教学过程新课讲授1.作家介绍李汝珍(约1763—1830),字松石,号松石道人,直隶大兴(今属北京市)人,清代小说家。
所以人称北平子,博学多才,精通文学、音韵等,现存最著名的作品是《镜花缘》。
2.作品简介《镜花缘》是一部与《西游记》《封神榜》《聊斋志异》同辉璀璨、带有浓厚神话色彩、浪漫幻想迷离的中国古典长篇小说。
小说前半部分描述了唐敖、多九公等人乘船在海外游历的故事,后半部分写了武则天科举选才女,由百花仙子托生的唐小山及其他花仙子托生的一百位才女考中,并在朝中有所作为的故事。
作者以其神幻诙谐的创作手法数经据典,奇妙地勾画出一幅绚丽的天轮彩图。
3.本文主旨作者借想象中的“君子国”,表现他的社会理想。
“君子国”是个“好让不争”的“礼乐之邦”。
城门上写着“惟善为宝”四个大字。
“国主向有严谕,臣民如将珠宝进献,除将本物烧毁,并问典刑”。
这里的宰相,“谦恭和蔼”,平易近人,“脱尽仕途习气”,使人感到可亲可敬。
这里的人民互谦互让,“世庶人等,无论富贵贫贱,举止言谈,莫不恭而有礼”,“耕者让畔,行者让路”。
买主力争付高价,取次等货;买主力争付高价,取次等货,彼此相让不下。
小说以此来否定专横跋扈、贪脏枉法的封建官场和尔虞我诈、苞苴盛行的现实社会。
4.文章结构作者截取了一路上看到的三个场景片段来作为君子国人好让不争的例证。
一个是隶卒买物,买者嫌货高价贱,硬要抬价,而卖者却执意不肯。
一个是小军买物,卖主嫌给的钱多,只要一半价钱。
第三个是农人买物,卖主嫌他付的银子成色太高了,请他扣去。
如此争来争去买方图的多给钱少要货,卖方图的少要钱多给货,立场完全颠倒。
如果说让畔让路还在人之常情之中的话,那么这样的做生意可说人世所无,而且也不合实际,有点脱离现实了。
5 君子国精品教案
5君子国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君子国”的含义,区分关键词句的意义,掌握古今白话词义的异同。
2.了解与课文相关的文学常识,理解文章内容,探究课文以虚构的情节隐喻现实的写法。
3.结合写作背景,探究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理解“君子”和“争”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1.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脉络,感受小说中讲述故事、刻画人物的方法。
2.探究课文内容,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真正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以虚构隐喻现实的写法中所表现出的对“君子”社会的赞美和向往,学习君子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高尚的品格。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君子国”的含义,掌握关键词句的意义,理解文章内容。
2.了解与课文相关的文学常识,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现实,探究课文以虚构的情节隐喻现实的写法。
教学难点1.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脉络,感受小说中讲述故事、刻画人物的方法。
2.探究课文内容,理解小说中的情节安排的意义,体会作者的真实意图。
3.分析归纳文章主旨,理解“君子”以及“争与不争”的意义。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这是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世外桃源。
而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也描绘了一个理想中的国度。
让我们一起走进李汝珍笔下的“礼乐之邦”。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李汝珍(约1763-约1830),字松石,号松石道人,清代小说家。
博学多才,精通文学、音韵等,青少年时代就有著作《李氏音鉴》问世。
他不屑八股文,生性耿直,不阿权贵,不善钻营,始终没有谋到像样的官职。
中年以后,李汝珍感到谋官无望,潜心钻研学问。
自1795年起到1815年,用二十年时间写成可与《西游记》《封神榜》媲美的《镜花缘》一书。
2.背景资料李汝珍所生活的时代,正是清朝经过康乾盛世后,各种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和公开化的时代。
第3课《大人国与小人国》教案
-理解并欣赏作者运用的讽刺和夸张手法,领悟作品中的深层含义。
-将想象力和创意融入到自己的写作中,创作出内容丰富、结构合理的想象作文。
-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把握文学作品的深层含义和创作技巧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举例解:
-在讲解讽刺和夸张手法时,需具体分析文本中如何通过对大人国与小人国的描述来讽刺当时的社会现象,帮助学生理解这种文学表现手法。
3.增强文化自信:通过对《格列佛游记》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世界文学名著,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
4.发展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课堂讨论、习作等环节,锻炼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使其能准确、生动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格列佛游记》中大人国与小人国的特点及其象征意义,掌握作品的核心内容。
第3课《大人国与小人国》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3课《大人国与小人国》教案,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阅读理解:《格列佛游记》中关于大人国与小人国的描述,引导学生理解作品内容,感受作者运用想象和夸张手法所展现的奇幻世界。
2.习作:以《大人国与小人国》为例,指导学生进行想象作文的写作,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其运用想象和夸张手法进行创作的兴趣和能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格列佛游记》中大人国与小人国的基本概念。这两个国家分别代表了截然不同的社会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它们是作者通过想象和夸张手法对社会现象的讽刺和批评。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大人国的公正、善良与小人国的自私、狭隘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们如何帮助我们理解人性的复杂性。
大人国与小人国(教案)
在今天的课堂中,我尝试通过导入有趣的问题,激发学生对《格列佛游记》中大人国与小人国的兴趣。我发现,大多数学生对这种充满想象力的故事非常感兴趣,他们积极投入到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之中。然而,我也注意到,在讲授过程中,对于讽刺手法的理解和应用,学生们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首先,我意识到,在讲解大人国与小人国的故事情节时,需要更具体、更生动地描绘格列佛的奇遇,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大人国与小人的奇特之处。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运用的讽刺手法,并将其与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联系起来。
其次,在实践活动环节,我发现分组讨论和写作练习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他们能够在讨论中互相启发,碰撞出创意的火花。不过,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运用讽刺手法时显得有些拘谨,不敢大胆发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多地鼓励学生,让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勇于创新。
此外,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注意到有些学生在发表观点时过于依赖课本内容,缺乏独立思考。为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我应该在讨论过程中适时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激发他们的思考。
举例:
-通过绘制故事情节流程图,帮助学生梳理故事脉络,明确重点事件。
-设计词汇接龙游戏,加强学生对重点词汇的记忆和应用。
-分析故事中的具体描述,如大人国的居民行为举止与格列佛的互动,引导学生体会讽刺手法。
2.教学பைடு நூலகம்点
-想象力培养: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创作一个充满想象力的故事是一个难点,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如何在大人国与小人国的背景下,发挥想象,创作出富有创意的故事。
-讽刺手法运用:理解并运用讽刺手法是本节课的难点,学生可能难以把握讽刺的适度与分寸。
-文化背景理解:由于《格列佛游记》是英国文学作品,学生可能对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感到陌生,难以深入理解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君子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快速阅读,梳理课文内容,能概括出君子国市场交易的三个场景。
2.品味课文语句,理解“君子之风”的含义,解读课文的深层意蕴。
3.通过合作交流,分析、借鉴典型人物的塑造方法。
教学重点1.通过快速阅读,梳理课文内容,能概括出君子国市场交易的三个场景。
2.品味课文语句,理解“君子之风”的含义,解读课文的深层意蕴。
教学难点1.品味章回体小说,明白晓畅、传神、简练的语言特点,掌握文章中人物塑造的基本方法。
2.学习课文,感受课文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教学方法1.课前介绍相关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用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联系自身和社会现实,从文中有所借鉴。
3.结合故事情节,分析典型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塑造方法,进而把握小说的主题。
4.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进行探究,把握君子的内涵。
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我们应该都看过《西游记》,《西游记》中有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女儿国。
无独有偶,李汝珍的《镜花缘》中也有女儿国,不仅有女儿国还有君子国,他们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李汝珍的《君子国》。
二、预习与交流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朗读课文,给加粗字注音。
吝教()辏集()恁般()裨益()偏枯()连翘()锱铢()谬领()戥子()酌量()瞻仰()敝货()(2)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
谬领:错误地接受。
辏集:聚集。
瞻仰:恭敬地看(多用于与逝者有关的事物)。
偏枯:中医指半身不遂的病。
文中指偏于一方,不平衡。
一毫不懂:一点也不明白。
锱铢较量:指很少的钱或很小的事,却计较不放。
2.作者简介。
李汝珍(1763-1830),字松石,号松石道人,直隶大兴(今北京大兴)人,清代小说家。
自小多才多艺,曾写了一本音韵方面的书,《音鉴》。
可是他一直不得志,最后花了十几年的时间,才写成这本《镜花缘》。
李汝珍博学多才,不仅精通文学、音韵等,鄙薄时文,还精于围棋。
乾隆六十年(1795 年),曾于板浦举行公弈,与九位棋友对局。
后又辑录当时 200 余局棋谱,成书《受子谱》。
作品有《镜花缘》《李氏音鉴》等。
3.背景链接。
随着雍正“大开洋禁,西南洋诸国咸来互市”之后,人们的眼界开始扩大,日益要求打破闭塞的局面。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李汝珍根据《山海经》以及汉晋宋元以来笔记杂著的记载,驰骋想象,创作了《镜花缘》一书。
《镜花缘》是李汝珍在海属地区采撷地方风物、乡土俚语及古迹史乘,“消磨三十多年层层心血”而写成的,是古海州地区产生的一部古典名著。
书的命名取意于“镜花水月”,百名花仙在蓬莱的居处称为“薄命岩”“红颜洞”,刻有她们各人所司花名和降生人间姓名的石碑放在“泣红亭”内,这些都蕴含着人生空幻和哀悼女子不幸命运的意识。
4.《镜花缘》简介。
《镜花缘》是一部与《西游记》《封神榜》《聊斋志异》同辉璀璨、带有浓厚神话色彩、浪漫幻想迷离的中国古典长篇小说。
清代著名小说家李汝珍以其神幻诙谐的创作手法数经据典,奇妙地勾画出一幅绚丽斑斓的天轮彩图。
这部小说,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
第一回到第五十回,这是第一部分。
这个部分所叙述的内容是:武则天夺取了唐的政权,改国号为周,做了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一个女皇帝。
唐朝旧臣徐敬业、骆宾王等起兵,企图恢复唐,但全部失败。
一天,在残冬大雪严寒的气候里,武则天乘醉下诏,要百花齐放。
总管百花的百花仙子,其日恰好出游,众花神无从请示,只好开花。
上帝震怒把百花仙子和其他九十九位花神都贬降凡尘。
百花仙子降生为秀才唐敖之女,取名小山。
唐敖进京应试,中了探花,谁知却因当初曾和徐敬业等结拜为异姓弟兄,经人告发,致被革去探花,仍然降为秀才。
唐敖受此打击后,对世事感到消极。
他的妻弟林之洋,一向跑海外经商,于是唐敖就和他结伴同行,想借游览来抒散郁闷。
一路上,经过了许多国家,见识了许多奇风异俗、奇人异事和神怪的草木虫鱼鸟兽。
后来唐敖吃到了“仙草”,“入圣超凡”,进入小蓬莱山上,再没有回家。
唐小山得到父亲失踪的消息,就逼着林之洋带领她到海外去寻访,按照上次路线,遍历艰险,终于未见。
走到小蓬莱,从一个樵夫的手中得到唐敖的信,信中要她改名“唐闺臣”,约她中过才女,再行相聚。
小山上船回国。
第五十一回到第一百回,是第二部分。
这个部分叙述的是:武则天开科考试才女,录取了一百人,才女们举行了多次庆祝的宴会,在宴会中,表演了书、画、琴……后来分别散去。
唐闺臣再去小蓬莱寻父,也入山不返。
这时候,徐敬业、骆宾王等人的儿子,起兵反对武则天。
才女中章兰英等数十人,因夫妻、姻亲关系,加入军中,有殉难而死者。
终于大军打破了武家军的酒、色、财、气四座关,武则天失败,唐中宗复辟,仍尊武则天为“则天大圣皇帝”。
武则天又复下诏,宣布明年仍开女试,并命前科录取的才女重赴“红文宴”。
全书到此结束。
小说表现了一些新的思想,如主张男女平等、同情赞美妇女、反对八股文等,对各种丑恶现象也不乏批判。
所以,小说中有才能的是女子,而男人也被缠足。
小说的构思比较奇特,能通过想象的国度将现实社会的各种现象揭示出来,生动地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种种恶俗的憎恨。
三、整体感知(一)梳理文章结构。
1.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故事情节。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长篇小说《镜花缘》的节选部分,面对这样的长文,我们首先要学会快速阅读,并通过快速阅读把握文章的主要情节。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并在独立概述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
小组成员共同概述课文并选代表发言。
预设:小说主要讲了林之洋、唐敖、多九公三人在君子国的所见所闻,文章以三个买卖交易的故事展示了君子国民风淳朴,是礼乐之邦。
2.划分本文的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第1、2 段):交代小说的人物、环境,故事的起因。
第二部分(第3—5 段):写君子国三个交易场景,具体阐释“好让不争”。
第三部分(第 6 段):以唐敖对君子国的赞叹作结,表达了作者对谦虚礼让等品德的肯定,和对现实世界的批判。
(二)课文探究。
1 开头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预设:交代了小说的人物、故事发生的地点,以及人们走进君子国的原因。
重点指导理解“瞻仰”“惟善为宝”的词义。
2.自由朗读第 2 自然段,说说:这里的居民为什么不知道自己“国名”的由来?预设君子国的人个个是君子,“耕者让畔,行者让路”“士庶人等,无论富贵贫贱,举止言谈,莫不恭而有礼”,并不知道世上有争让之事,所以他们不懂得“好让不争”是什么意思。
而国名很有可能是邻邦替他们取的,他们并不知道由来。
3.君子国给你留下的第一印象是什么?答案预设:这里繁华热闹,商业繁荣,人们都谦虚有礼。
四、拓展延伸君子的含义就只是“恭而有礼”吗?君子国人们的不争和君子表现,似乎并未超出常规。
请同学们大胆想象,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让唐敖直呼“如此美地”,并不忍离去。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来到了君子国,初步领略了那里的人们谦恭有礼、不争的风情。
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去君子国的街上看看,看看它有什么特殊的魅力。
二、合作与探究(一)精读三个“争”的交易场景,赏析其表达效果。
1.小说描绘了君子国中市场交易的三个场景,这三个场景各展现了怎样的交易过程?它们共同的特点是什么?预设:第一个场景:讨价还价、漫天要价、就地还钱的倒用。
交易中买者隶卒“务求将价加赠”,卖者竟然不还价反而要减价。
买者认为不能加价,觉得内心“如何能安”,于是坚决要加价。
卖者认为买者要加价“如此克己”,没有办法,只好请他走人,“到别家交易”。
买卖双方都认为失了“忠恕之道”。
双方争执不下时,最终有过路人在旁“从公评定,令隶卒照价拿了八折货物,这才交易而去”。
第二个场景:买卖双方关于货物的反常之举。
买者小军要付高价拿低货,卖货人执意要收低价出高货,双方争执不下,最后买者小军为了心庶可稍安,无奈自己拿走低货,却被过路人责之为“欺人不公”后,无奈,“只得将上等货物、下等货物,各携一半而去”。
第三个场景:买卖双方“锱铢较量”的颠倒而行,为银子等色而争。
买者农人要付上等银色携货物,卖者视多收银色为“欠了来生债”,卖货者执意要扣去银色,买卖双方各不相让,“锱铢较量”。
最后农人只得以货物抵此银而去,买者认为银多货少,只得将多收的平色“用戥秤出,尽付乞丐而去”。
结论:共同的特点:三个“交易光景”组成“‘好让不争’一幅行乐图”。
显然,这幅图景中的“好让不争”已与上文中的“耕者让畔,行者让路”类的谦让不同,而君子国最核心最集中的内涵正是通过这样的“交易光景”一一展现的。
2.这几个交易场景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预设:作者借想象中的“君子国”,展示了一个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的蓝图:“君子国”是个“好让不争”的“礼乐之邦”。
城门上写着“惟善为宝”四个大字。
这里的人们谦恭和蔼,“士庶人等,无论富贵贫贱,举止言谈,莫不恭而有礼”“耕者让畔,行者让路”,平易近人,使人感到可亲可敬;这里的人民互谦互让,人们诚实无欺,好让不争,把“漫天要价,就地还钱”的买卖原则来了一个完全颠倒,卖主力争少要钱,售出上等货;买主力争付高价,取次等货,彼此相让不下。
这里不仅有和谐的社会制度,而且有良好的社会风气。
3.唐敖因听闻君子国“不争”,所以上岸观瞻,看到的却是几个“争”的交易场景。
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预设:这里的“好让不争”,已变成了“因让而争”,书中用“让”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争”,实际上是自己的道德需求自然体现出的“不争”。
作者用反常的悖谬方法将常态下的交易做法和道德诉求加以颠倒反转,本来是要克服、摒弃惯常的损人利己性质之争,一反而为损己利人性质之争。
(二)赏析写作特点。
课文在写作上有哪些特点?试举例分析。
1.借助人物语言对不合理社会现象提出批评。
预设:作者借助小说的叙述语言或小说中人物的议论,对他所认为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提出批评,叙述与议论的文字融为一体。
如选文第一个交易画面中,卖货人面对买者要求加价的要求,竟然答道“况蔽货并非‘言无二价’,其中颇有虚头。
俗云:‘漫天要价,就地还钱。
’今老兄不但不减,反要加增,如此克己,只好请到别家交易”,唐敖就此议论道:“‘漫天要价,就地还钱’,原是买物之人向来俗谈;至‘并非言无二价,其中颇有虚头’,亦是买者之话。
不意今皆出于卖者之口,倒也有趣。
”作者在文中所说对象虽然并不具体、确定地指某一类人或某种社会现象,但明显地表达了作者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反映了他的社会理想,字里行间隐含着作者的不平和激愤之情。
2.借助丰富想象,夸张隐喻等手法,创造出理想的国度。
预设:作者李汝珍继承了《山海经》中的一些资料,凭借他丰富的想象,运用夸张、隐喻、反衬等手法,经过再创造,构造了“君子国”这一世外桃源。
李汝珍在表现特定的讽刺内容时,借助了夸张这种手法。
李汝珍将需要表现三个买卖画面中人物主观上的假定逻辑有意放大,与现实生活中的正常逻辑相错位,从而产生与众不同的效果,深化作者想要表达的讽刺性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