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数学课后习题
离散数学课后习题及答案
离散数学课后习题及答案离散数学是计算机科学与数学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它涵盖了很多重要的概念和理论。
为了更好地掌握离散数学的知识,课后习题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离散数学课后习题,并提供相应的答案,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一、集合论1. 设A={1,2,3},B={2,3,4},求A∪B和A∩B的结果。
答案:A∪B={1,2,3,4},A∩B={2,3}2. 设A={1,2,3},B={2,3,4},C={3,4,5},求(A∪B)∩C的结果。
答案:(A∪B)∩C={3,4}二、逻辑与命题1. 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a) 若2+2=5,则地球是平的。
b) 若今天下雨,则我会带伞。
c) 若x>0,则x^2>0。
答案:a)假,b)真,c)真。
2. 用真值表验证下列命题的等价性:a) p∧(q∨r) ≡ (p∧q)∨(p∧r)b) p→q ≡ ¬p∨q答案:a)等价,b)等价。
三、关系与函数1. 给定关系R={(1,2),(2,3),(3,4)},求R的逆关系R^-1。
答案:R^-1={(2,1),(3,2),(4,3)}2. 设函数f(x)=x^2,g(x)=2x+1,求复合函数f(g(x))的表达式。
答案:f(g(x))=(2x+1)^2=4x^2+4x+1四、图论1. 给定图G,其邻接矩阵为:0 1 11 0 11 1 0求图G的度数序列。
答案:度数序列为(2,2,2)2. 判断下列图是否为连通图:a) G1的邻接矩阵为:0 1 11 0 01 0 0b) G2的邻接矩阵为:0 1 01 0 10 1 0答案:a)不是连通图,b)是连通图。
五、组合数学1. 从10个不同的球中,任选3个,求共有多少种选法。
答案:C(10,3)=120种选法。
2. 求下列排列的循环节:a) (123)(45)(67)b) (12)(34)(56)(78)答案:a)循环节为(123)(45)(67),b)循环节为(12)(34)(56)(78)。
离散数学第2版课后习题答案
离散数学第2版课后习题答案离散数学是计算机科学和数学领域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它研究离散对象及其关系、结构和运算方法。
离散数学的应用非常广泛,包括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密码学、人工智能等领域。
而离散数学第2版是一本经典的教材,它系统地介绍了离散数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本文将为读者提供离散数学第2版课后习题的答案,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离散数学的知识。
第一章:基本概念和原理1.1 命题逻辑习题1:命题逻辑的基本符号有哪些?它们的含义是什么?答:命题逻辑的基本符号包括命题变量、命题联结词和括号。
命题变量用字母表示,代表一个命题。
命题联结词包括否定、合取、析取、条件和双条件等,分别表示“非”、“与”、“或”、“如果...则...”和“当且仅当”。
括号用于改变命题联结词的优先级。
习题2:列举命题逻辑的基本定律。
答:命题逻辑的基本定律包括德摩根定律、分配律、结合律、交换律、吸收律和否定律等。
1.2 集合论习题1:什么是集合?集合的基本运算有哪些?答:集合是由一些确定的对象组成的整体,这些对象称为集合的元素。
集合的基本运算包括并、交、差和补等。
习题2:列举集合的基本定律。
答:集合的基本定律包括幂等律、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吸收律和德摩根定律等。
第二章:数理逻辑2.1 命题逻辑的推理习题1:什么是命题逻辑的推理规则?列举几个常用的推理规则。
答:命题逻辑的推理规则是用来推导命题的逻辑规则。
常用的推理规则包括假言推理、拒取推理、假言三段论和析取三段论等。
习题2:使用推理规则证明以下命题:如果A成立,则B成立;B不成立,则A不成立。
答:假言推理规则可以用来证明该命题。
根据假言推理规则,如果A成立,则B成立。
又根据假言推理规则,如果B不成立,则A不成立。
2.2 谓词逻辑习题1:什么是谓词逻辑?它与命题逻辑有何区别?答:谓词逻辑是一种扩展了命题逻辑的逻辑系统,它引入了谓词和量词。
与命题逻辑不同,谓词逻辑可以对个体进行量化和描述。
离散数学课后习题+答案
离散数学习题答案习题一1. 判断下列句子是否为命题?若是命题说明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1)3是正数吗?(2)x+1=0。
(3)请穿上外衣。
(4)2+1=0。
(5)任一个实数的平方都是正实数。
(6)不存在最大素数。
(7)明天我去看电影。
(8)9+5≤12。
(9)实践出真知。
(10)如果我掌握了英语、法语,那么学习其他欧洲语言就容易多了。
解:(1)、(2)、(3)不是命题。
(4)、(8)是假命题。
(5)、(6)、(9)、(10)是真命题。
(7)是命题,只是现在无法确定真值。
2. 设P表示命题“天下雪”,Q表示命题“我将去书店”,R表示命题“我有时间”,以符号形式写出下列命题。
(1)如果天不下雪并且我有时间,那么我将去书店。
(2)我将去书店,仅当我有时间。
(3)天不下雪。
(4)天下雪,我将不去书店。
解:(1)(┐P∧R)→Q。
(2)Q→R。
(3)┐P。
(4)P→┐Q。
3. 将下列命题符号化。
(1)王皓球打得好,歌也唱得好。
(2)我一边看书,一边听音乐。
(3)老张和老李都是球迷。
(4)只要努力学习,成绩会好的。
(5)只有休息好,才能工作好。
(6)如果a和b是偶数,那么a+b也是偶数。
(7)我们不能既游泳又跑步。
(8)我反悔,仅当太阳从西边出来。
(9)如果f(x)在点x0处可导,则f(x)在点x0处可微。
反之亦然。
(10)如果张老师和李老师都不讲这门课,那么王老师就讲这门课。
(11)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当且仅当ABCD的对边平行。
(12)或者你没有给我写信,或者信在途中丢失了。
解:(1)P:王皓球打得好,Q:王皓歌唱得好。
原命题可符号化:P∧Q。
(2)P:我看书,Q:我听音乐。
原命题可符号化:P∧Q。
(3)P:老张是球迷,Q:老李是球迷。
原命题可符号化:P∧Q。
(4)P:努力学习,Q:成绩会好。
原命题可符号化:P→Q。
(5)P:休息好,Q:工作好。
原命题可符号化:Q→P。
(6)P:a是偶数,Q:b是偶数,R:a+b是偶数。
离散数学及其应用第2版课后练习题含答案
离散数学及其应用第2版课后练习题含答案1. 引言《离散数学及其应用》是一本经典的离散数学教材,是计算机科学和数学专业的必修课程。
本文将为读者提供《离散数学及其应用》第2版课后练习题的答案,并希望能够帮助读者加深对离散数学的理解。
2. 答案解析第一章习题 1.11.给定一组七个数字 {1, 3, 3, 4, 6, 9, 12},请给出这组数字的中位数。
答案:中位数为 4。
2.给出两个整数 a 和 b 的三进制表示: a = 111011,b = 101101。
求 a + b。
答案:a + b = 1011000。
3.证明奇奇数的积为奇数。
答案:令两个奇数分别为 2n + 1 和 2m +1,则有:(2n + 1) × (2m + 1) = 4nm + 2n + 2m + 1 = 2(2nm + n + m) + 1,即奇奇数的积还是一个奇数。
习题 1.21.证明:如果一个整数 n 能同时被 2 和 3 整除,则它也能被 6 整除。
答案:首先,n 能同时被 2 和 3 整除,则分别有 n = 2k 和 n = 3m。
联立方程组 2k = 3m,得 k = (3/2)m。
因此,n = 2k = (3m/2) × 2 = 3m× (2/2) = 6m,可以被 6 整除。
2.求 10010 的八进制表示。
答案:将 10010 转换为四位一组的二进制数,得 0010 0100。
将 0010 和 0100 分别转换为八进制数,得 2 和 4。
因此,10010 的八进制表示为 24。
3.已知 547a5 是 11 的倍数,求 a 的值。
答案:根据 11 的倍数的规律,将 547a5 中的奇数位数字相加,再将偶数位数字相加,然后将两个和的差求出来: (5 + 7 + a) - (4 + 5) = 13 + a - 9 = a + 4。
因为547a5 是 11 的倍数,所以 a + 4 也必须是 11 的倍数。
离散数学答案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课后答案
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课后答案第一章部分课后习题参考答案16 设p、q的真值为0;r、s的真值为1,求下列各命题公式的真值。
(1)p∨(q∧r)⇔0∨(0∧1) ⇔0(2)(p↔r)∧(﹁q∨s) ⇔(0↔1)∧(1∨1) ⇔0∧1⇔0.(3)(⌝p∧⌝q∧r)↔(p∧q∧﹁r) ⇔(1∧1∧1)↔ (0∧0∧0)⇔0(4)(⌝r∧s)→(p∧⌝q) ⇔(0∧1)→(1∧0) ⇔0→0⇔117.判断下面一段论述是否为真:“π是无理数。
并且,如果3是无理数,则2也是无理数。
另外6能被2整除,6才能被4整除。
”答:p: π是无理数 1q: 3是无理数0r: 2是无理数 1s:6能被2整除 1t: 6能被4整除0命题符号化为:p∧(q→r)∧(t→s)的真值为1,所以这一段的论述为真。
19.用真值表判断下列公式的类型:(4)(p→q) →(⌝q→⌝p)(5)(p∧r) ↔(⌝p∧⌝q)(6)((p→q) ∧(q→r)) →(p→r)答:(4)p q p→q ⌝q ⌝p ⌝q→⌝p (p→q)→(⌝q→⌝p)0 0 1 1 1 1 10 1 1 0 1 1 11 0 0 1 0 0 11 1 1 0 0 1 1所以公式类型为永真式(5)公式类型为可满足式(方法如上例)(6)公式类型为永真式(方法如上例)第二章部分课后习题参考答案3.用等值演算法判断下列公式的类型,对不是重言式的可满足式,再用真值表法求出成真赋值.(1) ⌝(p∧q→q)(2)(p→(p∨q))∨(p→r)(3)(p∨q)→(p∧r)答:(2)(p→(p∨q))∨(p→r)⇔(⌝p∨(p∨q))∨(⌝p∨r)⇔⌝p∨p∨q∨r⇔1所以公式类型为永真式(3)P q r p∨q p∧r (p∨q)→(p∧r)0 0 0 0 0 10 0 1 0 0 10 1 0 1 0 00 1 1 1 0 01 0 0 1 0 01 0 1 1 1 11 1 0 1 0 01 1 1 1 1 1所以公式类型为可满足式4.用等值演算法证明下面等值式:(2)(p→q)∧(p→r)⇔(p→(q∧r))(4)(p∧⌝q)∨(⌝p∧q)⇔(p∨q) ∧⌝(p∧q)证明(2)(p→q)∧(p→r)⇔ (⌝p∨q)∧(⌝p∨r)⇔⌝p∨(q∧r))⇔p→(q∧r)(4)(p∧⌝q)∨(⌝p∧q)⇔(p∨(⌝p∧q)) ∧(⌝q∨(⌝p∧q)⇔(p∨⌝p)∧(p∨q)∧(⌝q∨⌝p) ∧(⌝q∨q)⇔1∧(p∨q)∧⌝(p∧q)∧1⇔(p∨q)∧⌝(p∧q)5.求下列公式的主析取范式与主合取范式,并求成真赋值(1)(⌝p→q)→(⌝q∨p)(2)⌝(p→q)∧q∧r(3)(p∨(q∧r))→(p∨q∨r)解:(1)主析取范式(⌝p →q)→(⌝q ∨p)⇔⌝(p ∨q)∨(⌝q ∨p)⇔(⌝p ∧⌝q)∨(⌝q ∨p)⇔ (⌝p ∧⌝q)∨(⌝q ∧p)∨(⌝q ∧⌝p)∨(p ∧q)∨(p ∧⌝q)⇔ (⌝p ∧⌝q)∨(p ∧⌝q)∨(p ∧q)⇔320m m m ∨∨⇔∑(0,2,3)主合取范式:(⌝p →q)→(⌝q ∨p)⇔⌝(p ∨q)∨(⌝q ∨p)⇔(⌝p ∧⌝q)∨(⌝q ∨p)⇔(⌝p ∨(⌝q ∨p))∧(⌝q ∨(⌝q ∨p))⇔1∧(p ∨⌝q)⇔(p ∨⌝q) ⇔ M 1⇔∏(1)(2) 主合取范式为:⌝(p →q)∧q ∧r ⇔⌝(⌝p ∨q)∧q ∧r⇔(p ∧⌝q)∧q ∧r ⇔0所以该式为矛盾式.主合取范式为∏(0,1,2,3,4,5,6,7)矛盾式的主析取范式为 0(3)主合取范式为:(p ∨(q ∧r))→(p ∨q ∨r)⇔⌝(p ∨(q ∧r))→(p ∨q ∨r)⇔(⌝p ∧(⌝q ∨⌝r))∨(p ∨q ∨r)⇔(⌝p ∨(p ∨q ∨r))∧((⌝q ∨⌝r))∨(p ∨q ∨r))⇔1∧1⇔1所以该式为永真式.永真式的主合取范式为 1主析取范式为∑(0,1,2,3,4,5,6,7)第三章部分课后习题参考答案14. 在自然推理系统P中构造下面推理的证明:(2)前提:p→q,⌝(q∧r),r结论:⌝p(4)前提:q→p,q↔s,s↔t,t∧r结论:p∧q证明:(2)①⌝(q∧r) 前提引入②⌝q∨⌝r ①置换③q→⌝r ②蕴含等值式④r 前提引入⑤⌝q ③④拒取式⑥p→q 前提引入⑦¬p(3)⑤⑥拒取式证明(4):①t∧r 前提引入②t ①化简律③q↔s 前提引入④s↔t 前提引入⑤q↔t ③④等价三段论⑥(q→t)∧(t→q) ⑤置换⑦(q→t)⑥化简⑧q ②⑥假言推理⑨q→p 前提引入⑩p ⑧⑨假言推理(11)p∧q ⑧⑩合取15在自然推理系统P中用附加前提法证明下面各推理:(1)前提:p→(q→r),s→p,q结论:s→r证明①s 附加前提引入②s→p 前提引入③p ①②假言推理④p→(q→r) 前提引入⑤q→r ③④假言推理⑥q 前提引入⑦r ⑤⑥假言推理16在自然推理系统P中用归谬法证明下面各推理:(1)前提:p→⌝q,⌝r∨q,r∧⌝s结论:⌝p证明:①p 结论的否定引入②p→﹁q 前提引入③﹁q ①②假言推理④¬r∨q 前提引入⑤¬r ④化简律⑥r∧¬s 前提引入⑦r ⑥化简律⑧r∧﹁r ⑤⑦合取由于最后一步r∧﹁r 是矛盾式,所以推理正确.第四章部分课后习题参考答案3. 在一阶逻辑中将下面将下面命题符号化,并分别讨论个体域限制为(a),(b)条件时命题的真值:(1) 对于任意x,均有2=(x+)(x).(2) 存在x,使得x+5=9.其中(a)个体域为自然数集合.(b)个体域为实数集合.解:F(x): 2=(x+)(x).G(x): x+5=9.(1)在两个个体域中都解释为)∀,在(a)中为假命题,在(b)中为真命题。
离散数学课后习题答案
1.3.1习题1.1解答1设S = {2,a,{3},4},R ={{a},3,4,1},指出下面的写法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a}∈S,{a}∈R,{a,4,{3}}⊆S,{{a},1,3,4}⊂R,R=S,{a}⊆S,{a}⊆R,φ⊆R,φ⊆{{a}}⊆R⊆E,{φ}⊆S,φ∈R,φ⊆{{3},4}。
解:{a}∈S ,{a}∈R ,{a,4,{3}} ⊆ S ,{{a},1,3,4 } ⊂ R ,R = S ,{a}⊆S ,{a}⊆ R ,φ⊆ R ,φ⊆ {{a}} ⊆ R ⊆ E ,{φ} ⊆ S ,φ∈R ,φ⊆ {{3},4 } 2写出下面集合的幂集合{a,{b}},{1,φ},{X,Y,Z}解:设A={a,{b}},则ρ(A)={ φ,{a},{{b}},{a,{b}}};设B={1,φ},则ρ(B)= { φ,{1},{φ},{1,φ}};设C={X,Y,Z},则ρ(C)= { φ,{X},{Y},{Z},{X,Y },{X,Z },{ Y,Z },{X,Y,Z}};3对任意集合A,B,证明:(1)A⊆B当且仅当ρ(A)⊆ρ(B);(2)ρ(A)⋃ρ(B)⊆ρ(A⋃B);(3)ρ(A)⋂ρ(B)=ρ(A⋂B);(4)ρ(A-B) ⊆(ρ(A)-ρ(B)) ⋃{φ}。
举例说明:ρ(A)∪ρ(B)≠ρ( A∪B)证明:(1)证明:必要性,任取x∈ρ(A),则x⊆A。
由于A⊆B,故x⊆B,从而x∈ρ(B),于是ρ(A)⊆ρ(B)。
充分性,任取x∈A,知{x}⊆A,于是有{x}∈ρ(A)。
由于ρ(A)⊆ρ(B),故{x}∈ρ(B),由此知x∈B,也就是A⊆B。
(2)证明:任取X∈ρ(A)∪ρ(B),则X∈ρ(A)或X∈ρ(B)∴X⊆A或X⊆B∴X⊆(A∪B)∴X∈ρ(A∪B)所以ρ(A)∪ρ(B) ⊆ρ( A∪B)(3)证明:先证ρ(A)∩ρ(B) ⊆ρ( A∩B)任取X∈ρ(A)∩ρ(B),则X∈ρ(A)且X∈ρ(B)∴X⊆A且X⊆B∴X⊆ A∩B∴X∈ρ( A∩B)所以ρ(A)∩ρ(B) ⊆ρ( A∩B)再证ρ( A∩B) ⊆ρ(A)∩ρ(B)任取Y∈ρ(A∩B),则Y⊆ A∩B∴Y⊆A且Y⊆B∴Y∈ρ(A)且Y∈ρ(B)∴Y∈ρ(A)∩ρ(B)所以ρ( A∩B) ⊆ρ(A)∩ρ(B)故ρ(A)∩ρ(B) = ρ( A∩B)得证。
离散数学(第二版)最全课后习题答案详解
27.设 A、B 都是含命题变量项 p1,p2,…,pn的公式,证明: 重言式.
是重言式当且仅当 A 和 B 都是
解:
A
B
0
0
0
1
1
0
1
1
由真值表可得,当且仅当 A 和 B 都是重言式时,
0 0 0 1 是重言式。
28. 设 A、B 都是含命题变量项 p1,p2,…,pn的公式,已知
,该式为重言式,所以论述为真。
18.在什么情况下,下面一段论述是真的:“说小王不会唱歌或小李不会跳舞是正确的,而说如 果小王会唱歌,小李就会跳舞是不正确的.” 解:p:小王会唱歌。q:小李会跳舞。
真值为 1.
真值为 0.可得,p 真值为 1,q 真值为 0.
所以,小王会唱歌,小李不会跳舞。
19.用真值表判断下列公式的类型:
(2)p: 是无理数.
(7)p:刘红与魏新是同学. (10)p:圆的面积等于半径的平方乘以 π. (13)p:2008 年元旦下大雪.
3.写出下列各命题的否定式,并将原命题及其否定式都符号化,最后指出各否定式的真值.
(1)5 是有理数.
答:否定式:5 是无理数. p:5 是有理数.q:5 是无理数.其否定式 q 的真值
5.将下列命题符号化,并指出真值. (1)2 或 3 是偶数. (2)2 或 4 是偶数. (3)3 或 5 是偶数. (4)3 不是偶数或 4 不是偶数. (5)3 不是素数或 4 不是偶数.
答: p:2 是偶数,q:3 是偶数,r:3 是素数,s:4 是偶数, t:5 是偶数 (1)符号化: p q∨ ,其真值为 1. (2)符号化:p r∨ ,其真值为 1. (3)符号化:r t∨ ,其真值为 0. (4)符号化:¬ ∨¬q s,其真值为 1. (5)符号化:¬ ∨¬r s,其真值为 0.
《离散数学》(左孝凌 李为鉴 刘永才编著)课后习题答案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1,1-2(1)解:a)是命题,真值为T。
b)不是命题。
c)是命题,真值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d)不是命题。
e)是命题,真值为T。
f)是命题,真值为T。
g)是命题,真值为F。
h)不是命题。
i)不是命题。
(2)解:原子命题:我爱北京天安门。
复合命题:如果不是练健美操,我就出外旅游拉。
(3)解:a)(┓P ∧R)→Qb)Q→Rc)┓Pd)P→┓Q(4)解:a)设Q:我将去参加舞会。
R:我有时间。
P:天下雨。
Q (R∧┓P):我将去参加舞会当且仅当我有时间和天不下雨。
b)设R:我在看电视。
Q:我在吃苹果。
R∧Q:我在看电视边吃苹果。
c) 设Q:一个数是奇数。
R:一个数不能被2除。
(Q→R)∧(R→Q):一个数是奇数,则它不能被2整除并且一个数不能被2整除,则它是奇数。
(5) 解:a)设P:王强身体很好。
Q:王强成绩很好。
P∧Qb)设P:小李看书。
Q:小李听音乐。
P∧Qc)设P:气候很好。
Q:气候很热。
P∨Qd)设P: a和b是偶数。
Q:a+b是偶数。
P→Qe)设P: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Q :四边形ABCD的对边平行。
P Qf)设P:语法错误。
Q:程序错误。
R:停机。
(P∨ Q)→ R(6) 解:a)P:天气炎热。
Q:正在下雨。
P∧Qb)P:天气炎热。
R:湿度较低。
P∧Rc)R:天正在下雨。
S:湿度很高。
R∨Sd)A:刘英上山。
B:李进上山。
A∧Be)M:老王是革新者。
N:小李是革新者。
M∨Nf)L:你看电影。
M:我看电影。
┓L→┓Mg)P:我不看电视。
Q:我不外出。
R:我在睡觉。
P∧Q∧Rh)P:控制台打字机作输入设备。
Q:控制台打字机作输出设备。
P∧Q1-3(1)解:a)不是合式公式,没有规定运算符次序(若规定运算符次序后亦可作为合式公式)b)是合式公式c)不是合式公式(括弧不配对)d)不是合式公式(R和S之间缺少联结词)e)是合式公式。
(2)解:a)A是合式公式,(A∨B)是合式公式,(A→(A∨B))是合式公式。
离散数学课后习题答案 (邱学绍)
离散数学课后习题答案 (邱学绍)————————————————————————————————作者:————————————————————————————————日期:第一章 命题逻辑习题1.11.解 ⑴不是陈述句,所以不是命题。
⑵x 取值不确定,所以不是命题。
⑶问句,不是陈述句,所以不是命题。
⑷惊叹句,不是陈述句,所以不是命题。
⑸是命题,真值由具体情况确定。
⑹是命题,真值由具体情况确定。
⑺是真命题。
⑻是悖论,所以不是命题。
⑼是假命题。
2.解 ⑴是复合命题。
设p :他们明天去百货公司;q :他们后天去百货公司。
命题符号化为q p ∨。
⑵是疑问句,所以不是命题。
⑶是悖论,所以不是命题。
⑷是原子命题。
⑸是复合命题。
设p :王海在学习;q :李春在学习。
命题符号化为p ∧q 。
⑹是复合命题。
设p :你努力学习;q :你一定能取得优异成绩。
p →q 。
⑺不是命题。
⑻不是命题⑼。
是复合命题。
设p :王海是女孩子。
命题符号化为:⌝p 。
3.解 ⑴如果李春迟到了,那么他错过考试。
⑵要么李春迟到了,要么李春错过了考试,要么李春通过了考试。
⑶李春错过考试当且仅当他迟到了。
⑷如果李春迟到了并且错过了考试,那么他没有通过考试。
4.解 ⑴⌝p →(q ∨r )。
⑵p →q 。
⑶q →p 。
⑷q → p 。
习题1.21.解 ⑴是1层公式。
⑵不是公式。
⑶一层: p ∨q ,⌝p二层:⌝p ↔q所以,)()(q p q p ↔⌝→∨是3层公式。
⑷不是公式。
⑸(p →q )∧⌝(⌝q ↔( q →⌝r ))是5层公式,这是因为 一层:p →q ,⌝q ,⌝r 二层:q →⌝r 三层:⌝q ↔( q →⌝r ) 四层:⌝(⌝q ↔( q →⌝r ))2.解 ⑴A =(p ∨q )∧q 是2层公式。
真值表如表2-1所示:表2-1p q q p ∨A0 0 0 0 0 1 1 1 1 0 1 0 1111⑵p q p q A →→∧=)(是3层公式。
离散数学第三版-屈婉玲-课后习题答案
离散数学习题答案习题一及答案:(P14-15)14、将下列命题符号化:(5)李辛与李末是兄弟解:设p:李辛与李末是兄弟,则命题符号化的结果是p(6)王强与刘威都学过法语p q解:设p:王强学过法语;q:刘威学过法语;则命题符号化的结果是(9)只有天下大雨,他才乘班车上班q p解:设p:天下大雨;q:他乘班车上班;则命题符号化的结果是(11)下雪路滑,他迟到了解:设p:下雪;q:路滑;r:他迟到了;则命题符号化的结果是(p q)r15、设p:2+3=5.q:大熊猫产在中国.r:太阳从西方升起.求下列复合命题的真值:(p q r)((p q)r)(4)解:p=1,q=1,r=0,(p q r)(110)1,((p q)r)((11)0)(00)1 (p q r)((p q)r)111 19、用真值表判断下列公式的类型:(p p)q(2)解:列出公式的真值表,如下所示:p p qq(p p)(p p)q0 0 1 1 1 10 1 1 0 1 01 0 0 1 0 11 1 0 0 0 1由真值表可以看出公式有3个成真赋值,故公式是非重言式的可满足式。
20、求下列公式的成真赋值:(4)(p q)q解:因为该公式是一个蕴含式,所以首先分析它的成假赋值,成假赋值的条件是:p0(p q) 1q0q0成真赋值有:01,10,11。
所以公式的习题二及答案:(P38)5、求下列公式的主析取范式,并求成真赋值:(2)(p q)(q r)解:原式(p q)q r(p p)q rq r,此即公式的主析取范式,m m(p q r)(p q r)37所以成真赋值为011,111。
*6、求下列公式的主合取范式,并求成假赋值:(2)(p q)(p r)解:原式,此即公式的主合取范式,M(p p r)(p q r)(p q r)4所以成假赋值为100。
7、求下列公式的主析取范式,再用主析取范式求主合取范式:(1)(p q)r解:原式p q(r r)((p p)(q q)r)(p q r)(p q)r(p q)r(p q)r(p q)r(pq r(p q r)(p q)r(p q)r(p q)r(pq r,此即主析取范式。
离散数学课后练习2
第二章习题 1. 填空(1))(x A ,)(y B (2)))()((x A x C x →∀ (3)))()((y B x A x →∀(4))),()()((y x H y F x F y x ⌝→∧∀∀ (5)))()((x G x F x ⌝∧∃ (6)T(7))),(),((z y Q y x P y ∧∀,),(),(z y Q y x P ∧,),(y x P (8)))()((!x P x Q x ∧∃ ))()((!!x P x Q x ∧∃ (9)x y ,和z(10)))()((y R x Q x →∀,))(Z )(Q (x x x ∧∃,))()(R )(Q (x Z x x x ⌝∧∧∃ 2.选择题(1)B (2)B (3)A (4)B (5)C (6)C (7)B (8)B (9)B (10)D (11)C (12)A 3.下列哪些是谓词公式解:公式(1)—(8)均为谓词公式。
4.在谓词逻辑中将下列命题符号化 (1)有些汽车比所有火车都跑得慢;解:令)(x A :x 是汽车,)(x B :x 是火车,),(y x C :x 比y 跑得慢。
符号化为)))),()((()((y x C y B y x A x →∀∧∃ (2)会叫的狗未必会咬人;解:令)(x A :x 会叫,)(x B :x 是狗,)(x C :x 会咬人符号化为))()()((x C x B x A x ⌝∧∧∃ (3)存在最小自然数解:令A (x ):x 是自然数,B (x,y ):x 小于y 符号化为),()(()((x y B y A y x A x ⌝→∀⋂∃(4)对于每个实数都存在比它大的有理数解:令A (x ):x 是实数,B (x ):x 是有理数,R (x,y ):x 比y 大 符号化为),()(()((x y R y B y x A x ⋂∃→∀(5)每个自然数都有唯一的后继 解:令A (x ):x 是自然数,B (x,y ):x 是y 的后继 符号化为),()((!)((x y B y A y x A x ⋂∃→∀) (6)没有以0为后继的自然树解:令A (x ):x 是自然数,B (x,y ):x 是y 的后继 符号化为),0()((x B x A x ⋂⌝∃(7)存在唯一的偶实数解:令A (x ):x 是偶数,令B (x ):x 是素数 符号化为)()((!x B x A x ⋂∃(8)没有即是奇数也是偶数的数解:令A (x ):x 是奇数,令B (x ):x 是偶数 符号化为)()((x B x A x ⋂⌝∃(9)天下乌鸦一般黑解:令A (x ):x 是乌鸦,令B (x ):x 是黑的 符号化为)()((x B x A x →∀(10)一个数是素数当且仅当它只能被1和它自身整除解:;:)(;:),(;.:),(B ;.:)(是实数相等与整除被是素数x x D y x y x C y x y x x x A 符号化为:)))),()1,(()),()((()((x y C y C y x B y D y x A x ∨→∧∃↔∀ 5、利用所给定命题和谓词,将下列诸命题符号化。
离散数学第四版课后标准答案
离散数学第四版课后答案第1章习题解答1.1 除(3),(4),(5),(11)外全是命题,其中,(1),(2),(8),(9),(10),(14),(15)是简单命题,(6),(7),(12),(13)是复合命题。
分析首先应注意到,命题是陈述句,因而不是陈述句的句子都不是命题。
本题中,(3)为疑问句,(5)为感叹句,(11)为祈使句,它们都不是陈述句,所以它们都不是命题。
其次,4)这个句子是陈述句,但它表示的判断结果是不确定。
又因为(1),(2),(8),(9),(10),(14),(15)都是简单的陈述句,因而作为命题,它们都是简单命题。
(6)和(7)各为由联结词“当且仅当”联结起来的复合命题,(12)是由联结词“或”联结的复合命题,而(13)是由联结词“且”联结起来的复合命题。
这里的“且”为“合取”联结词。
在日常生活中,合取联结词有许多表述法,例如,“虽然……,但是……”、“不仅……,而且……”、“一面……,一面……”、“……和……”、“……与……”等。
但要注意,有时“和”或“与”联结的是主语,构成简单命题。
例如,(14)、(15)中的“与”与“和”是联结的主语,这两个命题均为简单命题,而不是复合命题,希望读者在遇到“和”或“与”出现的命题时,要根据命题所陈述的含义加以区分。
1.2 (1)p: 2是无理数,p为真命题。
(2)p:5能被2整除,p为假命题。
(6)p→q。
其中,p:2是素数,q:三角形有三条边。
由于p与q都是真命题,因而p→q为假命题。
(7)p→q,其中,p:雪是黑色的,q:太阳从东方升起。
由于p为假命题,q为真命题,因而p→q为假命题。
(8)p:2000年10月1日天气晴好,今日(1999年2月13日)我们还不知道p的真假,但p的真值是确定的(客观存在的),只是现在不知道而已。
(9)p:太阳系外的星球上的生物。
它的真值情况而定,是确定的。
1(10)p:小李在宿舍里. p的真值则具体情况而定,是确定的。
离散数学课后习题答案
离散数学课后习题答案离散数学课后习题答案离散数学是计算机科学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涵盖了诸多数学概念与技巧,为计算机科学的理论基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学习离散数学的过程中,课后习题是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
然而,有时候我们会遇到一些难以解答的问题,需要参考一些答案来进行思考与学习。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离散数学课后习题的答案,希望能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集合论1. 设A={1,2,3},B={2,3,4},求A∪B和A∩B的结果。
答案:A∪B={1,2,3,4},A∩B={2,3}。
2. 证明:任意集合A和B,有(A-B)∪(B-A)=(A∪B)-(A∩B)。
答案:首先,对于任意元素x,如果x属于(A-B)∪(B-A),那么x属于A-B或者x属于B-A。
如果x属于A-B,那么x属于A∪B,但x不属于A∩B;如果x属于B-A,同样有x属于A∪B,但x不属于A∩B。
所以(A-B)∪(B-A)属于(A∪B)-(A∩B)。
另一方面,对于任意元素x,如果x属于(A∪B)-(A∩B),那么x属于A∪B,但x不属于A∩B。
所以x属于A或者x属于B。
如果x属于A,但x不属于B,那么x属于A-B;如果x属于B,但x不属于A,那么x属于B-A。
所以x属于(A-B)∪(B-A)。
所以(A∪B)-(A∩B)属于(A-B)∪(B-A)。
综上所述,(A-B)∪(B-A)=(A∪B)-(A∩B)。
证毕。
二、逻辑与证明1. 证明:如果p为真命题,那么¬p为假命题。
答案:根据命题的定义,命题要么为真,要么为假,不存在其他情况。
所以如果p为真命题,那么¬p为假命题。
2. 证明:对于任意整数n,如果n^2为偶数,则n为偶数。
答案:假设n为奇数,即n=2k+1(k为整数)。
那么n^2=(2k+1)^2=4k^2+4k+1=2(2k^2+2k)+1。
根据偶数的定义,2(2k^2+2k)为偶数,所以n^2为奇数。
离散数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命题逻辑基本概念课后练习题答案1.将下列命题符号化,并指出真值:(1)p∧q,其中,p:2是素数,q:5是素数,真值为1;(2)p∧q,其中,p:是无理数,q:自然对数的底e是无理数,真值为1;(3)p∧┐q,其中,p:2是最小的素数,q:2是最小的自然数,真值为1;(4)p∧q,其中,p:3是素数,q:3是偶数,真值为0;(5)┐p∧┐q,其中,p:4是素数,q:4是偶数,真值为0.2.将下列命题符号化,并指出真值:(1)p∨q,其中,p:2是偶数,q:3是偶数,真值为1;(2)p∨q,其中,p:2是偶数,q:4是偶数,真值为1;(3)p∨┐q,其中,p:3是偶数,q:4是偶数,真值为0;(4)p∨q,其中,p:3是偶数,q:4是偶数,真值为1;(5)┐p∨┐q,其中,p:3是偶数,q:4是偶数,真值为0;3.(1)(┐p∧q)∨(p∧┐q),其中,小丽从筐里拿一个苹果,q:小丽从筐里拿一个梨;(2)(p∧┐q)∨(┐p∧q),其中,p:刘晓月选学英语,q:刘晓月选学日语;.4.因为p与q不能同时为真.5.设p:今天是星期一,q:明天是星期二,r:明天是星期三:(1)p→q,真值为1(不会出现前件为真,后件为假的情况);(2)q→p,真值为1(也不会出现前件为真,后件为假的情况);(3)p q,真值为1;(4)p→r,若p为真,则p→r真值为0,否则,p→r真值为1.返回第二章命题逻辑等值演算本章自测答案5.(1):∨∨,成真赋值为00、10、11;(2):0,矛盾式,无成真赋值;(3):∨∨∨∨∨∨∨,重言式,000、001、010、011、100、101、110、111全部为成真赋值;7.(1):∨∨∨∨⇔∧∧;(2):∨∨∨⇔∧∧∧;8.(1):1⇔∨∨∨,重言式;(2):∨⇔∨∨∨∨∨∨;(3):∧∧∧∧∧∧∧⇔0,矛盾式.11.(1):∨∨⇔∧∧∧∧;(2):∨∨∨∨∨∨∨⇔1;(3):0⇔∧∧∧.12.A⇔∧∧∧∧⇔∨∨.第三章命题逻辑的推理理论本章自测答案6.在解本题时,应首先将简单陈述语句符号化,然后写出推理的形式结构*,其次就是判断*是否为重言式,若*是重言式,推理就正确,否则推理就不正确,这里不考虑简单语句之间的内在联系(1)、(3)、(6)推理正确,其余的均不正确,下面以(1)、(2)为例,证明(1)推理正确,(2)推理不正确(1)设p:今天是星期一,q:明天是星期三,推理的形式结构为(p→q)∧p→q(记作*1)在本推理中,从p与q的内在联系可以知道,p与q的内在联系可以知道,p与q不可能同时为真,但在证明时,不考虑这一点,而只考虑*1是否为重言式.可以用多种方法(如真值法、等值演算法、主析取式)证明*1为重言式,特别是,不难看出,当取A为p,B为q时,*1为假言推理定律,即(p→q)∧p→q ⇒ q(2)设p:今天是星期一,q:明天是星期三,推理的形式结构为(p→q)∧p→q(记作*2)可以用多种方法证明*2不是重言式,比如,等值演算法、主析取范式(主和取范式法也可以)等(p→q)∧q→p⇔(┐p∨q) ∧q →p⇔q →p⇔┐p∨┐q⇔⇔∨∨从而可知,*2不是重言式,故推理不正确,注意,虽然这里的p与q同时为真或同时为假,但不考虑内在联系时,*2不是重言式,就认为推理不正确.9.设p:a是奇数,q:a能被2整除,r:a:是偶数推理的形式结构为(p→q┐)∧(r→q)→(r→┐p) (记为*)可以用多种方法证明*为重言式,下面用等值演算法证明:(p→┐q)∧(r→q)→(r→┐p)⇔(┐p∨┐q) ∨(q∨┐r)→(┐q∨┐r) (使用了交换律)⇔(p∨q)∨(┐p∧r)∨┐q∨┐r⇔(┐p∨q)∨(┐q∧┐r)⇔┐p∨(q∨┐q)∧┐r⇔110.设p:a,b两数之积为负数,q:a,b两数种恰有一个负数,r:a,b都是负数.推理的形式结构为(p→q)∧┐p→(┐q∧┐r)⇔(┐p∨q) ∧┐p→(┐q∧┐r)⇔┐p→(┐q∧┐r) (使用了吸收律)⇔p∨(┐q∧┐r)⇔∨∨∨由于主析取范式中只含有5个W极小项,故推理不正确.11.略14.证明的命题序列可不惟一,下面对每一小题各给出一个证明① p→(q→r)前提引入② P前提引入③ q→r①②假言推理④ q前提引入⑤ r③④假言推理⑥ r∨s前提引入(2)证明:① ┐(p∧r)前提引入② ┐q∨┐r①置换③ r前提引入④ ┐q ②③析取三段论⑤ p→q前提引入⑥ ┐p④⑤拒取式(3)证明:① p→q前提引入② ┐q∨q①置换③ (┐p∨q)∧(┐p∨p) ②置换④ ┐p∨(q∧p③置换⑤ p→(p∨q) ④置换15.(1)证明:① S结论否定引入② S→P前提引入③ P①②假言推理④ P→(q→r)前提引入⑤ q→r③④假言推论⑥ q前提引入⑦ r⑤⑥假言推理(2)证明:① p附加前提引入② p∨q①附加③ (p∨q)→(r∧s)前提引入④ r∧s②③假言推理⑤ s④化简⑥ s∨t⑤附加⑦ (s∨t)→u前提引入⑧ u⑥⑦拒取式16.(1)证明:① p结论否定引入② p→ ┐q前提引入③ ┐q ①②假言推理④ ┐r∨q前提引入⑤ ┐r③④析取三段论⑥ r∧┐s前提引入⑦ r⑥化简⑧ ┐r∧r⑤⑦合取(2)证明:① ┐(r∨s)结论否定引入② ┐r∨┐s①置换③ ┐r②化简④ ┐s②化简⑤ p→r前提引入⑥ ┐p③⑤拒取式⑦ q→s前提引入⑧ ┐q④⑦拒取式⑨ ┐p∧┐q⑥⑧合取⑩ ┐(p∨q)⑨置换口p∨q前提引入⑾①口┐(p∨q) ∧(p∨q) ⑩口合取17.设p:A到过受害者房间,q: A在11点以前离开,r:A犯谋杀罪,s:看门人看见过A。
《离散数学》(左孝凌李为鉴刘永才编著)课后习题集标准答案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1,1-2(1)解:a)是命题,真值为T。
b)不是命题。
c)是命题,真值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d)不是命题。
e)是命题,真值为T。
f)是命题,真值为T。
g)是命题,真值为F。
h)不是命题。
i)不是命题。
(2)解:原子命题:我爱北京天安门。
复合命题:如果不是练健美操,我就出外旅游拉。
(3)解:a)(┓P ∧R)→Qb)Q→Rc)┓Pd)P→┓Q(4)解:a)设Q:我将去参加舞会。
R:我有时间。
P:天下雨。
Q↔ (R∧┓P):我将去参加舞会当且仅当我有时间和天不下雨。
b)设R:我在看电视。
Q:我在吃苹果。
R∧Q:我在看电视边吃苹果。
c) 设Q:一个数是奇数。
R:一个数不能被2除。
(Q→R)∧(R→Q):一个数是奇数,则它不能被2整除并且一个数不能被2整除,则它是奇数。
(5) 解:a)设P:王强身体很好。
Q:王强成绩很好。
P∧Qb)设P:小李看书。
Q:小李听音乐。
P∧Qc)设P:气候很好。
Q:气候很热。
P∨Qd)设P: a和b是偶数。
Q:a+b是偶数。
P→Qe)设P: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Q :四边形ABCD的对边平行。
P↔Qf)设P:语法错误。
Q:程序错误。
R:停机。
(P∨ Q)→ R(6) 解:a)P:天气炎热。
Q:正在下雨。
P∧Qb)P:天气炎热。
R:湿度较低。
P∧Rc)R:天正在下雨。
S:湿度很高。
R∨Sd)A:刘英上山。
B:李进上山。
A∧Be)M:老王是革新者。
N:小李是革新者。
M∨Nf)L:你看电影。
M:我看电影。
┓L→┓Mg)P:我不看电视。
Q:我不外出。
R:我在睡觉。
P∧Q∧Rh)P:控制台打字机作输入设备。
Q:控制台打字机作输出设备。
P∧Q1-3(1)解:a)不是合式公式,没有规定运算符次序(若规定运算符次序后亦可作为合式公式)b)是合式公式c)不是合式公式(括弧不配对)d)不是合式公式(R和S之间缺少联结词)e)是合式公式。
(2)解:a)A是合式公式,(A∨B)是合式公式,(A→(A∨B))是合式公式。
离散数学课后习题答案
习题参考解答习题1.11、(3)P:银行利率降低Q:股价没有上升P∧Q(5)P:他今天乘火车去了北京Q:他随旅行团去了九寨沟QP∇(7)P:不识庐山真面目Q:身在此山中Q→P,或~P→~Q(9)P:一个整数能被6整除Q:一个整数能被3整除R:一个整数能被2整除T:一个整数的各位数字之和能被3整除P→Q∧R ,Q→T2、(1)T (2)F (3)F (4)T (5)F(6)T (7)F (8)悖论习题 1.31(3))()()()()()(RPQPRPQPRQPRQP→∨→⇔∨⌝∨∨⌝⇔∨∨⌝⇔∨→(4)()()()(())()(()())(())()()()()P Q Q R R P P R Q R P P R R P Q R P P R P R Q R Q P ∧∨∧∨∧=∨∧∨∧=∨∨∧∧∨∧=∨∧∨∧∨∧∨=右2、不, 不, 能习题 1.41(3) (())~((~))(~)()~(~(~))(~~)(~)P R Q P P R Q P P R T P R P R Q Q P R Q P R Q →∧→=∨∧∨=∨∧=∨=∨∨∧=∨∨∧∨∨、主合取范式)()()()()()()()()()()()()()())(())(()()(())()())(()((Q P R P Q R P Q R R Q P R Q P R Q P Q P R Q P R P Q R P Q R R Q P R Q P R Q P R Q P Q Q P R P P Q R R R Q Q P P R Q R P P Q R P P Q R P ∧∧∨∧⌝∧∨⌝∧⌝∧∨∧⌝∧⌝∨⌝∧∧⌝∨⌝∧⌝∧⌝=∧∧∨⌝∧∧∨∧⌝∧∨⌝∧⌝∧∨∧⌝∧⌝∨∧⌝∧⌝∨⌝∧∧⌝∨⌝∧⌝∧⌝=∨⌝∧∧∨∨⌝∧⌝∧∨∨⌝∧∨⌝∧⌝=∧∨⌝∧∨⌝=∨⌝∧∨⌝=→∧→ ————主析取范式(2) ()()(~)(~)(~(~))(~(~))(~~)(~)(~~)P Q P R P Q P R P Q R R P R Q Q P Q R P Q R P R Q →∧→=∨∧∨=∨∨∧∧∨∨∧=∨∨∧∨∨∧∨∨2、()~()(~)(~)(~~)(~)(~~)P Q R P Q R P Q P R P Q R P Q R P R Q →∧=∨∧=∨∧∧=∨∨∧∨∨∧∨∨∴等价 3、解:根据给定的条件有下述命题公式:(A →(C ∇D ))∧~(B ∧C )∧~(C ∧D )⇔(~A ∨(C ∧~D )∨(~C ∧D ))∧(~B ∨~C )∧(~C ∨~D ) ⇔((~A ∧~B )∨(C ∧~D ∧~B )∨(~C ∧D ∧~B )∨(~A ∧~C )∨(C ∧~D ∧~C )∨(~C ∧D ∧~C ))∧(~C ∨~D )⇔((~A ∧~B )∨(C ∧~D ∧~B )∨(~C ∧D ∧~B )∨(~A ∧~C )∨(~C ∧D ∧~C )) ∧(~C ∨~D )⇔(~A ∧~B ∧~C )∨(C ∧~D ∧~B ∧~C )∨(~C ∧D ∧~B ∧~C )∨ (~A ∧~C ∧~C )∨(~C ∧D ∧~C ∧~C )∨(~A ∧~B ∧~D )∨(C ∧~D ∧~B ∧~D )∨(~C ∧D ∧~B ∧~D )∨(~A ∧~C ∧~D )∨ (~C ∧D ∧~C ∧~D )(由题意和矛盾律)⇔(~C ∧D ∧~B )∨(~A ∧~C )∨(~C ∧D )∨(C ∧~D ∧~B )⇔(~C ∧D ∧~B ∧A )∨ (~C ∧D ∧~B ∧~A )∨ (~A ∧~C ∧B )∨ (~A ∧~C ∧~B )∨ (~C ∧D ∧A )∨ (~C ∧D ∧~A )∨(C ∧~D ∧~B ∧A )∨(C ∧~D ∧~B ∧~A )⇔(~C ∧D ∧~B ∧A )∨ (~A ∧~C ∧B ∧D )∨ (~A ∧~C ∧B ∧~D )∨ (~A ∧~C ∧~B ∧D )∨ (~A ∧~C ∧~B ∧~D )∨(~C ∧D ∧A ∧B )∨ (~C ∧D ∧A ∧~B )∨ (~C ∧D ∧~A ∧B )∨ (~C ∧D ∧~A ∧~B )∨(C ∧~D ∧~B ∧A )∨(C ∧~D ∧~B ∧~A ) ⇔(~C ∧D ∧~B ∧A )∨ (~A ∧~C ∧B ∧D )∨ (~C ∧D ∧A ∧~B )∨ (~C ∧D ∧~A ∧B ) ∨(C ∧~D ∧~B ∧A )⇔(~C ∧D ∧~B ∧A )∨ (~A ∧~C ∧B ∧D )∨(C ∧~D ∧~B ∧A ) 三种方案:A 和D 、 B 和D 、 A 和C习题 1.51、 (1)需证()(())P Q P P Q →→→∧为永真式()(())~(~)(~())~~(~)(()(~))~(~)(~)()P Q P P Q P Q P P Q P P P Q P Q TP Q P Q TP Q P P Q →→→∧=∨∨∨∧∨=∨∨∧∨=∨∨∨=∴→⇒→∧ (3)需证S R P P →∧⌝∧为永真式SR P P T S F S R F S R P P ⇒∧⌝∧∴⇔→⇔→∧⇔→∧⌝∧3A B A B ⇒∴→、为永真式。
离散数学(第三版)陈建明,刘国荣课后习题答案
离散数学辅助教材概念分析结构思想与推理证明第一部分集合论刘国荣交大电信学院计算机系离散数学习题解答习题一(第一章集合)1. 列出下述集合的全部元素:1)A={x | x ∈N∧x是偶数∧x<15}2)B={x|x∈N∧4+x=3}3)C={x|x是十进制的数字}[解] 1)A={2,4,6,8,10,12,14}2)B=∅3)C={0,1,2,3,4,5,6,7,8,9}2. 用谓词法表示下列集合:1){奇整数集合}2){小于7的非负整数集合}3){3,5,7,11,13,17,19,23,29}[解] 1){n n∈I∧(∃m∈I)(n=2m+1)};2){n n∈I∧n≥0∧n<7};3){p p∈N∧p>2∧p<30∧⌝(∃d∈N)(d≠1∧d≠p∧(∃k∈N)(p=k⋅d))}。
3. 确定下列各命题的真假性:1)∅⊆∅2)∅∈∅3)∅⊆{∅}4)∅∈{∅}5){a,b}⊆{a,b,c,{a,b,c}}6){a,b}∈(a,b,c,{a,b,c})7){a,b}⊆{a,b,{{a,b,}}}8){a,b}∈{a,b,{{a,b,}}}[解]1)真。
因为空集是任意集合的子集;2)假。
因为空集不含任何元素;3)真。
因为空集是任意集合的子集;4)真。
因为∅是集合{∅}的元素;5)真。
因为{a,b}是集合{a,b,c,{a,b,c}}的子集;6)假。
因为{a,b}不是集合{a,b,c,{a,b,c}}的元素;7)真。
因为{a,b}是集合{a,b,{{a,b}}}的子集;8)假。
因为{a,b}不是集合{a,b,{{a,b}}}的元素。
4. 对任意集合A,B,C,确定下列命题的真假性:1)如果A∈B∧B∈C,则A∈C。
2)如果A∈B∧B∈C,则A∈C。
3)如果A⊂B∧B∈C,则A∈C。
[解] 1)假。
例如A={a},B={a,b},C={{a},{b}},从而A∈B∧B∈C但A∈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或填空(数理逻辑部分)1、下列哪些公式为永真蕴含式?( )(1)⌝Q=>Q →P (2)⌝Q=>P →Q (3)P=>P →Q (4)⌝P ∧(P ∨Q)=>⌝P答:(1),(4)2、下列公式中哪些是永真式?( )(1)(┐P ∧Q)→(Q →⌝R) (2)P →(Q →Q) (3)(P ∧Q)→P (4)P →(P ∨Q)答:(2),(3),(4)3、设有下列公式,请问哪几个是永真蕴涵式?( )(1)P=>P ∧Q (2) P ∧Q=>P (3) P ∧Q=>P ∨Q(4)P ∧(P →Q)=>Q (5) ⌝(P →Q)=>P (6) ⌝P ∧(P ∨Q)=>⌝P答:(2),(3),(4),(5),(6) 4、公式∀x((A(x)→B(y ,x))∧ ∃z C(y ,z))→D(x)中,自由变元是( ),约束变元是( )。
答:x,y, x,z5、判断下列语句是不是命题。
若是,给出命题的真值。
( )(1) 是中华人民国的首都。
(2) 师大是一座工厂。
(3) 你喜欢唱歌吗? (4) 若7+8>18,则三角形有4条边。
(5) 前进! (6) 给我一杯水吧!答:(1) 是,T (2) 是,F (3) 不是(4) 是,T (5) 不是 (6) 不是6、命题“存在一些人是大学生”的否定是( ),而命题“所有的人都是要死的”的否定是( )。
答:所有人都不是大学生,有些人不会死7、设P :我生病,Q :我去学校,则下列命题可符号化为( )。
(1) 只有在生病时,我才不去学校 (2) 若我生病,则我不去学校(3) 当且仅当我生病时,我才不去学校(4) 若我不生病,则我一定去学校答:(1) P Q →⌝ (2) Q P ⌝→ (3) Q P ⌝↔ (4)Q P →⌝8、设个体域为整数集,则下列公式的意义是( )。
(1) ∀x∃y(x+y=0) (2) ∃y∀x(x+y=0)答:(1)对任一整数x存在整数 y满足x+y=0(2)存在整数y对任一整数x满足x+y=09、设全体域D是正整数集合,确定下列命题的真值:(1) ∀x∃y (xy=y) ( ) (2) ∃x∀y(x+y=y) ( )(3) ∃x∀y(x+y=x) ( ) (4) ∀x∃y(y=2x) ( )答:(1) F (2) F (3)F (4)T11、命题“2是偶数或-3是负数”的否定是()。
答:2不是偶数且-3不是负数。
12、永真式的否定是()(1) 永真式(2) 永假式(3) 可满足式(4) (1)--(3)均有可能答:(2)13、公式(⌝P∧Q)∨(⌝P∧⌝Q)化简为(),公式 Q→(P∨(P∧Q))可化简为()。
答:⌝P ,Q→P15、令R(x):x是实数,Q(x):x是有理数。
则命题“并非每个实数都是有理数”的符号化表示为()。
答:⌝∀x(R(x)→Q(x))(二元关系部分)28、设A={1,2,3,4,5,6},B={1,2,3},从A到B的关系R={〈x,y〉|x=y2},求(1)R (2) R-1 。
答:(1)R={<1,1>,<4,2>} (2) R1-={<1,1>,<2,4>}29、举出集合A上的既是等价关系又是偏序关系的一个例子。
( )答:A上的恒等关系30、集合A上的等价关系的三个性质是什么?( )答:自反性、对称性和传递性31、集合A上的偏序关系的三个性质是什么?( )答:自反性、反对称性和传递性32、设S={1,2,3,4},A上的关系R={〈1,2〉,〈2,1〉,〈2,3〉,〈3,4〉}求(1)RοR (2) R-1。
答:R οR ={〈1,1〉,〈1,3〉,〈2,2〉,〈2,4〉}R -1 ={〈2,1〉,〈1,2〉,〈3,2〉,〈4,3〉}33、设A={1,2,3,4,5,6},R是A 上的整除关系,求R= {( )}。
答:R={<1,1>,<2,2>,<3,3>,<4,4>,<5,5>,<6,6>,<1,2>,<1,3>,<1,4>,<1,5>,<1,6>,<2,4>,<2,6>,<3,6>}34、设A={1,2,3,4,5,6},B={1,2,3},从A到B 的关系R={〈x,y 〉|x=2y },求(1)R (2) R -1 。
答:(1)R={<1,1>,<4,2>,<6,3>} (2) R 1-={<1,1>,<2,4>,(3,6>}35、设A={1,2,3,4,5,6},B={1,2,3},从A到B 的关系R={〈x,y 〉|x=y 2},求R 和R-1的关系矩阵。
答:R 的关系矩阵=⎥⎥⎥⎥⎥⎥⎥⎦⎤⎢⎢⎢⎢⎢⎢⎢⎣⎡000000001000000001 R 1-的关系矩阵=⎥⎥⎥⎦⎤⎢⎢⎢⎣⎡000000010000000001 36、集合A={1,2,…,10}上的关系R={<x,y>|x+y=10,x,y ∈A},则R 的性质为( )。
(1) 自反的 (2) 对称的 (3) 传递的,对称的 (4) 传递的答:(2)(代数结构部分)37、设A={2,4,6},A 上的二元运算*定义为:a*b=max{a,b},则在独异点<A,*>中,单位元是( ),零元是( )。
答:2,638、设A={3,6,9},A 上的二元运算*定义为:a*b=min{a,b},则在独异点<A,*>中,单位元是( ),零元是( );答:9,3(半群与群部分)39、设〈G,*〉是一个群,则(1) 若a,b,x ∈G ,a *x=b ,则x=( );(2) 若a,b,x∈G,a*x=a*b,则x=( )。
-1 b (2) b答:(1) a*40、设a是12阶群的生成元,则a2是( )阶元素,a3是( )阶元素。
答: 6,441、代数系统<G,*>是一个群,则G的等幂元是( )。
答:单位元42、设a是10阶群的生成元,则a4是( )阶元素,a3是( )阶元素。
答:5,1043、群<G,*>的等幂元是( ),有( )个。
答:单位元,144、素数阶群一定是( )群, 它的生成元是( )。
答:循环群,任一非单位元45、设〈G,*〉是一个群,a,b,c∈G,则(1) 若c*a=b,则c=( );(2) 若c*a=b*a,则c=( )。
*a (2) b答:(1) b1-46、<H,,*>是<G,,*>的子群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
答:<H,,*>是群或∀ a,b ∈G, a*b∈H,a-1∈H 或∀ a,b ∈G,a*b-1∈H 47、群<A,*>的等幂元有( )个,是( ),零元有( )个。
答:1,单位元,048、在一个群〈G,*〉中,若G中的元素a的阶是k,则a-1的阶是( )。
答:k49、在自然数集N上,下列哪种运算是可结合的?()(1) a*b=a-b (2) a*b=max{a,b} (3) a*b=a+2b (4) a*b=|a-b|答:(2)50、任意一个具有2个或以上元的半群,它()。
(1) 不可能是群(2) 不一定是群(3) 一定是群(4) 是交换群答:(1)51、6阶有限群的任何子群一定不是()。
(1) 2阶(2) 3 阶 (3) 4 阶(4) 6 阶答:(3)(数理逻辑部分)二、求下列各公式的主析取式和主合取式:1、(P→Q)∧R解:(P→Q)∧R⇔(⌝P∨Q )∧R⇔(⌝P∧R)∨(Q∧R) (析取式)⇔(⌝P∧(Q∨⌝Q)∧R)∨((⌝P∨P)∧Q∧R)⇔(⌝P∧Q∧R)∨(⌝P∧⌝Q∧R)∨(⌝P∧Q∧R)∨(P∧Q∧R)⇔(⌝P∧Q∧R)∨(⌝P∧⌝Q∧R)∨(P∧Q∧R)(主析取式)⌝((P→Q)∧R)⇔(⌝P∧⌝Q∧⌝R)∨(⌝P∧Q∧⌝R)∨(P∧⌝Q∧R)∨(P∧Q∧⌝R)∨( P∧⌝Q∧⌝R)(原公式否定的主析取式)(P→Q)∧R⇔(P∨Q∨R)∧(P∨⌝Q∨R)∧(⌝P∨Q∨⌝R)∧(⌝P∨⌝Q∨R)∧(⌝P∨Q∨R)(主合取式)2、(P∧R)∨(Q∧R)∨⌝P解: (P∧R)∨(Q∧R)∨⌝P(析取式)⇔(P∧(Q∨⌝Q)∧R)∨((P∨⌝P)∧Q∧R)∨(⌝P∧(Q∨⌝Q)∧(R∨⌝R))⇔(P∧Q∧R)∨(P∧⌝Q∧R)∨(P∧Q∧R)∨(⌝P∧Q∧R)∨( ⌝P∧Q∧R)∨( ⌝P∧Q∧⌝R)∨(⌝P∧⌝Q∧R)∨(⌝P∧⌝Q∧⌝R)⇔(P∧Q∧R)∨(P∧⌝Q∧R)∨(⌝P∧Q∧R)∨(⌝P∧Q∧⌝R) ∨(⌝P∧⌝Q∧R)∨(⌝P∧⌝Q∧⌝R) (主析取式)⌝((P∧R)∨(Q∧R)∨⌝P)⇔(P∧⌝Q∧⌝R)∨(P∧Q∧⌝R)(原公式否定的主析取式)(P∧R)∨(Q∧R)∨⌝P ⇔(⌝P∨Q∨R)∧(⌝P∨⌝Q∨R)(主合取式)3、(⌝P→Q)∧(R∨P)解:(⌝P→Q)∧(R∨P)⇔(P∨Q)∧(R∨P)(合取式)⇔(P∨Q∨(R∧⌝R))∧(P∨(Q∧⌝Q))∨R)⇔(P∨Q∨R)∧(P∨Q∨⌝R)∧(P∨Q∨R)∧(P∨⌝Q∨R)⇔(P∨Q∨R)∧(P∨Q∨⌝R)∧(P∨⌝Q∨R)(主合取式)⌝((⌝P→Q)∧(R∨P))⇔(P∨⌝Q∨⌝R)∧(⌝P∨Q∨R)∧(⌝P∨⌝Q∨R)∧(⌝P∨Q∨⌝R) ∧(⌝P∨⌝Q∨⌝R)(原公式否定的主合取式)(⌝P→Q)∧(R∨P)⇔(⌝P∧Q∧R)∨(P∧⌝Q∧⌝R)∨(P∧Q∧⌝R)∨(P∧⌝Q∧R)∨(P∧Q∧R)(主析取式)4、Q→(P∨⌝R)解:Q→(P∨⌝R)⇔⌝Q∨P∨⌝R(主合取式)⌝(Q→(P∨⌝R))⇔(⌝P∨⌝Q∨⌝R)∧(⌝P∨⌝Q∨R)∧(⌝P∨Q∨⌝R)∧(⌝P∨Q∨R)∧(P∨⌝Q∨R)∧(P∨Q∨⌝R)∧(P∨Q∨R)(原公式否定的主合取式)Q→(P∨⌝R)⇔(P∧Q∧R)∨(P∧Q∧⌝R)∨(P∧⌝Q∧R)∨(P∧⌝Q∧⌝R)∨(⌝P∧Q∧⌝R)∨(⌝P∧⌝Q∧R)∨(⌝P∧⌝Q∧⌝R)(主析取式)5、P→(P∧(Q→P))解:P→(P∧(Q→P))⇔⌝P∨(P∧(⌝Q∨P))⇔⌝P∨P⇔ T (主合取式)⇔(⌝P∧⌝Q)∨(⌝P∧Q)∨(P∧⌝Q)∨(P∧Q)(主析取式)6、⌝(P→Q)∨(R∧P)解:⌝(P→Q)∨(R∧P)⇔⌝(⌝P∨Q)∨(R∧P)⇔(P∧⌝Q)∨(R∧P)(析取式)⇔(P∧⌝Q∧(R∨⌝R))∨(P∧(⌝Q∨Q)∧R)⇔(P∧⌝Q∧R)∨(P∧⌝Q∧⌝R)∨(P∧⌝Q∧R)∨(P∧Q∧R)⇔(P∧⌝Q∧R)∨(P∧⌝Q∧⌝R)∨(P∧Q∧R)(主析取式)⌝(⌝(P→Q)∨(R∧P))⇔(P∧Q∧⌝R)∨(⌝P∧Q∧R)∨(⌝P∧⌝Q∧R)∨ (⌝P∧⌝Q∧⌝R)∨(⌝P∧Q∧⌝R)(原公式否定的主析取式)⌝(P→Q)∨(R∧P)⇔(⌝P∨⌝Q∨R)∧(P∨⌝Q∨⌝R)∧(P∨Q∨⌝R)∧(P∨Q∨R)∧(P∨⌝Q∨R)(主合取式)7、P∨(P→Q)解:P∨(P→Q)⇔P∨(⌝P∨Q)⇔(P∨⌝P)∨Q⇔T(主合取式)⇔(⌝P∧⌝Q)∨(⌝P∧Q)∨(P∧⌝Q)∨(P∧Q)(主析取式)8、(R→Q)∧P解:(R→Q)∧P⇔(⌝R∨Q )∧P⇔(⌝R∧P)∨(Q∧P) (析取式)⇔(⌝R∧(Q∨⌝Q)∧P)∨((⌝R∨R)∧Q∧P)⇔(⌝R∧Q∧P)∨(⌝R∧⌝Q∧P)∨(⌝R∧Q∧P)∨(R∧Q∧P)⇔(P∧Q∧⌝R)∨(P∧⌝Q∧⌝R)∨(P∧Q∧R)(主析取式)⌝((R→Q)∧P)⇔(⌝P∧⌝Q∧⌝R)∨(⌝P∧Q∧⌝R)∨(P∧⌝Q∧R) ∨(⌝P∧Q∧R)∨(⌝P∧⌝Q∧R)(原公式否定的主析取式)(R→Q)∧P⇔(P∨Q∨R)∧(P∨⌝Q∨R)∧(⌝P∨Q∨⌝R)∧(P∨⌝Q∨⌝R)∧(P∨Q∨⌝R)(主合取式)9、P→Q解:P→Q⇔⌝P∨Q(主合取式)⇔(⌝P∧(Q∨⌝Q))∨((⌝P∨P)∧Q)⇔(⌝P∧Q)∨(⌝P∧⌝Q)∨(⌝P∧Q)∨(P∧Q)⇔(⌝P∧Q)∨(⌝P∧⌝Q)∨(P∧Q)(主析取式)10、P∨⌝Q解: P∨⌝Q (主合取式)⇔(P∧(⌝Q∨Q))∨((⌝P∨P)∧⌝Q)⇔(P∧⌝Q)∨(P∧Q)∨(⌝P∧⌝Q)∨(P∧⌝Q)⇔(P∧⌝Q)∨(P∧Q)∨(⌝P∧⌝Q)(主析取式)11、P∧Q解:P∧Q(主析取式)⇔(P∨(Q∧⌝Q))∧((P∧⌝P)∨Q)⇔(P∨⌝Q)∧(P∨Q)∧(P∨Q)∧(⌝P∨Q)⇔(P∨⌝Q)∧(P∨Q)∧(⌝P∨Q)(主合取式)12、(P∨R)→Q解:(P∨R)→Q⇔⌝(P∨R)∨Q⇔(⌝P∧⌝R)∨Q⇔(⌝P∨Q)∧(⌝R∨Q)(合取式)⇔(⌝P∨Q∨(R∧⌝R))∧((⌝P∧P)∨Q∨⌝R)⇔(⌝P∨Q∨R)∧(⌝P∨Q∨⌝R)∧(⌝P∨Q∨⌝R)∧(P∨Q∨⌝R)⇔(⌝P∨Q∨R)∧(⌝P∨Q∨⌝R)∧(⌝P∨Q∨⌝R)∧(P∨Q∨⌝R)⇔(⌝P∨Q∨R)∧(⌝P∨Q∨⌝R)∧(P∨Q∨⌝R)(主合取式)⌝(P∨R)→Q⇔(⌝P∨⌝Q∨R)∧(⌝P∨⌝Q∨⌝R)∧(P∨Q∨R)∧(P∨⌝Q∨R)∧(P∨⌝Q∨⌝R) (原公式否定的主析取式)(P∨R)→Q⇔(P∧Q∧⌝R)∨(P∧Q∧R)∨(⌝P∧⌝Q∧⌝R)∨(⌝P∧Q∧⌝R)∨(⌝P∧Q∧R)(主析取式)13、(P→Q)→R解:(P→Q)→R⇔⌝(⌝P∨Q)∨R⇔(P∧⌝Q)∨R(析取式)⇔(P∧⌝Q∧(R⌝∨P)∧(Q⌝∨Q)∧R)∨R))∨((P⌝⇔(P∧⌝Q∧R)∨(P∧⌝Q∧⌝R)∨(P∧Q∧R)∨(P∧⌝Q∧R)∨(⌝P∧Q∧R) ∨(⌝P∧⌝Q∧R)⇔(P∧⌝Q∧R)∨(P∧⌝Q∧⌝R)∨(P∧Q∧R)∨(⌝P∧Q∧R)∨(⌝P∧⌝Q∧R)(主析取式)(P→Q)→R⇔⌝(⌝P∨Q)∨R⇔(P∧⌝Q)∨R(析取式)⇔(P∨R)∧(⌝Q∨R)(合取式)⇔(P∨(Q∧⌝Q)∨R)∧((P∧⌝P)∨⌝Q∨R)⇔(P∨Q∨R)∧(P∨⌝Q∨R)∧(P∨⌝Q∨R)∧(⌝P∨⌝Q∨R)⇔(P∨Q∨R)∧(P∨⌝Q∨R)∧(⌝P∨⌝Q∨R)(主合取式)14、(P→(Q∧R))∧(⌝P→(⌝Q∧⌝R))解:(P→(Q∧R))∧(⌝P→(⌝Q∧⌝R))⇔(⌝P∨(Q∧R))∧(P∨(⌝Q∧⌝R))⇔(⌝P∨Q)∧(⌝P∨R)∧(P∨⌝Q)∧(P∨⌝R)(合取式)⇔(⌝P∨Q∨(R∧⌝R))∧(⌝P∨(Q∧⌝Q)∨R)∧(P∨⌝Q∨(R∧⌝R)) ∧(P∨(Q∧⌝Q)∨⌝R)⇔(⌝P∨Q∨R)∧(⌝P∨Q∨⌝R)∧(⌝P∨Q∨R)∧(⌝P∨⌝Q∨R) ∧(P∨⌝Q∨R)∧(P∨⌝Q∨⌝R)∧(P∨Q∨⌝R)∧(P∨⌝Q∨⌝R) ⇔(⌝P∨Q∨R)∧(⌝P∨Q∨⌝R)∧(⌝P∨⌝Q∨R)∧(P∨⌝Q∨R) ∧(P∨Q∨⌝R)∧(P∨⌝Q∨⌝R)(主合取式)⌝(P→(Q∧R))∧(⌝P→(⌝Q∧⌝R))⇔(⌝P∨⌝Q∨⌝R)∧(P∨Q∨R)(原公式否定的主合取式)(P→(Q∧R))∧(⌝P→(⌝Q∧⌝R))⇔(P∧Q∧R)∨(⌝P∧⌝Q∧⌝R)(主析取式)15、P∨(⌝P→(Q∨(⌝Q→R)))解:P∨(⌝P→(Q∨(⌝Q→R)))⇔ P∨(P∨(Q∨(Q∨R)))⇔ P∨Q∨R(主合取式)⌝(P∨Q∨R)⇔(P∨⌝Q∨R)∧(P∨⌝Q∨⌝R)∧(P∨Q∨⌝R)∧(⌝P∨Q∨R)∧(⌝P∨Q∨⌝R)∧(⌝P∨⌝Q∨R)∧(⌝P∨⌝Q∨⌝R)(原公式否定的主合取式)(P∨Q∨R)⇔(⌝P∧Q∧⌝R)∨(⌝P∧Q∧R)∨(⌝P∧⌝Q∧R)∨(P∧⌝Q∧⌝R)∨(P∧⌝Q∧R)∨(P∧Q∧⌝R)∨(P∧Q∧R)(主析取式)16、(P→Q)∧(P→R)解、(P→Q)∧(P→R)⇔(⌝P∨Q)∧(⌝P∨R) (合取式)⇔(⌝P∨Q∨(R∧⌝R)∧(⌝P∨(⌝Q∧Q)∨R)⇔(⌝P∨Q∨R)∧(⌝P∨Q∨⌝R)∧(⌝P∨⌝Q∨R)∧(⌝P∨Q∨R)⇔(⌝P∨Q∨R)∧(⌝P∨Q∨⌝R)∧(⌝P∨⌝Q∨R)(主合取式)(P→Q)∧(P→R)⇔(⌝P∨Q)∧(⌝P∨R)⇔⌝P∨(Q∧R)(合取式)⇔(⌝P∧(Q∨⌝Q)∧(R∨⌝R))∨((⌝P∨P)∧Q∧R)⇔(⌝P∧Q∧R)∨(⌝P∧⌝Q∧R)∨(⌝P∧Q∧⌝R)∨(⌝P∧⌝Q⌝R)∨(⌝P∧Q∧R)∨(P∧Q∧R)⇔(⌝P∧Q∧R)∨(⌝P∧⌝Q∧R)∨(⌝P∧Q∧⌝R)∨(⌝P∧⌝Q⌝R)∨(P∧Q∧R) (主析取式)三、证明:1、P→Q,⌝Q∨R,⌝R,⌝S∨P=>⌝S证明:(1) ⌝R 前提(2) ⌝Q∨R 前提(3)⌝Q (1),(2)(4) P→Q 前提(5)⌝P (3),(4)(6)⌝S∨P 前提(7) ⌝S (5),(6)2、A→(B→C),C→(⌝D∨E),⌝F→(D∧⌝E),A=>B→F证明:(1) A 前提(2) A→(B→C) 前提(3) B→C (1),(2)(4) B 附加前提(5) C (3),(4)(6) C→(⌝D∨E) 前提(7)⌝D∨E (5),(6)(8)⌝F→(D∧⌝E) 前提(9) F (7),(8)(10) B→F CP3、P∨Q, P→R, Q→S => R∨S证明:(1) ⌝R 附加前提(2) P→R 前提(3) ⌝P (1),(2)(4) P∨Q 前提(5) Q (3),(4)(6) Q→S 前提(7) S (5),(6)(8) R∨S CP,(1),(8)4、(P→Q)∧(R→S),(Q→W)∧(S→X),⌝(W∧X),P→R => ⌝P 证明:(1) P 假设前提(2) P→R 前提(3) R (1),(2)(4) (P→Q)∧(R→S) 前提(5) P→Q (4)(6) R→S (5)(7) Q (1),(5)(8) S (3),(6)(9) (Q→W)∧(S→X) 前提(10) Q→W (9)(11) S→X (10)(12) W (7),(10)(13) X (8),(11)(14) W∧X (12),(13)(15)⌝(W∧X) 前提(16)⌝(W∧X)∧(W∧X) (14),(15)5、(U∨V)→(M∧N), U∨P, P→(Q∨S),⌝Q∧⌝S =>M 证明:(1) ⌝Q∧⌝S 附加前提(2)P→(Q∨S) 前提(3)⌝P (1),(2)(4) U∨P 前提(5) U (3),(4)(6) U∨V (5)(7)(U∨V)→(M∧N) 前提(8) M∧N (6),(7)(9) M (8)6、⌝B∨D,(E→⌝F)→⌝D,⌝E=>⌝B证明:(1) B 附加前提(2) ⌝B∨D 前提(3) D (1),(2)(4) (E→⌝F)→⌝D 前提(5) ⌝(E→⌝F) (3),(4)(6) E∧⌝F (5)(7) E (6)(8) ⌝E 前提(9) E∧⌝E (7),(8)7、P→(Q→R),R→(Q→S) => P→(Q→S)证明:(1) P 附加前提(2) Q 附加前提(3) P→(Q→R) 前提(4) Q→R (1),(3)(5) R (2),(4)(6) R→(Q→S) 前提(7) Q→S (5),(6)(8) S (2),(7)(9) Q→S CP,(2),(8)(10) P→(Q→S) CP,(1),(9)8、P→⌝Q,⌝P→R,R→⌝S =>S→⌝Q证明:(1) S 附加前提(2) R→⌝S 前提(3)⌝R (1),(2)(4)⌝P→R 前提(5) P (3),(4)(6) P→⌝Q 前提(7)⌝Q (5),(6)(8) S→⌝Q CP,(1),(7)9、P→(Q→R) => (P→Q)→(P→R)证明:(1) P→Q 附加前提(2) P 附加前提(3) Q (1),(2)(4) P→(Q→R) 前提(5) Q→R (2),(4)(6) R (3),(5)(7) P→R CP,(2),(6)(8) (P→Q) →(P→R) CP,(1),(7)10、P→(⌝Q→⌝R),Q→⌝P,S→R,P =>⌝S证明:(1) P 前提(2) P→(⌝Q→⌝R) 前提(3)⌝Q→⌝R (1),(2)(4) Q→⌝P 前提(5)⌝Q (1),(4)(6)⌝R (3),(5)(7) S→R 前提(8)⌝S (6),(7) 11、A,A→B, A→C, B→(D→⌝C) => ⌝D 证明:(1) A 前提(2) A→B 前提(3) B (1),(2)(4) A→C 前提(5) C (1),(4)(6) B→(D→⌝C) 前提(7) D→⌝C (3),(6)(8) D (5),(7)12、A→(C∨B),B→⌝A,D→⌝C => A→⌝D 证明:(1) A 附加前提(2) A→(C∨B) 前提(3) C∨B (1),(2)(4) B→⌝A 前提(5)⌝B (1),(4)(6) C (3),(5)(7) D→⌝C 前提(8)⌝D (6),(7)(9) A→⌝D CP,(1),(8)13、(P→Q)∧(R→Q) ⇔(P∨R)→Q证明、(P→Q)∧(R→Q)⇔(⌝P∨Q)∧(⌝R∨Q)⇔(⌝P∧⌝R)∨Q⇔⌝(P∨R)∨Q⇔(P∨R)→Q14、P→(Q→P)⇔⌝P→(P→⌝Q)证明、P→(Q→P)⇔⌝P∨(⌝Q∨P)⇔⌝(⌝P)∨(⌝P∨⌝Q)⇔⌝P→(P→⌝Q)15、(P→Q)∧(P→R),⌝(Q∧R),S∨P⇒S证明、(1) (P→Q)∧(P→R)前提(2) P→ (Q∧R) (1)(3)⌝(Q∧R) 前提(4)⌝P (2),(3)(5) S∨P 前提(6) S (4),(5) 16、P→⌝Q,Q∨⌝R,R∧⌝S⇒⌝P证明、(1) P 附加前提(2) P→⌝Q 前提(3)⌝Q (1),(2)(4) Q∨⌝R 前提(5) ⌝R (3),(4)(6 ) R∧⌝S 前提(7) R (6)(8) R∧⌝R (5),(7)17、用真值表法证明P↔Q⇔ (P→Q)∧(Q→P)证明、列出两个公式的真值表:由定义可知,这两个公式是等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