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和辅酶特点与作用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以辅酶的方式参加糖的分解代谢 2.促进年幼动物的发育(促进肠胃蠕动,增加消化液分泌) 3.保护神经系统
缺乏症
1.“干性”脚气病,外周神经炎,肢端疲劳、疼痛和功 能性损伤(影响糖的分解)
2.“湿性”脚气病,神经和心血管症状:心动过速,紧 张之后心力衰竭
3. 韦尼克——科尔萨夫综合症,虚弱、麻痹、瘫痪 (影响中枢神经)
S
CH2CH2O
噻唑
P O-
O
P O
O-
如精制稻米和谷类粉由于过渡的碾磨,而使其中的VB1损失 殆尽。干燥、高温也能引起VB1的大量损失。
某些食物中含有抗VB1因子。如某些生鱼或海产品,特别 是鲤鱼、鲱鱼、虾中含有硫胺化酶,能裂解VB1分子。
一个国际单位的VB1=3µg 纯维生素B1盐酸盐。
作用:
维生素和辅酶特点与作用
第一节 总 论
一、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述
维生素(vitamin)是机体为维持正常生理功能 必须由食物摄取的一类微量有机物。它与糖、脂、 蛋白质和核酸等生命物质不同,在体内含量极少, 每日的需要量也甚少。在生命活动中,它们既不 是构成机体组织的成分,也不是体内供能物质, 然而在调节物质代谢和维持生理功能等方面却发 挥着重要作用。长期缺乏某种维生素,会导致维 生素缺乏症。
19世纪中,欧洲学者仍认为人体只需要蛋白 质、糖、脂肪、矿物盐和水等五种营养素。但在 航海和探险的传记中,早已记载了许多坏血病的 病例。
1911年,波兰学者Funk首先从米糠中提取 出抗脚气病物质,并证明该物质属于胺类,是维 持生命所必需的,因此称之为生命胺。此后,学 者们陆续在天然食物中发现了20多种为动物或微 生物所必需的维生素,并证明它们在化学结构上 大多数与胺不同,故改名vitamin。
VB1的盐酸盐为无色结晶,溶于水,对石蕊试纸呈酸性 反应。在酸性溶液中稳定,在中性及碱性溶液中易被氧 化,在碱性溶液中不耐高热。
VB1在一切活体组织(主要是肝脏)中可经硫胺素激酶 催化与ATP作用转化成焦磷酸硫胺素(TPP),TPP是它
的活性辅酶形式。
NH2
CH3
N
CH2 N
OO
H3C N 嘧啶
VB1
影响其合成某些维生素,如维生素K、B6、叶酸、PP(B5) 等;日光照射不足,则常可使皮肤内维生素D的生成不足, 从而引起小儿佝偻病或成人软骨病。
第二节 水溶性维生素及有关辅酶
一、维生素B1和焦磷酸硫胺素(TPP) 1.结构
维生素B1为抗神经炎素,其分子是由一个带氨 基的嘧啶环和一个含硫的噻唑环组成的,故又称 硫胺素或噻咪胺。在体内它以焦磷酸硫胺素 (TPP)形式存在。
二、维生素B2和FAD、FMN 1.结构
维生素B2是核醇与6,7 –二甲基异咯嗪缩合成 的糖苷化合物,因呈黄色,故又名核黄素。
在细胞中,维生素B2参加组成氧化还原酶的两 种重要辅酶:黄素单核苷酸(FMN)和黄素腺嘌 呤二核苷酸(FAD)。FMN和FAD都和酶蛋白紧 密结合,成为酶的辅基。这些酶的制剂显黄色, 故常称之为黄酶。维生素B2、FAD、FMN 结构。
(二)维生素的吸收障碍
多见于消化道疾病患者。如脂类消化吸收的障碍可严重降 低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三)需要量增加
机体在某些生理或病理情况下对维生素的需要量特别的增 多,若不及时补充则引起维生素相对不足。如生长发育期的 儿童、孕妇、乳母、重体力劳动者或传染病患者。
(四)食物以外的维生素供给不足 如长期服用抗生素可使肠道正常菌丛生长受到抑制,从而
对人体、动物体,多数维生素是体内不能合成或 合成量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必须从食物中摄取, 属外源性物质。
二、人类对维生素需要的认识
在古代曾有过维生素缺乏症的详细记载。唐代名 医孙思邈用猪肝治疗雀目(维生素A缺乏症)。他 还曾用麦麸熬粥来防治脚气病(维生素B1缺乏症), 并用大豆、防风、车钱子等药物治疗此病。
嘧啶环
噻唑环
2.功能 TPP是一个重要的辅酶,其功能有:
⑴作为脱羧酶、丙酮酸脱氢酶系和α-酮戊二酸脱氢酶系 的辅酶。
⑵作为转酮醇的酶的辅酶。
3.来源 维生素B1在植物中分布广泛,谷类、豆类的种皮胚芽,例 如:米糠中含量丰富,酵母中含量尤多。猪瘦肉中较多。
由于VB1分子中噻唑环和嘧啶环之间的化学键作用很弱, 因此很易破坏。收获、加工、烹调和贮藏都可造成其损失。
⑺叶酸(B11)。
⑻硫辛酸(B7) ⑼维生素B12,又名抗恶性贫血维生素或钴胺素。 ⑽维生素C,又名抗坏血酸。
四、缺乏病发生的原因
(一)维生素的摄人量不足
食物构成及膳食调配不合理或严重偏食使某些维生素供 给不足
对食物的储存、加工及烹调方法不当造成维生素的大量 破坏和丢失。
淘米过度、煮稀饭加碱、面粉加工过细,可使维生素B1 大量丢失破坏;油炸面食中的维生素也多被破坏;新鲜食 物储存过久,维生素C可被破坏;蔬菜先切、后洗、再炒 或加碱,其中的维生素C几乎全部丢失。
(二)分类
维生素的种类繁多,化学结构差异很大,通 常接溶解性质将其分为脂溶性维生素(lipidsoluble vitamins)和水溶性维生素(water-soluble vitamins)两大类。根据分布情况,水溶性维生 素又可分为B族维生素与维生素C两类。
l.脂溶性维生素
⑴维生素A,又名抗干眼病维生素,或视黄醇。 ⑵维生素D,又名抗佝偻病维生素,或钙化醇。 ⑶维生素E,又名抗不育维生素或生育酚。 ⑷维生素K,又名凝血维生素。
2.水溶性维生素
⑴维生素B1,又名抗脚气病维生素或硫胺素。 TPP ⑵维生素B2,又名核黄素。 FMN FAD ⑶维生素PP (B5),又名抗癞皮病维生素,即尼克酸和尼克 酚胺(烟酸和烟酰胺)。 NAD NADP ⑷维生素B6,又名抗皮炎维生素,即吡哆醇、吡哆醛和吡哆 胺。 ⑸泛酸(B3),又名遍多酸。 ⑹生物素(VH)。
三、命名与分类
(一)命名
维生素习惯上用拉丁字母A、B、C、D来命名, 但这种命名方法并不代表维生素被发现的先后次序; 也有根据它们的化学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命名的, 如硫胺素、抗糙皮病维生素等;还有在发现时以为 是一种,后来证明是多种维生素混合存在,便又在 拉丁字母下方注 l、2、3等数字加以区别,如 B1、 B2、B3、B6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