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程建设为引擎,推进学校特色建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课程建设为引擎,推进学校特色建设

摘要:锦官驿小学立校百年,“紧邻旧时驿站,学堂建于晚清”。在城乡一体化、国际化背景下,学校从校情和学生特点出发,充分理解和发扬“弘扬中华文化承续优良传统”的优秀学校文化传统,完善三级课程建设,不断推进民俗文化教育实施,逐步形成“三个三”的学校特色建设特点。

关键词:课程建设学校特色建设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c doi:

10.3969/j.issn.1672-8181.2013.14.169

1 坚持“三个理念”

1.1 学校文化为魂

成都又名锦官城,锦官驿小学(以下简称:锦小)地处成都的老城区,老街道。立校百年不更其名,不改其址,与成都的地域文化一脉相承,生源都是来自老城区、老街道的成都本地人家庭,有很多家庭还是祖孙三代同读一所学校。成都的风土人情在学校原滋原味的体现。因此,锦官驿小学有着传承和弘扬千年锦官城丰厚的民俗文化的积淀。民俗教育秉承学校历史,成为锦官驿小学打造民俗特色校园的生长点和着力点。成都的发展速度凝聚着历史积淀的势能和建设国际化城市的推力。新时期应该赋予民俗新的内涵,即在成都“追赶型前进,跨越式发展”中经济、文化、交通等创生出来的新东西,是它们在悄悄改变成都人的眼界、生活方式、精神面貌,所以“民俗教育”既是立足于本乡本土的教育,了解本民族的文化,

又是放眼世界的教育,了解异民族文化。我们将新时期民俗文化的内涵与锦江区“民族精神,世界眼光”的育人目标结合,以“润物细无声,花重锦官城”为办学理念,以“弘扬中华文化承续优良传统”为校训,指引着一代代锦小人茁壮成长。民俗教育秉承学校历史,成为锦官驿小学打造民俗特色校园的生长点和着力点。

1.2 育人目标为纲

锦官驿小学锦小在探索学校特色是建设过程中,提出了”优雅、智慧、大气”的锦小学子育人目标,追求“良风美俗精思笃行”的校风。在此基础上,全面发掘民俗文化的“道德教化功能、智慧启迪功能、强身健体功能、审美娱悦功能和生活指导功能”。我们把民俗教育目标与学校育人目标有机融合起来,丰富育人目标内涵,使民俗教育成为学校建设的必然要求和内在自然组成部分。

1.3 学生发展为本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我校的生源结构发生了改变。本地常住生源逐年减少,外来暂住农民工子女逐年增加。目前,农民工子女就读人数占全校学生的60%。如何让这批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融入学校成为了我们的挑战。学校结合地域资源,以传承和创新为主题,培养具有文化认同感和乡土归属感的学生,使他们具有城市生存能力并赋予他们建设家乡的使命。在实施过程中,我们着眼于学生在校六年的持续发展,依据低中高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积累,循序渐进,拟定分年段、分层次的培养目标,形成和完善了目标明确、具有学校特色的民俗文化教育序列。

2 建设“三类课程”

整体思考民俗文化的教育渠道:①在课程资源中整合;②在学科教学里融入;③在综合学习中渗透;④在活动设计时安排。我们将民俗教育融入学校的各类课程。请看锦官驿小学课程体系表:

锦官驿小学课程体系表

2.1 基础课程校本实施

以基础课程校本化实施为理念,夯实“双基”,着眼“四基”,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校文化内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提倡发展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双基”的基础上,增加了“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称为“四基”,体现了当前素质教育研究的新进展、新趋势。我们以“积累学科基本活动经验”为突破口,构建四基课堂。这是针对我校农民工子女占多数的现状,分析他们在积累学科基本活动经验中的优势和不足,发现问题,积累方法和策略,丰富学科基本活动经验,探究在学科教学中积累学科活动经验的课堂特征,提高学生学科学习的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基于“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开展了以下几种形式的研究:①卓有成效的校本研修。

目前,已形成“合作互补式备课、同题探究式磨课、专家引领式思课”三种研修形式。

②主题鲜明的小专题研究。

基于“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的研究,我们拟形成以下成果:

①梳理语文、数学等学科的“基本活动经验”。

②形成基于校本的积累学科基本活动经验的教学策略系统。

③逐步形成锦官驿小学夯实“双基”发展“四基”,促进学生学习思维提升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2.2 拓展课程的民俗融入

拓展课程承担了基础课程的“课程补丁”作用,弥补学科逻辑脱环或跳环之处,及时反映社会、科技与学科的最新发展、时代精神与现实问题,以拓展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增强学科教学的吸引力,同时有效解决知识发展的超前性与学校既定课程内容的滞后性之间、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能日益增多与学校教育时间有限之间的矛盾。

学校开设了学科类拓展课程:包括数学学科的思维训练课程、语文学科的阅读理解课程。明确了以语数学科教材体系为主线的民俗教育渗透点。数学思维训练注重趣味与启智,将民间歌谣、民间图案、民间游戏融入教学。如:将中国古代的一种数学图形游戏“七巧板”与数学教学内容相结合,通过拼、摆等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想象和创造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语文科学的阅读理解课程重在分年段制定阅读计划,引导学生阅读中西方文学作品,进行“中西方文学比较”的研究,扩大阅读量,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3 综合课程完善民俗教育

我校的综合课程分为民俗文化课程、民俗社团课程和民俗文化交流课程。

2.3.1 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详见表1)

2.3.2 民俗社团

现已组建五大民俗社团:清音、空竹、金钱板、科学探索社团和礼仪社团。社团始终遵循学生的兴趣,选拔一部分在本领域表现优秀的学生成立社团,并逐步打造社团文化。

2.3.3 民俗文化交流

为学生搭建交流的平台,除参加区域内的表演,我们的空竹社团于2011年赴京参加少儿春晚的演出,获得金奖;同年,与台湾地区的小朋友进行民俗文化交流。今年7月,我们还走出国门,赴韩国参加中韩青少年文化交流。在这样的交流活动中,我们的学生成为了弘扬中国民俗文化的小使者,表现出“优雅、智慧、大气”的气质,我们的课程目标在学生身上得以实现,我们的培养目标得以显现。

3 创建“三大特色”

3.1 古典的物化环境

校园环境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在推进民俗特色建设过程中,整个学校变身为一座大型的民俗文化博物馆。一是着力于对学校建筑的装饰;打造楼层文化墙,建立班级民俗文化博物馆,成立民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