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复习笔记--张德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要点----张德版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一是在组织内部的组织行为,即怎样的组织行为才能更好的、更有效的组织管理;二是对组织外部的组织行为,即怎样的组织行为才能使组织在社会上具有更强的竞争力。概括起来,及组织中的个体、群体、整个组织及其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行为。组织:含义:是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和使命,一些人按照一定的方式相互合作构成的有机整体。

组织具有什么功能?答:1、能够满足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的许多需要。2、能够形成比单独个人力量简单相加的强大得多的整体力量,完成单个人完成不好的任务。3、组织能够更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

良好组织所具有的特点:1、通个个体需要和完成共同目标而把组织成员紧紧凝聚在一起。2、通过科学的分工和有效的协调来合法完成任务,实现组织目标。

组织管理和人的管理有何区别?答:组织管理包括对物(组织财产)的管理和对人的管理,但人是组织最重要的资源,因此对人的管理是组织管理的核心。

管理技能中人的因素:通常而言,作为一名管理人员,应该具备的管理技能包括技术技能、概念技能、人际技能三个方面。技术技能是指能使用某一专业领域内的有关的工作程序、技术和战士完成组织任务的能力,如工程师。概念技能是指综观全局、洞察企业与环境相互影响的复杂性能力。概念技能对高层管理者尤其重要。人际技能是指与处理人事关系有关的技能,即理解、激励他人并与他人工事的能力。

组织行为学与管理科学现代化:组织行为学对管理科学现代化的影响:1、从忽视人的作用变为重视人的作用。2、管理由以事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3、由注重“纪律”变为注重人的“行为”的研究。4、由“监督”管理发展为“激励”管理。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已达到组织既定目标。

第二章:个体心理和个体行为

一:需要与行为问题:男女之间为什么会有相互表达爱慕的行为?这些行为为什么又因人、因时代不同而有所不同?答:1、生物本能论:行为是个体的生物本能,2、环境决定论:强调行为是由社会环境决定的。德国生物学家卢因认为:人的行为是环境与个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人的行为是由动机决定,动机是由需要和环境支配。需要:是指客观的刺激作用于人们的大脑所引起的个体缺乏某种东西的状态。注意:客观刺激不只是指身体外部的也包括身体内部的心理学上吧引起个人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此行为导向满足某种需要的愿望、欲望、信念等心理因素叫动机。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但需要并不必然产生动机。需要转变为动机条件有二:一是需要到一定程度,产生满足需要的愿望;而是需要对象目标的确定。需要在某种水平以上,才可能成为动机并引发行为。

不同人有不同的需要结构,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也会有不同的需要结构。不同的需要结构,必然导致不同的动机结构。有的动机比较强烈而稳定,而另一些动机比较微弱而不稳定,那种最强烈而又稳定的动机,叫优势动机,其他动机叫辅助动机动性。一个人的行为是受又是支配的,辅助动机对行为存在着影响,但不起支配作用。

行为科学认为,人的行为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目标导向行为,指为了达到目标所表现的行为,有了动机就要选择和寻找目标,目标导向行为代表寻求、到达目标的过程。二是目标行为,指直接满足需要的行为,也即实现目标,达到满足的程度。三十间接行为,指与当前目标

暂无关系、为将来满足需要做准备的行为。一般情况下,由优势动机引发的行为由目标导向行为与目标行动两部分组成。对目标导向行为来说,动机强度会随着这种行为的进行而增强,越接近目标,动机强度越强,直到达到目标或遭到挫折停止。而目标行为则不一样,当目标行为开始后,需要强度就有减低的趋势。

二:动机与行为的关系人的行为总是有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动机具有原发性、内隐性、实践活动性的特征,由此又具有三种机能:一是始发机能,动机是个体行为发动的直接原因;二是导向、选择机能,动机指导人们做出响应选择,使行为朝着特定的方向、预期的目标进行;三是强化机能,行为结果对动机有反作用,动机因良好的结果而加强,使行为加强、重复;反之减弱、消失。一般来说,动机是行为产生的直接动力,行为是动机的外在表现。由卢因的人类行为公式可知,由于任何一个行为都是个人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对同一个人、相同的动机,不同环境会导致不同的行为;在个人因素中,外在表现和内在动机有时表现不一致,有时一致,关系复杂。内在动机又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各种成分混杂。因此,人的行为是这些因素的“综合效应”。

动机和行为的负责关系表现为:1、统同一动机可以引起许多不同的行为。2、同一行为可出自不同的动机。3、一种行为可能为多种动机所推动。4、合理的动机可能引起不合理的甚至错误的行为。5、错误的动机有时被外表积极的行为所掩盖

三:激励机制

在心理学上,激励指的是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具体而言,激励就是利用某种有效手段或方法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过程。激励就是通过对员工动机的激发、强化,改造、改进员工行为,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

激励的三种模式(见课本)欠缺的是激励标准

激励机制:是指激励赖以运转的一切办法、手段、环节等制度安排的总称。它具有内在地按组织目标进行运作、管理、调节、控制功能。刺激变量是指个体反应发生影响的刺激条件,,其中包括引起个体动机的自然和社会的环节刺激以及作为奖惩的物质或精神的激励手段。机体变量是指个体所具有的影响个人反应的心理特征、技术水平与工作能力、自我角色概念的认识程度等。

价值观在管理中的应用:首先,组织目标、愿景和制度的制定,必须考虑到员工和群体的价值观,重视价值观的引导。其次要致力于组织文化建设,根据组织的使命、任务,树立明确的组织价值观,去建立大家共同接受、认可的价值体系和制度体系,提高组织的凝聚力。第三,管理者还必须重视价值观的变化及其对组织行为的影响。一方面管理者要使组织工作适应人们普遍存在的价值观,另一方面,管理者要注意树立和培植新的价值观。

第四节、知觉与行为感觉是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或各个部分在人脑中的反应。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或个别部分在人脑中的反映。知觉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因而知觉受人的各种主观意识特点的影响和制约。

社会知觉就是对人的知觉,就是对人和社会群体的知觉,就是对社会对象的知觉。

社会知觉的分类:1、对人的知觉:是指通过对他人的外部特征的知觉,借以了解其动机、情感、意图的认识活动。总之,对人的知觉既受知觉对象的外部特征影响,也受知觉者主观因素的影响。 2、人际知觉:指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它主要以人的交际行为为知觉对象,对人们交往中的动作、表情、态度、言语等进行感知。 3、自我知觉:是指一个人通过对自己行为的观察而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自我感知,是自己对自己的看法。 4、角色知觉:是指对人们所表现的社会角色行为的知觉。角色知觉形成角色意识,使人的行为合乎规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