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建筑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综合设计概述:

建筑环境艺术是一门学问,对她的研究要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进行整体、立体化的研究。要从“物质”到“精神”,从“有形”到“无形”反复地思考、理解其内涵和文化表征。其内涵系统化构成属性,其外延的界定不是一种线型的界定,建筑它包含复杂多样的对象,具有多向性,存在于建筑属性之中。人类从母体而生,到筑巢而居,发展到社会高度文明,人类的建筑目的就是为了取得一种工人们活动的环境,房屋一经形成,不仅有人为的供人们活动的环境,而且有生活习俗、文化审美等融入其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心理甚至遗传下去。房屋一经形成,,不仅有人为的工人们活动遮掩的内部空间,而且有外部空间环境。“建筑无所不在,建筑无时不在”,我们的生活须臾离不开建筑环境,同样环境也时时改变或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所以说,既有一般意义上有形的建筑环境,也有动态“悟道”的哲学范围。

建筑不仅是砂石、混凝土、木材等物质产品的堆积,它更加具有多元的文化属性:时空性、技术性、艺术性、民族性、地域性、历史性、时代性等。设计师如何在一个项目中综合地进行考量、全方位地表达一个建筑环境的文化特色成为创新性设计必不可缺的素质。

二、现代建筑环境设计的最新理念

1、自然、生态、节能

生态建筑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以高新技术为主导,针对建筑全寿命的各个环节,通过科学的整体设计,创造高效、低耗、无废无污染、健康舒适、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提高建筑功能、效率与舒适性水平,保护生态环境,有效利用自然资源,充分展示建筑与人文、环境及科技的和谐统一。

西方生态观念近半个世纪已经逐渐成熟。上个世纪60年代,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列里将生态学与建筑学合并起来,创造出新名词——“生态建筑学”。他指出任何建筑或都市设计如果强烈破坏自然结构都是不明智的,提倡对有限的物质资源进行最充分、最适宜的设计和利用,反对使用高能耗,提倡在建筑中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1974年,E·R舒马赫发言了《小是美好的》著作,反对使用高能耗的技术,提倡利用可再生能源的适宜技术。这些观点很有启发性。1976年,生态建筑运动的先驱A·施耐德在西德国成立了建筑生物与生态学会,强调使用天然的建筑材料利用自然通风、采光和取暖,倡导一种有利于人类健康和生态效

益的温和建筑艺术。1991年布兰达·威尔和罗伯特·威尔合著的《绿色建筑──为可持续发展而设计》问世,其主要观点是:1)节约能源;2)设计应结合气候;3)材料与能源做到循环使用;4)尊重用户;5)尊重当地环境;6)具有整体的设计观。20世纪80年代,节能建筑体系逐渐完善,并在英、法德、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广为应用。同时,由于建筑物密闭性提高后,室内环境问题逐渐突现,以健康为中心的建筑环境研究成为发达国家建筑研究的重点。

但是,这并不是说我国对于生态建筑的发展没有贡献。中国古代非常注重“自然”观念在建筑环境中的应用。早在先秦,人们就提出了“天文”和“人文”的观念。“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与自然不是对立的,“天文”指自然秩序,而“人文”是指人事条理。二者各有所思、相得益彰。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汉代的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认为,一年四季的嬗变是阴阳二气运行的结果。他提出:“天道之常,一阴一阳。阳者,天之德也,阴者,天之刑也。”董仲舒认为:“天之任阳不任阴,好德不好刑。”他也表明,“以类合之,天人一也”。这种天中有人,人中有天,主客互融的“天人合一”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对室内人工环境气氛的营造是传统建筑和室内设计的又一特色。中国古人常说的“移天缩地”,其实就是利用提炼概括的手法,通过盆景和插花,将花、草、树、木、山、石引入室内空间,仿效自然,同时给花木山石赋予拟人的性格,使它们拥有超凡的审美价值,通过人工环境的创造来寄托人们的情感和意趣。

早在秦汉时代,就以将物质生活与人们对自然的精神审美需要结合起来,在自然山水中,大规模的建造离宫别苑和楼台亭榭了。千百年来,在自然上水中不断建造苑囿,山庄,庙宇祀观,人工建筑景观将山水点染的更加富有中国民族特色和民族精神,具有锦上添花之妙。明人曾有“祠补旧青山”之句,这个“补”字十分恰当地说出中国建筑与自然山水的有机结合,人工景观与自然环境巧妙的融为一体,中国建筑类型丰富,功能各异,但不论其性质和功能如何,都能与山水,树木有机结合,谐调一致,互相映衬,互相渗透,互为借取。所以在建筑规划设计中,要考虑与周围的山水,树木等自然协调共生,逢遇河湖,自然林木,绿化带或公园绿地,都应珍惜这些自然条件,尽可能保护和发展它们,同其配合融为一体,比如颐和园和避暑山庄在以及一些寺庙园林如杭州的灵隐寺,镇江的金山寺,四川乐山大佛寺,浙江普陀山的观音寺等,这些都是建筑与周围自然生态环境很好的协调在一起的典型范例,大多数寺庙园林,都是建筑在风景绮丽的名山峻岭上,在这里能直接欣赏大自然的本来面目,达到建筑与自然,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从而创造出高于自然的优美环境。

“自然”其含义是广泛的,不仅自然的物质因素,也是自然的精神因素,包括建筑空间的自然品质,自然美的艺术观点,在建筑创作中,应考虑多方面的“自

然”,才能给使用的人以舒适,健康,自然的感受,做到花少钱,创造实用,美观的优秀的建筑作品,这才适合新世纪建筑发展的需要,更适合中国地少人多,资源缺乏的实际情况,建筑做向自然化是21世纪必然发展趋势。

由于历史原因,我们从清末至新中国成立,我们的传统文化有所中断。经过几次停顿、再起步,到改革开放时期,现代中国的环境艺术设计才得到了迅猛发展,放眼城乡,“新建筑”如雨后春笋般生机勃勃。各地城市甚至乡镇高楼林立,新区成片,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发达地区更是快马加鞭。可以说,建筑环境艺术学科遇到了举世瞩目的好机遇,建筑环境创作也迎来了一个明媚的春天。然而审视我国的“新建筑”,许许多多设计,施工粗糙;不顾历史文脉,不管环境特征的“拼合”,抄袭等现象是有发生,这些问题的存在要求建立新的建筑观。

20世纪90年代后期,生态建筑概念引入我国。目前我国生态建筑尚属起步阶段,还缺乏系统的技术政策法规体系,并且生态建筑评估标准规范尚未正式颁布,本土化的单项关键技术储备和集成技术体系的建筑一体化研究应用均需进一步深化,国内外生态建筑领域的合作交流还未全面展开。总体上真正意义的生态建筑尚未进入实质性推广应用阶段,生态建筑设计理念和绿色消费观念有待进一步引导

最新国家相关法规规定:居民城市住宅设计必须符合生态环保节能建筑规范,否则将严惩。近期建成的杭州中国美术馆学院的扩建部分,它也根据南方炎热气候的特点采用了可分可合,可拆装的木隔扇门窗,既起到了调节自然的作用,又起到能分割联系空间环境的作用,还有它建筑底层都架空,还有小溪穿过,既便于大气流动,又有江南的韵味。北京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使用的北京国际体育场的鸟巢,它最大的进步就是运动员在这儿比赛,还有大量的观众在这儿观看比赛,有一个舒适的环境,运动员也能发挥出水平。这个建筑是与自然结合的光、气、风、木都有发展,通过钢的编织网架,还有外覆膜,光线是柔和的,场内的空间没有柱子是开敞的,自然通风,气流通畅,内部草坪也易于维护,运动也合宜,内部空间又做成了灰红颜色,外围地面按十二个属相分区,便于进出查找,有中国的特点。它是一个考虑与自然共生的新作品,它与世界建筑发展是同步的,至于造价高,用钢量多的问题,现在已经由原来的13.6万吨的用钢量,减到了5.3万吨,减少了8.3万吨。

2、情感化、人文化

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为公共大众服务:城市与建筑文化的发展要走向公共大众,今后城市与建筑中的公共空间内容会越来越多,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第二次现代化理论,我国将于2015年完成第一次现代化,第一次现代化是工业时代,第一次是发展工业物质经济,第二次现代化是发展知识时代,知识经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