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塌陷管理制度

合集下载

地表塌陷区管理制度

地表塌陷区管理制度

地表塌陷区管理制度概述地表塌陷区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等导致地表产生塌陷的区域。

这类区域对于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及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影响。

为了规范地表塌陷区的管理和保护工作,制定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至关重要。

管理原则为了保护地表塌陷区,下列管理原则应当遵循:1.先防治,后补救。

2.集中管理,加强监控。

3.协调发展,平衡社会经济环境。

4.多方参与,形成合力。

管理目标地表塌陷区的管理目标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1.预防地表塌陷,减少损失。

2.确保塌陷区内居民的生命安全。

3.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管理措施为了实现地表塌陷区管理目标,采取下列措施:1. 预防措施在地表塌陷区域内,应进行以下预防措施:1.禁止或限制不合理开采。

2.禁止或限制违规建设。

3.定期监测,建立监控系统。

4.加强地质勘测,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5.制定地表塌陷区开发规划。

2. 救援措施当地表塌陷发生时,应采取如下救援措施:1.及时疏散居民。

2.建立专业消防救援队伍。

3.减少人员进入危险区域,避免次生灾害发生。

4.组织应急救援和勘察,为后续治理提供数据支持。

3. 治理措施当地表塌陷发生后,应采取如下治理措施:1.制定应急处理方案,指导现场救援。

2.设计合理的治理方案,包括止退、加固等。

3.采取科学的生态修复方式,恢复受损区域。

4.建立地表塌陷区信息维护系统,为后续管理提供信息支持。

5.定期检修和维护治理设施,确保设施正常使用。

相关法律法规地表塌陷区管理涉及以下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环境保护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3.《地质灾害防治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责任分工地表塌陷区管理的责任分工如下:1.地方政府:负责地表塌陷区监测、规划、开发等工作。

2.地质勘测单位:负责地表塌陷区勘测、研究等工作。

3.专业治理单位:负责地表塌陷区治理、修复等工作。

4.居民:应积极配合防治工作,避免乱扔垃圾等不合理行为。

道路工程地面塌陷处理方案

道路工程地面塌陷处理方案

道路工程地面塌陷处理方案一、前言地面塌陷是指地面由于地下管线破损、地基沉降等因素导致的地表凹陷或坑洼现象。

地面塌陷会给交通、环境、地下管线等带来严重影响,因此在道路工程中必须重视地面塌陷的处理工作。

本文旨在通过对地面塌陷的成因分析、处理方案研究和实施措施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为道路工程地面塌陷处理提供参考。

二、地面塌陷的成因1. 地下管线破损:市政道路下方隐藏着大量的地下管线,如水管、燃气管、电缆等。

当这些管线出现破损、漏水或者老化导致材料松动时,就会引发地下土壤松动,从而导致地面塌陷。

2. 地基沉降:地基沉降是由于土壤的固结、压实、流失等因素导致地基的下沉,进而引发地面塌陷。

3. 地下水位变化:地下水位的变化会对地面造成压力,尤其是在地表下方存在水文条件复杂时,地下水位的变化会对土壤的稳定性产生重要影响。

4. 地震和洪涝灾害:地震和洪涝灾害会导致地面的震动、变形,也会引发地面塌陷。

三、地面塌陷处理方案1. 了解地面塌陷的特点和范围在处理地面塌陷问题之前,首先要对地面塌陷的特点和范围进行了解。

通过地面塌陷的形状、大小、深度等特点的分析,可以为后续的处理工作提供依据。

2. 寻找地面塌陷的成因了解地面塌陷的成因对于制定合理的处理方案至关重要。

通过对地下管线、地基、地下水情况的调查和分析,可以找到地面塌陷的具体成因,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处理方案。

3. 采取措施加固地基地基沉降是导致地面塌陷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需要采取措施对地基进行加固。

可以采用注浆加固、土石方填充、改良土壤等方法,加固地基,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减少地面塌陷的发生。

4. 检修地下管线如果地下管线的破损是导致地面塌陷的主要原因,那么就需要对地下管线进行检修。

可以采用无开挖管道修复技术,对地下管线进行修复和加固,以消除地面塌陷的隐患。

5. 控制地下水位对于地下水位变化引发的地面塌陷,可以采取措施控制地下水位,如设置排水管道、加固河堤、改变排水方向等方法,以减少地下水位对地面的影响。

矿山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制度

矿山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制度

矿山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制度为了防止因采矿引起的地面塌陷、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造成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危险,根据矿井实际情况,制订本管理制度:第一条成立领导机构(一)成立领导小组组长:唐计生(矿长)副组长:任德珍 (总工程师)成员:付成东(防治水副总)唐计中(生产矿长)师安平(安全矿长) 靳立全(通防矿长)张俊鹏(机电矿长)领导组下设地质灾害防治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地测防治水科.办公室主任由地测科科长担任,负责地质灾害防治的日常管理工作。

(二)领导组职责:1、对本矿的地质灾害防治全面负责;2、负责组织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3、处理因采矿引起地质灾害的纠纷工作;4、组织开展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三)各部门职责1、地测科:负责牵头组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责组织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

2、矿办公室:负责牵头开展地质灾害环境恢复治理工作,牵头处理因采矿引起的纠纷工作。

3、调度指挥(信息)中心:负责接受传递隐患,协调有关各部门的工作。

4、其它科室:负责按照职责分工及领导组的分配,配合有关工作。

第二条:地质灾害隐患排查1、地质隐患排查时间规定:每年10月至第二年5月每月(非汛期)对全矿区巡查一次;汛期(每年6月至9月)对全矿区巡查一次,每月对回采的地面区进行巡查一次。

2、矿井开始生产时,对开采区地面的地貌、建筑、公路等拍照留存,以便对比和观测。

3、工作面开始回采后,重点对开采影响区范围内的村庄进行巡查。

对采矿塌陷造成的地质灾害进行调查和拍照、观测。

第三条地质灾害隐患预防制度1、发现地质隐患后,根据地测科划定的危险区,由办公室牵头要书面通知业主,设置警示标志,不得随意进入危险区。

2、矿办公室要书面在危险区边缘显著的位置,设置避险明白卡,注明危险区域、可能出现的隐患及引起的后果.3、矿办公室要根据情况在各村设置业余地质灾害监测员,培训有关基本知识,辅助日常的监测。

第四条地质灾害隐患值班报告制度1、矿值班长为矿当日的地质灾害隐患接受、协调处理值班长.矿值班调度员为地质灾害隐患值班员,实行24小时值班。

矿山地表沉降管理制度

矿山地表沉降管理制度

矿山地表沉降管理制度1. 引言矿山开采活动会对地表造成沉降,这种沉降可能会导致大范围的地表塌陷或者破坏,给周边环境和建筑物带来不可逆转的损失。

为了规范矿山开采中地表沉降的管理,保护环境和人员安全,制定《矿山地表沉降管理制度》。

2. 目的本制度的目的是确保矿山开采活动中地表沉降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持续性,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保护周边区域的安全和稳定。

3.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进行矿山开采活动的矿山企业,并且适用于所有与矿山开采有关的工作人员。

4. 定义•地表沉降:指矿山开采活动导致地表下沉或者降低的现象。

•矿山开采活动:指矿山企业进行的矿产资源开采、破碎、运输等作业活动。

•矿山企业:指从事矿业活动的企事业单位,包括国有矿山企业、私营矿山企业等。

5. 矿山地表沉降管理要求5.1 矿山开采前的调查评估在矿山开采前,矿山企业应进行地表沉降的调查评估工作。

调查评估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地质地貌特征分析、地下水位分析、土壤力学特性分析等。

调查评估结果将作为后续地表沉降管理的依据。

5.2 矿山开采过程中的监测与预警矿山开采过程中,矿山企业应建立地表沉降监测系统,并按照相关要求对监测数据进行定期收集、记录和分析。

当监测数据异常时,应及时触发预警机制,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5.3 矿山开采后的复垦与恢复矿山开采结束后,矿山企业应对矿山地表进行复垦与恢复工作,包括但不限于:填补空洞、植被恢复、地质环境修复等。

复垦与恢复工作应符合相关法规和环境保护要求,并接受相关部门的验收。

5.4 矿山地表沉降管理的记录与报告矿山企业应对地表沉降管理过程进行记录和报告,确保数据和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记录和报告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监测数据、应急措施、复垦与恢复工作等。

相关记录和报告应及时上报给相关主管部门。

6. 管理制度的执行6.1 管理制度的宣传与培训矿山企业应通过各种途径宣传本管理制度的内容和要求,包括但不限于:组织内部培训、发布通知、制作宣传资料等,以确保工作人员对本制度的理解和遵守。

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制度汇编

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制度汇编

地质灾害防治制度汇编鹤岗中润矿业目录第一章地质灾害防治岗位责任制 (1)第一节矿长岗位责任制 (1)第二节矿总工程师岗位责任制 (1)第三节分管副矿长岗位责任制 (2)第四节生产技术科科长岗位责任制 (5)第五节生产技术科副科长〔主持〕岗位责任制 (6)第六节生产技术科主任科员岗位责任制 (7)第七节水文技术人员岗位责任制 (7)第八节井下探放水人员岗位责任制 (8)第九节相关单位人员岗位责任制 (12)第二章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工作管理制度 (18)第一节概述 (18)第二节具体生产技术制度 (19)第三节防治地质灾害技术管理制度 (21)第三章矿井地质灾害预测预报制度 (30)第一节总那么 (30)第二节职责划分 (30)第三节预测预报的主要依据 (31)第四章平安办公会议制度 (34)第五章防治地质灾害资料、技术报告等的审批制度 (36)第一节规定 (36)第二节地表防治地质灾害 (37)第三节井下防治地质灾害 (38)第四节特殊情况下的防治地质灾害 (39)第五节地面塌陷坑管理 (39)第六章图纸审批、发放、回收、销毁管理制度 (41)第八章资料收集、整理、定期分析、保管、提供制度 (42)第九章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制度 (43)第一章地质灾害防治岗位责任制第一节矿长岗位责任制1、矿长是煤矿防治地质灾害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2、按照?煤矿平安规程?、?煤矿防治地质灾害规定?及上级相关文件规定,配备专业技术人员。

3、听取矿总工程师和业务主管部门对防治地质灾害工作规划、方案和相关工作情况汇报,并保证人力、物力和相关资金的落实。

4、按?煤矿平安规程?规定,负责监督和落实每年的防治地质灾害灾害预防和处理方案。

5、负责组织实施每年雨季前的矿井水灾演习。

6、对煤矿地质灾害隐患要及时组织处理。

发生地质灾害伤亡事故时必须及时向有关部门〔当地政府及主管部门〕报告,并采取积极稳妥的措施,立即组织抢救,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完整版)采煤塌陷土地赔偿、青苗补偿

(完整版)采煤塌陷土地赔偿、青苗补偿

◎◎解答◎◎由于采矿企业的多年采矿导致甲村的地表土地塌陷,并造成部分房屋损坏的,甲村村民有权要求采矿企业采取措施防止危险的发生,并且可以要求采矿企业给予赔偿。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第三十二条因开采煤炭压占土地或者造成地表土地塌陷、挖损,由采矿者负责进行复垦,恢复到可供利用的状态;造成他人损失的,应当依法给予补偿。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零六条公民、法人违反合同或者不履行其他义务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没有过错,但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第一百一十七条侵占国家的、集体的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的,应当返还财产,不能返还财产的,应当折价赔偿。

损坏国家的、集体的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的,应当恢复原状或者折价赔偿。

受害人因此遭受其他重大损失的,侵害人并应当赔偿损失。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土地破坏,用地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负责复垦;没有条件复垦或者复垦不符合要求的,应当缴纳土地复垦费,专项用于土地复垦。

第四十七条征收土地的,按照被征收土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

征收耕地的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

征收耕地的土地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六至十倍。

征收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按照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计算。

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按照被征收的耕地数量除以征地前被征收单位平均每人占有耕地的数量计算。

每一个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的安置补助费标准,为该耕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四至六倍。

但是,每公顷被征收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最高不得超过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十五倍。

征收其他土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参照征收耕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标准规定。

被征收土地上的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

采空区塌陷管理制度

采空区塌陷管理制度

采空区塌陷管理制度一、采空区塌陷管理制度的必要性1、保护环境。

采空区塌陷会导致地表变形和沉降,影响周围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给周围居民和农田带来不良影响。

2、确保地质安全。

采空区塌陷会造成附近建筑物的损坏和地表开裂,危及周围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3、维护矿山生产秩序。

采空区塌陷会影响矿山的正常生产,造成生产中断和损失。

4、维护矿山公司的声誉。

采空区塌陷是一种矿山灾害,会对矿山公司形象产生负面影响。

5、法律规定。

我国有关矿产资源管理的法规对采空区塌陷的监管提出了明确要求,矿山公司有义务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

二、采空区塌陷管理制度的内容1、责任制度。

明确各岗位的责任和义务,确定采空区塌陷管理相关的责任人,并明确各个责任人的权限和职责。

2、安全防护措施。

建立采空区塌陷的监测系统,定期对采空区进行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

对采空区进行围护加固,确保其稳定性。

3、应急预案。

建立完善的采空区塌陷应急预案,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进行预先规划,确保在发生采空区塌陷时,能够迅速、有序地进行应对,并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

4、员工培训。

对所有从事采矿作业的员工进行采空区塌陷管理相关知识的培训,使员工了解采空区塌陷的危害性以及应对措施,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

5、监督检查制度。

建立由矿山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牵头的采空区塌陷管理相关的监督检查制度,定期对矿山的采空区塌陷管理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6、技术支持。

建立与专业技术机构的合作机制,及时向专业技术机构咨询采空区塌陷相关技术知识,保持与行业最新技术的同步。

7、信息公开制度。

建立透明、公开的采空区塌陷信息发布制度,定期向社会公众公布采空区塌陷管理相关信息,接受社会监督和建议。

三、采空区塌陷管理制度的实施1、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

矿山公司应建立以安全生产部门为主导的采空区塌陷管理工作组织架构,明确各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和协作机制。

2、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多种方式向员工宣传采空区塌陷管理的重要性和方法,培养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危机处理能力。

地表塌陷管理制度

地表塌陷管理制度

地表塌陷管理制度一、地表塌陷管理制度的基本框架地表塌陷管理制度的建立需要有相关的政策法规和行政管理机制作支撑,同时还需要完善的技术监测手段和灾后救援机制。

其基本框架如下:1. 政策法规:明确地表塌陷灾害的定义、分类和危险程度评估标准,制定地下水开采、煤矿开采等涉及地表塌陷的行业管理规定,建立地表塌陷灾害综合防治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

2. 行政管理机制: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地表塌陷的监测预警、防范控制和灾后救援工作,明确职责分工,建立地表塌陷灾害应急响应机制。

3. 技术监测手段:建立地下水位、地质构造、地表形变等地表塌陷监测网络,采用卫星遥感、地面GPS、激光测量等先进技术手段进行监测,实现动态实时监测和预警。

4. 灾后救援机制:建立完善的地表塌陷灾后救援机制,设立专门的救援队伍和物资储备,并与相关部门建立协作机制,提高抗灾应对能力。

二、地表塌陷管理制度的关键内容1. 地表塌陷监测预警(1)建立地表塌陷监测网络,对地下水位、地质构造、地表形变等进行全面监测,并建立动态数据库,实现实时监测和预警。

(2)建立地表塌陷危险性评估标准,确定危险等级,对不同等级地表塌陷风险区域进行分类管理,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引导居民和相关部门采取措施降低风险。

2. 地表塌陷防范控制(1)加强对地下水资源的管理,控制地下水的过度开采,遏制地表塌陷灾害的发生。

(2)在煤矿等矿山开采过程中,加强矿山安全管理,控制矿柱坍塌导致的地表下陷风险,采取有效的支护措施和监测预警措施。

(3)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修建支护围护结构、加固排水设施等设施,减缓地表塌陷的发展速度,保障周边居民和建筑物的安全。

3. 地表塌陷灾后救援(1)建立地表塌陷灾害的应急救援预案,明确责任单位和救援程序,提前做好物资准备和人员培训。

(2)组建专门的地表塌陷救援队伍,配备专业救援装备,提高抗灾应对能力。

(3)与相关部门建立协作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和灾后救援协调,最大程度减少地表塌陷灾害给社会带来的损失。

防倒塌安全管理制度

防倒塌安全管理制度

防倒塌安全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了加强对建筑工程施工现场防倒塌工作的管理,确保施工现场人员的安全,保障施工工程的质量和进度,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及国家标准,制定本安全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安全管理制度适用于所有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包括建筑、道路、桥梁、铁路等各类工程施工现场的防倒塌工作。

三、责任部门1.项目经理负责全面负责施工现场的防倒塌工作,制定具体的防倒塌施工方案,保证施工现场的安全;2.安全员负责监督施工现场的防倒塌工作,检查施工现场的安全措施是否得当;3.施工单位负责实施防倒塌安全管理制度,确保施工现场的所有人员遵守相关规定;4.劳务人员要严格执行相关安全规定,积极参与防倒塌工作,保障自身安全。

四、施工前的准备工作1.施工前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施工现场的土壤类型、地基的承载能力、周边建筑物等情况,制定防倒塌施工方案;2.应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勘察和设计,确保施工现场的安全条件符合要求;3.建立施工现场的安全警示标识,明确禁止搭乘危险区域等相关规定;4.组织专业人员对施工现场进行危险源分析,制定相应的危险源治理方案。

五、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1.施工现场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防护栏杆的设置,严禁在未设置安全栏杆的区域施工;2.施工现场应设置专人负责监督施工现场的安全工作,确保施工现场的人员遵守相关安全规定;3.施工现场应配备必要的安全设备和器材,保障施工现场的安全。

六、应急预案1.施工现场应制定防倒塌的应急预案,包括人员疏散、现场救援等措施;2.应定期组织演练应急预案,确保施工现场的安全措施得以有效实施;3.应建立应急联系机制,保障施工现场的安全。

七、施工后的清理维护1.施工完成后,应及时清理施工现场的材料、设备等物品,保持施工现场的整洁;2.应对施工现场的设备、设施进行定期维护,确保施工现场的安全。

八、违反规定的处理1.对于违反本安全管理制度的个人,应进行批评教育,并作出相应处理;2.对于严重违反安全规定的行为,应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煤矿开采地表沉陷关键因素及防治措施分析

煤矿开采地表沉陷关键因素及防治措施分析

区域治理环境治理与发展经济发展带来了煤矿资源开采规模的不断扩大,但是同时也造成了采煤区大面积的出现塌陷,这对农业生产、社会生活都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相关部门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采煤塌陷区域治理工程存在的问题,根据煤矿采煤塌陷区域特点,对治理方式进行完善,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影响和谐发展,推动煤矿采煤塌陷区域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一、采煤塌陷区概述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地质现象。

采煤塌陷是指由于井下开采煤炭,引起煤炭上覆岩层和地表的下沉,导致大量土地沉陷的现象。

这种现象一旦发生会对生态环境和人身安全造成无法想象的破坏和影响。

塌陷区的形成也跟自然因素有关,如下伏岩层多为砂岩、泥质岩等的情况下,当遇到构造断裂时,容易造成地层塌陷。

除此之外,人为活动的因素也非常重要,高强度的开采加剧了塌陷区的形成,同时人类工程的活动在采煤疏排地下水时,破坏水系统的平衡,也会导致塌陷。

按照稳定程度来分,采煤塌陷区主要分为稳沉塌陷区、未稳沉塌陷区、待塌陷区。

其中,稳沉塌陷区包括积水稳定塌陷区、季节性积水稳定塌陷区和无积水稳定塌陷区。

未稳沉塌陷区包括积水不稳定塌陷区、季节性积水不稳定塌陷区和无积水不稳定塌陷区。

待塌陷区是指在煤田范围内将塌陷而未塌陷的土地。

二、采煤区塌陷现象的主要成因1自然因素地质运动对矿床结构产生强烈的作用力,破坏采煤区地质岩层构造,进而引发了区域性的塌陷现象。

水文灾害是自然界中最为常见的危害现象,其是由地质层构造异常运动引起的,并且随着地下水运动流向而形成不同的破坏区域最近几年国内水文病害的发生率持续上升,洪涝、水灾等,这些都有可能造成地质塌陷。

2人为因素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改造自然的活动越来越多,人为因素也是造成采煤区塌陷的主要原因。

例如,地下排水管、污水管破裂、邻近建筑施工等改造行为,引起的地下水位急剧变化等都可能引起地面塌陷。

也有部分是生产作业造成,大面积生产均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塌陷。

矿山溶洞管理制度

矿山溶洞管理制度

矿山溶洞管理制度一、总则矿山溶洞是指在矿山地质勘探和开发过程中形成的地下空洞。

矿山溶洞是地下水溶蚀导致的地表塌陷造成的。

矿山溶洞管理制度是为规范矿山溶洞的管理,保障矿山生产安全,保护环境和维护社会稳定,制定的有关规定。

二、管理范围本制度适用于矿山溶洞的管理,包括矿山溶洞的勘查、开发、爆破、支护、排水、监测等一系列管理活动。

三、溶洞勘查1、开展矿山溶洞勘查前,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了解地质情况和地下水流动状况,明确地下空间分布,以便确定合理的开发方案。

2、勘查单位应当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勘查方法和技术手段,确保矿山溶洞的勘查工作可靠、准确。

3、勘查单位应当编制详细的技术报告,提出勘查成果、地质情况和水文地质资料,分析地下水动态变化,确定矿山溶洞的稳定性和开发利用价值。

四、溶洞开发1、矿山溶洞开发前,应当编制专门开发方案,并根据勘查成果和技术报告选择合适的开发方式和手段。

2、开发单位应当采取防控措施,保障矿山溶洞开发过程中的工作人员、设备和工程安全。

3、在矿山溶洞开发过程中,应当加强对地下水流动情况和矿山溶洞稳定性的监测和分析,及时调整采矿方向和方式,降低矿山溶洞对环境和周边地质结构的影响。

五、溶洞爆破1、在矿山溶洞爆破作业前,应当制定详细的爆破方案,确保操作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2、爆破作业应当严格按照爆破方案进行,控制爆破范围和噪音、振动的强度,减轻对周边地质结构和环境的影响。

六、溶洞支护1、矿山溶洞支护应当选择适当的支护方法和材料,确保矿山溶洞的稳定性和工作人员的安全。

2、支护作业应当进行监测和检查,并及时处理矿山溶洞的险情和问题,保障矿山生产安全。

七、溶洞排水1、矿山溶洞的排水工作应当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降低矿山溶洞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

2、排水作业应当根据地下水流动情况和矿山溶洞开发情况进行调整和控制,确保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八、监测与管理1、矿山溶洞的稳定性和环境影响应当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建立完善的管理系统和档案,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采空区塌陷区治理方案及安全技术措施

采空区塌陷区治理方案及安全技术措施

左权盘城岭煤业有限公司采区塌陷区治理方案及安全技术措施一、采区塌陷区治理方案矿区现状条件下未发生地面塌陷、地裂缝灾害,随着开采活动的进行,在开采影响范围内可能产生,治理时统筹考虑开采沉陷与地裂缝的关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1、地测部门每月对采空区地表塌陷、裂隙检查后,分析制定具体的处理办法并实施。

2、重点加强雨季前对地表塌陷区的检查工作,雨季期间要加强气象资料的收集和水检测,加强防洪防汛管理工作。

3、建立完善的封闭系统,首先将采空区用密闭墙与巷道隔离开来,采空区建立观察站,进行观察并记录。

4、地下已废弃巷道或采空区出现地面塌陷、地裂缝时,采取地下回填废渣,减缓地面沉陷速度:为制止地面陷形成,通过地面裂缝灌注尾矿砂浆(或水泥砂浆),加快充填废渣的固化。

5、井下巷道尚在使用阶段,地面出现塌陷和地裂缝迹象时,及时对地裂缝发育地段采取灌浆、密实等措施:在井下巷道加强顶板支护等防塌指施,必要时停止该区段的开采。

6、井下已废弃巷道,地面形成塌陷但规模不大时,采取由外至内将废渣填入下部,中上部用细粒尾矿填充,穷实、上部复土的方式处理。

7、井下已废弃巷道对应的地面塌陷规模巨大时,难以治理的特殊地段,圈定为矿山地质灾害监测研究区,制定监测方案。

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划定出禁入区、监测区,修建栅栏和观测道路,建立明显标志,防止人、畜误入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

9、建立充善的封闭系统,将采空区用密闭墙与使用巷道隔离开来,每个采空区地面建立一个观察站,每1--2月进行1次观察并记录二、安全技术措施1、坚持长期的矿山环境及地质灾害监测,随时注意矿山开采进度造成的地质环境变化,对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进行监测并采取相应措施,尽量避免人为灾害发生。

2、必须规范施工、必须建立健全安全规章制度、加强安全生产管理。

矿山开采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废弃物,必须存放至安全的场所,严禁随意乱倒。

3、开采过程中,对矿山周围地形情况要勤观察,多测量,对开采活动可能引起的崩塌、地裂缝、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应加强监测,并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尽量避免和减少重大地质灾害的发生,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防治地表塌陷管理制度责任制

防治地表塌陷管理制度责任制

防治地表塌陷管理制度责任制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等各种因素,地表塌陷现象越来越普遍。

在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等决策中,地表塌陷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因此,建立适应地表塌陷治理的管理制度和责任制,是当前的紧迫需求。

一、防治地表塌陷管理制度(一)治理原则1. 坚持一定区域内的防治相统一原则,逐渐确立以行政区域及其联合范围保护为主的管理模式。

2. 坚持预防为主原则,充分发挥现代科技手段的辅助作用。

3. 坚持统筹规划原则,确保防灾、减灾与恢复重建有机结合,科学有序地推进防治工作。

4. 坚持责任落实原则,层层压实管理责任,确保防治工作落地落实。

(二)治理工作1. 开展地表塌陷危险性评估,确定重点治理区域,及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2. 对于大客流地区的组团式建筑(如商场、写字楼、学校等),以及公共基础设施,要进行特殊治理,对于存在安全隐患的建筑和地区,要给予强制拆除。

3. 在未来土地利用和建设活动中,应该加强相关调查工作,分析评价土地资源的质量和地貌条件,并在规划中考虑防治地表塌陷的问题,优先加强危险区域的治理工作。

4. 针对不同类型的地表塌陷,通过采用适当的技术手段,如加固、注浆、填挖等工艺进行处理。

(三)组织架构1. 建立地表塌陷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由政府主管部门主持,其他有关部门或者单位参加,负责全面组织、协调、指导地表塌陷治理工作。

2. 建立地表塌陷治理工作站,负责具体的治理工作和管理工作,监督和检验治理效果,对治理工作进行现场操作和技术指导。

3. 建立地表塌陷动态监测机构,开展地表塌陷动态监测工作,及时掌握地表塌陷的发生情况和变化趋势,预测地表塌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以指导施工和治理。

二、防治地表塌陷责任制(一)治理责任1. 地方政府依法承担地表塌陷防治的主体责任,负责防治任务的下达和落实,以及建立治理制度。

2. 各级有关职能部门要协同配合,共同完成地表塌陷防治任务,确保治理的有序运行。

3. 当特别重大的地表塌陷事件发生时,有关部门应组织专业救援力量,迅速处置,最大限度降低灾害造成的影响。

隧道工程地表沉降过大应急预案

隧道工程地表沉降过大应急预案

隧道工程地表沉降过大应急预案一、预防措施1、详细研究和分析地质勘察资料,超前预判可能发生塌陷的位置,提前采取应对措施。

2、对于盾构始发端头及隧道埋深较浅等易发生地面坍塌的部位必须提前进行旋喷或注浆进行加固,提高土体自稳能力。

3、水是造成地面塌陷风险的重要因素,对有可能发生塌陷的部位,一定要做好注浆止水措施,必要时注双液浆进行堵水。

4、始发端头,一定要采用打设垂直探孔和水平探孔的方法,对加固情况进行检查和验证,确保加固效果。

如果效果不理想,必须进行二次补强,直至达到预期的目的。

5、采用土压平衡模式时,控制好土仓压力和注浆压力,始终保持盾构机处于良好的姿态,尽量减少对上层土体的扰动,避免破坏覆土稳定,导致塌陷事故的发生。

二、处置措施1、当隧道附近地面沉降过大时,在沉降及周围加密布置监测点,每半个小时监测一次,直至确定地面沉降稳定才可放缓监测频率。

隧道内也要加强二次注浆质量,必要时要注双液浆。

2、当隧道附近地面发生坍塌时,在没有人员伤亡的情况下,立即用低标号的砼进行灌注,并在塌方处及周围加密布置监测点,每半个小时监测一次,直至确定地面沉降稳定才可放缓监测频率。

如灌注完砼后地面沉降仍然显著,则要及时在地面钻孔进行注浆,同时隧道内也要加强二次注浆质量,必要时要注双液浆。

在进行地面注浆时,为防止浆液凝固困住盾构机,注浆时盾构机要缓慢运动,同时还要通过盾构机超前注浆孔及盾体上的注浆孔向盾体外侧注入膨润土,使盾构机周围被膨润土包围,形成蛋糕状,确保盾构机能正常掘进。

3、塌陷处理过程中,抢险人员随时观察塌方情况,防止塌方伤人。

必须确保通讯畅通,并对处理情况、围岩变化情况、人员及机械设备情况等及时上报,在抢险有困难或需要救援时以便领导决策,及时提供救援。

三、确保文明施工的技术组织措施(一)管理制度1、建立以项目经理为组长的文明工地领导小组。

2、建立文明施工的规章制度,责任到班组,落实到人。

3、工地生产班组健全特殊工种工人持证上岗。

矿山地表沉降管理制度

矿山地表沉降管理制度

矿山地表沉降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环境、保障安全,合理利用矿产资源,制定本制度。

为了减少矿山地表沉降对周围环境和基础设施的影响,促进矿山地表沉降管理工作与矿山开采活动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减少沉降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保障社会公共利益。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具有矿山地表沉降风险的开采项目,包括煤矿、金属矿山、非金属矿山等。

第三条矿山地表沉降管理工作应遵循科学规划、综合治理、依法合规、动态监测的原则。

第四条矿山地表沉降管理制度是矿山企业的管理制度,应制定相应的组织架构、工作职责、管理程序和技术规范。

第五条矿山企业应当建立健全矿山地表沉降管理体系,明确责任部门和负责人,建立完善工作机制,确保矿山地表沉降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第二章矿山地表沉降风险评估第六条矿山企业在开展矿山地表沉降管理前,应当进行矿山地表沉降风险评估,综合考虑矿山开采的规模、矿区地质条件、周边环境状况等因素,确定矿山地表沉降可能产生的影响和程度。

第七条矿山地表沉降风险评估应当由具有相应资质和经验的专业机构进行,评估结果应当真实可靠,可为矿山地表沉降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第八条矿山地表沉降风险评估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一)矿山地表沉降对周边环境和基础设施的可能影响;(二)矿山地表沉降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危害;(三)矿山地表沉降监测手段和方法的可行性分析;第九条矿山地表沉降风险评估报告应当及时提交给相关管理部门,并按照评估结果进行管理决策。

第十条矿山企业应当根据矿山地表沉降风险评估报告的结论,制定矿山地表沉降管理方案,并组织实施。

第三章矿山地表沉降监测与管理第十一条矿山企业应当建立矿山地表沉降监测系统,对矿山地表沉降进行实时、动态监测。

第十二条矿山地表沉降监测应包括但不限于:(一)地表位移监测;(二)地下水位监测;(三)地下水位和地表位移之间的关系监测;(四)相关基础设施的变形监测。

第十三条矿山地表沉降监测数据应当及时记录、传输和存档,定期进行数据分析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地表塌陷区管理制度

地表塌陷区管理制度

地表塌陷区管理制度一、前言地表塌陷是指由地下水动力等因素引起的地面渐渐下降或存在凹陷等现象,是我国地质祸害中的一种常见类型,对于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环境都造成了较大的危害。

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地表塌陷区管理制度,对于削减地表塌陷的发生、加强对塌陷区的管理、保障公共安全等方面具有紧要作用。

二、立法背景我国在《矿产资源法》和《土地管理法》中均明确规定了对于地下空洞、矿山等地面塌陷地区的管理要求。

另外,在2011年,政府颁布了《地下水管理条例》,要求各地建立地下水管理制度,加强对地下水的监测和管理。

这些法律法规为建立科学的地表塌陷区管理制度打下了基础。

三、内容要点1、地表塌陷区的管理机构为了保证地表塌陷区的管理本领和效果,必需建立起一个有管理本领、技术气力雄厚的管理机构。

建议成立地表塌陷区管理办公室,由地方政府、各相关部门共同构成,其职责包括对塌陷区进行监管、维护和管理,订立管理规划和措施,以及开展防治和扩大宣扬教育等工作。

2、地表塌陷区的分类和标准地表塌陷区中,依照其形成的原因和特征,可以划分成不同的类型,例如,采矿塌陷、天然溶洞塌陷、城市地下工程塌陷等。

对于不同的类型,必需订立不同的管理标准。

同时,还要依据塌陷区的程度,划分出不同等级,以便加强组织、调动各部门的气力,实现管控。

3、地表塌陷区的监测和预警地表塌陷区的监测和预警,是管理塌陷区的关键措施。

建议建立塌陷区监测体系,对于不同类型的塌陷区,实行不同的监测方法。

例如,对于城市地下工程塌陷区,应采纳激光拉曼光谱等技术,对工程进行监测。

同时,为防止祸害事件的发生,建议对于地表塌陷区实行预警机制,提前预警能够有效避开祸害事件的发生。

4、地表塌陷区的整治和修复地表塌陷区的整治和修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必需综合运用地质、水文、水利等多学科学问和技术。

针对不同的塌陷区,要实施不同的整治和修复技术。

例如,对于采矿塌陷区,可以采纳地质灌浆、后充填和加固等技术进行处理。

地面工程质量管理制度

地面工程质量管理制度

地面工程质量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和完善地面工程质量管理,提高地面工程质量,保障地面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地面工程的施工单位和相关管理人员,负责地面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

第三条地面工程质量管理制度的制定依据是相关的国家标准和法律法规。

第四条地面工程施工单位应当根据本制度的要求,建立健全自己的地面工程质量管理体系。

第五条地面工程质量管理制度的主要任务是对地面工程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和控制,保障地面工程的质量得到保证。

第二章质量管理组织第六条地面工程质量管理组织应当设立专门的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地面工程的质量管理工作。

第七条质量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对地面工程中施工过程和施工质量进行检查和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

第八条质量管理部门应当制定完善的质量管理规章制度,明确工作职责及工作流程。

第九条质量管理部门应当不定期进行内部审核,及时发现地面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第十条质量管理部门应当及时记录、报告地面工程施工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及时处理和整改。

第三章质量管理措施第十一条地面工程施工中应当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明确各责任部门及人员的职责和任务。

第十二条地面工程施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标准和法律法规的要求,制定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确保地面工程质量得到保证。

第十三条地面工程施工单位应当对施工材料进行质量检验,确保材料的质量符合标准要求。

第十四条地面工程施工单位应当加强对施工人员的质量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和质量意识。

第十五条地面工程施工单位应当制定并实施质量检查计划,不定期进行现场监督检查,确保施工质量达到要求。

第四章质量管理监督第十六条地面工程施工单位应当配备专门的质量监督人员,负责对施工过程和质量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七条质量监督人员应当具备相关的技术知识和专业背景,全面了解地面工程施工的要求和标准。

第十八条质量监督人员应当及时发现地面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整改意见。

矿井地表回填管理制度

矿井地表回填管理制度

矿井地表回填管理制度第一条矿井须制定采空区地表年度回填计划,根据矿井实际情况确定队伍组织实施,并按照公司规定和流程完善相关手续,将资料报备技术科。

第二条定期对塌陷地区进行检查,指定人员至少每周对塌陷地区检查1次,及时掌握采空区塌陷动态情况,每月总结1次。

第三条绘制井上下对照图;每月由总工程师组织相关人员对采空区地面塌陷区进行1次全面检查,提出地表回填方案及有效的治理措施,建立相应的采空区地表回填管理台帐。

第四条在采煤塌陷区前100m处设置警戒,设置“采煤塌陷危险区,禁止入内”警示牌。

第五条对地表塌陷区应及时进行回填,最多不得滞后工作面100m,回采工作面结束后必须在5日内对地表裂隙进行全部填堵,填堵后出现裂隙的应及时进行再次回填。

特别是回采结束一年内的采空区地表应及时进行二次回填。

第六条在采面到达停采线后,必须在一个月内对整个采面范围内的塌陷裂缝进行二次补填。

受二次采动影响的地表塌陷区必须每周检查1次,根据裂隙情况进行二次回填。

第七条采空区塌陷稳定后,每月必须组织对回填效果进行全面检查,对再次出现裂隙的应及时进行多次回填。

第八条对地表基岩外露或地形复杂的裂隙,应采用机械回填,然后用黄土覆盖,雨后应进行检查;矿井在冬季时应加强地表裂隙巡查和回填,对回填难度大的地表裂隙须在冬季过后及时进行二次回填。

第九条加强地表裂隙回填质量监督和验收管理,确保回填质量,地表裂缝必须回填密实,无漏风现象。

矿井须每旬对回采工作面漏风情况进行测定,检验回填封堵效果。

第十条建立完善采空区地表回填记录,包括:回填地点、地貌、面积、时间、回填次数、检查人等相关内容。

第十一条技术科为矿井采空区地表回填工作的主责部门,通防科配合技术科完成相关任务,主要职责包括:一、负责建立地表回填工作相关制度。

二、负责制定、上报年度地表回填计划和费用。

三、负责制定回填方案和安全技术措施。

四、负责人工、机械地表回填单位的招标、费用确定、合同签订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面采空塌陷区管理制度
根据《矿山安全法》、《煤炭法》、《煤矿安全规程》及《煤矿防治水规定》的有关规定,为了加强公司对地面采空塌陷区及裂缝的管理,有效地防止煤矿采空塌陷区及裂缝漏风和发火,防止地面人、机、畜误入塌陷坑造成人员伤亡和各种损失,结合本公司地面采空塌陷区及裂缝现状,制定本制度,要求各单位认真执行。

一、职能划分
地面塌陷区及裂缝管理属安全管理范畴,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各级领导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管理。

公司由总工程师主管,通风科、地测科为业务管理部门。

二、塌陷区范围
地面塌陷区范围是指因采煤形成的采空区对应地面位置形成的塌陷坑、垮落段、下沉、裂缝等所形成的范围。

三、日常管理
1、当确定某一区域进行回采时,地测科应在井上下对照图上圈定对应地面可能出现下沉、塌陷的范围,预计塌陷的时间。

预计塌陷的范围内如有农田、建筑物或其他构筑物,应提前搬迁或处理。

2、当井下开始采煤,矿总工程师应指定地测科及其他相关部门有关人员定期到可能塌陷的区域查看,并实际记录
塌陷发生的时间、范围、深度及周围裂缝范围,并及时通报领导和有关部门。

3、在可能出现塌陷区域的周围、路口设置明显的警戒线和警示牌。

警示牌要写清楚“塌陷危险区、严禁进入”字样。

每季度组织检查一次,凡损坏、破坏的警示牌及时更换。

4、要阻断进入塌陷区的道路,防止车辆、人员、牲畜直接进入塌陷区。

并加强针对性的安全宣传和教育,增强群众的防灾意识。

5、地面出现塌陷时,煤矿要根据情况及时对塌陷坑进行必要的回填。

6、对地面塌陷区进行回填时,施工单位要安排专职的监护人员,防止人、机坠入塌陷区。

7、经过塌陷区域的供水管路,由使用单位定期检查、维修,严防跑水。

其他工业和民用废水,未经批准不得进入塌陷坑。

8、对已经出现的所有塌陷坑,认真进行一次清理,并标在井上下对照图上,注明塌陷时间、范围、深度。

9、留设的保安煤柱,一经留设,严禁开采。

10、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塌陷区治理规划,各有关部门、单位都要认真覆行职责,全面做好采空塌陷区的管理工作,回填与管理并举,达到综合治理的目的,防止发生地面采空塌陷区引起的地质灾害,确保矿区安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