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隐逸诗句范文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ef68250e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ed5b355.png)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作以清新淡雅、自然质朴而著称。
陶渊明的诗作中融入了丰富的隐逸思想,这体现在他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对世俗功名的厌弃以及对自然境界的赞美等方面。
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他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主要体现在追求心灵的内在安宁和追求与自然生活的和谐相处。
在《归园田居》中,陶渊明写道:“落日双阙门,微凉入小园”,表达了他追求心灵的宁静和返璞归真的愿望。
在他的诗作中,常常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写作材料,抒发自己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他在《桃花源记》中描述了一个与世隔绝、自给自足的理想乡村,表达了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了对于理想生活的不懈追求。
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了对世俗功名的厌弃。
他深知世俗功名的虚妄和权势的腐败,因此对世俗功名持有深深的厌倦之情。
在《归园田居》中,他写道:“推窗当案,琴尊金尽”,表明他将自己的生活重心放在了宁静平和、远离功名利禄的田园生活中。
他在《归去来辞》中写道:“聊以娱小儿,我饮无由”,表达了自己对于功名利禄的不屑和对自由自在的追求。
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了他对功名利禄的反思和对于自由心灵的追求。
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了对自然境界的赞美。
他善于以自然景色来表现自己的内心感受,并在其中寻找灵感和慰藉。
在《读山海经四十首》中,陶渊明用诗歌形式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之情,例如“野曲”中写到:“蓬莱山下,青山出水,绕炉铛。
”他用清新淡雅的笔触,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色,表达了对自然界的景仰和向往之情。
在他的诗作中,经常可以看到他以自然为写作素材,赞美自然的美丽与伟大。
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了丰富的隐逸思想。
他追求着理想生活,对于世俗功名持有厌弃之情,并以自然景色来赞美世界的壮丽。
陶渊明的诗作引领人们回归自然,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自由。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瑰宝,更是人们对于真善美的追求与向往的源泉。
关于陶渊明的古诗
![关于陶渊明的古诗](https://img.taocdn.com/s3/m/470149db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02be864.png)
关于陶渊明的古诗1. 《陶渊明的田园之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啊,你咋就这么会享受生活呢!就像咱现代人喜欢在阳台上种种花,你却能在那田园间找到无尽的乐趣,多厉害呀!他不追名逐利,只爱那田园的宁静,这难道不让人钦佩吗?2. 《陶渊明的归隐情怀》“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呀,你毅然决然地归隐,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呀!就好比一个人放弃了繁华都市的热闹,去寻找内心的那份安宁,这得多牛啊!他的这种情怀,真的让人赞叹不已!3. 《陶渊明的诗意生活》“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哇塞,陶渊明的生活简直太有诗意了吧!这不就像我们有时候早起去公园散步,晚上看着月亮回家一样嘛,只不过他是在田园里,那感觉肯定更不一样!他真的把生活过成了诗呀!4. 《陶渊明的淡薄心境》“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啊,你咋就能做到心境这么淡薄呢?就像在喧嚣的世界中,你能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安静角落,太了不起了!这种淡薄,难道不是我们都该学习的吗?5. 《陶渊明的酒中真意》“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陶渊明还爱喝点小酒呢,哈哈!这就跟咱朋友聚在一起喝酒聊天一样,多惬意呀!他在酒中体会人生,这得多有境界呀!6. 《陶渊明的自然之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对自然的爱那可真是深沉呀!就像我们喜欢去大自然中呼吸新鲜空气,感受阳光,他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这真的很棒啊!7. 《陶渊明的自在人生》“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啊,你终于摆脱了束缚,过上了自在的人生,这多让人羡慕呀!这就好比一只被关在笼子里的小鸟,终于飞回了蓝天,那是多么畅快呀!他的人生,真的让人向往!8. 《陶渊明的宁静世界》“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陶渊明的世界可真宁静呀!就好像在闹市中开辟了一片净土,多神奇呀!他能拥有这样的宁静,难道不值得我们敬仰吗?9. 《陶渊明的智慧选择》“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陶渊明选择了自己想要的生活,这是多么有智慧的决定呀!就像我们有时候要放弃一些东西,去追求真正的梦想,他做到了,真牛!10. 《陶渊明的不朽精神》陶渊明呀,你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呀!你对田园的热爱,对自由的追求,就像一颗璀璨的星星,永远闪耀在历史的天空中,这是毋庸置疑的呀!。
陶渊明的作文精选10篇
![陶渊明的作文精选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f9370aec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d7.png)
陶渊明的作文精选10篇关于陶渊明的作文精选10篇陶渊明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陶渊明的作文精选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哦。
陶渊明的作文精选篇1在许多现代人眼中,隐士只属于古代。
他们与山为友,与水为伴,品一盏淡茶,酌一壶薄酒,诵读诗书,舞文弄墨,好不逍遥自在!但是,他们看破红尘之后消极遁世,不用自己的浩然正气横扫不平,不以自己的雄才大略普济苍生,而是逃避社会现实,独自享乐。
所以,在日益发展的当今世界,“隐士”便毫无立足之地。
既肯定又否定,这是许多人一贯抱有的态度。
东篱采菊悠然见南上的陶渊明是隐士中的杰出代表之一。
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少年怀有大志,希望建功立业,但现实一次又一次让他跌入谷底。
最后,因不事权贵,他选择了退隐归耕的道路。
正是由于这条道路,陶渊明的田园诗渐渐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一些老师仍然很理性的评价他,重复着“陶渊明在文学方面很有造诣,但是他消极遁世……”之类的语言,送走了一届又一届学生。
学生们呢,大多也走在这种思想早已铺好的大道上。
在我们班,有个同学说他想当陶渊明,随即,这个消息不胫而走,成了大多数老师和学生的笑柄。
这些人都只用了一只眼睛看陶渊明,而且都不约而同地指向了“消极遁世”。
我则不然。
陶渊明找到了适合自己心灵的栖息地——田园,然后用毕生精力去修筑这个心灵的堡垒。
他只是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用安妮宝贝的话说就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是一种境界。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陶渊明依然能够安然自若;依然好读书,不求甚解;依然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依然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草盛豆苗稀”不要紧,“夕露沾我衣”也不要紧,荷锄归来带回的不是疲惫,而是乐趣。
再来一壶酒,来个一醉方休!诗兴又顿起,于是挥毫泼墨,脍炙人口的诗篇和着豪兴跃然纸上。
脑海中诗意的空白驱走了所有杂念,物质与精神,他选择了后者。
从陶渊明诗歌看隐逸文人的济世情怀
![从陶渊明诗歌看隐逸文人的济世情怀](https://img.taocdn.com/s3/m/23a539b0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ed.png)
从陶渊明诗歌看隐逸文人的济世情怀陶渊明,这个名字可不陌生吧。
要说起他,大家脑袋里肯定会闪现出那个戴着草帽,悠哉悠哉在田间地头走的形象。
陶渊明是那个远离了官场、告别了尘嚣,选择过上隐居生活的古代文人。
他的诗歌里,总是充满了一种与世无争的平和气息,给人一种“世外桃源”般的美好感觉。
但你仔细琢磨一下,会发现陶渊明的隐居并不是完全的逃避。
相反,他的隐逸生活,背后其实藏着他的一份济世情怀,那是一种对社会、对人民、对天下苍生的深切关怀。
你看他那些诗,读起来虽然轻松,但每一句都像是在诉说着某种深沉的情感。
每一首诗,仿佛都在说:我选择远离喧嚣,但我的心始终没有离开这个世界。
陶渊明的隐逸,不是逃避,是一种更深刻的存在方式。
咱们先从《归园田居》这首诗说起。
这首诗写的是陶渊明回归田园后的生活,他在诗里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这句话简单明了,说的是他从小就不喜欢那些市侩的东西,喜欢的是自然、山水、田园。
他的内心,早就与世俗的生活格格不入了。
这不,辞官归隐,简直是“知行合一”嘛,心里想的和行动上做的一模一样。
可你仔细想想,这种归隐的生活看似孤独,可陶渊明并不是没有情怀。
他的隐逸,不是脱离社会,不是冷漠世界,他所追求的,是一种心灵的自由。
你看他在《饮酒》里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他选择住在远离尘嚣的地方,但这并不是说他跟外界没有联系。
相反,他更清楚这个世界的纷扰,他知道如何保持自己的纯净。
隐居,既是为了更好地自处,也是为了从更高的视角去看待这个世界。
说到陶渊明的隐逸生活,咱们不能忽视他对农田的热爱。
他不仅仅是在田园中寻找安宁,更是在这片土地上找到了自己的责任。
你瞧,《归园田居》里他写道:“有菜根,一亩田。
”这可不止是对田园生活的赞美,更是一种责任感。
他通过自己的双手,耕耘大地,播种希望。
这种看似简单的农耕生活,其实蕴含着对社会深深的关怀。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陶渊明没选择和世界对抗,他选择在平凡的田园中守护一份纯净。
陶渊明的桃花源与隐逸生活野史
![陶渊明的桃花源与隐逸生活野史](https://img.taocdn.com/s3/m/f7dd297f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f3.png)
陶渊明的桃花源与隐逸生活野史陶渊明,东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被誉为文学圣人。
他的作品广泛流传,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被公认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这篇文章描绘了一个幽静美丽的桃花源,以及隐居生活的美好。
本文将围绕陶渊明的桃花源和隐逸生活展开论述。
桃花源,是陶渊明笔下的一个理想世界。
在《桃花源记》中,陶渊明描述了一片神秘、宜人的山谷,人们在这里无忧无虑地生活着。
桃花源里鸟语花香,溪水潺潺,处处都是美景。
这个隐蔽的乐土,没有外界的干扰和纷争,人们过着宁静平和的生活。
桃花源里的人们与外界隔绝,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他们种植桑、蚕,制作丝织品,而不依赖他人。
每年桃花盛开的季节,他们聚集在一起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感谢神灵的恩赐。
桃花源的居民,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平淡而充实地度过每一天。
桃花源也是陶渊明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
在混乱的封建社会中,陶渊明一直以隐士的身份生活,与鱼游泳、与鹿为伴,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
他从不向权贵妥协,坚持自己的理想与初心。
他将自己的思想理念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鼓励人们回归自然,过简单、纯朴的生活。
陶渊明的隐逸生活并非孤独寂寞。
他不断与京师的文人交流,通过他们了解外界的情况,也将自己的思想传达给他们。
尽管身处乱世,但他通过文字传递了自己对和平、宁静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成为了后世隐逸派文人的楷模。
陶渊明的作品与他的生活方式互为补充,他的隐逸态度贯穿于他的诗、文之中。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乡村、自然和宁静生活的赞美。
他以自己的文字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抒发了对社会不公与混乱的批判。
他的作品给后人以启迪,让人们思考现实与理想的关系。
陶渊明一生的经历与他的作品相符。
他在政治上多次受挫,但他从不屈服,坚守着自己的信仰。
他以自己的生活方式向社会传递了一种价值观,使人们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与追求。
总结起来,陶渊明的桃花源与隐逸生活,既是他内心深处的向往,也是他对乱世的回应。
关于陶渊明辞官归隐作文(通用31篇)
![关于陶渊明辞官归隐作文(通用31篇)](https://img.taocdn.com/s3/m/f5f22c44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d224047.png)
陶渊明辞官归隐作文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
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陶渊明辞官归隐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陶渊明辞官归隐作文篇1淝水一战的胜利,谢安虽然为东晋获得了暂时的喘息时机,但是,从此东晋王朝更加急剧地衰落下去,内乱不止,动荡不安。
公元年,桓温的儿子桓玄占领了长江上游,发兵攻入建康,废掉晋安帝,自立为帝。
三四个月后,北府兵将领刘裕击败桓玄,迎晋安帝复位。
从此,东晋王朝只剩下一个空壳了。
就在这个时期,却出现了一个中国古代的大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一名陶潜,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他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中。
他的曾祖父就是东晋著名的大将军陶侃;但到了他的少年时代,陶家已经败落,生活贫困。
尽管如此,陶渊明从小还是受到了很好的家庭教育,他博览群书,养成了寡言少语、厌恶虚荣、不贪富贵的高洁性格。
这种个性影响了他的仕途生涯,一生中,只在十三年当中断断续续地做了几次小官。
直到二十九岁时,陶渊明才谋得江州祭酒一职,却因忍受不了官场的繁文缛节,早早辞了职。
在家闲居了五六年后,三十五岁时,到了荆州,在刺史桓玄属下当一名小吏,不到一年功夫,又因母亲去世辞职归家,一住又是五六年。
陶渊明终究是名将的后代,官场里知道他的人很多。
公元405年,当他四十一岁时,又被推荐到彭泽(今江西九江东北)当了县令。
好不容易在彭泽当了几十天县令,一天,陶渊明得到一个消息:东晋的权臣刘裕已封自己为车骑将军,总督各州军事;这个野心家只差一步就要夺取皇位了。
陶渊明预感到晋朝已经是名存实亡了,他十分灰心,便离开衙门回家去了。
妻子翟氏见陶渊明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不好多问。
翟氏端上酒菜,可陶渊明却不动筷,仍然坐在那里叹气。
过了一会,陶渊明冷不丁地说:我想辞职回家乡!翟氏一听就知道他又在官场上受气了,因为像这种辞职回家的话,陶渊明不知讲过多少次了。
几个月前,陶渊明曾想辞职,还是翟氏提醒他,上百亩官田就要种上稻子了,待收成以后再辞职吧。
陶渊明《饮酒·其五》赏析:隐逸生活的诗意与哲理
![陶渊明《饮酒·其五》赏析:隐逸生活的诗意与哲理](https://img.taocdn.com/s3/m/388dfc45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71f294c.png)
陶渊明《饮酒·其五》赏析:隐逸生活的诗意与哲理陶渊明的《饮酒·其五》是一首充满哲理与生活情趣的佳作,通过描绘诗人隐居生活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赏析:一、作品原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
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中所想远离世俗,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已忘了怎样表达。
2、注释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结,建造、构筑。
庐,简陋的房屋。
人境:喧嚣扰攘的尘世。
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君:指作者自己。
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悠然:闲适淡泊的样子。
见:看见(读jiàn),动词。
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山气:山间的云气。
日夕:傍晚。
相与:相交,结伴。
真意:从大自然里领会到的人生真谛。
相与还:结伴而归。
三、创作背景关于《饮酒二十首》的写作年代,至今尚无定论。
历来大致有六种说法:元兴二年癸卯(403年)说、元兴三年甲辰(404年)说、义熙十年甲寅(414年)说、义熙二年丙午(406年)说、义熙十二三年(416、417年)说、义熙十四年戊午(418年)说。
此诗为组诗之一。
这首诗大约作于公元四一七年,即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
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四、作品赏析1、整体赏析“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
为何处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烦恼?因为“心远地自偏”,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
写陶渊明的隐逸生活
![写陶渊明的隐逸生活](https://img.taocdn.com/s3/m/6dcadaf804a1b0717fd5dd28.png)
写陶渊明的隐逸生活:一簇簇幽幽香菊在院子里静放,娇美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山涧清泉一直流过家院门口;早上,雾色渐渐散去,透过微薄的阳光,一位老人拿着锄头,提着竹篮,向院中走去。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他吟唱诗句,步履悠闲地跨进了院子……他便是陶渊明。
幽幽香菊与他为伴,下地耕耘自给自足。
闲暇时,便以清泉沏上菊花茶,细细品味;农忙时,便与菊花枕相依,乐在其中。
陶渊明的确生活得自在,他的身上处处洋溢着清闲与旷达!“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国的文人里,又有谁能将心澄净到如此境界,以至于只剩下南山之菊?陶渊明选择了归隐之路。
这一路走得潇洒,走得清明。
然而,陶潜除了饮酒采菊之外,还做了些什么?这或许连他自己都无法回答。
归隐之路为中国无数文人选择,但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自我完善式的道德导致了整体上的不道德。
”或许是历史的机缘,促成了一座文学的丰碑。
但历史的路若要向前延伸,凭千万个陶渊明能够走出吗?晋代田园诗人陶渊明也曾热衷于官场,想在仕途上一展自己的抱负。
但当他做了彭泽县令,了解到官场的黑暗以后,便毅然辞官归隐,“羁鸟倦旧林,池鱼思故渊”,他还是喜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从此躬耕农田,不问世事。
他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
☆陶潜伴着“庄生晓梦迷蝴蝶”中的翩翩起舞的蝴蝶在东蓠之下悠然采菊。
面对南山,渊明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官场的丑恶,忘记自己遇到的所有不快,这是心灵的选择,这是过河人在“河”的两岸所做出的明智的选择,这更是明智的“摆渡”。
王昭君出塞后怀乡:月华如练,一轮相思独悬在藏蓝色的夜空,洒下万般愁绪。
你身着一袭水绿色的长裙独坐在清冷的光辉下,娟影萧疏,纤纤素手弹奏着剪不断、理还乱的万般离愁,空灵而又落寞。
茫茫苍穹,凝眸仰望,那广寒宫里的嫦娥独自守着孤寂的岁月,一年又一年,一守就是一千年。
王维的《渭城曲》:王维实在是温厚到了极点。
对于这么一个阳关,他的笔底仍然不露凌厉惊骇之色,而只是缠绵淡雅地写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陶 渊明归隐田园
![陶 渊明归隐田园](https://img.taocdn.com/s3/m/bcea62c1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ca.png)
陶渊明归隐田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这位东晋时期的大诗人,以其归隐田园的生活抉择和质朴自然的诗文,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陶渊明生活的时代,社会动荡不安,政治黑暗腐败。
门阀士族垄断了政治权力,普通士人难以有施展抱负的机会。
在这样的环境中,陶渊明也曾怀着一腔热血踏入仕途,期望能为国家和百姓做些实事。
然而,官场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让他感到无比厌倦和失望。
他初入仕途时,担任的是江州祭酒一职。
但很快,他就发现这份工作与自己的理想相差甚远,于是毅然辞官。
之后,他又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官职,却始终无法在官场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
最终,当他担任彭泽县令时,因为不愿为了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再次辞官归隐,从此彻底告别了官场。
陶渊明归隐田园,并非一时的冲动之举,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坚定选择。
他在田园中找到了内心的宁静和真正的自我。
在他的田园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赞美。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这是多么宁静祥和的乡村景象,没有官场的喧嚣和争斗,只有简单而真实的生活。
他亲自参与农耕劳作,“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虽然辛苦,但却乐在其中。
这种亲自劳作的生活让他更加贴近自然,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生命的真谛。
他在田园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和美丽,“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这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让他的心灵得到了极大的慰藉。
陶渊明的归隐,也是对世俗价值观的一种反抗。
在当时的社会,人们普遍追求功名利禄,认为只有在官场中取得高位才能实现人生价值。
而陶渊明却以自己的行动告诉世人,真正的幸福和价值不在于外在的名利,而在于内心的满足和宁静。
他的这种价值观,在当时可谓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归隐田园的日子里,陶渊明虽然生活清苦,但他的精神世界却无比丰富。
他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交往,饮酒赋诗,畅谈人生。
他的朋友虽然不多,但都是真心相待之人。
他们在一起,没有功利的计较,只有心灵的交流。
陶渊明诗歌赏析5篇
![陶渊明诗歌赏析5篇](https://img.taocdn.com/s3/m/9966346a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b6.png)
陶渊明诗歌赏析5篇陶渊明是个自命清高之人,他的和都是绝世佳作。
小编为你整理了陶渊明5篇诗歌的赏析,请看看!【1】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赏析表达了作者厌倦官场腐败,决心归隐田园,超脱世俗的追求的思想感情。
人活在世上,总要找到生命的价值,否则人就会处在焦虑和不安之中。
而社会总是有一套公认的价值标准,多数人便以此为安身立命的依据。
拿陶渊明的时代来说,权力、地位、名誉,就是主要的价值尺度。
但陶渊明通过自己的经历,已经深深地懂得:要得到这一切,必须费尽心机去钻营、去争夺,装腔作势,吹牛拍马,察言观色,翻云覆雨,都是少不了的。
在这里没有什么尊严可说。
他既然心甘情愿从官场中退出来,就必须对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加以否定,并给自己的生命存在找到新的解释。
这诗前四句就是表现一种避世的态度,也就是对权位、名利的否定。
开头说,自己的住所虽然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所谓“车马喧”是指有地位的人家门庭若市的情景。
陶渊明说来也是贵族后代,但他跟那些沉浮于俗世中的人们却没有什么来往,门前冷寂得很。
这便有些奇怪,所以下句自问:你怎么能做到这样?而后就归结到这四句的核心——“心远地自偏”。
精神上已经对这争名夺利的世界采取疏远、超脱、漠然的态度,所住的地方自然会变得僻静。
“心远”是对社会生活轨道的脱离,必然导致与奔逐于这一轨道上的人群的脱离。
那么,排斥了社会的价值尺度,人从什么地方建立生存的基点呢?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
这种哲学可以叫作“自然哲学”,它一方面强调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重视人和自然的统一与和谐。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0345bf13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f2.png)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陶渊明(365年-427年),字元亮,河南扶风(今陕西省扶风县)人,晋朝末年、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
他以清静、隐逸、田园为主题的作品,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田园诗人之一。
陶渊明的隐逸思想是他诗作中最重要的主题之一。
他对世事的关注和对官场生涯的失望,使他渴望逃离喧嚣,追求宁静和自由。
他在《归园田居》中写道:“去年花里逢君辈,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诗中表达了陶渊明对世事的茫然和失望,以及他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
陶渊明的隐逸思想在他的田园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他用清新、朴素的语言描绘了自己的山水田园生活,表达了对官场生涯的厌弃和对隐逸的追求。
在《读山海经》中,他写到:“任他明月下西楼,长是青山不老头。
”这里的“明月”可能是指明朝的官员,而“西楼”代表朝廷,陶渊明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政治的无动于衷,对官场生活的厌弃。
陶渊明的隐逸思想还表现在他对名利的淡漠态度上。
他在《归去来辞》中写道:“归去来辞晚,白发登山那。
”他把归去和来辞交织在一起,表达了对于名利的放弃和对清远田园生活的向往。
他不愿再卷入纷繁的世事,选择了自己的归居。
他把白发登山与归去来辞交叉着写,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陶渊明的隐逸思想还体现在他对自然的赞美中。
他在《归去来辞》中写道:“采文采柑,行当行雁。
”他多次描写了自然界的景物,用田园诗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隐逸思想。
他常常以自然的场景和比喻,来表达对官场生涯的厌弃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他对自然界中的凡物的观察和描绘,反映了他对自然和田园的深切热爱。
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了深刻的隐逸思想。
他在诗中表达了对世事的茫然和失望,追求宁静和自由的渴望。
他用清新、朴素的语言描绘了自己的山水田园生活,表达了对官场生涯的厌弃和对隐逸的追求。
他对名利的淡漠态度和对自然的赞美,更凸显了他的隐逸思想。
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对后世的诗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瑰宝。
试析陶渊明的隐逸情怀
![试析陶渊明的隐逸情怀](https://img.taocdn.com/s3/m/bd8accf9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5d8064b.png)
试析陶渊明的隐逸情怀隐逸林泉,寄托着中国文人对这种与世无争的超然生活的向往。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隐逸林泉,吟风啸月,是中国文人千载不变的人生理想。
历经世事沉浮之后,莫不如散发弄扁舟,独钓寒江雪。
赏奇山异水,处江湖之远就成为了中国文人的精神栖息地,在这里生命得到超脱,灵魂获得安慰与升华。
隐逸诗文则以寄情山水为主,写诗人对山水的审美,抒发隐逸思想。
中国自古以来文人雅士,隐而吟咏,留下了众多后人叹为观止的隐逸诗文!对于隐逸生活,文学作品中的描写早已有了,如隐逸的文学传统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楚辞》:《楚辞》中对隐逸生活的描绘开创了源流,为其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其发展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则是东晋陶潜。
陶潜,字渊明或元亮,号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诗人。
由于陶渊明出身于封建文人家庭,受儒家思想影响,正如孔子云:“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 他把出仕看作弘扬“道”的一种途径,目的在于辅佐君王以教化百姓。
而当有志于“道”的君子面临现实的“无道”无能为力之时,则应该“不降其志,不辱其身”,“隐居以求其志”。
所以在其22岁时怀着“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开始出仕。
对理想的执着与黯淡的现实往往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他的追求、失落与痛苦都在歧路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此以后,他出仕为官,失意而归隐,在不断出仕和归隐中,他认识到了当时乱世,知道自己的志愿无法实现,并且感到质性自然,于是他采取了同统治者不同流合污和洁身远祸的态度。
另外影响陶渊明的是老庄思想,他的核心是“自然”,它强调尊重万物各自的自由。
陶渊明将老庄的“自然思想” 践行为具体的生活方式与情感追求。
他为了保持个体生命的自然本真,他用率真坦白的态度处世,用自己的生活和诗歌诠释着崇尚自然的理想,“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这种崇尚自然的理念使得陶渊明原本就喜爱自然的秉性更加勃起,于是当他毅然的选择了隐逸,从此过起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影响他的老庄认为道生万物,而万物之中,唯有自然,最能体现道的本质与真美。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a1aafd9f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0c.png)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隐逸,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种特有的审美情趣和人生理想。
它包括对世俗生活的厌倦与回避,也包括对自然的向往与追求。
而在中国古代文学中,陶渊明被誉为“隐逸诗人”的代表人物,他的诗作中深刻地体现了隐逸思想。
本文即旨在从陶渊明的诗作入手,探讨他诗作中所体现的隐逸思想。
陶渊明的隐逸思想体现在他对世俗生活的厌倦与回避之中。
陶渊明在其诗作《归园田居》中写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入僧坊门,转得太玄传。
我来几千里,遭遇艰难边。
”这些诗句表现了陶渊明对世俗生活的不满和对山林生活的向往。
他厌倦了政治斗争、官场争斗,选择了隐居归田,逍遥自在地享受山水之乐,从而实现了隐逸的理想。
陶渊明的隐逸思想体现在他对自然的向往与追求之中。
在陶渊明的诗作中,常常出现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自然生活的赞美。
例如《饮酒》中“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这些诗句表现了陶渊明对自然的向往,以及对隐居生活的追求。
他希望远离喧嚣的都市,远离纷扰的人世,而返璞归真,与自然相融相通。
陶渊明的隐逸思想还体现在他对个人内心世界的追求与满足之中。
在他的诗作中,经常表现出对内心深处的宁静与幸福的追求。
例如《归园田居》中“似修真太守,庶可解愁垂。
未若柳絮轻,偏似骖鸾翔。
”这些诗句体现了陶渊明对心灵自由、内心宁静的追求。
他认为,隐居归田可以解愁垂,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和充实,从而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陶渊明的隐逸思想还体现在他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原则之中。
在他的诗作中,常常呈现出一种淡泊宁静、无欲无求的人生态度。
例如《饮酒》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这些诗句表现了陶渊明的隐逸人生态度,他认为,拥有一片安宁的家园,能够让天下寒士都得到庇护和欢颜,这是一种高尚的人生追求和处世原则。
陶渊明的诗作中深刻地体现了隐逸思想。
他对世俗生活的厌倦与回避,对自然的向往与追求,对个人内心世界的追求与满足,以及他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原则,都体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诗意追求和人生理想。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2ea3e557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b8.png)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陶渊明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作具有浓郁的隐逸思想,这一思想不仅在他的诗中有所体现,在他的生活中也有明显的表现。
本文将从陶渊明的诗作中探讨隐逸思想的体现。
陶渊明在他的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他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例如《桃花源记》一诗,讲述了一个偶然发现桃花园的故事。
诗中写道:“便前进,欲穷其林而无所到,复登崖,欲极其渊而无所睹。
将复反灌,欲穷其险而无所入。
猎渔逐赌,至暮方还,与里人言其事,而里人自云在太守、县吏之下,无所得与。
”通过形象的描写,展示了作者对于在自然之中隐居的向往,宁愿在山林、崖谷中穷尽自然之美,也不愿与世俗沾碰。
此外,陶渊明在他的诗中,也强调了清心寡欲的生活态度。
他将自己的欲望压抑在内心深处,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和谐。
如《归去来兮辞》中所写:“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追远光,笑父母之不知。
”陶渊明使用典型隐逸的仪态,表达了他的心灵净化和清新的生活态度,将人生观、价值观与现实生活纳入了如一的美好境界。
另外,陶渊明在他的诗中,反对权力、利益的污染和侵蚀。
他主张清廉自持,颂扬人的本性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如《饮酒》一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在这首诗中,陶渊明用诗歌的方式表达了对于那种喧嚣、繁华、权利的生活方式的反感,提出清廉自持、远离尘世的生活观念,通过与自然的亲近,追求内心的真实和自由。
此外,他还通过描绘山水之中的景物,表达出对于自然美好、和谐的向往。
这种清新自然的美景,在陶渊明的诗作中阐释的淋漓尽致,是他的隐逸思想的最好表现。
总之,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了浓郁的隐逸思想,其中,对于自然的渴求,清心寡欲的生活态度,以及反对权力、利益的污染都是显著的特征。
陶渊明归隐的作文
![陶渊明归隐的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5dcafc35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207fe00.png)
陶渊明归隐的作文陶渊明归隐的作文篇一古往今来,人们都被世间的俗事所烦扰,难得为自己追求一些东西,而让自己在晚年留下些许遗憾,只有他――陶渊明,追求自己所想的,可以放弃许多别人可遇而不可求的。
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
像陶渊明一样刚正不屈地活着。
陶渊明最后一次出仕,只做了85天的彭泽令。
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却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
由于陶渊明一直厌恶官场,对腐朽社会的不满,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的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生活清贫却“不为五斗米折腰”;他刚正不屈,将官场的是非颠倒压在脚下;他强硬正直,去职还乡,回归田园。
像陶渊明一样闲适淡泊地活着。
他面对山中结庐,采菊观日,菊花与他作伴,飞鸟与他畅谈。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不必“心为形役”,自然游目聘怀,参透自然。
在远离尘嚣的田园中,每日耕作劳作,自得其乐。
过着“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的生活;看着“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的景象;叹出“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的感慨。
陶渊明的归隐生活,是最清逸,最自由,最和谐的人生追求。
像陶渊明一样脱俗旷达地活着。
陶渊明面对物欲横流的官场,义愤去职,归隐田园,无丝毫对官场富贵的留恋。
还乡后,陶渊明不仅没有对田园生活的清贫感到不满和怨恨,而且作出了《归园田居》《饮酒》《桃花源记》等佳作。
他的诗中,无一不是描写归隐田园的生活乐事和自我超脱世俗的情怀。
返璞归真,崇尚自然,这既是陶渊明生活的准则,也是他创作时的准则。
他选择的这条归隐之路,使许多人可望而不可及,却又心之所向。
活着,像陶渊明一样刚正不屈,闲适淡泊,脱俗旷达地活着。
在腐朽污浊的社会,不随波逐流;在人生的短暂岁月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追求自己的理想,心胸旷达;无论在何时,都做完整的自己,不丢失最纯粹的自己。
像陶渊明一样活着,让自己多一份自由,少一份束缚。
由陶诗看陶渊明的归隐情趣
![由陶诗看陶渊明的归隐情趣](https://img.taocdn.com/s3/m/293db11d50e2524de5187eef.png)
由陶诗看陶渊明的归隐情趣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寻阳采桑人。
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是东晋皇朝的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
陶渊明的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
父亲陶逸做过安成太守,仕宦历三代之久。
然到了陶渊明一代,家世已经衰颓。
他少年起就经历了许多政治上的纷扰,所谓“弱冠逢世祖” 。
那时正是一个门阀势力强固统治的社会,士庶的界限非常严格,他的处境很难在仕途上求发展的。
加以中年屡经丧事,又遭火灾,“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
生活的确很困苦。
他看不惯当时政治的卑劣和腐败,“代耕本非望,所业在田桑”。
所以,他选择了归隐,而表达陶渊明归隐情趣的主要是他诗歌中的饮酒诗和描写鸟意象的诗。
一、陶诗中的“鸟”意象所表现的归隐情趣魏晋时期玄言诗盛行一时,魏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而陶渊明的个性品格,诗歌题材,诗中之理,艺术风格无不表现了对归隐的追求。
通过阅读陶诗我们可以看出他的这一追求与鸟意象有很大的关联。
所以陶在抒写回归自然之意时常寓于归鸟。
陶渊明赋予归鸟丰富的内涵,《咏贫士》其一云:“朝霞开宿雾,众鸟相与飞。
迟迟出林翮,,未夕遥未归。
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刘履《选诗补注》于此云:“目所朝霞升雾,喻朝廷之更新;众鸟群飞,比诸臣之趋势;而迟迟出林,未夕来归者,则又自况其审时出处与众人异趣也。
”此诗题为《咏贫士》,实为陶渊明自咏。
他将众鸟群飞与“迟迟出林,未夕而归”之鸟对比,并以后者自况,表明自己宁愿“寒与饥”,也要“量力守故辙”。
坚持隐居的志向。
在未隐以前他即常托意于鸟,《始作镇军参军经阿作》有:“望云惭离鸟,临水愧游鱼。
”对自己不再当官颇有悔意。
《归园田居》其一:“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自比“羁鸟”,已有归与之心。
适逢其时“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
”(《悲士不遇赋》),“向夕长风起,塞云没西山。
厉厉气遂严,纷纷飞鸟还”(《岁暮和张常侍》),诗人终于下定了决心了,“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陶渊明 归隐 诗词
![陶渊明 归隐 诗词](https://img.taocdn.com/s3/m/399ffa25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9f.png)
陶渊明归隐诗词《归园田居·其一》原文: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一、衍生注释:1. “适俗韵”:适应世俗的气质风度。
韵,气质、情致。
2. “尘网”:指尘世,官府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网罗。
这里把仕途比作尘网。
3. “羁鸟”:被束缚的鸟。
羁,约束。
4. “守拙”:守着愚拙,这是谦虚的说法,指自己不善于在官场逢迎取巧。
5. “暧暧”:昏暗,模糊。
6. “墟里”:村落。
二、赏析:这首诗描绘了田园生活的美好和宁静。
开头就说自己从小就不适应世俗的生活,本性热爱大自然。
用“误落尘网中”来形容自己曾经进入仕途是一个错误,就像鸟儿被关在笼子里,鱼儿离开了自己的池塘一样难受。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写出了诗人回归田园后的劳作生活。
后面描写田园景色的句子,像一幅清新的田园画卷,方宅、草屋、榆柳、桃李、远村、炊烟、狗吠、鸡鸣,每一个景象都充满了生活气息。
最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直抒胸臆,表达出脱离官场,回归自然的喜悦之情。
这就好像是一个在黑暗的隧道里走了很久的人,终于看到了光明,那是一种从束缚走向自由的畅快。
三、作者介绍:陶渊明,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他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的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他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
四、运用片段:我有一个朋友,他在大城市里打拼了很多年,每天都过着忙碌又压抑的生活。
有一次我们聊天,他说他特别羡慕陶渊明笔下的田园生活,他说“我就像陶渊明诗里的羁鸟,被困在这城市的高楼大厦之间,我也想‘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找一个安静的地方,过着简单自在的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渊明隐逸诗句范文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魏晋时期是中国思想文化急剧变迁的时代,当时的文人竞尚浮诞,驰骋玄理,专事清淡。
这种风气在文学上表现为文学内容空泛,形式主义倾向严重。
然而,在这样一个文学的贫困时代里,有一位诗人如同奇葩独放,以其鲜明的色彩和新颖的风格,一洗往日积垢,为文坛注入了新的血液,这位诗人就是陶渊明。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自幼生活在浔阳柴桑一个风景秀丽的山村。
在大自然的奇山异水之间,陶渊明勤读诗书,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基础。
陶渊明30岁开始步入仕途,但他对官场上的尔虞我诈、互相倾轧的现象深恶痛绝,曾几次仕而归,归而仕,最后在担任彭泽令的时候,因为不愿意为五斗米折腰而解绶去职。
从此,他告别仕途,走入山水田野之间,开始了“不以躬耕为耻”的幽居生活。
隐居生活使陶渊明的精神得到彻底的解放,他每日弹琴读书以消忧,著文赋诗以明志,时常与乡里邻居聚集一堂,相互切磋。
这样的生活使陶渊明对山水田园、风土民情有了真切的体会,他吟诵出一首首清新隽秀的山水田园诗,开创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流派。
南朝钟嵘称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陶渊明的诗歌从题材和内容上大体可以分为三类:田园诗、咏怀诗、哲理诗。
田园诗约30首左右,数量虽少,却是中国田园诗的奠基石。
诗人把景、情、理三者巧妙结合起来,描绘了优美清新的田野风光和朴实单纯的人际关系。
一般人认为枯燥平淡的耕读生活,在他的笔下显得充实美好、摇曳多姿。
《桃花源诗》(并序)是陶渊明的代表作品。
梁启超曾说:“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序》正是浪漫派小说的鼻祖,那首诗自然也是浪漫派的绝好韵文。
”(《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桃花源诗》描写的是一个没有君主,没有剥削,自耕自食,自由平等的理想世界,是陶渊明探索人类美好未来的结晶。
诗序《桃花源记》的思想和艺术成就超过了正文《桃花源诗》,是中国古代散文中的珍品。
作为一个生逢乱世、怀才不遇的文人,陶渊明的出仕与归隐、希望和失望、痛苦和欢乐,都真实地反映在他的咏怀诗里。
他的田园诗让人们看到一个平淡冲和的隐士风采,他的咏怀诗则让人看到陶渊明“金刚怒目”式的一面。
陶渊明少时即有热情奔放的性格和“胸中吐万丈长虹”的壮志。
“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
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
”这样的诗句里跳跃着一个风华正茂的书生的身影。
尽管经历了仕而归、归而仕的痛苦,晚年的陶渊明仍然无法熄灭心中对现实生活的热情之火,他写下了30多首“火气”十足的诗篇,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组诗(十三首)等,诗人俯仰宇宙,上下古今,表现出豪气凌云的气魄。
朱熹称:“渊明诗,人皆说平淡,余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
其露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底人如何说得这样言语出来。
”(《朱子语类》)陶渊明还在哲理诗上作了大胆的尝试。
魏晋时期“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玄言诗垄断诗坛,但流传下来的却寥寥无几。
陶渊明的哲理诗却以浓郁的情趣与深刻的哲理而大放异彩。
陶诗的哲理往往从现实中领悟出来,好像在与读者促膝谈心,沁人心脾,警策动人。
陶渊明的辞赋与散文在魏晋时期也是首屈一指的。
流传至今的《归去来兮辞》和《桃花源记》都是掷地作金石声的千古绝唱。
陶渊明继承了汉代辞赋结构恢弘、气势磅礴与魏晋辞赋短小精悍、纤丽严密的优点,走上清新自然、朴素平淡的道路。
《归去来兮辞》开篇从决计归田叙起,接着写启程舟行,抵家见闻,扶策涉园,农事西畴,结以永不复仕之旨。
环环相扣,剪裁取舍,恰到好处。
宋代散文大师欧阳修称魏晋无文章,只此一篇。
陶渊明的散文无论叙事抒情,都以意尽而后快,行文如行云流水,造语精到之至,如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对后代散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千古不衰的《桃花源记》以外,寄托作者个人理想的抒情散文《五柳先生传》也是人们至今吟诵不绝的篇章。
魏晋两代的文学以华丽的骈文著称,陶渊明平淡自然的诗文在当时并不被视为佳品。
直到南朝萧统搜集陶渊明的诗歌、辞赋、散文,为之编集作序,陶渊明的诗名才渐渐兴起。
至唐宋时名声大震,推崇他的文人很多,李白、杜甫、白居易都非常欣赏陶渊明的才华。
宋代文人对陶渊明的推崇更是无以复加。
苏轼说:“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
”(《与苏辙诗》)爱国诗人陆游也曾夜读陶诗,乐以忘食。
朱熹更是视陶渊明为古今第一流高士。
可以说,陶渊明的诗歌,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远远超过与他同时代的很多诗人,唯其如此,才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家,以至直到今天。
陶渊明的作品,在国外也有广泛的流传。
朝鲜文学家许筠、朴厚享深受陶渊明田园诗的影响,写了许多与陶诗风格颇近的诗文(《中朝文学的传统友谊》,载《文艺报》)。
公元8世纪左右,陶渊明的作品流传到日本,日本著名诗集《万叶集》里有些作品就深受陶诗的影响。
正如大矢根文次郎所说:“长期以来,陶渊明的作品在日本一直有着重大的影响。
日本各个时期的艺术家都极为推崇陶渊明清高、贞洁的人格,十分爱好他的作品,在艺术上接受过陶渊明的熏陶,...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其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安天命”等消极思想。
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陶渊明是一位东晋的诗人。
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扩展资料:作品类型:陶渊明的作品类型有饮酒诗、咏怀诗、田园诗、散文辞赋。
其中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
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陶渊明的生活、思想和创作,以他四十一岁为界,分前后两个不同时期。
前期主要是出仕阶段,他希望为国为民干一番大事业,实现自己的理想。
后期,即四十二岁至六十三岁,是陶渊明的隐居田园阶段。
参考资料1:百度百科_陶渊明参考资料2:凤凰网_寻名人故里:走进陶渊明山水诗是唐代诗歌流派,是继承东晋陶渊明的山水田园派。
代表人物有盛唐的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中唐的韦应物、柳宗元等。
诗歌多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
其中以王维成就为高,他是诗人,又是画家,能以画理通之于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于李杜之外,别立一宗,对后世影响很大。
山水诗:《鹿柴》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鸟鸣涧》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宿建德江》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山中》王维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居秋瞑》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过故人庄》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365—427),东晋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
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对他的评价还有隐逸诗人,靖节先生。
后世称他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陶渊明现存文章有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共计12篇。
辞赋中的《闲情赋》是仿张衡《定情赋》和蔡邕《静情赋》而作。
内容是铺写对爱情的梦幻,没有什么意义。
《感士不遇赋》是仿董仲舒《士不遇赋》和司马迁《悲士不遇赋》而作,内容是抒发门阀制度下有志难骋的满腔愤懑;《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际与上流社会公开决裂的政治宣言。
文章以绝大篇幅写了他脱离官场的无限喜悦,想象归隐田园后的无限乐趣,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文章将叙事、议论、抒情巧妙地融为一体、创造出生动自然、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语言自然朴实,洗尽铅华,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韵文有《扇上画赞》、《读史述》九章、《祭程氏妹文》、《祭从弟敬远文》、《自祭文》;散文有《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又称《孟嘉别传》,是为外祖孟嘉写的传记;此外还有《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与子俨等疏》等。
总的来说,陶文数量和成就都不及陶诗。
陶渊明的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有时流露出逃避现实,乐天知命的老庄思想,有“田园诗人”之称陶渊明《饮酒》赏析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的《饮酒》组诗共有20首,这组诗并不是酒后遣兴之作,而是诗人借酒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是为了在当时十分险恶的环境下借醉酒来逃避迫害。
他在《饮酒》第二十首中写道“但恨多谬误,君当恕罪人”,可见其用心的良苦。
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这首诗以情为主,融情入景,写出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得的心境。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
“车马喧”,正是官场上你争我夺、互相倾轧、奔走钻营的各种丑态的写照。
但是,陶渊明“结庐的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会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呢?诗人好像领会了读者的心理,所以用了一个设问句“问君何能尔”,然后自己回答“心远地自偏”。
只要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喧嚣,其他方面也自然地与他们没有纠缠了。
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
“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
因为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会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
苏东坡对这两句颇为称道:“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
”“见”字也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