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朗读》观后感

合集下载

观看《生死朗读》的感想

观看《生死朗读》的感想

观看《生死朗读》的感想下午观看了电影《生死朗读》,顺便看了下豆瓣影评,评论者真是深刻,能有那么多感想,又带有强烈的宗教色彩。

影片以倒叙方式呈现故事情节,前半小部分基本是男主人公麦克和女主人公汉娜的情欲戏。

那时候麦克还是15岁的孩子,汉娜是25-26岁(影片对汉娜的年龄貌似没说明,其他地方写到25-26,我表示认可,豆瓣影评说汉娜是位中年妇女,我不敢苟同),麦克因汉娜帮助过他,本来心生感谢去拜访汉娜,汉娜却漠然,麦克遂打算离开时,汉娜说自己刚好要去上班,让他等她一起走,汉娜边开始整装,穿长袜的情形被麦克窥视到,麦克顿时慌了神地离去。

处于青春期的麦克见了那一幕,也许心中多了份幻想,便第二次前去找汉娜。

就是第二次他们突破了关系,汉娜让麦克洗澡,之后自己又赤身裸体地为麦克披上浴衣。

在我看来,这是汉娜对麦克赤裸裸的勾引,汉娜对麦克说到:这就是你来的目的吧?之后麦克跟汉娜在家里的约会便多了起来,有几次有他们之间的吵架,麦克是爱汉娜的,但汉娜对麦克当时是什么感情呢?总之,对汉娜的做法不是很赞同,一个成熟的、孤独的、具有理智感的女人应该明白自己的行为会给正处于青春期、求学期的少年带来多大影响。

有时我在一些杂志上也能看到一些青少年期男孩的心里求助,说遭到隔壁丈夫不在身边的少妇的有目的的勾引,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学习,却不敢告诉父母和教师。

为人父母者,确实需要多关注青春期的孩子,以免被误入歧途,男孩女孩都需要被关心。

想起自己也有过青春期的叛逆、反抗,心理学说青春期有过叛逆反抗才正常,没有那才是让家长担心的。

回归影片,后来因汉娜工作的升迁,他们的关系就终止了,只是若干年后在法庭上又相遇了,汉娜在被告席的位置,麦克是学法律的学生。

审理过程中,麦克心情异常复杂与激动。

但最终也没能站出来告诉大家,汉娜是文盲,不认识字更不会写字,她不可能写出那报告。

麦克沉默了,麦克对教授说,案件中有个秘密,我不能揭露,因为是被告(汉娜)选择保密的。

生死朗读 读后感

生死朗读 读后感

生死朗读读后感作者:本哈德施林克《生死朗读》以叙事人米夏尔白格的视角记录了纳粹集中营女看守汉娜史密芝的个人史。

米夏尔15岁时遇见36岁的汉娜,两人保持了一段有畸形色彩的性爱关系。

正在热烈之时,汉娜却神秘失踪了,唯剩下米夏尔怅然若失。

汉娜是个情绪不稳定的女人,喜欢听米夏尔为她朗读文学书籍,除此之外米夏尔对汉娜几乎一无所知。

直至米夏尔升入大学,作为法律系学生参与法庭实习,在旁听审判纳粹集中营罪犯时,方知汉娜的真实身份。

如果说少年时对汉娜母性的畸恋仅是一段插曲,那么对汉娜的审讯则影响了米夏尔的一生。

悲剧是出其不意地揭开的。

在法庭上,面对证据――――一份至关重要的、向纳粹上司的报告,法官要求汉娜作笔迹鉴定。

为了不暴露自己是个文盲,她居然承认是自己撰写了那份报告,从而成为二战末期一场犹太人悲剧的责任承担者,被判处终身监禁,18年后被赦免。

18年中米夏尔经历了种种变迁,仍关注着狱中的汉娜,并给她寄去了一卷又一卷他朗读的文学名著录音带。

不料,在汉娜出狱的前一天,她却以自缢的方式在黎明时分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生死朗读在线阅读地址生死朗读读后感第(1)篇10月21日:周末一个人宅看电影,昨天一刷今天二刷,看得心痛。

生病的16岁男孩虚弱的在街头呕吐,得到中年女售票员汉娜的帮助和暖心关怀。

回到家后,医生诊断他是红猩热,家人迅速而冷漠的躲开,连妈妈帮他测体温都是取了体温计就闪到远远的地方。

他在家是被孤立的,他的父亲严肃有余亲切全无,我甚至感觉,这是他的继母,其他的兄弟姐妹是继母的孩子。

病好后他去感谢汉娜,帮她搬碳弄脏后洗了个澡,几乎是在汉娜的引导和指挥下,懵懵懂懂发生了关系,然后陷入爱恋无法自拔,成为秘密情人。

每天放学奔来,在汉娜的要求下为她朗读,然后。

她脾气很急,有时会莫名发火,少年委屈、不知所措,但每次都主动道歉解释。

她随着夏天结束突然消失。

人去楼空,他摸着冰冷的空床,心被抽空了。

8年后法律实习生的他,近乎崩溃的在旁听纳粹审判偶遇她,得知她原来在集中营当看守时就有听孩子朗读的嗜好,其他看守指控她是主管,她主谋让关在教堂里的300犯人被烧死并写下虚假报告。

生死朗读观后感

生死朗读观后感

生死朗读观后感《生死朗读》是一部由佐藤雅彦编写的小说,该小说以朗读为线索,通过一名中学生的视角,揭示了生与死的深刻意义。

该小说通过讲述主角与女性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感情故事,引发了我对于生命的思考和思考。

生命的脆弱与宝贵通过《生死朗读》这部小说,我不禁深刻认识到生命的脆弱与宝贵。

女主角的先天性心脏病让她时刻面临生命威胁,然而她依然积极向上地生活,享受每一天。

她告诉主角:“只有知道自己可能会死亡,才能认真地生活。

”这句话让我深受触动。

生命如此脆弱,人们往往习惯将自己的生命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事实上,我们每一天都应该像她一样,认真珍惜每一刻,活得有意义。

朗读的力量这部小说中的朗读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享受,更是对生命的敬畏与坚持。

主角通过为女主角朗读书籍,给她带来了温暖和力量。

朗读使女主角忘记了病痛,她说:“那一个个纷飞的心跳声,使我坚信,活下来的勇气。

”主角通过朗读,唤起了女主角内心的勇气和希望,让她重新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读书的过程中,女主角不再面对疾病和死亡,她在朗读中,忘记了一切痛苦,获得了力量。

对生死的思考《生死朗读》让我对生死有了新的思考。

生死是人生无法回避的话题,我们都将面对这个最终的命运。

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对于死亡避而不谈,不敢直面。

小说中的女主角却敢于直面死亡,她的坚强和无畏令我敬佩。

通过与女主角的交流,我开始思考,人活在世上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生命会如此脆弱?我们如何面对死亡,如何去珍惜活着的每一天?珍惜当下通过读《生死朗读》,我意识到我应该更加珍惜当下。

生命如此脆弱,一瞬间就可能消失。

我们不能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但我们可以活在当下,尽力做好每一件事情,过得充实而有意义。

有时候,我们可能会为了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而抱怨,而小说中女主角以及朗读给了我启示: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无论是痛苦还是快乐,都是独一无二的,值得我们用心去感受。

总结《生死朗读》是一部富有启发性的小说,通过朗读这一线索,揭示了生与死的重要意义。

《生死朗读》观后感范文

《生死朗读》观后感范文

《生死朗读》观后感范文影片中,麦克在回忆自己失败婚姻、疏远的父女关系时,对自己的女儿说,“我不够坦诚,我对任何人都不曾完全坦诚”。

这是成年麦克说的唯一坦诚的话。

当少年麦克遇到汉娜的时候,他被后者所吸引。

尽管汉娜是个目不识丁的文盲,可是在少年麦克的眼中,她几乎就是一尊女神。

这时的麦克,尽管浅薄,却完全是真诚的。

他对汉娜的爱慕是由性欲驱动的,但在与汉娜的交往中,这性欲又借着汉娜的推动,把他引领向某种更崇高的东西。

少年麦克本能的感觉得到,他和汉娜的关系并不仅限于床第之欢,这种关系让他的整个人生都有了意义。

多么美好的爱之初体验!虽然它是不见容于时人的不伦之恋。

我们可以想象,汉娜的突然消失,对少年麦克的打击有多大。

不仅是一段初恋就这样嘎然而止,而且那种由爱引导的对人生意义的发现,也突然间烟消云散了,没人给过麦克一个解释。

就这层意义来说,我们也许可以指责汉娜对麦克一生的爱情和婚姻造成了消灭性的打击。

然而,这只是对汉娜与麦克关系的最为浅薄的分析。

无论汉娜曾怎样刺痛过麦克的心,他在对待汉娜时都可以有其他种选择。

麦克实际作出的选择,证明了他既不够真诚,又不敢承担责任。

当麦克在法庭上发现汉娜是个文盲的时候,他本可以为汉娜作证,使她免受终生监禁的严厉惩罚。

麦克选择了不作为,一个方便的借口当然是为汉娜保守秘密——既然汉娜本人显然不愿意成认自己是文盲,那么还是遵从她的意愿为好。

可是,不要忘了,麦克是个法学院的学生,对他以及周围的很多人来说,这次审判的意义就在于伸张正义。

麦克明显看出了其他几位被告是在合伙算计汉娜让她背黑锅,在这种情况下,让汉娜一人承担罪责,显然不符合正义的要求。

就此而言,麦克不作为的选择,是一个糟糕的选择。

问题还不止于此,我疑心为汉娜保守秘密对麦克来说只是一个应付自己良心的借口,他不作为的真正原因是为自己保守秘密——对一个法学院的学生来说,在中学时代和一个纳粹女看守(而且还是个文盲)发生过不伦之恋,绝对是一件难堪的事情。

【读书心得】读《生死朗读》

【读书心得】读《生死朗读》

我怕你两个身姿,我怕这细分辨——读本哈德·施林克《生死朗读》战后十余年的德国街头闻不到什么战后劫灰的味道,一切似乎都在好起来。

煤堆旁的建筑工人埋着头专注自己的工作,严谨沉默的德国人匆匆行进在前往各自目的地的路上,故事的主人公米歇尔·白格还是个懵懂未知的少年,黄疸病折磨着他,迫使他在街边无助而痛苦地呕吐。

体格健壮的妇女汉娜帮助了他。

——这是故事的开始。

他们突破世间常理相爱了。

这段感情与所有的爱情一样,平庸又精彩:相遇,沉沦,深爱,也常常有矛盾和争吵,却由于爱情相互宽恕着得到了救赎;这段感情又与所有的爱情不一样,,妇人的年龄完全足够做少年的母亲,二人如同枘凿方圆,畸形而绝望。

少年与妇人的爱情盛开在一个安静的下午,成长在阴暗的角落。

他们尽力去保持这段爱恋的悄无声息,抑制心中每一段叫嚣着放肆的声音,最终选择了一种偏文艺格调的方式来发泄——少年成为了妇人的朗读者,为她诵读《爱米丽雅·葛洛获》、《无用之人》、《阴谋与爱情》、《战争与和平》等一些文学作品,这个身材健美的检票员意外地对那些经典文学形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米歇尔就这样带着汉娜一起在爱情于文学的世界里度过流逝的时光,那时他还不知道汉娜是个文盲,文盲在90%脱文盲率的德国也许是一种耻辱,也许只是对汉娜来说。

但不可抑制地,这段爱情走向绝望与灭亡。

夏天要结束的时候,汉娜离开了。

重逢之时,米歇尔是法庭实习生,未来一派光明;汉娜却站在被告席,成为了他人口中奥斯维辛集中营里犯下重罪的穷凶极恶的女看守,继而牵扯出了《生死朗读》的矛盾升华点:一段失衡爱情掩盖下,二战与战后两代人深深雕刻在心中的反思,挣扎与迷惘。

“我怕你两个身姿……我怕这细分辨”语自李洋的一首诗,裁选其作为本文的题目竟然意外地贴切。

主人公米歇尔怕那个在夏末无声离去的女检票员汉娜,更害怕被告席上茫然无知又愤怒反抗的二战女战犯。

在他们最初的爱情故事里,米歇尔从未看到过汉娜那样可怕的“身姿”——自己的枕边人居然是一个沾满血腥的侩子手?一切被无情的现实揭开,当汉娜的身影在女神与恶魔之间游移不定,战后一代被迫注视前代人留下的血色往事,米歇尔畏惧更深的思考,畏惧更细的分辨。

生死朗读读后感

生死朗读读后感

生死朗读读后感(实用版)编制人:__审核人:__审批人:__编制单位: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合同协议、学习总结、生活总结、工作总结、企划书、教案大全、演讲稿、作文大全、工作计划、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e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information,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 learning summary, life summary, work summary, plan, teaching plan, speech, composition, work plan, other information, etc.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生死朗读读后感阿伦特说,极权统治发明了既无法惩罚也无法饶恕的罪行。

观影《生死朗读》后的思考和收获

观影《生死朗读》后的思考和收获

观影《生死朗读》后的思考和收获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The Reader》都给我们展示了人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面临特殊的爱情纠结时,人性在本能选择和社会理智控制的双重影响下的生长轨迹。

是人本能性欲的极端释放,是爱情面前与同学做爱都会浮现出你的画面,是忘年之交的黑发壮年面对白发皱纹时的退怯,抑是法律在铁面之下对人性、宽恕、理解的漠然……当电影结束时,字幕拉下,音乐响起,唯独黑色的屏幕给读者留下的是百味杂成,千万种思考,此刻也许只有眼睛木呆呆的盯着“黑色”,闷得慌,思绪从何捋起?正如15岁的Michael在读书时讲台上的老师这样说道:“西方的文学作品是一种神秘感的集中体现,一个人时而卑鄙,时而高尚”。

《The Reader》正是这样一部“神秘”的作品,它告诉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个值得思考的方面,而是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一段历历在目、真实客观的历史是如何正反两面性的出现在我们的世界里,我从来不相信圣人的存在,也不相信历史的单轨解释,就像孔子杀过人和“红色飞地”的“贱卖”一般。

当思绪回复下来,我静静的回忆电影的细节,冷静的思考那些光与影,声与乐背后想要告诉我们的东西。

爱情“爱情”是一个亘古不老的话题,因为爱情的存在才使相互吸引的男人与女人得以非友谊的关系交往。

这部电影一点不夸张的说,就是以爱情为抒写主旋律所展开的故事,所有情节的展开、推进都是以爱情为基础的延伸。

因为Michael对Hanna的爱,他才会在8年后看到她的庭审而落泪,最终帮她保守了秘密;Hanna在监狱里,Michael将自己朗读的磁带送到监狱里唤醒了她爱的萌芽。

人们都说,“爱情”是无私的,因为这样的“无私”,Michael 情愿自己委屈,难受,也揣摩着Hanna的想法,换位思考的替她着想,因此才有了Hanna那年不辞而别之后的电影情节的延续。

恋爱的人,尤其是恋爱过后的人,总会有这样一种疑问,“我是从什么时候爱上他的呢?”这样一个问题就如“鸡先生蛋还是蛋先生鸡?”一般,绝大多数人无法给自己一个准确的答案。

生死朗读

生死朗读

爱,智,知------<<生死朗读观后感>> 二战后柏林百废待兴,故事就发生在此时的一个小镇上.故事十分感人,看后我的感受很深.它让我对理智,情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知识除了会给人带来物质的丰富,和生活的改变外,还会赋予人的感情以理智.会使人对生命有不同的体会.同样她还会给爱情以雨露,使你在爱情里变的更加理智,使你对爱情有更深的理解.影片开篇发生在一辆公交车,男女主人公在这辆车上相遇.男主人公叫迈克,在一场大雨后染上了猩红热,,突然病情加重,他冲下车,狂吐起来,正当他最需要关心的时候,汉娜出现了.她像母亲一样给他以温暖,将他送回家.一个母亲一样的女人,迈克却深深的被其吸引.就这样他们开始了一段让人发人深思的感情.病好之后迈克经常到汉娜那儿.汉娜也被这个男孩的阳刚之气所感染.后来他们经常在她的公寓里约会,他们享受着他们之间最快乐的时光.看到此处总觉的他们之间的爱是飘渺而虚幻的,迈克对于汉娜的爱仅仅是小男孩对成熟女性的迷恋和对性爱快感的渴求.后来汉娜得知迈克是学习语言之后,便让迈克在每次约会前读书给她听.他们之间终于不仅仅只有性爱,渐渐迈克对汉娜的爱也不仅仅的停留在肉体上,正是知识改变他们之间的爱.在他们分手之前迈克甚至还带汉娜到教堂.迈克也是在那一刻感觉到了汉娜身上真正的美.他们之间的爱情最终不可能长久.随着时间的流逝,迈克想要摆脱年龄带给他的服从感,想要摆脱他的懦弱和稚气.最终他们从情人到陌路.汉娜喜欢听迈克给她朗读,她感受到了知识的魅力.她不愿意承认自己不识字,她小心翼翼的藏着这个秘密,直到有一天她坐在了被告台上.她因为在西门子做纳粹看守时杀害了300多人被控告.而迈克恰好以法律实习生的身份参与了汉娜的审判,情人多年后的相遇竟是在这样的情境.汉娜的愚昧也在审讯过程中体现无疑,她不能理解她为什么会被控告,她觉得的自己没有错,她是在尽自己的责任.最后因为她不愿意承认自己不会写字而含冤入狱.迈克是唯一一个知道真相的人,他也有能力去帮助汉娜,可是出于懦弱和不愿暴露自己和汉娜关系的自私,他逃避了,就连给汉娜鼓励的勇气也没有.电影只是进行了一半,他们终会再次相会,汉娜入狱后,迈克的内心却无法再平静了,也许是心底仅存的爱也许仅是一种赎罪,他开始为汉娜朗读,他将一盘盘录音带邮寄到狱中.汉娜在爱和知识中重生.最后她甚至为了他开始学习写字.可是结局让人伤心,汉娜永远离开了她爱的人和她爱听的朗读.因为她明白她爱的只可能是那声音,甚至仅仅是录音机里飘出的声音.他们每一次相遇.每一次想起对方,或者每一次发现对方的存在,都是一次感情的提升,而这一切根本都由于迈克手中的书。

生死朗读的观后感

生死朗读的观后感

生死朗读的观后感关于生死朗读的观后感电影以爱情为线索,战后德国为故事背景,生死朗读观后感。

从另一个角度对人性,战争,道德进行了深层次探讨,朗读者是一个叫做米歇尔的少年,在他十五岁的那一年,巧遇并结识了三十六岁的妇女汉娜。

他们成了秘密情人。

比超越正常性关第更可怕的是,安娜在纳粹时期,竟然是臭名昭著的集中营女看守。

当格作为法律系大学生参与法庭实习的时候,审一次案件中愕然发现汉娜竟成为被告,他怎么也不敢相信带给他纯真回忆的女人竟然是一个罪犯,汉娜对罪行供认不讳后来,歇尔发现原来汉娜认罪的原因和让自己为他朗读的原因相同汉娜是个文盲。

安娜被判刑,米歇尔为她寄去朗读磁带,这成为安娜活下去的精神动力,20年后,安娜出狱前夕,两人发现已无法重新面对,安娜自杀。

看生死朗读,突然有这种感觉,战争给人的创伤,对灵魂的扭曲,战争谁之罪?朗读给安娜听的是文学作品,是唤醒人性美的,模糊而抽象的,描摹了爱情的美好.文学是一个唠唠叨叨的说教者,总是在试图开启人心那扇美丽的窗户,变成了单纯人的自杀的匕首,变成了狡诈人征服世界的武器。

它唤醒我们,却发现醒来无路可走.如果读给她听的是《乌合之众》,直击灵魂,明白自己一直被纳粹教唆洗脑处于失去人格意识的状态,结局会不会不同?群体的信念有着盲目服从、残忍的偏执以及要求狂热的宣传等等这些宗教感情所固有的特点,因此可以说,他们的一切信念都具有宗教的形式.一切宗教或政治信条的创立者所以能够立住脚,皆因为他们成功地激起了群众想入非非的感情,他们使群众在崇拜和服从中,找到了自己的幸福,随时准备为自己的偶像赴汤蹈火。

这里最大的禁忌就是怀疑与独立思考。

爱情可以实现一个人的拯救么?过去对我们的意义?爱情,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救命稻草.爱的实现的无条件,但被视为救命稻草的爱情是否依然纯真?安娜活着是自私的,她不想背负着过去的十字架,那样太沉重了哪里都去不了.但是历史不可以忘记,别人也不会忘记.男主人公作为一名律师,一直试图唤醒她的人性美的一面,其实也多少担当了社会说教的角色.在出狱时他对安娜的失望体现了这种试图的失败.本人也因跟Hanna的关系而被卷入这种罪恶感中。

观《生死朗读》有感

观《生死朗读》有感

观《生死朗读》有感最近看了一部电影《生死朗读》,这部电影很早就下载了,忘了当时是被怎样的宣传语触动了,但是这么久以来一直未看。

我不是很喜欢看西方的电影,这个名字似乎也很平常。

但是看了之后,不得不承认,它令我大吃一惊,很受触动。

这部电影有两方面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一是男主角倾尽一生的爱恋,一是女主人公对文学的热爱。

看这部电影的开头时,我只觉得男主角麦克是个青涩、冲动的少年,对于他爱上一个比他大很多的女人的行为,我很不能理解。

对于女主角汉娜.史密茨,我也没有太多好感,直觉告诉我她很危险。

正如男主角说的,“我不畏惧,我无所畏惧,越是痛苦,我的爱也越炽热,危险只会加深我的爱,让它更清晰、更丰富,我是你所需要的唯一的天使,生命的结局会比开端更加美丽,迎接你的天堂也会说,唯独能使灵魂如此完美的,就是爱”。

在我看来,这场爱情里,汉娜.史密茨并没有付出她的真心,她没有麦克十分之一的真诚,于她,这段爱情只是个疯狂的游戏,但麦克却把它铭记了一生。

影片的最后,麦克给汉娜寄了录有他朗读的很多书的磁带,无论是从书的数量还是从他朗读的语气都可以看出他很尽心,为汉娜准备出狱后的住房时,也不难看出他花了很多心思。

他的这些付出,一般人做不到,至少做不到他这个程度,他的难能可贵在于他愿意做,他真诚地想那么做。

我不知道他是出于爱恋还是处于自责,但是我愿意相信自责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源于爱情,源于他心中的不变的挚爱。

他的这份真诚,我很羡慕、渴望,既渴望世上有个人能如他这般爱我,也渴望有个人能值得让我付出这么多、爱这么久。

汉娜.史密茨对文学的热爱以及天分着实令我钦佩,她不识字,但是她会欣赏、爱欣赏,她喜欢听别人朗读那些著作,她会被那些文字深深地打动,能判别哪些好哪些不好。

她的这份能耐我没有,我识字,也有书,总说我的爱好之一是看书,但事实上,我看过的书很少,我对书本的热爱不及她的万分之一,对于这点,我很惭愧。

影片最动人的情节,我认为就是史密茨跟着录音,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学习文字的情节,很感动。

生死朗读读后感

生死朗读读后感

生死朗读读后感《生死朗读》是一部由瑞典作家弗雷德里克·巴克曼所著的小说。

小说以一个老人的视角,讲述了生死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

通过老人的故事,作者深刻地探讨了生命的意义,以及对生活和死亡的态度。

小说以其深刻的哲理和感人的情感,深受读者喜爱。

在小说中,主人公是一个年迈的老人,他在一家医院里度过了他的余生。

在这个医院里,老人与其他病人和医护人员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在他的朋友们的陪伴下,老人经历了生活的种种磨难和挑战,他们一起面对生死,一起品味生活的甘苦。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主人公的视角,深刻地探讨了生死的意义。

在面对死亡的威胁和生活的无奈时,主人公并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他用乐观的态度和积极的行动,去面对生活的挑战,去珍惜生活的每一刻。

他告诉我们,生命虽然短暂,但我们要用心去体验,用爱去珍惜。

在小说中,作者还通过主人公的朋友们,展现了生活的真谛。

每一个朋友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一个朋友都在面对着自己的生死。

他们或许身患绝症,或许身处困境,但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去感悟生命的意义,去珍惜生活的每一刻。

他们告诉我们,生命虽然脆弱,但我们要勇敢地面对,要用心去感受,要用爱去温暖。

通过这些故事,作者深刻地告诉我们,生死并不是生活的终点,而是生活的一部分。

我们要用心去体验,用爱去珍惜,用坚强的意志去面对。

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我们如何去对待。

我们要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要用乐观的心态去感受生活,要用深情的眼光去珍惜生活。

在读完《生死朗读》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生命的宝贵和生活的意义。

我们要用心去感受,用爱去珍惜,用坚强的意志去面对。

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我们如何去对待。

我们要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要用乐观的心态去感受生活,要用深情的眼光去珍惜生活。

生死朗读,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愿我们都能用心去体验,用爱去珍惜,用坚强的意志去面对,让生命在我们手中绽放出最绚烂的光彩。

生死朗读观后感

生死朗读观后感

生死朗读观后感生死朗读观后感范文(通用6篇)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观后感了。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观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死朗读观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生死朗读观后感篇1此刻的心情很沉重,可以说还没有从影片中那德国式的理性叙述与低婉的音乐中抽出来。

这种震撼不是看影片当时所产生的,而是看过之后细细地品味后得到的,反而觉得更加的久久不能自拔。

影片的名字叫《生死朗读》,经过查阅一些资料得知这部影片是根据德国作家哈德·施林克的小说“thereader”改编而成的。

虽然没有真正地拜读过原著,但从网友们的评论中似乎也能觉察到影片与原著在一些情节的处理上还是有所出路的。

但此刻,我仅想就我所看到的影片来谈谈我的观感。

说到会看《生死朗读》是因为在迅雷看看上的广告词“这是一部二战版的色戒”,于是乎萌生了对比看看的念头。

影片开始是描写二战后(1958年)一个15岁的少年与36岁的莎娜的交往,在他们在一起时,莎娜总要他为她朗读,朗读各种名著。

一开始我就带着一种疑问,都二战结束之后了,与所谓的色戒到底有什么关联呢?之后莎娜突然消失了,我以为影片至此该转换镜头竟如对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苦难补叙了吧,可事实并非如我所想象的那样。

8年后(1966年),在一次审判战犯的法庭上他看到了她,莎娜没有过得地为自己曾参与过纳粹而辩护,而是承担了一切罪责。

这时已经身为法律系学生的“我”通过回忆及推理已经知道了其实莎娜不识字,但因为莎娜已经承担了罪名,虽然他也做了很多事,但还是没有改变最后的判决,终身监禁。

之后又是10年(1976年),他开始像15岁时朗读所有的名著,然后把它们录成磁带邮寄给了狱中的莎娜,她开始学会了写字。

但她却在最后要拥有自己的一天自杀了。

也许我的叙述是枯燥淡薄的,但我想要表达的是,这里所要表达的事实是战后人们的情感的复杂比战争所带给一代人的恐怖更残酷。

生死朗读读后感

生死朗读读后感

生死朗读读后感生死朗读读后感(一)当看到我最喜爱的凯特·温丝莱特终于苦尽甘来捧得小金人,我知道和她一样,很多人的等待是有价值的。

奥斯卡终于做了一次正确的选择,尽管直到此刻,我还没有看《生死朗读》这部电影,但是我相信凯特的选择,正如她一直以来做的那样。

自从在《泰坦尼克》里看到这个当时过于丰满的美女之后,我就迷上她的美丽,但是同样美丽的是她的演技和她与众不同的眼光,与其她很多演过商业大片的知名女优不同,凯特一直以来坚持出演文艺片,以至于《泰坦尼克》之后她竟然没有一部像样的商业大片,以她这样的条件和资历可以说极为罕见,这样看来,她选择下嫁给山姆·文德斯(《美国丽人》导演)也不足为怪了。

然而这样的才女数次提名奥斯卡每每铩羽而归,新世纪之后的奥斯卡一向青睐极具眼球牵引力和商业吸引力的美女(希拉里·斯万克算是个例外,毕竟实至名归),对于凯特这种坚持艺术创作的美女竟然数次视而不见,不可谓不恶劣矣。

有意思的是每当戴上奥斯卡影后桂冠之后,一干票房美女居然立马成为票房毒药,同样也是新世纪颇为称奇的怪现象,好在凯特肯定不会受此影响,因为她本来就不是票房巨星。

虽然一直想看到《生死朗读》这部电影,只要看一看封面凯特和拉尔夫·费恩斯的样子,就不得不让人对这部电影充满期待,但是数次扫片都没有淘到,未免失望之极。

于是决定要先找到这部小说先睹为快。

《生死朗读》的小说很短,我几乎用了半天就看完了,看完我得出一个结论,能够支撑我几乎一口气读完此书的一个最重要原因可能就是我一直是把汉娜当成是凯特的形象来读的,这样我看的时候才会如饮醇醪,当然这么说并不是说这本书不好看,实际上这是一部非常好看的小说,而且读后会让人回味不已。

据说影片制片人最早是希望凯特来演,后来不知何故又改为妮可·基德曼,恰逢妮可身怀六甲,于是又改回凯特。

看完全书,我直感谢妮可的那个小孩,因为她挽救了整部电影,其实妮可也是我最喜欢的演员,但是喜欢一个演员并不是说她演什么都是好的,都必须无条件接受。

《生死朗读》观后感

《生死朗读》观后感

《生死朗读》观后感今天的雨下得很早,很干脆,没有粘腻的感觉,打开窗户,清风拂面,给闷闷的屋里带来丝丝凉意,这样的雨天最适合呆在家里看看书,想想心事,懒懒的,不想做家务,翻看皮皮电影,挑了一部《生死朗读》,是凯特.温斯莱特继《泰坦尼克号》之后的力作,而且摘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小金人。

看完影片,我哭了两次,(唉!职业的原因,对生命逝去已经麻木,只有在戏剧中才能释放感情)。

影片开始的前半小时抓人眼球,还以为色情电影,但是到后来完全被带到剧情中去了。

女主角汉娜36岁,男主角麦克15岁,整整相差21岁,说姐弟恋还不如说母子恋,西方导演真大胆,哪是我们东方文化可以接受的?可是就是让人鄙夷所思的得了奥斯卡奖,换句现代的话说叫另类吧《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也是因为另类脱俗得了奥斯卡最佳导演奖。

故事背景在二战后的德国,麦克在回家的路上生病了,当时汉娜是一名汽车售票员,帮助了麦克并把他送回了家,麦克病愈后找到汉娜的住所前来感谢她,就这样一个青春期的男孩和一个孤独的女人擦出了火花。

汉娜要求麦克每次朗读给她听,读了很多文学作品,但汉娜自己从不看书。

麦克的快乐持续了一个月,当他对汉娜的感情由性转变为爱的时候,有一天,汉娜却突然消失了,大家都知道麦克有多痛苦,汉娜为什么离开呢?是意识到两人的爱情不会有结果,还是发现自己对麦克的人生会造成影响...当几年后麦克成为法学院的学生,旁听法庭审理二战罪犯的时候,震惊的发现坐在被告席上的汉娜,原来她是一个文盲,曾经为了找一份工作,当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一名看守,在一次集体任务中导致300名犹太人被烧死。

为了保住不识字的秘密,她承担了过多的罪责,被判终身监禁。

从在审判席上听到汉娜的那一刻起,我们的男主角就陷入了一场无人知晓的较量中。

他是唯一知道秘密的人,而他该不该道出这个秘密,他一直在看,在等。

是的,一直到汉娜拒绝辩认笔迹,男主角内心的冲突达到了最大化……然而可悲的是,最后我们的男主角终于还是选择了沉默,可耻的沉默。

电影《生死朗读》观后感

电影《生死朗读》观后感

电影《生死朗读》观后感《生死朗读》讲述了一名曾为纳粹集中营看守的女子汉娜的故事。

讲述了她与小自己二十多岁的麦克的让人不为理解的畸恋以及她因曾经在集中营时所犯的过错而受审判入狱。

故事简单,但中间的一些细节,中间所暴露出的一些人性让人久久不能化解。

影片前50分钟都是以麦克与汉娜的感情交往为主,当中不乏N多的激情戏。

说实话我是不怎么懂这50分钟到底是为了什么?噱头?后续铺垫?但是我想对于麦克那样的一段经历定会给他的人生带来永久记忆的。

年轻时的爱情往往很真,很美好,很让人难以忘怀的。

更何况其中还夹有青春期的萌动。

但是影片的真正带我们穿越情感命题,将影片引入真正主题与升华的是在汉娜选择悄悄离开的那刻后。

多年后,作为法学院学生参加审判二战中纳粹罪行听证会的麦克,当他发现汉娜竟是被指控谋杀300名犹太人的战犯时,他的内心是怎样的呢?羞愧、悲愤、哀伤、焦虑...也许都有,也许也都不是,我不是他所以不能完全体会。

但是让我震撼的是汉娜。

面对所有的审判,所有的罪行,她全部承认,而且她的表情是那样的坚定,那样的坦诚。

当听到她那句“换了你,你会怎么做?”时,法官沉默稍许。

是啊,换做是我们,作出裁决。

我们会怎样做?审判者以正义身份自居,以高高在上的的姿态对过去的无数集中营中的一例。

而作为法学生的麦克在知道真相,知道对汉娜有利证据时为什么他选择的是沉默呢?由此我也怀疑他对汉娜到底是什么呢?真的是爱吗?在那样一个动荡的年代,汉娜做得一切都只是为了生存,一个孤独可怜的女人为了活命而做的。

如若她不那样做,也会有千千万万的“汉娜”会那样做,动荡的社会本来就会存发着无数悲剧的!汉娜入狱后,在狭小的空间,孤独的无味的生活。

直到某天她收到一箱录音带,那是麦克为她朗读的带子。

由此汉娜的狱中生活发生改变,她学会了朗读,学会了识字(看到此处我再一次泪流满面,她背负了20年的孤独,那是怎样一种心境,我不敢想象如果是我我会怎样),学会了写作。

她一直叫麦克“小家伙”,她给麦克写信,甚至要求麦克给她回信,但是麦克却一直没有给她回信,麦克到底是怎样想的呢?汉娜要出狱了,监狱管理员给麦克打电话要求他接她出狱,给她安排狱后生活。

观《生死朗读》有感

观《生死朗读》有感

《生死朗读》感想本片是根据小说《朗读者》改编的,背景是二战的德国,当时的德国是由于战败而受到盟军和苏军的管制。

万物萧条,百废待兴。

这部电影也是一部间接地反应纳粹的,但是对象有所改变,这是描述德国经历二战后的一些平庸人的命运。

电影最重要的片段是审判的那段,通过审判的过程来体现出二战的德国。

影片中的汉娜是一个纳粹集中营的看守者,一个普普通通的德国人,身为看门人的她,能做的只能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法庭上,当法官问她为什么当教堂里着火后仍然守着大门而不是打开大门让里面的人出来。

她的回答是,当时到处是弥漫着烟火,她不能然他们出来,否则情况会更混乱。

而她的本职就是看好里面的人,让他们不能出那个大门。

就这一点,在审判时法庭上所坐着的那些人看来是不可原谅的,因为由于她的残忍让三百个人葬身火海,是罪无可恕的。

接着法官拿着一份报告说那是她写,被告中的其他几个人一致地说她是主管,汉娜极力地自辩,说那报告是她们一起讨论的,但她没有写,当另外几个妇女推脱责任,向她强加罪行时,她极力地反抗,看着争论的场面,法官要求以笔迹来鉴别汉娜是不是报告的作者。

在一般人看来算是公正的做法,但是对于汉娜来说却是她心中不能触摸的伤疤,因为她是一个文盲。

在一段时间的沉默后,她选择了沉默,承认了那份报告是由她写的,她不想让法庭上的所有人知道她是一个文盲。

或许那是她极力维护的一点尊严。

最终审判以她的终身监禁结束了。

她是一个文盲,这也是导致她悲惨命运的主要原因。

在看守集中营时,每天都有新来的人,但是集中营中的空间已不能满足,所以他们要挑一些人送出去,挑出的那些人是被送往死亡的地方。

当法官问她具体是怎么个挑法时,她说她们没人挑十个,接着法官说他们具体的指代。

当汉娜说她们都不有挑时,庭上的另外几个妇女保持沉默。

一个幸存者回忆说她的挑法很特殊,她总是挑一些会读书写字的年轻的女孩。

白天给她们好吃好住,晚上就把她们叫到她的床边,让她们给她朗读。

但是最后还是把她们送走了。

生死朗读读后感

生死朗读读后感

生死朗读读后感《生死朗读》是一部由余华所著的小说,它以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为背景,描绘了一群普通人在极端的环境下所经历的生死离别、挣扎与坚韧。

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感人至深的情感表达,成为了一部备受读者喜爱的文学作品。

在阅读完这部小说后,我深深被其所感动,也对生死、人性和命运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小说以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为背景,通过主人公李秀成的经历,展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农村的生活状态。

李秀成是一个顽强的农民,他在生活中所遭遇的困难和磨难让人感到心痛。

然而,他并没有被困境击倒,而是以乐观的态度和坚定的意志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挑战。

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生命的顽强和坚韧,这种精神让人深受感动。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描写李秀成的家庭生活和他与家人之间的感情,展现了生死对于一个家庭所带来的影响。

在生活的磨难中,李秀成的家人始终与他相伴,他们的爱和支持成为了李秀成坚持下去的力量。

这种家庭温暖和亲情的力量,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贵和珍惜。

除了家庭之外,小说还通过李秀成与其他人的交往,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在生死面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和态度,有的人选择逃避,有的人选择坚持。

这种对人性的深刻观察,让人对于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生死朗读》所展现的不仅仅是一个普通农民的命运,更是对生死、人性和命运的深刻思考。

在生活的磨难中,人们往往会对生死有着更深刻的思考。

生命的脆弱和短暂,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贵和珍贵。

而在面对生死的时刻,人们也会展现出坚韧和顽强的一面,这种生命力让人感到震撼。

通过阅读《生死朗读》,我对生死、人性和命运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生命的可贵和珍贵让人感到震撼,而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也让人感到深刻。

在生活的磨难中,人们往往会展现出坚韧和顽强的一面,这种生命力让人感到钦佩。

因此,我深深被这部小说所感动,也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总的来说,《生死朗读》是一部充满人性关怀和深刻思考的作品,它通过一个普通农民的命运,展现了生死、人性和命运的深刻内涵。

《生死朗读》观后感

《生死朗读》观后感

《生死朗读》观后感这部影片的前半部看起来像是一个成长的故事,如同德国版的《毕业生》,正值青春期对性充满好奇与渴望的少年,邂逅一个成熟而孤寂的中年妇女,发生一段不该发生的故事。

当然,《生死朗读》没有像《毕业生》那样在情感与道德层面对这个中年妇女予以丑化,而是把这个由情欲所引发的故事尽量往爱情方面提升。

可要说它是一个爱情故事又不是完全恰切。

影片到后半部迅速朝另一个方面发展,已经远远超出了成长、爱情、甚至道德的范围,而进入了罪恶与救赎、忏悔与宽恕等灵性领地。

最后,所有这一切又交织纠缠在一起,真是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不管怎样,对于这些盘根错节的纠葛,我们还是要试图来一一解开。

大部分人认为在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关系与行为中,只要有爱情就是可以理解与同情的,即使二者有着年龄、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巨大差距。

在这边影片中,比较麻烦的是罪恶的问题,况且其中的女主人公犯下的不是一般的罪行,而是亲自参与了灭绝犹太人的大罪。

这就让人踌躇了。

在感情生活中,汉娜似乎是一个敢作敢为、率性而动的感性女人。

作为一个成熟的女人居然主动去勾引一个尚未成年的男性,这已经够惊世骇俗了。

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去观察,就会发现她始终没有摆脱理性的羁绊。

她不能容忍麦克的脸上有脏黑的煤灰,毫不犹豫地抹去之并命令他马上去洗澡。

当在电车上与她邂逅的麦克热切地向她表示亲近时,她不但没有丝毫回应,而且冷眼相待,甚至后来还大发雷霆,因为麦克的举动打破了她理性所划定的秩序。

在与麦克的感情生活中,她有两次决然的离去,都是出自于一种绝对冷静理性的抉择。

第一次是在她与麦克的感情出现裂缝时,她让麦克回到自己的同学之中去,而自己迅速搬离了住地,不辞而别,把麦克火热的心悬晾在空中。

第二次是在监狱中,其实,麦克已经为她出狱后的生活做好了准备,但她还是选择了离去——永远的离去。

汉娜是一个高度理性的人、一个具有德国式理性的人,不过,她的这种理性不完全是自己思考的结果,而更多地来自于外界的灌输。

《生死朗读》观后感

《生死朗读》观后感

《生死朗读》观后感《生死朗读》这部电影以爱情为线索,以战后德国为故事背景,从另一个角度对人性,战争,道德,正义进行了深层次的探讨。

给人以极大的震撼,引人深思。

这部影片前后反差较大,到后半部分基调越发沉重,已经远远超出了成长、爱情的范围,而逐渐进入了罪恶与救赎、忏悔与宽恕等领域。

首先,汉娜被判处终身监禁的悲剧其直接原因在于她对人格尊严的追求。

而这种追求又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汉娜是一个文盲,但她对知识非常渴求,在集中营时她会让很多小女孩为她朗读,跟男主角在一起后,也喜欢听他朗读。

但是在当时的社会秩序下,没有文化就没有尊严。

她对文化世界中的美好事物的向往越强烈,她对自己文盲身份的厌恶和恐惧感也就越强烈,于是汉娜尽力掩饰自己的缺陷,这让她近乎疯狂地走上了一条维护、追求尊严的道路,为此不惜撒谎,抛弃工作和爱她的人,甚至最后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这种创伤性的尊严贯穿了汉娜的一生,可以说汉娜是时代悲剧的结果。

其次,汉娜的悲剧不禁让我们思考所谓的法律与正义。

法律是惩罚犯罪、维护社会正常运转的工具,归根结底法律只是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工具。

正如影片中的法学教授所认为的,社会要依靠法律来运作,问题不在于对错,而在于是否合法。

然而这本身就是悖论。

因为法律处理的只是表面,而难以触及到内心,法律并非亘古不变,而是随时代发展、随统治阶级的变更而不断变化的。

对于同样的案件,在不同年代不同的法律体制下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结局。

影片中关于教堂火灾事件审判的场面让我记忆犹新。

当法官问起汉娜当时为什么把门锁了的时候?汉娜说很明显的,我们是警卫,我们的职责就是看管囚犯,我们不能让他们逃跑了。

法官又接着说,你们是怕他们跑了,你们将受到惩罚,甚至被处决。

汉娜否认,她说外面在着火在爆炸,如果我们打开门,一切都会混乱的,我们将无法恢复秩序。

汉娜就这样承认了一切罪行。

所以,汉娜的罪行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对当时秩序、法律的恪守。

汉娜正是按照自己所处年代的法律来行事的。

生死朗读观后感_作文1150字_观后感_

生死朗读观后感_作文1150字_观后感_

生死朗读观后感《生死朗读》是一部20xx年的英国电影,改编自1995年本哈德·施林克所创作的小说《朗读者》,本文是小编整理的生死朗读,供你参考!生死朗读观后感篇1经兄弟的推荐,在网上看了电影《生死朗读》。

无论从情节、演技、思想性上来看,这都是一部好电影,但是可以确信这是一部无法在中国大陆上演的电影,为什么呢?看了你就会知道。

关于这部电影的影评,不乏真知灼见,而我最想说的是:《生死朗读》对人性的讲述近乎白描的平铺直叙,没有观点,没有评价,没有判断,这也许是对人性最理想的一种表达方式,因为这样的方式本身就是很人性的。

联想到最近网上的一件事情:李银河(王小波的夫人)在博客里,认为赵本山的春晚小品《不差钱》中“屁精”一词,严重侮辱了同性恋,并说赵本山犯了政治错误。

没几天,李银河在博客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转弯,向赵本山道歉。

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屁精”一词在东北方言中另有解释,至少是与同性恋无关,这一下子,李银河成了众矢之的……最搞笑的还是本山大叔,得知李银河博士对他的批评后,说了一句:这事挺无聊的。

请注意,“无聊”这个词跟“屁精”一样,也是有着多重解释的,至于是哪一种,您自己看着办吧。

中国字博大精深,中国话奥妙无穷,不服不行啊。

事情变得越来越娱乐化,反正我是在门户网站的娱乐版看到这个信息的,更甚者,有一篇博客还高屋建瓴地痛斥了李银河说赵本山的政治错误,其实本身就构成了政治错误。

我觉得这件事太好玩了,有点骂街的意思,而且骂的都很有水平,所以看热闹的很多,也包括我在内。

这里,可以看到现在的国人对待“错误”的态度:一犯错,必开骂,开骂后,必对骂,一对骂热闹就来了,人气也来了,大家的精神头也有了,点击率上来了,什么东西都piapia地来了,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反倒是错误本身不那么重要了,也没人关心。

电影《生死朗读》对待错误有一个很好的注解,那就是你不一定要原谅他(她),但是你可以宽容这个错误。

我突然想起很多国家废除了死刑,也许源于这个道理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死朗读观后感
宽恕不可宽恕的——德里达
1
汉娜·施密芝在获得自由的前一天在监狱里自杀了。

麦克·伯格忍着巨大的悲痛和内疚走进了她的狱室,书架上整齐地放着他寄给她的录音磁带,还有一些她学会读写后借来阅读的书籍。

在这些施密芝阅读过的书籍中,有一本就是著名政治哲学家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的《耶路撒冷的艾希曼——关于平庸的恶的报告》。

艾希曼是第三帝国保安总部第四局B-4课的课长,曾通过自己在铁路运输方面的专长把百万犹太人送进了集中营。

战争快结束时,火车车皮不够用,艾希曼便让被捕者自己步行走向死亡营地。

阿伦特(犹太人)作为《纽约客》的特约记者在耶路撒冷旁听了对艾希曼的审判。

让阿伦特震惊的是,这个“杀人魔王”看上去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表现得毕恭毕敬,甚至像一位绅士。

在艾希曼身上,阿伦特看到了:“恐怖的、难以表述的、难以想象的恶之平庸(the banality of evil)。


艾希曼确实是一个尽忠职守、严谨勤奋的官员,每天埋头于时刻表、报表、车皮和人头的统计数字,极具工作效率。

第三帝国的“国家理性”完全支配了、也合法化了艾希曼这样的“平庸”官僚的行为。

他反复强调,自己只是庞大系统中的一个小齿轮。

阿伦特认为,使得纳粹的罪行得以实现的绝大部分人都具有这种“平庸”特征,他们轻易地放弃了个人判断的权利。

在罪恶的极权统治下,人的不思想所造成的灾难可以远胜于人作恶本能的危害的总和。

这就是应当从耶路撒冷得到的教训。

《朗读者》的小说作者、柏林洪堡大学法学教授本哈德·施林克(Bernhard Schlink)无疑受到了阿伦特的影响,他对纳粹罪行及其影响的思考始终在“平庸”的普通人的生活层面展开。

那么,汉娜·施密芝真的就是“平庸之恶”的又一个例证吗?
2
汉娜确实是“平庸”的,因为她是一个文盲,还用谎言极力掩饰这一点。

换句话说,汉娜由于无法读写(文盲)因而不能从文化及其社会秩序中获得正常尊严,进而把掩盖这种失败作为其一生拼死维护的尊严本身。

汉娜热衷于倾听朗读,她对文化世界中的美好事物的向往越强烈,她对自己文盲身份的厌恶和恐惧也就越强烈,这是同一种感情的两面。

这让她近乎疯狂地走上了一条维护、追求尊严的道路,为此不惜撒谎,抛弃工作和爱她的人。

这种创伤性的尊严贯穿了汉娜的一生,构成了使她是她的精神核心。

这种基本特征已经从根本上决定了她首先是一个值得同情的形象。

和艾希曼作为有文化的“专家”却放弃个人思考判断和尊严相比,汉娜所追求的正好是艾希曼轻易放弃的这一切,虽然这种追求的起点很低而且困难重重。

其中最大的困难就是那个时代在德国普遍弥漫的那种麻木,汉娜显然无法超越这一点。

这种麻木既弥漫在集中营的施害者身上,也弥漫在受害者身上;弥漫在法庭上的审判者身上,也弥漫在被告身上;弥漫在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中。

(小说比电影更清楚地展示了这一关键内容,电影中只出现了一个在法庭上织毛衣的被告形象)。

在集中营里,无论囚犯还是看守,他们要继续自己的生活,一天一天地活下去,就不得不把毒气室和焚尸炉——杀戮和死亡看做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得不把他们自己的作用看得很轻,不得不像被注射了麻醉药或喝醉了酒一样让麻木状态占据自己。

在这种共享的麻木之上,他们形成了一种使恶得以日常化的合作关系。

在这种环境中,是非、善恶、生死等基本伦理问题都消失了,只剩下各种本职工作的日常计较。

汉娜的不幸之处在于,在她那条偏执然而值得尊重的道路上,在她成为有文化和尊严的人之前,在她能思考人类的尊严之前,她已经不得不面对了关于人类尊严的大是大非的残酷考验——她没有能解救教堂里的那些犹太人,这是残酷的、有罪的,但这符合她当时的思考和行动能力,符合那个环境轻易强加给一个文盲的一切。

3
审判对汉娜是足够正义的吗?
“纳粹”“凶手”“集中营的女看守”的这样标签对汉娜这样一个卑
微的文盲来说是实在是太大、太沉重了,汉娜或许从未能准确地理解这些字眼的含义。

然而,这些标签已经足以让多数人在理解她之前已经对她下了判决。

在法庭上,汉娜实话实说,她显然对游戏规则毫无概念,对自己的和别人的表达方式也没有概念,更不会知道有罪或无罪、判刑或释放在一个平庸的法庭上往往取决于这些表面的东西。

在整个审判过程中,各种身份的人之间充满推托、谎言、策略、计算,唯独缺乏对人性的深思、对正义的虔诚。

汉娜最终因为要坚持隐瞒文盲的身份而被定为罪首,处以重判。

一个偶然的因素就皆大欢喜地了结了这场审判。

审判始终没有触及汉娜身上真正重要的内容(汉娜的拒绝只是一方面的原因)。

麦克在研讨课上说出的“理解”这个词是微弱的。

很多人都会义正词严地反问,我们真的需要理解一个“纳粹集中营的冷酷女看守”吗?
汉娜的确有罪,但这并不意味着审判者就可以简单地根据抽象的罪名、简单地运用法律惩罚她。

如果审判不是基于对“这一个”被告的全部特殊性的真实理解,而是基于博弈(各种计算之间的平衡),这种审判不可能是正义的。

法国哲学家、犹太人德里达(Derrida)在思考法(Law)和正义(Justice)时指出:“若一位法官想作出正义的判决,他(或她)便不能自满于只是引用法律。

他(或她)每次都必须重新发明法律。

”也就是说,“在一独特的情况中重新发明一种正义的关系,这意味着正义不能被降格为约束、处罚或奖赏的计算。

正确的或合法的事,很可能是不正义的。


对汉娜的判决是“正确的或合法的”同时也是“不正义的”。

理解汉娜不是为了免除她的罪和罚,而是使法真正和她的特殊性发生切身的、正义的关系,否则审判就会沦为暴力,甚至只是胜利者对失败者的暴
力。

阿伦特就认为,为了能正义地审判纳粹的罪行,一般的国内法是无效的,我们必须创造出基于对人类尊严深思的新的法律。

汉娜这个形象从根本上召唤着正义,而不只是同情。

4
那么,麦克对汉娜是足够正义的吗?
麦克和汉娜的关系准确地表现了:经历了二战、在纳粹的罪行面前或合作或沉默或麻木的老一代德国人和年轻一代之间的爱恨交织的复杂关系。

“当我努力去理解时,我就会有一种感觉,即我觉得本来属于该谴责的罪行变得不再那么该谴责了。

当我像该谴责的那样去谴责时,就没有理解的余地了。

两者我都想要:理解和谴责。

但是,两者都行不通。

”小说这样表达这种复杂的感情。

其中最关键的是麦克的两次沉默:第一次,麦克知道了汉娜是文盲,却没有告知法庭这一事实,而选择了沉默;第二次,汉娜在监狱里学会了读写,并给麦克写来了字体蹩脚但饱含希望的书信,但麦克却选择了沉默,没有给出汉娜最需要的回应。

在第一次沉默中,最坏的可能原因是,麦克内心不希望汉娜因为自己的介入而得以减罪,并回到他的日常生活中;最好的可能是,麦克觉得揭穿她的文盲身份等于毁了她,沉默是尊重她的决定;或两者兼有或更复杂。

而在第二次沉默中,麦克需要计较的现实因素就更多了。

在麦克的沉默中,我们甚至能看到前面描述的那种麻木。

这种麻木是让日常生活继续下去所要付出的代价。

“这样才有可能让我重新回到我的日常生活中去,并在这种生活中继续生活下去。


麦克唯一做的是,给汉娜不断地寄自己的朗读录音。

这是麦克在重重矛盾中所能找到的唯一合适的接触汉娜的位置。

此时,朗读从原来的肉体之间的、面对面的,变成了抽象的语音。

朗读延续了,但爱已经消失。

汉娜终于通过磁带学会了读写,但最终没有获得真正的理解(正义)和宽恕。

汉娜没有拯救犹太人,麦克也没有拯救汉娜。

在罪面前,在生活的各种牵绊中,麦克没有勇气再去面对自己曾经的爱,更没有勇气把他的爱变成真正的宽恕。

德里达说,宽恕“不可能宽恕的”才是宽恕。

他的意思是,真正的宽恕,它的每一次具体实践(实现)都会打破原来关于什么是能宽恕什么是不能宽恕的经验和界限(解构宽恕原来的可能性),就像正义的每一次具体实现都会要求法的重新运用甚至发明(解构法之运用的原本可能性),就像真正的爱是爱那些超越你并更新你的事物(解构自我的同一性),否则就只是变相的爱自己(自恋)而已。

无论是宽恕,还是爱与正义,都需要一个超越性的维度,否则就会被日常生活的平庸所吞没,或者被罪所压垮,或者被计算所腐蚀。

影片的结尾处,麦克把他原本疏远的女儿带到了汉娜的墓地前。

的确,他有责任把汉娜的故事向下一代(未来)重新讲述一遍,而这个重新讲述的故事应该不只是关于罪与罚,更是关于爱、正义和宽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