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寡民”思想

合集下载

小国寡民

小国寡民

小国寡民自古以来,各个时期的人们都流传着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并想象着理想社会,古人有着大同社会,而现在又有着共产主义社会。

虽然说法名称不一,但是基本的内容是类似的,正所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这就是这类理想社会的代表,然而老子却给我们呈现了另一类理想社会:小国寡民。

什么是“小国寡民”,老子是这样说的:“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就是老子所设想的理想社会。

但是为什么强调小国寡民?常言道:“树大有枯枝,族大有乞儿。

”对于国家也是如此,治理国家不仅仅是让国家富强繁荣,更要让这个国家的民众都得到教化,如此才有可能真正实现理想社会,然而治理一个大国不可能面面俱到,总有无法管理到的地方,因此只有小国寡民才有可能真正的是每个人都得到圣人教化。

比如说一个班级如果有一百人,那么老师不可能对所有的学生都十分了解,但如果只有三十人,那么就很容易深入了解每个学生,这就是小国寡民的优势。

但是这个理想社会不仅仅小国寡民就能实现,那怎么才能实现,王弼是这样说的:“言使民虽有什伯之器而无所用,何患不足也。

使民不用,惟身是宝,不贪货赂,故各安其居,重死而不远徙也。

无所欲求。

”他认为要想使“民有什佰之器而不用”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虽有什伯之器而无所用”就是说使“什佰之器”没有可以用的地方,国家平安繁荣,没有战争,谁会收藏使用“什佰之器”,故不患不足。

同样的只有自身富裕,才不会想着行不法之事,才会使民“各安其居,重死而不远徙也。

无所欲求。

”如此就会可能出现理想社会的繁荣景象。

老子“小国寡民”新论

老子“小国寡民”新论

老子“小国寡民”新论作者:袁青来源:《中州学刊》2014年第04期摘要:《老子》的“小国寡民”中“小”、“寡”都是动词,意为“以……小”、“以……寡”,“小国寡民”即“小其国而寡其民”,意为将国家看得很小,将人民看得很少。

“小国寡民”并非是通常所认为的《老子》理想社会的描述,而是一种统治术。

《庄子》等书将《老子》“小国寡民”的治术之义予以消解,使得“小国寡民”的涵义发生改变,成为一种理想社会的描述,这体现出老子学派和庄子学派在政治观念上的差异,老子学派重视统治术,庄子学派则消解统治术而提倡无治。

关键词:老子;小国寡民;统治术;庄子;政治观念中图分类号:B22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4)04-0124-05“小国寡民”是《老子》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对此概念,学界一般以为当理解为国小民少,是《老子》所设定的理想社会。

通观《老子》全文,笔者以为“小国寡民”当如河上公注所理解的“小其国而寡其民”,即将国家看得很小,将人民看得很少,“小国寡民”实是一种统治术,因为其后有三个可以视为统治术的“使”字。

只是后来《庄子》等书去掉了“使”字,从而消解了其统治术之义,使得“小国寡民”成为一种理想社会。

这体现出老子学派和庄子学派在政治观念上的差别,老子学派重视统治术,庄子学派则消解统治术而提倡无治。

一《老子》中对“小国寡民”思想的具体论述见下。

今本(王弼本)《老子》八十章作:“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帛书甲本《老子》作:“小邦寡民,使十百人之器毋用,使民重死而远徙。

有车舟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邦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①帛书乙本《老子》作:“小国寡民,使有十百人器而勿用,使民重死而远徙,有舟车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浅谈小国寡民观的现代意义

浅谈小国寡民观的现代意义

浅谈小国寡民观的现代意义摘要:小国寡民的思想尽管一直都备受争议,但是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其正面的价值,发掘到其现代意义。

隐含在小国寡民观里的反对战争,渴望和平表达了时代的主题,对简单生活的憧憬则给现代复杂的社会敲起了警钟,给我们的心灵一个警示,而小国寡民的管理方式则给中国提供治国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老子小国寡民现代老子的小国寡民的思想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直受到批判,被斥为落后、反动、复古、愚昧等等。

任继愈认为,小国寡民思想“集中表达了老子复古的社会历史观。

当时已出现了万乘之国,有了十几万人口的大城市,有了高度发达的文化、科学、艺术。

老子对这些不但看不惯,还坚决反对……要回到远古蒙昧时期结绳而用的时代去。

1”范文澜指出:“老子想分解正在走向统一的社会为定型和分离的无数小点,人们被拘禁在小点里,永远过着极低水平的生活,批次孤立,没有接触的机会,社会进步所不可缺少的愿望和努力,老子都看作有害。

这种反动思想,正是没落领主的思想。

”2一言概之,小国寡民的思想长期被认为是逃避现实、复古倒退的消极思想和充满反动、落后的意味。

不过,在新的世纪里,小国寡民思想的正面价值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白奚、李若辉、李凤鸣、白春等人纷纷发表文章重新评价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

在两千多年后,历经了奴隶制、封建制度的社会制度更改和社会变化发展之后,小国寡民思想仍然具有现代的意义。

本文主要就小国寡民思想的现代意义展开论述。

为了论述的方便,先把小国寡民的章节完整征引于下:“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兵甲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老死不相往来。

”3小国寡民是老子所构织的理想国。

而具有现代意义的不是理想国的图景,而是这个理想国所蕴含的一种精神内涵和指导意义。

1任继愈:《老子新译》,第23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2范文澜:《中国通史》,第246,247页,人民出版社,19783陆元炽:《老子浅释》,第149页,北京古籍出版社,1990一、反对战争,渴望和平老子生活的时代是我国的春秋战国时代,正值中国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时期,诸侯割据,周王朝已名存实亡。

老子“小国寡民”思想探析

老子“小国寡民”思想探析

老子“小国寡民”思想探析作者:赖怡静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19期摘要:“小国寡民”并非像人们以往所理解的那样,是反社会发展、消极落后的表现,而是老子哲学在治国方略上的具体化,是本源的道的具体诠释。

在老子的治国思想中,看似原始落后的现象,实为表明他对“无为而治”的向往。

我们不能用绝对的眼光来透视其内涵,而应进行系统辩证的分析。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小国寡民”思想的积极意义表现在三个方面: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人口控制、弃绝战争与维护世界和平。

关键词:“小国寡民”;自然;无为而治中图分类号:B0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9-0254-02“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君,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是《老子》第八十章的内容,对于这一章,人们大都认为是老子思想中消极落后的一面,认为“小国寡民,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对原始社会的向往”[1]。

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重新再来解读“小国寡民”,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的意义,远非“消极落后”所能概括,它实际上是老子对文明发展异化的超前思索,是对理想社会管理方式的一种描绘。

一、“小国寡民”思想的真实内涵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历史的倒退,消极的回归。

这样的社会是否真是反动落后的? 抑或是怎样的社会? 我们需要作一番仔细的分析。

需要强调的是,《老子》一书充满智慧的辩证思想和矛盾的对立统一观。

在老子那里,有无、生死、刚柔、善恶、美丑、祸福等等相互对立的矛盾概念都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必然性,因此单从字面上理解是不能准确把握其深刻思想内涵的,所谓“正言若反”(78 章)。

《老子》第八十章的内容,单从文字表述上看,的确有一定的片面性。

如果真的是弃绝先进文明,放弃先进的工具而不用,反对人类进步,无疑于开历史的倒车,将为文明所唾弃。

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

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

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老子(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又称李聃,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和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他的思想贯穿于《道德经》一书中,该书被誉为中国古代道家经典之一。

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点,其中之一就是关于“小国寡民”的思想。

在老子看来,“小国寡民”并不是贬低的词语,而是一个政治理想。

老子认为,如果一个国家人口少、国土狭小,而且政府管理得当,就可以达到“小国寡民”的境界。

下面我们将展开论述,解析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

首先,老子认为“小国寡民”可以带来社会的和谐与安宁。

在一个小国寡民的社会中,人数稀少,资源有限,人们之间的争斗和竞争相对较少。

相比之下,大国多民,则人口众多、资源匮乏,经济竞争激烈,社会矛盾和冲突频发。

而在小国寡民的环境下,人们能够更容易地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彼此之间更加和睦、友好。

这种和谐的社会氛围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同时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其次,老子认为“小国寡民”有利于实现政治的简化与理性的管理。

在大国多民的情况下,政府需要建立庞大的行政组织来管理人民和国家事务。

而在小国寡民中,由于人口较少,政府管理的工作相对简单。

这样一来,政府可以更加集中精力解决国家的重要问题,更加高效地进行决策和执行。

同时,小国寡民的社会也更容易实现自组织和自治,民众可以更好地参与政治、表达意见与利益诉求。

此外,老子还强调了“小国寡民”思想对于个人的成长与发展的积极影响。

在小国寡民的环境下,个人更加容易受到关注和重视,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和智慧。

相比之下,大国多民中,个人往往容易被忽视和埋没,缺乏发挥的空间和机会。

而在小国寡民中,个人有更大的自由度和选择空间,可以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潜力,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然而,尽管老子对“小国寡民”持有积极的态度,但我们也要看到它的局限性。

在现实社会中,人口众多、国土广阔的大国要实现“小国寡民”的理想并不容易。

同时,小国寡民中也很难避免一些问题,如资源匮乏、发展受限等。

“小国寡民”思想

“小国寡民”思想

“小国寡民”的道德理想国[摘要]本文从老子的“道”出发,根据“反者道之动”的哲学辩证思想,揭示出“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并不是单纯地归复于结绳记事的远古时代,是再始更新地发展到人类社会更高的文明阶段。

[关键词]老子小国寡民道德理想国乌托邦“小国寡民”是老子心中的理想社会:“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1]一、“小国寡民”思想的基本诠释《道德经》中的“小国寡民”思想历来是学界注释者、评论者们的争论之地。

以任继愈和范文澜为代表的消极派认为这种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是一种落后的、反动的、复古的、愚昧的、消极的思想。

前者曾在《老子新译》中提出,“‘小国寡民’体现了老子复古的社会历史观。

当时已出现了万乘之国,有了十几万人口的大城市,有了高度发达的文化、科学、艺术。

老子对这些不但看不惯,还坚决反对要回到远古蒙昧时期结绳而用的时代去,老子美化上古,是为了菲薄当时。

”[2]后者在《中国通史》中表明:“老子想分解正在走向统一的社会为定型的和分离的无数小点,人们被拘禁在小点里,永远过着极低水平的生活,彼此孤立,没有接触的机会,社会进步所不可缺少的愿望和努力,老子都看作有害。

这种反动思想,正是没落领主的思想,老子小国寡民的政治思想是反历史的。

”[3]二者关于老子“小国寡民”的看法并非是主观臆测,主要因《道德经》中有“有什伯之器而不用”“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民复结绳而用之”“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等一些思想。

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是否是历史的倒退抑或是逃避各种现实斗争的消极避世主义?是空想之中的“乌托邦”还是与世无争的“桃花源”?持肯定态度的积极派中,以陈鼓应、童书业、冯友兰为代表。

陈鼓应在《老子今注今译》中认为,“小国寡民”是老子在古代农村社会基础上所理想化的民间生活情景。

老子“小国寡民”思想新论

老子“小国寡民”思想新论

老子“小国寡民”思想新论作者:朱琳陈耿锞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29期摘要:近年来,《老子》思想研究掀起了一股新的热潮。

“小国寡民”作为老子思想中很具有代表性一面也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关注与研究。

本文引用诸多不同版本的《老子》中对“小国寡民”一章的原文进行对比分析,结合前人的注释与今人的理解进行文本上的疏通与文意的理解。

并在此基础上对前人“小国寡民”思想进行一个总结与分析。

并提出笔者自己的看法。

笔者认为老子描述的“小国寡民”是对未来社会的一种合理展望,“小国寡民”重点强调了人的重要,因为这样一个社会中,因为生产力的发达,在一块地域内只要人口的存在满足一定的数量,就可以达到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同样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更加简洁的交流方式。

关键词:小国寡民;老子;社会状态一、“小国寡民”文本在版本上的差异《老子》一书世传版本极多,通行本中影响比较大是王弼的《老子道德经注》以及河上公版《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近年来又出土了马王堆《帛书老子》甲乙本,郭店竹简《老子》甲乙丙三组,北大汉简版《老子》,同时比较重要的还有汉代严遵的《老子指归》。

笔者就这几个版本中关于“小国寡民”这一章的原文内容进行比较以及进行文意的疏通。

而郭店竹简《老子》并无这一章存世,也不再加以讨论。

就原文内容看,各版本其实差别并不多。

帛书甲本做“小邦寡民”,其它各本包括帛书乙本做“小国寡民”。

就此学术界公认的看法是,帛书甲本应当成书于秦汉之间,刘邦称帝之前,因此不避刘邦的讳。

而乙本成书于西汉初期,刘邦称帝之后,为避讳而改“邦”为“国”。

“邦”“国”在字义上其实并无差别,在后文中因行文需要概以“小国寡民”统称之。

王弼本与严遵本做“什伯之器”,帛书甲乙本与北大简本分别做“十百人之器”与“什佰人之气(器)”,河上公本作“什伯人之器”。

俞樾先生曾认为河上公本“人”字衍文,“什伯之器”乃兵器也。

但帛书甲、乙本均作“十百人之器”,北大简本作“什佰人之气(器)”,可证“人”字非衍文,俞说有误。

小国寡民思想

小国寡民思想

小国寡民思想在世界上的大国中,小国往往被称为寡民,因为人口数量相对较少。

尽管如此,这并不能否定小国的思想能够取得的巨大成就。

事实上,小国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在历史发展和文化传承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小国寡民思想的特点、对历史的影响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小国寡民的思想与大国不同,首先因为其人口数量较少,这导致了思想交流的限制。

小国人口的少,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思想滋养的来源。

与大国相比,小国缺少了大量的人口基数来推动思想的传递、碰撞和融合。

但这并不意味着小国就没有思想的丰富性。

相反,小国的思想与文化往往与其地域、历史、人口背景等具体环境密切相关,这为小国的思想体系注入了独特的内涵。

其次,小国寡民的思想往往具有独特的创造力和适应性。

在大国主导的思想潮流中,小国的思想意见可能并不受重视。

这种情况下,小国的学者、哲人往往需要勇于创新,提出新颖的观点和思考方式。

其创造力和适应性的体现能够让小国的思想在局限的环境中脱颖而出,产生重要的影响。

小国寡民的思想对历史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虽然小国的人口数量有限,但其思想的传承和发展对于整个历史进程具有深远的影响。

历史上的小国往往有着独立自主的思想立场,他们通过不断倡导和坚守自己的信仰和理念,对自身以及周边国家的思想形成了重要的影响力。

譬如古代的雅典城邦,尽管地处小国,但其哲学思想却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了西方哲学的起源。

而在当代社会,小国寡民思想同样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小国的思想给了我们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首先,不论国家大小,每个个体都能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小国的思想告诉我们,每个人的思想都有价值,无论其来自何方。

无论国家大小,每个个体都有思考、表达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权利和义务。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地探索、创新和贡献,使社会变得更加繁荣和进步。

其次,小国的思想鼓励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交流与碰撞。

虽然小国思想在数量上存在一定的不足,但由于其独特性,小国的思想与大国的思想往往存在差异。

老子“小国寡民”新论

老子“小国寡民”新论

老子“小国寡民”新论《老子》的“小国寡民”中“小”、“寡”都是动词,意为“以……小”、“以……寡”,“小国寡民”即“小其国而寡其民”,意为将国家看得很小,将人民看得很少。

“小国寡民”并非是通常所认为的《老子》理想社会的描述,而是一种统治术。

《庄子》等书将《老子》“小国寡民”的治术之义予以消解,使得“小国寡民”的涵义发生改变,成为一种理想社会的描述,这体现出老子学派和庄子学派在政治观念上的差异,老子学派重视统治术,庄子学派则消解统治术而提倡无治。

标签:老子;小国寡民;统治术;庄子;政治观念“小国寡民”是《老子》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对此概念,学界一般以为当理解为国小民少,是《老子》所设定的理想社会。

通观《老子》全文,笔者以为“小国寡民”当如河上公注所理解的“小其国而寡其民”,即将国家看得很小,将人民看得很少,“小国寡民”实是一种统治术,因为其后有三个可以视为统治术的“使”字。

只是后来《庄子》等书去掉了“使”字,从而消解了其统治术之义,使得“小国寡民”成为一种理想社会。

这体现出老子学派和庄子学派在政治观念上的差别,老子学派重视统治术,庄子学派则消解统治术而提倡无治。

一《老子》中对“小国寡民”思想的具体论述见下。

今本(王弼本)《老子》八十章作:“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帛书甲本《老子》作:“小邦寡民,使十百人之器毋用,使民重死而远徙。

有车舟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邦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①帛书乙本《老子》作:“小国寡民,使有十百人器而勿用,使民重死而远徙,有舟车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小国寡民》章解读

《老子·小国寡民》章解读

《老子·小国寡民》章解读作者:郭伦来源:《新闻爱好者》2009年第01期《老子·小国寡民》章原文如下: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其中马王堆帛书甲本“小国”、“邻国”之“国”作“邦”,乙本作“国”。

作“国”,乃避汉高祖刘邦讳。

又“不远徙”,马王堆帛书甲乙本均无“不”字。

而历来对这两句也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本文主要谈这两句的问题,并略谈全章主旨。

“小国寡民”是这一章的关键,历来对它有四种解释,这四种解释是:一、认为“小”和“寡”是“国”和“民”的定语。

照这一解释,“小国寡民”的意思是指“小的国家,少的人民”。

二、认为“小”和“寡”是“国”和“民”的谓语。

照这种解释,“小国寡民”是指“国家小,人民少”。

三、认为“小”和“寡”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照这种解释,“小国寡民”是指“使国小,使民少”。

四、认为“小”和“寡”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照这种解释,“小国寡民”是指“以国为小,以民为少”。

以上四种解释没有语法上的错误,但哪种解释比较符合老子的本意呢?对此,我们应当从文本的校对以及结合全书的整体思想来考虑。

首先,我们试着透过字面来透视“小国寡民”。

在此,要提出的是,古代的“国”和现在的“国”不是同一个概念。

《说文·口部》:“国,邦也。

”《广韵·德韵》也说:“国,邦国。

”《周礼·春官·职丧》:“凡国谓诸侯国”。

《周礼·天官·大宰》:“大曰邦,小曰国。

邦之所以居亦曰国。

”可见,古代的“国”指的是诸侯国。

《韩非子·内储说下》中说:“国之利器。

”王先慎集解:“喻老篇国作邦,此作国,汉人改也。

”也就是说,汉代为避汉高祖刘邦讳,改“邦”作“国”。

帛书甲本中则称“小邦寡民”,故“小国寡民”中,“国”的真正内涵与现在的主权国家有本质区别,其含义为“邦”。

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简析

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简析

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简析作者:窦思铭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02期摘要: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老子作为道家哲学的创始人,提出了“小国寡民”的思想,这一观念不仅源于当时的社会条件,更是深深植根于老子“自然无为”的道论。

“小国寡民”的思想中,不乏对社会文明的描绘,无论从物质上、精神上还是政治上,都彰显了老子对一个应然的“内自足外无所慕”的社会的深深思考。

关键词:老子;道;自然无为;小国寡民作者简介:窦思铭,女,1987年3月3日生,籍贯:河北衡水,河北大学政法学院中国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B22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2--01春秋时期,礼废乐崩,社会思想发生了极大的动荡,“礼乐不兴”导致“民无所措手足”,面对这一局面,出身史官的老子在对历史的反思中,构建出以“道”为核心的哲学,并以之为基础提出了“小国寡民”的观念。

一、小国寡民的理论基础“道”是化生万物的本原本体,它是无物之物,就是因为它是一切物的共相;它是无相之相,就是因为它是一切相的共相,老子认为,道是一个绝对体,它无声无形,先于天地而存在。

“自然”是道的一个根本特征,天下万物之本性,莫非自然。

老子的自然是指不加丝毫勉强作为的成分而任其自由伸展的状态,这是道的最根本特性。

因此,任何事物都应该顺乎其自身的情况去发展,不必以外界的意志去制约它。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道作为万事万物的规律要效法自然,故而天、地、人所要效法的也是自然。

与自然相联系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无为”。

无为指顺其自然而不加人为,如果说“自然”是万事万物本身的特征,那么“无为”则具有主体性的含义,“无为”针对的是有主體性的人,人对于物要无为。

这里的“人为”指的是不必要的作为,即是强作妄为,“无为”与此相反,指的是掌握规律并因循规律,这是“无为”的本来意思。

在自然无为的思想指导下的政治是“无为而治”,而老子的无为而治,并不是坐而待治,而是按照自然之道,贯彻无私的原则,“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亦即要无私无执,顺应事物之规律。

从《老子》“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到现代新型社区的构建

从《老子》“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到现代新型社区的构建

关令尹 喜之请 著
《 道德经》
五 千言 ,
即 关令 尹本 的
老 子 《
》。
除此之外 ,
还 有 庄 子 所 引 本 、
韩非 解 老本 、 项 羽妾 本 、 马 王 堆 帛 书 本 、 河上 公 本 、 王弼 注本 、 西汉诸 氏 本传世 。 笔者 此处
以王弼
版 本 究 础 所 注 的 ( 2 2 6— 2 4 9 )
既 而非但不滞 ,
亦不滞 于不 滞 ,
此 则 遣 之 又 遣 ,
故 曰玄之又玄 。 ”①
因此 ,
《 老子 》

无 “

并非 否定
有 “

的 功效 ,
并 非 认 为 社会 管 理需要
无 所作 为 ,
而 是应 该有 无 并重 。
由 于 《 老子 》
思想 博大 精深 ,
本文仅探讨
《 老子 》
“ 小 国 寡
道 家文化向来 以
无 为 “

“ 道法 自 然 ” 为 其宗 旨 ,
但老子 在言及
“无之 以 为用 ”
的 同时,
也言
“有 之以 为 利” ,
我 们不
能过度 看重无 为之用 ,
而忽 略 了有为之利 ,
正如 《老子 》 开篇 所言 “故常无欲 ,
观 其 妙 以 ;
常有 欲 ,
以 观其徼 。
此两者 同出 而 异 名 ,
北京 :
中 华书局
2 00 8
年版 ,
第 页 一2 ?

方 手 肇 个 I

第千
王辑

老 子 专題 研究
引 成玄 英注 曰 :

浅析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

浅析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
还有就是老子的反战思想。这是“小国寡民”思想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老子鉴于战争给社会带来的危害,希望社会没有战争,老子明确希望“虽有甲兵,无所陈之”。这种反战思想是具有合理性的。
还有就是老子设想的“共存”的和谐的区域关系。邻国相望,却相安无事,没有任何的冲突,没有战争,没有争夺,这是何等的理想状态。这正是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所说的“知足者福”以及第四十六章说的“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的结果。
老子“小国寡民”的社会构想基于其“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老子在《道德经》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其第二十五章又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认为自然本身体现的就是永恒的道,是道的直观展示或象征,主张归复自然,而自然所体现的天道就是“无为”。若能做到听任自然,顺应自然,纯任自然,自然而然就是“无为”。所以老子的“小国寡民”的社会既是一个原始的自然社会,又是一个理想的“无为”的世界。
首先,这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态度。尽管老子没有像孟子那样提出“仁政”思想,但是老子也说过“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③”,强调将百姓的意愿作为施政要求。有人说,老子的这一思想是欲返到太上之世,无君而治,所谓的“小国寡民”的思想是反动的、反历史的。其实,一种政治思想是否反动反历史要看它为什么阶级说话。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要点在于强调不得干涉百姓的生活,使之能休养生息,这也是老子针对当时的统治者横征暴敛不断滋扰百姓而言的。在老子看来“小国寡民”社会就是人们感觉不到政府的存在,人们不需要纳税,人人有甜美食物,漂亮衣服,舒适的居住环境,体现了公平,平等。老子的这一政治思想,应该是反对统治者对百姓的残酷的剥削,这是替百姓说话,从这点上看就不是反动的,也不是反历史的。更为重要的是“乐其俗”。为什么我要强调这个呢,因为无论是一个地区还是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国家,它都有其自身特有的风俗。风俗是人类长期生活养成的一个固定的生活方式,是不能轻易改变的。“乐其俗”是一个很人性化,很有远见的策略,是尊重百姓的生活自由,是得民心之举。

2浅析老子小国寡民思想

2浅析老子小国寡民思想

目录摘要: (1)Abstract (1)一、小国寡民思想内涵: (2)(一)背景:广土众民,诸侯争霸 (3)(二)新解“小国寡民” (3)(三)小国寡民下的社会效应 (4)二、“小国寡民”作为治国思想的内容 (5)(一)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5)(二)小国寡民,君主有为 (6)(三)小国寡民,德治天下 (7)三、小国寡民作为治国思想的历史验证 (10)(一)以柔克刚,无为而治 (10)(二)克勤克俭,德治天下 (10)(三)加强皇权,励精图治 (10)总结: (11)参考文献: (11)致谢 (13)浅析老子小国寡民思想摘要:小国寡民作为老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历来备受争议,本文将“小国寡民”思想放置到整个老子思想体系中来浅析它作为“道法自然”的具体实践的治国之道。

通过剖析“小国寡民”思想的内涵,从“无为而治”、“君主有为”、“德治天下”三个方面来详细论证小国寡民作为一种社会管理手段的可行之处。

关键词:老子;小国寡民;治国方略;至德之世According to the XiaoGuoGuaMin Lao tze thoughtAbstract:The small size of the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Laozi as a core, and has always been controversial, and this will be the small size and the people," Lao Tzu thought put in to the light to analyze it as a "natural" law, the practice of good governance. Through analyzing the small size of the people," thinking, meaning "from nothing as a rule, the "monarch" and "world" by virtue of 3 detailed argumentation isolated citizens of a small State as a viable means of social management.Keywords: Lao zi; Small country with few people; governing strategy;to Germany in the world前言“小国寡民”见于《老子》第八十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治之至极。

老子小国寡民思想分析

老子小国寡民思想分析

老子“小国寡民”思想分析历史上对老子的“小国寡民”有多种不同的解释和理解.学界的主流认为,“小国寡民"描绘了老子心中的理想社会,“小国寡民”提倡的一种以农业自给为基础的的村落社会,是历史的倒退。

笔者认为,“小国寡民”并不是和“大同社会”一样,在描绘自己的理想社会而是在阐述一种政治术,即治理国家的一种手段而已。

这种结果也许并不是老子的理想社会,就如同现在的人们不可能想要倒退回几十年前的生活。

不过为了稳定社会,不得不采用的一种手段而已,(一)“小国寡民”的理解关于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的论述原文如下: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对于“小国寡民”的解释,按照语法来分的主要有两种,第一,把国和小当做形容词,国(这里的国指的是诸侯国)很小,民很少,表示的是国小民少的一种状态。

第二,“小"和“寡”动词,理解为动词时又有两种解释.一把“小”和“寡”理解为“使…小”和“使…寡",意思就是要减少国的规模和减少民的数量以达到小国寡民的状态。

二是把“小"和“寡”理解为“以…小”和“以…少”,意为不管国的规模有多大,民的数量有多少,都要把国和民看得很小,都要当做一个小国来治理.如果取前两种解释,其实都是大同小异的,都认为“国家要小,民要少”,代表着一种复古的历史观,代表着一种理想社会。

但是如果取最后一种解释的话,即使不论邦国的规模有多大,都要把国和民当做很小。

那么“小国寡民”就是一种统治术了。

笔者认为,最后一种解释最为合理。

理由如下。

其一,对“使”字的理解,如果老子只是想表达一种社会理想的话,绝对可以把文中的“使”去掉,但是原文竟然用了三个“使"字.这已经能初步说明,原文并不是在表达一种社会理想。

哲学家刘笑敢先生也看出了“使”字的不妥之处,他认为:这三句话的“使”字都有假设的意味,可见本章内容并不是对既有事实的描述,也不是正式提出一个成熟的思想方案,所表达的不过是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愿望而已。

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

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

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老子的“小国寡民”在《道德经》第八十章明‎确的提出。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段话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这样的“小国没有多‎少人,即使有武器‎却不用,使得人民重‎视生命而避‎免流动。

虽有船车,没有地方乘‎用它;虽有兵甲,没有地方陈‎列他们;使得人民重‎新又回到结‎绳记事的年‎代。

满意他们的‎饮食,喜爱他们的‎服装,高兴他们的‎风俗,安于他们的‎居处。

邻国相互眺‎望,鸡犬的叫声‎彼此都听见‎,人民活到老‎死都没有相‎互往来过。

”然而对于老‎子这种“小国寡民”的思想,我们的先辈‎们很多人对‎此持一种批‎判的态度。

其中主要的‎观点有以下‎3种。

其一为持基‎本否定态度‎。

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有范‎文澜,白寿彝等先‎生。

在白寿彝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中说道:“道家的政治‎思想,是主张奴隶‎社会向原始‎社会的逆转‎。

小国寡民,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对原始社‎会的向往。

”他们将老子‎的“小国寡民”界定为洪荒‎未来的原始‎社会,从而对此持‎基本否定态‎度。

其二为持半‎肯定半否定‎的态度。

这种观点则‎以任继愈先‎生为代表。

他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中说“老子提出的‎解决反感错‎了,却不能说老‎子对不合理‎现象的攻击‎也错了。

”这也就是说‎老子批判现‎实社会是对‎的,但是提出的‎“小国寡民”思想确实错‎误的。

其三为虚化‎小国寡民思‎想的实质内‎容。

冯友兰先生‎提出“《老子》第八十章所‎说的并不是‎一个社会,而是人的一‎种精神境界‎。

”而我认为“小国,寡民。

”这四个字看‎似简单,但其中的十‎分内涵丰富‎,充分体现了‎老子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思想理念‎。

理解的关键‎是把握好“小”和“寡”这两个字。

我认为比较‎合理的解释‎,是把这两个‎字用作使动‎词,也就是使……变小,把……看得很少的‎意思。

《中国政治思想史》期末重点整理

《中国政治思想史》期末重点整理

1小国寡民:指国家的规模十分狭小,人口稀少,人们在及其原始的状态下生活,没有一切可以用于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器具,文化极不发达,人们依然停留在结绳记事的水平上,人们没有知识,没有欲望,对于原始质朴的生活十分满足,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没有任何交往,过着十分封闭的生活2仁、礼学说:在孔子的思想学说中,仁与礼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概念,仁是优良的道德品质,而遵守礼的规范则是优良的道德品质在人的社会行动方面的表现,所以仁的品质是遵守礼的前提,如果没有仁的品质,也就不可能使自己的视听言动都符合礼的规范。

3独尊儒术:以儒家的思想为主导,掺杂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想。

它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王权,因而受到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推崇,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

4天命不常:所谓天命,既上天受命之意。

商代的统治者认为自己的权力来自天帝,并且认为商网朝的统治是受上天保佑的,当人类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时候,才希冀获得人类社会以外某种事物的保佑,商王朝的统治者崇信天帝,实际上是商代思想文化不很发达的表现。

周人对于天命的认识,却较之商代后期的天帝观念前进了一大步。

这主要表现为周公的“天命不常”的思想。

5性善论:战国时期孟子提出的一种人性论。

孟子认为,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以验证。

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

6性恶论:中国古代的一种人性论。

与“性善论”相对。

由荀子提出。

认为人的本性为恶,其善是由于人为。

由此作为其礼法兼治政治主张的理论根据。

但又强调环境和教育对改变习性的作用。

7居安思危:贞观集团的成员们原本是隋朝的臣民,他们目睹了隋王朝灭亡,还参加了推翻隋政权的战争,这样触目惊心的事实引起了李世民君臣的反思,以隋亡为鉴成为他们思考治国方略的一个起点。

隋朝灭亡的原因有:①奢侈无度②杜绝言路③用人不贤,小人掌权。

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

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

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小国,寡民。

”这四个字看似简单,但其中的十分内涵丰富,充分体现了老子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思想理念。

理解的关键是把握好“小”和“寡”这两个字。

我认为比较合理的解释,是把这两个字用作使动词,也就是使……变小、把……看得很小、使……变少、把……看得很少的意思。

只有这样才能完整地解读这句话:把大国家当作小国家一样来进行治理,把较多民众当作较少民众一样来进行管理。

在《诗经·小雅》中有一句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意思是说,整个天所覆盖到的地方,没有一片地不是大王的土地;顺着土地直到它的角落,没有一个人不是大王的臣民。

既然整个天下都是大王的土地,那么作为大王来说,他对每一寸土地都应该是一视同仁的去珍惜。

手心是肉、手背也是肉,无论哪一块肉受到伤害都会疼。

因此,他治理一寸土地,与治理一尺土地,应该是同样的对待。

在古代,大国与小国的区别,主要是指土地疆域的大小,一寸土地可以认为是小国,一尺土地可以认为是大国。

但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都应该同样地对待。

不能因为国家大了,就把它人为地分成不同的区域,采用不同的政策。

如果将大国分而治之,厚此薄彼的话,就会出现地方与地方之间的不平衡,从而产生各种矛盾与纷争,最终导致天下大乱。

所以,无论你拥有多大的国家,你都应该把它当作小国家一样,采取相同的政策来进行治理,这样才能现实国家的长治久安。

这就是老子“小国”的理念。

同样道理,既然所有人都是大王的臣民,那作为大王来说,十个民众与一百个民众也是一样的,应该用同样的方式去关爱和保护,从而减少民众之间的矛盾与纷争,使民众能够安居乐业、休养生息。

这就是老子“寡民”的理念。

“小国寡民”是老子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思想理念的集中反映,而且这种理念在其他章节中早就有所体现了。

比如第六十章说:“治大国,若烹小鲜。

”治理大国与烹制小鲜,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异,不过是各行其道而已。

行对其道,治大国不比烹小鲜更复杂;行错其道,烹小鲜不比治大国更简单。

读小国寡民之我见

读小国寡民之我见

读“小国寡民”之我见《老子》书中的“小国寡民”历来受到注释者、评论者们的否定与批判。

他们认为“小国寡民”是老子的理想小社会。

他们说“小国寡民”是老子“在古代农村社会基础上所理想化的”“小农农村”,“他们解决所谓时代问题的办法是回到早已崩溃的农村公社式稳定的小天地生活,这些所谓时代问题及他们所能提出的解决方案合起来,即幻化为小国寡民的理想”。

①更严重的是他们认为“小国寡民”是老子逃避现实斗争的倒退,是为时代开倒车。

他们说“小国寡民”是老子“虽欲返上古之治而不可得”,是“与当时的历史任务背道而驰的”,“是消极退缩的心情”,是“设想了一个小乐园作为他们逃避各种现实斗争的避难所”,是“带着时代的创伤,逃向原始的乐园,显然是想为时代开倒车。

”②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为什么他们会认为“小国寡民”是老子的理想小社会?为什么他们会认为“小国寡民”是老子逃避各种现实斗争的倒退、是为时代开倒车、是消极退缩?主要是因为《老子》书中有个八十章即“小国寡民”章,是因为这一章里有“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等一些句子。

这种分析与论断是不能令人心悦诚服的。

我想:假如《老子》书中没有这个八十章,老子的理想也不会遭到非议和批判;假如这章里没有上述的那些句子,老子的理想当然更不会遭到非议和批判;或者假如把“小国寡民”改为“大国众民”,老子的理想又将会落个什么命运呢?很显然,他们的那种论断根据就是这个八十章,就是这个八十章中的那些话。

但是我认为,要判断老子的理想究竟是什么,他是不是逃避各种现实斗争的倒退,是不是为时代开倒车,他解决时代问题的办法、方案是不是回到早已崩溃的小农农村、小天地,不能单看《老子》的八十章和八十章中的那些话,而要看《老子》全书的主要内容和主旨思想。

《老子》全书八十一章,章与章之间没有什么上承下接的必然联系。

但全书的内容却有一条主线贯穿着,这条主线就是“无为而治”。

“隔”与“隐”——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文学阐释

“隔”与“隐”——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文学阐释

“隔”与“隐”——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文学阐释
李鹏;段闪闪
【期刊名称】《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3(029)004
【摘要】“小国寡民”作为一种对理想社会的畅想,与后来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以及历代文人的隐逸情节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远离尘嚣的桃花源给我们提供了一个
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呈现了一种“隔”的理想,而隐逸文人更是将“隐”作为追求
生命舒展的一种手段,与老子美称的“至治”理想,在心理上共同达到了一种对现实
彼岸生活的描述与喟叹.
【总页数】4页(P114-117)
【作者】李鹏;段闪闪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浙江金华321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33.1;I206
【相关文献】
1.老子的"小国寡民"等思想对我国城镇发展的启示——以《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为中心的探讨 [J], 曾武佳
2.“隔”与“隐”——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文学阐释 [J], 李鹏;段闪闪;
3.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乡土回归 [J], 李易;邓婕;
4.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乡土回归 [J], 李易;邓婕;
5.圣君治理下的社会构想——《老子》小国寡民思想探微 [J], 毛红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国寡民”的道德理想国[摘要]本文从老子的“道”出发,根据“反者道之动”的哲学辩证思想,揭示出“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并不是单纯地归复于结绳记事的远古时代,是再始更新地发展到人类社会更高的文明阶段。

[关键词]老子小国寡民道德理想国乌托邦“小国寡民”是老子心中的理想社会:“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1]一、“小国寡民”思想的基本诠释《道德经》中的“小国寡民”思想历来是学界注释者、评论者们的争论之地。

以任继愈和范文澜为代表的消极派认为这种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是一种落后的、反动的、复古的、愚昧的、消极的思想。

前者曾在《老子新译》中提出,“‘小国寡民’体现了老子复古的社会历史观。

当时已出现了万乘之国,有了十几万人口的大城市,有了高度发达的文化、科学、艺术。

老子对这些不但看不惯,还坚决反对要回到远古蒙昧时期结绳而用的时代去,老子美化上古,是为了菲薄当时。

”[2]后者在《中国通史》中表明:“老子想分解正在走向统一的社会为定型的和分离的无数小点,人们被拘禁在小点里,永远过着极低水平的生活,彼此孤立,没有接触的机会,社会进步所不可缺少的愿望和努力,老子都看作有害。

这种反动思想,正是没落领主的思想,老子小国寡民的政治思想是反历史的。

”[3]二者关于老子“小国寡民”的看法并非是主观臆测,主要因《道德经》中有“有什伯之器而不用”“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民复结绳而用之”“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等一些思想。

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是否是历史的倒退抑或是逃避各种现实斗争的消极避世主义?是空想之中的“乌托邦”还是与世无争的“桃花源”?持肯定态度的积极派中,以陈鼓应、童书业、冯友兰为代表。

陈鼓应在《老子今注今译》中认为,“小国寡民”是老子在古代农村社会基础上所理想化的民间生活情景。

“小国寡民”乃是基于对现实的不满,而在当时散落农村生活的基础上所构幻出来的“桃花源”式的乌托邦。

童书业在《先秦七子研究》中认为;“这实际上是一种理想化的小农农村,保存着古代公社的形式。

有人说:老子企图恢复到原始社会这种说法并不妥。

因为老子还主张有‘国’,有‘统治’,这种社会还有甲兵,并且能够‘甘其食,美其服’,这些都不是原始社会的状态。

老子只是企图稳定小农经济,要统治者不干扰人民,让小农经济自由发展,这就达到了他的目的。

”[4]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新编》中认为,“小国寡民”表面看来是回归到了原始的社会,其实也不尽然。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由此可知,并非无有“舟舆”,只是无须用到,并非无有“甲兵”,不过无所用处。

并非没有文字,只是无须文字,此种境界为“至治之极”也,是知其文明,守其素朴,不是为之而不能,而是能之而不为。

照这样理解,“小国寡民”不是一个社会,而是一种人的精神境界。

王弼在《老子道德经注》中,对“小国寡民”的注释独树一帜:“国既小,民又寡,尚可使反古,况国大民众者乎?故举小国而言也。

”[5]“小国寡民”中的“小”是“大”的缩影,国家已经小了,人民又少了,还可双“反古”——即回返到原始的起始点,何况国大民众呢?举出小国这个例子意在于大国。

“言使民难有什伯之器,而无所用,何患不足也,使民不用,惟身是宝,不贪货路。

故各安其居。

”[6]“小国寡民”不是目的,目的是“大国大民”,“小国寡民”是方法,是途径。

由此可见,王弼认为老子并非要实现小国的理想,而是举小国而言,最终的落脚点还是要建立大国。

二、从“反者道之动”的哲学辩证思想到“小国寡民”的道德理想国综上所述,不难看出由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乱四起,所以老子要构建这样的理想社会来对现实世界的讽刺和对比。

第二种观点则认为,老子的理想社会是一个精神的社会,是一种人的精神境界,而《道德经》中所要求的就是这种精神境界。

第三种观点认为小国是实现大国的方法和途径。

老子的“小国寡民”究竟意义为何?理解其理论的哲学基础是理解此问题的关键所在。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但是“道”又是什么呢?虽然《道德经》一文中写到“道可道,非常道”,表明“道”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但是我们仍然能看出“道”的特征。

“道”是一切万事万物的本源,是自然界中最初的发动者,“道”具有无限的潜藏力和创造力,天地间所有的万事万物都是“道”的潜藏力不断创发的一种表现。

“道”的特点、规律又是什么呢?即是“反者道之动”,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都在相反对立的状态下生成,并向相反的方向再始更新地运动发展。

老子的“反者道之动”是万事万物必须遵从的法则与规律,体现了老子哲学中的辩证思想。

我们所熟知的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和演变的全过程和总趋势,显现出事物发展的周期性,即从肯定到否定,再由否定到新的否定,每一次的否定都不是单纯的离弃,而是将有价值的部分存留下来。

因此,在事物发展的否定之否定即新的肯定阶段,并非是简单地再现原物,相同的只是形式上的回归、内容上的演变,但总体仍持前进和上升的趋势,这种规律也同样可以应用到社会历史的发展之中。

由此来看,老子的理想社会并不是“桃花源式的乌托邦”,因为老子的这种理想社会表面上看是历史的倒退,不提倡各种文明、技巧,与原始社会颇有些相像,更有一种回归的倾向,但是这种回归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回归,已经不同于原来的原始社会了。

老子构想的理想社会中政府的作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没有法律等强制性的措施约束和规范,也没有仁义礼智的道德内在规范,那么人们又怎么能达到相安无事呢?很显然这种不依靠人为灌输的道德,应该说是一种更高层次的道德境界,这种和谐的秩序,比起必须要依靠道德规范和法律来维持秩序的国家,应该说是人类更高层次的文明社会。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现今的科技文明已经日益发达,同时带给人类的灾难也屡见不鲜,但人类并不能不去发展科技、文明。

在老子的理想社会中“什伯之器、舟舆、甲兵”也是有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也是文明高度发达的一种表现。

在这样的理想社会里面,除了这些必要的物质基础,最重要的是社会秩序无需政治的力量和僵化的规范来维持,要不然怎么会达到“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呢?“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表面看是人类抛弃了文明回归到了蒙昧的状态,但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人们的道德水平已经发展到了一定高度,完全脱离了“德、仁、义、礼”,“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7]道德从最初的原始社会中无所谓道德的淳朴自然的童蒙之心,到仁义礼智,到道德失范,最终再始更新地发展到人们无欲无争之时,表面上看似回归到了远古,其实是向更高层次的发展,不再是无知的时代,单纯无欲无求的道德。

老子认为只要人们顺应自然,不去追求满足超出于自然本性之外的欲望,便能弃绝满足这些欲望的工具,最终将消灭战乱。

三、“小国寡民”思想的重新释意老子的“小国寡民”可以理解为一种精神的境界,也可视为由现实生活通往理想社会的方法,更可以说是由“小国”到“大国”实现的方法和途径。

但从老子整个思想体系来看,“小国寡民”是老子哲学思想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是他最终的道德理想的王国,这个道德理想国并非是“桃花源式乌托邦”,而是符合“道”的发展趋势,是“道”在社会历史中的一种表现。

首先,“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表明在这种社会中,有舟舆,无用武之地,有甲兵,但无须用在战场之上。

这正像冯友兰先生说的那样,老子所说的理想社会并非单纯地回归原始社会。

其次,“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其中的“甘、美、安、乐”这简单的四个字就表明老子理想的社会是有稳定的经济基础,不然人们又怎能够达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呢?最后,从政治上来看,“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说明老子的理想社会是有“国家”的概念的,而“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说明国家与国家是不存在战争与侵略的。

所以老子的理想国不是回到了原始社会,更不是历史的倒退,而是一种高度文明的表现,更体现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7]“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故可不见所欲,则心不生所乱,“无知无欲”可使民远离灾祸和战乱。

最终则是“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8]“绝圣”“绝仁”“绝巧”即是达到内心无纷扰的通道,此“三绝”即是老子实现其道德理想国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这种无为而治的道德理想国是一种消极避世吗?“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

其事好还。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

大军之後,必有凶年。

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

”[9]“夫佳兵者,不祥之器。

”[10]言用兵强于天下者,犹如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必然自取灭亡。

“无为而治”并不是无所作为,意在于“无为而无所不为”,知有所不为,方可使国家昌盛,人民安泰,正如“治大国如烹小鲜”。

四、“小国寡民”的道德理想国何以可能?反观现今社会的种种道德失范,现今社会是否可以重新回归到礼让的道德社会呢?历史永远不会倒退,只能在更高层次上回归,最终人类会在文明和社会的冲突中找到一个合理的切入点去解决由此而带来的一些问题,那一定是在人类的道德文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时才能实现。

因为没有真正的道德内化,社会是永远不会在更高层次上回归的。

以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为例,在以中世纪为代表的传统意义上的资本主义时期,人们只是为了利润而追求利润。

以本杰明·富兰克林为代表的近现代资本主义精神,是勤劳、节俭、惜时、诚信的资本主义精神。

在其后“每个资本家身上都带着血和肮脏”的垄断时代,即被马克斯·韦伯称为资本主义异化的时代,同时被称作垄断资本主义横行霸道的时代,更是一个资本主义精神面临危机的时代,一个丢掉灵魂的时代,财富从一件可以随时抛弃的斗篷变成了一个不可撼动的铁笼。

可是现今的资本主义已经远离了血腥和肮脏的时代,看似是一种回归到本杰明·富兰克林的那种被人称赞的时代。

但是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资本主义的经济、物质、文明的发展远远超过当时的鼎盛时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回归。

综上所述,从老子的“道”出发,社会的发展遵循“反者道之动”而再始更新,更新就意味着在更高层次上的回归,如果人类社会不能在前进中再始更新地发展,那么人类所面临的就是灾难和毁灭,因为任何事物永远都不会是静止不变的,只有那些流动着的,并向更高方向发展的事物,才会最终存在下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