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性粒细胞性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ppt课件 (1)可编辑全文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ppt课件 (1)可编辑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487e5159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8b.png)
2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1
22
分类及诊断
• 1.传统的分类 是在排除反应性和继发性因素后, 基于是否存在肿瘤性细胞分子遗传学异常,将HES 分为两大类
5
特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 当患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而不能找 出其确定的病因时,称特发性嗜酸 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IHES)。
6
(一)寄生虫感染
• 是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最常见的原因。 • 单细胞的原虫感染一般不引起嗜酸
性粒细胞增高,而多细胞的蠕虫、 吸虫感染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其增多的程度与虫体特别是幼虫侵 入组织的数量和范围相平行。 • 在组织内被包裹的或仅限于肠道腔 7内的感染(蛔虫、绦虫) ,一般不引
(十)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HES) 和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CEL)
• 两者临床表现相似,均可导致全身多个器官的损伤。 心、肺、中枢神经系统、皮肤和胃肠道最常受累。
• 严重者出现心肌内膜纤维化、限制性心肌肥大,心脏 瓣膜瘢痕导致瓣膜性回流和附壁血栓形成,可引起脑 栓塞、周围神经病变等。
• 30%~50% 的患者有肝、脾受累。还常见风湿病样 表现。
2
沈悌,等..继续医学教育.20(4)51-54.
反应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 过敏性疾病
– 支气管哮喘 – 过敏性鼻炎 – 药物过敏
• 感染
– 寄生虫 – 结核 3 – 衣原体
皮肤病
银屑病 湿疹 剥脱性皮炎
继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护理查房
![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护理查房](https://img.taocdn.com/s3/m/c441185c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a9.png)
目录 1. 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简介 2. 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表现 3. 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护理查房重点 4. 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护理措施 5. 护理查房中的注意事项
1. 嗜酸性粒 细胞白血病简
介
1. 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简介
定义: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是一种 罕见的白血病,其特征是骨髓或外 周血中存在异常增多的嗜酸性粒细 胞。
体征:体格检查中可触及肿大 的脾脏,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皮 肤紫癜或其他出血表现。
3. 嗜酸性粒 细胞白血病的 护理查房重点
3. 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护理查房重 点
病情者接受的治疗方式, 包括化疗、放疗、移植等,确保治疗方 案的顺利进行。
5. 护理查房中的注意事项
配合医生:护士应与医生密切合作 ,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和治疗计划 ,确保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病因: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病因 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遗传因素、 环境因素和染色体异常有关。
1. 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简介
发病率: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在整个白 血病中的发生率较低,属于罕见疾病。
2. 嗜酸性粒 细胞白血病的
临床表现
2. 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表现
症状:常见症状包括疲乏、体 重下降、发热、骨痛等。严重 病例可能出现出血倾向、呼吸 困难等并发症。
4. 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护理措施
情绪支持:帮助患者调整情绪 ,提供心理支持,缓解其焦虑 和恐惧情绪。
5. 护理查房 中的注意事项
5. 护理查房中的注意事项
注意隔离:对于存在感染风险的患者, 要做好相应的隔离措施,保护其他患者 的安全。 定期抽血:根据医嘱和护理计划,定期 抽取患者的血液样本进行化验和监测。
嗜酸性粒细胞常见原因是
![嗜酸性粒细胞常见原因是](https://img.taocdn.com/s3/m/14e7f427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93e625b.png)
嗜酸性粒细胞常见原因是嗜酸性粒细胞是一种白细胞,其胞浆内含有许多嗜酸性的颗粒。
正常情况下,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相对较少,通常约占白细胞总数的1-6%。
然而,某些疾病和状况可以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原因:1. 过敏反应:过敏反应是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身体暴露在过敏原(如花粉、尘螨、食物等)时,免疫系统会释放一种叫做IgE的抗体,刺激嗜酸性粒细胞释放颗粒中的组胺等物质,从而引发过敏症状。
这种情况下,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会显著增加。
2. 支气管哮喘: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
炎症引起了气道收缩和高度敏感性,嗜酸性粒细胞在哮喘病人的气道内大量增加。
这些细胞释放的化学物质会进一步导致炎症反应,造成气道狭窄和呼吸困难。
3. 寄生虫感染:某些寄生虫感染也可以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例如,人体常见的寄生虫感染病毒包括蛔虫、钩虫和血吸虫。
当寄生虫侵入人体后,免疫反应会引起嗜酸性粒细胞的增多,以尝试清除寄生虫。
4. 特定药物反应:一些药物在某些人身上可能引发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反应。
这类药物包括抗生素、非甾体类抗炎药等等。
这种情况下,停止使用药物通常可以使嗜酸性粒细胞数量恢复正常。
5. 血液病:某些血液病也可能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例如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
这是一种罕见的疾病,病人嗜酸性粒细胞数量显著增加,同时伴随其他症状,例如发热、乏力、体重减轻等。
嗜酸性粒细胞数量的增多可能提示某种疾病或炎症的存在,但不能确定具体的诊断。
如果检测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建议患者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如血液病学、过敏测试等,以确定具体原因并制定相应治疗方案。
只有通过综合评估,才能确定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原因,并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嗜酸性粒细胞性支气管炎诊断标准
![嗜酸性粒细胞性支气管炎诊断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a6a26569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91.png)
嗜酸性粒细胞性支气管炎诊断标准
嗜酸性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osinophilic bronchitis,EB)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支气管炎,其主要特点是支气管黏膜和黏液腺细胞浸润和增生,伴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EB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症状、支气管镜检查和痰液分析。
首先,EB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慢性咳嗽、咳痰、胸闷、气促等。
这些症状与其他慢性支气管炎的症状相似,但EB的特点是反复发作的咳嗽,尤其是夜间或清晨咳嗽,伴有少量白色或黄色粘液痰。
此外,EB患者在发作期间可能伴有轻度发热、乏力等全身不适症状。
其次,支气管镜检查是诊断EB的重要手段之一。
EB患者的支气管黏膜通常呈红、肿、充血状态,可见黏膜下血管扩张、水肿和渗出。
此外,支气管镜检查还可发现支气管黏膜上有黏液腺细胞增生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这些都是EB的典型表现。
最后,痰液分析是诊断EB的重要依据之一。
EB患者的痰液中通常含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其比例可达20%以上。
此外,痰液中的嗜酸性粒细胞活性也较高,释放大量炎症介质,导致支气管黏膜炎症反应加剧。
综上所述,嗜酸性粒细胞性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症状、支气管镜检查和痰液分析。
通过综合分析这三方面的指标,可以准确诊断EB,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希望本文能够为临床医生提供一定的参考,更好地诊断和治疗嗜酸性粒细胞性支气管炎。
嗜酸性粒细胞的功能
![嗜酸性粒细胞的功能](https://img.taocdn.com/s3/m/8e56c010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0d.png)
嗜酸性粒细胞的功能
嗜酸性粒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中的一类白细胞,通常占据血液中的一小部分。
它们的名称源于其细胞内酸性颗粒的存在。
嗜酸性粒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保护机体免受病原体的侵袭。
首先,嗜酸性粒细胞在抵抗寄生虫感染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机体受到寄生虫的侵袭时,嗜酸性粒细胞会迅速聚集到受感染部位,并通过释放颗粒内的抗寄生虫物质,如嗜酸性蛋白、主要嗜酸性蛋白以及嗜碱粒体蛋白等物质来杀灭寄生虫。
这些物质能够破坏寄生虫的外壳或细胞膜,抑制寄生虫的生长和繁殖,并激活其他免疫细胞参与抵抗寄生虫的免疫反应。
其次,嗜酸性粒细胞也参与过敏反应。
当机体暴露于过敏原,如花粉、尘螨等物质时,嗜酸性粒细胞会被激活并释放大量的组胺。
组胺能够引起血管扩张和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局部组织充血、水肿和瘙痒等过敏症状。
此外,嗜酸性粒细胞还能够释放其他炎性介质,如白三烯等,进一步加剧炎症反应。
此外,嗜酸性粒细胞还与某些肿瘤有关。
研究发现,在某些癌症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明显增加。
在某些情况下,嗜酸性粒细胞的增加可能与肿瘤的发展和预后有关。
此外,嗜酸性粒细胞还可以通过与其他免疫细胞相互作用来调节肿瘤的免疫反应。
总的来说,嗜酸性粒细胞在免疫系统中发挥着重要功能。
它们参与了机体的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保护机体免受病原体的侵
袭。
嗜酸性粒细胞通过释放含有抗寄生虫物质的颗粒来杀灭寄生虫,参与过敏反应,并可能与某些肿瘤有关。
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探索嗜酸性粒细胞的作用机制和调控网络,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更有效的手段。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ppt课件可编辑全文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ppt课件可编辑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b91f7081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dd.png)
嗜gastroenteritis,EG)
• 典型的EG以胃肠道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胃肠道 水肿增厚为特点。
• 通常累及胃窦和近端空肠,如累及结肠,则以盲 肠和升结肠较多见。
• 可累及食管、肝脏和胆道系统,也有仅累及直肠 的报道。
流行病学
• 年龄:
– 主要发生在20-50岁,儿童和老年人也可发病。
• H - Helminthic (ie, worm) infections
– 寄生虫感染:蠕虫、吸虫
• I - Idiopathic HES
– 特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
• N - Neoplasia
– 肿瘤:淋巴瘤、白血病、胃或肺部肿瘤等
• A - Allergies
– 过敏:变态反应性疾病、药物、毒素
粒功能 – 肥大细胞的脱颗粒与EG发病也有关系 – 嗜酸粒细胞活化趋化因子
临床表现
• 缺乏特异性 • 根据病变部位及浸润程度不同而各异
按浸润程度分类
• 粘膜型
– 病变主要累及胃肠粘膜。可有过敏性病史和较高的血 IgE浓度,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体重下 降和腰背痛,病变严重时可有胃肠道蛋白丢失、贫血、 吸收不良等
• Uchida K, Okazaki K, Konishi Y, et al. Clinical analysis of autoimmune-related pancreatitis. Am J Gastroenterol 2000; 95: 2788-2794
• Wang Q, Lu CM, Guo T, Qian JM. Eosinophilia associated with chronic pancreatitis. Pancreas. 2009 Mar;38(2):149-53.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https://img.taocdn.com/s3/m/dc0ca0bb4b35eefdc9d3337e.png)
诊断
❖ 本病的诊断有时很困难,如出现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明显升高,伴随 胃肠道出血、蛋白丢失等症状,需要考虑此疾病的可能。进一步检查需 要消化道造影以及内镜检测,活检是诊断本病的金标准。此病需要与一 些疾病相互鉴别,如克罗恩病等。
❖ 蛋白过敏性嗜酸性胃肠炎诊断需要依靠两个步骤,首先病人临床表 现需要是由于嗜酸粒细胞的炎症病变引起,其次这个炎症必须是由于特 殊的食物中的抗原引起。
❖ 本病为自限性疾病,部分反复发作,但预后良好。
病理改变
❖ 嗜酸粒细胞在胃肠道浸润很广,可从口腔至直肠,其中胃部和小肠最常 见,肝脏、大网膜等可同时受累。根据受累部位,分为局限型嗜酸性肉 芽肿和弥漫型嗜酸性胃肠炎。
❖ 局限型:以胃窦部多见,常引起幽门梗阻,肉眼可见坚实或橡皮息肉状 肿物,表面光滑,有黏膜覆盖。
❖ 弥漫型:黏膜水肿、充血、增厚,偶见表面溃疡及糜烂,受累肠壁水肿、 增厚、失去光泽,浆膜面失去光泽,有纤维渗出,其组织学特点为:
❖ 1.由纤维母细胞与胶原纤维构成的黏膜下基层水肿。 ❖ 2.基质有大量的嗜酸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可同时伴有巨噬细胞。 ❖ 3.黏膜下血管、淋巴结、肌层病表现多样,无特异性,根据有无食物过敏分为特发型和蛋白过敏型。 ❖ 1.特发型:临床症状和病变部位及嗜酸粒细胞浸润深度有关。嗜酸粒细
❖ 1.由于病灶中存在大量的嗜酸粒细胞浸润,过敏原与胃肠道组织胺接 触后,发生抗原抗体反应。
❖ 2.有学者认为是由于淋巴细胞衍生的嗜酸性趋化因子吸引嗜酸粒细胞 所致。
❖ 3.部分学者认为胃肠组织中肥大细胞Fc受体与食物抗原引起的IgE抗 体结合后,在遇相应的抗原,促使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织胺。
❖ 但部分学者持相反意见,因为并不是每个患者都有过敏史,有些患者 控制过敏食物后,不能缓解症状。
嗜酸性粒细胞性
![嗜酸性粒细胞性](https://img.taocdn.com/s3/m/9640cb64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cb.png)
嗜酸性粒细胞性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s)是一类白细胞,也是血液中最常见的白细胞之一,通常占总白细胞的1-3%。
嗜酸性粒细胞的名称来源于其细胞质含有嗜酸性染色剂(如嗜酸性碱性带的染色剂——伊苏琥珀和象牙黑),这也是它们和其他粒细胞(如嗜中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主要区别之一。
嗜酸性粒细胞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包括细胞形态、细胞生物学特性和功能等方面的差异。
正常情况下,嗜酸性粒细胞主要存在于骨髓、脾脏和淋巴结等组织中,而在周围血液中的数量较少。
嗜酸性粒细胞的寿命相对较短,仅为数小时至数天,并且主要通过骨髓的产生和释放来维持其相对稳定的数量。
嗜酸性粒细胞的形态特征是其胞质包围一个或几个嗜酸性颗粒,这些颗粒富含碱性蛋白和碱性多肽,在不同疾病状态下具有不同的功能。
嗜酸性粒细胞的核呈连击形、双叶形或分叶形,核周围有明显的环状母细胞骨显示。
虽然嗜酸性粒细胞在免疫应答中的具体作用仍然不完全清楚,但它们在许多免疫反应和炎症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首先,嗜酸性粒细胞是原虫和寄生虫感染的重要免疫细胞。
它们可以通过释放嗜酸性颗粒中含有的抗菌蛋白(如肥大细胞酸性蛋白、嗜酸素和生长因子)来直接杀伤病原体,或者通过调节其他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和T细胞)的活性来参与免疫应答。
其次,嗜酸性粒细胞还参与过敏反应和过敏性炎症的发生。
当机体暴露于过敏原(如花粉、宠物毛发等)时,它们会释放大量的组胺和其他炎性介质,引起血管扩张和组织水肿等过敏症状。
此外,嗜酸性粒细胞还可以通过与过敏反应相关的免疫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和T细胞)进行直接细胞间的相互作用,进一步调节和加剧过敏炎症反应。
此外,嗜酸性粒细胞还参与调节免疫耐受和免疫平衡等过程。
研究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可以通过释放抑制性细胞因子,如TGF-β(转化生长因子β)和IL-10(白细胞介素-10),来抑制T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的活性,从而阻止过度免疫反应和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
此外,最近的研究还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在肿瘤免疫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定义、分类与治疗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定义、分类与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31652ef104a1b0717fd5dd9c.png)
2、原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3、织肿瘤2008WHO分类
1、继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促嗜酸性粒细胞生长因子反应结果(IL-3、IL-5、GMCSF) 最常见原因:寄生虫感染、药物过敏、血管炎性疾病、 淋巴瘤等 淋巴细胞变异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免疫表型异常的 T细胞组群(TCRα/β-CD3-CD4+、CD3+CD4-CD8-)独立 亚型?(与既往分类方法不同,既往为IHES) 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
既往“CEL,不另作分类(CEL-nos)”归入MPN, CEL-nos诊断标准
①嗜酸性粒细胞持续增多≥1.5×109 /L; ②无Ph染色体或BCR-ABL融合基因或其他MPN(PV、ET、PMF)或MDS/MPN( CMML或aCML); ③无t(5;12)(q31-35;p13)或其他PDGFRβ 重排; ④无FIP1L1-PDGFRα 融合基因或其他PDGFRα 重排; ⑤无FGFR1重排; ⑥外周血和骨髓原始细胞比例<20%且除外 inv(16)(p13q22)/t(16;16)(p13q22)等AML; ⑦有克隆性细胞遗传学/分子遗传学或外周血原始细胞>2%或骨髓原始粒 细胞>5%而<20% ⑧排除反应性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及LFHS。
即治疗的情况除外。
分类
传统分类(2001
WHO分类) 血液和淋巴组织肿瘤2008 WHO分类 2012年版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及相关综合征 分类标准的共识
WHO2001分类
1继发性/反应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2原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原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分类
(Hypereosinophilic Syndrome,HES) ⑴特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IHES):
嗜酸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https://img.taocdn.com/s3/m/81c19a8d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68.png)
形态
形态
细胞直径10-15μm ,核分叶,或呈S形或不规则形,着色较浅。胞质内含有嗜酸性颗粒,大小胞,不等, 分布不均,染成橘红色,不可将核掩盖。
嗜酸性粒细胞可移行至有病原体或发生过敏反应的部位。该细胞能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释放的多种溶酶体 酶有杀菌作用,阳离子蛋白对寄生虫有很强的杀灭作用。在发生过敏反应的部位,其释放的组胺酶能分解组胺, 芳基硫酸酶酯能灭活白三烯,从而抑制过敏反应。
临床意义
临床意义
1.增多 (1)变态反应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药物过敏、过敏性紫癜等。 (2)寄生虫感染如血吸虫病、蛔虫病、钩虫病等。 (3)某些皮肤病如湿疹、剥脱性皮炎、天疱疮、银屑病等。 (4)某些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嗜酸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 等。 (5)某些恶性肿瘤某些上皮系肿瘤如肺癌等。 (6)某些传染病如猩红热等。 (7)其他风湿性疾病、脑腺垂体功能减低症、肾上腺皮质功能减低症、过敏性间质性肾炎等。 2.减少 伤寒和副伤寒患者;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等。
简介
简介
嗜酸性粒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白细胞根据形态差异可分为颗粒和无颗粒两大类。颗粒白细胞(粒细胞)中含 有特殊染色颗粒,用瑞氏染料染色可分辨出三种颗粒白细胞即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无颗 粒白细胞包括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具有粗大的嗜酸性颗粒,颗粒内含有过氧化物酶和酸性磷酸 酶。
嗜酸性粒细胞
血液细胞
01 简介
03 临床意义
目录
02 形态 04 正常值参考范围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基本信息
人体中正常成熟的白细胞可以分为五类: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是白细胞的组成部分,与其他粒细胞一样来源于骨髓的造血干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具有杀伤细菌、 寄生虫的功能,也是免疫反应和过敏反应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可以释放颗粒中的内容物,引起 组织损伤,促进炎症进展。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表现为昼夜周期性波动。清晨细胞数减少,午夜时细胞数 增多。这种细胞数的周期性变化是与肾上腺皮质释放糖皮质激素量的昼夜波动有关的。当血液中皮质激素浓度增 高时,嗜酸性粒细胞数减少;而当皮质激素浓度降低时,嗜酸性粒细胞数增加。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https://img.taocdn.com/s3/m/89771595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a7.png)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Eosinophilia)是指外周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一种病理状态。
嗜酸性粒细胞是一类白细胞,其细胞质含有颜色鲜明的大颗粒,这些颗粒富含阳性染色物质,使得它们在染色后显得呈酸性(eosinophilic)。
嗜酸性粒细胞在正常情况下所占的白细胞比例很小,通常不超过5%。
当外周血液中的嗜酸性粒细胞数量超过相应的正常范围时,就被认为是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在成年人中,一般将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大于0.5×109/L定义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嗜酸性粒细胞的产生和释放主要受到一些特定的细胞因子的调节,例如白细胞介素-3(IL-3)、白细胞介素-5(IL-5)和肥大细胞生长因子(MGF)。
这些细胞因子的过度分泌可能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嗜酸性粒细胞对抗寄生虫感染具有重要的作用。
当机体感染寄生虫时,嗜酸性粒细胞会迁移到感染部位,并释放出一些生物活性物质,如肥大细胞碱性蛋白(MBP),通过激活嗜酸性粒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来消灭寄生虫。
然而,在一些情况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并不是由寄生虫感染引起的,它可能与其他病理状态相关。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可以是原发性的,也可以是继发性的。
原发性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是指没有明显的病因可发现的情况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一般来说,原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属于良性疾病,常常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只是在一般血液检查中发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超过正常范围。
继发性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指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是其他疾病的结果,如过敏反应、寄生虫感染、感染性疾病、风湿性疾病等。
如果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要进一步进行相关检查以确定病因。
这些检查包括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
根据不同的病因,相应的治疗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对于原发性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一般不需要特殊的治疗措施,只需要定期随访即可。
对于继发性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需要根据病因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总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病理状态,可以是原发性的,也可以是继发性的。
嗜酸性粒细胞偏高是什么原因
![嗜酸性粒细胞偏高是什么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054a4408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87.png)
嗜酸性粒细胞偏高是什么原因在进行血常规检查时,我们经常会关注到嗜酸性粒细胞这一指标。
当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偏高时,很多人可能会感到困惑和担忧,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那么,嗜酸性粒细胞偏高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嗜酸性粒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
它在人体的免疫系统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正常情况下,嗜酸性粒细胞在血液中的数量相对较少,但在某些特定的生理或病理状态下,其数量可能会增加。
过敏反应是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偏高的常见原因之一。
当人体接触到过敏原,如花粉、尘螨、动物毛发、某些食物等,免疫系统会做出反应,释放出一些化学物质,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以对抗过敏原。
这种情况下,除了嗜酸性粒细胞偏高,患者往往还会出现打喷嚏、流鼻涕、皮肤瘙痒、红肿等过敏症状。
寄生虫感染也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偏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常见的寄生虫,如蛔虫、钩虫、绦虫等,在人体寄生时,会刺激免疫系统,促使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增加,以帮助清除寄生虫。
如果怀疑是寄生虫感染导致的嗜酸性粒细胞偏高,通常还需要进一步进行粪便检查等相关检测来明确诊断。
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可能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偏高。
比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在这些疾病中,免疫系统异常活跃,可能会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皮肤病,如湿疹、银屑病等,也可能引起嗜酸性粒细胞数量的改变。
当皮肤出现炎症反应时,嗜酸性粒细胞会参与其中,导致其在血液中的含量升高。
血液系统疾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等,也可能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偏高。
这类疾病往往还会伴有其他血液指标的异常以及相应的临床症状。
另外,某些恶性肿瘤,如肺癌、胃癌等,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也可能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偏高的情况。
药物反应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某些药物,如抗生素、抗癫痫药等,可能会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不良反应。
除了上述疾病因素外,一些生理情况也可能导致嗜酸性粒细胞暂时偏高。
比如,在剧烈运动后、怀孕后期等,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这种情况通常是暂时的,且不会伴随其他明显的不适症状。
11 嗜酸粒细胞性肺病2012课件
![11 嗜酸粒细胞性肺病2012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c5011e5524de518964b7d94.png)
诊断标准
持续6个月以上的周围血嗜酸性粒细胞增 多(1500/mm3以上)或6个月内死亡; 无明确寄生虫、过敏反应或其它因素引 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基础疾病; 具有由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所致的多脏器 损害的临床表现,如肝脾肿大、充血性 心力衰竭、肺纤维化、贫血等。
胸部影像学
X线表现:
常常是非特异性的,表现为局灶性或弥 漫性的间质或肺泡浸润影,其中大部分 肺部浸润影与严重的心衰有关,50%的 患者有胸腔积液。
诊断标准
发热、咳嗽及呼吸困难; 胸部X线片显示非肺段性、周围性肺浸润 影,特别是呈现“肺水肿反向征”; 血、痰和(或)BALF嗜酸性粒细胞增高; 肺组织活检有以嗜酸性粒细胞、巨噬细 胞为主的肺泡炎、肺间质纤维化和嗜酸 性粒细胞脓肿等病理改变。
胸部影像学
X线表现:
50%的病例表现为与胸膜相对的周围的渐 进性的密度增强的磨玻璃样浸润影或气腔 实变阴影,边缘不清,呈非节段性、亚段 和叶的分布,多位于肺外周2/3,而肺门处 较透明,故称为“肺水肿反转形状”或 “肺水肿反向征”,即与肺水肿的蝴蝶形 影相反。
ELD的诊断难点
外周血嗜酸粒细胞不高, BALF嗜酸粒 细胞比例明显增高——AEP(误诊为重 症肺炎、COP和急性间质性肺炎) 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明显增高, BALF嗜 酸粒细胞比例可能仅轻度增高——IHS
ELD的诊断难点
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 特征性的HRCT表现帮助诊断 SPE—短暂的游走性浸润 CEP—广泛的双肺外侧浸润影( “肺水肿 反向征”) ABPA—近端支气管扩张和分支样粘液栓影
嗜酸性粒细胞性肺病分类
特定原因
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allergic bronchopulmonary aspergillosis, ABPA) 支气管中心性肉芽肿病(bronchocentric granulomatosis ,BG) 寄生虫感染 药物反应 嗜酸性粒细胞性血管炎(包括过敏性血管 炎,肉芽肿[Churg-Strauss syndrome CSS])
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讲课PPT课件
![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讲课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ae9b13f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e1a766f.png)
传递正面信息:向患者传递积 极、乐观的信息,增强其信心
引导患者积极面对:鼓励患者 保持乐观心态,勇敢面对疾病
家庭支持:提供情感支持,帮助患者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 社会支持:建立患者互助组织,提供信息交流和经验分享的平台 心理辅导:定期进行心理辅导,提高患者应对能力和自我认知 关注心理健康: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心理问题
PART FIVE
康复训练: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包括体能训练、日常生 活能力训练等,帮助患者逐渐恢复身体功能。
康复治疗:采用物理疗法、按摩、针灸等手段,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改善肌肉 紧张等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心理康复: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提供心理辅导和支持,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减轻焦 虑和抑郁情绪。
营养康复: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营养饮食计划,保证患者获得足够的营养和能量, 促进身体康复。
疾病控制情况:评估患者病情是否得到有效控制,以及治疗是否有效。 生存期预测:预测患者的生存期,以便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和护理计划。 复发风险评估:评估患者病情复发的风险,以及复发后的治疗方法和效果。 并发症预测:预测患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以及并发症对治疗和康复的影响。
PART FOUR
焦虑和抑郁:由于疾病带来的心理压力和不确定性 恐惧和不安:对治疗过程和预后的担忧 孤独感和无助感:与社会的隔离以及缺乏理解和支持 情绪波动和易怒:疾病和治疗副作用导致的情绪不稳定
提供情感支持:关注患者的 情绪变化,给予安慰和鼓励
建立信任关系:与患者建立 互信,使其愿意敞开心扉
定期复查:患者应定期进行血液检查,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药物治疗:根据医生的建议,按时服药,不要自行停药或改变剂量。
生活方式调整: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过度劳累,适当锻炼以增强体质。
嗜酸性粒细胞标准值
![嗜酸性粒细胞标准值](https://img.taocdn.com/s3/m/7674c336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d5.png)
嗜酸性粒细胞标准值
嗜酸性粒细胞是一种白细胞,通常在人体的骨髓和外周血液中可以找到。
它们
的主要功能是在免疫反应和过敏反应中发挥作用。
嗜酸性粒细胞标准值是指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内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应该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内。
这个范围可以通过血液检查来确定,通常以每升血液中的细胞数来表示。
在成人的正常情况下,嗜酸性粒细胞的标准值通常在每升血液中为0.05-0.5×
10^9/L。
这个范围可能会因不同的实验室和测试方法而有所不同,但大致在这个范
围内。
而在儿童和婴儿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标准值可能会有所不同,通常在0.0-
0.7×10^9/L之间。
当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超出正常范围时,可能会提示一些疾病的存在。
例如,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能与过敏性疾病、寄生虫感染、某些白血病和其他炎症性疾病有关。
而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则可能与应激、感染、应用皮质类固醇或其他药物有关。
此外,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还可以受到一些生理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例如,剧
烈运动、饮食、季节变化等都可能会对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产生影响。
因此,在进行嗜酸性粒细胞检查时,需要考虑这些因素,以便更准确地判断结果。
总之,了解嗜酸性粒细胞的标准值对于诊断和治疗某些疾病至关重要。
通过血
液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嗜酸性粒细胞数量的异常变化,从而帮助医生进行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生活中可能影响嗜酸性粒细胞数量的因素,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维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嗜酸性粒细胞偏低是什么原因
![嗜酸性粒细胞偏低是什么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f1a9aa46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8a.png)
嗜酸性粒细胞偏低是什么原因在我们进行血常规检查时,嗜酸性粒细胞是其中的一项重要指标。
有时候,检查结果可能会显示嗜酸性粒细胞偏低。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首先,我们得了解一下嗜酸性粒细胞到底是什么。
嗜酸性粒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它在我们身体的免疫反应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正常情况下,嗜酸性粒细胞在血液中的数量会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
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偏低的原因有很多。
其中一个常见的原因是应激状态。
比如,当我们经历了严重的创伤、手术或者突然的精神压力时,身体会进入一种应激模式,为了应对这些紧急情况,体内的激素水平会发生变化,这可能会导致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暂时降低。
感染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某些严重的细菌感染,特别是在感染的急性期,身体会调动各种免疫细胞来对抗感染,这可能会导致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相对减少。
另外,长期使用某些药物也可能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偏低。
比如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这类药物具有强大的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可能会影响嗜酸性粒细胞的生成和分布。
自身免疫性疾病也不能忽视。
像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由于免疫系统的紊乱,可能会影响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
还有,患有大手术后的恢复期、烧伤等情况时,身体的代谢和免疫状态发生改变,也可能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偏低。
一些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也可能对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产生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单纯的嗜酸性粒细胞偏低,在很多情况下可能并没有太大的临床意义。
医生通常会结合患者的症状、其他检查结果以及病史来综合判断。
如果您在血常规检查中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偏低,先不要过于紧张。
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如果同时还伴有发热、乏力、感染等症状,或者其他血常规指标也有异常,就需要进一步检查,以确定是否存在潜在的疾病。
总之,嗜酸性粒细胞偏低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
了解这些原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身体的健康状况。
但最终的诊断和治疗,还是需要依靠专业医生的综合判断和建议。
希望大家都能关注自己的健康,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适当的措施。
实用综述:全面了解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
![实用综述:全面了解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https://img.taocdn.com/s3/m/3823f1af680203d8ce2f24ef.png)
实用综述:全面了解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EG)是一种罕见的、表现多样的、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胃肠道为特征的疾病,根据受影响的胃肠道以及受累的程度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迄今已有百余篇文献报道,大部分是以单个病例或者病例系列的形式报道,来自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李延青教授等从流行病学、病理生理、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以及治疗等多个方面对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进行了系统综述,在线发表于近期的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杂志上。
下面从上述几个方面为大家总结如下。
流行病学已有的病例报道认为EG 可见于从婴儿到老年人的任何年龄段,以 30~40 岁男性最为多见。
Guajardo 等报道在美国EG 的发病率为2.5/10 万,男女比例为1.2:1。
Kinoshita 等报道日本EG 的发病率是美国的5.5 倍,男女比例为1.2:1。
然而准确的发病率尚不明确。
病理生理学嗜酸性粒细胞浓度最高的部位是盲肠和阑尾,并参与了胃肠道黏膜免疫系统的构成。
嗜酸性粒细胞数量的增加见于多种炎症过程,包括寄生虫感染和过敏性疾病。
活化的嗜酸性粒细胞产生和释放具有高度生物活性的炎性介质,如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嗜酸性粒细胞来源神经毒素(EDN),嗜酸性粒细胞过氧化物酶(EPO)和主要碱性蛋白(MBP),进一步参与疾病的发生。
病理学最近的一项研究建议具有以下特征的患者可诊断为「组织学嗜酸性胃炎」:1. 胃活检显示平均密度>127 个嗜酸性粒细胞/mm2(或>30 个嗜酸性粒细胞/ 高倍视野),至少5 个独立高倍视野;2. 没有已知原因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例如,幽门螺杆菌感染、克罗恩病、寄生虫感染、血液或淋巴系统疾病)。
分类及临床表现EG 根据累及位置及累及深度,可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最常受累的器官是胃和十二指肠,也可累及从食管到直肠的整个消化道。
许多患者曾有哮喘、过敏性鼻炎、特应性皮炎或者食物/ 花粉过敏等病史。
血常规提示嗜酸性粒细胞高,需要怎么办?什么时候提示严重?
![血常规提示嗜酸性粒细胞高,需要怎么办?什么时候提示严重?](https://img.taocdn.com/s3/m/c96b738f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65.png)
血常规提示嗜酸性粒细胞高,需要怎么办?什么时候提示严重?导读有时在血常规报告单,会发现其中一项嗜酸性粒细胞升高,有时医生会说不用管,有时会仔细问孩子情况。
如果孩子有些湿疹、哮喘,家长觉得有事,医生会说没事;但有时家长觉得没啥事时,或者孩子伴随其他症状时,医生会进一步做其他检查,让过段时间复查血常规、甚至还会进行CT、胸穿等检查。
那到底什么时候不用处理,什么时候要担心呢?今天咱们说说。
目录1. 嗜酸性粒细胞是什么?有什么用?2. 什么是嗜酸性粒细胞增多?3. 什么原因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4. 查血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怎么办?5. 有哪些症状提示有问题,需要哪些检查?6. 没症状,但是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要治疗吗?一嗜酸性粒细胞是什么?有什么用?嗜酸性粒细胞是白细胞一种,在骨髓制造,运输到血液和组织中,组织中的数量要远大于血液,主要位于胃肠道黏膜固有层、脾脏、淋巴结等。
嗜酸性粒细胞明确的作用现在还没有搞清楚,但目前认为其在机体免疫中起到不少作用,免疫包括抗感染和过敏,所以该细胞在这两方面起作用。
•在抗感染中,其主要能限制寄生虫的感染,还具有抗菌和抗病毒活性(但大多数细菌和病毒感染和该细胞无关);能释放炎性介质,可促进炎症,也有抑制炎症的效果。
•在过敏中,嗜酸性粒细胞可能限制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组胺,减轻过敏反应,也可能有直接参与、导致过敏反应更强的作用;还可能是因为过敏反应而增高、在组织部位导致炎症反应增加。
•哦,还得加一条,因为免疫系统还有消除机体自身隐患的作用,比如消除体内产生的肿瘤细胞,所以嗜酸性粒细胞在肿瘤检测上也可以发挥作用,至于是啥,还没搞清楚。
•嗜酸性粒细胞的主要作用部位是皮肤、呼吸(肺)、消化系统(食管、胃肠道),心脏和神经系统也会受累[1],所以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导致症状时,多会累及这些部位。
二什么是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正常情况下,在血液里面的嗜酸性粒细胞数量为0 ~ 0.5 ×10^9/L(500/uL),如果大于这个数目,就称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线虫:广州管线原虫
广州管圆线虫的成虫寄生于鼠的肺部血管内,卵内孵出的第一期幼虫 可沿气管至咽部,被吞入消化道后,再随粪便排至体外。幼虫在外界 被软体动物吞食后发育为感染期幼虫。人体感染系食用生或半生的含 有该期幼虫的螺类,鱼虾及被幼虫污染的蔬菜瓜果或饮水所致。寄生 于人体的虫体主要侵犯中枢神经,但所致的嗜酸性粒细胞性脑膜炎一 般为良性及自限性的,死亡率低于0.5%
绦虫:猪囊虫病
猪带绦虫的成虫与幼虫均可使人体致病,由成虫所致者称为猪带绦虫 病,幼虫所致 者则称为猪囊虫病。猪囊虫在人体分布很广,除脑部外, 常见的寄生部位有皮下组织、肌肉、眼、心、肝、肺及腹膜等。脑囊 虫寄生的频度可占全部囊虫病人的52%一82%,对人体的危害最大。 人因食入虫卵获感染,但体内已有成虫寄生者,脱落的节片可随恶心、 呕吐等反胃动作逆行至胃,再返至小肠,节片受消化液的作用释出虫 卵或幼虫,造成自身重复感染。约有16%一25%的猪带绦虫患者伴有 囊虫病,而囊虫病思者约半数(55.6%)伴有猪带绦虫病。幼虫经血循环 入脑,囊虫可寄生在脑内任何部位,破坏局部组织、继发炎症反应、 血管病变、脱髓鞘及神经节细胞坏死等,临床出现多灶性症状。根据 临床症状,大体可分为癫痫型、颅内压增高型、脑膜炎型、精神障碍 型及运动障碍型
嗜酸性粒细胞
中文名称: 嗜酸性粒细胞
英文名称: eosinophil
定义: 含嗜酸性颗粒的白细胞。一般认为在抗寄生虫感染及I型超敏反 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较弱的吞噬能力、无杀菌作用) ☆限制嗜碱粒细胞在速发型过敏反应中的作用 ☆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
I型超敏反应
中文名称: I型超敏反应 英文名称: hypersensitivity type I 其他名称: 速发型超敏反应(immediate type hypersensitivity,过敏反应 (anaphylaxis) 定义: 已免疫(致敏)机体再次接受同样变应原刺激所发生的迅速、强烈的反应。 变应原刺激机体产生IgE类抗体,IgE Fc段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 FcεRI结合;相同变应原再次刺激机体,可与效应细胞表面IgE特异性结合 ,触发效应细胞脱颗粒并释放组胺等活性介质,介导血管扩张、平滑肌收 缩、腺体分泌增加等病理反应。
吸虫:肺吸虫脑病
幼虫可通过纵隔,沿颈内动脉上行至颅内,侵犯附近脑组织,早期病 变多位于枕、颞叶部,随后幼虫继续向四周游定,侵入白质、内囊、 底节、项叶、额叶、脑室及对侧大脑等处。其临床症状有脑膜脑炎、 颅内压增高、癫痫、瘫痪、偏盲等。小脑偶可受扰。脊髓肺吸虫病少 见,大多发生在第lO胸椎上
寄生虫性脑病的诊断要点
内,产生了特异性的免疫球蛋白 IgE。蠕虫经过特异性IgE和C3的 调理作用后,嗜酸性粒细胞可借 助于细胞表现的Fc受体和C3受体
酸性粒细胞可产生前列腺素E使 嗜碱性粒细胞合成释放生物活性 物质的过程受到抑制;二是嗜酸
粘着于蠕虫上,并且利用细胞溶 性粒细胞可吞噬嗜碱性粒细胞所
酶体内所含的过多氧化物酶等酶 排出的颗粒,使其中含有生物活
①有寄生虫感染史,临床必须询问患者的居住史、饮食习 惯等。
②与寄生虫的流行区分布型式一致,即患者大多来自流行 区。
③寄生虫性中枢神经疾思多继发于原发部位的虫体感染, 发病一般较缓,病程可以很长。常呈多位性定位体征或出 现难以定位的移 动性局灶体征。
④外周血液与脑脊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蠕虫感染特 征;脑脊液中有时可查到虫体或虫卵等。
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 : migrating larvae inherently neurotrophy Gnathostoma spinigerum : migrating larvae in visceral and/or neural tissue Baylisascar procyonis : migrating larvae inherently neurotrophy
[诊断标准] 一、有近期进食了生的或不熟的螺肉等共同就餐(如清蒸或凉拌螺肉等) 的流行病学史。 二、临床表现为起病较急,有(或无)发热、头痛(程度较重)的症状。检 查时多有颈部强直:可伴有恶心、呕吐;或有各种部位的皮肤感觉异 常(如麻木,疼痛、针刺感、烧灼感等);或有面部和肢体麻痹等表观。 三、实验室检查 (一)血常规检查 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和绝对值增高。 (二)脑脊液压力多增高,脑脊液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三)免疫学检查 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广州管圆线虫抗体阳性可 做辅助诊断。 (四)影像学检查 头颅MRI表观多样性,脑脊髓内多发长条形或结节状 强化和软脑膜强化是本病主要的MRI表现。 (五)脑脊液中找到本虫可确定诊断。 本病诊断主要依据1—4条。
⑤除病原检查外,尚可采用免疫学方法.特别是脑脊液的免 疫诊断。
⑥驱虫药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或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需要进行鉴别的疾病
酸性粒细胞肉芽肿 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某些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少数浆细胞瘤 神经系统结节病 波比斯链球菌
Causes of Eosinophilic Meningitis
Reliable detection of eosinophils in CSF requires cytocentrifuged cell preparations with Wright’s stain or Giemsa stain
Limited number of disease had eosinophils in CSF
类损伤蠕虫体。在有寄生虫感染、 过敏反应等情况时,常伴有嗜酸 性粒细胞增多
性物质不能发挥作用;三是嗜酸 性粒细胞能释放组胺酶等酶类,
破坏嗜碱性粒细胞所释放的组胺
等活性物质。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反应性、继发性、克隆性和特发性
一、反应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1)过敏性疾病:如支气管哮 喘、过敏性鼻炎、药物过敏等。(2)感染:如寄生虫、结核杆菌、衣 原体等。(3)皮肤病:如银屑病、湿疹、剥脱性皮炎等。 二、继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伴随某种疾病发生于:(1 )结缔组织 病:类风湿性关节炎、Wegener肉芽肿、结节性多动脉炎等。( 2 )肿 瘤:淋巴瘤、各种实体瘤或囊性纤维化。( 3 )内分泌疾病:Addison病、 垂体功能不全等。(4)免疫缺陷病:IgA缺乏症、Wiskott-Aldrich 综合 征、移植物抗宿主病等。( 5 )间质性肾病。 三、克隆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这种情况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恶 性疾病,如: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髓细胞白血病等;
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
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 is a long slender worm measuring between 17 and 25 mm long by 0.26 to 0.34 mm
wide
线虫:广州管线原虫
广州管线原虫病诊断标准
寄生虫性脑部疾病
脑部占位性病变 蠕虫的成虫(卫氏并殖吸虫)、幼虫(猪带绦虫)及
虫卵(日本血吸虫)或由原虫的孢子虫囊(肉孢子虫)、脓 肿(溶组织内阿米巴) 脑炎或脑膜脑炎
疟原虫(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锥虫、自由 生活的阿米巴 嗜酸性粒细胞圆线虫, 弓首线虫,斯氏肺吸虫以及丝虫
Infection, parasitic causes 线虫-- commonly presented as eosinophilic meningitis 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 : migrating larvae inherently neurotrophy Gnathostoma spinigerum : migrating larvae in visceral and/or neural tissue Baylisascar procyonis : migrating larvae inherently neurotrophy
Tapeworm infection -- may presented as eosinophilic meningitis Cysticercosis : cysts in CNS and/or visceral tissue
吸虫-- occassionally causes eosinophilic meningitis Paragonimus westermani : ectopic spinal or cerebral localization Schistosomiasis : ectopic spinal or cerebral localization Fascioliasis : ectopic CNS localization
Parasite infection is the most common etiology of eosinophilic meningitis, and 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 is a principal agent
嗜酸性粒细胞
在瑞氏染色血涂片中,胞质呈浅红色,由于其中充满颗粒, 常不易见到细胞质。颗粒呈鲜红色,直径0.5~1.5微米。核 为杆形或分叶形。电镜下,胞质内有较发达的高尔基复合 体,少量线粒体,多量糖原颗粒。颗粒分两型,内含组胺 酶、芳基硫酸脂酶、磷脂酶、酸性磷酸酶、氰化物和不敏 感的过氧化物酶等。嗜酸粒细胞趋化作用,吞噬作用和杀 菌作用
eosinophilic meningitis
Eosinophilic Meningitis
Definition : ➢ more than 10 eosinophils/mm3 in CSF, and/or ➢ eosinophils accounting for > 10% CSF leukocytes
嗜酸性粒细胞性脑膜(脑)炎
主要由一些动物寄生蠕虫的幼虫进入人体所致,人是这些幼虫的转续 宿主,幼虫在人体内大多不能发育至成虫,但可在组织内移行并长期 寄生。致病系由虫体移行造成组织损害以及诱发变态反应而引起。全 身性临床表现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发热、高球蛋白血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