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养生主
庄子·养生主名句
庄子·养生主名句1、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故寓诸无竟。
——庄子人生境界的名言2、夫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虽盗跖与伯夷,是同为淫僻也。
——庄子的人生名言3、遁天倍情,忘记其所受到。
——庄子名言4、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庄子的人生名言5、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其。
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庄子的人生名言6、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
《刻意》——庄子名言7、回去小知而大汪应辰,回去善而自善矣。
《庄子·杂篇·外物》——庄子名言8、正获之问于监市履希也,每下愈况。
——《庄子知北游》9、人之貌存有与也。
——庄子名言10、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
故曰:“通天下一气耳。
”——庄子11、大同而与大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庄子人生境界的名言12、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命之所无&#;魏巍尤松?辰绲拿?&#;13、朝奉命而夕饮冰。
《人间世》——庄子名言14、生也有涯,知---智也无涯。
——庄子15、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清风于天地之间,而心意倚。
《庄子·使王》——庄子名言16、忧喜更相接,乐极还自悲。
——庄子17、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木患。
唯止能止众终了。
——庄子18、相啕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庄子19、形肉体固可使如槁木枯木,心固可使如死灰。
——庄子名言优选解析20、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
《人间世》——庄子名言21、且夫⑴水之积也壮,则其正数大舟也无力。
——《庄子·逍遥游》22、无有所将,无有所迎。
——庄子的人生名言23、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逍遥游》——庄子名言24、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也。
方今之时,仅免刑焉。
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
《人间世》——庄子名言大全25、朴素而天下善者与争夺战美。
庄子养生主共享资料
原典导读四:
泽雉(泽中之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 不蕲(期)畜乎樊中。(樊中鸡)神虽 王(盛旺),不善(不乐)也(指神态 虽盛旺,可是被人豢养,故不善。 )。 解析: 养生之法在追求自由,不要被名利之樊 所牢笼, 不必受“困身丧志”之累,不 为名位,自适处之,正是向往精神自由 的境界厨工名丁,或指厨工)为文惠君(梁惠王) 解牛(分解牛肢体,牛是现实人间),手之所触 (接触),肩之所倚(靠),足之所履(踩踏), 膝之所踦(倚,用膝顶住;指己身面对现实世界, 如身体、情感、知识、意志时,全力以赴),砉 (音“划”)然(骨肉相离声)响然,奏(进)刀 (挥刀)騞(音“或”,一声)然(同砉,轻松愉 快心情优美),莫不中音(合于音乐旋律),合于 桑林(汤乐名)之舞(用桑林曲伴奏的舞蹈),乃 中经首(尧乐)之会(节奏)。文惠君曰:“嘻 (赞叹声),善哉!技盖(盍,何也)至此乎?”
解析:
1. 庄子这里所谈到无涯之知,可能是指外在的知识, 而他的原意更可能是指心智而言。“缘督以为经”, 指的是人应否定传统礼教的束缚,顺着自然之道作 为养生的根本原理。此为本篇的总纲。
2. 庄子虽有反对知的言论,但那所反对的是世俗小 知;因世俗小知只是适应时事的口耳之学,世俗小 知多属感觉之知,此类知只会开扩欲求;智巧之知 为起争端,小知只是片面的知识,往往偏执一端。
庄子养生主篇,分为五个段落:第一段中提出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 等三个纲领,二至四段是“庖丁解牛”、“右师之 介”、“泽雉之善”等三个比喻,分别与首段中的 三个纲领,作为印证,第五段则是“薪尽火传”的 结语。
阐明不应逐物伤生之理
首段概括要旨; 次段为一比喻,言养生之道,在顺应自然之法则; 三、四、五段,分别言养生之要,为乐天安命、 顺应自然、哀乐不入。 末言形体虽然有限,精神可垂不朽,为一篇之结。
《庄子》三养生主诗词版
《庄子》三养生主诗词版
哎呀,朋友们,你们知道里的“养生主”吗?这可真是一块蕴含着无
尽智慧的宝藏啊!
就像在漆黑夜晚中的一颗璀璨明星,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
想想看,我们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奔波忙碌,不就像那无头苍蝇,到处
乱撞,却找不到真正的安宁与平静?
“养生主”里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这难道不是在告诫我们,生命有限,别妄图追求那无穷无尽的知识,
不然只会让自己疲惫不堪?这就好比我们想要抓住所有的风,怎么可
能做到呢?
还有那句“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这可不是让我们去作恶,而
是提醒我们别为了追求虚名去做好事,也别轻易陷入罪恶的深渊。
这
不就像走钢丝,得小心翼翼地保持平衡吗?
庄子还讲“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意思是说,顺应自然,无
论是快乐还是悲伤,都别让它们左右我们的内心。
这不就跟那水一样,无论遇到什么阻碍,都能顺势流淌吗?
我觉得啊,的“养生主”就是我们心灵的良药,让我们在这浮躁的世
界里,找到一片宁静的港湾。
我们真得好好领悟其中的智慧,才能让
自己的生活更加自在、从容!。
辨析《庄子.养生主》的养生观-2019年文档资料
辨析《庄子.养生主》的养生观-2019年文档资料辨析《庄子.养生主》的养生观《庄子?养生主》开篇就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保身”是说要保护生命不受外物的损害;“全生”是指使生命得到全面的发展,包括从物质生活到精神思想等全方位的内容;“养亲”是说有利于生命(此处的“亲”或为“身”的借字,“养亲”意译为“养身”或“养生”[1])的成长与发展;“尽年”是指尽享天年,即人的寿命达到最大限度。
显然,“保身”“全生”“养生”和“尽年”是衡量生命质量的重要标准和基本内涵。
要想达到这样的标准,需要坚持的重要法则就是“缘督以为经”,那又该如何理解这五个字呢?郭象曰:“顺中以为常也。
”[2]成玄英疏曰:“缘,顺也。
督,中也。
经,常也。
夫善恶两忘,刑名双遣,故能顺一中之道,处真常之德,虚夷任物,与世推迁。
养生之妙,在乎兹矣!”[3]任督二脉在神经系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任督二脉若通,则八脉通;八脉通,则百脉通,进而能改善体质,强筋健骨,促进循环。
所以,谈及养生之主、养生之道,核心是“缘督以为经”。
一、养生之道(一)游心为上庄子的“游心”实际上是表达一种精神修养安适的状态,是对宇宙万物作出根源性的把握后达到的一种和谐、恬淡、无限及自然的境界。
在陈鼓应看来,“庄子的‘游心’就是心灵的自由活动,而心灵自由其实就是过体‘道’的生活,即体悟‘道’之自由、无限及整体性。
”[4]所以养生的根本之法在于“游心”,即与自然同呼吸,与天地共跳动,融宇宙自然规律于心间。
《养生主》篇中有“庖丁解牛”的寓言,寓言中牛的筋骨就喻指人世的错综复杂,所以为人应该顺其自然,调养如“鹏之涉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逍遥游》)般气息,培养每日精进之精神,让自由之心不断更新血液、焕发出新的活力。
只有具备这样的心态,个人才能在面对现实中各种困难、各种束缚时游刃有余。
庄子内篇养生主原文及译文
《庄子内篇养生主原文及译文》《养生主》是庄子内七篇的首篇,是一篇关于养生的经典文献。
其主要阐述了人生的处世态度和养生之道,强调要把握好度,顺应自然,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养生主》的原文及译文。
**原文**《养生主》的原文如下:“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乐生,无留意,是谓全生。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吾安得夫忘于物内之游者!”**译文**《养生主》的译文如下:“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
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危险的。
已经知道危险还去追求知识,就更加危险了。
做好人,乐于享受生活,不要分心,这就是保全生命。
”“做好事不要贪图名声,做坏事不要触犯法律。
顺其自然是最好的方法,这样可以保护自己,可以保全生命,可以奉养亲人,可以尽享天年。
”“有个厨师叫庖丁给文惠君宰牛,他的动作非常熟练,发出的声音像音乐。
他的动作符合《桑林》舞曲的节奏,声音符合《经首》乐章的旋律。
”“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
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是有风险的;我怎能找到那种忘记物我两忘的境界呢!”以上就是《庄子内篇养生主》的原文及译文。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到庄子的处世态度和养生之道,即要顺应自然,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安宁,不要贪图名利和物欲,这样才能真正地保全生命,享受生活。
庄子养生主文言文翻译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译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
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终究会疲惫不堪!既然如此,还要去追求知识的人,那也是徒劳无功的!做善事不要追求名声,做恶事不要接近刑法。
遵循自然规律,以此为准则,可以保护自己的身体,可以保全自己的生命,可以养护父母,可以活到自然的极限。
《庄子·养生主》原文: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译文:我所担心的,是因为我有身体。
如果我没有身体,我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所以,如果一个人以自己的身体为天下而贵重,那么天下就可以托付给他;如果一个人以自己的身体为天下而爱护,那么天下就可以托付给他。
《庄子·养生主》原文:故善为士者,若承蜩然,趋风而托云,游刃有余,运斤成风。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译文:所以,擅长做士人的人,就像承蜩一样,追逐风而依托云,游刃有余,挥动斧头如风。
用没有厚度的刀刃进入有缝隙的地方,宽广无边,对于游刃来说,必定有足够的空间,因此十九年来,刀刃就像新磨的一样。
《庄子·养生主》原文: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也。
译文:只有那些不以生命为重的人,才是真正懂得珍惜生命的人。
《庄子·养生主》原文: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译文:生死之事,实在重大,怎能不让人感到痛苦呢?《庄子·养生主》原文:然而,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以星辰为珠玑,以四时为坟茔,以万物为刍狗,吾以天地为衣被,以万物为刍狗,吾以天地为衣被,以万物为刍狗。
译文:然而,我将天地当作棺椁,将日月当作珠宝,将星辰当作珍珠,将四时当作坟墓,将万物当作草芥,我将天地当作衣被,将万物当作草芥。
《庄子·养生主》原文:故其生也浮,其死也固。
庄子·养生主》
謋(huò):牛体分解的声音。 雉(zhபைடு நூலகம் ):雉鸟,俗称野鸡。 蕲(qí ):祈求,希望。 樊:笼。
• 善用寓言,說理清楚
庄子在文章中,善以生動的寓言來說理; 這篇便用庖丁解牛一寓言,來說明養生的 道理,而深入而淺出的說明,使人更易於 明白,及留下深刻的印象,也給文章增添 趣味
• 善用修辞手法使说理生动
《庄子· 内篇.养生主》
关于庄子
•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汉族。名周, 字子休(一说子沐),后人称之为“南华 真人”,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 又说今河南省商丘县 东北民权县境内)人。
• 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 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 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思考难题
1. “为善”与“为恶”在此是针对养生而言。 若是按照一般说法,则庄子岂有教人为恶 之理?
2. “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此句 是否表示庄子在批评老子?
疑难字句
• 庖(páo):厨房。“庖丁”即厨师
• 踦(yǐ):用膝抵住 • 砉(huà)然:皮肉分离的声音。 • 桑林:传说中的殷商时代的乐曲名。“桑 林之舞”意思是用桑林乐曲伴奏的舞蹈。 • 軱(gū):大骨。 • 怵(chù)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 謋(huò):牛体分解的声音。
• • • •
• 余下为第三部分,进一步说明听凭天命, 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的生活态度。
主题思想
• 这是一篇谈养生之道的文章。“养生主” 意思就是养生的要领。庄子认为,养生之 道重在顺应自然,忘却情感,不为外物所 滞。
艺术特点
• 体现了先秦诸子散文的哲理美
这一哲理美的追求,不是作纯理论思辨, 乃是通过某一具体的形象感强烈的故事、 画面体现出来。以庖丁解牛的经历和经验 来说明抽象的养生之道;以具体的解牛姿 态来表达悟道的快乐。
庄子养生主ppt课件管理
如何将庄子养生观念融入现代生活
规律作息
遵循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 足的睡眠和休息时间,有助于 调整身体状态。
适度运动
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 散步、太极拳等,适度运动有 助于身体健康。
调整心态
通过冥想、打坐等方式调整心 态,减轻心理压力,保持心平 气和。
饮食健康
注意饮食健康,合理搭配营养 ,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饮酒等 不良习惯。
庄子养生主的重要性
庄子养生主的重要性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面、科 学的养生方法,能够帮助人们保持身心健康,提 高生活质量。
庄子养生的实践方法及其应用价值
庄子养生的实践方法
庄子养生的实践方法包括心理调节、饮食调节、运动调节等多个方面,每种方 法都有其独特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庄子养生的应用价值
庄子养生的应用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人们调节身心状态,增强身体免疫力,预 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现代生活的压力与健康问题
01
02
03
工作压力
现代人普遍面临工作压力 ,长时间的工作和紧张的 工作环境对身心健康产生 负面影响。
家庭压力
家庭责任和家庭关系的处 理也是现代人面临的重要 压力来源,可能引发身体 和心理问题。
社会压力
社交媒体的普及和社交圈 子的扩大也带来了诸多社 会压力,如攀比、羡慕等 ,可能影响身心健康。
庄子养生的现实意义及价值
缓解压力
01
通过庄子养生的方法,如淡泊名利、回归自然等,可以帮助现
代人缓解各种压力。
提高生活质量
02
庄子养生强调身心的和谐与健康,通过其方法可以改善睡眠质
量、增强免疫力、提高精神状态等,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传承文化
03
庄子养生主原文与解析
庄子养生主原文与解析庄子养生主这篇文章是庄子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对生命、养生和禅修的探讨,展示了庄子独特的世界观和态度。
下面将对庄子养生主的原文进行解析。
养生主,血气之争也。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
若惧若畏,而不能以言之;凌乱而不能以理之。
其逃逝无穷,其虑虑无极。
迺必仿佛千乘之国,保一子以为天下,众多则怒,抵华而谤之。
彼其恶乎行?彼其福乎?彼其所哀乎?彼其所乐乎?庄子的这段文字意味深长,隐含着深刻的哲理。
他从血气之争入手,揭示了人们对于生命中困惑和迷茫的态度。
他以古之人为例,认为他们明白其中的道理,但又无法言传。
他们生活在一种恐惧和不安的状态中,无法通过理性的思考和探索来解决问题。
他们逃避和迷失,纷纷执着于个人利益,导致社会的混乱和道德的沦丧。
桓公谓庄子曰:“庄子!吾思尔久矣,吾不觉尔之有可观也。
”庄子曰:“有可观者藐藐乎其几席也,俟其然也。
”桓公曰:“吾谓子物之阙与?”庄子曰:“然,犹之是也。
夫物之阙如彼有望矣,而无变于其然也。
桓公曰:“不思用之,不适容之,何难之有?”庄子曰:“然,犹之是也。
身未变而腹已变者,岂他物哉?”桓公谓庄子曰:“子亦有异闻乎!”庄子曰:“有异闻者藐藐乎其放肆也,俟其然也。
”桓公曰:“夫子之言乃可谓至德之言乎!我固非至德也,其犹闻之有失也。
”这一段中,庄子与桓公的对话,展示了庄子对于人们思考和行动的看法。
庄子认为人们对于生命中的缺憾和不完美如此看重,但却无法改变,而且他们对于解决问题也毫无头绪。
桓公认为庄子的言辞有深意,询问他是否有其他见解。
庄子回应说他只是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并无特殊之处。
庄子在整个对话中显露出对于人的局限性的认识,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道德和真理的探索。
庄子养生主原文的深意和哲学思想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学习。
庄子通过描绘古之人的困惑和迷茫,以及对话中的思考和反思,表达了对于生命和人性的思索。
庄子的养生主不仅是一篇哲学的文章,更是对于人生境界和心灵觉悟的追求。
养生主的四个寓言故事
养生主的四个寓言故事本文介绍了《庄子·养生主》中的四个寓言故事,包括“庖丁解牛”、“庄周梦蝶”、“荅子喻蟹”和“子綦隐机”,并分析了这些故事的寓意和养生智慧。
一、庖丁解牛庖丁解牛是《养生主》中最著名的寓言故事之一。
故事讲述了一个名叫庖丁的厨师,用一把锋利的刀为文惠君解剖了一头牛。
庖丁的刀法熟练,解剖过程非常利落,就像是在跳舞一样。
文惠君惊叹庖丁的技艺,问他是如何做到的。
庖丁回答说,他所做的一切都是遵循自然的规律,顺着牛身体的纹理和结构进行解剖,而不是违背牛的本性。
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养生也要遵循自然的规律。
我们应该顺应自己的身体和心理特点,而不是盲目地追求某种标准。
只有按照自己的本性和规律去做事情,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二、庄周梦蝶庄周梦蝶是《养生主》中的另一个著名寓言故事。
故事讲述了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自由自在地在花园里飞翔。
他非常享受这种自由的感觉,但突然间他醒了过来,发现自己还是庄周。
他不知道自己是庄周还是蝴蝶,于是他思考起人和物的本质区别。
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人的身心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我们应该学会放松自己,放下自我意识,去感受自己的身体和内心。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体会到自己的本性和自然的规律。
三、荅子喻蟹荅子喻蟹是《养生主》中的一个寓言故事。
故事讲述了荅子与别人讨论如何养蟹。
荅子认为,养蟹的关键在于让它们自由自在地生活,而不是把它们关在池塘里。
他主张把蟹放在大海里,让它们自己去寻找食物,这样才能真正地养好蟹。
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养生的关键在于自由自在。
我们应该尊重自己的身体和内心,给它们足够的自由和空间,而不是把它们束缚在固定的模式里。
身心合一的典故
身心合一的典故
1. 庄子养生主:庄子在《养生主》篇中提到“庖丁解牛”,通过描述一个厨师以心神领悟解剖牛的技艺,达到“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的境界,寓意只有身心一致,顺应自然,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太极拳论: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一种,其拳理强调内外兼修,意气相合,要求习练者在动作上做到形神兼备,也就是身体与心灵的完美统一。
这体现了身心合一的思想。
3. 禅宗公案:禅宗中有许多关于身心合一的故事和公案,如六祖慧能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句话表达了内心清净,不受外物干扰,身心皆空的状态,从而实现内外和谐统一。
4. 道教内丹修炼:道教修炼中的内丹术,主张通过调息、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等方法,使人的精神与肉体相互作用,达到身心交融,最终实现长生久视的目标。
简析《庄子·养生主》中的养生观
简析《庄子·养生主》中的养生观“养生主”是著名的春秋文献《庄子》的篇章,其中记载了庄子的养生观。
这篇文章以庄子的思想为基础探讨了他的养生观,并阐述了其合理性和实用性。
养生观是庄子最著名的观点之一,他认为健康、静心、自省、适当运动和安定心境是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通过积极思考和自我约束,可以规划良好的生活方式、努力平衡身心,使自己变得健康、活力四射。
首先,庄子强调要增强自身健康,努力保持充沛的精力。
他建议人们要早睡早起、保持有规律的作息时间,以改善身心状态,保持身体健康,获得安定心境。
此外,他建议人们要多运动,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紧张压力,提高免疫力,增强身体活力。
其次,庄子强调要培养良好的情感性格,调节身心,建立心理健康。
庄子认为,在生活中要善于练习静心,静心可以帮助人们放松心情,更充分地掌控自己的思想和情绪,此外,要培养归于内心的清晰素描,静坐冥想,以实现宁静。
此外,庄子强调要进行自省,反思自己的行为,并依此作出改变。
庄子说,首先要正视自己的行为,而后要省察自己的性格和处世之道,切莫做出违背自己本性的事。
庄子说,只有改变自己,才能拥有健康、平静心态。
最后,庄子强调要体悟自然,合乎自然规律。
庄子认为,只有体悟自然、和谐融洽,才能获得安定和平。
他告诉人们,要学会尊重自然,开放自己的心灵,以拥有和谐的自然之美,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庄子的养生观具有合理性和实用性,他把“健康”放在首位,把除病之外的调节身心放在重要位置,注重从内心把控自己,探索自然,获得身心全面协调。
庄子提出的养生观提倡健康、静心、自省、适当运动和安定心境,有助于人们拥有健康的身心,实现全面发展,提高生活质量。
庄子·养生主
养生主①《庄子》本篇选自《庄子·内篇》,养生主,即“养生之宗旨”。
全篇可分为四节,首节开宗明义,提出“缘督以为经”的总纲,指出人“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境况,在这种境况下,当顺任自然之理。
第二节,借“庖丁解牛”的寓言,正面阐明文章宗旨。
第三节,用右师不善养生和泽雉不蕲樊中的寓言,从正反两面阐明宗旨。
末节用老聃安时处顺,哀乐不入的寓言,进一步阐明宗旨。
最后以“薪尽火传”之喻总结前文,收结全篇。
全文结构明晰,巧设比喻,妙意环生。
吾生也有涯②,而知③也无涯。
以有涯随④无涯,殆⑤已⑥,已⑦而为⑧知者,殆而已矣。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⑨督⑩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_之会+。
文惠君曰:“譆1!善哉!技盖2至此乎?”庖丁释3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4乎技矣。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5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依乎天理6,批7大郤8,导9大窾0,因-其固然。
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Q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W庖月更刀,折也。
今臣之刀十【注释】① 选自《庄子集解》(中华书局1954年版)② [涯]边,际。
③ [知]同“智”,智慧,智识。
④ [随]追逐,追求。
⑤ [殆]通“怠”,困乏,疲惫。
⑥ [已]通“矣”。
⑦ [已]指示代词,此。
⑧ [为(wéi)]做,此处引申为追求。
⑨ [缘]循,顺。
⑩ [督]督脉。
! [经]义理,法则。
@[生(xìng)]同“性”,本性,天性。
#[庖(páo)]厨师。
$[文惠君]即魏惠王,魏国都大梁,故常称梁惠王。
姬姓,魏氏,名罃(Yīng)。
%[解]分解牛的肢体。
^[踦(yǐ)]抵住,用力顶住。
&[砉(huā)然]皮骨相离声。
庄子养生主读后感
庄子养生主读后感庄子养生主读后感1庄子在养生主中有言:“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庄老先生的本意到底如何,至今未弄得明白,倒是望文生义地觉得,会不会是这样的意思呢--为善嘛,千万不要走火如魔到一定要追求获得好的名声的地步,而为恶嘛,也千万不要一意孤行弄到不计后果以至于触犯刑律的境地。
此中的的为善与为恶之解,不知正解是什么,我自已似乎倾向于人的社会中对于自我个体利益的两种态度,为善嘛,似乎可以理解为利他之举,为恶嘛,似乎可以理解为利己之举。
那么,这两句话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利他之举,可以做,但是不要做到是为了追求获得好的名声的程度,因为那样会很累很累,也不排除会因求名而失去许多本应享受的人生乐趣甚至于失去自己的生命啊;利己之为也可以行,但是不要做到面临刑罚加身的程度,因为那样你会得不偿失地受到屈辱与失去自由甚至于失掉生命啊。
这两句话,应当还包含着主张个人对许多事情的自主选择与判断的因素,因为要做到‘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其标准显然应当为当事人自己去下结论,而不是人云亦云或者迫不得已而为之。
做为我自己,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学过《庖丁解牛》,那是从《养生主》中节选出来的,那篇课文中是否有‘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两句,是不记得了,但是现在因为复习《庖丁解牛》以希图背诵之时,倒是见到了《养生主》之全文,觉得有必要全文诵读之,也希望能从中汲取些营养,让生活过得更有意义一些,试着背诵之,也算做是进行记忆训练罢。
试试看吧。
庄子养生主读后感2《养生主》通篇不过600言,是《庄子》内篇中篇幅最为短小的,但细细读来,仍然有颇多尚可深究之处。
在本片开端,有“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句,历来广受争议。
“上句尤易明,下句最难解,似有引人为恶之嫌。
”近代王叔岷先生的解释颇具影响,他说:“所谓善、恶,乃就养生言之。
‘为善’,谓‘善养生’。
为‘恶’,谓‘不善养生’。
‘为善无近名’,谓‘善养生无近乎虚浮’,益生、长寿之类,所谓虚浮也。
养生主翻译赏析_养生主阅读答案
养生主翻译赏析_养生主阅读答案[题解] 《养生主》的主旨是讲庄子的“缘督以为经”的人生观,其中主要阐述养生的要领和养神的方法。
他主张顺应事物之自然之理,而不被外在的物欲所拘泥;忘却感情而不违逆自然。
本文由三个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从“吾生也有涯”至“可以尽年”,总论“缘督以为经”的养生之道。
第二部分,从“包丁为文惠君解牛”至“得养生焉”。
以包丁解牛喻养生之道,说明处理社会事物就象解牛一样“依乎天理”,“因其自然”,“游刃有余”地避开是非矛盾而生活。
第三部分,从“公文轩见右师而惊曰”至“不知其尽也”。
通过右师之介、泽雉不薪畜樊和秦失吊老聃,写除去形骸残全的观念,视生死如一和薪尽火传的本性,主张崇尚自然,反对人为,听任命运的安排和天性的延展。
吾生也有涯(1),而知也无涯(2)。
以有涯随无涯(3),殆已(4);已而为知者(5),殆而已矣。
为善无近名(6),为恶无近刑(7)。
缘督以为经(8),可以保身(9),可以全生(10),可以养亲(11),可以尽年(12)。
[注释] (1)生:生命。
涯:一作崖,极限,边际。
(2)知:通智,智慧,知识。
(3)随:犹逐,追随、追求。
逐即逐物,即《天下》中的“逐万物而下反”。
(4)殆:通怠,疲倦。
已:助词,通了。
(5)已:此。
而:还。
为:从事,求。
为知:追求知识。
(6)为:做。
名:名利。
(7)刑:刑戮。
(8)缘:因,顺行。
督:中,中道。
经:常法。
缘督以为经:因顺著名刑之间的自然之道做为养生的常法,达到“得其环中,以应无穷”的宗旨。
(9)保身:保全身躯,免遭刑戮。
(10)全生:生通性,保全自己的天性,免受思虑之苦。
(11)养亲:事养父母。
庄子此观点与盂子说的“事孰为大?事亲为大。
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有矣,未有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也”相类似。
有训亲为精神或训亲为身者非。
(12)尽年:指享尽天年,保持自然的寿命而不使年寿夭折。
[翻译] 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
关于庄子养生主的读后感
关于庄子养生主的读后感关于庄子养生主的读后感选自《庄子》中的《养生主》是《庄子》中的名篇,为世代人民所传颂,它为人类树起一面维护生命的大旗。
给大家了养生主读后感,仅供参考。
今天读完了《庄子》之《养生主》篇。
本篇虽短,却让我思索回味良久。
《养生主》全篇通过层层递进的阐述,说明养生之道在于顺其自然。
全篇分为六层。
第一层讲人生有限,不能把光阴虚度在孜孜追求于无限的小知上,不应以搏求善名而为善,而应当抛却繁杂外物,“缘督以为经”,秉承事物中虚之道,即追求内心的自然之道。
第二层通过疱丁解牛的故事,进一步说明处理事物应透过事物全貌,分析掌握事情的内在联系,然后以“以无厚入有閒”,方能游刃有余。
说明养生之道在于“因其固然”。
第三层通过右师之介,说明形体残全在于天而不在于人。
更进一步说明世间万物皆是顺应自然的变化,而不是限于人为的因素。
故顺其自然方能得其中道,得其中道,方能养生。
第四层通过泽雉说明精神的自由胜于物质的满足,自由之重就在于自由乃是顺其自然的表达。
故人应当挣脱身体外物的束缚,追求领会宇宙本体和内心本质的精神。
第五层通过秦失三号而出的故事,说明情感亦应顺从自然的变化。
“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
”生离死别,在庄子看来竟是那样的沉着。
当然,庄子安命的思想并不是避世的观念,而是让人顺其自然。
既然人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是不可防止的,就不应将自身为其陷入过度的悲伤痛苦之中。
结合上篇的《齐物论》,庄子认为世间万物,包括人的情感都是齐一的,那么生死亦是齐一的,因此,即使生离死别,悲哀的情感亦应当适可而止,三号而出。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顺其自然,那么死亡亦如解人生倒悬之苦。
第六层,通过薪尽火传的比喻,说明以薪代表的外物虽然会燃尽而不可传,但以火代表的精神是不灭的,会永远传承下去。
通过逐层讲述,从而说明世间万物、人之情感都应顺应自然,而真正的精神生命将会永远相传。
故养生之道在于精神建构,而不是身体外物的满足。
《庄子 - 内篇 - 养生主》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庄子 - 内篇 - 养生主》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庄子 - 内篇 - 养生主周·庄子原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馀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动刀甚微,謋然以解,如土委地。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公文轩见右师而惊曰:「是何人也?恶乎介也?天与,其人与?」曰:「天也,非人也。
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
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
」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
神虽王,不善也。
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
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
」「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
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
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
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
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
」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译文: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
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真是危险啊!已经有了危险,还要执着地去追求知识,那么除了危险以外就什么都已经没有了。
大学语文《庄子》(PPT课件)
(二)庄子的相对论 (三)《庄子》的社会观
课文节选自《养生主》,主旨在于阐明保护、蓄养生命之 主 —— 精神,提示养生的方法莫过于顺应自然。节选部分借 “庖丁解牛”的故事,来比喻社会的复杂如牛的筋骨盘结,处 理世事当“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并持“怵然为戒”的 审慎、关注的态度,还应该以藏敛(“善刀而藏之”)为自处 之道,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以达到人之养生的目的。 重点:
补充资料
《庄子· 养生主》全文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 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 亲,可以尽年。 “庖丁为文惠君解……得养生焉。”(略) 公文轩见右师而惊曰:“是何人也?恶乎介也?天与?其人与?”曰: “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是以知其天也,非人 也。” 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 。 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 “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至人也,而今非 也。向吾入而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 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信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 遁天之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古者谓是帝之悬解。” 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文章叙议相间,层次分明。写宰牛时动作之优美,技术之高 超;成功后的志得意满等,绘声绘色,如闻如见,引人入胜。语 言生动形象,“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成语, 即出自本篇。
庖丁解牛出自于庄子的哪一篇文章
《庖丁解牛》出自《庄子·养生主》
《庖丁解牛》出自《庄子·养生主》,“养生主”,顾名思义,主要谈养生的方法。
庄子认为人类社会充满错综复杂的矛盾,人们只有像庖丁解牛那样依道而为,才能避开矛盾,做到顺应自然,才能保身、全生、养亲、尽年。
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庖丁解牛,是庄子的一则寓言,其讲述的是庖丁(一个名叫“丁”的厨师)为魏文惠王杀牛,顺应天然之道从筋骨之空隙游刃有余的故事,并借机讲述道家养生的道理。
庄子以刀喻人,以牛体组织喻复杂的社会,以刀解牛喻人在社会上处世。
庄子认为,人应当找到一条能够适应社会的生存道路,回避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就不会受到伤害。
该成语的结构为主谓式,在句中一般作宾语、定语,含褒义,常与“游刃有余”连用。
与其意思相近的词语还有得心应手、如臂使指、熟能生巧等等。
《庄子》一般认为是集合了庄子及其后学的篇章,整理而成,分为内篇、外篇与杂篇。
道教中奉《庄子》为经典,也称为《南华真经》或《南华经》。
民国以来,多认为内篇为庄子言行、外篇为弟子杂说、杂篇为后世学人敷衍逐渐成为定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
公文轩见右师而惊曰:“是何人也?恶乎介也?
天与,其人与?”曰:“天也,非人也。
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
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
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
神虽王,不善也。
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
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
“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
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
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
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
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
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
”
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译文
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
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真是危险啊!已经有了危险,还要执着地去追求知识,那么除了危险以外就什么都已经没有了。
做了世人所谓的善事却不去贪图名声,做了世人所谓的恶事却不至于面对刑戮的屈辱。
以遵循虚无的自然之道为宗旨,便可以保护生命,可以保全天性,可以养护新生之机,可以享尽天年。
庖丁为文惠君宰牛,手触肩顶、足踩膝抵等各种动作,牛的骨肉分离所发出的砉砉响声,还有进刀解牛时哗啦啦的声音,都无不符合音乐的节奏,与《桑林》舞的节拍,《经首》曲的韵律相和谐。
文惠君说:“啊,妙极了!你的技术怎么会高超到这个地步?”
庖丁放下屠刀回答说:“我所爱好的是道,已经超出了技术的范围。
开始我宰牛时,见到的都是整体的牛,三年之后,就再也看不见整头的牛了。
现在,我宰牛时全凭心领神会,而不需要用眼睛看。
视觉的作用停止了,而心神还在运行。
按照牛的生理结构,把刀劈进筋骨相连的大缝隙,再在骨节的空隙处引刀而入。
因为完全依照牛体的本来结构用刀,即便是经络相连、筋骨交错的地方都不会碰到,何况那大骨头呢!好的厨师一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割;一般的厨师一个月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用刀砍。
我的刀用到如今已经19年了,宰过的牛也有几千头,可是刀刃还像刚开口的时候一样完好无缺。
牛的骨节间有缝隙,刀刃却薄得没有厚度,用没有厚度的刀刃切入有缝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刀刃的活动肯定有足够的余地。
所以这把刀用了19年还像刚开口时一样。
虽
然如此,每碰到筋骨盘结的地方,我看到它很难下手,依然惶惧警惕,目光盯住此处,动作放慢。
动刀虽然很轻,整条牛却哗啦一声立刻解体了,就像泥土被堆积在地上一般。
我提刀站起,环顾四周,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干净收藏起来。
”
文惠君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懂得养生的道理了。
”
公文轩看见右师而吃惊地说,“这是什么人?为什么只有一只脚?这是自然生成的,还是人为的呢?”接着又说:“这是自然生成的,不是人为的,自然造就他时就是使他只有一只脚。
人的形貌都是自然所赋予的,由此可见是自然生成的,不是人为的。
”
草泽中的野鸡走十步才能吃到一口食,走百步才能喝到一口水,但它并不希求被豢养在笼子里。
在笼子里纵然很神气,但并不快乐。
老聃死了,秦失前去吊唁,号哭了三声就走。
弟子问:“他不是老师的朋友吗?”
回答说:“是的。
”
“那么,吊丧像这样子行吗?”
秦失说:“可以。
原先我以为老聃是我所认为的那个人,现在知道不是。
方才我进去吊唁,有老人在
哭他,像哭自己的儿子一样;有年轻人在哭他,像哭自己母亲一样。
他之所以招来这样的吊唁者,必然是他自己也有不必吊唁而去吊唁,不必哭泣而哭泣的情况。
这种情况是背弃自然,给世俗感情推波助澜,而忘了人的生命都受于自然。
古时候称这种做法是违反自然所招致的刑罚。
一个人偶然来到世间,这是他顺时而生,偶然离去了,这是他顺时而死。
安于时运而顺应自然,一切哀乐之情就不能进入心怀,古时候称此为自然的解脱。
”
脂膏在作为烛薪燃烧后就烧尽了。
火种却传续下去,没有穷尽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