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核心素养在学校教育中落地生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核心素养在学校教育中落地生根

2016年9月13日上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套经过系统设计的育人目标框架,其落实需要从整体上推动各教育环节的变革,最终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完整育人体系。我校主要从三个方面落实:一是通过课程建设落实核心素养,二是通过教学实践落实核心素养,三是通过队伍建设落实核心素养。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大同”课程体系

我校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在“关注每一个”办学理念指导下,建构以“培养适合未来社会发展的人”为培养目标,以“聚焦核心素养,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课程理念,顶层设计“三层七类”课程结构,以“国家课程校本化改造,校本课程精品化设计,拓展课程系列化开展”为课程策略,建构了“大同”课程体系,实现“做最好的自己”的发展愿景。这里的“同”首先是源于我校的校名是“大同”,意思是汇同,是各种不同文化思潮经过不断交流、不断互相吸取、融合的过程,谓之“和”。大同小学多元领域课程就是在“和”的教育环境下培育学生个性健康发展,让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精彩人生,即“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是谓大同。

基于六大核心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我们将其十八个基本要点交叉融合在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综合性课程三大板块中,加强各类课程的纵向衔接与横向配合。

(一)基础性课程:

是指国家、地方课程以及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国家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地方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在此基础上,学校自主开发的跨学科素养的课程形态趋向于多样化,可以以独立学科的形式存在,也可以作为更广泛的课程或学习领域的一部

分,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

如:

“六礼”教育课程——依据不同学段学生的成长特点和需求设计并进行了主题教育活动。入学礼--播种文明友善种子;入队礼--孕育爱国守法公民;岗位礼--启蒙爱岗敬业意识;十岁礼--培养感恩责任情怀;义工礼----丰富感恩奉献体验;毕业礼--升华核心价值观教育。“六礼”教育强学生的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阳光自信、团结合作、勇于负责的优良品质。

升旗仪式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大课堂,又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尝试了跨年级“大手拉小手”的混龄教育和“亲子同当升旗手”主题体验式教育等,生成团队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其课程内容是围绕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公民教育而设计的,它的系统性的教育内容和新颖的形式,为大同小学创生新的文化要素和新的文化传统。

国学经典课程——我校以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精神为指导,把优秀文化的传承纳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开展了以“经典素读”为牵动的国学专题实践,实现启迪智慧、修身立德的教育。

学校老师购买了大量书籍作为课程资源,老师们广泛阅读各种版本的民间教材,尝试从经典丛书中选择适合年段、适合学情的内容,形成一个相对科学、合理的序列,并制定教学进度计划,形成草根的班本教材。在经历了初步探索之后,我校选定了陈琴主编的《中华经典素读范本》作为统一校本教材,梳理出了一套适合于本校“素读”课堂的教学模式,通过课堂教学、晨诵、午读,全校普及。采取“小讲坛”、校本课、新年汇演、升旗仪式,“知校”的“经典素读”栏目进行展示等多种评价的方式,将课内诵读延续到课外。在大连市中华传统文化研讨会上,徐世庆老师和王崧舟老师同台做课,承教了《与朱元思书》一课,获得好评。在2015年5月和2016年4月,学校两次承接了西岗区国学吟诵展示会,先后有8位老师展示经典素读课,全学科教师代表在校长的带领下进行了吟诵表演,学校进行了探索经典素读课堂的实践经验交流。“国学经典课程”已经在区域范围内具有一定影响力和辐射力。

目前,我校已经申请并审批通过了“十三五”教育创新发展项目《国学经典与小学生教育》,召开了项目推进会,并邀请了区专家进行专业引领。接下来,我校将从自编教材、架构修身课程体系、纵向编班几个方面入手实施项目的研究。

(二)拓展性课程

和国家课程相比,拓展性课程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志趣,张扬学生的个性,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完善学生的人格。这意味着,它更应该成为一种文化载体,更应具备一种文化味道。基于这样的开发理念,我校整合学生需求、办学目标、学校资源三方面的因素,对艺体等课程进行适当的补充,开发了“菜单式”选修课程,主要包括艺术类、工艺类、体育类、“e”类、科技类、棋类等30多门课程,除本校教师外,还聘请了资深的专业人士以及热心家长来校进行每周一次的授课。在规划、设计校本课程时,我们所考虑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多获取一点知识和技能,更注重在这样的课堂里,孩子们的自主性被充分激发出来,在体验中感受文化、传承文化。

(三)综合性课程

如果说分科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那么综合性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相关学科的整合,促进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全面的视野与方法。其包括基础类综合性课程,社团类综合性课程,环境类综合性课程。如小讲坛课程,是属于学生们自己的舞台,带着对某个问题的独到见解,学生们自由申报论坛主题,自己组织听众举办。栏目包含“经典素读”,“科技小奥秘”,“小小演说家”等八大主题。周周有讲坛、次次有精彩;“博物馆课程”是推进校园实物博物馆的建设,改变学习方式的一种举措,充分展现了学生在探索中的所思所想、所得所获。近几年,学校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了手表、玩具、杯子、文具盒、石头、邮票、纽扣等多期大型实物展,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大胆质疑的探究精神。“中国符号课程”以最具中国代表性的符号的探究性学习来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现在已经进行了“茶文化”“诗词曲赋”“中国结”等八期;“小舞台课程”以“大同好—”命名的系列活动,如“大同好声音”“大同好舞蹈”“大同好乐器”“大同好吟诵”“曲艺大舞台”……让小舞台的作用最大化,表现学生艺术气息与才华。“书香课程”以图书馆的基地,将读书课与读书活动相结合,扩大阅读量,增强阅读指导,使师生在阅读中丰厚底蕴。我校分别被评为大连市和西岗区“书香校园”,并且在大连市教科所举办的“读百家经典做幸福教师”活动现场会上做经验介绍。“家长微课程”,激励家长走上讲台,让学校的职业规划教育借助鲜活的课程资源得以实现,丰富了孩子们的视野;“社会实践课程”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体验中受到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