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嘉幸《音乐教育与教学法》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1-4章)【圣才出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音乐教育哲学
【名人名言】
哲学像一幅地图,一种哲学理论的构架就像制作一幅地图。地图提供综合的领土的概要,它给了我们方位,它帮助我们决定将去哪里以及如何到达那里。好的哲学像一幅好的地图,基于对我们想去她方的仔细的考虑,它告诉我们到达目的地的最好路线,它也可能为我们指出我们从来没有考虑过的路线和目标。
——大卫·埃利亚特
1.1复习笔记
一、为什么需要音乐教育哲学
(一)音乐教育哲学的含义
对于音乐教育哲学的定义,不同的哲学家有不同的解释:
1.美国音乐教育哲学家雷默在其著作《音乐教育哲学》中提出:音乐教育哲学是关于一个领域的本质和价值的一整套根本信仰。
2.埃利亚特则认为:音乐教育哲学是检验音乐教与学的根本的观念和理想的持久的、系统的、合理的努力。
(二)为什么需要音乐教育哲学
1.音乐教育需要哲学的原因
(1)整个专业需要一个信条,以指导集体的努力方向。
(2)人们对自己专业的价值的理解,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他们对自己人生价值的理解。
(3)音乐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将他们关于自己学科的信条付
诸实践。
2.音乐教育哲学与音乐教育的关系
(1)音乐教育哲学是对一切音乐教育,教学现象进行高度的概括和总结。
(2)音乐教育哲学反应了音乐教育的基本规律,并且对各种音乐教育实践活动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3)音乐教育哲学是教育哲学的一个分支,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其理论基础是哲学。
二、几种不同的音乐教育哲学观
(一)三种不同的音乐哲学观
与我国音乐教育实践密切相关的音乐哲学观主要有以下三种:
1.他律论
(1)形成背景
①古希腊时期的音乐思想中占主导地位的是音乐的模仿论。亚里士多德将音乐同人的感情生活联系起来,认为节奏和乐调是接近现实的模仿,反映人的性情。
②中世纪末期人文主义者以“模仿论”作为自己音乐观的出发点,开始把人的情感提到重要地位。
③17世纪后半叶和整个18世纪,“情感美学”最终形成并占据了主导地位。
④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音乐是一种表情艺术”作为一种音乐哲学观念,已成为当时普遍共识,音乐的他律论与这些背景密切相关。
他律论与我国古代的某些音乐哲学观点具有相近之处。
(2)主要观点
他律论又称为“反映论”。他律论哲学观认为:
①音乐总是标志着音响之外的某种东西,这种东西主要是人类的情感,这就是音乐的内
容。
②音乐内容的性质决定着音乐的“形式”。
③音乐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存在于作品本身之外,要找出音乐作品的意义,必须触及这件作品使你感到它之外的世界中的思想、情绪、态度、事件。
④在音乐中(如图1-1所示),音响首先应当作为某种超音乐物的提示、线索或标志,这种超越音乐的体验有多大程度的重要性和价值,音乐本身就有多大程度的重要性和价值。
图1-1他律论
(3)观点评价
他律论哲学观引导学生充分注意到音乐与人的情感及其社会内容的密切联系,但是他律论者把音乐的体验化成非音乐的术语(例如,音乐对道德、智力、社会、健康等等方面的作用),否定了音乐本身的内在价值,认为音乐是绝对“他律”的,从而使它走向了一个极端。
2.自律论
(1)形成背景
①古希腊时期,毕达格拉斯把“数”当作音乐的本源,认为音乐的基本法则是“数”的关系。柏拉图也认为音乐的美正在于音调在形式上的“单整性”,18世纪的德国著名学者莱布尼茨等都是这一观点的支持者。
②19世纪,实证主义思潮的兴起为自律论的出现创造了必要的条件。这一观点真正确立的标志是汉斯利克于1854年发表的《论音乐的美——音乐美学修改新议》。
自律论的观点在我国古代的音乐哲学理论中也可以找到相近的表述。
(2)主要观点
自律论,又称为“形式主义”,自律论者认为:
①音乐中的音响及其作用本来就有着内在的意义,要领会它们的意义,就必须注意音响本身。
②要找出音乐作品的意义(如图1-2所示),就必须要到音响本身当中——到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织体、力度、曲式当中——注意那些音响活动。
图1-2自律论
对自律论者来说,这种艺术体验,主要是心智的体验,是为了形式的需要认识并欣赏形式。他们并不否认,许多艺术作品包含着对作品以外的世界的参照。但是他们坚持认为,所有这样的参照,都与艺术作品的意义完全没有关系。
(3)观点评价
自律论哲学观,对于引导学生关注音乐本体,启动音乐思维是可以起到积极作用的。但是,自律论否定了音乐作品中蕴含着任何音乐之外的内容,否定音乐同音乐之外的思想范畴的任何关系,把音乐看成是绝对自律的,这就从根本上割断了作为精神现象的音乐同客观存在的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
3.实践论
(1)形成背景
①美国的音乐教育家埃利亚特提出了“音乐是一种有目的的人类活动”的观点,并将这种观点称为“实践论”,他强调行动,看重过程,主张学生通过亲身的表演参与音乐学习,改变被动欣赏为主的音乐学习方式,认为音乐的学习在于践行,在于做。
②许多当代的中国学者认为对音乐的研究不再是对单一客体——音乐作品的研究,而是把音乐作为一种活动、一个完整的事件来研究,从“主客二分法”转向了“主客合一”的实践过程。
这些观点都从实践这一角度阐述了音乐的本质及价值。
(2)主要观点
①音乐首先是一种人类的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对音乐的研究不应仅仅停留在音乐作品上,而应把目光转向音乐产生、制作的过程。
②音乐活动的主客体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普遍的有机联系,反对将音乐和实践音乐的人切割开来。
③应当从“语境”的角度来考察音乐的多层意义(实践论从这一角度来说又是一种语境论)。
④对音乐语境的把握,必须深入着眼于历史进程中的“视界融合”,强调任何解释都不可能是原样重复,探索音乐形态和审美文化范畴的继承、变异、创生与发展。
⑤音乐从根本上离不开它的文化背景,更不是孤立存在的。
(3)观点评价
实践论超越了他律论和自律论的局限,又弥合了二者的裂痕,将音乐本质探讨转向了音乐的实践活动,转向了音乐音响与主体活动及其文化历史背景的普遍有机的联系,对启发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具有实际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