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面舰艇隐身技术的详细介绍
舰载电子战技术发展综述
舰载电子战技术发展综述摘要:为了有效对抗反舰导弹威胁,大力发展舰载电子战技术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舰载电子战技术主要包括舰艇隐身、电子侦察告警、雷达无源干扰与有源干扰、激光致盲与烟幕等等。
本文对此作以综述。
关键词:舰载电子对抗舰艇隐身侦察告警雷达对抗光电对抗1 前言目前,海面舰艇面临着日趋严重的反舰导弹威胁。
反舰导弹可从空中、岸上、舰上和水下不同的场合发射,其制导方式有雷达制导、红外制导、雷达/红外复合制导、电视制导、激光制导和红外成像制导等等。
装备各种不同反舰导弹的国家已有70多个,反舰导弹已发展到第四代。
为了有效对抗反舰导弹威胁,大力发展舰载电子战技术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舰载电子战技术主要包括舰艇隐身、电子侦察告警、雷达无源干扰与有源干扰、激光致盲武器与烟幕等等。
本文对此作以综述。
2 舰艇隐身技术2.1 概述随着军用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海面舰艇面临着日趋严重的雷达与光电威胁。
各种先进的电子侦察设备,如雷达、激光测距仪、激光雷达和机载、舰载红外侦察设备等,都是极其有效的电子侦察手段;而高精度的反舰导弹,使现代化的战舰防不胜防。
现代军事技术已经达到了"目标只要被发现,就能被命中,只要被命中,就能被摧毁"的水平。
因此,要提高海上目标的生存能力,就要降低目标被探测、发现和摧毁的概率。
西方国家正在研制先进的隐身战舰,有的已经开始服役。
舰艇隐身技术包括雷达隐身和光电隐身以及声特性隐身、磁特性隐身等等。
减小舰艇的各种被探测的雷达、光电、声和磁特征,使敌方探测设备难以发现或使其探测能力降低的综合技术称为舰艇隐身技术。
2.2 舰艇的雷达隐身技术2.2.1 舰艇的雷达有源隐身技术理论上,雷达发射电磁波照射目标后,其接收机接收到的目标回波功率等于雷达照射目标的功率密度、目标的散射功率密度的大小及分布和雷达接收天线的等效接收面积等三项的乘积。
而减少这三项中的任一项,都可降低雷达所接收到的功率,从而达到隐身的目的。
隐身舰艇概述
隐身舰艇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就对隐身技术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并于70年代将其研究的成果逐渐付之于工程实施。
特别是在海湾战争中,人们目睹了隐身技术的巨大魅力。
因此,隐身技术的研究已成为未来战争中各国关注的焦点。
隐身是通过特殊的处理手段(涂覆电磁波吸收材料或合理的设计)以达到飞机、导弹、坦克、舰艇等其它目标反射能量的减小,而目标反射能量的减小使外来雷达探测距离缩短(一般的雷达对隐身飞机的探测距离是对普通目标的四分之一),相应地缩短了“硬杀伤”进攻武器进行拦截所需要的跟踪、制导的反应时间,从而造成对方攻击上的困难。
由于海面上存在着杂波,波浪数量多,长度为毫米级,因此使干扰箔条云在各个方向都具有足够大的反射能力。
若诱饵反射能量比目标大的话,“硬杀伤”进攻武器就对准诱饵攻击,真正目标便趁机逃之夭夭。
可见,隐身技术可以大大地提高现代武器装备自身生存的概率。
目前,各国军队针对不同武器的各种形体结构和搜索、攻击武备的工作原理,相应地采取了多种隐身措施,来减小电、磁、热、声等特性的辐射,并越来越显示出良好的隐身效果。
为加强防御和攻击,在当前的舰船上或其它各武器装备中,除设有各种多功能武器之外,还配有各式各样担负不同任务的电子设备,而电子设备的隐身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吸波材料隐身,在各种装备反射信号强的部位直接涂覆吸波材料或安装吸收板,吸收侦察电波,衰减反射信号,从而突破敌方雷达的防区,这是反电子侦察的一种有力的手段,也是减小自己遭受红外制导导弹和激光武器袭击的一种方法。
隐身飞机的雷达有效反射面积通常在0 01平方米左右,美军B-2战略轰炸机涂覆了吸收材料后,其雷达有效反射截面积仅在0.001~0.01平方米之间(不同的姿态)。
在海湾战争中,美国首批进入伊拉克境内的飞机也是涂覆了吸收材料的F-117A隐身飞机,有效地避开了伊拉克的雷达探测,并很快地干扰和摧毁了伊拉克的雷达防空体系,为后来大规模的飞机轰炸铺平了道路。
隐身技术及隐身武器装备的发展历程
隐身技术及隐身武器装备的发展历程隐身技术是20世纪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军事技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日趋成熟。
隐身技术涉及的技术领域十分广泛,已经从最初应用在飞机的可视性控制,拓展到各种武器装备的雷达、红外、声、光、电磁等各种目标特征信号的控制。
隐身技术给现代战争的思维模式和作战方式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隐身与反隐身已成为战争双方争夺信息资源的重要手段。
纵观隐身技术及隐身武器装备的发展历程,可以把它分成3个发展阶段。
起步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前)隐身技术发端于视觉隐身。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国、法国均开始在覆盖飞机的蒙皮上喷涂伪装色。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了对付目视探测威胁和刚刚发展起来的雷达、声纳探测威胁,通过降低武器的目标特征信号进行隐蔽进攻的概念已经逐渐形成,并且在飞机、潜艇等武器中开始应用。
二次世界大战后,地面发射和空中发射的防御性导弹迅速发展起来,导弹与雷达火控系统的结合极大地提高了防空系统的作战效能。
1960年,美国U-2高空侦察机被苏联的SA-2防空导弹击落后,美国开始重视侦察机和巡航导弹的雷达目标特征信号控制技术研究,先后研制了SR-71“黑鸟”高空侦察机、AGM-28B“猎犬”空对地巡航导弹等具有一定隐身性能的武器,为美国隐身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SR-71是美国洛克希德公司为美国中央情报局研制的高空、高速侦察机,可以在27千米高空以3马赫的速度飞行。
SR-71采用了双三角机翼、平底机身的翼身融合隐身外形,飞机表面涂有能吸收雷达波和红外线的磁性吸波材料。
因此SR-71具有一定的雷达隐身性能和红外隐身性能。
(SR-71“黑岛”高空侦察机为美国隐身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AGM-28B“猎犬”导弹是罗克韦尔公司研制的战略/战术空地巡航导弹,最大飞行速度2马赫,射程960千米。
它采用鸭式气动布局,进气道唇口采用了雷达吸波结构。
发展阶段(20世纪70~80年代)美国是现代隐身技术发展的先驱。
现代水面舰艇的隐身技术
乜删20lo年中国大连国际舅事论坛论文集sH|P豫7现代水面舰艇的隐身技术胡霖(海军驻大连某厂军事代表室)摘要:本文论述了对水面般艇生存至关重要的隐身技术现献,分析了雷达隐身、红外隐身、声隐身、磁隐身的技术特点及应用效果,探讨了隐身技术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在水面舰艇研制中综合运用隐身技术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水面舰艇;隐身技术l隐身技术的重要性隐身技术是现代水面舰艇设计建造中不可忽视的重大课题。
在这方面谁能占据技术上的优势,谁就能在未来的海战中处于主动地位,否则将处于被动挨打的不利局面。
随着现代侦察技术和武器技术的飞速发展,水面舰船受到的威胁越来越大。
只要目标被发现就能被命中,只要被命中就能被摧毁。
在这种情况下,水面舰船的隐身已是影响作战胜负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隐身技术就是通过改变水面舰艇本身的某些物理特性,最大限度地刚氐被敌方传感器和武器发现的距离和概率。
2现代水面舰艇隐身技术的种类及技术途径现代水面舰艇隐身技术主要包括雷达隐身、红外隐身、声隐身、磁隐身等。
2.1雷达隐身雷达隐身是舰艇隐身的重中之重,1982年英阿马岛海战中英军“谢菲尔德”号驱逐舰被“飞鱼”导弹击沉后,英国海军更加重视舰艇隐身设计。
在后来设计建造的23型导弹护卫舰匕率先采用了隐身技术。
此后西方国家如美国建造的“阿利·伯克”级驱逐舰、日本的金刚级驱逐舰均大量采用了隐身技术。
所谓的雷达隐身就是通过降低舰艇的雷达反射面积(RCS):达到降低敌方雷达和雷达制导武器的攻击效果。
雷达隐身又分为外形隐身、材料隐身和自适应阻抗加载技术。
外形隐身就是利用倾斜表面散射雷达波的特点达到减小雷达反射面积的目的。
要实现外形隐身必须对所有舰面设备及武器同步开展隐身设计。
避免垂直相交平面和尖角连接,消除镜面反射,避免出现较大的平面,避免尖角连接,采用圆弧过渡,消除或减少外露突出物体。
外形隐身具有效果好,隐身波段宽,不用维护等优点,是目前各海军强国使用的主要隐身手段。
隐身技术
隐身与反隐身技和武器系统战争历史表明,在战场上采用一种新技术或部署一种新系统,总会产生新的技术和系统与之对抗。
发展隐身技术对付雷达、红外、可见光、声学探测,但反隐身技术也应运而生就是一个例子。
这种技术、武器系统之间的对抗循环不已,推动相关技术和武器系统向更高水平发展。
隐身技术和武器系统概述隐身技术(又称低可观测性技术)和隐身武器系统的出现是提高作战平台生存能力的作战需求、电磁理论和电子技术发展的共同作用的结果。
1975年美国开始研制F-117A标志现代真正隐身武器系统的诞生。
1.隐身技术的含义隐身是个通用的术语,是控制目标的可观测性或控制目标特征信号的技巧和技术的结合。
与隐身有关的术语还包括特征信号控制、降低雷达截面、特征信号互动、低可观测性、十分低可观测性等。
目标特征信号是描述某种武器系统易被探测的一组特征,包括电磁(主要是雷达)、红外、可见光、声、烟雾和尾迹等6种特征信号。
据统计,空战中飞机损失80~90%的原因是由于飞机被观测。
降低平台特征信号,就降低了被探测、识别、跟踪的概率,因而可以提高生存能力。
降低平台特征信号不仅仅是为了对付雷达探测,还包括降低被其它探测装置发现的可能性。
隐身是通过增加敌人探测、跟踪、制导、控制和预测平台或武器在空间位置的难度,大幅度降低敌人获取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降低敌人成功地运用各种武器进行作战的机会和能力,以达到提高己方生存能力而采取的各种措施。
2.隐身技术和隐身武器系统发展历史隐身技术和武器系统的发展可以分为探索阶段、发展阶段、应用阶段。
①探索阶段(70年代以前)飞机一出现,人们就企图降低它的可见光特征信号,后来,重点转变为反雷达探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美国和英国都曾尝试降低飞机的雷达特征信号。
德国潜艇通气管采用过能够吸收雷达波的涂料。
60年代中期以后,一体化防空系统效能得到很大提高,提高飞机生存能力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变得异常突出,西方国家研究出了一些战术和技术对抗措施,并研制出U-2、A-12、YF-12、SR-71、D-21等具有一定隐身能力的飞机。
磁隐身技术
磁隐身技术在现代战争中,我们见惯了导弹呼啸、舰炮齐鸣这些声、光、电组合起来的有形战场,那种气势蔚为壮观。
殊不知,在这些壮观的背后,还隐藏着一个隐形战场,这就是磁。
在磁场这个不可见战场上,扫雷舰艇与磁性水雷之间展开了一场扫雷与反扫雷的猎杀战。
为战舰扫雷披上防护外衣舰艇磁隐身技术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使用磁性水雷封锁英国,导致英国海军遭受重大损失,最终迫使其采用新技术降低舰艇磁场的特征信号,就此诞生了海军独有的磁隐身技术。
现代水雷大都使用复合引信,世界各国的水雷中有80%使用磁引信。
而反水雷舰艇或扫雷舰艇常常要充当“工兵”的角色,为其他舰船开辟航道。
因此,反水雷舰艇作战平台自身的隐身防护性能尤其重要,它是完成任务的基础和首要条件。
据海军装备研究院设备低磁化专家庄飚介绍,扫雷舰艇自身磁场不能触发各种灵敏度的水雷磁引信。
因受地球磁场变化等因素影响,水雷磁引信在实际使用中不能将灵敏度设定得很高,以免误触发。
因此,反水雷舰艇的磁场只要小到一定程度,就不会触发磁引信。
欧美国家对反水雷舰艇提出的要求是“在雷区自由航行”,也就是说其自身的磁场、声场等物理场信号几乎不会触发任何水雷引信。
因此,现代反水雷舰艇的建造都不惜工本,采用木头、玻璃钢甚至无磁的金属材料来建造船体。
同时,专用扫雷和猎雷装置也是各种高新技术的集成。
现代反水雷舰艇的船体使用无磁材料,不需要进行磁性处理,其磁性主要集中在推进电机和发电机组等动力装置上。
因此,对动力装置进行低磁化处理是反水雷舰艇建造中的关键环节。
“反水雷舰艇猎扫水雷的过程,就好比我们要把散落在地上的豆子收拢起来一样。
开始可以用扫帚很快收起来很大一部分,但有些陷在泥土中不好清扫的豆子,就只好用筷子来一个一个捡。
前者就是我们说的扫雷,后者就是猎雷。
在现代反水雷作战中,由于水雷引信的智能化,其抗扫性能越来越强,很多水雷采用常规的扫雷手段很难将其清除,能直接扫起来的‘豆子’越来越少,更不用说猎雷了。
水面舰艇集成天线隐身设计技术
O 引 言
随着对 海作战 高新 技术 的不 断发 展 和应 用 , 特别 是对舰 探测技术 的飞速 发展 , 界各 国海 军近 年 来更 世 加 注重提高水 面舰 艇 的隐 身性 能 , 以实 现舰 艇 的抗探
了隐身性设计的应用 。
1 水 面舰 艇 雷 达 波 隐身 性 设 计
A bsr t tac : The ma n tc ia e s r s fr t e se l sg fr d rwa e o u f c h p a e d s i e hn c lm a u e o h t at de i n o a a v fs ra e s i r i— h c s e n t i a r, t he e p a i n t i nfc n e o e e o n n e r t d a tnn e h i u o i ・ u s d i h sp pe wi t m h sso hesg i a c fd v lpig i t g ae n e a tc n q e t m h i p o e t e s i tat a a ii r v h h p se l c p b lt Th o eg e eo me tte d fi t g ae hi u rtu t r r n r — h y. e fr in d v lp n r n so n e r t d s p s pe sr cu e a e i to d e uc d. T n,ba i t at e in i e s o n e r td a t n a wh c l be p le o e e to i y tms, he sc se lh d sg d a fi tg a e n e n ih wi a p id t lc r n c s se l e p cal o s e i l c mm u ia in s se o u u e s ra e s i r r vd d. y n c t y t ms frf t r u f c h p a e p o i e o K e r s: se lh tc n q e;r d rc o ss cin; i tg a e n e a;i t g ae up r tu t e y wo d t at e h i u a a r s e to ne r td a tnn n e r t d s e sr cur
反舰导弹及舰艇的干扰_隐身技术
反舰导弹及舰艇的干扰、隐身技术X方有培(航天机电集团8511研究所,南京210016)摘要:反舰导弹在现代海战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人们对反舰导弹的飞行高度低、突防能力强、命中精度高、威力大的作战效能倍加推崇,如何防御反舰导弹,已成为加强海防的重大课题受到各国军方的高度重视。
根据反舰导弹的制导体制,舰艇可采用舷外有源干扰、隐身等对抗反舰导弹的技术途径。
关键词:反舰导弹;雷达诱饵;有源干扰;隐身技术中图分类号:TN972+.1文献标识码:A1引言1967年10月21日,埃及在西奈半岛附近从一艘排水量80吨的小艇上发射3枚/冥河0导弹击沉了以色列的/埃拉特0号驱逐舰。
反舰导弹的首次实战应用,证明它是打击舰艇的有效武器,使西方国家大为震惊,纷纷重新开始发展反舰导弹。
1971年印巴战争中,印度发射了13枚/冥河0反舰导弹,12枚命中目标,击沉了巴基斯坦的/凯巴鲁0号驱逐舰和/穆罕菲茨0号扫雷艇,并击毁了/巴德尔0号驱逐舰。
第4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的/萨尔20级导弹艇采用亚声速的/迦伯列0反舰导弹击沉了埃及和叙利亚的9艘导弹艇,以方无一损失,埃及和叙利亚共发射50枚/冥河0导弹,却无一命中。
1982年,英阿马岛战争中,阿根廷海军的/5月25日0号航空母舰上的/超军旗0飞机,共发射6枚/飞鱼0(AM-39)空舰导弹,击沉了英国/谢菲尔德0号驱逐舰和/大西洋运输者0号运兵船;此外阿军还发射4枚/飞鱼0反舰导弹,击伤了英军/格拉摩根0号驱逐舰。
1986年在美国和利比亚冲突中,美国海军用/鱼叉0导弹击沉2艘利比亚导弹快艇。
1987年,在波斯湾游戈的美国海军/斯塔克0号护卫舰遭伊拉克F-1型幻影式战斗机发射的2枚/飞鱼(AM-39)0导弹的攻击,两发两中,再一次震动了各国海军,由于/斯塔克0号是美国海军最新型的/佩里0级护卫舰,舰上装备有先进的AN/SLQ-32(V)型电子战系统,却未能及时发现来袭导弹而作出反应,惨遭重创。
用于军事上的8种隐形技术
用于军事上的8种隐形技术隐形技术,又称隐身技术或"低可探测技术",是通过降低武器装备等目标的信号特征使其难以被发现、识别、跟踪和攻击的技术。
目前已被开发利用的隐形技术主要有8种。
"隐术"之一:缩影变形。
由于目标的尺寸和形状直接决定着雷达的散射截面积,为此,人们找到了一种缩小雷达散射截面积的隐形方法---对目标进行"缩影变形",即通过减少目标的尺寸和改变目标的形状来缩小雷达的散射截面积。
目前这种技术应用十分普遍,像法国的"拉菲特"、美国的"海影"等军舰都运用了这一技术。
"隐术"之二:销声匿迹。
由于"消除"声音和隐匿踪迹是对付各种声呐、传感器、电磁侦察甚至人员耳目的有效方法,所以这一隐形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非常广泛。
比如,舰船航行时产生的尾流比舰船本身更容易被发现。
为了消除尾流痕迹,人们开始尝试使用油、乳化剂、聚合物等来改变舰体周围水的黏度。
"隐术"之三:特种材料。
广泛采用能吸收雷达波的复合材料或涂料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隐形技术。
目前已有多种吸波材料面世。
比如美国的"铁球"涂料和"超黑色"涂料已被广泛应用到各种隐形兵器上。
"隐术"之四:混同背景。
可见光探测系统的探测效果主要取决于目标与背景之间的亮度、色度、运动等视觉信号参数的对比特征。
因此,"混同背景"可以达到隐形的目的。
有关试验表明,用微光夜视仪观察一公里以外的涂了迷彩的坦克,发现概率只有33%,而未经"涂抹"的坦克,发现概率则高达77.5%。
"隐术"之五:抑制热量。
为了对付红外探测,人们采取了抑制武器热扩散的技术。
这些技术包括"人造雾罩"、"材料绝热"、"气溶胶屏蔽"、"特殊燃料"和改变红外辐射方向等。
伪装与隐身技术
思考题
• 1、什么是隐身和伪装技术?隐身技术有哪些 特点?
• 2、伪装是怎样分类的?伪装按技术措施分为 哪几种?
• 3、隐身技术的分类及原理是什么? • 4、隐身与伪装技术对作战的影响有哪些?
– 隐身技术是低可探测技术和反探 测技术
– 隐身技术是传统伪装技术的应用 和延伸
二、军事伪装与隐身的分类
1、军事伪装分类
(1) 按运用范围分类 – 战略伪装 – 战役伪装 – 战术伪装
◆战略伪装:指对军事战略全局采取的一系列 伪装措施,通常由最高统帅部组织实施。
◆战役伪装:指为隐蔽战役企图、战役行动、 战役时间等而对兵力兵器部署、配置、调动采取 的伪装,通常由战役军团司令部组织实施。
特点:天然伪装因地制宜,简便、省时, 无需更多的材料。
◆迷彩伪装技术
迷彩伪装利用涂料、染料和其它材料来改变 目标、遮障和背景的颜色及斑点图案,以消除目 标的光泽,降低目标的显著性和改变目标外形。
伪装迷彩可分为保护色迷彩、变形迷彩、 仿造色迷彩、光变色迷彩、多功能迷彩等。
◆保护色迷彩
»»
◆变形迷彩
电子隐身技术是一种重要的为抑制目标本身所发 生的电磁信号特征的隐身技术。
飞机、直升机、导弹等目标自身的电磁辐射源主 要是其所载的各种电子设备,如雷达、雷达高度表、 通信系统、控制系统、电子对抗系统(雷达干扰机、 通信干扰机等)、无线电信标等。
常用的抑制目标自身的电磁辐射的主 要措施有:
◆减少无线电设备; ◆采用低截获概率技术改进电子设备; ◆减小电缆的电磁辐射; ◆避免电子设备天线的被动反射; ◆对电子设备进行屏蔽等。
(2)红外隐身技术
●红外隐身技术为了降低或改变目标的红外 辐射特征,降低红外探测系统的探测能力。
潜艇隐身技术分析
第42卷第11期2020年11月舰船科学技术SHIP SCIENCE AND TECHNOLOGYVol.42,No.11Nov., 2020潜艇隐身技术分析闫大海,张啥,苗金林,杨晓刚(中国舰船研究院,北京100101)摘要:本文分析研究包括声波、电磁波、尾流等在内探测潜艇的主要技术手段,以及针对这些手段,潜艇所采取的包括声隐身、雷达波隐身、尾迹隐身等在内的主要隐身措施。
系统提出探测技术发展趋势。
潜艇隐身技术难度大、涉及专业广,集成度高,需要以需求为牵引,密切跟踪探测技术发展趋势,坚持从设计源头贯彻隐身设计思想,同时不断提高潜艇对不同侦察制导和攻击手段的软硬杀伤能力,探索新技术、新手段,保证我潜艇在现代海战中处于优势地位。
关键词:探测;潜艇;隐身中图分类号:U6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649(2020)11-0128-06doi:10.3404/j.issn,1672-7649.2020.11.026Research on submarine stealth technologyYAN Da-hai,ZHANG Han,MIAO Jin-lin,YANG Xiao-gang(China Ship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cademy,Beijing100101,China)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technical ways of detecting submarine,including acoustic wave,electromagnetic wave,wake flow and so on,as well as the main stealth measxires taken for these ways,including acoustic stealth,radar wave stealth,wake stealth and so on.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detection technology is put forward systematically.The stealth technology of submarines is very difficult,involving a wide range of specialties and high integration.It needs to closely follow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detection technology,adhere to the stealth design idea from the design source,and constantly improve the soft and hard lethality of submarines to different reconnaissance guidance and attack means,explore new technologies and new means,so as to ensure that our submarines are in an advantageous position in modem naval warfare.Key words:detection;submarine;stealtho引言潜艇的优势在于隐蔽性。
隐身舰艇的秘密
隐⾝舰艇的秘密 所谓隐⾝,通俗地说,就是改变武器装备的声、光、电、磁、热等特征,使对⽅探测设备难以发现和识别。
与飞机和导弹等空中⽬标不同,作为海上(海⾯和海⽔中)特定环境下的⽬标——舰艇,它的可探测性特征除了敌⽅探测雷达的散射回波和舰艇⾃⾝的红外辐射之外,还有舰艇的噪声等信息。
因此,对舰艇的探测,主要是采⽤雷达、声纳和外信号来探索和发现⽬标。
舰艇要隐⾝就必须采取⼀些措施来降低它这三⽅⾯的可探测信息特征: 对付雷达探测 雷达是最常见和有效的探测设备之⼀,它在⼯作时,向⼀定空域发射电磁波,该电磁波遇到信号后便会被反射回来,雷达接收到该反射信号,就会发现⽬标。
因此,针对这个特点,为了不让对⽅雷达发现⽬标,就可以采取两种措施来对付雷达探测,⼀是使照射到⽬标上的雷达波反射到其他⽅向,不能返回雷达处,从⽽使雷达接收不到⽬标反射的信号;⼆是将照射到⽬标上的雷达波强烈地吸收掉,使返回到雷达处的信号变得极其微弱,以致于雷达检测不到⽬标的反射信号,从⽽发现不了隐⾝⽬标。
对第⼀种情况,可通过改变舰艇的外形来实现。
如:1、外形⽤曲⾯板代替平⾯板。
如美国的“阿利·伯克”级宙斯盾驱逐舰的舰体和上层建筑都尽可能采⽤圆弧形表⾯和棱,来避免镜⾯强反射;2、各部结构设计成倾斜式侧⾯。
如法国的“拉菲特”级护卫舰采⽤外倾式⼲舷和内倾式上层建筑侧⾯,以将雷达波反射到空中或⽔中;3、各部结构采⽤倒⾓连接。
如英国的23型护卫舰、法国的c-70级驱逐舰、俄罗斯的“基洛夫”级巡洋舰等,其舰体与上层建筑、甲板与舷顶列板、舰板与甲板以及列板间的连接处,普遍采⽤凸⾯圆滑过渡的倒⾓连接,以尽可能消除或减弱⾓反射效应,这可使雷达波反射强度降低10倍。
4、减少外露的武器装备和设备。
如瑞典隐⾝试验艇“司⽶奇”号将所有通常外露的武器装备都尽量设计成可伸缩的;并使窗⼝盖与甲板配平,可⼤⼤减少雷达波散射源的数量。
对第⼆种情况,主要是借助特殊的、能强烈吸收雷达波的材料。
雷达隐身技术在水面舰艇上的应用
面舰 艇造成 很 大威胁 。舰 艇作 为 大 型海 战装备 , 果 如 不经 过特 殊 的隐 身设 计 , 有 较 大 的雷 达 散 射 截 面 。 具
例 如 , 水 量 在 30 0t 排 0 以上 的 常 规 驱 护 舰 , 到 对 海 受
偏 转 目标 的雷 达 回 波 强 度 , 低 目标 的 雷 达 散 射 截 降
进 雷达 采用 了一 系列 新 技术 、 体制 。这 些 雷达使 水 新
面舰 艇 面 临 多 种 探 测 威 胁 , 反 舰 导 弹 的末 制 导 雷 而
是探 测水 面舰 艇 的重 要 手 段 。美 国为 了提 高 海 军 编
队 的空 中指挥 控 制能力 , E 2 在 - C预警 机 的基 础 上 改
1 8通 道 的先 进探 测 系统 ( D - 8 天 线和 1个 3 A S 1) 6单
2 O世纪 7 0年代 研制 的 “ 鱼叉 ” 音速 反 舰 导 弹 , 末 亚 其 端制 导采 用 宽带 频 率 捷 变 主动 雷 达 导 引 头 。为 了提
高对 大 型水 面舰 艇 的 打击 能力 , 国开 展 了“ 程 反 美 远 舰 导 弹 ” L A M) 究 。该项 目始 于 2 0 (R S 研 0 9年 由 国防
第3 4卷 第 4期
21 0 2年 4月
舰
船
科
学
技
术
Vo . 4. NO 4 13 . Ap .,2 2 t 01
S P S ENCE AND HI CI TECHNOLOGY
雷达隐 身技术在水 面舰艇 上的应用
范 晓 轩 ,耿 国 桐
( 国国防科技 信 息 中心 ,北京 10 4 ) 中 0 1 2
世界海军武器装备技术重大发展方向
世界海军武器装备技术重大发展方向伴随着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多项重大基础学科技术领域取得关键突破,以及海军作战思想和装备发展思路的改变,进入新世纪以来,海军武器装备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甚至是划时代的技术突破。
这些重大技术正在改变着新一代海军装备的面貌,将对海军武器装备的发展和未来海上作战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1、舰艇总体技术领域(1)水面舰艇综合隐身现代战场要求舰艇必须具备电磁、红外、声、磁、光、水压及尾流等综合隐身能力。
隐身性能已成为现代新型舰艇研制中优先权最高的重要战技指标之一。
2000年瑞典全隐身近海护卫舰建成,标志着一个新的开端。
多数国家准备建造的新一代战舰大多是隐身舰。
美、俄、英、德等不少国家推出了以雷达波隐身为主要特点的新型水面舰艇设计方案或构想,出现了集成上层建筑、综合天线桅杆、X型桅杆,以及武器、电子设备和舰艇上层结构的共形设计等一系列新的隐身措施。
从各国新型舰艇研制和科研计划的发展趋势来看,水面舰艇隐身已经从雷达隐身为主,发展到要求控制舰船的声、电、磁等众多物理场特性,形成全谱舰船目标特性控制。
隐身作为一种复杂的属性,采用单项技术是无法实现的,它涉及基础理论和机理、应用技术、系统综合和集成等方面,只有从设计之初开始,通过总体、系统和设备的每个层次、每个环节协调地优化,舰艇目标特性控制、综合集成的效果才是最好的,否则可能会恶化目标特性控制的整体效果。
当前,国外正利用系统工程方法,采用舰船全谱物理特性控制技术体系,控制舰船主动和被动产生的物理场,实现舰船的综合隐身。
(2)集成上层建筑舰艇上层建筑部分是影响全舰作战性能和舰艇隐身性能的最主要方面。
信息时代对舰艇不断增长的信息能力需求要求在舰艇上不断增加新的装备与能力。
在已往的上层建筑状态与设计方法下,舰艇每增加一个新系统,而且要使新系统性能最佳,都会引发一系列问题。
从而使设计过程实际上成为各种工程评估问题,如结构、气流、电磁、武器有效范围和效应、发现目标/阻断、安全等,此外,还需要完成整舰评估,如整体监视能力、可承受能力以及顽存性、可维性、可靠性等。
现代水面舰艇隐身技术浅析
这 就使如 何有效 提 高舰艇 的隐蔽 性成 为各海 军大 国的 构 的强 烈振动 ,其振 动 波在传播 的 同时不断 向水 和 空 研 究重 点 。隐身技 术就是 研究 如何控 制 、缩 减水 面舰 气 中辐 射 ,其 引 起 的 噪声 很 容 易 被 敌方 的声 纳 探测
艇 的特征 信号 ,以降低声 纳 、雷达 、磁探仪 等探测 系 到 。因此声 纳隐身 的关键 是减少 噪声 ,其 主要 方法包 统 的发现 距离 、减少 以特 征信号 为 引信 的制 导武器 的 括 :把 舰艇 的发动 机放在 隔音舱 室 内 ;采用低 噪声设 命 中概率 ,从 而提 高舰船 的生存 能力 、突 防能力及 作 备 ;增 加发生 设备 隔音罩 ;使用 降噪材 料 ;采 用计算 机 仿真设 计 出预测 的舰身 反射声 波 的程 度 ,做 出最佳 战效能 的技术 【 1 】 。
( R C S ),一般 采用 外形 隐身 和 吸波材 料 等手段 。外 身涂抹能掩盖 热信 号的迷彩等 。
形隐身 的基 本方法 为平 坦表 面 、尖 锐边 角 、整 体过 渡
2 . 4 磁场隐身技术
作者 简介 船 技术等方 面的研 究工作 。
The a n a l y s i s o f s t e a l t h t e c h ni c s o n mo de r n s ur f a c e wa r s hi p
Ya n g J i n g Do n g , Zh a o T e n g
被发 现 等于 被消 灭—— 是现 代 军事 中一 条颠 扑不 射雷达波较小 的复合材料 、吸收雷达波的涂料等 。
. 2声 纳隐身技术 破 的真 理 。随 着 各种 新 型 探 测 仪 器 和 攻击 武 备 的 出 2 舰艇 的螺旋 桨 、机械设 备在 工作 时会 引起周 围结 现 ,水 面舰艇 在未来 海 战中 的生 存 出现 了重 大危 机 ,
水面战斗舰艇隐身设计浅探
测 手段 日趋 完善 , 探测精 度越 来越 高 ; 弹等武 器对 导 目标 的命 中率也 大 大 提 高 , 打击 威 力 日益 增 强 。 因 此 , 提高舰 艇 的生命 力和 战斗力 , 为 必须 通过增 强其
自身 的隐身 能力 , 使舰 艇不 易被敌 方发 现 , 从而 更有 效 地 打击敌 目标 。
控制舰艇 自身 电子特性等。在实际应用中对这些方法 的优劣进行探讨 , 具有较好 的参考价值 。 [ 中图分 类号] 64 7 U 7 .
S e lh d sg o u f c o b t n h p t at e in f r s ra e c m a a ts i
Ga h n oS a
20 0 8年 l 2月
船
舶
De e e ,2 0 c mb r 0 8 N0. 6
第 6期
S P & BOAT HI
[ 究与设计 ] 研
水 面 战斗 舰 艇 隐身设 计 浅 探
・
高 山
2 11 ) 093
( 海军 驻江 南造船 ( 团) 限责任公 司军 事代表 室 上海 集 有
e e ti e t r lc rc f au e
Ab t a t Ba e n t e s mma e f s v r l a p o c s f se l e in fr s ra e o aa t hi , s c a sr c : sd o h u i r s o e e a p r a he o tat d sg o u fc c mb t n s ps u h s h se lh o t n e in,se lh c ai g,r d c in o n rr d r y c a a tr a d c nr l o rh p’S o ee t c tat ul e d sg i t at o tn e u to f i fa e a h r c e n o to f wa s i wn lc r i f au e e c h s a r d s use h a v n a e n d s d a tg s o h a p o c e i r c ie,whih a b e t r t .t i p pe ic s s t e d a t g s a d ia v n a e ft e p r a h s n p a t c c c n e
舰艇外形雷达隐身设计方法
2
设计实例
该舰隐身设计目标: 对初步设计的舰艇外形 ( 见图 1) 进行 隐身 修改 设 计, 尽可 能缩 减 舰艇 RCS。
图 1 常规舰艇形状示意图
3 4
雷达波频 率取 f = 8 GHz, 舰 艇在 正横 和首 向、 尾向 # 4∀角度范围以外的方向区间作为考核 区间, 方位角 0∀ 360 ∀范围, 入射余角 2 ∀。假 定的 厚度! 为0. 5 m 的舰艇横截面外形 ( 见图 2) , 在水平面内( 即当 = 90 ∀时 ) , 在 90 ∀附近的单站 RCS和双站角限定在一定角度的双站RCS才有意 义; 在竖直平面内( 即当 = 90∀时 ) , 入射角 88∀ 90∀方位是舰艇受 威胁最大 的雷达波 入射方 向。由于舰艇特征尺寸远大于入射波波长 , 散射 特征处于高频区, 因此采用改进的物理光学法进 行雷达散射截面计算。计算中考虑单站和双站雷 达散射结果。
船长 ( 50 m) 、 相同的上层建筑底宽( 4. 4 m) 和船型 宽度( 6 m) , 具体形状见图 3, 上层建筑与甲板的 夹角为 ! i ( i = 1, 2 为上层建筑的层序号 ) , 船体外 壁与水面的夹角为 ∀( 只考虑船体外壁露出水面 的部分) 。
图 3 舰艇截面设计角度示意图
经过计算, 各截面形状下舰艇雷达散射截面 最大值计算结果见表 1。
参考文献 [ 1] Nakos D E, Sclavounos P D. On Steady and Unsteady Wave
C WP ( l C WP ( t cut ) 纵切法计算的波形阻力系数 ; cut ) 横切法计算的波形阻力系数。
Patterns[ J] . J F M, 1990, 215: 263 288. [ 2] Nakos D. E, Sclavounos P. D. Kelvin Wake and Wave Resistance of Cruiser and Transom Stern Ships[ J] . Journal of Ship Research, 1994, 38( 1) : 9 29. [ 3] 高 [ 4] 高 高 . 自由面势流问题的域外奇点边 界元法及其 数 高 . 船舶兴波问题面元法的误差分析 [ J] , 水动力 值误差分析 [ J] , 计算力学学报 , 2003, 20( 3) : 339 34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面舰艇隐身技术的详细介绍一、舰艇隐身性的产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现代海战中,物理场探测器和精确制导武器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其战斗效能越来越高,为了对付这种现实的威胁,各国海军正在加紧发展舰艇隐身技术,它通过改变自身物理场,以降低被敌发现和被精确制导武器命中的概率。
舰艇隐身技术萌发于雷达发明之后。
在二战中,雷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于是人们开始研究如何对付它,由此而产生了隐身技术。
德国最先在其潜艇上采用了隐身技术,在潜艇的通气管和潜望镜上使用了吸波材料,以达到反雷达探测的目的。
此后,美国、前苏联等国家相继开展隐身技术的研究。
迄今为止,各国都纷纷研制各种隐身舰艇,如美国的"海幽灵"隐身试验舰,法国的"拉菲特"级护卫舰,以色列"萨尔"5小型护卫舰等。
特别是瑞典在"斯米格"号隐身试验船的基础上开发了YS 2000全隐身攻击舰,现正在设计和建造,不久的将来,该国将建成世界上第一支全部由隐身舰艇组成的舰队。
这些隐身舰艇的问世,标志着舰艇隐身技术日益成熟,同时也预示着未来的海战将是一场"无"战舰的战场。
二、水面舰艇的隐身技术提高舰艇的隐蔽性,就是要降低辐射噪声、可见光、磁场、水压场和温度场等舰艇的物理场。
目前的舰艇隐身技术主要集中在雷达波隐身、声隐身、红外隐身、电子特性隐身四个方面。
另外随着能够探测舰艇电磁特性的水雷传感器研制的不断开展,降低舰艇的电磁特性也将逐渐成为舰艇隐身的一个重要方面。
1、雷达波隐身雷达探测是一种靠雷达照射目标物体后,接受反射回波来感知目标的探测方法。
因此,如何减少物体的回波是这一技术的关键。
传统的舰艇由于笔直、规则的外形,大面积的平面,板与板之间的直角连接等形状和结构对雷达波产生强烈的反射,从而增大了雷达反射截面,增强了敌方雷达的探测距离。
雷达波隐身技术的着眼点就是降低雷达反射截面,减小雷达探测范围。
(1)隐身技术方法a)采用雷达吸波材料和涂料吸波材料的工作原理是消耗雷达照射波的能量,减少雷达波的反射,改变舰艇的雷达反射截面以诱惑来袭导弹攻击舰艇的非重要部位。
采用雷达吸波材料是减少舰艇雷达反射截面的最简单措施,这种隐身是比较彻底的,但其技术难度较大,经济性差,国外在这方面投入很高。
b)改进舰体及上层建筑舰艇的外形设计对降低雷达散射面积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通过改变外形,使雷达照射波改变方向散射空间来减少回波的强度,从而起到降低雷达反射截面积的目的。
诸如对军舰舷侧采用倾斜形设计,避免与水面相互垂直,使照射面进行异向反射,以减小回波的反射能量;上层建筑四周及相邻连接处避免直角,尽量采用圆弧过渡,防止产生波的尖角绕射;外露面积尽量减小等。
c)控制甲板移动物体一艘舰艇的雷达反射截面积是该舰具体形状的函数,舰上移动的人员和装备,都是雷达的反射体,应加以控制。
如舰员尽量在甲板内活动,严格控制舰载机的飞行时间等。
(2)国外雷达波隐身的设计原则a)"角度压缩"原则。
即牺牲某些角度如两舷侧的RCS(雷达反射截面积)值,而在其它角度,最低限度地进行RCS缩减。
这样既有利于总体设计,也便于隐身技术的实施。
以此原则设计的舰艇只是在某些主散射方向上存在较大的RCS值,因此使敌难于探测、跟踪,有利于本舰电子对抗的实施。
b)"外形为主、材料为辅"原则。
目前吸波材料吸波性能有限,适用频带窄、环境适应性差、价格昂贵。
国外普遍采用外形隐身技术,只有在外形隐身难以实施或需要加强隐身效果时,才采用涂覆吸波材料的方法。
(3)各国海军采用的关键技术在舰艇雷达波隐身技术方面,国外海军始终坚持大力抓基础研究和试验手段建设。
在基础理论方面,根据电磁场原理,相继开发了雷达波散射的估算、仿真系统,已完成了由简单型体的RCS定性估算到全船RCS仿真的定量分析这一质的飞跃。
吸波材料虽然只是雷达波隐身技术的辅助手段,但国外海军仍在下大力气进行研究,吸波材料已从最早的铁氧体材料,发展到纳米材料和生物型材料。
由于吸波材料的局限性,目前国外海军普遍在舰艇外形上大做文章。
主要的技术措施有:船体外倾、上层建筑大平面倾斜(7°以上)及整合、避免凹腔和角反射、减少耦合、驾驶室采用金属膜玻璃、严格工艺控制(提高外板和平板的表面平整度)等措施。
2、声隐身声隐身技术起步较早、技术手段丰富、成熟,各个国家在这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
(1)隐身技术方法舰艇在航行过程中产生的噪声向空中和水下传播,极易被敌水面舰艇和潜艇的声探测系统发现。
声隐身的主要措施有:a)降低机械噪声。
使用新型推进装置(电力传动),舰上主辅机使用各类减振器;使用隔绝噪声和振动的箱装体;在舰体表面采用消声瓦或涂覆吸音涂层;机舱周围使用气幕降噪技术。
b)降低螺旋桨的直径,减小其转速,使其盘面处伴流均匀分布,增加桨叶数,增大桨叶倾斜和改进桨叶剖面。
螺旋桨的空泡是水面舰艇最重要的噪声源,目前抑制这一噪声源的有效途径是螺旋桨通气技术。
(2)声隐身中使用的高新技术在舰艇的设计、建造中,除采用优化船体外形、控制舰载设备振动噪声指标、对主要设备实施隔振和隔声处理、对管道进行弹性支撑和挠性连接等传统的措施外,近年来,国外海军还使用了许多高新技术:a)气幕降噪技术该技术是西方国家海军较为推崇的一种用来提高水面舰艇(特别是反潜舰艇)水下声隐蔽性的高技术。
其原理是通过在舰壳水下部分和螺旋桨部位向水中喷射压缩空气,从而形成一定厚度的气幕来有效屏蔽、衰减和散射舰艇的水下宽频带辐射噪声。
该技术可大幅度地降低舰艇水下辐射噪声(6-10dB)和本舰声纳平台的自噪声(3-5dB),改变水下辐射噪声特征,衰减敌主动声纳信号的反射。
由于该技术降噪效果显著、造价低廉,因而广受各国海军青睐,美国除航空母舰外的护卫舰以上所有舰艇都装有气幕降噪系统。
b)浮筏技术浮筏技术是多台机组共用公共基座(即浮筏)的单层隔振或多层隔振技术。
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布置空间和稳定性方面的限制,通常使用双层隔振。
由于浮筏隔振装置具有显著的隔振、隔冲击性能,大幅度地降低了结构噪声向船体和水下的辐射,因此各国海军对该技术的研究非常重视。
美、俄、英、法、德、意等国的舰艇动力设备均广泛采用了浮筏技术。
c)大侧斜螺旋桨和泵喷技术舰艇在高速航行工况下,螺旋桨噪声是最主要的噪声源,而一旦螺旋桨产生空泡,空泡噪声即成为螺旋桨最强烈的噪声源。
螺旋桨空化后的噪声比空化前要提高10-30dB。
因此,国外对螺旋桨噪声的抑制主要集中在推迟空泡的发生上。
国外几十年的实践证明,在舰艇尾部非均匀流场中采用大侧斜螺旋桨可在效率基本不降低的前提下延迟空泡发生,大幅度降低脉动压力和减小船尾振动。
80年代以来,随着大侧斜螺旋桨设计和制造技术的不断完善,该技术在美国等西方国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大部分新造水面舰艇都使用了大侧斜桨。
随着舰艇推进功率的加大,航速不断提高,有可能使螺旋桨重新产生空泡,此外螺旋桨尾流的旋转,使小部分耗散的能量转化为声能。
为此,国外研制了一种新型的低噪声推进器--泵喷推进器来取代螺旋桨推进。
泵喷推进器由转子、定子和减速阻尼导管组成。
转子、定子产生的噪声被导管遮蔽,转子后的定子又可减少尾流旋转能量的损失。
减速型导管能够延迟转子空泡的起始,最终达到降噪的目的。
最先采用这一技术的是英国新一代"特拉法尔加"级静音潜艇。
目前该技术主要使用在潜艇上。
3、红外隐身(1)隐身技术方法自七十年代红外探测器的工作频段扩展到中远红外区以来,红外探测技术日趋成熟,已成为仅次于雷达的中远程探测、制导手段。
在现代海战中,各种水面舰艇的热辐射很容易被对方的红外探测系统发现,也容易遭到红外寻的导弹的攻击。
为此,各国海军投入很大力量研究开发红外隐身技术。
如降低发动机排气、排水温度,降低主机舱和烟囱温度、涂敷绝热层、采用隔热垫等。
美国海军的DDG 51级舰除对红外辐射源部位进行屏蔽和绝缘外,全部排气道顶部用空气喷射器来抑制排放高温燃气,每个排气道顶部安装特殊的装置来屏蔽热管内壁。
(2)采用的主要技术 a)冷却--降低3-5微米(um)波段红外辐射燃气轮机、柴油机排放的高温废气是舰艇在3-5um波段最强烈的红外辐射源。
因此国外海军的红外隐身技术研究大都是从降低排气温度、抑制红外辐射开始的。
对于燃气轮机,由于排气量大、排气流速高,国外海军流行的抑制措施是采用引射技术。
该技术可使该波段红外辐射降低90%以上。
对柴油机排气的红外抑制,国外目前普遍采用烟道冷却和水线排气技术。
其中英国在采用烟道冷却装置后,舰艇红外辐射降低60%以上。
德国海军采用海水喷射装置,实施水线排气,可使排气温度从500℃降至60℃。
b)屏蔽--降低8-14um波段红外辐射屏蔽方法主要有:应用红外伪装材料,改变舰艇红外辐射特征;使用隔热材料阻止舰艇舱内热源向外辐射;采用喷淋水幕(雾)技术,将舰艇"笼罩"起来,使之与环境融为一体,达到降温、屏蔽的效果。
如俄罗斯的"现代"级驱逐舰、美国的"杜鲁门"号航母、印度的"德里"级驱逐舰、英国的"海幽灵"护卫舰都采用了该技术。
4、控制舰艇自身的电子特性舰载电子设备的隐身也是舰艇隐身的一个重要方面。
为防止对方的电子和磁性探测器探测,控制己舰的电磁辐射特征,国外海军采用的技术主要有:a)完善无源侦察设备,发展联合信息收集分配系统。
如采用GPS接收机完成导航,采用雷达侦察机接收侦知敌情,利用数据接收机接收联合信息分配系 b)采用相应的技术和战术,保证有源电子装备具有低频截获概率特性。
当舰艇需要使用主动工作雷达和通信设备时,这些有源设备必须在技术上保证被截获概率低,在战术上保证隐蔽使用。
主要措施如YS2000舰的导弹雷达采用小功率的调频连续波雷达,舰载相控阵雷达采用了大量的被截获概率低的技术。
舰载通信也要采用保密措施和小暴露的使用方法,目前一些现役舰艇都有雷达通信装备的隐蔽使用规则。
c)降低舰上天线的雷达反射截面。
雷达通信等各种无线电设备的天线是雷达反射截面的产生器。
降低天线副瓣,减少天线失配反射可减少天线的散射,采用频率选择技术可衰减带外信号,采用天线升降翻转机构使天线向上升起扫描几次后就向下翻转保持隐身状态,以微带天线为主的共形天线技术也是减少雷达反射截面的一个好方法。
5、减少舰艇的电磁特性由于可探测舰艇电磁特性的水雷传感器目前正处于研制阶段,故降低舰艇电磁特性也成为西方国家研究的一个重点。
舰艇的电磁特性主要有三种:静电特征,即水下电位(UEP);与腐蚀有关的磁特征;极低频电磁特征。
影响舰艇静电特征及与腐蚀有关的磁特征的因素有舰艇湿表面所采用的材料及其分布;由于涂层受损而导致的艇体表面状况的改变;外加电流阴极保护系统及其控制系统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