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两首》诗歌比较阅读训练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诗两首》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诗两首》课后练习题(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31d40f0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6b.png)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诗两首》课后练习题(附答案)【积累·感知】一.给加点字注音。
忧郁___瞬息___伫立___涉足___诱人___延绵___旅人___幽静___二.给形似字组词诱:___伫:___恋:___绵:___绣:___贮:___蛮:___棉:___三.根据示例填空示例:荒草(萋)(萋)白雪()()岁月()()人海()()神采()()温情()()得意()()野心()()忧心()()四.在横线上填上成语所缺的字跋山___水曲径通______息万变人迹___至___然无声___而不舍举___不定一如___往五.整体感悟两诗后回答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的主题是什么?2.《未选择的路》一诗中“路”包含了什么深刻含义,你从中悟出什么人生的哲理?【体验·探究】六.阅读《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后回答1.从诗中你能看出作者告诉我们如何对待生活中的过去、现在、未来吗?2.假如把这首诗分成两部分,请各用一个词来概括其内容。
3.你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4.学完此诗后,你有什么感悟?七.阅读《未选择的路》一诗后回答1.作者为何以“未选择的路”为题?2.本诗主要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3.诗中流露了作者一种怎样的复杂感情?4.本诗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哲理?【实践·拓展】八.阅读下诗,回答问题野蔷薇歌德少年看到一朵蔷薇,荒野的小蔷薇。
那样娇嫩而鲜艳,急急忙忙走向前,看得非常欣喜。
蔷薇,蔷薇,红蔷薇,荒野的小蔷薇。
少年说:“我要采你,荒野的小蔷薇。
”蔷薇说:“我要刺你,让你永不会忘记,我不愿被你采折。
”蔷薇,蔷薇,红蔷薇,荒野的小蔷薇。
野蛮少年去采她,荒野的小蔷薇。
蔷薇自卫去刺他,她陡然含悲忍泪,还是遭到采折。
蔷薇,蔷薇,红蔷薇,荒野的小蔷薇。
1.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诗中“蔷薇”的命运是怎样的?2.诗中反复出现“蔷薇,蔷薇,红蔷薇,荒野的小蔷薇。
”有什么作用?3.如何理解诗中反复使用的一个“小”字?4.诗中“蔷薇”的象征意义是什么?5.诗中的“少年”和“蔷薇”哪一个是受害者?为什么?6.这首诗的语言有什么特点?7.读了这首诗,你受到哪些启发?答案:一.略。
2024届高考诗歌双文本对比阅读训练:手法异同(含解析)
![2024届高考诗歌双文本对比阅读训练:手法异同(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381a3eac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f5.png)
诗歌双文本对比阅读训练-------手法异同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各题。
月夜怀故人【宋】寇准清夜月初满,藓庭①吟更幽。
梧桐疏影老,蟋蟀乱声秋。
旧国②情何极,空江思欲流。
故人今底处,危坐独凝愁。
虞美人【南唐】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①藓庭:郊野。
②旧国:故乡。
1.下列对上面两首作品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月夜怀故人》首联交代时间、地点和自然环境;颈联在前两联基础上,通过“情何极”“思欲流”点题抒怀;尾联通过对故人“今底处”的发问写作者独处“凝愁”。
B.“梧桐疏影老,蟋蟀乱声秋”两句十分精妙,结合听觉、嗅觉,描写“梧桐疏影”和耳边不时传来的蟋蟀乱鸣声,使诗句画面立体可感。
C.《虞美人》中“朱颜改”可指故国宫殿颜色已旧,也可理解为旧时宫女容貌衰老,更可以理解为国家易主、变色。
D.寇准和李煜均用简练自然的语言,表达在月夜的思念之情。
相比寇准对“旧国”的思念之情,李煜更在思“故国”的同时内心燃起亡国之痛。
2.以上两首作品都表现了作者的愁绪,在表达情感的手法上则各有异同。
请结合内容,赏析主要的异同点。
阅读下面这两首词,完成小题。
望江南·闲梦远①(一)李煜闲梦远,南国正芳春。
船上管弦江面绿,满城飞絮辊②轻尘。
忙杀③看花人!望江南·闲梦远(二)李煜闲梦远,南国正清秋。
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
笛在月明楼。
【注】①这两首词是李煜亡国入宋后的作品。
②辊(gǔn):翻滚,滚动,转动。
③杀:同“煞”,形容极甚。
3.下列对这两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南国正芳春”中着一“芳”字,写出姹紫嫣红、百花争艳、遍地芳香的江南春色,表达了词人的愉悦之情。
B.“满城飞絮辊轻尘”中以“飞絮”来写春景,传神地写出了春情流转、春光如泻、春风扑面而来的迷人春色。
C.“笛在月明楼”一句由景及人,把前面的空景用人来衔接,把眼见的凄凉用耳听的哀惋来充实,韵致无穷。
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专练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包含答案.doc
![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专练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包含答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4665586eec3a87c24128c451.png)
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题组一对点练1・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木芙蓉吕本屮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窗前木芙蓉范成大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女神.两首诗中木芙蓉形象有什么不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吕本中《木芙蓉》诗中,明确点出歌颂对象是小池南岸木芙蓉•诗中第二句指出木芙蓉开放在严霜袭来秋季,其鲜艳色泽显示出它不畏强暴精神.诗中后两句,诗人用“无言”和“一生开落任东风”来比喻桃李怯懦软弱,听任春风摆布而自己无言,来衬托木芙蓉霜后“着意红”英勇气概•将两种花比喻成对立两种不同品格代表,寓意深刻.《窗前木芙蓉》是诗人早期作品,写秋天盛开木芙蓉花不怕寒霜,傲然怒放,没有一般花那样纤弱,动不动就是“愁红怨绿”可怜样子. 作者借木芙蓉表现了自己少年时意气风发、昂扬不凡气度.答案吕诗着重描写木芙蓉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范诗写了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前者是闲适之士豪迈与大度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环境屮乐观者形象.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冋答问题・(5分)江村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此诗第四联“但有故人供禄米”,有版本作“多病所需惟药物”,你觉得哪一句更好?为什么?答:答案(示例一)“但有故人供禄米”更好.此句表面上虽是喜幸之词,而骨子里止包藏着不少悲苦之情•说“但有”,就不能保证必有;说“更何求”,正说明已有所求•诗人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眼前优游闲适生活,正是建立在“故人供禄米”基础之上.可见,此句包含着对封建统治阶级摧残人才强烈控诉.(示例二)“多病所需惟药物”更好•此句表面上说自己多病,唯一需要就是药物,似乎再别无所求.但稍加揣摩,便能发现其中包含着诗人多少无奈.现在多病,确实急需药物治病,但药也无从得到•这点要求都达不到,述能说其他要求么?止是有对现实绝望,才有后文“微躯此外更何求”愤慨.3•阅读下面古诗,然后冋答问题・(5分)君不见魏式草创争天禄,群雄睚眦相驰逐.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都邑缭绕西山阳,桑榆汗漫漳河曲.城郭为虚【聞人代改,但有西园明月在.邺傍高冢多贵臣,娥眉喇咏共灰尘•试上铜台歌舞处,唯有秋风愁煞人.(张说《邺都引》,选自《全唐诗》)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选自普通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注】虚:废墟.请赏析两诗屮画横线诗句所抒发人生感悟差异.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题前提是理解诗句基本意思•张说《邺都引》画线两句诗意思是,“城郭”和“西园”已沦为废墟,标志着魏武时代已成为历史陈迹,只有明月依旧,却照不见曹操在西园“夜接词人赋华屋”,强调是世事沧桑变化,抒发是世事无常、生命短促感慨•第二段诗中画线句子是说个人生命是短暂即逝,而人类存在则是绵延长久,因此“代代无穷已”人生和“年年望相似”明月得以共存,虽然抒发是作者对宇宙永恒、人生短暂感伤,但并不颓废与绝望,基调是“哀而不伤”.答案“城郭为虚人代改,但有西园明月在”,以都邑变为废墟、人世盛衰更替与月之千秋永照对比,突显人非物换,抒发了世事沧桑、人生如寄感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将人类代代相续与月之永恒不变对举,表现宇宙永恒和生命无限,强调人类绵延不绝,抒发了一种豁达乐观情怀.4•阅读下面这首元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念奴娇登石头城①次东坡韵萨都剌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指点六朝形胜地,唯有青山如壁.蔽日旌旗,连云檣橹,白骨纷如雪.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 寂寞避暑离宫②,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落日无人松径里,鬼火高低明灭.歌舞尊前,繁华镜里,暗换青青发.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注】①石头城:即金陵城,昔为六朝都城•②离宫:皇帝在京城以外宫室. 简要分析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与萨都剌这首词所抒发情感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相同点:对世事变迁、昔盛今衰悲哀,怀古伤今;对光阴虚掷感伤.不同点:萨词有对战争残酷心痛之感;而苏词抒发是自己有志报国,却功业未成、壮志难酬感慨. 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从军北征李益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磧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这两首诗分别是如何表现征人思乡之情?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高诗“借问梅花何处落”是征人由听曲而想到了故乡梅花,含有思乡之情. 李诗中“一时回首月中看”那一轮高挂在空中明月,自然地勾起了征人思乡之情.6•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初冬夜饮①杜牧淮阳多病偶求欢②,客袖侵霜与烛盘.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闻梨花发赠刘师命韩愈桃溪惆怅不能过,红艳纷纷落地多.闻道郭西千树雪,欲将君去醉如何?【注】①本诗写于842年,当时作者受排挤被外放.②淮阳:指东汉汲黯,他因刚直敢言,屡次切谏,多次被流放,最后死于淮阳•“偶求欢” “欢”,指代酒. 两首诗都分别写到“雪”与“梨花”,但二者在诗中关系却不相同,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两位诗人这样处理意图所在.答:答案杜诗中雪是本体,梨花是喻体,诗人将积雪比作梨花,形象地写岀冬夜积雪之厚之白,其目是从侧面烘托出环境清冷.韩诗中梨花是木体,雪是喻体,诗人将梨花比作积雪,写出梨花盛开时洁口、繁盛之貌,其目是形象地表现春天千树梨花怒放美丽景象.7.阅读下面两首词,然后冋答问题・(6分)梦江南[唐]皇甫松兰烬落,屏上暗红蕉.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人语驿边桥.望江南[南唐]李煜闲梦远,南国正芳春.船上管弦江面绿,满城飞絮混轻尘•忙杀看花人.两首词都写到“梦”,这两处“梦”各自表达了词人什么样感情?答:答案皇甫词中,“梦”中江南梅熟、夜雨吹笛、驿边人语充满欢情,表现了词人梦醒之后孤独与惆怅无法消散情感;李词中,“梦”中故园江水、乐声、飞絮、轻尘和看花人一派生机,表现了词人对故国思念和现实生活凄楚之感.题组二综合练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冋答(1)〜⑵题・(11分)李贺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旅歌屡弹铁④,归问时裂帛⑤.【注】①南山:指李贺家乡山.②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曹植诗云:“谒帝承明庐,逝将归旧疆③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云“平原客” •④弹铁:《战国策•齐策》载冯谖才华出众, 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铁而歌,要鱼、要车等•⑤裂帛:指写家信.(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其中不正确两项是()(5分)A.诗歌标题“客游”点明了诗人身份,即客居他乡游子,通过标题可以看出诗歌要表达情感可能有对家乡、亲人思念Z情.B.“日暖南山石”使用虚写手法表现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内心情怀,“日暖”属于想象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太阳照耀在南山石头上.C.首联,下句“暖”字与上句“满”字形成鲜明对比,写出了在客居他乡游子心目中,故乡永远是温暧,永远是值得依恋.D.颔联上句屮“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者,表达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失意落寞;下句诗人以“平原客”自称,抒发壮志难酬慨叹.E.“老作平原客”中“老”字是“老迈、年岁已高”意思,诗人通过写自己老迈,表达了年事已高但仍漂泊在外孤独寂寞之情.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能力.C项,“下句'暖'字与上句'满'字形成鲜明对比”错误,应该是“暖”和“悲”形成对比・E项,颔联中“老”字是“总是”意思,突出了诗人在外漂泊时间长,表现了诗人羁旅漂泊和怀才不遇凄楚与痛苦.答案CE(2)唐代诗人崔涂《春夕》中有:“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崔诗中“书”指家信,李诗尾联屮“裂帛”也指家信,请简要分析两者表达情感异同・(6分)咎・答案同:二者都借“家信”表达了对家乡、亲人思念之情.异:崔诗主要写诗人长期不能冋家,所以连家信也常年断绝,春天到来之吋看到了镜中白发,表达了韶光易逝愁苦•李诗主要写诗人想入朝为官而愿望始终得不到实现,于是想写封家信告诉家人自己就要回家了,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悲伤.9•阅读下面这首小令,然后回答(1)〜(2)题.(11分)沉醉东风•渔父白朴黄芦岸白蘋渡口,绿柳堤红蓼滩头•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点秋江白鹫沙鸥.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1)下列有关内容是对这首小令理解,其中不正确两项是()(5分)A.开头两句选用“黄” “白” “绿” “红”这样色彩鲜明字眼,展现了渔父生活环境优美,引发读者丰富想象.B.小令中渔父虽然没有生死之交,却能以在秋江上自在来去、心地单纯白鹭沙鸥为友,让人感到其心灵世界洁净美好.C.“烟波钓叟”就是诗人在这首小令屮着力表现渔父,因为渔父不识字,没文化,所以在万户侯面前骄傲不起来.D.结尾句虽然表达出词人坚决不向黑暗社会妥协、保持高风亮节之意,但更主要是体现出词人消极避世思想倾向,这是不可取.E.这首小令语言平实自然,风格清新,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像白鹭沙鸥那样生活自由自在、行动无拘无束渔父形象.解析C项,对“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准确理解应是:渔父虽然不识字,但他自在美好生活足以让人间万户侯羡慕.D项,“这是不可取”理解有误,虽有其消极避世一面,却也曲折地反映了元代知识分子骨气和那个时代投射在他们心灵上暗影,抒发了他们不平之慨.答案CD(2)有人认为,“钓叟”是小令作者白朴用以自比形象,这和下面“链接材料” 中柳宗元以“蓑笠翁”自比是一样•请问:我们可以从“钓叟”和“蓑笠翁”身上看到两位作者怎样相同情怀与不同情怀?(6分)【链接材料】江雪【注]柳宗兀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注】本诗为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后所作.答解析白词结尾点题,点出前面写并非退隐文人,而是“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表达出词人既有坚决不向黑暗社会妥协、保持高风亮节之意,又有不愿在宦海中“风波千丈担惊怕”、希图逃世思想;而柳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这个渔翁形象显然是诗人自身写照,曲折地表达出诗人在政治改革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傲岸清高精神面貌. 答案相同情怀——远离世事(远离纷扰、远离尘嚣、不满于现实),崇尚自然(钟情自然、寄情山水).不同情怀——白朴有不与达官贵人为伍,甘于淡泊宁静、崇尚逍遥自在生活情怀;柳宗元虽孤寂郁愤,但却仍有着清高而孤傲情怀.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1)〜(2)题.(11分)春r=t=>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白雪却嫌春色晚,春二月初惊见草芽. 故穿庭树作飞花. ■二I;刘方平飞雪带春风,徘徊乱绕空.君看似花处,偏在洛阳东【刘.【注】洛阳东:指富贵人家居住之地.(1)下列对这两首诗赏析,其中不正确两项是()(5分)A.韩诗第一句中“都”字流露出作者经过漫漫寒冬、久盼春色急切心情.B.韩诗第二句表达了诗人见到满园春色、其溢于言表欣喜,一扫遗憾之情.C.刘诗三、四句写富人看春雪似花,强烈表达出作者对社会贫富差异愤慨之情.D.两位诗人都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描写了早春白雪,并借此抒发情怀.E.“白雪却嫌春色晚”这种写法使文章充满灵动之气,与“雪却输梅一段香” 有异曲同工之妙. 解析B项,句中“初”字,含有春来过晚、花开太迟遗憾、惋惜和不满情绪.C 项,刘诗只是隐含了作者因贫富差异造成审美不同感叹,而非强烈愤慨之情.答案BC(2)两首诗均以“春雪”为题,但对雪描绘有所不同,寄托情感也不相同,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6分)答:答案韩诗写春雪嫌花开得太晚,所以化作飞花,在庭中树间飞舞;表达了作者对春雪喜爱Z情;刘诗写春雪被春风挟带着在空屮盘旋;春天已经来临,突如其来春雪在富贵人眼中似花,却夹杂着作者嗔怪之情.1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1)〜(2)题.(11分)咏竹刘孝先竹生荒野外,梢云耸百寻.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耻染湘妃①泪,羞入上宫琴②.谁能制长笛,当为吐龙吟.【注】①湘妃:传说中舜帝妃子,舜亡后,湘妃泪洒竹上,形成斑竹(又叫湘妃竹)•②上宫琴:宫廷一流琴师弹奏琴.(1)下列对这首诗赏析,其中不正确两项是()(5分)A.“竹生”句既描述了竹恶劣生长环境,也赋予了竹不图安逸、不慕奢华品性.B.“梢云”句运用夸张手法,描绘了竹梢高耸入云情状,为下文写“高节”作铺垫.C.“无人”两句意思是没有人赏识它高风亮节,徒自抱着一颗坚贞之心.D.“耻染”句表明竹子自感无法与湘妃相比,为不能像湘妃那样痴情而感到羞愧.E.结尾两句抒写竹子希望能制成长笛高声吟唱愿望,寄寓了作者奋发向上、不甘人下豪壮情怀. 解析D项,“耻”是“以……为耻辱”之意.这一句意思是:耻于染上湘妃泪迹,羞于制作上宫宫琴・E项,“奋发向上、不甘人下豪壮情怀”有误,本诗托物言志,写出了作者不事权贵贞亮之节.答案DE(2)这首咏竹诗运用了托物言志表现手法,这种写法在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 出深山”)、虞世南《蝉》(“垂缕饮清露”)、陆游《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 等诗中也有体现,请以木诗或任选上述诗歌中一首(也可另选其他诗作)作为例 子,谈谈你对这种手法理解.(6分) 答 : 答案 托物言志是通过对富有特征物象描写,将物人格化,赋予事物人品性,来 寄托作者志向、情趣或理想表现手法,这种表现手法往往能达到形象、委婉、深 沉感人艺术效果•《咏竹》通过描写竹子身居荒野、高耸向上、外直中空等特点, 赋予竹子不慕奢华、不媚俗、高洁、坚贞、追求理想品性,表达自己要像竹子一 样坚贞高洁,追求梦想,愿为国家效力高尚志趣.这种手法在其他诗人诗中也常 有运用•如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借石灰经过“千锤万凿、烈火焚烧”“清白” “粉末”等特 点,将石灰人格化,赋予石灰历经锤炼、不惧焚烧、不惜粉身碎骨,要留清白在 人间人品性,寄寓作者为国尽忠、不怕牺牲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决心.《石灰吟》 运用托物言志,把石灰人格化,委婉、形象,深沉动人,极富艺术感染力.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1)〜(2)题・(11分)虎丘①题壁陈恭尹②市中亦有吹旎客③,乞食吴门秋又深【注】①虎丘,苏州名胜,相传内有春秋时吴王阖闾墓•②陈恭尹,清代诗人.其 父陈邦彦为明末岭南抗清主力,后兵败殉国,陈恭尹只身逃脱.③吹t (chi )客,指伍子胥.春秋时,伍子胥父兄为楚平王所杀,他逃住吴国,吹麗乞食,后为吴 国重臣,借吴兵力,雪耻家仇•旎,古代一种用竹子制成乐器. 虎迹苍茫霸业沉,半楼月影千家笛,南国干戈征士泪,古时山色尚阴阴. 万里天涯一夜砧. 西风刀剪美人心.(1)下列对本诗理解与赏析,其中不正确两项是()(5分)A.题壁诗是诗人在墙壁上题写诗歌,苏轼《题西林壁》、谭嗣同《狱屮题壁》都是题壁诗.B.起句写吴王霸业成空史实,“古时山色”四字暗含着江山未改、人事已非深沉感慨.C.颔联拓展空间,由虎丘而至整个江南,千家笛声与万里砧声相合,虚实相生,意境阔大.D.颈联以“征士泪”对“美人心”,将士出生入死,闺中美人却不知亡国之恨,犹自做着女红.E.古诗词中数字有时是实指,有时是虚指,“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中数字和本诗中“千家笛” “万里天涯”中数字都是实指.解析D项,颈联这两句诗字面上写是春秋时吴越之战给人们带来灾难•连年战争使战士们流尽了血泪;西风中,吴宫美人西施也心如刀剜,痛苦不堪•实际上,诗人咏史是为了抒发自己情怀•他是明朝遗民,其父陈邦彦在抗清战争中殉难;国仇家恨,常形诸笔端.两句中“征士泪” “美人心”都暗指当时南方抗清斗争和他自己家国之痛.E项,“两个黄码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意为:两只黄鹏在翠绿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白鹭直冲向蔚蓝天空•诗中“两”和“一”都是实指,是确切数字•而本诗中不是实指.答案DE⑵“岀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杜甫诗《蜀相》尾联,请和《虎丘题壁》尾联进行比较,说说这两首诗尾联所表现思想感情有何不同.(6分)答:答案①《虎丘题壁》以伍子胥自比,侧重写自己身负国难家仇,含蓄表达反清复明大志.《蜀相》则更多是对诸葛亮敬仰及对事业未竟痛惜,和包括自己在内无数志士爱国深情•②《虎丘题壁》屮“秋又深”三字,使人想见瑟瑟秋风、森森寒气,又表现了诗人于吋局艰难之吋,又觉前途迷茫.13•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1)〜(2)题・(11分)水仙子•咏雪乔吉冷无香柳絮扑将来,冻成片梨花拂不开•大灰泥漫了三千界①,银棱了东大海,探梅心噤难捱.面瓮儿里袁安②舍,盐罐儿里党尉③宅,粉缸儿里舞榭歌台.【注】①三千界:佛家语,这里泛指整个世界•②袁安,晋周斐《汝南先贤传》记载:“大雪积地丈余,洛阳令出行视察,至袁安门,无有行路.谓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户,见安僵卧•”③党尉,即党进,北宋时人,官居太尉,雪夜拥炉酌酒,热得岀汗,“扪腹徐行”,说:“天气不正・”(1)下列对这首散曲理解与赏析,其中不正确两项是()(5分)A.前两句运用比拟手法,写出了雪花飘飞轻若柳絮,冰冷而没有香气;积雪像飘落满地梨花,冻成一片,推移不动.B.第四句“棱”字是口语赘词,用于某些形容词后•第五句“噤”字指冻得从心里打战.C.最后三句描写雪之大:袁安宅舍雪大如同埋进了面缸,党尉深宅积雪像洁白盐堆,歌舞亭台被大雪变成了粉缸.D.这首元曲是一首咏物曲子,全曲处处都在写雪,而曲词内容却不着一“雪” 字,从不同角度运用多个手法突显描写对象.E.这首元曲先俗后雅,大俗与大雅形成强烈对比,显示出俗对于雅调侃,于是产牛了喜剧效果,给人以强烈审美冲击.解析A项,前两句是运用比喻手法.E项,这首元曲先雅后俗.答案AE(2)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从这个角度看,这首散曲和唐代高骈《对雪》“六出飞花入户I]寸,坐看青竹变琼枝.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歧”相比,哪一首更符合刘熙载评论?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6分)答:答案《水仙子•咏雪》运用比喻、夸张、用典等表现手法,从不同角度渲染出大雪纷飞景象,是一首纯粹咏物散曲.而《对雪》是一首借景抒怀之作,写得别具一格.人坐在窗前,欣赏着雪花飘入庭户,雪花把窗外青竹变成了洁白琼枝.诗人想到此时如果登上高楼观赏野景,那野外一切崎岖难走道路都将被大雪覆盖,展现在眼前将是坦荡无边洁白世界.高楼四望,一片洁白,诗人希望白雪能掩盖住世上一切丑恶,让世界变与雪一样洁白美好.结尾一句,道岀了作者胸中感慨与不平.所以《对雪》更符合刘熙载评论.。
高考语文诗歌比较鉴赏练习及答案(最新)
![高考语文诗歌比较鉴赏练习及答案(最新)](https://img.taocdn.com/s3/m/88eebf1ab9d528ea80c77946.png)
高考语文频道为大家提供高考语文诗歌比较鉴赏练习及答案,赶紧动手练习一下吧!希望大家能及时总结错题,争取掌握好知识点!高考语文诗歌比较鉴赏练习及答案诗歌比较鉴赏1.阅读下面的这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别黄徐州陈师道姓名曾落荐书中,刻画无盐①自不工。
一日虚声满天下,十年从事得途穷。
白头未觉功名晚,青眼常蒙今昔同。
衰病又为今日别,数行老泪洒西风。
新市驿别郭同年张咏驿亭门外叙分携,酒尽扬鞭泪湿衣。
莫讶临歧再回首,江山重叠故人稀。
【注】刻画无盐:《晋书·周觊传》中“刻画无盐,唐突西施”的典故,此处表示作诗尚未全工,有愧所得的称誉。
★两首诗的最后两句在表情达意上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代诗歌情感表达的能力。
回答本题,应注重分析两首诗中的最后两句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
陈诗最后两句主要描写了诗人感慨时光不饶人,而自己又体弱多病,所以临歧告别,泪洒西风,表达的情感应该是惜别的深情等;张诗主要描写了诗人在分别后不断回头,觉得以后很难再碰到知心朋友,以此表现诗人对老朋友的留恋以及自己的孤独之感等。
【答案】相同点:都表现了离别的愁绪。
不同点:①《别黄徐州》通过描写诗人的衰老、疾病,加上秋天的萧瑟和与朋友的离别,使诗人老泪纵横,感叹韶光易逝、境遇困窘。
②《新市驿别郭同年》通过描写诗人离别时的多次回头,表现诗人的依依不舍和与朋友离别后的孤寂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满江红·别大名亲旧【注】[元]许衡河上徘徊,未分袂、孤怀先怯。
中年后、此般憔悴,怎禁离别。
泪苦滴成襟畔湿,愁多拥就心头结。
倚东风、搔首谩无聊,情难说。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双文本对比阅读(含答案)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双文本对比阅读(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4b57c2b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91.png)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双文本对比阅读(含答案)诗歌专题训练-------双文本对比阅读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千秋岁①秦观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
花影乱,莺声碎。
飘零疏酒益,离别宽衣带。
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鹈鹭同飞盖②。
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八六子泰观倚危亭。
恨如芳草,萋萋划尽还生。
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怆然暗惊。
无端天与娉婷,夜月一帘幽梦,眷风十里柔情。
怎奈向、欢娱渐随流水,素弦声断,翠绡香减,那堪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
正销凝,黄鹂又啼数声。
【注】①绍圣四年(1097年),秦观被再贬横州(今广西横县),途经衡州(今湖南衡阳)时将此词赠予孔平仲。
于是此词广为流传,苏门师友之后均有和作。
②西池:与诸同僚聚会之地。
鹅鹭同飞盖:指和同僚一同乘坐着车辆飞驰于大道。
1.请比较两词结尾处划线句情感的异同。
二、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李侍御赴安西高适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①燕支②北,秦城太白东③。
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④,风吹一夜满关山。
【注】①虏障:指防御工事。
②燕支:山名,这里代指安西。
③太白东:指秦岭太白峰以东的长安。
④《梅花落》:是古代横笛名曲。
梅花:多种植在江南,塞上无梅。
2.两首诗的末两句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画线诗句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病后登快哉亭①贺铸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
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②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登快阁黄庭坚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注】①快哉亭:位于彭城(今徐州)东南,本诗是诗人被贬徐州病后所作。
高一诗两首练习题及答案
![高一诗两首练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46eb752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6f.png)
高一诗两首练习题及答案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雨巷练习1、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诗人,主要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B.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歌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诗人也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C.戴望舒早期的诗歌受西方印象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D.后期诗歌主要表现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明朗、沉挚.2、对雨巷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受中国古代诗词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的愁心.B.雨巷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诗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对生活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C.诗中借江南小巷的阴沉来象征当时社会的黑暗;“我”在黑暗中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出路,充满了迷惘和绝望.D.雨巷运用了复沓重唱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强化了音乐效果,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阅读雨巷的开头和结尾两节,回答3~4题.一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二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3.诗一开始用“悠长”“寂寥”的雨巷表明了居住地的________,以细雨表现了________的天气特点.4.结尾重复了开头,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把“逢着”改为“飘过”,又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态特征. 5.对下列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偶成戴望舒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古旧的凝冰都哗哗地解冻,那时我会再看见灿烂的微笑,再听见明朗的呼唤—这些迢遥的梦.这些好东西都决不会消失,因为一切好东西都永远存在,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1945年5月31日A.诗歌通过抒写“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的“梦”,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深情呼唤和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念.B.第二句中“古旧的凝冰”喻指中华民族因历史悠久和专制暴政而被冰结、窒息的生命力C.诗歌第一节写想象中的美好情境,第二节再给出其中道理,这种结构使传达的信念更富说服力和感染力.D.诗歌多次出现“重到”“再看见”“再听见”“重开”等字眼,隐含有生命循环的悲观意味.阅读臧克家的诗老马,完成6~7题.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一九三二年四月6下面对诗句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总得叫大车装个够”表现老马心甘情愿背负沉重的压力.B.“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中的“扣”字写出了老马负荷过重,力不能支的痛苦.C.“眼里飘来一道鞭影”,“飘”字看似很轻,实际上是沉重欺压,有“扬起来”狠狠抽下的意思.D.“它抬起头来望望前面”,表明老马希望看到苦难的尽头.7对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马象征着贫苦的农民,作者通过写老马,实际上写出了30年代农民的悲惨命运.B.全诗充满了哀怨的气势和凄楚的情调,饱含了对农民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愤恨.C.作者以悲愤的笔触,表达了对过去人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D.作者善于从现实生活中捕捉典型的镜头,逼真地刻画出老马的形象,朴素中见坚守,平淡中见深远.参考答案1.C应为象征派2.C“迷失了方向”,说法欠妥;“绝望”错误3.幽僻阴沉、郁闷4.形成回环叠唱的效果;表明了追求理想的坚贞与执着这种追求的虚幻与迷惘,反映了诗人当时复杂、矛盾.5.D6.A不是“心甘情愿”7.C同情的感情再别康桥练习1.下列各组中加粗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撑zhǎng着彷páng徨凄qī清巷xiàng道B.彳亍chì chù 凄婉wǎn颓圮pǐ迷茫méngC.河畔pàn荡漾yàng青荇xìng长篙gāoD.斑斓lán 沉淀dìng似sì的泥nì古2.下面四项中,诗歌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A.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B.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C.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D.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3.下面是关于“新诗”的一些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现代诗歌的主流是“新诗”.B.“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诗体.C.“新诗”打破了近体诗严格的格律束缚,创造了很多新样式,语言上运用现代白话.D.“新诗”不必讲究格律,不必讲究押韵.4.填空.1徐志摩,笔名________,________.被认为是________诗派的“盟主”,着有________等诗集.2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________;她静默地远了,远了,________,________.3轻轻的我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对再别康桥运用的表现手法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中笼罩着一种宁静、安谧的氛围,水草、柔波、彩虹、星辉,恰当地衬托了诗人静默的心境.B.诗人运用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康桥那特有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自己那追梦般的思念之情.C.诗人把自己对母校的深情融进了悄悄别离时那富有特色的形象和想像中,形成了一种轻柔、明丽而又俊逸的格调.D.全诗四行一节,诗行排列错落有致;每句字数基本为六七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一韵,呈现出明显的旋律感.阅读再别康桥中的两节,回答6~8题.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6.这两节诗运用了哪些修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请写出两节诗的韵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你怎样理解“招摇”“甘心”二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类文阅读题雪花的快乐徐志摩假若我是一朵雪花,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飞飏,飞飏,飞飏,——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不去那冷寞的幽谷,不去那凄凉的山麓,也不上荒街去惆怅——飞飏,飞飏,飞飏,——你看,我有我的方向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飞飏,飞飏,飞飏,——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盈盈的,沾住了他的衣襟,贴近他柔波似的心胸——消溶,消溶,消溶——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9.给加粗字注音翩麓10.诗人把自己比作雪花,借此去追求 .11.文中反复出现“飞飏,飞飏,飞飏”表现出一种的执着.12.“她”是诗人美的理想的代称,那么最后一句“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如何理解读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完成13~15题.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13.作者以凉风吹拂下的颤动的水莲花作比,是为了突出其________的风致,进而刻画女郎________的神态.14.“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一句中,“蜜甜”和“忧愁”矛盾吗请谈谈你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最后,诗人用“沙扬娜拉”日语,意谓“再见”作结,有何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CA.zhǎng-chēng B.méng-máng D.dìng-diàn sì-shì2.B应在“自头”后断开,而不是在“我的”之后3.D格律诗讲求格律、押韵4.1云中鹤南湖“新月派”志摩的诗猛虎集2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3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5.B这首诗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有比喻:“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彩虹似的梦”;有拟人:“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有顶针:“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有反复:“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没有借代6.运用了比喻和移就、拟人.移就是把用来形容甲事物的修饰语用来修饰乙事物的修辞手法.“荡漾”本是描写水的,在这里却用来形容“艳影”.新课标第一网7.第一节韵脚是ang;第二节韵脚是ao;分别为娘、漾、摇、草.8.“招摇”写出康桥对诗人的欢迎态度;“甘心”深刻写出了诗人对康桥的永久眷念.9.piān lù10.自由、美好11.坚定、欢快、轻松自由12.诗人愿化作雪花,自由地毫无拘束地飘舞在空中,去追寻永恒的东西.他借雪花充分享受着选择的自由,热爱的欢乐,一旦追寻到美好的东西,就再也不会放弃. 13.柔媚欲言又止、含羞带笑、娴静与纯美14.不矛盾.女郎处在将要分别、不忍分别、又只好分别的复杂的情绪交织之中,她不能一味沉默,只好把万千浓情蜜意化做一声声的“珍重”,来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爱慕敬仰之意;诗人与这位温柔多情的日本女郎在交往中已经结下了真挚的友谊,即将分别,顿生“忧愁”.15.用“沙扬娜拉”作结,不仅点题,而且把女郎的声声嘱咐,殷殷叮咛的眷恋心情,传达出来,这是深情的呼唤,也是美好的祝愿.。
陶渊明诗两首比较阅读
![陶渊明诗两首比较阅读](https://img.taocdn.com/s3/m/82aea4de27284b73f342502e.png)
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杂诗(其二)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注释〕(1) 《杂诗》是在晋义熙十年(公元414年)前后,陶渊明50岁时所写,共12首,此首为其中之二。
(2)沦:沉,落。
西阿(ē):西山。
阿,大的丘陵。
素月:皓月,皎洁的月亮。
(3)万里辉:指月光。
荡荡:空旷广远的样子。
景:同“影”,指月光。
(4)户:门。
夜中:即夜半。
这句和下句是说风吹入户,枕席生凉。
(5)气变:气候的变化。
悟:意识到。
时易:时节改变。
时,指时令,节气。
永:长。
(6)无予和(hè):即“无和予”,没有人同我相交谈。
挥杯:举杯。
这句和下句是说想倾吐隐衷,却无人和我谈论,只能举杯对着只身孤影饮酒。
(7)掷:抛弃。
不获骋(chěng ):不得施展。
这两句是说光阴弃人而去,我虽有志向,却得不到施展。
(8) 此:指有志不得施展这件事。
终晓:彻夜,通宵达旦。
不能静:指心情不能平静。
这两句是说想起这件事满怀悲凄,心里通宵不能平静。
知识与技能:了解陶渊明的生平经历,使用比较阅读法品味两首诗歌的意象,情感与风格。
过程与方法:导入—品读诗歌—比较意象—比较情感—比较风格—知人论世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人论世,理解诗人归隐后淡泊平静的心境下“悲凄”的思想感情,欣赏陶渊明的人格美。
教学重点:了解陶渊明的生平经历,使用比较阅读法品味两首诗歌的意象,情感与风格。
重点难点:感受诗人内心深处的矛盾挣扎,欣赏诗人的人格美。
教学方法:诵读法、比较阅读法。
一、导入新课:这是一位真诚的诗人,他抱朴含真,任情自得;这是一位超脱的隐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种;这是一位艺术的耕者,他一生种菊、爱菊,活得像菊花一样高洁、飘逸。
陶渊明诗两首比较阅读
![陶渊明诗两首比较阅读](https://img.taocdn.com/s3/m/ca931913af45b307e971972b.png)
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杂诗(其二)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注释〕(1) 《杂诗》是在晋义熙十年(公元414年)前后,陶渊明50岁时所写,共12首,此首为其中之二。
(2)沦:沉,落。
西阿(ē):西山。
阿,大的丘陵。
素月:皓月,皎洁的月亮。
(3)万里辉:指月光。
荡荡:空旷广远的样子。
景:同“影”,指月光。
(4)户:门。
夜中:即夜半。
这句和下句是说风吹入户,枕席生凉。
(5)气变:气候的变化。
悟:意识到。
时易:时节改变。
时,指时令,节气。
永:长。
(6)无予和(hè):即“无和予”,没有人同我相交谈。
挥杯:举杯。
这句和下句是说想倾吐隐衷,却无人和我谈论,只能举杯对着只身孤影饮酒。
(7)掷:抛弃。
不获骋(chěng ):不得施展。
这两句是说光阴弃人而去,我虽有志向,却得不到施展。
(8) 此:指有志不得施展这件事。
终晓:彻夜,通宵达旦。
不能静:指心情不能平静。
这两句是说想起这件事满怀悲凄,心里通宵不能平静。
【教学重点】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经历,运用比较阅读法从不同角度品味两首诗歌的不同情感。
2、理解诗人归隐后淡泊平静的心境下“悲凄”的思想感情,欣赏陶渊明的人格美。
【教学重点】了解陶渊明的生平经历,运用比较阅读法从不同角度品味两首诗歌的不同情感。
【重点难点】感受诗人内心深处的矛盾挣扎,欣赏诗人的人格美。
【教学方法】诵读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鉴赏诗歌时,有没有同学把两首诗歌放在一起通过分析比较来解读诗歌?(追问从哪些角度进行比较鉴赏)“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
专题09 古代诗歌阅读(对比阅读)(教师卷)-五年(2020-2024)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通用)
![专题09 古代诗歌阅读(对比阅读)(教师卷)-五年(2020-2024)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通用)](https://img.taocdn.com/s3/m/c78f0d7b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f4.png)
专题09古代诗歌阅读(对比阅读)年份卷别试题简析题材考点2022浙江卷唐诗两首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情感、鉴赏诗歌艺术手法全国甲卷宋诗两首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鉴赏诗歌事物形象2020浙江卷唐诗两首理解诗歌内容、把握思想感情、分析艺术手法命题趋势古代诗歌阅读中,对比阅读的题型通常选择两首同一时代、或同一描写对象的诗歌进行比较鉴赏,考查对诗歌内容、情感、艺术手法等方面的鉴赏能力。
一、(2022·浙江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楼前[中唐]王建天宝年前勤政楼,每年三日作千秋①。
飞龙老马曾教舞,闻著音声总举头。
过勤政楼[晚唐]杜牧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
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②。
【注】①千秋节:唐开元十七年八月,丞相表请每年八月五日(玄宗生日)为千秋节。
此后,玄宗每年在勤政楼庆生,赏百匹飞龙舞马。
飞龙,马厩名。
士庶间互赠承露丝囊。
②金铺:钉在门上的兽面形的门环底座。
19.这两首诗中都写到的和,寄寓鉴戒之意。
20.分析两首诗后两句在情感、写法上的不同。
【答案】19.勤政楼千秋节20.情感不同:①王诗追忆飞龙舞马,表达对昔日盛世的怀念,而感慨玄宗的骄侈佚乐,言外自见;②杜诗借眼前金铺上的紫苔,抒发昔盛今衰的悲叹之情。
写法不同:①王诗运用细节描写,写出老马“总举头”这一习惯性动作,生动传神;②杜诗运用拟人手法写紫苔“偏称意”,突出其任情滋蔓,寓情于景,营造荒凉氛围。
【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王建的《楼前》首句点明写的是天宝年间唐玄宗的勤政楼;前两句写唐玄宗每年都在勤政楼庆生,而且要热闹三天;三四句写曾经在勤政楼前表演过飞龙舞的老马还记得曾经被教过的音乐节奏,听见音乐声总是会抬起头。
可见此诗主要写了勤政楼和千秋节,寄寓鉴戒之意。
杜牧的《过勤政楼》题目点明所写内容——勤政楼;前两句写当年唐玄宗生日的千秋节而今只留空名,那贺寿的承露丝囊世上也不再存在;后两句写只有那紫苔得意地生长着,因雨水浇灌它长得很旺很盛,直长得上了那门扉上的铜座铜环。
《诗两首》诗歌比较阅读训练
![《诗两首》诗歌比较阅读训练](https://img.taocdn.com/s3/m/0b29680dc8d376eeafaa3109.png)
《诗两首》诗歌比较阅读训练《诗两首》诗歌比较阅读训练一、阅读下面的两首诗歌,完成后面的练习纸船──寄母亲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从丹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丹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纸船我每天把纸船放在急流的溪中。
我在纸船上用大黑字写上我的名字和我住的村名。
我希望住在异地的人会得到纸船,知道我是谁。
我把国中长的秀丽花栽在我的小船上,希望这些黎明开的花能在夜里平平安安地带到岸上。
5、前一首诗里揭示中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用一个短句来概括,中心就是________________。
6、后一首诗里末句的“梦”是怎样的梦?请结合诗意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一)纸船我从来不肯妄弃了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二)我的母亲(加拿大)乃里岗有时她将素手放在我的头上面,白皙犹如洁白卷曲的花边。
她吻我的额角给我温柔的话语,那金色的嗓音充满无限的忧郁。
我的梦幻着色了她的双眼,诗啊,母亲啊,醉入我心田!伏在她脚下噙着泪向她致意,在她面前我总是孩子,不论何时。
1、(一)诗一、二节“不肯妄弃一张纸”、“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表现“我”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诗两首》鄂教版八下课内阅读训练二则附答案
![《诗两首》鄂教版八下课内阅读训练二则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7af839dfc4ffe473268ab43.png)
《诗两首》鄂教版八下课内阅读训练二则附答案《诗两首》鄂教版八下课内阅读训练二则附答案(一)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1.给下列加粗的词语注音。
缥缈( ) 闲( )游2.结合文意解释下列词语。
①缥缈:②不甚:3.这首诗的诗名叫________,作者________,原名________,是________省乐山县人,他的诗集代表作是________、________。
4.“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中“定然”一词能否改为“可能”,为什么?5.“你看”,这是对谁说?为什么不说“我看”?它跟下面哪两个字相呼应?(二)摘星的少年,跌下来。
青空嘲笑他。
大地嘲笑他。
新闻记者拿最难堪的形容词冠在他的名字上,嘲笑他。
千年后,新建的博物馆中,陈列着摘星的少年像一座:左手擎着天狼。
右手擎着织女。
腰间束着的,正是那个射他一箭的嵌着三明星的猎户的腰带。
1.摘星的少年在挫折和失败面前采用的是什么样的态度?2.《摘星的少年》意象壮阔雄奇,哪句话最能体现这一点?参考答案:(一)1.缥缈(piāo miǎo) 闲(xián)2.①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的样子。
②不甚:不很、不太的意思。
查看完整【鄂教版八下课内阅读训练答案集】2.“左手擎着天狼,右手擎着织女。
腰间束着的,正是那个射他一箭的嵌着三明星的猎户的腰带”最能体现这一点。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诗两首》典题例析
![《诗两首》典题例析](https://img.taocdn.com/s3/m/30260efe4431b90d6d85c729.png)
《诗两首》典题例析
《诗两首》典题例析
【例题一】
联系《金色花》全文,对“我想变成一朵金色花”的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金色花很好看,很好玩。
B、为了跟妈妈捉迷藏。
C、为了实现自己小小的心愿,给妈妈带来一些幸福。
D、金色花是开在圣树上的花,变成金色花可以为全家带来福气。
【解析】
此题检测的是学生对这首散文诗主题的把握。
文中诗人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是在赞美孩子的可爱。
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
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
A与B选项过于肤浅、表面化,选项D则没能很好地联系本文的写作实际,与本文主题不吻合。
【参考答案】
C
【例题二】
《纸船》一诗用“纸船”做题有什么好处?
【解析】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学会探究诗题的拟定与所有文章的拟定。
诗歌比较阅读训练
![诗歌比较阅读训练](https://img.taocdn.com/s3/m/4462bdcd28ea81c758f578fb.png)
一、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①—③题。
(10分)忆江南白居易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①,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忆江南刘禹锡春去也,多谢洛城②人。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浥露似沾巾。
独坐亦含颦④。
[注释]①杭州灵隐寺多桂树,传说“此月中种也”,中秋之夜,寺中有桂子坠落。
②洛城,即洛阳。
创作词时刘与白都在洛阳。
③浥,沾湿。
①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白词开头两句直抒胸臆,后以“山寺寻桂”“枕上看潮”两幅场景抒情表意。
B.“寻桂”一句实中有虚,“看潮”一句静中有动,两句皆景中有人,情趣盎然。
C.刘词中独坐之愁人,与风中柳枝、带露兰草形成意境隽永的图画,构思新巧。
D.两首词同一词调,且都是回忆江南春色之作,但具体内容与情感却不尽相同。
②请用两个词概括白居易词中表达的对杭州的感情:、。
(2分)③刘禹锡词中“弱柳从风凝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赏析。
(5分)①(3分)D(白词写的是秋天景色,刘词并非“回忆”)②(2分)喜爱(或“赞美”)(1分)、眷恋(或“怀念”)(1分)(两个词的意义相同或相近只给1分)③(5分)运用拟人手法(或“比喻”、“想象”)(1分),描写了柔弱的柳条随风轻摇,恍如一位女子正挥手举袖与春天作别;碧绿的兰草沾满露珠,好似少女在惜别之际泪洒罗巾。
(两句诗解说各1分)表达了惜春、伤春(1分)的孤寂、哀愁情怀(1分)。
二.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①—③题。
送沈子福之江东(唐王维)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柳枝词(宋郑文宝)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注释】①罟(ɡǔ)师:渔夫。
诗中借指船工。
②临圻(qí):地名。
临圻:近岸之地,此指江东岸。
①这两首诗都以为题材,诗人都借这一诗歌传统意象表达情感。
王诗首句点题,郑诗题目寓旨。
(2分)②这两首诗描绘了相似的情境,但感情基调并不完全相同,前者,后者。
高考古诗词比较阅读
![高考古诗词比较阅读](https://img.taocdn.com/s3/m/3cf0650102020740be1e9bd7.png)
高考古诗词比较阅读比较阅读是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的好方法,也是进行阅读考测的有效形式。
因此,在2007年高考古诗词阅读考测中,比较阅读题占有相当的比例。
有重庆、湖北、江西、辽宁、浙江等五个自主命题省市采用了这种考查形式,超过全部18套试题的四分之一。
【考点展示】1、关于意象、意境的比较鉴赏2、关于思想情感的比较鉴赏3、关于表现手法的比较4、关于字词的比较1、关于意象、意境的比较鉴赏题型一:意象类答案构成:概括意象特点例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采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白居易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注:萦波:在水波上旋转浮动。
飐风:在风中摇摆。
搔头:古代妇女绾发的簪子。
【思考】简析两首诗中采莲少女形象的异同之点。
【答案】(1)两首诗中的采莲少女都热爱劳动,辛勤劳作。
(2)王诗中少女美丽,欢乐,充满青春活力。
白诗中少女羞涩,纯真,情感真挚。
题型二:意境类答案构成:①找意象;②点特点③析感情例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7辽宁卷)秋夜独坐(节选)(唐)王维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宋)周弼虚堂人静不闻更。
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思考】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
请具体说明。
【答案】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现象: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
王诗描写的是动景,周诗描写的是静景。
【小试牛刀】1.下面两首著名的咏物诗蕴含的人生境界有何不同?请你从中国历史上选出两个著名人物,分别代表这两种境界,并说明理由。
(2008深圳一模)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石灰吟(明)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间。
【答案】(1)竹子象征人生的“坚劲”,石灰象征人生的“清白”。
《岑参诗两首》对比阅读
![《岑参诗两首》对比阅读](https://img.taocdn.com/s3/m/1c4b40c979563c1ec4da71b1.png)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1~2题。
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六首(其五)岑参蕃军遥见汉家营,满谷连山遍哭声。
万箭千刀一夜杀,平明流血浸空城。
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六首(其六)岑参暮雨旌旗湿未干,胡烟白草日光寒。
昨夜将军连晓战,蕃军只见马空鞍。
1.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蕃军遥见汉家营”,可以看出战前呈两军对垒的形势。
从“暮雨旌旗湿未干”,则可知战事告捷有赖雨夜偷袭的成功。
B.“满谷连山遍哭声”是夜袭时的实况,但诗人没有完全按实况的顺序安排,而是将这遍地哭声安排在描写两军对垒句前,这就产生了一种先夺其志(斗志)的效果。
C.“万箭千刀一夜杀”展现夜袭的激烈战斗场面,字里行间充满刀光剑影;句中连用“万”“千”“一”三个数字,深刻地描写了战争的激烈和厮杀的残酷无情。
D.“暮雨旌旗湿未干”一句写战斗结束后天明时的情景,“暮雨旌旗湿未干”与“平明流血浸空城”,都以“湿”的场面,显示出战事刚刚结束,杀气尚未全消。
2.这两首诗描写战争场景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1.B解析:B项,“两军对垒句前”错误,应是“两军厮杀句前”。
2.第一首,正面描写战争。
蕃军从梦中惊醒,已是杀声震天,战场一片哭声,血流成河。
诗人通过对战争的直接描写,表现戍边将士的英雄气概。
第二首,侧面描写战争。
诗人通过描写战斗结束后的天明时分,战场上失去主人的胡人战马“空鞍”,来暗示昨夜战斗的激烈,表达含蓄、内敛。
解析:解答本题须仔细阅读这两首诗,第一首运用夸张手法,正面描写了战争,而第二首寓情于景,采用侧面描写来写战争。
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这两首诗是如何运用这些表现手法的,最后指出运用这些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两首》诗歌比较阅读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两首诗歌,完成后面的练习
纸船
──寄母亲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丹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丹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纸船
我每天把纸船放在急流的溪中。
我在纸船上用大黑字写上我的名字和我住的村名。
我希望住在异地的人会得到纸船,知道我是谁。
我把国中长的秀丽花栽在我的小船上,
希望这些黎明开的花能在夜里平平安安地带到岸上。
我没我的纸船到水里,仰望天空,
看见小朵的云正张着满鼓着风的白帆。
我不知道天天有我的什么游伴把这些船放下来同我的船比赛!
夜来了,我的脸埋在手臂里,
梦见我的纸船在子夜的星光下缓缓地浮泛前去。
睡仙坐在舱里,带着满载着梦的篮子。
1、后一首《纸船》的作者是印度诗人泰戈尔。
前一首《纸船》的作者是我国女作
家__________,我们曾学习过她写的《_________》,这篇文章里刻画了一位勇敢、镇定、乐观的小姑娘的形象。
2、前一首诗里,作者叠纸船是希望“___________”;后一首诗里,诗人做纸船是
希望“______________”。
(引用诗句回答)
3、前一首诗里“我要它到的地方”是指什么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4、后一首诗里“我”在纸船上用大黑字写上自己的名字和住的村名,目的是为了
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5、前一首诗里揭示中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用一个短句来概括,中心就是________________。
6、后一首诗里末句的“梦”是怎样的梦?请结合诗意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一)
纸船
我从来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
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二)
我的母亲
(加拿大)乃里岗
有时她将素手放在我的头上面,
白皙犹如洁白卷曲的花边。
她吻我的额角给我温柔的话语,
那金色的嗓音充满无限的忧郁。
我的梦幻着色了她的双眼,
诗啊,母亲啊,醉入我心田!
伏在她脚下噙着泪向她致意,
在她面前我总是孩子,不论何时。
1、(一)诗一、二节“不肯妄弃一张纸”、“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表现“我”_
________的思想感情。
2、(一)诗三节补述“我”叠纸船时的神情和内心感情是___________。
3、(一)诗三节从一、二节写实转入梦想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4、(一)诗人直抒胸臆,恳切祈祷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___。
5、(二)诗写母亲的形象选取的几个细节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
6、(二)诗“伏”表达了“我”___________的感情。
7、比较两诗在写母亲手法上的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参考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两首诗歌,完成后面的练习
1、冰心《小橘灯》
2、“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在异地的人会得到纸船,知道我是谁”
3、故乡母亲的身边。
4、孤独的“我”希望能得友谊或希望“我”的祝福能传给远方的人们。
(合诗意
即可)
5、“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对母亲的深切思念
6、或许是对外面世界的向往.或许是渴望得到友情和承认,或许是要给远方的人
们带上祝福,或许是祈盼自己的人生之船能在大风大浪以平安渡过。
(合诗意即可)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1、对母亲深沉的思念和热爱
2、含着泪、爱和悲哀。
3、“母亲,倘若你……无端入梦”
4、求
5、素手嗓音双眼
6、感激和爱戴
7、异:(一)诗母亲在诗面背后,(二)诗母亲为诗的主要形象。
同:①二诗都歌颂了母爱,②二诗都通过具体形象表达感情。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