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边的老人教案(导学案)讲解学习

合集下载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教师版)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教师版)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教师版)【教学目标】1.了解海明威及其创作风格。

2.通过叙述视角理解海明威的叙述风格。

3.通过挖掘隐藏信息把握作品主题。

【教学重点】1.理解小说叙述的有限视角。

2.通过挖掘隐藏信息把握作品主题。

【课时安排】一课时【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海明威(1899年-1961年),美国小说家。

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他开枪自杀,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

海明威代表作有《老人与海》《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等,凭借塑造圣地亚哥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硬汉性格”的《老人与海》获得1953年普利策奖及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海明威被誉为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并且是“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他的笔锋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

海明威的写作风格以简洁著称,对美国文学及20世纪文学的发展有极深远的影响。

2.文学常识迷惘的一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

这个名词源出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

她有一次指着海明威等人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

”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一句题辞,于是“迷惘的一代”成了一个文学流派的名称。

所谓“迷惘的一代”,意思是指由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而不知该怎么办的一代。

在20年代初期,美国一批初登文坛的青年作家,他们年龄相仿,经历相似,思想感情相近,文艺创作倾向也约略相同,他们带着玫瑰色的幻想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但他们所看到的尽是残酷的厮杀和恐怖的死亡。

他们的幻想破灭,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他们憎恨战争,但不知如何才能消灭战争,心情苦闷,对前途感到茫然。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动荡不安和社会危机,又加重了他们心灵的空虚和苦闷。

他们没有明确的社会理想,只能消极逃避现实的斗争,躲到个人的小天地里去,企图用爱情、友谊、寻欢作乐来解除精神的痛苦,想在富有刺激性的活动中使自己振奋起来。

冰山理论海明威曾在《午后之死》中提出:“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

语文教案《桥边的老人》

语文教案《桥边的老人》

语文教案《桥边的老人》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桥边的老人》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情感。

(2)学会关爱他人,培养人道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桥边的老人》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2)理解课文中所传达的人性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其背景。

(2)引发学生对课文主题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通过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学习生字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难句。

(2)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表达技巧。

5.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中所传达的人性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的理解。

(2)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

四、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五、课后反思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2. 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是否有明显变化。

3.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思维活跃度以及课堂纪律。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关注对生字词的掌握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读后感评估:关注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和感悟,以及对作者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xx及其创作风格;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3、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一、知人论世1、作家作品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

生于乡村医生家庭。

他的一生经历丰富,富有传奇色彩。

18岁起进入报界,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生入死以致伤痕遍体。

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

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

1954年,“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老人与海》之中,以及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他开枪自杀,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

2、迷惘的一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

这个名词源出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

她有一次指着海明威等人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

”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一句题辞,于是“迷惘的一代”成了一个文学流派的名称。

所谓“迷惘的一代”,意思是指由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而不知该怎么办的一代。

在20年代初期,美国一批初登文坛的青年作家,他们年龄相仿,经历相似,思想感情相近,文艺创作倾向也约略相同,他们带着玫瑰色的幻想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但他们所看到的尽是残酷的厮杀和恐怖的死亡。

他们的幻想破灭,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他们憎恨战争,但不知如何才能消灭战争,心情苦闷,对前途感到茫然。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动荡不安和社会危机,又加重了他们心灵的空虚和苦闷。

他们没有明确的社会理想,只能消极逃避现实的斗争,躲到个人的小天地里去,企图用爱情、友谊、寻欢作乐来解除精神的痛苦,想在富有刺激性的活动中使自己振奋起来。

高中语文《桥边的老人》教案

高中语文《桥边的老人》教案

高中语文《桥边的老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桥边的老人》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3)掌握相关文学常识和文言文基础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品所表现的人性光辉,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2)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行为方式和思维习惯。

(3)增强对国家、社会和家庭的责任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分析课文《桥边的老人》的人物形象和情节结构。

(2)理解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的解读。

(2)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理解和句子翻译。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象征元素和深层含义。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知识拓展:(1)介绍相关文学作品,拓展学生阅读视野。

(2)对比分析,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巩固文言文阅读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课后反馈评价:收集学生的学习心得和感悟,了解学生的收获和成长。

六、教学资源1. 课文《桥边的老人》文本2. 作者及相关创作背景资料3. 相关文学作品推荐清单4. 参考译文5. 教学课件及辅助材料七、教学进度安排1. 第1周:导入新课,自主学习课文2. 第2周:合作探究,分析作品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3. 第3周:知识拓展,对比分析相关文学作品4. 第4周:课堂小结,布置课后作业5. 第5周:课后作业反馈与评价八、教学方法与手段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解析作品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3. 合作探究法: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4. 对比分析法:介绍相关文学作品,拓展学生阅读视野5. 现代教育技术: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果九、教学注意事项1.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2. 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3. 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人性关怀,培养正确的价值观4.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充分的思考和表达空间5. 及时反馈与评价,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十、教学反思1. 课后总结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的适用性2. 针对学生的反馈意见,调整教学策略和进度3. 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4. 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不断丰富教学资源和经验5. 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人文素养的现代青年十一、教学评估1. 课堂评估: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教)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教)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目标展示】1、知识与能力: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2、过程与方法: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人称和无限视角中第三人称的运用,并能试着写一段人物内心独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尊重生命和渴望和平的题旨。

【重难确认】重点: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并有所应用。

难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

【知识链接——记一记】导入:一个以保卫西班牙共和国为己任的战士,一个跟随一支秘密队伍走遍法兰西各地的战地记者,一个老渔夫、一个漂亮的拳击家、一个能打飞鸟的优秀射手、一个惟一活着阅读过自己的讣文的人。

他是谁?1、作者简介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美国小说家。

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他开枪自杀,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

海明威代表作有《老人与海》、《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等,凭借塑造圣地亚哥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硬汉性格”的《老人与海》获得1953年普利策奖及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海明威被誉为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并且是“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他的笔锋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

海明威的写作风格以简洁著称,对美国文学及20世纪文学的发展有极深远的影响。

2、文学常识迷惘的一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

这个名词源出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

她有一次指着海明威等人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

”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一句题辞,于是“迷惘的一代”成了一个文学流派的名称。

所谓“迷惘的一代”,意思是指由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而不知该怎么办的一代。

在20年代初期,美国一批初登文坛的青年作家,他们年龄相仿,经历相似,思想感情相近,文艺创作倾向也约略相同,他们带着玫瑰色的幻想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但他们所看到的尽是残酷的厮杀和恐怖的死亡。

《桥边的老人》教学案

《桥边的老人》教学案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海明威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共2课时)学习目标:●了解并掌握小说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通过对这篇小说的解读,初步感知海明威小说的艺术特色,感受第一人称有限叙事视角所产生的小说表达效果。

●跟随情节的发展,通过小说的细节描写,把握人物心理和个性特征,领悟小说的内在意旨。

●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老人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了解战争的残酷,培养学生对战争后果的深刻认识、对和平的热爱及对生命的尊重。

学习重点:小说语言的品味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

学习难点:“冰山理论”下老人形象和小说题旨的理解。

一课前导入:巴金,文学巨匠,他的《小狗包弟》,让我们看到了文革对知识分子的残酷摧残,更看到了他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以及他身上闪耀出得人性光辉;海明威,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在那个总统去世都不会举国哀痛的国家,他的自杀,令全国人民陷入了哀痛。

他和他的作品,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这位桥边的老人,究竟为何,能被写进这位文学大师的作品中,让我们一起拭目走近作家,走入作品。

二快速的浏览课文,结合课前预习,请用简洁的话语概述故事情节。

三本文除开第一段,采用的是第一人称“我”的叙述角度来讲述这个故事的,“我”,给我们一种亲历的感觉,仿佛是来自战场的一线报道,一个真实的特写,一段正在进行时的叙述。

因此,大家不妨跟随文中的这个“我”,一起走进老人,这位桥边的老人。

四以题入手,场景聚焦。

故事的发生,基本上都聚焦在这座“桥”上。

自读课文,回答:★“我”是谁?“我”是一个负责过桥去侦察敌兵情况的人。

是故事的讲述者,是故事的亲历人。

★这座“桥”,有何特殊之处?桥的一岸,敌人正在步步逼近;桥是一个缩影,战争造成的兵荒马乱的景象,人们从这座桥上逃难。

一座桥尚且如此,更何况是人民聚集的地方?★这位“老人”,有何特别之处?是什么让我关注到这位老人?老人刚好在这座桥边,当四处嘈杂慌乱之时,他的静引起了我的注意。

★老人的外貌特征是:带钢丝边眼镜,黑色的衣服上尽是尘土,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

2.灵活运用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3.品味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灵独白,明确人物的形象。

4.把握课文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读写讨论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人民渴望和平的愿望。

学习重点1、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

2、掌握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学习过程(一)课前准备:1、了解海明威的人生经历及创作。

海明威(l899~1961),美国小说家。

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作为红十字会车队司机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

晚年患多种疾病,精神十分抑郁,经多次医疗无效,终用猎枪自杀。

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1927)、《永别了,武器》(1927)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30、40年代他转而塑造摆脱迷惘、悲观,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战斗和无畏牺牲的反法西斯战士形象(剧本《第五纵队》1938),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1940)。

50年代后,他继续发展20年代短篇小说《打不败的人》和《五万大洋》的宁折不弯主题,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性格”(代表作中篇小说《老人与海》1950)。

在艺术上,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

2、所谓“迷惘的一代”,是指由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而不知道该怎么办的一代。

这些作家中,大多数人亲身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

在战场上,他们目睹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经历了战争的折磨,了解到普通士兵中的厌战情绪。

当时,他们大多还是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有许多美好的愿望,善良的激情。

面对现实,他们深深感到“拯救世界民主”的口号不过是当初美国政府用来迷惑自己为帝国主义战争卖命的虚伪幌子,深知上当受骗,美好的理想化为泡影,于是心灵深处受到无法医治的创伤。

桥边的老人教案(海明威)

桥边的老人教案(海明威)

桥边的⽼⼈教案(海明威)桥边的⽼⼈海明威教学⽬标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及其创作风格;2、把握课⽂的主要内容与题旨;3、能说出⼩说的叙述视⾓和叙述⼈称;4、掌握有限视⾓中第⼀叙述⼈称的运⽤,并能试着以第⼀⼈称写⼀段⼈物内⼼独⽩。

教学过程:第⼀课时 ⼀、新课导⼊,简单了解本模块内容 (⼀)《外国⼩说欣赏》属于“⼩说与戏剧”系列。

《外国⼩说欣赏》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引导学⽣欣赏外国⼩说以及初步感知⼩说这⼀⽂体的基本特征。

与此同时,适当地勾勒外国⼩说史的轮廓,简单介绍外国⼩说的创作⽅法以及诸种流派,最终⽬的是了解⼩说艺术,提⾼⽂学鉴赏能⼒,培养⾼格调的审美情趣,提升⼈⽣境界。

(⼆)《外国⼩说欣赏》分为⼋个单元,按⼩说的基本元素来设定,分别为“叙述”“场景”“主题”“⼈物”“情节”“结构”“情感”和“虚构”。

⼆、阅读⼩说,整体感知。

明确第⼀单元要求 (⼀)本单元的要求是: 1、领会作品的内容与题旨; 2、掌握⼩说的叙述⾓度和叙述⼈称; 3、考察⼩说叙述⾓度和叙述⼈称与内容和题旨呈现的关系; 4、了解⼩说的叙述腔调和速度控制。

(⼆)《桥边的⽼⼈》是第⼀单元的第⼀篇课⽂。

《桥边的⽼⼈》篇幅短⼩,笔法简练,但是意蕴却很深刻,叙述⾓度也很具有代表性,读时要细⼼品味语⾔。

三、进⼊⽂本 (⼀)作者简介 海明威(1899-1961),美国⼩说家,⼀向以⽂坛硬汉著称。

⽣于乡村医⽣家庭。

他的⼀⽣经历丰富,富有传奇⾊彩。

18岁起进⼊报界,曾参加过两次世界⼤战,出⽣⼈死以致伤痕遍体。

从⼩喜欢钓鱼、打猎、⾳乐和绘画,曾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份参加第⼆次世界⼤战和西班⽛内战。

他的早期长篇⼩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代”的主要代表作。

他那简约有⼒的⽂体和多种现代派⼿法的出⾊运⽤,在美国⽂学中曾引起过⼀场“⽂学⾰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

1954年,“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与海》之中,以及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被授予诺贝尔⽂学奖。

人教版高中语文《桥边的老人》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桥边的老人》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桥边的老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小说的情节,分析人物形象,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2)学会鉴赏现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运用分析、综合、概括等方法,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品所表现的人文精神,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2)尊重生命,关注社会,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 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2. 鉴赏现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难点:1. 深入解读文本,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2. 运用分析、综合、概括等方法,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简介作者及作品背景1.2 引导学生关注小说题目的含义2. 自主学习2.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情节,感知人物形象2.2 学生结合课后习题,梳理课文内容,概括小说主题3. 合作探讨3.1 小组讨论:分析老人形象的特点及其意义3.2 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4. 课堂讲解4.1 讲解小说的情节,揭示老人形象背后的社会现象4.2 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5. 练习与拓展5.1 学生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5.2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小说的感悟6. 总结与反思6.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6.2 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出疑问和收获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整理学习笔记,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的方式、合作探讨的能力等。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学习笔记、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单元测试:通过测试题检测学生对小说主题、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设置相关情境,引导学生进入作品,增强情感体验。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编写人:柳开国审核人:伍红兵编写时间:2014-4-21预习等级:【学习目标】1.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小说艺术特色2.把握小说主要内容和题旨3.领悟小说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与内容与题旨的关系【学习重难点】把握小说主旨,了解小说叙述特点【教法学法】了解作者——感知情节——欣赏对话——把握主旨——体悟手法【知识链接】(一)了解模块《外国小说欣赏》是在学生完成高中语文必修阶段的学习任务之后开设的一门选修课,属于“小说与戏剧”系列。

《外国小说欣赏》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欣赏外国小说以及初步感知小说文体的基本特征。

与此同时,适当勾勒外国小说史的轮廓,简单介绍外国小说的创作方法以及诸种流派,最终目的是了解小说艺术,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培养高格调的审美情趣,提升人生境界。

本教材的理念以及编排方式,都很有创意,与以往教材有着鲜明的区别。

它以小说的基本元素来区分单元,分为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虚构等八大单元。

四板块:每个单元又分为阅读、话题、思考与实践、链接。

(二)认识作家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

他有着极其丰富的人生经历,一生都在历险。

他当过战地记者,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生入死以致伤痕遍体,获得过十字军功章、银质奖章、勇敢奖章和铜质奖章;和平年代也不安分,钓鱼、打猎、斗牛、驾驶巡逻艇和飞机,直至最后以一杆猎枪结束自己的生命。

他笔下的人物也大多是百折不弯的硬汉形象,尤以《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最为典型。

用海明威的一句名言可以概括这类硬汉甚至其本人,乃至可涵盖美利坚民族的性格:“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他用自己的一生及作品诠释着“硬汉”的含义。

海明威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

要了解美国,你必须走近海明威,走到代表着美国民族坚强乐观的精神风范的文学长廊中来。

海明威的文风一向以简洁明快著称,俗称“电报式”,他擅长用极精练的语言塑造人物。

《桥边的老人》教案

《桥边的老人》教案

《桥边的老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故事的基本情节,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通过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对人性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3.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道理,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故事情节的理解和掌握。

2. 人物形象的分析。

3. 故事道理的领悟。

三、教学难点1. 故事中隐含的人性思考。

2. 故事道理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故事中的道德问题和人性思考。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故事中的具体情节,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桥边的老人》文本。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 辅导资料:相关的人性思考和道德问题的文章。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简要介绍《桥边的老人》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故事:学生自读《桥边的老人》,理解故事情节。

3. 讲解情节:教师讲解故事情节,引导学生掌握故事的发展。

4. 分析人物: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包括老人、儿子等。

5. 讨论问题: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故事中的人性思考和道德问题。

七、课堂练习1. 学生根据故事情节,回答相关问题,巩固学习成果。

八、拓展延伸1.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类似道德问题在不同场景下的应对方法。

2. 学生展示讨论成果,分享彼此的思考和见解。

九、总结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故事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反思自己在道德问题上的认识和做法。

十、课后作业1. 学生复习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 学生阅读相关辅导资料,加深对道德问题和人性思考的理解。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补充说明: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确保目标具有可衡量性、具体性和可实现性,以便于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

教学目标应涵盖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三个维度,以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及标准答案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及标准答案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高二2部)编写人:审核人:班级:组别:姓名:【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3、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4、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和第三人称中全知视角的运用。

【学习重点难点】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及作用。

学习过程一、知人论世1、作家作品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

生于乡村医生家庭。

他的一生经历丰富,富有传奇色彩。

18岁起进入报界,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生入死以致伤痕遍体。

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

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

1954年,“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老人与海》之中,以及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他开枪自杀,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

2、迷惘的一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

这个名词源出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

她有一次指着海明威等人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

”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一句题辞,于是“迷惘的一代”成了一个文学流派的名称。

所谓“迷惘的一代”,意思是指由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而不知该怎么办的一代。

在20年代初期,美国一批初登文坛的青年作家,他们年龄相仿,经历相似,思想感情相近,文艺创作倾向也约略相同,他们带着玫瑰色的幻想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但他们所看到的尽是残酷的厮杀和恐怖的死亡。

他们的幻想破灭,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他们憎恨战争,但不知如何才能消灭战争,心情苦闷,对前途感到茫然。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动荡不安和社会危机,又加重了他们心灵的空虚和苦闷。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

桥边的老人教案(海明威)【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3、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4、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和第三人称中全知视角的运用。

【学习重点难点】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及作用。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初步感知1、默读课文,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按提示填空。

首段进行场面描写,介绍故事发生的_环境_ 。

主体部分由__对话构成情节。

最后一段交待_结局_,既是对背景的再次点明,又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二、品析对话,分析人物形象1.主体部分是我与老人的谈话,可归结四问。

一问:家乡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

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1)老人为什么会“露出笑容”?2)呆在那儿照顾动物直到最后离开的这个细节,说明了什么?二问:动物3)老人多次唠叨的语言是什么?明确:“唉,只得把它们撇下了。

”“没家,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

猫,当然不要紧。

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

不用为它担心。

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恩,当然会飞。

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

”4)从中你读到了什么?三问:家“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

猫,当然不要紧。

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

5)你从“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句中读出了什么?6)明知此处即将成为战场,“我”两次劝老人离开,老人为什么不走?四问:政治“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
2、冰山理论
海明威曾在《午后之死》中提出:“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中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的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了出来。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这就是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论”。
对于海明威的“冰山理论”,研究者们注意到了海明威的文体风格,认为海明威早年从事新闻记者工作,练就了简约干练的文体风格,在从事小说创作后,他还是提倡简练的电报体写作风格。海明威的小说使用的是最普通的词和日常用语,摒弃了空洞词藻。
——《欧也妮.葛朗台》
七、总结主旨
1、这座桥是一座什么样的桥?
2、这座桥连接起了什么?
3、作者想透过桥边的老人告诉我们什么?
八、升华理解
有感情的阅读下面的诗歌
他是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
他是一个朴实善良的年逾古稀的老人
他是一个朴实善良的热爱故乡的年逾古稀的老人
是什么让他背井离乡
是什么让他形单影只背井离乡
是什么让他形单影只背井离乡前路茫茫
海明威的文风一向以简洁明快著称,俗称“电报式”,他擅长用极精练的语言塑造人物。他创作风格也很独特,从来都是站着写作。以至他的墓碑上有句双关妙语:“恕我不起来啦!”他笔下的人物也大多是百折不弯的硬汉形象,尤以《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最为典型。用海明威的一句名言可以概括这类硬汉甚至其本人,乃至可涵盖美利坚民族的性格:“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重点:合作探究,透过情节的发展全面把握“老人”的人物形象。
难点:透过“桥”与“老人”之间的关系,探究文章主旨。
三、学法指导:
以“话题”引领“阅读”,பைடு நூலகம்“阅读”感悟“话题”,以“思考与实践”加深“阅读”。

高中语文《桥边的老人》教案

高中语文《桥边的老人》教案

高中语文《桥边的老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桥边的老人》的基本内容,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

(2)分析作品中的形象刻画,了解作者的表现手法。

(3)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练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品所表现的人性光辉,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2)尊重生命,关爱他人,提高道德素养。

(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桥边的老人》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分析作品中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

(3)培养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作品中的人性探讨和道德观念。

(2)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

(3)将课文中的知识点运用到实际写作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桥边的老人》的作者及其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布置的思考题:分析作品中的形象刻画和表现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

(2)评价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1)检查学生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 课后反馈:(1)收集学生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

(2)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文《桥边的老人》,编写一个故事梗概。

2. 分析课文中的形象刻画,选取一个你认为最生动的人物,写一段评析。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课文中所表现的人性探讨和道德观念的理解。

《桥边的老人》教案

《桥边的老人》教案

《桥边的老人》教案第一篇:《桥边的老人》教案1、《桥边的老人》教案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3、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4、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的运用,并能试着以第一人称写一段人物内心独白。

教学重点:通过情节的探讨把握小说的主旨。

教学难点:感知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教学方法:讲读、讨论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简单了解本模块内容(一)《外国小说欣赏》属于“小说与戏剧”系列。

《外国小说欣赏》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欣赏外国小说以及初步感知小说这一文体的基本特征。

与此同时,适当地勾勒外国小说史的轮廓,简单介绍外国小说的创作方法以及诸种流派,最终目的是了解小说艺术,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培养高格调的审美情趣,提升人生境界。

(二)《外国小说欣赏》分为八个单元,按小说的基本元素来设定,分别为“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和“虚构”。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桥边的老人》。

首先让我们走近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

二、介绍与作者相关的情况1、海明威传奇的一生他的一生都在历险:他当过战地记者,打过仗,负过伤;在和平年代也不安分:斗牛、狩猎、捕鱼、驾驶巡逻艇和飞机。

他年少的时候就因为痴迷拳击而导致一只眼睛永久失明;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生入死以致伤痕遍体。

作为红十字会车队司机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

晚年患多种疾病,精神十分抑郁,经多次医疗无效,终用猎枪自杀。

美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马尔科姆·考利在一篇文章里也称海明威为“这头老狮子”,生动地概括了海明威性格中刚毅、勇敢和坚韧的一面。

2、主要作品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1927)、《永别了,武器》(1927)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30、40年代他转而塑造摆脱迷惘、悲观,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战斗和无畏牺牲的反法西斯战士形象,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1940)。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学生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学生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3 了解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二、教学重点难点1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2掌握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学习时数3课时第一学时一、知识链接(8分钟)1、海明威,美国小说家,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是美国(的代表作家。

他的代表作《》。

2、小说的三要素:()3、文学知识:(1)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又称:迷失的一代。

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一种。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于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

通过创作小说描述战争对他们的残害,表现出一种迷惘、彷徨和失望的情绪。

代表作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

(2)冰山原则一种文学创作理论。

指的是人的语言对于人的思想的表达就好像冰山一样有八分之七在水下;意思是说人的语言是不足以表达思想的直露,因为读者是能读懂的。

这种创作理论首先是由美国作家二•自主学习3、概括小说的故事梗概:(1)第一段:(2)主体部分:(3)最后一段:三、合作探究(10 - 12分钟)(一)具体解读阅读第一段,讨论叙述语言的特点。

1、本段交待了哪些内容?2、本段语言几乎一笔一景,为什么惟独对老人着重笔,且分置首尾?3、由本段看,小说的叙述语言有何特点? ,只有八分之一在水上面,对于读者而言,也没有必要写得太过于_____ 提出的,有较大的影响。

2、正音和正字:骡()车踯()躅()神mi ()莫测脚踝()撇()下踌()躇((二)讨论:小说的结尾除了交待故事的结局,还有什么表达作用?、小结与点评(5分钟)四•检测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脚踝 青稞 裸露 颗粒无收 B 山湫 泥鳅 揪住 瞅他一眼 C 蹒跚隐瞒 颟顸满目疮痍D 桑葚湛蓝 斟酌 疲惫不堪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轮辐幅射一幅画一副眼镜B 凝视怀疑凝结 凝望星空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 “你没家? ”我问,边 ______ 着浮桥的那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

《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桥边老人》导学案主备人:高培俊审订:高二语文备课组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⑴了解作者海明威及其代表作、“冰山理论”⑵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2、能力目标:⑴品味语言,深入领会作品内涵,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引导学生领会小说的内容和题旨;⑵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写作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⑴体会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学习海明威的坚毅乐观⑵理解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风格的文化;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外国小说的学习兴趣。

学习重点:1. 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2. 体会海明威的冰山理论,鉴赏小说对话描写和细节描写中的深意。

学习难点:1、体会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学习海明威的坚毅乐观。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习方法:1、分角色朗读法。

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把握小说的内容和主旨。

2、情境教学法。

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和体会战争的残酷,进而理解小说的主旨。

3、探究法。

给学生提供探究的舞台,激发学习兴趣。

探究小说中的对话描写,体会老人的内心世界学习时数:2课时导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二周第 1 课时总第 1 课时【目标定向】1、作家作品;2、初步感知,完成预习。

一、导入新课1、战争是人类永远的阴霾,和平是人类永远的福祉。

提到战争,我们同学们会想到哪些词语来形容战争的恶残酷呢?(明确:硝烟弥漫生灵涂炭流离失所背井离乡残垣断壁狼烟四起哀鸿遍野)2、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战争有关的小说,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

二、作家作品1、教师明确学习重点:⑴国别⑵作家⑶代表作⑷文学流派⑸时代⑹主人公⑺地位或成绩⑻创作风格(参考《校本教材》第二页)⑴海明威(l899~1961),美国小说家,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

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

所谓“迷惘的一代”,意思是指由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而不知该怎么办的一代。

(20年代初期)⑵海明威传奇的一生--------他的一生都在历险:他当过战地记者,打过仗,负过伤;在和平年代也不安分:斗牛、狩猎、捕鱼、驾驶巡逻艇和飞机。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及答案(最新整理)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及答案(最新整理)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高二2部)编写人:审核人:班级:组别:姓名:【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3、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4、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和第三人称中全知视角的运用。

【学习重点难点】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及作用。

学习过程一、知人论世1、作家作品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

生于乡村医生家庭。

他的一生经历丰富,富有传奇色彩。

18岁起进入报界,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生入死以致伤痕遍体。

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

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

1954年,“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老人与海》之中,以及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他开枪自杀,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

2、迷惘的一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

这个名词源出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

她有一次指着海明威等人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

”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一句题辞,于是“迷惘的一代”成了一个文学流派的名称。

所谓“迷惘的一代”,意思是指由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而不知该怎么办的一代。

在20年代初期,美国一批初登文坛的青年作家,他们年龄相仿,经历相似,思想感情相近,文艺创作倾向也约略相同,他们带着玫瑰色的幻想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但他们所看到的尽是残酷的厮杀和恐怖的死亡。

他们的幻想破灭,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他们憎恨战争,但不知如何才能消灭战争,心情苦闷,对前途感到茫然。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动荡不安和社会危机,又加重了他们心灵的空虚和苦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桥边的老人》(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把握课文的内容与题旨2.过程与方法: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把握老人形象,从而明确小说的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人性美,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人民渴望和平的愿望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把握课文的内容与主旨三、知识链接:1. 了解海明威的人生经历及创作。

海明威(l899~1961),美国小说家。

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作为红十字会车队司机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获得十字军功章。

晚年患多种疾病,精神十分抑郁,经多次医疗无效,终用猎枪自杀。

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1927)、《永别了,武器》(1927)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30、40年代他转而塑造摆脱迷惘、悲观,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战斗和无畏牺牲的反法西斯战士形象,如剧本《第五纵队》(1938)、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1940)。

50年代后,他继续发展20年代短篇小说《打不败的人》和《五万大洋》的宁折不弯主题,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形象(代表作中篇小说《老人与海》1950)。

在艺术上,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

2. 作品介绍。

本篇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

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共和政府军和法西斯佛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

海明威不但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一起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的捍卫民主、反法西斯斗争,而且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

与前两部反映战争的作品不同,《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

他们是无辜的受害者。

残酷的战争来了,将家园、亲人都无情地撕碎。

在这里,战争成了作者的谴责对象,对生命价值的珍视更令小说充满了悲悯的力量。

四、学法指导: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通过人物对话内容,确定人物形象,把握文章的主旨。

五、学习过程:1.①给下列字注音(A级)撇.下寻.思勉强.②给“炮”字注音、组词(A级)()炮()()2. 区分词义(A级)暴发:爆发:3. 我与老人之间的对话是围绕什么内容展开的?(A级)明确:围绕动物4“猫当然不要紧,猫会自己照顾自己……可另外……怎么办”这个细节在小说中反复出现,为什么?(B级)明确:A在老人孤独的垂老之年,只有几个动物与它相依为命。

B残酷的战争使老人不但失去了家园,也失去了最后可依靠的伴侣。

C在战乱之年,人人自危,老人却能考虑到动物的安危,表现了老人的人性美(善良)D表现了战争给动物和人类带来的灾难。

5小说中桥边的老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B级)明确:A.文中刻画了一个年老孤苦的西班牙老人形象。

他热爱自己的家乡(一谈到自己的家乡,老人就高兴地笑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

)B.心地善良,充满爱心,体现人性美。

(敌人入侵,他不得不逃离家乡,但一直牵挂他养的那几只动物,对这几只动物能否避过战火,一直放心不下。

由此知道这几只动物在老人心目中所占据的地位)C.对话中了解到老人离家时的无奈和被迫。

他不关心政治,他不理解敌人为什么会入侵自己的家乡,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之情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6.请概括小说的主旨。

(B级)明确:本篇小说,通过一个画面、一段对话,显示了战乱年代里人性的善良——对生命的尊重与对和平的渴望,表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及人类对战争的谴责。

六、当堂检测1你怎么看待本文所体现的人性美?明确:A心地善良,充满爱心,体现人性美。

(敌人入侵,他不得不逃离家乡,但一直牵挂他养的那几只动物,对这几只动物能否避过战火,一直放心不下。

由此知道这几只动物在老人心目中所占据的地位)B战争的残酷反衬了老人的人性美。

2.本文是短篇小说,文章是怎样表现战争这个宏大的主题的?B明确:选取一个小角度,一幅画面,一段对话,以小见大的折射出战争主题。

七、课堂小结1.学生总结:2.教师总结:A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把握课文的内容与题旨B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把握老人形象,从而明确小说的主题。

C体会人性美,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人民渴望和平的愿望八、课后反思批改时间:第一次:年月日第二次:年月日课题:《桥边的老人》(第二课时)高二语文导学案1 设计人:刘侠设计时间:授课时间:组长签字: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要求掌握小说技巧:叙述角度,叙述人称2.过程与方法:通过把握小说技巧说出本文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小说的技巧后,学会运用,端正写作的态度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难点:小说的叙述视角的理解三、知识链接:(一)关于叙述角度、叙述人称的介绍参看教材7、8页(二)补充知识:1.叙述角度:“全知视角”在这种视角中,作者是全知全能的上帝,他的描写不存在任何客观限制,哪怕是世界上不可能有第二个人知道的事,也可以写得活灵活现,比如他可以写一个人自杀前的心理独白,也可以写一个永无破获之日的案件真相。

“受限视角(有限视角)”就是从作品中的某个人物出发,作者的认知不能超越这个人物的认知,也就是说,是“从这个人物的眼睛看出去的故事”,可以写这个人物的心理活动,但不能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因为这个人物不可能了解,也不可以写这个人物不可能看到或知道的事实,顶多只能通过别人的转述得知。

不少侦探作品采用“受限视角”,最著名的就是《福尔摩斯探案集》,所有的叙述都是从华生大夫的视角出发的,而非全知全能。

2.叙述人称第一人称“我”。

当用第一人称时,叙事的者同时也是故事里的人物,他是站在故事内部的参与者角度来讲述故事的,采取的是有限的视角。

从“我”出发,凡是“我”没有出场的地方,“我”没有看到的东西,都无法写。

即使“我”在场,除“我”之外的人物内心活动,也不能直接写,只能通过人物的行动、言语、表情等间接表现。

“我”的内心世界,则可能充分展现。

所以第一人称的好处是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缩小了。

欣赏第一人称时要注意,第一人称叙述中,“我”不是作者,而有人一看到“我”,就以为是作者本人,这是错误的,“我”与小说中人其他任何一个角色一样,只是小说中的一个角色,没有特殊性,“我”可以是主角,也可以是配角。

《孔乙己》中,“我”是一个小学徒,在小说中只是非常次要的角色,而主角则是孔乙己。

小说通过小学徒“我”的眼光看孔乙己和其他人物的表演,从而展现世态的炎凉,孔乙己命运的可悲。

2、第三人称“他”当使用第三人称时,叙述者并非故事里的人物,他是站在故事外部,以旁观者的身份来讲述故事的。

其视角可以是有限的,也可以是全知的。

如果小说是第三人称“全知视角”,那么,小说的叙述者不但了解小说里全部细节的发展,而且了解小说中所有人物的心理动态,就连两个人之间的悄悄话,叙述者也知道连第二个人都无法知道的人物内心最隐秘的想法,叙述者也了如指掌。

如果小说是第三人称“有限视角”,那么作品从某个人物出发,作者的认知不能超越这个人物的认知,就像补充知识1中介绍的《福尔摩斯探案集》。

第三人称的最大优点是比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在叙事方面都更方便;不足之处,是导致作者与读者之间的隔阂,作者总把读者排斥在外。

不像第一、二人称那样,好像作者在与读者交谈似的。

四、学法指导:通过理论学习把握本文的叙述角度、叙述人称。

五、学习过程:(一)小说采用第几人称叙述的?“我”是谁?(A级)(由课文有关介绍:“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

”“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

”)推测:也许是个战地记者,也许是与法西斯对立的阵营中的战士。

(二)这篇小说就是由“我”第一人称来讲述的。

请大家思考回答问题:由“我”来叙述这个故事的优缺点各有哪些?(B级)可能出现的答案:1、由“我”这个小说中的人物来讲述故事,给我们一种亲身经历的感觉,有很强的真实感、亲切感。

2、由“我”来讲述故事,故事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现在进行时”,使读者对下一步情节有所期待,能紧紧抓住读者的心。

3、由“我”来讲述故事,“我”所知道的内容是有限的,比如这个老人的身份、他的经历和未来,很难把故事的全部内容呈现出来。

(三)本文的叙述角度是哪种?(B级)明确:有限视角。

(“我”虽与老人对话,却不知道老人的内心世界,结尾“我”“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没赶上去巴塞罗那的卡车就等于要留在战场上了,而此时,最后的大车也即将驶离。

末尾处老人“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所以“我”不知老人的命运如何)六、当堂检测:《桥边的老人》中,法西斯的威胁近在咫尺,老人却还在挂念着自己的照看的小动物,表现出人性的光辉。

试用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描写老人的内心世界。

(B级)可能存在的问题:学生练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不少学生简单地把老人改成了第一人称“我”,把原来的“我(士兵)”改成第三人称士兵,然后在原文相应的人物名称处全部替换,其余内容基本没动,就算完成了文章修改。

人称是改变了,但叙述角度却没有跟着相应的改变。

以老人为第一人称叙述,却没有以老人的口吻来讲述这件事。

以第三人称为角度修改的文章,也没有把老人作为叙述的中心,没有展开人物的心理描写,没有对老人的心理进行直接的描述,没有全知角度应该有的“全知”。

七、拓展迁移:以不同叙述角度表述寓言《狐狸和乌鸦的故事》,整体认知叙述角度。

大家也许还记得寓言《狐狸和乌鸦的故事》,故事内容大体是这样的:一天,一只乌鸦偷来一块肉,它停在树上,正要饱餐一顿,这时,树下走来一只狐狸。

这只狐狸也正好肚子里饿得难受。

当它看见树上乌鸦嘴上的那块肉时,已经垂涎三尺了。

它想,怎样才能将肉骗过来呢?它想了想,灵机一动,抬头对乌鸦说:“尊敬的乌鸦小姐,你今天可真漂亮,不过据说你的歌声更美,不知是不是这样?”乌鸦一听,知道狐狸在打自己的主意,便闭口不理。

狐狸看见此计不成,拔脚就走,边走边说:“没想到我今天碰到一只哑巴,原来你根本不会唱歌。

”乌鸦一听急了,赶紧张开嘴唱歌,这样一来,肉就掉下去了。

狐狸叼起肉,一溜烟跑了。

版本一《我受骗了》:一天,我偷来一块肉,停在一棵树上正要美餐一顿,这时,树下走过来一只狐狸。

我马上警惕起来。

因为我知道狐狸向来很狡猾,他老是骗人。

看样子他今天又没安好心。

我不理他,开始吃肉了。

狐狸看见我在吃肉,馋得直流口水,急得在树底下直打转。

看我把你馋死!我故意把吃肉的声音弄得很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