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

合集下载

生活和技术中的物态变化

生活和技术中的物态变化

解析
答案
轻松尝试应用
1
2
3
4
5
4. 电冰箱压缩机是用 凝器使其在冰箱外部放热液化。
的方法将气态制冷物质压入冷
关闭
压缩气体体积
答案
轻松尝试应用
1
2
3
4
5
5. 火箭在大气中飞行的时候, 它的头部跟空气摩擦生热, 温度可达到 几千摄氏度, 在火箭头上涂一层特殊材料, 这种材料在高温下发生 和汽化, 这两种物态变化过程都要 , 使火箭头部的温度不致过 高。
解析
答案
轻松尝试应用
1
2
3
4
5
2. 下列自然现象中(如图所示), 由液化形成的是
(
)
关闭
C
答案
轻松尝试应用
1
2
3
4
5
3. 关于雨、 露、 霜、 雾跟物态变化的关系, 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 雨是水的液化形成的 B. 露是水的汽化形成的 C. 霜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D. 雾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关闭
互动课堂理解
露、霜、雨、云、雹和雪的成因 第一, 空气中总是含有水蒸气的, 这是江、河、湖、海以及大地 表层中的水不断地蒸发而来的, 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 时, 水蒸气温度降低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 这些很微小的颗 粒, 能被空气中上升气流顶起, 形成浮云, 所以云是由大量的小水滴和 小冰晶组合而成的。 第二, 当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 达到一定程度时, 上升 气流无法支持, 就会下落, 在下落过程中, 冰晶熔化成水滴;与原来的 水滴一起落到地面, 就形成了雨。 第三, 露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在地面上, 由于草、木、石 块等固体辐射热量, 因此它们的温度下降速度快于空气温度的下降, 当草、 木、 石块等物降到某一温度而使附近的空气达到露点时, 则有 水珠凝结在这些物体上形成露。

生活中常见的51例物态变化现象

生活中常见的51例物态变化现象

一、读谚语,解释物态变化1、雪落高山,霜降平原2、水缸出汗,不用挑担(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3、开水不响,响水不开4、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5、下雪不冷,化雪冷6、霜前冷雪后寒二、厨房中的热现象1、水壶中的水烧开后,在壶嘴处看到的"白气"是怎么样形成的?2、冬壶里的水烧开后,为什么在壶嘴一定距离处才能看到"白气",而紧靠壶嘴的地方却看不到"白气"?3、用锡焊的铁壶烧水为什么壶烧不坏,而不装水时把它放在火上一会儿变烧坏了?4、手沾点凉水拿刚出笼的熟馒头时,为什么不觉得怎么烫手?5、饺子放在水中无论怎么煮也不会变黄变焦,为什么放在油中炸会变黄变焦?6、水落在热油锅里会爆炸,而油落到热水锅里却不会爆炸,为什么?7、100℃的水蒸气比100℃的水烫得厉害,为什么?8、烫伤后,用0℃水还是用0℃的冰冷敷效果更好,为什么?9、炸食物时烧开的油溅到身上往往比烧开的水溅到身上对身体伤害得更严重,为什么?10、同样大小的一滴水,滴入发热的锅里和滴入热得发红的锅里,结果发现滴入温度较低的发热的锅里,水反而先干,为什么?11、"扬汤止沸"是指把锅里烧开了的汤舀起来再倒回去;"釜底抽薪"是指从锅下抽掉燃着的木柴。

请利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其中的原因。

三、诗词中的物态变化1、上联"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下联:"盘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其中包含了哪些物态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2、庐山以秀美的风景闻名于世唐代大诗人白在《望庐山瀑布》一诗中写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请你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解释"烟"的形成。

四、自然界中的物态变化请利用所学知识解释下列自然现象是怎么样形成的,并说明是吸热还是放热。

1.雨2.露3.雾4.雹5.冰6.雪7.霜8.窗花(发生在窗户的表面)9.雾淞五、解释下列现象中"白气"形成原因。

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

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

常见的物态变化及解释熔化现象及利用1.夏天从冰糕上滴落的水滴(熔化)2.冰粒变成雨滴降落下来(熔化)3.修柏油马路时,用大熔灶熔沥青(熔化)4.冰放在太阳下,一会儿就变成了水(熔化)5.将钢放在炼钢炉内,一会儿就变成了钢水(熔化)6.化雪的天气有时比下雪时还冷。

(雪熔化吸热)7.鲜鱼保鲜,用0℃的冰比0℃的水效果好。

(冰熔化吸热)8.温室效应使极地冰川吸热熔化,引起海平面上升。

凝固现象及利用1.纯水凝结,结成冰块(凝固)2.钢水浇铸成车轮(凝固)3.雪灾中电线杆结起了冰柱(凝固)4.钢水烧铸成火车轮(凝固)5.北方冬天的菜窖里,通常要放几桶水。

(水凝固时放热,防止菜冻坏)6.钢水冷却变成钢,车间人员很易中暑。

(钢水凝固放出大量的热)汽化(蒸发)现象及应用1.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汽化——蒸发)2.洒在地面上的水不见了(汽化——蒸发)3.擦在皮肤上的酒精马上干了,并且皮肤感觉很凉爽(汽化——蒸发)4.游泳上岸后身上感觉冷(汽化——蒸发)5.一杯40℃的酒精,敞口不断蒸发,留在杯中的酒精温度低于40℃。

(蒸发要向周围环境和液体自身吸热。

)6.在室内,将一支温度计从酒精中抽出,示数会先下降再升高。

(酒精蒸发吸热,使温度计中液体温度下降,蒸发结束后温度回升到室温)7.烧开一壶水(汽化——沸腾)液化及其应用1.夏天,冰棍周围冒“白气”(液化)2.夏天,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液化)3.早晨,草木上的小水滴(液化)4.早晨的浓雾、露水(液化)5.用电热水器烧水,沸腾时不断有“白汽”冒出(先汽化后液化)6.北方的冬天,在室内暖气管道中通以灼热的水蒸气来取暖,最后在管道另一头回收到的是水。

(水蒸气液化成水放出大量热)7.100℃的水蒸气比100℃的水更容易烫伤人体。

(100℃的水蒸气液化成100℃的水要放热)8.洗热水澡后,卫生间的玻璃变得模糊不清,一会儿又变得清晰起来(先液化后汽化)9.水缸“出汗”,不用挑担(水缸中的水由于蒸发,水面以下部分温度比空气温度低,空气中的水蒸发遇到温度较低的外表面就产生液化现象水珠附在水缸外面,晴天时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少,虽然也会在水缸外表面液化,但微量的液化很快又蒸发了,不能形成水珠,而如果空气潮湿,水蒸发就很慢,水缸外表面的液化大于汽化,就有水珠出现了。

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

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

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物态变化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之一,它指的是物质在不同的条件下,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常见的物态变化有固体变液体、液体变气体、固体变气体、气体变液体、液体变固体等。

固体变液体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物态变化之一。

当我们将冰块放在室温下,它会逐渐融化成水,这就是固体变液体的过程。

这是因为温度升高,冰块内部的分子开始运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减弱,导致冰块逐渐变软,最终融化成水。

液体变气体也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之一。

当我们将水烧开,水中的分子开始运动加速,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减弱,导致水逐渐变成水蒸气,这就是液体变气体的过程。

这种变化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经常出现,比如洗澡时,热水蒸气会弥漫在浴室中。

固体变气体是一种比较少见的物态变化,但在某些情况下也会出现。

比如,当我们将干冰放在室温下,它会逐渐变成白色的气体,这就是固体变气体的过程。

这是因为干冰的温度非常低,它内部的分子运动非常缓慢,但当温度升高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减弱,导致干冰逐渐变成气体。

气体变液体也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之一。

当我们将汽车里的空调打开,车内的空气会逐渐变凉,最终变成水滴,这就是气体变液体的过程。

这是因为空气中的水蒸气在遇到冷空气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增强,导致水蒸气逐渐凝结成水滴。

液体变固体也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之一。

当我们将水放在冰箱里冷藏,水会逐渐变成冰块,这就是液体变固体的过程。

这是因为温度降低,水中的分子开始减速运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增强,导致水逐渐凝固成冰块。

物态变化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之一,它不仅是自然界中的重要现象,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们需要了解物态变化的原理和规律,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它们。

生活中的物态变化

生活中的物态变化

最近刚好学完六种物态变化,找了一些有关这六种物态变化在生活的现象和例子,供大家查阅,如果有没有收录进去了,还请各位多多指教,丰富这些实例,谢谢了,呵呵。

1、熔化现象:⑴、冰激凌变软。

⑵、蜡烛点燃,蜡块变成蜡水。

⑶、修电器时用锡焊(锡块变成锡水)。

⑷、用冰棍或雪糕等解暑。

⑸、用冰袋降温或为高热病人降温。

⑹、冰或雪慢慢化成水。

⑺、夏天屋子里放一些冰块用来降温。

⑻、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时,保险丝因发热过多温度达到其熔点而熔断。

2、凝固现象:⑴、冬天菜窖里放一桶水,保证水果蔬菜的新鲜。

⑵、医院里用石膏在凝固放热过程中,扩张皮肤血管,增强抗炎作用,对患面部痤疮的病人进行治疗护理。

⑶、冬天手接触到冰冷的铁制东西会感到“粘”手。

⑷、在冰箱里冷冻食物,保证食物的新鲜。

⑸、冬天水结成冰。

⑹、燃烧的蜡烛蜡油滴到手上,会马上凝固,释放热量会烫到手。

3、既有熔化又有凝固的现象:⑴、下雪不冷,化雪冷。

(化雪的时候要注意保暖)⑵、用铝锻造铝锅,用铜块制造铜像。

4、汽化现象:⑴、把衣服晾在太阳下、通风并摊开,干得更快。

⑵、吐鲁番的坎儿井。

⑶、中暑或高烧病人利用酒精降温。

⑷、夏天下雨后,地上的水逐渐变干。

⑸、水或其他液体烧开了。

⑹、利用湿度计测空气湿度。

⑺、盘子里的水时间长了变干了。

⑻、夏天天热的时候,狗经常把舌头伸出来。

5、液化现象:⑴、口中呼出的“白气”、揭开锅盖冒出的“白气”等。

⑵、夏天冰棍冒的“白气”向下。

⑶、下雨、夏天的露水、雾气、高空的云层。

⑷、洗澡时卫生间里镜面会变得模糊不清⑸、洗完澡从浴室出来或从水里出来感觉到凉爽。

⑹、淋雨后若不及时换下湿衣服容易感冒。

⑺、天热时扇扇子时感觉到凉快。

⑻、水蒸气烫伤比开水烫伤更严重。

⑼、舞台上的白雾和人工降雨。

6、既有汽化又有液化的现象:⑴、戴的眼镜从低温处到高温处镜片变模糊,过一会儿镜片又变得清晰。

7、升华现象:⑴、卫生球或樟脑丸逐渐变小甚至消失。

⑵、人工降雨。

⑶、舞台上用干冰制作烟雾效果。

生活中常见的51例物态变化现象

生活中常见的51例物态变化现象

一、读谚语,解释物态变化1、雪落高山,霜降平原2、水缸出汗,不用挑担(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3、开水不响,响水不开4、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5、下雪不冷,化雪冷6、霜前冷雪后寒二、厨房中的热现象1、水壶中的水烧开后,在壶嘴处看到的"白气"是怎么样形成的?2、冬天水壶里的水烧开后,为什么在壶嘴一定距离处才能看到"白气",而紧靠壶嘴的地方却看不到"白气"?3、用锡焊的铁壶烧水为什么壶烧不坏,而不装水时把它放在火上一会儿变烧坏了?4、手沾点凉水拿刚出笼的熟馒头时,为什么不觉得怎么烫手?5、饺子放在水中无论怎么煮也不会变黄变焦,为什么放在油中炸会变黄变焦?6、水落在热油锅里会爆炸,而油落到热水锅里却不会爆炸,为什么?7、100℃的水蒸气比100℃的水烫得厉害,为什么?8、烫伤后,用0℃水还是用0℃的冰冷敷效果更好,为什么?9、炸食物时烧开的油溅到身上往往比烧开的水溅到身上对身体伤害得更严重,为什么?10、同样大小的一滴水,滴入发热的锅里和滴入热得发红的锅里,结果发现滴入温度较低的发热的锅里,水反而先干,为什么?11、"扬汤止沸"是指把锅里烧开了的汤舀起来再倒回去;"釜底抽薪"是指从锅下抽掉燃着的木柴。

请利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其中的原因。

三、诗词中的物态变化1、上联"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下联:"盘内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其中包含了哪些物态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2、庐山以秀美的风景闻名于世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一诗中写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请你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解释"烟"的形成。

四、自然界中的物态变化请利用所学知识解释下列自然现象是怎么样形成的,并说明是吸热还是放热。

八年级物理-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

八年级物理-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

常见的物态变化及解释熔化现象及利用1.夏天从冰糕上滴落的水滴(熔化)2.冰粒变成雨滴降落下来(熔化)3.修柏油马路时,用大熔灶熔沥青(熔化)4.冰放在太阳下,一会儿就变成了水(熔化)5.将钢放在炼钢炉内,一会儿就变成了钢水(熔化)①在饭菜的上面放冰块可防止饭菜变馊。

(冰熔化吸热,冷空气下沉)②化雪的天气有时比下雪时还冷。

(雪熔化吸热)③鲜鱼保鲜,用0℃的冰比0℃的水效果好。

(冰熔化吸热)④温室效应使极地冰川吸热熔化,引起海平面上升。

凝固现象及利用6.纯水凝结,结成冰块(凝固)7.钢水浇铸成车轮(凝固)8.雪灾中电线杆结起了冰柱(凝固)9.钢水烧铸成火车轮(凝固)10.火山喷发(先熔化后凝固)①北方冬天的菜窖里,通常要放几桶水。

(水凝固时放热,防止菜冻坏)②钢水冷却变成钢,车间人员很易中暑。

(钢水凝固放出大量的热)汽化(蒸发)现象及应用11.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汽化——蒸发)12.洒在地面上的水不见了(汽化——蒸发)13.擦在皮肤上的酒精马上干了(汽化——蒸发)14.游泳上岸后身上感觉冷(汽化——蒸发)①湿衣服放在户外,很快就会干②教室洒过水后,水很快就干了③刚从水中出来,感觉特别冷。

(风加快了身上水的蒸发,蒸发吸热)④一杯40℃的酒精,敞口不断蒸发,留在杯中的酒精温度低于40℃。

(蒸发要向周围环境和液体自身吸热。

)⑤在室内,将一支温度计从酒精中抽出,示数会先下降再升高。

(酒精蒸发吸热,使温度计中液体温度下降,蒸发结束后温度回升到室温)15.烧开一壶水(汽化——沸腾)液化及其应用16.夏天,冰棍周围冒“白气”(液化)17.夏天,水缸外层“出汗”(液化)18、早晨,草木上的小水滴(液化)19.早晨的浓雾、露水(液化)20.夏天,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液化)①北方的冬天,在室内暖气管道中通以灼热的水蒸气来取暖,最后在管道另一头回收到的是水。

(水蒸气液化成水放出大量热)②100℃的水蒸气比100℃的水更容易烫伤人体。

物态变化与生活例子

物态变化与生活例子

物态变化与实际生活1. 熔化吸热:医疗上用冰袋吸热、饮食行业用冰块降温(葡萄酒里加冰);冰雪熔化时要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环境温度降低,即使有太阳,也使人感到寒冷。

2. 凝固放热:北方冬天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利用水凝固放热而使窖内温度不致太低。

3. 国外研制出一种衣料,其纤维中添加了微胶囊,这种胶囊中所含的物质在常温下呈液态,在温度降低时会凝固,人们穿上这种衣料做成的衣服,在气温降低时倍感温暖,原因是:微胶囊凝固时放热。

4. 寒冷的冬天,用手摸室外的金属,有时会发生粘手的现象,好像金属表面有一层胶,是因为:寒冷的冬天,用比较湿的手摸金属时,手上的热会迅速传递到金属上,手上的温度下降,使得手上水分凝固,就是粘手现象。

5. 汽化吸热:沸腾;蒸发(蒸发致冷)。

6•液化放热:100度的水蒸汽烫伤比100度的水烫伤更严重,这是因为:水蒸气液化时还要放出大量的热。

7. 蒸馒头时总是上面的先熟,这是因为:蒸馒头是利用高温的水蒸气将热传递给馒头使其变熟。

刚从沸水中蒸发出来的高温水蒸气密度较小,能迅速升至蒸笼的顶端,所以蒸笼的最上层温度最高,馒头先熟。

(高温水蒸汽经过蒸格上升,遇到冷的蒸笼盖时,大量水蒸气发生液化现象,放出很多热量,使上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

有经验的师傅拿刚出笼的馒头钱,先将手上沾点水,这样做主要是利用水汽化吸热,使手不会被烫伤。

)8. 用手直接拿刚出锅的鸡蛋时,感觉到烫,但当蛋壳表面的水蒸发完后再摸时,则更烫了,以致无法接受。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刚捞上来的蛋壳附着一层水膜,开始时,水膜蒸发吸热,使蛋壳的温度下降,所以并不觉得很烫。

经过一段时间,水膜蒸发完毕。

由鸡蛋内传递出的热量使蛋壳的温度重新升高,所以感到更烫手。

这和把手沾湿了去拿更出锅的热馒头感觉不太烫一个道理。

9. 牙医为病人检查牙齿时,常把一个带把的金属小平面镜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烤一烤,然后放入病人的口腔中,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用酒精灯火焰烤过的平面镜温度高于口腔内的温度,可有效防止口腔内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镜面上,导致医生看不清牙齿,影响诊断。

常见的自然现象中涉及到的物态变化

常见的自然现象中涉及到的物态变化

常见的自然现象中涉及到的物态变化云、雾、雨、露、霜、雪、雾凇、冰雹是水的不同物态,它们的形成过程中发生了哪些物态变化一、云的形成地面附近的水蒸气上升,到了一定高度(越往高空温度越低),如果高空的温度高于0°C,水蒸气就液化成小水滴,如果高空温度低于0°C,水蒸气就凝华为小冰晶。

这些小水滴和小冰晶逐渐增多就形成了云。

云涉及的物态变化:液化或凝华。

二、雾的形成地面附近的空气温度降低,如果空气中的水蒸气较多,便液化成小水滴,附着在空气中的浮尘上,便形成雾。

雾涉及的物态变化是:液化。

三、雨的形成云是由小水滴或小冰晶组成的。

如果云中的雨滴增大到一定的程度,在重力作用下就会下落形成降雨;如果小冰晶增大后下落,当到暖气流时就会熔化形成降雨。

所以雨涉及的物态变化有:熔化。

四、露的形成若空气湿润(一般在春秋季节),夜间温度下降,地面附近的水蒸气在植物枝叶表面液化便形成露。

露涉及的物态变化是:液化。

五、霜的形成霜是一种白色的冰晶(小冰晶),多形成于深秋或初冬季节的夜间,当夜间的温度降到0℃以下时,水蒸气在地面或枝叶上凝华形成霜。

霜涉及的物态变化是:凝华。

六、雪的形成当水蒸气上升到高空,遇到0℃以下空气时时,水蒸气便凝华成小冰晶,下落过程中周围水蒸气与其接触而结晶成雪。

雪涉及的物态变化是:凝华。

七、雾凇的形成雾淞(俗称树挂),是严冬时节出现在吉林松花江畔十里长堤的自然现象,与桂林山水、长江三峡、云南石林并称为中国四大奇观。

经常一夜间松花江畔长堤上的大柳树成了“白发三千丈”的雪柳,苍松则成了“玉菊怒放”的雪松。

当夜间温度下降,空气中水蒸气凝华附着在草木和其他物体上便形成了雾凇。

雾凇涉及的物态变化是:凝华。

八、冰雹的形成冰雹是从积雨云中降落下来的一种固态降水。

冰雹(人们常称为雹)。

冰雹是在对流云中形成,当水汽随气流上升遇冷会凝固成小水滴,若随著高度增加温度继续降低,达到摄氏零度以下时,水滴就凝固成冰粒,在它上升运动过程中,并会吸附其周围小冰粒或水滴而长大,直到其重量无法为上升气流所承载时即往下降,当其降落至较高温度区时,其表面会熔化成水,同时亦会吸附周围之小水滴,此时若又遇强大之上升气流再被抬升,其表面则又凝固成冰,如此反覆进行如滚雪球般其体积越来越大,直到它的重量大于空气之浮力,即往下降落,若达地面时未融解成水仍呈固态冰粒者称为冰雹,如融解成水就是我们平常所见的雨。

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

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

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一、读谚语,解释物态变化1、雪落高山,霜降平原2、水缸出汗,不用挑担(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3、开水不响,响水不开4、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5、下雪不冷,化雪冷6、霜前冷雪后寒1、下雪天,高山气温低于山下平地气温,下到高山的雪不易熔化,而下到平地的雪易及时熔化。

所以同样的雪,高山上比平地多。

霜是地面上的水蒸气遇冷凝华的结果,山下平地表面上的水蒸气比高山上多,故平地易形成霜,而高山不易形成霜。

2、缸中的水由于蒸发,水面以下部分温度比空气温度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缸的外表面就产生了液化现象,水珠附着在水缸外面。

睛天时由于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少,虽然水蒸气也会在水缸外表面液化,但微量的液化很快又蒸发了,不能形成水珠。

如果空气潮湿,水蒸发就很慢,水缸外表面的液化大于汽化,就有水珠出现了,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大,降雨的可能性大,当然不用挑水浇地了。

3、因为烧水时水中的气泡上升会发出响声,气泡上升得越快,发出的响声越大,气泡上升的快慢与水壶底部的水和表面的水的温差有关,温差越大,气泡上升越快。

开始烧水时,接触壶底的水温度较高,表面的水温度较低,温差较大,气泡上升快,故“响水不开”。

当水沸腾时,壶底的水与表面的水温度基本相等,水中的气泡上升变慢,故“开水不响”4、结冰是水的凝固现象,水的温度在0℃—4℃之间是反常膨胀,即热缩冷胀。

冬天,当气温下降时,上层河水的温度较低,密度较大,就要下沉,河底水的温度高,密度较小,就要上升,形成对流,使全部河水不断冷却。

当整个河水的温度都降到4℃时,对流就停止了。

气温继续下降时,上层河水的温度继续下降,河底水的温度仍保持4℃。

当上层的河水温度降到0℃并继续放热时,河面开始结冰。

从这以后,由于水和冰都是热的不良导体,光滑明亮的冰面又能防止辐射,因此,热传递的三种方式都不易进行,冰下的水放热极为缓慢,结成厚厚的冰需要时间很长,所以才有“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说法。

文档: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

文档: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

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1)当锅烧得温度较高时,洒点水在锅内,会发出“吱吱”的声音,并冒出大量“白气”,这是水先汽化后液化的现象。

(2)在热锅里和烧得温度很高的锅里滴有同样的一滴水,热锅里水滴先蒸干。

原因是水滴滴入温度很高的锅中,接触处的水急剧汽化形成一层水蒸气,这层水蒸气托起尚未汽化完的水滴,减缓了水滴汽化的速度,同时引起了水滴的跳动,跳动过程中,由于水蒸气的散失,水滴受重力作用下落,将又与锅接触,再次形成一层水蒸气而托起水滴。

如此反复,水滴不断跳动,并且逐渐减小直至消失,汽化时间当然长一些,所以后蒸干,而水滴在热锅中直接汽化,很快蒸干。

(3)磨刀时要往菜刀上洒水,因为刀与磨石摩擦生热,刀的温度过高时钢铁硬度会减小,刀口就不锋利了,洒水后吸收了热量,刀的温度就不会升得过高。

(4)当汤煮沸要溢出锅时,迅速向锅内加冷水或把汤扬起再倒人锅内都可制止沸腾。

原因都是吸收锅里汤的热量,使其温度降到沸点以下,加冷水,因冷水的温度低于沸腾汤的温度,混合时,冷水吸热,汤放热,把汤扬起再倒人锅内的过程中,由于空气温度比汤低,汤放出了一部分热量,温度略有降低,倒人锅内时,它又要从沸汤中吸收一部分热量。

(5)油炸食物时,溅入水滴会听到“叭、叭”响声,并溅出油来,这是因为水的沸点比油低,水的密度比油大,撒人油中的水滴沉到油底迅速沸腾,产生的气泡上升破裂而导致响声。

(6)煮食品时,并不是火越旺越快,因为水沸腾时的温度是不变的,即使再加大火力,也不能提高水温,而结果只是加快了水的汽化,使锅内的水干得快而已,白白浪费了燃料,正确的方法是用大火把水烧开后,就改用小火,保持锅内的水一直沸腾就行了。

(7)用压力锅煮食物熟得快,主要是增大了锅内的压强,提高了沸点,即提高了煮食物的温度。

(8)用砂锅煮食物,食物煮好后,让砂锅离开火炉,食物在锅内还能继续煮一会儿,这是因为砂锅离开火炉时砂锅底的温度高于100℃而锅内的食物温度为100℃,离开火炉后,锅内食物还可从锅底吸收热量,继续沸腾,直到砂锅的温度降到100℃为止。

生活中的物态变化

生活中的物态变化

1.吃冰棒凉快,因为冰在熔化时吸热,降低口腔温度2.冰的熔化冷藏:储存食品时利用冰熔化吸热,使食品降温防止食品腐烂变质。

3.厨房中使用的液化气罐,是将气体液化后储存在里面的,这样可以减少体积。

4.放入冰箱的水果,要先拿保鲜膜包上,减慢蒸发,防止水分损失5.樟脑球变小,升华6.夏天天热时向地上洒水会感到凉快:在地上洒了水,蒸发需要吸收热量,水蒸发吸热有降温制冷作用。

7.夏天天热,洗把脸就感到凉快:洗了脸后,脸上有水分,水蒸发需要吸收热量,水蒸发吸热有降温制冷作用,所以夏天天热,洗把脸就感到凉快。

8.擦酒精为中暑病人缓解症状:给中暑病人擦酒精,酒精容易蒸发,蒸发需要吸收热量,蒸发吸热有降温制冷作用,酒精蒸发快,从病人身上带走热量快,使中暑病人缓解症状。

9.水蒸发过程中吸热,所以夏天你吹风扇才凉快的,是汗液蒸发10.沙漠冰箱:住在非洲沙漠中的居民,由于没有电,夏天无法用冰箱保鲜食物,当地居民发明了一种沙漠冰箱“罐中罐”。

它是由一个内罐和一个外罐组成,两罐之间填上沙子,使用时将食物和饮料放在内罐中,罐口盖上湿布,然后放在通风干燥的地方,经常在两罐间的沙子中洒些水,由于水蒸发吸热有降温制冷作用,使食物和饮料保持较低的温度,这样就能起到保鲜的作用。

11.沙漠羊皮袋:在沙漠里旅行的人,常用一个羊皮袋来装水,由于羊皮袋中的水不断地渗出,然后蒸发,蒸发吸热有降温制冷作用,使袋中的水温度较低,虽然气温较高,但是水喝起来清凉可口。

12.夏天食物放在水缸中防变质:夏天,没有冰箱的农村家庭,为了防止饭菜变质,常把饭菜放入菜盆,再把菜盆放入水缸中,让菜盆浮在水面上。

由于水缸中的水不断蒸发吸热,使水缸内的温度降低,从而使饭菜的温度降低,不致于使饭菜变质。

13.手术麻醉:医学上有一种麻醉剂叫氯乙烷,它是一种透明、沸点为13.10°C的液体,使用时,将容器口对准需手术部位喷出,喷出的四氯乙烷迅速汽化吸热降温使需手术部位冷冻,使需手术部位麻醉,从而进行手术。

生活中常见物态变化51例

生活中常见物态变化51例

生活中常见物态变化51例一、读谚语,解释物态变化1、雪落高山,霜降平原2、水缸出汗,不用挑担(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3、开水不响,响水不开4、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5、下雪不冷,化雪冷6、霜前冷雪后寒二、厨房中得热现象1、水壶中得水烧开后,在壶嘴处瞧到得“白气”就是怎么样形成得?2、冬天水壶里得水烧开后,为什么在壶嘴一定距离处才能瞧到“白气”,而紧靠壶嘴得地方却瞧不到“白气"?3、用锡焊得铁壶烧水为什么壶烧不坏,而不装水时把它放在火上一会儿变烧坏了?4、手沾点凉水拿刚出笼得熟馒头时,为什么不觉得怎么烫手?5、饺子放在水中无论怎么煮也不会变黄变焦,为什么放在油中炸会变黄变焦?6、水落在热油锅里会爆炸,而油落到热水锅里却不会爆炸,为什么?7、100℃得水蒸气比100℃得水烫得厉害,为什么?8、烫伤后,用0℃水还就是用0℃得冰冷敷效果更好,为什么?9、炸食物时烧开得油溅到身上往往比烧开得水溅到身上对身体伤害得更严重,为什么10、同样大小得一滴水,滴入发热得锅里与滴入热得发红得锅里,结果发现滴入温度较低得发热得锅里,水反而先干,为什么?11、“扬汤止沸"就是指把锅里烧开了得汤舀起来再倒回去;“釜底抽薪"就是指从锅下抽掉燃着得木柴。

请利用学过得物理知识解释其中得原因。

三、诗词中得物态变化1、上联“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下联:“盘内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其中包含了哪些物态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2、庐山以秀美得风景闻名于世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一诗中写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瞧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就是银河落九天”. 请您从物理学得角度来解释“烟”得形成、四、自然界中得物态变化请利用所学知识解释下列自然现象就是怎么样形成得,并说明就是吸热还就是放热。

1、雨2、露3、雾4、雹5.冰6。

雪7。

霜8、窗花(发生在窗户得表面)9、雾淞五、解释下列现象中“白气”形成原因。

物态变化与生活例子-汇总

物态变化与生活例子-汇总

物态变化与实际生活1.熔化吸热:医疗上用冰袋吸热、饮食行业用冰块降温(葡萄酒里加冰);冰雪熔化时要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环境温度降低,即使有太阳,也使人感到寒冷。

2.凝固放热:北方冬天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利用水凝固放热而使窖内温度不致太低。

3.国外研制出一种衣料,其纤维中添加了微胶囊,这种胶囊中所含的物质在常温下呈液态,在温度降低时会凝固,人们穿上这种衣料做成的衣服,在气温降低时倍感温暖,原因是:微胶囊凝固时放热。

4.寒冷的冬天,用手摸室外的金属,有时会发生粘手的现象,好像金属表面有一层胶,是因为:寒冷的冬天,用比较湿的手摸金属时,手上的热会迅速传递到金属上,手上的温度下降,使得手上水分凝固,就是粘手现象。

5.汽化吸热:沸腾;蒸发(蒸发致冷)。

6.液化放热:100度的水蒸汽烫伤比100度的水烫伤更严重,这是因为:水蒸气液化时还要放出大量的热。

7.蒸馒头时总是上面的先熟,这是因为:蒸馒头是利用高温的水蒸气将热传递给馒头使其变熟。

刚从沸水中蒸发出来的高温水蒸气密度较小,能迅速升至蒸笼的顶端,所以蒸笼的最上层温度最高,馒头先熟。

(高温水蒸汽经过蒸格上升,遇到冷的蒸笼盖时,大量水蒸气发生液化现象,放出很多热量,使上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

有经验的师傅拿刚出笼的馒头钱,先将手上沾点水,这样做主要是利用水汽化吸热,使手不会被烫伤。

)8.用手直接拿刚出锅的鸡蛋时,感觉到烫,但当蛋壳表面的水蒸发完后再摸时,则更烫了,以致无法接受。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刚捞上来的蛋壳附着一层水膜,开始时,水膜蒸发吸热,使蛋壳的温度下降,所以并不觉得很烫。

经过一段时间,水膜蒸发完毕。

由鸡蛋内传递出的热量使蛋壳的温度重新升高,所以感到更烫手。

这和把手沾湿了去拿更出锅的热馒头感觉不太烫一个道理。

9.牙医为病人检查牙齿时,常把一个带把的金属小平面镜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烤一烤,然后放入病人的口腔中,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用酒精灯火焰烤过的平面镜温度高于口腔内的温度,可有效防止口腔内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镜面上,导致医生看不清牙齿,影响诊断。

常见的物态变化(八年级物理)

常见的物态变化(八年级物理)

常见物态变化现象总结(1)云:天上豆英云,地上晒死人。

天上跑台云,地上雨淋淋。

()(2)雨: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

()(3)雾:晚间天罩云,早上著鞋行;早上地罩雾,尽管洗衣裤。

()(4)露:今夜露水重,明日太阳红。

()(5)霜:九月霜降无霜打,十月霜降霜打霜。

()(6)雪: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7)雹:伏天早上凉飕飕,午后冰雹打破头。

()(8)气态的乙醚物质在加压的环境下可以变成液态状态。

()(9)在寒冷的冬天,冰冻的衣服放在0℃以下的环境中也能变干。

()(10)有经验的面点师会用手沾点凉水去拿刚出笼的馒头,就会感觉没那么烫手。

()(11)有风的天气,游泳后从水中出来会感觉格外冷。

()(12)冬天,戴眼睛的同学从寒冷的室外走到温暖的室内,镜片上会出现小水珠。

()(13)从冰箱里拿出的鸡蛋会感觉表面湿漉漉的,然后静置一段时间又会变干。

先()后()(14)在卫生间里洗过热水澡后,室内的玻璃镜面变得模糊不清,过了一段时间,镜面又变得清晰起来。

先()后()(15)牙科医生用来观察病人牙齿的小镜子,要放在火上烤一下才放进口腔中。

()(16)现在有一种叫“固体清新剂”的商品,把它放置在厕所、汽车、饭店内,能有效的清新空气、预防感冒等。

()(17)农村家庭为了防止饭菜变味儿,常把饭菜放入脸盆,再把脸盆浮在水缸中。

()(18)冬天北方农村的菜窖里面放几桶水,菜就不易冻坏。

()(19)为了避免衣服遭受虫蛀,会使用樟脑球来驱虫。

一段时间后,放在衣柜里的樟脑球会越来越小,直至消失不见。

()(20)天冷时人嘴里呼出的“白气”。

()(21)水壶嘴上冒出的“白气”。

()(22)打开冰镇啤酒瓶(饮料瓶)时,瓶口部出现的“白气”。

()(23)打开冰箱门,冰箱门附近出现的“白气”。

()(24)刚从冰箱里拿出的冰糕周围的“白气”。

()(25)体育比赛中运动员一旦受伤,医生会对着受伤部位喷射一种叫氯乙烷的药液,该药液会在皮肤表面迅速消失不见,使受伤部位表层骤然变冷而暂时失去痛感。

生活中常见物态变化例完整版

生活中常见物态变化例完整版

生活中常见物态变化例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生活中常见物态变化51例一、读谚语,解释物态变化1、雪落高山,霜降平原2、水缸出汗,不用挑担(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3、开水不响,响水不开4、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5、下雪不冷,化雪冷6、霜前冷雪后寒二、厨房中的热现象1、水壶中的水烧开后,在壶嘴处看到的“白气”是怎么样形成的2、冬天水壶里的水烧开后,为什么在壶嘴一定距离处才能看到“白气”,而紧靠壶嘴的地方却看不到“白气”3、用锡焊的铁壶烧水为什么壶烧不坏,而不装水时把它放在火上一会儿变烧坏了4、手沾点凉水拿刚出笼的熟馒头时,为什么不觉得怎么烫手?5、饺子放在水中无论怎么煮也不会变黄变焦,为什么放在油中炸会变黄变焦?6、水落在热油锅里会爆炸,而油落到热水锅里却不会爆炸,为什么7、100℃的水蒸气比100℃的水烫得厉害,为什么8、烫伤后,用0℃水还是用0℃的冰冷敷效果更好,为什么9、炸食物时烧开的油溅到身上往往比烧开的水溅到身上对身体伤害得更严重,为什么10、同样大小的一滴水,滴入发热的锅里和滴入热得发红的锅里,结果发现滴入温度较低的发热的锅里,水反而先干,为什么11、“扬汤止沸”是指把锅里烧开了的汤舀起来再倒回去;“釜底抽薪”是指从锅下抽掉燃着的木柴。

请利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其中的原因。

三、诗词中的物态变化1、上联“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下联:“盘内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其中包含了哪些物态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2、庐山以秀美的风景闻名于世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一诗中写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请你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解释“烟”的形成。

四、自然界中的物态变化请利用所学知识解释下列自然现象是怎么样形成的,并说明是吸热还是放热。

1.雨?2.露?3.雾4.雹5.冰6.雪?7.霜?8.窗花(发生在窗户的?表面)9.雾淞五、解释下列现象中“白气”形成原因。

第一章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

第一章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

1 .熔化吸热:医疗上用冰袋吸热、饮食行业用冰块降温(葡萄酒里加冰);冰雪熔化时要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环境温度降低,即使有太阳,也使人感到寒冷。

2. 凝固放热:北方冬天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利用水凝固放热而使窖内温度不致太低。

3. 国外研制出一种衣料,其纤维中添加了微胶囊,这种胶囊中所含的物质在常温下呈液态,在温度降低时会凝固,人们穿上这种衣料做成的衣服,在气温降低时倍感温暖,原因是:微胶囊凝固时放热。

4. 寒冷的冬天,用手摸室外的金属,有时会发生粘手的现象,好像金属表面有一层胶,是因为:寒冷的冬天,用比较湿的手摸金属时,手上的热会迅速传递到金属上,手上的温度下降,使得手上水分凝固,就是粘手现象。

5. 汽化吸热:沸腾;蒸发(蒸发致冷)。

6. 液化放热:100度的水蒸汽烫伤比100度的水烫伤更严重,这是因为:水蒸气液化时还要放出大量的热。

7. 蒸馒头时总是上面的先熟,这是因为:蒸馒头是利用高温的水蒸气将热传递给馒头使其变熟。

刚从沸水中蒸发出来的高温水蒸气密度较小,能迅速升至蒸笼的顶端,所以蒸笼的最上层温度最高,馒头先熟。

(高温水蒸汽经过蒸格上升,遇到冷的蒸笼盖时,大量水蒸气发生液化现象,放出很多热量,使上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

有经验的师傅拿刚出笼的馒头钱,先将手上沾点水,这样做主要是利用水汽化吸热,使手不会被烫伤。

)8. 用手直接拿刚出锅的鸡蛋时,感觉到烫,但当蛋壳表面的水蒸发完后再摸时,则更烫了,以致无法接受。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刚捞上来的蛋壳附着一层水膜,开始时,水膜蒸发吸热,使蛋壳的温度下降,所以并不觉得很烫。

经过一段时间,水膜蒸发完毕。

由鸡蛋内传递出的热量使蛋壳的温度重新升高,所以感到更烫手。

这和把手沾湿了去拿更出锅的热馒头感觉不太烫一个道理。

9. 牙医为病人检查牙齿时,常把一个带把的金属小平面镜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烤一烤,然后放入病人的口腔中,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用酒精灯火焰烤过的平面镜温度高于口腔内的温度,可有效防止口腔内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镜面上,导致医生看不清牙齿,影响诊断。

生活中物态变化归纳总结

生活中物态变化归纳总结

生活中物态变化归纳总结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情况,这种变化被称为物态变化。

物态变化可以发生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之间。

在本文中,我将总结并归纳几种常见的物态变化以及其相关的观察结果和规律。

一、固体变液体1. 熔化:当固体受热达到其熔点时,固体逐渐变软并最终变为液体。

这个过程被称为熔化。

观察结果是固体逐渐融化,形成具有一定流动性的液体。

例如,蜡烛在火焰下熔化成熔蜡。

2. 溶解:某些固体物质可以通过溶解在液体中,形成透明的溶液。

观察结果是固体逐渐在液体中消失并形成均匀透明的溶液。

例如,糖在水中溶解。

二、液体变气体1. 沸腾:当液体受热达到其沸点时,液体内部会产生气泡,并从液体表面迅速升腾,形成气体。

这个过程被称为沸腾。

观察结果是从液体中冒出气泡,并有蒸汽或气体逸出。

例如,水沸腾时产生的蒸汽。

2. 蒸发:当液体受热但未达到沸点时,液体表面的分子会逐渐脱离液体,形成气体。

这个过程被称为蒸发。

观察结果是液体逐渐减少,且可以感受到气体的蒸发香气。

例如,水在室温下的蒸发。

三、气体变液体1. 液化:当气体受冷压缩时,气体分子会逐渐靠近并形成液体。

这个过程被称为液化。

观察结果是气体逐渐减少并形成液体。

例如,液化气在罐体中的状态。

四、固体变气体1. 升华:当固体受热但未达到熔点时,固体直接从固态转变为气态,跳过液态。

这个过程被称为升华。

观察结果是固体逐渐消失,形成气体,无液体形成。

例如,干冰在室温下升华形成二氧化碳气体。

综上所述,生活中存在多种物态变化现象,包括固体变液体、液体变气体、气体变液体和固体变气体。

对于每种变化,我们可以观察到特定的现象以及形成的新物质状态。

了解这些物态变化对于理解物质性质和日常实验非常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
一、读谚语,解释物态变化
1、雪落高山,霜降平原
2、水缸出汗,不用挑担(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
3、开水不响,响水不开
4、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5、下雪不冷,化雪冷
6、霜前冷雪后寒
1、下雪天,高山气温低于山下平地气温,下到高山的雪不易熔化,而下到平地的雪易及时熔化。

所以同样的雪,高山上比平地多。

霜是地面上的水蒸气遇冷凝华的结果,山下平地表面上的水蒸气比高山上多,故平地易形成霜,而高山不易形成霜。

2、缸中的水由于蒸发,水面以下部分温度比空气温度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缸的外表面就产生了液化现象,水珠附着在水缸外面。

睛天时由于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少,虽然水蒸气也会在水缸外表面液化,但微量的液化很快又蒸发了,不能形成水珠。

如果空气潮湿,水蒸发就很慢,水缸外表面的液化大于汽化,就有水珠出现了,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大,降雨的可能性大,当然不用挑水浇地了。

3、因为烧水时水中的气泡上升会发出响声,气泡上升得越快,发出的响声越大,气泡上升的快慢与水壶底部的水和表面的水的温差有关,温差越大,气泡上升越快。

开始烧水时,接触壶底的水温度较高,表面的水温度较低,温差较大,气泡上升快,故“响水不开”。

当水沸腾时,壶底的水与表面的水温度基本相等,水中的气泡上升变慢,故“开水不响”
4、结冰是水的凝固现象,水的温度在0℃—4℃之间是反常膨胀,即热缩冷胀。

冬天,当气温下降时,上层河水的温度较低,密度较大,就要下沉,河底水的温度高,密度较小,就要上升,形成对流,使全部河水不断冷却。

当整个河水的温度都降到4℃时,对流就停止了。

气温继续下降时,上层河水的温度继续下降,河底水的温度仍保持4℃。

当上层的河水温度降到0℃并继续放热时,河面开始结冰。

从这以后,由于水和冰都是热的不良导体,光滑明亮的冰面又能防止辐射,因此,热传递的三种方式都
不易进行,冰下的水放热极为缓慢,结成厚厚的冰需要时间很长,所以才有“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说法。

5、雪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或小水珠凝固而形成的,由于凝华和凝固都是放热过程,所以感觉不冷,而雪熔化是吸热过程,所以感觉冷。

6、霜的形成是凝华过程,而凝华是一个放热过程,所以霜前的气温要很低,空气中的水蒸气才能放热而凝华形成霜;下雪后,在雪的熔化或升华过程中都要吸收大量的热,所以下雪后,室外的气温会很低
二、厨房中的热现象
1、水壶中的水烧开后,在壶嘴处看到的“白气”是怎么样形成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形成的。

2、冬天水壶里的水烧开后,为什么在壶嘴一定距离处才能看到“白气”,而紧靠壶嘴的地方却看不到“白气”?--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而形成的,靠近壶嘴的地方温度高,水蒸气不能液化,所以看不到,而离壶嘴一定距离处温度低,水蒸气放热液化成小小珠即看到的“白气”。

?
3、用锡焊的铁壶烧水为什么壶烧不坏,而不装水时把它放在火上一会儿变烧坏了?--烧水时,水沸腾后保持沸点不变,在1标准大气压下,只能达到100℃,而锡的熔点是213.9℃,达不到锡的熔点,所以壶烧不坏;不装水时,壶的温度一直升高,很快便达到锡的熔点,焊锡熔化,壶就烧坏了。

4、手沾点凉水拿刚出笼的熟馒头时,为什么不觉得怎么烫手?--凉水碰到热馒头时迅速汽化,在手和馒头间形成一层水蒸气,而水蒸气是热的不良导体。

5、饺子放在水中无论怎么煮也不会变黄变焦,为什么放在油中炸会变黄变焦?--油的沸点远远高于水的沸点。

6、水落在热油锅里会爆炸,而油落到热水锅里却不会爆炸--水落在热油锅里时,锅内温度早已超过了水的沸点,水立刻汽化成水蒸气,体积迅速膨胀,且水比油重,在锅底的水化成水蒸气要跃出水面,引起剧烈振动,发出响声和爆炸,溅起油花;当油落到沸水锅内时,锅内沸水的温度低于油的沸点,且油飘在水面,汽化后可以直接跑到空气中,所以不会出现爆炸。

7、100℃的水蒸气比100℃的水烫得厉害,为什么?--?100℃的水蒸气烫得更厉害,因为100℃的水蒸气比100℃的水多了一个液化放热的程。

8、烫伤后,用0℃水还是用0℃的冰冷敷效果更好,为什么?--0℃的冰冷敷效果更好,因为0℃的冰比0℃的水多了一个熔化吸热的过程。

9、炸食物时烧开的油溅到身上往往比烧开的水溅到身上对身体伤害得更严重,为什么?--烧开的油烫得更厉害,因为油的沸点比不的沸点高得多。

10、同样大小的一滴水,滴入发热的锅里和滴入热得发红的锅里,结果发现滴入温度较低的发热的锅里,水反而先干,为什么?--锅热得发红温度过高,滴入的水迅速蒸发,水蒸气将水滴托起,使水滴与锅接触的面积减小,蒸发减慢;而滴入热锅里的水在流动,与锅接触的表面积增大,蒸发加快,所以先干。

11、“扬汤止沸”是指把锅里烧开了的汤舀起来再倒回去;“釜底抽薪”是指从锅下抽掉燃着的木柴。

请利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其中的原因。

--“扬汤止沸”是指把锅里烧开了的汤舀起来再倒回去,并没有停止加热,只是暂止住沸腾;“釜底抽薪”是指从锅下抽掉燃着的木柴,停止加热,是彻底止沸。

三、诗词中的物态变化
1、上联“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下联:“盘内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其中包含了哪些物态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凝固,凝固时向外放热,温度保持不变;
“盘内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熔化,晶体熔化时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2、庐山以秀美的风景闻名于世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一诗中写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请你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解释“烟”的形成。

--“烟”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四、自然界中的物态变化
请利用所学知识解释下列自然现象是怎么样形成的,并说明是吸热还是放热。

?
雨:水蒸气遇冷液化放热形成;水蒸气先凝华(放热)后熔化(放热)形成。

露:水蒸气遇冷液化放热形成。

雾:水蒸气遇冷液化放热形成。

雹:水蒸气遇冷液化放热形成小水珠,小水珠遇冷凝固(放热)成小冰球,小冰球受热熔化成水再与小冰球结合,如此多次循环而形成的。

冰:水凝固放热形成
雪:水蒸气直接凝华放热形成。

霜:水蒸气直接凝华放热形成。

窗花(发生在窗户的内表面):水蒸气直接凝华放热形成。

雾淞:水蒸气直接凝华(凝固)放热形成。

五、解释下列现象中“白气”形成原因。

天冷时人嘴里呼出的“白气”——人口中呼出的水蒸气液化形成小水珠。

水壶嘴上冒出的“白气”——水壶里的水蒸气液化形成小水珠。

打开啤酒瓶时,酒瓶口部出现的“白气”——空气中水蒸气液化形成小水珠。

打开冰箱门,冰箱门附近出现的“白气”——空气中水蒸气液化形成小水珠。

刚从冰箱里拿出的冰糕周围的“白气”——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小水珠。

六、你身边的热现象
1、冰冻的衣服放在0℃以下的环境中也能变干--升华(吸热)?
2、有风的天气,游泳后从水中出来会感觉格外冷--汽化(吸热)
3、冬天,戴眼睛的同学从温暖的室内走到寒冷的室外时,镜片上会出现小水珠--水蒸气遇冷液化(放热)
4、夏天游泳时,在水里并不觉得凉,而上岸后觉得冷--蒸发(吸热)
5、用久了的灯泡内壁变黑--钨丝先升华(吸热)后凝华(放热)
6、用久了的灯泡灯丝变细--钨丝升华(吸热)
7、从冰箱里拿出的鸡蛋先湿后干--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放热)成小水珠,后又汽化(吸热)成水蒸气
8、在卫生间里洗过热水澡后,室内的玻璃镜面变得模糊不清,过了一段时间,镜面又变得清晰起来--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放热)成小水珠,后又汽化(吸热)成水蒸气
9、放在衣柜里的樟脑球会越来越小--升华(吸热)
10、酒精擦在皮肤上感觉到凉快?--蒸发(吸热)
11、牙科医生用来观察病人牙齿的小镜子,要放在火上烤一下才放进病人的口腔中,医生这样做是为了什么--为了防止冷的镜面放入人口时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使镜面变得模糊不清。

12、现在有一种叫“固体清新剂”的商品,把它放置在厕所、汽车、饭店内,能有效的清新空气、预防感冒等,“固体清新剂”发生的物态变化--升华(吸热)
13、夏天,没有冰箱的农村家庭,为了防止饭菜变味儿,常把饭菜放入脸盆,再把脸盆浮在水缸中。

--水蒸发吸热有制冷作用。

七、其它
1、我国古代有许多艺术性、科学性较高的饮器。

有一种杯叫“常满杯”,杯中有用上等白玉做成的圆锥体,放在空气中,不断有水滴产生,使其常满。

--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附在白玉做的圆锥体表面,并沿表面下滑至杯中。

2、火箭发射时,在发射台下有一个大水池,让高温火焰喷到水中,通过水_汽化来吸收巨大的热量,火箭升空瞬间,看到的白色“气团”是水蒸气_液化_形成。

3、2009年春,我国北方地区发生严重旱灾。

(1)为了缓解旱情,曾实施人工降雨.执行任务的飞机在高空投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干冰进入云层,很快升华为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的温度急剧下降,则高空水蒸气就凝华为小冰粒,这些小冰粒逐渐变大而下降,遇到暖气流就熔化为雨点落到地面上.
(2)面对旱情,我们更要节约用水。

写出一种生活中常见的节水方法--用完水后及时关闭水笼头;淘米水浇花等
4、雪天路面有厚厚的积雪,为了使雪很快融化,常在路面积雪上喷洒盐水,这是为了什么--加盐是为了除低雪的熔点,使雪能在低于0℃的环境下熔化。

5、在空中喷洒干冰是人工增雨的一种方法。

干冰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小冰粒,冰粒下降过程中变成雨滴。

请说出其中的物态变化。

--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小冰粒——凝华(放热)?冰粒变成雨滴——熔化(吸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