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本土生态知识概论
生态学概论习题集
![生态学概论习题集](https://img.taocdn.com/s3/m/3b8d683fde80d4d8d05a4f1e.png)
生态学概论习题集《生态学概论》习题集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2、可持续发展二、问答题1、什么是全球变化?论述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
2、论述生态学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三、填空题1、当前生态学发展的主流是研究及生态系统不同层次的组成、属性、结构、功能、生态过程及调控。
2、在全球变化中,目前比较严峻的、最引人关注的是、、、、及等生态问题。
3、生态安全是指在人的生活、健康、安乐、基本权利、生活保障来源、必要资源、社会秩序和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方面的状态。
第二章生态系统一、名词解释1、系统2、生态系统二、问答题1、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组成。
2、论述生态系统中的基本生态学过程及生态系统的功能。
三、填空题1、系统的整体功能不等于它各组分功能的相加,而是一种,既有各组分的功能,又有各组分之间交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
2、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通过、、构成一个功能整体。
23、生态系统包括环境组分和生物组分。
生物组分包括、、三大功能类群生物。
4、按照人类干扰的方式和程度,生态系统可分为、和。
5、生态系统健康不仅是指的健康,而且还包括的健康和健康。
6、生态系统管理的目标是保持和维护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可持续性,保证生态系统健康,实现人类社会的发展。
第三章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一、名词解释1、生态因子2、生态作用3、生态适应4、生态幅5、胁迫6、生态位7、阳性植物8、阴性植物9、耐阴植物10、生活型11、生态型12、光周期二、问答题1、主要生态因子、限制因子、最小因子的区别?2、简述光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性。
3、三基点温度与积温的生态学意义?4、森林的主要生态作用?5、以沙漠植物为例,论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机制。
三、填空题1、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将生态因子分为、、、及5类。
2、生物与环境的基本关系主要表现为环境因子对生物的、生物对环境的和生物对环境的三种形式。
3、生物所在环境中的某种生态因子或都会影响生物的生存和发展,该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地球概论大一知识点必考
![地球概论大一知识点必考](https://img.taocdn.com/s3/m/e528a2cd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3f.png)
地球概论大一知识点必考地球概论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涉及地球科学的基本原理、地球演化、地球系统、地球环境等方面的知识。
对于大一学生来说,地球概论是必修课程之一,而其中的知识点也是考试的重点内容。
下面将介绍几个大一地球概论的必考知识点,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和备考。
1. 地球的构造地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地壳是地球最外部的固态外壳,地幔是地壳下面的固态岩石层,地核则是地球的内部。
掌握地球构造的基本模型和主要成分是地球概论的重点之一。
2. 地球的大气层地球的大气层是指包围在地球表面周围的气体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同温层、中间层和外围层。
了解地球大气层的组成、结构及其功能对于理解气候变化、大气污染等问题至关重要。
3. 地球的水资源地球的水资源主要包括海洋、湖泊、河流、地下水等。
地球概论需要了解水循环过程,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情况,以及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的重要性。
4. 地球的生态系统地球的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群落和其生存环境构成的自然整体。
了解地球的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地球概论的主要内容。
5. 地球的地理位置和坐标系统地球概论中需要学习地球的经纬度、地理位置,以及地球的时间概念。
掌握地球的地理位置和坐标系统对于了解世界地理格局和地球的运动规律十分重要。
6. 地球的地质变化地球的地质变化是地球概论的核心内容之一。
需要了解地球的地质历史、地球的演化过程,以及地球上的地震、火山活动等地质灾害的原因和防治措施。
7. 地球科学的研究方法地球科学是一门研究地球的学科,需要运用科学方法进行研究。
掌握地球科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地考察、数学建模、实验室测试等方法,对于理解地球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地球概论大一知识点必考的内容涵盖了地球的构造、大气层、水资源、生态系统、地理位置和坐标系统、地质变化以及地球科学的研究方法等方面。
同学们在备考地球概论时,需要系统学习这些知识点,加强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生态学概论复习资料
![生态学概论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0691c2252f60ddccda38a0c2.png)
5,微环境:区域环境中,由于某一个或几个圈层的细微变化而产生的环境差异形成的小环境
6,生态因子;环境因子一切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称生态因子
7,生境:具体的生物个体或群体生活区域的生态环境与生物影响下的次生环境
4系统研究方法:可分为“白箱”“黑箱”“灰箱”三种
5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构成一个功能整体。生态系统是个功能单位,而不是生物学上的分类单位。
6生态系统包括环境组分和生物组分。生物组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大功能类群生物。生产者的生态学功能过程是利用光能将无机物和成有机物,完成了有机物的生产过程;消费者完成了有机物和有机物的转化过程;分解者则将有机物分解还原成无机物,重新释放的环境中。
23,生态型分3类;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24,生态位从环境来看,具体生物所生存的的具体环境,即该生物的生境,从生物来看,生物在环境中占据的特定位置,即生态位
25,生态位的定义大致可归为3类;空间生态位,营养生态位,多维生态位
26,基础生态位;物种对所有必需生态因子的适合度的超体积
7臭氧洞:臭氧浓度较臭氧洞发生前减少30%的区域
8荒漠化: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所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9广义的生态安全是指在人的生活、健康、安乐、基本权利、生活保障来源、必需资源、社会秩序和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方面不受威胁的状态。狭义的生态安全是指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生态系统健康的整体水平的反映。
第一章生态学概论PPT课件
![第一章生态学概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54b5c344afe04a1b071dee5.png)
.
31
生态学的分支学科(六)
景观(Landscape)和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
➢ 景观: 由若干生态系统组成的异质区域(heterogeneous area), 这些生态系统 构成景观中明显的斑块(patches), 这些斑块称景观要素(landscape elements)。
➢ 景观生态学: 研究景观结构及其过程 ( landscape structure and processes) 的科学。
生物圈(biosphere)和全球生态学(Global ecology)
➢ 全球生态学: 研究生命系统和行星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
.
32
现代生态学发展趋势
现代科学(包括生态学)发展特点
生态学(ecology)
研究生物与环境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
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 的过程及规律的科学,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自 然、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
4
授课目标
讲授生态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 介绍部分生态学实例 观摩相关影视资料 要求
掌握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一般原理 关注人类活动下生态过程的变化以及对人类生存的
?后现代postmodern概念?注意与现代后期区分?全球化?21世纪的生态学本课程涉及的主要学科?生物学相关分支学科?数理科学包括非线性科学及计算科学?自然科学其他学科?地理学气象学地质学土壤学?产业?社会科学有关学科?经济学人口学社会学美学?人文与社会?宗教民俗?文学艺术生态学研究方法?野外与现场调查?实验室分析?模拟实验?数学模型与计算机模拟?生态网络及综合分析生态学研究的总体原则?整体观?综合观?层次观?系统观?进化观?这些原则在21世纪科学发展中呈强势模拟实验?实验室模拟系统?人工气候箱?微宇宙?土壤系统?野外模拟系统?野外试验场土壤渗透系统人工气候箱水生生态箱林冠模拟氮沉降和降雨canwe野外控制实验平台人工湿地生态网络及综合分析?地理信息系统gis?卫星遥感数据分析?生态信息网络?中国生态信息网石漠化数据的卫星解译中国生态信息网络生态学的任务?全球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安全全球变暖?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即温室效应?当温室效应不断积累导致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断在地气系统累积从而导致温度上升造成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暖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冰川融化极端气候海平面上升海水升温生物死亡酸雨?酸雨正式的名称是为酸性沉降它可分为湿沉降与干沉降两大类?前者指的是所有气状污染物或粒状污染物随着雨雪雾或雹等降水型态而落到地面?后者则是指在不降雨的日子从空中降下来的落尘所带的酸性物质而言酸雨的由来臭氧层空洞?臭氧空洞指的是因空气污染物质特别是氧化氮和卤化代烃等气溶胶污染物的扩散侵蚀而造成大气臭氧层被破坏和减少的现象?臭氧吸收了大部分对生命有破坏作用的太阳紫外线对地球生命形成了天然的保护作用臭氧空洞?到2000年10月南极上空臭氧洞的面积大约为2900万平方英里这是迄今为止观测到臭氧空洞的最大面积?2008年形成的南极臭氧空洞的面积到9月第二个星期就已达2700万平方公里而2007年的臭氧空洞面积只有2500万平方公里臭氧空洞?强烈的紫外辐射促使皮肤老化增加皮肤癌的患病率?紫外辐射增加使植物的叶片变小因而减少俘获阳光的有效面积对光合作用产生影响
生态系统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系统生态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c6dd78f5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37.png)
第一章生态系统概论1、生态学起源洪堡《植物地理学随笔》关注的是什么决定了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相对多度。
达尔文《物种起源》“是什么驱动力决定着这一草坪上每种植物种类与比例”恩斯特.赫克尔首次提出“生态学Ecology”坦斯利 1935 首次提出“生态系统ecosystem”,定义强调了生态系统中无机成分与有机成分以及生物有机体之间物质交换的重要性。
G.Evelyn Hutchinson(G.伊芙琳.哈钎森) “现代生态学之父”Raymond Lindeman(莱曼德.林德曼)“十分之一定律”Odum兄弟,能流,开创了“生态系统”研究的热潮,创建了能值理论与方法。
20世纪中叶,“生物多样性导致稳定性”的观点形成了以Robert MacArthur(侧重于研究较小等级的生态学系统)和Eugene Odum为首的两大学派。
广泛应用数学模型工具。
20世纪50-60年代酸雨等环境问题,导致环境生态学兴起,开始了生态系统定位研究。
《寂静的春天》1962 蕾切尔.卡逊2、生态系统的特性:(1)生态系统是生态学上的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2)生态系统内部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物种数目越多,自我调节能力也越强。
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超过了这个限度,调节也就失去了作用;(3)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
能量流动是单方向逐级递减的,物质流动是循环式的,信息传递则包括营养信息、化学信息、物理信息和行为信息,构成了信息网;(4)生态系统中营养级的数目受限于生产者所固定的最大能值和这些能量在流动过程中的巨大损失。
因此生态系统营养级的数目通常不会超过5-6个;(5)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要经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育过程,其早期发育阶段和晚期发育阶段具有不同特性4、反馈:指当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出现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的过程5、生态系统生态学:指研究(1)生态系统组成要素、结构与功能、格局与过程、变化与演替,(2)系统内部组分之间及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3)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反馈,(4)人为影响与调控生态系统的生态学原理、过程机理及管理技术的科学。
生态学概论
![生态学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cc75aa84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ee.png)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技术的进步, 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强度影响着环境, 人类在获得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 也出现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诸如人口膨胀、能源耗费、资源枯竭、粮食短缺、环境退化、生态平衡失调等, 这六大基本问题的解决, 都有赖于生态学原理的指导, 从而推动了生态学的迅速发展, 使生态学超越了自然科学的范畴, 迅速成为当今最活跃的前沿科学之一, 生态学的基本原则, 不仅是被看作是环境科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也被看成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生态学不仅引起当代各学科科学家的高度重视, 使生态学形成若干新增长点, 同时, 也被各国政治领袖和社会舆论所称道, 生态学学科正以其旺盛的生机在发展, 并肩负着解决一系列世界性问题的历史使命。
第一章绪论⏹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生态学的定义生态: 指生物的生理习性和生活习性及其与生存环境所有关系的总和。
生态学(ecology):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具体来讲,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生态学的概念是由德国博物学家E.Haeckel于1866年在其著作《普通生物形态学》(Generelle Morphologie Der Organismen)首次提出并定义的。
)生态学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进化论物种起源的“自然选择”和“最适者生存”的两项基本原则之上。
☐生态学的发展简史(书2~6页)1、生态学萌芽时期(十七世纪以前)2、生态学的创立与发展时期(十七世纪至十九世纪)①E.Warming 《以植物地理学为基础的植物分布学》②A.F.W.Schimper 《以生理为基础的植物地理学》3、生态学的巩固及学派分化时期(二十世纪10到30年代)英美学派法瑞学派北欧学派前苏联学派4.生态系统生态学时期(二十世纪40到60年代)☐ 5.人类生态学时期(二十世纪60世纪末到现在)☐生态学的发展趋势1、生态系统生态学是现代生态学的发展主流2.生态学研究由定性向定量研究发展3.生态学向宏观和微观两极发展⏹ 4.应用生态学迅速发展⏹生态学的学科体系☐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6)研究对象: 由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整体, 即生态系统, 可以说所有的生命层次都是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生态学 第一章 生态系统
![生态学 第一章 生态系统](https://img.taocdn.com/s3/m/3eca7b15f18583d048645904.png)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 3)寄生食物链:由寄主和寄生生物构成。 • 如:哺乳动物、鸟类→跳蚤→细滴虫 • 3)腐食食物链:以动物尸体为基础。 • 如:动物尸体→丽蝇;动物尸体→秃鹰。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3)食物网(food web) • 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 成的一个网状结构。 • 一般说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越复杂, 生态系统抵抗外力干扰的能力就越强,其 中一种生物的消失不致引起整个系统的失 调;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越简单,生态系统 就越容易发生波动和毁灭。 • 一个复杂的食物网是使生态系统保持稳定 的重要条件。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生 数 物 量 量 金 金 字 字 塔 塔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 倒金字塔的奥秘:
• 数量金字塔和生物量金字塔可以为下 窄上宽的倒金字塔。 (例:夏季的温带森林、海洋生态系统) • 但是能量金字塔绝对不可能为倒的。
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功能
• 生态系统主要的4方面的功能: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 6个环节的食物链: • 人 (顶位肉食动物) 金枪鱼(三级肉食 动物) 鲭鱼(二级肉食动物) 鲱鱼(一 级肉食动物) 甲壳动物(草食动物) 单 细胞藻类(生产者) 7个环节的食物链(我国蛇岛):
老鹰抓蝮蛇,蝮蛇吃小鸟,小鸟啄蜘蛛,蜘 蛛结网捕蜻蜓,蜻蜓抓飞虫,飞虫吃花蜜。
1/4,其余部分也是在死后被分解者分解的. 多数的陆地生态系统和浅水生态系统是碎 屑食物链占优势。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 2)捕食食物链:直接以生产者为基础,继之 以植食性动物和肉食性动物,能量沿着太 阳→生产者→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的途 径流动。如:青草→野兔→狐→狼。
第一章环境生态学概论
![第一章环境生态学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6191cb2b941ea76e59fa043e.png)
4.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
(1)更加往宏观的方向发展:个体生态学、种群生 态学、生态系统、生物圈、全球生态学(能量和物 质的流动无国界)。
(2)广泛应用系统理论(系统生态学):建立系统 的仿真模型,仿真生态系统的行为和各种管理措施。 应用最优化原理来控制和管理生态系统。
(3)与社会科学(尤其是经济学)的结合:生态经 济学。
生态意识、生态艺术、生态运动、生态伦理。 多样化的世界才是稳定的、可持续的、美好的!
课程概要
第一章 环境生态学概论
第一节 环境生态学有关概念
一、生态学的概念、起源与发展 二、环境与环境问题 三、环境生态学的概念
第二节 环境生态学基础
一、与生态学相关学科 二、生态学等级单元 三、生态平衡 四、环境的自净作用
(20世纪60年代至今) 生态学以人类生存环境为中心 ,深入到自然科学和 社会(人文)科学中,形成各自的分支学科。渗入到 人类社会各种活动甚至思维和意识中。
形成的主要学派
①北欧学派:以注重群落结构分析为特点。 代表人物: G. E . Du Rietz ②法瑞学派:注重群落生态外貌,强调特征种的作用。 代表人物是 J.Braum-Blanquet ③英美学派:以动态和数量生态为特点。代表人物是 Clements和Tansley ④前苏联学派:植物(群落)与地学结合。代表人物: B.H.Cykayeb
陶渊明甚至把世俗生活比做牢笼,认为回归自然 生活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2.生态学的形成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开始,欧洲科学探索活动再 度兴起,崇尚科学调查与科学实验。一些生态学的 理论开始形成,生态学达到一呼即出的境地。生态 学来源于生物学,是生物学的基础学科之一。英语 biology就兼有“生物学”与“生态学”的两个含义。
生态学概论及基础原理课件
![生态学概论及基础原理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cc6ae3e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0127446.png)
消费者
分解者是指能够将有机物分解为简单无机物的生物,如细菌和真菌。
分解者
非生物环境包括气候、土壤、水文等因素,它们对生态系统的运行起着重要的影响。
非生物环境
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态系统的功能
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通过物质循环,将有机物和无机物进行转化和再利用,维持生态平衡。
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通过能量流动,将光能转化为生物可利用的化学能,并按照一定的方向和途径流动,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
生态系统分类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空间内,由生物群落和它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自然系统。
生态系统定义
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如水、土壤、空气等)组成。
生态系统组成
生产者是指能够利用光能或其他形式的能量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的生物,如植物和某些细菌。
生产者
消费者是指以其他生物或有机物为食的生物,如动物。根据食性不同,消费者又可以分为草食动物、肉食动物等。
01
02
生态系统的破坏与恢复
恢复生态系统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停止破坏行为、治理污染、引进本地物种等,以重建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健康。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主要表现在过度开发、污染和外来物种入侵等方面,这些行为会导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退化。
VS
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
种群的空间分布
种群的空间分布是指种群在一定环境中的分布状况,包括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等,这种分布状况对种群的生存和繁衍具有重要影响。
01
02
03
种群的概念
种群的数量特征
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体积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数量,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之一。
生态学概论-生态学概念
![生态学概论-生态学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662b9438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71.png)
第一章绪论现代水文循环:注重陆面生态-水文过程与空间格局的变化规律和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关键问题。
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
第二章生态系统系统: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的功能整体。
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存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星系传递和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的功能整体。
生态系统服务:人类直接间接从生态系统得到的利益,是对人类生存和生活质量有贡献的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
生态系统健康:不受生态系统综合征的影响、具有恢复力、自我调控能力、不影响相邻系统、不受风险因素的影响、在经济上可行、维持人类和其他邮寄群落健康的一种状态。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反应生态系统为人类社会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质量与可持续性。
生态系统管理:运用生态学、社会学、管理学原理,以生态健康、生物多样性、可持续性发展为目标,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内外环境进行调控手段。
第三章生物与环境物种:一类生物个体的集合,其中个体之间在自然条件下能相互交配产生具有生殖能力的正常后代个体。
个体生态学:以生物个体及栖息地为研究对象,研究栖息环境因子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对栖息地的适应和生态适应的形态生理及生化机制。
环境:生物的栖息地,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或生物群体生存与活动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环境因子:构成环境的各要素。
生态因子:环境因子中一切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间接影响的因子。
生存因子: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
生境:具体的生物个体或群体生活区域的生态环境与生物影响下的次生环境统称。
生态作用:环境对生命系统的影响生态适应:生命系统改变其自身的结构与过程以便与其生存环境相协调的过程限制因子:生物在一定环境中生存,必须得到生存发展的多种生态因子,当某种生态因子不足或过量都会影响生物的生存和发展。
大一地球科学概论知识点
![大一地球科学概论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ed3357c8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d1.png)
大一地球科学概论知识点地球科学概论知识点地球科学概论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地球的各个方面,包括地球的形成与演化、地壳的构造与变动、地表过程与地貌、地球材料与矿产资源等。
它不仅是地球科学专业学生的入门课程,也是我们了解自然环境和地球生态的基础。
本文将从几个主要知识点入手,探讨地球科学概论的核心内容。
1. 地球的形成与演化地球的形成是宇宙演化的一个重要过程。
据科学家的研究,地球约形成于46亿年前,诞生时是一个炽热的火球。
通过数十亿年的冷却和演化,地球逐渐形成了我们熟悉的各种地貌和生态环境。
地球演化的过程中,形成了地球内部的分层结构,包括地核、地幔和地壳。
地球的演化对我们了解自然环境和地球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2. 地壳的构造与变动地壳是地球表面的一层薄壳,主要由岩石构成。
地壳的构造与变动是地球科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是地壳构造的两个主要部分。
地壳构造的变动主要表现为板块运动和构造变形。
板块运动是指地壳板块相互移动的现象,这种运动导致了地震、火山喷发和地质灾害等自然现象的发生。
构造变形是指地壳因受到应力的作用而发生形变,如山脉的形成和地壳断裂。
3. 地表过程与地貌地表过程是指地球表面发生的地质、化学和生物作用。
地表过程对地球表面的地貌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风蚀、水蚀、冰蚀和地壳运动等地表过程塑造了地球表面的各种地貌特征,如山脉、河流、湖泊和沙漠等。
地表过程也包括沉积作用和侵蚀作用,这些作用决定了岩石的形成和分布,对于矿产资源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4. 地球材料与矿产资源地球是一个富含各种材料的行星,矿产资源是地球材料的重要部分。
地球材料包括岩石、矿物、土壤和水等。
岩石是地球上最基本的材料,主要由矿物组成。
矿物是地球内部的化学元素经过各种地质过程形成的固体物质。
矿产资源是指人类利用的有用矿物和岩石,如石油、煤炭、铁矿石等。
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对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地球科学概论涉及的知识点还有很多,如地球的气候系统、水资源与环境、地球的生态系统等。
生态学概论及基础原理
![生态学概论及基础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ed8ed8256c175f0e7cd13732.png)
1.1、生态学的概念及起源
提出者:德国生物学家赫克尔于1869年首次提出。
概念: ①从关系角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其环境 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是研究自然系统 与人类的关系的科学。 ②从生存条件、相互作用角度:生态学是 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 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 例如,计划生育的目的是要使r变小,据此式有两 条途径: ①降低Ro值,即,使世代增长率降低,这就要 求限制每对夫妇的子女数; ②增大T值,可以通过推迟首次生殖时间或晚
1.3 种群的数量动态
• 1.3.1 种群的增长模型 • 1.3.2 自然种群的数量动态
1.3.1 种群的增长模型
运用数学模型进行增长预则,一是为了简化, 二是寻找规律。
• 生理死亡率又叫最小死亡率(minimum mortality), 是指在最适条件下个体因衰老而死亡,即每个个体 都能活到该种群的生理寿命时该群体的死亡率。
• 生态死亡率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实际死亡率。
• 由于受环境条件、种群本身大小、年龄组成的影 响以及种间的捕食、竞争等,实际死亡率远远大 于理想死亡率。
起源:生态学(尤其是基础生态学)起源于生物学。
1.2生态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
1.2、生态学类型及分支学科 基础生态学是以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不 同的等级单元为研究对象的。种群、群落和生态系 统均以生物的群体为研究对象,合称为群体生态学。 (1)个体生态学(autecology):个体生态学以生物的个 体为研究对象。 研究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环境因子 对生物个体的影响以及它们对环境所产生的反应。
• 假设: 1.种群孤立地生活(单一种群), 2.种在群稳增定长的是无“限J制”字环型境中(不受资源和空间的限制),
第一篇 基础理论 第1章 生态学基础02
![第一篇 基础理论 第1章 生态学基础02](https://img.taocdn.com/s3/m/d9583efe524de518964b7d9b.png)
中,有变小的趋势。
第5节 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适应范畴】生物虽可 通过改变环境因素,采 取多种方式来调整适应 环境,但却始终不能逃 脱生态因子的限制作用。
原始的热带雨林中,不会出现昆虫“爆发”的现象,但在人 工林里很容易产生“爆发”现象这些都是由于生态冗余不同 产生的结果。人工农业生态系统,由于物种单一,很容易遭 到虫害; 例如,营造马尾松纯林,
容易被松毛虫,但营造
针阔混交林,就没有这 种现象;
第1章 生态学基础 第1节 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科学家们在 2007年对全球4万种动植物进行 了调查,统计结果显示:1/3 的 两栖动物、1/4的哺乳动物、1/8 的鸟类和 7/10的植物被列为 “极危”、“濒危”、“易危” 三个级别,都属于生存受到威胁 的物种;面临灭绝危机的动植物 比2006年增加了188种,已达到 16306种,占被评估全部物种
第4节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冗余
分 二
一、生物多样性 二、生态冗余
第4节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冗余 一、生物多样性
【定义】为生物多样性和 变异性,以及生境的生态 复杂性。 它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 物物种的丰富程度、变化 过程以及由其组成的复杂 多样的群落、生态系统和 景观。
第4节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冗余 一、生物多样性
第6节 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一、竞争与生态位
【竞争分类】分为「间接竞争」和「直接竞争」。
「间接竞争」指生物之间没有直接行为的干涉,而是双方各 自消耗利用共同资源,由于共同资源可获得量
《生态学基础知识》课件
![《生态学基础知识》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ecd10a0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84.png)
生态平衡及其影响因素
总结词:平衡与影响
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状态,这种平衡是动态的,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气候变化、 环境污染、过度开发等。这些因素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的失衡,影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的发挥。
03
生物种群与群落
种群的概念与特征
总结词
种群是生态学的基本单位,具有遗传、空间和时间三 个基本特征。
群落的演替与变化
总结词
群落的演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受到环境变化和物种竞 争的影响。
详细描述
群落的演替是指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取代的过程,是 一个长期的过程。演替受到环境变化和物种竞争的影响 。环境变化包括气候变化、土壤变化、地形变化等,这 些因素会影响物种的适应性,从而影响演替的方向和速 度。物种竞争则是指不同物种之间为了争夺资源而产生 的相互影响,竞争的结果往往会导致优势物种的出现和 演替的进行。
04
生物与环境关系
生物的适应性与多样性
总结词
生物的适应性与多样性是指生物在长期 进化过程中,通过不断适应环境变化而 形成的不同形态、生理和行为特征,以 及由此产生的物种多样性。
VS
详细描述
生物的适应性与多样性表现在许多方面, 如不同物种的形态、生理和行为特征各异 ,这些特征使它们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的 环境条件。此外,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 也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基础,因为它 们增加了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稳定性。
种群的增长与调节
总结词
种群增长是种群数量随时间增加的过程,受到内源调 节和外源调节的共同作用。
详细描述
种群增长是指种群数量随时间增加的过程,是生态学中 一个重要的概念。种群增长受到内源调节和外源调节的 共同作用。内源调节是指种群内部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如竞争、捕食、疾病等,这些因素会影响种群的出生 率和死亡率,从而调节种群数量。外源调节则是指环境 因素对种群数量的影响,如气候、食物、栖息地等,这 些因素会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调节种群数 量。
生态学概论
![生态学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78f64fd86c85ec3a86c2c598.png)
生态学概论第3 版曹凑贵展茗主编第一至四章核心内容第一章绪论1.1生态学的产生及发展(1)生态学的定义:是研究生物与环境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态学的发展简史:生态学的萌芽时期(-1866年)、创立及发展时期(1866 年-19世纪末)、巩固及学派分化期(20 世纪初-30 年代)、生态系统生态学时期(20世纪30年代-60年代)、人类生态学时期(20世纪70年代-)。
(3)现在生态学及其发展趋势:A、系统生态学的研究成为主流;B、从描述性科学走向实验、机制和定量研究;C、现代生态学向宏观和微观两极发展;D、应用生态学发展迅速,实践应用性更强;E、人类生态学的兴起与社会科学交叉融合。
1.2生态学的科学体系(1)生态学研究对象:生态学作为宏观生物学主要以个体、种群、群落等不同等级的生命体系为研究对象。
(2)生物系统:是由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
(3)生态系的研究内容: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
(4)生态学的研究方法:A、野外与现场调查;B、实验室分析;C、模拟实验;D、数学模型与计算机模拟;E、生态网络及综合分析。
(5)生态学观察方法:层次观、整体观、系统观、综合观、进化观。
1.3生态学的任务(1)人类生态五大危机:人口危机、粮食危机、能源危机、资源危机、能源危机、环境危机。
(2)世界生态危机:人口问题、粮食问题、能源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
(3)十大环境问题:人口、粮食、酸雨、污染、荒漠化、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能源短缺、资源破坏、生物多样性丧失。
(4)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5)可持续发展内容:A 、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B社会:和谐的人际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稳定的社会结构;C 生态:恰当的人口增长,资源开发和污染物排放不超过环境的承载能力;D经济:持续的资源利用和能源供给,使资源的开发不大于资源的再生速度,达到资源的再生利用;(6)可持续发展基本原则:A 可持续、共同性、公正性原则;B 共同性:人类生活在同一地球上,地球的完整性和人类相互依存表现了人类根本利益的共同性;C公正性:代内、代际公正,和环境公正。
地球概论知识点总结归纳
![地球概论知识点总结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d25bea4e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7a2614f.png)
地球概论知识点总结归纳一、地球的基本概述地球是太阳系中的第三颗行星,是我们所生活的家园。
它是一个直径约12756公里的球体,其表面约占地球直径的1/3,而大气层则延伸到地球周围80公里高的范围内。
地球的地理坐标包括纬度和经度,这些坐标帮助人们定位地球上的特定位置。
纬度指的是地球表面上某点与赤道之间的角度,从0°到90°N或S。
经度则是指地球表面上某点与一个参考点之间的角度,从0°到180°E或W。
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核、地幔和地壳。
地核是地球的最内部部分,主要由铁和镍构成。
地幔是地核外部的一种浆状物质,主要由硅、铁、镁和氧构成,它占地球半径的85%。
地壳则是最外层的薄壳,包括陆壳和海壳,蕴含了我们所生存的环境。
二、地球的形成地球约形成于46亿年前,大约与太阳系形成的时间相近。
地球是由一团巨大的星云凝聚而成的,这个过程需要数百万年的时间。
最初,地球是一颗炽热的球体,表面布满了火山和岩浆。
地球的大气层是逐渐形成的,大气中包含了氮气、氧气和一些稀有气体。
在地球形成初期,大气中还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这些气体和水蒸气经过时间的沉淀,形成了地球表面上的水和陆地。
三、地球的气候地球的气候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太阳的热量、地球自转、地球公转、大气层和海洋等。
气候的形成有很多影响因素,包括地形、陆地分布、地球自转、每年的季节和气候等。
地球的气候非常复杂,有着多种类型。
根据不同的纬度和地形,气候分为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等。
在不同季节和地区,气候条件也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和繁衍。
四、地球的生物地球上的生物种类非常丰富,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和海洋生物。
这些生物分布在不同的环境中,包括陆地、海洋、淡水和空气中。
它们与地球的大气、水域和陆地共同构成了地球生态系统。
地球上的生物与环境存在着多种复杂的相互作用,它们需要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
第一章 生态系统及其功能概论
![第一章 生态系统及其功能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4846c8202af90242a895e553.png)
水文物理条件(温度、海流等)
能源(太阳辐射和其他能源)
三、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空间结构
(一)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1、定义
食物链(food chain):在自然生物群落中,任何一 种动物不会只捕食其他动物而不被另外一种动物捕 食,通常某种动物既捕食另一类动物,同时又被其 他动物所捕食。这样在自然生物群落中形成了一个 连串的食物关系,这种关系在生态学中被称为食物 链。
林德曼的“十分之一”定律:水生生态系统中,通 常后一个营养级的生产量只有前一个营养级生产力 的十分之一。
(二)生态系统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ycling of material):任何 物质或元素被绿色植物吸收利用并沿着食物链在各 个营养层间传递、转化、最终被微生物分解重新回 到环境,然后再次被吸收利用、进入食物链转化和 传递进行再循环,这一通过有机体和无生命环境之 间不断进行的物质循环过程即为生态系统的物质循 环。
2、生态系统的基本观点 平衡是动态的平衡,是指对立的各方(输 入和输出)在数量或质量上相等或相抵。所以 生态平衡是相对平衡,是自然界在长期进化中 建立在各种成分的特征、运动规律及其相互关 系基础上的动态平衡。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具有其弹性和可塑性。 其自我调节机制依赖于正反馈和负反馈机制的 相互联系和作用。
生态系统自动调节机能 1、同种生物种群密度的调节。 2、不同物种生物种群之间的调节(食物联系进 行调节)。 3、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适应调节。生物从环 境摄取必需的生活物质,环境需要经常补偿其 所输出的物质,两者进行着输入与输出之间的 供需调节。
(三)生态系统的分类
根据环境性质和形态特征分类:
陆地生态系统 淡水生态系统(fresh water ecosystem)
第一章本土生态知识概论
![第一章本土生态知识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049de59ed0d233d4b14e691a.png)
第一章本土生态知识概论第一节本土生态知识与现代科学技术一﹑什么是本土生态知识本土生态知识是相对于普同性知识的提法。
所谓普同性知识是指当代社会通过学校教育和大众传媒而习得的系统知识。
这样的普同性知识可以通用于世界各地,可以不受民族文化的制约而为全人类所共享。
然而普同性知识绝非人类知识的全部内容,除了普同性知识外,每个民族﹑每个特定的地区还存在着不胜枚举的地方性知识。
这样的地方性知识无论在内容、知识体系、诠释逻辑,还是在价值取向等方面都与普同性知识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但却是相关地区和民族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以谋求生存与延续不可或缺的智能资源,同样是人类知识宝库的有机组成部分。
人类社会的正常运行既需要普同性知识,也需要地方性知识。
两者的区别仅在于,可以共享的对象众寡不一,适用范围有广有窄而已。
地方性知识这一提法首先由民族学家格尔兹引进学术界,其后,逐步得到了学术界的公认。
当前学术界一致公认,除了普同性知识外,还并存着很多地方性知识。
仅仅是因为考虑到“地方性知识”这一提法隐含着歧视意味,因而本书将其改称为本土知识。
意思是说:由特定民族针对特定地区的自然与社会背景,通过世代积累而建构起来的知识体系。
这样的知识体系服务于特定的民族和地区,具有明显的民族归属性和地缘性,称为本土知识不仅更能反映实情,也不至于引起理解上的歧义。
和普同性知识一样,任何一种本土知识都有自己的价值取向、解释系统和资料积累框架,以及逻辑推理的规范。
不同之处仅在于,本土知识的这整套内容只适用于相关民族和特定地区,其它地区和其他民族由于不了解、没有学习过,因而不能发挥其效用。
其他民族成员要了解异民族的本土知识,都必须经过艰苦的学习和认真的分析比较才能认识其特点,明白其效用。
要把握自己所不了解的异民族的本土知识,对任何人、任何民族来说都必然是一个发掘和认识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整理和学习的过程。
正因为这样的发掘和整理具有很大的难度,因而在学校教育和大众传媒中,总是有意和无意地忽视甚至歪曲各民族本土知识的存在,以至于不仅普通民众,就是专家学者都往往重视普同性知识而贬低本土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本土生态知识概论第一节本土生态知识与现代科学技术一﹑什么是本土生态知识本土生态知识是相对于普同性知识的提法。
所谓普同性知识是指当代社会通过学校教育和大众传媒而习得的系统知识。
这样的普同性知识可以通用于世界各地,可以不受民族文化的制约而为全人类所共享。
然而普同性知识绝非人类知识的全部内容,除了普同性知识外,每个民族﹑每个特定的地区还存在着不胜枚举的地方性知识。
这样的地方性知识无论在内容、知识体系、诠释逻辑,还是在价值取向等方面都与普同性知识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但却是相关地区和民族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以谋求生存与延续不可或缺的智能资源,同样是人类知识宝库的有机组成部分。
人类社会的正常运行既需要普同性知识,也需要地方性知识。
两者的区别仅在于,可以共享的对象众寡不一,适用范围有广有窄而已。
地方性知识这一提法首先由民族学家格尔兹引进学术界,其后,逐步得到了学术界的公认。
当前学术界一致公认,除了普同性知识外,还并存着很多地方性知识。
仅仅是因为考虑到“地方性知识”这一提法隐含着歧视意味,因而本书将其改称为本土知识。
意思是说:由特定民族针对特定地区的自然与社会背景,通过世代积累而建构起来的知识体系。
这样的知识体系服务于特定的民族和地区,具有明显的民族归属性和地缘性,称为本土知识不仅更能反映实情,也不至于引起理解上的歧义。
和普同性知识一样,任何一种本土知识都有自己的价值取向、解释系统和资料积累框架,以及逻辑推理的规范。
不同之处仅在于,本土知识的这整套内容只适用于相关民族和特定地区,其它地区和其他民族由于不了解、没有学习过,因而不能发挥其效用。
其他民族成员要了解异民族的本土知识,都必须经过艰苦的学习和认真的分析比较才能认识其特点,明白其效用。
要把握自己所不了解的异民族的本土知识,对任何人、任何民族来说都必然是一个发掘和认识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整理和学习的过程。
正因为这样的发掘和整理具有很大的难度,因而在学校教育和大众传媒中,总是有意和无意地忽视甚至歪曲各民族本土知识的存在,以至于不仅普通民众,就是专家学者都往往重视普同性知识而贬低本土知识。
固然,这是一个由历史习惯所导致的误解,然而到了今天,这种误解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严重地障碍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而一些有识之士通过各种渠道呼吁全人类关注本土知识,发掘、传承、利用和推广本土知识,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全人类。
本书的推出正是顺应了这一时代的要求。
本土知识的内涵极为丰富,要全面认识任何一种本土知识都需要耗费极大的精力和时间。
长期以来,这种认识异民族本土知识系统的工作都是由民族学家去完成,学校教育和公众传媒仅是从民族学家那里获得相应的介绍和转述,并把这些内容作为一般性的知识积累起来,很少考虑在实践中加以利用。
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全人类共通的问题开始暴露出来,并直接威胁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比如生态恶化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国际冲突问题等等。
不容回避的事实在于,上述各项威胁,不仅与普同性知识有关,还与各民族的本土知识直接关联,甚至是由普同性知识与本土知识不相兼容而酿成的祸患。
这就向全人类提出了一个严峻的挑战,人类不仅要学习和了解普同性知识,还得认识和了解各民族的本土知识,长期以来忽视甚至歪曲各民族本土知识的作法,已经到了非抛弃不可的时候了。
人类社会的这种新要求,可以从联合国的众多决议和议案中得到反映,如《环境公约》、《保护非物质文化公约》,评选世界自然文化遗产行动等等。
这些公约和行动都隐含着对本土知识的认同和关注,都是意在推动本土知识的实践运用。
本教程的推出本身就是对全人类这一呼声的一种积极回应。
仅仅是因为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因而只好将问题限定在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生态知识这一方面。
教材的名称也相应地称为《本土生态知识教程》。
需要声明的是,这样的限定纯粹是人为分割的结果,决不能误解为本土知识中仅有生态知识而没有其它内容,而只能理解为其它内容应当由另外的教程去完成,不在本教程讨论的范围之内。
本土生态知识是指,在特定地区由相关民族在世代的经验积累中,建构起来的一个本土知识方面。
这方面的知识总是直接或间接地与该民族所处的生态环境相关联,担负着引导该民族成员在正确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精心维护所处生态环境的重任。
因此,无论在任何地方展开生态建设,除了要认识和了解普同性知识中对生态问题的一般性认识外,更关键、更直接的还在于了解本土生态知识的作法。
不认识相关地区的本土生态知识,肯定无法正确地引导相关地区的生态建设,本教程的使命正在于向社会各界揭示本土生态知识的价值、探寻发掘利用本土生态知识的规范,服务于中国西部十个省区的生态建设。
不管是什么样的本土生态知识,都是一个自我完整的资料储备体系,也可以理解为是一个引导社会成员正常生活的信息系统。
以至于在相关的社会成员中,无论是日常的生产生活、人际关系、社会礼仪、技术技能,甚至是观念形态中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都能曲折地反映出这样的本土生态知识来。
我们只需要认真地分析和比较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社会成员的社会活动实情,都可以从中感受和领悟到当地本土生态知识的存在,并可以通过整理,将他们的主要特点和内涵揭示给其他人。
去年,我们在湖南、贵州、广西、重庆等地所作的田野调研工作就是出于这一需要。
通过调研工作,当地乡民、行政官员和我们都对相关地区的本土生态知识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和了解。
大家都意识到相关地区本土生态知识的存在,并进而意识到生态建设需要我们大家共同采取行动,去发掘、整理、利用、推广这样的本土生态知识。
只有这样,我们国家才能够做到可持续发展,我国的生态安全也才能获得充分的保障。
本土生态知识的发掘涉及面很广,生产中的技术技能、日常生活中应对环境变迁的各种技巧和能力对周围生态系统的认识和理解,应对自然风险的各种手段都足以反映本土生态知识的具体内容。
因而,本土生态知识是一个总的泛称,发掘和整理本土生态知识时,则需要记录和描述技术操作的细节,使用的工具和装备,人与人之间如何配合,能取得什么样成效等等。
二、本土生态知识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长期以来,由于受到习惯性偏见的左右,人们虽然从民族学家的论著中不断地接触到、了解到来自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本土生态知识,但总是认为这样的本土生态知识距离自己十分遥远,甚至与自己的日常生活毫无关系。
这是因为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生态问题具有很强的扩散性和牵连性,生态灾变造成的危害并不局限于有限的地区和有限的人群,而往往会波及到其他地区和其他人群,甚至是完全无辜的人群。
沙尘暴发端于我国西部内陆,甚至是国外的沙漠地带,这与生活在华北平原的人并无关联,但华北平原的人们却不能回避这种从天而降的危害。
同样的道理,长江上游的水土资源失控虽然与长江下游的居民毫不关联,但洪涝威胁同样会驾临长江下游居民的头上。
这些无情的事实迫使我们必须进行自我反省,生态问题本来就没有边界,它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
然而,要根治上述生态挑战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仅仅依赖普同性知识肯定不能根治频繁发生的生态灾变。
这就意味着,除了普同性知识外,我们还必须发掘和利用各民族的本土生态知识,才能找到根治生态灾变的有效对策。
然而要让世人都正确认识到这一点,还需要作大量的工作。
不少人从习惯性的观念出发,总是误以为只要有普同性的科学知识,就可以战胜各种自然灾害,甚至改造自然,使自然屈从于我们的需要。
事实证明,这样的想法缺乏现实根据。
这里仅从如下四个主要方面揭示本土生态知识的不可替代价值。
首先,当代的普同性知识尽管逻辑严密,资料储备丰富,对事物的观察也极为精确,但是当代普同性知识着手建构的时间却非常有限,基本上是从十八世纪以来才按统一的标准收集资料逐步建构起来的。
因而在当代普同性知识中,十八世纪以后的资料尽管十分完备和周详,但十八世纪以前的资料却处于空白状况。
然而,人类面对的任何生态问题都是长期历史积淀的后果,甚至是超长期的自然与人类社会互动运行的结果。
不了解、不掌握漫长历史岁月的实情,当前的生态建设就无法作好。
有幸的是,来自各民族的本土生态知识尽管观察的精度和资料积累的系统性远远赶不上现代科学技术,但却储存了大量历史上的生态资料。
这样的资料以及经验、技术和技能在现代科学技术中是找不到的,如果不借鉴这样的历史资料,相关地区的生态建设肯定做不好。
其次,生态建设是一项浩繁的社会工程,为了积累资料,必须投入巨额的经费、人力和物力。
举例说,要获得每个点的气象资料,都需要在每个点建立气象台作长期的观察。
然而要在各地普遍建立气象台,所需的人力、物力和经费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一项难以承受的负担。
时下,在我国西部的广大地区,气象台仅在县政府所在地才有,而这样收集起来的气象资料,根本无法反映全县广大地区的气象实情。
除了气象资料外,水文、地质、动植物资料都会遇到同样的问题。
然而,在各民族的本土生态知识中,却储备着大量有用的资料信息,有的可以填补科研机构资料积累的空白,有的可以佐证科研机构积累的资料,有的可以纠正科研资料的偏颇。
发掘、利用本土生态知识不仅可以省时、省力、省事,还可以校正科学数据的偏颇。
因而,要搞好广大地区的生态建设,光靠普同性生态知识远远不够,必须同时兼用各民族的本土生态知识,我们必须承认,我们面对的生态挑战涉及的范围太广,需要动用的人力、物力太大,这是任何国家都难以承担的投资。
因此,任何一个国家都只能投资有限的科研机构。
如果不通过本土生态知识调动广大的普通民众参与,绝对完成不了我国生态建设的任务。
也正因为如此,长期以来,不少科学工作者都意识到,在作资料收集时,都需要更多地向普通乡民学习,希望他们提供资料收集的线索。
由此亦可见本土生态知识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忽视本土生态知识是十足的偏见。
再次,我国广大的西部地区幅员辽阔,各地之间的差异极大,不同地区的生态问题各有其特性,无一不需要动用特殊的技术和技能。
遗憾的是,在普同性知识系统中,通用性的技术技能储备虽然极为丰富,但针对特定地区生态问题的特种技术和技能却缺乏必要的储备。
强行使用这些技术技能,去处理具体的生态问题,虽然可以勉强凑合,但却收效甚微。
原因在于,没有注意到本土生态知识储备着这样的技术和技能,更没有想到要发掘和利用这样的技术技能,因而生态建设行动往往是事倍功半。
相反的,如果全面发掘和利用各地本土生态知识中的特种技术和技能,即使国家的投资少一点,而收到的成效却可能大的多。
事实上,自然环境中各地的生态系统都极其复杂,各民族在其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都经过了艰辛地探索,发现和发明了各种各样的特种技术和技能,这样的特种技术和技能往往都储备在各民族的本土生态知识中。
这样的特种技术和技能是人类共同的财富,而不是发展的负担。
它们都属于非物质文化的内容,它们是普同性知识绝对替代不了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