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生态足迹模型及黄山市实证分析

合集下载

基于生态足迹分析方法的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以色季拉山国家级.

基于生态足迹分析方法的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以色季拉山国家级.

西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基于生态足迹分析方法的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以色季拉山国家级森林公园为例姓名:王颖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生态学指导教师:张敏20100501西藏大学农牧学院硕士学位论文摘要旅游景区是开展旅游的基础,其可持续发展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

本文基于生态足迹模型、旅游者的生态消费及结构特征,将旅游生态足迹理论引入旅游区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估,阐述了旅游生态足迹的概念,并构建了旅游交通、住宿、餐饮、购物、游览、休闲娱乐等旅游生态足迹计算子模型。

该模型将旅游者在旅游区的消费和供给,标准化处理后折算为一定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需求即旅游生态足迹与供给即旅游生态承载力。

通过比较分析这种供需状况,定量判断旅游区过去或现在发展的可持续性。

本文选取色季拉山国家级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计算分析了2005—2009年度色季拉山国家级森林公园游客的旅游生态足迹,探讨了旅游发展对色季拉山国家级森林公园这一生态脆弱区的影响。

研究结论:(1)色季拉山国家级森林公园2005—2009年总的旅游生态足迹平均22值为581.244391hm ,总的旅游生态承载力平均值为106373.6264hm ,平均2存在105792.38 hm旅游生态盈余;人均旅游生态足迹平均值为220.010282208hm ,人均旅游生态承载力平均值为2.374667322hm ,平均存在22.364385115hm 的人均旅游生态盈余;(2)影响旅游生态足迹大小的关键因子主要有旅游客流的规模,旅游者消费水平与消费模式,旅游者空间行为等(3)五年间色季拉山国家级森林公园总的旅游生态足迹呈现生态盈余,这样的发展是“可持续”的。

文章通过数据分析预测:以目前经济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这种旅游生态盈余将不断减小,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减弱,预测大约12年以后色季拉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将出现旅游生态赤字,进入“不可持续”阶段;在现有的技术水平、旅游消费模式、旅游地保护措施等条件不变情况下,如果每年接待游客控制在1035万人次以内,基本可以保障色季拉山国家级森林公园的旅游可持续发展。

黄山考察报告

黄山考察报告

黄山考察报告第一篇:黄山考察报告黄山考察报告黄山,从小学的一篇文章中就开始有一点了解,一直被它的神奇所吸引,早就希望可以亲身领略到黄山奇妙的景色。

在去黄山之前,就已经对黄山的一些著名景点有了初步的了解,包括猴子观海,仙人指路,迎客松等大家耳熟能详的美景。

现在,黄山神秘的面纱即将在我的眼前揭开,心情自然是无比的兴奋和期待。

凌晨4点半,大家都早早的洗漱,准备好行李和干粮,带上充足的御寒物品,从宏村的旅店出发,乘着旅游大巴开始我们的黄山之旅。

大约在汽车上颠簸了一个多小时后,天已经开始蒙蒙亮,我们也到达了目的地——黄山景区。

一下车,就顿时感觉到大山的气息和一丝丝的寒意扑面而来。

经过短暂的修整之后,我们就坐上景区大巴来到黄山景区入口,开始我们的黄山探奇之旅。

来到黄山,不得不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真是太奇妙了,那些山石简直就是惟妙惟肖,神乎其技,仿佛人工雕琢的一样。

拾级而上,洁白的山体和一棵棵展枝向人们招手的黄山松映入眼帘,仿佛一幅幅美好的画卷。

由于长年累月受到风雨的洗礼,山石的表面都比较光滑和明亮,大自然的巧手把山石勾勒出千变万化的纹理,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给视觉很大的冲击。

黄山的岩石主要是花岗岩,花岗岩受风化侵蚀,形成各种各样奇特的地貌,有些也成了黄山著名的景点。

而且,根据观赏角度的不同,所看到的景物也不尽相同,人们也根据其不同的形态而分别给它们取了不同的名字,如猴子观海,金鸡叫天门,妙笔生花等。

游客们被其景色所吸引,寄情于山水,同时能够获得美的享受。

值得一提的是沿阶而上那些垃圾筒,都是用几块山石堆砌而成,形成一个凹槽,标注些垃圾筒的标识,好像是天然形成的一样,不认真看是看不出有人工的痕迹的,它不仅美观独特,而且其本身和周围景色融为一体,不会影响游客观景游览的效果,可见规划者考虑的十分周到,能从这么细微的部分考虑到游客的心理和环境的美观性,十分的人性化,这是日后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到的问题。

这一点在我们游览的途中也经常能够看到,例如原本裸露的管线所做的装饰,做成树根状,和环境的颜色相近,那样就不会显得那么的突兀,尽量协调了环境和游客的视觉观赏,在这方面,黄山景区相对于其他相关景区就做得很人性化。

旅游业对黄山市经济贡献的实证分析

旅游业对黄山市经济贡献的实证分析

科T 产删 技曲 和y ∞
中图 分 类 号 : 0 4 3 F 1. 5
文献标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 6 1 1 0 ( 0 0 0 ~ 0 6 —0 1 7 — 8 7 2 1 )9 0 5 3
1 黄 山市 旅 游 经 济 发 展 的 总体 概 况
黄 山市 旅 游 业 起 步 于 I 7 9 8年 至 2 0 0 8年 的 3 1 年 间 , 山市 累计 接 待旅 游 者 4 2 7万 人 次 , 黄 4. 年均 增 长率 业 5 , 于 全 国 2 的平 均 水 平 ; 计 创 汇 4. % 高 6 2 累 1 3亿 美元 , 均增 长 4 . , 年 43 高于 全 国 4 的平 均 1 y 水平_ 。到 2 0 】 ] 0 8年 黄 山市接 待旅 游 者达 到 了 8 . 4 1O 万 人次 , 旅游 外 汇收入 达 2 0 20 0万美 元 , 接待 国 内旅
第 1 O卷 第 9 期
2 l O O年
Vo1 0. N o .1 .9 Se ., p 2 0 01
9月
旅游业对黄山市经济贡献的实证分析
蔡 艳 芬
( 安徽 大 学 工 商 管 理 学 院 , 肥 2 0 0 ) 合 3 00
摘 要 : 山 市 以 其 得 天 独 厚 的 旅 游 资 源 闻名 于世 ,旅 游 业 已成 为 全 市 第 三 产 业 的 重要 支柱 之 一 ,并 且 发 挥 着越 来 越 重 黄
以上 数据 可 以看 出 , 山 市 生 产 总 值 ( P 和 黄 GD )
旅 游 收 入 都 是 逐 年 上 升 , 预 计 二 者 之 间 存 在 较 高 的 可
在旅 游 业 发 展 和 经 济增 长 关 系 的研 究 中 ,选 择 黄 山市 国内生 产 总值 (G P)作 为 经 济 增 长 的 基 本 D 指标 , 为模 型 的 因变 量 Y_ 。旅 游 业 发 展 采 用 国 作 2 ] 际旅 游收入 ( 可称 为 旅 游外 汇 收入 、 游 创 汇 收 入 又 旅 或 国际旅游 外 汇收 入 )和 国 内旅 游 收 入 总 和作 为 衡 量指标 。把 国 际旅 游 收 入 和 国内旅 游 收入 加 总 获 得

《2024年黄山市旅游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范文

《2024年黄山市旅游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范文

《黄山市旅游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篇一一、引言黄山市,位于中国安徽省南部,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历史背景而闻名。

作为中国重要的旅游城市,黄山市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如黄山风景区、宏村古村落等。

本文旨在探讨黄山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及其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分析当前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和建议。

二、黄山市旅游资源概述黄山市的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包括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历史遗迹等。

其中,以黄山风景区最为著名。

此外,宏村、西递古村落等也是吸引游客的亮点。

黄山市的自然景观独特且多态,山地、湖泊、瀑布、温泉等资源丰富。

同时,黄山市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众多的古村落、古建筑和民俗文化等。

三、黄山市旅游发展现状及问题近年来,黄山市旅游业发展迅速,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

然而,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首先,部分地区旅游资源开发不足,导致资源浪费。

其次,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如交通、住宿、餐饮等方面。

此外,旅游管理与服务水平也有待提高,如导游素质、景区管理等。

四、黄山市旅游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可持续发展是旅游业长期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黄山市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应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首先,旅游资源开发应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

其次,应注重文化传承和弘扬,保护和传承黄山市的历史文化。

此外,还应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管理与服务水平,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

五、黄山市旅游资源开发的策略与建议针对黄山市旅游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提出以下策略与建议:1. 加强规划与管理:制定科学的旅游发展规划,明确旅游发展的目标和重点,加强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2. 保护生态环境: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严格控制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实现旅游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

3. 提升文化内涵:深入挖掘黄山市的历史文化内涵,加强文化传承与弘扬,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价值。

关于黄山市发展特色乡村旅游的调研报告

关于黄山市发展特色乡村旅游的调研报告

关于黄山市发展特色乡村旅游的调研报告院系: 外国语学院年级: 13 小组成员:摘要: 黄山市是全国重点旅游城市, 旅游品牌世界一流, 黄山发展旅游“天时”“地里”“人和”。

黄山市乡村旅游景点以黄山风景区为依托, 交通比较方便, 旅游资源优势与黄山风景区互补, 文化底蕴深厚, 发展乡村旅游优势明显。

但是随着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 黄山市的乡村旅游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

如: 景区类型比较单一, 参与性旅游项目少, 一些景点资源品位很高但是知名度却不高, 旅游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有待提高等。

目的: 本次调研目的就是为了全面的了解黄山市乡村旅游的现状,包括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目前发展过程遇到的问题、接下来该如何科学地深入发展等。

搜集信息:为了全面真实的完成这次调研, 我们小组通过多种途径搜集信息。

一方面, 我们阅读相关文报资料, 浏览黄山市旅游发展的官网;另一方面, 我们发放问卷, 进行问卷调查, 主要对象是游客和市民。

向游客发放问卷需要我们到相关的旅游景点, 所以, 这同时我们还积极主动得找各个景点的导游交谈, 这为我们的调研也提供了一部分信息。

问卷内容和问卷调查具体情况见下表:8、你觉得目前黄山市乡村旅游出现的问题有哪些?()A.景点景型比较单一B、景点知名度并不高C.景点管理模式滞后D、景区服务质量不高您认为黄山市该怎样继续发展乡村旅游?请给出建议。

正文:一、黄山市乡村旅游背景的分析1.乡村旅游背景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预测, 到2020年, 我国将成为世界国际旅游的第一大接待国, 年接待国际旅游者将超过1.3亿人次;从黄山旅游部门获悉, 2007年黄山市旅游累计接待海外游客1535.16万人次, 与上年相比增长23.70%。

其中, 接待入境游客68.55万人次, 增长25.73%;接待国内游客1466.61万人次, 增长23.61%。

那么, 中国旅游业中的乡村旅游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呢?这是中国旅游业新世纪发展中一个很现代化也很复杂的重要课题。

黄山旅游发展考察报告

黄山旅游发展考察报告

黄山旅游发展考察报告1. 引言本文旨在对黄山旅游发展进行考察,并提出相关建议。

黄山作为中国著名的旅游景区之一,具有独特的自然风景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本次考察目的在于分析黄山旅游的现状和问题,并提供可行的发展方向和措施。

2. 黄山旅游现状黄山旅游业在过去几年中得到了迅速发展,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都取得了显著增长。

黄山的自然风景和文化底蕴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

然而,黄山旅游也面临一些问题,包括景区拥挤、交通不便、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挑战。

3. 黄山旅游发展优势黄山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融合了山水之美和人文景观,具有很大的旅游发展潜力。

与此同时,黄山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逐渐改善。

政府对旅游业发展给予了支持,推出了一系列政策举措。

这些优势为黄山旅游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4. 黄山旅游发展问题尽管黄山旅游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景区过于拥挤,给游客带来不便。

此外,交通不便、旅游设施不完善等也制约了旅游体验。

最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也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5. 黄山旅游发展建议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并促进黄山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我提出以下建议:- 加强景区规划和管理,合理控制游客数量,提升游客体验;- 改善旅游交通,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提升交通便利性;- 完善旅游设施和服务,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和舒适度;- 加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推广绿色旅游理念;- 加强合作与交流,吸引更多投资和人才,推动黄山旅游的高质量发展。

6. 结论黄山作为中国著名的旅游景点,其旅游的发展潜力巨大。

然而,目前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通过加强规划管理、改善交通和设施、加强环境保护等措施,可以促进黄山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升游客体验,为黄山旅游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注:以上意见仅供参考,具体措施应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制定。

基于生态足迹的黄山市可持续性度量研究

基于生态足迹的黄山市可持续性度量研究
维普资讯
第3 O卷 5期
2 07年 9 0 月
安徽 师 范大学学 报 ( 自然科学版 ) Ju / f n u omaUnvri ( trl c ne o ma o h i r l iesy Naua S i c) A N t e
Vl. o No. 0 3 1 5 S p .200 7 e
2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本 文 利用 F O数 据库 、 山市 统计 年 鉴 (0 5年 )对 黄 山 市 的生态 足迹 作 分析 研 究 . 要 利用 生态 足 A 黄 20 , 主 迹分 析法 从生态 供 给与生 态需 求两 方 面对 区域 生态经 济 系统 供需 平衡 状况 进行综 合测 度 , 且 通 过对 生态 并
折算 的具体计算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有关生物资源的世界平均产量资料 ( 采用这一标准主要是为了使计算 结果 可 以进行 国与 国、 区与地 区之 间的 比较 )1 J 地 L4. .
数量 的增 长 , 能会带来 一 系列 的环 境 问题 , 可 因此 , 运用生 态足 迹方 法对 黄 山市进行 可持 续性 度量研 究 , 认清 黄 山市 目前 的可 持续 发展水 平 , 具有 一定 的研 究意 义 .
1 研 究 区概 况
黄 山市 地处安 徽省南 部 , 于 东 经 171 1。3, 位 1。2一185 北纬 2 。4一3 。1 间 , 92 03 之 东西 宽 约 5 .5公 里 . 17 南
可持续发展 已经成为未来发展 的模式和必然选择 , 可持续发展评估研究 的核心是定量了解人类对 自然 的利用现状 , 定量测量人类 的需求是否处于 自然的再生 能力之 内u . 生态足迹 的概念 由 R e J 19 提 J eS 于 9 2 出,96 Wa e ae 3 19 年 c r glj k n [对生态足迹 的计算原理和方法加 以完善以来 , 生态足迹作为一种衡量资源利用持 续 的方法 , 国内外 得到 了广 泛 的应 用 [-J黄 山 市是 一个 典 型 的旅 游 型 城 市 , 在 4 8. 随着 旅 游 行 情 的 见好 , 客 游

黄山市旅游模式转变研究

黄山市旅游模式转变研究

黄山市旅游模式转变研究黄山市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之一,以其秀丽的山水风光而闻名于世。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传统的旅游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游客的需求。

关于黄山市旅游模式的转变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黄山市旅游模式的现状和转变进行探讨,并对未来的发展提出建议。

一、黄山市旅游模式的现状1. 传统观光模式黄山市以其独特的山水景色吸引着大量的游客,而传统的旅游模式主要以观光游为主。

游客们通常前往黄山风景区、宏村、西递等景点,进行观光、拍照、购物等活动,体验传统的旅游方式。

这种观光游模式存在着对景区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破坏的问题,同时也不能满足游客对深度文化体验的需求。

2. 休闲度假模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黄山市作为休闲度假的目的地。

他们希望能够在这里放松身心,享受自然风光和悠闲的时光。

一些高端酒店、度假村和温泉等休闲度假设施也逐渐兴起。

这种休闲度假模式也存在着对当地环境和文化的影响,以及对当地传统产业的冲击。

3. 生态体验模式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环保与生态旅游的重视,生态体验模式逐渐成为黄山市旅游的新趋势。

游客们希望通过参与农家乐、徒步、登山等活动,更加亲近自然,感受当地农村的生活和文化。

这种模式注重与自然、与当地民俗的互动,更加注重体验和参与。

1. 多元化旅游产品为了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黄山市旅游产品的开发应更加多元化。

除了传统的观光游、休闲度假游,还可以开发一些特色的体验游、文化游、农耕游等,增加游客的选择空间。

比如可以推出“黄山深度游”、“黄山文化之旅”、“乡村美食之旅”等产品,让游客有更多的选择和体验。

2. 提升服务品质在旅游模式转变的过程中,提升服务品质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通过提供更加优质的旅游服务,才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体验。

不仅要加强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更要加大对服务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接待水平和服务质量。

3. 保护生态环境在旅游模式转变的过程中,保护好当地的生态环境尤为重要。

旅游环境游客满意度的指数测评模型以黄山风景区为例

旅游环境游客满意度的指数测评模型以黄山风景区为例

旅游环境游客满意度的指数测评模型以黄山风景区为例一、本文概述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游客满意度逐渐成为衡量旅游环境质量和景区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

黄山风景区作为中国著名的自然风景区,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

因此,对黄山风景区游客满意度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提升景区服务质量,还能为其他旅游目的地提供借鉴。

本文旨在构建一套科学、实用的旅游环境游客满意度指数测评模型,并以黄山风景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分析游客满意度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景区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本文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关于游客满意度研究的相关文献,梳理了游客满意度测评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在此基础上,结合黄山风景区的实际情况,构建了包括景观质量、旅游设施、服务质量、旅游安全、环境保护五个维度的游客满意度指数测评模型。

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对黄山风景区游客满意度进行了实证测评,揭示了游客满意度的分布特征和主要影响因素。

本文的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黄山风景区有针对性地提升游客满意度,还能为其他旅游目的地提供游客满意度测评的参考模型和方法。

本文的研究也有助于推动旅游环境游客满意度测评理论的发展和完善,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二、文献综述旅游环境游客满意度指数测评模型的研究,一直是旅游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国内外学者对于此领域的探索,主要集中在游客满意度的定义、测评维度、测评方法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

关于游客满意度的定义,多数学者认为它是游客对旅游环境、服务、设施等各个方面的整体评价。

这一评价往往基于游客的期望与实际感知之间的对比,当实际感知超过期望时,游客便会产生满意感。

在测评维度方面,早期的研究多从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环境质量等单一维度出发,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逐渐认识到游客满意度的多维性。

如Smith等(1999)提出的“目的地满意度”概念,认为应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服务质量、住宿条件等多个维度来测评游客满意度。

在测评方法上,学者们不断探索并创新。

从最初的问卷调查法,到后来的结构方程模型、神经网络模型等,这些方法的运用使得游客满意度的测评更加科学、准确。

游黄山的分析报告

游黄山的分析报告

游黄山的分析报告1. 引言黄山位于中国安徽省黄山市,被誉为中国最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之一。

黄山以其壮丽的山峰、奇特的松树和云海景色而闻名于世。

近年来,黄山的旅游业蓬勃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本报告将对游黄山进行综合分析,包括游客数量、旅游景点、交通情况以及旅游服务等方面,以帮助游客更好地了解和规划黄山之行。

2. 游客数量分析黄山作为中国的著名旅游景点之一,每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过去几年黄山的游客数量逐年增长,这表明黄山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不断提升。

据2019年的统计数据,黄山共接待游客200万人次,其中国内游客占比80%,国际游客占比20%。

黄山在国内外都享有极高的声誉,每年都吸引着来自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游客。

游客数量的增加也给当地旅游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

3. 旅游景点分析黄山以其独特的山峰、奇特的松树和云海景色而闻名于世。

黄山的著名景区包括“云谷寺”、“莲花峰”、“光明顶”等。

每个景点都有其独特的风景和历史文化意义。

•云谷寺:云谷寺位于黄山风景区,是一个古老的佛教寺庙。

寺庙坐落在峭壁上,悬崖峭壁和庙宇建筑相互辉映,形成了独特的风景。

这里还有许多古老的佛教文物和石刻。

•莲花峰:莲花峰是黄山的标志性景点之一,峰顶形状酷似莲花,故得名。

从莲花峰可以欣赏到壮丽的山景和云海,是拍摄风景照片的绝佳位置。

•光明顶:光明顶是黄山的最高点,海拔1864米。

登顶后,可以俯瞰整个黄山风景区的壮丽景色。

尤其是日出和日落时,光明顶上的云海景色更是令人陶醉。

除了以上景点,黄山还有许多其他值得一游的景点,如西海大峡谷、百步云梯、天都峰等。

4. 交通情况分析黄山交通便利,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到达。

•飞机:黄山机场位于黄山市屯溪区,每天有多个航班飞往大连、北京、上海、广州等主要城市。

•火车:黄山有两个火车站,即黄山站和黄山北站。

黄山站以及黄山北站均是高铁车站,每天有多个高铁列车开往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

•汽车:黄山市内有多个汽车客运站,可以乘坐长途巴士到达。

黄山市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黄山市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黄山市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对策-权威资料本文档格式为WORD,若不是word文档,则说明不是原文档。

最新最全的学术论文期刊文献年终总结年终报告工作总结个人总结述职报告实习报告单位总结摘要:分析了黄山市生态旅游的资源优势,探讨了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所存在的问题,从法制建设、科学规划、人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及对策。

关键词:生态;旅游;问题;可持续;对策;黄山市1 引言生态旅游是一种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兴的旅游形式,是当前旅游界的一个热门话题。

作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形式,生态旅游在黄山市旅游业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已成为黄山市一个极为重要的旅游经济增长点。

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旅游区别于传统旅游的最大特点。

用旅游保护生态,以生态促进旅游,将是生态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结合。

2 黄山市发展生态旅游的资源优势黄山市的生态旅游主要是依托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发展起来的。

黄山市是安徽省重点林区,林地面积1207万亩,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83.1%,有林地面积1023万亩,森林覆盖率77.4%;活立木蓄积量3373万m3,居安徽省各地市之首。

境内有祁门县牯牛降、歙县清凉峰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处;岭南、十里山、查湾、天湖、五溪山、九龙峰、六股尖等省级自然保护区7处;黄山、齐云山、花山-渐江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3处;黄山、齐云山、徽州等国家森林公园3处,五溪山、木坑竹海等省级森林公园2处;太平湖国家湿地公园1处;此外,各区县还因地制宜建立61处县级自然保护区,保护总面积占市国土总面积的13.94%。

黄山和西递宏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这些重点保护的区域,生态系统保存相对完好、生物多样性丰富、植被和地貌景观多样,作为徽文化的发祥地,一些地方还同时是自然和历史文化遗迹相融的区域,这些都为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3 黄山市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3.1 生态旅游的管理体制不健全生态旅游的管理体制不健全是一个阻碍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在黄山市就更为突出。

黄山市旅游资源保护情况调查

黄山市旅游资源保护情况调查

黄山市旅游资源保护情况调查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决定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条件。

黄山市作为一个典型的资源驱动型旅游地,只有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发展道路,旅游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文汇总了近年来黄山市在旅游资源保护方面所做的工作,指出了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黄山实际,就黄山市旅游资源保护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总体来看,黄山市旅游资源的保护是领导重视、措施有力、管理到位。

今后,黄山旅游资源保护应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进一步深化对旅游资源保护的认识;明确旅游资源保护的基本原则;完善旅游保护机构;建立合理严格的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制度。

关键词:旅游资源黄山市保护调查目录一、黄山市旅游资源及开发现状2(一)旅游资源分类及特点2(二)旅游资源开发及旅游业发展概况2二、黄山市旅游资源保护情况2(一)建立了各级保护管理机构2(二)制订了各种保护制度3(三)采取了各项保护行动3(四)筹措了各方保护资金3三、黄山旅游资源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4(一)旅游资源保护法规建设相对滞后4(二)旅游资源管理职能地位有待强化4(三)旅游资源存在着不合理开发或低水平开发问题4 (四)游客过密对景区造成一定压力4(五)古村落保护难度较大4(六)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工作条件欠缺4四、黄山旅游资源保护的若干思考5(一)要进一步深化对旅游资源保护的认识5(二)要进一步明确旅游资源保护的基本原则5(三)要进一步完善旅游保护机构 (5)(四)要进一步建立合理严格的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制度5黄山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6国家旅游局旅游资源保护暂行办法旅游资源学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黄山市旅游资源保护情况调查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决定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条件。

黄山市作为一个典型的资源驱动型旅游地,只有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发展道路,旅游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为此,本人近期对黄山市旅游资源的保护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情况如下:一、黄山市旅游资源及开发现状(一)旅游资源分类及特点黄山市旅游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历史文化底蕴厚重,生态环境一流,无论是旅游资源结构还是品位质量,都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

《2024年黄山市旅游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范文

《2024年黄山市旅游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范文

《黄山市旅游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篇一一、引言黄山市,位于中国安徽省南部,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积淀而闻名于世。

作为中国著名的旅游城市,黄山市的旅游资源开发具有极大的潜力和重要的战略意义。

然而,如何合理、科学地开发这些资源,同时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针对黄山市旅游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进行深入研究,旨在为黄山市的旅游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策略建议。

二、黄山市旅游资源概述黄山市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

自然方面,黄山风景区以其险峻的山峰、奇特的云海、古老的松树和温泉等自然景观闻名于世。

此外,还有著名的宏村、西递等古村落,以及新安江等自然风光带。

人文方面,黄山市的历史文化悠久,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民俗文化。

三、黄山市旅游资源开发现状近年来,黄山市的旅游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还不够高,一些潜在的旅游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开发。

另一方面,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过度开发、环境破坏等。

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四、黄山市旅游资源开发的策略与建议(一)科学规划与合理布局为了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对黄山市的旅游资源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

首先,要明确旅游发展的目标和定位,根据资源特点和市场需求,制定合理的旅游发展规划。

其次,要合理布局旅游景点和旅游线路,使游客能够充分体验到黄山市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魅力。

(二)保护环境与文化传承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保护环境与文化传承的原则。

首先,要加强环境保护,防止过度开发和环境破坏。

其次,要积极传承和弘扬黄山市的文化遗产和民俗文化,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能够深入了解黄山市的历史文化。

(三)提升服务水平与质量为了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和旅游业的竞争力,需要不断提升旅游服务水平与质量。

首先,要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服务意识和专业水平。

乡村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研究——黄山市实证分析

乡村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研究——黄山市实证分析
Ke r s r rltuim; y a c lme h n s H ma a i y wo d : u a o r s d n mia c a im; u  ̄h n C t y
1 前 言
引物的价值认 识产 生 了拉 的 因素 。其 后 , 国学 者 Co po、 美 r t m n M zf r ya等人对推一 拉动机理 论进 行了发 展与 深化 , 究 uae u sl 研
资 源 开 发 与 市 场 R suc e d  ̄ e t Ma e 2 1 7 1 eore D v o m n & r t 0 2 fO k 1
・ 游 裕 溏 . 旅
乡 村 旅 游 发 展 动 力 机 制 研 究
— —
黄 山市 实证 分 析
杨 洋, 李东和 , 孟 影
( 徽大学 商学院 旅 游管理 系 , 安 安徽 合肥 203 ) 309
Ab ta t At r s n , u a tuim h n a t n l nee e s g , i ee t e n e d d t e k te c I e eo me t o e sa — sr c : e e t rr l o rs i C ia h d s o gy e trd a n w t e d r n 0 sn e e os e oe d v lp n w r c p n r a f r h p e l i g t e t ero n c aa tr t s T i p p r s mmai d fu o e a o tte d v l p n fr rltu i b s d o ome l i rt r e o ̄ n t i w h rcei i . hs a e u ] oh h sc r e o rp w m b u h e eo me to ua o r m a e n f r r l e u e r - z s y ta v e :h r ig fre o te c r c nc te e d g n u re o I l iws t e d i n oc f h o e se i ,h n o e o sf c f . 呲 e ,h oc fte tw ,h re o h a s ott n. h n te fu y v o e s s t ef re o h n te f c fte t n p r i o o r a o T e ,h o r d - n mia e l s i e Hu n s a omt f w r mpr a a ay e ei e fa ii t n rc c ly. a c l n cl 瑚 n t a g h n sc l ll ee e i c l n lz d t v ry t m sbl y a d p a t a i I a h e i o f h e i i t

黄山旅游市场调研实训报告

黄山旅游市场调研实训报告

黄山旅游市场调研实训报告黄山旅游市场调研实训报告一、调研背景和目的黄山作为中国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历史。

为了进一步了解黄山旅游市场的发展现状和潜力,本次调研旨在全面了解黄山旅游市场的情况,为相关企业和机构提供决策参考。

二、调研方法和过程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首先,我们设计了一份面向游客的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游客对黄山的了解程度、选择黄山旅游的原因、黄山旅游的满意度以及对黄山旅游发展的期望等。

然后,我们在黄山景区选择了代表性的景点和商业区进行实地走访,与当地旅游从业者和商家进行交流,并观察游客的行为和反应。

三、调研结果分析1.游客对黄山的了解程度经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我们发现大部分游客对黄山的了解程度较高。

其中80%的游客表示他们在来黄山之前已经了解了黄山的特点和风景,而剩下的20%的游客是听朋友推荐或在网络上了解到黄山的。

2.选择黄山旅游的原因问卷调查显示,选择黄山旅游的原因主要有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两大方面。

多数游客表示他们来黄山是因为听说这里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如奇松怪石和云海日出等。

此外,不少游客也是因为黄山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如独特的文化景观和传统村落等。

3.黄山旅游的满意度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大部分游客对黄山旅游的满意度较高。

其中,有60%的游客表示非常满意,30%的游客表示满意,只有10%的游客表示不满意。

他们主要对黄山的自然景观、旅游服务和交通便利度给予了高度评价。

4.对黄山旅游发展的期望在调研过程中,我们询问了游客对黄山旅游发展的期望。

其中,更好的旅游交通和更完善的旅游设施成为大部分游客的期望。

此外,一些游客还希望在黄山加强环境保护,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四、结论与建议根据以上调研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1.黄山的旅游市场发展潜力巨大,旅游资源丰富,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2.黄山作为旅游目的地,应进一步提升旅游设施的完善度,改善交通便利度,提高游客的出行舒适度。

全域旅游背景下黄山市乡村旅游创新发展分析

全域旅游背景下黄山市乡村旅游创新发展分析

优化乡村旅游产 品结构,提升旅 游品质
加强基础设施建 设,提高旅游服 务水平
推进旅游产业融 合发展,打造全 域旅游新格局
加强市场营销和 品牌建设,提高 乡村旅游知名度 和美誉度
感谢观看
汇报人:
黄山市乡村旅游发展的前景和展望
政策支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支持乡村旅游发展 市场需求:随着城市居民对乡村旅游的青睐,市场需求不断增长 资源优势:黄山市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创新发展:全域旅游背景下,黄山市乡村旅游需要不断创新发展模式,提升竞争力
实现黄山市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的路径和措施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提高员工素质:定期开展培训和 考核,确保员工具备良好的服务 意识和专业素养。
建立激励机制:通过奖励、晋升 等方式激励员工提高服务质量, 增强游客满意度。
06
全域旅游背景下黄山市乡村旅游创 新发展的前景展望
乡村旅游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旅游产品创新:结合当地文化特色,开发具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 旅游服务升级: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提升游客旅游体验。 旅游管理创新:加强旅游资源整合,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旅游管理效率。 旅游营销创新:运用新媒体等手段,加强旅游宣传推广,提高黄山市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Hale Waihona Puke 乡村旅游服务创新创新服务模式:提供个性化、定 制化的服务,满足游客的多样化 需求。
引入科技手段:利用互联网、大 数据等技术手段,提升乡村旅游 服务的智能化、便捷化水平。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提升服务品质:加强员工培训, 提高服务水平,增强游客的满意 度。

典型旅游城市生态系统服务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以黄山市为例

典型旅游城市生态系统服务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以黄山市为例

典型旅游城市生态系统服务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以黄山市为例王培家;章锦河;杨良健;郭丽佳;马小宾;阚越;陈敏【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24(44)9【摘要】明晰社会-生态因素对旅游目的地生态系统服务时空格局影响,对实现区域旅游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典型旅游城市黄山市为案例地,剖析了黄山市2000—2020年的产水量、土壤保持、碳固存、生境质量、旅游休闲5类生态系统服务时空演变特征及其社会-生态因子的作用强度,旨在揭示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分异与旅游目的地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

结果表明:(1)时间序列上,2000—2020年黄山市的产水量均值先增长后下降,土壤保持服务呈上升趋势,碳固存、生境质量和旅游休闲3项生态系统服务呈下降趋势;(2)空间分布上,产水和土壤保持服务的高值区分布在黄山山脉和南部低山丘陵处,低值区广泛分布在中部和北部;碳固存、生境质量和旅游休闲服务除黄山风景区、黔县和新安江河谷盆地的数值较低外,其余区域高值区集聚明显。

5类生态系统服务冷热点空间分布差异明显,但整体有重叠性。

(3)影响因子方面,自然因子影响力最强,经济因子和旅游因子次之。

然而,经济因子和旅游因子的影响力在不断提升,自然因子虽仍占主导地位,但解释作用在不断减弱。

两两因子交互作用主要表现为非线性增强或者双因子增强的关系,即产生“1+1>2”的效果。

(4)驱动机制方面,旅游城镇化系统-土地系统-自然环境系统之间相互博弈又协同发展,共同影响黄山市生态系统服务。

本研究为旅游导向型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与旅游经济发展之间的积极互动提供理论支撑。

【总页数】14页(P3897-3910)【作者】王培家;章锦河;杨良健;郭丽佳;马小宾;阚越;陈敏【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黄山公园生态系统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安徽大学商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59【相关文献】1.长三角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强度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2.基于当量因子法的陕西省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3.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簇时空演变的生态功能分区研究——以安徽省芜湖市为例4.基于GWR的陕西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5.近30年辽河三角洲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生态足迹模型及黄山市实证分析作者:章锦河, 张捷作者单位:章锦河(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南京,210093;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芜湖,241000), 张捷(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南京,210093)刊名:地理学报英文刊名:ACTA GEOGRAPHICA SINICA年,卷(期):2004,59(5)被引用次数:127次1.McCool S Planning for Sustainable nature dependent tourism development:the limits of acceptable change system 19942.O'Reilly A M Tourism carrying capacity-concept and issues[外文期刊] 19863.Wackernagel M;Ree W Our Ecological Footprint:Reducing Human Impact on the Earth 19964.Ree W E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appropriated carrying capacity:what urban economics leaves out 1992(02)5.王书华;王忠静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山区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定量评估-以贵州镇远县为例[期刊论文]-山地学报2003(03)6.杨开忠生态足迹分析理论与方法[期刊论文]-地球科学进展 2000(06)7.徐中民生态足迹方法:可持续性定量研究的新方法[期刊论文]-生态学报 2001(09)8.张志强;徐中民中国西部12省(市区)的生态足迹[期刊论文]-地理学报 2001(05)9.徐中民中国1999年的生态足迹分析[期刊论文]-土壤学报 2002(03)10.徐中民;张志强;程国栋甘肃省1998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 2000(05)11.王书华生态足迹研究的国内外近期进展[期刊论文]-自然资源学报 2002(06)12.Green H;Hunter C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of tourism development 199213.李金平;王志石澳门2001年生态足迹分析[期刊论文]-自然资源学报 2003(02)14.Xu Zhongmin;Zhang Zhiqiang;Cheng Guodong Calculation·analysis of ecological footprint,diversity and development capacity of China 2003(01)15.Living Planet Report;Jonated 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16.WWF(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r(UNEP),World Conservation Monitoring Centre(WCMC),2000. Redefining Progress(RP) 2000 CEED(UK Centre for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Development) 199418.Gossling S Tourism,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and economic transition:interacting processes in a Tanzanian coastal community 2001(04)19.Wackernagel M;Onisto L;Bello P National nature capital accounting with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concept 199920.Stefan Ecological footprint analysis as a tool to assess tourism sustainability[外文期刊] 200221.Colin Hunter Sustainable tourism and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20022.李锋基于协调发展度的城市旅游环境质量测评研究——以开封市和洛阳市为例[期刊论文]-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1)3.肖建红.于庆东.刘康.刘娟.程馨.张然舟山群岛旅游交通生态足迹评估[期刊论文]-生态学报 2011(3)4.肖建红.于庆东.刘康.刘娟.程馨.张然舟山群岛旅游交通生态足迹评估[期刊论文]-生态学报 2011(3)5.马丽娟浅议旅游生态足迹评价模型的改进方法[期刊论文]-丝绸之路 2011(2)6.徐娥旅游交通生态足迹模型实证研究[期刊论文]-铁道运输与经济 2010(3)7.张海鸥基于生态足迹的旅游城镇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期刊论文]-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0(5)8.赵莺燕基于TEF模型的青海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期刊论文]-青海民族研究 2010(1)9.甄翌基于生态足迹的旅游城镇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期刊论文]-安徽农业科学 2010(3)10.程俊峰.宋保平.刘云腾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桂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期刊论文]-资源与产业 2010(1)11.徐娥生态足迹模型在中国不同行业中的应用及启示[期刊论文]-中国农学通报 2010(8)12.杨娟.王昌全.李冰.白根川.杨扬兴文世界地质公园旅游生态足迹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农学通报 2010(8)13.侯顺利蓟县旅游生态足迹计算分析[期刊论文]-中国商贸 2010(6)14.张一群.杨桂华雨崩徒步旅游者旅游净生态足迹研究[期刊论文]-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9)15.张约翰.张平宇.张忠孝拉萨市旅游生态足迹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期刊论文]-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7)16.范秋梅.孙铁珩辽宁旅游生态足迹的动态分析[期刊论文]-生态经济 2010(8)17.周国忠国内外生态足迹研究进展[期刊论文]-浙江学刊 2010(6)18.景秀艳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泰宁国家风景名胜区旅游生态安全测评[期刊论文]-闽江学院学报 2010(5)19.李会琴.侯林春武汉市旅游生态足迹评价研究[期刊论文]-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2)20.董超.冯永军.魏敏.雷彤.徐鸿基于改进的旅游生态足迹模型对山东省泰安市旅游地评价及预测[期刊论文]-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10(4)21.田至美.南丁北京市旅游餐饮生态足迹实证分析[期刊论文]-资源与产业 2010(4)22.景秀艳旅游地生态安全测评方法述评[期刊论文]-经济研究导刊 2010(33)23.王建军.许小冉河南省三大产业生态足迹的实证研究[期刊论文]-工业技术经济 2010(10)24.邵小慧.罗艳菊.袁建平三亚市观光旅游者和度假旅游者生态足迹研究[期刊论文]-安徽农业科学 2010(32)25.景秀艳基于生态足迹分析的旅游地生态安全测评与规划调控——以泰宁风景区为例[期刊论文]-安徽农业科学2010(32)26.Zhang Jinping.Qin Yaochen.Zhang Erxun Review on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of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hina[期刊论文]-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英文版) 2010(3)27.杨足膺.赵媛.付伍明基于弹性系数的江苏省能源生态足迹影响因素分析[期刊论文]-生态学报 2010(24)28.万金保.朱邦辉.刘琳庐山风景名胜旅游地生活废弃物生态足迹分析[期刊论文]-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0(11)29.杨建明中国旅游业发展生态负荷空间差异综合评价[期刊论文]-地理研究 2010(5)30.邵小慧.罗艳菊.袁建平海南省团队和散客旅游者的生态足迹比较研究[期刊论文]-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4)31.张金萍.秦耀辰.张二勋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定量研究进展[期刊论文]-生态学报 2009(12)32.张金萍.秦耀辰.张二勋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定量研究进展[期刊论文]-生态学报 2009(12)33.曹海荣.沈志良.姚云.苏畅青岛地区生态足迹的初步估算[期刊论文]-海洋科学 2009(11)34.李会琴.侯林春基于生态足迹分析的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以武汉市为例[期刊论文]-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9(4)35.黄继华生态足迹理论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与评述[期刊论文]-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3)36.甄翌旅游生态足迹改进方法及应用研究——以张家界市为例[期刊论文]-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9(5)37.钟凤.黄海燕基于生态足迹的湖北清江流域旅游交通研究[期刊论文]-中国林业经济 2009(2)38.肖建红.于庆东.刘康.刘娟.程馨.张然舟山群岛旅游交通生态足迹评估[期刊论文]-生态学报 2011(3)39.张约翰西宁市旅游业生态足迹与可持续发展[期刊论文]-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1)40.晋秀龙.陆林旅游生态学研究体系[期刊论文]-生态学报 2009(2)41.晋秀龙.陆林旅游生态学研究体系[期刊论文]-生态学报 2009(2)42.李斌饭店生态足迹研究进展与展望[期刊论文]-科技信息 2009(2)43.张一群.杨桂华人造型景区生态足迹研究——以昆明世博园为例[期刊论文]-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9(1)44.薛建春.白中科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公路工程项目生态评价——以国道109线十七沟至清水河段公路为例[期刊论文]-水土保持研究 2009(4)45.陈成忠.林振山中国人均生态足迹和生物承载力构成的变动规律[期刊论文]-地理研究 2009(1)46.丁宇.林姚宇.路旭生态足迹模型在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评价中的应用及启示——以快速城市化地区深圳市为例[期刊论文]-城市规划学刊 2009(6)47.王国刚.杨德刚.乔旭宁.杨莉.唐宏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新疆区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变化分析[期刊论文] -冰川冻土 2009(5)48.甄翌.康文星生态足迹模型在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中的改进[期刊论文]-生态学报 2008(11)49.甄翌.康文星生态足迹模型在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中的改进[期刊论文]-生态学报 2008(11)50.甄翌.康文星两种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比较研究[期刊论文]-生态经济 2008(10)51.王莉霞.李军芳兰州市2004年旅游生态足迹计算及其对生态影响的分析[期刊论文]-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8(5)52.李传武基于旅游生态足迹的皖西天堂寨生态旅游发展研究[期刊论文]-宿州学院学报 2008(4)53.甄翌.康文星旅游生态足迹改进模型及张家界实证研究[期刊论文]-林业经济问题 2008(4)54.孙鹏.王青.刘建兴.顾晓薇.李广军沈阳市交通生态足迹的时间序列分析[期刊论文]-资源科学 2008(6)55.李传武.赵咏梅基于旅游生态足迹的皖西天堂寨的实证研究[期刊论文]-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8(5)56.胡青云.张铁成嘉峪关市旅游生态足迹实证分析[期刊论文]-资源与产业 2008(4)57.王延平.杨阳.王华田.宋其涛.荆兴业泰山森林公园旅游影响评价及管理对策[期刊论文]-中国农学通报2008(6)58.章锦河旅游废弃物生态影响评价——以九寨沟、黄山风景区为例[期刊论文]-生态学报 2008(6)59.章锦河旅游废弃物生态影响评价——以九寨沟、黄山风景区为例[期刊论文]-生态学报 2008(6)60.晋秀龙.陆林旅游生态学研究方法评述[期刊论文]-生态学报 2008(5)61.晋秀龙.陆林旅游生态学研究方法评述[期刊论文]-生态学报 2008(5)62.周年兴.林振山.黄震方.程春旺南麂列岛旅游生态足迹与生态效用研究[期刊论文]-地理科学 2008(4)63.赵珊珊.刘玲基于旅游生态足迹模型的山东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期刊论文]-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8(9)64.杨世河.章锦河.戴昕基于类型的乡村旅游竞争力研究[期刊论文]-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8(4)65.刘建兴.王青.孙鹏.顾晓薇.李广军中国1990~2004年生态足迹动态变化效应的分解分析[期刊论文]-自然资源学报 2008(1)66.杜旭东.赵俊远基于旅游生态足迹的民族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期刊论文]-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1)67.李军芳.雒应福.王莉霞.张建东.张志斌兰州市旅游生态足迹研究[期刊论文]-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1)68.谢雨萍.向悟生旅游生态足迹模型在生态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以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红岩村为例[期刊论文]-安徽农业科学 2008(12)69.郑敏.张伟山地旅游资源生态补偿机制构建[期刊论文]-安徽农业科学 2008(11)70.丁金梅.延军平.文琦.李环娇.陈锋.孙亚军基于生态足迹法的榆林市生态重建研究[期刊论文]-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8(2)71.章锦河.张捷.王群旅游地生态安全测度分析——以九寨沟自然保护区为例[期刊论文]-地理研究 2008(2)72.刘艳中.李江风.张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足迹环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安徽农业科学 2008(6)73.桑秋.苏飞.张平宇辽宁省耕地生态足迹动态分析[期刊论文]-安徽农业科学 2008(3)74.曹辉城市旅游生态足迹测评——以福建省福州市为例[期刊论文]-资源科学 2007(6)75.张生根.王心源.田兵基于GM(1,1)的芜湖市人均农用地生态足迹变化研究[期刊论文]-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12)76.肖建红.于庆东.刘康.刘娟.程馨.张然舟山群岛旅游交通生态足迹评估[期刊论文]-生态学报 2011(3)77.汪宇明.赵中华基于上海案例的大都市旅游容量及承载力研究[期刊论文]-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7(5)78.林晓洁.王菲凤基于旅游生态足迹模型的东山岛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期刊论文]-环境科学导刊 2007(4)79.刘钦普.曹建军生态足迹分析方法研究回顾和展望[期刊论文]-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07(6)80.蒋依依.成升魁.王仰麟.彭建.张源旅游地生态持续性评价及其空间分异分析——以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为例[期刊论文]-资源科学 2007(3)81.曹淑艳.谢高地表达生态承载力的生态足迹模型演变[期刊论文]-应用生态学报 2007(6)82.吴兰桂国内外可持续旅游发展评价研究进展[期刊论文]-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2)83.王保利.李永宏基于旅游生态足迹模型的西安市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估[期刊论文]-生态学报 2007(11)84.曹辉.陈秋华福州市旅游生态足迹动态[期刊论文]-生态学报 2007(11)85.曹辉.陈秋华福州市旅游生态足迹动态[期刊论文]-生态学报 2007(11)86.李鹏.杨桂华云南香格里拉旅游线路产品生态足迹[期刊论文]-生态学报 2007(7)87.李鹏.杨桂华云南香格里拉旅游线路产品生态足迹[期刊论文]-生态学报 2007(7)88.吕永鹏.邰俊.车越.吴冰思.夏苏湘黔东南州可持续发展的度量研究——基于BEF与TEF的综合测度[期刊论文]-山地学报 2007(6)89.曹辉.陈秋华城市森林公园旅游生态足迹研究——以福州国家森林公园为例[期刊论文]-林业经济问题 2007(4)90.胡海胜山地景区生态足迹分析——以庐山为例[期刊论文]-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7(6)91.陈旺亮.查良松.操勤基于生态足迹的黄山市可持续性度量研究[期刊论文]-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5)92.符海月.李满春.毛亮.刘永学基于生态足迹的土地利用规划生态成效定量分析——以河北省廊坊市为例[期刊论文]-自然资源学报 2007(2)93.钟静.王艳.陈彩红.曹靖.张宏磊生态足迹与饭店环境管理绩效评估[期刊论文]-特区经济 2007(2)94.周国忠旅游生态足迹研究进展[期刊论文]-生态经济 2007(2)95.程励.李伟.李晟之我国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的小规模控制模式研究[期刊论文]-人文地理 2007(2)96.杨桂华.李鹏旅游生态足迹的理论意义探讨[期刊论文]-旅游学刊 2007(2)97.李君轶.马耀峰.杨敏基于游客行为的旅游生态足迹研究——以西安市入境游客为例[期刊论文]-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7(2)98.章锦河.张捷国内生态足迹模型研究进展与启示[期刊论文]-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7(2)99.丁金梅.延军平.鲁丰先开封市龙亭景区旅游生态占用分析[期刊论文]-河南科学 2007(1)100.符国基海南省外来旅游者生态足迹测评[期刊论文]-资源科学 2006(5)101.陈冬冬.高旺盛.陈源泉生态足迹分析方法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应用生态学报 2006(10)102.王盈.章锦河.贾铁飞芜湖市2003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期刊论文]-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5)103.蒋玲燕.闻岳.周琪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及其在国内的应用[期刊论文]-四川环境 2006(4)104.鲁丰先.秦耀辰.徐两省.孟华旅游生态足迹初探——以嵩山景区2005年"五一"黄金周为例[期刊论文]-人文地理 2006(5)105.杨效忠.陆林旅游发展背景下的中国世界遗产(地)研究述评[期刊论文]-人文地理 2006(4)106.曹小曙.彭灵灵中国交通运输地理学近十年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人文地理 2006(3)107.于航.董德明.陶磊.王宪恩.于连生.侯连有.孔令锦.于新净月潭森林公园的生态功能与价值[期刊论文]-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2006(4)108.曹新向旅游地生态安全评价模型及实证研究——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分析[期刊论文]-经济地理 2006(6) 109.李平.窦蕾生态足迹模型在旅游科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期刊论文]-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6) 110.蒋依依.王仰麟.彭建.杨磊.张源基于旅游生态足迹模型的旅游区可持续发展度量——以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为例[期刊论文]-地理研究 2006(6)111.窦蕾.李平.姜财辉旅游生态足迹模型在县级尺度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以章丘市为例[期刊论文]-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5)112.曹新向.姬晓娜.安传艳基于生态足迹分析的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价研究——以开封市为例[期刊论文]-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6(6)113.程春旺.沙润.周年兴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旅游地生态环境监测指标的构建[期刊论文]-安徽农业科学 2006(6) 114.马丽娟浅议旅游生态足迹评价模型的改进方法[期刊论文]-丝绸之路 2011(2)115.曹新向基于生态足迹分析的旅游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以开封市为例[期刊论文]-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2)116.史纪安.杨改河.刘玉华青海省生态足迹演变分析[期刊论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3) 117.张红霞.苏勤.章锦河.王群1990~1999年安徽省生态足迹的动态测度与分析[期刊论文]-生态学杂志 2006(1) 118.李山旅游圈形成的基本理论及其地理计算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6119.田萍萍基于生态足迹分析的陕西关中地区生态安全与生态补偿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6120.李晓东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济南市生态城市初步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6121.李传武.曹有挥.曹玉红皖西大别山区生态足迹实证分析-以金寨县为例[期刊论文]-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5(6) 122.章锦河.张捷.梁玥琳.李娜.刘泽华九寨沟旅游生态足迹与生态补偿分析[期刊论文]-自然资源学报 2005(5) 123.曹新向基于模糊数学的城市旅游环境质量综合评判及其优化研究--以开封市为例[期刊论文]-南开管理评论2005(4)124.高阳.郝革宗中国旅游地理学1998至2004的进展[期刊论文]-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4)125.李鹏云南香格里拉旅游线路产品生态足迹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126.任茜县域生态足迹研究——以都江堰市为例[学位论文]硕士 2005127.华红莲云南省生态足迹时空结构的初步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128.李瑞霞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河南省鹤壁市为例[学位论文]硕士 2005 129.吴江上海崇明东滩湿地公园生态规划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5130.舒肖明基于生态安全的山地生态旅游开发研究——以大别山区岳西县为例[学位论文]博士 2005131.Zhang Jinping.Qin Yaochen.Zhang Erxun Review on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of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hina[期刊论文]-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英文版) 2010(3)本文链接:/Periodical_dlxb200405015.asp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