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美学 质、量范畴说明什么是美

合集下载

康德美之形式的四种内涵——兼论康德美学基本问题的争议与解决

康德美之形式的四种内涵——兼论康德美学基本问题的争议与解决

» 本文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阐释学研究院创新研究项目(项目编号:CSY2019B1 1 ) 的成果。感谢张志
伟 、舒远招、李伟、刘作等学者的宝贵建议和修改意见。

张志忠:《康德的自然合目的性原则的实用意义》,《揭谛》2006年 第 1 0 期。

本 文 的 “表现论” ( theory of e x p re s sio n )是从美的事物表达了审美理念和理性理念的意义上说的,而与
2 0 世纪艺术领域中的表现主义(ex p ressio n ism )无 关 (参见朱会晖:《康德艺术论中的形式主义与表现论之间的
张力》,《文艺研究》2018年 第 7 期)。
25
皮 采 泰 鸯 2021年 第 3期
盾 ,是 否 存 在 “万物皆美” 的困境,以及鉴赏判断的普遍有效性的“证成”等作出澄清和 分析,以为我们深入地理解康德美学思想及其对后世哲学乃至美学本身的影响奠定进一步的 基础。
具体来说,康德认为通过知性范畴之殊化而得到的经验性知识命题的总和,总是极大地 丰富和偶然的,而它们要被有意义地观察和理解,亦即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具有普遍必然性 的知识,就必须被置于一个系统的统一性体系之中并通过其“检验”。简言之,理性的系统 统一性的原理是特殊的经验性法则能够成为普遍有效的自然规则的“试金石”,据此凡是不 适应此系统性原理的经验性法则都是不正确或者是“有缺陷的”© 。而作为系统的统一性原 理 ,康德认为它既非来自实践理性(因为实践理性与经验领域完全无关),也非来自知性 ( 因为知性只能通过范畴的感性化来提供特殊的自然法则),而 是 来 自于判断力。但是规定 性的判断力本身并不产生任何原理,因为它用来统摄特殊直观的普遍规则要么来自知性,要 么来自理性。由此康德认为知识的系统统一性原理只能来自于反思性的判断力。但这条原理

康德美学方法论的当代解释【最新哲学类】

康德美学方法论的当代解释【最新哲学类】

摘要本文尝试用一种解释学的视野去重新审视康德美学方法论,挖掘l■■_-为其哲学、美学带来巨大声誉的先验方法论的优越性。

前康德美学是建立在主客二分的科学主义基础上,本质主义和心理主义是其方法论原则。

康德通过一以贯之的先验方法对传统美学中的本质主义和心理'-●_-●_--__-主义进行双重扬弃,从而确立了他自己的美学方法论原则:先验方法论,合目的性原则及理性辩证法。

其中先验方法论是其最基本的方法。

●_●■_■___-_一本文第三章通过对优美及崇高的先验分析说明了其先验方法论在审美领域的具体运用。

最后一章通过对当代美学方法论问题的梳理以达___-■_-__●_●-●一到和康德美学方法论对话的目的,确立了体验一一反思一一辩证这样三位一体的原则作为当代美学研究的最基本方法,而从为美学的合法性奠定基础。

AbstractThisdissertationiSanattempttoreexamineKant’Saestheticmethodologywithakindofhorizonofhermeneutics,andgoesfiartherintothesuperiorityoftranscendentalmethodologywhichhasbroughtgreatprestigetohisphilosophyandaesthetics.Thepre-Kant’saestheticswasbasedonscientismwhichdividedtheworldintotwoparts:subjectandobject.Entitismandpsychologismwereitsmethodologicalprinciples.Kantgaveadoublesublationtoentitismandpsychologismoftraditionalaestheticsthroughatranscendentalmethodwhichheusedallalong.Thusheestablishedhisownmethodologicalprinciplesofaesthetics:transcendentalmethodology,teleologicalprincipleandrationaldialectics.Amongthese,transcendentalmethodologywasthemostfundamentalmethod.Thethirdchapterofthisdissertationexpoundstheconcreteapplicationofthistranscendentalmethodologyinaestheticfieldthroughtranscendentalanalysisofbeautyandsublime.ThelastchapterattainsthegoalofbeingconsistentwithKant’SaestheticmethodologybyapproachingthemethodologicalsubjectofChinesecontemporaryaesthetics,establishingaprincipleoftrinity:practice-reflection-dialectic,Whichisregardedasthemostfundamentalmethodforcontemporaryaestheticresearchandthuslaysafoundationforlegitimacyofaesthetics.2导言西方哲学发展到康德这里发生了根本转变,研究西方哲学可以从康德这里找到突破口。

浅析康德对美的认识

浅析康德对美的认识

浅析康德对美的认识康德遵循18世纪的美学传统,把鉴赏判断等同于关于美或丑的审美判断,下面是搜集的一篇关于康德对美的认识的,欢迎阅读参考。

从形式上看,康德指出美的判断包含一个双重的逻辑特性(logischeEigentümlichkeit):一方面,“鉴赏判断就愉悦而言是带着要每个人都同意这样的要求来规定自己的对象(规定为美)的,好像这是客观的一样(alsobesobjektivw re)。

”[1]123另一方面,“鉴赏判断根本不能通过论证根据来规定,就好像它只是主观的一样(alsobesbloβsubjektivw re)。

”[1]125就传统而言,近代唯理论美学认为美的本质是客观的,经验论则认为是主观的,康德认为美既非主观又非客观,美是客体与主体之间的某种关系。

一、美的“好像主观性”(一)美不是客观和概念性的一方面,康德在《判断力批判》开篇就认为美的判断是“感性的”(sthetisch)①:“为了分辨某物是美的还是不美的,我们不是把表象通过知性联系着客体来认识,而是通过想象力(也许是与知性结合着的)而与主体及其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而联系。

”[1]37美是以情感为基础的,而对sthetisch一词含义的考察将有助于我们理解美不是客观的以及康德美学思想的发展。

康德对于sthetisch的看法经历许多变化。

在1781年第一批判中认为只是指作为认识能力的先验感性论,反对鲍姆加通认为有美的先天原则和科学[2]26.在1787年修订版中则开始发生变化,sthetisch可以“部分在先验的意义上、部分在心理学的含义上来采用”[2]26.这种所谓的双重含义后在“第一导论”中得到了集中阐发,在那里康德认为sthetisch既可以理解为“表象与一个作为现象的对象在对该对象的认识上的关系”,即指隶属于认识能力的感性论,也可以指鲍姆加通意义上的“一个表象与愉快与不愉快的情感的关系”,即与情感相关[3]152.因而sthetisch既可以指与认识相关,又可以与情感相关。

德国哲学家康德的美学思想

德国哲学家康德的美学思想

德国哲学家康德的美学思想关于康德的哲学体系,他的研究对象不是客观存在而是主观意识,是人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功能和实践功能。

依传统的分类,他把人的心理功能分为知、情、意三方面,他虽承认这三方面的互相联系,而在研究中却把它们分别进行分析。

康德的总目的是在知情意(即在哲学、伦理学、美学)三方面都要达到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调和;用逻辑术语来说,他要证明这三方面的共同基础在“先验综合”,“先验”是与“后验”对立的,分别在于前者根据先天理性而后者根据后天经验。

他认为如果要使知识成为可能.一方面要有感性材料(内容)即后验因素,另一方面也要有先验因素,才能使后验的感性材料具有形式。

这种先验因素是超越感性的(即理性的),先天存在的。

例如康德所说的“范畴”就是从逻辑判断的质(肯定、否定等)量(普遍、个别等)关系(因果、目的等)和方式(必然、偶然等)四方面分析出来的,不下判断则已,要下判断,就必先假定肯定、否定、普遍、个别之类概念。

这些概念是推理和经验知识的基础,所以都是超验的。

它们叫做“范畴”,因为它们都像铸造事物的模子,经验材料(像是面粉)经过它们一铸,就取得形式(像是糕饼)。

从此可见,要使知识成为可能,判断的性质必然既是综合又是先验的。

康德根据形式逻辑判断的质、量、关系和方式四方面来分析审美判断。

审美力或鉴赏力在传统术语里叫做“趣味”,所以康德往往把“审美判断力”又叫做“趣味判断力”。

通常逻辑判断都离不开概念,例如“这朵花是美的”如果作为一个逻辑判断来看,主词“花”和宾词“美”都有一种抽象的涵义,即都是概念。

康德把审美判断和逻辑判断严格分开,认为在肯定“这朵花是美的”这个审美判断中,“花”只涉及形式而不涉及内容意义,所以不涉及概念,“美”也不是作为一种概念而联系到“花”的概念上去,如逻辑判断那样,而只是作为一种主观的快感而与这快感的来源,即花的形式,联系在一起的,这朵花的形式引起我的快感,我就是从这个快感来判定花的美。

2024年读《康德美学》心得体会(2篇)

2024年读《康德美学》心得体会(2篇)

2024年读《康德美学》心得体会《康德美学》是德国哲学家康德于1790年发表的一本重要著作,全书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探讨了美学的概念、审美心理、审美评价和艺术哲学等问题。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康德对美的思考和独特见解,以下是我对《康德美学》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康德对美的定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康德认为美是一种纯粹的感性体验,它没有任何功利的目的,纯粹存在于欣赏者的心灵之中。

他区分了自然美和艺术美两种形式,自然美是无意识的产物,而艺术美则是创作者经过思考和创作生成的。

康德的美学观点不同于以往的主观性美学,他认为美是普遍存在的感性感受,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审美偏好,但美本身是无所谓喜好与否的。

其次,我对康德对审美心理的研究印象深刻。

康德提出了审美心理学说,认为审美经验是一种特殊的感知活动,是欣赏者通过感觉和联想来感受美的过程。

他通过划分美的要素为感性素材和普遍性规律,分析了审美经验的内部构成。

康德还探讨了欣赏者与作品之间的互动关系,认为审美经验需要欣赏者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理解力来与作品进行互动,从而获得美的感受。

再次,在康德的审美评价中,我认识到了审美判断的主客观性问题。

康德认为,审美评价既有客观的普遍性规律,又有主观的感性感受。

他提出了“最后目的”和“最后协调”两个概念,用来衡量作品的美。

最后目的是指作品是否能够完美地达到它所追求的目标,最后协调则是指作品内部各个要素是否相互调和且与整体一致。

康德认为,审美评价需要融合客观标准和主观感受,只有这样才能得出准确的评价结果。

最后,在康德的艺术哲学中,我感受到了他对艺术与道德关系的深入思考。

康德认为真正的艺术是自由创造的产物,它不受任何外在目的的限制。

他还强调了艺术的普遍性与规范性,艺术家应该通过自己的创造表达出人类普遍的情感和思想。

此外,康德还提出了“高尚艺术”与“庸俗艺术”的区分,高尚艺术是通过理性思考和技术手段来表达的,而庸俗艺术则是为满足观众的低级欲望而存在的。

康德美学的基本内容

康德美学的基本内容

康德美学的基本内容康德美学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

我们曾以美论、崇高论、艺术论加以概括,下面我们换一个角度,试从范畴论、体系论、方法论和心理美学四个方面加以概括。

1、范畴论范畴是美学理论的基本元素或基础,西方美学的基本范畴是“美在和谐”,但在不同时代、不同理论家之中,其内涵不断丰富发展,从而构筑其不同的范畴体系。

康德美学也有其特有的范畴体系,其范畴体系的内涵特点决定了它在美学史上的地位,即决定了它作为德国古典美学奠基者的地位。

首先是“美”。

康德提出著名的“无目的的合目的的形式”的著名命题,实际是对感性派(无目的)和理性派(合目的)的综合,既突破了传统的感性派的“摹仿说”,也突破了理性派的“灵感说”,成为感性和理性由对立走向统一的新时代的开端。

而且这种无目的的合目的的形式,涉及到特殊的主观心理状态,情感领域,这更具有开创的意义。

这—点被席勒注意到,在《美育书简》中提出情感教育问题。

但却被黑格尔所忽视,在其庞大而严密的辨证的美学体系中,只剩下概念的逻辑发展,而相对忽略了蓬勃激动的情感,这正是其缺陷所在。

康德的局限在于否定了美的客观性,当然也否定了自然美的存在。

其次是“崇高”。

康德把崇高的过程描述为对象压倒主体,主体又借助理性压倒对象,因而崇高感最终是一种理性的伟大胜利,是道德的象征,其根源不在对象,而在人自身的理性精神。

康德对崇高的论述也是有历史意义的。

西方最早提出崇高概念的是古罗马时代的朗吉努斯,他的《论崇高》一书曾经论及自然界的崇高对象,但主要论述的是文采风格的崇高,修辞的宏伟等等,基本局限在修辞学范围之内。

18世纪英国的经验论者博克最早从美学的角度对崇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他认为,优美的对象偏重于小巧、光滑、娇弱;而崇高的对象则巨大、阴暗、孤寂,美以快感为基础,崇高以痛感为基础。

博克的论述极富启发性,但仍多局限于经验论的感觉的范围,只有康德的崇高论才在前贤论述的基础上,第一次赋予崇高以深刻的哲学内容,使之成为系统的理论,包括崇高的对象,崇高与优美的区别,崇高的心理过程,崇高的根源等等。

论康德美学思想“优美”与“崇高”

论康德美学思想“优美”与“崇高”

论康德美学思想“优美”与“崇高”胡中月【摘要】美是从主体人的心灵出发的一种主观情感判断,它是不依赖于功利、概念、目的和内容的一种纯粹形式的感性直观,崇高是从对象的无形式中通过理性唤起的精神力量。

康德为审美划出了一个独立的领域,歌颂“自由”与“尊严”,将自然纳入人的自由活动,人与自然在审美活动中实现了和谐统一。

%Beauty is a subjective judgment emotion from the human mind , a pure perception independent from utility , con-cept, aim and content.Sublimity is a kind of spiritual power recalled from invisibility by ration.Kant divided a separate area from aesthetics , eulogized “freedom” and “dignity” and included nature into the free activities of human beings , thus realizing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being and nature in aesthetic activities .【期刊名称】《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00)002【总页数】5页(P108-112)【关键词】康德;美学思想;优美;崇高【作者】胡中月【作者单位】西华大学政治学院,四川成都 61003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3-06康德,德国古典哲学奠基人,他的哲学晦涩难懂,同时又充满着矛盾,但可贵的是他试图将这些矛盾统一起来。

作为他的先验哲学的一部分“美学”,则是要填补前二大批判之间“巨大的鸿沟”,完成他的先验哲学体系的。

论康德美与崇高理论

论康德美与崇高理论

论康德美与崇高理论摘要:康德作为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山之祖对美和崇高分别做了完整的分析,形成了他自己的美学理论。

虽然康德将美与崇高作为同等的美学范畴加以论述,但是二者并不是孤立的,也不是等同的,它们之间既有共性也有区别。

他不仅总结和完善了前人的理论,而且开辟了自己的理论之路,对整个现代美学以及现代社会都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康德;美;崇高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0-0252-02康德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第一个著名代表,也是德国唯心主义美学体系的奠基人,是近代西方美学发展中承前启后的人物,被誉为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山之祖。

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作为《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的桥梁通常被认为是他的美学著作,体现了他的美学和文艺思想,长期以来一直为后代理论家和文艺家所重视。

其中他对美和崇高分别做了完整的分析,形成了他自己的美学理论。

虽然康德将美与崇高作为同等的美学范畴加以论述,但是二者并不是孤立的,也不是等同的,它们之间既有共性也有区别。

一、康德对美的分析在美的分析中,康德从四个契机入手对美进行了分析。

第一个契机是质的契机,首先鉴赏判断是审美的,他认为美既不是审美对象的性质,也不是在逻辑上的对它进行认识判断,而是审美的判断。

然后康德指出,美能给鉴赏主体一种愉悦,但是规定鉴赏判断的愉悦是不带任何利害的,因此他对对快适、美和善的愉悦进行了区分:感官的愉悦叫做快适,纯粹的审美愉悦叫做美,道德的快适叫做善,而只有审美判断的愉悦是不带任何利害的。

第二个契机是量得契机,鉴赏判断是普遍的,美是无概念地作为一个普遍愉悦的客体被设想的,“凡是那没有概念而普遍令人喜欢的东西就是美的”。

鉴赏判断为什么具有普遍性,因为它不带任何利益关系,所以不是从个人的需要出发,不带有个人的主观爱好。

第三个契机是关系的契机,鉴赏判断具有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无目的性是指鉴赏判断与任何主观的、客观的目的无关,因为它不涉及任何利害关系,所以鉴赏判断具有无目的性。

康德美学思想探蠡

康德美学思想探蠡
在讨论“天才时,康德把天才总结为四点,分别是有独创性、典范性、自然性以及天才限于艺术领域。后来在“审美意象”之后,康德又进一步分析了天才就是“表达审美意象的功能”,由此可见,康德的重点不在审美意象的形式而在审美意象的表达,这种看法和后来克罗齐的“艺术活动在直觉而不在传达”的看法是相反的。
关于审美意象,康德主要分别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成因来说,审美意象是用想象力形成的一种形象显现。想象分为两种,一种是创造性的想象,一种是复线的想象。艺术的创作必须具备创造的想象而非复现的想象力,从自然中汲取素材进行“加工”创造。使之具备新的生命成为第二自然,这才是艺术。这种由创造的想象力所形成的形象显现才是审美意象。第二个方面,就性质来说,审美意象是理性概念的感性形象。感性形象是主观的、具体的。理性概念是普遍的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由此体现康德的审美意象已经包含了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说的萌芽。第三,由于具有高度概括性,所以审美意象的作用能够以有限把握无限,以有尽之言表无尽之意,这与中国美学范畴中的“意象”寓无限以有限之中有异曲同工之妙。康德的审美意象是与逻辑概念相对立的,一个是形象思维,一个是抽象思维。康德在说明审美意象之后,重新对美下了个定义,即美在意象。这与在“美的分析”中所得出的结论:美在形式,不涉及目的概念,欲念是纯粹的有着明显的区别甚至前后矛盾。由此可见,康德在写《判断力批判》时的思想也是在不断发展前进的。
在“崇高的分析”中康德着重讨论了“艺术”、“天才”和“审美意象”等问题。在讨论艺术时,康德康德首先指出艺术有别于自然,因为艺术涉及创造,必须产生作品,而自然只是在运动中发生作用。其次,康德指出了艺术与科学这两种活动的分别,认为艺术作为人的科技本领也有利于科学,正如“能”有别于“知”,实践功能有别于认识功能,但康德也同时指出“能”要以“知”为基础。显然,康德所理解的“知识”还仅限于书本的知识。第三,康德指出艺术与手工艺的分别。在这里,康德牵涉到艺术与游戏的问题,他认为艺术是一种游戏,是自由的,艺术本身就是一种愉快的事情。在这一点上,艺术与游戏是相通的,而手工艺作为一种劳动,本身就是不愉快的,它只是通过报酬才有吸引力,因而是强迫的。康德把游戏看成与劳动对立,因而也就把艺术看成与劳动对立,这在当时似乎是合理的,因为康德所处的社会是符合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实际情况的。

浅析康德眼中的美

浅析康德眼中的美

康德的三部主要哲学著作 《纯粹理性批判》 实践理性批 、 《 判》 《判断力批判》 和 分别阐述了他的认识论、 伦理学和美学观 点, 构成了所谓真、 美的哲学体系。作为沟通纯粹理性世 善、 界和实践理性世界的桥梁的 《审美判断力批判》 《判断力批 是 判》 的上卷, 它集中体现了康德的美学思想。 下面本文就其中 重要的一章—— 《美的分析》 来谈谈自己对康德眼中的美的理 解及反思。 在美的分析中, 康德从四个契机入手对美进行了分析。 第一, 从质的方面看, 首先康德认为,鉴赏判断是审美的 “ 判断某物是否美” ① , “我们不是把表象通过知性联系着客体来 认识, 而是通过想象力而与主体及其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相 联系” ②所以鉴赏判断不是逻辑的, 。 而是审美的。 接着, 康德进一步指出, “那规定鉴赏判断的愉悦是不带 任何利害的” 他断言,关于美的判断只要混杂有丝毫的利 。 “
想像力的自由活动, 使人达到了欣赏的目的, 从而产生美感。 学体系。正是这种不严密性、 矛盾性给后来的美学家留下了
2009 年第
1期
安徽文学
81
是快感先于判断。康德认为, 人类具有一种所谓 在感觉中使感官感到喜欢的东西” ⑥动物和人都有这种体验; 作为基础, , 心同此理” “共同感觉力” 当某物使我们产生美 的 , “善是借助于理性由单纯概念而使人喜欢的” ⑦ 。 “要觉得某物是 “人同此心, 善的, 我任何时候都必须知道对象应当是怎样一个东西, 也就 是必须拥有关于这个对象的概念, 要觉得它是美的, 我并不需 这样做” 康德指出,在所有这三种愉悦方式中惟有对美的鉴 。 “
80
2009 年第
1期
安徽文学
艺 术 殿 堂
德说:这种普遍性也不能从概念中产生出来。 “ 因为没有从概 念到愉快和不愉快的情感的任何过渡。 第三, ” 逻辑判断揭示 是人人具有的共同的美感, 它是主观的。从第二个契机康德 推出美的说明—— “美是那没有概念而普遍令人喜欢的东 西” 。 康德对美的量的分析, 不无道理。 首先, 他反复阐述美的 普遍性, 强调指出人与人之间的审美的共同感受力, 避免了审 美判断中个人的偏私性、 狭隘性。这的确是可取的。片面之 处是, 康德忽视了审美的主观差异性, 因而未涉及个人审美时 完全忽视了审美客体这方面的因素, 使得其观点在某种程度 上带有真空的味道, 并透露出一厢情愿的色彩。 其次, 他对审 美判断与逻辑判断进行严格区分, 有利于我们更深入地开掘 审美世界。 但他绝对排斥概念, 未免有点形而上学。 诚然, 审 美思维过程大多是形象、 具体、 情感性的, 但并非完全与理性 概念无关。 最明显的例子, 中国有些哲理诗名句如 “不识庐山 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 “问渠哪得清如许, 惟有源头活水 来” 等等, 之所以千百年来令人百读不厌, 回味无穷, 不正是由 于它们具有浓厚的思辨色彩吗? 第三, 从关系上看, 康德认为, 审美判断一方面是无目的 的, 另一方面又是合目的的。 审美判断是无目的的, 在康德看 例如, 某人赞叹一个自然风景区美, 并不是因为他想占有它或 开发它以达到营利的目的。 “风景区美” 对他而言纯粹是一种 超功利性的静观。其次是因为审美判断不涉及概念的完满 性。我们说一匹马美, 是因为马符合了它自身的概念的完满 性, 如矫健的躯体, 飞驰的速度等。 康德坚决认为美同概念的 完满性无关。 但是, 康德又指出, 美又是合目的的。 所谓合目 的性是指审美对象以其存在的形式而不是以其存在的内容符 合了人们主观上的审美功能, 从而引起审美愉悦, 以达到审美 的目的。 比如, 我们欣赏一座建筑时, 仅仅是因为建筑的形式 适合于自己的审美功能, 或者说, 恰好符合了自己的知解力和 所以说, 从另一方面讲, 美又是合目的的。 在 “美是无目的合目的性” 这一二律背反论中, 康德强调 了 “鉴赏判断是以一个对象合目的性形式为根据, 即它与对 ” 象的概念无关。根据鉴赏判断中有无概念的参与, 康德把美 分为自由美和依存美。前者指单纯的形式美, 不涉及审美对 象的内容, 如单纯的颜色、 素描等; 后者与审美对象概念的完 满性有关, 如人体美、 建筑美等, 这些物之所以能给人以美的 愉快, 是由于它附庸了一个概念。 由此, 康德从第三个契机推 出美的说明—— “美是一个对象的合目的性形式, 如果这形式 是没有一个目的的表象而在对象身上被知觉到的话” 。

康德论美再阐释-精选文档

康德论美再阐释-精选文档

康德论美再阐释评判“美”的能力,既是“鉴赏”,也是“判断力”。

康德以“质”、“量”、“关系”、“模态”为标准,对此加以分析。

一、从质的范畴分析:美是不伴随利害的愉悦首先,正如第一节标题所示,鉴赏判断是审美的,也就是说,鉴赏判断不是带有逻辑性的认识判断,而是带有主体性的感性判断。

在康德看来,两者的区别在于,认识判断是为了认识而使“表象通过知性联系着客体” [1][P37],而审美判断则是使“表象通过想象力(也许是与知性结合着的)而与主体极其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相联系” [1][P37]。

比如“这朵花是莲花”是认识判断。

相反“这朵莲花很美”或者“不美”是审美判断。

此时我们把是否喜欢这朵花的表象作为判断的基准。

对于我们来说,重要的不是“这朵花是什么花”而是“我觉得这朵花怎么样”,哪怕我对这朵花一无所知。

鉴赏判断是可以产生愉悦感的,但是,这种愉悦感如果掺杂了丝毫的利害关系,就会是“偏心”的,也就不是鉴赏判断了。

比如阅读《红楼梦》,很多人喜欢薛宝钗而不喜欢林黛玉,因为他们认为从薛宝钗的身上能够学到很多为人处世的学问,而林黛玉只是一个一天到晚伤春悲秋的毫无用处的弱女子。

这种对薛宝钗产生的喜欢之情(愉悦感)并不是审美的鉴赏判断,而是以利用对象为目的产生的感觉愉悦,带有强烈的功利之心,忽视了薛宝钗在作品中真正的审美价值,同时误解了林黛玉作为曹雪芹“诗意生活”最典型的审美理想的价值。

康德以“利害”作为尺度来辨析各种层次的愉悦,即经验界的快适的愉悦、道德领域的善的愉悦与审美的愉悦有何不同,得出了快适、善都是以利害为前提的愉悦,只有美才是“无利害的愉悦”这一结论。

二、从量的范畴分析:美是不伴随概念的普遍性康德认为,美是无概念地作为一个普遍愉悦的客体被设想的。

而这一设想是从“美是无任何利害的愉悦对象[1][P46]”这一说明中推出来的。

首先是无概念。

美的鉴赏判断不是认识判断,它对“事物的实存没有丝毫的倾向性” [1][P39],即不关心事物的质料、内容等客观存在,而是一种纯形式的判断,既然是纯形式的,那么也就是无概念的。

浅谈康德审美判断内涵

浅谈康德审美判断内涵

浅谈康德审美判断内涵康德于《判断力批判》一书对审美判断进行批判。

将康德对审美判断四个契机重新进行整理,从审美判断的无利害关系,主观性以及共通感三个方面来分析康德对审美判断内涵的理解,发掘审美判断力的内在属性。

标签:康德;判断力批判;审美判断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其美学思想是建立在唯理论美学和经验论美学基础之上。

康德认为判断力是连接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桥梁,将知性与理性两部分连接在一起形成完整哲学。

康德没有对美的对象是什么进行批判,而是对主体的审美能力进行批判。

康德在美的分析中提出了审美判断的四个契机。

这四个契机是按照知性的四个先验范畴质、量、关系、模态来划分。

这种划分方式是康德依照自己的先验哲学体系进行的,并不符合美的本质,甚至有牵强附会之嫌。

而且这四个契机之中存在内在联系,如第一、二、四契机之间有共通性,可以进行二次归类。

因此本文放弃按照四个契机的方式论证,将从审美判断的无利害关系、主观性、共通感三方面来论述审美判断。

一在康德看来,美只是纯粹的愉快,不涉及任何利害关系。

对于“美”的判断,其标准只是主体是否愉快,不具有目的性。

康德说:“鉴赏是凭借完全无利害感观念的快感和不快感对某一对象或其表现方法的一种判断力。

”[1]42康德区分了审美、快适、善这三种不同特性的愉快。

快适是纯感性的,也是有目的的,此外快适的“愉快”是感觉上的满足,其目的是满足感觉上的需要。

而审美则是纯粹的、无利害关系的,这种无利害关系体现在主体不因客体对主体是否有利,而产生愉快感,只是因为对象是美的而产生愉快感。

康德认为快适是一切动物都具有的,善是一切有理性灵魂的生物(假设除人之外还存在其他具有理性灵魂的生物)都具有的,只有审美才是人类独有的。

快适在与美在诸多地方有其相似性,二者都是直观的、无概念的。

在日常生活中易将快适与美混淆,纯粹的美与生理上的快适在目的性上有区别,但其根本区别在于“快乐的情感”与“判断”出现的先后。

康德美学——美的分析

康德美学——美的分析

浅析康德审美四契机之“无目的性的合目的性”摘要: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中的审美判断力批判包含美的分析和崇高的分析,在美的分析论里,康德通过质、量、关系、模态四个方面的分析,得出美的无利害的愉悦性、无概念的普遍性、没有目的的合目的性、无概念的必然性,其中,第三契机(“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是他美的分析的核心环节,同时也是四者中最复杂的一项,彻底弄清第三契机,对于读懂康德美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康德;审美判断;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美康德在他著名的《判断力批判》中,通过四个契机对美进行了分析:第一契机,无利害的愉悦,认为“鉴赏判断是审美的”,而“那规定鉴赏判断的愉悦是不带任何利害的”;第二契机,无概念的普遍性,认为美是“不凭借概念而普遍令人愉快的”;第三契机,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指的是对象和它的“目的”之间的关系;第四契机,无概念的必然性,认为一切审美的判断,如果它是审美的话,都必然有一种共通感。

在这四个契机当中,从康德美学思想的整体来看,第三契机(“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是他美的分析的核心环节,同时也是四者中最复杂的一项,彻底弄清第三契机,对于读懂康德美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对象和“目的”之间的关系康德把“无目的性的合目的性”定义为:“美是一对象的合目的性的形式,如果这形式是没有一个目的的表象而在对象身上被知觉的话”。

他认为,美的对象是无目的的,然而又是合目的性的。

所谓无目的性。

指审美既与伦理、功用、欲望无关,又没有明确的逻辑认识活动,因而与任何特定的目的无关。

所谓目的性,是指对象的形式恰恰合于主体的审美功能,从而引起审美愉悦因而似乎有一种合目的性,即是说,对象的形式完全符合人的诸心里功能的自由活动,这就构成了美的合目的性。

在康德看来,二者的对立是假象,它们都是真实的,可以并行不悖的。

所谓“无目的”,是指既无伦理、功用、欲望等主观意志方面的目的,又无概念、逻辑等客观认识方面的目的;既与实践理性不同,又与纯粹理性不同,凡“目的”总是与需要、厉害相联系的,所以“无目的”也就没有利害感,也就没有理性方面的利害强迫我们去判断,因而这种“无目的”的判断就是一种超脱的自由的意识。

康德的“美的分析”之解析

康德的“美的分析”之解析
8
具体分析3:无概念的普遍性
• 联系第一个契机“无利害的快感”,第一个契机是对 单个主体的规定,规定单个主体的快感和对象的实存 无关,这也叫作质的契机,那么第二个契机就是量的 契机,量就是对多数主体的规定,“我们通过(关于 美的)鉴赏判断要求每个人在一个对象上感到愉 快”[邓译本2002年版,49页],意思是希望别人也会 认为美,这点在第四个契机“共通感”还会论述。为 什么是无概念的呢?不是通过逻辑判断,而是通过与 情感态度相联。
13
就扭转美的思考方向而言,谈谈康德的意 义
• 一、把“美是什么”的问题,变成了“审美是什么” 或者说“审美是怎样”的问题
• 二、转向了主体,并且转向的是主体的审美判断力而 不是逻辑判断,归根结底,转向了主体的情感态度
• 三、转向了审美的自律的问题,无功利的、无概念的, 只是主体的主观合目的性形式
1
对康德的“美的分析”所论述的四个契机 的“结构”分析
• 1、无利害的快感 • 2、无概念的普遍性 • 3、无目的的(主观)合目的形式 • 4、共通感 • 其中“概念”、“普遍性”、“目的”、“共通感”
孤立地看,和认识论有关。第一、第三个是否定性地 使用,而第二、第四个则是肯定性地使用。共通感就 是普遍性。什么有普遍性,公理包括一般的概念就有 普遍性。事实上,康德在此借用了认识论的一些规则 或者规律来谈普遍性、共通感。
• 4、美(优美)感是这样一种判断力的结果,想象力和 知性能力协同作用的体现,就认识能力的原则而言,其 普遍性、共通性的特点是一致的,因而,作为一种源自 认识能力的推论,它是有共通感的,因此是有必然性的。
11
对康德“美的分析”的小结2
• 1、无利害的快感——区分出了审美快感和感官快适、 善的愉快(符合对休谟所说的“安全感”的反思)

试论康德的美学观

试论康德的美学观

试论康德的美学观康德的艺术概念中包括有广义的和狭义之分。

所谓的广义艺术,就是康德所说的一般的艺术,即指包括美的艺术本身在内的一切人们生活中对艺术的称呼,如有自然的、科技的、手工艺的、娱乐的、还有机械的和美的艺术等等,而狭义的艺术就是指美的艺术。

康德的美学认为:美只能是主观的,美是一种趣味判断,而趣味判断是以情感为基础的。

趣味判断不是以快感为基础的,快感产生于欲望的满足,欲望具有“趋利避害”的利害特征,而趣味判断不是以利害的趋避为基础的,所以产生美的趣味判断不是产生在利害欲望快感基础之上的逻辑判断。

这是康德的美学观核心。

所以,康德美学论中美的趣味判断不是一种理智的逻辑判断,而是一种情感判断。

美,是逻辑与情感的区分点。

在康德看来,美完全是主观的。

康德在论述美的艺术中十分强调地指出,艺术首先必须和自然的、科技的和手工艺的区别开来。

自然中的作品是自然生成的,有时候有人称它们为艺术,那也是因人设想出来的,是人想象力的结果。

科技是根据科学原理知识指导下的实践行为,而美的艺术则是没有理性指导下的实践行为。

手工艺劳动是强制性的劳动,而美的艺术则是一种自由的行为,所以都是有区别的。

关于机械的艺术,因它和一定的知识有关,艺术的目的又是为了形成某种产品,为此而进行操作,就难免具有因果和机械的因素。

但是,康德又说,如果这些所谓的机械艺术,其目的是为了娱乐享受,这些艺术又可变成为审美的艺术。

在审美艺术中,康德又将它们分为快适的艺术与美的艺术两类。

在这两类艺术中又有区别,快适的诸艺术,用我们今日的话来说,又叫休闲的艺术,它是以单纯享受为目的的,其中包括有各种各样的艺术综合在一起,形成为一个人娱乐享受的艺术环境。

康德认为,人们在这样的环境内,并不会太去关心这些艺术是什么,怎样欣赏它们,如音乐如何,唱得怎样?环境造型如何,设计怎样?这些问题都不会去太关心,更多的是自在地休闲,打发时间。

而美的艺术不同,只有它才是真正的艺术,是一种富于美感的艺术。

关于康德“美的分析”的研究

关于康德“美的分析”的研究

关于康德“美的分析”的研究作者:周文惠石桉宁栾亚晨孟雨瑶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65期【摘要】本文从康德判断力批判出发分别从质、量、关系、方式四个层面来分析康德审美批判【关键词】康德、审美分析美的分析,康德从质量关系方式四个方面来分析审美。

首先从质的方面来看审美,康德认为美的特点在于不涉及利害计较,不涉及人的欲念也不涉及概念。

康德认为审美判断不同于一般的逻辑判断,如说“这朵花是美的”,如果进行逻辑判断的话,花是主词,美是宾词,而且花和美都是概念,世界上有很多种花,梅花桃花梨花等等,而且每种花都有不同的形式,但是我们把它抽象为一个字,用来指涉世界上的所有花,这就是花的概念,这就是逻辑判断。

但是审美判断不是这样,在审美判断中,花只涉及形式不涉及概念,美是对于这朵花的真实体验,是无法通过花的概念来把握美的。

所以只有形式才涉及花的美感,因为它能够引起人的快感。

因为花的形式引起了人们的快感,所以康德认为花是美的。

所以回到花是美的这句话上了,花不能是概念而应该是形式,美也不是概念而应该是主观的快感。

这种观点又类似退回到了英国经验派的看法上了。

康德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康德努力避免回到过去的狀态,就是区分美的快感和一般生理上的快感。

康德认为美的快感和一般的快感是不一样的,一般的快感涉及利害计较,涉及人的欲望,人对能够满足其欲望的东西,往往只关注存在而不关注形式,因为形式不能满足人的欲望。

比如说望梅止渴,我们看着梅并不能真正的止渴,因为我们获得的是梅的形式,只有真实的梅,梅的真实存在才能够满足你的欲望,我们得真实吃到梅才可以。

那么这就是涉及到人的欲望、人的利害关系了,让人获得快感,审美活动不是这样,审美活动不涉及这些,审美对象只以它的形式而不以它的存在让人产生快感,所以康德认为,审美只对对象的形式起到观照而不是实践活动。

不是说人的欲望满足了获得快感了就是获得美了,美感不等于一般的快感,美也不等于简单的愉悦。

康德对美的定义

康德对美的定义

康德对美的定义美,是指能引起人们美感的客观事物的一种共同的本质属性。

人类关于美的本质、定义、感觉、形态及审美等问题的认识、判断、应用的过程是美学。

美包括生活美和艺术美两个最主要形态。

生活美又分为自然美和社会美。

美的定义众说纷纭,但概括归纳起来不外五个方面:(一)美在客观说道。

这种理论最初著重美的自然属性的研究,辨认出了有关人与自然、比例、等距、多样统一等美的外观形式法则。

后来侧重于社会美的研究,对美与生活的关系等问题存有独到的阐释。

代表人物存有狄德罗和车尔尼雪夫斯基等。

(二)美在主观说。

认为美是人的意识、情感活动的产物或外射表现,这种理论在审美意识、审美心理、审美感情方面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代表人物有休谟、康德、柯罗齐等。

(三)主、客观关系说道。

指出美既无此客观,也无此主观,而在二者的融合中。

但在论说中存有女性主义于客观的,也存有女性主义于主观的。

(四)超自然说。

认为美是上帝、神或某种超越主、客观的“第三力量”创造的。

(五)社会课堂教学说道。

指出美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自然的人化,就是再分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真与仁义的统一,就是民主自由的形式。

上述各种美论在相互对立中,又相互影响、批判、吸收、继承,呈现出一种复杂的发展态势。

现代西方美学不再遵循传统美学自上而下的哲学演绎的研究方法,而采用自下而上的实证法,强调直觉、潜意识、本能冲动、欲望升华、主观价值、情感表现等主观因素的研究。

自19世纪下半叶以来,先后出现了实验美学、游戏说、快乐说、移情说、距离说、表现说、心理分析、格式塔等各种美学流派。

这些流派对美的探索有不同程度的贡献,但也出现了反理性主义和神秘主义的倾向。

关于美的本质的研究,发展到今天,尽管尚无定论,但它已使美学与其他科学的研究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了,现代心理学、生理学、数学、信息论、系统论、社会学、经济学、考古学等都在不断给这一难题的解决提供新的途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德的花
苏格拉底曾认为美必定是和效用相联系的,认为美必定有用,有用就美,因此就此看来美和善是一回事。

沿着美使人愉悦的联系一路发展下来,到了十八世纪的唯理性主义美学是这样诠释美学的:美在于一件事物的完善,只要那件事物易于凭它的完善来引起我们的快感。

也就是说把美和人的主观的感性认识联系在一起,但相比于之后时期的美学观念相比,沃尔夫的观点还是把美作为客观事物的性质。

而之后的诸如鲍姆嘉通等人更多的是以感性认识为对象的美学思想,从主体认识机能来探索美的本职,是感性认识本身的完善。

随着美学著作的延续流传,康德美学思想多少都是受德国唯理性主义精神的熏陶,但是在康德的早期作品中,我们同样能看到经验主义美学的影响,认为美来自感性经验,美感是美的根源,因此审美的愉快应归结到情感。

除此之外,继“审美的愉悦是一种无利益感的愉悦”,康德又对审美经验进一步研究,更为实质的是康德的理性思维催使他在《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的批判哲学方法后相信鉴赏判断也同样存在先天原理。

在康德看来,美学应该接触到美的本质,而不仅仅是把美感看作是感性的模糊认识的完善,因为模糊认识的本身和愉悦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是不能成立的结论。

康德的哲学批判方法是要对人的美感这一感受能力,进行分析剥离,从中寻找最纯粹的先验的要素,并建立新的美学体系。

在康德美学研究中,康德对美的分析是从区别审美判断和逻辑判断开始的,审美判断是不关乎概念的,只涉及主体的快感与否,是非逻辑的;而逻辑判断是知性的概念联系于客体,以求得对客体的知识,这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判断联系与客体还是主体。

康德进一步解释说,我们头脑中的事物表象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而愉快与否的情感是与客观无关的,只是表示主体自己受到表象形式的刺激时的感觉。

比如,看见一朵花,这朵花的品种是什么,与这朵花美不美的表象形式所引起的愉快与否的情感,正是逻辑判断与审美判断的实例。

康德根据质、量、关系、情状四组范畴说明审美的特征和究竟什么是美,而我想着重阐述质、量两组范畴,并看康德的花是如何美的。

1.从质的范畴看:审美判断的快感不涉及利害
审美判断是借助于快感判断的,但是反之凭借快感的判断并不一定就是审美判断。

正如康德所说:“那规定鉴赏判断的快感是没有任何利害关系的。

”因为它是单纯事物的表象在主体心里引起的快感,而不是这实际存在的事物引起了我们的快感。

我们只对这事物的表象形式产生兴趣,而对于“这里所表象的事物的存在绝不感兴趣”。

比如说,面对花丛里盛开的花朵,如果只是这映入我们头脑中的表象形式使我们感到愉快,那么这种情感是审美情感,凭借这种青甘宁的判断是审美判断,如果是这实际存在的花使我们感兴趣,比如花香能净化空气,花蜜可以酿食,因为产生愉快的情感,那就不是审美情感,这判断也就不是审美判断。

所以必须认清的是,一个关于美的判断,只要夹杂着极少的利害感在里面,就会产生偏差而不是纯粹的审美判断。

所以说审美判断的快感是不涉及利害的。

审美的愉快是一种主观的感觉,是联系于主体的,和对客体的认识以及欲求都是没有关系的,而快适的愉悦是感官对象的知觉,是属于客观的感觉,是和事物存在以及我们对这事物欲求有联系,因而涉及利益兴趣,就比如上文花香和花蜜的作用。

而善的愉快是由客体及其目的概念决定的,是受理性规律驱使我们去欲求,
遵从理性的利害感的愉快,与审美的愉快也是可以很好的区分开来的。

2.从量的范畴看:审美判断不依赖概念而具有普遍性
审美判断是单称的直感判断,却要求普遍性,这正是审美判断在量的范畴方面的特殊性。

“首先我们必须完全相信:人们通过对美的审美判断来断定每个人对于这一对象都感到愉快时,却不是依据着一个概念。

一个宣称某一事物为美的判断,本质地包含着这种普遍性的要求。

”一般来说,只有经由概念的所谓逻辑判断才能具有量上的普遍性,比如“这花是玫瑰花”,宾语“玫瑰花”是个概念,给予我们客观的认识,因此使我们每个人都承认,这个判断是具有客观的普遍有效性的。

而对美的判断,比如说“这朵花好美”,这时并没有赋予这花任何性质概念,只是说明我们面对这花时心中产生了不涉及利害的快感,所以就设想别人也会同意这个说法。

并且由于设想每个人都会同意,这个美仿佛就是这朵花的属性。

其实“美”这个字并不能说明花的什么属性,只能说明我们面对这花时的主观的愉快情感,并且设想每个人都会有这种愉快情感,这种“我称它美,设想别人也会称它美”的审美判断康德把它称为主观的普遍有效性。

康德认为客观的普遍有效性也是一种主观的普遍有效性,因为客观的普遍有效性是对客体性质的说明,主观上大家也是认同的。

在审美判断的关键问题是愉快在先判断在后还是判断在先愉快在后,根据普遍有效性来说,若是愉快在先,愉快是官能感觉的快适,是只限于主观个人的,不可能有普遍有效性。

康德说:“如果现在我们断定这种表象的普遍传达性的规定根据,仅仅是主观的,既不依存于对象的任何概念,那么这种规定根据除心意状态外不能是别的了。

这心意状态是在各表象能力的相互关系间见到的,在这诸表象能力把一个一定的静象连系到一般认识的限度内。

”就是说,审美判断作为一种判断它虽然不依赖概念,不是知性认识,但它还是和认识有一定联系的,和概念有一定的关系,因此才可能有普遍有效性。

通过从量的范畴对审美判断的上述考察,康德得出结论:“美是那不凭借概念而普遍令人愉快的。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