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散文研究概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唐代古文运动自身的弱点
• 首先,韩愈以复兴儒学为旗帜,提倡古道,把儒家道 统作为文章的内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这就成为后来宋代理学家贬低散 文的艺术性的滥觞。
• 其次,韩愈过分强调“惟陈言之务去”、“词必己出” 这也助长了文字奇崛艰涩的一面。李肇《国史补》说: “元和以后,文笔则学奇于韩愈,学涩于樊宗师。”
(四)古文运动的成就
第三节 八大家与古文运动
• 一、唐代古文运动 • 是以儒学复古为号召,用质朴刚健的散
文取代绮丽柔靡的骈文,以达到张扬道 统的目的。因此,古文运动既是一次恢 复儒道的努力,也是一次革新文风、文 体和文学语言的运动。
(一)古文运动发展历程
1.萌芽期:从西晋到隋,已经有人开始追 求易骈为散。
• 西晋夏侯湛的《昆弟诰》,是易骈为散 的尝试。
2.完成阶段:真宗、仁宗时期
• 这一时期的首要任务是批判西昆体。此 时,穆修 、范仲淹、孙复、尹洙、石介、 梅尧臣、苏舜钦、欧阳修先后投入诗文 革新运动,其中欧阳修是这一运动的领 袖。
• 在理论上,这一时期主要提出如下几点:第一, 继续批判浮华文风,提倡圣人之道,主张诗文 应有美刺,利于风教。
• 石介:“今杨亿穷妍极态,缀风月,弄花草, 淫巧侈用,浮华篡组,刓锼圣人之经,破碎圣 人之言,离析圣人之意,蠹伤圣人之道” (《怪说》中)。“有攻我圣人之道者。吾不 可不反攻彼也” (《怪说》下)。
战国时代的古文其实本是当时的白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 现象发生呢?不从社会制度的划阶段的变革上去求了解,没有 办法找到说明。社会制度变革了,奴隶翻了身,文人学者本身 很多是出身于贫贱的,人民的语言,民间的形式便不能不高唱 凯歌,而登上大雅之堂。“民为贵”,故民间形式亦为贵。就 跟殷、周时代奴隶主政权一去不复返的一样,殷、周时代头号
的古板诗文也就一去不复返了。

——《奴隶制时代》
三是从东汉到隋,亦即“八代”(指东汉、 魏、晋、宋、齐、梁、陈、隋)时期。从 八大家看来,这是“文章之衰”时期。
• “文学起源于民间的口头文学。在阶级社会中,文 学为统治阶级服务,逐渐脱离群众,逐渐‘雅’ 化,因而也逐渐僵化。到了一定阶段,由民间文 学吸取新鲜血液而再生;但又逐渐脱离群众。逐 渐再‘雅’化,因而逐渐再僵化。如此循环下去, 呈现出螺旋形的发展。”(《奴隶制时代》)
• 由于他们的影响,许多作家从事古文写作。前有李观、 欧阳詹、刘禹锡、白居易、元缜、张籍等著名文学家, 后有李翱、皇甫湜、沈亚之、孙樵等韩门弟子,以及 “衡湘以南”的柳宗元的追随者。
4.衰落期:晚唐以至五代时期
• 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等人又兴起骈俪文风,号为 “三十六体”。《旧唐书·李商隐传》说:“商隐能为 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 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尤善为诔奠之辞。”
唐 宋 散 文 研 究
第一章 唐宋八大家名称的 由来及其历史地位
第一节 唐宋八大家名称的由来
• “唐宋八大家”指的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 宋代的欧阳修、苏洵、曾巩、王安石、苏 轼、苏辙。
• 南宋吕祖谦选《古文关键》
方孝岳《中国文学批评》说此书“好象建立了后来所谓‘唐宋八 大家’的名目”
• 明初朱右选《八先生集》
新的一个因素。
(二)宋代古文运动发展历程
• 1.酝酿阶段:太祖、太宗时期
• 这一阶段的重点是批判五代以来浮华卑弱的文风。
• 首先有王禹稱明确提出取法韩柳,“革弊复古”(《送 何逊序》)。他指出诗文创作应“远师六经,近师吏部” (《答张扶书》);又说“篇章取李杜”,“古文阅韩 柳”(《寄题陕府南溪兼简孙何兄弟》)。其次是柳开, 表示以继承韩柳古文劝善惩恶、“讽颂规戒”的作用。 在文道关系上,王禹稱提出“传道以明心” (《答张扶 书》),柳开则宣扬文道的合一,他们都强调文章要为 现实政治服务。在语言上,这个时期既反对语言的雕琢 浮华,也反对古文运动的艰涩文风。柳开提出“古文者, 非在辞涩言苦”,而是要“随言短长,应变作制” (《应责》)。王禹稱则提出“句易道,义易晓” (《再答张扶书》)的主张。
• 1.游记文
• 游记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其主要表现: • 第一,是化骈为散,用散文的形式写景记游,能穷形极
相,灵活自如,出现了象柳宗元那样的模山范水的杰作。 • 第二,是在写景中寄托作者个人身世遭际的感慨,景物
中融入作者的个人感受,由此发出某种人生哲理。 • 第三,山水游记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六朝写景记
• 北朝时西魏的宇文泰指令苏绰作《大 诰》,以反对骈文。
• 隋代,文帝有“公私文翰,并宜实录” (李谔《上隋高祖革文华书》)的诏令。
• 2.准备期:初盛唐
• 隋唐之际王通提出文章应该“贯乎道”,“济 乎义”(《中说·天地》),初具“文以载道” 的观念。
• 唐初魏征、李百药等史学家大力批判齐梁时代 的形式主义文风,如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 缺陷:理论还缺乏明确性和系统性,创作也还 不足以与骈文相抗衡,更重要的是还没有出现 一个足以左右文坛的古文作家群,因而不能形 成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把古文运动推向高潮。
3.高潮期:中唐德宗贞元至宪 宗元和二、三十年间
• 韩愈、柳宗元把古文运动推向了高潮。他们提出了以 “文以载道”为核心的明确而完整的古文理论,大力 提倡先秦两汉散文,批判六朝骈文,大量吸收口语, 适当吸收骈文的整齐句式,创作了大量的优秀散文。
二、宋代古文运动
• 宋代古文运动是在北宋时期酝酿、发展 和完成的,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继续和 发展。这次运动以韩柳文章为号召,以 “复古”为旗帜,是配合北宋政治变法 形势的一次全面的文风革新。
(一)产生原因
• 首先,是宋初文风的卑弱与“西昆体” 的出现。
• 其次,是由于政治革新的需要。 • 其三,宋朝理学兴起,也是促进诗文革
• 韩愈在文辞革新方面响亮地提出“唯陈言之务去”的 口号(《答李翊书》)。坚决清除那些华而不实的陈 言,提倡质朴自然的文辞,强调“唯古于辞必己出” (《南阳樊绍述墓志铭》),“不以雕琢为工” (《答李秀才书》),提倡“文从字顺各识职” (《南阳樊绍述墓志铭》)。柳宗元则揭露和抨击了 “骈四俪六”的形式主义文风,主张文以达意为主, 要求“引笔行墨,快意累累,意尽便止”(《复杜温 夫书》)。
4.反对因袭,强调创新。
• 韩愈反对因袭,反对舍本逐末,主张“师其意不师其 辞”(《答刘正夫书》)。同时更强调创新,强调 “能自树立,不因循是也”(同上)。柳宗元也同样 反对因循,反对“渔猎前作,戕贼文史,抉其意,抽 其华”(《与友人论为文书》)的机械模仿,要求努 力突破传统,大胆创新。
5.陈言务去,文从字顺。
• 陈子昂《谏用刑书》 • 肖颖士 :“经术之外,略不婴心”(《赠礼部
尚书清河孝公崔沔集序》)
• 此外,独孤及、梁肃、柳冕等盛唐诸家,在理 论上都强调了文章应该“宗经”、“体道”等
• 在创作方面,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是 一篇书信体山水散文
• 元结的《右溪记》是一篇精练古朴的游记散文, 都可谓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先声。
• 揭露和批判黑暗的社会现实的晚唐小品文放出了光辉, 继承了柳宗元寓言小品的思想和艺术,但有所发展。 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等,是小品文的代表作家。
(二)韩柳古文运动的主张
• 1.文道合一,以道为主。 • 2.要求文章反映现实。 • 3.加强修养,为文养气。 • 4.反对因袭,强调创新。 • 5.陈言务去,文从字顺。
• 其次是墓志铭等杂体传记,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 体,在写法上有很大的变化。
4.杂文小品
• 中唐古文运动使散文更切于实用,出现了杂文小品之 作。杂文接近于议论文。小品这种散文体裁,包罗极 广,大致以深入浅出、夹叙夹议地说理,或生动地叙 述某一事物,篇幅多见短小。韩柳有许多优秀的杂文 小品。到晚唐,古文衰落,骈文抬头,而讽刺性的杂
• 第三,继承与发展了简朴平易的主张。
• 梅尧臣:“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读邵不疑 学士诗》) 。
• 苏舜钦:“会将取古淡,先可去浮嚣”(《诗僧则晖 求诗》)。
• 欧阳修:“其道易知而可法,其言易明而可行” (《与张秀才第二书》)。
3.发扬光大阶段:神宗至北宋 末年。
二是西汉。其实应从春秋末年算起, 主要是战国至西汉时期。
• 到春秋末年,尤其战国年代,便完全不同了。先秦诸子差不多 都是优秀的文章家,而以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四家尤为
杰出。在战国以前,是没有私家著述的……私家著述的风气是 到战国中叶才勃然兴起的。以散文言,文体的特征是多用语助 辞,转折生动,气势充沛,虽然离开我们已经二千多年,在今 天读起来,也还是不难了解。那些语助辞,如焉、哉、乎、也、 者,其实就是当时的口语声调。稍通古代音韵的人便能理会。
2.要求文章反映现实。
• 韩愈结合自身遭际,提出“不平则鸣”的创作原则, 要求文章反映现实,为之鸣不平。所以他说:“夫和 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音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 苦之言易好也”(《荆谭唱和诗序》)
• 柳宗元更是强调“辅时及物之道”(《答吴武陵论非 国语书》)。
3.加强修养,为文养气。
• 作家的修养是为文之本,所谓“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 之高下皆宜”,“根之茂者其实遂”(韩愈《答李翊 书》),都强调了作家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柳宗 元则强调广泛地从诗、书、礼、易等典籍中“旁推交 通”来加强思想与文章方面的修养,并强调必须以深 厚的修养与勤谨的态度来为文载道。这种强调作家加 强修养的理论,保证了文道合一的原则得以具体贯彻。
《四库简明目录》云:“‘唐宋八家’之目,实始于 此。”
• 明中叶茅坤选《唐宋八大家文钞》
“八大家”名称由此确立
第二节 唐前散文发展概况
• 柳宗元《柳宗直〈西汉文类〉 》:“殷 周之前,其文简而野;魏晋以降,则荡 而靡;得其中者汉氏;汉氏之东,则既 衰矣。”
一是“殷周以前”,其实是指殷与西 周。
• 郭沫若说:“殷周古文是奴隶主所专有 的东西,和民间语言有很大距离。无论 殷代卜辞、殷周彝器上的铭文,《尚书》 中一些殷、周两代的文诰,文辞都是异 常定性化而僵硬的。”(《奴隶制时 代》)所以,柳宗元说它“简而野”, 是合乎实际的。
游文字,有的只是书信中的一部分,
2.寓言
• 柳宗元、罗隐等人有意识地写作寓言,使寓言成为一种 独立的单篇作品,不再作为整个作品中的一个形象化的 比喻,题材和思想内容着重于揭露社会的病态,这标志 着我国寓言文学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3.传记文学
• 唐代出现了许多史书以外的所谓“杂体传记”(包括 墓志铭、传状等作品)。这些杂体传记具有新的特点: 首先,传记的对象从文臣武将、高士名流转向社会底 层不知名的小人物。
1.文道合一,以道为主。
• 韩愈说:“愈之为文,岂独取其句读不类于今者耶?思 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而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 乎古道者也”(《题欧阳生哀辞后》)。
• 柳宗元说:“及长,乃知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苟为炳炳 烺烺,务采色,夸声音,而以为能也”(《答韦中立论 师道书》)。
• 韩愈《答陈生书》:“愈之志在古道,又甚好其言辞。” • 柳宗元《报崔黯秀才论为文书》:“道假辞而明”, • 《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言而不文则泥” 。
• 第二,发展了“道”的观念,开始注重“文”的意义。
• 欧阳修:“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但他的道,不是 柳开、石介的圣人之道,也不是梅尧臣、苏舜钦的美 刺、风教。他反对文士溺于文辞,“弃百事,不关于 心”(《答吴充秀才书》)。他讲的“道”是“百 事”。又提出诗“愈穷则愈工”的观点(《梅圣俞诗 集序》),欧阳修也重“文”。他说:“事信矣,须 文”,“事信言文,乃能表现于后世”(《代人山个 王枢密求先集序》)。
文小品却放出异彩。
5.赠序
• 到唐代,由序跋又引出“赠序”一类。清人姚鼐指出: “唐初赠人,始以序名,作者亦众”(《古文辞类纂 序目》)。唐代这种新兴的散文体裁,除了推重、赞 许或勉励之辞外,能随时议论、叙事、描写、抒情。
6.赋体文
• 从柳宗元、杜牧的赋体文中可以看出,在盛行律赋的 中晚唐时期,也有内容充实、针对现实的好作品,使 这种内容空虚的宫廷庙堂文学样式重放异彩;在形式 上,中间杂以散句单行,比较灵活,为赋的散文化迈 出了一大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