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啸山庄》中三次内心独白对情节的推动运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艾米莉·勃朗特在她的名著《呼啸山庄》中大量运用了“内心独白”的写作手法。这种写作手法的运用不仅真实地展示和剖析了小说人物不为人知的内心世界,而且推动着故事情节不断地向前发展直至高潮。本文从《呼啸山庄》中选取三次震撼人心的内心独白,并由此入手,结合主人公希思克利夫心理发展变化的这条主线,尝试分析它们在小说情节发展中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呼啸山庄;内心独白;情节;推动作用

0.引言

谈及英国文学,人们不会忘记艾米莉·勃朗特和她唯一的一部传世小说《呼啸山庄》,也正是这部小说奠定了她在英国文学史以及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独特的叙事特色、曲折的故事情节、细腻的心理描写都使这部结合了传统现实主义风格和浪漫主义风格的著作富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希思克利夫的心理变化即“爱--恨--复仇--人性的复苏”是小说《呼啸山庄》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作者艾米莉·勃朗特围绕这条主线慢慢地给读者呈现出一个围绕着希思克利夫的一波三折的故事。小说中“内心独白”这种表现手法的运用,紧密地贴合了主人公心理发展变化的这条主线,不仅充分地展示了人物真实的内心世界,在小说情节的发展过程中也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本文结合这条希思克利夫心理变化的主线尝试分析内心独白对故事情节的推动作用。

1.希思克利夫由爱到恨的转变

希思克利夫由爱到恨的转变出现在《呼啸山庄》第九章;凯瑟琳的内心独白便是这种转变的导火索。这段内心独白让读者看到了凯瑟琳对希思克利夫刻骨铭心的爱和内心的挣扎与痛苦,真实地展现了与希思克利夫深深相爱的凯瑟琳面对埃德加·林顿求婚时的复杂的心情。凯瑟琳清楚自己真正所爱的是谁,对此她也毫不掩饰:“我对希思克利夫的爱就像下面那恒久不变的岩石,从中得不到多少看得见的快乐,却是不可缺的。我是希思克利夫!他永远、永远在我的心里。”然而希思克利夫地位和身份的卑微让她犹豫:“如果那边那个坏蛋(辛德雷)没有把希思克利夫贬到如此低的地步,我根本不会想到同林顿结婚。现在嫁给希思克利夫会降低我的身份。”故事发展至此,情节似乎进入了一个短暂的停滞状态,而凯瑟琳的独白无疑为这种状态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面对辛德雷的百般侮辱,面对他人对他和他们爱情的不屑,希思克利夫怀揣自己所认定的爱情并没有丝毫的退却。如若这段独白不是出自凯瑟琳之口,他可能依然为了和心爱的人相守而在呼啸山庄继续过着屈辱的生活。这段内心独白的精心安排让希思克利夫清楚地听到凯瑟琳或许永远也不会告诉他的真实想法,也真正触痛了埋在他心底的那根敏感的神经,同时给了他找到离开呼啸山庄、告别过去的自己的理由和勇气。此时“爱”变成了“恨”,希思克利夫带着内心深处的痛楚和仇恨悄无声息地离开了呼啸山庄。正是这种“恨”已随着他的离去在他心中播下了复仇的种子,使故事得以沿着作者事先设置的那条主线继续发展。这是故事的第一个转折点,为情节的发展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局面,并使故事合情合理而又自然顺畅的继续发展。

2.希思克利夫由恨到复仇的全面爆发

希思克利夫的复仇计划以他重回呼啸山庄拉开了序幕。为了侵吞呼啸山庄的家产希思克利夫引诱辛德雷进一步堕落;为了控制埃德加进而把画眉山庄也收入囊中,他用欺骗手段骗取了埃德加的妹妹伊莎贝拉的好感。凯瑟琳的死使希思克利夫的复仇全面爆发,也把故事的发展推向了高潮。艾米莉·勃朗特再次运用内心独白的写作手法展示出希思克利夫在失去爱人之后极端痛苦的心情。“但愿她在痛苦的折磨中醒来!哼,她直到临终还是一个说谎的人!她在哪儿?不在那儿—

不在天堂—没有毁灭—在哪儿呢?你说过你一点儿也不在乎我受罪!而我只有一个祷告—我要重复这个祷告,直到舌头都硬了才罢休—凯瑟琳·肖恩,只要我活着,你就别想安息!你说过我杀死了你—那么,让你的鬼魂缠住我吧!被杀死的人的确是纠缠住杀死他们的人不放,我相信。我知道这人世间有鬼魂游荡。一直揪住我吧—不管是什么形状—把我逼疯吧!只是别把我丢在我找不到你的深渊里。上帝,这是无法言说的!没有我的生命,我没法活!没有我的灵魂,我没法活!”这是一段爱恨交加的内心独白,让读者清楚地感觉到希思克利夫那种“爱之深、痛之切”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感情。凯瑟琳是希思克利夫生活和奋斗的动力,是他唯一的牵挂,唯一的希望,唯一活着的理由,同时也是他唯一的顾忌。凯瑟琳的去世使希思克利夫突然失去了生活中众多的“唯一”,好像深夜中仅有的一缕灯光突然消失,他的世界陷入了完全的黑暗。这时的希思克利夫在精神上已经完全崩溃,彻骨的悲痛已经把他吞噬,使他满腔的仇恨如火山般迸发出来,这种仇恨在他心中疯狂的生长和蔓延,直至他的血液和骨髓,彻底扭曲和俘虏了他的心灵。我们找不到其它任何一种表现手法来代替这段内心独白在故事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作者正是用它为希思克利夫的感情彻底爆发找到一个支撑点,为他疯狂的复仇行为做了一个注解。

3.希思克利夫人性的复苏

希思克利夫如愿完成了他那“伟大”的复仇计划,然而他并没有因复仇成功而得到快乐,反而更加的空虚和痛苦。正像小凯瑟琳所说:“希思克利夫先生,你没有人爱;而且不管你使我们过得多么悲惨,我们一想到你的残酷来源于你更大的痛楚,就感到已经付了仇。你是悲惨的,对不对?像魔鬼那样孤独,也像魔鬼那样嫉妒?”希思克利夫在哈里顿和小凯瑟琳的眼睛里看到了他的爱情,唤起了他内心深处被仇恨扭曲和埋藏的人性。“哈里顿似乎是我青春的化身,……哈里顿的模样是我那不朽的爱情的幻影,是我不顾一切要保有自己权利的幻影;是我的堕落、我的骄傲、我的幸福和我的痛苦的幻影。”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意识到复仇就像是一把双刃剑,既毁灭了别人也葬送了自己。“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斗,我真但愿已经结束!”这是希思克利夫这段内心独白的最后一句话,让我们看到了他思想上经历的一种崭新的变化——扭曲心灵的回归和人性的复苏,从而使这出悲剧透露出一束令人快慰的希望之光。哈里顿在希思克利夫的葬礼上流出的纯洁晶莹的泪水让我们看到了未来希望,看到了希望。故事以希思克利夫的自杀而告终,但作者并不没有简单交代故事的结局。希思克利夫临终前的这段内心独白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故事内容更加丰富,为这个爱情悲剧划上了一个圆满了句号。

在希思克利夫心理发展变化的这条主线上,即“爱--恨--复仇--人性的复苏”,内心独白在故事情节上的推动作用是无法替代的。它们的存在展示出人物在重重矛盾之中的真实心理活动,使人物性格和行为上的变化在心理上找到了合理的解释,使读者了解到故事情节的发展是这种心理变化的必然。作者艾米莉·勃朗特一次次巧妙地安排人物的内心独白至故事情节的转折之处,使之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了直接的、更加有力的推动作用,或为情节的发展打开新的局面,或把情节的发展推向高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