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论文
新农村文化论文(5篇)
新农村文化论文(5篇)新农村文化论文(5篇)新农村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培育新型农夫主要是针对传统农夫而言,对其进行现代化改造,这不仅是中国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国最为艰难和宏大的历史任务,更是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建设中带有根本性、全局性和长期性的重大任务。
培育新型农夫是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建设的重要内容。
农夫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关键力气,也是进展生产的主体。
所以中国农村问题、农业问题的解决从根本上讲是为了农夫,主要的依靠力气也是农夫,所以“三农”问题归根究竟是农夫问题。
农夫的文化素养、技术力量及其思想政治素养的凹凸事关农村建设和进展的成败。
因此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建设应当以培育新型农夫为核心来开展相应的内容培育,主要针对农夫的文化素养、科技力量和经营管理力量来设计相应的建设内容,是各项内容能够有的放矢,解决农夫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培育新型农夫是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建设的重要目标。
以人为本是我国各项工作追求的终极价值。
在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建设中,由于依靠和服务的主体都是农夫,因此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就是要切实做到实现农夫素养的提高,促进传统农夫转化为适应时代需要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夫。
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建设是培育新型农夫的重要途径。
我党提出的新型农夫概念是对我国农夫在新时期的新要求的详细体现,如何真正实现农夫向现代转型,根本的途径只有通过加强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建设切实提高农夫的各项基本素养,使之实现由内而外的转化,真正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夫。
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建设中在新型农夫培育方面存在的问题近年来,虽然我国不断加大农村进展的力度,但是不行否认,我国农村物质文化生活在日益丰富的同时,而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却相对滞后。
相对滞后的农村文化已经成为我国培育新型农夫的严峻瓶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农村精神文化设施落后,不能满意新型农夫的基本文化生活需求。
我国长期以来在农村的文化和教育建设投入相对不足,致使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存在一系列问题:长期严峻缺失、落后简陋、年久失修等等,造成大多数的状态是“名存实亡”。
浅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论文_毕业论文范文_
浅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论文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
从这一定性来看,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覆盖收入、环境、精神、文化、政治等诸多方面的综合体系目标和价值理念。
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农民收入的增加,生活物质水平的普遍提高,而且包括优美整洁无污染的农村环境保护,是农民安居乐业的乡村乐土。
而现实生活中,各地农村在发展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过程中,过多的采用粗放型的发展方式,高能耗的企业纷纷上马,对于农村的环境保护却没有应有的足够的重视,已经一定的后果。
近年来,我国广大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逐渐凸现出来,并且有加剧的趋势,在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癌症村”等令人震惊的现象。
农村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危害农村居民健康、破坏农村生态平衡、激化农村社会矛盾的重要诱因,已经成为我国农村经济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
如何立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提出构建农村环境保护体系,切实解决农村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农村环境建设的新农村背景新农村发展思路的提出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思路,揭开了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篇章。
2017年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中,党和有关领导人首次提出了全面建设新农村的战略决策。
新农村建设意味着新的思路,新的发展目标,新的发展挑战。
其中核心在于农民增收,重要的手段在于工业反哺。
随着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利益反哺带来不仅是机遇,更是挑战。
新农村建设给农民带来增收的同时,也带来诸多的问题,而其中的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则是愈发尖锐的难题之一。
目前在我国城市环境保护取得一定进展的同时,广大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却不断恶化。
伴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的需求迅速增加,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农村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目前农村的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水体污染严重影响农业生产,乡镇企业污染加剧,小家庭作坊污染严重,畜禽养殖等农业活动的废弃物污染日益加重且综合利用率低,农村生活垃圾污染日趋严重,成为新的污染源。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论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论文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以及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村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了现代化农业的重要战略,为实现农村全面发展和农民共同富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动力。
本论文将探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及对于中国农村发展的意义,同时分析其现状与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设策略和措施。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战略。
它旨在通过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推动农业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保障农村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解决农村的突出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比如,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能够解决农村道路交通不便、供水供电不足等问题,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此外,加强农村人才培养和教育投入,可以提高农村人力资源质量和劳动力竞争力,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减少农民外出务工现象。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与问题目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尤其是交通、教育、医疗等方面,与城市差距较大。
其次,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传统农业仍占据主导地位,农业科技创新和现代农业发展滞后。
同时,农民收入水平不高,农村贫困问题仍然突出。
还有,农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农业生产方式不可持续。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策略和措施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策略和措施。
首先,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交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水平,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其次,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强农村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同时,要加大对农民的扶持力度,通过政策措施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其生活条件。
另外,要坚持可持续农业发展,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实施农业资源保护和环境治理。
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景与展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农村全面发展和农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浅谈新农村建设的论文
浅谈新农村建设的论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为解决“三农”问题而出台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新农村建设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新农村建设的论文范文一:浅谈新农村建设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当今我国的农村问题,不是单纯的农村问题,而是国家城市化问题在农村的具体表现。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久而深刻的命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定,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内容的新农村建设战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基本途径,是缩小城乡差距、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
一、何为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以创新为动力,以农村公用设施、公共事业、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组织管理、素质教育、文明风尚等为主要建设为内容,以勤勉、协作、自立为建设精神的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是改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提升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是农民步入现代社会,享受改革开放成果的平台和载体。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字方针,既是我国新农村建设长期的奋斗目标,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
具体而言,所谓“新农村”包括5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
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
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清洁安全饮水、道路交通、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
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讲文明”的新型农民;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制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进一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论文
进一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十一五”期间重要建设目标之一,是我们党适应时代发展和现实要求,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对于把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要求具体化,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全面系统地解决“三农”问题,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1 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发展壮大新产业,实现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目的。
一是加快发展特色农业。
围绕地方特色培育区域性农业,依靠特色农业带动增收。
如,广西等省(区)就应大力培育和发展了糖料蔗、水果、蔬菜、生猪、家禽等一批优势产业。
重点培育壮大以优质谷为代表的粮食产业,以桑蚕、食用菌、烟叶、中药材、香料、花卉为代表的经济作物产业,以草食动物、牛奶业、优势水产品为代表的水产畜牧业。
二是加快发展劳务经济。
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加大劳务输出力度,不断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
推进农村劳动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转移就业,拓展向其它沿海发达省市劳务输出规模,拓宽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的渠道,广辟外出务工经商的转移渠道,开拓国外特别是东盟国家劳动力就业市场。
2 以科学规划为先导一是规划为先。
要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到位”的原则,加强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搞好村镇规划,严格规划管理。
二是实事求是。
要坚持农民自愿,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调动群众积极性,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切合实际,切实可行。
既要因地制宜,又要根据当地客观条件,科学编制村镇规划。
三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
要继续加大农村道路、水、电、通讯等规划和建设力度,实施乡村整治,引导农民科学合理建设住宅。
3 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一是加快建立有利于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国民收入分配机制。
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
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快形成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财政和投融资体制。
初中议论文作文:我心目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我心目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社会,新气象,新农村.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
各地区和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中央的决策和部署,深化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工作力度。
今年我国夏粮喜获丰收,农民收入继续增加,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步伐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
可以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
但是也要看到,新农村建设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
主要是:有的地方认识不够全面,把新农村建设简单地等同于村庄建设、新房建设;有的地方急于求成,脱离农村实际,超越发展水平,把新农村建设作为短期工作目标来要求和部署;也有的地方存在着畏难观望情绪和“等靠要”思想等。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把发展农村经济放在首位,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在农村里有些东西是可以废物利用的,譬如说:沼气.猪屎堆积在一起就会形成沼气,有一种类似于液化器的可以把沼气燃烧可以用来做饭、烧水……其实这样的现象有很多,可以从这些地方节约资源。
新农村建设总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这五句话、二十个字内容全面、内涵丰富,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必须全面把握,突出重点,协调推进。
从根本上说,经济是基础,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不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什么发展阶段,都必须始终紧紧围绕这个中心。
否则,新农村建设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走偏方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维护、实现和发展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把解决农民群众受益最直接、要求最急迫的现实问题作为着力点。
要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着力抓好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努力解决农民上学难、看病难、行路难、饮水难和农业基础薄弱等突出问题,给农民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改变农村面貌需要进行村庄建设,但这必须建立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建设的重点也应放在整治村庄环境、完善配套设施、节约使用资源、改善公共服务、方便农民生产生活上,切忌盲目照搬城镇小区建设模式和某些发达地区新村建设的模式,切忌搞不切实际的大拆大建和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
毛概论文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摘要:新的时代有新的要求,我国要想尽早达到世界人均较高水平,农村的发展迫在眉睫,只有农村发展起来,才能使中国的整体水平提高。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毫不放松地加强“三农”工作,先后制定了许多具体政策解决农村问题,是农业得到加强、农村得到发展、农民得到实惠,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创造了重要条件①。
我国已经逐步加大了对农村的财政投入,并且取消了农业税,最大程度的减少了农民的负担。
同时,我国鼓励高学历深入农村担任村官,为农村更快更有效的发展输送了高科技人才。
关键字:社会主义新农村“三农”问题农业建设大学生一、“三农”问题的提出1960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了《中国农业发展纲要》。
这个纲要旨在能够调动最广大群众的积极性来发展我国的农业,建设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1975年邓小平指出:“工业支援农业,促进农业现代化,是工业的重大任务。
”“农业要现代化,才能适应工业的现代化。
工业越发达,越要把农业放到第一位。
这就要求工业支援农业。
”②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其中当然包括农业和农村问题。
二、解决“三农”问题的困难1、城乡差距大,城市发展快,农村发展滞后。
2、农民负担沉重,收入增加缓慢,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存在明显差别,且贫困人口过多,生产生活仍十分困难。
3、文化建设和政治建设也存在着与城市的差距,农村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劳动个体素质欠缺,尚未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严重制约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措施:(一)发展现代农业一是要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
加强农业高技术研究,继续实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积极探索对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服务实行分类管理的办法;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
二是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畜牧业,扩大畜牧良种补贴规模,积极发展水产业,扩大优质水产品养殖,加强农产品对我贸易磋商,提高我国农业应对国际贸易争端的能力。
2024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参考论文
2024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参考论文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了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
新农村建设旨在通过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进而推动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践操作提供参考。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这包括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多个方面。
首先,要加强农村交通建设,提高农村公路等级和通行能力,解决农民出行难的问题。
同时,要加快农村水利建设,提高农村灌溉和防洪能力,保障农民生产和生活用水。
此外,还要加强农村电力和通讯建设,提高农村电网供电可靠性和通讯覆盖率,为农民提供更好的生产生活条件。
农业现代化与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现代化和产业结构调整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
要通过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装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同时,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农民成立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推动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此外,还要加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农民素质提升与教育发展农民素质的提升和教育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要加强农村教育投入,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为农民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
同时,要开展农民技能培训和文化教育活动,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
这不仅有助于农民自身的发展,也为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乡村治理与文化建设乡村治理和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农村基层治理的现代化。
同时,要完善村民自治机制,提高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此外,还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挖掘和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
这有助于提升农民的文化素养和精神风貌,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撑。
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论文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论文篇一: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论文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要提高文化水平,解决就业问题;运用现代科技发展农业机械技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利用保护农业资源。
关键词:知识就业科技农业基础设施农业资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面临的崭新课题,也是时代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
然而农村的建设面临着,农民科学文化水平较低,就业困难集体经济薄弱,村庄规划建设滞后,资源浪费等问题,新农村建设就成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我们要不断的深入研究农村的现状,针对具体问题提出相应的处理办法,同时还要有整体思维,从全局的角度出发深入理解新农村建设。
一、提高农民文化水平,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
农民工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是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任务。
就业需求扩张又取决于经济增长速度。
经济增长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特别是继续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利用工业在国际以及区域间的转移,创造就业需求,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空间。
高度重视乡镇企业稳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扩大劳动力就近转移的就业容量。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注重非正规就业对扩大就业容量的作用,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开辟新的领域。
实现农村劳动力在更大范围充分就业,需要把握几项原则:一是分工分业原则。
促进农民职业上的分化和转变,优化配置劳动者与生产要素,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专业化和规模化,使普通农户转变为多种类型的专业户,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人才资源配置效率。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论文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调查背景新农村建设提出的历史背景2005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第一次全面论述了如何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005年12月31日,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2006年2月14,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在中央党校开班。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实原因当前,我国已初步具备了建设新农村的条件。
一方面,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有了支持保护农业、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经济基础。
另一方面,近年来,在起点较高的基础上,党中央、国务院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出台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农村“六小工程”(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水电、农村沼气、草场围栏等)建设进展顺利,成效显著,为新农村建设积累了有益的经验!新农村建设新在以下四个方面(1)新在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发动了全社会的力量来支持新农村的建设,体现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的要求;(2)随着新农村政策的提出,农村的相关制度得到相关的改善;(3)农村环境得到改善和提高,成为另一种田园风光;(4)农村经济得到发展;总之出现了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1)发展经济.增加收入(2)建设村镇.改善环境(3)扩大公益.促进和谐(4)培育农民.提高素质。
我们抱着学习的心态,调查了湛江市新农村——麻章镇.赤坎岭村.大路前村。
(二)调查说明(1)调查意义和目的身在象牙塔中的大学生平常接触的大多是书本的理论,很少有机会去亲身体验社会,对社会的了解比较少,与社会的接触不多,尤其是很少了解农村。
新农村建设论文(范文参考6篇)
新农村建设论文(范文参考6篇)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我国现代化发展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
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对于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
新农村建设涉及到农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诸多领域的全面发展,是在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进行的,是在我国农村发展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尚未完全破除的环境中进行的,因而新农村建设必然要面临众多的复杂问题。
以下是我们整理的6篇新农村建设论文的范文,供你参考借鉴。
新农村建设论文一题目:浅析新农村建设之中韩差异性摘要: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韩国的新村运动与我国新农村建设有一定的相似性,为我国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同时它也存在诸多问题值得我们借鉴。
本文主要探讨了两国新村建设运动的差异性。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新村运动;奖惩机制;农村工业化二战后,韩国为促进经济发展,采取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发展取得显着成效,与工业发展相比农业发展缓慢,农民生活水平低下,城乡差异日益增大,社会矛盾激化。
这此背景下,韩国发动由政府主导、以农民为主体、改善农村生活、缩小城乡差异的"新村运动";.30年间,韩国农村工业化进程基本完成,农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
与韩国相似的是,中国农村也面临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农民生活困难,城乡差距拉大导致社会问题从生等问题,但是两国的新农村建设活动却依然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
1、两国国情不同首先:韩国新村运动召起时,韩国总人口只有32.24百万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44.7%,农业人口共有14.12百万人,而中国拥有14亿人口,共有近9亿的农业人口。
这一庞大的数据差已说明,中国新农村建设困难度远高于韩国;其次:中国地域广阔,民族复杂,许多地域是多民族混居,中国的农村问题还要考虑地域、文化差异;第三:中国不但存在城乡差异,农村之间也存在南北差异。
中国南方经济发展水平正提高与北方,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如:浙江、江苏一带早已开启农村的现代化建设进程,由城市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已基本形成良性循环圈,反之,中国北方以及西部等内陆地区,不但农村发展滞后,城市亦属于经济不发达地区,与南方农村存在巨大差异,因此,中国的新农村建设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农村问题。
我国新农村建设论文5篇
我国新农村建设论文5篇第一篇1规划背景自2006年2月21日中央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随着2012年年底“美丽中国”宏伟目标的提出,美丽乡村建设成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型范例,建设美丽乡村成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有效手段。
四年来,太原市新农村建设的工作体制和机制日渐完善。
全市212个新农村中先后有1/5的村庄完成了新农村建设的规划编制,新农村建设渐入佳境。
东山地区作为太原市新农村分布的一个集中区域,主要分布有杏花岭和迎泽两个区内的多个村庄。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该区域的村庄尽管拥有良好的发展优势和机遇,但因东山地区为黄土丘陵地形,又承担着城市的防洪、交通等众多功能,在发展上面临着一定的劣势和挑战。
做好东山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无疑将推动整个东山地区的经济发展,引导东山地区广大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向城镇转移,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实现城乡一体化,也为以后类似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些参考经验。
2现状存在问题根据东山地区已编制完成的新农村建设规划可以总结出东山地区的新农村规划主要存在以下四个限制因素:1)地形复杂多变,地质条件不佳。
太原市东、西、北三面环山,中南部为河谷平原,东部的山地通称为东山。
由于该区域常年经雨洪冲刷,现状沟壑纵横,高差可达上百米。
现状许多村庄就坐落于条条冲沟之中,如枣沟村、长沟村、后沟村、东沟村、小枣沟村等村庄就因此得名。
复杂的地形不但限制了村庄的发展,同时汛期对村民的安全也造成隐患。
东山地区属典型的黄土丘陵地貌,高低起伏、沟壑纵横,适合开发和建设的土地并不多。
土质大部分为三级自重湿陷性黄土,给规划建设和施工带来一定难度。
加之东山煤矿、长沟煤矿等多家煤矿的开采,在区域内形成一定范围的采空区域,进一步减少了可供利用的土地存量。
2)市政设施缺乏,基础设施限制。
东山地区特别是高速环路以外地区,仅有几条公路可供通行,道路密度远低于城市水平,相应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与市政设施严重不足,制约本区的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范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范文第一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范文第一章前言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条件或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以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
新农村建设包括经济、社会、政治、科技、教育、文化、交通、人民生活、社会治安和社会保障等方方面面,是社会综合发展程度的标志。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安徽这样的农业大省来说尤为必要。
第二章安徽新农村建设新情况2.1 当前安徽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概况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随着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安徽目前已经开始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的条件。
与此同时,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为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发挥城市带动农村的作用提供了支持。
2.2 支农力度不断加大,惠农政策越来越多,新农村建设面临重大机遇。
支农投入的增加,不仅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也增加了农民收入,更有效地保障了农村基层机构的正常运转,为支持农业、农村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中,在加强粮食生产、加快农业产业化、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等方面的相关政策,给安徽带来机遇。
从省内看,“东向战略”、“全民创业行动”和农村综合改革的实施,将进一步拓宽新农村建设的投资渠道。
安徽省新农村建设的环境越来越宽松。
2.3 粮食生产得到加强,现代农业发展加快,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安徽省作为粮食主产省,承担着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
“十五”以来的减免农业税,大大减轻了广大农民的种田负担,农民种粮积极性明显提高。
近两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在连续多年下降后出现回升,2005年就达到了5988千公顷,比最低时的2001年增加689千公顷,粮食产量稳定在2600万吨以上,农民从种植业中得到的收入也不断增加。
通过对大型商品粮、优质油料基地和良种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建设,全省水稻、小麦、油菜优质品率分别达到51%、40%和91%,21个优势农产品区域规模化生产格局基本形成。
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5篇)
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5篇)第一篇: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摘要]农村土地、债务、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治安环境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是当前农村社会矛盾的主要表现。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只有加强农村平安建设、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切实抓好农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才能化解农村各类矛盾纠纷,减少不和谐、不稳定因素,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关键词]农村热点和谐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所占的比例比较大,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
农村问题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对农村问题的重视,反映着一个国家和政党科学治理和正确执政的态度和原则,也是一个国家文明、发展、进步的体现。
由于农村发展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的复杂性、特殊性、多样性和动态性,也就决定了在这一过程中将会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
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对此我们应以科学的唯物主义观点看待它。
农村的热点问题,我认为既有历史的,也有现在的,历史的热点问题还没有解决,新的热点问题又出现了。
对农村热点问题评判的标准,也应该有一个科学的界定,这对我们科学分析和有效解决问题是有积极作用的。
否则不顾大局,离开发展以偏概全地炒作只能把问题人为地搞复杂化。
近年来,社会比较认同的农村热点问题,大致有这几方面:一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二是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三是农村的土地问题,四是城乡分治的二元社会结构体制,五是农村的管理体制。
我想还有一个最热点的问题,就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而使之成为热点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制度、宏观经济、资源与技术、经济流程等因素。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的文化、道德和思维的方式和水平的不断提升,农村问题始终是我们密切关注,热度不减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
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农村问题无论如何是绕不开的。
关于中国新农村建设论文范文
关于中国新农村建设论文范文新农村建设只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它才能真正成为民心工程。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新农村建设论文,供大家参考。
新农村建设论文范文篇一:《浅谈新农村建设下农业经济管理分析》摘要: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项目,其中经济管理工作变得更为重要。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模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已经与现代社会发展趋势不适应。
信息化技术是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元素,其是现代化的代表,其实现了农村经济管理模式的不断创新,借助信息化技术来支持经济管理工作,为此,本文就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管理;创新农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强化新时期的农业建设变得越发重要。
2015年2月,由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重视发展“三农”,强调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探究具有现代化特点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
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财务管理软件来对农业经济进行有效的管理是首要工作。
一、农业经济管理现状分析(一)经济管理制度不够完善通过对农业经济管理现状的分析,了解到由于受到环境与管理水平的影响,农村在经济管理上的规范度与严谨度不够,管理制度的设定相对落后,与现代化城市经济管理制度存在着脱轨的现象,经济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不够,制度的威严被无视。
例如,农业经济管理中,由于制度不健全,导致部分财务管理人员未能严格履行制度纲要,只是将相关的财务数据进行记录,并未进行有效的审核与核对,导致经济管理质量下降。
(二)经济管理模式相对之后由于受到农村发展水平的限制,其经济管理模式大都以人工、手工的方式进行,存在传统的纸笔时代,当然现代化信息技术在不断传入农村,经济管理模式得到创新,但是普及力度却不够,不能满足地大物博的中国农业经济发展。
此外,部分农村引进财务信息化设备却不予以使用,只是闲置一边,还保持着传统的经济管理形式,在财务数据的收集、处理与整合等方面的效率不高,且精确度堪忧,制约着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论文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论文引言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地区的发展问题逐渐受到重视。
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对于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满足人民群众在农村地区的美好生活期待。
第一部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基础。
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面临着一些问题,如土地使用权和农民土地流转权益保护等。
为了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保护,推动农村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
同时,应加强土地保护的力度,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第二部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目标。
当前,我国农业仍然存在着规模小、技术水平低和附加值不高等问题。
为了发展现代农业,我们需要加大农村经济产业化进程的力度,提高农业产品的附加值。
同时,要加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引导,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第三部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障。
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交通不便、水电供应不稳定等。
为了改善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我们需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特别是要注重解决农村地区的交通不便问题,提供更加便捷的出行条件。
第四部分:农村社会事务改革与发展农村社会事务改革与发展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障。
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社会事务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教育资源不足、医疗服务不便等。
为了满足农村地区居民对教育、医疗等社会事务的需求,我们需要加大对农村社会事务的改革和发展力度。
特别是要加强农村教育和医疗资源的配置,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结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通过探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社会事务改革与发展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些建议。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论文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论文内容提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具体化,是遏止城乡差距拉大趋势、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涵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
建设新农村,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这个根本指导方针,在符合农民意愿、带给农民实惠、得到农民拥护的基础上扎实稳步地推进。
当前,应集中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真正带给农民实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
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些理论问题需要深化认识,有些政策问题需要认真把握。
新农村建设新在哪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一个新概念,上世纪50年代以来党的文件中曾多次使用过这个提法。
尽管是同一提法,但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和更全面的要求。
新的背景。
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提出的课题。
目前,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已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非农产业。
根据国际经验,我国现在已经到了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
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重点,不是直接对农民进行收入补贴或对农产品价格进行补贴,而是指从用农业积累支持工业转向加强对农业的扶持和保护,加大公共财政的支农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让公共财政更多地覆盖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提法,与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正式提出的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统筹城乡发展的指导思想,以及随后连续重申的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的说法一以贯之,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具体化,是遏止城乡差距拉大趋势、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
新农村建设论文2000字范文参考
新农村建设论文2000字范文参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本篇文章围绕新农村建设为中心,推荐几篇关于新农村建设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第一篇新农村建设论文范文:《辽源市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近年来,辽源市始终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美丽辽源为统领,以新农村建设为动力,以美丽乡村建设为目标,以生产发展和民生改善为重点,突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幸福指数,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幸福、和谐的农村美丽家园。
着眼科学发展,理清工作思路。
新农村建设伊始,辽源市就明确了市县乡共建、部门联动、主抓靠县、行动在村、主体农民、实惠到户的工作思路;规划先行、产业支撑、分类指导、梯次推进、点面结合的建设原则;确定“一年突破、三年见效、五年大变样”的阶段性目标;制定走平坦路、住安全房、上卫生厕、喝干净水、用清洁能源的建设标准;实施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推进机制。
明确任务目标,合理规划布局。
辽源市把全市518 个行政村分成强村、中等村、贫困村三个档次,对不同经济基础、不同类型、不同区域的村分类规划、梯次推进。
选择基础相对较好、人口相对集中、布局相对合理、辐射带动作用较强的100 个村,分阶段、有步骤地打造成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在示范村布局上,重点抓好以城区为中心的内环和以东丰、东辽为主体的外环和沿303 国道线、沿辽长高速公路线、沿东那线、沿辽西线布局的“双环四线”建设,构筑起立体式、交叉式、全辐射、广覆盖、内外呼应、点线面结合的示范村建设格局,切实发挥典型带动效应。
农村经济快速增长,发展能力得到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主义新农村论文
7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
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
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
只有近8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
为此,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
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
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
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本文来自*
之音,更多精品免费请登陆查看)屯绿化等内容。
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
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
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
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具体而言,所谓“新农村”包括5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
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
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
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历史背景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我国就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时,我国农村社会生产力低,广大农民的温饱还难以保障,发展农业生产主要是解决农民的穿衣吃饭和粮食需求问题,建设新农村就
是要维持农村和全社会的安定。
正当几亿农民所关心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时,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
改革开放之后,农村生产力获得了空前解放,农村各项事业都获得了飞速进步,农民一直盼望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都成了现实。
这个时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两个文明一齐抓。
这是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适应时代进步的要求而提出来的。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又提出“小康社会”概念,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
此次五中全会所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
<一>是基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在农村。
从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举步维艰、农民收入增长困难重重、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任务艰巨,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
如果这些问题和矛盾不根治、不解决,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就很难赢得主动、就容易出现波折。
<二>是基于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
20XX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3万亿元,二三产业占国内
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5%以上,财政收入达2.6万亿元,这对于建设新农村非常有利,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加大对“三农”发展的支持力度。
否则,尽快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就会落空。
<三>是基于巩固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
加快农村改革,促进农村发展,不仅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是全社会的普遍共识,而且是应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挑战和参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客观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继续通过改革找出路、通过创新促发展,积极建立起既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又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体制机制,使农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四是基于缓解农村发展的资源、市场、体制三大制约,缩小日渐拉大的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一个基本事实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明显提升,工业化、城镇化速度加快,土地、资金等要素大量向城市集中,耕地在过去7年中减少了1亿亩,人均下降到1.2亩,相当于世界平均值的1/3,而农村人口却没有减少多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2.57∶1扩大到3.23∶1;农村积累下来的种种矛盾,已经向国民经济发出了强烈的预警信号。
因此,中央审时度势的提出,要下决心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
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与城市不同,应与农村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
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发展为重、发展为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本文来自*之音,更多精品免费请登陆查看)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从而实现农村社会由温饱到小康,由局部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跨越,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可靠保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既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
措施。
四、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十五"发展期间以来,我区在发展农村经济和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等方面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取得显著成效。
主要表现在: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近年来,中央和自治区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和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0XX年,我区农业增加值由达到67.2亿元、粮食总产量达到290.5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20元。
(二)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区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组织实施了农网改造、林业生态建设、人畜饮水改造、县乡道路建设、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小康住宅建设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同时不断加大农田土地的改造力度,使一些中低产田得以改良,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发展有了后劲,可持续发展有了保证。
(三)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我区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学校舍建设、远程教育网络建设、电化教育设施投入成为各地农村投资的重点。
与此
同时,各地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培养农村科技能人。
广大农民积极学用新型科技,农用新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普及。
(四)民主法制不断健全,文化生活进一步改善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宪法为核心,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依法治村活动广泛开展,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普遍实行村民自治,村务公开,农村基层民主得到发展。
与此同时,农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新的提高。
随着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民更加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在文化、服务、娱乐等方面的支出不断增加。
移动电话、计算机开始进入农户家庭,扩大了农户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农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