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李白诗中的仙侠精神
探索李白诗中的仙与侠
咬文嚼字○探索李白诗中的仙与侠□蔡文娟甘肃电大农垦河西分校摘要: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是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后被世人称之为“诗仙”。
李白为人不拘一格,桀骜不驯,爱饮酒作诗,喜欢广交好友。
本论文分别从李白所处社会,李白的一生,李白的诗三方面进行探索,探索李白诗中的仙侠精神。
关键词:李白;诗歌;仙与侠一、李白所处社会(一)李白所处朝代社会李白公元701年生人,逝于公元762年,字太白,是唐代最为杰出的诗人之一。
他与杜甫齐名,世人称之为“李杜”。
李白在思想上较为复杂,具有儒家、道家、游侠、纵横家的成分。
他受到谢安等人的影响,并学习他们的风格,想在官场屡建奇功之后便功成身退,可惜的是,李白正要有所建树时,唐朝已处于江河日下的状态,官府的腐败无为,造成了社会危机重重,人人惶恐不安的景象,在当时实现李白愿望的机会相当渺茫。
(二)李白所处的文化背景在唐朝时期,中国的社会经济快速增长,文化包罗万象,是中国历史上文化与技术同时强大的朝代之一。
在文化上唐朝采用海纳百川的政策,给周边其他国家和各个民族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交流融合环境,当时的时期被世人惊称为万国来朝,其强大不亚于秦朝,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唐朝也学习到了许多国外的文化,并加以融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唐朝在当时的文学造诣中当属诗歌所获得的成就最大,而且在现代社会中诗歌分布最多的也当属于唐诗,而唐诗乃至所有诗歌中所获成就最高的那便是“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的诗了。
李白写的诗,具有非常浓烈的仙侠气息,其中所展现的浪漫主义与杜甫的现实主义形成南辕北辙之势。
二、李白的一生李白一生共写诗千首,其中所写的诗中大多充满了政治色彩,这也充分表明了李白是一个有担当有责任心的人,他的诗中所流露出来的豪侠与激情奔放,同样也反应出唐代的思想与社会风气的强大。
李白所写的诗歌主要收录在《全唐诗》和《李太白集》中,为中国的文化自信形成强有力的护盾。
(一)李白的性格特点李白的性格属于乐观派,但是这样洒脱的诗人也会为处世感到头疼。
《浅议李白诗中的仙侠精神》开题报告
《浅议李白诗中的仙侠精神》开题报告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1、研究的背景:盛唐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而集其大成,如百川入海,绽放诗歌绚烂光芒的,便是有“诗仙”之称的李白。
李白可以说是我国最伟大的浪漫诗人,他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黄河之水天上来”、“蜀道难于上青天”……等诗句,是家喻户晓的千古名作,诗中蕴含丰富的真、善、美境界,深入每一位国人心中,是中国文学史上不朽的奇葩。
对李白诗作、性格、人生等相关的研究也非常之多。
其中黄玉峰老师编著的《说李白》一书他立意“还原”李白,较多触及了过去属于“负面”的东西,其实他只是清理了许多以前被忽略的史料,以求全面描绘出李白的原貌。
展示了李白不为人知的一面,这些内容值得当代人借鉴。
但众多的研究,对李白的仙侠精神与他的诗作、他的思想、他的境遇之间的关系,往往是寥寥数语,缺乏深入的挖掘和事实支撑。
2、研究的意义:李白是一位英气勃勃、狂放不羁的人。
他爱豪侠,早年入大康山、峨眉山隐居求道;他爱神仙,与元丹等交往甚密,追求超脱的精神世界,最终他的作品中的仙侠精神成了一道有别与其他诗人的,亮丽的风景线。
了解除李白仙侠精神的形成,能有助于我们更深层次地感悟他的作品、思想及境遇。
二、研究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法和探索性研究法对李白仙侠精神的形成以及和他的作品、性格、境遇之间的关系做较为全面的展示、研究。
三、论文提纲(一)、生平足迹1、家世之谜;2、诗剑江山;3、浪游四海;4;剑影侠踪;5、谪仙仕途;6、仙圣结缘;7、获罪流放;8、客死当涂。
(二)、诗歌成就1、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2、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三)、个性特点(四)、道光剑影(五)、历史评价四、论文写作计划(进度安排)五、主要参考文献主编李道英《中国文学史---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年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1年11黄玉峰《说李白》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7年8月李白学刊编辑部《李白学刊》第一辑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3月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主编《李白诗选》主编于弘《中国历史名人传记故事》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2005年9月主编童一秋《中国十大文豪-李白》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年2月作者不详《试论李白个性的形成原因及其文学表现----论李白的儒道思想兼具的诗歌表现特色》参考引用网址/p-272149398.htm。
论李白诗中的仙、侠精神
艺 术 教 育都市家教 248论李白诗中的仙、侠精神710038 西安思源学院 陕西 西安 刘锡颖【摘 要】唐代可以说是一个盛产诗歌的时代,诗歌恢弘大气,又面面俱到,但主要以边塞诗和田园诗为主,唐边塞诗反映将士以身许国的爱国热情,边塞诗所表现的是以身许国、热衷于事功的精神,这些同李白的游侠诗是一脉相承的;而山水田园诗,则契合了李白游仙诗中所表达的超凡脱俗出世隐遁的情怀。
观诗人李白,他的诗歌风格豪放飘逸,清新自然,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个性,历来为人们所喜爱和传诵。
本文分析了李白亦仙,亦侠的情怀,以及这种仙气和侠气之间相互关系.【关键词】李白;诗歌;仙侠精神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和杜甫并称“大李杜”。
其诗风格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
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其诗歌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李白既是“诗仙”,又是“游侠”,仙的精神和侠的精神在他诗中均有体现,这同他的个人经历以及盛唐气象是分不开的。
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其他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与韩荆州书》)。
他很早就相信当时流行的道教,喜欢隐居山林,求仙学道;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自称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靖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一、李白的酒气李白好酒,他的好友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一诗中,极其传神地描绘了李白在长安酣饮的情形:“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 李白“酒仙”的称号大概由此而来。
盛唐的恢弘大气曾一度激起李白积极入世、兼济天下的热情。
他才华横溢,胸怀大志;他蓄势待发,待价而沽.李白素怀大济天下的才志,然而不见容于当道,李白好酒,不过借酒消愁,以抒发内心的幽愤而已。
李白诗歌中的仙侠精神
李白诗歌中的仙侠精神李白是唐代最富代表性的诗人,而道教在唐代发展到了顶峰,势必影响了许多诗人诗歌作品的创作,作为道教徒的李白也是其中之一。
“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李白的诗,是我们寻找民族文化记忆的重要渠道。
李白素有“诗仙”之称,是盛唐时期最杰出的诗人,也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一生经历坎坷,文学造诣深厚,从他的诗中可以窥见一斑。
一.“以诗明志”――诗的思想根源贯穿李白的一生,我们从他的经历可以看出,他博览群书,除学习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笃信道教,有不染纤尘,超脱尘俗的思想;从青年起,李白就怀有“济苍生,安社稷”之伟大抱负,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希望建立不世之功。
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他崇尚自由,喜欢无拘无束的生活。
他以诗人的眼光来看待政治,以敏锐的情感感受人情世态,通过表象去看透事物的本质。
正是因为他以大公无私的思想指引自己的行为,远离当时社会的价值判断,造成了他一生的人生悲喜剧,但正是这种生活阅历,给他浪漫主义的诗风添上了浓重的一笔。
二.“醴酒仗剑啸明月”――李白诗歌中的仙侠情感倾向李白既是儒生、仙翁,也是侠客,而这三种身份,也成为塑造他独特诗风的源泉。
从他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酒,剑,明月伴着他潇洒而狂狷的诗人生涯。
据统计,在《全唐诗》中,“剑”字共出现了107次。
我们可以从中领略到,他对于剑的钟情程度。
在他的诗中,他称与自己相濡以沫的妻子为“拙妻莫邪剑”,他称呼与他亦弟亦友的李凝为“吾家青萍剑”,把朋友苏明府称为“剑戟森词锋”比喻其为“苏季子”。
李白从小学剑的经历为他打下了剑术的基础。
剑是他生活中的知音,情感上的至爱,是他思想的化身与延续。
他用手中的诗笔形象的描述了手中的剑,同时也为后人文学上的学习树立了学习的标杆。
在他的诗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其“安社稷”和“济苍生”的理想,这一创作灵感在当时的政治环境熏染下,激励大家具有一种为国家为民族建功立业的奋发情怀。
试论李白山水诗的人格精神
试论李白山水诗的人格精神天宝初年,生性潇洒、浪漫的李白初入长安,就被当时文坛大师贺知章惊呼为“谪仙人也”。
于是,“诗仙”这一颇具浪漫色彩的绰号,就成了李白诗歌艺术精神的一种诠释,仙风道骨,想落天外,飘逸放恣,意象万千,有强烈的浪漫主义作风,似乎才是李白诗歌的精髓。
其实,现实生活中的李白是人,决不是仙,其人其诗,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性。
他热爱现实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事物,但对其中不合理的现象又毫无顾忌地投之以轻蔑。
于是,在他神往自然、投身自然、礼赞自然的山水诗篇中,我们可以发现李白人格的闪光点。
一、返璞归真,独抒性灵观览李白的山水诗,首先感到的即是诗人在远离了官场衙门后,返璞归真的那份逍遥。
这是诗人在欲进不能情形下的心灵传真。
在《夏日山中》他这样写道:懒摇白羽扇,裸体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仲夏季节,当我们走进李太白所营造的诗歌氛围,就会体悟到《夏日山中》那扑面而来的阵阵清凉松风,那个“脱巾挂石壁”的潇洒诗人,忘情沉醉于“夏日山中”,悠悠然一种自乐自足的逍遥,特别是对个人情感的放纵与宣泄,可以说达到了极点。
你看:在“夏日山中”,羽扇可以不摇,衣履可以不穿,“裸体青林中”,“露顶洒松风”把要说的千言万语都包蕴了。
因为纵情无言于《夏日山中》,让人既感受到自然山水的巨大魅力,又充分享受了心灵的林荫,这难言的妙处,真是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这首五绝,表现出李白在自然山水中的得意忘形,从心所欲,不正是李太白人格精神的一种体现吗?李太白的这类诗歌,仿佛是滚滚红尘里奏响的一声声清纯空灵的笛音,我们完全能够透过这类诗歌的语言外壳,领悟到他在极其真诚的心灵之下,渴望自己精神上飘逸逍遥的那一份真实淡泊、自然宁静。
可以说,中国历代文化人格的修养与发展,一直都没有离开自然山水这一具有导引意义的象征物。
揭开中国文学历史的幕幔,我们不难发现,千古文人山水梦。
时光如箭,岁月无言,究竟是人化成了自然山水,还是自然山水化成了人呢?至今,人们还在自问自答着。
《浅议李白诗中的仙侠精神》
【论文提纲】:李白的诗代表了盛唐的社会思想状态,李白用诗的语言向后世人描绘了一个壮美的盛唐河山。
他的思想复杂多元、浪漫执着留给了我们对历史无限的遐想。
李白的成就来源于对诗歌的独特表现力:飘逸浪漫而又不失现实意义诗歌表现内容,独具特色的仙侠精神,使诗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成为了他区别常人的个性风格,能够经得住时代和历史的打磨与挑剔,使他成为诗歌史上集大成的人物,成为当世与后世盛赞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
为了清晰地表现出李白诗中的仙侠精神这条主线,本文从以下的过程进行论述:1、概述李白的生平;2、从家世之谜、诗剑江山、浪游四海、剑影侠踪、谪仙仕途、仙圣结缘、获罪流放、客死当涂等八个方面对李白的生平进行详细;3、从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两方面对李白的诗歌成就进行分析;4、分析李白的个性特点;5、参考文献。
从以上几方面的阐述、比较和分析,挖掘出对李白的仙侠精神与他的诗作、他的思想、他的境遇之间的关系,了解李白仙侠精神的形成原因,以便能更透彻地去品味李白自由不羁的个性、鬼斧神工的诗作、豪气万丈的侠气。
【摘要】:本文以李白诗中的仙侠精神为主线,以李白的生平足迹、诗歌成就和个性特点等几大方面为着眼点展开论题进行论述。
李白深处封建制度鼎盛的时代,深受封建文化和意识的影响,他继承并发扬儒道文学思想中的优秀传统,以儒为进,以道为退矛盾且统一结合的人生观使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歌表现风格。
融会贯通将各种诗体、诗风运用于诗中,不拘泥于格律的束缚而力求意境的深远,使诗歌思想内容突出表现自我情感,围绕着入世与出世这一基本矛盾,塑造了自己诗仙、酒仙、谪仙的飘逸潇洒、傲岸不屈的生动形象。
在诗歌表现内容兼具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特色,以饱满丰富的、激昂强烈的语言来诠释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同情、对黑暗统治的批判,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仙侠、影响、浪漫主义、个性风格【正文】:盛唐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而集其大成,如百川入海,绽放诗歌绚烂光芒的,便是有“诗仙”之称的李白。
解读李白的任侠精神
解读李白的任侠精神解读李白的任侠精神李白的任侠精神指的是什么呢?主要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下面一起来看看!李白作为一个最具有鲜明性格的诗人,那丰富的想象,解放的个性,通俗而飞动的歌唱,青春与浪漫的气质,不耐囚笼式的任何束缚,表现为太阳般鲜明的形象。
在李白的思想中确有儒家的因素,但它对李白的人格和诗风并非起到支配的作用。
起支配作用的实际上是“侠”。
笔者试图从李白任侠精神对其创作的影响方面进行分析,粗浅地论证“侠”与李白的不解之缘——任侠精神。
藐视世俗行为规范、张扬个性与主体人格的任侠精神一度使李白的青年时代充满传奇色彩,并深深影响着诗人一生的思想和创作。
一、李白任侠精神的形成李白二十五岁前在四川,那时候他自己说:“少颇周慎,忝闻义方;入暗室而无欺,属昏行而不变。
”又说:“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
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
”据杨天惠《彰明遗事》说:“任侠有气,善为纵横学,著书号《长短经》,太白从学岁余,去游成都。
”魏万说李白“少任侠,手刃数人。
”李白在出川之前,实在是一个好纵横术的侠客。
而李白一生常以鲁仲连自诩。
鲁仲连又是游侠式的典型人物。
韩非子说:“儒以文乱、侠以武犯禁”。
李白正是兼而有之了。
侠士自活跃于战国时代起,就发展于后世各朝,任侠的风气也成为唐代少年人所共有。
李白任侠的一面,主要表现为蔑弃世俗,慷慨使气,不拘常调。
正如史学家司马迁所说:“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诗人李白青年时代任侠的经历,使其自称“忆昔作少年,结交赵与燕。
金羁络骏马,锦带横龙泉。
” “结发未识事,所交尽豪雄……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
”后来,随着诗人思想的成熟,这类经历不再见到,但李白对古代侠的功业与生活信念仍予以高度的肯定,对他们不平凡的事迹充满了钦慕与向往。
李白十分赞赏游侠那种“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的豪情侠骨,我们可以从诗人赞赏游侠的《侠客行》一诗透视诗人的侠义精神:赵客缦胡缨,吴钧霜雪明。
浅析李白诗歌中的仙侠精神
浅析李白诗歌中的仙侠精神作者:梁影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35期摘要:李白是唐代最富代表性的诗人,而道教在唐代发展到了顶峰,势必影响了许多诗人诗歌作品的创作,作为道教徒的李白也是其中之一。
历代学者对李白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作品的文学艺术性,而从语言学角度,尤其是从道教语言文化角度对李白诗歌进行研究的成果还太少。
本文就从词汇内容、词汇结构和新词新义三个方面,对李白诗歌中的道教词汇进行深入分析和穷尽性的统计,力求给李白诗歌研究提供一些有参考价值的资料,并使之成为联系语言文化研究和文学艺术研究的桥梁和媒介。
关键词:李白诗歌;道教词汇;语言文化[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5-0-01“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李白的诗,是我们寻找民族文化记忆的重要渠道。
李白素有“诗仙”之称,是盛唐时期最杰出的诗人,也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一生经历坎坷,文学造诣深厚,从他的诗中可以窥见一斑。
一.“以诗明志”——诗的思想根源贯穿李白的一生,我们从他的经历可以看出,他博览群书,除学习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笃信道教,有不染纤尘,超脱尘俗的思想;从青年起,李白就怀有“济苍生,安社稷”之伟大抱负,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希望建立不世之功。
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他崇尚自由,喜欢无拘无束的生活。
他以诗人的眼光来看待政治,以敏锐的情感感受人情世态,通过表象去看透事物的本质。
正是因为他以大公无私的思想指引自己的行为,远离当时社会的价值判断,造成了他一生的人生悲喜剧,但正是这种生活阅历,给他浪漫主义的诗风添上了浓重的一笔。
二.“醴酒仗剑啸明月”——李白诗歌中的仙侠情感倾向李白既是儒生、仙翁,也是侠客,而这三种身份,也成为塑造他独特诗风的源泉。
从他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酒,剑,明月伴着他潇洒而狂狷的诗人生涯。
据统计,在《全唐诗》中,“剑”字共出现了107次。
李白的侠气
李白的侠气作为一种文化象征集中表现在其诗歌里,同时也流露在其平生行事尤 其社会交往中。 一 李白诗歌风格中的尚侠精神 侠义之士不仅对李白的思想,而且对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也有着深刻的影响。 李白把自己“安社稷、济苍生”的政治思想和游侠思想中反抗强暴、救弱扶倾的 精神结合起来,使其浪漫主义就有广阔的内容,也使其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范围 更加广泛。功业心和自信心是沟通战国侠士气质和李白诗文气势和力量的基础。 李白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对自己才能的自信自负,对现实和遭遇的愤怒和抗争, 都使他的诗文具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气势和“祌崖转石万壑雷”的力量。豪 放飘逸是李白诗歌的风格特征。飘逸者,如香烟,如秋岚,如天外之鹏飞,如海 上之浪翻,无拘无束,舒卷自如,才情豪迈,无迹可求。这是他放浪形骸洒脱任 性个性的显露。其豪放之色则表现在:一是独特的感情表达方式。即适应诗人壮 大奔放、气势磅礴的感情基调,其感情的表达方式是爆发式的,一旦爆发,往往 一气直下,惊涛千里。二是独特的想象方式。即诗人往往“发想无端”,如天上 白云,卷舒灭现,无有定形。三是独特的形象描写手法。即为了表现爆发式的感 情和瞬息万变的想象,倾泻其热烈奔放的思想感情。后期李白诗作的感情基调则 变为忧郁而愤怒。它不仅贯穿于李白的政治抒情诗,也贯穿于后期其他作品中。 即以饮酒诗而言,前期名篇《襄阳歌》情调轻快,显示出放浪不羁的性格;长安 所作《月下独酌》情调低,流露出深深的孤独感和无法排遣的愁绪;而在以《将 进酒》和《谢朓· 楼饯别》为代表的后期饮酒诗中,却出现了黄河长江一样波涛 翻滚的忧郁和愤怒的情绪。
这种风格也是诗人将古代游侠或飘逸或豪迈的气质融汇进诗作的体现。另外, 尚侠精神反映在诗歌语言方面即呈现出一种奔放、充满激情,任情率真,毫不 经意的特色。如《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 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行路难》:“行路难,行路难!多 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都给人以奔涌而来、一 泻千里之感。 尚侠思想作为李白思想体系中的一部分已经完全融合进了诗人的品性和诗歌中, 且对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古代豪侠志士身上具有的许多优秀品质和某种内 在精神被李白汲取后,转化成一种更为深广的内容表现在诗歌创作中;并与之 相适应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诗歌风格。因此可以认为尚侠思想对李白诗歌的 内容和风格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是李白形成浪漫主义诗歌特色的一个重要的 影响因素,也其游侠诗中描绘并赞美游侠,自己也有过击剑任侠、轻财好施的任侠 举动,并以此作为广事结交、造就声誉的一种手段,当成实现自我价值的另一条“终南 捷径”。宋祁的《新唐书》说他“喜纵横术,击剑任侠,轻财重施。” 资料来源亦可能取自李白之口述。不过另一朋友崔宗之言及初遇李白的印象是: “袖有匕首剑,怀中茂陵术”(《赠李十二》),似乎显示李白曾经带剑而行,一副侠 客姿态。可见在与人交往中,李白一直以侠客形象为重,竭力表现自己侠气的一面。 下面着重从其社会交往中看其侠气: 首先,从其交往观看。李白一生交游广阔,上至国君大臣,下到平民百姓都有交 往,体现了其豪迈和豁达。李白交游的任侠色彩首先体现在他的轻财好施,存交重义。 他从26岁起便“仗剑去国,辞亲远游。”靠行侠、干谒等博取名声,以打动有识之士, 获得荐举。李白出身富有家庭,走时身上带了不少钱,这些钱相当一部分后来都被用来 周济朋友。他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曾说过:“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 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此则是白之轻财好施也。”他又赞美裴长史,“高义重诺, 名飞天京……月费千金,日宴群客”。另外据说他与友吴指南同游于楚,吴指南死,李 白痛哭至于泣血,守候其尸,“猛虎前临,坚守不动”,“殡于湖侧”,数年后又千里 迢迢迁其残骸归乡,“此则是白存交重义也”。义因侠而立,侠无义不成,重情重义、 扶危济困正是侠气的典型体现。魏颢的《李翰林集序》甚至记载了李白仗义杀人的行为: “少任侠,手刃数人”。通过这些事件,李白展现了其不同于传统士人的游侠一面,成 为后世传说中的醉侠剑客。
浅说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与仙侠精神
浅说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与仙侠精神作者:徐晓坤摘要盛唐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孕育出的李白无疑是最有个性特点的。
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最突出的特点是具有激荡奔放的情感,兴发无端的澎湃激情,利用奇诡宏大的想象力,大胆夸张的艺术以及畅达的语言营造出独特的意境,形成了他诗歌独有的浪漫主义特质。
对他诗歌思想性格的形成,影响较深的除儒家之外,还有道家和赵蕤的“纵横术”与游侠思想。
李白是一个真正的诗人,他的诗是他生命的印证,诗间的浪漫主义和仙侠精神正是他一生坎坷经历的寄托和写照。
关键字:李白诗歌浪漫主义任侠精神想象李白被尊为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盛唐诗坛上一颗夺目的巨星。
他的诗在幻境中充分表现现实与理想的对立,把丰富的现实生活感受寄托在幻境之中,在恍惚迷离的幻象中表现出清醒的抗争意识和热情,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并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浪漫主义手法,让内容与形式完美的统一,把浪漫主义精神和创作方法推向了新的高峰。
李白留给后人的这些光彩夺目的诗作,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韵致。
一、李白诗歌积极浪漫主义风格的艺术特征及表现李白的诗歌,感情热烈澎湃、想象丰富奇特、语言清晰明了、形式自由奔放,灵活自如地显示出积极浪漫主义特色和仙侠精神。
1、感情热烈奔放、慷慨激昂,显示积极浪漫主义的情怀在李白的诗中,奔腾的长江黄河、险峻的高山蜀道,明净的日月星辉、凌冽的寒风雪雨,都不再是简单的事物描摹,而是深深地刻上了诗人浓厚的情感表述,侧重抒写那种激昂豪迈“诗情”。
同时,又因理想的希冀和现实的无望的距离反差,也令其诗歌出现险象横生,波澜壮阔,大起大落的情感。
如《行路难》一诗中,诗情三起三落,大张大合,悲喜交叠,将诗人对实际的不满不忿和对自我的极度自信表现得酣畅漓淋。
李白诗歌的情感的表达大都是爆发式的倾倒出来,似“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诗中,少见郁沉凄切的曲调,萎靡颓唐的心绪,缠绵凄怆的思与愁。
李白诗中的仙 侠精神 修改
李白诗中的仙、侠精神张磊摘要:李白的诗歌充满着豪情与想象,有独特的浪漫主义情怀。
他诗歌中的仙侠精神无疑加强了他的浪漫情怀。
使诗歌的表达更加飘逸,意象更加丰富。
另一方面,“仙”的飘然遗世独立与“侠”的仗剑天涯有共通之处,两厢融合,塑造了李白诗歌的瑰丽飘逸。
关键字:李白诗歌仙侠正文:在盛唐诗人中,李白是艺术个性非常鲜明的一位,在中国诗歌史上,他的作品的艺术个性也是独一无二的。
作为一位诗人,他的诗歌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感情奔放,气韵通达,“讲究纵横驰骋,一气呵成,具有以气夺人的特点1”。
在他诗歌的众多题材中,仙侠类有较大比重,其中所展示出来的仙侠精神为李白浪漫主义诗歌风格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仙与侠的特质也使他的“谪仙人”形象更加丰满。
一、何为仙、侠精神中国文化中的“仙”指的是道家学说中的最高境界。
它深刻体现出道教的出世精神,逃避现实,追求个人的大自由大自在。
中国文化的“仙”具体体现为仙境与仙人。
仙境是为奇幻美妙的让人神魂颠倒的神仙世界,有各种奇花异草,珍奇异兽。
而仙人,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一种存在,可以自由翱翔于宇宙之间,可以御龙乘云,无翅而飞。
仙人的生活是无限逍遥自在的飘逸的神话世界。
中国文化中的“仙”是自古而今的,早在先秦时代,庄子《逍遥游》中就说,“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游乎四海之外”《庄子·逍遥游》。
这种对“仙”的看法,当今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部分。
李白一生非常推崇道教,对道家思想的追求和他好漫游、好击剑的行为联系在一起,表现了他对自由的追求。
他希望能够排除世俗礼教的束缚,自由自在地驰骋于广袤世界,过无拘无束的生活。
这种情怀放到他的游仙诗中,诗作的豪气与仙气就扑面而来了。
中国文化中的“侠”精神大抵包含一下内容:排忧解难、效忠当世;轻财重施、重交谊重恩义;“不衿其能,羞伐其德”的气度;豪爽志气,不拘于礼制为性情。
“侠”精神在唐代诗词歌赋中获得了全面的赞美,而且由于时代的推进,比过往任何朝代都健康、生动、有朝气。
李白仙、侠精神的成因
李白仙、侠精神的成因盛唐造就了李白,李白也将盛唐的气象描绘绝唱。
游历山川、写尽千秋,李白的这份仙风侠骨,成为后人叹为观止的天人之姿。
但这份仙、侠的精神,却并非李白天生所有,而是当时的环境与李白的人生经历所造就。
这主要源自于以下三个方面:(一)受巴蜀地域与家庭因素影响1.少年游川,深受熏陶李白所塑造的侠客情怀,与他少年时期游历川中的经历密切相关。
唐神龙初年,李白偷跑到蜀地,一呆就是二十年。
这二十年,蜀中的巴蜀文化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甚至间接成就了他诗歌中的侠气。
巴蜀地区地处中国西南地区,大致范围包括川、渝及其附近地区,自先秦以来,居住于此的人们就直爽豪气、仗义敢言,透露出一种原始而又朴素的行侠仗义的江湖意识。
秦汉以后,中原秦赵燕地豪侠文化盛行,群侠皆起,巴蜀地区在此大环境影响下,以地方豪强为核心也迅速聚拢起居有巴蜀特征的豪侠文化。
这种文化久盛不衰,成为一种深固于不同社会阶层的烙印。
受这种文化影响下的李白,在行事风格、文学创作中,无不显露出这种侠的豪气。
公元725年,在蜀地已有二十年的李白离开了这片土地,他带着满腔的抱负,“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寻找新的归宿。
来到江陵,李白首先拜见了受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司马承祯,司马承祯初见李白,对其评价极高,赞其“仙风道骨,非世所常人之貌”。
后李白继续游历河山,先后踏遍吴、越,洞庭湘江,曾在安陆有过小住。
借游历之名,李白四川结交社会名流,希望得到引荐,实现政治理想抱负。
然而,十年游历,李白却所获了了。
他却不甘心,再度启程北上长安、山西,东至齐鲁,在济宁小住。
这一段时间的李白,其诗作已经传遍大江南北,李白也已成为天下尽知的诗仙。
2.受父亲的行为影响另一个方面,李白诗中所表现出来“侠”,很有可能是受到家庭影响。
据历史资料考证,李白的父亲来到巴西郡青莲乡隐姓埋名,很有可能因任侠杀人,逃避责任。
出于这种角度考虑,也就很好理解,为什么李白会在其作品中大肆讴歌和赞扬这种侠客的行为了。
浅谈李白诗中的仙、侠精神
10神州文学浅谈李白诗中的仙、侠精神秦苏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委党校摘要:在中国诗歌史上,有一颗让任何人都无法忽视的明星--诗仙李太白。
在李白的一生中,因为胸中充满了仙气与侠气,并最终体现在他所写的众多诗中,从而使得他的诗也充满了仙、侠精神,有着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可谓凌轹前贤,后无来者。
文章试图通过对李白诗中的仙、侠精神的分析,来帮助人们对李白的一生有一个更加深入的认识与了解。
关键词:诗仙;李白;仙;侠;精神一、李白诗中的仙精神分析中国道教创始人老子由于名叫李耳,因此被李唐王朝奉为先祖,同时将道教作为了李唐王朝的国教。
在李唐王朝的推动下,以及基于李唐王朝的繁荣强大,使得中国道教的发展拥有了兴盛的社会心理基础和物质基础,自此中国道教迅速达到一个发展高潮。
在此期间,道家思想深刻影响着整个李唐王朝,李白身处那个时代,自然也不例外。
在历代众多著名诗人中,李白大概是受道家思想影响最深的一位诗人。
自古以来,蜀中之地就有着浓郁的仙风道气,其间遍布道教洞天福地。
而李白少年时代就生活于此,从而不可避免地会受到道教思想的影响,甚至这份影响持续了他一生,但在不同时期对李白的影响表现出了不同的形式。
少年时代的李白被诏长安之前,因为心中还荡漾着较为强烈的功名欲望,之所以崇道更多的还是希望能够借此赢得更多声名,这一阶段的李白对于道教的认识无疑还停留在较为肤浅的层面。
道家思想最突出的就是自由,启示人们应摆脱世俗束缚、打破思想禁锢,去获得精神上的绝对自由,不再受到任何的约束。
因此自从他被赐金放还以及流落江南的时候,政治上的失落使得他将道家思想作为了寄托思想,从而对道家思想的态度变得更加虔诚,同时还正式受箓入道,希望能借此排遣因仕途失意而导致的苦闷心理,此时的李白开始追求个性解放、自由,其自我仙人意识开始出现,从而逐渐拥有了飘逸洒脱的气质,形成了狂傲不羁的性格。
李白天真地认为自己其实原本是一个仙人,只是偶遭贬谪而来到人间,并且自己最终还是会以仙人招回的,这一思想在他的诗中充分体现了出来。
李白诗歌的仙侠精神-牟小璘
醴酒仗剑啸明月,一儒一道寄天涯——---浅析李白诗歌中的仙侠精神吉林省通化县第七高级中学牟小璘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余光中的一首《寻李白》真个把李白不凡的风度、独特的气质、飘逸的胸怀、洒落的心神刻在纸上。
要寻找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不得不给李白一笔浓墨重彩。
李白是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
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
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
李白的狂放、李白的豪情、李白的抱负、李白的奇异、李白的痛饮、李白的失意、李白的永恒的价值,是所有中国文化人追逐的步伐。
一.“诗言志”——李白诗歌的思想根源李白的身世是一团谜,李白的诗歌则是一种奇。
他的诗言出天地之外,思逸鬼神之表,如天马行空,飘然而至,忽然而去,充满了“出鬼入神,倘恍莫测”(胡应麟《诗薮》)的奇幻色彩。
李白少年时代除学习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
相信道教,有超脱尘俗的思想;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从青年起,李白就怀有“济苍生,安社稷”之宏大抱负,希望建立不世之功。
他鄙视蓬间雀,鄙视那种垂涎欲滴的权利欲,他如大鹏般渴望扶摇九万里。
但他又不想一步步脚踏实地登上事业的顶峰,怀有侥幸成功的心理,希望平交王候,一步凌云。
他一生都,一举定邦,一言问鼎,西入长安,从永王嶙以及晚年想当一普通士兵进而建功立业的想法都是这“侥幸心理”的直接反映。
在道家的思想的支配下,他自由自在,毫无拘检,无为而达。
他以诗人的眼光观察政治人情世态,有时异常敏锐地看出本质的东西。
大鹏在飞翔之中,总是看似漫不经心,自由自在,但自有服不可撼动的活泼与强硬。
李白正是因为以脱离现实的“以天下为一已之私”的想象之翼翱翔时,远离了社会的价值判断,这是造成其人生悲喜剧的主要原因,但同时又给他浪漫主义诗作注入超越时代的魅力。
李白诗词中的仙侠精神
李白诗词中的仙侠精神历史的步伐进入唐代,尤其是出现了一代“诗侠”李白,侠文化、侠文学的发展达到了高度繁荣。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李白诗词中的仙侠精神,欢迎大家阅读!盛唐边塞诗反映将士以身许国的爱国热情,边塞诗所表现的是以身许国、热衷于事功的精神,这些同李白的游侠诗是一脉相承的;而山水田园诗,则契合了李白游仙诗中所表达的超凡脱俗出世隐遁的情怀。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和杜甫并称“大李杜”。
其诗风格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
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其诗歌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李白既是“诗仙”,又是“游侠”,仙的精神和侠的精神在他诗中均有体现,这同他的个人经历以及盛唐气象是分不开的。
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其他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与韩荆州书》)。
他很早就相信当时流行的道教,喜欢隐居山林,求仙学道;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自称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靖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在江陵,见到了受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司马承祯,司马承祯对李白,称赞其“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
此后李白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今湖北省安陆市)。
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
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
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
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诗名满天下。
天宝初年,由道士吴筠推荐,唐玄宗召他进京,命他供奉翰林。
不久,因权贵的谗言,于天宝三、四年间(公元744或745年),被排挤出京。
从李白《侠客行》中看唐代文化中的豪侠之气
从李白《侠客行》看唐代文化中的豪侠之气侠客行李白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锤,邯郸先震惊。
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本诗为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之一,全诗抒发了他对侠客的倾慕,对拯危济难、用世立功生活的向往。
诗的前四句从侠客的装束、兵刃、坐骑描写侠客的外貌,第二个四句写侠客高超的武术和淡泊名利的行藏。
第三个四句引入信陵君和侯嬴、朱亥的故事来进一步歌颂侠客,同时也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抱负。
侠客得以结识明主,明主借助侠客的勇武谋略去成就一番事业,侠客也就功成名就了。
最后四句表示,即使侠客的行动没有达到目的,但侠客的骨气依然流芳后世,并不逊色于那些功成名就的英雄,写史的人应该为他们也写上一笔。
全诗大开大合,借他人故事,浇自己块垒,豪侠之气跃然纸上。
众所周知唐朝文化是建立在魏晋南北朝多民族文化冲突和融合基础上的,国学大师陈寅恪在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的开篇有云:“唐源流出于夷狄”。
受西北少数民族风气的影响,尚武豪气,出将入相,才武兼备成为当时的社会风尚。
受此风气的影响唐代文化精英们多有一种豪侠之气。
传统意义上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在唐代文人眼中则为投笔从戎所替代。
唐诗有云:宁为百夫长,不做一书生。
而《侠客行》的最后一句:“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也透露出这种豪侠抱负。
此外唐朝对文化管制的松弛以及魏晋南北朝遗留下的清谈之风也使得唐代士人普遍具有一种傲然自负的狂妄气质。
正是因为这种豪侠之气使得士人们充满文化创造的活力与激情。
他们的作品往往能直抒胸臆而不扭捏作态,隐晦不吐。
唐诗唐文总体上也不似宋词那般充满了书生之气,纵观盛唐诗文如《侠客行》这般大开大合,气势磅礴,充满豪侠之气的着实不少。
足可见此种气质早已深入文人们的骨髓。
探讨李白诗歌中的仙道思想
探讨李白诗歌中的仙道思想
李白诗歌中的仙道思想
说到仙道思想,第一个想到的自然就是李白。
李白是唐代文学家、屈原仙人,
他以其丰富的内容、亲切的景物以及深刻的思想,使唐代文学有了动人的灵性。
他创作的大部分诗歌和散文特点就是仙道思想,令人迷惘,好似走入神秘的仙境。
仙道思想以“离群索居,归去来兮”为主要思想,被唐代的诗人熟知。
李白的
乐府《静夜思》便是典型的仙道思想,他描绘了一幅凝神聆听月语的画面:“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自然想起的就是远离尘嚣,登上明月祈求仙道的神圣瞬间。
仙道思想还表现在宏观上,李白的《行路难》就运用仙道形象来为世人指引:“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形象描绘出冲破一切困难以达到视野无边,有如仙道般超脱的景象。
让人心怀希望,在痛苦与努力中奋斗,就会有云淡风清的仙道待到。
更多仙道思想以其无限的空灵,可以让读者感受到李白诗歌中对自然、人性、
仙道拥抱的渴望,实现自然情缘的高洁心境。
正面的仙道思想使人觉醒归于宇宙,强调精神的清新之美,把生活安排在精神苍茫的大千世界之外,一种超越审美,诗意精神的氛围伴随着李白的诗歌扩散开来,陶冶情操,返璞归真,平淡而生活有底蕴。
总之,李白诗歌中的仙道思想,以清新的空灵述说着自然、超脱、唯美的情怀,更让读者逃离世俗混乱,徜徉在致远,感受最终的归宿。
浅析李白诗歌创作中的仙味
百花园地新课程NEW CURRICULUM一、由喜好观“仙味”1.始慕神仙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内容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
他很早就喜欢道教,喜欢隐居山林,求仙学道,要做超脱尘俗的隐士神仙。
从少年时起,李白就常去戴天山寻找道观的道士谈论道经。
后来,他与一位号为东岩子的隐者隐居于岷山,潜心学习。
他们在自己居住的山林里,饲养了许多奇禽异鸟,做了动物饲养员。
这些美丽而驯良的鸟儿,由于饲养惯了,定时飞来求食,好像能听懂人的语言似的,一声呼唤,便从四处飞落阶前,甚至可以在人的手里啄食谷粒,一点都不害怕。
这件事被传作奇闻,最后竟使绵州刺史亲自到山中观看鸟儿们的就食情况。
这位刺史见他们能指挥鸟类的行动,认定他们有道术,便想推荐二人去参加道科的考试。
可是,二人都婉言拒绝了,那时李白才十五岁。
李白“始终是个世外的道士”,尽管他的思想构成驳杂,但其主导未出道家、道教界内。
他不但以道教教义为高标,塑造着自己的人格风范,而且以道境、仙境为理想,把其作为毕生不懈的追求。
其飘逸诗风,正是他体悟“道”境的产物。
李白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很少,但像《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峨眉山月歌》等篇,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
2.酒中仙李白最爱饮酒,于是,酒便成了李白诗中不可或缺的意象,被李白信手拈来,喝酒后的李白更是诗兴大发,创作出了一首首“仙味”十足的诗歌,如《月下独酌》《将进酒》《侠客行》等。
《饮中八仙歌》说的就是唐太宗请李白作诗,特意给醉酒的他喝了醒酒汤,但李白酒醒后第一句话就是:“拿酒来!”唐太宗问:“你不是刚喝了酒的吗?”李白说:“我是斗酒诗百篇!”于是,李白喝了三杯酒后便提笔写下了《清平调》来赞美杨贵妃。
熟谙酒性的李白在诗中用起“酒”来,是行云流水,又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少了酒,李白诗中的丰富情感便少了一个最恰当的承载物,少了些许灵气。
二、想象奇特、夸张1.奇特的想象“日照香炉生紫烟”,到了诗人李白的笔下,平时看似普通的景象却变得如此雄伟、奇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题目:试论李白诗中的仙侠精神**:**学号: ***************专业:汉语言文学教学站点:临夏分校入学时间: _____201009_____________****:***兰州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2012年 9 月 16 日论文题目:试论李白诗中的仙侠精神2010级专业:汉语言文学学习中心:临夏分校姓名:马群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在大唐多若满天繁星的诗人中,李白是唯一被人们誉为既有侠肝义胆,又有仙风、道骨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传奇的一生,豪放飘逸的诗风,确实给人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以至使我们一说起李白,就可以想见一个飘然不群的诗仙形象。
李白是性格天真的一位诗人。
诗歌创作充满了夸张和想象。
他的心中的每一个细微的情感,都会在诗歌中毫无遗漏的直接展现出来。
愁时,他“白发三千丈”;喜时“仰天大笑出门去”。
他对自己极为自信,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壮志。
所以,我们说李白的诗歌直接张扬了他的狂傲不羁,天真率直的性格。
而他的仙风与侠义也体现在他的诗歌中2 研究方法:查阅资料法。
3 论文提纲(研究路径/论文(设计)框架)一、李白身上的游侠精神气质二、游侠精神与李白诗歌和盛唐气象的关系4 论文写作计划(进度安排)5 主要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孟修祥《论李白的游侠崇拜》(《李白研究文集》一九九二-一九九三年集)2李洲良《盛唐时代与李白的浪漫主义精神》(《求是学刊》 1996年第3期)3薛艳群《浅谈李白诗中的盛唐气象》(《运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9年10月第5期第18卷)4詹锳《李白之生平及其诗》(《李白诗论丛》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4月出版)5裴斐《李白个性论》(《中国李白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6葛景春《大唐-诗侠》(《李白思想艺术探骊》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出版)7王国璎《李白的侠客形象》(《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3期 1993年)8唐润钿《放浪任侠-诗仙李白》(《台北文坛》165期)9李白《李白全集》(清代王琦注、杨用成点校,珠海出版社1996年11月出版)试论李白诗中的仙侠精神[内容摘要]在大唐多若满天繁星的诗人中,李白是唯一被人们誉为既有侠肝义胆,又有仙风、道骨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传奇的一生,豪放飘逸的诗风,确实给人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以至使我们一说起李白,就可以想见一个飘然不群的诗仙形象。
李白是性格天真的一位诗人。
诗歌创作充满了夸张和想象。
他的心中的每一个细微的情感,都会在诗歌中毫无遗漏的直接展现出来。
愁时,他“白发三千丈”;喜时“仰天大笑出门去”。
他对自己极为自信,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壮志。
所以,我们说李白的诗歌直接张扬了他的狂傲不羁,天真率直的性格。
而他的仙风与侠义也体现在他的诗歌中。
[关键词]李白盛唐气象仙侠精神咏侠诗李白( 701 — 762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
先世于隋时因罪徙居中亚。
白于武后长安元年(701)出生在安西都护府碎叶城(今苏联吉尔吉斯加盟共和国托克马克城),约五岁时,随父迁居蜀中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
李白少年时期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十岁诵诗书,观百家,作诗赋,学剑术,爱好十分广泛。
十五岁左右就写得一手出色的好文章。
二十岁以后,在蜀中漫游,饱览了四川的壮丽景色,接触了社会生活,开阔了视野,培养了热爱祖国的思想和豪放爽朗、酷爱自由的性格,也种下了游仙出世的消极思想的根苗。
开元十四年 ( 726) ,二十六岁的李白便“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了以安陆(今属湖北)为中心的十六年的大漫游,历两湖、江浙、河南、山西等地区,足迹踏遍近半个中国。
这一时期的诗歌多描写自然山水和漫游生活,作品有《丁都护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越中览古》《春夜洛城闻笛》等,风格已经成熟。
天宝元年 (742) ,四十二岁的李白由友人推荐,应诏赴京,供奉翰林。
被召之初,李白异常兴奋,写下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这样的诗句,以为将会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但是现实无情地粉碎了他的幻想。
当时的唐玄宗昏庸腐朽,纵情声色,不理朝政,诗人“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的志愿无法实现,结果反被排挤,怀着失望与悲愤的心情离开了长安,结束了这前后不满两年的帝京生活。
这一时期虽不长,但诗人接触到宫廷生活的内幕和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写下了不少抨击现实的诗歌,如《古风》的一部分,《行路难》《梁甫吟》等,这些诗,鞭挞了权贵,表现诗人不愿同流合污的思想品德和反抗精神。
天宝三年 (744) 春,李白离开长安,怀着理想幻灭的痛苦与悲愤,开始了以梁园(开封)为中心的第二次漫游,历时十一年,“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但对国事仍然非常关心,希望有朝一日能够重新得到朝廷的任用。
天宝三年秋,在洛阳和汴州分别遇见了杜甫和高适,三人便结伴同行,畅游了梁园和济南等地,李杜从此便结下了深厚的情谊:“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杜甫《与李十二同寻范十隐居》)。
这一时期,是诗人创作最丰富的时期,代表作品有:《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北风行》《梁园吟》等等。
深刻地揭露现实和强烈的反抗精神是这个时期作品的显著特色。
天宝十四载 (755) ,安史乱起,李白怀着消除叛乱、恢复国家统一和安定的志愿,参加了永王李璘的队伍,不料永王和肃宗争夺帝位,肃宗消灭了李璘的队伍,李白获罪,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县一带),诗人含不白之冤,发出无声的垂泣:“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江夏别宋之悌》)。
幸好,中途遇大赦,得以放还。
《朝发白帝城》一诗就记述了当时的心情。
上元二年 (761) ,已六十一岁的李白,听说太尉李光弼率兵追击史朝义,决定投军,但行到金陵因病折回,“天夺壮士心,长吁别吴京”(《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懦夫请缨翼申一割之用半道病还留别金陵崔侍御十九韵》),宝应元年 (762) 十一月,病死在他的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家中,终年六十二岁。
李白在政治上虽未能实现理想,但在诗歌创作中却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继承并发扬了自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的诗歌传统把浪漫主义精神和创作方法推向了新的高峰。
他常以奔放的激情表达搏击风云,翼申所能的抱负和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
诗人以强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驯的态度,抨击社会,鞭笞权贵。
李白虽然不像杜甫那样和人民有广泛的接触,但他对劳动人民也是寄予同情的。
在《丁都护歌》中写出了船工的血泪。
在《秋浦歌》中写了渔民、冶工的艰辛。
在《妾薄命》《长干行》《北风行》等诗中,写出了对妇女命运的同情。
安史乱后,他发出了“白骨成(一作“蔽”)丘山,苍生竟何罪”(《赠江夏韦太守良宰》)的慨叹,表达了自己“申包惟恸哭,七日鬓毛斑”(《奔亡道中》)“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赠江夏韦太守良宰》)的爱国忧民的悲愤心情。
他用大量的诗篇,歌咏祖国山河的壮美,寄托他爱国的深情。
在诗人的笔下,险峻的蜀道,奇伟的群峰,奔腾的江河,飞泻的瀑布,都显得壮美动人。
无庸置疑,李白诗歌中也确有描写求仙访道、炼丹服药以及宣扬人生如梦和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须加以鉴别。
李白的诗纵放自如,想落天外,上天入地,真幻参杂。
奇特的夸张,瑰丽的色彩,神话故事,轶闻传说,熔铸于诗篇中。
然而他的诗句又如出水芙蓉,不假雕饰。
构成其飘逸豪放、雄奇洒脱的艺术风格。
他最擅长七言歌行和绝句。
他的绝句被后人奉为唐人绝句的典范。
杜甫对李白极为倾服,对他的诗歌曾给予极高的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十二白二十韵》)。
李白生活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极盛时期,他的诗歌反映了盛唐时代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同时他又接触了朝廷政治由开明转向腐败的内幕,对政治变乱具有敏锐的观察,因而能写出许多有力抨击现实的优秀篇章。
他以强烈的激情和豪迈的气魄歌唱自己远大的理想,蔑视礼教和权贵,憎恨和反抗封建社会中的不合理现象,追求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精神世界。
同时他继承了前代诗歌创作的全部艺术成就。
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天然清新的语言,状浪纵恣的风格,使他成为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着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最高峰。
从大的社会背景看,李白经历了唐朝的开元盛世。
那时政治比较清明,国家富强,也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分水岭——安吏之乱,从个人经历看,李白有入仕的强烈期求,但最终遭受失败。
天宝初两三年供奉翰林的生涯是他一生最得意的时期,然而只不过是昙花一现。
李白有很强烈的“济苍生”、“安社稷”的儒家用世追求,但从青少年开始就深受神仙道教学说的影响,李白深受纵横家以及侠士风气的濡染,自称“怀好剑术,遍干诸侯”,这些因素对他的人品,个性以及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白诗中,比比可见追求平等和自由的道家思想、济世救民的儒家思想、非凡的才华与自信以及其豪迈洒脱的个性,这些都是其仙侠精神的体现。
一、李白身上的游侠精神气质唐代游侠的风气特别盛行。
有中国史学鼻祖之称的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游侠列传》中,对侠客进行了热情洋溢的歌颂,到了唐代,则出现了崇拜赞颂游侠和游侠精神的高潮。
游侠的“言必信,行必果”“轻生死,重然诺”以及仗义疏财,扶危济困,以节义为本的人格,自由,平等的观念和精忠报国等人生信条,和唐代知识分子强调个性解放,高估人生价值,以及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的人生理想相结合,成为了一种社会总体精神风貌。
游侠成为人们竟相模仿的对象。
游侠风气,如星火燎原一般,影响了社会的各个阶层,弥漫了盛唐的每一个角角落落。
作为当时知识分子重要组成部分的众多诗人,更是游侠精神的重要体现者,特别是在李白的身上,影响更为明显和深远。
李白受游侠精神影响很深,对于李白好剑任侠的事迹,古代文献中记载也有很多。
刘全白谓其“少任侠,不事产业,名闻京师”,范传正在《唐右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中谓其:“少以侠自任,而门多长者车。
”(2)魏颢则记载了李白任侠之事:“少任侠,手刃数人。
与友白荆组扬,路亡权窆,回棹方暑,亡友靡溃,白收其骨,江路而舟。
”(3)宋祁《新唐书——文艺传》则云:“喜纵横术,击剑任侠,轻财好施。
”李白在他的赋中也说:“仆本壮夫,慷慨不歇。
”(《拟恨赋》)“故年十五,而好剑术,遍干诸候。
……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
”(《与韩荆州书》)所至尚义气,重然诺。
“尝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
此则是白之轻财好施也。
又昔与蜀中友人吴指南的游于楚,指南死于洞庭之上,白服恸哭,若丧天伦。
炎月伏尸,泣尽而继之以血,行路闻者,悉皆伤心,猛虎前临守不动。
遂权殡于湖侧,便之金陵,数年来观,筋肉尚在。
白雪泣持刀,躬申洗削。
裹骨徒步,负之而趋,寂兴携持,无辍身手遂丐贷营葬于鄂成之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