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屈原的故事:屈原跳江的故事
屈原投江故事概括
![屈原投江故事概括](https://img.taocdn.com/s3/m/f1aef6e8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a8.png)
屈原投江故事概括屈原投江故事概括:屈原是我国战国时期的楚国大夫,因反对楚怀王的令尹子兰,而被赶出都城。
楚襄王即位后,听信谗言,使屈原遭放逐,最后死在流放地,客死于湘水。
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百家争鸣的时代,尤其是进入战国之后,战争更加频繁。
这样一个时代,也产生了很多著名的文学家,比如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等。
其中,又以屈原和宋玉两人最为杰出。
公元前278年,秦国攻打楚国。
顷襄王昏庸无道,听信谗言,杀了屈原,并将他流放到沅、湘一带,这就是“屈原投江”的典故。
屈原投江的时候大约是48岁。
据说当时楚国的都城已经被攻破,屈原便来到了汨罗江边,在那里怀着无限的悲愤,写下了《离骚》这首流传千古的诗篇,最终沉入汨罗江,以身殉国。
他“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而且“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又因为他的正直不阿,惹得朝廷内外的一些人极度妒忌,结果,在谗言的陷害下,屈原的政治抱负不能施展,理想难以实现,自己的报国志向也难以完成,因此十分苦闷。
屈原感到在这个黑暗的世界里已经没有了自己的立足之地,没有什么值得追求的东西,所以觉得非常的痛苦和迷茫。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屈原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表达了他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对自己的不幸遭遇无限痛苦和无比怨愤的感情。
“先王既没,哲王又不悟,躁心烦虑,淫志曲行,惑误不知,而又不能原忠以辅善。
谗夫孔嫉,邪臣专权,国君含怒,沉于谗怒,而群臣相惑,更相非毁,不知其所从来。
外内弃远,更疏亲戚,疏远忠实,而进谄谀之人,亲戚畔塞,小人进用,贤人隐退。
此乃天之罚也,岂人之过哉!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今楚国方僻陋,地狭隘,不能自力,而又远于江湖。
而秦地遍天下,地势形便,其威不可及,卒之东出而争天下。
此难必然也。
然则何以守之?何以守之哉?必探求其本,原忠以辅善,去谗以为明。
则莫不顺上,明正,下安宁,国家尊荣,身名保全,福禄无亏矣。
然而智士反惑,不知所守,以至上惑于奸臣,下迷于谗言。
屈原跳河自尽的故事
![屈原跳河自尽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3bb123e9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df.png)
屈原跳河自尽的故事
屈原跳河自尽的故事源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大约是在公元前278年。
屈原是楚国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被誉为“楚国百里才”,是楚国的重要官员和文学巨匠。
然而,他在官场上未能如意,被楚怀王迫害,被贬谪到沅江流域的湘水之滨。
屈原重情重义,深爱着自己的祖国,对楚国深感不满和失望。
怀恨在心的他写下了悲壮的《离骚》一诗,以表达自己对祖国、对社会的深深牵挂和思念之情。
某年端午节,屈原悲愤抑郁,无法忍受流放生活的煎熬,不幸跳入了汨罗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在每年的这个时候划龙舟、赛艇、食粽子、挂菖蒲,还有演唱他的诗作等方式来纪念、悼念这位逝去的楚国伟人。
屈原跳河自尽后,他的爱国精神也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和楷模,深入人心,至今仍被人铭记。
端午节作为一个传统节日,也因屈原的故事而被深刻地赋予了文化内涵和情感厚重的意义。
屈原跳江的故事
![屈原跳江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ec0e1662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29.png)
屈原跳江的故事屈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也是楚国的政治家。
他生活在春秋时期,是楚国的贵族,担任过楚国的宰相,为国家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然而,由于受到了政治斗争的排挤和陷害,屈原最终选择了跳入汨罗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屈原跳江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那时楚国正处于内外交困的困境中。
在楚怀王统治时期,楚国的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屈原作为楚国的宰相,他秉持忠君爱国之心,努力为国家谋福利,但是却遭到了贵族和权臣的排挤和打压。
屈原多次上书告诫楚怀王,希望他能够改弦易辙,重振楚国,然而却遭到了冷落和不理睬。
在楚怀王的统治下,楚国内外交困,百姓疲困不堪,社会风气日益败坏。
屈原深感国家危亡,他为了挽救楚国,不惜忍辱负重,奔走呼号,呼吁楚怀王改革政策,振兴楚国。
然而,楚怀王却对他的忠言置若罔闻,反而被权臣中行偃等人所陷害,屈原被贬谪到南郑。
在南郑,屈原过着飘零的生活,他思念故国,思念家乡的亲人和百姓。
他在南郑写下了许多抒发爱国情怀的诗篇,他的诗篇激扬文字,感人肺腑,表达了他对楚国的忠诚和对百姓的深情。
然而,尽管屈原努力为国家和百姓呐喊,却依然无法改变国家的命运。
面对国家的危难和自己的困境,屈原感到无比沉重和绝望。
他深知自己无法挽救楚国,无法改变国家的命运,于是他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跳入汨罗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屈原的这一举动,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段悲壮传奇,也成为了后人心中的一座精神丰碑。
屈原跳江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爱国者的悲剧命运。
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对国家和百姓的忠诚和深情,也为后人留下了一部感人肺腑的爱国诗篇。
屈原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努力创造美好的未来。
愿我们永远怀念屈原,永远铭记他的爱国情怀和悲壮命运。
屈原端午节投江的故事
![屈原端午节投江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1ce4034c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e1a767b.png)
屈原端午节投江的故事屈原端午节投江的故事,是一个流传千古的传说。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政治家和文化名人。
他是伟大的诗人、忠诚的臣子、明智的政治人物,同时也是一位不屈不挠、坚持自己信念的英雄。
屈原的故事发生在远古时期的楚国。
屈原生活在楚国第一个著名的国家元首,即楚庄王时期。
楚国在这个时期非常强大和繁荣,但是楚庄王年老失去了过去的明智,导致国家内部政治和统治出现了很多问题,社会也出现了不稳定的情况。
屈原为了拯救楚国,他不断地呼吁楚王和百姓们要注意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要用行动来贯彻自己的信仰。
然而,楚王对屈原的话并不听从,而屈原的忠诚和爱国精神也遭到了很多人的质疑和敌视。
最终政治斗争逐渐加剧,屈原被迫离开了楚国。
在此后的几年里,楚国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腐败和不公。
屈原为了一再向楚庄王报告,但他的劝说无济于事。
屈原感到十分失望,甚至再也不能容忍看到他的国家变的更加糟糕,于是他在端午节这天,跳入了汨罗江去了。
以屈原为根据,汨罗江也因此成为了端午的象征之一。
屈原的投江自杀被后人看作是用自己的牺牲换取国家长治久安的代价。
所以,屈原的故事也被广为传颂,一直成为了汉族民间节日端午节的一个重要的象征。
尽管屈原最终取得的结果并不是他所预期的,但是他却拥有一种永恒和不可磨灭的精神力量,这个精神力量至今依然在中国人的心中代代流传。
他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和精神遗产,不仅影响了当时的人们,而且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化和思想。
每年端午节这个时候,人们都会怀着敬意祈福,并再次向这位英雄致敬。
屈原的故事不仅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爱国传说,同时也是一个生动而深刻的历史事件,它将人们的心灵和人民的命运相互连接,激励着人们必须要坚韧不拔地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尊严和权利,追求自由、民主和繁荣。
屈原投江的故事 (3篇)
![屈原投江的故事 (3篇)](https://img.taocdn.com/s3/m/d40388f7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ce.png)
屈原投江的故事(菁选3篇)屈原投江的故事1从司马迁著史至今,屈原因**忧愤而投汨罗江自沉的动人故事被人们广为流传。
而其中唯一的证据,就是诗人那首被放逐以后所写的《怀沙》。
诗中称,**的方式已然确定,那就是向江中忿然一跃,去拥抱(“怀”)江底柔软的泥沙。
对此,早在30年代胡适先生就曾提出质疑,认为《怀沙》一诗中的许多话语并不符合屈原的模式,很可能是后人根据他**的传说而炮制的一篇伪作。
那么,屈原究竟是怎么死的呢?目前,在海内外的学者和历史学家当中,“屈原死于谋杀”的说法十分流行。
在屈原生活的年代,许多人有谋杀他的嫌疑,如他的**宿敌令尹子兰、佞臣靳尚等等,但屈原已遭贬放,除非有极特殊的原因,否则他们没有必要再去杀害这个在**上已经毫无指望的人。
这样看来,屈原最终不过是一场秘密爱情的***而已。
屈原在爱情生活上的浪漫性是人所共知的。
他写过大量的情诗,其中《湘夫人》最令人关注,因为屈原对她投入了异乎寻常的眷恋与爱慕。
从诗中可以推断,此女美貌惊人,而且比屈原拥有更高的地位;她因为种种限制无法与屈原公开见面,而只能和他在荒郊野外秘密约会。
符合这三个条件的女人只有一个,那就是楚怀王的宠妃郑袖。
其实“湘夫人”三字已是暗示,“湘”就是楚国;“夫人”,即楚王的妻妾。
屈原与其宠妃的暖昧关系被怀王知道后,促使他以**名义放逐屈原,使人再也无法与郑袖见面。
十几年后,楚怀王**,为防止屈原与郑袖的关系卷土重来,楚国王室遵照楚怀王的遗命,派人对屈原进行了捕杀。
追杀事件的发生地就是今天的汨罗江,兵士们最终在江边抓住了屈原,将他刺杀后装进袋子,捆紧了之后压上石块投入江心,演出了一幕残酷的历史悲剧。
还是有百姓目击了这一谋杀过程,但在当时的*下他们必须委婉地说出**,于是导致了“端午节”的起源:在纪念另一个楚国英雄伍子胥的日子(五月初五)里,举行哀悼屈原的祭礼,用赛龙舟隐喻当时追杀屈原的激烈场面;用包粽子来隐喻屈原被投入江中的悲惨事实——糯米饭象征着屈原的肉体,粽叶象征着装他的袋子,粽丝象征着捆扎他的绳索;而把粽子投入水里,则象征着屈原被人淹死的**。
屈原为什么跳河自尽的故事
![屈原为什么跳河自尽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383018b1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e0.png)
屈原为什么跳河自尽的故事
屈原跳河自杀是因为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与屈原有关的故事
![与屈原有关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7ae37acf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15.png)
以下是与屈原有关的故事:
1.屈原投江: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大臣,他非常爱国,但因为
主张改革而受到朝廷中的保守派反对,最终被流放。
在得知国家陷入其他国家的控制后,他选择了投江自尽,以身殉国。
2.楚国复国:在屈原的故乡秭归,有一个传说称屈原并没有死
去,而是通过一个神秘的方式重新回到了楚国。
他带领楚国的人们打败了敌人,最终实现了复国。
3.写《离骚》:屈原在流放期间,写下了著名的《离骚》这首
诗。
在这首诗中,他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人民的关
怀,也表现了他个人的感情和思想。
4.神鱼救屈:据传说,屈原在投江后被一条神鱼救起,这条鱼带
着他游遍了楚国的各个河流和湖泊,最终将他带到了安全的地方。
这些故事都反映了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定的信念,也表达了人们对他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屈原投江的故事
![屈原投江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8a672c67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82e597c.png)
屈原投江的故事屈原,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臣,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
他的一生经历了风云变幻,最终以投江自尽的悲剧结局而被世人铭记。
屈原出生在楚国贵族家庭,自幼聪颖过人,深受父母的宠爱。
他从小就酷爱文学,对诗词歌赋有着非凡的天赋。
在当时的楚国社会,屈原以其卓越的才华和出色的政治才能,很快就成为了楚国的重要官员。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楚国内部的政治腐败和外部的战乱不断加剧,使得屈原在政治上陷入了困境。
他多次上书忠言直谏,但却屡屡遭到当时的楚王的排斥和打压。
最终,屈原被陷害贬斥,被迫离开了楚国。
在离开楚国后,屈原流亡到了汉国。
在这段时间里,他游历四方,思考人生,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然而,屈原的心灵深处却始终笼罩着一层沉重的阴影。
他对楚国的忠诚和对国家的忧虑始终萦绕在心头。
加之个人生活的挫折和困顿,使得屈原的心灵备受折磨。
最终,当楚国被秦国所灭,屈原的心灵彻底崩溃了。
在楚国覆灭的那一天,他登上了一座高山,面对着汹涌的江水,悲痛欲绝地投身江中,以身殉国。
屈原投江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黑暗和政治的腐败。
他的悲剧命运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段绝唱,感动了无数后人。
在今天,我们虽然已经远离了那个时代,但是屈原投江的故事依然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它告诫我们,要珍爱和平,要珍惜民主自由,要警惕政治腐败,要追求真理和正义。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重蹈屈原的悲剧命运,走向光明的未来。
屈原投江的故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以其深刻的内涵和悲壮的情感,感动着世人的心灵。
让我们铭记这段历史,珍爱和平,追求真理,让屈原的精神永远闪耀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
屈原投江自尽的故事
![屈原投江自尽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bf549da7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109a35c.png)
屈原投江自尽的故事屈原,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政治家,也是楚国的著名思想家。
他生活在春秋时期,是楚国的贵族,曾经担任过楚怀王的重要顾问。
然而,由于受到他人的陷害和诬陷,屈原最终选择了投江自尽,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
屈原投江自尽的故事发生在楚国的历史上。
当时,楚怀王的政权受到了来自秦国的威胁,楚国内部也存在着许多腐败和内乱。
屈原作为楚国的重要官员,一直致力于劝谏楚怀王,希望他能够采取正确的政治措施,挽救楚国的危局。
然而,由于屈原的忠言被小人所诬陷,楚怀王开始怀疑屈原的忠诚,甚至陷害他,使他失去了官职和声誉。
在屈原被贬谪的时候,楚国的政治局势变得更加混乱。
屈原深感国家危在旦夕,他痛心疾首,但却无法挽救楚国的命运。
在这种绝望和无奈的情况下,屈原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投江自尽。
据传记载,屈原选择在五月五日这一天投身到了汨罗江中。
他用自己的生命,表达了对楚国的深情厚爱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他的壮烈举动震撼了当时的社会,也成为了后人传颂的佳话。
五月五日也因此成为了中国的端午节,人们纪念屈原的同时,也怀念着他对国家的热爱和无私奉献。
屈原投江自尽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悲壮的历史,更是中国古代精神文化的象征。
他的爱国情怀和忠诚精神,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真理、追求正义,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而奋斗。
屈原的诗文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他的思想和精神影响了后世的文化发展,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可以从屈原的故事中汲取力量和启示。
无论身处何种困境,我们都应该保持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为了正义和真理勇敢奋斗,不畏艰难,不惧逆境。
同时,我们也应该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不断进步,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屈原投江自尽的故事,是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一段佳话,也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象征。
我们应该铭记这段历史,传承屈原的爱国情怀和忠诚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屈原跳江故事
![屈原跳江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2521c123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0e.png)
屈原跳江故事屈原,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一生经历了风风雨雨,最终以壮烈的跳江自尽成为了千古传颂的故事。
屈原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悲壮,他的跳江故事也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屈原生于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个贵族家庭,他聪慧过人,博学多才,深受楚怀王的器重。
在楚怀王的支持下,屈原担任了楚国的重要官职,他劝谏君王,助力国家,为楚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由于政治斗争和阴谋诡计,屈原最终被流放到了远离家乡的地方。
流落异乡的屈原,心系国家,深感忧国忧民之情。
他在流放期间,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和著作,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离骚》。
《离骚》以其雄浑的诗意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一,也成为了屈原的代表作品。
然而,流放之地的屈原却无法忘怀自己的家乡和国家。
在他流放期间,楚国遭受了外敌入侵,国家危在旦夕。
屈原深感国家危急,他写下了“汨罗江上的离骚”,表达了对家国的深情厚爱和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在这首诗中,屈原倾诉了自己的无奈和心情,也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
最终,面对国家的危难和自己的无法回家,屈原选择了跳江自尽。
据传说,屈原在汨罗江上投身水中,以此来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家乡的眷恋。
他的壮烈举动,震撼了世人,也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传奇故事。
屈原跳江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悲壮,更是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民族精神的传承。
他的爱国情怀和壮烈举动,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
屈原跳江故事,让我们铭记了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也让我们深刻领会了爱国主义精神的伟大意义。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应该传承和弘扬屈原的爱国情怀,为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愿我们永远怀念屈原,永远铭记他的壮烈,也永远传承他的爱国情怀。
屈原投江的故事要简单
![屈原投江的故事要简单](https://img.taocdn.com/s3/m/459a378e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b9.png)
屈原投江的故事要简单引言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一生坎坷而充满传奇色彩。
而他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他投江自尽的壮举。
本文将以简洁明了的方式,讲述屈原投江的故事。
故事背景屈原生于战国时期的楚国,是楚怀王的臣子。
楚国与秦国一直存在矛盾,并经常爆发战争。
屈原在秦国抵御王齐、斗范的侵略中立下赫赫战功,被楚怀王封为上卿。
然而,楚怀王去世后,他的弟弟楚厉王继位。
楚厉王背弃了楚国的国策,实行倒戈外交,与秦国联姻。
这令屈原深感国家的危机。
忠诚的屈原屈原为了唤起楚厉王对国家的思念和忠诚,写下了《离骚》一诗,用辞华丽、充满激情地表达了自己的忠诚和痛苦。
然而,楚厉王并不理解他的苦心,反而听信谗言,将屈原贬斥为庸官,并领导着楚国与秦国走向灭亡的道路。
屈原投江的决定面对国家的危局和自己的不被理解,屈原愈发感到绝望。
他深知国家的危难无法挽回,自己的忠诚也无法被领导所看重。
于是,屈原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投江自尽。
投江自尽是屈原非常悲壮的一个决定,他希望用自己的死来触动楚厉王的心,让他认识到自己犯下的错误,重新拾起对国家的责任和忠诚。
投江的壮举屈原选择了在五月初五的这一天投江。
据传,他以身上的玉玦为代表,写下了自己对楚国的忠诚和悲壮的告别,然后赤身裸体地跳进了汨罗江。
人们沿江寻找屈原的遗体,却只找到了他投江前留下的衣物和玉玦。
人们悲愤交加,纷纷将粽子投入江中,希望能让屈原的身体安宁。
屈原的影响屈原的投江自尽虽然无法阻止楚国的灭亡,但他的忠诚和爱国精神深深地打动了后人。
后来,端午节逐渐成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人们在端午节时吃粽子,以纪念屈原的壮举。
同时,屈原的诗歌作品也被后人传颂不已,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他的诗歌中蕴含的爱国情怀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至今还能感动和启迪人们。
结语屈原投江的故事是中国古代历史中一个悲壮而令人敬佩的传说。
他的忠诚和爱国精神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不仅让人们纪念他的壮举,更激励着人们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屈原跳河的故事
![屈原跳河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6da1c60d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0a.png)
屈原跳河的故事
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和爱国主义者,他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但是,在他40岁的时候,他却离开了人世。
那是公元前278年,屈原感到十分失落和痛苦,因为他所热爱的国家楚国正处在一个危难时刻。
他多次劝谏君主不要轻易与强大的秦国作战,但是他的意见却遭到了贵族的反对和诽谤,甚至被迫流放。
最终,他无法承受这样的压力,选择了跳入汨罗江中自尽。
这一壮举震撼了整个楚国,人们为了纪念他,便在每年的五月五日端午节时举行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活动,以表达对他的怀念和敬意。
屈原,是一个忠诚、勇敢和充满爱国主义精神的人,他的故事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深受人们喜爱和传诵。
诗人屈原投江的历史故事
![诗人屈原投江的历史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10900c32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22.png)
诗人屈原投江的历史故事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的改革,楚国的内外政策也发生了变化。
楚国的大夫屈原屡次三番劝楚怀王联合齐国共同抗秦,但是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屈原投江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的改革,楚国的内外政策也发生了变化。
楚国的大夫屈原屡次三番劝楚怀王联合齐国共同抗秦,可是楚怀王专听接受秦国张仪贿赂过的靳尚和公子兰这一伙人的话,受秦王的骗,到秦国去,被扣押在咸阳,公元前296年死在秦国。
太子横立为国君,就是楚顷襄王。
他反倒重用靳尚、公子兰这批一味向秦国迁就让步、割地求和的人。
屈原担心楚国要亡在这批人手里,心里非常苦闷。
他不断地劝楚顷襄王远离小人,收罗人才,鼓励将士,操练兵马,为国家争气,替先王报仇。
靳尚、公子兰就怕楚顷襄王反抗秦国,自己不能过好日子。
他们把屈原看作眼中钉,非拔去不可。
他们勾搭起来在楚顷襄王跟前说屈原的坏话。
楚顷襄王大怒,就把屈原革了职,放逐到湘南(今湖南洞庭湖一带)去。
屈原抱着救国救民的志向,一肚子的富国强兵的打算,反倒给排挤出去,他简直要气疯了。
他不想吃,不想喝,憋着一肚子忧愤没处去说。
他在洞庭湖边、汨罗江(在今湖南东北部)上,一边走,一边唱着伤心的歌。
他面容憔悴,披头散发,骨瘦如柴。
有个渔父劝他:“你何必这样呢?楚国人哪一个不知道你是忠臣!你为什么不跟世人一样呢?”屈原说:“国王他们是糊涂人,只有我清醒啊!我伤心的不是自己的遭遇,楚国弄到这个样儿,我心里像刀割一般。
我怎么能够眼看着国家的危险不管呢!只要能救楚国,就是叫我死一万次我也愿意。
如今,大王把我放逐到荒山野地,国家大事我没法儿管,我的主张没处去说,我大声呼喊君王,君王也听不到。
我痛苦得真要疯了。
”屈原在流放中,抱着这样的想法,经常和老百姓生活在一起(历史故事)。
他看到恨秦国抢楚国的土地的人民,他们一年到头辛辛苦苦种地,还是经常受冻挨饿,生病没钱医,死了没钱葬,遇到天灾人祸,就弄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这种悲惨的景象,更加深了屈原的痛苦。
屈原跳河自尽简单故事
![屈原跳河自尽简单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be673d44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2c4b54d.png)
屈原跳河自尽简单故事
您知道屈原吗?那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呢。
屈原啊,他满心都是对自己国家的热爱,满脑子都是让国家变得更好的想法。
他在楚国那可是一心想为国家出谋划策,让楚国强大起来。
可是呢,楚国那时候官场乌烟瘴气的。
有些奸臣就看屈原不顺眼,觉得他老是提一些他们不喜欢的建议,挡了他们的财路和升官的道儿。
于是啊,这些坏蛋就在楚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那楚王也是个糊涂蛋,听了这些奸臣的话,就疏远了屈原。
屈原心里可委屈了,自己一心为了国家,却被这样对待。
他满心的抱负没地方施展,只能眼睁睁看着楚国一天天走向衰败。
他心里的忧愁啊,就像那江水一样滔滔不绝。
最后呢,屈原实在是觉得活着太难受了,自己的理想破灭了,国家也没救了。
在五月初五那天,他就来到了汨罗江边。
他站在江边,看着那江水,心里可能在想:“这世界这么脏,只有这江水还干净点。
”然后就“噗通”一声,跳进江里去了。
不过呢,屈原虽然不在了,但是后人为了纪念他,就有了端午节,大家在这天吃粽子、赛龙舟,也算是对他的一种怀念吧。
屈原投江自尽的故事
![屈原投江自尽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ba5d52ae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82.png)
屈原投江自尽的故事屈原生活在战国时期,他是楚国的贵族,曾经担任过楚怀王的重要官职。
然而,由于他忠言逆耳,多次劝谏楚怀王,又因为嫉妒心作祟,被楚怀王所不容,最终被流放到了远离家乡的地方。
在流放的岁月里,屈原深受家国之痛,他用诗篇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和对人民的关怀,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然而,楚怀王在屈原流放期间,对楚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这些改革使得楚国变得强大起来。
屈原听闻这个消息后,内心里既为楚国的强大而高兴,又为自己无法回到故乡而痛苦不堪。
在这种矛盾的情绪下,屈原写下了著名的《离骚》一诗,表达了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
然而,楚怀王在屈原流放期间,却在政治上出现了一些问题。
他的亲信秦舞阳对楚国进行了种种的奸邪行为,导致楚国内乱频发。
屈原远在他乡,却听闻了这些消息,他内心的痛苦更加深重。
于是,他决定以死来表达自己对楚国的忠诚和对人民的关怀。
屈原选择了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投江自尽,这一天后来就成了中国的端午节。
他用自己的生命告诉后人,一个有志之士,应该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即使遭遇流放和不公,也要坚定不移地为国家、为人民做出自己的贡献。
屈原投江自尽的故事,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也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思考。
他的忠诚和爱国精神,感动了无数后人,成为了中国人民心中的英雄。
端午节也因为屈原的故事而成为了中国的传统节日,人们在这一天吃粽子、赛龙舟,以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和爱国者。
屈原投江自尽的故事,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有志之士,应该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即使遭遇流放和不公,也要坚定不移地为国家、为人民做出自差贡献。
这是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真理,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铭记在心的价值观。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应该学习屈原的精神,热爱我们的国家,关心我们的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同时,我们也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不轻言放弃,要有信念,有勇气,勇往直前,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
这才是对屈原最好的纪念和致敬。
屈原投进汨罗江的传说_关于屈原跳江的故事
![屈原投进汨罗江的传说_关于屈原跳江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7b6b2a70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14.png)
屈原投进汨罗江的传说_关于屈原跳江的故事屈原第一次放逐在汉北。
第二次放逐在洞庭湖一带,最后到了汨罗江畔,投进江中。
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屈原投进汨罗江的传说,希望对你有用!屈原投进汨罗江故事传说古时候有一个叫做屈原的人,在楚王手下做大夫。
后来因为很多人陷害屈原,楚王越来越不信任屈原,只信奸臣,就把屈原给免去了大夫一职。
屈原很伤心,认为楚国很快就会腐败了。
就来到了水泽边,日日夜夜在那里走来走去。
不久,他脸色憔悴,身体干瘦。
这时,一只小鸟飞过来,唧唧喳喳地问屈原:“你不是在皇帝手下当大夫呢?怎么跑到这里来了,那些大臣和皇上都昏庸,这一个国家都靠你啊!”“是啊,”屈原叹了口气,继续说:“就是因为他们大家都昏庸,我一人反抗力不足,国家就要腐败了呀!就是他们那些昏庸的人多、心齐,皇上是不会信我的。
”小鸟很感动,说:“那你为什么不去其他国家呢?”“唉,我这一下子跑了,楚国怎么办,毕竟我是楚国人,当然会为着楚国着想啊!唉,腐败的君王,奸臣,楚国就要毁在他们的手里了。
”说完,屈原便抱着一块大石头跳进江水里自尽了。
小鸟连忙飞到村子中告诉大家。
渔民和附近的庄稼人知道了这个消息,赶紧划着小船去救屈原。
不一会儿工夫,好些小船争先恐后地来了。
可是水如碧玉,哪儿有屈原的影儿呐?他们在汨罗江上捞了半天,到了儿也没把屈原找着。
渔民很悲伤,他们对着江面上祭祀了一会儿,把竹筒子里的米饭撒在水里。
为什么呢?因为怕江里的鱼儿们吃掉屈原的尸体,就给他们吃了米饭。
由于鱼儿每一次都可以吃到美味的食物,所以汨罗江的鱼儿长得又肥又壮、鱼肉鲜美。
到了第二年五月初五那一天,老百姓们都会想起这是屈原投江的日子了,又划着船,用竹筒子盛上米饭撒到水里去祭祀他。
到后来,人们把盛着米饭的竹筒子改成粽子,划小船改为赛龙船,把五月初五称为端午节,也叫端阳节。
屈原简介屈原(前340—前278)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原姓芈(mǐ),名平,字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投江的故事4篇
![屈原投江的故事4篇](https://img.taocdn.com/s3/m/5bd71802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da.png)
屈原投江的故事4篇屈原劝楚顷襄王搜罗人才,远离小人,鼓励将士,操练兵马,为国家和怀王报仇雪耻。
可是他这种劝告不但不顶事,反倒招来了令尹子兰和靳尚等人的仇视。
他们天天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
他们对楚顷襄王说:"大王没听说屈原数落您吗他老跟人家说:大王忘了秦国的仇恨,就是不孝;大臣们不主张抗秦,就是不忠。
楚国出了这种不忠不孝的君臣,哪儿能不亡国呢大王,你想想这叫什么话!"楚顷襄王听了大怒,把屈原革了职,放逐到湘南去。
屈原到了汨罗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
脸色憔悴,身体干瘦。
渔父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
因此被放逐。
”渔父说:“圣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
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
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
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他写了《怀沙》赋。
因此抱着石头,就自投汨罗江而死。
渔父很难受,他对着江面,把竹筒子里的米撒了下去,算是献给屈原的。
到了第二年五月初五那一天,当地的百姓想起这是屈原投江一周年的日子,又划了船把竹筒子盛了米撒到水里去祭祀他。
后来,他们又把盛着米饭的竹筒子改为粽子,划小船改为赛龙船。
这种纪念屈原的活动渐渐成为一种风俗。
人们把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称为端午节,据说就是这样来的。
篇二:[屈原投江的故事]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读后感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读后感《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记叙了从周朝东迁到晋朝统一全国为止,前后一千零五十年的历史故事,是由我国著名教育家、语言学家、少儿读物作家林汉达编写的。
屈原跳江的故事
![屈原跳江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c2014761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0d.png)
屈原跳江的故事屈原,中国战国时期楚国的伟大诗人、政治家。
他以其优秀的才华和杰出的政治见解闻名于世。
然而,他的一生并不平坦,最终以跳江自尽的悲剧收场。
屈原跳江的故事至今流传至今,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经典。
屈原出生在楚国的一个贵族家庭。
他聪明、聪慧,年轻时就展现了出色的才华。
屈原从小就对文学艺术充满热爱,并追求真理和道德。
他的诗歌才华受到了许多人的赞赏和崇拜,逐渐成为文坛的翘楚。
然而,屈原的政治理念与当时的国王不合,这使得他陷入了困境。
由于他的直言不讳和不愿妥协的性格,屈原多次被驱逐出楚国。
每次被放逐,他都坚决主张改革并提出建议,但却遭到了国王和统治者的反对。
在一次被放逐的时候,屈原心灰意冷,感到世间已无依,于是决定跳江自尽。
传说屈原在跳江之前写下了《离骚》这部著名的长诗,表达了他对国家和自己命运的思考和感慨。
他的最后一幕成为了中国文化中最悲伤的画面之一。
屈原跳江的消息传遍了楚国,国内外的人们对他的去世感到极度的悲痛。
传说当地的渔民听说了屈原的自杀,纷纷划船下水打捞他的遗体,并张贴起用来驱邪的菖蒲叶。
这就是端午节的由来。
屈原自尽的事件不仅使人们为之伤心,更重要的是他对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影响。
他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对后来的文学家和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被后人赞誉为“楚辞”,被视为中国古代诗歌的极致之作之一。
屈原的一生故事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启示。
他是一个坚定的追求真理和自由的人,他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并最终为之牺牲。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坚守自己的信仰与价值观,不随波逐流。
我们应该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为之付出努力。
屈原跳江的故事也是人生中的一次警醒。
他的选择虽然悲伤,但也提醒我们在面对困境和挫折时要坚持信念,毫不气馁。
屈原的坚持和执着令人钦佩,他的故事成为我们心中的勉励。
总之,屈原跳江的故事是中国文化中一个深入人心的传说。
他的才华和政治见解使他成为了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屈原投江的故事简介_屈原投江的故事概括
![屈原投江的故事简介_屈原投江的故事概括](https://img.taocdn.com/s3/m/7dfa6dda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df.png)
屈原投江的故事简介_屈原投江的故事概括据说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五⽇,从此以后,每年到了五⽉五⽇,⼈们都要划⾈吃粽⼦喝雄黄酒来纪念屈原。
那么屈原为什么投江?屈原投江的故事你了解多少?下⾯就跟店铺⼀起来看看屈原投江的故事介绍吧。
屈原⼈物简介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战国末期楚国⼈。
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屈瑕的后代,丹阳⼈。
是我国历史上⼀位伟⼤的爱国诗⼈,也是⼀个学识渊博、⽬光深远的政治家,屈原在担任⼤夫和左徒期间,⼼系苍⽣社稷,⼒主改⾰朝政、联齐抗秦。
由于在内政外交上与楚国腐朽贵族势⼒发⽣了尖锐的⽭盾,遭到上官⼤夫等⼈的妒忌、诬陷,最终导致与楚怀王的疏远,两次遭到流放,被逐出郢都。
但他始终念念不忘⾃⼰的祖国,希望楚怀王和后来执政的顷襄王召回⾃⼰,为国尽⼒,最后在楚国郢都被秦国将领⽩起攻破之后,他不忍⼼看着祖国灭亡,投汨罗江⾃尽。
⽤⽣命潜写了⼀曲千古悲歌。
关于属原⾃沉汨罗江的原因,历来有诸多说法,却都相差甚远,恐是所选择的分析⾓度不同所致,总括起来看,主要有四说。
屈原投江的故事简介屈原投江的故事传说——殉国说此说以清代王夫之和现代郭沫若为代表。
王夫之在《楚辞通释》中认为,屈原所以写下著名的诗章《哀郢》,是由于哀叹郢都的陷落,宗庙社稷成为荒丘废墟,⼈民流离失所。
顷襄王不能拼死抵抗秦军。
楚国灭亡指⽇可待。
据此,现代的屈斌研究者⼤都认为,屈原投江是因为秦军攻破楚国都城,屈原不忍亲眼⽬睹国家灭亡,故⽽投江殉国。
郭沫若在《屈原考》中写道:就在郢都被攻破的那⼀年,屈原写了⼀篇《哀郢》,他看不过国破家亡,百姓颠沛流离的苦状,才悲愤⾃杀的。
”他在《伟⼤的爱国诗⼈—屈原》中写道:屈原的⾃杀,事实上是殉国难。
”屈原投江的故事传说——洁⾝说屈原为国君昏庸⽽痛⼼,不愿看着“党⼈”乱政,葬送楚国锦绣河⼭。
加之长期放逐,⾝⼼交瘁,再⽆重返朝廷、实施理想“美政”的希望。
为了保持清⽩⾼洁的操守,捍卫⾃⼰所毕⽣追索的理想,终于带着不尽的遗憾,愤然投⾝汨罗江中。
高中素材关于屈原投江的故事
![高中素材关于屈原投江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2b22e94e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67.png)
高中素材屈原投江的故事高中素材关于屈原投江的故事导语:屈原在楚国内政上主张选贤任能,励精图治,企图建立一个理想的如尧舜禹汤时代的社会;在外交上则主张联齐合纵,对抗强秦的连横。
由于怀王疏远了他,屈原这些正确的主张都未能实行。
以下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高中素材关于屈原投江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谢谢!高中素材关于屈原投江的故事【人物简介】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年),名平,字原。
他出身楚国贵族,年轻时就表现出杰出的才能,做了楚怀王的左徒(官名),协助怀王筹划国家大事,发布政令;对外接待各国使者,处理外交事务,很得怀王信任。
这样就招来一些人的妒忌。
他的政敌上官大夫在怀王面前造他的谣,说屈原居功自傲,连怀王也不放在眼里,怀王就怒而疏远了屈原。
【屈原投江的故事】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的改革,楚国的内外政策也发生了变化。
楚国自从被秦国打败以后,一直受秦国欺负,楚怀王又想重新和齐国联合。
秦昭襄王即位以后,很客气地给楚怀王写信,请他到武关(在陕西丹凤县东南)相会,当面订立盟约。
楚怀王接到秦昭襄王的信,不去呢,怕得罪秦国;去呢,又怕出危险。
他就跟大臣们商量。
大夫屈原对楚怀王说:“秦国强暴得像豺狼一样,咱们受秦国的欺负不止一次了。
大王一去,准上他们的圈套。
”可是怀王的儿子公子子兰却一股劲儿劝楚怀王去,说:“咱们为了把秦国当做敌人,结果死了好多人,又丢了土地。
如今秦国愿意跟咱们和好,怎么能推辞人家呢。
”楚怀王听信了公子子兰的话,就上秦国去了。
果然不出屈原所料,楚怀王刚踏进秦国的武关,立刻被秦国预先埋伏下的'人马截断了后路。
在会见时,秦昭襄王逼迫楚怀王把黔中的土地割让给秦国,楚怀王没答应。
秦昭襄王就把楚怀王押到咸阳软禁起来,要楚国大臣拿土地来赎才放他。
楚国的大臣们听到国君被押,把太子立为新的国君,拒绝割让土地。
这个国君就是楚顷襄王。
公子子兰当了楚国的令尹。
楚怀王在秦国被押了一年多,吃尽苦头。
他冒险逃出咸阳,又被秦国派兵追捕了回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屈原的故事:屈原跳江的故事
屈原(前340--前2781)战国时楚国政治家、大诗人。
初辅佐怀王,做
过左徒、三间大夫。
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
因遭贵族子兰怀王幼弟飞南后郑袖谗害去职。
顷襄王时被放逐,后因楚国政治腐败,国都郧为秦兵攻破,遂投泪罗
江而死。
所作《离骚》《九章》等篇反复陈述他的政治主张,揭露反
动贵族昏庸腐朽、排除贤能的种种罪行。
他在吸收民间文学艺术营养的从础上,创造出骚体这个新形式,以优
关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塑造出鲜明的形象,富有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对后世影响很大。
屈原是战国时候楚国人,那时候中国分为七个国家—楚、齐、燕、赵、韩、魏、秦。
这几个国家中,属秦国最为强大。
楚国大诗人屈原得到
楚怀王的重用,联络其余五国结盟共同对抗秦国。
六国的君主都齐集
在楚国的京城郧都,结成联盟,楚怀王成了联盟的。
从这以后,屈原
就更加得到楚怀王的重用了。
楚国的很多内政、外交上的大事,楚怀王都听凭屈原做主。
但是,这
样一来,楚国中以公子子兰为首的一班贵族,对屈原非常忌妒,他们
认为屈原的大公无私使得他们少了很多权力。
于是,他们就常在楚怀王而前说屈原的坏话,说屈原把权力都掌握在
自己手中,根本不把楚怀王放在眼里。
楚怀王开始不相信,不过后来
说的人多了,他也就慢慢地对屈原有些怀疑了,对屈原的所作所为逐
步感到不满。
秦国的间谍知道了这些情况,马上报告给秦王。
秦王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高兴。
秦王早就想拆散六国联盟,进攻楚国,仅仅因为有屈原作梗,一直没有机会。
他把相国张仪召进宫来共商对策。
张仪说:六国之间,齐、楚两国最有力量,只要离间这两国,联盟就
会瓦解。
”秦王眉头紧锁,担忧地说:那么该派谁去呢?”张仪马上自
告奋勇地说:我愿意乘现在楚国内部不和的好机会,去挑拨拆散六国
联盟。
我现在先把秦国的相印交还楚王,假装辞去秦国相位,省得楚王怀疑。
秦王听了,非常高兴,他给张仪准各了很多金银财宝,交给张仪带去用。
张仪到达楚国的都城郧后,先去拜访屈原,说明秦、楚两国联合会给
双方带来的好处。
但是屈原知道秦国不会真心和楚国结盟,委婉地拒
绝了张仪的主张,说:楚国不能够改变六国联盟的局而。
”
于是,张仪就去见子兰。
他对子兰说:屈原是因为建立了六国联盟,
所以楚王才特别相信他。
要是拆散了联盟,那楚王还凭什么相信他呢?
那屈原也就没有什么好怕的了。
”子兰一听,非常高兴,他就希望能
把屈原*。
楚国的贵族就这样和张仪勾结在了一起。
之后,子兰又带张
仪拜见了楚王最宠爱的王后郑袖,张仪把一双价值万金的白璧献给了
郑袖。
郑袖非常高兴,她表示愿意协助他们促成秦楚联盟。
楚国的这些人都
以为张仪真的是来促成秦楚联盟的,都高兴地认为,要实现秦楚联盟,就必须拆散六国联盟。
所以,首先要做的就是除掉屈原。
子兰想了一条计策:就说屈原向张
仪索取贿赂,让郑袖去告诉楚王,楚王一定会相信的。
郑袖高兴地答
应了。
张仪也高兴地对郑袖说:若是王后能协助我们,那我们就成功
一大半了,以后秦楚联盟了,一定忘不了王后的。
”
张仪觉得前期准备已经差不多了,就托子兰引见楚王。
他对楚王说:
大王,现在就属秦国和楚国大,要是这两个国家能联合起来,一定能
够消灭六国!”楚王说:但是我们楚国和其他五国有联盟啊,我也不能
轻信秦国。
”
张仪又和楚王说了很多秦楚联盟的好处,还说:大王若是能和秦国联盟,秦国愿意把600里土地白白送给楚国。
”楚王一听,觉得捡了个
大便宜。
他回到后宫,对王后说了这件事。
郑袖说:屈原前些日子向
张仪要东西,张仪没给,到时候,屈原怕会反对与秦国结盟呢。
楚王
一听,就有些相信了。
第二天,楚王设宴招待张仪。
楚王提出秦楚和好的事。
谁知,他的话
刚出口,屈原就极力反对。
但是,子兰等人都表示赞同秦楚结盟,因
为事先他们都收了张仪的好处,又想乘机整倒屈原。
屈原说:我们要是放弃了六国联盟,那么秦国就会采取各个击破的战术,把我们六国逐个消灭,不能结盟啊,大王!”他还对楚王说:大王,你不可相信张仪啊!
他是秦国派来的奸细!”楚王想起郑袖说的话,看见屈原果然竭力反
对秦国和楚国结盟,便对屈原怒叱到:你为了一双白璧,难道连楚国
的600里土地都不要了吗?”屈原还没明白什么意思,楚王就叫武士把
他拉出宫门。
屈原站在宫门外不想走,他还在希望楚王能明白过来。
他从中午站到晚上,最后看到张仪、子兰等人欢天喜地地走出宫门,
他彻底地绝望了,叹了一口气,喃喃地说:楚王啊,你怎么这么糊涂
啊!楚国的百姓啊,你们又要受难了呀!”
屈原回到家后,天天头也不梳,脸也不洗。
他甚至想去死。
看到六国
联盟就这样被拆散了,屈原心痛万分,但是又有什么办法呢!楚怀王现
在根本就不听他说话,屈原连见楚怀王一而的机会都没有。
屈原天天
在家里长吁短叹,他感到自己的思想难以和世人相沟通,就借助诗歌
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后来传世的《离骚》等篇目就是屈原在这个时期写的。
屈原在诗里尽
情表达自己的思想。
屈原的姐姐劝屈原说:你不如离开楚国吧,或许
心里会好受点!”屈原说:我是楚国人,就是死也要死在楚国啊!
我怎么能在别国着着楚国的百姓受苦呢?”屈原还在梦想着,有一天国君能把他召回去。
他不知道国君这时候正和那些王公大臣们在吃喝玩乐呢!他们根本不关心国家的安危,总以为危险离他们还远。
后来,楚国果然被秦国攻破,屈原投江而死。
那一天是5月5日。
百姓为了纪念屈原,就把这天定为端午节。
每年的这个天,人民都要喝黄酒,赛龙舟,吃粽子,以纪念屈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爱国精神是侮一个人都必须具备的素质。
爱国就是要时时把祖国的安危放在心上,国家的耻辱就是个人的耻辱。
屈原能够成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就是因为他能在关键时刻用生命来捍卫国家的尊严。
国家是我们生存之根,是我们生命之源。
国富则民强,国衰则民弱。
没有能脱离国家的人,也没有离开人的国家。
所以,我们要热爱自己的祖国,树立起崇高的爱国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