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和创新——“5+3”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合集下载

临床专业“5+3”一体化医学生科研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与思考

临床专业“5+3”一体化医学生科研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与思考

临床专业“5+3”一体化医学生科研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与思考【摘要】本文探讨了临床专业“5+3”一体化医学生科研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在文章介绍了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在论述了“5+3”一体化医学生培养模式概述、科研思维的重要性、科研能力的培养方法、实践案例分析和跨学科合作的意义。

结论部分总结了“5+3”一体化医学生应具备的科研思维和能力,探讨了未来发展方向,并对全文内容进行了总结回顾。

通过本文的探讨,读者可以深入了解临床专业“5+3”一体化医学生科研思维和能力的培养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为相关学科领域的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临床专业、5+3一体化、医学生、科研思维、科研能力、培养、跨学科合作、实践案例、未来发展、总结回顾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临床医师在日常工作中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以提供更好的服务。

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往往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缺乏对科研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医学生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医学理论和实践技能,还需要具备良好的科研思维和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医疗环境。

为了培养具备科研思维和能力的临床专业“5+3”一体化医学生,需要探讨如何有效地将科研教育融入到医学生的日常学习中。

通过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能力,可以提高他们解决复杂临床问题的能力,促进医学科研的进步,推动临床医学的发展。

本文旨在探讨“5+3”一体化医学生科研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与思考,通过对培养模式的概述、科研思维的重要性、科研能力的培养方法、实践案例分析以及跨学科合作的意义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未来培养“5+3”一体化医学生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针对当前临床专业“5+3”一体化医学生科研思维和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旨在探讨如何有效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科学研究思维和实践能力。

通过深入分析当前“5+3”一体化医学生培养模式的特点,结合科研思维的重要性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方法,旨在为提升医学生的科研素养和综合能力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临床医学“5+3”一体化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临床医学“5+3”一体化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临床医学“5+3”一体化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王宾;黄元彬;赵杰;李韶
【期刊名称】《产业与科技论坛》
【年(卷),期】2022(21)15
【摘要】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综合性创新人才始终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中之重。

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有益于其创新思维意识的形成,以及综合实践能力水平的提高。

针对临床医学“5+3”一体化专业创新思维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实践,大连医科大学及团队采用线上及课堂科研PBL渐进培养模式,线下按兴趣加入导师团队接触科研,阶梯式培养学生科研逻辑思维及创新性能力,效果明显,值得推广。

【总页数】3页(P262-264)
【作者】王宾;黄元彬;赵杰;李韶
【作者单位】大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神经退行性疾病药物研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大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临床医学“5+3”一体化模式下“H型”卓越医师培养探索
2.以医院为主体的临床医学"5+3"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研究
3.地方医学院校“5+3”一体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4.“5+3”一体化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创新实践能
力培养模式的探索5."5+3"一体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下科研能力提升的调查与思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创新“5+3”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吸引优质医学生源

创新“5+3”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吸引优质医学生源

创新“5+3”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吸引优质医学生源摘要:本文阐述了创新医生培养体系在破解实践教学难题、缩短医生培养周期和回归医学精英教育等方面的作用;对近年来高考招生数据进行分析后认为,医学类专业对高中优质生源的吸引力正在逐步恢复,“优质生源不愿学医”的状况有所扭转;展望未来,无论大城市还是小城镇,无论大型医院还是社区医院,“5+3”体系培养的“标准化医生”在诊治疾病技术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从而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最终实现“健康中国梦”。

关键词:医生培养体系;医学生;优质生源无论是在我国古代还是在国外,医生都是受人尊敬且收入颇丰的职业,曾经只有成绩最好的学生才可能去学医。

近年来,医生这一职业的吸引力却在消退,《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柳叶刀》、《英国金融时报》等国内外重要报刊均有报道[1-4]。

除了医患关系紧张、付出与收入不成比例、工作压力大等原因之外,我国医学学制学位繁杂,院校教育及毕业后教育脱节并互不认证,造成医学生培养周期过长,临床实践存在“违法行医”风险,这些因素都在无形中极大消磨着优秀高中生的“学医热情”。

而优质生源、高质量医学生、高水平医生三者依次关联,优质生源的流失直接影响医生队伍质量。

因此,创新医生培养体系,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医生培养路径,在教育层面,是吸引国内优质生源学医的关键之举,在卫生层面,为各级医疗机构提供同质化、高水平的医生,有助于推进我国分级诊疗制度,逐步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促进国民健康和社会稳定。

一、创新医生培养体系在教育部和上海市的大力支持下,经过长期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复旦大学等高校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化、规范化医师培养模式,即5年本科教育加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5+3”模式,在创新我国医生培养体系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一方面从理论上构建了以临床实践能力为核心的“5+3”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界定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同时具备住院医师和研究生的“双重身份”,实现了“研究生招生和住院医师招录、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学位授予标准与临床医师准入制度”的“三个结合”,合格研究生毕业时可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和硕士学位证书”,简称“四证合一”。

“5+3”一体化临床医学专业临床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与实践--以郑州大学为例

“5+3”一体化临床医学专业临床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与实践--以郑州大学为例

Med Edu Mgt 2021,Vol.7,No.2㊀2021年第7卷第2期基金项目㊀1.2017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重大项目:综合性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2017SJGLX 001-1);2.2020年郑州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重大项目: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的临床医学 5+3 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与实践(2020-1);3.郑州大学2021年度 新工科㊁新农科㊁新医科㊁新文科 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 医教协同 育人背景下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与实践(2021-25);4.郑州大学2021年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示范课程立项重点项目:临床技能综合训练及测试(2021-32)作者简介㊀张景华,学士,高级实验师,郑州大学医学院临床技能中心主任,研究方向:医学教育管理与研究㊂Email :zhjh @通讯作者㊀董子钢,博士,教授,郑州大学副校长/医学院院长,研究方向:癌症发病机制和癌症化学预防㊂Email :dongzg @DOI :10.3969/j.issn .2096-045X .2021.02.001㊃ 5+3 一体化人才培养㊃5+3 一体化临床医学专业临床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与实践以郑州大学为例莜张景华1㊀许㊀燕2㊀王培松3㊀李胜云3㊀俞海洋4㊀董子钢4(1.郑州大学医学院临床技能中心,郑州450000;2.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郑州450000;3.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郑州450000;4.郑州大学医学院,郑州450000)ʌ摘要ɔ临床实践教学在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加强 5+3 一体化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临床技能训练是培养高水平临床医师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㊂以郑州大学为例,对如何培养 5+3 一体化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临床技能进行了有益探索与实践㊂ʌ关键词ɔ临床医学; 5+3 一体化;培养;临床实践能力ʌ中图分类号ɔG 642.0;R 4Cultivating clinical practice ability of 5+3 integrated clinical medicine majorsTaking Zhengzhou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Zhang Jinghua 1,Xu Yan 2,Wang Peisong 3,Li Shengyun 3,Yu Haiyang 4,Dong Zigang4(1.Clinical Skills Training Center ,Medical College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0,China ;2.School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0,China ;3.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Medical College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0,China ;4.Medical College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0,China )ʌAbstract ɔClinical practice teaching plays an indispensable role in training medical talents.It is vital to strengthen trainingof clinical skills of 5+3 integrated clinical medicine students for future high-level clinicians.Taking Zhengzhou University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makes some useful explorations and practices on how to cultivate the clinical practice ability of 5+3 integrated clinical medicine students.ʌKeywords ɔclinical medicine ; 5+3 integration ;training ;clinical practice abilityMed Edu Mgt2021,Vol.7,No.2㊀2021年第7卷第2期㊀㊀临床医学 5+3 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1-3]㊂与传统五年制学制教育相比, 5+3 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优势明显,其中最为直接的作用是有效地解决了学生因考研㊁就业等对临床实践教学工作带来的严重冲击和影响,而该棘手问题已经成为多年困扰国内众多高等医学院校一个长期普遍存在的顽结[4]㊂ 5+3 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出台,不仅极大地推动了医学生临床实习质量的提升,同时也有效地实现了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无缝对接,实现了院校教育㊁毕业后教育与继续教育的有效衔接,作为一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㊂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临床实践教学在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学生在掌握坚实医学理论基础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其临床思维㊁临床实践能力的锻炼培养,这也是医学生成为一名合格临床医生的关键所在[5]㊂而作为临床医学 5+3 一体化长学制教育模式,加强其临床实践能力的塑造和养成,更是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第一要务,是培养高水平临床医师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㊂对此,若干年前教育部㊁原卫生部就‘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 深化长学制医学教育改革 ㊁要 建立导师制,强化临床能力培养,提升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此后国家又先后制定出台多项医学教育改革文件,要求广大高等医学院校继续深化医学教育改革,强化和规范实践教学环节,切实提升医学生临床思维和临床实践能力[6]㊂近年来,受市场经济大环境中不利因素干扰和冲击,以及新型紧张的医患关系影响,特别是高校自身存在的诸如医学教育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不够健全㊁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环节学时偏低㊁临床带教指导教师重视程度不够㊁学生临床实习时间不足㊁临床实践课程较少等问题,直接导致了医科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弱化,这在客观上严重制约了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㊂在此背景下,如何在加强高等医学院校内涵建设的基础上,深化与医疗卫生机构的相互配合,针对临床实践教学环节中的不足和薄弱环节,加快推进临床实践教学的改革,探索一条切实有效的医学人才培养路径,切实提高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和临床思维水平,任重而道远㊂郑州大学作为河南省高等医学教育的排头兵,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培养亿万人民群众所需要的卫生健康事业医学人才,不仅是区域高校所承担的社会服务职能之所在,更是作为河南省高等医学教育领头羊所赋予的责任和使命;学校自2015年启动 5+3 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来,每年招生人数控制在150人左右,现有在校生规模750余人,近年来,学校围绕 5+3 一体化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与实践㊂2.1㊀建立完善的临床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构建打造完善的临床实践育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推动临床实践教学工作和保证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㊂为此,在学校统筹规划下,制定了‘郑州大学关于医教协同进一步推动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在借鉴国内同类院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并完善医学院机构建设,健全医学院实践教学工作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明确医学院教学管理部门与学校教学管理部门之间的管理权限边界与职责范畴,明确界定由医学院教学办公室对医学院各下属院系的临床实践教学工作进行统筹组织㊁协调与管理,实现责权相匹配;完善医学院教学办公室内设实验教学管理科㊁临床实习实训科㊁教学质量监控科等科级机构的配置,配备相关科室管理人员;完善各教学院系㊁各临床实践教学基地的管理队伍建设;建章立制,完善临床实践教学各级各类管理制度,确保临床实践教学管理及组织工作顺利实施㊂Med Edu Mgt2021,Vol.7,No.2㊀2021年第7卷第2期2.2㊀强化人才培养方案临床实践教学环节比重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它对学校的办学方向与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鲜明的指向意义㊂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增加临床实践教学学时,也是培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最直接㊁最有效的途径㊂在新一轮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我们通过调整课程结构,在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计划中独立设置‘临床实训“课程,并赋予相应4个必修学分,要求学生在进入临床实习之前全面掌握各种技能操作,为毕业实习奠定基础㊂2.3㊀规范临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管理临床实践教学基地尤其是高等医学校的附属医院,是完成临床实践教学工作的重要载体,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阵地㊂临床教学基地建设质量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质量,对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技能㊁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㊂为适应新形势下医学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在医学院教学办公室统筹下,根据临床实践教学工作需要,统一规划郑州大学临床教学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分类设置附属医院㊁教学医院和实习医院并赋予各自相匹配的临床教学任务;同时我们制定了‘郑州大学实习教学基地建设与管理“‘临床实习教学管理“‘临床技能操作规范“‘临床医学专业实习质量标准“等相关管理规章制度,高标准㊁严要求补充遴选新的临床实践教学基地;督促指导各临床教学基地完善实践教学管理队伍,选拔配齐各级各类管理人员,明确职责分工;要求各临床教学基地充分利用各自临床实训中心等培训平台,向临床实习学生免费开放共享,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培养学生熟练掌握临床各项常规操作技能,熟练处理各种常见病㊁多发病㊁急症的诊疗能力,具备进行社区服务及对公众进行健康教育的能力,促进学生知识㊁能力㊁素质的协调发展㊂2.4㊀加强临床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在医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指导教师的作用最为直接㊂培养打造一支结构合理㊁素质优良㊁热心临床教学的教师队伍,是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㊂尤其是在近年各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基地带教指导教师中较为普遍的存在 重临床㊁轻教学 , 重理论㊁轻实践 的突出现象,或受繁重临床医疗任务的影响,不愿意承担临床带教任务;或因缺少配套的激励政策,临床教师积极性不高;或因教学能力和水平局限,临床实践教学效果较差等等现实问题㊂学校有针对性地启动了 郑州大学临床实践教学师资库 建设,旨在为学生的日常技能培训及考核㊁临床实习及见习以及学科竞赛等工作中提供便捷的 菜单式 教学服务,对入库教师的资质㊁条件进行了严格要求,从严遴选入库师资;通过将承担临床教学任务与职称评定㊁评优评先㊁考核机制相匹配等手段,引导约束临床医生参与教学工作;通过完善培训制度,实施 医学教师讲课大赛 教学名师培育 教学能力提升工程 教学团队建设 国内外学术交流研修 杏林大讲坛 等活动方式,提高带教教师的临床带教能力及临床教学水平;通过制定和搭建各种激励政策㊁奖励平台,评选各级教学名师㊁教学优秀奖㊁教学成果奖㊁高水平成果贡献奖等,给予相应的精神㊁物质奖励,提高广大临床医生踊跃参与临床带教工作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临床教学质量㊂2.5㊀加强临床实践教学工作的过程管理与监控临床实践教学工作开展的成功与否,抓好过程环节的管理尤为重要㊂对此,我们要求各教学院系㊁各临床教学基地在医学院教学办公室的统筹规划下,依据临床医学专业 5+3 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重点加大对实践教学工作的过程管理力度㊂一是在本科教育阶段,按照既定实践教学任务要求,做好实习教学环节的严格管理,做好科室轮转编排㊁临床带教指导教师选配㊁教学查房㊁床边教学㊁病例讨论㊁专题讲座等教学活动;做好出科考试㊁实习检查㊁实习成绩及毕业考核工作;定期召开教学座谈会,交流实践教学工作经验,促进教学相长,同时做好学生的食宿安排㊁安全教育等工作;实习期间,医学院教学管理部门㊁临床医学系㊁学生工作办公室㊁辅导员等定期深入临床教学基地,检查实习教学完成情况;在研究生培养阶段,严格控制导师指导学生人数,要求每位导师指导学生一律不得超过2名;在临床带教中支持和鼓励学生参与导师主持的科研项目㊁参加高水平学术交流活动,注重学生科研能力㊁临床思维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养成㊂充分发挥我校各临床教学基地 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 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考试与考官培训基地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 等平台优势,严格遵循国家住院医师培养标准和要求,本着 医教协同㊁先宽后专㊁循序渐进 的培养原则,注重学生临床实践能力㊁医德医风的训练与培养,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成效较为显著,在2020年国家执业医师考试中,我校研究生通过率达到90%㊂2.6㊀推进临床实践教学工作的同质化学生在完成全部理论课程后,按照人才培养方案要求,一般将从第八学期后陆续进入各临床教学基地,完成临床实践环节的教学任务,我国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均有数量不等的附属医院㊁教学医院或实习医院,学生的临床实习㊁见习任务一般也分布在不同的临床教学基地进行,由于各教学基地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教学资源各有差异,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各有不同,导致临床实践教学质量同质化问题日益凸现㊂对此,为实现同质化培养要求,在学校医学院教学办公室的统筹规划下,要求相关教学院系制定并执行统一的郑州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实习教学大纲,按照统一的实习教学计划㊁统一的临床操作规范开展实习教学,采取相同的质量考核标准进行出科考试㊁技能培训等㊂学生在完成全部临床实践教学任务后,必须返回学校,由临床医学系㊁临床技能中心从临床实践教学师资库中随机抽调考官,采取客观结构化临床测试(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examination,OSCE)形式,统一对学生的临床操作技能㊁临床诊疗水平㊁医患沟通能力㊁人文关怀方面等医学素养进行综合评判,最大程度实现同质化培养要求㊂2.7㊀建立健全临床实践教学经费长效投入机制为切实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学校不断加大对医学实践教学的投入力度,通过政府财政支持㊁学校预算拨款㊁科研经费投入㊁专项资金划拨㊁社会捐助及自筹经费等多渠道筹措资金,初步建立了临床实践教学经费的长效投入机制,目前我校生均临床实践教学经费已达到1200元以上;除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基础医学实验中心㊁预防医学教学实验中心㊁临床实验中心㊁临床技能中心外,各附属医院也先后投资建设自身的临床技能培训中心,总面积已达到3万余平方米以上,设备总值达到1.2亿余元以上,基本上满足了临床实践教学需求㊂2.8㊀探索以学科竞赛为抓手的临床实践能力培养新途径临床学科竞赛是对学校临床实践教学水平的一个深度检验,也是衡量一所学校教师临床教学水平和临床能力的重要尺度㊂近年来,以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为代表的医学学科竞赛广受欢迎,吸引了国内几乎所有医学院校的广泛关注并踊跃参加,这也为促进临床实践教学工作提供了良好契机㊂近年来,我们在逐步探索以学科竞赛为抓手的临床实践能力培养新方法㊁新途径,以临床学科竞赛为抓手,激发师生参与临床实践教学工作的积极性,通过组织选拔参赛团队,参与各级各类临床技能竞赛,切实有效地培养了学生临床操作㊁临床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无菌意识㊁人文关怀以及团队合作精神,效果较为显著㊂医学教育教学改革是一个永恒的话题㊂为应对医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矛盾㊁新问题,诸如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因考研㊁就业对实践教学工作产生严重影响和冲击,已经成为困扰国内众多高等医学院校一个普遍存在的棘手问题,在国家出台相应应对政策之前,如何创新医学教育方式方法,拓展教学思路,尽最大程度保障临床实践教学质量,还需要我们不断的努力和探索㊂(下转第120页)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融入理㊁工㊁文史等相关元素,提升学生科学视野㊂选修和辅修课程关注学生兴趣点,加强学科融合和引导,开创交叉学科研究新领域㊂医科+X 的课程体系构建的特点在于, 医科 部分为以 器官 系统 为中心的整合医科课程设置,不同于现行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设置模式[12]㊂整合课程的优势在于可以系统性综合人体解剖学㊁组织胚胎学㊁生理学㊁病理生理学㊁生物化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形成系统性知识链,有利于学生对基础医学知识的把握㊂ +X 课程体系的创新在于当医学生拥有了综合性医学知识后,拓展 +X 相关交叉课程,融合工科㊁理科㊁甚至文史等知识进入到医学研究课程体系,在学科交叉中,形成新的医学问题解决思路和方案,有利于以兴趣为引导,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㊂总之,医学教育模式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型㊁复合型医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引领㊂随着 新医科 课程体系构建的不断完善,有效整合和开设多元化课程,将会培养出创新型和复合型的高素质医药人才㊂参考文献[1]周哲. 新医科 视域下医学院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实践探索[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20,34(2):150-152.[2]顾丹丹,钮晓音,郭晓奎,等. 新医科 内涵建设及实施路径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8(8):17-18.[3]朱倩,解雪峰,吴红燕,等.医学院校 金课 建设背景下 一体化 思政教育体系的构建[J].医学教育管理,2020,6(4):316-320.[4]董斌,武艳,吴萍,等.课程思政视域下医学生思政素养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医学教育管理,2020,6(3):278-284.[5]沈忱. 新医科 视角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路径的思辨[J].高教学刊,2020(36):89-92. [6]张进,李庆林,杨立斌,等.医学院校课程整合改革实践与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20,19(10):1131-1134.[7]吴红燕,吕雄文,曹云霞,等. 新医科 背景下临床医学专业的建设与思考[J].医学教育管理,2020,6(4):311-315.[8]周学良,于志鹏,单博,等.浅谈医工协同与创新服务[J].中国仪器仪表,2020(12):44-46. [9]张琳琳,韦磊,李帅,等.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整合及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医学教育管理,2019,5(2):124-128.[10]李芳,魏大巧,祝汉成,等.面向新医科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 以昆明理工大学为例[J].高教学刊,2020(31):165-168. [11]潘钰,徐泉,吴琼,等.八年制医学生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方向医工交叉课程改革效果[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20,26(12):1483-1488. [12]王冰洋,徐晓艳,杜华,等.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探索[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31):40-42.(收稿日期:2021-03-22)(本文编辑:闫红)(上接第110页)参考文献[1]赵可. 5+3 一体化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J].青年与社会,2019(14):54-55. [2]汪玲.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和创新 以上海 5+3 人才培养模式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10):49-54.[3]刘向华,袁栎,刘志军,等.临床医学( 5+3 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思考[J].基础医学教育,2017,19(5):400-402.[4]肖海,朱思泉,马星,等. 5+3 一体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思考[J].医学教育管理,2016,2(4):567-571.[5]蔡秀英,段晓宇,孔岩,等.临床医学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思考与探索[J].滁州学院学报,2013(2):130-132.[6]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EB/OL].(2014-07-14)[2021-03-16]./srcsite/A22/ s7065/201407/t20140714_178832.html.(收稿日期:2021-03-16)(本文编辑:闫红)。

中医专业“5+3”本硕一体化培养教学改革初探

中医专业“5+3”本硕一体化培养教学改革初探

2022年6月第22期Jun. 2022No.22教育教学论坛EDUCATION AND TEACHING FORUM中医专业“5+3”本硕一体化培养教学改革初探李变花1,李艳彦2,白舒霞2,齐 铮2,刘 宁1(1.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西 太原 030024;2.山西中医药大学 第二临床学院,山西 晋中 030619)[摘 要] 中医本科高等教育改革一直是中医教育界多方关注的话题。

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部门联合发文,提出了推动中医学长学制教育改革,试点探索中医学人才培养的意见。

如何做改革的先行先试者,业界都各有奇招。

山西中药大学积极推行中医长学制培养教育,在多年中医本科教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基础上,遵循中医成长规律,综合拜名师、读经典、多临床的培养理念,积极探索相应解决策略,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方案、积累经验,以期为同类中医药高等院校“5+3”长学制本硕连读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中医;“5+3”长学制;改革[基金项目] 2018年度山西中医药大学校级教改课题“中医学专业‘5+3’一体化临床实践技能序贯式培训研究”(2018108);2019年度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项目“中医学专业‘5+3’一体化临床实践技能序贯式培训研究)”(2019001)[作者简介] 李变花(1965—),女,山西太原人,中医学学士,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医内科及教学管理研究;李艳彦(1969—),女,山西太原人,中医学博士,山西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学院硕士生导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中医内科及教学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22-0085-04 [收稿日期] 2021-10-09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高度重视中医药教育和人才培养,为构建独具特色的卫生与健康服务体系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我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和创新——“5+3”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我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和创新——“5+3”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上海市政府
全国医学专 规 2010 年 范化培训、改革 12 月 临床医学研究生
教育
2010 年全国第八届 医学学位与研究生 教育学术年会优秀 论文一等奖
全国医学专 业学位教育 指导委员会
成果 起止 时间
起始: 1999 年 9 月 完成: 2009 年 9 月
实践检验期: 4 年
4、提供了我国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成功案例 目前,我国已经在工商管理等 39 个学科举办专业学位硕士教育。 ‚5+3‛模式使得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真正做到了以医生职业为导 向,与卫生行业紧密结合,从而为我国其他种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 模式创新改革提供了成功典范。
2.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不超过 1000 字)
3、协同机制创新:本成果体现了医教协同,对于我国医药卫生体 制改革和医学教育改革都具有极其重要意义。‚5+3‛模式以临床医学 专业学位教育改革为突破口,立足教育和卫生两大民生工程,既是贯彻 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的具体实践,又服务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需要。
4、实践教学创新:本成果突出了能力培养,以培养合格医师为目 标,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突出职业素养和能力素养培养,加强质量保 障体系建设。以国家级精品课程和规划教材为基础,建设了临床医学专 业 18 个学科 54 门临床理论课程;创新了公共课网络化教学方式,供 ‚5+3‛硕士在住院医师规培期间自主选择课程学习时间和进程;严格 按照住院医师规培细则,进行临床技能和临床思维训练,融入人文精神 培养;研制了紧密结合临床应用的论文评价指标体系,改变了‚重科 研、轻临床‛的倾向。
2
2009 年,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 见》和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 见》的精神,复旦大学等高校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为重点, 以专业学位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为途径,率先在全国构建 了 ‚5+3‛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并在当年新增全日制临床医学硕士 中实施。

临床医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临床医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临床实践机会不足
由于医疗资源的限制,部分学 生难以获得足够的临床实践机 会,影响其实践能力的提高。
评价体系不完善
目前临床医学教育的评价体系 尚不完善,部分学校过于注重 考试成绩,忽视对学生综合素
质的评价。
需求分析:社会、行业、学生
社会需求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健康需求的提高,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要求医学人才具备更高 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
宏观政策指导及支持措施
强化政府引导
01
制定临床医学教育发展规划,明确改革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
措施。
加大财政投入
02
增加对临床医学教育的经费投入,支持院校改善教学条件、提
升师资水平。
优化政策环境
03
完善临床医学教育相关政策,如招生政策、教学评估政策、就
业政策等。
院校层面改革举措介绍
教学模式创新
推广以问题为导向(PBL)等现代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 和终身学习能力。
增设医学人文课程,培养 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 道德。
强化继续教育
建立完善的继续教育体系 ,为医务工作者提供终身 学习的机会和资源。
03
创新实践模式探索
以问题为导向(PBL)教学法应用
01
PBL教学法强调以真实世界问题为出发点,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 批判性思维。
02
在临床医学教育中,PBL教学法可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
践相结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施PBL教学法需要精心设计问题、组织小组讨论和引导学生自
03
主学习等环节。
早期接触临床(ECC)经验分享
01
02
03
ECC是指让学生在早期阶 段就接触到真实的临床 环境和患者,以增强其 对医学专业的认知和兴

“5+3”一体化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

“5+3”一体化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

“5+3”一体化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持续发展,对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为了适应新时代医学人才的培养需求,我国高校开始尝试推行“5+3”一体化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模式。

这一模式将本科和硕士学位整合起来,实施全新的培养方案,旨在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本文将从培养模式的价值、设计原则和实践经验三个方面,对“5+3”一体化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和分析。

一、培养模式的价值1.提高全科医生的综合素质“5+3”一体化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模式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针对性的课程,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专业选修课等。

这些课程涵盖了临床诊断、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内科、外科、妇产科等各个学科领域,有助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医学素养。

2.提高临床实践能力在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下,学生通常只在校内进行临床实践学习。

而“5+3”一体化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临床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进行临床实践,提升他们的实际操作和应变能力。

3.促进医学科研创新培养模式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在医学科研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

通过开展专题训练、科研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意识,为我国医学科研领域输送更多的人才。

二、培养模式的设计原则1.跨学科融合“5+3”一体化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倡导跨学科融合,要求学生接受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培养,培养他们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

这种培养模式的设计原则,可以提高学生的跨学科综合能力,有利于他们在临床实践中更好地解决问题。

2.实践导向培养模式强调实践导向,注重学生在临床实践中的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在基层医疗机构进行临床实践,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医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从而提高他们的临床实践能力和应变能力。

3.个性化培养“5+3”一体化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模式鼓励个性化培养,注重挖掘每个学生的兴趣和潜能。

教育部 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 教高〔2012〕6号

教育部 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 教高〔2012〕6号

目录一、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 (2)二、改革目标和主要任务 (2)三、改革重点和主要举措 (3)(一)优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结构 (3)1.调控临床医学专业招生规模 (3)2.构建“5+3”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3)(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 (3)3.改革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3)4.改革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4)5.改革长学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4)6.改革面向农村基层的全科医生人才培养模式 (4)(三)推进临床实践教学能力建设 (5)7.加强临床教师队伍建设 (5)8.加强临床教学基地建设 (5)(四)深化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6)10.加大开展共建医学院校工作的力度 (6)(五)加强临床医学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建设 (6)11.建立临床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制度 (6)12.探索建立医学生实习资格认定制度 (7)四、组织管理和试点安排 (7)(一)组织管理。

(7)(二)改革试点与建设项目 (7)1.开展五年制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试点 (7)2.开展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综合改革试点 (7)3.开展面向农村基层的全科医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 (7)4.开展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试点 (8)5.建立国家医学实践教学示范基地 (8)6.建立国家转化医学平台 (8)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卫生厅(局),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卫生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卫生局,教育部等部门部属有关高等学校:为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深化医学教育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医学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服务于人民群众提高健康水平的需求,特就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临床医学“5+3”一体化人才培养特征分析及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改革

临床医学“5+3”一体化人才培养特征分析及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改革
223?构建科学全面的临床能力考核体系构建由本科轮转出科考核临床综合考核临床基本能力考核毕业综合考核临床综合能力考核不通过者无法进入后3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日常考核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两次年度考核第一次考核即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考核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考核组成的53一体化人才临床能力考核体系组建考核试题库病例库与专家库采用客观结构化考试标准化病人等先进考核方法侧重对临床思维能力和实际临床操作能力的考核并建立临床能力考核不通过学生的分流与淘汰机制
山东大学自 1988 年全国首批招收临床医学七 2016、2017 年的高考录取中,这一趋势更加明显。
年制以来,一直秉承“七年一贯、本硕连通”的教 因此,“5+3”一体化项目具有生源优质化的特点。
育理念,致力于培养达到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水
平的高层次医疗人才。然而,随着住院医师规范化 1.2 培养导向精英化
培训制度的建立,尤其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人才培
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并轨”进行,原有的
《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
七年制模式已无法适应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人才培养 见》中明确指出“自 2015 年起,七年制转为“5+3”
要求。
一体化的学校和专业范围不再扩大,每校“5+3”一
2014 年,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颁发了《关于医 体化的临床医学专业、中医学专业招生数量总和不
,, ,,,
,,
Abstract: The integrated“5+3”clinic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for training high-quality clinicians. It is the key components of a standardized and normalized clinical training system. And it is an eminent approach for the comprehensive medical education reform. Shandong University has transformed to the integrated“5+3”clinical education model from the original seven-year model since 2015. This paper analyzed in detail the four distinct features and advantages of the integrated“5+3”clinical education model,based on which we put forward the four-enhancement instructions and we constructed the relevant comprehensive teaching reform paths including courses and teaching methodology reforms to adapt to the four-enhancement instructions. We planned to follow the whole reform process,to supervise the teaching quality,and to make a reform-group and contrast-group study. What we have explored will be helpful for the medical colleges’understanding and adoption of the integrated“5+3”clinical education model.

临床医学“5+3”一体化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构建与探索

临床医学“5+3”一体化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构建与探索

2018-08-152016年度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医学教育研究课题(2016B -RC059);2016年度温州医科大学校级高等教育改革重点项目(YBJG201608)。

邵凯隽(1976-),男,浙江温州人,助理研究员。

收稿日期:基金项目:作者简介: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

温州医科大学从明确培养目标、创新培养方案、实施课程整合、优化教学方法、规范技能培训、完善保障机制等多方面入手,积极探索构建基于多创融合的临床医学“5+3”一体化人才培养创新模式,通过教学改革实践,对该培养模式进行初步思考、展望并不断优化,以期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 临床医学;“5+3”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探索[中图分类号] G46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19.05.015·高 教 研 究·教育部于2014年6月联合国家卫生计生委等六部委,印发了《关于医教协同审核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教研[2014]2号,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了全面构建以“5+3”(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或3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主体、以“3+2”(3年临床医学专科教育+2年助理全科医师培训)为补充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意见”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临床医学教育进入一个崭新时代。

同时,为贯彻落实“意见”精神,做好原有7年制医学教育与“5+3”临床医学教育体系的有效衔接,教育部于2015年3月出台了《关于做好七年制临床医学教育调整为“5+3”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工作的通知》,明确将7年制医学教育调整为“5+3”一体化人才培养,并给出了具体改革时间表。

这表明,曾为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提供大量优秀高层次人才支撑的7年制医学教育模式将退出历史舞台。

2017年6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5+3”一体化医学人才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了3个方面的9点要求,为各高校进一步深化“5+3”一体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提出了具体要求,指明了改革方向。

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类型分析

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类型分析

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类型分析2个特等奖:1、我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和创新——“5+3”模式的构建与实践(复旦大学等上海5个高校)(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2、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三三制”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施(南京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综合改革)50个一等奖:1、通识教育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经济管理本科教育改革的理念与实践(清华大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经济学基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南开大学等6所高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3、因材施教,机制创新,卓越本科法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卓越人才培养工程项目)4、创建“即时共享协同融合学训一体”同步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卓越法律人才(中国政法大学)(本科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卓越人才培养工程项目)5、研究型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大连理工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综合改革)6、着眼“卓越教师”的师范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华东师范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卓越人才培养工程)7、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创建体医结合运动康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上海体育学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8、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教育传承体系构建与人才培养实践(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9、服务国家对俄战略,培养高水平俄语人才的改革与成效(黑龙江大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10、研究型大学中文专业低年级本科生创新意识培养途径实践(南京大学)(本科专业人才特质培养)11、基于协同创新机制的语言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江苏师范大学)(本科人才特质培养)12、世界史专业国际化、开放式办学模式探索与实践(武汉大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13、构建高校与社会协同实践育人新模式(吉林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14、生命科学公共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上海交通大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15、拓展内涵融合创新构建工科院校大学物理系列课程体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16、共建体制下“大气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17、工科大学生数学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践行(西北工业大学)(本科专业人才特质培养)18、人才培养新质量观的认识与实践—国际化复合型工业工程人才培养十年探索(清华大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19、清华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创新型学术人才培养之改革与实践(清华大学)(本科专业人才特质培养)20、发挥材料学科优势,培养高水平创新型本科人才的探索与实践(北京科技大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般院校获一等奖的例子:26、石油石化安全人才五元创新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常州大学)(特殊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7、食品学科创新实践链式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江南大学)(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35、新时期高等中医药院校“基础素质”教育理论创新与“双惟模式”实践(江西中医药大学)(专业人才新素质培养)36、国际化视野下卓越医生培养的综合改革与实践(汕头医学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卓越工程项目)45、面向中小企业的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温州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46、成人高等教育“学历+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宁波大学)(成人本科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改革)47、突破学科定势打造模块化课程重构能力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合肥学院)(课程建设)2个特等奖都是人才培养综合改革(1个本科、1个研究生)上述27个一等奖获奖项目中有14个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项目,4个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项目(1个成教,2个普教),5个人才特质培养的项目(其中1个提新素质),3个课程体系改革的项目(其中1个提课程建设),1个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项目。

“5+3”一体化医学教育的现状与改进策略

“5+3”一体化医学教育的现状与改进策略

第21卷第1期2020年3月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Vol.21,No.1Mar.2020“5+3”一体化医学教育的现状与改进策略陈帅(福建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部,福建福州350122)摘要:针对“5+3”一体化医学教育的培养现状,分析其存在的规培体系与管理体制运行不顺、研究生阶段临床实践培养缺乏深度指导、培训基地建设与管理不完善等问题,提出“5+3”一体化医学教育应完善政策体系,强化师资建设,推进培训基地同质化管理,以保障一体化教育质量。

关键词:“5+3”一体化;临床医学;医学教育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784(2020)01-0037-04“5+3”一体化医学教育是培养“卓越医师”的新兴模式。

我国1988年开设了七年制临床医学教育,2015年起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不再招生,全部调整为“5+3”一体化培养模式。

该模式是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向,强调临床能力培养,目标是培养高水平临床医师工,创新性地实现了医学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1(以下简称“规培”)的无缝衔接,串联了医学本科教育、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以及规培教育。

学生通过8年的学习达到要求后,可同时获得本科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历证书、学位证书、执业医师资格证书、规培结业证书。

一、“5+3”一体化医学教育的亮点与优势“5+3”一体化模式在承袭七年制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优势经验的同时,通过实践探索课程改革、培养模式、医教协同体系及医学教育学制革新,实现了高校与培训基地合作共赢、逐步理顺规范医学学制及一体化培养流程。

学生本科期间(前5年)完成课程学习以及临床见习、实习,研究生教育阶段(后3年)重点开展临床能力培养。

实践表明,“5 +3”一体化医学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提高⑵。

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综合改革探索与实践

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综合改革探索与实践

一、概述临床医学专业是医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和改革至关重要。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医学教育的不断完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变革显得尤为紧迫。

本文将围绕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的综合改革进行探索与实践,以期为该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实践运用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二、理论基础1. 课程理论在对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课程理论的指导作用。

课程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习者的发展,倡导开放、动态的课程体系建设。

在临床医学专业中,该理论的运用将能够促进学生成长,提高教学水平。

2. 教育改革理论教育改革理论在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的综合改革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该理论主张通过改革创新,实现课程的全面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在临床医学专业中,教育改革理论的运用将有助于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三、综合改革的主要内容1. 课程设置的调整根据医学教育的需求和学科发展的趋势,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需要进行课程设置的调整。

这包括加强前沿科学知识的学习和教学,优化基础理论课程,增设新的临床实践课程等。

2. 教学方法的创新针对临床医学专业的特点和学生的需求,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

通过引入问题导向学习、案例教学等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实践环节的完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的综合改革还需要加强实践环节的完善。

这包括医学实习、临床技能培训等环节的优化和升级,以更好地锻炼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和处置病情的能力。

四、改革实践的探索1. 课程改革的实施在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的综合改革实践中,需要明确改革方案和实施计划,统筹安排各项改革任务。

在实施过程中,要注重教师与学生的参与,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2. 教学团队的建设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的综合改革需要建设教学团队,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

通过培训和交流,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与创新,推动课程改革的实践。

利用科研思维培训去增强“5+3”一体化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探讨

利用科研思维培训去增强“5+3”一体化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探讨

利用科研思维培训去增强“5+3”一体化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探讨作者:许斌孙子林谢波来源:《科技资讯》2022年第20期摘要:“5+3”一体化培养模式是我国医学高等教育改革的新模式,将医学本科教育、专业学位硕士教育、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及执业医师考试融为一体,旨在培养兼具临床实践及科研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兼具科研能力的临床医学人才能较好地将科研思维利用在临床实践中。

该文针对我国目前“5+3”一体化培养方案及科研思维培训模式进行概括,并对如何将科研思维培训模式融入“5+3”一体化培养方案从而带动临床思维能力提出建议。

关键词:高等教育科研思维临床思维“5+3”一体化中图分类号:R-4;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22)10(b)-0000-00Exploring the Us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Thinking Training to Enhance the Clinical Thinking Skills of "5+3" Integrated Medical StudentsXU Bin SUN Zilin XIE Bo(1.Department of Urology, Zhongda Hospital, Southeast University;2.Department of Surgery, School of Medicine, Southeast University; 3.Department of Endocrinology, Zhongda Hospital, Southeast University; 4.Department of Education, School of Medicine, Southeast University; 5.Department of Education, Zhongda Hospital,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Jiangsu Province, 210009 China)Abstract: The "5+3" integrated training model is a new model of medical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in China, integrating medic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professional degree master's education, standardized residency training and practitioner examination into one, aiming to cultivate composite talents with clinical practice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ability. The aim is to cultivate a composite talent with both clinical practice and research innovation. Clinical medical talents with research capability can better utilize research thinking in clinical practice. The article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the current "5+3" integrated training programme and research thinking training model in China, and suggests how to integrate the research thinking training model into the "5+3" integrated training programme to promote clinical thinking skills.Key Words: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thinking; Clinical thinking; "5+3" integration2015年,教育部發布通知宣布全面取消七年制临床专业学位,“5+3”一体化取而代之成为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新的主体。

临床专业“5+3”一体化医学生科研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与思考

临床专业“5+3”一体化医学生科研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与思考

临床专业“5+3”一体化医学生科研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与思考1. 引言1.1 背景介绍近年来,临床专业“5+3”一体化医学生科研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医学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

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医疗模式的不断创新,医学生在未来的医疗实践中需要具备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科研思维和能力。

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大多停留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层面,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科研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存在一定的欠缺。

为了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需求,许多高等医学院校纷纷开展“5+3”一体化医学生科研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工作,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医学基础知识的临床专业学生,同时注重培养其科研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在教学中融入科研元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研实践和创新探索,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本文将针对临床专业“5+3”一体化医学生科研思维和能力的培养进行深入探讨,探讨培养方法、挑战与解决方案、培养效果评估等方面的问题,旨在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和借鉴,推动医学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1.2 研究意义在当今社会,临床专业“5+3”一体化医学生科研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备受关注的课题。

这种培养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医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更是为了适应医学教育与医疗实践的发展趋势。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医疗领域的不断拓展,临床医学生必须具备科研思维和能力,以适应未来医学发展的需要。

培养“5+3”一体化医学生科研思维和能力的意义在于为其提供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

传统的医学教育注重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的培养,但缺乏科研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医学的需求。

只有通过科研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医学生才能更好地应对复杂的医疗环境和疾病治疗挑战。

培养“5+3”一体化医学生科研思维和能力也有助于提高医疗质量。

通过科研实践,医学生可以不断改进临床实践,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存率。

培养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能力对于提升整个医疗行业的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专业“5+3”一体化医学生科研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与思考

临床专业“5+3”一体化医学生科研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与思考
2.4 “5+3”一体化医学生科研思维和能力培养的实践探讨
在“5+3”一体化医学生培养模式中,对于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实践中,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具体措施来促进学生科研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我们可以通过为学生提供科研机会来激发其科研兴趣和潜力。可以在实验室、临床科室等场所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让他们亲身参与科研项目,从而培养其科研思维和探索精神。
在“5+3”一体化医学生科研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中,需要教育者和学生共同努力,建立起一个科研氛围浓厚、实践活跃的学习环境。教育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求实精神。
未来发展方向是在“5+3”一体化医学生科研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中继续完善培养模式和方法,不断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提升教育质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水平的医学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培养学生科研思维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通过对医学案例的讨论和分析,引导学生批判性地思考问题,培养在面对问题时能够主动提出问题并分析解决方案的能力。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中的创新实践,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洞察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科研思维需要重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通过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实验和临床实践,让学生学以致用,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教师应该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指导他们在科研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科研思维和能力。
临床专业“5+3”一体化医学生科研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与思考
1. 引言
1.1 背景介绍
随着医学领域的不断发展和创新,要求医学生具备更为全面的素养和能力,其中科研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当前,“5+3”一体化医学生培养模式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传统的医学教育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传授,而在“5+3”一体化医学生培养模式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能力,使他们能够在临床实践中更好地应对各种复杂情况。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5+3”一体化医学人才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5+3”一体化医学人才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5+3”一体化医学人才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17.06.21•【文号】教高〔2017〕4号•【施行日期】2017.06.2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5+3”一体化医学人才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17〕4号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部属有关高等学校:为加快构建标准化规范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现就进一步做好“5+3”一体化人才培养(以下简称“一体化人才培养”)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一体化人才培养目标2015年,教育部决定,自当年起将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招生调整为临床医学专业(“5+3”一体化),即5年本科阶段合格者直接进入本校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衔接的3年临床医学(含中医、口腔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阶段,实施一体化人才培养。

一体化人才培养是培养高水平高素质临床医师的重要途径,是标准化规范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

一体化人才培养的培养目标是,加强医教协同,适应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需要,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和专业素质,掌握坚实的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强的临床思维、临床实践能力,以及一定的临床科学研究和临床教学能力,能独立、规范地承担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的常见多发病的预防和诊治工作的高水平高素质临床医师。

有关高校要根据这一培养目标的要求,创新培养模式、优化培养方案、改革内容方法、健全评价体系、做好政策衔接,不断提高一体化人才培养质量。

二、深化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1.加强综合素质培养。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全方位贯穿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将医德教育贯穿医学教育全过程,教育学生恪守医学生誓言,培养学生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的精神。

要强化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教育,培养大卫生、大健康观念,拓宽一体化人才培养学生的知识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协同机制创新:本成果体现了医教协同,对于我国医药卫生体 制改革和医学教育改革都具有极其重要意义。‚5+3‛模式以临床医学 专业学位教育改革为突破口,立足教育和卫生两大民生工程,既是贯彻 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的具体实践,又服务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需要。
4、实践教学创新:本成果突出了能力培养,以培养合格医师为目 标,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突出职业素养和能力素养培养,加强质量保 障体系建设。以国家级精品课程和规划教材为基础,建设了临床医学专 业 18 个学科 54 门临床理论课程;创新了公共课网络化教学方式,供 ‚5+3‛硕士在住院医师规培期间自主选择课程学习时间和进程;严格 按照住院医师规培细则,进行临床技能和临床思维训练,融入人文精神 培养;研制了紧密结合临床应用的论文评价指标体系,改变了‚重科 研、轻临床‛的倾向。
在教育部大力支持下,复旦大学等高校经过长期探索,已为国家培 养出数万名临床医学研究生,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中国特色的‚5+3‛ 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即 5 年本科教育,加上 3 年住院医师规培。
1、探索了我国研究生临床能力提高的根本途径 1998 年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以来,医学院校不同程度沿用科学学 位方式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即‚重科研、轻临床‛,造成毕业生临床 技能难以胜任岗位需求。 ‚5+3‛模式使研究生能在住院医师规培的标准化实践环境下,逐 步达到独立行医必备的医德医风、专业知识、临床技能等要求,胜任常 见病、多发病及部分疑难病症的诊疗工作,成为‚会看病‛的好医生。
3
育结构优化、学制学位调整的重要方向‛。
2、教育制度创新:本成果不仅有机结合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 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而且有效衔接了院校教育和毕业后教育。通过 明确临床硕士‚双重身份‛,打破了本科毕业生在‚就业(住院医 师)‛和‚在读(研究生)‛之间‚非此即彼‛的束缚;实现了‚研究 生招生和住院医师招录、研究生培养和住院医师培训、学位授予标准与 医师准入制度‛的‚三个结合‛;以‚四证合一‛解决了医学教育与执 业医师之间的制度矛盾,临床医学在读硕士经住院医师规培 1 年以后, 可以本科学历报名参加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获得医师资格证书和住 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经学位论文答辩可获得研究生毕业证书和 学位证书。
上海市政府
全国医学专 业学位教育 指导委员会

实施住院医师规 2010 年 范化培训、改革 12 月 临床医学研究生
教育
2010 年全国第八届 医学学位与研究生 教育学术年会优秀 论文一等奖
全国医学专 业学位教育 指导委员会
成果 起止 时间
起始: 1999 年 9 月 完成: 2009 年 9 月
实践检验期: 4 年
3.成果的创新点(不超过 800 字)
1、培养体系创新:本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构建了符合国际惯 例、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化、规范化‚5+3‛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这一模式,‚…很好地实现了专业学位教育与职业标准、职业准入的紧 密衔接,既符合我国医疗卫生改革方向,体现了临床医生成长规律,也 符合高层次临床医学教育特点,体现了医学教育规律。… 这是医学教
3、规范了我国临床医学学制学位和人才培养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主体不清晰,多种医学学制 学位并存,既有五年制、又有七年制和八年制,不利于标准化规范化的 临床医学人才培养。 ‚5+3‛成为我国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主体,将有助于逐步理顺我国 临床医学学制和学位体系。如同济大学已经将七年制转为‚5+3‛模 式;上海交通大学创新八年制模式培养多学科背景医学拔尖创新人才; 复旦大学正开展‚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专科医师培训制度衔接 的方案研究‛,探索‚5+3+X‛模式。
2
2009 年,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 见》和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 见》的精神,复旦大学等高校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为重点, 以专业学位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为途径,率先在全国构建 了 ‚5+3‛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并在当年新增全日制临床医学硕士 中实施。
3、学术交流,引领示范改革 1998 年以来,复旦大学等高校在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医药 科委员会年会上,累计向 83 所单位六千余人次管理干部和导师介绍临 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方案;并前往全国 45 所医学院校累计向五千余人 次管理干部和导师实地示范。 2009 年以来,复旦大学等高校通过全国医学专业学位教指委会各 类‚临床医学硕士培养模式改革‛会议,向百余家医学院校累计两千余 人次的管理干部和导师介绍‚5+3‛模式。 2013 年 2 月,上海‚5+3‛模式被国务院学位办委托重大课题《中 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引用为‚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模 式改革的实践探索—应用性人才培养典型案例‛。
成果科类 类别代码 推荐序号 成果网址
大类:医学 小类:临床医学 □1 □0 □1 □2 □3 □1 □0 □0 □1
/chengguo/862.html
推荐单位名称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推荐时间
2014 年 3 月 6 日
填表说明
1.成果名称:字数(含符号)不超过 35 个汉字。 2. 成果科类按照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2012 年)》(教高[2012]9 号)的学科门类分类(规范)填写。 综合类成果填其他。 3.成果类别代码组成形式为:abcd,其中: ab:成果所属科类代码:填写科类代码一般应按成果所属学科代码 填写。哲学—01,经济学—02,法学—03,教育学—04,文学—05,历 史学—06,理学—07,工学—08,农学—09,医学—10,军事学—11, 管理学—12,艺术学-13,其他—14。 c:成果属普通教育填 1,继续教育填 2,其他填 0。 d:成果属本科教育填 1,研究生教育填 2,其他填 0。 4.推荐序号由 5 位数字组成,前两位为推荐单位代码,按照附件 1 《2014 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各推荐单位代码及推荐限额指标》 中各推荐单位代码填写,后三位为推荐单位推荐成果的顺序编号。 5.成果曾获奖励情况不包括商业性的奖励。 6.成果起止时间:起始时间指立项研究或开始研制的日期;完成时 间指成果开始实施(包括试行)的日期。 7.本申请书统一用 A4 纸双面打印,正文内容所用字型应不小于 4 号字。需签字、盖章处打印或复印无效。
1.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不超过 1000 字)
临床医学教育包含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三个阶段。长 期以来,我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的临床医学人 才培养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希望有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探索 医学教育改革,培养标准化高水平临床医师,对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 革、缓解‚看病难、促进了我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建立健全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生成长为合格临床医师的必由之路。长 期以来,我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仅在局部开展。随着医改深入推进, 亟需经过标准化规范化培训的合格医生补充医疗队伍。 ‚5+3‛模式有机结合了临床医学教育与住院医师规培。在我国当 前人事制度下,硕士学历学位弥补了规培学员的个人培训成本,增强了 规培对本科毕业生的吸引力。既解决了人才急需,也促进了我国住院医 师规培制度建立健全。
1、实证研究,构建临床医师培养模式 1999 年以来,复旦大学等高校及其附属医院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 研究生培养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始终坚持借鉴国外经验,理论同 步实践。 2003 年以来,教育部和上海市委托复旦大学等高校围绕临床医学 教育综合改革开展了 18 项重大课题研究。在《中国医学教育管理体制 和学制学位改革研究》和《中国医学学位体系及其标准研究》中,复旦 大学等高校研究了世界主要国家的医学教育和医师培养体系,赴西藏、 新疆、内蒙和青海等地现场调查,完成了 41 所医学院校 1343 位临床医 学导师问卷调研。
高等教育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申请书
成 果 名 称 我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和创新 ——‚5+3‛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成果完成人姓名
汪玲 陆昉 尹冬梅 陈红专 郑玉英
桂永浩 胡鸿毅 吴鸿翔 陈宇光 吴海鸣
富冀枫 葛均波 包江波 邹菁
黄钢 何珂 姜北 赖雁妮
成果完成单位名称 复 旦 大 学 上海交通大学 同 济 大 学 上海中医药大学 第二军医大学
一、 成 果 简 介
获奖 时间
奖项名称
获奖 等级
授奖 部门
成 果 曾 获 奖 励 情
2014 年 2月
临床医学专业学 位教育综合改革 的探索和创新
适应医药卫生体
2011 年 制改革需要、开
11 月 展全科医学专业
学位教育
2013 年高等教育 上海市级教学成果 特等奖 2011 年全国临床医 学专业学位工作专 题研讨会优秀论文 一等奖
4.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不超过 1000 字)
1、先行先试,上海整体实践 目前,在上海市 5 所医学院校,累计已招收四届 1600 余名‚5+3‛ 项目硕士,经过培训,已有 300 余名通过住院医师规培取得‚四证‛, 成长为合格临床医师。 人才培养质量调查表明:研究生自我评价,能 力素质得到提升;医院问卷调查,临床能力得以强化;社会评价,医院 招聘优先录用。人民群众普遍反映‚这样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既能够全 面提升临床医生的能力和水平,又能让我们从中得益受惠,在各级各类 医院都能找到放心医生,不再需要无论大病小病都往大医院跑,‘看病
4、提供了我国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成功案例 目前,我国已经在工商管理等 39 个学科举办专业学位硕士教育。 ‚5+3‛模式使得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真正做到了以医生职业为导 向,与卫生行业紧密结合,从而为我国其他种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 模式创新改革提供了成功典范。
2.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不超过 1000 字)
2、医教结合,创新临床医师培养机制 2010年,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覆盖背景下,上海市启动《临床 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合的改革试验》,即 ‚5+3‛改革,成为最早开展的《国家教育体制综合改革项目》之一。 在上海市领导下,复旦大学等高校遵循医学教育规律,着力于医学 教育发展与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紧密结合,着力于人才培养模式和体制 机制改革的重点突破,着力于医学生职业道德和临床实践能力的显著提 升,着力于医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明显加强,创新临床医师培养机 制。 上海市成立专门工作机构负责实施‚5+3‛改革项目,通过‚政 府、行业、高校、医院形成合力‛,医教结合,协同创新。由上海市教 委和卫生局分管领导、各大学分管校长组成改革领导小组,由住院医师 规范化培训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专家组成专家小组,由上海市学位 办、卫生局科教处、大学研究生院、医管处和培训医院相关负责人组成 工作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制订各项规章制度,研究解决各种问题,协 调各高校执行上海市统一规定。 强化过程管理与培养质量控制。上海市制定统一的培训大纲和考核 标准,建立培训质控体系;结业综合考核由市级层面统一组织,建立结 业综合考核试题库,形成综合考核规程;对带教师资、管理人员定期组 织培训,组织专家对培训基地和培养质量进行检查督导,提高各培训医 院的管理和带教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