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复习笔记--张德版

合集下载

组织行为学复习笔记

组织行为学复习笔记

复习篇:第一章组织行为学导论组织行为学:概念:组织行为学是行为科学在管理领域的应用,是综合运用各种与人的行为有关的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从五个方面理解:组织行为学不是研究人的一般心理行为规律,而是研究各种工作组织中人的工作行为规则;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涉及两个基本问题(双向问题);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综合的学科;组织行为学不是孤立地而是系统地研究一个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的;2、研究与学习组织行为学的目的:认识→理解→预测→引导→控制或改变人的行为→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组织工作绩效。

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意义:1 .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2 .有助于知人善任,合理的使用人才;3 .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合理凝聚力和向心力;4 .提高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5.有助于组织的变革和组织发展。

3、组织行为学的性质、特点、研究内容性质&特点:多学科交叉性多层次性(个体→群体→组织→环境,分为宏观组织行为学和微观组织行为学)两重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研究内容: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领导行为4、组织行为学产生的基础:学科基础、理论基础、方法基础学科基础:行为科学✓行为科学来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人际关系学说,正式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初;✓行为科学所带来的划时代的变化,就是从以技术为中心的管理转变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越来越重视人的作用;✓组织行为学是把行为科学的一般原理和知识运用于各种组织管理上的产物(如政治行为学、教育行为学、消费行为学、犯罪行为学等)。

理论基础:以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为核心,由一切与研究行为有关的学科组成的学科群。

方法基础:1.心理分析技术;2.群体动态分析方法:关注内在需要与环境的相互作用;3.社会测量方法:根据图表测量人际关系。

5、人际关系学说的新观点人际关系学说(人群关系学说)是行为科学产生的基础。

组织行为学(张德)x

组织行为学(张德)x

资料
一些研究者曾对100多对刚出生就分离开,并在不同 地域成长的同卵双胞胎进行了研究。如果遗传在决定人格 方面所起的作用很小,那么,在这些分开抚养的双胞胎身 上将很难发现相似性。但研究发现他们在很多方面是共同 的。比如,一对双胞胎分离了39年,在相距72.4千米的两 地成长,但研究者发现他们驾驶型号和颜色完全一样的汽 车,抽同一商标的香烟,给自己的狗起相同的名字,而且 常常去距离各自2413.9千米以外的海滨度假。
一、组织行为学的意义
1、研究个体行为与管理,可以提高管理者知人善任, 合理使用人才的水平。 2、研究群体行为与管理,可以使管理者改善人际关 系,增强群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研究领导行为与管理,可以促使领导者改进方法, 掌握领导艺术,提高领导的有效性。 4、研究组织行为与管理,可以使管理者更好的适应 环境,进行组织变革,增强组织活力,提高组织 绩效。
低分者特征 平静、放松、不情 绪化、果敢,安全、自 我陶醉
好社交、活跃、 健谈、合群、乐观、 好玩乐、重感情
谨慎、冷静、无精 打采、冷淡、厌于做事、 退让、话少 习俗化、讲实际、 兴趣少、无艺术性、非 分析性 愤世嫉俗、粗鲁、 多疑、不合作、报复心 重、残忍、易怒、好操 纵别人
好奇、兴趣广泛、 开放性 有创造力、有创新性、 评鉴对经验本身的积极寻求和欣赏;喜 富于想象、非传统的 欢接受并探索不熟悉的经验 心肠软、脾气好、 宜人性 信任人、助人、宽宏 评鉴某人思想、感情和行为方面在同 大量、易轻信、直率 情至敌对这一连续体上的人际取向的性 质
还是来自环境?是在个体与周围 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
目前人们普遍认为, 一个成人的人格是由遗 传和环境两方面因素组 成的,同时还受到情境 条件的影响。
一、人格的概念

第一章导论(组织行为学 张德)

第一章导论(组织行为学 张德)

21
行为的特征: 行为的特征: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自发的( 自发的(Autonomous) ) 有原因的(Caused) 有原因的( ) 有目的的( 有目的的(Purposive) ) 持久的( 持久的(Persistent) ) 可改变的( 可改变的(Changeable) )
2011-10-23 OB Copyright by Yu Shujun 22
2011-10-23 OB Copyright by Yu Shujun 29
现代组织观念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组织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社会技术系统。 组织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社会技术系统。 现代组织的特点: 现代组织的特点: 1)组织内部不仅是由专业技术分工而形成的层次结构系统, 组织内部不仅是由专业技术分工而形成的层次结构系统, 而且包括心理、社会和管理的系统,故称社会技术系统。 而且包括心理、社会和管理的系统,故称社会技术系统。 2)组织是不断与外界发生信息与能量交换的开放系统。 组织是不断与外界发生信息与能量交换的开放系统。 3)组织是个复杂的整合系统,组织的作用就是整合各子系 组织是个复杂的整合系统, 统以及与环境的关系,使整个组织达到恰当的协调与适应, 统以及与环境的关系,使整个组织达到恰当的协调与适应, 从而使投入----产出达到最佳效益。 ----产出达到最佳效益 从而使投入----产出达到最佳效益。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组织行为学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主讲人:余淑均 主讲人:
参 考 书 籍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Ninth Edition) (Stephen P. Robbins)清华大学出版社 )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Stephen P. Robbins)中国人民 ) 大学出版社 组织行为学( 赫尔雷格尔 赫尔雷格尔、 斯洛克姆、 组织行为学(D.赫尔雷格尔、J.W.斯洛克姆、 斯洛克姆 R.W.伍德曼)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伍德曼) 伍德曼 管理心理学 王重鸣 人民教育出版社 组织行为学 唐 荷尔瑞格等著 东北财经大学 出版社 管理沟通 苏勇 罗殿军主编 复旦大学出版 社

大学_组织行为学第三版(张德著)课后答案下载_1

大学_组织行为学第三版(张德著)课后答案下载_1

组织行为学第三版(张德著)课后答案下载组织行为学第三版(张德著)课后答案下载第1章组织行为学概论学习目标1.1 组织行为学定义1.2 人性假设与管理1.3 组织行为学的相关学科1.4 组织行为学的主要内容1.5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__小结关键概念单项选择题思考题案例分析题推荐阅读资料网上资源第2章个体心理与行为学习目标2.1 心理过程与管理2.2 态度与管理2.3 个体决策与管理2.4 自我概念的形成与管理 2.5 归因理论与管理__小结关键概念单项选择题思考题案例分析题推荐阅读资料网上资源第3章个体差异与管理学习目标3.1 能力差异与管理3.2 人格差异与管理3.3 价值观差异与管理3.4 胜任力模型与管理__小结关键概念单项选择题思考题案例分析题推荐阅读资料网上资源第4章激励学习目标4.1 内容型激励理论4.2 目标设置理论4.3 过程型激励理论4.4 激励理论的综合运用 __小结关键概念单项选择题思考题案例分析题推荐阅读资料网上资源第5章群体5.1 群体概述5.2 群体活动规律5.3 群体的形成、发展与凝聚力 5.4 群体决策5.5 团队与团队建设__小结关键概念单项选择题思考题案例分析题推荐阅读资料网上资源第6章沟通学习目标6.1 沟通概述6.2 沟通过程6.3 沟通形式和种类6.4 沟通管理__小结关键概念选择题思考题案例分析题推荐阅读资料网上资源第7章领导学习目标7.1 领导概述7.2 领导的特质理论 7.3 领导的行为理论 7.4 领导的权变理论 7.5 领导理论的新进展 7.6 领导力提升的技术 __小结关键概念单项选择题思考题案例分析题推荐阅读资料网上资源第8章组织结构与设计学习目标8.1 组织结构概述8.2 组织结构分类8.3 组织理论8.4 组织结构设计__小结关键概念单项选择题思考题案例分析题推荐阅读资料网上资源第9章组织变革与发展学习目标9.1 组织变革概述9.2 组织变革的过程理论9.3 组织变革的策略与方法9.4 组织发展与方法__小结关键概念单项选择题思考题案例分析题推荐阅读资料网上资源第10章组织文化学习目标10.1 组织文化的历史与内涵10.2 组织文化的要素及建构10.3 组织文化建设的机制与主体 10.4 组织文化建设案例__小结关键概念单项选择题思考题案例分析题推荐阅读资料网上资源附录:章后客观题参考答案参考文献组织行为学第三版(张德著):内容简介第一,试图体现一些新的思想和观点。

张德《组织行为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张德《组织行为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一章导论1.1复习笔记研究组织行为,涉及两个基本问题:一是组织对其成员的思想、感情和行动的影响方式,二是组织各个成员的行为方式及其绩效对整个组织绩效的影响。

一、组织与组织行为1.组织(1)组织的含义组织是一群人的集合,为了完成共同的使命和目标,组织成员按照一定的方式相互合作结成有机整体,从而形成单独的个人力量简单加总所不能比拟的整体力量。

组织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的系统性安排。

不同学派对组织的定义见仁见智。

任何一个组织的存在都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①组织是人组成的集合组织由人构成,组织活动需要一定的物质资源。

组织既是物质结构,又是社会结构。

②组织是适应于目标的需要任何组织都有其基本的使命和目标。

③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组织的存在是由于有自身的使命和目标。

为了完成目标,组织中的活动实现了专业化分工——作业和管理两大类。

分工和协作使组织活动形成互相联系的层次网络结构,组织的成员也根据各自的权利、责任制度形成正式的层级指挥体系,即组织的层级制内部结构。

(2)组织和环境①组织环境任何组织的生存和发展都依赖于特定的客观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存在于组织之外并对组织产生一定影响作用的外部事物和现象构成组织环境,包括:人、财、物、气候、市场、技术、文化、政策、法律等自然、科技、人文、经济、政治等方面的要素。

②组织和环境相互作用,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a.组织的产出、服务为环境所接受的程度是限制组织活动的边界条件。

组织活动的效率受制于环境条件的优劣。

组织活动必须适应环境的需要。

b.组织和环境相互作用具体表现为:组织和环境中的各种要素、其他组织和个人的相互作用,这些其他组织和个人构成了组织的利益相关者。

组织和环境之间进行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实际是通过和它的利益相关者进行交换实现。

c.组织要适应环境的变化,必须有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及时、准确地感知环境变化,不断调整、改革,同时要始终保持结构的灵活性,才能获得发展。

组织行为学复习题

组织行为学复习题

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资料(《组织行为学(第四版)》张德高等教育出版社)1、管理技能中人的因素: P 6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管理技能包括技术技能、概念技能、人际技能三大方面。

技术技能是指使用某一专业领域内有关的工作程序、技术和知识完成组织任务的能力。

概念技能是指综管全局、洞察组织与环境相互影响的复杂性的能力,具体包括理解事物相互关联性从而找出关键影响因素的能力、确定和协调各方面关系的能力、权衡不同方案优劣和内在风险的能力、认清为什么要做某事的能力。

人际技能是指与处理人事关系有关的技能,即理解、激励他人并与他人共事的能力。

2、组织行为研究的三个基本分析单元——个人、群体、组织,前两个单元——组织中个人行为和群体行为的研究,构成组织行为学的微观理论。

把组织作为基本的分析单元而进行研究,构成组织行为的宏观理论。

P 93、“新组织”的特点: P 20①网络化②扁平化③灵活性④多元化⑤全球化4、马斯洛需求的主要论点: P39马斯洛认为,需求由低级到高级形成一个阶梯,在低层次需求得到相对的满足之后,就会产生更高一级的需求,只有为满足的需求才能影响行为。

人的行为是由主导需求决定的。

人们的需要的追求各有差异。

5、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两重性 P39I、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科学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有其科学性的一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

⑴心理学已经证实了人的意志行动开始于需求以及由需求引起的动机。

⑵如果撇开需要的社会内容,就起心理发展的形式而言,马斯洛把需求分为五个或七个层次在国外虽有争议,但他所指出的需求层次性和需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趋向,是一般人共同的心理过程。

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为组织管理指出了调动积极性的工作方向和内容。

II、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局限性⑴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以个人的价值、利益为出发点,强调个人需要,认为人都是自私的。

⑵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基本上谈的是人的自然需要,尽管有些也赋予了一定的社会内容。

组织行为学重点知识张德

组织行为学重点知识张德

#组织的含义:为了达到个体和共同的目标而一起工作的人的集合,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的系统性安排。

条件;1 人组成的集合2 成员通过实现个体需要和完成共同目标而凝聚3 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实现目标组织和环境:环境:人、财、物、气候、市场、技术、文化、政策、经济。

不同组织对其依赖程度不同;组织和环境二者相互作用。

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组织和管理关系1 任何组织度需要管理2 管理的目标是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3 管理工作的效果通过组织效率和组织效能来衡量4 组织的发展演变是管理思想发展管理技术提高的源泉#组织管理中人的因素:1 管理职能中人的因素:因人成事2 管理技能中人的因素:技术、概念、人际3 管理角色中人的因素:人际关系、信息传递决策制定4 成功管理要重视人的因素:管理应对人事。

#组织行为1 个体:价值观、知觉、归因、态度、个性、意志、情感2群体:特征、行为、凝聚力、团队3组织:结构、效率、文化、领导、变革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的含义: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组织行为学的演进与发展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古典管理理论:科学管理、人际关系、“社会人”理论、行为科学、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组织行为学的发展现代管理理论:战略管理、人力资源、权变理论、文化管理组织行为学面临的挑战;网络化.扁平化.灵活性.多元化.全球化。

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感觉是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或个别部分在人脑中的反眏。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或各个部分在人脑中的反眏。

社会知觉的分类:对人的知觉.人际知觉.自我知觉.角色知觉#影响知觉准确性的因素;一知觉者主观因素(兴趣爱好.需要动机.知识经验.个性特征)二知觉对象的特征(人们会对对象特征进行整合组织,包括接近率.相似率.闭锁率.连续率。

知觉对象的颜色形状大小声音强度高低运动状态)三直觉的情景因素(适应.对比.敏感化.感受性降低)社会知觉的若干效应(第一印象/首因效应.晕轮效应.近因效应.对比效应. 与我相似效应.严格宽大与平均效应.定型效应)归因理论;1 人们心理活动发生的因素关系2 社会推论问题3 行为的期望与预测判断个体行为的原因:区别性一致性一贯性人格的特征:1整体性和层次性2 独特性和一致性3 稳定性和可变性生物体的高级神经活动特点对个性的影响就是生物制约性气质(自然属性)是人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是人天生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

组织行为学(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张德)OB七章

组织行为学(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张德)OB七章

第七章领导者与组织行为§7.1 领导行为理论基础§7.2 领导者的权威观与人员能动性§7.3 领导者的人才观与队伍素质§7.4 领导班子的心理结构与领导集体的优化§7.5 领导者是组织文化的缔造者§7.1 领导行为理论基础领导者行为:品质、行为理论和情景理论品质理论:侧重领导者个人的品质、性格、特征与领导行为的有效性之间的关系。

行为理论:个人的品质难以说明领导有效性,进一步考察领导者的行为,哪些是优秀的领导行为,哪些是失败的领导行为。

情景理论:领导者如何在环境变化的情况下改变领导行为,从而提高领导行为的有效性。

典型领导行为理论一、领导方格理论Robert R. Blake和Jane Mouton 管理方格图:横坐标---领导对生产的关心程度;纵坐标---对人的关心程度。

各分9个刻度,81种组合,形成81个方格。

对生产的关心表现为领导者对各种事物所持的态度。

政策决定质量、程序与过程;研究的创造性;职能人员服务质量;工作效率及产品质量、产量等。

对人的关心:个人对目标实现承担的责任;保持职工自尊;建立在信任而非顺从基础上的职责;良好工作环境及具有满意感的人际关系。

5种典型的领导方式 1.1型方式―“贫乏型管理”;下属素质高,全部为自我实现型的高成熟度的成员时,此种方式可行,“无为而治” 9.1型方式―对工作极为关心,但忽略对人的关心;“独裁的、重任务型的管理”或“权威型管理” 1.9型方式,对人关心,重视关系、强调感情,建立舒适友好的组织氛围。

忽视工作的进行和效果。

“乡村俱乐部型管理”。

9.9型方式,“团队型管理” 5.5型方式,“中庸型的管理”二、三种极端领导方式理论怀特(Ralph K. White)和李皮特(Ronald Lippett)把领导方式分为三种:权威式、民主式和放任式。

权威式领导(Authoritarian):所有政策均由领导者决定;所有工作的进行步骤和技术的采用,也均由领导者发号施令;工作分配及组合,也多由领导者单独决定;领导者较少接触下属,如有奖惩往往对人不对事。

张德 组织行为学第五版 第06章 学习型组织

张德 组织行为学第五版 第06章 学习型组织
30
• (2)组织获取新的知识后可以在不同的组 织层次内实现分类处理和交流,直接用于 组织生产和其他活动,组织学习各项机制 保证了这种对知识的利用活动有序进行。 这一持续的过程可以被认定为组织学习。
• (3)知识通过组织学习和知识链流程,可 以得以存储,当存储的知识越来越多,便 慢慢地形成了组织知识库。
15
16
• 二、创建学习型组织的途径 (一)培养学习型员工的途径 学习型员工的重要特点即是自主性,包含: (1)自我管理是自己对自己进行管理,是面
向管理主体的。 (2)自主学习是指员工自我分析、自我实践、
自我监督、自我激励的学习。
17
(二)造就学习型领导的途径 学习型组织的建构必须有学习型领导
层次,增强横向联系。 (2)无边界。无边界指组织成员的活动将超
越根据职能部分划分的“法定边界”。
7
• (3)精简。精简是学习型组织高效率与高 效益的前提。
• (4)有弹性。弹性即为组织柔性,体现为 组织对瞬息万变的内外部环境的应对适应 能力。
8
(四)组织管理特征
• (1)系统管理。系统管理要求整体思考。
快速和高质量的认识和知识来解决各种组
织问题。
32
33
14
第二节 创建学习型组织的障 碍与途径
一、创建学习型组织的障碍
(一)个体层面障碍
• 构建学习型组织关键在于培养学习型员工。 员工根深蒂固的观念和态度是影响学习型 组织建设的最大障碍。
(二)组织层面障碍
• 构建学习型组织核心在于系统思考,即将 组织看作整体。组织层面的失误是构建学 习型组织的主要障碍。
3
• (4)共同愿景(shared vision)是组织全 体成员深度分享的共同目标、价值观和使 命感。共同愿景可以激发人们真正的信念、 行动意愿和投入参与,而不只是服从。

组织行为学(张德部分)

组织行为学(张德部分)

行 为
第一章 导论
第二节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阶段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 组织行为学 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 学。 组织行为学定义的三层含义: 组织行为学的 研究对象是 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 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 的目标。 一、组织行为学的产生 组织行为学的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古代,但组织行为学的独立却是在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其标志是霍桑研究。
第七节 意志与行为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一、意志的内涵 意志就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以克服各种困难, 意志 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二、意志对行为的影响 意志品质可归纳为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控性。
第八节 情感与行为
一、情感的内涵 情感 人类社会中产生的人对一定事物的态度体验,人们通过知觉、 思维等反映客观事物,这是心理活动的认识过程,伴随着认识过程, 人们还会产生喜、怒、哀、惧、爱、恶等心理体验,这种体验就是情 感。 二、情感的形态
一、态度的内涵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态度是指个体对外界事物的一种较为持久而又一致的内在心理和行为 倾向。态度的心理结构由三种成分构成:认知、情感和意向。 二、态度的测量 主要有三种方法:调查、专业测量和整理资料,采取相应的管理措 施。 三、态度对行为的影响 1、态度影响认知与判断。 2、态度影响行为结果。 3、态度影响忍耐力。 4、态度影响相容性。 5、态度和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三、激励机制 (一)激励的概念 激励就是利用某种有效手段或方法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过程。 激励 (二)激励的三种模式 1、模式一 刺激(内外诱因) 个体需要 反馈 2、模式二 需要(愿望、动机、动力) 反馈 行为 目标 动机 行为 目标

组织行为学 重点知识 张德

组织行为学  重点知识  张德

#组织的含义:为了达到个体和共同的目标而一起工作的人的集合,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的系统性安排。

条件;1人组成的集合2成员通过实现个体需要和完成共同目标而凝聚3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实现目标组织和环境:环境:人、财、物、气候、市场、技术、文化、政策、经济。

不同组织对其依赖程度不同;组织和环境二者相互作用。

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组织和管理关系1任何组织度需要管理2管理的目标是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3管理工作的效果通过组织效率和组织效能来衡量4组织的发展演变是管理思想发展管理技术提高的源泉#组织管理中人的因素:1管理职能中人的因素:因人成事2管理技能中人的因素:技术、概念、人际3管理角色中人的因素:人际关系、信息传递决策制定4成功管理要重视人的因素:管理应对人事。

#组织行为1个体:价值观、知觉、归因、态度、个性、意志、情感2群体:特征、行为、凝聚力、团队3组织:结构、效率、文化、领导、变革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的含义: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组织行为学的演进与发展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古典管理理论:科学管理、人际关系、“社会人”理论、行为科学、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组织行为学的发展现代管理理论:战略管理、人力资源、权变理论、文化管理组织行为学面临的挑战;网络化.扁平化.灵活性.多元化.全球化。

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感觉是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或个别部分在人脑中的反眏。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或各个部分在人脑中的反眏。

社会知觉的分类:对人的知觉.人际知觉.自我知觉.角色知觉#影响知觉准确性的因素;一知觉者主观因素(兴趣爱好.需要动机.知识经验.个性特征)二知觉对象的特征(人们会对对象特征进行整合组织,包括接近率.相似率.闭锁率.连续率。

知觉对象的颜色形状大小声音强度高低运动状态)三直觉的情景因素(适应.对比.敏感化.感受性降低)社会知觉的若干效应(第一印象/首因效应.晕轮效应.近因效应.对比效应.与我相似效应.严格宽大与平均效应.定型效应)归因理论;1人们心理活动发生的因素关系2社会推论问题3行为的期望与预测判断个体行为的原因:区别性一致性一贯性人格的特征:1整体性和层次性2独特性和一致性3稳定性和可变性生物体的高级神经活动特点对个性的影响就是生物制约性气质(自然属性)是人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是人天生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

组织行为学笔记

组织行为学笔记

组织行为学笔记一、什么是组织行为学?其有何特点?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学。

组织行为学的特点有三:1、边缘性、综合性。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多学科、多层次相互交叉和渗透的边缘性综合性学科。

2、两重性。

组织行为学又是一门具有两重性的学科。

它既有与组织中人的行为生物性特征相联系的反映人的行为一般规律的属性即自然属性,又具有反映人的社会活动规律的社会属性即阶级性。

3、实用性。

组织行为学相对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来说,它是属于应用性科学。

目的是紧密联系组织管理者的工作实际,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改善组织的工作绩效。

二、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有何重要意义?有助于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有助于知人善任,合理地使用人才。

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合理凝聚力和向心力。

有助于提高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

有助于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

三、试述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组织行为学是在管理学特别是组织管理学和人事管理学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而来的,是管理科学的新发展。

1、由组织管理学到组织行为学:托马斯·彼得斯和罗伯特·小沃特曼在1982年出版的《寻求卓越的经营之道》一书中提出,组织管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有四种类型:⑴20世纪初――30年代以泰罗、法约尔、韦伯为代表的科学管理学派,把组织看成一个封闭的系统,把组织中的人看作是理性的“经济人”。

⑵20世纪20年代――60年代以梅约、麦格雷戈、巴纳德、塞尔兹尼克为代表的行为学派,把组织看成一个封闭的社会性的模式,把人看成“社会人”。

⑶20世纪60年代――70年代以钱德勒、劳伦斯、洛希为代表的管理科学学派把组织看做是开放的理性模式。

⑷20世纪70年代以后以维克、马奇为代表的综合性的现代管理学派,把组织看作一个开放的社会性模式,强调人是企业组织的中心。

张德 组织行为学第五版 第02章 个体心理(2)

张德 组织行为学第五版 第02章  个体心理(2)
• 克服障碍改变态度的常用方法:提供新信 息;朋友和同伴的影响或劝说;解决态度 和行为间的分歧等。
• 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18
§2.6 人格与行为
• 一.人格的概念与特点 • 二.人格的分类和描述模型 • 三.影响组织行为的主要人格特质 • 四.人格与工作的匹配
19
一.人格的概念与特点
• 个体所有反应与交往方式总和。相对稳定 持久的感觉、思考、态度和行为方式。
§2.5 态度与行为
• 一.态度的涵义 • 二.态度和个体行为 • 三.组织行为的态度类型和测量方法 • 四.态度在管理中的应用
1
一.态度的涵义
• 1.基本界定
• 2.态度的心理结构
2
1.基本界定
• 态度:个体对外界事物的一种较为持久而又一致 的内在心理和行为倾向
• 对客观对象所表现的积极、肯定的或消极、否定 的心理倾向,行为是态度的外显。
12
4.组织公民行为
• 利他主义 • 责任心 • 公民道德 • 运动员风格 • 谦逊
13
四.态度在管理中的应用
• 员工态度在管理中作用及其复杂性 • 多种方法定期进行员工态度调查发现潜在
问题 • 持续改进有关分析方法得出相对正确的结
论 • 改善对员工的态度,加强对职工的教育
14
1.态度的作用及其复杂性
• 态度调查的结果经常令管理层十分吃惊
10
2.工作满意度测量
• 工作本身:有趣任务、工作本身的反馈和 自主性、学习机会和责任。
• 公平的薪酬和晋升政策。 • 上级的管理。领导作风、提供技术帮助和
行为支持的能力。 • 同事的技术能力和互相支持的程度 • 工作条件
11
3.组织承诺测量

《组织行为学》考前辅导资料范文

《组织行为学》考前辅导资料范文

2014-2015第二学期《组织行为学》9月考前辅导资料一、考试复习所用教材主要参考教材为:《组织行为学(第三版)》张德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版其他参考资料有:《组织行为学》关培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其余参见组织行为学课程中的参考资料。

二、考试题型介绍本次考试共分为四个部分:名词解释共5题,占20%;简答题共5题,占40%;论述题共1题,占20%;案例分析题共1题,占20%。

满分100分。

三、考试相关知识点总结考题中主要涉及的知识点有:绪论部分:组织行为学概念: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

学习组织行为学的意义:一、有助于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有助于知人善任,合理地使用人才。

三、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合理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四、有助于提高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

五、有助于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

个体行为部分:动机的概念:动机在心理学上一般被认为涉及行为的发端、方向、强度和持续性。

动机为名词,在作为动词时则多称作“激励”。

在组织行为学中,激励主要是指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

动机与行为的关系:(1)动机的含义。

动机是引起某种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该行为导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动机是导致个体产生行为的原因。

(2)动机与行为的关系。

动机是一种主观状态,它具有内隐性的特点,但是他总要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因而管理者可以通过人的行为溯源到人的真正动机。

但是,动机和行为之间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其复杂性表现在动机与行为关系的复杂性。

(3)其复杂关系为:同一动机可以引起种种不同的行为;同一行为可以出自不同的动机;好的动机也可能引起不合理甚至错误的行为;错误的动机有时被外表积极的行为所掩盖。

(4)在管理上的意义:一方面,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一个人的外在表现和内在动机,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组织行为学——张德主编

组织行为学——张德主编

组织行为学——张德主编组织行为学一、名词解释1.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

这一概念包括以下含义:(1)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行为的规律性,但不是研究人的一般行为规律,而是集中研究在各种工作组织中的人的行为规律。

(2)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等一切与人的行为有关的学科知识和研究成果,来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的。

(3)组织行为学不是孤立地,而是系统地研究一个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的。

(4)研究组织行为学的目的,不仅是要掌握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还要在对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准确地预测人的行为发展趋势,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引导人的行为,控制人的行为。

2.能力能力指个体能够成功完成工作中各项任务的可能性,它是对个体现在所能做的事情的一种评估。

一个人的总体能力可以分为心理能力和体质能力两大类。

3.学习学习指由于经验而发生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改变。

学习是无法直接观察的,可以看到的是行为的改变。

学习的特征:学习包含了变化——这种变化应该是相对持久的;变化一定是行为上,态度和观念的变化不算;学习必须包含某种类型的经验。

4.行为塑造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指导个体的学习,塑造个体的行为,这一过程被称为行为塑造。

行为塑造有四种方法:积极强化、消极强化、惩罚和忽视。

5.组织行为学校正典型的组织行为学校正方案是一个包括五个步骤的问题解决模型:识别关键行为、开发基线数据、确定行为结果、开发并实施干预策略、评估绩效改善状况。

6.价值观1.价值观代表了人们最基本的信念:从个人或社会的角度来看,某种具体的行为模式或存在的最终状态比与之相反的行为模式或存在状态更可取。

其内涵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解释:(1)价值观决定了事物或行为对于个人是否有意义及重要程度如何。

(2)价值观具有个体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每个人的价值观都会有所不同。

组织行为学-张德-第三版-考试笔记整理

组织行为学-张德-第三版-考试笔记整理

管理者的工作和角色管理的功能观: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管理的角色观:1人际角色 :头面人物,领导者,联络者2信息传递角色:传播者,发言人,3决策者,创业者,混乱处理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技能观: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1、组织的定义组织是为了达到个体和共同目标而在一起工作的人的集合.具备三个条件:1)组织是人组成的集合.2)组织是适应于目标的需要。

3)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组织和环境相互作用,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

组织活动必须适应环境的需要.许多组织失败的原因在于不能适应环境.当然,组织也会影响环境。

成功的组织会对社会产生示范效应,组织失败的教训也会增进人们对世界的认识。

但是,在一般的意义上,组织对环境都不可能产生决定性的影响,都必须以对环境的适应为前提。

动态地看,组织结构形成后,必然展开活动以完成组织目标,同时要为适应环境变化而调整,提高组织的效能,这种运作、变革发展的过程即为组织的演变过程.行为是指生命体由内在心理支配和外在目标驱使而形成的行动和作为。

组织行为是指各类组织的每位成员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的所有行为。

组织行为的研究以组织中的人的行为的研究为核心。

组织三层次:个人、群体、组织组织行为学定义为: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有三层含义: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

3)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二)新组织的特点1、网络化2、扁平化3、灵活性4、全球化5、多元化(三)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的分类:有效性、可信性、普遍性1、以应用广度为原则的分类(其中包括理论性研究、应用性研究、服务性研究、行动性研究)2、以研究目标为原则的分类(其中包括描述性研究、预测性研究、因果性研究)3以研究变量的可控性程度分类(1)文献研究(2)案例研究(3)实际调查研究(4)实验研究研究步骤:1明确问题2探索和研究有关理论和模式3形成假设4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5观察-测试—实验—论证6总结和反馈一、感觉是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或个别部分在人脑中的反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要点----张德版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一是在组织内部的组织行为,即怎样的组织行为才能更好的、更有效的组织管理;二是对组织外部的组织行为,即怎样的组织行为才能使组织在社会上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概括起来,及组织中的个体、群体、整个组织及其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行为。

组织:含义:是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和使命,一些人按照一定的方式相互合作构成的有机整体。

组织具有什么功能?答:1、能够满足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的许多需要。

2、能够形成比单独个人力量简单相加的强大得多的整体力量,完成单个人完成不好的任务。

3、组织能够更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

良好组织所具有的特点:1、通个个体需要和完成共同目标而把组织成员紧紧凝聚在一起。

2、通过科学的分工和有效的协调来合法完成任务,实现组织目标。

组织管理和人的管理有何区别?答:组织管理包括对物(组织财产)的管理和对人的管理,但人是组织最重要的资源,因此对人的管理是组织管理的核心。

管理技能中人的因素:通常而言,作为一名管理人员,应该具备的管理技能包括技术技能、概念技能、人际技能三个方面。

技术技能是指能使用某一专业领域内的有关的工作程序、技术和战士完成组织任务的能力,如工程师。

概念技能是指综观全局、洞察企业与环境相互影响的复杂性能力。

概念技能对高层管理者尤其重要。

人际技能是指与处理人事关系有关的技能,即理解、激励他人并与他人工事的能力。

组织行为学与管理科学现代化:组织行为学对管理科学现代化的影响:1、从忽视人的作用变为重视人的作用。

2、管理由以事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

3、由注重“纪律”变为注重人的“行为”的研究。

4、由“监督”管理发展为“激励”管理。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已达到组织既定目标。

第二章:个体心理和个体行为一:需要与行为问题:男女之间为什么会有相互表达爱慕的行为?这些行为为什么又因人、因时代不同而有所不同?答:1、生物本能论:行为是个体的生物本能,2、环境决定论:强调行为是由社会环境决定的。

德国生物学家卢因认为:人的行为是环境与个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行为是由动机决定,动机是由需要和环境支配。

需要:是指客观的刺激作用于人们的大脑所引起的个体缺乏某种东西的状态。

注意:客观刺激不只是指身体外部的也包括身体内部的心理学上吧引起个人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此行为导向满足某种需要的愿望、欲望、信念等心理因素叫动机。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但需要并不必然产生动机。

需要转变为动机条件有二:一是需要到一定程度,产生满足需要的愿望;而是需要对象目标的确定。

需要在某种水平以上,才可能成为动机并引发行为。

不同人有不同的需要结构,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也会有不同的需要结构。

不同的需要结构,必然导致不同的动机结构。

有的动机比较强烈而稳定,而另一些动机比较微弱而不稳定,那种最强烈而又稳定的动机,叫优势动机,其他动机叫辅助动机动性。

一个人的行为是受又是支配的,辅助动机对行为存在着影响,但不起支配作用。

行为科学认为,人的行为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目标导向行为,指为了达到目标所表现的行为,有了动机就要选择和寻找目标,目标导向行为代表寻求、到达目标的过程。

二是目标行为,指直接满足需要的行为,也即实现目标,达到满足的程度。

三十间接行为,指与当前目标暂无关系、为将来满足需要做准备的行为。

一般情况下,由优势动机引发的行为由目标导向行为与目标行动两部分组成。

对目标导向行为来说,动机强度会随着这种行为的进行而增强,越接近目标,动机强度越强,直到达到目标或遭到挫折停止。

而目标行为则不一样,当目标行为开始后,需要强度就有减低的趋势。

二:动机与行为的关系人的行为总是有一定的动机引起的。

动机具有原发性、内隐性、实践活动性的特征,由此又具有三种机能:一是始发机能,动机是个体行为发动的直接原因;二是导向、选择机能,动机指导人们做出响应选择,使行为朝着特定的方向、预期的目标进行;三是强化机能,行为结果对动机有反作用,动机因良好的结果而加强,使行为加强、重复;反之减弱、消失。

一般来说,动机是行为产生的直接动力,行为是动机的外在表现。

由卢因的人类行为公式可知,由于任何一个行为都是个人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对同一个人、相同的动机,不同环境会导致不同的行为;在个人因素中,外在表现和内在动机有时表现不一致,有时一致,关系复杂。

内在动机又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各种成分混杂。

因此,人的行为是这些因素的“综合效应”。

动机和行为的负责关系表现为:1、统同一动机可以引起许多不同的行为。

2、同一行为可出自不同的动机。

3、一种行为可能为多种动机所推动。

4、合理的动机可能引起不合理的甚至错误的行为。

5、错误的动机有时被外表积极的行为所掩盖三:激励机制在心理学上,激励指的是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

具体而言,激励就是利用某种有效手段或方法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过程。

激励就是通过对员工动机的激发、强化,改造、改进员工行为,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激励的三种模式(见课本)欠缺的是激励标准激励机制:是指激励赖以运转的一切办法、手段、环节等制度安排的总称。

它具有内在地按组织目标进行运作、管理、调节、控制功能。

刺激变量是指个体反应发生影响的刺激条件,,其中包括引起个体动机的自然和社会的环节刺激以及作为奖惩的物质或精神的激励手段。

机体变量是指个体所具有的影响个人反应的心理特征、技术水平与工作能力、自我角色概念的认识程度等。

价值观在管理中的应用:首先,组织目标、愿景和制度的制定,必须考虑到员工和群体的价值观,重视价值观的引导。

其次要致力于组织文化建设,根据组织的使命、任务,树立明确的组织价值观,去建立大家共同接受、认可的价值体系和制度体系,提高组织的凝聚力。

第三,管理者还必须重视价值观的变化及其对组织行为的影响。

一方面管理者要使组织工作适应人们普遍存在的价值观,另一方面,管理者要注意树立和培植新的价值观。

第四节、知觉与行为感觉是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或各个部分在人脑中的反应。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或个别部分在人脑中的反映。

知觉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因而知觉受人的各种主观意识特点的影响和制约。

社会知觉就是对人的知觉,就是对人和社会群体的知觉,就是对社会对象的知觉。

社会知觉的分类:1、对人的知觉:是指通过对他人的外部特征的知觉,借以了解其动机、情感、意图的认识活动。

总之,对人的知觉既受知觉对象的外部特征影响,也受知觉者主观因素的影响。

2、人际知觉:指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

它主要以人的交际行为为知觉对象,对人们交往中的动作、表情、态度、言语等进行感知。

3、自我知觉:是指一个人通过对自己行为的观察而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自我感知,是自己对自己的看法。

4、角色知觉:是指对人们所表现的社会角色行为的知觉。

角色知觉形成角色意识,使人的行为合乎规范。

影响知觉准确性的因素:1、知觉者的主观因素:兴趣爱好、需要和动机、知识和经验、个性特征、个人的价值观、对未来的预期、身体状况、自身条件等 2、知觉对象的特征:(1)人们在知觉对象时,会根据对象的特征进行组织、整合。

这种整合遵循接近律、相似律、闭锁律和连续律(2)、知觉对象的颜色、形状、大小、声音、强度和高低运动状态新奇性和重复次数等因素,都会影响知觉的结果社会知觉中的若干效应:1、第一印象效应(首因效应):是指人对人的知觉中留下的第一个印象2、晕轮效应:知觉对象的某一突出特征,会影响到人们对他的整体看法3、近因效应:在知觉过程中,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也特别深刻4、对比效应:对比效应是指在知觉过程中,我们对人的评价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通过对我们最近接触到的其他人进行相对比较做出的。

5、与我相似的效应6、严格、宽大与平均倾向7、定型效应(定势效应)是指人们在头脑中把形成的对某类知觉对象的形象固定下来,并对以后有关该类对像的知觉产生强烈影响的效应。

归因理论:是说明和分析人们行为活动因果关系的理论。

总之,如果把工作和学习中的失败和挫折归因于智力差、智能低、任务难等内外因中稳定的因素,就会降低人们对成功的期望和信心,难以产生坚定的持续努力行为;相反,如果把失败归因于自己不努力、马虎大意等不稳定的偶然因素,就会使行为者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接受教训,改正不稳定因素造成的影响,增强成功的信心,坚持努力行为,争取成功机会。

对成功者而言,不能将成功完全归因于他们智力水平高能力强,要引导他们注意不稳定性的内部和外部原因,如他们工作努力,各方面的支持配合,工作任务容易完成,个人情绪状态良好等;对于失败者来说,要防止他们将失败归因于他们太笨,能力太差,水平太低,要引导他们注意不稳定性的内部和外部原因,如最近精力不够集中,情绪不够稳定,没有和各方面协调配合好,领导指导不力等第五节:态度和行为态度是指个体对外界事务的一种较为持久而又一致的内在心理和行为倾向。

态度有指向性和相对稳定的连续性态度的心理结构有三种成分构成:认知、情感和意向 1、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人对事物的看法、评价以及带评价意义的叙述 2、态度的情感成分:即人对事物的好恶,带有情感色彩和情绪特征。

3、态度的意向成分:即人对事物的行为准备状态和行为反应倾向。

态度的三者关系是复杂的,一般情况下,三者是协调一致的,但三种成分之间也可能不一致。

员工工作态度的类型:工作满意度是指一个人对他所从事的工作的一般态度。

工作满意度高的人就可能对工作持积极的态度,对工作不满意的人就可能对工作持消极的态度。

一般所说的员工的态度,更多的是指工作满意度。

工作投入是组织行为学中较新的概念,他指的是一个人心理上对工作的认同程度,认为工作绩效对自我价值的重要程度。

组织承诺指的是员工对于特定组织及其目标的认同,并且希望持续组织成员身份的一种状态。

高组织承诺意味着一个人对所在组织的认同。

组织公民行为:说明组织规范已经内化成为组织成员的自觉行为。

研究表明,工作满意度、工作投入和组织承诺与缺勤率和流动率都成负相关关系。

态度在管理中的应用:1、要充分认识员工态度在管理中的作用和这种作用的复杂性:(1)、态度影响认知和判断:态度不端正容易产生偏见。

(2)态度影响行为效果:积极的态度会有积极的行为,带来好的结果。

(3)态度影响忍耐力(4)态度影响相容性 2、要运用多种方法定期进行员工态度调查 3、要持续改进与态度有关的分析方法、提高研究水平的深度、广度。

4、改善对员工的态度,同时要加强对职工的教育:(1)排除障碍,改变员工态度。

(2)整理资料,深入分析,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第六节:人格和行为人格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外在的公开的自我,即一个人在人生舞台上表现出来的行为和扮演的角色;二是指真实的内在的内隐的自我,者往往使人们处于某种原因而不愿展示的自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